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遊記百回詳注/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西遊記百回詳注
◀上一回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下一回▶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悟元子曰:上回已言假土為禍,借靈明之性可以降伏矣,然假土已降,而真主斯現。此回專育收伏真土、和合四象、攢簇五行之妙用也。

  「唐僧三眾過黃風嶺,進西卻是一派平陽之地。」猶言過黃風之假土,即至平陽之真土矣。真去而假來,假去而真來,理所必然。然已到平陽之地,何以又有八百流沙河,三千弱水深乎?殊不知真土即在假土之中,假土不在真土之外。流沙比假土之流性不定,弱水比假土之易於陷真,流沙弱水正是借假修真之處。

  「河中鑽出一個妖精,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具有火也;「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具有木水也;「身披一領鵝黃氅」具有土也;「腰來雙攢露白藤」,具有金也;「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九宮相穿,拄杖在手,土運四象也。總言真土備有五行,羅列九宮,無不拄杖而運用之。

  「八戒與怪大戰」,木克土地。「大聖舉樣望那怪着頭一下,那怪轉身鑽入流沙河。」此躁性太過,而真土潛藏也。「行者道:『我們拿住他,不要打殺他,叫他送師父過河,再作理會。』」沙增為真土,非假土可比,打殺何以和四象?叫送過河理會,猶言過得此河,方能五行相會也。何以大聖道:「我水裡勾當不十分熟。」大聖水中金,水為金生,何以不熟?又金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何以不可去?此中別有妙義。蓋收伏真土在柔而不剛,金公堅剛之性,木母陰柔之性,取其用柔而不用剛也。八戒下水與怪復戰,那怪自敘本身一篇,其中捲簾、流沙、骷髏,俱系真土之象,以見有金公木母,而黃婆之不可無者。「八戒虛晃一鈀,回頭誘怪上岸,行者忍耐不住,劈頭就打,『嗖』的又鑽入水中。」總以見不能從容緩圖,急欲成功,不但真土不能輸服,反致真土潛藏不見。故八戒道:「你這個急猴子,便緩着些兒,等我哄到高處,你擋住河邊,卻不拿住他也。」此處收伏真土之火候作用,明明道出矣。蓋急則壞事,緩則成功,不到高處,未可下手,已離河邊,急須收伏,此千古不易之訣,收伏真土之妙法也。

  「三藏道:『怎麼奈何。』八戒道。『求得一個萬全之策方好。』」可見急躁則非萬全之策,緩着方有萬全之策也。「行者化齋叫睡」,緩着也;「凡胎骨重,駕不得雲」,緩着也;「攜凡夫難脫紅塵」,緩着也;「保的身命,替不得苦惱」,緩着也;「要窮歷異邦,不能夠超脫苦海」,緩着也;「就是先見了佛,不肯把經與你我」,緩着也;「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緩着也。「三藏道:『怎生區處?」』即沒萬全之策,還須八戒下水,還是急而不緩。那怪敘出寶杖長短由心,粗細憑意,系是神兵,不是凡器。可知為真土,而非假土可比。然土雖真,若不得和合之法,則彼此言語不通,未可投誠。「兩個從水底打到水面」,正是「寶杖輪,釘鈀築,言語不通非眷屬,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兩家相戰觸。」蓋言語通則彼此同心,土能載木;言語不通,則彼此爭持,木能克土。土木之生克,總在言語之通不通處點醒耳。八戒佯輸,那怪不肯上岸,便是嫌疑未去,信行不周,非可收伏之時。而欲強制,急為我用,猶如餓鷹叼食一般,到底着空,何益於事?

  夫金丹大道,全在火候爻銖不差,若少有差錯,未許完成。金木相併,金丹已宛然有象,然黃中不能通理,雖含四象而道難就。何則?土為萬物之母,所以和四象配五行。《悟真篇》曰:「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是有真土而金丹易成,無真土而金丹難就。雖然真土在流沙,以克土者降土,土爭持而不伏;以土生者制土,土反藏而不出。是將何所用其功?是必有道焉。苟非自在觀察,到得清淨之地,不能發其真誠,放行者叫八戒莫廝鬥,往南海尋尋觀音來。八戒道:「正是!正是!」不廝鬥而往南海,去強制而歸清淨,悟到此地,正是收伏真土之大機關,大作用。言語已通,可以施為矣。

  「菩薩道:『你這猴子,又逞自強,不肯說出取經人的話來,若肯說出取經人的話,他自早早歸順。』」可見前之三次大戰,皆由不肯說出取經人之故。提綱「八戒大戰流沙河」,是徒以戒求淨,而淨者反不淨;以戰制流,而流者更覺流。所謂大戰者,明譏其爭勝好強,而不能靜觀密察也。「菩薩取出一個葫蘆,吩咐惠岸叫在水面上只叫悟淨,他就出來了。」此等妙決,如谷應聲,何其省事?葫蘆者,二「土」合一成「圭」之象,已為靜土,戊為動土.動靜如一,戊已歸真而為淨。悟其此淨,真土自出,不求皈依而皈依矣。

  「把九個骷髏,接九宮布列,葫蘆安在當中,就是法船一隻。」謂之法船,真法船也。土居中央,九宮布列,八卦五行四象,盡在其中,圓滿無虧,金丹成就。得之者再造乾坤,別立世界,超凡地,入聖域,能成不朽功業。不徒唐僧能渡流沙河,而歷代仙真,無不藉此而渡流沙河也。詩云:「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己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水去求情亦等倫。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此攢簇五行之實理,乃仙翁開心見掌之法言,若人悟得其中妙義,則金丹有為之道,已是了了。噫!「自從悟得長生廖,年年海上覓知音。不知誰是知音者,試把此言着意尋。」其如人不識者何哉?

  「木叉到流沙河水面上厲聲高叫道:『悟淨!悟淨!取經人在此久矣,你怎麼還不歸順?』那怪聞說取經人,急出來向木叉作禮。」讀者至此,不能無疑。八戒為木,木叉亦木,何以八戒屢戰而不服,木叉一叫而出禮?菩薩已有言矣,若肯說出取經人,他自早早歸順,前八戒之戰不肯說出取經人,以木克土,是言語不通,專依自強也;今木叉之叫,已經說出取經人,土來就木,是言語已通,本於自在也。自強者以力制,故不歸順;自在者以德感,故自誠服。一出勉強,一出自然,天地懸隔。悟的此淨,方能收得真土;悟不得此淨,即收不得真土。高叫「悟淨!悟淨!」叫醒迷人者多矣,不知學人悟得否?悟淨歸了唐僧,又叫作沙和尚,即有為真土之作用。依菩薩法言,骷髏結作九宮,葫蘆安放當中,長老坐上,左有八戒,右有悟淨,行者在後,李了白馬。以《河圖》為體,以《洛書》為用,五行攢簇,三家相見,結就嬰兒,渾然太極矣。

  「不多時,身登彼岸,得出洪波,又不拖泥帶水,幸喜腳干手燥,自在無為。」此所謂「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棄有為而入無為,即在此時。「木叉收了葫蘆,那骷髏一時解化作九股陰氣,寂然不見。」蓋金丹成熟,取而服之,點化凡軀,如貓捕鼠,霎時之間,群陰悉化。從此師徒們同心向西而行,見佛有望矣。

  詩曰:真土匿藏流性中,特強戒定不成功。若非伏氣行柔道,彼此何能言語通。

 上一回 ↑返回頂部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