荀子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五
荀子 卷第十五 唐 楊倞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
|
荀子卷第十五
登仕郎守大理評事 倞 注
解蔽篇第二十一〈蔽者言不能通明滯於一隅如有物壅蔽之者〉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一曲一端之曲説是時各〉
〈蔽於異端曲説故作此篇以解之〉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言治世用禮義〉
〈則自復經常之正道兩疑謂不知一於正道而疑蔽者爲是一本作兩則疑惑矣〉天下無二
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説則
必惑是惑非惑治惑亂亂國之君亂家之
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爲也妬繆
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迨近也近謂所好也言亂君亂人本亦求理以〉
〈其嫉妬迷繆於道故人因其所好而誘之謂若好儉則墨氏誘之好辯則惠氏誘之也〉私其所
積唯恐聞其惡也〈積習〉𠋣其所私以觀異術
唯恐聞其美也〈𠋣任也或曰偏𠋣也猶傍觀也言妬於異術也〉是以與
治雖走而是已不輟也〈走並馳治謂正道也旣私其所習妬繆於道雖與治〉
〈並馳而自是不輟雖或作離〉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心不使焉則白黒在前而目不見雷鼔在
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雷鼔大鼓聲如雷者使役也以論不〉
〈役心於正道則自無聞見矣況乎役心於異術豈復更聞正求哉〉德道之人〈有賢德也〉亂
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
哉〈上下共非故可哀也〉故爲蔽〈數爲蔽之端也〉欲爲蔽惡爲蔽
始爲蔽終爲蔽逺爲蔽近爲蔽博爲蔽
淺爲蔽古爲蔽今爲蔽〈此其所知所好滯於一隅故皆爲蔽也〉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爲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公共也所好異則相爲蔽〉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
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逄以惑其
心而亂其行〈末喜桀妃斯觀未聞韓侍郎雲斯或當爲斟斟觀夏同姓國蓋其君當時爲桀〉
〈佞臣也國語史蘇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末喜女焉賈侍中雲有施喜姓國也〉紂蔽於妲己
飛廉而不知微子啓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妲己紂妃飛廉紂之佞臣惡來之父善走者秦之祖也微子紂之庶兄微國子爵啓其名也國語曰殷紂伐有蘇有〉
〈蘇氏以妲己女焉賈侍中雲有蘇己姓國也〉故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
怨非而不用〈事任也不用不爲上用也非或爲誹〉賢良退處而隱
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
國也〈九牧九州之牧虛讀爲墟〉桀死於亭山〈亭山南巢之山或本作鬲山案漢書〉
〈地理志廬江有𤅬縣當是誤以𤅬爲鬲傳寫又誤爲亭耳𤅬音潛〉紂縣於赤斾〈史記〉
〈武王斬紂頭縣於大白旗此雲赤斾所傳聞異也〉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諌
此蔽塞之禍也成湯鑒於夏桀故主其心
而愼治之〈主其心言不爲邪佞所惑也〉是以能長用伊尹而
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
也文王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
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
殷王而受九牧也〈九有九牧皆九州也撫有其地則謂之九有養其民則謂之九〉
〈牧〉逺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
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
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詩曰鳳
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蕭有鳳有凰樂
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逸詩也爾雅鶠鳳其雌凰秋秋猶蹌蹌蹌〉
〈蹌謂舞也干楯也此帝蓋謂堯也堯時鳳凰巢於阿閣言堯能用賢不蔽天下和平故有鳳凰來儀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唐鞅宋康王之臣呂〉
〈氏春秋曰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奚齊晉獻公驪之子論衡曰宋王問唐鞅曰吾殺戮甚衆而羣臣愈不畏何〉
〈也對曰王罰不善者善者胡爲畏王少欲羣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其善一時罪之則羣臣畏矣宋王從之〉唐鞅
蔽於欲權而逐載子〈載讀爲戴戴不勝使薛居州傅王者見孟子或曰戴子戴驩也〉
〈韓子曰戴驩爲宋太宰夜使人曰吾聞有數夜乘輜車之李史門者謹爲我司之使者報曰不見輜車見有奉笥而與李史史〉
〈受笥又戴驩謂齊王曰王大仁於薛公大不忍人據其時代當是戴驩也蓋為唐鞅所逐奔齊也〉奚齊蔽於
欲國而罪申生〈申生晉獻公之太子奚齊之兄為驪所譛獻公殺之春秋穀梁傳曰晉里克弒其〉
〈君之子奚齊其君之子云者國人不子也不正其殺太子申生而立也〉唐鞅戮於宋奚齊
戮於晉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爲刑戮然
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鄙背叛
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
甞有之也鮑叔𡩋戚隰朋仁知且不
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
齊〈持扶翼也〉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
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傳曰知
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彊之其福
必長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勉之彊之言必勉之〉
〈言知賢輔賢然後其福長也彊其亮反〉昔賔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賔孟周景王之佞臣欲立王子朝者亂家謂亂周之家事使庶孽爭位也〉墨子蔽於用而
不知文〈欲使上下勤力腓無胈脛無毛而不知貴賤等級之文飾也〉宋子蔽於欲
而不知得〈宋子以人之情慾寡不欲多但任其所欲則自治也蔽於此説而不知得欲之道也〉慎
子蔽於法而不知賢〈慎子本黃老歸刑名多明不尚賢不使能之道故其曰〉
〈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其意但明得其法雖無賢亦可爲治而不知法待賢而後舉也〉申子蔽
於埶而不知知〈申子名不害河南京縣人韓昭侯相也其但賢得權埶以刑法馭下而不知〉
〈權埶待才智然後治亦與慎子意同下知音智〉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惠子〉
〈蔽於虛辭而不知實理虛辭謂若山出口丁子有尾之類也〉莊子蔽於天而不
知人〈天謂無爲自然之道莊子但推治亂於天而不知在人也〉故由用謂之道
盡利也〈由從也若由於用則天下之道無復仁義皆盡於求利也〉由俗謂之道
盡嗛矣〈俗當爲欲嗛與慊同快也言若從人所欲不爲節限則天下之道盡於快意也嗛口簟反〉
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法而不由賢則天下之道盡於術數也〉由埶
謂之道盡便矣〈便便宜也從埶而去智則盡於逐便無復脩立〉由辭謂
之道盡論矣〈論辨也〉由天謂之道盡因矣〈因任其自〉
〈然無復治化也〉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
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言道者體常盡變猶天地常存〉
〈能盡萬物之變化也〉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
能識也〈曲知言不通於大道也一隅猶昧況大道乎〉故以爲足而飾之
〈謂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也〉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
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
蔽故學亂術足以爲先王者也〈亂雜也言其多才藝足以〉
〈及先王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
〈一家得謂作春秋也周道舉謂刪詩書定禮樂成積舊習也言其所用不滯於衆人舊習故能功業如此〉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
也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
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逺無博無淺無古
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不滯於一隅但當其中而縣衡揣〉
〈其輕重也〉是故衆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倫理〉
何謂衡曰道〈道謂禮義〉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
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不知道則不以道爲可可謂〉
〈合意也〉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
所可〈人心誰欲得縱恣而肯守其不合意之事以自禁其合意者〉以其不可道
之心取人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知合於
道人〈各求其類〉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可道之人
論道人亂之本也〈必有妬賢害善〉夫何以知〈問何道以知道〉
〈人也〉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
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
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
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必能懲姦去惡〉何患不知
〈心苟知道何患不知道人〉故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
道〈旣知道人在於知道問知道之術如何也〉曰心〈在心無邪〉心何以知曰虛
壹而靜〈能然則可以知道也〉心未甞不臧也然而有
所謂虛〈臧讀爲藏古字通下同言心未甞不苞藏然有所謂虛也〉心未甞不
滿也然而有所謂一〈滿當爲兩兩謂同時兼知〉心未甞不
動也然而有所謂靜〈雖動不使害靜也〉人生而有
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在心爲志〉然而有所
謂虛不以己所臧害所將受謂之虛〈見善則遷〉
〈不滯於積習也〉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
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
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旣不滯於一隅物雖輻湊而至〉
〈盡可以一待之也〉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臥寢也自〉
〈行放縱也使役也言人心有所思寢則必夢偷則必放縱役用則必謀慮〉故心未甞不動
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
〈夢想象也劇囂煩也言處心有常不蔽於想象囂煩而介於胷中以亂其知斯爲靜也此皆明不蔽於一端虛受之義也〉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有求道之心不滯於〉
〈偏見曲説則是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
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此義〉
〈未詳或恐脫誤耳或曰此皆論虛一而靜之功也作動也須待也將行也當爲須道者虛則將事道者壹則盡思道者靜則察〉
〈其餘字皆衍也作之則行言人心有動作則自行也以虛心須道則萬事無不行以一心事道則萬物無不盡以飾心思道則〉
〈萬變無不察此皆言執其本而末隨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
〈知道察謂思道者靜則察也知道行謂須道者虛則將也體謂不離道也〉虛壹而靜謂之
大淸明〈言無有壅蔽者〉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
不論莫論而失位〈旣虛壹而靜則通於萬物故有形者無不見見則無不能論論〉
〈則無不得其宜〉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逺
䟽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
〈䟽通參驗稽考度制也〉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
理而宇宙裏矣〈材謂當其分官謂不失其任裏當爲理材或爲栽也〉恢恢
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
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是之
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此皆明虛一而靜則通於神明人莫能測也又〉
〈安能蔽哉睪讀爲暭皥皥廣大貌涫涫沸貌紛紛離亂皃涫音官又音貫〉心者形之君
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心出令以使百〉
〈體不爲百體所使也〉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
行也自止也〈此六者皆由心使也然所以爲形之君也〉故口可劫而使
墨雲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
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劫迫也雲言也百體可劫心不可劫所以尤冝慎擇〉
〈所好懼蔽塞之患也〉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見其
物也雜博〈容受也言心能容受萬物若其選擇無所禁止則見雜博不精所以貴夫虛壹而靜〉
〈也〉其情之至也不貳〈其情之至極在一而不貳若雜博則惑也〉詩云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詩周南卷耳之篇毛公雲采采事采之也卷耳苓耳也頃筐畚屬易盈之器也思君子置於周之列位也〉頃筐
易滿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貳周行
〈采易得之物實易滿之器以懷人寘周行之心貳之則不能滿況乎難得之正道而可以他術貳之乎〉故曰
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以賛稽
之萬物可兼知也〈枝旁引如樹枝也賛助也稽考也以一端而不二之道助考之則可〉
〈兼知萬物若博雜則愈不知也〉身盡其故則美〈故事也盡不二之事則身美矣〉
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凡事類皆不可兩故〉
〈知者精於一道而專一焉故異端不能蔽也〉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
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市師工精於器
而不可以爲器師〈皆蔽於一技故不可爲師長也〉有人也不能
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也〈精於一道〉
〈故可以理萬事〉精於物者也精於物者以物物〈謂能〉
〈名物其一物若農賈之屬也〉精於道者兼物物〈謂能兼治名物其一〉
〈物者也〉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賛稽物〈壹於道所以助考物〉
〈也助考謂兼治也〉壹於道則正以賛稽物則察以正志
行察論則萬物官矣〈在心爲志發言爲論官謂各當其任無差錯也〉昔
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舜能〉
〈一於道伹委任衆賢而已未甞躬親以事告人〉處一之危其榮滿側養
一之微榮矣而未知〈一謂心一也危之當爲之危危謂不自安戒懼之謂也側〉
〈謂偪側亦充滿之義微精妙也處心之危言能戒懼兢兢業業終使之安也養心之微謂養其未萌不使異端亂之〉
〈也處心之危有形故其榮滿則可知也養心之微無形故雖榮而未知言辭之爲治養其未萌也〉故道經
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今虞書有此語而雲道經蓋有道之經也孔安國曰〉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誡以精一信執其中引此以明舜之治在精一於道不蔽於一隅也〉危微之幾
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㡬萌兆也與機同〉故人心譬
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淸明
在上〈湛讀爲沈泥滓也下同〉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
〈理肌膚之文理〉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淸明亂於上
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
導之以理養之以淸物莫之傾〈淸謂沖和之氣〉則足
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
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麤理矣〈言此者以喻心不一於道爲〉
〈異端所蔽則惑也〉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
也〈倉頡黃帝史官言古亦有好書者不如倉頡一於其道異術不能亂之故獨傳也情箸古者倉頡之有天〉
〈下守法授親神農亦然也〉好稼者衆矣而后稷獨傳者壹
也好樂者衆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
衆矣而舜獨傳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
而羿精於射〈倕舜之共工世本雲夷牟作矢宋𠂻注雲黃帝臣此雲浮游未詳或者浮游夷〉
〈牟之別名或聲相近而誤耳言倕游雖作弓矢未必能射而羿精之也弓矢舜已前有之此雲倕作弓當是改制精巧故亦言作也〉
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
今未甞有兩而能精者也〈奚仲夏禹時車正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
〈之軒轅此雲奚仲者亦改制耳世本雲相土作乗馬杜與土同乘馬四馬也四馬駕車處於相土故曰作乗馬以其作乗〉
〈馬之法故謂之乗杜乗並音剰相土契孫也呂氏春秋曰乗馬作一駕〉曾子曰是其庭
可以搏䑕惡能與我歌矣〈是蓋當爲視曽子言有人視庭中可〉
〈以搏擊䑕則安能與我成歌詠乎言外物誘之思不精故不能成歌詠也〉空石之中有
人焉其名曰觙〈空石石穴也蓋古有善射之人處深山空石之中名之曰觙觙字及事並〉
〈未詳所出或假設喻之耳〉其爲人也善射以好思〈好喜也清靜思其射〉
〈之妙〉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䖟之聲聞則
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逺蚊蝱之聲
閑居靜思則通〈挫損也精精誠也闢屏除也言閑居靜思不接外物故能通射之妙〉
思仁若是可謂微乎〈言靜思仁如空石之人思射則可謂微乎假設問之辭也〉
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彊矣〈此已下荅之之辭孟〉
〈子惡其敗德而出其妻可謂能自彊於脩身也〉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
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有子蓋有若也焠灼也惡其寢臥而焠其掌若刺股〉
〈然也未及好也當爲未及好思也誤分在下更作一句耳有子焠掌可謂能自忍其身則未及善好思者也若思道之至〉
〈則自無寢焉用焠掌乎〉闢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彊矣未及思
也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
謂微也〈可謂能自彊矣未及思也十字並耳可謂危矣言能闢耳目之欲則可謂能自危而戒懼未〉
〈可謂㣲也微者精妙之謂也〉夫微者至人也〈惟精惟一如舜者〉至人也
何彊何忍何危〈旣造於精妙之域則冥與理㑹不在作爲苟未臻極雖在空石之中〉
〈猶未至也〉故濁明外景淸明內景〈景光色也濁謂混跡淸謂虛白〉聖
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彊
何忍何危〈兼猶盡也聖人雖縱欲盡情而不過制者由於暗與理㑹故也何必如空石之徒乎〉
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爲也聖人之行道也
無彊也〈無爲謂知違理則不作所謂造形而悟也無彊謂全無違理彊制之萌也〉仁者
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
〈思慮也恭謂乾乾夕惕也樂謂性與天道無所不適〉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淸〈淸明審也〉
吾慮不淸則未可定然否也㝠㝠而行者
見寢木以爲伏虎也見植林以爲後人也
㝠㝠蔽其明也〈𡨋𡨋暮夜也〉醉者越百歩𡵯溝
以爲蹞𡵯之澮也〈蹞與跬同半𡵯曰跬澮小溝也〉俯而出城門
以爲小之閨也酒亂其神也〈閨小門也〉厭目而視
者視一以爲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
爲哅哅埶亂其官也〈厭指按也一渉反漠漠無聲也哅哅喧聲也官司主也言〉
〈勢亂耳目之所主守哅許用反〉故從山下望牛者若羊而求羊
者不下牽也逺蔽其大也從山下而望木者
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髙蔽
其長也〈皆知爲髙逺所蔽故不往求然則守道者亦宜知異術之蔽類此也〉水動而
景揺人不以定美惡水埶𤣥也〈𤣥幽深也或讀爲〉瞽
者仰視而不見星人不以定有無用精惑
也〈精目之明也〉有人焉以此時定物則世之愚者
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
不當安能無過乎〈以疑決疑猶慎墨之屬也〉夏首之南有人焉曰
㳙蜀梁〈夏首夏水之首楚詞雲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王逸曰夏首水口也㳙蜀梁未詳何代〉
〈人姓㳙名蜀梁列仙傳有㳙子齊人隱於宕山餌木能致風雨者也〉其爲人也愚而善
畏〈善猶喜也好有所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爲伏
也卬視其髮以爲立魅也〈卬與仰同〉背而走比
至其家者失氣而死豈不哀哉〈背棄去也失氣謂困甚氣〉
〈絶也〉凡人之有也必以其感忽之閒疑𤣥
之時正之〈感驚動也感忽猶慌愡也𤣥亦幽深難測也必以此時定其有也〉此人之所
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無有謂以有爲無也有無謂以無爲有也此皆人所疑惑〉
〈之時也〉而已以正事故傷於溼而擊鼓鼓痺則
必有敝鼔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
也〈已以正事謂人以此定事也痺冷疾也傷於濕則患痺反擊鼓烹豚以禱神何益於愈疾乎若以此定事則與〉
〈俗不殊也俞讀爲愈〉故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矣〈慎墨〉
〈之蔽亦猶是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知人之性推〉
〈之則可知物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
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徧也
〈疑止謂有所不爲窮年盡其年壽疑或爲凝〉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
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貫習也浹周也〉
〈子葉反或當爲接〉學老身長子而與愚者若一猶不
知錯夫是之謂妄人〈錯置也謂廢捨也身已老矣子已長矣猶不知廢捨無益〉
〈之學夫是之謂愚妄之人也〉故學也者固學止之也惡乎止
之曰止諸至足曷謂至足曰聖也〈或曰聖下更當有王字誤〉
〈脫耳言人所學當止於聖人之道及王道不學異術也聖王之道是爲至足也〉聖也者盡倫者
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倫物理也製法度也〉兩盡者足以
爲天下極矣〈所以爲至足也〉故學者以聖王爲師案
以聖王之制爲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類
以務象效其人〈統類法之大綱〉嚮是而務士也類是
而幾君子也〈幾近也類聖人而近之則爲君子士者脩飾之名君子有道徳之稱也〉知
之聖人也〈知聖王之道者〉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
懼〈自知其非以圖慮於是則謂之能戒懼也〉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
賊〈勇於爲非以持制是也〉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簒〈孰甚〉
〈也察甚其非以分爲是之心此簒奪之人也〉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
之知〈脩飾也蕩動也多能知非脩飾蕩動而爲是則謂之知言智者能變非爲是也〉辨利非
以言是則謂之詍〈辯説利口而飾非以言亂是則謂之詍詍多言也詩曰無然詍詍〉傳
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衆以爲是者而非之以爲非者〉
〈而察之〉謂合王制與不合王制也〈所以非察是是察非觀其合王〉
〈制與否也〉天下有不以是爲隆正也然而猶有能
分是非治曲直者耶〈有不以合王制與不合爲隆正而能分是非治曲直乎言〉
〈必不能也〉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
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不能無損於人
案直將治怪説玩竒辭以相撓滑也案彊
鉗而利口厚顔而忍詬無正而恣睢妄辨
而幾利〈滑亂也音骨彊彊服人鉗鉗人口也詬詈也恣睢矝夸也幾近也妄辨幾利謂妄爲辨説所近者惟〉
〈利也〉不好辭讓不敬禮節而好相推擠此亂世
姦人之也則天下之治者方多然矣
〈慎墨季惠之屬〉傳曰析辭而爲察言物而爲辨君
子賤之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
之謂也〈所謂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者也〉爲之無益於成也求
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言役心無益復〉
〈憂戚亦不能近道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
少頃干之胷中〈廣讀爲曠逺也不以自妨謂不以無益害有益也〉不慕
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不慕往謂不恱慕無益之事而往從之也〉
〈不閔來謂不憂閔無益之事而來正之也或曰往古昔也來將來也不慕往古不閔將來言唯義所在無所繫滯也邑憐未詳〉
〈或曰邑與悒同悒怏也憐讀爲吝惜也言棄無益之事更無悒怏吝惜之心此皆明不爲異端所蔽也〉當時
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
明矣
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以周密爲成以漏泄爲敗明君〉
〈無此事也明君日月之照臨安用周密也〉宣而成隱而敗闇君無之有
也〈以宣露爲成以隱蔽爲敗闇君亦無此事也闇君務在隱蔽而不知昭明之功也〉故君人者
周則讒言至矣而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
逺矣詩云墨以爲明狐狸其蒼此言上幽
而下險也〈逸詩墨謂蔽塞也狐狸其蒼言狐狸之色居然有異若以蔽塞爲明則臣下誑君言〉
〈其色蒼然無別猶指鹿爲馬者也幽暗也險傾側也〉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
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逺矣〈反還也䜛言復歸而不敢出矣〉
〈或曰反倍也言與讒人相倍反也〉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
言上明而下化也〈詩大雅大明之篇言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故赫赫然著見於天也〉
荀子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