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峰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蓮峰志

王夫之

總序   王子曰:岳為峰七十二,蓮居其一。為岳西偏,為郡東北,為邑西為上湘東側,又南為中湘南址。地從岳而去者,漸上三十里級嵩。從函口發者,以次上八十里。縈一宿河源上者,直登二十里。二道稍夷,顧游者從峻級者,多略二道。至其千壑萬嶂,兩脈墳聚,奔乎蓮之一峰。自予觀之,形勝表里,可謂奇絕之尤者矣。不顯於宋以上,顯於乾道中,又湮隔至正嘉間,者君子乃益至,增吟詠,集翰墨,講藝興教,以迄於今百二十年所。然而搜微洗邈,追已往之令徽,嗣來者於未洎,則茲山之明滅升降繫於一日,未可不慎以當之也。   夫峰裔於岳,其有志也,與岳存亡。乃舊長茲山者,吏率俗。又正嘉間侈尚排比,不得記敘遺法,如海南鄧公修全志,屬者非人,以故不馴雅。而安成、宛陵別編翰墨,亦殉時流,又簡略不及林泉之勝、烈廟初,峰志毀。壬午十二月,郡譙樓火,全志又毀。議者乃歸之序志之咎,不以流散漶漫為惜。則後起者之不可仍襲苟簡以增陋,而不知所休戒,其亦明矣。癸未十月,予自郡西八十里,逢寇鈎索,草屏莽枝,奔命於峰之下。趾泥頭霧,齧菜燒葉,而心翕然喜之。甲申春,出自峰下,心不能忘,無歲弗至,碣石流瀨,得盡拾其古茜幽翠之跡。自期茲山與往賢之流攬者,幾有遇焉,而不我去。乃窮山址,溯名寓,省裸焫,簡物類,采遺音,推衲宿,上斷南宋,下止於今,且嘉山僧之不以離亂而廢好事,編櫛次序,作志十二卷,為言二萬二千七百六十有奇,庶俾將來增美有級,區分簡撰,渺意繕之,不敢有屬。唯先賢殘節未即過刪。序記詩歌以人存者,或未嫻雅。若徇同游,媚名貴,取澤一時,則余痛焉艾之,其不遑已。而昔之游者,自蔑而明,自明而益著,如山斯埤,功或尋尺,千歲悠悠,我不敢知來者之何辭也。   神祖烝孝,壽母錫經。匪梵斯唄,春曉雷霆。我欽王言,火不敢壞。配禹九鼎,輯南荒怪。恭述敕諭第一。   不有先者,我則疇知。安成宛陵,嘆詠隆口。名山千古,大文不作。予保斷編,其忍荒落。述原志序第二。   眺奇多感,誰守幽茜。彼游斯名,此抱其靜。天監以前,莫有知者。我拜惠海,是大喜舍。作沿革第三。   山之悅目,唯人自遇,靚歆岩石,聊寄晨暮。至其蜿蜒,有歸有奔。尋支測奇,游者之門。作形勝第四。   尊者坐石,其下臨池。洲雪鴻蹤,師自不知。寄慨後來,誰可欣對。松皴鑊紫,映此蔥薆。志古蹟第五。   奇人孤坐,有萬夫想。奇山僻居,百峰精往。我觀此峰,雅稱為蓮。南北東西,莖葉田田。作附麗第六。   在宋中葉,天步已艱。孰俾哲人,於此投閒。捫蘿對歌,不改其度。後來余子,誰實能悟!作名游第七。   靈蟲修供,不愛雷雨。永新感之,涓其豆脯,彼涓者人,而況廢剟。敬告司籩,勿羞豺獺。作祀典第八。   岩花無言,嶺雲自橫。為動為靜,詎可意迎?注昔諸師,以此得度。嗣者無人,荊榛塞路。作禪宿第九。   虎吟必暮,猿勢在枝。丹鵾素鷳,颼蝟力狉。冬花雪紫,春果澗落。無雲晴荈,帶泉香樂。作物產第十。   一石或傳,千峰不寶。自非寒河,白雲腐草。前自二賢,後有湛張。大雅千古,不廢嗜菖。纂序記第十一。   或存其人,或惜其群。寧我抱罪,不俾墜聞。苦吟高唱,雅道今昔。青山勞勞,閱人無極。刪詩第十二。   與岳患難,唯岳知余。殘夢不忘,我報靈墟。始以宸章,迄於韻藻。天地閉塞,文之歸老。作總序第十三。 蓮峰志卷一 敕諭 神宗皇帝諭敕壹道   皇帝敕諭方廣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經典,用以化導善類,覺悟群迷,於護國佑民不為無助。茲者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命工刊印續入藏經十一函,並舊刻藏經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頒布於本寺。爾等務須莊嚴持誦,尊奉珍臧。不許諸色人等故行褻玩,致有遺失損壞。特賜護持,以垂永久。欽哉!故諭   之 寶  萬曆二十二年月 原志序 蓮峰翰墨志序   南山之留,余與師泉劉君、訥溪周君時對床。方廣住僧真定持所藏晦庵、南軒二先生暨當時諸賢先後所遺題詠欲為山志,以傳山中。曰:「無俾茲山,遭名賢多而守之者,顧落寞也,亦蘄子有續焉。且將持此為高客款也。」余曰:「可也。」岳之勝也,高則祝融,深則蓮華。或曰,高不可以久居,深可探焉。高覽而深探,岳之勝也。斯志也,蓋具見乎深林窈壑為深棲之勝者矣。然在今距宋乾道,蓋三百餘年,何倏如昨日也!宇宙寥廓,俯仰今昔,不有感於遊人者乎?二翁遺響,至今日諸賢可以指計焉,何蹤跡希闊也?豈曰花源路迷,石樑雲隔者類邪!言之可誦不一也。而固有厭塵鞅者,抒幽憤者,適恬曠者,肆遐覽而寄閎談者,深探邃論,皇皇焉,身若營乎千古者。知言者之於斯也,察性情矣,區人倫矣,其道污隆,其時升降,可以觀,可以興然者矣。然則君子之至於斯也,可以資德矣。登高而作賦,獨云乎哉!茲山僧款客,奚止於茗具蔬盤,亦奚止清泉白石,煙樹雲蘿,畢供其所有者哉!亦奚止乎其岩棲堪寄,為不落寞也哉!因書其簡,且為正其次第,題詠之後,志二賢祀典祠田,並其寺業修復之跡雲。嘉靖壬子冬十一月長至前七日,三峰山人前監察御史安城劉陽序。   壬子之夏,余求師友於安城,與師泉、三峰二君子聚講數月。秋,復同入南山。至是過蓮峰下,謁晦庵、南軒兩先生祠。祠在方廣寺,雲兩先生嘗宿此,故祠之。感仰興懷,旬余不能去。寺僧真定輩裒集今昔諸吟詠,刻梓以永茲山勝事。三峰劉君為次第而序之詳矣。余於茲抑有感焉,恆言曰「地靈人傑」,是以人之賢不肖責之地也。人亦有言「人傑地靈」,是亦地之暗繫於人也。觀茲集焉,辨矣。南嶽之蓮花峰,在崇崗絕洞中,深入而幽潛,八峰矯好,若青蓮出水,蛻埃壗立,淨明奇麗,岳之一勝也。禪修寂學者,往往擇而棲焉,宜其人之高潔遠俗,世緣不能染也。然惟傳梁之時有高僧惠海,跡似影響。嘉靖初有潔空者,堅志苫行,復興法門,是興廢由夫人也。名賢貴客,選勝搜奇,游觀必至,然惟宋之兩先生及近代諸君子數篇,其勝已曄然增輝,視和璞白珩有光焉,是章暗由夫人也。觀茲集焉,辨矣。茲集誠茲山之墨寶乎!寺僧能世修其師之志行不替,茲山之興而章也,其有既乎?兩先生不遠千里,會友問學,風雨冰雪,淬志彌勵,笑談詠歌,箴規斯存,其一游一息一話一字,人皆愛慕敬仰之不置也,固宜。後來君子,遐心苦志,時發泄於吟詠間,非徒寄興於山水者。茲集也,可以尚友,可以考德,可以稽往,可以知來,覽者將有取焉。余過時荒學,仰止前修,負良朋而愧山靈也。謹題末簡,用記永懷雲。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冬臘月八日,宛陵周怡書。   蓮峰志卷一終 蓮峰志卷二 沿革   古蓮花峰,其地潭也。數峰相逼,自山西北溷水於是曲流三百餘里,至一宿河口入於湘潭。逼水初派,瀑為紓流。傳蕭梁時惠海尊者旉法於此,磬煙際舉,五丈夫集焉。尊者已心億之分別同異,不起於心。法已,五丈夫辭去,尊者訊之,具以龍告,且云:「聞師威儀,以何為供?」尊者曰:「以地大供。」良久,沒去。有頃,雷電振簸,左繞潭,右林樾,籟響夜不停音,遲明視之,迤峰斥潭,平沙如夙洽洽者。居人、山衲俱詫異之。時梁武帝方隆佛教,天下翕然稱之,故其說不中隱,以聞於朝,則惠海尊者鼻祖之自來也。或曰:惠海尊者為方廣開山,蓋海印雙僧之流也。   寺以尊者故建,今寺後拜經台乃其址,始於天監二年歲癸未,歷陳、隋、唐、宋、元,或革或沿。然此山以龍立,以法沿,由梁以前未顯,實為潭始基之故出梁始。既歷陳、隋、唐、宋、元,明興,寺蓋未絕。年湮久漸圮。嘉靖二年癸未,僧潔空德蘊、義天德仁修之,板屋鐵瓦。潔空者,即偈所謂七十三年老潔空之禪悅也。   又歷九十六年所,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火。僧少庵如峰、安然性柱再建。   又歷甫九年,崇禎元年戊辰,火。己卯,督學使遷治鄖中丞崑山王公永祚、澄川屬僧凝然、性翰。壬午,學使梁溪高公世泰匯旃益命之。性翰出其衣缽、資糧,以隆武元年乙酉十一月十二日再造。與其役者,楚撫義興、堵公胤錫、仲緘。衡陽王介之石子、管嗣裘冶伸、夏汝弼叔直、王夫之而農襄之也。   嗚呼!山豈不以人哉?則朱張二夫子最矣。匪徒峰也,自唐元和韓子登南嶽,望藍嶺揮涕焉,嗣宋三百年矣,非二夫子誰可與登岳者?況峰之岧嶢一隅,多荒歲月者哉!又非尹子、湛子、劉子諸人之興起於二百年後,則兩夫子不傳。二賢祠者,祠兩夫子者也。湛子若水、尹子台、劉子陽初建,亡歲月。田與祠,尹子所捐也。   嘉會堂,湛子所命也,以命祠。   祠與寺廢未興,高公世泰問其址,乃立五楹,駢立,窈然幽邃。弘光元年夏,堵公胤錫隘之,作前宇,王介之、夏汝弼、王夫之實經營之。   始火,儀部曾鳳儀舜卿遷祠主於集賢,禮也。《記》曰:「廟火,三日哭。」寄主於別宮,古之道也,不曠食。   祠成,奉主於故宮者,衡山知縣董公我前受於、衡李朱公子覲永、李吳公晉錫。董以癸未殉節死。名祀煌煌,援賢益彰,非其人弗翔,董令協也。 形勝   凡峰勝不繫於峰者,弗綴;不倚於峰者,弗綴:小苗裔於峰者,弗綴。故云峰形之勝,自天台來,南迤徑妙高,折入寺。寺徑菁幽,泉鳴履下,洑出林間,耳不絕潺湲,日窮於蒼翠,到戀響台下,乃復見妙高以北墳起蜿蜒,其一支也。   自觀音峰來,西援徑數小峰,入寺,有三巘壁立,若倚傍屏護之。錯落口垂,矗為萬疊,而山得不儉,此又其一支也。   自國清東來,徑朝陽,上為潭,水絕潭而東,水氣白,隔山不能壁立,湃騰未息。徑數邱或林麓,或頳岡,峰之水又注焉。又絕,水橋爭接之。入寺,則西峰援大坳以迄乎北,周匝若羅,畫溪繡谷,咸在其中,此又其一支也。   自大小坳來,通天一栝,北下鳥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蔥幽咽,宜游者之樂憩乎!此峰徑之勝,莫妙於兩坳。然自寺望之,僅見出道,不見勝處,其一支也。   凡入蓮峰,觀其簇立,疊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蓮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兩坳奔之,觀音翼之,前曠後窈,知形之自來也。凡入蓮峰,亭午見日狂,飈見風,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開,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蓮峰,山見幽,水見咽,林見未得之樹,馴不畏人見猿鹿。人靜道生,知兩夫子之有樂於此也。山勝蓋備矣。   譚子曰:「方廣宜自為記。」夫自岳來者,目淫於能仁,心醉於福昌,渡北斗嶺,登親生坡,固知岳之不窮也。得方廣而後饜焉,而且得不系之岳。岳之有方廣,天地之有蜀也。蠶叢道盡,是有錦城。今割蜀而委之,是昔者小宜有五丁之辟也。然奇險幽異,觀於蜀者淺天下。譚子曰:方廣宜自為記,大辭也。   雨光初霽,林樾洗潔,若碧若縈,蜿其北峙者,湘鄉之荊紫也。山不盡荊紫,荊紫最映。下為平田,中間數十里若一畦,此又一大支也。   古諺曰:「湘隨峰轉,望衡九面。」由衡陽下者,西見白百岣嶁,南見荊紫。由衡山下者,昭潭之間,高或見祝融,或見天柱,未有見蓮花者。湘為岳鏡,峰匿其英,殆山之隱逸者與?   峰雪最絕,曉雲時口,彌望森白,人立其中,天與四映。春晴之夜,月檐聞響,蕭瑟噌吰,困泉初細。雖非賞者,淒感肌魂,果不覆信有人間世矣!   《衡岳志》曰:「蓮花峰。方廣導居其下,四水縈繞,山如蓮瓣。」 名跡   嘉會堂 兩夫子同三山林用中唱和跡也。(後毀,今建)   天下名山 宋徽宗御書,降於方廣,立坊。(後毀)   古鑊 寺有千僧鑊。(今毀)   娑羅泉 寺後,傳有娑羅樹覆其上。   洗衲石 石平向,泉水逸其上,薄流清駛,如可洗濯,即惠海尊者洗濯處也。太守海南李燾斗野鐫其上。   補衲台 寺右,惠海尊者補衲處,一石鼎立,林樾幽集。一曰嘯台。   嘯台 補衲之別。粵人張博讀書其上,岳和聲鐫之。   戀響台 譚友夏元春以易嘯台也。   車轍亭 寺右,相傳百八阿羅議運糧於此,憩力分餐,以為靈跡。   岳游碑記 競陵譚友夏元春撰,朱菊水司馬時分帥鄖子,命衡倅陳允問鐫之。樹陰泉上,乃譚子所自擇處。記見後卷。貌雲響水,誠一時之絕構也。   古馬跡橋 平田流水,上此即岳矣。張南軒記雲登馬跡橋即此。   飛來鍾 相傳飛來。凡寺多托之。此鐘鳴異常鍾,知非人間金火物,信寺寶也。   卓錫泉 高禪飛錫地,或雙僧之流卓杖於此。   靈源閣 譽禪師所居,以館洪覺范。宋以上名剎也。   甘露滅齋 靈源閣之別,覺范有銘,見《禪宿志》。其去甘露滅者,萬法未起,本無甘露,而何有滅?萬法既起,乃知甘露,於是費滅。傳謂范少罹憂患,隱衡岳,乃立此齋,則其早年未離文字而得魔,固非禪覺之夙達也。   潭字 黑沙潭三字,大徑三尺。蒼蘚剝白,游者或見之。   峰字 妙高峰。寺右。鐫縣岸上。   涌幾 王夫之鐫。詩敘曰:「大坳而下,平橋叢石間覺有異。已忽兩石臨水,下石承上石,旁壁頂覆,可度可登。予命人為級,穿折於肩肘之間,攙度裂處,顧其逼郁,尚以翔移為苦。造形以來,悠悠者誰望而目之?則經此者,又可知矣。舉酒酹石,貌以涌幾。今往後來,遊覽相積,風雨苔蘚之所不忌,則此石其傳也已。時崇禎甲申陽月望後:   曠古登應少,問之石不知。此山初得主,於岳覺增奇。葉動鳴泉處,橋寒亭午時。有來增勝概,切莫突西施。」 附麗   南石廩峰 在岳西南,其上方闊十丈,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闔。《湘中記》云:「開則歲豐,闔則歲儉。」上有承天寺、玉清宮故址、風穴、雷泓、鬼栽石、誦經壇、陳真人煉丹台。傳有胡浮先生者,蓋得道士,嘗乘白鹿游之。峰下白羊坪。寺之址也。   西白雲峰 在石水源上,有石灰庵,出五松樹下,聞水田聲,即衡陽矣。   東北天堂峰 火嶺頭、煉泥填,皆其地也。又為潛聖峰。   潛聖峰 在岳右。昔高僧希遷游南嶽,尋方廣惠海尊者,了無蹤跡,一日見精舍號方廣,遇尊者,詰之,留一宿去。   妙高峰 寺後。左潛聖,右妙高,其中平坦,即五龍擁沙成地之跡。   天台峰 寺西,天台智者拜楞嚴處也。有拜經台遺蹟,   西北獅子峰 下山矣,峙若蹲猊,鼻目巉刻,然柿蒂峰亦名獅子,王子游此下,易其名曰旋帽。自峰下視之,若累發,光髹宛然,小頭嶺、石梯子、段宿嶺,皆寺地也。   南桐油嶺 有西明寺,林泉曠異,下可安步。   明月峰 有承天、楚日二寺遺址,與寺對。逾之,即小嵩山。   排子嶺 明月峰後,蓮峰之支裔,垂結於此。   黃沙潭 黑沙潭 白沙潭 從蓮花峰下注水右繞,三潭系之。舊傳梁海尊者送五龍王各居其所。沙以色分,黃沙最上,黑沙最勝。林官瀑,寒風射人,森森不可久。即虎跡黃葉,四時皆有、兩潭傾注,驚湍泛日,誠絕觀也。至白沙稍夷下,即馬跡橋。   溪波岩 寺西朝陽寺下,山穴郛開,中容一畝,有僧結室於此。相傳虎猿經,岩留嘯而去,不敢久睨。出寺西北去,即望見之。   黑山 寺西,渡兩澗,過雙江口,絕壁如立,山菁幽特甚。自馬跡橋來者,二十里外,四望蒼黃,郁藍懸浸,如在頂際。向背數四,乃見山植楓粟桃梓,大者合抱。世廟時,郡建雍王府第曾命官采,下至一宿河口,至不繼,乃輟。今兩傍微徑,夾三潭而下,傳即本道也。近稍凋謝矣。而夏風瑟響,冬雪瓊峙,猶為巨勝。中有小靜室數十,或立或圮不常。   鐵牛庵 黑山下古剎也。邇年有慈嚴師卓錫於此,曾翻藏方廣。會火,將及師處。安坐不動,曰:「吾將脫。」此火競風回,師以無恙。乙酉,乃寂去。庵存。   大小坳 萬木千章,幽泉曲澗,下有老營,竹樹菁蒙,以抵能仁。   親生坡 「親生」語出佛典。下坡渡橋,兩林蔭山,非亭午不見日。有野庵,火毀矣。址存。   蓮峰志卷二終 蓮峰志卷三 名游 朱文公   公諱熹,字元晦。新安人。宋寧宗時,累拜煥章閣待制。乾道丁亥十一月,訪張南軒於潭州。時洪覺范在峰,公有懷同異,邀張南軒及林擇之,由潭抵岳,後自馬跡橋登峰,遲久,有唱和集,公道步天降,至游屐遣興,吟章調玩,不以方板為限。今寺中人猶能道之。晚歸武夷,遂以終老,卒諡文。明贈先賢,從祀孔子廟廷。而嘉靖乙巳,尹洞山台合南軒立桐峰下,凌今不廢。 張南軒   公諱栻,字敬夫,別號南軒。先世綿竹人,父浚以中興功第一。公雖將家子,尤以道學為己任,與朱文公交良善。乾道中,出知潭州,同遊方廣唱和,有《唱酬序》並詩十八首,見後卷。今合祀祠中。公累拜秘閣修撰、湖南提刑,明贈先賢,從祀孔子廟廷。 林擇之   林擇之,諱用中,閩之三山人。同朱張二先生上峰,始終與游,偕唱和。官爵亡考。   王夫之曰:「方廣之游,唐以上闕。宋得三子,而一幾絕。兩公屹然。峻削其列,後之視今,誰曙誰滅?萬星其熒,以敵晨月。」 顧東橋   顧磷,字華玉,別號東橋。吳縣人。官撫楚中丞;奉祀南嶽。喜詠諷流覽,信宿方廣,作二詩去。 鄒東廓 子善、孫德溥附   東廓先生,諱守益,字謙之。安福人,試禮部第一,累官國子祭酒。與餘姚、溫陵諸君子同以雅志新學自任,所游從者日至。登岳,憩方廣,有作見後卷。子跡泉諱善,孫四山諱德溥,俱以文章儒術著隆萬間,先後遊方廣,有詩記,三世於岳唱嘆相躅,明興一氏而已。 尹洞山   尹洞山,諱台。永新人。與甘泉、東廓諸子登岳雅集,問二夫子跡,愴然久之,為立祠。盡刻詩板,買山垂祀。當其時,天下無事,講帷森立,諸君子雅有人望,修素期於清泉茂林間,詢吊往跡,理弦竹籩豆,愾然如見古人。自今言之,誠綦盛已。先生累官大宗伯,祀於岳。 湛甘泉   甘泉先生,諱若水。廣南人。時新會陳徵君者,唱正學,英絕皆瓣香向之。先生聞道良久,宦遊過岳,陟方廣,問二夫子祠,追和其詩,與洞山、東廓諸子扳蘿吟嘯,旬日乃去。先生累官大司馬,受知世廟,卒諡文簡。 羅念庵   余聞之長老:羅殿撰念庵者,郡給諫祝公詠之年友也。一旦,祝公門啟,閽者帚治廡舍,有方袍布巾操吳音者,呼「祝詠何在?」闔室盡訝,奔以告,給諫曰:「此吾念庵也。」攝衣追之,已去。迨三十里及焉。褫舄踏芒屩,入衡山,嘯詠良久乃歸。衡之人士至今以為美談。殿撰諱洪先,字達夫。江西吉水人。正德間,廷對第一。忤大璫,出官,終贊善。閒恣江湖,所至攬山川,論道而去。至岳,知二夫子憩蓮峰久,欣然游之,作唱和序。方廣名游,當世廟中諸先生濆集,而後陽和張太史、楊武陵、譚寒河之流,乃繼以接跡,以暨於今。先武后格來者不窮。王子曰:「余俟之巳。」 劉安成周宛陵   二公游不詳,皆以嘉靖壬子有和念庵詩,蓋其後也。安成諱陽,號三峰,官侍御。宛陵諱怡,號訥溪,官給諫。 趙文敏張江陵   文敏公諱貞吉,字恆之。內江人。江陵相公居止,字叔大。兩公以才略相業冠嘉、萬間,誹歌間作,顧沒後,人益思之。俱遊方廣,有詩。後二公六十年,有名臣游者,武陵楊中丞自有傳。 曾文簡公 曾祠部、伍學參附   王夫之曰:「為楚人,趾名山下,望岳如衣袂,而或不得游。至岳矣,或不取徑方廣。徑方廣矣,或詩與文莫助之。又或吟且記,而人不足以將之,若嚴分宜之流。下迨周聖楷,又不可勝數。而趾岳之下,幾為虛挾。曠古以來,登林岫者永嘆隆邱,非此物邪?」衡山先代無人士,宋初有朱昂者,以詩著乾德間,今於岳無考,況方廣乎!而湘潭彪居正德美侍兩夫子游,亦怯寒不果,殊為嘆詫。明興,衡人游者雖不一足,以予所聞,岣嶁祝子習於岳者,而闕然此峰無可憶拾。近則伍定相學父見於詩序。蓋至方廣,吟詠訖寂陳。太常宗契,詩流也,而無登於舊志,俱不得采,采者三人。   曾文簡公諱朝節,字直卿。官大宗伯。以文望清節著神廟時,與陽和張太史之流遊方廣,有詩,見後卷。時同游者,伍讓益齋,工隸楷,善詩,以大參歷貴州學使;曾鳳儀舜卿,世江西,僑耒修,白業,早歲棄官,歸臥峰下。三君子以有托傳,非他湮沒比,干祀之下會有知者,揣予所記,或籍之以永世。奇尤相逼,孤騫不誚,我以答三君子也。 張太史   陽和張太史,游以萬曆中,賦以四詩,韻以二夫子,和以直卿、益齋、舜卿三先生,而傳其稿於舊志。太史諱元忭,浙人。善詩,敦交誼,曾出徐渭於獄。 張無名 鄧觀察、岳祠部附   張無名諱博。讀書嘯台,掃落葉鋤野橡,積石累土,袖卷而往,欣然忘日夕。岳祠部和聲過之,揖無名,起置酒,酣呼達旦,大書台字,留贈詩去。鄧觀察,其同邑人也,時餉酒佐吟。無名後歸粵,觀察亦徙官去衡。嘯台懸蘿十餘年,寒河譚子乃易之。觀察諱雲霄,字虛舟。東莞人。治兵衡郴間,修岳志。無名屢上公車,不第,仕次亡考。 楊中丞   中丞諱鶴,字修齡。楚武陵人。好客下士,坐間常數百人。詩文清粲閒遠,琴篆行草,下至名花觴弈,無不旁曉,造於精眇。以大中丞理晉兵。才既雅備,揮制不滯,竟以此中忌者,謫戍粵。過衡山,芒屨竹杖上方廣。公修博多髯,扳崖如飛,山僧驚為神人。徹夕留寺,大書滿紙,盈幾十幅,歡呼數日乃去。後歸武陵,卒。 譚寒河   明興二百五十年,有寒河譚子,以詩著。其交最深者,閩蔡清憲公復一,今少司馬蜀朱公之臣,同里鍾退谷惺。游情交道,冠於一時。尋吳虎邱,泛秦淮,遲回西湖。歸而自念其為楚人辭菊水,一舠泳潭,以丁巳春上岳至方廣焉,其題游詩也,曰:「余將以此為游首。」遂號《游首集》。而於方廣則又謂其宜自為記,寫雲吹泉,拾之如渴,坐樹陰,觀流響,易嘯台之名,想尊者之跡,若不忍去。出岳,蓋逐步而望之。作書報朱蔡二公,夸鍾伯子,歸而名其堂曰「岳歸」。今記碑立洗衲石上,苔蘚蝕剝,予將求好石易之,未果。譚子諱元春,字友夏。郢之竟陵人。早以文章犯時忌,聞於朝,遂棄衫服。後學使周鉉吉強之出,乃反服。丁卯,楚解試第一,上公車,書不報。祟禎甲戌,卒於長店。所著諸集行於世。 彭大令   嘉靖中,有彭大令簪,長宰南嶽,至峰,祀二賢,作記。今勒石寺側,自寺火後,諸名跡毀敗,存者此石,彭令以不湮其幸也已。   王夫之曰:「自譚寒河後,近之游者有吾師高匯旃先生世泰,今楚撫堵公胤錫。」高游以崇禎壬午臘月,尋訪徹暮,舉野燒數十里,燭若白日,駭鹿沖筍輿,公快叫以為奇絕。堵游以弘光乙酉暮春,踏新雨,問余兄弟匿跡處,討續夢庵,欣然將登之,下岳,舉詩相示索和。二公為近代偉人,諮古蹟,躡絕嶠,逸溪撫蘿,山中人謂野癯寒衲不能過之。後有來者,求文字於鼎彝歌功之外,余此言其實錄已。 祀典   凡蓮峰名剎一,小剎殆十,名剎山廣寺中大雄殿供三世如來,鈴鐸之音,隨林葉鳴墜。食法喜而居寺下者百有餘眾。有精舍靈源,分廊集侶,歲時早薯,缽衣粲備,亦南嶽之一道場也。   三潭,舊傳海尊者擾龍之地。歲旱,郡邑長宰輒召巫,旌旆鼓吹,雜以儺唱,使泅者偕巫詣水次,視奔流乳穴,急入奪水,出瓶,盎之。負才數十里,油五立至,風雨相繼。傳者以水之重輕為驗,潭次無祠,凡禱事修於龍潭寺,而後及潭寺,去方廣十里,距潭隔岫,擁出如圓。壺禱誠必應,則亦修祀事者之巨典也,萬曆二十有二年,神宗皇帝既承頤養,乃奉慈懿,施僧田,建藏經閣,以藏法寶,僧真表實屍之。閣今廢矣。想神廟孝事兩之法典,若恫乎見之。閣有田以飼護藏者。嗚呼!前惟慈氏,爰有樓。閣大聖紹降,以繼孝則,埤之漢儀。輯瑞為越。施千萬年,岳與無極,以俟我文孫之耿烈者也。   二賢祠,歲中春秋上丁,衡山邑博肩輿而至,躬祀乎祠下,禮也。中遷之集賢,原火也。既而反之,大報始也。牲,豕一,羊二,籩豆焫火備於邑。紹自嘉靖中毛大令,中興於董令。而過者宜祭,或不備牲,涓揖於主下,稱名拜贊,自高堵二公昉也。不牲而涓,非舊也,以意起為禮也。卒然遇師,不備贄,可不見乎?古之為禮也,幽以准,義以推。過而涓揖,禮意焉耳。然則有司何隆?曰:「丁必恪,爵必躬,以延無窮。」 祭文   維明嘉靖二十七年,歲次戊申,八月朔,越祭日,衡山知縣毛紹齡等致祭於晦庵朱先生、南軒張先生。於惟二公,學本身心,功多訓詁,繼續往聖,啟迪後人,偕游祝融,駐節方廣,吟弄風雲,陶適性情。仰止當年,宛然如昨。過化之地,明薦攸宜。束帛用將,微牲是肆。外匪盡物,內則告虔。以擇之林先生配。尚饗 祭田   寺有常住,不隨僧遷,以寺定,方廣,大林也,而田少,游衲至者,飯於僧缽,居峰下。立峰望者,可不恥諸!然而有豪者起,猶爭微末於僧飯之餘,良可憤悼!王子曰:「余揭其田以正告之,凡寺凡祠兩祀,寸壤無不與者,以愧之無窮。」   本寺曰童子庵,曰文家沖凡二石九斗八升今存寺。   萬曆乙卯,僧性澄募田,曰下馬跡橋者,曰樓房者,一百一十畝八分;曰雙江口者,四斗,今存寺。   藏經殿,奉明肅皇太后欽施,曰上馬跡橋者,五百零八升七合,今存殿。   右寺住持者,凡正節夏臘飯,集眾游僧及薦紳大夫游屐過者給之,而殿之燈香尚贏取於僧,以俟後之好事者。   二賢祠祭田,曰天柱寺者,六石四斗八升。曾遷祭集賢,奇田二石。今祭反矣,兵備海南陳公、永李姑蘇吳公,歸田於祠,著令不移。   右祠祭田,凡二祭。邑博至,游費、胥役之飼取給焉;祠間毀,則理其甍檐,刈其甃所。僧之侍香火獲其餘,無幾矣。 禪宿 方廣海尊者   南嶽方廣海尊者,每誦經,有五白衣長者列坐聽之。尊者異焉,乃詢其姓,又詢其居。白衣者自稱非人,乃此山龍王也,願獻寺基。尊者諾之。一夕擁沙為平地,遂建剎焉。 方廣深禪師   南嶽方廣深禪師者,上堂,僧問:「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未審意旨若何?」師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方廣有達禪師   南嶽方廣有達禪師,僧問:「學人上來,便請相見。」師曰:「袖裡金椎,腦後看。」云:「破二作三,又作麽生。」師曰:¨惜取眉毛。」僧便喝,師曰:「放過即不可。」僧云:「瞎。」師便打。 智京和尚   方廣智京和尚嗣知道平。 懷紀和尚   方廣懷紀和尚嗣泐潭洪英。 隆禪師   方廣隆禪師嗣大易玄。 譽禪師   方廣譽禪師失嗣。 繼通禪師   方廣繼通禪師嗣上藍順。 覺范洪禪師   覺范洪禪師,新昌彭氏子,謁寶峰克文和尚,令看玄沙,未徹語。一日忽有省,呈偈云:「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花。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峰可之。師博敏,兼善詩文,每為世所忌,而嘗罹憂患。後歸自海外,隱于衡岳之方廣,名其齋曰甘露滅,自製其銘,敘曰:「政和四年春,予還自海外,過衡岳,謁方廣譽禪師。館於靈源閣之下,因名其居曰甘露滅。道人法泰,請曉其說。予曰:三祖,北齊天平二年得法於少林,隱於皖公,終身不言姓氏。老安,隋文帝皇開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驗勘,安曰:本無名,遂遁於嵩山。二老厭名跡之累而精一其道蓋如此,予實慕之,乃為之銘曰:吾聞甘露,食之長生。而寂滅法,穀神不死。唯佛老君,其意謂此。我本超放,憂患纏之。今知脫矣,鬚髮伽梨。空遁嵩少,粲逃潛霍。是故覺范,隱于衡岳。山失孤峻,玉忘無瑕。當令舌本,吐青蓮花。」師後歸筠溪而終,度臘凡五十八,諡寂音尊者。 潔空和尚   潔空和尚,弘治中自南陽隱南嶽方廣,七十三臘,端坐而逝。遺偈曰:「七十三年老潔空,提起西來又弄東,於今撒手歸何處,一輪明月照秋空。」 物產   香稻 九月始熟,圓長豐香,種種之佳者也。   羅漢芋 芋根以夜半采之,磨漿飛定,熟煮如炊五斗粟,久乃可食。煮者屏言語,事若秘密,聞人聲則辛沸不可嘗。亦云鬼芋,取此。   茶 沿山皆茶。冬雪初霽,吐白花,滿川谷,彌望新粲,異香拂人。寒蝶凍余,迎距宛轉如春日。雨前采筍芽,明焙,以峰泉試之,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   筍 山筍遭野燒,當春怒起,則筍甚盛。燒食尤脆美。僧曝制者,扳崖敲火,煮於林間,及干轉餉山下人,以為厚遺。   方竹 繞節皆刺,密布如乳紋,然不甚廉峭。李衛公所寶,或不僅此。   百合 根窠大如叢木,高至盈丈,花開鮮爛可喜。下采百合食之。   苦菜 圓芽旋抽,葉類車前草,采其心,如卷書旋帽者,曝干。山僧冰路絕糧,得勺米同煮食,以禦寒月,或醋油炸之,可餐。入春始香美,冬中采者,略不可食。   龍鬚草 生峻石崖下。昔有人於車轍亭下采之,墜下江岸,經危坡絕壁里許,人略無損,亦一奇也。   落葉松 繁葉如刺柏,霜後盡脫,蓋檜栝之別種。   鶯桃 樹大如常桃,中春花間紅紫,聞結子可餐。今黑山遍地多有之。   香蕈 絕香者生峰下,有乳菇雜真,而香味頓殊。   巨材 楓杉檜楠之流,千章插霄,一望蒼鬱。近頗傷於樵採,山中人始知愛之。二十年後可復初觀矣。   千層石 雨後或久晴坌起,滿地晶耀,薄才一紙。析之,逾數十重,輕脆如白玻璃,隔石視之,可辨雲樹。   虎 山中虎,傳不噬人。予聞其嘯,郁洞穹窿然,深林黑月,簌簌栗人。   鹿 牡者角茸高駿,牝者無角差小,以百為群,山脊樹杪所向而有,取麂者乘初生捕之,哺以羊乳,即馴鹿矣。   山牛 一角類牛,其鳴鎗然,如扣銅器,大者數百斤,或獵得之。   野彘 力尤偉絕,能超屋絕澗,拔木裂地。山中不常有,頗為稼害。   豪豬 其行颼然,挾箭而游,蝟之屬也。   猿 山果熟時,自毗盧各洞來者,動以千計,山中人頗厭其擾,然黠不能致。杪枝危壁,其騰益速。拂面不畏人,食果盡,乃去之。   兔 藏茆根下,小者才如拳,可掬弄。又山鼠類兔,峰亦多有,俱深褐色,以缺唇為別。   蓮峰志卷三終 蓮峰志卷四 序記 游南嶽唱酬序 張栻   栻往來湖湘逾二紀,夢寐衡岳之勝,亦嘗寄跡其間,獨未登絕頂為歉也。乾道丁亥秋,新安朱熹元晦來訪予,於湘水之上留再閱月,將道南山以歸,乃始偕為此游。而三山林用中擇之亦與焉。   粵十有一月庚午,自潭渡湘水。甲戌,過石灘,始望岳頂。忽雲四合,大雪紛集、須臾深尺許。予三人者,飲道傍草舍,人酌一巨杯。上馬行三十餘里,投宿草衣岩。一時山川林壑之觀,已覺絕勝。乙亥,抵後岳。丙子,小憩。甚雨暮未已,從者皆有倦色。湘潭彪居正德美來會,亦意予之不能登也。而夜半予獨與元晦決策,明當冒風雪亟登。而夜半雨止,起視明星爛然。比曉,日升暘谷矣。德美以怯寒辭歸。   予三人聯騎渡興樂江。宿霧盡卷,諸峰玉立,心目頓快,遂飯黃心,易竹輿,由馬跡橋登山。始皆荒嶺彌望,已乃入大林壑。崖邊時有積雪,甚快。溪流觸石曲折,有聲琅琅。日暮抵方廣,氣象深窈,八峰環立,所謂蓮花峰也。登閣四望,雪月皎皎。寺皆板屋,問老宿,云:「用瓦輒為冰雪凍裂,自此如南台、上封皆然也。」   戊寅,明發,穿小徑入天台寺。門外萬竹森然,間為風雪所折,清爽可愛。住山了信有詩聲,云:「夜月明窗牖,間有猿嘯清。」甚出寺,即行古木寒藤中,陰崖積雪,厚幾數尺。望石廩如素錦屏。日下照林間,冰墮鏗然有聲,雲陰聚起,飛霰交集,頃之乃止。出西嶺,過天柱,下福岩,望南台,歷馬祖庵,由寺背以登,路亦不至甚狹,遇險輒有磴可步。陟逾數十里,過大明寺,有飛雪數點自東來,望見上封寺,猶縈紆數里許,乃至。山高,草木堅瘦,門外寒松皆拳曲擁腫,樛枝下垂,冰雪凝綴,如蒼龍白鳳然。寺宇悉以板障蔽,否則雲氣噓吸其間,時不辨人物。有穹林閣侍郎胡公題榜,蓋取韓子「雲壁潭潭,穹林攸擢」之語。予語二友,始息肩,望祝融絕頂,褰裳徑往,頂上有石,可坐數十人。時煙靄未盡澄徹,然群峰錯立,遠近異態。其外四望,渺然不知所極,如大瀛海環之,真奇觀也。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寺僧指蒼莽中云:「洞庭在焉。」晚居閣上,觀暗霞橫帶千里;夜宿方丈,月照雪屋,寒光射人,泉聲隔窗,冷然通夕,恍不知此身踞千峰之上也。   己卯,武陵胡實廣仲、范彥德伯崇來會,同遊仙人橋。路帡石,側足以入,前崖挺出,下臨萬仞之壑,凜凜不敢久駐。再上絕頂,風勁甚,望見遠岫,次第呈露,比昨觀殊快。寒威薄人,呼酒舉數杯,猶不勝,擁氈坐乃可支。須臾,雲氣出岩腹,騰湧如饋餾。過南嶺,為風所飄,空濛杳靄,頃刻不復見。是夜風大作。   庚辰,未曉雪擊窗有聲,驚覺。將下山,寺僧亦謂石磴冰結,即不可步。遂亟由前嶺以下,路已滑甚,有跌者。下視白雲,滃渤瀰漫,吞吐林谷,真有盪胸之勢。欲訪李鄴侯書堂,則林深路絕,不可往矣。行二十里許,抵岳市,宿勝業寺勁節堂。   蓋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經行上下數百里,景物之美,不可殫敘。間已發於吟詠,更迭唱酬,倒囊得百四十有九篇。雖一時之作,不能盡工,然亦可以見耳目所歷,興寄所託,異日或有考焉。乃裒而錄之。方己卯之夕,中夜凜然,撥殘火相對,念吾三人,是數日間亦荒於詩矣。大抵事無大小美惡,流而為不反,皆足以喪志,於是始定要束,翌日當止。蓋是後事雖有可歌者,亦不復見於詩矣。嗟夫!覽是篇者,其亦以吾三人者自儆乎哉! 南嶽游山後記 朱熹   南獄唱酬,訖於庚辰,敬夫既序其所以然者而藏之矣。癸未,發勝業,伯崇亦別其群從昆弟而來。始聞水簾之勝,將往一睹,以雨不果。而趙醇叟、胡廣仲、伯逢、李邱、甘可大來,餞雲峰寺。酒五行,劇論所疑而別。丙戌,至櫧州,熹、伯崇擇之取道東歸,而敬夫自此西還長沙矣。   自癸未至丙戌,凡四日。自岳宮至櫧州,凡百有八十里,其間山川林野,風煙景物,視向所見,無非詩者,而前日既有約矣。然亦念夫別日之迫,而前日所講,蓋有既開其端而未競者,方且相與思繹講論以畢其說,則其詩固有所不暇者焉。丙戌之暮,熹諗於眾曰:「詩之作,本非有不善也,而吾人之所以深懲而痛絕之者,懼其流而生患耳。初亦豈有咎於詩哉!然今遠別之期近在朝夕,非言則無以寫難喻之懷。然則前日一時矯枉過甚之約,念亦可以罷矣。」皆應曰:「諾。」   既而敬夫以詩贈,吾三人亦各答賦以見意。熹則又進而言曰:「前日之約已過矣,然其戒懼警省之意,則不可忘也。何則?詩本言志,則宜其宣暢湮鬱,優遊平中,而其流乃幾至於喪志。群居有輔仁之益,則宜其義精理得,動中倫慮,而猶或不免於流。況乎離群索居之後,事物之變無窮,幾微之間,毫忽之際,其可以營惑耳目,感移心意者,又將何以御之哉!故前日戒懼警省之意,雖曰小過,然亦所當遏也。由是擴充之,庶幾其寡過矣。」敬夫曰:「子之言善,其遂書之,以詔毋怠。」於是盡錄贈處諸詩於篇,而記其說如此。自今暇日,時出而觀焉,其亦足以當盤盂几杖之戒也夫! 題二賢祠壁 羅洪先   宋乾道丁亥十有一月,晦翁先生攜三山林擇之,赴南軒先生南嶽之游。始甲戊渡湘,丁丑宿方廣,明日如南台,出西嶺,以次至祝融諸峰,庚辰游絕頂,抵岳市,蓋往來七日。所為諸詩,各具五十餘篇,而在方廣者三之一強,即其詩可以知屬意所在矣。雖然,泉石之勝,竹樹之奇,雪月煙霜之態,今未易也。甍宇之壯麗,藻繪之繽紛,視昔版屋,其侈儉何如也!類聚而朋從,選車而易徒,宿糗而戒夕,是足資游衍者,又宜所必同也。不知歌而來,詠而歸,果皆二先生之不動情於夷險寒燠,而必期於自適矣乎!其來也,果皆恍然冥契,而不逐於外境;其歸也,果皆充然各得而不牽於俗累矣乎!自舜禹之後,茲山之登者何限,何至談二先生必斂襟肅容,愧慕之不置,此果何自邪!夫人之生,倏而來倏而歸,猶夫登茲山也,其亦足令人慕而無以泯泯矣乎!   嘉靖乙巳冬,洪先率門人尹輒、王托、劉天健,趨周君子恭之約,留方廣者七日,緬仰祠下,慨然於心,於是擇取二先生在方廣諸詩,書之壁間,庶幾來者有興焉。固不徒以詩已也。祠始謀於尹君台,納主則甘君公亮、鄒君守益,而湛翁若水署其堂,是皆先得我心同然者。是歲十月十一日,後學吉水羅洪先頓首謹識。 游衡岳後記 顧璘   夫登山者,貴知其情不在勢也。衡岳之游,不至祝融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邃。余初至岳下,道上指天柱、石廩、紫蓋、芙蓉四峰,導予望之,仰面板視,排漢礙日,若雲可望而不可登,危乎高哉!既歷香爐道間,則四峰之椒皆與身等,方詫步履在空外。及坐半山亭,乃指諸頂,疑前舊見非是也。至登祝融之巔,俯視四極,蒼然一色,山川雜陳,瑣細莫辨,風自遠來,其力甚勁,候與地下殊絕。比曉觀日出海,體象洞見,近若疆中,東余游氛,浩漫無際,限以扶桑,其外尚遠。乃嘆寰宇所周,僅當天地之中耳。再尋天柱諸峰,皆螻邱垤,頹乎其在地矣。記曰:祝融去地二萬丈。豈其然乎!   然靈岩怪石,僧寮佛宇,深者僅托澗阿林坳之間,可一睹而窮,未足言邃。明日,乃下西嶺,歷南台,出諸峰,至平地,回望蒼鬱,始若不可量。復陟其嶺,入山,尋方廣之道,峰迴澗折,徑盡復通,高下連嶂,陰晴異壑,有溪迢迢,夾崖而出,觸石澎湃,聲自遠至,中多菖蒲水草,青被石上。兩崖喬木挺生,陰若洞房,日照弗入。積雪縞地,間有山茶雜生,含萼未吐。自午達昏,上下坡陂,幾二十里許,其狀如一。入寺,復極幽奧,高山壁立,類城郭狀。有宋徽宗金書榜曰:「天下名山」,懸正殿額。假榻閒房,夜靜,泉溜益喧聒。寺僧雲「自此入西南,山益深,水益清,幾不可窮矣。」夫然後知衡山之邃乃若此也。 游南嶽記節略 湛若水   厥明,遊方廣,以路險遠,雞鳴秉炬而行。良久,旭日東升,漸入險路,崎嶇萬狀,屈曲真如羊腸然。至方廣寺,則見寺坐蓮花峰如蓮心,旁圍八峰,如蓮瓣然。入蓮庵,遂謁朱張之堂而坐焉。天書其扁曰:「嘉會」是日遂下,宿於岳廟。 游南嶽記節略 張居正   西行四十坐,得方廣寺。方廣在蓮花峰下,四山重裹如瓣,而寺居其中,是多響泉,聲徹數里,大如轟雷,細如鳴弦,幽草珍卉,夾徑窈窕,錦石班駁,照爛丹青。蓋衡山之勝高稱祝融,奇言方廣。然澗道險絕,岩壑幽邃,人罕至焉。暮謁晦庵、南軒二賢祠,宿嘉會堂。夜雨。曉起,雲靄窈冥,前峰咫尺莫辨,徑道亦絕,了不知下方消息。自謂不復世中人矣。止三日,李子拉余沖雲而下,行數里所,倏見青霄霽日,豁然中開。問山下人,乃雲比日殊晴,乃悟向者吾輩正坐雲間耳。 衡岳二賢祠記 尹台   往己亥之夏,台奉使冊諸藩,其秋反自荊襄,道長沙,竣事武岡,止舍衡山之館稅息焉。旦日謁岳廟,遂陟上封,遍覽祝融、紫蓋諸名性,乃並天往,下南台,憩休方廣之寺。慨想晦庵、南軒二先生高風,低徊留之小欲去。於是循寺後麓,振衣蓮華八峰之間,降觀深窈,仿佛當時登游所載述,憮然若從之徜徉其後先也。旁矚寺右空址一方,指問僧曰:「能丐我以祠二先生矣乎?」僧忻然願相厥美。越日,還抵衡山,搜笥得資金半鋌,以授邑令內江章君宣曰:「其為我計創二先生祠。」令曰:「是固吾有司事也。」爰屬僧伐木陶埴,鳩工庀役,不訖歲,落成。明年,僧遣其徒入京索記。會台請告歸,弗果就。比歷今二十年矣。前僧之嘗詣者復來白下申促,台始得追為之記。   嗟乎!古之君子與其不可傳者往矣,乃其遺蹟在穹壤間,往往去之百千世之久,人猶思之不能忘,何也?夫心之精神通乎天地萬物之表,不可以古今間者也。眾人有之而弗存,宜其生死溘然,名聲隨軀形隕化,泯泯無以復詔於後矣。賢肯養而存之,以至盛大充塞,故能參天地,靈萬物,烺烺垂耀古今,亘久遠而莫之敝也。夫其遺蹟之可考見者,皆其心之精神之所寓托。士欲尚友古之人,抑烏得不即是求之?由二先生登游茲山所載述,推其詠歌稱引戒懼箴儆之所及,兢兢焉惟恐一義理之有失,倫慮之或不悉中也。此其心之勤然不懈乎道!固將通天地萬物為一身,施之百千世而無朝夕,豈與世之癖耽奇隱,迷溺光景,假恢偉壯麗之觀,以取快暢於一時者所可同日語哉!是故其立之屹然不撼者,山之所以常鎮也;其行之沛然不竭者,川之所以常流也。動而為寒燠之遷易,出而為雲霞之蒸散,則其變化與相周旋矣。感而為蟲鳥之飛鳴,形而為草木之華實,則其性情與相昭察矣。蓋二先生平居間辨相益,專力乎千聖相授之遠業,故凡其足跡之交,耳目之營,無一非敬義精微之施用,放之出於游衍,則無人而不自得,廓之極乎位育參贊之功化,則可使上下同流而不息。其心之精神所寓托者,豈能一二為眾人告說哉!讀其文,誦其詩,繹其師友議論切磋之指歸,不知反思默契,上求二先生之深造,以自淑勉其身心,不足與言善學矣。斯台所以祠二先生之志也。嗟乎!吾黨之士有升斯堂者,亦可惕然自興起夫。祠成之二年,安城鄒翁守益、吾邑甘翁公亮,始納二先生主釋奠。明年,增城湛翁若水來,署其堂曰「嘉會」,其秋,吉水羅君洪先復至,則取二先生方廣諸詩大書壁間,而自題其後以示志。祠自章令屬僧肇工,首其規度者,主寺潔空,迄柑乃成,其徒圓琳、圓玉也。有助於祠,皆不可無載,故並記之。時嘉靖己未孟春穀日。 游南嶽記節略 張元忭   還至岳廟,時尚未午,遂決策為方廣之游。由廟後折而右,繞山麓,路殊平坦,然澄溪疊障,漸入漸佳。十里許,復陟坡嶺,又數里,為須彌廢寺,一老僧方營構之。須彌而上,嶺益峻,泉益駛,石益槎椏,詭怪萬狀,水蒲石竹,叢生涯際,青翠逼人。時天氣尚寒,山桃半吐,間以白梅,恍異人境。幾數十里,躋危躡險,殊不自覺。至一木橋,多澗交瀉其下,兩山互抱,中為清江庵址,方廣道中,此為最勝。予佇立橋上,良久乃去。逾分水澳,復就平坦,遙望諸峰,簇簇如蓮華瓣,方廣寺居其中,如擁蓮座。屢渡溪橋,乃入寺。宋徽宗書『天下名山」,懸大殿,其右為嘉會堂,入謁朱張二先生,次韻寓懷。已宿於東舍,夜雪撲窗櫺有聲。曉起輒霽,然萬山皆白矣。予又自念,以山水之癖而煩僕夫赤足踏冰雪,得非罪過?則屢酤酒炊黍,遍犒之。旋出寺,觀惠海尊者補衲、洗衣二石。蓋方廣之勝,與道中所見又倍蓰矣。 方廣記略 彭簪   余素有山水之癖,澹於進取,得宰衡山,據南嶽之勝,心竊自喜,以為是遇也。既三年,遂自號七十二峰主者。又三年,七十二峰游且遍,始以禱雨,徒步過蓮花峰,方廣寺正在蓮花心也。旋踵得雨,喜甚,留寺中半日,寺僧指寺前石壁題刻,皆唐宋時人姓名。石壁之下泉聲汩汩,環繞而出,傍泉有補衣石甚奇,在寺之右。寺後有娑羅樹,懸生岩上,不可攀,相傳為數百年物,然大不盈把。寺中有千僧鍋,已不可炊,寺僧弗毀,欲以存古蹟也。寺始建自梁天監二年,中間廢興不可考。宋晦庵朱子與南軒張子游南嶽,至蓮花峰,甚稱賞之,方廣之名益著矣。寺僧某,於今堅苦數十年,能以其說普化十方,圓成因果。寺宇一新,金碧焜耀,其自謂佛氏之徒,固當如此。余方在寺中,屏去騶從,焚香獨坐,因舉佛書色空之說,延引僧話。余謂:「吾儒之道,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自有方廣,境界如何?蓋佛氏之學,至於方廣已入最上乘矣,猶吾儒之所謂高明廣大也。」寺僧合掌,默然不言,似超悟方廣之義者。遂記之。 游南嶽記節略 譚元春   與周子訂方廣游,周子許焉。於是遂以明日往。初行,平壤十餘里,溪山效韻,望昨所為諸峰皆不見,無論祝融。陟嶺,得疏林,雲有西明寺,意不欲往,遂不往。西明而上,向背高低不一,沙邊有石,石隙有泉,泉旁有壑,壑下復有奔響。響上有樹,樹間有花草青紅光,光中又有飛流雜波,流急處有橋,橋上下皆有陰,陰內外有幽鳥啼。水可見則水響,不見水則汩汩,草樹響。萬松茂一山,則山暗,一山或未能叢,則兩山映之使暗。崖石森沉,多如幽齋結構。至於水蒲溪毛,宛如盆秀,步步懷新。度三十餘里,聲影光三絕。惟至半道,緩行蔽翳間,左右條葉,隨目俱深,表里洞密,有心斯肅。譚子視周子良久,卒不能發一言。此山中太陽易夕。壁無返照。小憩嶺端,望之蓮形若浸。暝投方廣寺,林火鴻濛,泉鳥驚心。僧引至殿旁,折入禪棲廊下,忽度橋,泉聲又自橋出。所宿處聒聒然,與來路莫辨。   曉起即出寺西。由林泉夾道中,過洗衲池,粱惠海尊者洗衲處,一石臥水面,旁守以大石,亂流匯瀉,聲上林間。石去地數寸耳,不能簾,而亦依稀作簾光。稍進,為尊者補衲石。近人因其勢上置台,題曰嘯。予易以「戀響」。戀響者,戀洗衲以下水石樾薄之響也。然亦任人各領之。又西,高徑山開,可入天台寺。意不欲往,遂不往,惟坐起林邊水邊,自西曆東,低回澄疏而已。如是者三往返,俗人知好,童僕共清,乃出方廣路,天乃雨,影響無一增減,但初至重經,略有異同。當此之時,虎奔跡,鹿爭途,猿啼一聲即止,蝶飛無算,似知春盡者。譚子悵然。明日不雨,乃出岳。善辭岳者,亦逐步回首而望之。 南嶽記餘四之一 譚元春   方廣之妙,在路徑如海潮,籃筍如舟楫,而又皆覆於空青曲陰之下。行二十餘里如一步,不獨在寺也。然在寺中,亦如海潮,如舟楫。又與二十餘里如一步,是則奇絕。予初欲撰一方廣記,後乃乘筆墨之便,遂合為一記,詩亦刻石寺中。「以我倚松意,知師洗衲心」,是改作,與石刻異四字。 游南嶽後記 茅瑞徵   往游岳者相詡,高推祝融,邃推方廣。余既登祝融,掇雲日之勝,私怪衡為名岳,曾無珍木奇樹,干霄拂雲,而衲子室並如斗大,亦無琳宮紺宇以稱莊嚴。因問走方廣路,循嶽麓,入集賢書院。穿徑訪靜室,頗幽雅,而修竹成行,自森挺可愛。輿人謂方廣路絕險,攀躋不易。乃前行十餘里,曠野坦迤,時逢佳石,佐以流泉,磳硡作響。又前行數里,始披蒙茸逾嶺。從者正騎引輿,經荒棘中,推挽欲疲,而泉石每迎輿競爽。薄暮,抵西彌寺,為中道。山僧秉炬前導,或斷不屬,而皓月已在天,不啻光明燭,與爝火相代。輿中惟覺樹影參差,高高下下,而鳴泉漸奔瀉,聲如震霆。前指招提,即所稱方廣寺也。繞寺四圍皆山,群峰環。列如蓮花形,而寺適枕其中,為蓮之中瓣,是名蓮花峰,最稱奇秀。殿基弘麗,而僧寮亦棋置,緇流可二百餘,甲於南嶽。是夕,庭月當空,舉杯引滿,起步前楹,徙倚聽泉,泠有會。詰朝,登閣,縱觀經藏,謁朱張兩先生祠,因遍諸梵宮精舍,引流藝竹,所至幽勝。而環寺多古樹參空,琪花散馥。峰頭晴旭映發,蒼翠如點,奇石清泉,激盪成韻。僧引示補衲石、洗缽泉,皆塵外獨絕。長水岳中丞和聲刻有嘯台字,踞石枕漱相賞,別有真想。或語余衡岳諸蜂並隨地湧泉,大有靈氣,而泉石兩擅,茂林珍植,鎮以招提,則蓮花實為諸峰冠。往游者以方廣匹祝融,豈不或信!余今而後可稱盡岳游之變矣。   蓮峰志卷四終 蓮峰志卷五 詩 朱熹 元晦 後洞山口晚賦   日落千林外,煙飛紫翠深。寒泉添壑底,積雪尚崖陰。景要吾人共,詩留永夜吟。從教廣長舌,莫盡此時心。 自方廣過南台次敬夫韻   素石留青壁,蒼霞對赤城。我來林壑晚,人說夜燈明。貝葉無心得,蒲人有舊盟。咄哉寧負汝,安敢負吾生。 方廣版屋   秀木千章倒,層甍萬瓦差。悄無人似玉,空詠小戎詩。 方廣道中半嶺小憩次敬夫韻   不用洪崖遠拍肩,相將一笑俯寒煙。向來活計蓬蒿底,浪說江湖極目天。 道中景物甚勝吟賞不暇敬夫有詩因次其韻   穿林踏雪覓鐘聲,景物逢迎步步新。隨處留情隨處樂,未妨聊作苦吟人。 崖邊積雪取食清甚次敬夫韻   落葉疏林射日光,誰分殘雪許同嘗。平生願學程夫子,恍憶當年洗俗腸。 後洞雪壓竹枝橫道   石灘聯騎雪垂垂,已把南山入小詩。後洞今朝逢折竹,卻思聯騎石灘時。 方廣奉懷定叟   偶來石稟峰頭寺,忽憶畫船齋里人。城市山林雖一致,不知何處是真身。 方廣聖燈次敬夫韻   神燈照夜惟聞說,皓月當空不用尋。個裡忘言真所得,便應從此正人心。 羅漢果次敬夫韻   目勞足倦登喬嶽,吻燥腸枯到上方。從遣山僧煮羅漢,未妨分我一杯湯。 壁間古畫精絕未聞有賞音者   老木樛枝入太陰,蒼崖寒水斷追尋。千年粉壁塵埃底,誰識良工獨苦心。 泉聲次林擇之韻   空岩寒水自悲吟,遙夜何人為賞音。此日團欒都聽得,他年離索試追尋。 霜月次擇之韻   蓮花峰頂雪晴天,虛閣霜清絕縷煙。明發定知花簌簌,如今且看竹娟娟。 枯木次擇之韻   百年蟠術老聱牙,偃蹇春風不肯花。人道心情頑似汝,不須持向我儂夸。 夜宿方廣聞長老守榮化去敬夫感而賦詩因次其韻   拈椎豎拂事非真,用力端須日日新。只磨虛空打筋斗,思君辜負百年身。 蓮花峰次敬夫韻   月曉風清墮白蓮,世間無物敢爭妍。何如今夜風頭雪,撩得新詩續舊篇。 方廣睡着次敬夫韻   風檐雪屋澹無情,巧作寒窗靜夜聲。倦枕覺來聽不斷,相看渾欲不勝清。 感向子平事   翩然遠岳恣遊行,慨想當年向子平。我亦近來知損益,只將懲窒度餘生。 殘雪未消次擇之韻   腳底悲風舞凍鴉,此行真是躡蒼霞,仰頭若木敖瓊葉,不是人間玉樹花。 張栻 敬夫 宿方廣寺   俗塵元迥隔,景物自天成。山近四圍碧,泉雞永夜清。月華侵戶冷,秋氣與雲橫。曉起尋歸路,題詩寄此情。 和元晦後洞山口晚賦   石裂長藤瘦,山圍野路深。寒溪千古思,喬木四時陰。更得尋幽侶,何妨擁鼻吟。笑看雲出岫,誰似此無心。 自方廣過南台   兩寺清聞磐,群峰石作城。風生雲影亂,猿嘯月華明。香火遠公社,江湖鷗鳥盟。是中俱不著,俯仰見平生。 和元晦版屋   茸蓋非陶埴,年深自碧差。如何亂心曲,不忍誦秦詩。 方廣道中半嶺少憩   半嶺籃輿少駐肩,眼中已覺渺雲煙。上頭更盡無窮境,非是人間別有天。 道中景物甚勝吟賞不暇因復作此   支筇石壁聽溪聲,卻看雲山萬疊新。總是詩情吟不徹,一時分付與吾人。 崖邊積雪取食清甚賦此   陰崖積雪射寒光,入齒清甘得味嘗。應是山神知客意,故將瓊液沃詩腸。 和元晦雪壓竹韻   山行景物總清奇,知費山翁幾許詩。雪急風號聯騎日,月明霜淨倚闌時。 和元晦懷定叟戲作   路人青山小作程,每逢佳處憶吾人。山林朝市休關念,認取臨深履薄身。 方廣聖燈   陰壑傳聞炯夜燈,幾人高閣費追尋。山間光景抵常事,堪笑塵寰萬種心。 賦羅漢果   黃實纍纍本自芳,西湖名字著諸方。里稱勝母吾嘗避,珍重山僧自煮湯。 和元晦詠畫壁   松杉夾路自清陰,溪水有源誰復尋。忽見畫圖開四壁,悠然端亦慰予心。 和擇之賦泉聲   試問今宵澗底聲,何如三嘆有餘音。堂中衲子還知否,月白風清底處尋? 和擇之賦霜月   月華明潔好霜天,遙指層城幾暮煙。妙意此時誰與寄,美人湘水隔娟娟。 和擇之賦枯木   陰崖虎豹露須牙,元是枯槎著蘚花。不向明堂支萬祀,玄冬苦節未須夸。 聞方廣長老化去有作   夜入精藍意自真。上方一笑正清新。山僧忽復隨流水,可惜平生未了身。 賦蓮花峰   玉井峰頭十丈蓮,天寒日暮更清妍。不須重詠洛神賦,便可同賡雲錦篇。 和元晦詠雪   兀坐竹輿穿澗壑,仰看石徑接煙霞。時閒故有春消息,散作千林瓊玉花。 釋洪覺范 海上初還至南嶽寄方廣首座   天風吹笑落人間,白髮新從死地還。往事暗驚如昨夢,此生重複見名山。倦禪想見崔嵬坐,知法應拋放縱間。初嚼芳鮮動詩思,一篇先寄倩君刪。 顧璘 東橋 遊方廣   古木陰陰一徑微,寒溪十裡帶殘暉。僧飯汲泉和雪煮,客堂明燭見雲飛。田開白石分疊千,山擁青屏匝四維。行盡衡峰多佛宇,無如此地好歸依。 又出方廣   一宿霞門便出山,泉聲雪色送余還。金書向荷君王寵,石髓難醫俗士顏。洞府逍遙塵土外,冠裳慚愧去留間。武皇亦說捐妻子,何事吾人大作慳。 鄒守益 東廓 方廣寺次晦庵南軒二先生韻   石樑擊壤對青蓮,月映疏林色更妍。驚起洞龍五日雨,山僧解誦白駒篇。   飛泉日夜作龍吟,夢裡疑聞廣樂音。欲譜觀瀾翻古調,宮商曆亂眇難尋。   小醉山杯同此夜,更深洞口白雲還。開門月上雲舒捲,闔辟乾坤一笑間。   洞口歸雲隱薜蘿,坐臨飛瀑起高歌。蓮花峰下春如許,合與蓮坪寄一窩。   四合煙雲接太清,泉聲更挾迅雷聲。山前晴雨皆奇景,憎愛何勞更恡情。 羅洪先 念庵 住方廣九日悠悠苦不能舍遺以是詩   坐石忽忘去,買山無後期。不憐生是寄,翻以愛為悲。門憶曾題處,松看初長時。千山風與月,來者自棲遲。 訪方廣寺大方靜室住一日   一徑遠微微,深林自掩扉。結茅鄰虎穴,積葉臥牛衣。苦藥朝存食,寒藤夜獨歸,無心答問語,誰辨萬緣非。 出方廣作   齋心逾一七,經義破三千。黃葉石間路,青松山下泉。客游朝復暮,禪定日如年。回首鐘鳴處,深林隔四天。 次尹洞山韻追憶朱張二先生雪中宿此愴懷遂志詩末   青蓮結宇白雲隈,大士何年說法台。瀑水峰頭堪獨往,石房松下定誰開。深潭咒雨龍能聽,別院分齋鳥自來。立雪有懷人不見,山高歲廣重遲回。 湛若水 甘泉 題嘉會堂   二賢並生世,於此際嘉會。七日與朋來,唱酬固尚在。我生何不辰,獨立無朋輩。憶昔陽明子,相期將有待。時勢倏變更,至今有遺悔。二賢祠下樹,勿翦與勿敗。悠悠千古心,泉樾系感慨。 蔣信 道林 次朱張二先生韻   題品從人謾擬蓮,中天秀色謝佳妍。角巾晚對蒼煙里,不記蓮翁愛樂篇。 次東廓   鞭鶴同誰出薜蘿,石泉雲外和予歌。太清清處堪同住,不用青錢買竹窩。 次石泉   嘉會堂高圍石林,泉分卓錫下雲森。拈將聖訓君同領,落盡燈花夜幾深。末徑可憐空語佛,多年卻恐未知心。如今獨喜石泉子,肯為疏狂和不禁。 陳大綸 豹谷 佛地前有古器因擬林上人種蓮有作   諸峰覽下來,愛此方廣好。青蓮天雨花,大地雲根抱。繇旬高四百,人間跡如掃。移種古佛地,堪為證果笑。永結無心盟,坐忘天地老。 高簡 太鶴 二賢次韻   明月一輪擔滿肩,高秋此夕盡飛煙。穿林冉冉蓮花下,獨立祠前別有天。 歐陽繼 口口 方廣   信宿留方廣,秋容別市城。高風寒葉墜,新月夜堂明。蟲韻偏依石,螢飛卻近楹。與僧談夢幻,真覺愧浮名。 蔡汝南 白石 寄方廣寺朱張精舍   秋風吹夢到名山,卻在千峰萬壑間。緣寄薜蘿思久結,身嬰符竹迥難攀。並游先覺曾投跡,趺坐禪僧自閉關。偶上江樓見蒼翠,分明猶許眼光閒。 駱堯知 口口 宿方廣   夙駕初登岳,從師几杖新。槲香薄日色,溪溜昕天鈞。採藥雲迷路,攀林月在身。哲人應識我,不是浪遊人。 劉陽 三峰 二賢祠同訥溪和念庵韻   石閣雲分住,嵩堂月每期。不緣閒榻戀,因憶古人悲。千載憐真緒,百年虛壯時。莫為分手計,已惜對床遲。 留紫雲方丈   雪久琴生潤,雲來戶且扃。澗緣龍氣紫,峰作藕花青。石畔收蒟蒻,松根劚茯苓。山中留客住,渾不世間營。 陳慶口 西塘 次念庵太史韻   登山殊不厭,只恐負幽期。一入諸天寂,能忘萬劫悲。澗深石涌處,松老鶴來時。竊憶高賢遠,因憐躡履遲。 王希賢 西溪 方廣次韻   到來不擬有佳山,鐘磬迎雲紫翠間。因記十年曾眺賞,還期八月可躋攀。崖雲多事仍開霽,禪榻無拘莫閉關。寄語石樑同笑者,秋高月白一尊閒。 劉穩 仁山 方廣謁二賢祠   清晨度翠微,傍晚扣禪扉。月上蓮花頂,雲生薛荔衣。古祠芳草合,高樹暮禽歸。雲泉訂好夢,莫怪令威非。 羅朝岳 盤雲 方廣道中望青衿峰作   行蹤遍岳秀,題品皆所寄。五峰固殊特,青衿安可卑。何彼來遊人,久矣無相知。蔑如等邱垤,觀望靡及期。今來忽予覯,削筆青天涯。晴雲映孤岫,佳色輝嶷嶷。豈非造化初,祝融同根基。惟以不當路,遂致低昂之。此情實乖異,歧路令生悲。停輿懸相對,悠然發長思。我身似爾峰,韜晦甘如痴。 潛聖峰次韻   步援石磴手捫蘿,癖愛山行行亦歌。歌入煙霞拋杖屨,萬峰深處即吾窩。 石粱橋次韻   斜日疏林曉色青,鳥驚殘夢墜寒聲。橋頭坐看雲歸洞,感動經營邱壑情。 張術 秋泉 方廣奉和東廓   萬里無雲渺太清,鳳簫何處奏天聲。遊人到此渾忘卻,吸露餐霞物外情。 毛紹綸 鶴汀 疾風甚雨修祀南嶽時乃大霽天映山青因得復往蓮花峰奉禮朱張二夫子   鍾傳方廣蓮花下,雲壑行回徑路長。千載高賢游賞地,蕭森草樹又斜陽。 張居正 叔大 方廣寺謁晦庵南軒祠柬諸同志   兩賢異鄉域,千里還相求。只為戀徒侶,能忘路阻修。我行躡遺蹟,仰見祠屋幽。高山近可仰,嘉會亦綢繆。俯首念疇昔,戚戚懷殷憂。雖抱遺俗心,賦質暗且柔。屭贔負喬嶽,有志力不道。願我同心侶,景行希令猷。涓流匪滄海,一簣成山邱。欲騁萬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貽白首羞。 方廣燕坐次念庵韻並寄仰懷   煙雨曉微微,山僧未啟扉。花壇分石髓,苔壁掛牛農。揮麈頻聞難,停輈已忘歸,曹溪一宿後,真覺夙心非。 趙貞吉 大洲 出方廣作   偶來何見去何聞,耳畔清泉眼畔雲。山色有情能戀客,竹門將別卻憐君。瘦筇又逐孤鴻遠,浪跡如還落葉紛。塵土無心留姓字,碧紗休護壁間文。 陳惟順 南崖 再遊方廣   泉流百折澗,雲擁萬重山。虎吼風生地,烏啼月滿關。蕙蘭吹嶺氣,杖屨失愁顏。天縱山人興,葛巾任往還。 尹台 洞山 遊方廣   衡岳峰陰萬翠隈,幽林危剎倚天台。水搖樹色煙中落,山作瑤蓮石上開。終夜星河朱宿拱,高秋雲霧黑潭來。欲辭簪紱隨猿鶴,留語老僧待客回。 出方廣望石廩不果登有作   蓮花峰影散參差,石廩天梯掛壁危。坐惜陰崖蒼蘚滑,難攀絕壑紫蘿垂。風聲晝吼玄冥窟,雲氣秋翻霹靂池。安得身輕陵絕頂,臥承清露茹仙芝。 張元忭 陽和 遊方廣謁晦庵南軒兩先生次韻   風月行囊總一肩,芒鞋得得破春煙。碧桃溪畔花先吐,始信山中別有天。   禪堂獨對一燈清,卻訝溪聲似雨聲。虢虢東流無日夜,今人剩有古人情。 劉之龍 遊方廣次韻   幾夜禪房夢獨清,又看翠岫帶溪聲。明朝策馬出山去,回首煙雲無限情。 黃廷用 蓮花峰   山似蓮形開朵朵,僧家住在藕花心。銀濤夜瀉滋珠蕊,紫霧晴分潤玉林。長向藤蘿看虎伏,忽乘風雨聽龍吟。青蓮玉井華峰上,安得驂鸞一往尋? 曾朝節 直齋 宿方廣題朱張二先生祠   復峰危岳極攀緣,忽到靈山有洞天。一自西方開白社,遂令東土涌青蓮。周羅花瓣應為供,清淨天香總似禪。徹夜雨聲眠不得,誰知幽響過流泉。 鄒德溥 泗山 偕從兄汝禹暨伍學父歐用卿周振南同遊方廣   萬山盤翠隱琳宮,挈侶尋幽興不窮。曲磴干層枯木里,飛泉百道亂岩中。香台漠漠生虛白,仙梵微微入遠空。欲問真如無一字,覺來步步是玄同。 曾鳳儀 金簡 入方廣閱藏   獨上招提靜掩扉,青蓮朵朵漾晴輝。齋分香積和雲供,步引金繩夾日飛。澗水時清居士耳,溪霞巧映定僧衣。少林傳得空王印,口口空山第一機。 和陽和張太史二賢祠韻   攬勝名山此口肩,蓮花深處足風煙。閒臨定水心無事,況是陽春二月天。 李燾 斗野 洗衲池   寶地山環碧,琳宮瀑供奇。一泓開宿海,三峽倒天池。丹鼎銀為冶,龍頭雪作維。從來堪洗衲,即此濯纓宜。 岳和聲 次張孝廉無名方廣同宿見贈之作   行盡七千里,山中才見君。岳開蓮作寺,人散咳為雲。劍喜雌雄合,星占吳越分。不緣清夜坐,自性得聞聞。 張博 無名 岳儀部過山齋夜談   世外逃喧地,林開識使君。言尋南嶽勝,更踏萬山雲。淪茗留趺坐,高談入夜分。何緣調流水,得向靜中聞。 尹嘉賓 淡如 遊方廣   惟心淨土誰能識,火里青蓮恁樣開。水鳥樹林都護法,山僧猶自覓如來。 楊佐明 登峰作付方廣   朱明緣北極,紫蓋擁南天。勝景觀無盡,游情我獨仙。軟輿披曲徑,輕扇拂危煙,怒石疑逢虎,驚泉似聽蟬。斷崖孤磴外,獨樹半山前。洞鎖丹霞古,橋封玉版鮮。松篁銜落照,雲日護飛船。昏黑投僧寺,清涼結梵緣。捧盂憐小衲,拂蘚讀新篇。未了嵩風夢,初看若木懸。坐亭凌倒影,倚塔睇洪川。萬嶂沉幽壑,諸天拱法筵。關山收一望,塵霧漭無邊。桑下寧三宿。源中逾百年。等閒離洞口,悵望武陵舷。 周贊春 二賢祠次韻   下山復踵踏前肩,勢便乘高破霧煙。趨至蓮花峰頂坐,旋開遍地井中天。 楊鶴 修齡 方廣   千岩萬壑竅玲瓏,雲氣乘噓能混濛。若向名山搜地脈,六根何處不靈通。   山中歸臥武陵春,倦鳥閒雲自在身,靜里閉門惟打睡,起時還作灌園人。 宿凝然方丈   今夕眠何處,眾山作人語。八月潮聲枕上來,扁舟一夜瀟湘雨。 譚元春 友夏 出岳路   靈雨記起止,在山皆晴望。意豈不忘歸,歸心聞汪漲。何以迎送予,青松同微尚。愛濤步遲遲,人以為惆悵。我則實不然,方寸岳萬狀。 衡岑同異寄報蔡敬夫朱無易二公   五峰木石身,沃之以方廣,不踏岑山泉,空作衡山想。太霽捐山情,將無失惝恍。猶念祝融前,眾雲寒俯仰。中外奔一岑,百祥無他往。古岳任其天,所以荊棒長。 洗衲池   日下寺峰靜,水流橋路深。清暉向前去,奇影自相沉,以我倚松意,知師洗衲心。聲光融萬物,不獨在長林。 方廣路   真幽難測識,古路自多驚。深綠搖靈魄,空青蓋眾聲。山釋如水泛,地暗雜天明。曲直度千劫,高低分一泓。鹿禽人共道,花草樹同生。如此十餘里,難言有限情。窈冥常是夜,奇奧曉而晴。梵火濃陰里,何僧不可清。 出方廣   溶溶水木澹多思,長嘆聲如良友離。素蝶黃花春盡日,暗泉深樹雨來時。將橫石上過馴鹿,欲濕橋邊立子規。去住飄然吾夙昔,白雲生滿下山遲。 茅瑞徵 五芝 遊方廣寺   窮幽覓古寺,峰繞薜蘿深。奇壑煙全鎖,晴巒氣亦沉。僧來穿鳥道,香發出松林。坐聽清泉瀉,何煩絲竹音。 郭都賢 天門 遊方廣   見所見而去,問予何太忙。度雲聞石語,吸露帶甌香。衲洗靈泉水,灰飛古道場。蓮花從火現,佛法應重光。 洗衲池   萬壑千峰翠靄遮,上方旁擁碧蓮花。塵夫不解無生法,洗衲池邊自吃茶。 魏士章 方廣對月   為窮勝跡肯辭疲,再過禪房致舊詩。淡淡白雲勞應接,輝輝清影獨猶夷。歸林宿鳥喧歌笑,繞石鳴泉恣鼓吹。一榻隔窗人數起,幽懷卻被老僧知。 堵胤錫 仲緘 聽澗有感   澗石磥無次,濆泉各見功。千崖懸影合,密箐曲身通。應有情能感,將無理自同。躊躇聽不去,端望誦山蒙。 謁朱張二夫子祠四首   猶見先生宇,巍然古剎前。勿深同異辨,翻借磬鐘緣。棟落陰晴雨,甍飛晝夜泉。古期今在昔,迥戶歷星懸。   羹牆覿小子,俎豆拜吾師。居世有無爾,高長山水詩。采泉源在近,出戶道多歧。通夕口口口,驚寒衣倒披。   四十悲聞力,仰面悵何求。從前都過眼,夫子在高頭。未便登為岸,難量水作舟。蹉跎思接引,滄海一槎浮。   眾水恆沙下,通山煙霧中。難將簪紱子,再進簡編功。醒醉無糟啜,追亡在跂攻。疏斯何若粺,不寐聽梵宮。 冒雨遊方廣中道喜晴   危磴垂蘿人徑少,盤蹊覓路鳥聲呼。滿頭薄霧通天氣,一背初晴負畫圖。萬壑中開雲樹暗,四山層簇雨連孤。千年澗里潺潺水,流到人間聽有無。 周大啟 芝田 登方廣   曲曲層層側徑通,寺尖插出翠微中。山情似我擎拳拱,我意窮山劈面逢。花雨半天隨澗落,衲雲千縷到身空。閒行多少添忙趣,揀得懸崖印腳蹤。 劉明遇 浣松 遊方廣   山深春盡尚高寒,探石搜雲愛路難。孤瀑忽從天上落,眾峰如在掌中看。鳥爭花性啼香艷,僧定禪心住世寬。一宿精藍狂念歇,然燈選夢入更殘。 自九渡路口上岳山   四顧無行徑,曉風迷宿霧。劈空一卷石,鑿破尋山路。緣溪一線行,雲繞石無數。桃李醉春風,爭妍松杉樹。風雨生木末,陰雲起竹戶。時聞霹靂聲,四望皆瀑布。剔蘚覓奇書,苔莓深固護。七十二幻峰,峰峰白雲吐。幽人投僧舍,僧僚如親故。崖月入我懷,高朗寒生怖。毒舌問山僧,殺運如何渡。雲超茲劫中,須借英雄箸。甫動買山心,山鬼已知處。何如入水火,度人亦自度。假寐白雲窩,定力追天步。夜半曉鐘鳴,蘧然發深悟。 方廣山房賦贈周芝田先生   湘岳絕頂祝融峰,七十二峰最籠縱。溪岩洞瀑濺空翠,春山春澗百花濃。我訪名山周四大,西極少華東泰岱。楚岳山靈新交遊,收拾雲霞滿衿帶。中有紫光浮嶙峋,萬谷桃李放深春。步雲趨霧叩金英,是乃東壁圖書林,南和丹繒之真人。有人駐杖在方廣。崖深煙霧生蓬幌。平章梅柳增顏色,鳥戛笙簧眾山響。山僧采蕨供伊蒲,春茗壓醐百寶望。氣吐精靈蛇龍窟,宅噴鮫珠口口口。明眼選佛方廣殿,佛子短長絲絲見。洞庭千里奔歸湖,百川萬壑開生面。千中掄得補天手,撐扶日月還霄漢。掀翻劫運如反掌,長夜漫漫明星爛。   蓮峰志卷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