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藤庵先生文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藤庵先生年譜
1859年

藤庵裵先生世系圖本貫星山星州舊號

[編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位俊 仁益 良袂 元舒 仁慶子文迪武迪
高麗壁上功臣 門下侍郞 判典理 左僕射 興安君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文迪 用成 晉孫 大司諫
判樞密 樞密院使 麗末登第仕我朝工曹判書貞夫人玉山張氏縣監仲和女墓星州租谷乾坐上下墳
按廉使
䧺子
進士 絺墓星州琴琶谷松洞長麓艮坐
武迪
三韓功臣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絺$ 允厚 伯孫敦勇校尉
折衝將軍慶尙左水使都萬戶歷宰三郡不蔽風雨淸白著配夫人隴西李氏少監晟女墓今勿法坊酒峴上麓酉坐合墳 行烏浦萬戶釜山鎭管配宜人新反陳氏墓松洞先塋下艮坐合墳
仲孫 孟成 子德文
配金陵鄭氏雅老女墓松洞萬戶公兆下艮坐合墳 墓今勿法粉土谷釰形酉坐配仁州李氏碩年女墓今勿法大旗谷馬蹄形甲坐 字彥華敬陵參奉配恭人隴西李氏世茂女墓酒峴萬戶公兆下酉坐合墳有碣床
終孫
副司正
允瞻
進士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德文 楔字 尙龍 世維 永徽子胤胄
字叔晦號書巖文科漢城庶尹原從二等贈戶曹參判墓松洞萬戶公兆右艮坐有碣床配贈貞夫人善山白氏參軍巨鰍女墓酒峴參奉公兆下酉㘴 仲閑武科本道左右水使原從一等贈戶曹參判配贈貞夫人冶爐宋氏忠順衛源女墓酒峴貞夫人白氏兆下合墳有碣床 字子章號藤庵生宣廟甲戌卒孝廟乙未享八十二配孺人居昌愼氏軍資監正仁恕女墓今勿法下厚理谷村後亥坐合墳有碣床 配玄風郭氏參奉以昌女墓先兆下亥坐合墳 配西原鄭氏參奉惟燾女墓松洞先塋右亥坐配星山呂氏通德郞亨徵女墓酒峴先塋下酉坐雙墳
世綿 永徽出系
贈左承旨配贈淑夫人坡平尹氏英男女墓粉土谷上麓酉坐合墳
重徽子胤錫
墓酒峴案丙坐配月城李氏忻女墓松洞右麓丑坐
楗$
字守夫宣務郞配商山金氏墓金山倭踰嶺合墳有碣
碩徽子胤啓胤吉
號謙翁墓米來村後亥坐配星山李氏惟進女墓松洞左麓艮坐
用徽子胤昌
贈戶曹參判配贈貞夫人一善金氏蕃女墓松洞先塋東丑坐上下墳
度徽子胤棋胤光
配義城金氏八和女墓松洞先塋左艮坐雙墳配一直孫氏溥女墓厚理谷先塋案坤㘴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尙虎 世安 聖徽子胤久胤復
字季章號愧齋生宣廟甲午卒仁廟壬申享三十九贈左承旨配贈淑夫人密陽朴氏縣監信女墓明巖坊元興村左酉坐雙墳有道碑床石 配永同金氏進士遼女墓酒峴都萬戶公兆左酉坐合墳有床石 通德郞配星山呂氏孝老女墓全仁村後子坐雙墳
世緯 正徽子胤先
贈兵曹參判配贈貞夫人西河盧氏通德郞腀女配贈貞夫人密陽朴氏以敏女墓州北指南洞子坐品字墳 字美叔號孤村中司馬登文科內除承旨外補義州慶源以淸白著遊眉叟許先生門文章學業有名當時有遺集五卷配贈貞夫人興陽李氏兵曹佐郞在容女墓指南洞先兆下同坐合墳
聖徽
出系
遠徽子胤大胤度
通德郞配光州李氏晢女墓指南洞參判公兆右麓壬坐上下墳配延安李氏護軍震英女墓酒峴村前獨山甲坐
益徽子胤先出系胤天胤賢
進士墓州西禿用城下子坐配宜人延安李氏忠順衛碩英女墓州北性戇洞村辛坐
晉徽子胤恆胤復出系胤泰胤謙
進士墓今勿法藍嶺下亥坐配宜人京山李氏生員達新女墓琴琶坊全仁城西太卜基卯坐

藤庵先生年譜

[編輯]

皇明神宗顯皇帝萬曆二年我宣祖七年甲戌

十月六日▣▣▣▣先生生於星州八莒縣道村里第先生世居本州廣大院村。先生曾祖參奉公移居後浦里。大夫人宋氏。歸寧道村親第生先生。於時紫氣繞屋。達夜不消。人咸異之。

三年我宣祖八年乙亥先生二歲

四年我宣祖九年丙子先生三歲

五年我宣祖十年丁丑先生四歲

頭角岐嶷。穎悟超倫。識者已知其非凡兒。

六年我宣祖十一年戊寅先生五歲

始受學於祖考書巖公。書巖公敎史畧書。讀了一遍。慣誦不錯。書巖公嘗戒之曰史冊皆古人事。善者師之。惡者懲之然後。有益於進修之道。何不究思也。先生對曰吾心自有善。何足觀史冊。因掩卷而出。書巖公笑曰此兒都是豪邁氣像。○秋往侍外祖母朴氏膝下。先生外祖考忠順衛宋公早歿。外祖母朴氏寡居無嗣。先生乃就鞠於外家。外祖母欲藏栗於缸中。而缸口狹小。散落難入。先生拾弊陽帽子。倒揷缸口。因納栗於其中。無一遺落。祖母奇之曰孰謂五歲兒智畧如此。

七年我宣祖十二年己卯先生六歲

受通史於內從叔宋公。後昌先生在外家。每日必早起盥洗。往拜床下。誦所讀書迄。請受日課。終日危坐。潛心讀書。日暮拜辭而歸。達夜誦讀。閱盡秋冬。少無懈意。

八年我宣祖十三年庚辰先生七歲

春自外庭。還受小學於祖考書巖公。先生受小學。欣然俯讀。孜孜不怠。書巖公喜而問曰前日讀史。不肯究思。今於此書。着力翫味何也。先生對曰史記則不過懲法而已。此書則都是作人成己之方。敢不敬乎。

九年我宣祖十四年辛巳先生八歲

春往道村省外祖母。自此歲以爲常。問訊不絶。○參判公遊宦在洛。先生奉母夫人及祖父母。孝養甚至。有疾則憂形於色。不與羣兒戱。書巖公嘗出外。隣嫗適以新菜來獻。先生受而藏之。及書巖公歸。先生卽供進曰某嫗所獻。

十年我宣祖十五年壬午先生九歲

十一年我宣祖十六年癸未先生十歲

受四始六體之文。對案挑燈。吟哦不撤。

十二年我宣祖十七年甲申先生十一歲

始受讀六經。先生於讀書。有見得義理處。則輒欣然忘食。

十三年我宣祖十八年乙酉先生十二歲

八月始拜寒岡鄭先生。時鄭先生來訪書巖公。先生侍側。鄭先生見其眉目瑩秀。進退安詳。甚愛之。勸之以書。書巖公曰吾欲以此兒托於先生。鄭先生欣然而諾。先生自拜鄭先生之後。慨然有求道之志。嘗歎曰尋章摘句。焉足稱士。博識天人一理。是乃吾人事業。於是篤習經傳。未嘗釋卷。

十四年我宣祖十九年丙戌先生十三歲

重讀論語孟子。先生嘗曰語孟兩聖人傳道之書。朝夕講究。至於鄕黨篇浩然章。尤可玩味。有疑晦處。輒質問於書巖公。講論不撤。

十五年我宣祖二十年丁亥先生十四歲

八月中鄕解。先生傍治擧業。詞藻夙就。竗年赴擧。莫有先者。○冬與姊兄朴槎翁明胤讀周易。先生謂槎翁曰三代之文。渢渢洋洋。氣像可尙。大宋諸賢之文。發揮前聖之蘊奧。漢唐之文。不無疵病。文章之醇疵。由於世道汚隆而高下也。槎翁拍案曰眞格言也。

十六年我宣祖二十一年戊子先生十五歲

二月赴會試。覲參判公於京邸。○三月還鄕。○秋讀近思錄。

十七年我宣祖二十二年己丑先生十六歲

入浣衣精舍讀春秋。精舍卽書巖公書齋。

十八年我宣祖二十三年庚寅先生十七歲

元朝隨姊兄朴公往拜鄭先生。○二月遭祖母貞夫人喪。○四月葬祖母貞夫人於松洞先塋下。○秋中鄕解。○九月往拜鄭先生。請受庸學。留十餘日而還。○十一月冬至。往拜師門。正朝及冬至。必往拜師門。歲以爲常。

十九年我宣祖二十四年辛卯先生十八歲

正月拜旅軒張先生。時張先生再聘於宋氏之門。見先生與語。大悅曰公異日必成大儒。○二月赴會試。○訪崔訒齋於洛下。○三月還鄕。○往拜師門於社倉。質問心經。○十一月陪師門通川之行。至鳥嶺而還。○讀心經。

二十年我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先生十九歲

作挑燈看劒頻賦。賦在集中○四月陪書巖公入鄕校開講。望見倭賊躝踰星山來。陪書巖公取間道還家。書巖公當訓長之任講諸生。校隷入告曰倭賊踰嶺。散亂遁走。先生陪書巖公從間道忙歸。障泥皮落地。先生取而係鞍。書巖公曰事甚急矣。豈暇於障泥耶。對曰雖蒼黃中。豈可有遺失乎。卛家僮入修道山中。參判公自京來護書巖公。赴本州戎幕。先生獨與家丁奉老攜幼。避入山。聞京城失守大駕播遷。始加冠。出山召募。先生聞賊勢猖獗。奮然出山。倡起義旅。書巖公以書止之曰祖子孫俱從軍。百口誰依。汝且年少。姑觀時勢而出。亦未晩也。先生乃止。○覲書巖公於州鎭中。倭賊充滿境內。殺戮狼藉。先生爲探書巖公安否。隨山避賊。達於邑邸。○六月覲參判公於光陽。參判公承命以遏浮海之賊。先生趍省陣中。還於寓幕。雖在搶攘之中。奉養老親。竭力殫誠。甘旨之供。不下於平時。○奉外祖母朴氏歸寓幕。時母夫人以不聞親庭消息。日夜號泣。先生晝伏夜行。尋及道村近地。奉而還歸。○七月覲書巖公於州鎭。○從書巖公設伏於赤山路。擊斬叛僧贊煕。時贊煕殺主倅諸沬以應賊。書巖公令先生擊斬之。○八月二十二日陪參判公入火旺山城。見郭忘憂堂再祐。論禦倭之策。先生撰同苦錄。逸不傳。○冬還後浦故莊。

二十一年我宣祖二十六年癸巳先生二十歲

正月省先壠。曾祖考墓碑折傷於亂兵中。爲之掘地埋置。○七月七日從參判公領軍遏扶桑之賊。是役也。參判公射殺倭將黑甸句。從書巖公指畫也。○十月始聞三京收復。大駕還宮。趨進慶賀於書巖公。

二十二年我宣祖二十七年甲午先生二十一歲

春覲參判公於東萊。時參判公爲東萊縣令。○四月覲書巖公於州鎭。書巖公以本州提督。留在邑邸。牧使方與書巖公論事。見先生至與語。驚歎久之曰眞間世人物也。○秋覲參判公於晉州。參判公移拜晉州牧使。先生趍覲本衙。兵使曺大坤見而異之曰公天下奇才。因詢問禦賊機務。○八月省先壠。

二十三年我宣祖二十八年乙未先生二十二歲

與忘憂郭公沙峯金公天澤。同守火旺城。金公卒於城中。先生以同井之人。尤加痛惜。○覲參判公於善山。時參判公方營築金烏山城。先生贊畫方畧。九澤之穿惠倉之設是也。○夏覲參判公於本道右水營。倭奴復大擧。由海路入寇。參判公以水使留鎭海上。先生趨省陣中。參判公將祭海神。令先生製祭文。文在集中。七月還。雖亂離中。不廢書冊。晝應事務。夜讀經典。

二十四年我宣祖二十九年丙申先生二十三歲

春家廟成。先生家舍不保於兵燹。及是始奠返古居。先建祠宇。奉安行祭。先生於奉先之禮。極致誠敬。日必晨起盥洗。參拜祠堂。每當祭祀雖隆冬必沐浴致齋。親監祭需。務要精潔。至老不廢。○四月迎拜師門於本州客舘。時師門以江原監司。將會議軍務於體察使梧里李相國元翼幕府。來到本州。先生往拜。

二十五年我宣祖三十年丁酉先生二十四歲

倭賊復起。三南擾亂。先生先詣書巖公幕次問安。次詣參判公營門。參論戎事。

二十六年我宣祖三十一年戊戌先生二十五歲

秋聞西厓柳先生被劾。作團扇詩。詩曰篋笥新藏團扇圓。欲將涼熱問蒼天。鞭驢若踏陽關路。歸興應多孟浩然。

二十七年我宣祖三十二年己亥先生二十六歲

三月遭參判公慘禍。兵使金景瑞與賊交通。信要時羅之說。言於都元帥權慄。慄令統制使元均及兩南水使發舟師擊賊。參判公知其中計。力言不可。慄不從。督戰不已。元均卛水軍出戰。爲諸賊所圍。瞥許俱沒。參判公素得將士心。卛所部且戰且退。泊於湖南。偶劇水疾。呈請調理新統相李舜臣收其船隻。許令調病。及參判公發行之後。鄭仁弘言於元帥。以臨機退縮搆誣於朝。竟遭禍。奉柩南來。五月權葬於洛江之上。先生痛父非命。水醬不入口。衰絰不離身。哀號欲絶。弟愧齋公年甫六歲。持喪行素。一以先生爲則。感傷榮衛。疾病危苦。先生斷指出血以救之。

二十八年我宣祖三十三年庚子先生二十七歲

五月師門在京。以書來唁。張先生亦以書致慰。○六月懿仁王后薨。望哭於郊。

二十九年我宣祖三十四年辛丑先生二十八歲

三月服闋。先生泣血三年。毀瘠骨立。若不保性命。幾危復甦。克終喪制。人皆謂孝感。稟白書巖公。遂廢擧子業。先生痛纏蓼莪。無意於世。杜門屛跡。惟以養親課弟爲事。母夫人自遭慘變。哀毀成疾。經歲彌重。先生衣不解帶。嘗矢甜苦。以察劇歇。雖竆居草野。而甘旨之養。不讓專城。委曲承順。愛敬俱至。事書巖公不須臾離側。務適其志。書巖公亦倚而安之。與愧齋公同案而食。共被而寢。拊摩之情。若保嬰兒。尤勤敎誨。有過或施襟榎。又憐其痛之。輒抱持而泣。愧齋公嘗闕課程。先生垂泣而言曰遭家不造。吾旣早承家務。門戶之望。惟在於汝。汝今如此。吾將何恃。愧齋公遂發憤力學。竟至成就。○十月送伻書候師門於橫城。時師門以經書諺解校正堂上。上䟽辭職。寓居橫城。

三十年我宣祖三十五年壬寅先生二十九歲

二月迎拜師門於狐嶺道左。師門以忠州牧。乞暇還鄕。寄書來問。先生自經草土。不欲與人追隨。至是趍拜於道左。師門爲之嗟矜慰撫。至動言色。○遷祖母貞夫人墓於酒峴先塋下。

三十一年我宣祖三十六年癸卯先生三十歲

三月伻慰師門於木川。時師門哭仲氏西川君。旣葬上疏辭職。退寓木川。○九月迎拜師門於夙夜齋。時師門自木川還鄕招集生徒。講學於夙夜齋。先生歎曰自遭酷罰。假息天地。欲忠無路。爲孝莫及。若又自絶於先生之門。則生三大義。一無所施。遂就事師門。師門深加器重。凡有事。必屬之於先生。○師門方撰述五先生禮說。令先生搜閱考校。以類分書。先生編寫數篇以進。師門稱善。○十一月聞東岡金先生訃。爲位而哭。迎喪於中路。東岡先生卒於淸州寓舍。○十二月丁書巖公憂。先生承重持服。一如前喪。

三十二年我宣祖三十七年甲辰先生三十一歲

二月葬祖考書巖公於松羅洞。饋奠告祝。一遵家禮。○師門與張先生。並輿來吊。

三十三年我宣祖三十八年乙巳先生三十二歲

十二月服闋。○省先壠於各處。

三十四年我宣祖三十九年丙午先生三十三歲

三月聘夫人於居昌愼氏。軍資監正仁恕之女。○往見仲姊氏。仲姊氏冶城宋光憲夫人也。早寡無子。托於夫族。先生爲之優給臧獲。俾有依賴。○往拜師門於武屹。講論朱子大全。仍承考校之命。新刊朱書。字多訛誤。師門令門生一番講讀畢。仍令考訂。先生取雜出於他書者。參互整校。鄭先生稱善不已。○春往候張先生於慕遠堂。信宿而還。○五月與弟愧齋公。往拜師門。參通讀而還。師門於亂離之後。憂鄕子弟失學。設通讀之規。月朔講會。先生兄弟往參講席。師門召愧齋公而前曰是裵子章之弟乎。令講大學。句讀分明。字響淸亮。師門謂先生曰公有賢弟。

三十五年我宣祖四十年丁未先生三十四歲

春瀨村精舍成。瀨村在武屹之下檜淵之上。泉石明麗。先生築室於斯。以爲便於師門往來之路。○秋往候師門於安東府衙。時師門爲安東府使。先生往候於府中。有遊賞蓮亭詩在集中。○哭西厓柳先生於河隈。先生曾被柳先生覆燾之恩。思欲往拜。及到花山。柳先生已歿。赴哭於寢門而還。○十一月李白川天封,李東湖𥳕來訪瀨村。先生與兩公討論經典。因語及治平。兩公曰安貧是吾輩晩年加意處。先生曰康節居洛四十年。自謂安貧樂道。而經濟之心。未嘗不存。其詩曰斟有淺深存爕理。飮無多少繫經綸。可謂寫出自家意思。兩公曰士雖竆不忘達施。子章可謂得康節之意。

三十六年我宣祖四十一年戊申先生三十五歲

正月移卜慕谷○二月宣祖昇遐。望哭於郊。○八月往拜師門於檜淵。時師門以刑曹參判。乞暇還鄕。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三十六歲

八月趍慰師門夫人之喪。○秋與諸賢入武屹。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先生三十七歲

春聞朝廷有參判公伸寃之議。卽赴京。洛下縉紳聞先生至。爭趍問訊。○二月政院論啓。特命伸雪。褒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洛中諸公。感先生孝思。毋論知不知。同然一辭。得以伸雪追贈。先生祗受贈牒。奉還鄕里。行焚黃祭。鄕里之人聞先生歸來。賀者凡數百餘人。焚黃畢。先生兄弟立於床前。血淚如雨。見者莫不咨嗟。○夏與一道儒生。設爲師門卞誣疏。時州人朴而立搆誣師門。至以全恩一疏。謂之無君。先生與遠近章甫。詣闕封章。得以伸辨。○秋與一道儒生。爲五賢陞廡疏。愚伏鄭先生製其疏。○八月往鄕校。以朝命躋享五賢於東西廡。○十月與徐樂齋思遠,宋啞軒遠器,郭省齋。陪師門往遊修道山。○冬遷參判公墓於松洞先塋左。○張先生來訪於慕谷精舍。○上梧里李相公書。往復書在集中

三十九年光海三年辛亥先生三十八歲

春師門歷訪慕谷精舍。師門武屹之行。歷入精舍。從行諸人見精舍之制。笑之曰誰謂裵子章有經綸。門囪戶牖何錯也。師門曰東牖近於大夫人寢室。北牖接於外王母房舍。微密綜理。君輩何能知之。陪師門入武屹精舍。論南秋江金梅月堂事蹟。在集中。陪師門遊山泉庵。庵在武屹精舍之傍。稟問南冥雷龍堂,天山齋諸名義。在集中。因留講學於精舍。齋僧單薄。師門供奉太淡。先生憂之。師門曰士之志於道者。憂不在是也。先生自是益自固竆。雖麁糲敝袍。不以爲意。○七月往拜師門於檜淵草堂。因留講學。時試期近。門下來留者皆辭去。先生獨不去。師門曰爾何獨在此。對曰小子自己亥後仍廢擧業。師門嗟惜久之。

四十年光海四年壬子先生三十九歲

正月往拜師門於蘆谷寓舍。時師門自檜淵移卜於蘆谷。○十月祭外曾祖參軍白公墓。○祭外祖忠順衛宋公墓。白公墓在慶山。宋公墓在八莒。

四十一年光海五年癸丑先生四十歲

四月著合藥要訣。逸不傳○藥法卜吉日。禁雜人。團聚百鍊之精。轉成萬全之丹。蓋譬吾人爲學之方也。○高靈倅許公喬設其子穆冠禮。奉書以請。先生往赴賓席。先生一見和父。知其遠到授以圖書。托以心交雲。○秋省先壠。先生於先世墳塋。不計道里之遠近。每歲春秋。躳行瞻掃。○冬讀易於瀨村精舍。先生居家。夙興夜寐。終日危坐。潛心讀易。如有興會。吟哦自好。絶意榮進。嘗題溪舍詩在集中。

四十二年光海六年甲寅先生四十一歲

正月往慰師門蘆谷回祿之災。師門著述書籍。擧入灰燼。惟心經發揮獲全。○本州倅權公諿來訪於慕谷。以詩謝之。詩曰僻巷干旄訪。衡門山日殘。餘光何處想。秋月碧霄看。○夏往拜師門於泗濱。師門自蘆谷移卜於泗水。先生往拜之。時師門方改撰五先生禮說。令諸門人考閱謄寫。先生月餘始還。○十月往慰師門長子之喪。○十二月入武屹。轉往靑巖寺。雪後訪寺詩在集中。

四十三年光海七年乙卯先生四十二歲

正月弟愧齋公冠。依古禮畧備三加之儀。○二月女子子生。長適士人李惟銓。○三月丁母夫人憂。先生年已向衰。而制禮愈嚴。葬後始進麥飯。以終三年。○四月師門以書致唁。○五月葬母夫人於酒峴先塋下。遷參判公墓。同穴合祔。凡有疑禮。皆稟質於師門。先生與弟愧齋公。問移殯後屍床。依前因設歟。師門曰然。○問居廬則祔祭。設紙牓行之歟。師門曰祔祭似難行於山所。如欲廬墓。恐當待喪畢奉返。而其明日行祔事。未行祔事之前。朝夕上食不可廢也。○問改葬節目。家禮頗不詳盡。又無告辭。何所取則歟。師門曰儀節家禮中有改葬儀。可考見也。僕遭先妣之喪。改葬先府君。畧草改葬儀。與本喪同時。節目頗詳。○問破墓成殯之後。祭儀亦當奈何。師門日開舊墓奉出之後。當一依初喪禮。然不可前期出殯。當臨時啓墓。一宿卽行。○問破殯之日。遣祖奠旣不可行。則別無告祭節次歟。師門曰儀節家禮有返葬節次。可參考也。然今則禮變事異。似當別撰告文。具由以告也。○問發引時何喪當先歟。師門曰恐府君當先。○問改葬當服緦麻。而方在衰中。哭從之時。當服何服歟。師門曰當服重服。葬先考時服緦麻。○問同窆之後。虞祭未可並行歟。師門曰改葬只用一虞祭於墓所。先妣之虞。當在返哭之後。

四十四年光海八年丙辰先生四十三歲

八月伻候師門於榮川。時師門患風痺。七月往浴榮川椒井。送伻候之。○弟愧齋公因執喪疾劇。師門致書憂歎。

四十五年光海九年丁巳先生四十四歲

三月服闋。○七月陪師門往東萊溫泉。是行門下諸賢陪後。至洛江。主倅寄詩於陪行諸賢。諸賢各於舟中相和。先生詩曰蘭舟閒泛洛江秋。忝對光風作遠遊。蓬萊從古多靈藥。應取韶顔換白頭。八月陪師門還。○冬往拜師門於泗陽。時樂齋徐公爲作講室數間。門人聚糧立規。畧倣賢舘到記之例。以食床之多爲上。而惟先生最多雲。一日師門問曰吾欲陳全恩疏。於君意何如。先生對曰彝倫大義。不可不扶。師門卽令先生操筆。口號疏辭。先生手不停寫。間有激切處。輒仰稟此句恐合更商。師門卽改號。疏旣成欲呈。以柳瀹疏批之未安。不果上。○師門彙分退溪李先生禮義答問作二篇。令門人講劘。又令參校。先生留累日校正而還。

四十六年光海十年戊午先生四十五歲

子世維生。○與弟愧齋公往拜師門於泗陽。○秋與弟愧齋公讀朱書節要。節要卽李先生所述也。師門令學者講讀此書。○愧齋公旣授室。先生自管其生產。不令與知。使之專意學問也。

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己未先生四十六歲

與儒生設斥和疏廳。是歲深河之役。兩元帥陷敗。自廟堂和議大張。先生憤惋不已。與一道章甫。欲抗疏極斥。聞李爾瞻已上疏乃止。○六月陪師門椒井之行往蔚山。七月先還。○八月措送人馬於昌原海山亭。奉邀師門。師門在蔚山。抵書先生曰秋高海上。歸思已促。欲待僉君措送人馬。卽發爲計。先生與李公堉。備送人馬。師門以留調海亭。退期未還。

穆宗純皇帝四十八年。光宗貞皇帝泰昌元年。光海十二年。庚申先生四十七歲

正月五日。哭師門於泗陽之持敬齋。先生久叨師門。最蒙誘掖。克盡事一之誠。及喪先生特爲加麻。心喪三年。四月赴泗陽。奉先師柩行。返葬於夙夜齋之傍麓。喪葬儀節。悉遵儀禮。旣克襄。收拾遺稿。藏於百梅園。○女子子生。長適士人金是燧○聞神宗皇帝訃。出哭於郊。先生謂子侄曰我東之得至今日而父父子子者。莫非聖天子壬癸再造之恩。

熹宗哲皇帝天啓元年光海十三年辛酉先生四十八歲

正月赴先師小祥。以武屹山長。爲文祭先師。○往陜川。歷訪姜參議大遂。○過父子淵。感而有詩。先生曾陪參判公過此淵。至是重過有感。作詩曰憶昔嚴君啓此行。高牙大纛向南程。匹馬重臨江上路。淵名父子愧貪生。○冬與李東湖,朴槎翁,崔竹軒恆慶,李白川,李心遠諸賢。會於百梅園。議定先師文集校刊事。先生主其事

二年光海十四年壬戌先生四十九歲

春與遠近章甫。議定先師揭虔之所。士林以崔竹軒爲院長。以先生爲副貳。令主其事。○三月往大丘。奉安先師位版於硏經書院。配享於退溪李先生廟。○冬與崔竹軒及李東湖,李白川,李心遠,朴槎翁及同門諸賢。會百梅園。刱建先師書院於檜淵。時北人用事。士氣摧挫。公確然不動。躳自董役。

三年我仁祖元年癸亥先生五十歲

夏與洞主崔竹軒,李東湖,朴槎翁,李白川,李畏齋厚慶,李心遠,李認庵。各述先師言行錄。時洞主崔公貽書先生。欲與同門諸賢。會於百梅園。撰言行錄。先生赴會。記述平日所聞見以爲錄。凡三十餘條。○外王母朴氏卒。先生治喪盡禮。返葬於外家先塋之下。○六月往參先師贈職致祭。初贈吏曹判書。○九月子世綿生。○往檜淵相役。

四年我仁祖二年甲子先生五十一歲

二月弟愧齋公中進士。先生設聞喜宴。宴罷。先生追思父母之意。別給田園。又以妻家所來一奴與之曰賢舘往來。與之偕焉。○通諭道內。數監司閔聖徽之罪。設疏廳於尙州。時賊適稱兵犯闕。大駕南狩。徵兵諸道。慶尙監司閔聖徽啓曰本道士民。觀望向背。先生憤其誣一道士民。通諭回告。其文畧曰臣民不幸。逆竪肆毒。廟社蒙塵。乘輿南幸。當此之日。凡我道內士民。莫不忘身奮義。思死國難。耿耿血誠。天日所鑑。而監司閔聖徽。至以本道觀望向背。發兵勢難。爲密啓雲。噫。雖在髦蠻蠢動之鄕。尙不忍加此等語。況嶺南乎。平日忠國愛君以道義激勵者。至此而掃地矣。若隕淵谷。心骨俱痛。齊起暴白。一日爲急云云。遠近聞之。莫不同憤。剋期會於商山。欲一邊抗章刷恥。一邊倡義勤王。聞賊適就戮乃止。○七月以先師躋享川谷事。呈書於方伯。請啓於朝。初士論欲配享先師於川谷。將先享後告。先生執不可。至是先生與同門諸賢。往牛巖倉。呈於巡使。請啓聞於朝。巡使許之。○十月往川谷書院。躋享先師位版。道啓蒙允。始爲從享。○往不知巖。拜張先生。請先師行狀。

五年我仁祖三年乙丑先生五十二歲

春往檜淵相役。○九月往見宣謚官金公時讓於本州客舘。朝廷賜先師謚曰文穆。金公以吏郞。將宣謚於檜淵。見石潭李公問宣謚節次。李公曰裵處士某。岡門老德。鍊習禮儀。可就問之。金公到州邀之甚懇。先生往見焉。

六年我仁祖四年丙寅先生五十三歲

春編次先師文集。○貽書柳修巖。印來西厓先生文集。○伐先師神道碑石於居昌。主尹士述家○六月往不知巖。拜張先生。先師易簀後。先生又就正於張先生門下。一以事先師者事之。○秋作戒子文。逸不傳

七年我仁祖五年丁卯先生五十四歲

姜弘立之亂。大駕入江都。以張先生爲號召使。張先生召先生爲參謀官。先生卽赴幕下。參決軍政。○草招諭文。張先生令先生草檄。先生援筆立書。書凡數千言。張先生覽之曰足令人感動流涕。乃傳告列邑。其文畧曰。嗚呼。十年伺釁之賊。豕突於今日。龍灣安市。高壘衂矣。府尹廵邊。烈士殤矣。關東諸藩。已成望風之勢。箕封以西。方作豺虎之塲。旄倪何罪。血濺鋒刃。子女爲俘。盡入陰山。冦勢日深而人心日撓。遷國圖存。誠出廟謨之不得已也。嗚呼。倉皇海門。三宮播遷。二百年宗社。托在孤島之中。京城波蕩。士女魚肉。誰無父母。扶攜道路。誰無夫婦。逃竄山谷。但悲傳爕之身世。無處求生。言念國家之艱危。稅駕何所。今日國事。蓋不待智士而痛哭矣。嗚呼。惟我東方。地雖偏小。而衣冠文物之盛。禮樂敎化之懿。稱譽小中華於天下者。千百年於茲矣。豈有一朝爲狂冦所蹙。縮頭斂手。一向隱伏。置君父於相忘之域哉。氣數所關。雖不能免。而天之助順。理必伸矣。況我嶺南。人才之府庫。國家之根本。列聖之所培養。先賢之所敎訓。戶有節義之風。家傳忠孝之俗。義聲旣著於壬辰。忠憤豈泯於今日。朝廷所期待於本道者。不淺鮮矣。嗚呼。當職本以無似。竊位於朝。久積輕浮之譏。旣不能格君匡時。以救危亡之禍。又不能投筆請纓。以效敵愾之義。獲罪於鄒魯諸君子。固已久矣。自知不足以激動人心。號召義旅。而受命於危亂之際。義不敢辭。飮氷而南。日夕焦煎。惟不克效力是懼。所恃者秉彝同得之天。自我發之。而諸公所學之得力。正在此日耳。嗚呼。諸君子平日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當國勢贅旒之日。若不能慷慨發憤忘身衛國。但向草間求活。則其於名義何。若使鐵騎充斥。八路糜爛。則諸君子之身之家若妻若子。果能獨保於乾淨天地乎。義理如此。利害如此。捐生死國。猶愈於束手就屠。況義不以力。終未必死者乎。嗚呼。若士大夫曁父老民庶。至尊泥露。其忍聞乎。廟社蒙塵。其忍視乎。累朝恩澤。其忍忘乎。冠裳左袵。其忍恝乎。當職陛辭之日。玉音琅然。屬望於本道多士者。不啻丁寧。譬則父母在水火之中。望救於子也。於此不灑淚投袂而起者。則亦無復人理爲矣。元沖甲一書生耳。能以鄕兵大挫紅巾之賊。師直爲壯。寧有古今之殊也。凡有血氣者。各奮見義之勇。且效同聲之應。招集鄕里。糾合徒衆。協同官軍。以俟規畫。或遮絶嶺路。或捍衛分朝。倘有委靡退縮。不肯應募者。務加曉諭。至再至三。猶不聽信。則是甘心被髮而自入於後君之罪也。大義所在。自有常刑。然本道寧有如是之人乎。凡我同志之人。咸聽用亶之誥。戀行在而揮涕。有死之心。籲爾衆而同仇。所重者義。宜審熊魚之取捨。以破犬羊之心膽云云。○書到列邑。士爭奮刻期擧義。俄聞賊退而罷兵。○夏檜淵書院成。院役六年始迄。堂室門廡。井井有序。垣墻階級。矗矗不錯。凡片石一磚。無非先生點檢指揮雲。○往不知巖。拜張先生。請先師奉安文。凡屬先師文字。張先生多所撰著。而每有稟請。儕輩咸推於先生。先生屢度往來。有懷畢達。剖析事理。以質疑晦。先生自言張先生啓發激厲之勤。無異於鄭先生雲。○九月四日奉安先師位版於檜淵書院。○冬校正先師所撰五先生禮說。○與同門諸賢。致書於蔡投巖夢硯。屬年譜之役。又致書於李石潭潤雨。請神道碑銘於申象村

崇禎元年我仁祖六年戊辰先生五十五歲

春與同門諸賢。始先師文集刊役於本院。洞主崔竹軒以校刊之役。屬之先生。先生主其事。○答主倅蔡公裕後訂頑之問。時檜淵東西齋。揭訂頑砭愚之扁。主倅蔡公以訂頑之意。有所疑難。先生答書畧曰。朱夫子一定之論。峻截難犯。而我東諸賢之言。亦無間然。幸於夙夜之餘。特加精思。極其歸趣然後。再垂回敎。

二年我仁祖七年己巳先生五十六歲

十月刊役告迄。與李東湖書曰今急務惟在序文之請正本之寫。幸須遄臨。奬勉同志。次第擧行。毋失事機。千萬至仰。且新本經了具眼者則必重寫一通然後。可寫正本雲。高明以爲如何。○答張公以兪書曰先印一二卷雖唱準。而寧保其必精。發揮第一張。體姚之姚。誤書以堯。每以發揮爲無可虞而尙如此。況文集之校。未及發揮者乎。須以此意勉諸君子。竢全集印出。一番齊會。各盡誠力。至禱至禱。○答李東湖書曰發揮文刊三十五板。文集當始於念後。而㝡切悶者。校勘不得致精。立番諸儒。少可倚信奈何。惟冀卽臨指敎。使傳後之文。不至差誤。○與蔡柏浦楙書曰先師年譜。方擬期會李泰始。相對修潤。倘又與吾左右同事則爲幸尤如何。○與崔訒齋書曰工匠四集。多至四十餘人。不但供接之際。酬應甚煩。纔書旋校。纔校旋刊。勢多匆卒。鄕中士子。盡赴科塲。李泰始今又就職。無可與相對校訂。是用煎慮。

三年我仁祖八年庚午先生五十七歲

正月校刊先師年譜。與李東湖書曰文集印頒事甚緊急。若失此時。何能廣布乎。角峯亦助三百卷之紙。所印幾至五六十件。亦一幸也。○聞校中議配享先師於玄風道東書院。貽書止之。與呂公焯書曰頃者圖得官印匠。入送武屹。近當畢印。印來後欲持往黌舍。唱准而得其誤字則削改。尊須以此意。通諭於諸士友。爲一旬許文會之地。切仰切仰。道東實我先師竭誠營創之地。今若陞享。豈不爲吾黨之大幸乎。第先師於賜額之院。從祀重事。切不許徑自擅擧。語在答問中。辭意甚嚴。恐左右未及考閱耳。○二月往居昌。運先師神道碑而還。請役丁於地倅。又借僧徒於海印。達於蒼坪山下。○八月往拜張先生於不知巖精舍。○九月九日登伽倻山上峯遊覽。有詩曰九日伽倻第一峯。長天不盡思無竆。未知今古登高處。快活襟懷孰似儂。○歷路訪心遠堂李公。

四年我仁祖九年辛未先生五十八歲

春被誣逮禁府。先生聲望素著。逆竪仁居聞名而誣告。與崔訒齋晛同時被繫。○先生被拿時。命家人取五先生禮說一部。裝其行中曰。數年前吾與許和父有相贈之約。雖至死境。豈可負乎。已而得釋。沈參議演極力救解雲。○金吏部,閔洗馬應協來問。先生歸後以書謝之許眉叟亦來問。先生以禮說遺之。許公歎曰如公眞可謂死不失信。○還至商山。與弟愧齋公訪愚伏鄭先生於栗浦。及辭退。鄭先生目送之曰久聞龍虎之名。今見其人。名下果無虛士矣。

五年我仁祖十年壬申先生五十九歲

六月仁穆王后薨。望哭於郊。○七月與金東溟世濂會龍淵寺。講論心經發揮。時金公爲玄風倅檜淵士林請寫神道碑。金公因請先生及諸長老。會龍淵講論心經發揮。數日而罷。金公歸而歎曰鄭先生遺風餘範。可徵於二三子矣。○八月李心遠貽書先生。請與同往晉州。運致螭頭。先生以弟愧齋公疾劇未赴。○是月哭弟愧齋公。愧齋公病劇。先生食不下咽。寢不帖席。奔走醫藥之外。未嘗少離其傍。每雞鳴沐浴入家廟。泣禱於考妣神位前。請以身代。及其歿也。哀痛過度。治喪營葬。情文備至。

六年我仁祖十一年癸酉先生六十歲

重修武屹庵。武屹乃先師冥棲考盤之所也。先生爲山長時。齋舍傾頹。先生乃稍廣舊制而增築焉。凡所以愛護之道。靡不用極。雖一草一木。無非先生栽培沾漑也。○四月立神道碑於先師墓下。凡所指揮規畫。先生之功居多。○七月夫人愼氏卒。九月葬於松洞書巖公墓左。

七年我仁祖十二年甲戌先生六十一歲

五月往拜張先生於不知巖精舍。時張先生拜工曹判書。先生趍賀其門。○六月哭白川李公。○閏八月哭石潭李公。○秋遊赤山寺舊墟。赤山寺廢後。惟樓閣巋然獨存。題壁詩曰象外藏修卄載前。籠蘿風月揖山川。章成玉佩春雲靄。藥鍊金丹道氣全。驥老自傷千里步。鶴摧空戀九臯翩。荒涼廢寺尋陳跡。羞向題名憶盛年。

八年我仁祖十三年乙亥先生六十二歲

春與同門諸賢。謁先師祠廟。與李東湖,朴槎翁,崔鸛峯。會話院中而歸。○秋往永川遊立巖。立巖卽旅軒張先生所占也。○十二月仁烈王后薨望哭於郊。

九年我仁祖十四年丙子先生六十三歲

二月竪參判公墓碣碣文在集中○三月望。詣鄕校謁聖。○十二月淸兵犯京。大駕入南漢。徵兵八道。星州義兵推先生爲義兵將。本邑多士欲倡義勤王。會於校中。前承旨李公彥英推先生爲義兵將。先生倡卛鄕里。糾合義旅。兵糧器械。幾至就緖。會有媢嫉者沮焉。先生讓於他人。退去山中。○張先生倡義起兵。累書請先生。先生未及赴。巡察使沈公在聞慶。以軍書招先生。先生發行。

十年我仁祖十五年丁丑先生六十四歲

正月到聞慶幕府。巡察使以先生爲從事官。令贊畫軍謀。先生上佐元戎。下理部伍。號令嚴明。軍容整齊。與李知禮㙉,曺使君挺融。同在一幕。將進兵踰嶺。聞下城之報。遂罷兵而還。○哭心遠堂李公。有祭文在集中○五月哭仲妹氏。宋光憲夫人也○七月往拜張先生於永川之立巖。張先生自聞南漢之報。卽日永辭先壠。歸立巖。巖在東海之上。遂爲終老之地。中元之夕。親擧藍輿。陪遊於避世臺。因留累日。歸路歷拜臨臯書院。○八月巡察使沈公來訪於慕谷精舍。自聞慶還後。累書存問。至是來訪。○九月哭張先生於立巖之晩勖齋。旣成服。轉向平海。先生聞張先生患報。晨夜驅往。纔隔數十里而訃至。先生入而擧哀。親自襲斂。○十月往永川。奉張先生喪車還於仁同。○十二月赴張先生葬。有輓祭文在集中○除宣敎郞。銓曹因道薦累次注擬。終未蒙批。至是蔭補郞階。○許眉叟來訪於慕谷精舍。許公避亂嶺外。過先生。必以老德事之。必曰藤庵大丈。藤庵道丈雲。

我仁祖十六年戊寅先生六十五歲

春移卜修道山中。自丁丑以後。益有遯世之志。不用淸朝年號。世稱崇禎處士雲。○哭投巖蔡公。夢硯○有祭文在集中。哭竹軒崔公。有祭文在集中○子世維冠。○十二月竪書巖公墓碣。先生親製碣文。文在集中。

我仁祖十七年己卯先生六十六歲

春遊俗離山。因轉往主屹山。登覽而還。○秋遊智異山。轉往晉州。觀矗石樓。又往密陽。登嶺南樓。○往仁同。奉安旅軒張先生位版於吳山書院。○哭浣石李公。祭文在集中○往省先塋於各處。每歲輪省。七旬之後猶不廢焉。

我仁祖十八年庚辰先生六十七歲

正月從子世安冠。卽愧齋公子也。甫冠疾病彌劇。先生攜往咸昌醫家。躳執藥餌。彌月而還。

我仁祖十九年辛巳先生六十八歲

春往禮安。謁陶山退溪先生廟。因遊淸涼山。○往慶州。謁玉山晦齋先生廟。○七月與李東湖,朴槎翁。往遊崔竹軒溪舍。有詩在集中因與三老往遊洛江。舟中次崔竹軒詩曰兩兩白頭翁。秋江把酒時。陶然相得意。應不羨龍夔。時諸公年俱耆老。鬚眉皓白。隱德不仕。嘯詠江湖。時人目之以四皓。○八月往武屹看書。先生晩境優遊徜徉於武屹立巖之間。想像先師遺風。若遇佳賓韻士。則躡芒扶藜。攜手而行。跌宕嘯傲。樂而忘歸。

我仁祖二十年壬午先生六十九歲

撰川谷書院位次改正告由文。是歲躋享旅軒張先生於川谷。位次失儀。追後改正。先生作告由文。文在集中。○冬趙澗松任道來訪。

我仁祖二十一年癸未先生七十歲

三月旣望。期會趙澗松泛舟遊開津。去年冬。有共會開津之約。至是先生與從子世安,甥姪金是瑩及鄭斯文惟燾先往待之。趙公與曺斯文碩而來會。泛舟江中。擧酒相屬。日暮小雨點滴。入道東書院。謁金先生廟。因留宿焉。金察訪大振,徐進士鴻擧,郭主簿子固,郭參奉德懋,郭上舍子厚亦來會。翌日乘舟流洛臯。直下開津。乃各分路。澗松趙公爲之錄。眉叟許公爲之跋。○十一月竪外曾祖參軍白公墓碣。參軍公英風氣節。爲世所服。而子孫零替。先生竭力竪碑。親製碣文。文在集中。

我仁祖二十二年甲申先生七十一歲

還居慕谷精舍。○移安家廟。告由文在集中○竪叔考處士公墓碣。處士公無後。先生恐久而泯焉。竭力立碑。親製碣文。文在集中。

我仁祖二十三年乙酉先生七十二歲

十二月十日與張晩悔慶遇,金龜巖慶長,張南坡。期會於大興寺。議定張先生文集刊行事。

我仁祖二十四年丙戌先生七十三歲

二月改竪曾祖考參奉公墓碣。參奉公墓碣文。乃書巖公自製自寫。而折傷於兵亂中。至是改竪新石。摸刻舊文。一點一畫。小無差誤。

我仁祖二十五年丁亥先生七十四歲

五月撰內從叔宋公後昌墓碣文。碣文在集中○九月遣子世維世綿。往吊許眉叟於霞山。許公遭親喪於南州。反柩過陽亭。先生貽書檜淵院長朴公羾衢曰許友穆氏數日前自漣川奔哭於宜寧。其友聲聞。兄必槩知。而於我先師血誠追慕者也。每當往來。爲展謁廟宇。不計迂途。必致祗肅。爲吾黨者。雖在平時。不可泛視。況當此大故。其忍契然耶。暴烈炎衝霧露。千里號慟。安保其得延綿喘乎。賤意自院畧備賻儀。專人致慰。則其於事理。豈不恰當乎。且其行經過本院前路。尤不可不爲之動念也。幸留雅量。至祝至祝。及期聞喪行取路霞山。爲書致賻。遣二子吊之。

我仁祖二十六年戊子先生七十五歲

孫永徽生

我仁祖二十七年己丑先生七十六歲

春撰敬齋箴解。先生甞曰敬者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根本。一動一靜。不違於敬。則表裏交正。粹面盎背。遂取朱子敬齋箴集說分註。名曰敬齋箴解。次序不紊。段落分明。令初學者。易以尋入。○秋往謁吳山書院。

我孝宗元年庚寅先生七十七歲

哭槎翁朴公。○命次子世綿奉外家先祀。先生奉養外王母於家。生養死葬。無有遺憾。別設祠廟。以奉祀事。及是始命次子世綿主之。

我孝宗二年辛卯先生七十八歲

孫重徽生。○謁檜淵書院。○哭東湖李公。

我孝宗三年壬辰先生七十九歲

春立外祖考忠順衛宋公墓碣。忠順衛公旣無嗣。先生恐其久而無傳。竭力守護。親製碣文以竪之。文在集中。

我孝宗四年癸巳先生八十歲

孫碩徽用徽生。○家人請例應壽爵。命止之。先生年滿八十。例當受爵。子侄以爲言。先生笑曰吾本無意於仕宦。何必自求天爵乎。因戒子孫曰吾死後勿書郞階。只書處士二字可也。

我孝宗五年甲午先生八十一歲

三月往仁同。與趙澗松,張晩悔諸賢。議建旅軒張先生主院。

我孝宗六年乙未先生八十二歲

六月答主倅金公宗一書。勸再行祈雨祭。書曰旱暵比甚。伏想勤雨之擧。曾已例行。而未得回天。竊恐城主未免圭璧之歎也。先師官居。祈雨而未獲。則不敢遑寧。再行復行。必雨下而乃止。今以此望於鈴下耳。○七月出寓後洞。○八月十六日。行曾王母隴西李氏祀事。曉起看審豆品。○二十七日先生寢疾。命不進藥餌。時地主金宗一來訪。先生與之穩敘啜茶。因沉吟一夜。子弟進藥物。則以手揮器。不肯進飮。○二十八日寅時。考終於後洞寓所。凶音所及。莫不驚痛。治喪一遵儀禮。○九月初二日。子世維,世綿奉柩。還殯於慕谷精舍。弔客隨喪者百餘人。

我孝宗七年丙申

二月十七日丙寅。葬於厚理山亥坐之原。遷夫人愼氏墓合祔。

我肅宗十六年庚午

二月立墓碣。眉叟許先生撰而篆。文在集中。

我英宗元年乙巳

星州士林建道川書院於思瀨村。奉安位版。龕藏影幀。道川卽瀨村精舍舊址。

我正宗十年丙午

鄕中士林。移建道川書院於後浦舊址。奉安位版。傡享愧齋先生於左傍。後浦卽先生故里。故移建祠廟。並享兩先生。

附錄

[編輯]

道川書院廟宇上樑文

[編輯]

李世珩

勝地因人而增價。旣餘芬之未湮。君子沒世而益彰。固遺風之可尙。是以先輩杖屨之所。必爲後來俎豆之塲。洪惟道川奧區。實是星山靈境。危嶂奇巘。拱揖於左右。丹霞萬重。淸流激湍。暎帶於後前。白沙十里。坐對禿嶽。秀色長入几案之間。臥看倻山。晴嵐不出戶庭之外。可謂斯土之信美。正合碩人之考槃。盤谷之泉土甘肥。𮢶而飮耕而食。湘西之林壑幽邃。採可茹釣可餐。苔莓生磯。依俙然富春之瀨。桑麻盈野。彷彿乎武陵之源。念茲好山水之秘藏。曾有賢主人之棲息。藤庵裵先生。德行拔萃。孝友出天。痛遭蓼莪之悲。竟遂持揖之志。誠深萱闈之奉。自盡報暉之心。姜衾同歡。割膚於救痾之日。鄧姪篤愛。授饌於鞠養之時。處家而模範成。居鄕而聲聞著。識通今古。登典墳而探玄。學深淵源。入賢門而執贄。摳衣淵上。薰陶持敬明義之齋。叩篋泗濱。親炙博文約禮之誨。沾時雨而化其質。聞大道而達其材。累被老先生起余之褒。幾興同門友不如之歎。逮龍蛇邦運之曾否。任前後戎馬之連跨。軒冕灰心。圖書滿架。齒彌尊德彌卲。便作煙霞中逸民。貧且安竆且堅。自是風塵外高士。居然溪山之無主。已矣泡漚之成空。嗟高風之莫攀。幾何日月。奄徽音之已遠。累閱星霜。荒涼山川。不改舊時顔色。宛轉圖畵。空留當日儀形。爰取養德之遺墟。載啓妥影之新廟。工善材美。旣殫礱斲之能。日吉辰良。遽成輪奐之制。入其中而儀範井井。有廡有庭。觀乎外而規模森森。如跂如矢。修百年之盛擧。聳一代之羣聽。德容芝眉。如承溫溫之警欬。蕉黃荔子。不替肅肅之享儀。覽棟宇而興懷。瞻遺像而起敬。將見薦渚蘋之客。必有願執鞭之人。偉頌旣陳。脩樑乃擧。

拋樑東。古臺莾蒼入望中。先師遺躅宛如昨。追想當年恨不竆。拋樑西。武山翠色與天齊。昔賢杖屨優遊地。松栢猶存萬古悽。拋樑南。前溪直到鳳飛潭。源泉混混流無盡。水色月光一鏡涵。拋樑北。金烏屹屹峯巒立。冶翁淸節等夷齊。大義扶倫留世式。拋樑上。騰騰灝氣萬千丈。閒中日月舒而長。但聽村翁歌擊壤。拋樑下。山圍溪水水圍野。默觀動靜發天機。借問誰爲仁智者。伏願上樑之後。神祗保佑。靈宮肅淸。時祀長存。世愈遠而人愈仰。風物無改。水益淸而山益高。後生之觀感在茲。人奮希賢之志。士林之寓慕有所。邑成尙德之風。一廟遺儀。千載攸則。

道川書院講堂上樑文

[編輯]

李復厚

伏以昔賢之風韻猶存。旣建妥靈之廟。後學之折旋無所。合築講道之塲。幾年未遑。今日乃就。伏惟藤庵裵先生。巨擘嶺表。高足岡門。抱王裒蓼莪之悲。無意軒冕。以仲由剛果之質。克加琢磨。必自孝悌始爲仁。人無間然者。至於冠昏而盡禮。公之餘事乎。嗟夫世非棄公。公實避世。奇花異草。幾蝶夢之頻牽。翠霧丹霞。喜豹姿之可養。爾乃睠茲一谷。結茅數楹。寂寂山阿。爰得偃息之地。間間田畝。莫挽長往之懷。年彌高德彌尊。龍華處士起生民不被澤之歎。老於斯終於此。眉叟相公興迷塗無問疑之哀。苟非制行之逈出等夷。焉有老德之若是欽尙。肆鄕人之曠感。愈久愈深。闢賢祠而揭虔。以享以侑。第念歲飢財匱。事巨力綿。廟宇纔成。縱幸俎豆之有所。講堂未作。奈乏襟袍之攸歸。尙賴賢子孫之情誠。稍有頭緖。幸得式好亭之材木。乃成翼如。酒盈樽糓盈車。役傭爭赴。器之利繩之直。梓匠逞奇。不亦善乎。寔肯搆宇。故其矗矗之陛。正正之門。飛閣流丹。波通檜淵之渚。危巒聳翠。地接武屹之區。濟濟儒林。欣講肄之得地。煌煌堂廡。在見聞而鮮儔。是由於君子之留芬。亦可見吾黨之尙德。於虖。升斯堂入斯室。詎無觀感之心。講以義會以文。宜法仁孝之行。是之不念。何以堂爲。短頌纔陳。脩虹乃擧。

拋樑東。春半山中躑躅紅。緬念當年遊賞地。老査殘蘂恨無竆。拋樑南。一溪流水碧於藍。盈科後進無時已。取此從來義可探。拋樑西。拂雲層峀與天齊。若將孝誼爭高下。修道山高山反低。拋樑北。𮢶井而飮耕田食。安心講讀須無厭。分外之榮求不得。拋樑上。丹靑一幅留遺像。誾誾之色怳如覩。莫是摳衣承諭奬。拋樑下。綠畦靑畝饒前野。足塗手坼君休矣。奔走矦門亦已哆。伏願上樑之後。堂鬼神守。風孝友興。夏禮冬詩。與流峙而無替。翬飛鳥革。瞻棟宇而長存。

道川書院奉安文

[編輯]

李石經

星山一邦。鄒魯之域。儒賢輩出。文物彬赫。先生於此。感發興起。厚重其資。堅確其志。博識徹微。瓌才拔萃。意絶外趣。身勑內修。靈根禍嬰。蓼莪痛糾。至誠乃格。深寃斯雪。能盡子職。世所罕匹。萱堂日永。草心愛篤。養具甘旨。禮勤昕夕。怡色祗敬。順志無違。事生殫職。送終遵儀。棣萼連枝。肱衾同床。割膚救危。施敎多方。友於之隆。感人振俗。顧卹猶兒。有倍已督。寢則撫懷。饌每情畀。奉母尤謹。品需親備。齋必致潔。祭必如在。資旣得天。學亦由誨。負笈師門。襲薰蘭室。工着義理。德成材達。質疑就正。攀化服膺。淵庭泗濱。循墨從繩。名著儒林。望重同門。逮夫氷稼。天喪斯文。慟纏山頹。慕切羹牆。院宇之設。尙賢彌彰。邦運曾否。丁亂孔棘。仗義戎幕。參畫軍策。忠悃激烈。臣道無怍。稟旣不偶。命何多舛。蠖伸非願。龜藏是勉。遁跡山林。優遊泉石。扁藤號庵。寓懷潛伏。世間名利。視若浮雲。守貞養眞。祛華斥紛。德星忽晦。蓂筭幾經。芳聲不泯。人溯儀形。公議今倡。咨度建祠。相此道川。源自武湄。山擁水回。地幽景奇。碩人平生。棲息於斯。遺躅尙宛。餘馥可拾。拓基經始。不俟篋協。工役告訖。丹雘流彩。涓吉妥靈。階庭明灑。章甫聯翩。起敬起欽。自是來學。永世薦忱。謹設精禋。用伸虔告。怳攀德符。竊冀來格。

常享文

[編輯]

李石經

行敦孝友。工專問學。遺範在人。永世矜式。

移建道川書院上樑文

[編輯]

鄭煒

先賢腏食之禮已古。睠斯文而寓懷。道川尸祝之所重修。撫往跡而興感。多士聳喜。吾道增輝。恭惟藤庵大爺。德行早成。孝友爲本。痛纏蓼莪之日。泣血而雪寃。憂深棠棣之時。割膚而療疾。就有道而得正。沾時雨於泗濱。立斯門而最賢。竆道源於淵上。顧才質之渾化。師友之嘉褒頻承。逮德業之彌尊。山斗之重望攸屬。亦粵愧齋公。是兄是弟。有德有才。早占科名。播聲譽於賢舘。夙貫學識。襲規模於家庭。一愧字揭齋。朝夕觀省而爲警。四十年謝世。平生志業之未充。睠彼川上之原。曾是棲息之所。十里芳躅。在山水而不渝。百年餘芬。閱古今而無改。逮夫藤翁之易簀。爰卜是區而立祠。中被溪水之圮傷。奄見廟宮之傾陷。先輩俎豆之地。不可以災而亡。後學瞻依之方。盍亦就安而得。乃相桑梓世居之里。亟修重卜之儀。兼採士林齊發之論。始擧幷享之禮。弟兄之位列依舊。旣神理之所安。林壑之物色猶新。亦人心之允合。第緣物力之最薄。始見廟宇之新成。輪焉奐焉。祠廟之規範肅肅。如跂如矢。階堂之制度齊齊。前日之廟號仍存。何嫌別區之占。當年之友於如覩。果幸同室之祠。君子之德誼文章。何敢摸於彷彿。院祠之隳成興廢。粗可記於始終。允葉後人之誠。可無善頌之語。爲賦短律。侑擧脩樑。

拋樑東。修道山光雲影中。十里煙霞依舊在。怳疑鳩杖倚光風。拋樑西。一脈伽川道不迷。靜裏工夫涵養處。梧桐霽月向人低。拋樑南。飛鳳巖前有碧潭。百世淵源相接地。依俙當日侍雲庵。拋樑北。幅巾想像幽園側。桑麻古里遙遙浦。水竹煙花依舊色。拋樑上。高山在彼人瞻仰。弟兄一室坐儼然。神理人情還可想。拋樑下。丹靑一幅淸風灑。溫溫之像誾誾色。甘雨和風元氣惹。伏願上樑之後。君子道長。賢師澤遠。肅將祀享。世愈降而人愈尊。勤護廟宮。道益明而俗益厚。後生之觀感有所。人皆希賢。儒林之寓慕在茲。鄕是尙德。

後浦移建時告由文

[編輯]

先賢妥靈。必於故址。考亭紫陽。夫子闕里。遺馥未沫。芳躅依然。顧茲後浦。美名獨專。山秀於後。水麗於前。毓精百年。挺生二賢。橫渠大梁。致堂崇安。敦行孝友。兄難弟難。道承寒旅。德推羣哲。身蟄草廬。心存王室。大明旣晦。謝世處僻。西山殷日。栗里晉客。道義相磨。爲後人式。遠近章甫。合辭薦苾。惟彼院基。久未卜吉。爰相桑梓。龜筮協從。簡辰擇吉。誅茅剪蓬。玄武朱雀。左右西東。山連金烏。水接檜淵。矧逍遙地。端合揭虔。道川大宇。於設於茲。山川增色。講帷垂緇。藤老愧翁。宛其塤篪。豈不美哉。如覩舊儀。於千萬年。永世無

還安文

[編輯]

張敬穆

文穆夫子。東魯吾州。取斯成德。先生其尤。質確而和。學篤而優。枯栢孝哉。煖衣友於。誠回盆照。道聯衣摳。賢兄難弟。外就內修。行出百源。義逢傍流。實實淵上。隆師攸芋。道以書明。蹟使碑求。帶韋戎幕。時同國憂。衛道功深。叫義策紆。推孝及忠。一事三隅。鄕黨蓍龜。士林範模。百年道川。公議復孚。爰躋季方。因心共趍。顧茲舊廟。慮欠枝捂。新搆有奕。輿誠改圖。繩遵檜董。輪起川訏。迺趁丁享。縟儀更敷。似阜廬祠。並二程朱。況是晬幀。百世可留。威儀不忒。警誨如酬。河嶽精凝。棟宇輝揄。旣醴旣豆。庶格庶愉。於萬斯年。嘉惠孔悠。

道川重建記

[編輯]

道川非新建。乃是復設之院也。是院旣建而廢。旣廢而重建者。蓋爲乎藤老愧齋兩先生講道之墟。不可無妥靈之所也。噫。兩先生俱立雪於文穆公寒岡鄭先生門。而性姿拔萃。學問醇正。孝友至誠。矜式鄕黨者也。是以某年月日。鄕人以公議建祠於思瀨東麓之內。專享藤庵先生。而院號之扁以道川者。蓋自此肇矣。其後不多年。拘於邦令。因爲毀廢。則其爲士林之慨惜。當如何哉。何幸我聖上丙午冬。特弛舊禁。優降斯典。儒林之可躋俎豆者。靡不薦享。祠院之中。見撤毀者。擧皆復設。遂於是歲臘月鳳岡新享之日。州內儒林道中章甫。峻發公議。復設道川。而申之以愧齋先生並享之議。於是焉院址祠號。莫不仍舊而新之。時則是月卄五日也。旣毀之墟。廟宇重起。已撤之地。籩豆克潔。則後學之所以興慕於抑鬱之餘者。不特若新祠肇享之儀而已。於休先生。昆季師友。壎篪更和。俎豆密邇。德音彷彿。其爲泉塗之改照。廟貌之重光。豈特藤老獨享之日哉。仁山長立。道川不渴。斯院也。豈不與之終始乎哉。歲辛亥九月上浣。後學星山都命應。冐昧謹記。

先祖藤庵先生。早登師門。造詣隆深。秘跡丘園。終身不出。眉叟許先生銘其墓曰懷寶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此其先生之大致也。先生享八十二歲。出處行蹟。編年記其畧者。在孤村宗家。而的未知何代所編。嗚呼。諸父兄皆早世。不肖亦蔑識。家庭之傳。亦安得其詳乎。且夫遺集之營刊。先父老宿所極力。而尙今未遑。使先祖懿德。幾至湮沒。常極痛惜。歲戊午冬。星鄕士林合辭本院曰。先生文集之尙未刊行。非吾黨之責乎。乃與本孫。鳩財剞劂。年譜亦成。幸莫大焉。噫是營也。昔非不足。而到今就緖。抑豈非時有所會而事有所須者耶。世系圖弁於卷首。且裵之爲裴。寔遵純廟朝敎旨。而於先祖當時則未然。故謹上點畫而書裵。常享文上樑奉安移建等文。亦附卷末。俾來世得所考矣。顧此愚陋。豈敢疣贅。先父老未就之志。幸成於今日。茲敢忘其僭越。畧述顚末雲。七代孫洪模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