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遊記百回詳注/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西遊記百回詳注
◀上一回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下一回▶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悟元子曰:上回虛心而識心,已是盡心而知性矣。然性之盡者,即命之至,頓悟之後,不妨漸修之功,方能自有為而入無為,歸於形神俱妙之地。故此回言金丹下手之功,使學者鑽研火候之奧妙耳。

  《悟真篇》曰:「天地盈虛自有時,審能消息始知機。由親庚甲申明令,殺盡三屍道可期。」蓋天地造化之道,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盈而虛,虛而盈,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者。然陽主生,陰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故聖人作《易》,於其不能相無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無所偏主;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常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焉。修道者,若能審知盈虛之消息,乘其機而逆用之,則生甲生庚,大與天討,陰可消而陽可復,可以返本還元矣。

  「金聖宮被賽太歲攝去」,是陽極生陰,《姤》之象。《姤》卦……一陰伏於五陽之下。金聖者,純《乾》也。賽太歲者,己土。《姤》之一陰,具有己土。「部下先鋒,取宮女二名,伏侍金聖娘娘。」「二名」為偶,仍成一陰之象,以一陰而扶侍眾陽,將欲漸進而消陽,此明禍之先見者。「行者一棒把根槍打為兩截」,是順而止之,防陰於未發之先也。何以行者聞西門火起,而以酒滅火乎?《姤》則真陽內陷,火上炎而水下流,火水未濟,五行順行,法界火坑,識神因靈生妄;順止其《姤》,則假陰消去,火歸元而水上潮,水火相濟,五行顛倒,大地七寶,元神借妄歸真。金丹大竅正在於此,其中有大作大用,呼吸感應之妙,非一切旁門,巴山轉嶺,遷延歲月者所可知。行者說出「天為鼎。地為爐,搏烏兔,采陰陽,天罡搬運,斗柄遷移,攢簇五行,合和四象,二氣歸黃道,三家會金丹」一篇言語,儘是天機。

  「大聖一心降妖,無心吃酒,呼哨一聲,寂然不見。」可見聖人作事純一不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非可以形跡觀也。「山凹里迸出煙火惡沙,行者變作一個鑽火鷂子,飛人煙火中,摹了幾摹,就沒了沙灰。」此精一執中,入虎穴探虎子,火里栽蓮之真法力。彼執空避妖之流,妖且不敢見,況能入煙火沙灰之中乎?然僅能沒沙灰煙火而不知其妖之巢穴,則真寶在妖,而終不為我用,何濟於事?此行者不得不於送文書之小妖審問個消息也。

  一變為蜢蟲兒,暗聽出傷生奪位,只是天理難容;再變為小道童,明問出無緣沾身,系有仙衣裝新。噫!金丹大道,差之毫髮,失之千里。良心發現,須要幽冥中度出;長生妙訣,還向神仙處求來。古人謂「性要悟,命要傳,莫把金丹當等閒」者,正是此意。妙哉!「神仙送一件五彩仙衣,與金聖宮裝新」者,是攢簇五行,革故鼎新,始則有為也。「穿了那農,渾身上下生了針刺」者,「針」與「真」同音,是披服有日,渾身一真,終則無為也。這個有為無為之道,皆神仙口傳心授之秘,非一切在聲色中用心意者,所敢妄想揣摸而知,得以沾身點污者?特以修其門戶,真假相混,邪正相雜,若不得真傳,或誤認陰陽為男女之陰陽,流於御女閨丹之術,冒然下手,憑心造作,「但攙着些兒,手心就痛」,未取於人,早傷其己,適以自招惱悶,何濟於事乎?

  「行者一棒打殺有來有去」,正示其死心忘意,去聲色而不來聲色也,故曰:「有去無來」。何以見之?「心腹小校,擔着黃旗」,非心意乎?「五短身材,疙瘩臉,無須」,敲鑼非聲色乎?「長川懸掛,無牌即假」,非心意懸掛聲色,以有為真,以無為假乎?「行者將棍子着小妖胸前搗了一下,挑在空中,徑回本國。」以見執心用意者,回頭一着,勢必四大歸空,一靈不返,可畏可怕。所獨異者,僅打死一小妖,何足為功,而披頭功乎?殊不知古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不能完成大道者,皆因認心意為道,以妖作主,來來去去,懸虛不實,所以無有結果。打死有來有去,是欲去假境而歸實地,閉死戶而開生門,謂之頭功,誰曰不宜?此個理路,若非在心君之處辨別個真假,如何得知?故國王見了道;「是便是個妖屍,卻不是賽太歲。」又云:「好!好!好!該算頭功。」其提醒學人者多矣。

  何以行者將一封戰書,揣在三藏袖裡,不與國王看見乎?如雲戰書無用,則即置之不言,何以揣在袖裡?如雲戰書有用,何以不使國王看見?悟一子注為:「戰書內,即打殺有來有去之妙。」若果是打殺有來有去之妙,有來有去已死,何妨與國王看見以示其妙?而奚必於伏魔歸聖之後,方才拿出與國王看見?及其拿出,又不言書中之意,於此可知別有奧妙,而非打殺有來有去之妙也。

  夫金丹大道,乃袖裡機關,只可自知,不可人見。戰書乃有為之事,有為者,盜鴻蒙未判之始氣以為我有,奪天地未分之生機以為我用。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如此機關,豈可令人見之耶?前之揣在袖裡,不與看者,「始而有作人難見」也;後之取回金聖,與看者,「及至無為眾始知」也。下文之計盜金鈴,收伏魔王,取回金聖,總是一封戰書,總是五彩仙衣,總是有為妙道。仙翁恐人不識,於結尾寫出「紫陽解脫棕衣」一案,以示戰書之意,系《悟真》從有為而入無為之妙旨。彼世之迷徒,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乎?

  有作之道,乃調和陰陽之道。三豐云:「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蓋生仙之道與男女生人之道無異,世道非男女交合不能生育,仙道非陰陽混成不能結胎。所爭者順逆不同,仙凡相隔耳。獨是男女非媒婢不能相合,陰陽非黃婆不能取信。猶龍氏云:「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是信者,陰陽相通之寶,若不得其信,無以示同心而別真假,真者未為我用,假者終難降伏。

  「行者要金聖心愛之物,國王取出一雙黃金寶串遞與。」串者,二中相連,如連環而不可解,正恍惚杳冥中之物,乃陰陽交感之信寶,」故為金聖心愛之物,亦為國王疼熱之物。得此真寶,取彼歡心,則以己合人,彼此扶持,可來去於陰陽之中,不為陰陽所拘矣。「行者變有來有去,一直前進,經至獬豸洞,入於剝皮亭。」彼一切猩猩通人言語,僅在話頭上求者,安能窺其機關?「剝皮亭」者,即《剝》卦也。《剝》卦……上《艮》下《坤》,下五陰而上一陽。「一座八窗明亮的亭子」即《剝》之初六、六二、六三、六四也;「中間有一張戧金的交椅」,即《剝》之六五也;「椅子上坐着一個魔王」,即《剝》之上一陽爻也。夫《剝》者,《姤》之漸,《復》之機。

  「行者見了魔王,公然傲慢,不循禮法,調轉臉,向外打鑼,數問不答。摜下鑼道:『什麼「何也,何也」!』」是大公無私,出乎禮法之外,在聲色而不着聲色也。其曰:「到那廂,亂叫拿妖精,打順腿」等語,是欲順而止之,不使順而行之也。然順而止之之道,須要內外一情相通方能濟事。「行者進後富見娘娘,現了本相,自稱國王請來降妖,救娘娘回宮,娘娘沉思不信」,是外信不通,而內情不應也;「行者奉上寶串」,是外信已通於內矣;「姐姐見了寶串,下坐禮拜道:『若能救我回宮,感恩不淺。』」是內信已通於外矣,內外信通,彼此扶持,可以下手施為,順而止之,借假救真矣。

  「三個金鈴」,即精氣神上藥三品之真靈也。但此真靈,先天入於後天,變為有質之物,無情化為陰精而出砂,元神化為識神而生火,元氣化為濁氣而生煙,聖寶化為魔寶矣。既為魔寶,稍有搖動,煙火黃砂俱出,作業百端。性命即傷。修行者,若欲復真,莫失除假;若欲除假,莫先盜轉金鈴。盜鈴之法,即順而止之之法;順而止之之法,即《悟真》所云:「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也。

  「行者仍變心腹小妖,哄請妖王,妖王欲奪了國,即封為大臣,行者順口謝恩」,順其所欲也;「娘娘歡喜迎接,說出夫妻有個心腹相托之義」,順其所欲也。惟能順其所欲,妖精不覺將鈴兒,交遞娘娘之手矣。娘娘哄着精靈,行者在旁取事,妖寶已轉為聖寶也。但這個順欲漸導之功,須要知其有利亦有害。利者,用柔道也。害者,用剛道也。

  「行者不知利害,扯去綿花,放出煙火黃沙」,是不能漸次用柔,急欲成功,自取其災,即《剝》之『小人剝廬』也;「行者知其難以脫身,又變為痴蒼蠅兒,釘在無火石壁上,群妖仔細搜尋,不見蹤跡」,是棄剛而就於柔,不識不知,氣質俱化,為群陰所載,而已不為妖精所傷,即《剝》之『君子得輿』之象。噫!總是一順,急躁,只知順而不知止;柔弱,外雖順而內實止。順之是非,能止不能止分之。

  「妖王說:『是個什麼賊子,乘機盜我寶貝?』」,虎將上前道:『這喊不是別人,定是那敗先鋒的孫悟空。想必路上遇着有來有去,傷了性命,奪了銅鑼旗牌,到此欺騙大王也。』」噫!順而止之之一法,悟得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能以盜陰陽,竊造化,轉生殺,逆氣機,借假復真,依真化假,來去於聲色場中,隨機應變,而不可以形跡窺之。所謂「只此一乘法,餘二俱非真。」彼一切不知真空妙有,順止之大法,僅在有蹤有跡處搜尋着,安足語此?故結曰:「弄巧反成拙,作耍卻為真。」蓋「弄巧反成拙」者,順而剝之,「小人剝廬」也;「作耍卻為真」者,順而止之,「君子得輿」也。《剝》之時義大矣哉!

  詩曰:精神與氣藥三般,為聖為魔在此間。不聞個中機秘事,心忙怎得盜靈還。

 上一回 ↑返回頂部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