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百回詳注/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西遊記百回詳注
◀上一回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圭木母空 下一回▶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圭木母空

  悟元子曰:上回結出欲辨道中真假,須賴明師傳授之真,是道之求於人者也。然道之求於人者已得,而道之由於己者不可不曉。故此回合下二回,極寫氣質火性之害,使學者變化深造而自得真也。

  篇首「行者把菩薩降魔除怪之事,與君王說了,叫上殿稱孤」。是真假已明,正當正位稱尊,獨弦絕調,超群離俗之時也。「國王請一位師父為君,行者道:『你還做你的皇帝,我還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以見真正修道之上,以功行為重而不以富貴動心,若今之假道學而心盜蹠者,能不愧死?夫好物足以盲目,好音足以聾耳者,為其心有所也。心一有所,而性命即傾之。

  「三藏見大山峻岭,叫徒弟提防。」是未免因險峻而驚心,心有所恐懼也。故行者道:「再莫多心。」何其了當!蓋多心則心亂,心亂則氣動,氣動則火發,故「師徒們正當悚懼之時,而即有一朵紅雲,直冒到九霄空裡,結聚了一團火氣」也。噫!此則悚懼,彼則冒雲,出此人彼,何其捷速!當此之時,若非有眼力者,其不遭於妖精之口者,幾何人哉?

  「大聖把唐僧攙下馬來,三眾圍護當中。」自明而誠,防危慮險也。故妖精道;「不知是那個有眼力的,認得我了。」以是知妖之興,皆由心之昧,心若不昧,妖從何來?「沉吟半晌,以心問心。」此即有二心矣,心若有二,不為惡則為善,舉世之人,皆是棄善而行惡。若能去惡而從善,則超世人之一等矣。然此不過人道之當然,而於仙道猶未得其門也。蓋善惡俱能迷人,一心於惡,則邪正不知,必至違天而背理;一心於善,則是非不辨,必至恩中而帶殺。噫!惡中之惡人易知,善中之惡人難曉,是心之着於惡而為妖,着於善而亦為妖。

  「妖精自家商量道:「或者以善迷他,卻到得手。但哄得他心迷惑,待我在善內生機,斷然拿了。」機者,氣機也。氣即火,心為火髒,火一動而心即迷,心一迷而火愈盛,為善為惡,同一氣機,心之迷惑,豈有分別?

  「妖精變作七歲頑童,赤條條的身上無衣,將麻繩捆了手足,高吊在那松樹梢頭。」七者,火之數;赤者,火之色。高吊樹梢,木能生火,頑童者無知之謂。是明示心不明,而火即生也。

  「紅雲散盡,火氣全無。」火之隱伏也。「口口聲聲,只叫救人。」善里生機也。「長老叫去救」,禪心已亂也。「行者道:『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起,這去處凶多吉少』。古人云:『脫得去,謝神明。』」言機心一生,不分善惡,吉凶系之,是在乎神而明之,方可脫得災厄,而不為邪妖所誤。

  「妖精道:『我先把那有眼力的弄倒了,方才捉得唐僧。不然,徒費心機也。』」明鏡止水,足以擋魔;鏡昏月暗,適足起妖。明不倒而昏不來,明一倒而昏即至。此妖費心機,而唐僧被迷也。

  「枯松澗」,松至於枯,木性燥而易生火;「紅百萬」,紅至於萬,火氣盛而必攻心,「金銀借放,希圖利息」,心之貪多而無厭;「無賴設騙,本利無歸」,心之克吝而難捨。「發了洪誓,分文不借」,心無惻隱而不仁;「結成凶黨,明火執杖」,心無羞惡而不義。「財帛盡行劫擄」,足見心之隱忍;「父親已被殺傷」,誠為心之毒惡。「擄其母而作夫人」,心好色而不好德;「吊其子而叫餓死」,心喜殺而不喜生。妖精一篇鬼言謊言,雖是以善迷人,卻是機心為害。其曰:「若肯舍大慈悲,救我一命,回家酬謝,更不敢忘。」此又機心之最工者,然而伎倆機關,雖能哄其俗眼,到底難瞞識者。故行者喝一聲道:「那潑物,有認得你的,在這裡哩!」夫妖雖禍,若認得則妖不妖,不認得則不妖亦妖。

  「長老心慈,叫孩兒上馬。」是已為善機所迷,而禪心亂矣。禪心一亂,失其眼力,則不明;不明而火發,真金能不受克乎?此妖精不要八戒沙僧馱,而要行者馱也。「行者試一試,只好有三斤十來兩。」三為木,十為土,兩為火,言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則妖精為心火明矣。行者道:「你是好人家兒女,怎麼這等骨頭較?」火性炎上而易飛,非骨輕乎?

  詩云:「道德高隆魔障高,禪機本靜靜生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理所必然。禪以求靜,靜反生妖,勢所必有。「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頑踩外蹺。」然靜中之妖,惟心君正直,能以行中道而不為妖攝。柔性痴頑,每多走奇徑而投於鬼窟。「意馬不言懷愛欲,黃婆無語自憂焦。」性迷而腳跟不實,如意馬而懷愛欲;心亂而中無主宰,如黃婆而有憂焦。「客邪得志空歡喜,畢竟還從正處消。」客邪之來,由於禪心不定;禪心不定,客邪得以乘間而入。若欲客邪消去,畢竟以定而止亂,以正而除邪,庶乎其有濟焉。

  以上即提綱所謂「嬰兒戲化禪心亂」之意,禪心一亂,身不由主,為魔所弄。雖有行者浩然之正氣,足以摜成肉餅,扯碎四肢,其如忍不住心頭火起,一陣旋風,走石飛沙,八戒沙僧低頭掩面,唐僧被攝,大聖情知怪物弄風趕不上。五行落空,全身失陷,大道去矣,即提綱所謂「猿馬刀圭木母空」也。原其落空之故,皆由失誤覺察,不知善惡,禪心有亂,不能正心,散火所致。然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沙僧聞行者「自此散了」之語,述菩薩勸化,受戒改名,保唐僧取經,將功折罪之事。是覺察悔悟從前之錯,而意已誠矣。意誠而心即正,故行者道:「賢弟有此誠意,我們還去尋那妖怪,救師父去。」然正心誠意之學,全在格物致知,若不知其妖之音信,則知之不真,行之不當,不但不能救真,而且難以除假。

  「行者變三頭六臂,把金箍棒變作三根,往東打一路,往西打一路,打出一夥窮神來。」此剛化為柔,東西搜求,探頤索隱,鈎深致遠,極其心之變通,所謂格物而致知也。

  「披一片,掛一片,褌無襠,褲無口。」分明寫出一個《離》卦□卦爻圖略(止三爻,上下陽,中陰)也。心象《離》,《離》中虛,故為窮神。「被一片」,象《離》之上一奇;「掛一片」,象《離》之下一奇;「褌無襠」,象《離》之中一偶;「褲無口」,象《離》之上下皆奇。總以見有火而無水之象。「六百里鑽頭號山」,《離》中一陰屬《坤》,為六百里。「三十名山神,三十名土地。」二三為六,仍榷坤》數。「鑽頭」者,火之勢;「號山」者,怒之氣。

  「枯松澗」,比枯木而生火;「火雲洞」,喻怒氣而如雲。「牛魔王兒子」,自丑所穿為午;「羅剎女養的」,從《巽》而來即《離》。「火焰山修了三百年」,是亢陽之所出;「牛魔王使他鎮守號山」,是妄意之所使。「乳名紅孩兒」,似赤子之無知;「號叫聖嬰大王」,如嬰孩之無忌。描寫妖精出處,全是一團火性,略無忌憚之狀,所以為嬰、為聖、為大王,而為大妖。格物格到此處,方是知至,知至而意誠心正,從此而可以除假修真矣。

  「三徒找尋洞府,沙僧將馬匹行李潛在樹林深處,小心守護」。是真土不動,而位鎮中黃。「行者八戒各持兵器前來」,是金木同功,而施為運用。故曰:「未煉嬰兒邪火盛,心猿木母共扶持。」

  詩曰:善惡機心最敗行,機心一動燥心生。未明這個凶爭事,稍有煙塵道不成。

 上一回 ↑返回頂部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