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峽通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萬曆三峽通志

目錄:《三峽通志》小引卷一三峽異同 三峽中額設公署衛所夔峽考 夔州府巫峽考 巫山縣歸峽考 歸州巴東縣詩 賦 記卷二夔峽詩 歌 詞 賦 記卷三巫峽詩 詞 歌 賦卷四歸峽詩 記 序卷五附錄《三峽通志》 後跋

小引[編輯]

秭歸,峽中故郡也,西北抵夔關為水驛者四,東南下夷陵為水驛者二。總之,蓋五百里而近,自昔所稱三峽險奇諸境,囊括於中矣。己丑歲,餘量移此州,日上府受事多苦,後期常冒險下峽,歲不啻七八往,今且二歲矣。於躻舲、黃陵諸名灘,固目習而心安之,直平平耳。巫峽,半出郡境,然以勾當施州,道巫山以歸,當泝流往游者,一如宋大夫所賦《高唐》、杜少陵詩所詠神女峰娟妙者,蓋已獲其大都矣。獨夔峽遠在上游,無由一至,以稍寓目於西瀼、灩澦之間。而州鮮藏書家,即求古《峽中記》以供臥遊未能也。於是出所攜《一統志》、楚蜀通志,旁以荊夔諸郡邑志,會而粹之。首夔峽,其次巫峽,歸峽又次之,雖山川並列,而於灘沱獨致詳焉,重

志峽也。文自宋大夫而下,詩自魏晉而下,彙編臚列,雅俗具陳。凡事與人之有系於斯地者,亦附著焉。總五卷,題曰《三峽通志》,刻之郡齋,以延臥遊,廣同好雲。然末學窽啟,聞見有涯,俗吏蓬心,賞鑒無適,必多掛漏龐雜之弊,廣增痛訂,尚有俟於博雅君子焉。會是歲當上計大都,行且求必得《峽中記》,為稍質補之也。刻成,因識數語於篇端。 萬曆辛卯秋七月既望,豫章吳守忠謹識。

卷之一[編輯]

三峽異同[編輯]

盛弘之《荊州記》: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及夜分,不見日月。

杜修可曰:《峽程記》雲,三峽謂明月峽、巫山峽、廣澤峽,其瞿唐、灩澦之類不系三峽數。

宋肇記三峽,謂西陵峽、巫峽、歸峽也。當以此為正。

三峽中額設公署衛所[編輯]

峽中為府者一,夔州府。為州者二,夷陵州、歸州。為縣者七,奉節縣、巫山縣、建始縣、大寧縣、巴東縣、興山縣、長陽縣。為巡檢司者三,歸州牛口巡檢司、南邏巡檢司,夷陵州南津關巡檢司。為水驛者八,永甯驛、高唐驛、萬流驛今廢、巴山驛、建平驛今改旱、屈溪驛今廢、黃牛驛、鳳棲驛。為遞運所者三,夔州府遞運所、歸州遞運所、夷陵遞運所。為軍衛者二,瞿唐衛、施州衛。為所者二,長寧守禦千戶所、夷陵守禦千戶所。夔峽考即西陵峽

夔州府

白帝城府治東,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因以名城。魚復浦府治東南,漢魚復縣,以此得名。八陣磧府城南,其陣聚細石為之,各高五尺,皆布列相當,中間相去九尺,正中間南北巷悉方廣五尺,各六十四聚,或為人散亂,及為夏水所沒,水退復如故。又有二十四聚,作兩層,其後每層各十二聚。晉桓溫伐蜀經之,以為常山蛇勢。

瞿門關

丞相廟府治八陣台下 三峽堂府治東,瞿唐關內,宋肇有記。鐵鎖白帝城下崖穴中,宋景定五年,守將徐宗武,置以攔江,計七條,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股。

白鹽山府東十里,崖壁高峻,色如白鹽,張珖書「赤甲白鹽」四大字於上,與赤甲山夾江對峙,蜀之噤喉也。

聖姥泉

瞿唐峽府東十三里,舊名西陵峽,峽兩崖對峙,中貫大江,全蜀之門戶也;瞿者,大也,唐,水所聚也;又雲瞿者,渠也,秋冬水落為瞿,唐者塘也,春夏水溢為唐。

粉壁堂峽口白鹽山下,古人磨崖刻石於上,以粉塗之,有「天子萬年」四大字,元人趙惠有《中興頌》。

孟良梯瞿唐峽上,與粉壁相連,孟良欲夜遏關,鑿石架木為梯,形跡猶存。

白帝山府東十三里,孤峙峭絕,公孫述據蜀,井中有白龍出,因稱白帝,山亦以名。

清涼洞府東十三里,在瞿峽上。

灩澦堆屹立瞿唐峽口,中流之砥柱也,按《水經》雲「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諺雲「灩澦大如象,瞿唐不可上,灩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峽人以此為水候。

鐵柱瞿唐峽口石盤上,鐵柱二根,高六尺四寸,夏秋水沒,冬春復見。

赤甲山在府東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背,故曰「赤甲」,或雲「漢時嘗取巴人為赤甲軍,因名」,上有孤城,相傳公孫述築,《類要》謂「即古魚復縣基」。旗台赤甲山畔,台址猶存。兵書匣瞿唐峽中、赤甲山下,岩穴間露一匣,甚高峻,不可升,相傳上古之兵書,或雲魯班之風廂也。鐵鎖關瞿唐峽中,赤甲山下。百牢關府東十五里,魏辛毗雲「夔州百牢關,兵馬不可越」。黃嵌府東二十里,在瞿唐峽北,夏秋水大,舟不可冒險而行。龍脊灘府東岷江中,有石長百丈,若龍脊,夏沒冬見。虎須灘府東三十里,唐杜甫詩「瞿唐漫天虎須怒」。黑石府東三十里,水漲不可行,諺曰「灩澦冒頂,黑石下井」,言險當戒也。茶槽鬼門關府東三十里,宋黃山谷謫官於涪,經行有詩云「鬼門關外莫言遠」,即此處也。大溪口在巫山縣西八十里,澗水與岷江水會於溪口。泗瀼在巫山縣西五十里,澗水橫通大江,因名曰瀼,兩山相峙,一名錯開峽,相傳禹命將治汪,而將誤鑿,禹戮之。下馬灘在巫山縣西二十里,夏秋水溢,冬水落,漢石巉岩,舟人至此皆恐懼焉,蘇子云「赤溪洞口,水聲潺湧」,即此灘也。過冬岩在巫山縣西二十里,夏秋水滿不見,至冬水落見之。

巫峽考[編輯]

巫山縣

陽臺山縣北,高百丈,上有陽臺遺址。望江亭。留石縣西高唐驛前,古雲「留石似馬,瞿唐莫下,留石似象,瞿唐莫上」,與灩澦石同,舟人以此為水候,屢驗。高唐館志載「巫山縣城西,絕頂之上」,宋玉賦《高唐》即此。暖水渦縣南,水落乃見,嚴冬水暖,浣衣極潔。臥鬼石寧河東渡焦石岩縣東半里,鎖大寧河口。孔子泉縣東半里,說者謂「旱而祈則應」,泉旁之民,雖童子亦能書,王十朋《集詩略》雲「巫山亦有泉,可飲仍可祈。泉旁人幾家,聰慧多奇兒。父母倘加教,聖門皆可歸」。古楚宮縣東北二里、女觀山西畔小山頂上,楚襄王所遊之地,宋黃庭堅石刻所謂「細腰宮」是也。一百八盤縣南,隔江蓋施州正路。驅熊山縣東二十里,下有石灘,四季湍急如熊聲,一名箜篌。橫石山縣東十里,有巨石於江滸,一名錦屏。跳石灘縣東南十五里,舊傳江北山頂巨石跳落南崖,其灘至冬險阻。清水洞志不載,按《入蜀記序》,在十二峰上。十二峰山曰: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沿首尾一百六十里,唐沈佺期詩見後。巫峽縣東三十里,即巫山也,《水經》雲「杜宇所鑿,以通江水」,《圖經》雲「此山當抗峰岷峨,偕嶺衡嶽,凝結翼附,並出青雲」。神女廟縣東三十里,舊傳楚襄王游於高唐,夢一婦人,雲「我帝之女,名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及辭去,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比旦視之如其言,遂立廟,扁曰「朝雲」。漫叟《神女賦》雲「襄王游雲雨之湧,使宗玉[1]賦高唐之事,其夜與神女遇」;唐李義山詩「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宋吳間言詩「惆悵巫娥事不平,當時一夢是虛成。只因宋玉閉唇吻,流盡巴江洗不清」。青石縣東南三十里,與十二峰相對。寒山縣東五十里,垂厓千層,絕壁萬丈,其勢高寒,《荊州記》雲「寒山九阪最為險峻」。黃志城縣東六十里,近鴛鴦池。

皮石縣東六十里曬甲厓縣東六十五里,有武安王廟,有泉一泓。謂兵至此無水,拔刀刺地,泉水湧出,溪在廟西,崖在廟北。王十朋詩「得勝名崗蜀虎臣,氣吞吳魏失防身。磨刀曬甲遺蹤在,英魄猶能敵萬人」。得勝關縣東六十五里,下有二溪河,宋濂詩「關羽旌旗何處去,空留英氣照滄波」。三分泉夫子洞萬流溪縣東一百五十里,自施州界流至此合大江,名萬流駟。向王洞巴東縣西四十里。東奔峽巴東縣北三十里,孤峰絕壁,蜀江奔流如馬奔。門扇峽巴東縣西三十里,兩岸羽壁如門,秋夏水溢甚險,舟行危之。雲沱,巴東縣西十里。萬戶沱巴東縣西十里,古置萬戶侯於此,故名。杜甫詩云「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南江北春多花」。

龍昌洞騾子沱巴東縣西四里,上有一石,如騾首向江中,水急,今平之。

歸峽考[編輯]

歸州巴東縣

寇萊公祠縣治西,舊在江北舊縣內,祠有二柏,民以比甘棠,本朝徙建於此,公安縣亦有公祠。秋風亭縣大江左,寇準建。白雲亭縣治,宋縣令寇準建。向王城志不載,唯有向王山,志載在巴東縣北,未知是否。破石峽縣東五里,有石如刀劈破。清水灘龍渦沱縣東五里,水清澈,深不可測,相傳靈物所潛,有向王遺跡。苟使沱縣東十里,有巨漩。香爐灘縣東十里。八鬥灘縣東十五里,一名八上下。橫樑灘縣東二十里,有石橫亙水中,舟行泝流而上,每難之。石門灘縣東三十里,有巨漩高丈,舟行不慎,多覆舟。滑石灘州西北七十里。拽灘州西北三十里。叱灘雷鳴洞州西二里,舟行至此多覆,又名人鮓甕;黃庭堅詩「命輕人鮓甕頭舡」,叱灘之中,駭浪激石,聲如雷鳴。

蓮花灘烏石州對面大江心中。夔沱州西三里。

楚王井楚王台翰林亭屈原祠州東,一名清烈公廟,原有賢姊名嬃,聞原放逐,亦來歸,喻自寬全,鄉人冀其見處,因名曰秭歸,後立女嬃廟於原之故宅。丹陽城州東北枕大江,即今俗傳所謂古越州是也,在舊南邏關,城跡遺存。《元和志》周成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後又移枝江,亦曰丹陽。南邏溪州東六里鐵肝心石州東,江心狀如肝,俗傳以屈原諫楚自沉,心如鐵石。香溪口州東十里,舊傳王昭君入掖庭,經此,遺紗囊,異香經宿不散,故名。玉虛洞州城東北,唐天寶中,有人遇白鹿於此,薄而窺之,有洞可容千人,石壁異文,成龍虎花木之狀,有石乳結成物象,皆溫潤如玉,故名。白狗峽州東一十五里,兩崖如削,白石隱起,如狗狀,杜甫詩曰「白狗斜臨北,黃牛更在東」,又松溪詩「雲穿白狗峽,春蕩赤魚泉」。鐵棺峽在歸州白狗峽東,其地亦名鐵棺峽。唐將軍王果為雅州刺史,舟經三峽,望見懸崖間有物似棺,令人視之,果棺也,雲「三百年後水漂我,將及長江垂欲墮,欲隨不隨遇王果」,視之愴然,因斂祭而去。一名兵書峽。

新灘州東二十里,二蘇先生詩見詠題。馬肝峽州東二十里峭壁間,懸石如馬肝狀。獅子岩在馬肝峽邊傍清冷溪按《入蜀記》:「獅子泉,泠泠自岩中出溪上」。崆舲峽州東三十里,夏秋水泛,必崆舲乃可上,其灘,亦名空舲,自州至長陽四百里內,峽水奔流,石跡險惡。

三朱灘東灘屈溪驛州東一百里。獺洞狼尾灘《水經》「江水經狼尾而歷人灘」,袁□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戴,分明者,鬚眉皆具。」使君灘在夷陵州西一百一十里大江中,《水經》雲「昔楊亮為益州刺史,經此覆舟,故名。」虎頭灘鹿角灘三峽中唯此數灘最險無義灘在黃牛廟下黃牛山驛前,在州西九十里,即黃牛峽,峭壁間有石色如人牽牛狀,人黑牛黃,此山既高,加以江湍紆回,望之可見,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黃陵廟黃牛峽,相傳神嘗佐禹治水有功,蜀漢諸葛亮建祠茲土,一名黃牛廟,宋蘇軾詩「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山下耕牛苦磽確,兩角磨崖四蹄脫。青芻半束長苦饑,仰看黃牛邈難及」。

查波灘南沱

蝦蟆踣在州西三十里,江之南,有石如蝦蟆,其大數丈,石上出泉,出蜀者必酌此水以淪茗。陸羽第水,品居第四。宋黃庭堅雲「從舟中望之,頸項口吻,甚類蝦蟆,尋泉源入洞中,石氣清寒,流泉出石,骨若虯龍吼」。陸遊詩「巴東峽裡最初峽,天下泉中第一泉。」

扇子峽石牌石鼻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餘仞,下臨江流,中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簰筏,因名石簰,亦名石鼻,後周嘗移州至此。

白馬峽黃金藏在州,有寶軸秘函,藏崖寶中,宋陳膺訪故老,謂崖書皆金版,出遺書之一,得之以歸,乃古易傳,其書但曰易,無周字,經文與今,經文絕異。[2]西陵峽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峽長二十里,層崖萬仞,三峽之一也。峽口山平喜壩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蜀人出峽,至此相慶,故名。宋劉長源詩「蜀江雪浪初平處,楚國金城欲盡頭」,蕭庭立詩「山勢低隨巫峽遠,水流初放蜀江平。」三遊洞在州西北二十五里,[3]唐白居易與弟行簡及元禎,三人遊此,作三遊洞記,刻石壁上,後人因名。宋蘇軾與弟轍及黃庭堅三人亦曾遊焉,軾詩云「凍雨靡靡半成雪,遊人屐冷蒼苔滑。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雲收夜無月。」

下牢關。

劉封城。

明月峽在州西二十里,懸崖間白石狀如月,唐李白詩「春水月峽來」,宋歐陽修詩「江上掛帆明月峽」。姜詩井又名孝婦泉至喜亭在州南,宋守朱慶基建,宋歐陽修記有雲「夷陵為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漫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拜賀,以為更生。」尚書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為舟者之留停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詩所謂「豈弟君子者矣」。

夷陵州。

[編輯]

蜀道難 梁簡文帝

巫山七百里,巴水二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荊門浮舟望蜀 李白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見桃花流,依然錦江色。

三峽 杜甫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江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猱獲須髯古,蛟龍窟宅尊;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峽口大江間,西南控百蠻。城欹連粉堞,岸斷更青山。開闢當天險,防隅一水關。亂離聞鼓角,秋氣動衰顏。時清關失險,世亂戟如林。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據心。蘆花留客晚,楓樹坐猿深。疲苶煩親故,諸侯數賜金。

上三峽 李白

巫山峽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或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大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三峽 李頻

萬里西南水,秋來蒲峽流。亂山無陸路,行客在孤舟。洶洶灘聲惡,冥冥樹色秋。免為三不弔,終白一生頭。

三峽 何景明

自昔偏安地,於今息戰侵。江穿巫峽隘,山鑿鬼門深。濁浪魚龍黑,寒天日月陰。夜猿啼不盡,淒斷故鄉心。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李白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飛步淩絕頂,極目無纖煙。卻傾失丹壑,仰觀臨青天。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周遊孤光晚,歷覽幽意多。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峽 孫光憲

門前春水白萍花,岸上無人小艇斜。商女經過江欲暮,撒拋殘食飼神鴉。

松滋望峽 劉禹錫

渡頭輕雨灑寒梅,雲際溶溶雪水來。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十二碧峰何處所,永安宮外有荒台。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 杜甫

老向巴人[4]裡,今辭楚塞隅。入舟翻不樂,解纜獨長吁。窄轉深啼狖,虛隨亂浴鳧。石苔淩幾杖,空翠撲肌膚。壘壁排霜劍,奔泉濺水珠。杳冥藤上下,濃淡樹榮枯。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無。曲留明怨惜,夢盡失歡娛。擺闔盤渦沸,欹斜激浪輸。風雷纏地脈,冰雪曜天衢。鹿角真趨險,狼頭如跋胡。惡灘甯變色,高臥負微軀。書史全傾撓,裝囊半壓濡。生涯臨臬兀,死地脫斯湏。不有平川決,焉知眾壑趨。乾坤霾漲海,雨露洗春蕪。鷗鳥牽絲颺,驪龍濯錦紆。落霞沉綠綺,殘月壞金樞。泥筍苞初荻,沙茸出小蒲。雁兒爭水馬,燕子逐檣烏。絕島容煙霧,環州納曉晡。前聞辨陶牧,轉眄拂宜都。縣郭南畿好,津亭北望孤。勞心依憇息,朗詠劃昭蘇。意遣樂還笑,衰迷賢與愚。飄蕭將素髮,汩沒聽洪爐。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誣。此生遭聖代,誰分哭窮途。臥疾淹為客,蒙恩早廁儒。廷爭酬造化,樸直乞江湖。灩澦險相迫,滄浪深可逾。浮名尋已已,嫩計卻區區。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畫圖。應經帝子渚,同泣舜蒼梧。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旄頭初俶擾,鶉首麗泥塗。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出塵皆野鶴,歷瑰匪轅駒。伊呂終難降,韓彭不易呼。五雲髙太甲,六月曠摶扶。回首黎元病,爭權將帥誅。山林托疲薾,未必免崎嶇。

最能行 杜甫

峽中丈夫絕輕死,少在公門多在水。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欹帆側柂入波濤,撇漩捎無險阻。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瞿塘漫天虎須怒,歸州長年與最能。此鄉之人氣量窄,悞競南風踈北客。若道土無英雄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編輯]

江賦節文 郭璞

諮五才之並用,寔水德之靈長。唯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聿經始於洛沫,攏萬川乎巴梁。沖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極洪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併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鼓洪濤於赤岸,淪餘波乎柴桑。綱絡群流,商榷涓澮。表神委於江都,混流宗而東會。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所以作限於華裔,壯天地之險介。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朝。激逸勢以前[5],乃鼓怒而作濤。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衡霍磊落以連鎮,巫廬嵬崖而比嶠。協靈通氣, 薄相陶。流風蒸雷,騰虹揚霄。出信陽而長邁,淙大壑與沃焦。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絕岸萬丈,壁立赮駁。虎牙嵥豎以屹萃,荊門闕竦而磐薄。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駭浪暴灑,驚波飛薄。迅澓增澆,湧湍疊躍。砯岩鼓作,漰湱澩灂。潰濩泧漷,潏湟淴泱。□□□瀹,漩澴滎瀯。渨□ 瀑,溭淢濜溳。龍鱗結絡,碧沙瀢沲。而往來巨石硉矹以前卻。潛演之所汩淈,奔溜之所磢錯。厓隒為之泐嵃,崎領為之喦崿。幽澗積岨,礐硞謠礭。

[編輯]

入蜀記 陸遊

六日,過荊門十二碚,皆高崖絕壁,嶄岩突兀,則峽中之險可知矣。過碚,望五龍及雞籠山,嵯峨正如夏雲之奇峰。荊門者,當以險固得名。碚上有石穴,正方,髙可通人,俗謂之荊門,則妄也。晚至峽州,泊至喜亭。峽門在唐為硤州,後改為峽,而印文則為陝州。元豐中,郎官何洵直建言:峽與「陝」相亂,請改鑄印文從山。事下少府監,而監丞歐陽發言:湖北之陝州,從阜從夾(夾從兩人),陝西之陝州,從阜從夾(夾從兩入)。偏旁不同,本不相亂,恐四方謂少府監官皆不識字。當時朝士之議皆是發,而卒從洵直言改鑄雲。《至喜亭記》,歐陽公撰,黃魯直書。

七日,見知州葉安行,以小舟遊西山甘泉寺,竹橋石磴,甚有幽趣。有靜練、洗心二亭,下臨江,山頗疎豁。法堂之右,小徑數十步,至孝婦泉,謂姜詩妻龐氏也。泉上有龐氏祠,然歐陽公不以為信,故其詩曰:「業祠已廢薑祠在,事蹟難尋楚語訛」。又此篇首章,「江上孤峰蔽綠蘿」,初謂孤峰蒙藤蘿耳,及至此,乃知山下為綠蘿溪也。又至漢景帝廟及東山寺,景帝不知何以有廟於此。歐陽公為令時,有祈雨文,在廟中,東山寺亦見歐陽公詩,距望京門五里。寺外一亭,臨小池,有山如屏環之,頗佳。晚,群集於楚塞樓,遍歷爾雅台、錦障亭,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爾雅台者,圖經以為郭景純作《爾雅》於此。

越八日,乃過下牢關。夾江千峰萬嶂,有競起者,有獨拔者,有崩欲壓者,有危欲墜者,有橫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窪者,有鑄者,奇怪不可盡狀。初冬,草木皆青蒼不雕。西望重山如闕,江出其間,則所謂下牢溪。歐陽公有詩:「入峽水漸曲,轉灘山更多。」即此也。登三遊洞,躡石二里,其險處不可著腳。洞大如三間屋,有一穴通人過。然陰黒峻嶮,繚山腹,佝僂自岩下至洞前,差可行。然下臨溪潭,石壁十餘丈,水聲恐人。又一穴,後有壁,可居,鐘乳歲久垂地若柱,正當穴門,上有刻雲「黃大臨弟庭堅同辛紘子大方,紹聖二年三月辛亥來遊」。旁石壁上刻雲,「景祐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歐陽永叔」,下缺一字;又雲,「判官丁」,下又缺數字。丁者,寶臣也,字元珎。今丁字下二字,亦弗可見,殊不類元珎字。又永叔但曰夷陵,不稱令。洞外溪上,又有一崩石偃僕,刻雲,「黃庭堅、弟叔向、子相、侄儆、同道人唐履來游,觀辛亥舊題,如夢中事也,建中靖國元年二月庚寅」。按魯直初謫黔南,以紹聖三年過此,歲在乙亥,今雲辛亥者,誤也。泊石牌峽,石穴中有石,宛如老翁持魚竿狀。

九日,過扇子峽,重山相掩,正如屏風扇,疑以此得名。登蝦蟆碚,《水品》所載第四泉是也。蝦蟆在山麓,臨江,頭鼻吻喉絕類,而背脊胞處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者。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綠,澗泉泠泠有聲,自洞出,垂蝦蟆口鼻間,成水簾入江。是日極寒,岩嶺有積雪,而洞中溫然如春,碚洞相對稍西,有一峰,孤起侵雲者,天柱峰。自此山勢稍平,然江岸皆大石堆積彌望,正如浚渠積土狀。晚次黃牛廟,山復高峻。村人來賣茶,茶如柴枝草葉,苦不可入口。廟靈感,神封嘉應保安侯,皆紹興以來制書也。其下即無義灘,亂石塞中流,望之可畏,然舟過乃不甚覺,蓋操舟之妙也。傳雲神佐夏禹治水有功,故食於此。門左右立小石馬,廟後叢木,似冬青而非,葉有黒文,類符篆,然葉各不同。歐詩刻石廟中,又有張文忠一贊,其詞,「壯哉黃牛,有大神力。輦聚巨石,百千萬億。劍戟齒牙,磥硊江側。壅激波濤,險不可測。威脅舟人,駭怖失色。刲羊釀酒,千載廟食」。張意,似謂神聚石壅流以脅人求祭饗。使神之用心果如此,豈能巍然廟食千載乎[6],蓋過論也。夜,舟人來告,請無擊更鼓,雲廟後山中多虎,聞鼓則出。

十日,早過鹿角、虎頭、史君諸灘,水縮已三之二,然湍險猶可畏。泊城下,歸州秭歸縣界也。與兒曹步沙上,回望,正見黃牛峽。廟後山如屏風疊,嵯峨插天,第四疊上,有若牛狀,其色赤黃,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昨日及今早,雲冒山頂,至是始見之。因至白沙市慈濟院,見主僧志堅,問地名城下之由。答云:「院後有楚故城,今尚在。」因相與訪之。城在一岡阜上,甚小,南北有門,前臨江水,對黃牛峽。城西北一山蜿蜒回抱,山上有伍子胥廟。大抵自荊以西,子胥廟至多。城下多巧石,如靈壁、湖口之類。

十一日,過達洞灘,灘惡,乃陸行。過際多奇石五色,粲然可愛,亦或有文成物象及符書者。猶見黃牛峽廟後山,太白詩,「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歐陽公:「朝朝暮暮見黃牛,徒使行人過此愁,山高更遠望猶見,不是黃牛滯客舟。」蓋諺謂:「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一朝一暮,黃牛如故。」故二公皆及之。歐陽公自荊渚赴夷陵,而有《下牢》《三遊》及《蝦蟆踣》《黃牛廟》詩者,蓋在官時來遊也。晚泊馬肝峽口。兩山對立,修聳摩天,略如廬山。江岸多石,頗礙牽百丈。

十二日,過東潞灘,入馬肝峽。石壁高絕處,有石下垂如肝,故以名峽。其旁有獅子岩,岩中有一小石,蹲踞張頤,碧草被之,如青獅子。泉泠泠自岩中出。溪上又有一峰孤起,秀麗略如小孤舟。晚抵新灘。

十三日,舟上新灘,南岸曰官漕平聲,北曰龍門。龍門水湍急,多暗石;官漕差可行,故舟率由南上,然石多銳,易穿舩,故為峽中最險處,必空舟乃利往。舟人利重載,鮮不及也。游江瀆北廟,廟正臨龍門,下溫泉出石隙,常不涸,一村賴之。婦人負木盎汲,盎長二尺,三足,以杓挹水,即倒坐旁石,束盎於背而去。大抵峽中多役婦負物,不獨水也,有負酒沽,如負水狀,呼買之,長跪以獻。未嫁者率戴高二尺同心髻,插銀釵多至六,後插牙梳,如手大。

十四日,留驛中。晚,渡江南,登山,至江瀆南廟。有碑,前進士曾華旦撰。言「因山崩石壅,為舟害,於是著令,自十月至二月禁行舟。知歸州趙誠聞於朝,禁行舟,疏鑒之,而灘害始去。皇祐三年也。」蓋江絕於天聖中,至是而復通,然灘害至今未悉去。若乘冬春間,水落石出時,可並力盡鏡去銳石,則灘害可除。然灘上居民皆利於敗舟,賤賣板木,及滯留貨賣。或賂石工,以為石不可去。須斷以必行,乃可成。又舟之所以敗,皆失於重載,當以大字刻石置驛前,則過者必自懲創矣。

十五日,過白狗峽,泊舟興山口,肩輿遊玉虛洞。去江岸五里許,隔一溪,所謂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7],色碧如黛。已登載《水品》。過溪又至魚洞門,小才袤丈。既入,則可容數百人,宏敞壯麗,如入大宮殿。中有石成幢蓋、幡旗、芝草、竹筍、仙人、龍虎、鳥獸之屬,千狀萬態,莫不逼真。其絕異者,東石正圓如日,西石半規如月。予平生所見岩竇,無及者。有熙甯中謝師厚、岑岩起題名,又有陳堯諮所作記,敘此洞本末。雲獵者得之山中。

十六日,到歸州,館於報恩光孝寺,距城一里許。歸之為州,才三四百家。負臥牛山,臨江,前即人鮓甕。城中無尺寸土,灘聲常如暴風雨至。隔江有楚王城,亦山谷間,然地比歸州差平,或雲楚始封於此,《山海經》夏啟封孟除於丹陽城,郭璞注云:在秭歸縣南。疑即此也。然《史記》成王封熊繹於丹陽,裴駰乃雲在枝江縣。未詳孰是。

十七日,群集於望洋堂玩芳亭,亦皆沙石輦確之地。

十九日,訪宋玉宅,在秭歸縣之東,今為酒家。舊有石刻「宋玉宅」三字,近以郡人避太守家諱,去之或遂由此失傳,[據《宋》改],可惜也。

二十日,早,離歸州。出巫峽門,過天慶觀,少留。觀唐天寶元年碑,載明皇夢老子事,巴東太守劉瑫所立,字畫頗清逸,碑側題當時郡官吏胥姓名,字亦佳。又有周顯德中荊南判官孫光憲為知歸州高從讓所立碑,從讓,蓋南平王家子弟,光憲亦知名[8],國史有事蹟,蓋五代時歸、峽皆隸荊渚也。殿前有柏,數百年物。觀下即吒灘,亂石無數,飯於靈泉寺。遂登舟過業灘,亦名灘也。水落舟輕,俄頃遂過。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江山雄麗,大勝秭歸,但井邑極蕭條,邑中才百餘戶。自令廨而下,皆茅茨,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臨江山,遂登雙柏堂,下舊[9]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複,秀麗可愛。白雲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肌骨,其下是為慈谿,奔流與江會。予自吳入楚,行五千餘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而正在縣廨廳事之後。

二十二日,發巴東,山益奇怪。有夫子洞者,一竇在峭壁絕髙處,人跡所不可至,然仿佛若有欄楯,不知所謂夫子者何也?過三分泉,自山竇中出,止兩派。俗雲「三派」有年,兩派中熟,一派或絕流饑饉。泊疲石。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唯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上,峰上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後山半,有石壇平曠,傳雲夏禹見神女,授符書於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唯神女峰上有白雲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鳥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幽州刺史李貽詩,已去「群鳥幸胙餘」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絕無一鳥,不知其[10]故。泊清水洞,洞極深,後門自山後出,黮暗,水流其中,鮮能入者。歲旱祈雨頗應。

二十四日。早,抵巫山縣。在峽中,亦壯縣也,市井勝歸、峽二郡。隔江南陵山極髙大,有路如線,盤屈至絕頂,謂之一百八盤,蓋施州正路。黃魯直詩:「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歸夢繞羊腸」。即謂此也。縣廨有故鐵盆,底銳似半甕狀,極堅厚,銘在其中,蓋漢永平中物也。缺處鐵色光黑如佳漆,字畫淳質可愛玩。有石刻魯直作盆記,大略言:建中靖國元年,予弟叔向自涪陵尉攝縣事,予起戎州,來寓縣廨,此盆舊以種蓮,余洗滌乃見字雲。游楚故離宮,俗謂之細腰宮,有一池,皆當時宮中燕遊之地,今堙沒略盡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麗。又有將軍墓,東晉人也。一碑在墓後,趺陷入地,碑傾前欲壓,字才半存。

二十六日,入瞿唐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疋練然。水已落,峽中平如油盎。過聖姥泉,蓋石上一鑄,人大呼於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可怪也。晚至瞿唐關,唐故夔州,與白帝城,蓋言難辨也。關西門正對灩澦堆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漲時,水又髙於堆數十丈。入謁白帝廟,氣象甚古,松柏皆數百年物。有數碑,皆孟蜀時立。庭中石筍,有黃魯直建中靖國元年題字。又有越公堂,隋楊素所創,少陵為賦詩者,已毀。近所築亦宏壯。自關而東,即東屯,少陵故居也。

二十七日。早,至夔州。州在山麓沙上,所謂魚復永安宮也。今為州倉,而州治在宮西北,甘夫人墓西南,景德中轉運使丁謂、薛顏所徙。比白帝頗平曠,然失關險,無復形勢。在瀼之西,故一曰瀼西,土人謂山間之流通江者曰瀼雲。州東南有八陣磧,孔明之遺跡,碎石行列如引繩,每歲江漲,磧上水數十丈,比退,陣石如故。

吳船錄 范成大

余前年入蜀,以重午至夔,魚復方漲,八陣在水中。今來水更過之,六十四蕝不復得見,頗有遺恨。峽江水性大惡,飲輒生癭,婦人尤多。前過此時,婢子輩汲江而飲,數日後發熱,一再宿項頸腫起,十餘人悉然,至四川月餘,方漸消散。 丙辰,泊夔州。早,遣視瞿塘水,僅能漫灩澦之頂,盤渦散出其上,謂之灩澦撒發,人云如馬尚不可下,況撒發耶。是夜水忽驟漲,渰及排亭。及明走視,灩澦則已在五丈以下。或可以僥倖入峽,而夔人猶難之。

丁巳,水漲未已,遂決解維。十五里至瞿塘口,水平如席,獨灩澦之頂猶渦紋瀺灂,舟拂其上以過,搖櫓者皆汗手死心,面無人色。蓋天下至險之地,行路極危之時,旁觀者皆神驚,余已在舟中,一切付之自然不暇問,據胡床坐招頭處,任其蕩兀。每一舟入峽數里,後舟方續發。水勢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帥司遣卒執一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則簸旗以招後船。舊圖云:「灩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此俗傳「灩澦大如象,瞿唐不可上」,蓋非是也。後人立石辯之甚詳。峽中兩岸高岩峻壁,斧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灘最號險惡。兩山束江驟起,水勢不能平。余來此水勢適平,俗所謂茶槽者。又水大漲,渰沒草木,謂之青草齊,則諸灘之上,水寬少浪,可以犯之。余之來此,水未能盡漫草木,但名草根齊,亦不可涉,然犯難而行,不可回首也。十五里至大溪口。水稍闊,亦差遠,夔峽之險也。七十里至巫山縣宿。縣人云:「昨日水大漲,灩澦恰在船底,故可下夔峽;巫峽則不能,卻須水退十丈乃可。」是夕,水驟退[11]數丈,同行者皆有喜色。

戊午,乘水退下巫峽,灘瀧稠險,湍流洄洑,其危又過夔峽。三十五里至神女廟。廟前灘尤洶怒,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後映帶,不能足其數。十二峰皆有名,不甚切事,不足錄。所謂陽臺、高唐觀,人云在來鶴峰上,亦未必是。神女之事,據宋玉詞,本以諷襄王,後世不察,一切以兒女褻之。今廟中石刻引《墉城記》,瑤姬,封妙用真人,廟額曰凝真觀,廟有馴鴉,客舟將來,則迓數里外。船過,亦送數里,土人謂之神鴉。二十里至東奔灘。高浪大渦,巨艑掀舞,不當一葉,或為渦所使,如磨之旋,三老挽招竿叫呼,力爭以出渦。二十里過歸州巴東縣,九十里至歸州。未至州數里,曰吒灘,其險又過東奔。連接新城下大灘,曰人鮓甕。

己未。泊歸州。

八月戊辰,朔。發歸州。五里至白狗灘。三十里至新灘。此灘惡名豪三峽。八十里至黃牛峽。上有洺川廟,黃牛之神也,亦天助禹所疏川者。廟在大峰,峻壁之上,有黃跡如牛,一黑跡如人,牽之,雲此其神也。順流而下,黃牛峽盡,則扇子峽。過此,則峽中灘盡矣。三十里,得南岸平地,曰平善壩。出峽,舟至是皆相慶如更生。舟師篙工,皆有犒賜。

己巳,發平善壩。三十里[12]至峽州。

峽紀行 熊相

正德丙子秋九月,予奉命之蜀,道夷陵、歸州、巴東、巫山以抵於夔。歷驛鳳棲、黃牛、屈溪、建平、巴山、萬流、高唐,逶迤四百餘里,水急如射。挽舟上者,日不一舍。下者,頃刻數程。中間若十二背、向陽背、夜乂背,兩崖俱[13]滑石,而浪尤洶湧不可楫。以率匪篙,即人背之,故曰背也。又曰與舟相背也。有曰峽者,狹也。又曰,山夾水曰峽。蓋水行山間,隨山以曲折,在古統謂之西峽、黃牛、巫峽而已。今則歧之為荊棺、石碑、馬肝、兵書、門扇、彈穿、扁擔、黑石、風廂、黃牽、鐵鎖之類。仰視之,懸崖絕壁,萬仞千尋,如覆屋、如峻削、如斷截、如連繹、如半甕,凹如駝峰,凸如粲粲,如色斯黝,如土如練、如草木蔥蔥、如鹿豕濯濯,如猿猱之聲慘,如藤蘿倒浸、齒竇飛泉。左環右抱如出無門。間有鳥道,率者萬盤。日午方見,而天之多斯昭昭然。孰曰杜宇所鑿,是皆成於混沌。俯視之深潭莫極,瀦潦流沙,溶溶滾滾,如釜之水,如冶之金,如珠之濺,如花之蕊,小而淚波,大而盤濁,如洞窈然,如硔砑然,如風之旋油然,隨 隨闔。舟遭之者,鮮有出焉。俗謂荊棺、兵書、風廂,皆古人遺跡,予不敢信。其他即物以狀,因數以稱者,固有謂也。又有曰灘。灘從水從難,蓋水之難行者,深淺不一,轉徙無方,岩岩怪石,鋒利矛交。平者鋪彈,險者截江,奇者可愛,惡者可憎,所謂鐵積劍排。狼頭鹿角,累累然牛馬飲於河者,不足以模仿萬一。水波摩激,日夜不停。濃濃雷吼,涓涓金鳴,花噴若雪,沙滾若奔,瞻之近岸,而多敗船,曰喜,曰登,曰清,曰葉,曰偏澇,豬圈、馬鞍、無義、大小蛇、 棟通靈,鋸齒石門,牛口、青溪、蓮花三灘,茲其大者也。子過之,舟行則畏,途步無從,乃歎曰:蜀道之難,信矣。若南沱過龍沱、平善、烏稍、壩山、鬥坪、柟木,源流稍緩而可泊。南津香溪口,東西瀼口,勢空闊而可遊。碑石、梢公石、蝦蟆石、灩澦石,天工之妙,不假人焉。十二峰,孤峭拔空,尤為奇絕。秭歸,則屈原所生。白帝,則子美所戀。魚腹沙,孔明之圖猶在。黃陵廟,大禹之功未磨。乃若高唐,觀陽雲台之雄據上流,凡山之蜿蜒峻嶒,杈丫崒嵂,慢張筍茁。蓋倚圭橫者,憑闌間,一目可盡,固楚襄之所流連,而宋玉之所賦者也。何景不可賞,何古不可吊,而以悶為哉!

卷之二[編輯]

夔峽詩[編輯]

五言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瞿唐峽 白居易

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案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

灩澦堆

見說瞿唐峽,橫斜灩澦根。難於尋鳥道,險上過龍門。

上白帝城 杜甫

城峻隨天壁,樓高更女牆。江流思夏後,風至憶襄王。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

曉望白帝城鹽山

徐步移斑杖,看山仰白頭。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春城見松雪,始擬進歸舟。

秋峽

江濤萬古峽,肺氣久衰翁。不寢防巴虎,全生狎楚童。衣裳垂素髮,門巷落丹楓。常恠商山老,無存翊贊功。

瞿唐懷古

西南萬壑注,勁敵兩崖開。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

灩澦堆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沉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天意存傾覆,神功接混茫。干戈連解纜,行止憶垂堂。

張祐

不遠夔州路,層波灩澦連。下來千里峽,入去一條天。樹色秋帆上,灘聲夜枕前。何堪正危側,百丈半山巔。

何景明

霜落夔門樹,寒江灩澦孤。狂瀾湏此障,砥柱賴誰扶。入峽愁孤客,當關用一夫。何勞念西域,千載固輿圖。

瀼西入宅 杜甫

奔峭背赤甲,斷岩當白鹽。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花亞欲移竹,鳥窺新捲簾。衰年不敢恨,勝概欲相兼。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腹浦,雲暖麝香山。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宋玉歸州宅,雲通白帝城。吾人淹老病,旅食豈才名。峽口風常急,江流氣不平。只應與兒子,飄轉任浮生。

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

久嗟三峽客,再與暮春期。百舌欲無語,繁花能幾時。谷虛雲氣薄,波亂日華遲。戰伐何由定,哀傷不在茲。此邦千樹橘,不見比封君。養拙干戈際,全生麋鹿群。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雲。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彩雲陰復白,錦樹曉來青。身世雙蓬鬢,乾坤一草亭。哀歌時自短,醉舞為誰醒。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壯年學書劍,他日委泥沙。事主非無祿,浮生即有涯。高齋依藥餌,絕域改春華。喪亂丹心破,王臣未一家。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不息豺虎鬥,空慚鵷鷺行。時危人事急,風逆羽毛傷。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

從瀼西移居東屯

白鹽危嶠北,赤甲古城東。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煙霜淒野日,粳稻熟天風。人事傷蓬轉,吾將守桂叢。東屯復瀼西,一種住青溪。來往皆茅屋,淹留為稻畦。市喧宜近利,林僻此無蹊。若訪衰翁語,須令勝客迷。道北逢都使,高齋見一川。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枕帶還相似,柴荊即有焉。斫畬應費日,解纜不知年。牢落西江外,參差北戶間。久游巴子國,臥病楚人山。幽獨移佳境,清深隔遠關。寒空見鵷鷺,回首憶朝班。

白帝懷古 陳子昂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城臨巴子國,台沒漢王宮。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古木生雲際,歸帆出霧中。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上白帝城 杜甫

江城合變態,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兵戈猶擁蜀,賦斂尚輸秦。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白帝空祠廟,孤雲自往來。江山城宛轉,棟宇客徘徊。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後人將酒肉,虛殿日塵埃。谷鳥鳴還過,林花落又開。多慚病無力,騎馬入青苔。

廣溪峽 楊炯

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山路繞羊腸,江城鎮魚腹。喬林百丈偃,飛水千尋瀑。驚浪回高天,盤渦轉深谷。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常山禁軍旅,永安興版築。池台忽已傾,邦家遽淪覆。庸才若劉禪,忠佐為心腹。設險猶可存,當無賈生哭。

瞿唐峽 蘇軾

自昔懷清賞,今茲得縱探。長江連楚蜀,萬派瀉東南。合水來如電,黔波綠似藍。餘流細不數,遠石競相參。入峽初無路,連山忽似龕。縈紆收浩渺,蹙縮作淵潭。風過如呼吸,雲生似吐含。墜崖鳴窣窣,垂蔓綠毿毿。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飛泉飄亂雪,恠石走驚驂。絕澗知深淺,樵僮忽兩三。人煙偶逢郭,沙岸可乘籃。野戍荒州縣,邦君古子男。放衙鳴晚鼓,留客薦霜柑。聞道黃精草,叢生綠玉篸。盡應充食飲,不見有彭聃。氣候冬猶暖,星河夜半涵。遺民悲昶衍,舊俗接魚蠶。版屋漫無瓦,岩居窄似庵。伐薪嘗冒險,得米不盈甔。歎息生何陋,劬勞不自慚。葉舟輕遠泝,大浪固無諳。矍鑠空相視,嘔啞莫與談。蠻荒安可駐,幽邃信難妉。獨愛孤棲鶻,高超百尺嵐。橫飛應自得,遠颺似無貪。振翮游霄漢,無心顧雀鵪。塵勞世方病,局束我何堪。盡解林泉好,多為富貴酣。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

蘇轍

舟行瞿唐口,兩耳風鳴號。渺然長江水,千里投一瓢。峽門石為戶,鬱怒水力驕。扁舟落中流,浩如一葉飄。呼吸信奔浪,不復由長篙。捩柁破 漩,畏與亂石遭。兩山蹙相值,望之不容舠。漸近乃可入,白鹽最雄高。草木皆倒生,哀叫悲玄猱。白雲繚長袖,零落如飛毛。緬懷洚水年,慘蹙病有堯。禹益決岷水,屢與山鬼鏖。摧岡轉大石,破地疏洪濤。巉巉當道山,斬截肩尾銷。峭壁下趾連,危峰斷修腰。破處不生草,上不掛鳥巢。水恠不盡戮,下有龍與鼇。遼哉千萬年,禹死遺跡牢。豈必見河洛,開峽斯已勞。

七言

鐵柱 元不伐

白帝城邊春草生,黃牛峽裡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氣不平。

兵書峽 劉丙

籌策三分出草廬,眼中吳魏鼎中魚。英雄不盡當時用,一卷還留峽裡書。

秋興 杜甫

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朱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魚腹江中 劉禹錫

扁舟盡室貧相逐,白髮藏冠鑷更加。遠水自澄終日綠,晴林長落過春花。客情浩蕩逢鄉語,詩意留連重物華。風檣好住貪程去,斜日青簾背酒家。

三峽堂 宋肇

林巒十里上巉岩,飛檻初憑縹緲間。夔子風煙依白帝,夜郎耕稼接烏蠻。砌橫亂石遙臨澗,門對高峰近帶山。咫尺驚濤籲莫測,每來登此念江關。

張佳胤

艤舟下席楚雲生,落日清霜白帝城。踏跡難忘諸葛陣,野田曾為杜林耕。休言天地終陳跡,翻使江山借重名。事業文章看二子,風流無限古今情。夔峽舟中 劉丙春江隨處落煙波,冉冉其如老至何。有意青山供目久,無情白髮上頭多。圖緣八陣風雲在,國為三分歲月過。今古垂勳須及早,休教汗簡笑蹉跎。

峽中覽物 何景明

峽口風高猿夜號,孤舟燈火宿煙皋。草深廢井人家少,水落寒山雉堞高。自古金湯難恃險,當時版築豈知勞。永安亦在荒城裡,玉殿淒涼空夜篙。

灩澦堆 杜甫

灩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大陰。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舟人漁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淚滿襟。寄語舟航惡年少,休翻鹽井橫黃金。

赤甲山

卜居赤甲遷居新,兩見巫山楚水春。炙背可以獻天子,美芹由來知野人。荊州鄭薛寄書近,蜀客郗岑非我鄰。笑接郎中評事飲,病後深酌道吾貞。

西瀼溪

迢迢水出走長蛇,懷抱江村在野牙。一葉蘭舟龍洞府,數間茅屋野人家。冬來純綠松杉樹,春到間紅桃李花。山下[14]青蓮遺故址,時時常有白雲遮。

瞿唐天下險 周洪謨

兩崖壁立何險巇,巴東大江如一絲。杜宇神功渺何許,堯時餘燼誰復知。中流灩澦實挺特,如牛如馬夏秋月。怒濤掀天萬壑雷,巨漩觸石千層雪。湯湯東去幾回灣,虎頭狼尾如連環。赤甲下映虎鬚子,黃牛高抗鬼門關。憶昔英雄割據日,挿丁為梯上絕壁。只今四海盡為家,鎖江鐵柱存何益。

負薪行 杜甫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諮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麄醜,何得此有昭君村。

[編輯]

灩澦歌 梁簡文帝

灩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金沙浮轉多,桂浦忌經過。


庾子興

灩澦如牛本不通,瞿唐水退為庾公。

竹枝 劉禹錫

瞿唐嶆嶆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編輯]

瞿唐感懷詞 魯璠

峽口瞿唐,論形勝,古今奇絕。最險是,孤根灩澦,浪花飛雪。苔鎖崖碑難認字,波瀠底柱猶存鐵。忽舟人,指點孟良梯,橫三疊。

扶劉事,今磨滅。吟秋興,俱消歇。空陣演,風雲詩傳蘿月。青瑣遊人魂欲斷,黃金估客心休熱。笑此時,身價一閑萍,輕於葉。

[編輯]

灩澦堆賦 蘇軾

世以瞿塘峽口灩澦,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夫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彌漫浩汗,橫放於大野,而峽之小大,曾不及其十一。苟先無以齟齬於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於瞿塘之口,則其嶮悍可畏,當不啻於今耳。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唯聖人之所使。予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灩澦之崔嵬,然後知其[15]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於一盃,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灩澦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鬥,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鉤援臨沖,畢至於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於是滔滔汩汩,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後灩澦賦 陸深

昔蘇公子瞻賦灩澦,蓋曰江會百川,勢易驕逞,不先之以[16]齟齬,盡其快銳,為害斯大。嗟乎,是誠有之。夫當國家豐亨豫大之時,必有風靡波蕩之俗,使無正人法家出氣力以捍之,則末流有不可救者矣,此公作賦之旨也。嘉靖丁酉二月初,予將出峽,舟過瞿唐。春水未生,孤根欲露,盤旋其下,有感於心,作後灩澦賦。

道叢鳧之故國,沿岷汶之長源。睇灩澦之兀嵂,繹先哲之名言。測安危之倚伏,乃始疑而今信然。昔伯禹之導江兮,命陽侯為驅先。挾六龍與二虯兮,劈雷斧之神話。劙地脈而中分兮,挺孤高之一拳。障犇轟之東騖兮,回萬折於瀾翻。時盈縮以浮沈兮,擁百川而獨尊。或如象兮如馬,舟人睨而不敢上下。相遊者之汩汩兮,固晝夜之不舍。唯上帝之默佑兮,恆斡運於區中。示機緘於錯糾兮,物有窮而必通。猗宣父之感麟兮,既伐樹又絕糧。羌鄒孟之仁義兮,竟見沮於臧倉。胡賢聖之迍邅兮,夫豈茲堆之未汰。派遠而彌昌兮,象下流而永賴。抱遺經而先覺兮,反亂治於否泰。顧大化之茫茫兮,俟萬世於須臾。俯中流之一柱兮,盍前鑒而蚤圖。慨孔明之馳驅兮,磊磈乎八陣猶未磨。草堂於瀼水兮,吊江上之東坡。予粲粲其白髮兮,懼末路之蹉跎。

[編輯]

夔州重葺三峽堂記 宋肇

天下之險,莫險於峽江;峽江之險,莫甚於瞿唐。蓋兩川回薄,崎嶇萬里,綿跨西南諸夷,繚繞遐荒,合牂牱、越嶲、夜郎、烏蠻之水,小大併吞,南北向背。始則就下為汙,流濕成浸,漸至於縈回曲折,逶迤澎湃。其終也,彌漫浩瀚,掀騰洶湧,咸歸於江之峽口者,實水之會。夫萬山對立,萬頃一注,故至此而艱難齟齬,傾危險側也。余以元祐八年五月,持節本道,同使張塾家父。一日相與訪峽中古跡,而得舊鎖江亭於故城之南隅。其巋然獨存者,但頹垣廢址而已。因語夔守趙仲逵平父,既廣昔構,而又易新,名其曰三峽堂者,西峽、巫峽、歸峽是也。茲堂為巴東上游,盡占江之勝。然而一有登臨觀覽,則景色雲物逡巡而異,是皆人情參差不齊,故使悲歡憂樂,所得未嘗同也,請試言其所以。方其倚檻憑欄四顧遠眺,長江急雨,飄風怒號,奔走轉石,萬壑雷動,驚湍駭浪,喧豗震掉,蛟鱷蜿蜒,神怪叱吒,若馬陵伏弩之射龐涓,濰水決壅之擊龍沮。此西遊不得意之客,方且隕心喪魄,失筯停杯,愕然而歎也。洎至瞬息之間一俯一仰,雲煙變滅,山川髮露,草花纖濃,炳若繪畫,松石奇怪,旁出雜見,巫峰高唐,相像仿佛。襄王怳然而若遇,宋玉斐然而成賦。此西州行樂之士,尚猶極目縱觀,促席歡飲,歡然而笑也。迨其灩澦春深,魚腹漲綠,風雨晦冥,龍吟其下。白鹽、赤甲,東屯、西瀼,斷崖奔峭,安流逆浪,遠近因依,左右映帶。則[17]坐中能詩之流,莫不擁鼻拄頰,聳肩側身,浩然而歌也。又有沙岸石磧,名灘古渡,白帝武侯之遺跡,永安八陣之故處,荒煙野草,廢宮舊戍,遠樹平蕪,孤村別浦,牧童漁父,棹歌牛唱,深林巨谷,重岩複嶺,懸猿舞鶴,飛鳴坐嘯。則席上多感之子,有至搔首撫膺,掩袂沾裳,泫然而泣也。客有誚余曰:「子作《三峽堂記》,而有笑歌歎泣之說,子胡不忘是四者,而付之一醉。彼醉者劉伶阮籍之徒,皆所以全其真而名後世者也。子獨求異於數子乎。」余曰:「有是哉,今幸不從監河侯貸粟,則吾將以大江為飲。凡雨雪之朝,風月之夕,所謂登臨觀覽,行且無時不往也,亦不復問其悲歡憂樂之所來,一寓諸酒矣。尚庶幾有以自托於酩酊,而廁跡二人之列也,可矣。」客曰:「唯,唯。」

瞿唐峽記 王嘉言

峽者何取以山夾水而為名也?楚蜀之交,以峽稱者多矣,而三峽為險。三者何?歸峽、巫峽、瞿唐峽。三峽同稱險矣,而瞿唐為最,舊所謂西陵峽者是也。峽在夔東十二里,兩崖對峙,中貫大江,蓋全蜀之門戶。峽口石盤上樹鐵柱二根。山畔岩穴中,有鐵索七條。柱髙六尺四寸,索長二百七十七丈五尺,蓋昔人置以截江者。柱於夏秋水泛則汩,冬春復見,嗚呼奇哉。夫瞿唐之險冠於諸峽者何?蓋西南萬水,總注於斯,而雙崖把束,極為陋隘,以故縈回曲折,齟齬艱難。驚濤奔浪,喧豗匉訇。歸舸行艓,一遭風動,則上下失勢。而此生安危,盡付之撇漩,觸石瞬息間矣。雖然關門一守,百二之勢也。

明初以湯廖兩將軍,絕人之智力,席皇祖之神威,師薄關下,矢石一交而即卻。非穎國階、文之捷,水陸夾進,以奇取勝,亦難為力矣。今天下熙熙,氛沴久消,雄關險峽,雖依然索柱之存,而山川勝概,只為文儒嘻眺浪吟之具而已。嗟夫,宗國之憂,雖非恤緯者所宜憂,而處堂之樂達者,亦恆笑夫燕雀之愚。然則防禦之略,亦可於熙恬中講求之。

重修瀼西草堂記 陳文燭

昔人謂杜子美夔州以後諸詩,蓋最工雲,考先生自成都下瞿唐,浮湘望洛,而寓於夔門。其居三徙,有瀼東,有東屯,而瀼西尤著。地多平曠,田可水稻。先生出峽,即易其主。而所手書券,宋元間得而珍之。後日荒圮,萬曆改元,夔守郭君棐訪遺址,檄奉節令羅鏽藻新祠,事肖先生像。太守能文章,有記述,而又請余碑焉。余奉天子璽書,宣教化,例得旌揚古今忠義之士。徘徊祠下,不覺泫然也。憶先生獻賦,時玄宗大奇之,命宰相試其文,拜左拾遺。乃高自稱道,先世以來,多以文顯,若薄楊雄枚皋不為者。其矝誕一時,有祖審言之風。會祿山亂,天子入蜀,避走三川。肅宗立,往救房琯,至不省錄。嚴武節度劍南,復依焉,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先生久於夔,及茲堂之建,其時有足悲者。而史稱先生,挺節不汙。所為詩歌,善陳時事,千匯萬狀,兼而有之。忠君憂國,每飯不忘。當時韓愈氏高其文章,光焰至長萬丈也。真知言矣。語曰:生無一日歡,死有萬世名,先生之謂乎。先生襄陽人,與孟浩然友善。襄陽舊有孟亭,不存。而峴山祠先生者,亦荒。今瀼西更新,比於同谷浣花,可謂無關世教哉。余為迎送神曲,使歌以祀,其詞曰:昔飄零兮流寓,歎遷次兮朝暮,側身來兮參差其舊路。迎。三年飽兮煙霧,千載驚兮香炷,尚轉蓬兮山靈其呵護。送。

諸葛武侯廟碑銘並序 裴度

度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在簡策,大名並天地,不復以雲。當漢祚衰陵,人心競逐,取威定霸者,求賢如不及。藏器在身者,擇主而後動。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風未從虎,時稱臥龍。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州平心與元直神交,洎乎三顧而許以馳驅,一言而定其機務。由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吳抗魏,擁蜀稱漢。刑政達於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誰謂阻深,殷為強國。誰謂遳脆,勵為勁兵。則知地無常形,人無常性,自我而作,若金在 。故九州之地,魏有其七,我無其一。由僻陋而啟雄圖,出封疆以延大敵。財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干戈動,而不曰殘人以逞。其底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疊諸夏也。不敢角其勝負,而止候其存亡。法加於人也,雖死徙而無怨。徳及於人也,雖奕葉而見思。此所謂精義入神,自誠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舉,則四海可平,五服可傾。而陳壽之評,未極其能事。崔浩之說,又詰其成功。此皆以變詐之略,論節制之師;以進取之方,語成化之道,不其謬歟!夫委棄荊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務增徳以吞宇宙,不黷武以事尋常。及出斜谷,據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與敵對壘,待可勝之期。雜乎居人,如適虛邑。彼則喪氣,我方養威。若天假之年,則繼大漢之祚,承先主之志,不難矣。且權傾一國,聲震八紘,而上下無異詞,始終無愧色。茍非運膺五百,道冠生知,曷以臻於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曰:魚之有水。仲達奸人之雄者,嗟稱曰:天下奇才。度每跡其行事,度其遠心,願奮短

劄,以排其群議。而文字蚩鄙,志願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18],聖上以西南奧區,寢亂餘烈,罷甿未息,汙俗未清,輟我股肱,為之父母。乃詔相國臨淮公,由秉鈞之重,承推轂之寄,戎軒乃隆,藩服萬里。將在帝德,陬落綏懷。溥暢仁風,閭閻滋殖。府中無留事,宇下無棄才。人知鄉方,我有餘地。則諸葛公在漢之治,與相國當今之政,異代而同符矣。度謬以庸薄,獲參管記。隨旌旗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謁。有儀可象,以赫厥靈。雖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師長一城。尚流斯文,以示來裔。況如仁之歎,終古不絕,其可闕乎。方刻斯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雲爾。銘曰:昔在先主,思啟疆宇。擾攘靡依,英雄無輔。爰得武侯,先定蜀土。道徳城池,禮義干櫓。煦物如春,化人如神。勞而不怨,用之有倫。柔服蠻落,鋪敦渭濱。攝足畏服。雜居懷仁,中原旰食。不測不克,以待可勝。允茲其極,天未悔禍。公命不果,漢祚其亡。將星中墮,反旗鳴鼓。猶走司馬,死而可作。當小天下,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齊管晏。總漢蕭張,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豐約。亦皆然矣,嗚呼奇謀。奮發中起,美志夭遏。吁嗟嚴立,咸受謫罰。聞之痛之,或泣或詫。其棠勿剪,駢邑斯奪。由是而言,殊途共[19]轍。本於忠恕,孰不感悅。茍非誠愨,徒雲固結。古栢森森,遺廟沉沉。不殄禋祀,以迄於今。靡不駭奔,若有照臨。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如公徳音。

卷之三[編輯]

巫峽詩[編輯]

巫山高 元帝

巫山高不窮,迥出荊門中。灘聲下濺石。猿鳴上逐風。樹雜山如畫,林暗澗疑空。無因謝神女,一為出房櫳。

虞羲

南國多奇山,荊巫獨靈異。雲雨麗以佳,陽臺重怨思。勿言可再得,特美君王意。高唐一斷絕,光陰不可遲。

劉繪

高唐與巫山,參差鬱相望。灼爍在雲間,氛氳出雲上。散雨收夕台,行雲卷晨帳。出沒不易期,嬋娟以惆悵。

王泰

迢遞巫山好,遠天新霽時。樹交涼去遠,草合影開遲。谷深流響咽,峽近猿聲悲。只言雲雨狀,自有神仙期。

范雲

巫山高不極,白日隱光暉。靄靄朝雲去,溟溟暮雨歸。岩懸獸無跡,林暗鳥疑飛。枕席竟誰薦,相望白依依。

蕭詮

巫山映巫峽,高高殊未窮。猿聲不辨處,雨色詎分空。懸崖下桂月,深澗響松風。別有仙雲起,時向楚王宮。 鄭世翼

巫山淩太清,岧嶢類削成。靡靡暮雨合,靄靄朝雲生。危峰入鳥道,深谷瀉猿聲。別有幽棲客,淹留攀桂情。

淩敬

巫峽鬱岧嶢,高高入紫霄。白雲閑抱石,玄猿回掛條。懸崖激巨浪,脆葉隕驚飆。別有陽臺處,風雨共飄搖。

李元操

荊門對巫峽,雲夢邇陽臺。燎火如奔電,墜石似驚雷。天寒秋水急,風靜夜猿哀。枕席由無薦,朝雲徒去來。

盧照鄰

巫山望不極,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樹,徒看神女雲。驚濤亂水脈,驟雨暗岑文。沾裳即此地,況復遠思君。

沈佺期

巫山峰十二,合遝隱昭回。俯眺琵琶峽,平看雲雨台。古槎天外倚,瀑水日邊來。何忽啼猿夜,荊王枕席開。

喬知之

巫山十二峰,參差互隱見。潯陽幾千里,周覽忽已遍。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薦。楚雲何逶迤,紅樹日蔥篟。楚雲沒湘源,紅樹斷荊門。郢路不可見,況復夜聞猿。

張九齡

巫山與天近,煙景常青熒。此中楚王夢,夢得神女台。神女去已久,白雲空冥冥。唯有巴猿嘯,哀音不可聽。

皇甫冉

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雲藏神女館,兩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中秋中。

張偱之

巫山高不極,合遝奇狀新。暗谷疑風雨,幽岩若鬼神。月明三峽曙,潮滿二江春。為問陽臺客,應知入夢人。

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雲藏日,靡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澗,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去,清風見楚宮。

何山無朝雲,彼雲亦悠揚。何山無暮雨,彼雨亦蒼茫。宋玉恃才者,憑虛構高唐。自垂文賦名,荒淫歸楚襄。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鄉。

閻立本

君不見巫山高高半天起,絕壁千尋畫相似。君不見巫山磕匝翠屏開,湘江碧水繞山來。綠樹春嬌明月峽,紅花朝覆白雲台。台上朝雲無定所,此中窈窕神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飛,清谷出沒有光輝。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荊王夢。荊王夢裡愛穠華,枕席初開紅帳遮。可憐欲曉啼猿處,說道巫山是妾家。

巫峽 楊炯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淩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李沉

沒天心,開地脈,浮動淩霄拂藍碧。襄王瑞眸望不及,似睹瑤姬長歎息。巫妝不治獨西望,暗泣紅蕉抱雲帳。君王妒妾夢荊宮,虛把金泥印仙掌。江濤迅激如相助,十二獰龍怒行雨。昆侖漫有通天路,九峰正在天低處。

李賀

巫山叢碧高插天,巴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 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

陳陶

玉峰青雲十一枝,金母和雲賜瑤姬。花宮壘珂楚宮外,列仙八面星斗垂。秀色無雙怨三峽,春風幾夢襄王獵。青鸞不在嫩吹簫,斑竹題詩寄江妾。飄搖散絲巴子天,苔裳玉轡紅霞幡。歸時白帝掩青瑣,瓊枝瑤草遺湘煙。

孟郊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峭壁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春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豔姿,行雲飛去明星稀。日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何景明

巫山高極青冥間,翠館參差十二鬟。神女仙裙佩纓動,行雲飛入荊王夢。含情流盼輕煙中,玉床瑤枕薦君宮。紫羅白榖垂香風,恍惚雲散莫與同。微霜銷落高丘樹,哀猿孤吟鳥雙去。荒 淪滅竟何為,暮雨冥冥歸古祠。

劉基

巫山高哉鬱崔嵬,下有江漢浮天回。深林日月照不到,洞穀闔 生風雷。危峰半出赤道上,落日猿狖鳴聲哀。虎牙赤甲鬥雄壯,風氣以之而隔閡。楚王遺跡安在哉,但見麋鹿跳蒿萊。當時忠臣放澤畔,乃與靳尚相徘徊。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婦女蓮花腮。潛形譎跡托夢寐,變幻涕淚成瓊瑰。神靈震怒不可禱,雲霧慘淡昏陽臺。猛風吹雨洗不盡,假手秦炬歊飛灰。精誠感應各以類,世間妖孽匪自來。君不見商王夢中得良弼,傳岩之美今安匹。巫山何事近楚宮,終古怨恨流無窮。

黃佐

巫山高高若何,淮水繞之不可以過。驟驄父馬錦陣泥,我欲渡之,徘徊而驕嘶,陽臺有女居迷樓。愛而不見煙雲愁,胃有蟣虱戶有蛜蝛,嗟我行役今還歸。

喬世寧

巫山高高以寒,不到巫山不見山。長江百丈走其下,上峰十二摩青天,況有灩澦當中間。巫山高高以寒,朝能作雲暮作雨。山精月魅向人語,洪濤欲沒灩澦堆。哀猿接掛桄榔樹,有時狂飆突起浪。如山蛟鬥龍吟更,吒汝往歲曾悲蜀道難。今見巫山心獨苦,欲濟無梁飛無羽。嗟我胡為賦遠遊,巫山巫山能久留。

吳國倫

巫山高天與際,江水深,烏以濟。我欲東歸,將從此逝。塗無梁,舟無楫,泱泱漭漭,臨水遠望,涕下沾裳,久客之人心思鄉謂之何。

郭莊

巫峽之山崔嵬兮,千雲並吐芙蓉巔。十二峰巒竦秀兮,瑰如鳴環簪玉鬥。嬋娟當時章華臺上兮,細腰落雪曳翩遷。吁嗟哉,襄王何事神遊華胥天,自從高唐精靈感夢憐。山中芳樹琪花兮,笑日帔霞弄粉鉛。十二峰巒低昂異態兮,累累猶作望夫偏,又若亭亭豔影照寒泉。巫峽之山崔嵬兮,只今人去千年陵谷遷,巴流東逝恨綿綿。但見千岩萬壑蒼蒼兮,朝夕雲霧濛濛連,苦竹叢中飛杜鵑,年年春風叫破。桃花煙崔嵬兮,巫峽之山,歎高唐遺跡何年。唯有古今騷客兮,寫江山。文藻流傳琅琅兮,巫山篇。吁嗟哉,千載王孫作鬼仙。

黎民表

巫山高不極,遠望何芊芊。靈林構鬱律,神宇 沖玄。曳雲翳白日,興雨蒙層巔。平瞻景夷館,俯瞰雲夢田。芳春展遊豫,弭節此山前。精靈爾何感,魂夢屢徂遷。晨雞奏天色,環佩聲鏘然。空山曠延佇,掩涕方來旋。人神道終異,歡愛難久延。荒滛古有戒,茲樂誠已偏。唯有高唐賦,千載淩雲煙。

巫山懷古 劉希夷

巫山幽陰地,神女豔陽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歸來高堂夜,金 熖青煙。頹想臥瑤席,夢魂何翩翩。搖落殊未已,榮華倏徂遷。愁思瀟湘浦,悲涼雲夢田。猿啼秋風夜,雁飛明月天。巴歌不可聽,聽此益潺湲。

羅隱

下壓重泉上千仞,香雲結夢西風緊。縱有精靈得往來,狖軛鼯軒亦顛隕。嵐光雙雙雷隱隱,愁為衣裳恨為鬢。暮灑朝行何所之,江邊日月情無盡。珠零冷露丹墮楓,細腰長臉愁滿宮。人生對面猶異同,況在千岩萬壑中。

范成大

余舊嘗用韓無咎韻題陳季陵《巫山圖》,考宋玉賦意,辨高唐之事甚詳。今過陽臺之下,復賦樂府一首。世傳瑤姬為西王母女,嘗佐禹治水,廟中刻在焉。

濕雲不收煙雨霏,峽舡作灘梢廟磯。杜鵑無聲猿叫斷,唯有饑鴉迎客飛。西真功高佐禹跡,斧鑿鱗皴倚天壁。上有瑤簪十二尖,下有黃泉三百尺。蔓花蚪水風煙昏,蘚佩帷翠香火寒。靈游飄忽定何許,時有行人開廟門。楚客詞章原是諷,紛紛餘子空嘲弄。玉色赬顏不可干,人間錯說高唐夢。凝真宮前十二峰,兩峰娟妙翠插空。餘峰競秀尚多有,白壁蒼崖無數重。秋江漱石半山腹,倚天削鐵荒行蹤。造化鐘奇矗瑤巘,直靈擇勝深珠宮。朝雲未罷暮雲起,陰晴竟日長冥濛。瑤姬作意送歸客,一夜收繚仍回風。仰看館御飛楫過,回首已在虛無中。唯餘烏鴉作使者,迎舩送舩西復東。

巫山 張子容

巫嶺岧嶢天際重,佳期宿昔願相從。朝雲暮雨連天暗,神女知來第幾峰。宿巫山下 李白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裡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唐。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巫山神女 劉方平

神女藏難識,巫山秀莫群。今宵為大雨,昨日作孤雲。散漫愁巴峽,徘徊戀楚君。先王為立廟,春樹幾氛氳。

巫山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巫山廟 崔塗

雙黛儼如嚬,應傷故國春。江山非舊主,雲雨是前身。夢覺傳詞客,靈猶福楚人。不知千載後,何處更為神。

巫峽中作 羽翼

高唐幾百里,樹色接陽臺。晚見江山霽,宵聞風雨來。雲從三峽起,天向數峰開。靈境信難見,輕舟那可回。

門扇峽 林俊

瀼西一舍許,兩山勢回合。巨石壯城門,鐵衣護周匝。楚蜀相犬牙,乾坤互 闔。當關一夫守,萬馬不敢發。雲龕入玲瓏,元氣深吐納。風搜群竅開,水樹聲互答。推蓬暫此清,巫山事集遝。

巫山旅別 崔塗

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無限別魂招不得,夕陽西下水東流。

巫山

十二峰頭雲氣昏,陽臺妖夢與誰論。濤聲千古寒江月,凝望瑤姬訴不平。

巫山凝真寺 李商隱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舟楓。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非關宋玉有微詞,自是襄王夢覺遲。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

李涉

巫峽雲間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不勞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剌別離。

峽中覽物

曾為祿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巫峽忽如瞻華岳,蜀江猶似見黃河。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經春長薜蘿。形勝有餘風土惡,幾時回首一高歌。

曹松 巫山蒼翠峽通津,下有仙宮處女真。不逐彩雲歸碧落,卻為暮雨撲行人。年年舊事音容在,日日誰家夢想頻。應是荊山留不住,至今猶得 芳塵。

望巫山 張喬

溪疊雲深轉谷遲,暝投孤店草蟲悲。愁連遠水波濤夜,夢斷空山雨雹時。邊海故園荒後賣,入關玄鬢夜來衰。來歸未必勝羈旅,況是東歸未有期。

神女廟 劉禹錫

巫山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春幔,山花欲謝似殘妝。星河好夜聞清佩,雲雨歸時帶異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未就楚襄王。

巫山感懷 甘為霖

秋風孤舫出鄉關,未忍君恩特召還。十二巫峰皆動色,八千雲跡亦開顏。喜於勝地留題刻,攜彼高人醉飲攀。雞唱喚回連夜夢,乾坤便不放人閑。

巫峽 吳守忠

泝峽遙看十二峰,峰頭笙鶴儼仙蹤。到時斜日紅將斂,入暮浮煙翠且重。雲雨不來神女夢,雌雄誰識大王風。楚台宋賦俱陳跡,唯有江流一碧同。

高唐觀 郭棐

敞席高登最上峰,涼 淅瀝入簾櫳。三川遠郭秋聲息,九月看花客思濃。對酒莫辭鸚鵡,題詩須寄紫荷筒。感時懷古心俱切,雲暗陽臺十二重。

杜甫

巫山叢碧高插天,大江瀾翻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颺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迎月蟾桂寒,椒花墜露濕雲間。

巫山天下奇 周洪謨

靈鼇一動海水翻,三山飄流無定根。岱輿忽失十二峰,萬里飛墮夔之間。仰挹銀漢洗青翠,俯瞰長江似衣帶。地森玉筍青雲端,天開罨盡彩文外。山間神女棲陽臺,芙蓉為貌玉為腮。如何朝暮弄雲雨,卻使懷襄相繼來。無乃宋玉善蠱惑,托為恠誕荒淫說。只今高崖紫蔓間,唯有猿哀聲不絕。

宿平田望巫山 郭棐

君不見巫山十二青霄裡,飛鳳登龍宛相似。君不見翠屏合遝望霞開,集仙聚鶴相徘徊。松巒俯窺神女廟,淨壇仰對襄王台。臺上翔朝雲,台前行暮雨。蕭蕭漠漠俱含情,暮暮朝朝無定處。山花萬朵凝紅妝,岩柏千條搖翠羽。飛蓋西來未暇遊,峰頭遙望月如鉤。小軒借榻渾無寐,一夜猿聲喚客愁。

朝雲曲 王鳳洲

巫雲欲闌接朝日,流輝鬥灩無定質。若戀若驚態非一,態非一境將殘擬,追尋渺無端。

巫山行 孟郊

見盡數萬里,不聞三聲猿。但飛蕭蕭雨,中有亭亭魂。千載楚襄恨,遺文宋玉言。至今晴明天,雲結深閨門。

[編輯]

淨壇峰 趙孟頫

疊嶂千重碧,長江一帶清。瑤壇霞冷月朧明,歌枕若為情。雲過舩窓曉,星移宿霧晴。古今[20]離恨撥難平,惆悵峽猿聲。

登龍峰

片月生危岫,殘霞拂翠桐。登龍峰下楚王宮,千古感遺蹤。柳色梅邊綠,花明臉上紅。欲尋靈跡阻江風,離思杳無窮。

松鶴峰

松鶴堆嵐藹,陽臺枕水湄。風清月冷好花時,惆悵阻佳期。別夢遊蝴蝶,離歌怨竹枝。悠悠往事不勝悲,春恨入雙眉。

上升峰

雲裡高唐觀,江邊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妝樓,離思兩悠悠。雨雲千重阻,長江一帶秋。歌聲頻唱引離愁,光景恨如流。

朝雲峰

絕頂朝雲散,寒江暮雨頻。楚王宮殿已成塵,過客轉傷神。月是巫娥伴,花為宋玉鄰。一聽歌調一含嚬,哀怨竹枝春。

集仙峰

雨過萍汀遠,雲深水國遙。渡頭齊舉木蘭橈,纖細楚宮腰。映水勺紅臉,偎花整翠翹。行人倚棹正無聊,一望一魂銷。

望霞峰

碧水鴛鴦浴,平沙豆蔻紅。望霞峰翠一重重,帆卸落花風。淡薄雲籠月,靡微雨灑蓬。孤舟晚泊浪聲中,無處問音容。

棲鳳峰

芍藥虛投贈,丁香漫結愁。鳳棲鸞去兩悠悠,新恨怯逢秋。山色驚心碧,江聲入夢流。何時弦管簇歸舟,蘭棹泊沙頭。

翠屏峰

碧水澄青黛,危峰聳翠屏。竹枝歌怨月三更,別是斷腸聲。煙外黃牛峽,雲邊白帝城。扁舟清夜泊萍行,倚棹不勝情。

聚鶴峰

鶴信三山遠,羅裙片水深。高唐春夢杳難尋,惆悵至如今。十二峰前月,三千里外心。紅箋錦字信沉沉,腸斷舊香衾。

望泉峰

曉色飄紅豆,平沙枕碧流。泉聲雲彩弄新秋,觸處是離愁。臉淚橫波淡,眉攢片月收。佳人無笑隼難休,來整玉搔頭。

起雲峰 嫋娜江邊柳,飄搖嶺上雲。卸帆回棹楚江濱,歸信夜來聞。欲拂珊瑚枕,先薰翡翠裙。江頭含笑去迎君,鸞鳳盡成群。

淨壇峰 郭棐

山色連天碧,江流繞峽清。彤壇夜淨七星明,攬佩重含情。漏報瑤窗曙,峰涵翠黛晴。哀猿啼處思難平,偏到檻邊聲。

登龍峰

綺霞生列樹,壁月橫焦桐。登龍巇嶪有行宮,雲雨幾迷蹤。巧語鶯為舌,芳姿蕊作紅。一霄香襲楚王風,千載思難窮。

松鶴峰

鶴翮翻青嶂,松風皺綠湄。一聲清淚月明時,把袂是星期。舊思書花葉,新愁咽竹枝。高唐遺調角聲悲,惆悵斂娥眉。

上升峰

仙觀丹霞袂,滄波罨畫舟。上升峰頂敝層樓,佳夕思悠悠。月魄清如水,雲容澹似秋。離多會少不勝愁,別恨付東流。

朝雲峰

水色涵虛碧,猨聲入夜頻。朝雲峰闕暗流塵,楚客總淒神。月下琵琶調,花前窈窕鄰。瑤姬何處更含嚬,寂寞度芳春。

集仙峰

玉佩飄聲遠,銀河去路遙。集仙叢裡促蘭橈,嫋怯楚姬腰。弄笛寒金釧,移琴冷翠翹。離鸞別鶴兩無聊,紅臉為春銷。

望霞峰

瑤水蘼蕪綠,滄州菡萏紅。望霞蒼蔚鎖千重,香散楚江風。為雨飄長袖,行雲逐短蓬。霞光飛薄碧山中,恍惚見芳容。

棲鳳峰

豆蔻封朝信,芙蓉結暮愁。紫鸞碧落影悠悠,春恨不禁秋。山月連江碧,川雲帶峽流。清宵無語倚蘭舟,雙鳥落沙頭。

翠屏峰

綠漲三千界,青連十二屏。翠峰孤月度寒更,何處有猿聲。雨惱襄王夢,雲橫夔子城。一雙鸂鶇起前汀,悵望若為情。

聚鶴峰

眉掃巫山黛,裙拖湘水深。雲迷聚鶴阻相尋,契闊到於今。碧海年年夢,青天夜夜心。玉樓金箭漏初沉,獨詠惜寒衾。

望泉峰 峽口風偏肅,宮前水漫流。望泉峰月一輪秋,照徹夢中愁。金井梧初落,瑤天雨乍收。憐香惜玉思難休,佇睡碧峰頭。

起雲峰

十二峰頭月,三川峽口雲。棹歌嗚咽滿江,樁闕可能聞。恨凝桃葉渡,淚黯藕絲裙。悵把瓊枝獨憶君,鼓瑟怨離群。

[編輯]

峽中行者歌 庾子興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巫山竹枝歌 李埴峰崇嶺上細腰宮,遺老相傳祭鬻熊。一炬牧兒今抵處,年年青草長春風。陽臺門前六律山,女郎吹笛翠微間。日斜酒散同歸去,笑插花枝滿鬢鬟。

楊慎

最高峰頂有人家,冬種蔓菁春採茶。長笑江頭來往客,冷風寒雨宿天涯。清江白石女郎神,門外往來祈賽頻。風颭青旗香雨歇,山薑花開瑤草春。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幾沉吟。曄花溫玉朝朝態,翠壁丹楓夜夜心。上峽舟即風浪多,送郎行去為郎歌。白鹽紅錦多多載,危石高灘穩穩過。

巫山一片雲 毛文錫

雨霽巫山上,雲輕映碧天。遠風吹散又相連,十二晚峰前暗濕。啼猿樹高籠,過客船朝朝。暮暮楚江邊,幾度降神仙。

李珣

有客經巫峽,停橈向水湄。楚王曾此夢瑤姬,一去杳無期。塵暗珠簾卷,香銷翠幄垂。西風回首不勝悲,暮雨灑空祠。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水聲山色練樁樓,往事思悠悠。雲雨朝還暮,煙花春復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悲。

竹枝歌 劉基

陽臺雲雨漫荒唐,巫峽啼猿枉斷腸。莫向蒼梧山下去,九疑愁色滿瀟湘。

賦得三峽流泉歌 李治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泉常自聞。玉琴奏出轉寥,宜似當時夢中聽。巫峽迢迢幾千里,一時流入幽闈裡。巨石崩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噴怒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回湍曲瀬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憶昔為此曲,能令仲容聽不足。一彈既罷遠一彈,願比流泉鎮相續。

[編輯]

高唐賦 宋玉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王曰:「朝雲始出,狀若何也?」玉對曰:「其始出也,晰兮若松樹。其少進也,晰兮若姣姬。揚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

若駕駟馬,建羽旗,湫兮如風,淒兮如雨。風止雨霽,雲無處所。」王曰:「寡人方今可以遊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顯矣,臨望遠矣;廣矣,普矣,萬物祖矣。上屬�天,下見於淵,珍怪奇偉,不可稱論。」王曰:「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

唯高唐之大體兮,殊無類之可儀比。巫山赫其無疇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岩而下望兮,臨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霽兮,觀百穀之俱集。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併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不止。長風至而波起兮,若麗山之孤畝。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卻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礫磊磊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磕磕。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厲。水淡淡而盤紆兮,洪波淫淫之溶裔。奔揚踴而相擊兮,雲興聲之霈霈。猛獸驚而跳駭兮,妄奔走而馳邁。虎豹豺兕,失氣恐喙。雕鶚鷹鷂,飛揚伏竄。股戰脅息,安敢妄摯?於是水蟲盡暴,乘渚之陽元,黿鼉鱣鮪,交積縱橫。振鱗奮翼,蜲蜲蜿蜿。中阪遙望,玄木冬榮。煌煌熒熒,奪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榛林郁盛,葩華覆蓋。雙椅垂房,枓枝還會。徙靡淡淡,隨波暗藹。東西施翼,猗狔豐沛。綠葉紫裹,朱莖白蒂。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鼾。長吏隳官,賢士失志。愁思無已,歎息垂淚。登高遠望,使人心瘁。盤岸巑岏,裖陳磑磑。磐石險峻,傾崎崕隤。岩嶇參差,縱橫相追。陬互橫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積,重疊增益。狀若砥柱,在巫山下。仰視山顛,肅何芊芊。炫耀虹霓,俯視崢嶸。窒寥窈冥,不見其底。虛聞松聲,傾岸洋洋。立而熊經,久而不去,足盡汗出。悠悠忽忽,怊悵自失。使人心動,無故自恐。賁育之斷,不能為勇。卒愕異物,不知所出。縰縰莘莘,若生於鬼,若出於神。狀似走獸,或像飛禽。譎詭奇偉,不可究陳。上至觀側,地蓋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羅生。秋蘭芷蕙,江離載菁。青莖射干,揭車苞並。薄草靡靡,聯延夭夭。越香掩掩,眾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鳴相號。王睢鸝黃,正冥楚鳩。姊歸思婦,垂雞高巢。其鳴喈喈,當年遨遊。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有方之士,羨門高溪。上成鬱林,公樂聚穀。進純犧,禱琁室,醮諸神,禮太乙。

傳祝已具,言辭已畢。王乃乘玉輿,駟蒼螭,垂旒旌,旆合諧。.大弦而雅聲流,冽風過而增悲哀。於是調謳,令人惏悷慘淒,脅息增欷。於是乃縱獵者,基址如星,傳言羽獵,銜枚無聲。弓弩不發,罘罕不傾。涉漭漭,馳蘋蘋。飛鳥未及起,走獸未及發。弭節奄忽,蹄足灑血。舉功先得,獲車已實。王將欲往見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簡輿玄服。建雲旆,蜺為旌,翠為蓋。風起雨止,千里而逝。蓋發蒙,往自惠,思萬方,憂國害,開賢聖,輔不逮。九竅通鬱,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歲。

巫山賦 蘇轍

過瞿唐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雲孤興其勃勃兮,北風慨其揚波。山嶔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連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知。蹊遂蕪滅而不可陟兮,玄猿黃鵠四顧而鳴悲。覽松柏之青青兮,紛其若江上之菇蒲。維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橈雲之修柯。蔓草蒙茸以下翳兮,飛泉潔清而無沙。亭亭孤峰,其下叢木交錯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慘然而長嗟。斂手危立以右顧兮,舒目遠望恍然而有所懷。儼峨峨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嘩。臨萬仞之絕險兮,獨立千載而[21]不下顛。追懷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溯江千里而遠來。離國去俗兮,俳個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游步之逶遲。築陽臺於江干兮,相氛氣之參差。


唯神女不可能得兮,此其所以為神。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人。朝雲蔚其晨興兮,暮雨紛以下注。變化倏忽不可測兮,俄為鳥而騰去。忽然而為人兮,佩玉鏘以琅琅。愛江流之清波兮,安燕處乎高唐。彼蛟龍之多智兮,尚不可執以置罦。高丘深其蒼蒼兮,怳唯識其有無。

辨賦

左鬥辯神女之幻妄胡為乎?來哉起於夢寢之邪思,成於高唐之辭賦。眾人信之,達者疑焉。夫夢生於人心之思,晝之所為,夜之所夢。顧所思之邪正何如耳,如商之高宗夢良弼,而得傅說。周之文王夢非熊,而得呂望。孔子欲行周公之道,而夢周公。唯其所思[22]者正,故其所感者因之。楚王溺於細腰之舞,是其旦晝之所為,無時不在於是,此所以有神女之夢也。夢之有無且不暇辨,使宋玉高唐之賦不作,懷王之夢自此而止耳,安有巫山雲雨之說流於世哉。唯此賦倡之,使後世騷人遊客藉此以膾炙口談,而風俗之美刺系之,至今千載之後訛言不熄,此深沉渾厚之士不能不為之太息也。記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此正所謂怪與神者。在孔子以為怪如何?為孔子之徒者又當信其說,而談之即此。固天地間所必無之事,而亦必無之理也。又況女以神名,非耳目可聞見者,豈有常在巫山之陽,行雲行雨之謬哉!或曰,怪異之事非盡無也,孔子特不語耳。此夢也,又非事也。事之怪異者且不可信,且不當言,又況夢之杳冥昏默無可憑依者乎!如以夢,則人之有所思,夢與人交者亦多矣,當不止於楚王。使人皆信之,則凡夢女子者,皆神女矣,不識當時神女之入夢也,果常常而見之乎?抑源源而來之乎?若偶一夢之誠,邪思也,其可思耶。既不可信,又當為之賦,以歆動襄王之思耶。此宋玉詞賦之才,雖繼離騷,惜其學識之不正。滋天下後世之惑,與其師屈原之所背者多矣。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且不足信,而況夢乎?子因據理而為之辯,以破好事者之疑,尚無以高唐之賦而藉口焉。

刺賜凝貞祠碑

太虛九光金丹元後,乃西華之玉妙洞陰之極尊。自然而成,貞者有四,分治名山。雲華夫人治玉琰之台,若巫山者,特弭節遊觀之地,蓋其別宮。雖非常御,自不可廢。昔受禹謁,告以道貞,賜之神助。地平天成,權輿於此,絕非偶然者。館御既設,威靈益著,巴蜀荊楚之人素沿奉祀,殆無虛日。咸平中,有詔增葺,而舊址據高,因遷而下之。至元豐三年十二月,始賜廟曰「凝貞」。正和二年,守者不戒,失火延燒重門兩,雖下暨斎庖俱,焚至楷楯,止唯閣樓得免,久之亦為風雨所敗。至宣和二年冬,祀事復成。時會蕃之妻孫氏得手疾和煩眩,嘗致禱焉,煩眩即愈,而手疾亦除,遂出私錢十萬,助之知縣事。唐晉思姿未謹,方患廟未就,得市財就功。未幾,已廢而峙可因者,增換。廢而可峙者,無慮十之九,繪侍衛,並塑黃塵白馬之神。越明年六月,詔以「凝貞」為觀,於是作碑而銘之。

銘曰:

渾淪之初誰操權,木公金 天地元; 西淋少雨日得先,雲華帝命司真銓; 石壇平廣山之巔,歸來西海常留連。

卷之四[編輯]

歸峽詩[編輯]

巴陽夜泊 施敬

獨棹三巴夜,秋高片月孤。灘聲將客夢,萬里下東吳。

飛鳳遷喬 盛杲

秀髮巴東山,層棱插天碧。上有丹鳳凰,翱翔八千尺。

三閭大夫 王十朋

大夫楚忠臣,哀哉以讒逐。遺廟大江濱,清醒古今獨。

鐵心肝石 楊撫

江流蕩不滅,劫火煆不紅。千古與萬古,頹波表孤忠。

黃牛山 白居易

白狗吠黃牛,灘如竹節稠。路穿天地險,人續古今愁。

姜詩溪 郭璞

清溪千仞餘,中有一道士。借問何處人,雲是鬼谷子。

春日懷歸 寇準

高樓聊引睇,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吊屈原 崔塗

讒勝禍難防,沉冤信可傷。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又 司馬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窮嗟事令尹,疏不怨懷王。冤骨銷寒渚,忠魂歸故鄉。唯遺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又 李元 舟過三閭裡,年深廟宇荒。怨隨湘水遠,愁逐楚雲長。瘦石形應恠,孤松色正蒼。江波清澈底,我欲薦芹香。

玉虛洞 白圭

奇哉真洞府,神秀妙天機。玉筍擎華蓋,瑤台荷翠微。棋殘仙已去,樹古鶴相依。峽帶香溪水,猶疑澣羽衣。

昭君 梁氏瓊

自古無和親,貽災到妾身。胡風嘶去馬,溪月吊行輪。衣薄狼山雪,妝成虜塞[23]春。回看父母國,生死畢胡塵。

蝦蟆碚 歐陽修

石溜吐陰崖,泉聲滿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陰精分月窟,水味標茶錄。共約世春芽,槍旗幾時綠。

下牢溪 歐陽修

隔谷聞溪聲,尋溪度橫嶺。清流涵白石,靜見千峰景。岩花無時歇,翠柏郁何整。安能戀潺湲,俯仰弄雲影。

春夜峽州田侍御津亭宴得筵字 杜甫

北斗三更席,西江萬里船。扶藜登水榭,揮翰宿春天。白髮須多酒,明星惜辭筵。始知風雨峽,忽盡下牢邊。

送史申之峽州 司空曙

峽口巴江水,無風浪亦翻。蒹葭新有雁,雲雨不離猿。行客思鄉遠,愁人賴酒昏。檀郎好聯句,莫滯謝家門。過巴東縣有萊公遺跡 蘇軾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聞道山中樹,猶余手種松。江山養豪俊,林藪困英雄。執板迎官長,趨塵拜下風。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陳子昂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亂,洲浦寂無喧。憶作千金子,寧知九逝魂。虛聞事朱闕,結綬騖華軒。委別高堂夢,窺覦明主恩。今成轉蓬去。歎息復何言。

新灘阻風 蘇軾

北風吹寒江,來自兩山口。初聞似搖扇,漸覺平沙走。飛雲滿岩谷,舞電穿窗牖。灘下三日留,識盡灘前叟。孤舟倦鴉軋,短纜困牽揉。嘗聞不終朝,今此何其久。只因留遠人,此意固亦厚。吾今幸無事,閉戶為飲酒。

新灘

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琳。番番從高來,一一投澗坑。大魚不能上,「暴鬣」灘下橫。小魚散復合,瀺灂如遭烹。鸕鷀不敢下,飛過兩翅輕。白鷺誇瘦捷,插腳還欹傾。區區舟上人,薄技安敢呈。只應灘頭廟,賴此斗酒盈。

蝦蟆碚

蟆背似覆盂,蟆頤如偃月。謂是[24]月中蟆,開口吐月液。根源來甚遠,百尺蒼崖裂。當時龍破山,此水隨龍出。入江江水濁,猶作深碧色。稟受苦清潔,獨與凡水隔。豈唯煮茗好,釀酒更無敵。

黃陵廟 歐陽修

大川雖有神,淫祀本風俗。石馬繫祠前,山鴉噪叢木。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迎送神。畫船百丈山前路,上灘下峽長來去。江水東流不暫停,黃牛千古長如故。峽山侵天起青嶂,岩崩路絕無牛上。黃牛不下江頭飲,行人唯向舟中望。朝朝暮暮見黃牛,徒使行人過此愁。山高更遠望猶見,長使黃牛滯客舟。

又 劉後村

楚國多奇山,江行問遺俗。峭壁俱刺天,巔崖白生木。夷陵異夢昔所聞,我曾謁之山川神。煙雨蒼蒼三峽路,四十年間五來去。一生肝膽猶炯然,只有顏色非其故。青巒黃影白岩嶂,霜天曉晴雲氣上。峽山欲盡不盡時,十二小峰還入望。過灘猶如竹節稠,前頭平善可無愁。君恩未報復回首,石馬祠前還艤舟。


又 林俊

讀書苦多味,踈散難入俗。信命不信恠,率性強於木。陰陽一氣符前聞,大川許大能無神。白首風波重仕路,今者何來昔何去。我今如醉復如癡,黃陵亦且知其故。劍鋒巑岏立萬嶂,山鳥不飛山月上。心香一瓣遙乞靈,眼青獨領還家望。南山白石夜司牛,破衣糲飯名無愁。濁酒蒼苔送餘老,清歌一曲木蘭舟。

又 吳守忠

愚生好自用,廟祭偶從俗。移棹傍水涯,瞻宇出林木。肩輿未落鐘聲聞,道傍祝史迎呪神。須更肅拜中唐路,來者自來去者去。人人乞靈所願賒,黃陵寧復知其故。出門四顧開青嶂,官漕在下崆嶺上。只尺何無驅石功,徒勞民力孤民望。我今朝暮見黃牛,那得朝愁更暮愁。笑割祭餘沾從事,風波滿眼付虛舟。

三游洞 歐陽修

漾楫溯晴川,舍舟緣翠嶺。探奇冒層險,因以窮人境。弄舟終日愛雲山,徒見青蒼杳靄間。誰知一室煙霞裡,乳竇雲腴凝石髓。蒼崖一徑橫杳茫,翠壁千尋當戶起。昔人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青蘿綠樹何岑寂,山鳥嘐嘐不驚客。松鳴澗底自生風,月出林間來照席。仙境難尋復易迷,山迴路轉幾人知。唯知洞口桃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至喜堂 蘇軾

夷陵雖小邑,自古控荊吳。形勢今無用,英雄久已無。誰知有文伯,遠謫自皇都。人去年年改,堂傾歲歲扶。追思猶咎呂,感歎亦憐朱。舊種孤楠老,新霜一橘枯。清篇留峽洞,醉墨寫邦圖。故老問行客,長官今白須。著書多念慮,許國減歡娛。寄語公知否,還須數倒壺。

西陵峽 楊炯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楚都昔全盛,高丘常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洞庭且忽然,孟門終已矣。自古天地辟,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及余踐斯地,瑰奇信為美。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峽口送友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秋風亭 蘇軾

人知公惠在巴東,不識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處,江亭依舊榜秋風。

宿巴東懷寇忠湣 王十朋

堂前雙柏今何在,渡口孤舟依舊橫。不似公安插竹處,依然容貌尚如生。制錦工夫蚤不同,至今人道寇巴東。澶淵一段奇功業,尚在孤舟野水中。

入峽次巴東 白居易

巫山暮足沾花雨,楚水春多逆浪風。兩片紅旗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巴東夜雨 羅鄴

欲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合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東夜雨時。


陸遊 暫借清溪半釣翁,沙邊微雨濕孤蓬。從今詩在巴東縣,不屬灞橋風雪中。

歸州重五 陸遊

鬥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夔子城

委命仇讎事可知,章華荊棘國人悲。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繫頸時。

三閭大夫 戴叔倫

蒼藤古木幾經春,舊祀祠堂小水濱。行客謾酣三酎酒,大夫元是獨醒人。

和端午 張文潛

楚國茫茫盡醉人,獨醒唯有一靈均。餔糟便使同流俗,漁父由來亦不仁。

無義灘 楊慎

無義灘頭風浪收,黃雲開處見黃牛。白波一道青峰裡,聽盡猿聲是峽州。

三游洞 蘇洵

洞門蒼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欲冰。天寒二字苦求去,我欲居之亦不能。

蘇軾

凍雨靡靡半成雪,遊人屐冷蒼崖[25]滑。不辭攜被岩底[26]眠,洞口雲深夜無月。

夷陵城 胡會

夷陵城闕倚朝雲,戰敗秦師縱火焚。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禦武安君。

萊公祠 屠滽

鐵石胸襟玉雪姿,巴山高處有公祠。六軍定策親征日,百辟聞風股慄時。庭外風雨初種柏,世間人誦舊題詩。時巡昔過公安日,更有青青竹一枝。

馬廷用

登登石磴上巴東,此地曾經宰寇公。鎖望隆終勝敵,澶淵謀決竟成功。要知枯竹千莖活,須向丹心一點通。嶺海間關君國誤,可憐宋室墮奸中。[27]

盧雍

祠下春深碧草齊,祠前香火走群黎。秋風古柏懷遺惠,野水橫舟感舊題。大計手扶河北輦,孤忠心繫洛陽犀。芳萍一薦情何限,巫峽雲帆西復西。

入秭歸 范成大

山根繫馬獨將家,深入窮鄉事可嗟。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強煎茶。幽禽不見但聞語,野草[28]無名卻看花。窈窕崎嶇殊未艾,去程方始問三巴。

夔子城 王十朋

身乘蓽輅思熊繹,詞誦離騷吊屈原。城邑舊為夔子國,人民多是楚王孫。驚心鳥石蓮花淖,過眼黃牛竹節灘。征棹直從中溜過,好山只得片時看。

明妃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東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楚王井 白圭

石甃溶溶一脈通,塵纓濯罷趣無窮。聲喧昨夜山頭雨,吹碧今朝澗下風。曉日光涵紅碼碯,晴峰影浸玉芙蓉。蒼生歲歲沾恩澤,散作甘霖萬里同。

玉虛洞 秦景

香溪溪上洞中天,往古來今幾歷年。一穴玲瓏虛碧玉,四時清爽滴寒泉。石窗明月圍棋靜,王凡秋風故硯穿。仙子不知何處去,空遺[29]塵跡世間傳。

黃陵廟 蘇軾江

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廂。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山下耕牛荒磽確,兩耳磨崖四蹄濕。青芻半束長苦饑,仰看黃牛安可及。

入峽 劉柄

莓苔新[30]掃認殘碑,香火初停日已西。春意不緣芳草在,客心應付鷓鴣啼。江流曲折疑無路,帆影參差似有梯。見說西川頻擾擾,捷音今已入封題。

三游洞 趙抃

峽江初過三遊洞,天氣清調二月風。樵戶人家隨處見,仙源雲路有時通。峰巒壓岸東西碧,桃李臨波上下紅。險磧惡灘知幾許,晚停徵棹問漁翁。

下牢津

拖舟百丈苦攀躋,一過牢津恍似迷。花放亂紅迎彩斾,谷傳深響荅鳴鼙。避人幽鳥淩雲噪,抱子驚猿走險啼。春岫重重春水綠,卻疑春在武陵溪。

游玉虛洞 王泮

維舟江上度松篁,馬蹀西風客袂涼。寂寂洞門深樹色,熙熙石室竇寒光。棋殘仙著枰猶在,溪出昭村水尚香。賴有使君多逸韻,解纓相對話斜陽。

又 吳守忠

淒淒霜日舞風篁,江上旌旗拂曙涼。石室幾年看鹿馴,洞門一徑敞雲光。朱旛到處岩崖曉,白雪吟成薜荔香。從此三遊堪競爽,風流不啻宋歐陽。

觀楚王井 王泮

隱之曾自酌貪泉,唱馭褰帷近蜀川。為念文園思雀台,故邀楚井試龍涎。幾家村落聞雞犬,百雉城頭沸管弦。對酒論文渾不倦,移尊重泛木蘭船。

又 吳守忠

紫薇分署付雙泉,移節西巡涉大川。欲向雲根窺雪竇,故從鳥道踏蝸涎。建牙鳴角虛傳谷,流水高山靜入弦。火樹兩行歸路晚,隔江簫鼓振樓船。

登楚王台 王泮

試罷靈泉上楚台,荒台寂寞半蒿萊。雨雲不見朝暮變,城郭依然次第開。鐵石潺潺摧浪去,香溪曲曲抱江來。登臨無限悲秋思,欲賦慚無宋玉才。

又 吳守忠

追隨飛蓋上層台,分得華風被草萊。文藻已空巫峽夢,精誠重見嶽雲開。無端帆影尊前落,不盡江流天際來。歌罷陽春成寡和,只今誰是大夫才。

黃陵廟 何大復

黃陵峽中灘水多,黃陵廟下難經過。峨峨巨舸牽百丈,櫓折檣摧不得上。江風蕭颯笳鼓哀,廟門遙向楓林開。往來落帆泊江口,俎牲呪神釃神酒。南船下峽疾如箭,岸草河花看不見。巉崖亂石撐如麻,雲間濁浪迷三巴。千里舟中坐超忽,回首天西斷心骨。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回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長門咫尺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編輯]

重修寇忠湣公祠記 王十朋

詩言志,非謂其必出於作者之手而後見其志也。後之人有取於古詩一章一句而賦詠之,亦足以見焉。國朝太平興國中,冦萊公為巴[31]東令,有「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之句,識者知其必大用。然世知誦公詩,而不知是詩本出於韋應物,公取其七字析而賦之。應物雖能[32]道是語,而官止於郡刺史,不見於設施,殆不過為詞人之詩而已。至公取而用之,則果能舟楫巨川。是豈後人因其已試之效而為,是傅會之說邪。蓋公雅存濟世之心,與舟橫野渡之意合,正猶鄭七子之作,取風人之意而賦之言,發諸口,而肺肝之隱洞然可見,志之善惡、身之吉凶禍福皆不能逃趙孟之所料也。

公為是邑,時年方逾弱冠,有愛在民,世呼為冦巴東。其後,致身宰相,踐其所言。景徳澶淵之功,尤為雋偉。方契丹入冦,中外洶洶。當時苟從建議之臣,幸蜀、江南,則胡馬不止於飲河洛,而[33]三光五嶽之氣必分。公獨[34]毅然決親征之策,鑾輿一動,醜虜自斃,社稷安於泰山,天下混一者二百年。較其功烈,與傅岩之人,任舟楫之寄,中興有商未可得,而輕重然。性素剛直,不與物浮沉,晚節為奸邪所擠,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十朋頃過公安,問枯竹再生處,有祠在焉,因賦詩吊之。過巴東舊治,訪其祠,則已廢矣。唯秋風亭尚存,則又賦詩,有不似公安之歎。縣尉王甯孫,永嘉人也,因命其建祠塑像。甯孫即亭祀之既成,以其圖來。有毛君恕者,令是邑集公詩百餘篇,並刻予詩以寄,且請記之。予平生欣慕公之為人,每歎靖康間復有如公者出,則南北豈至於分裂耶。公之事,固予所樂書,尚奚俟乎再三之請然。巴東古祠遺像廢而復興,殘編斷簡散而復集,江山增氣而公更生。雖發端於予,而卒成之[35]者,令與尉也,皆不可以不書。

黃魔神廟記 袁偱修

咸通末歲,今翰林舍人蘭陵公,自右史竄黔南。秋八月二十七日,溯三峽,次秭歸。時蜀水方漲,橫濤蔽目。公積悸而寢,夢神人,赤發碧眸。且云:「險不足懼。」公異之,再寐又夢。公詰其所自,則曰:「我黃魔神,居紫極宮之隅,將祐助明公出於此境。」公曰:「吾斥去荒徼,危殆未已。神能惠我,何也以朝夕,幸與我俱遊,不忘矣。」亟言之,神許諾。自是抵於黔,又遷於羅。每陟險艱,神祝如在。洎公遷於朝,神夢告歸。公曰:「將設廟列塑於宮之傍。」丁酉歲,公從弟兟自澧陽尹亞西蜀,路出祠下,以囊金致公意,謂前制不專,請別修敬。太守清河公承命感異,親營之。心匠既陳,層軒以新。神樂來斯,靈儀蹲蹲。按《靈寶經》,南方自大魔,其中央曰黃天魔王,橫天擔力,謂能力扶昊蒼,周覆萬有。天其或者以公有弘濟之業,將扶危定傾,作鎮天步。俾黃魔降鑒,為公之兆朕[36]乎?噫!天為功必借於大賢,神之靈固輔於有德。是必有鴻猷盛績,萃於公之心,未可知也。循以學官謫秭歸,奉太守命,弗敢讓所記。[37]

清烈公廟記 黃清老儒學提舉

歸州清烈公廟記者,記廟之新作也。按《職方》,屈原名平,與楚同姓,秭歸人,仕懷王、襄王,以讒故,自沉汨羅,有《離騷》二十五篇,凡五卷傳於世。舊宅在歸州西偏十里,江之左。唐元和十五年,刺史王茂始創小祠,宋元豐三年封清烈公,邦人為立廟。皇朝泰定初,州尹王禿歌裡不花嘗修之,久而棟橈無以妥靈,將遂湮廢。至正壬午,郡長密見可馬始議新之出廩祿以倡助者。雲合既撤,江忽瀑漲,巨木蔽中流而下,募善水者致之,得柏木數十,大者以為棟樑,小者以為榱桷,門堂寢室咸資其用。堅貞雄壯,文理芳潔,於神居甚宜。民歡呼曰:「我侯之興土木,財不傷,民不擾,神輸鬼運,陰或相之。蓀壁紫壇,桂棟蘭橑,無以加也」。適湖北道僉憲耶律恆齊公按部,聞而嘉[38]之,俾予書其事。愚觀屈公事君盡忠,死而不二,卓然立於穹壤,如三仁夷齊,千百載一二見。其所述作,托物以寓,諷諫修辭以明仁義。當風雅一變之餘,增綱常萬鈞之重,世所不可少也。雖無上公之命祀典,其可缺乎?是邦草木儲精,孕秀陰陽,物變發為昭明屋,而主之以為憑依之所固求。神之道也,人臣受命,天子司牧有土,四境之內,孰非一氣。所通修祀事以交神明,誠非他人所能預第,昧者不察,或惠及鰥寡,而於神不復致力。或不務民義,而徼求非望之。福胥曰:「失了」。今三峽居民,鮮少催科,日有不給,他宜弗恤。而侯於是邦,乃不役一民,百廢具舉,可謂難矣。於法應書,既載其年月始終,復為迎送神辭各一章,以遺其邦人俾歌以祀焉。

新修清烈公祠記

余少也,則嘗讀司馬氏史,至列傳屈原,蓋猶有遺悲焉。屈大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以死。自昔哀而吊之者,蓋詳哉言之也。而余於大夫,又奚以悲。大夫由公族事懷王,入與議國事,而出應對諸侯,蓋中王之歡甚也。當是時,上官大夫雖心害其能,而無由發難。已卒之[39],秧毀招禍,非以憲令之作乎?當懷王為六國從長,賓秦歸國,與大夫議,合命之作為憲令以定國是。此其[40]志不在小,大夫重仁襲義,動稱湯武,著之《騷經》者,不一而足也。彼其蓄志擔業,居然以王佐自許也者。想其奉王命以作憲令,經之以正道直行之心,[41]緯之以竭忠盡智之慮。上度其君,內度其身,思以矯國更俗,光大芊宗,亡論儀秦捭闔之說。彼所羞稱,雖荀卿六術五權三至之論,恐亦非其大者急者。向使大夫之說行,即制挺撻秦,奚不可也,又安有商於之誤、武關之辱哉!奈之何,一夫開說,大夫身且不保,徒使儀秦輩得盜世資以奸功名。至其浮辭詭辯猶然,方策為說士赤怾,而大夫是篇不少,暨見獨何與,豈懷王於大夫陽浮幕之,而陰自疏外,故說一入而遂至弗省與。將[42]上官心害其能,遂並掩其文,黜辱其身,且不使有身後名,是以去其籍,俾無可考鏡與。大夫嫻於文辭憲令,又其大者既不得見諸行事,憤憤以死,而空言所託,又泯泯若是,此其志不足悲乎。或者謂大夫屬槁未定,是以無傳焉。夫既曰屬槁,其稱文舉類,當有可述而識者。上官見而欲奪,他大夫獨不與聞乎?即[43]上官諸大夫亦曰「每一令出,伐其功」,則當日似稍見施行矣。何其宜傳,而竟不傳也。是則可悲也。然非獨於此也,懷王已矣,嗣君尚在。大夫繫心懷王,固宜叩其未盡之蘊與先君未竟之業,開悟嗣君,庶幾勉厲奮,西向死敵,迎復先君反於舊都,斯其時也。況[44]襄王一聞弓繳之喻,而惕然思奮,則亦非不可與有言者,而何脈脈不得一語?豈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者與。此非所語於貴戚之鄉也。不然,襄王中子蘭之說,蓄怒以待大夫。上官輩又多方以誤大夫,大夫雖有言不得通,史失書也。不然,或宋玉景差之徒,恐師以言賈奇禍,而削槁者多也,之數者有一於此,不亦重足[45]悲也哉。雖然憲令行,而騷可無作矣。借令憲令行於楚,足以霸楚重楚,然亦難比德殷周矣。《騷經》一篇與《風》《雅》並傳,而大夫之名由此與天壤俱,此其得失何如也?夫於大夫又奚以悲哉。然非大夫意也。大夫,秭歸人,秭歸祠祀大夫,莫知所始。祠,則令凡三修矣。祠成,當有記,而因述所有感於大夫者如此。

修治空舲峽記 敖文禎

知歸州吳守忠,一日以書抵其友人史敖文禎曰:「州治介在楚蜀,蜀江導汶,[46]會眾流而下三峽,建瓴萬里,而荊仰受其沖,湍洄漩洑,排激怒鬥,備極險狀。而隸歸之尤險者,為通林。通林即州乘所志空舲峽,為三峽之一。曰空舲者,言舟舲至此,必空載,而後敢涉也。峽中流屹立一大石,大石左下三石連珠,峙伏水中,土人又號曰三珠石。舟行,必由大石左旋,捩柁右轉,即接三珠,毫釐失顧,舟摩石上,遂糜解漂沒,不可措手。[47]立舟人往往相戒叵測,而居民漁子、亡賴惡少,反[48]伺其貨賕漂溺以為利藪。上之人有所不聞,或議而報罷,以故有司亦格於奉行,而莫敢問。今代巡紫亭,甘公來按全楚,鏟奸剔蠹,悉就芟夷,利所當興,織鉅畢集,乃概議修治茲峽。檄當道率郡,若州之貳長,倅親行,相度量,計工費,擘畫而授之事。計石之當鑿者為丈三百六十有奇,工計之日六十人,人四旬有五日。費計之一切攻治之具與食力之直百五十金。金取之本州私販之贖鍰,而官不知費。工計日受直,而民不知擾。珠石既平,峽流安軌,舳艫銜尾,上下謳歌。凡官之往來,商旅之出入咸稱利涉。而吏於茲土者,亦得藉以免於不戒之虞。昔之空舲,今為通舲矣。史氏其書,而銳之石庶異代,巡公之烈,並此江流永求[49]也」。余授書而讀之,伏而歎曰:「茲峽之險,非一日也。其所記於今昔舊矣,豈蒞官者獨所不聞哉。」夫以四旬之勞,百數十金之費,而除積險,以貽永賴之利,亦何憚而不為乎?馳鶩名高者不肯為,屑越細故者不能為,因循期會者不及為,觀望前後者以前之人率不為,而亦莫之為。天下事,其當為不為,而以流害若此類者,何可勝數。直指之巡楚也,首懲貪墨,重正風俗,使轍所至,周爰楚境,歲當大祲,一州一邑,窮鄉待哺之氓,無不指授,俾獲其所。其為此也,何有夫直指之所為重,亦曰代後省方於以觀風。觀言表表,植於此,而形於彼;風言聲聲,動於此,而應於彼。直指之為此,毋乃觀風乎?石之為險,唯憑藉水勢,而後人莫能避。唯匿伏其端,而後人莫知避[50],使無所憑藉,而端可立見,則人誰肯蹈危而投之不測哉。石唯險,即匿其端,即有所憑藉,而必掊擊之,必斷治之,使陂者平,險者夷,而不至滋害也。斯已茲舉也,其乃所以觀風與。直指初巡遼海,東徼肅清。今巡楚,楚事無不舉茲,當報代歸朝。

天子宵旰厲精,軫恤元元重罹災沴,有詔問直指,若所興利,若所除害。直指其條,悉以對,而莫先治險。夫世未有險側之風行,而平康正直之化可幾也。方今四方水旱疾鬁,累歲不絕書,而西垂又報弗靖矣。使在事者,皆蚤計利害,擿除險伏如直指,則何至見事而圖急,而後已往之咎哉。直指與余同師,舉於鄉,又同舉南宮,有同心之誼。故因歸州,紀其功而書之如此雲。若乃鐫銘荊水之上,以與羊叔子、杜元凱諸人相後先為名重,則直指之思深,而厚自待者,當不止此也。茲役也,與夷陵、黃陵廟官艚同議其險,同其治,同其告成功同,夷陵當自有記。

黔南道中行記 黃庭堅

紹聖二年三月辛亥,次下牢關,同伯氏元明、巫山尉辛紘,傍崖尋三遊洞。繞山行竹間二百許步,得僧舍,號大悲院,才有小屋五六間。僧貧甚,不能為客煎茶。過大悲院,微行高下二里許,至三遊洞間,一徑棧閣繞山腹。下視深溪悚。反一徑穿山腹,黵暗,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有石乳久乃一滴,中有空處深二丈餘,可立。當有道人宴居,不耐久而去。

壬子,堯夫舟先發,不相待,日中乃至蝦蟇碚。從舟中望之,頤頷口吻甚類蝦蟇也。予從元明尋泉源入洞中,石氣清寒,流泉激激。泉中出石,腰骨若虯龍糾結之狀。洞中有崩石平闊,可容數人宴坐也。水流循蝦蟇背,垂鼻口間乃入江耳。泉味亦不極甘,但冷熨人齒,亦其源深來遠故耶。壬子之夕,宿黃牛峽。

明日癸丑,舟人以豚酒享黃牛神。兩舟人飲福,皆醉。長年三老請少駐,乃得同元明、堯夫曵杖清樾間,觀歐陽文忠公詩,及蘇子瞻記丁元珍夢中事。觀雙耳石馬,道出神祠背,得石泉,甚壯,急命僕夫運石去沙,泉且清而冽。陸羽《茶經》紀黃牛峽茶可飲,因令舟人求之。有媼賣新茶一籠,與草葉無異,山中無好事者故耳。癸丑,夕宿鹿角灘下,亂石如囷廩,無復寸土。步亂石間,見堯夫坐石[51]據琴,兒大方侍側,蕭然在事物之外。元明呼酒酌,堯夫隨磐石為幾案狀座。夜闌,乃見北斗在天中。堯夫為履霜烈女之曲。已[52]而,風激濤波,灘聲洶洶,大方抱琴而歸。初,余在峽州問士大夫「夷陵茶」,皆云觕澁不可飲。試問小吏,雲「唯僧茶味善」。試令求之,得十餅,價甚平也。攜至黃牛峽,置風爐清樾間。身候湯手而得味,既以享黃牛神,且酌元明、堯夫,云:「不減江南茶味也」。[53]

黃陵廟記 諸葛亮

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位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斂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順遵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僕縱步環覽,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巒如畫。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神像影現焉,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彩畫者,前豎一旌旗,右駐一黃犢,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僕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貌,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夷陵縣至喜堂記 歐陽修

峽州治夷陵,地濱大江。雖有椒、漆、紙以通商賈,而民俗險陋,常自足,無所仰於四方。販夫所售,不過鱐魚腐鮑,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賈皆無為而至,地僻而貧,故夷陵為下縣,而峽為小州。州居無郭郛,通衢不能容車馬,市無百貨之列,而鮑魚之肆不可入。雖邦君之過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趨。而民之列處,灶廩匽井無異位。一室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歲常[54]②火災。而俗信鬼神,其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書荊以狹之,而詩人亦曰蠻荊,豈其陋俗,自古然歟。景祐二年,尚書駕部員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樹木増城柵,甓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又教民為瓦屋,別灶廩,異人畜,以變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劉光裔治其縣,起敕書樓,飾聽事,新吏[55]舍。三年夏,縣功畢。某有罪來是邦,朱公於某有[56]舊,且哀其以罪而來,為至縣舍,擇其廳事之東以作斯堂,度為疏潔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與賓客偕至而落之。夫罪戾之人,宜棄惡地,處窮險,使其憔悴憂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賴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頑然,使忘其有罪之憂,是皆異其所以來之意。然[57]夷陵之僻,陸走荊門、襄陽,至京師二十有八驛。水道大江絕淮,抵汴東水門,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為吏者多不欲遠來,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歲滿或自罷去。然不知夷陵風俗樸野,少盜爭。而今之日,食有稻與魚,又有橘柚[58]茶筍四時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繕完,無不可愛。是非唯[59]有罪者之可以忘其憂,而凡為吏者莫不始來而不樂,既至而後喜也。作《至喜堂記》藏其壁。夫令雖卑,而有土與民,宜志其風俗變化之善惡,使後來者有考焉爾。

峽州至喜亭記

蜀於五代為僣國,以險為虞,以富自足。舟車之跡不通乎中國者,五十有九年矣。宋受天命,一海內,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後蜀之絲枲織文之富,衣被於天下。而貢輸商旅之往來蜀者,陸輦秦鳳,水道岷江,不絕於萬里之外。岷江之來,合蜀眾水,出三峽為荊江。傾折回直,捍怒鬥激,束之為滿,觸之為旋。順流之舟,頃刻數百里,不及顧視。一失


毫釐與崖石遇,則糜潰漂沒,不見蹤跡。故凡蜀之可以充內府出京師,而侈用乎諸州者,皆陸出。而其羨餘不急之物,乃下於江,若棄之然,其為險且不測如此。夷陵為州,當峽江出峽,始漫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尚書虞部郎官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為下州,廩與俸皆薄,地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為名譽以資進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詩》所謂「愷悌君子」者矣。自公之來,歲數大豐,因民之餘,然後有作,惠於往來,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故凡公之佐吏,因相與謀,而屬筆於修焉。

六一書院記 王篆

古之君子,奮乎百世之上,以其身系國家之安危、世道之盛衰。德業聞望,卓然名世,千載之下,尚能使人興起而敬承之,非其流風之遠,遺緒之長,有以深入乎人心者,奚以致之?宋景祐初,歐陽六一先生由館閣出令夷陵,在東南數千里,顧安所得先生。先生仕於朝,假節於京東、河北、青兗之境,豈獨夷陵哉?唯先生之澤在夷陵與,夷陵之民思先生者,迄今如一日。

嘉靖乙丑,茂昌李侯一迪來守是邦,稽考故實,知所以祀先生未有專祠,憮然與郡士民謀之。而荊州守參政汝泉趙公、兵憲永平李公皆能以先生之政嘉惠茲[60]郡者也。於是贊李侯之議,建祠於州城之東,榜之曰「六一書院」。因課士於其中。侯既告成,而謂予曰:「某之,先與先生同出吉水,固鄉晚進也。適蒞先生過化之區,思以其治行續之,而不可得為愧。茲役之成,顧有以志之。」予曰:「予亦先生之治裡後進也,嘗為先生鄉士之吏,思以其治行酬之,而不可得而為愧。今茲之命,敢不拜教。」未幾,李侯以遷秩行,而代之者內江[61]姚侯宗堯也。姚侯繼侯之美肅,將盛事督課諸生,以其服申侯之請予,唯先生之補外者凡幾,而夷陵乃得。首借先生,人情不能忘遷鄉。故孔子嘗思陳蔡相從之徒,則謂先生能忘夷陵?無是理矣。先生雖在夷陵曾不逾年,而厚德深惠,足以風後者。迄今民亦不能忘先生之神,陟降於斯,無疑也。然諸大夫之意,豈真謂其令夷陵而然哉?若然,則令夷陵者多矣,而奚其專祠之哉。先生歷仕三朝,垂四十年,致位兩府,勳庸之盛,與杜、富、韓、范相嘉治乎。天下翕然相慶,倚以為安,其有裨於宗社者甚大。至其學術之致,則率昌黎,以達於孟氏,力排異端,以歸於正。其言洪深灝噩,與六經相表裡。士生其時,知從事於通今學古,濟世行道,而無五季浮豔卑弱之氣者,皆先生之教也。嗚呼盛矣!景祐距今五百三十餘年,而新廟奕奕,禋祀皇皇。先生尊臨其上,而多士周旋其間,所以仰瞻而誦法之者,當何如哉?窮則為先生之學術,達則為先生之功烈,此固多士。今日之所有事以上報乎君父,而諸大夫創儲書院之意,正在於此,是不可以不記雲。

[編輯]

三游洞序 白樂天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於[62]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繇,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踵。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岩下,率僕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既而,通[63]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歎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俯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又以吾三人始遊,故目為「三遊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岸相缺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川江石壩志略下 陳瑞

乙亥秋,得拜撫綏三楚。新命首檄司道諮訪川漢水源,有謂下流壅滯所致,有謂天時氣運使然,有謂漢水不足虞,唯川水驟會,斯為患也。丙子春,問俗荊嶽各屬,遍歷[64]夷歸,溯流窮源。顧所過皆愁慘景象,田地蕪萊者過半,廬舍墳塚多成故墟,至有百里無人煙者。父老率遮道泣告曰:「民罹漂溺十七載於茲,顧急有以告之。不然,皆無以自存矣。」余相對亦泣下,再四撫諭而去。尋揭榜招撫流移,令所[65]司給以牛種,寬其逋負,蠲其賦役,發倉粟千石,分賑之。於是民稍稍集。一夕宿夷陵署中,忽夢神人,黑面絳衣,謁余曰:「吾黃陵神也。」覺而驚訝。翌日詢諸父老,云:西去二百里即三峽,峽之上有神名黃陵,極靈異。余聞之,喜。即日撰文,令所司具牲醴,竭誠,偕巡道馬憲副署州事蔡二守徹騶。從操小舟,冒險穿峽,恭拜祠下。酹畢,默祝曰:某來,為拯溺計,唯神一視古今,其佑之。是夕,宿於舟中。復夢神,謝余,起伏若壘石狀。既寤,尤香氣襲人,心竊喜曰:「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信夫。」平明放舟,順流而東,回視三峽,不啻天上。意水漲時,勢若建瓴,一無停滯,瞬息千里。其沖潰決,彌漫江滸,何怪其然。及環視沿江兩岸,多積石,且橫有石樑,插入江中者。余反復思維,乃翻然曰:「嘻,神之所示,其在茲乎?」夫治水之策二,在殺其源,疏其尾。</ref>出自抄本,刻本為「委」字。</ref>今源委既遠,難於為力。若於上流,少加阻遏,以緩水勢,使下流以漸而通,是亦治水之一策也。況岸有積石及天生石樑,因以壘石壩數十座,或者可挽狂瀾萬一。謀之道府,僉曰「可」。復加酌量地勢水勢,所宜可以壩者,二十餘處。夷陵七,歸州九,巴東四。各量動倉粟,計值銀不過六十兩。募工壘砌,沿江居民欣然子來。不日告竣,壩各長十丈,闊五丈,高一丈五尺,屹然相向。蓋據高為壩,常時之水,中流而行,壩若無功。間值洪水橫流之時,則遇壩而阻,水勢回合轉折停蓄,盈科徐下,不復向之渀湃直瀉。是歲,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監利一帶,江堤晏然如故,雖堤外低田,亦無渰溺。

卷之五[編輯]

附錄[編輯]

帝王勝跡

夏大禹《禹貢》:荊及衡陽唯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厥土唯塗沱,厥田唯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唯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唯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於江、沱、潛,逾於洛,至於南河。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海。

周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及於江漢之間,而有以變其淫亂之俗。故其出遊之女,人望見之,而知其非復前日之可求矣。作詩以美之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時,汜水傍媵有待年於國,而嫡不與之偕行者。其後,嫡被後妃夫人之化,乃能自悔而迎之。故媵見江水起,與以美之曰:「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66],其嘯也歌」。

章武元年,帝以孫權襲關羽之故,東征。二年,帝進軍虢亭。夏六月,諸軍敗績於秭歸,帝還永安。三年春,帝病篤,召諸葛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真之節,繼之以死。」帝崩,奉梓宮還成都,葬於惠陵,諡曰昭烈皇帝。

楚頃襄王避敵至巫,於女觀山西小山上築宮室以處,從行宮人皆細腰,因以名宮。宋玉《高唐賦》: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即此。王墓在細腰宮前,歸州有楚王台、楚王井。志云:王飲馬於此,又有洗馬池。《賦》又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豈楚懷王亦嘗至是與。

周魚復國未詳

夔子國,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孫熊繹於楚丹陽,熊繹之子熊摯別[67]封於夔,治巫城,後徙歸之夔沱。按《左傳》,夔子[68]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楚滅夔,以夔子歸。

漢公孫述僭號於成都,更夔為白帝城。按《十道志》,述稱白帝以據西方,色[69]尚白也。又《夔志》載,井中有白龍出,因稱白帝山,亦以名州。

吳孫權取荊州,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璋卒,雍闓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諸葛亮南征,闡入吳,為御史中丞。

聖賢過化

《大禹謨》帝曰:「來,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唯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唯汝賢。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

周姬奭即召公,周同姓也。文王命公巡行南國,以布厥政。有司請召民,公曰:「不勞一身而勞百姓,非吾君之志也。」乃遍歷鄉邑,聽斷於甘棠之下。以時當蠶桑耕農,於是弛獄出民,使得反業,自侯伯至庶人,無失職者。人思其政,作甘棠之詩。武王即位,命公居左右,十有四年,以功封於燕。成王時,為三公。自陝以東,公主之。

楊雄,字子雲,蜀郫人。其父寓巫,生雄。雄擅文華,意者鐘十二峰之秀與。真西山曰:「楊子默而好深湛之思,故其言如此。『潛』之一字,最宜玩味。天唯神明,故照臨四方。帷精粹,故萬物作類。人心之神明精粹,本亦如此,唯不能潛,故神明者昏。而精粹者雖不能燭理而應物也。

周惇頤,字茂叔,號濂溪。嘉祐元年,以太子中舍僉判合[70]州判官事。泝峽至秭歸,聞龍昌洞之勝遊焉,遂道於夔以至合州。伍年陸月,先生解僉判,出峽東歸,轉通判虔州。贊曰:「道喪千載,聖遠言湮。不有先哲,孰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周子判夔州,有蓮花池。按《宋鑒》神宗熙寧六年六月,知南康軍周敦頤卒。內書任分寧主簿,調南安司理,歷合州判官[71]、夔州通判,知柳州,為廣東轉運判官,知南康,年伍拾七卒。鑒池事不知有無判夔,則史可據也。

康節邵子,世傳先生嘗寓雲安,有台存焉,為先生注《易》之所,後人因名「演易台」。嘗聞先生謂「天下有事,蜀可避焉。」則茲之遊也,其聞鵑之後與。贊曰:天挺人豪,英邁蓋世。駕風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躡天根。間中風月,靜裡乾坤。

郭雍,河南人,父忠孝,從程頤學,得其傳,持憲陝西,死於金人之難。雍退居峽州,放浪長陽鯉魚山。乾道間,徵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孝宗時,封「頤正先生」。雍傳其父纂遺書,有《易說》《中庸說》行於世。其兄球,有文學,號「白雲先生」。

名宦流芳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家南陽隆中,躬耕隴畝,為梁父[72]吟,每自比管樂。徐庶謂先主曰:「孔明臥龍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亮語先主,以跨有荊益,漢室可興。先主於是與亮情好日密,嘗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帝即位,以為丞相,錄尚書事。是秋,帝憤關羽之歿,帥師伐吳,亮留守成都。明年春,帝兵敗還永安,亮急馳至。帝崩,受遺詔,奉太子還成都,即位,改元建興,封亮武鄉侯、領益州牧。南征四部,斬雍闓、高定,擒孟獲而不殺,南蠻底定。乃上表出師伐魏,斬其將王雙、張郃。復出[73]褒斜,軍渭南。司馬懿堅壁不敢出,未幾,卒於軍。懿按行營壘,歎曰:「天下奇才也。」

源幹曜,臨漳人,唐神龍中,為夔州參軍,修圖經言風俗甚備。開元四年十一月,拜官同平章事。八年三月復拜同平章事。時張說、張嘉真、杜暹、李元弦皆以才能表見,公獨清謹自守,上言:「形要之家多任京官,使俊 之士沉廢於外臣。三子在京,請出其二。」上從之。於是出者百餘人,乃同事或忌其率直矣。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天聖八年進士。初任平江法曹,伸理枉滯,遷為奉節令,以逼民情,理憲獄為先,多有惠政。召授殿中御史。里行彈劾張堯佐不當授宣徽使。又諭文彥博,語甚切。直帝怒,貶英州別駕。神宗朝拜參知州事。卒諡質肅。

寇準,字平仲,下邽人。少英邁,通《春秋》。太宗時,知巴東,賦役未嘗出,符揚名而集。真宗時,為集賢殿中大學士,定澶淵之議,徙太常卿,知湘州。徙安州,貶道州司馬。帝初不知也,問左右,莫敢對。在州,民競荷瓦木為公宇。再貶衡州司馬,卒,歸葬西京道。出公安,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掛紙錢。逾月,枯竹盡生芽。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舉進士試,南宮第一。調西京推官,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貽書責司諫高若訥不論,救范仲淹。若訥上其書,貶夷陵令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濫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場屋之習從是遂變。熙甯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

陳起,沅江人,南唐時舉進士。初為寧鄉令,改秭歸,疏鑿雜灘。歐陽修稱之轉湘鄉萍鄉令,乃遷黃梅。有妖寇借幻術惑眾,起悉擒之,由是知名。召拜侍御史。

朱慶基,景祐間知峽州,蒞民有德政,歲數豐稔,民建「來豐亭」以彰顯之。

趙誠,皇祐間知歸州。先是,山頹江石斷流,誠負薪石根,縱火裂石,不半載而功成。江開舟濟,名曰「趙江」,有磨崖銘。

虞允文,字彬甫,仁壽人,紹興初第進士。二十一年十月,金虜入寇,高宗下詔親征,以葉義問視師江淮,允文參護軍事。十一月,允文[74]敗金軍於採石。捷聞,高宗大喜曰:「允文,朕之裴度也。」尋罷允文知夔州。允文以夔為蜀門戶,於是修守禦,撫軍民,百務整肅。乾道三年,以允文為四川宣撫使。越二年,召為樞密使,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進封雍國公。卒諡忠肅。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隆興間為侍御史,論史浩八罪,風裁凜然。詔權吏部侍郎,辭不拜,以集英殿修撰知饒州。乾道二年七月,移知夔州。夔苦於馬綱,公兩上狀,極言其害。州旱七月,公為文禱於諸廟,不逾時,雨大降,民頌其惠。公暇搜輯屈大夫、諸葛武侯以下行實,為夔路十賢詩。又立武侯及唐質肅公祠,皆以表揚先哲,興起來學。其誨生儒甚勤切,大要以忠孝與思無邪為主。民輸租者,使自概量。其治以廉潔公平,下有不善者,反復告戒,誠意篤至,人多信服。去之日,士民攀轅不舍。

李浩,字德遠,一字直夫,臨川人,中紹興壬戌進士,不謁秦熺,時論重之。然為所憾,公義不屈,拂衣家居。檜卒,乃得除。歷官吏部侍郎,以秘閣修撰知夔州,兼夔路安撫使。奉法偱理,律己甚嚴。部有施州其守田氏與其猶子為二者不協,起兵相攻。公親草檄,遣官諭之。二人感悟,歃血釋兵,邊賴安妥。在夔逾年,以疾請,未至而歿,朝議以公盡瘁厥職,特贈集英殿修撰。

查菕,字元章,紹興中登進士。隆興初,為御史。乾道中,出為夔路運判。適王龜齡在帥府,相得甚歡。時馬綱為害,公力贊龜齡陳於朝。又調停輸運之法,務以便民。嘗與龜齡采輯先賢之宦夔者,立祠祀之,各為詩以述其美。後轉成都運使,曆官至太常少卿。晚節立朝,益以謇直自持不阿,時好蓋始終一致雲。

劉光祖,字得修,安陽人,登進士,廷對言:「孝宗睿察太過,神斷太嚴,求治太速,喜功太甚」。光宗朝,為御史。落職,居房州。嘉泰二年,弛偽學之禁,公得起官。歷江西提刑,改知夔州。公上言:「人主有六易,天命易恃,天位易樂,無事易安,意欲易奢,政令易怠,歲時易玩。又有六難,君子難進,小人難退,苦言難入,巧侫難遠,是非難明,取捨難決。暗主之所易,明主之所難。明主之所易,暗主之所難。」在夔施政,一以便民,而不擾之。終顯謨閣學士,奉祠。卒諡文節。

孟珙,棗陽人,嘉熙四年二月為四川宣撫使,知夔州,節制歸、峽、鼎、澧軍馬。珙招集散民為甯武軍,以降人回鶻愛裡八都魯為飛鶻軍。厘蜀政之弊為條,頒諸郡縣。尋兼夔路制置大使,大開屯田,又創南陽、竹林兩書院,以處襄漢四方流寓之士。乃條上屯田始末與所減券食之數。降詔獎諭。尋轉甯武軍節度使,知江陵府。淳佑六年,卒贈太師,封吉國公,諡忠襄。

王禛,初公以大學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會荊襄賊石和尚流劫入夔,焚巫山縣治。是時,同知王授牒捕賊,性柔怯而險猾,故託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數之,曰:「汝食朝廷祿,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饑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晝夜行至,則巫山已破。賊方聚山中,索擊之,殺渠桀三十一人,餘盡遁。乃行縣,撫傷殘,招潰散,久乃得歸。居三日,賊復寇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衛指揮曹能、柴成兩人與王素黨,結遊禍多,方詭辭庇之,且激公曰:「公誠為國家出氣力,肯慨然復行乎?」公即聲應,曹柴兩人故酌酒賀,更許以身相翼,實[75]為脫王計。公即日勒民兵夾曹、柴兩人赴之,與賊夾水陣。已而,麾民兵畢渡,趣戰。曹、柴望風走,公陷圍中。自寅及申,人馬疲,誤入淖田,不得脫。賊欲降之,公大奮罵,賊怒,以刀斷其喉及右臂,墮淖中,馬逸去,成化丙戌五月九日也。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故新淦人,且稔公知賊不敵,不敢言。是日,將歸,有物嘯於山者。商驚祝曰:「為王公耶,果爾,當三嘯止」,如其言。商密與家人負簀往尋亂屍,見衣白紗半臂者,公也。載簀土,令不深沒。自死所至府三百餘里,馬奔歸府門闔,長斯踶其扃,若告急狀。守者納之,血淋漓,毛鬣盡赤,眾始駭。公已死,而賊尤不解。後死之二十五日,子廣始隨木商往殮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貧甚,不能歸,盡售行李與馬為資。而王意在馬不償直,竟徒手得之。櫬既行,距殮之二十五日夜半焉,哀鳴特異。王命秣者加笙豆不為止。王疑秣者紿己,自起視櫪,馬驟前齧其項,不釋口,久乃得脫。復奮首搗胸,僕之地,不省人。翌日,嘔血數升,死。賊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誅。公吉水人。

鄉賢遺響

屈平,字原,為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王甚任之,與君議國事。上官大夫妒其能,譖之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76]疏屈平。其後,親昭王約楚懷王會盟於武關。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稚子蘭勸王曰:「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秦人留之,楚立其子頃襄王,懷王竟薨於秦。屈平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其存君與國。一篇之中,三致意為令尹。子蘭大怒,復與上官大夫譖平於頃襄王。王遷之江南。平作《懷沙》之賦,自投汨羅以死。漢太史公為原傳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惡其志。適長沙,觀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宋玉,屈平弟子,為楚大夫。憫其師忠而放逐,乃作《九辨》,悲其志。及原沉汨羅,又作《招魂》哀之。其詞歔欷淒怨,讀之使人泫泫淚下甚矣。玉之用情於師,殷殷厚也。玉後遊巫山,觀十二峰之娟峭,又作《神女》《高唐》二賦,寓言托興,以諷其詞[77],殆麗以淫矣。太史公曰:「屈原之後有宋玉、景差、唐勒之徒者,皆好詞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平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嗚呼,斯言其有所感矣。

巴蔓子。周季世,巴國亂,將軍蔓子請師於楚,許以三城。楚救巴,巴國已寧。楚使請城。蔓子曰:「借楚之靈,克綏禍難,誠許是三城。將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以上卿禮葬其頭於荊門山之陽。

嚴植之,字孝源,秭歸人。少喜老莊,晚通周易、毛詩、左氏春秋、鄭氏禮書。梁天監中,辟為五經博士,開館授徒,生儒常數百,講說多精當。後選中撫記室參軍。

徐世譜,字興宗。其先巴東魚復人,世居荊州,為王帥征蠻蜓,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侯景之亂,因與征討,尋領水軍與景戰於赤亭湖。景平,以資領河東太守。陳武帝拒王琳,其水戰之具,悉委世譜。世譜性機巧,諳解舊法,所造器械,隨機損益,妙思出人。遷護軍將軍。

唐繁之,一秭歸人,善詩學。聞忠州刺史白居易將出夔,乃至巫,候之題於郵壁,曰:「忠州刺史今才子,來到巫山必有詩。傳與巫山神女道,速排雲雨候新詞。」白至,遂與同舟論詩,倡和至秭歸,居數日,而後別。詳《全唐詩話》。

廖彥正,奉節人,博學有器識,以剛直聞於時。政和[78]中,為南平司隸參軍。徽宗求直言,彥正上對事,論時政缺失,大為直政者所集。會修大河,除都水[79]使,躬督疏濬,不為權貴所撓。中貴人有與爭者,彥正欲力正其罪,遂為所中。時宰蔡京,因前對事之憾,罷斥之。元祐黨籍,彥正與焉。

胡勉,長陽人,建炎初,寇鐘相之徒犯其邑。勉集豪勇,斬二渠魁,嘗攝縣事。劉超將侵建平,勉捍防蜀道,賊不得進。凡殺賊而獲金帛,悉分其下,秋毫無取。

青文勝,字質夫,大寧人。洪武間,龍陽縣典史,律己。公動軫民疾苦。邑賦歲為石三萬七千有奇。以瀕於洞庭,水災氾濫,歲大歉,無以輸有司。急責斂之,民竄徙,不能為生。公愀然憫之,乃疏民情。奏聞凡三上,不報,遂自經於登聞鼓下。高皇帝矜其志,賜免龍陽歲輸二萬四千餘石,永不起科。民甚德之。時公年三十有三,妻子以清寒不能還蜀,遂占籍龍陽。民思其德,上於撫按,立祠祀之,扁曰:忠惠。

何參,夷陵人,居篤學坊,以博學孝義著。不求聞達,人稱曰處士。

達人流寓

姜詩,廣漢人,寓居夷陵,事母至孝。母好飲江水,妻泝流汲之。後,直風不即還,詩責而遣之。母好食魚,舍側忽有湧泉[80],味如江水,每旦輒出雙鯉,以供母膳。漢永平中,以孝廉舉。

杜甫,字子美。天寶中,獻大禮賦三篇,玄宗奇之。後棄官去,客秦川。會嚴武節度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恭。甫性疏放,嘗醉登床,晚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若不為忤。申銜之後,武卒,崔肝亂,公下戎、渝。永泰元年秋至雲安。大曆元年秋,移居夔州,寓西閣,遷居赤甲。又遷西瀼。二年秋,遷東屯。三年正月,出峽,抵江陵。其居夔詩,多至四百餘篇。

李白,唐宗室子也。父神龍初謫寓彰明,母娠,常夢長庚星入懷,因名白。性倜儻,賦才英麗,其為詩辭宕蕩雋偉,飄然有超世之思,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天寶初,至長安,賀知

章一見,呼為「謫仙人」,薦之見金鑾,論時事。詔供奉翰林。後,白浮游四方,至江東,為永王璘所迫。璘敗,坐系潯陽獄。崔渙、宋若思驗治,以為罪薄[81]。時郭子儀請以官贖白死,長流夜郎。有《翰林集》二十卷行於世。

黃魯直,字庭堅,豫章人,與秦少游、晁無咎、張文潛皆以文學游蘇氏之門。元祐中,同入館,世號「四學士」。魯直才尤奇,世又稱蘇黃。公性直,為章惇所嫉,謫涪州別駕。建中靖國元年,公過巫山時,弟叔向嗣直自涪陵尉攝縣事,公因寓縣廨,得漢永平中鐵盤,為文記之。又過百八盤山,有詩云「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歸夢繞羊腸」。過南浦時[82],高仲本邀公遊香山寺,又游西山勒封院。公皆留題,謂「景物清絕,為夔跡第一」。

宋濂,字景濂,金華人。太祖定鼎金陵,召至參謀帷幄,以為翰林學士承旨。凡一代典禮制誥文章,多出公所裁定。公每悉心獻納,上嘗稱為「純臣」,又稱「先生」,而不名。萬機暇,嘗與公飲。公素不勝杯酌,上強之,至三觴,面如赫,行不成步。上親御翰墨,賦楚詞一章以賜,仍命侍臣賦「醉學士歌」,且曰:「俾後世知朕君臣同樂若此也。」公晚年致仕,歸青蘿山,閉門著述,人不見其面十三年。孫慎以罪被刑公安,置茂州,子瓚侍公入蜀,間關[83]萬里,卒於夔州,年七十三歲。瓚亦繼歿蜀。王夙欽公賢,移柩葬於成都。

余鬱,字公文,浙江淳安人。洪武初,舉進士,為監察御史,直節敢言,無所迴避。上怒之,編置於夔。為園栽竹以自適,因號「竹坡居士」,又號「吾斎堂」,中常書聯句[84]云:「大丈夫不移貧賤,方寸地留與子孫」。日手一編坐斎中,吾伊弗輟。暇則行吟竹間,或與夔耆碩杖履往還,徜徉嘯歌,怡然自得,殆忘其身之為逐客也。時學士宋公濂,以事安置茂州,次夔而卒,槁葬蓮花峰下,公為守其墓者凡三十年。人咸高其義。又數年乃卒,葬於城西。子孫貧,不能還浙,遂籍於夔。

一統芟夷

光武四年春,帝使岑彭與傅俊南擊田戎,大破之,遂拔夷陵。追至秭歸,戎亡入蜀。彭留威虜將軍馮駿軍江州,都尉田鴻軍夷陵。九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乘枋篳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彭與吳漢及誅虜將軍劉隆、輔威將軍臧宮、驍騎將軍劉歆,發南陽、武陵、南郡兵,又發桂陽、零陵、長沙委輸棹卒凡六萬餘人,騎五千匹,皆會荊門。吳漢以三郡棹多費糧穀,欲罷之。彭以蜀兵盛,不可遣,上書言狀。帝報彭曰:「大司馬習用步騎,不曉水戰。荊門之事,一由征南公為重而已。」彭乃令軍中,募攻浮橋先登者上賞。於是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前。時天風狂急,彭奇船送流而上,直沖浮橋。因飛炬焚之,風怒火盛,橋樓崩燒。彭復悉軍順風並進,所向無前。蜀兵大亂,溺死者四千人。

杜預,字元凱,杜陵人也。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將樊顯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王濬,字士治,弘農湖人也。太康元年,濬為益州刺史,自表伐吳。正月,濬發自成都,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吳人所置鐵錐,輒著筏去。又作[85]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遇鎖,融液斷絕。二月庚申,克吳西陵,獲其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乙丑,克樂鄉。進王濬為平東將軍。至武昌夏口,兵不血刃,攻無堅城,遂底建康,孫皓出降,吳平。六年,卒,諡曰武。

李孝恭,少沉敏有識量。高祖已定京師,詔拜山南招慰大使,狥巴蜀,下三十餘州。明年,拜信州總管。當是時,蕭銑據江陵,孝恭數進策圖銑,帝嘉納,進王趙郡,以信州為夔州。乃大治舟艦,肄水戰。會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謀,遂圖江陵,盡召邑蜀首領子弟收用之。外示引擢,而內實質之也。俄進前湘道總管,統水陸十二軍,發夷陵,破銑二鎮。縱戰艦放江中,諸將曰:「得舟,當濟吾用。棄之,反資賊,奈何?」孝恭曰:「銑之境,南際嶺,左薄洞庭,地險士眾。若城未拔而援至,我且有內外憂,舟雖多,何所用之?今銑瀕江鎮戍,見艫舠蔽江下,必謂銑已敗。不即進兵,覘候往返以引救,期吾既拔江陵矣。」已而,救兵到巴陵,見船疑不進,銑內外阻絕,遂降。

乾德二年冬十一月,以王全斌、劉光義為西川行營都部署[86],分道伐蜀。十二月,劉光義堯蜀夔州,遂及韓保正戰於三泉,獲之。夔州有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棚三重,夾江列駁具。光義將行,太祖示以地圖,指鎖江曰:「我軍至此,泝流而上,慎勿以舟師爭勝。當先以步騎陸行,出其不意擊之。俟其勢卻,即以戰櫂夾攻,取之必矣。」及師至夔,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浮梁,復牽舟而上[87],破州城。蜀守將高彥儔自焚死。悉如太祖計。

洪武四年六月,大將軍廖永忠至瞿塘關。永忠以山峻水急,而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我舟不得進。乃密遣壯士數百人,舁小舟逾山度關,以出其上流。人持糗糧,帶水筒以禦饑渴。蜀山多草木,令軍士皆衣青蓑衣,魚貫出崖石間,蜀不之覺也。度其已至,乃率精銳出墨葉渡,分為兩道。夜五更,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攻水寨將士皆以鐵裹船頭,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盡銳來攻,永忠已破其陸寨矣。既而軍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鼓譟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炮火筒夾擊,大破之。其將鄒興中火箭死,遂焚其三橋,斷其橫江鐵索,擒偽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無筭。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府。明日,湯和兵亦至。永忠乃與和分道並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於重慶。永忠師行,沿江州縣望風奔附。乘勝抵重慶,次銅鑼峽。明升君臣大懼,遂遣使請永忠納款。後數日,湯至重慶,會永忠,以兵至朝天門外。明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群臣奉表,詣軍門降。

偏安竊據

戰國楚肅四年,始建扞關,實在魚復置江關。都尉張儀說秦王曰:「巴蜀治船,沿江而下,不十日而距扞關。」惠王從之,使司馬錯伐蜀,有其地。其後,白起遂燒夷陵。

建武九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陳汎將數萬人,乘枋篳下江關,拔夷道、夷陵,據[88]荊門、虎牙,橫江水起浮橋鬥樓,立攢柱絕水道,結營山上,以拒漢兵。

王濬為益州刺史,謀伐吳造舟木秭,蔽江而下。建平太守吾彥以白吳王,宜增建平兵於要害處。彥造鐵鍊,橫江以禦之,又造鐵錐數萬,長丈餘,暗著水中。

後唐張武,石照人,仕王建,為破浪都頭,大破高季興於夔,以功升鎮武軍節度使。武嘗作鐵 絕江中流,立柵於兩端,謂之鎖峽雲。

高彥儔,五代時為蜀夔州守將。初,夔有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棚,夾江列駁以握險要。宋太祖遣劉光儀、曹彬伐蜀。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以步兵先攻。彥儔欲堅壁待之,監軍武守謙不從,獨領麾下,與騎將張建翰戰敗走。宋兵乘勝登城,彥儔力戰,身被十餘創。判官羅濟勸其降,彥儔不許。奔歸府第,望西北再拜,縱火自焚死。綱目持書,以錄其志雲。

夏明升聞

朝廷遣湯和、楊璟等西征。自謂瞿塘天險,遣其平章莫仁壽守之,以鐵索橫斷關口。聞王師臨境,又遣偽丞相戴、平章鄒興、副樞飛天張益兵為固守計。仁壽等於鐵索之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89]。西岸壁引纜為飛橋三,於上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鐵炮等物傍榜,兩岸復置炮以拒我師。於是璟遣指揮常權統兵出赤甲山,以逼夔州。指揮李出白鹽山下,逼舊夔州南岸,以攻南城寨。璟與都督王簡出大溪口,進攻瞿塘扼江之眾。璟戰不利,赤甲白鹽之師亦退還歸州。湯和、廖永安等亦以江水暴漲,不能進,駐師大溪口。

江神顯應

禹繼父志治水,鑿岷江至瞿峽,千崖萬壑,連絡千里,誠天設之險,乃仰空嘯歎。俄見神人,狀肖天女,自天而下,授禹王篆靈符,且命其臣任章、童律等六人為禹翌肋。於時,奠分山川,告成厥功。禹至巫峽,思神肋力,詢於童律。童律曰:「神乃帝女瑤姬,雲華夫人也。凝氣為真,封於巫山之麓,或為輕雲,或為霏雨,或為游龍,或為翔鶴,既化為石,又化為人,千狀蔥蔥,不可殫述。」禹陟嶺謝之。

庾子輿,性至孝。其父守甯蜀,卒喪,過巫峽,瞿唐水漲不可行。子輿叩天,水為退數十丈。舟既過,水復漲如初。行人歎曰:「灩澦如牛本不通,瞿塘水退為庾公。」公在途,有鳥巢於舟,至家又棲於庭。庾仕至尚書郎。

神女祠,有馴鴉。客舟將來,則迓數里外,船過[90],亦送數里。土人謂之神鴉。

宣和中,夔人龍澄於大瀼水中獲玉印。印文非世間篆籀。澄恍見天神立於傍曰:「此印乃玉帝所寶,今守護不謹,遂落於此。」神忽不見,澄懼,乃捧印投元處。 黃魔神廟,在歸峽中。《寰宇記》,咸通中,蕭[91]遘右史竄黔南三峽秭歸,夢神人曰:「我黃魔神也,居紫極宮西北隅,將祐助公出此境。」又廟記載,李吉甫自忠州除替,峽漲洶怒,忽有神人湧出水上,為之扶舟。李問:「是何神?」曰:「我黃魔神也。」初,寇準赴巴東,舟經查波灘,水急難上。俄聞水中人語,准視之,有人裸體為挽舟。准詰之,答曰:「我黃魔神也,公日當大用,故來護,但裸體不敢見。」准以錦袱投之,神即以袱蔽體而去。

《黃陵廟事蹟記》所載,禹乃焰魔帝天伊祁王之子,素為大力神,通上帝憐水之大劫,故降生禹,以治之。後遣五星,佐其行事,俱生於世。禹傷父鯀之無功,為父雪恥,兼塞(此處有脫漏文)帝命,仍發憤刻意,周訪四海,搜羅決策,能號召天地靈祗,天之五星六丁六甲,地之五行九宮八卦,悉集聽命。太白金精煉丙丁火,鑄造錐鍤斧鑿鍽鋤鐘鑽;歲星蒼龍驅木,公劉削椎椿杵椿輪輿舟車;土星黃牛以耕,於岷山導江洺川,當從岷字。以洺川為黃牛祠。按古老教傳雲,當時開鑿至此,為一夫,謂其婦曰:「今當日候雷響,方給餉。」婦不候,遽至,見一黃牛憤怒壯勃,努力鍁轟抵觸,巨石崩裂,轉較錯亂若落。復出,唯隱為像,入於太山石壁之間。黃牛,土星所化,五行之中,土能克水,黃牛之色乃中央土也。

蘇軾嘗聞之歐陽公。予昔以西京留守推官為館閣較勘,時同年丁寶元珍適來京師,夢與予[92]同泝江,入一廟中,拜謁堂下。予班元珍下,既出門,見一馬只耳。覺而語予,固莫識也。已而,元珍除峽州判官,予亦貶夷陵令。一日,與元珍同泝峽,謁黃牛廟。入門,炯然皆夢所見。予為縣令,固班元珍下,出門外,鐫石為馬,缺耳。相視大驚,乃留詩廟中,蓋私識其事也。

永樂壬寅冬十月,余按部夷陵。有言黃陵江石灘群虎為害,民居弗寧。有司設穽彌月,而弗克獲一。余聞且懼,遂率夷陵守汪善,並拜之耆老,齋沐禱於神廟三,俱獲吉蔔。由是不旬日,虎投於穽者十有三焉。非神之靈應默佑於斯民者不能也。張思安僉事靈應碑。

成化初元,西陵四境有虎暴,歲傷百餘人,獲犢豕無筭,山澤鹿麂為之一空,行者負憂,耕者懷懼。辛卯,劉瑛來掌州事,敷政之餘,進耆民而諮之,咸以虎患為對。乃揭榜通衢,有藝捷弓殳勇格凶虓者,給賞。久之,罔效。揚言,此騰脊虎也,猛猘橋健,有神翼之者。暴據興山為害二十餘稔,齧人畜殆盡。詔革其縣。次遷歸州,又嗜二十餘人。今遷本境,黨集魁彪[93],其類滋繁,未易除也。一日,州長大集文武郡僚而謀焉。僉判吳遠進曰:「嘗聞永樂間,平善壩有虎,僉憲張公祈於黃陵之神,其害遂息。盍禱乎?」眾曰:「諾。」翌日,州長偕僉判,率守御千戶常垕暨從僚,潔誠具禮詣祠下,致虔誓詞而返。逾旬,牒報一虎被虺而死,一被彘鬥而亡,一虎撲行婦,隨後者持刀刺之而斃,一虎投林觸死於樹間。不數日,而四凶俱殄除,餘黨散去。茲非人力所能[94],實神之所為也。

岩洞搜奇

三遊洞。山自巫峽而東,多奇勢。雲岑煙龕,雪崖而風竅,如筍茁乳垂門闔而指戟,懸練張幄而流蘇下綴,如猨狎玃拏神摟鬼,豹虎蛟鼂之穴,競妍爭媚,相怪險目,左右接不暇。黃牛五峰雄峙,崖影若牛,黃陵廟在焉。又東峽東水益隘,兩石夾拱人立,名艄公峽。又東水漸平,山亦漸乏奇勝,隱然山陰,偱蔦徑曲折數百武,及山之巔,下仄徑,崖險以甚偪,俯瞰無底。左掖一人,一人扶在右,皆帖石側行。偱繩前引,後者綴捍,予於中猶足局心顫目以眩息不時,貫歷數曲,地稍夷。腰折百武,出石下,地又夷。穹然一洞,洞如覆蓬,高不六餘丈,廣優其半,奇石牆立,中擎三柱,非圓非方,徑可丈餘,上廣而銳直。下洞爽以曠,如堂可布四席,左室可布十席。上空若懸扣之類鐘,名天鐘,搥其下,音如鼓,所謂地鼓者也。旁橫一石,擊之,音<re>出自刻本,抄本為「聲」字。</ref>如磬。正德庚午,予征藍賊,道經遊焉,從者考擊以待,予疑主僧候迎。意會之,皆由虛發。由上皆石懸者,大以圓故,如鐘突者。方以小故,如磬。下雜以土,故逢逢然鼓音。室之背有石,如床,可臥十許人。西如廚,東如坐。凡洞之石,如鑿如鏤,如穴以出水,如陶室,如複道,如綴珠懸琉,如蟠螭,如刻畫雲鳥、藻火、波濤之狀,巧雕不能舉,丹青者無得而摹寫仿佛之[95]也。下橫一溪,名下牢,僅聞水聲泠泠然地底。又外一山如台,台中如立笏。由他亦發奇勝,洞奪之矣[96]

玉虛洞[97]。入香溪而北,則眾山環繞,不見水流處,蓋凡數折而後至洞之岸。於是維舟,岸畔綠蔓而升,盤旋石徑,曲折可二里。至洞口,因舊崩土石為蹬而入,則呀然。竅中一石室也,廣可設椅案,坐數百人其中。懸崖怪石,或如獅而踞,或如象而服繡,或如異獸而奔逸,異狀或如柱而峙,或如僧伽而瞑坐,蓋有不可一一肖像者。大約如世之寺觀捏塑所謂普陀山者,而真境自然,非捏塑所能及也。入洞而右,有天聖某年州守學正題名。用是見學正亦宋官,而謂宋非大郡不建學者,非也。少東有慶曆間荊南漕運判官暨本州守同秭歸令、巴東令題名,用是見秭歸為州之屬縣,非州之舊名也。少東有我明侍郎白公圭題名。入東為石壁,而此有門,窽然深暗,土民之祈雨者,皆以火炬,而取水於中。雲是而入,有橫木半腐,木下為龍池。至此,無敢渡者。諸生有欲入觀者,以流濕且無燭故止。左有石床,傍皆石須,如魚鰓狀。石通洞,西二里有山,一竅南北相通,斜徑而上石床而登,可坐可臥,令人恍然有遺世之概。宋黃山谷、朱勝非經此,留題石岩,有涪翁字。朱勝非詩云:批棘捫蘿入洞中,拂塵剃蘚認涪翁。我緣直道來施右,君為清詩到石通。定後寂寥[98]無異議,危初萋斐竟何功。投犲畀北言猶在,厄宋饑陳道不窮。

暖水渦,巫山治南,冬月水暖,浣衣極潔。

天池,在府治。巫山縣亦有。唐杜甫詩:天池馬不到,絕壁鳥才通。百頃青雲杪,層波白石中。鬱紆騰秀氣,蕭瑟浸寒空。直對巫山出,無疑夏禹功。

龍昌洞,巴東西瀼溪內,岩壁間有石隙,深邃。相傳有龍潛焉。又名三遊洞。上有龍舟,相傳元時午日,人戲舟於此,飲酒鼓譟,龍怒水湧,人為所溺,唯舟棹高閣不朽。周濂溪常遊焉。

施州石通洞,黃山谷詩云:古水蕭蕭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樊籠。岩前況有涓涓水,好滌塵埃去放翁。

白起洞,夷陵州。

蝦蟆碚泉,《茶經》水品第四。

香溪水,《茶經》載焉。

楚王井。

雷鳴洞。

清甯井。

巴東有三潮水,一日三潮。

歸州廢靈泉寺,有水自山頂流出,狀如瀑布。僧無書於此,箸華合論傳雲,此泉與江水消長相應,故名。

巴東縣有溫涼井,中有氣,冬溫夏涼。又有陰晴井,井上有雲則雨,無雲則晴。

長陽縣龍角山,穴內有陰陽二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早鞭陰石,則雨澇,鞭陽石則霽。洗墨池,夷陵治內,郭璞注《爾雅》於此。

崩洪紀異

周孝王十三年,江漢水。東漢和帝永元二十年夏四月,南郡秭歸山高四百丈,崩,填壓死人,民百餘。明年冬至,蠻夷反,遣使募荊州吏民萬餘人討平之。漢昭烈章武二年六月,秭歸縣黃氣見長十餘里,廣十餘丈。吳永安三年,西陵言赤鳥見。晉永平二年,荊州及丹陽俱大水。宋太平興國九年,歸州貢赤鶻一。宋皇祐間,歸州山崩,江石斷流,舟楫不通。元至大三年夏六月,峽路大水,山崩壞民居,死者甚眾。皇明弘治五年,大旱,饑。正德八年,大水。正德十五年,江漢水合。嘉靖十四年夏,雨經月,溪水四溢山澗,水田沖崩無算。二十一年六月十日,新灘北岸,山 泉湧出,泥渀山勢漸裂,居民驚駭逃避,頃之,崩五里許,巨石騰,閉塞江流,壓民舍百餘家,舟楫不通。三十七年夏,新灘又崩,裂居民舍數十間,壓死三百餘人。三十九年夏五月,雨雹傷禾。秋七月,江泛大水異常,沿江民舍漂流殆盡,禾稼淹沒,無秋饑。四十年夏五月,淫雨浹旬,州治崩圮,官署民舍多為傾沒,今圮城是也。

興山縣,二十年夏六月,夜雨雹,如鬥,次者如拳,又次者如彈,自東北降至東關草店,山水聚湧漲溢民舍,沖漂[99]溺死者不可勝計。嘉靖丁未,巫山縣大水,溢舟入市。庚申,水溢,撐舟入城,斗米三錢。灩澦堆,先時旱,水竭,露大半,見三足如鼎形。嘉靖戊子,象山左麓有古碑,因澍雨傾出,為泥淦所淤漫,不可識。後洗磨視之,屈廟祥符 年碑,其文左氏法,紀載甚悉,且刻鏤亦工。議移本祠,復為江泥所沒,覓之無得。嗚呼!文之顯晦,雖系於數,然靈均百代人物焉,知此碑不復出乎。姑志此以俟。

守江集議上

吳大司馬陸抗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藩表,既處上流,敵泛舟順下,不可恃援他郡,以解倒懸,此乃社稷安危之機也。乞補江場,庶幾無虞。

蜀漢宗預遷右中郎將,嘗守永安。後丞相亮卒,吳慮魏或乘虛取蜀,增巴丘守兵。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預將命使吳,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辟猶一家,而增白帝之守,何也?」預對曰:「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不足問也。」權大笑。

孟珙知夔州,曰:「不擇險要立砦柵,難責兵以衛民。不集流民安耕種,則難責民以養兵。」乃立賞格,以課殿最,俾諸司舉行之。尋兼夔路制置大使,大開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首秭歸,尾[100]漢口,為屯二十萬頃八千二百八十畝。

孟珙諜蒙古塔海南侵,策其必道施黔以透湘湖,乃請粟萬石,以給軍餉,以千人屯歸州。命弟籍兵駐松滋,為夔聲援。增兵守歸州隘口萬戶。蒙古至,珙密遣將禦之。珙兄時知峽州,帥兵巡拒歸州大山亞岩,得捷巴東,遂復夔州。

紹興衛膚敏謂江陵襄陽尤為要害。劉長源謂:忽夔峽,恐其乘時雄虎之將布在蜀口,則諸臣尤以為慮。謂宜置重臣於江陵,以為江西之巨防,嚴守備於夷陵以為荊楚之外戶。

夔,故有州城在瀼西,關城在瀼東。自蜀有狄難,皆廢弗葺,或葺[101]弗得其要。越寶祐丙辰,帥守韓宣既城夔,訖事靖。唯瞿塘關兩崖峭峙,一水掀騰,自古設險其上,以限荊巴,與州城相表裡。而近江之城,高插半天,則我不得以制敵,近山之城,低匝平地,則敵反得以乘我,且規置汗漫,非所以重唇齒之勢,深犄角之謀。乃奮然圖,唯改築。策應大使觀文吳公轉以上聞,即中朝科降蜀閫,撥肋以濟其役,且申詔趣辨。起五月丙辰,訖八月甲申,而城以成。西南近江城於江滸,則賊舟楫不能越。東北近山城於山嵓,則賊矢石不能加。合而言之,州城以駐重兵,關城以駐輕兵,脫有緩急,則重兵控其西,輕兵扼其東,沿江戰艦上下遊擊灩澦堆,又以旋風炮擬之,而西陵門戶壯固矣。

嘗考諸古,劍門以漢中、武都為屏蔽,失漢中、武都,則劍門不足賴矣。魚復以秭歸、夷陵為保障,失秭歸、夷陵,則魚復不可恃矣。考秦以下,若吳漢,若岑彭,若諸葛亮,若桓溫,若劉毅、朱齡石以及劉光義,皆擁舟師,西指溯江扣關,麾城斬邑,易如拾芥。何者?皆以先得秭歸、夷陵也。漢昭烈襲取劉璋既此,收漢中即東爭夷陵。嗚呼,若昭烈者,可謂能知保蜀矣。功之不遂,此天也。然而劉禪繼世,猶以苟安者,徒以與孫氏交歡也。且與吳楚為唇齒之國,兩全,則固;一失,則危。是以,自古在昔,欲圖江南,必先奄蜀。何者?地勢便,兵力接也。秦取楚,晉取吳,隋取陳,耀兵上游,舫舩載卒乘流,曾不頓一,兩祈一矣。而荊揚之區,已望風褫氣矣。苻堅伐晉,亦分軍而下,不幸苻融之兵先敗於淝水,故不能成功。以此知,英雄圖事,後先一揆,然則蜀之重也,審矣。[102]

守江集議下

梁武帝時,時有冉氏、田氏、向氏,大者萬家,少者千戶,僭稱侯王,屯據三峽,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

後周明帝時,蠻帥冉令賢、向五子等反,攻陷白帝。武帝天和初,詔開府陸騰討之,蠻眾大潰,斬首萬餘級。騰乃聚其骸骨,於邏城側築京觀。後蠻蜒過者,輒大號哭,自此狼戾之心輟矣。信州舊理白帝,騰更於蜀先主故城。自八陣之址,臨江岸築城,移置信州。又以巫縣、信陵、秭歸併峽中要險,築城置坊,以為襟帶焉。

咸平五年,施蠻數擾,召問巡檢使,侯廷賞[103]對曰:「蠻無他求,唯欲鹽耳」。因詔夔州路轉運使丁謂與之鹽,諸蠻咸悅,相約不為寇鈔。自於是與溪州蠻皆□,歲輸粟易鹽。丁謂上言:「溪蠻入粟,實沿邊砦柵,頓息施、萬諸州饋餉之弊。自古安邊,未有若此。」先是,益州軍亂,議者恐沿江下峽,乃集施、黔高溪蠻豪子弟捍禦之,蠻因熟漢路,寇掠而歸。謂因召與盟,令還漢口四百餘。有生蠻違約,謂遣高州義軍務頭角田承進,及發州兵擒獲之,諸蠻伏罪。謂置尖木砦施州界,以控扼之。明興,洪武四年,置施州。十四年,置衛。至二十三年,始廢州入於衛。因其邊徼羈縻之為,立宣撫安撫蠻夷長官。諸司以部領蠻落,不重繩以漢法。後又令荊州通判一人,歲往撫之,諸蠻皆願奉約束,不盜邊。至嘉靖四十二年,施州蠻王忠,聚黨攻劫掠龍潭,攻支羅,荊、蜀二藩皆騷動。詔二藩巡撫大臣會兵,計以聞。時巡撫都御史谷中虛下令,督荊南諸將往據諸險要。屬藩參王紹元諭降,以沙市巡檢趙應奎入其巢,質忠出降,尋請下吏殺之。而應奎亦以許脫繼屬。荊州守趙賢,岳州守姜繼,曾往支羅條畫善後策。置施州兵備僉事一人,駐夷陵,控制之,西境乃平。隆慶四年,金峝覃壁復叛,蒸嫂謀奪印。巡撫都御史劉愨上其逆狀[104],討之。愨移鎮荊州,遣守巡督諸將,分道往剿。師圍半載,壁力屈,自詣轅門伏辜,乃疏削去安撫司,奪其印章,降為金峝峝長,立壁父覃勝宗為峝長,領諸蠻,以支羅百戶轄之。改通判以同知,撫夷施州。其後,兵備亦罷。以荊南分巡使兼領焉。《湖廣通志》。

查得萬縣南崖一帶地方,壤接施夷,各土司環列四境。蜀漢時,置南浦縣,後代因之。至元,省入萬州,相去嫋遠。民又頑獷,乃致奸巧不軌之徒,游手遊食之輩,鼓扇簧惑,故黃中之亂,殆有釀而成之者。中雖剿平,而處置未妥,其間狡猾之民,動犯法禁,稍聞捕緝,即徙入夷方,名曰投峝。間引土夷劫掠我人民,侵擾我畜產,釀禍非小矣。巴南富豪,懼夷侵掠,私據險要,築堡自守,名曰立寨。因見地方獷遠,兼恃家丁眾強,淩蔑官法,毆打公差,不供租庸,不服拘喚,稔惡匪細矣。查得先年,黃中既平之後,節該院道酌處地方善後事,宜有議復南浦縣治,以綏邊民者。有議委捕盜通判駐紮黃荊壩者。自今觀之,復舊縣者,久安長治之策也。議捕守者,攘外安內之權也。出《夔州志》。

施州,蓋國初入川孔道也。重之以衛,慮遠矣。其地有十三土司。施與瞿唐二衛也。土司每有所徵調,衛者鎮其夷,性使不為非耳。無論地方廣而軍民之居施者,率性夷也。其地有師生而無提調,有民社而無地主,則假之於撫夷。撫夷者,假憲而[105]實府者也。麼麼必候,可而後行。往歷千五百路,崎嶇乃若此,其有謀獻,能展用哉。居久,武弁惡侵己之權,百計中傷,雖欲安居不得也。每歲大徭役輒赴府,不下二三次。暑雨山澤漲滿,武弁者,荷竹筏柱杖,行遇水則洞而浮。撫夷者,體統假尊,重能行耶。其非所轄者,二縣,能頻供應耶?是不可以不講矣。厚其稟給,無使侵,在衛職事。而又免其考察,必考滿,始一赴府,則孤身懸萬山不測之地,庶乎其可矣?議者欲改建州治。先州衛不相能,而禍及,誰肯蹈覆轍哉。人有談其地險雲,可備緩急。噫,土夷每相殺不下千百,其中豈無漢人與中國之命,秪抵一牛,不可不知也。出《許正吾集》。

峽俗從談

夔俗,民淳,訟稀,風厚俗美,士敦文行,民重桑農。巫山士慕文學,民簡詞訟。建始,地僻山深,俗尚樸實。歸州,農勤耕耨,士知學行。巴東,民漸歸淳,士頗知學。興山,農務耕鑿,士勤誦讀。夷陵,民質直好義,學校之盛,甲於荊湖,故其民多好學。

夔人重武侯,以人日傾城出遊八陣跡上,謂之踏跡。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以采索系於釵上,以為一歲之祥。出《圖經》。

夔民寡婦多招贅婿,甚至年逾五十,有二三子,亦行招贅。間亦有弟贅兄嫂。其男子有妻妾者,利寡婦之資產,輒過寡門為贅。久則花費其財產,變賣其人口,遂起訟端。出《守夔稿》。語唯侏離,服用錦布,占事者以鼠撥辨吉凶,占病者以銅馬代金馬之神。婚姻論財,縛婦而娶,不論分之尊卑。祭弔,索帛磬家所有,不問人之貧富。出《建始志》。歸屬夷夏相半,敬鬼重祀。深山之民猶伐鼓以祭祀,叫嘯以興衰。俗以麻 巨竹分棚而挽,謂之拔河之戲,以定勝負,而祈農桑。峽民,男為商賈,女當門戶,坐肆於市廛,擔負於道路,皆是婦人也。大旱,則焚山擊鼓,禱雨必沉牛以答神。貺有合神農書。市井泊船處,謂之市暨。杜詩云:市暨瀼西頭。行舟,以竹相續為索,以引上水舟,謂之百丈,俗曰火丈。呼柁工為長年三老,又曰最能, 今或稱翁。自五月至八月,江流泛溢,瞿唐不可上下,舟船當戒,謂之封夏,又曰封峽。夷陵江,或浮大木,蔽塞水面,土人謂之龍巢翻。施州俗,男至老不裹頭,女衣花布。親喪,宰太牢[106],謂之打葬,就日而埋,不行祥除之禮。

土司事,多求勝,不復論理。殺人論罪,償之以牛。山田隨勢開墾,無頃畝,刈其草木,焚之以灰其田,田乃茂。稍薄,則灰為盡矣。又芟他[107]而田之。石多,則掘土,旋運為田以種,所謂刀耕火種者以此。楚詞《招魂》尾句皆曰:呰。今夔峽及湖南北江獠,凡禁呪,句尾皆稱「呰」,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縛呵也,三字合言之,即「呰」字也。聞歸人三十年前猶然。夷陵民俗險陋,販夫所售,不過鱐魚腐鮑,民所嗜而已。民之列處灶稟匽井無異位。一室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而俗信鬼神。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歐公「書事詩」曰「道途處險,人多負,邑屋臨江」。俗善泅。臘市[108]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

峽志雜錄

蓮花池,北嶺上,俗傳周濂溪判夔時鑿以種蓮。石筍,明良殿前。栢柱,白帝城西,十大圍,高三丈,相傳公孫述樓柱,砍之血出。石台,岷江之南,與八陣圖相對,世傳孔明教戰之所。草堂,杜工部甫寓此,瀼西、瀼東、東屯三徙其居,皆有草堂,名為高齋,今東屯遺址尚存。公孫樓柱,《荊州記》:巴東有一折柱,直高三尺,可十圍,相傳漢公孫述摟柱,久不朽,今無。向王鐵槍,治北,臨大江傍[109]有槍頭,長數尺,經久相傳雲。萊公栢,在巴東舊縣,寇萊公為令時手植雙栢,民懷之以比甘棠,故名。梅溪碑,宋王梅溪為萊公立,今遷秋風亭。清甯古井,在郡東三十五里崖穴中,有泉出焉。父老相傳,先朝蜀人煮鹽於此,巨舟連蜀,居人輻輳。後以所得不能償其所費,止之。今泉口尚以鐵汁融液,居人或取水烹飪雲。玉米田,在三閭鄉屈子墓前,有田數坵,屈子耕種時,出白米似玉。


洗面井,在屈子墓左,今井尚存。

石羊台,屈子墓左,有台,俗傳屈子常登眺於此,遺跡尚存。

昭君台,興山縣治南一里。

督郵石,《幽冥錄》云:宜都、建平二郡界,有倚石如二人攘扶相對,傳二郡督郵立界於此。宜都即今夷陵也,其二石尚在峽口,舟行見之。

廩君土舟,《寰宇記》夷水自施州開蠻界流入。昔巴蠻有巴、樊、覃、相、鄭五姓,未有君長,各乘土舟,約浮者當以為君。唯巴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務相。乃乘土舟,從夷水下及夷城,因立城其旁,而居之。今水名清江,在長陽縣。《一統志》。

鐘離山石穴,巴蠻五姓皆出鐘離,巴氏子生赤穴,四姓子生黑穴,俱事鬼神,未有君長,共擲劍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務相中之,眾皆服。《一統志》。

竹王祠,《華陽國志》,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竹流入足間,中有嬰兒聲,剖竹得男,收養之。及長,材武自立為夜郎王,以竹為姓。漢武平西南夷,王被殺,夷僚[110]求立後,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死後配食其父。宋崇寧中賜廟,額曰「靈惠」。《一統志》。

四川黃陵廟有一琴,殆如朽木,匣於神前,傳以為魯般所造。人以一指扶之,輒能自行。表侄許郎中云:此即運瓶之術,蓋道流假此以神施捨耳。理或然也。查四川無此廟,恐即此。

唐夔州推官楊旬積累陰騭,其子將入試,夢一神曰:「汝積陰德,將汝子名改作「楊椿」納卷,吾助汝子得第。次年赴省試,椿夢一神曰:「今年題乃行王道而王。」及試果然,亦得第。及殿試,甫夢,神曰:「汝名在第五甲,吾換作一甲。」後唱名,果奪魁天下。及夔使君詢旬陰德,旬乃出三慳囊示之,第一囊有三十九文當三錢,第二囊有四千餘文折[111]二錢,第三囊有萬數小錢。乃旬詳讞罪囚,有從死罪止為流罪者,即投一折二錢,有從杖罪而決放者,即投一小錢,又每效周箎,行《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故獲斯報。

馬植除黔南,殊不得意,維舟峽中,月夜見白衣人緩步堤上,吟曰:「截竹為筒作笛吹,鳳凰池上鳳凰飛。勞君更向黔南去,即是陶鈞萬類時。」遣人邀問,已失之矣。後自黔南入為大理卿,遂拜相。

建隆初,有人泊舟巴峽,夜聞人詠曰:「秋徑填黃葉,懸崖露草根。猿聲一叫斷,客淚數重痕。」通宵凡吟百篇。

荊南某太守之女,既得婿,將於歸,夢人告曰:「此非汝夫,汝夫乃金君卿也。」既覺,輒於繡榻上繡金君卿三字。母見而疑之,以告其父。父詰[112],女具以夢告。未幾,所議婿果死。後峽州守入境,乃金君卿也,始悟前事。至則詢,其新失伉儷,以女夢告之,金懇辭,主人強之,竟成婚。妻生數子,金官至度支郎中。

寇準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唐郎中謂方為郡,夕夢有人告雲「宰相至」。唐竟思之,不問朝廷有宰相出鎮者。晨興視事,而疆吏報准入界,唐公驚喜出郊迎,勞見其豐神秀偉,便以公輔待之,且出諸子羅拜。

寶元初,朱正基知峽州,夢一吏雲城隍神,遣其督修夷陵縣廨甚急,連三夕夢之。明日報

歐陽公謫夷陵令,朱感其夢,待之特異。公事之益謹,白事必折於庭,朱侯入門,先降階接。

巴東下嚴院主僧水際得一青磁碗,攜歸,折花置佛像前。明日,花滿其中。更置水米,經宿,米亦滿碗。以錢及金銀置之,皆然。自是,院中富貴。院主年老,一日過江檢田,懷中取碗擲於中流。徒弟驚愕,師曰:「吾死,爾等寧能謹務自守?棄之,不欲使爾增罪累也。」

枝江縣東南,富城州上有道士范儕精盧,自言巴東人,少游荊土,而多盤桓縣界,惡衣惡食,蕭散自得。言來事,多驗,而詞不可詳。人心欲見,欻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雖徑跨諸洲,而未嘗見其濟涉也。

宋隨州大洪山李遙,嘗殺人亡命,逾年,至秭歸,市一杖。秭歸有被殺者,求賊甚急。其子見遙杖曰「父物也」。執之官,榜掠備至。杖,遙實購之者,卒莫自明。械送於隨,大洪殺人事竟泄,伏誅。

插灶,在空舲峽絕崖[113],壁立數百丈,有一火爐插石間,望見可長數尺。相傳堯洪水時,行者泊舟崖側炊爨,以餘爐插之,至今猶曰「插灶」。

高力士謫巫州,山谷多薺,而人不食。力士作詩寄意曰:「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伯夷雖有諸,氣味都不改。」

歸硯,歸州太沱石,江中水石也,止用於川峽人。

庚午歲,海濱漁人網一魚,巨口四足,長尾細鱗,聲類怪鳥。其年大水,以為水怪。予按,此鯢魚也,形體似人,聲如小兒,日含水入山,以草覆身,張其口,鳥飲水,則吸吞之。峽中人能食之,先縛於樹,鞭出白汁,以去其毒,乃烹焉。

杜甫詩有「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說者皆[114]謂夔峽間至今有鬼戶,乃夷人也,其主謂之鬼主。然不聞有烏鬼之說。又,鬼戶者,夷人所稱,又非人家所養。按《夔州圖經》稱,峽中人謂鸕鷀為烏鬼。蜀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鷀,系其頸,使之捕魚,得魚則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予在蜀中,見人家養鸕鷀使捕魚,信然。但不知謂之烏鬼耳。

楚襄王神女 程敏政 自古言楚襄王夢與神女遇,以楚詞考之,則有甚不然者。《高唐賦》序云:先王嘗游高唐,夢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則夢神女者,懷王也。《神女賦》序曰: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使上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夢與神女遇,異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對曰:晡夕之後,精神恍惚,若有所善,見一婦人,狀甚異奇。玉曰:狀何如也?王曰:茂矣,諸好備矣,環姿[115]瑋態,不可勝贊。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夫既雲「王曰:茂矣美矣。」又雲「王曰:若此盛矣,」何其前後之復哉?況人君語臣,不當曰「白」,答臣不當曰「對」。且其賦曰「他人莫 ,王覽其狀,望予唯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闌」,以為宋玉代王賦之。如王之自言,則不當雲「王覽其狀」,既雲「王覽其狀」,則是宋玉之言矣,又不知稱「予」者誰也?以此考之,「其夜,王寢,夢與神女遇」者,王字乃玉字。「明日以白王也」,「王」與「玉」字,先後互書之誤耳。前日夢神女者,懷王。其夜夢神女者,宋玉。王無與焉,從來枉受其名耳。

紹熙中,瀘師張孝芳者,為卒伍張信等所謀而致叛,信為同伍張昌殺之,瀘遂平定。此乃紹聖中秭歸一僧俗姓廖,名慧覺,居山院,畜資甚厚,醵眾進斷瘟水陸,繼而 。李萬兒者,率眾欲劫之。初不知其僧設穽於四垣,遂盡陷之。唯李萬兒數人,僧與其徒劊而食之。後李萬兒等圖報其冤。嶽靈曰:汝報之未可,此人有為眾作福之緣,未艾更一生可也,唯汝尚有所殺,王吉必報汝也。自是,僧慧覺生清河家,即芳也。萬兒,即信也。吉,即張昌也。其報昭然。予遂[116]與英烈統理神衛,瀘而平焉。出《文昌化書》。

某舅氏李君武者,少才勇,以武舉中第,常押兵之夔州。行峽路,暮投一山驛,驛吏曰:從前此驛不宿客,相傳堂中夜有怪物。君武少年,氣豪健,不顧,遂宿堂中。至半夜,忽有物自天窗中下,類大飛鳥,左右擊搏。君武捫常所弄鐵鞭揮擊,俄中之,遂墮地,乃取盆覆之。至天明,發盆視之,乃一大水鳥,如雛鶴。細視之,乃有四目。因斃之[117]。後驛無怪。《明道雜志》。

三峽總志卷五終。

後跋[編輯]

三峽在楚蜀間,奇險甲天下。蓋自古志之,自驥燥發時已耳之,然而未目也。屬補令荊歸之興山,以公謁數遨歸峽,若巫峽、夔峽曾一遊焉。蓋既耳而目之。顧征棹迅發,即峽中勝概諸名狀,弗皇悉諳,猶然未目也。今年秋,歸大夫吳公修通志五卷,首著三峽異同,次考,次詩歌詞賦銘記,次附錄終焉。刻成,出賜驥,驥恭受批閱。其中封疆之遐邇恢隘,山岩之崴巍寥逖,川濤之瀄汩潺湲,灘磧之突兀漩激,風氣之淳澆靡儉,與夫神宇仙宮、雄關窈阻、幽境平郊,誠一覽畢。照他如古昔聖帝賢卿、儒彥俠逸,凡生於茲、宦於茲、寄寓於茲,其殊勳勁節、偉略愷澤、藻文清興,以至混一偏安之跡,借借乎其流聲者,由斯以尚論其世,莫不想見其為人,隨觸心動,恍然慨慕,悲恨之不已。蓋不必躬履步偱,攀緣指顧,而批閱所得,雖常目在之,無逾是悉大夫謂臥游,信矣!嗟嗟斯志也,寧亶供臥遊哉?彼其形勢習俗彙集臚列,將使後之客楚蜀間者,蔔水道為跋涉計,得折衷斯志以避趨;將使後之吏楚蜀間者,酌地宜為沿革計,得折衷斯志以經畫。甚之,計國家治安、控扼咽喉,銷未萌之奸,戒不虞之患,用繫於苞桑,亦咸於斯志折衷焉。驥熟玩深唯,然後知其時義之奧、功用之宏,自非大夫之洽聞多識、周智遠慮,胡以有此。乃序,謂廣同好,俟博雅,君子蓋自道雲。 屬下吏興山知縣廬陵曠驥頓首拜跋。

註釋[編輯]

  1. 當為宋玉之誤,然抄本與刻本俱為「宗玉」,未知引錯還是原賦之錯。
  2. 刻本為:「經文與今,經文絕異」,然抄本為:「經文絕異」。
  3. 刻本為「二十五里」,抄本為「二十二里」。
  4. 刻本為巴人,抄本為巫人。
  5. 此處缺一「驅」字。
  6. 刻本無「使神之用心果如此,豈能巍然廟食千載乎」。
  7. 據從書集成初偏本《入蜀記》校改。
  8. 出自刻本,抄本無「為知歸州高從讓所立碑。從讓,蓋南平王家子弟,光憲亦知名」該句。
  9. 出自刻本,抄本無「舊」字。
  10. 出自刻本,抄本為「何」字。
  11. 出自刻本,抄本無「退」字。
  12. 出自刻本,抄本無「三十里」。
  13. 出自刻本,抄本為「均」字。
  14. 出自刻本,抄本為「中」字。
  15. 出自刻本,抄本無「其」字。
  16. 出自刻本,抄本無「以」字。
  17. 出自刻本,抄本無「則」字。
  18. 出自刻本,抄本無「十月」。
  19. 出自刻本,抄本為「易」字。
  20. 出自刻本,抄本為「今古」。
  21. 此處以下原本刻印串脫異文,今據《全蜀藝文志》補。
  22. 出自刻本,抄本無「思」字。
  23. 出自刻本,抄本為「塞擄」。
  24. 出自刻本,抄本為「是謂」。
  25. 自刻本,抄本為「苔」字。
  26. 出自刻本,抄本為「下」字。
  27. 一雲「嶺海間關君不惜,百年青史照孤忠」。
  28. 出自刻本,抄本為「花」字。
  29. 出自刻本,抄本為「留」字。
  30. 出自刻本,抄本為「初」字。
  31. 出自刻本,抄本為「巫」字。
  32. 出自刻本,抄本無「能」字。
  33. 出自刻本,抄本為「則」字。
  34. 出自刻本,抄本為「乃」字。
  35. 出自刻本,抄本無「之」字。
  36. 出自刻本,抄本為「朕兆」。
  37. 《全宋文》錄此記文尾有「乾符丁酉歲仲春九日,司戶參軍袁循記」的文字。
  38. 出自抄本,刻本為「加」字。
  39. 出自刻本,抄本無「之」字。
  40. 出自刻本,抄本為「其此」。
  41. 出自刻本,抄本無「心」字。
  42. 出自刻本,抄本無「將」字。
  43. 出自刻本,抄本為「仰」字。
  44. 出自抄本,刻本為「兄」字。
  45. 出自刻本,抄本為「足」字。
  46. 出自刻本,抄本無「汶」字。
  47. 出自抄本,刻本為「不可措手足」。
  48. 出自刻本,抄本無「反」字。
  49. 出自刻本,抄本為「之」字。應為「之」。
  50. 出自刻本,抄本無「唯匿伏其端,而後人莫知避」此句。
  51. 出自刻本,抄本無「石」字。
  52. 出自刻本,抄本為「既」字。
  53. 有的版本最後有:「乃知夷陵士大夫但以貌取之耳,可因之告傳於正也」之句。
  54. 出自刻本,抄本無「常」字。
  55. 出自刻本,抄本為「官」字。
  56. ④出自抄本,刻本為「不」字。
  57. 出自刻本,抄本無「然」字。
  58. 出自刻本,抄本無「橘柚」。
  59. 出自刻本,抄本為「為」字。
  60. 出自刻本,抄本為「斯」字。
  61. 出自刻本,抄本無「內江」。
  62. 應為「參會於」,出自刻本,抄本為「來」。
  63. 出自刻本,抄本為「通宵」。
  64. 出自刻本,抄本無「歷」字。
  65. 出自刻本,抄本為「有」字。
  66. 出自刻本,抄本無「不我過」。
  67. 出自刻本,抄本無「別」字。
  68. 出自刻本,抄本無「子」字。
  69. 出自刻本,抄本無「色」字。
  70. 出自刻本,抄本無「合」字。
  71. 出自刻本,抄本無「判官」。
  72. 出自抄本,刻本為「甫」字。
  73. 出自刻本,抄本無「出」字。
  74. 出自刻本,抄本為「軍」字。
  75. 出自刻本,抄本無「實」字。
  76. 出自刻本,抄本無「而」字。
  77. 出自刻本,抄本為「辭」字。
  78. 出自刻本,抄本為「活」字。
  79. 出自刻本,抄本為「河」字。
  80. 出自刻本,抄本為「泉水」。
  81. 出自刻本,抄本無「薄」字。
  82. 出自抄本,刻本為「時守」。
  83. 出自刻本,抄本為「道」字。
  84. 出自刻本,抄本為「一聯」。
  85. 出自刻本,抄本無「作」字。
  86. 出自刻本,抄本無「署」字。
  87. 出自刻本,抄本無「至夔,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浮梁,復牽舟而上」。
  88. 出自刻本,抄本無「據」字。
  89. 出自刻本,抄本為「寨口」。
  90. 出自抄本,刻本為「回」字。
  91. 出自抄本,刻本為「簫」字。
  92. 出自刻本,抄本為「余」字。
  93. 出自刻本,抄本為「彪虎」。
  94. 出自刻本,抄本為「為」字。
  95. 出自刻本,抄本為「者」字。
  96. 出自刻本,抄本為「也」字。
  97. 出自刻本,抄本為「觀」字。
  98. 出自刻本,抄本為「寧」字。
  99. 出自刻本,抄本為「漂沖」。
  100. 出自刻本,抄本無「尾」字。
  101. 出自刻本,抄本為「葺而」。
  102. 出自抄本,刻本無此段。
  103. 出自刻本,抄本為「賞口」。
  104. 出自刻本,抄本無「狀」字。
  105. 出自刻本,抄本為「以」字。
  106. 出自抄本,刻本為「大牢」,應為「太牢」。
  107. 出自刻本,抄本為「地」字,應為「他」。
  108. 出自刻本,抄本為「臘月」。
  109. 出自刻本,抄本為「旁」字。
  110. 出自刻本,抄本為「獠」字。
  111. 出自刻本,抄本為「當」字。
  112. 出自刻本,抄本為「父詰女」。
  113. 出自刻本,抄本無「崖」字。
  114. 出自刻本,抄本無「皆」字。
  115. 出自抄本,刻本為「恣」字。
  116. 出自刻本,抄本無「遂」字。
  117. 出自抄本,刻本為「因斃之目」。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