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診宗三昧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診宗三昧
作者:張璐 
公元1689年



[編輯]

夫人身猶天地也。天地失和。則宇宙為殃。人身失和。則四體為病。所以主之者。在天地惟君。人身惟心。 故心為君主。君失其治。則宇宙災困。心失其養。則四體疾 。其弭災困。惟相之調和燮理。治疾 。亦惟醫 之調和燮理。故曰。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然相失政則殘民。醫誤治則殘命。相之與醫。豈易言哉。蓋天地之 九州。人身為九竅。天地之九野。人身為九髒。又石為之骨。土為之肉。江河為血液。草木為毫髮。道路為脈 絡。風為氣。雨為汗。雷為聲。凡此則人身無不合於天地者。天地有災。莫不載聞道路。人身有疾。莫不見諸 脈絡。故治疾猶要於測脈也。予當治邑江城。署多奇疾。遘識張路玉先生。其察脈辨證。輔虛祛實。應如鼓桴。 因問之曰。人身脈絡眾多。取病何獨決兩腕。雲。兩寸為心肺之關隘。一身之所主。猶君相之都邑。 天下之總會。故天下災無不肇於都邑。一身病無不形於兩腕也。人之六脈。猶廷之六部。天下刑賞與罰。莫不 由此。然其昂藏磊落。風論卓絕。迥越常識。其能運天時於指掌。決生死於須臾。又非泛泛可及知。無經天緯 地之才者。不可與言醫也。以之為良相。又誰曰不可。後以脈學一書索序。曰診宗三昧。予雖不知醫。觀其論 天地陰陽之常變。山川草木之脈理。靈機獨發。無不貫通造化。予所云為良相。信然。時因取召赴都。碌碌未 遑諾就。今於職務瘁勞。嗽疾復生。思良醫不可得。因述數語。郵寄以志仰雲。

康熙己巳即墨通家弟郭 撰

宗旨[編輯]

石頑老人跌坐繩床,有弟子進問醫學宗旨,老人憮然嘆曰;崇古聖人立一善政。後世輒增一害民之事。只今偽君 子之風。良由文本。夭生民之患。咎始神丹,吾嘗縱觀萬類。無物不有成敗之機。人稟造化之靈。不能超乎萬類。 地水火風。常交戰於一體。雖有志者。不無疾 之危。一有小劇。即從事於醫藥。往往貪生失生。深可 哀憫。逮如愚下無知。罔悟前車已覆之鑑。緣是不得正命者。日以繼踵。若夫未達不敢嘗者。自古及今。能 幾人哉。當世之名於醫者。有三種大病。一種藉世醫之名。絕志聖學。株守家傳。恣行削伐。罔顧本元。斯皆 未聞大道之故。一種棄儒業醫。徒務博覽。不卒師傳。專事溫補。極詆苦寒。斯皆不達權變之故,一種欺世 盜名,藉口給之便佞,賴聲氣之交通。高車炫術,曲體趨時。日殺無辜。以充食客之腸。竭厥心力。以博妻孥 之笑,斯皆地獄種子。沉淪業識之故,此三種病。非藥可除。吾今伏醫王力。運六通智。開個教外別傳。普 救夭札底微妙法門。汝等若有疑團。向前執問。但須迅掃胸中積染。向白地上從新點出個指下工夫。若能頓然 超悟。立正宗風。何慮不直接南陽先師一脈乎。


醫學[編輯]

或問醫藥之書。汗牛充棟。當以何者為先。答曰。醫林著作日繁。葛藤益甚。而識見愈卑。總皆竊取狐涎。 搜羅剩語。從無片言發自己靈者。吾故曰。教外別傳。不欲汝等墮諸坑塹也。近來留心斯道者。紛如泥沙。求其具夙根 者。卒不可得。是不得不稍借文本。以為接引之階梯。但此奪權造化。負荷非輕。即有真心向道,以天下生民為己任者。 入門宗派不慎。未免流入異端。向後雖遇明師檢點。頭緒決不能清。頭緒不清。審證必不能確。審證不確。下手亦無辣 氣。安望其有轉日回天之 乎。有志之士。務在先明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四經。為醫門之正法眼藏。然皆義深辭簡 ,質奧難明。讀者不可隨人作解。以障己之悟門。或遇不能透脫處。撞着銀山鐵壁相似。於挨拶不入處。忽地 頂門迸裂。自然洞若觀火。然後看古人注釋。卻不仍其紕繆。直待胸中學識堅固。隨意綜覽諸家。無往非受 其益。即如劉張李朱。世推四大家。觀其立言之旨。各執一偏。河間之學。悉從岐伯病機十九條入首。故其立方 。一於治熱。戴人專於撥亂除邪上起見。故汗吐下法。信手合轍。要知二子道行西北。地氣使然之故。不可強也。 東垣志在培土以發育萬物。故常從事乎昇陽。丹溪全以清理形氣為本。故獨長於濕熱。二子之道。雖皆行於東 南。然一當顛沛。一當安和。補瀉升沉之理。不可不隨時遷變也。在學識粗淺者。不能委悉其全。即當因材教 誨。指與個快捷方式工夫。 一般到家。惟脈學之言。自古至今。曾無一家可宗者。某不自揣。竊謂頗得其髓。惜不能力正習俗之訛。 咸歸先聖一脈。是不能無愧於心。或雲。夫子之道。昭乎日月。而尚有不辨明暗者。何也。曰。是某之機緣不 契。亦眾生之機緣不契也。教乘所謂時節因緣。非可強也。吾聞佛法無邊。能度一切有情。而不能化導無緣。 豈區區智力。能充 法界。使悉歸心至教乎。今觀游時師之門者。一皆羊質虎皮。問其所學。無非偽訣藥性 等書。家弦戶誦。不過如斯。今古相仍。莫知其謬。蓋偽訣出自高陽生。昔戴起宗嘗着刊誤以辟其妄。而聾 之師。猶視以為資生至寶者。以其編成俚語。易於習誦也。藥性賦不知出自何人。乃誣妄東垣所着。尤為發指。 吾願祖龍有知。凡有二書處。請用從火。造福無涯矣。至於王氏脈經。楊(原誤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 雜毒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虛四診。丹溪指掌。攖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 靡不稱譽於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迨夫得心應手之妙。如風中鳥跡。水上月痕。苟非智能辨才, 烏能測識其微於一毫端上哉。只今諸方雲集。向某問個脈法大義。吾當以三昧水滌除塵見。顯示個頭頭 是道底活法悟門。不涉纖微陳跡。便可言下薦機。學人毋以余言為尚異也。要知冰即是水。別傳之義。原不外 乎軒岐仲景祖祖相承之心印。但較當世所言七表八里之法。趨舍殊途。宗旨迥乎角立耳。


色脈[編輯]

或問人身四肢百骸。臟腑經絡諸病。皆取決於三部。究竟脈屬何類。動是何氣。而診之之法。一如古聖所 言否。答言。脈本營氣所主。為氣血之源。故能出入臟腑。交通經絡。行於肯綮之間。隨氣上下鼓動。其指下 發現之端。或清或濁。或小或大。或偏小偏大。雖言稟賦不同。實由性靈所發。非可一途而取。縱古聖曲為摩寫形象 。以推陰陽寒熱之機。然亦不過立法大義。明眼之士。貴在圓機活潑。比類而推。何難見垣一方人。蓋脈之顯 着雖微。而所關最鉅。其受氣在混沌未分之先。流行在胚胎方結之際。天地萬物。靡不皆然。如璇璣玉衡。江 海潮汐。此天地脈運之常也。白虹貫日。洪水滔天。此天地脈絡之病也。窮冬閃電。九夏雹冰。此天地氣交之 亂也。天愁雨血。地震生毛。此天地非常之變也。至於夏暑冬寒。南暄北冽,乃天地陰陽之偏。人在氣 交之中。脈象豈能無異。時值天地之變。診切安得不殊。試觀草木無心。其皮干莖葉,皆有脈絡貫通。以行津 液。頑石無知。亦中懷脈理。以通山澤之氣。適當亢 陰霖。嚴寒酷暑。則木石皆為變色。況於人乎。姑以 脈之常度言之。其始從中焦。循肺一經。而之三部。由中達外。為身中第一處動脈。較諸他處不同。古人雖有浮沉滑澀 等辨論之法。然究其源。有形之脈。乃水谷之精所布。稟乎地也。其鼓運之象。是無形 之氣所激。稟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氣。和合陰陽生生不息之機。此則稟乎氣交也。況此氣血之屬。原不可以 方圓端倪。即如人之面目。雖五官無異。及細察之。千萬人中。從未有一雷同者。經脈別論雲。診脈之道。觀 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夫色者神氣之所發。脈者血氣 之所憑,是以能合色脈。萬舉萬全。得其旨。則心目昭如日月。洵非下士可得而擬議焉。陰陽應象論言。善診 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病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 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則不失矣。此即能合色脈。萬舉萬全之互辭。然其所重。尤在適其性情。故診不 知五過四失。終未免為粗工也。邇來病家亦有三般過差。一者匿其病情。令猜以驗醫之工拙。一者有隱蔽難言 之病。則巧為飾詞。以瞞醫師。一者未脈先告以故,使醫溺於成說。略不加詳。雖老成名宿。未免反費推敲。 多有自認錯謬。喻之不省者。苟非默運內照。鮮不因誤致誤也。坐次一人問曰。夫子每雲。能合色脈。萬舉萬全。 設或深閨窈窕。密護屏幃。不能望見顏色。又當何如。曰。是何言之不聰也。尼父有雲。舉一隅。不以三隅 反。但須驗其手腕色澤之蒼白肥瘠。已見一斑。至若肌之滑澀。理之疏密。肉之堅軟。筋之粗細。骨之大小。 爪之剛柔。指之肥瘦。掌之濃薄。尺之寒熱。及乎動靜之安危。氣息之微盛。更合之以脈。參之以證。則氣血 之虛實。情性之剛柔。形體之勞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逆順。皆瞭然心目矣。復問五色之應五臟。愚所共知。 余皆學人未諳。願卒聞之。以啟蒙昧。曰。某所謂色脈者。倉公五色診也。乃玉機不刊之秘。知者絕罕。其間奧 妙。全在資稟色澤。以參脈證。如影隨形。守一勿失。靈樞所謂粗守形上守神者。即此義也。夫神者色也。形 者質也。假令黃屬脾胃。若黃而肥盛。胃中有痰濕也。黃而枯 。胃中有火也。黃而色淡。胃氣本虛也。黃而色黯。津 液久耗也。黃為中 央之色。其虛實寒熱之機。又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色白屬肺。白而淖澤。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綿軟。氣 虛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鮮赤。氣虛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澤。爪甲色淡。肺胃虛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 脈。氣虛不能統血也。若兼爪甲色青。則為陰寒之證矣。白為氣虛之象。縱有失血發熱。皆為虛火。斷無實熱 之理。蒼黑屬肝與腎。蒼而理粗。筋骨勞 也。蒼而枯槁。營血之涸也。黑而肥澤。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 陰火內戕也。蒼黑為下焦氣旺。雖犯客寒。亦必蘊為邪熱。絕無虛寒之候也。赤屬心。主三焦。深赤色堅。素稟 多火也。赤而 堅。營血之充也。微赤而鮮。氣虛有火也。赤而索澤。血虛火旺也。赤為火炎之色。只慮津枯 血竭。亦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若夫肌之滑澀。以征津液之盛 衰。理之疏密。以征營衛之強弱。肉之堅軟。以征胃氣之虛實。筋之粗細。以征肝血之充餒。骨之大小。以征 腎氣之勇怯。爪之剛柔。以征膽液之淳清。指之肥瘦。以征經氣之榮枯。掌之濃薄。以征髒氣之豐歉。尺之寒 熱。以征表里之陰陽。論疾診尺雲。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 少氣。斯皆千古秘密。一旦豁然。詢是臨機應用。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底第一義。稔須着眼。


脈位[編輯]

或問古人以三部分別臟腑。而大小二腸之脈。或隸之於兩寸。或隸之於兩尺。未審孰是孰非。願示一定之 理。以解學人之惑。答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緣經無顯論。所以擬議無憑。要知兩手三部。 咸非臟腑定位。不過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觀靈樞經脈。雖各有起止。各有支別。而實一氣相通。故特 藉手太陰一經之動脈。以候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有餘不足。其經雖屬於肺。實為胃氣所主。以臟腑諸氣。靡不本 之於胃也。五臟別論雲。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 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雲。人食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 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即此三段經文。可以默識其微矣 。或言兩手六部。既非臟腑脈位。何脈要精微論中有逐部推之之法耶。曰。此即所謂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吳 草廬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 兩寸關尺。皆手太陰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髒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出氣之 門戶。故名氣口。而為六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李瀕湖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 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即內經所指臟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氣而推。火旺於南。故心居左寸。木旺於東。 故肝居左關。金旺於西。故肺居右寸。土旺於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於右關。水旺於北。故居兩尺。人面南。 司天地之化。則左尺為東北也。東北為天地始生之界。人在胎息之中。則兩腎先生。以故腎曰先天。在五行則 天一生水。水性東行。膀胱為水注之器。腎司北方之令。又居下部。則其氣化從此而推也宜矣。然腎本有二。 同居七節左右。右者獨非腎乎。獨不主精氣乎。獨不司閉蟄封藏之令乎。蓋人身同乎造物。凡呼吸運動。稟 乎干健。臟腑軀殼。合於坤輿。以分野言。則腎當箕尾燕冀之界。其地風高土濃。水都潛行地中。結成煤火 。以司腐熟之權。 人應其氣。則三焦之火。從此交通。況三焦鼎峙兩腎之間。以應地運而右轉。是雖右尺偏相火。為生人生物 之源。因有命門之 號。其實兩腎皆有水火。原無分於彼此。以故岐伯於寸關二部。俱分左右。尺獨不分者。一皆主乎腎也。腎為 先天一氣之始。故首言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腸在其中矣。膀胱亦在 其中矣。以經氣言之。平居無病之時。則二腸之氣。未嘗不隨經而之寸口也。以病脈言之。則二腸司傳化之任 。病則氣化不順。而為留滯。又必驗之於尺矣。曷觀長沙論中。凡正陽明腑證。必尺中有力。方用承氣。此非 尺里以候腹之一驗乎。吾故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蓋尺外者。尺脈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脈 之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也。東方生木 。木應肝而藏於左。故借左關以候肝膽之氣。土居中位而旺於四季。獨以長夏濕土氣蒸之時。為之正令。故經以 之分隸右關。所謂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謂。中焦所主 。膽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於中。即關脈也。肝為陰中之陽髒。亦附近於背。故借左關之外以候肝。 內以候膈。右關之前以候胃。後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臟腑言。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 候脾也。火生於木而應乎心。合乎脈。謂之牡髒。牡者陽也。左為陽。寸為陽中之陽。故宜候之左寸。金生 於土而應乎肺。與胃一氣貫通。而主西方金氣。故經以之候於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宮城。胞絡之別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 而又上。則寸口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後以候胸中。心為虛靈之髒。而為君主之火。 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屬胞絡。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後以候膻中之氣也。詳本篇六部。但 言五臟。不及六腑。而獨不遺其胃者。以經絡五臟。皆稟氣於胃。五臟之本也。髒氣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胃氣乃至 手太陰也。原夫兩手六部。雖 皆肺經之一脈。而胃氣實為之總司。足陽明一經。與諸經經經交貫。為後天氣血之本源。即先天之氣。亦必從 此而化。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不得陽生之力。則陰無由而長也。或問六部皆屬肺經。皆主胃氣 。以推臟腑之病。敬聞命矣。而靈樞十二經。獨以人迎寸口言者。何也。曰。此辨別臟腑諸經之盛衰。及外內 諸邪之綱主也。夫寸口即是氣口。又謂脈口。以配人迎。昔人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即此脈也。復問其後諸經 之脈。又以三倍再倍一倍言者。此又何耶。曰。三陰三陽之謂也。逆其旨。則手足太陰謂之三陰。故盛者寸口 大三倍於人迎。手足少陰謂之二陰。故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手足厥陰謂之一陰。故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在陽經則不然。其手足陽明謂之二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盛。故盛者人迎大三倍。手足太陽謂之三陽。以二經 所主津液差少。故盛者人迎只大再倍。手足少陽謂之一陽。以二經所主津液最少。故盛者人迎僅大一倍也。或 言人迎主表。氣口主里。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髒者。何也。蓋人迎主表。氣口主里。是主邪氣而言。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也。此言人迎主腑。氣口主髒。是指經氣而言。原未嘗指腑臟也。以人 迎主在津血。津血灌注六腑。而偏麗於左。氣口主在神氣。神氣鍾於五臟。而偏麗於右。此陰陽血氣流行之 道。以上下言之。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左右言之。則人迎為陽。氣口為陰。須知人之血氣。與流水無異。 水性東行。若得風涌。即隨之而逝。不可拘於南北也。人身經脈營運亦然。雖血喜歸肝。氣喜行脾。而有左右 之屬。若得其火。即隨之而上炎。得其風。則隨之而外擾。變幻之機。靡所不至。豈復拘於部分哉。


脈象[編輯]

或問人身脈位。既無一定之法。但以指下幾微之象。推原 臟腑諸病。益切茫無畔岸。願得顯示至教。開我迷雲。答曰∶汝等今日各從何來?或言某從西南平陸而來,或 言某由西北渡水而來,或言某於東南仄徑遇師於不期之中。因諭之曰∶良由汝等識吾居處,得吾形神。故不拘 所從,皆可邂逅,否則 面錯過矣。故欲識五臟諸病。須明五臟脈形。假如肝得乙木春升之令而生。其脈若草 木初生。指下軟弱招招。故謂之弦,然必和滑而緩,是為胃氣。為肝之平脈。若弦實而滑,如循長竿,弦多胃 少之脈也。若弦而急強。按之益勁。但弦無胃氣也。加以發熱。指下洪盛。則木槁火炎而自焚矣。所謂火 生於木,焚木者,原不出乎火也。若微弦而浮,或略帶數,又為甲木之象矣。若弦脈見於人迎,肝氣自旺也。 設反見於氣口,又為土敗木賊之兆。或左關雖弦,而指下小弱不振,是土衰木萎之象,法當培土榮木,設投伐肝 之劑,則脾土愈困矣。若弦見於一二部,或一手偏弦,猶為可治。若六脈皆弦,而少神氣,為邪氣混一不分之 兆。靈樞有雲。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氣者,脈氣也,凡脈得純髒之氣。左右六部皆然者。俱不治也。或肝 病證劇 六部絕無弦脈,是脈不應病,亦不可治。舉此以為諸脈之例,不獨肝臟為然也。心屬丙丁而應乎夏。其脈若火之燃薪。 指下累累。微曲而濡。故謂之鈎。然必虛滑流利。是為胃氣。為心之平脈。若喘喘連屬。其中微曲。鈎多胃少之 脈也。若瞥瞥虛大。前曲後居。但鈎無胃氣也。若虛大浮洪。或微帶數。又為丙火之象。故鈎脈見於左寸。 包絡之火自旺也。或並見於右寸。火乘金位之兆。設關之外微曲。又為中宮有物阻礙之兆也。脾為己土而應於 四季。雖稟中央濕土。常兼四氣之化而生長萬物。故其脈最和緩。指下紆徐而不疾不遲。故謂之緩。然於和緩之 中。又當求其軟滑,是謂胃氣。為脾之平脈。若緩弱無力。指下如循爛綿。緩多胃少之脈也。若緩而不能自還 。代陰無胃氣也。若脈雖徐緩而按之盈實。是胃中宿滯蘊熱。若緩而澀滯。指下模糊。按之不前。胃中寒食 固結。氣道阻塞之故耳。若緩而加之以浮。又為風乘戊土之象矣。設或諸部皆緩。而關部獨盛。中宮濕熱也。 諸部皆緩。寸口獨滑。膈上有痰氣也。諸部皆緩。兩尺獨顯弦狀。豈非肝腎虛寒。不能生土之候乎。肺本辛 金而應秋氣。雖主收斂。而合於皮毛。是以不能沉實。但得浮弱之象於皮毛間。指下輕虛。而重按不散。故 謂之毛。然必浮弱而滑。是為胃氣。為肺之平脈。若但浮不滑。指下澀澀然如循雞羽。毛多胃少之脈也。昔人 以浮澀而短。為肺臟平脈、意謂多氣少血。脈不能滑。不知獨受營氣之先。營行脈中之第一關隘。若肺不傷燥 。必無短澀之理。即感秋燥之氣。亦病肺耳。非肺氣之本燥也。若浮而無力。按之如風吹毛。但毛無胃氣也。加 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陰虛陽擾。雖神丹不能復圖也。若毛而微澀。又為庚金氣予不足之象矣。若諸部皆毛。 寸口獨不毛者。陽虛濁陰用事。兼挾痰氣於上也。諸部不毛。氣口獨毛者。胃虛不能納食。及為泄瀉之徵也。腎 主癸水而應乎冬。脈得收藏之令。而見於筋骨之間。按之沉實,而舉指流利。謂之曰石。然必沉濡而滑。是謂 胃氣。乃腎之平脈。若指下形如引葛。按之益堅。石多胃少之脈也。若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但石 無胃氣也。若按之雖石。舉之浮緊。又為太陽壬水受邪之象矣。若諸脈不石。左寸獨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 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可知五脈之中。必得緩滑之象。乃為胃氣。方為平脈。則胃氣之驗。不獨在於右 關也。況內經所言。四時之脈。亦不出乎弦鈎毛石。是知五臟之氣。不出五行。四時之氣。亦不出於五行。故其 論脈。總不出五行之外也。但當察其五脈之中。偏少沖和之氣,即是病脈。或反見他髒之脈,是本髒氣衰,他 髒之氣乘之也。每見醫守六部之繩墨。以求臟腑之虛實者。是欲候其人。不識聲形笑貌,但認其居處之地也。 若得其聲形笑貌,雖遇之於殊方逆旅,暗室隔垣,未嘗錯認以為他人也。猶之此經之脈見於他部,未嘗錯認 以為他經之病也。 至於臨病察脈,全在活法推求,如診富貴人之脈,與貧賤者之脈,迥乎不侔。貴顯之脈,常清虛流利,富濃之脈 常和滑有神。賤者之脈。常濁壅多滯,貧者之脈。常蹇澀少神,加以勞 則粗硬倍常。至若嘗富貴而後貧賤, 則營衛枯槁,血氣不調。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久按索然。且富貴之證治。與貧賤之證治。亦截然兩途。富貴 之人。恆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總有表里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為主。略兼和營調胃足 矣。一切苦寒傷氣。皆在切禁。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內外未嘗溫養。筋骸素慣疲勞。臟腑經脈。 一皆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為主。若參 桂附等藥。咸非是輩所宜。惟嘗貴後賤。嘗 富後貧之人。素享豐腴。不安粗 。病則中氣先郁。非但藥之難應。參 或不能支。反增鬱悒之患。在所必至。 非特富貴之脈證。與貧賤懸殊。即形體之肥瘠。亦是不同。肥盛之人,肌肉豐濃。胃氣沉潛。縱受風寒。未得 即見表脈。但須辨其聲音涕唾。便知有何客邪。設鼻塞聲重。涕唾稠粘。風寒所傷也。若雖鼻塞聲重。而屢咳 痰不即應。極力咯之。乃得一線粘痰。甚則咽 腫脹者。乃風熱也。此是肥人外感第一關鍵。以肥人肌氣充 盛。風邪急切難入。因其內多痰濕。故傷熱最易。惟是酒客濕熱。漸漬於肉理。風邪易傷者有之。否則形盛 氣虛。色白肉鬆。肌腠不實之故。不可以此膠執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 於火。但以頭之時痛時止。熱之忽重忽輕。又為陰虛火擾之候也。惟發熱頭痛。無間晝夜。不分重輕。人迎浮 盛者。方是外感之病。亦有表邪兼挾內火者。雖發熱頭痛。不分晝夜輕重。而煩渴躁擾。臥寐不寧。皆邪火爍 陰之候。雖宜辛涼發散。又當顧慮其陰。獨形瘦氣虛,顏白唇鮮。衛氣不固者。最易傷風。卻無內火之患矣。 矧吾江南之人。元氣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治之稍過。不無熱去寒起之慮。而膏粱之人。 豢養柔脆。調適尤難。故善治大江 以南病者。不難遍行宇內也。但要識其所稟之剛柔。情性之緩急耳。西北之人。慣拒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 。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里諸邪。不傷則已。傷之必重。非大汗大下。峻用重劑。不能克應。滇粵之人。恆受 瘴熱。慣食檳榔。表里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縱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以表藥性皆上 升橫散。觸動瘴氣。發熱漫無止期。不至津枯血竭不已也。經雲。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 所謂同病異治也。是以他方之人。必問方隅水土。旁觀者以為應酬套語。曷知其為察脈審證用藥之大綱。故操 司命之權者。務宜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向生死機關下個竿頭進步工夫。自然不落時人圈繢。當知醫門學問。原無 深奧難明處。但得悉其要領。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擔荷。又何必搜羅百氏。博覽群書。開鑿尋文解義之端。 愈滋多歧之惑哉。


經絡[編輯]

或問奇經諸脈。何以異於十二經。而以奇字目之。答曰。夫十二經者。經脈之常度也。其源各從臟腑 而發。雖有枝別。其實一氣貫通。曾無間斷。其經皆直行上下。故謂之經。十五絡者。經脈之聯屬也。其端各 從經脈而發。頭緒散漫不一。非若經脈之如環無端也。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絡。奇經為諸經之別貫。經經自為起 止。各司前後上下之陰陽血氣。不主一髒一腑。隨邪氣之滿溢而為病。故脈之發現諸部。皆乖戾不和。是古聖 以奇字稱之。非若經氣之常升。絡氣之常降也。所以者何。蓋緣經起中焦。恆隨營氣下行極而上。故其診在寸 。絡起下焦。恆附營氣上行極而下。故其診在尺。雖經有明諭。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評虛實論雲。經絡皆實。寸 脈急而尺緩。言經中所受之邪。既隨經而盛於上,絡氣雖實。當無下陷之邪。則尺部不為之熱滿矣。次雲絡氣 不足。經氣有餘。脈口熱滿。尺部寒澀。有餘則熱滿。 是指邪氣而言。非經氣之充實也。不足則寒澀。絡氣本虛之驗也。又雲。經虛絡滿者。尺部熱滿。脈口寒澀。 絡滿亦指邪氣。以經中之邪陷於絡。故尺部為之熱滿也。按金匱雲。極寒傷經。極熱傷絡。蓋經受寒邪而發熱 。絡受熱邪。而傳次溢入於奇經矣。然經絡之脈。雖各有疆界。各有司屬。各有交會。而實混然一區。全在大氣鼓 運。營血灌注。方無偏勝竭絕之虞。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是以十二經脈。各以分隸氣血之所屬也。其經絡二字。方書中靡不並舉。曷知絡脈皆不離本經之部分。雖十 二經外別有陰絡陽絡脾之大絡三種。而為病亦不殊本經之血氣也。蓋絡脈之病。雖略亞於本經。然邪伏幽隱。 氣難升散。不似經脈之循經上下。易於開發也。而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髒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 形。無從而見也。即經絡受邪。不至滿溢。與奇經亦無預也。惟是經絡之邪熱滿。勢必溢入於奇經。所以越人 有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之喻。試推傷寒之邪。皆從陽維而傳次三陽。從陰維而傳次三陰。未嘗循十二經次第 也。或有髒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受病者有之。復問八脈之形象與病苦。可得聞乎。答曰。在經有也。吾 嘗考諸經中。言沖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氣里急。督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強。不得俯仰。任脈 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陽維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熱。 溶溶不能自收持。陰維尺內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悵然失志。陽蹺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病苦陰緩而 陽急。陰蹺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病苦陽緩而陰急。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內經所 言奇經之脈象如是。凡遇五癇七疝。項痙背強。發歇不時。外內無定之證。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便於奇 經中求之。或問奇經之奇字。昔人咸以奇偶之奇為訓。未審孰是。因語之曰。讀書須要自立主 見。切勿浮 地隨人腳跟。設泥昔人奇偶之說。不當有陰陽維蹺之配偶也。坐客皆舉手稱善。請着玉版。以 為奇恆之別鑒。


師傳三十二則[編輯]

或問診切之法。何者為宗。答曰。診切之法。心空為宗。得其旨。言下可了。不得其旨。雖遍讀五車。轉 增障礙。只如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是盲者過。非日月咎。客雲。若爾則古人歷陳某脈某病。鑿鑿諸例。 將有適於用乎。無適於用乎。答曰。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客雲。法法紕繆。安得滌除玄覽。參五 色之診乎。答曰。除卻胸中落索。空空地向 己靈上究去。了得浮脈之義。便了得沉脈之義。觸類旁通。諸脈皆了無餘蘊矣。夫脈學人。大醫王之心印。非大 智能。大辨才。難以語此。吾嘗疾首生民。不聞炎黃之垂誨。永違仲景之至言。逮後唐處士千金方。直接長沙 一脈。又以立法險峻。不易躋攀。乃致造詣日卑。風斯日下。今我不惜廣長。開陳聖教。為眾生運無盡燈。譬諸 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庶不沒宿昔先師垂誨。吾當逐一為汝陳之。

【浮】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虛脈之按之不振。芤脈之尋之中 空。濡脈之綿軟無力也。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在暴病得之 。皆為合脈。然必人迎浮盛。乃為確候。若氣口反盛。又為痰氣逆滿之徵。否則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 病不浮。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反見虛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漸衰。不能無假象發見之虞。 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受病。故凡浮脈主病。皆屬於表。但須指下有力。即屬有餘客邪。其太陽本經風寒營 衛之辨。全以浮緩浮緊分別而為處治。其有寸關俱浮。尺中遲弱者。南陽謂之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故。 見太陽一經。咸以浮為本脈。一部。 不逮。虛實懸殊。亦有六脈浮遲。而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雖始病有熱。可驗太陽。其治與少陰之虛陽發露 不異。又有下後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緊兼數之類。總由表邪未盡。乃有結胸咽痛。脅急頭疼之變端。詳結胸 髒結及痞之證。皆為下早。表邪內陷所致。究其脈雖變異。必有一部見浮。死生虛實之機。 在關上沉細緊小之甚與不甚耳。惟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需下之。所謂從證不從脈也。其 在三陰。都無浮脈。惟陰盡復陽。厥愈足溫而脈浮者。皆為愈證。故太陰例有手足溫。身體重而脈浮者。少陰 例有陽微陰浮者。厥陰例有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須知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 陽回。合從陽治。幾微消息。當不越於聖度也。近世陶尚文浮中沉三法。舉世共推。雖卓立己見。究其所云。 不論脈之浮沉遲數。但以按之無力。重按全無者。便是陰證。曷知按之無力者。乃虛散之脈。與浮何預哉。逮 夫雜證之脈浮者。皆為風象。如類中風痱之脈浮。喘咳痞滿之脈浮。煩瞑衄血之脈浮。風水皮水之脈浮。消癉 便血之脈浮。泄瀉膿血之脈浮。如上種種。或與證相符。或與證乖互。咸可治療。雖內經有腸 下白沫。脈沉 則生。脈浮則死之例。然風木乘脾之證。初起多有浮脈。可用升散而愈者。當知陰病見陽脈者生。非若沉細虛 微之反見狂妄躁渴。難於圖治也。

【沉】沉脈者。輕取不應。重按乃得。舉指減小。更按益力。縱之不即應指。不似實脈之舉指 。伏脈之 匿於筋下也;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 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沉 為少陰受病。故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若始病不發熱。無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 之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痛。煩擾不寧。至五七日後。而變手足厥 冷。躁不得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亦有始本陽邪。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此 熱去寒起之虛證也。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上小細沉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之結胸也。若能食自 利。乃陽邪下陷。陰分之髒結矣。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而兼太陽。即所謂兩感也。此與病發熱頭痛。脈 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 若沉而實大數盛。動滑有力。皆為陽邪內伏。沉而遲細微弱。弦澀少力。皆屬陰寒無疑。有冬時伏邪。發於春 夏。煩熱躁渴。而反脈沉。足冷。此少陰無氣。毒邪不能發出陽分。下虛死證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 汗後脈沉。皆為愈證。非陽病陰脈之比。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 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其脈之沉伏。而誤認陰寒也。至如腸 自利而脈沉。寒疝積瘕而脈沉。歷節痛痹 而脈沉。伏痰留飲而脈沉。石水正水而脈沉。胸腹結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鬱結氣滯而脈沉。咸為應病 之脈。若反浮大虛澀。或雖沉而弦細堅疾。為胃氣告匱。未可輕許以治也。

【遲】遲脈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舉按皆遲。不似澀 脈之參伍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遲為陽氣不顯。營氣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隸之虛寒。而人迎主寒濕外襲。 氣口主積冷內滯。又以浮遲為表寒。沉遲為里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此論固是。然多有熱邪內結。寒 氣外郁。而見氣口遲滑作脹者。詎可以脈遲概謂之寒。而不究其滑澀之象。虛實之異哉。詳仲景有陽明病脈遲。 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 熱便硬。手足 然汗出者。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 浮。因誤下而變遲。膈內拒痛者為結胸。若此皆熱邪內結之明驗也。當知遲脈雖現表證。亦屬髒氣不充。不能 統攝百骸。所以邪氣留連不解。即有腹滿而頭眩脈遲。陽分之患未除。禁不可下。直待里證悉具。然後下之。 聖法昭然,豈不詳審慎重乎。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詳遲為在髒一語。可罔顧慮髒氣之病乎。

【數】數脈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應指急數。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 急疾也。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薄於經絡之象。所以脈道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故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 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即經盡欲解。而脈浮數。按之不芤。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則知數而按 之芤者。皆為虛矣。又陽明例雲。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 。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吐也。又胃反而寸口脈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 欲吐。陽浮陰數亦吐。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人見脈數。悉以為熱。不知亦有胃虛。及陰盛 拒陽者。若數而浮大。按之無力。寸口脈細者。虛也。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病熱而脈數。 按之不鼓甚者。乃陰盛拒陽於外而致病。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鼓擊於指下者。乃陽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丹溪雲。脈數盛大。按之而澀。外有熱證者。名曰中(平聲)寒。蓋寒留血脈。外證熱而脈亦數也。凡乍病 脈數。而按之緩者為邪退。久病脈數。為陰虛之象。瘦人多火。其陰本虛。若形充色澤之人脈數。皆痰濕郁 滯。經絡不暢而蘊熱。其可責之於陰乎。若無故脈數。必生癰疽。如數實而吐臭痰者為肺癰。數虛而咳涎沫者為 肺痿。又歷考數脈諸例。有雲數則煩心者。有雲滑數心下結熱者。皆包絡火旺而乘君主之位也。有雲細數陰虛 者。水不制火。真陰虧損也,有雲數為在腑者。陽邪干陽。髒氣無預也。有雲數則為寒 者。少火氣衰。壯火食氣也,大抵虛勞失血。喘嗽上氣。多有數脈。但以數大軟弱者為陽虛。細小弦數者為陰 虛。非若傷寒衄血之脈浮大。為邪伏於經。合用發汗之比。諸凡失血。脈見細小微數無力者為順。脈數有熱。 及實大弦勁急疾者為逆。若乍疏乍數。無問何病。皆不治也。

【滑】滑脈者。舉之浮緊。按之滑石。不似實脈之 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 之過於急疾也。仲景雲。翕奄沉。名曰滑。滑者緊之浮名也。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狀。無以過之。滑為多 血少氣之脈。而昔人又以滑大無力。為內傷元氣。曷知滑脈雖有浮沉之分。卻無無力之象。蓋血由氣生。若果 氣虛。則鼓動之力先微。脈何由而滑耶。惟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而血熱脈滑者有之。嘗考諸內經。有脈滑曰 病風。緩而滑曰熱中。脈浮而滑曰新病。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弱以滑是為胃氣。滑者陰氣有餘也。則知滑 脈之病。無虛寒之理。他如傷寒溫熱時行等病。總以浮滑而濡者為可治。故先師論脈。首言大浮數動滑為陽。 而雜病以人迎浮滑為風痰。緩滑為中風。氣口緩滑為熱中。滑數為宿食。尺中弦滑。為下焦蓄血。又嘔吐而寸口 遲滑,為胸中實。下利而關上遲滑。為下未盡。厥逆而脈滑。為里有實。詳此則滑脈之病。可不言而喻。即經 有滑者陰氣有餘一語。是指陰邪搏陽而言。豈以陰氣有餘。多汗身寒之病。便可目為血多。又以滑大之脈。牽 合無力。而為內傷元氣乎。平人肢體豐盛。而按之綿軟。六脈軟滑。此痰濕漸漬於中外。終日勞役。不知倦怠 。若安息則重着 疼矣。夫脈之滑而不甚有力者。皆浮滑緩滑濡滑微滑之類。終非無力之比。滑為血實氣壅之 脈。悉屬有餘。婦人身有病而脈和滑者為孕。臨產脈滑疾者曰離經。若滑而急強。闢辟如彈石。謂之腎絕。滑 不直手。按之不可得。為大腸氣予不足。以其絕無和緩胃氣。故經予之短期。

【澀】澀脈者。指下澀滯不前。內經謂之參伍不調。叔和喻以輕刀刮竹。通真子譬之如雨沾沙。長沙又以 瀉漆之絕。比擬雖殊。其義則一。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來去綿軟也,良由津血虧 少。不能濡潤經絡,所以澀澀不調。故經有脈澀曰痹。寸口諸澀亡血。澀則心痛。尺熱脈澀為懈 。種種皆陰 血消亡。陽氣有餘。而為身熱無汗之病。亦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而見澀數模糊者。陰受水谷之害也。 金匱雲。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有發熱頭痛。而見浮澀數盛者。陽中霧露之氣也 。霧傷皮腠。濕流關節。總皆脈澀,但兼浮數沉細之不同也。有傷寒陽明腑實。不大便而脈澀。溫病大熱而脈 澀。吐下微喘而脈澀。水腫腹大而脈澀。消癉大渴而脈澀。痰證喘滿而脈澀。病在外而脈澀。婦人懷孕而脈澀 。皆證脈相反之候。間有因胎病而脈澀者。然在二三月時有之。若四月胎息成形之後。必無虛澀之理。平人無 故脈澀。為貧窘之兆。尺中蹇澀則艱於嗣。金匱雲。男子脈浮弱而澀則無子。精氣清冷。其有脈塞而鼓如省客 。左右旁至如交漆。按之不得如頹土。皆乖戾不和。殊異尋常之脈。故素問列之大奇。

【虛】虛脈者。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少力。久按仍不乏根。不似芤脈之豁然 中空。按久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虛為營血不調之候 。叔和以遲大而軟為虛。每見氣虛喘乏。往往有虛大而數者。且言血虛脈虛。獨不詳仲景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東垣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若虛大而時顯一澀。為內傷於血。凡血虛之病。非顯澀弱。則弦細芤遲。如 傷暑脈虛為氣虛。弦細芤遲為血虛。虛勞脈極虛芤遲。或尺中微細小者。為亡血失精。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 善盜汗出。則氣血之分瞭然矣。慎齋有雲。脈洪大而虛者防作瀉。可知虛脈多脾 家氣分之病。大則氣虛不斂之故。經雲。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病在中。脈虛難治。仲景有脈虛者不可吐。 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可見病實脈虛。皆不易治。蓋虛即是毛。毛為肺之平脈。 若極虛而微。如風吹毛之狀。極虛而數。瞥瞥如羹上肥者。皆為肺絕之兆也。惟癲疾之脈虛為可治者。以其神 出舍空。可行峻補。若實大為頑痰固結。搜滌不應。所以為難耳。

【實】實脈者。重濁滑盛。相應知參舂。而按之石堅。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 盛去衰也。實為中外壅滿之象。經雲。邪氣盛則實。非正氣本充之謂。即此一語。可為實脈之總歸。夫脈既實 矣。諒虛證之必無也。證既實矣。諒假象之必無也。但以熱邪亢極而暴絕者有之。其為病也。實在表則頭痛 身熱。實在里則 脹腹滿。大而實者。熱由中發。細而實者。積自內生。在傷寒陽明病。不大便而脈實則宜下 。下後脈實大。或暴微欲絕。熱不止者死。厥陰病。下利脈實者。下之死。病脈之逆。從可見矣。蓋實即是石 。石為腎之平脈。若石堅太過。闢辟如彈石狀。為腎絕之兆矣。其消癉鼓脹堅積等病。皆以脈實為可治。若泄 而脫血。及新產驟虛。久病虛羸。而得實大之脈。良不易治也。

【弦】弦脈者。端直以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不似緊脈之狀如轉索。革脈之勁如弓弦也。弦為風木 主令之脈。故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虛證誤用寒涼。兩尺脈必變弦。胃虛冷食停滯。氣口多見弦脈。傷寒 以尺寸俱弦。為少陽受病。少陽為樞。為陰陽之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細。為少陽之本脈。弦而兼數兼緩。即有 入府傳陰之兩途。若弦而兼之以沉澀微弱。得不謂之陰乎。經言寸口脈弦者。脅下拘急而痛。令人嗇嗇惡寒。 又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陽弦頭痛也。痛必見於太陽。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陰弦 腹痛也。痛必見於少 腹。皆少陽部分耳。少陰病欲吐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 。不可吐。急溫之。詳此。又不當以兼沉兼澀概謂之陰。弦遲為胸中實也。審證合脈。活法在人。貴在心手之 靈活耳。歷診諸病之脈。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常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十常六七。其於他脈之中。兼見弦象 者。尤復不少。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之候。客邪雖盛。急需溫散。汗 下猛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至於素有動氣怔忡。寒疝腳氣。種種宿病。而挾外感之邪。於浮 緊數大之中。委曲搜求。弦象必隱於內。多有表邪脈緊。於緊脈之中。按之漸漸減小。縱之不甚鼓指。盒飯弦 脈例治。於浮脈之中。按之斂直。滑脈之中。按之搏指。並當弦脈類看。於沉脈之中。按之引引。澀脈之中。 按之切切。皆陰邪內伏。陽氣消沉。不能調和百脈。而顯弦直之狀。良非客邪緊盛之兆。迨夫傷寒壞病。弦脈 居多。虛勞內傷。弦常過半。所以南陽為六殘賊之首推也。他如病瘧寒飲。一切雜病。皆有弦脈。按金匱雲。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堅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 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主之。飲脈皆弦。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弦數者有寒飲。沉弦者懸飲內痛。他如腹 痛鼓脹。胃反胸痹。 瘕蓄血。中 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等病。種種皆有弦脈。總由中氣少 權。土敗木賊所致。但以弦少弦多。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里之陰陽。 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證。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咸為可治。若弦而勁細。如 循刀刃。弦而強直。如新張弓弦。如循長竿。如按橫格。皆但弦無胃氣也。所以虛勞之脈。多寸口數大。尺中 弦細搏指者。皆為損脈。盧扁復生奚益哉。

【緩】緩脈者。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似遲而實未為遲。不似 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仲景雲。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 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傷寒以尺寸俱微緩者。為厥陰受病。厥陰為陰盡復陽之界。故凡病後得 之。咸為相宜。其太陽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為風傷衛證。以其自汗體疏。脈自不能緊盛也。緩為脾 家之本脈。然必和緩有神。為脾氣之充。若緩甚而弱。為脾氣不足。緩而滑利。則胃氣沖和。昔人以浮緩為傷 風。沉緩為寒濕。緩大為風虛。緩細為痹濕。又以浮緩為風中於陽。沉緩為濕中於陰。蓋濕脈自緩。得風以播 之。則兼浮緩。寒以束之。則兼沉緩。若中於陰。則沉細微緩。以厥陰內藏風木之氣。故脈雖沉。而有微緩之象也。

【洪】洪脈者。既大且數。指下累累如連珠。如循琅 。而按之稍緩。不似實脈之舉按 。滑脈之軟滑 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昔人以洪為夏脈。內經以鈎為夏脈。遂有鈎即是洪之說。以其數大而濡。按之指下 委曲旁出。固可謂之曰鈎。火性虛炎。所以來盛去衰。按之不實。然痰食瘀積阻礙脈道。關部常屈曲而出。此 與夏脈微鈎。似同而實不類也。洪為火氣燔灼之候。仲景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為溫病。溫 病乃冬時伏氣所發。發於春者為溫病。發於夏者為熱病。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脈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 多盛於右手。亦有動滑不常者。越人所謂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當此不內聯奪。反與解表。不至熱交 營度不已也。若溫熱時行。證顯煩渴昏熱。脈反沉細小弱者。陽病陰脈也。有陽熱亢極。而足冷尺弱者。為下虛 之證。皆不可治。又屢下而熱勢不解。脈洪不減。謂之壞病。多不可救。洪為陽氣滿溢。陰氣垂絕之脈。故藹 藹如車蓋者為陽結。脈浮而洪。身汗如油為肺絕。即雜病脈洪。皆火氣亢甚之兆。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 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惟憫濁下賤。脈多洪實。又不當以實熱論也。

【微】微脈者。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 微為陽氣衰微之脈。經言寸口諸微亡陽。言諸微者。則輕取之微。重按之微。氣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屬氣虛。 故所見諸證。在上則為惡寒多汗少氣之患。在下則有失精脫瀉少食之虞。總之與血無預。所以縈縈如蜘蛛絲者 。仲景謂陽氣之衰。嘗見中風卒倒而脈微。暑風卒倒而脈微。皆為虛風之象。其脈多兼沉緩。若中寒卒倒而脈 微。為陰邪暴逆。所以微細欲絕也。而傷寒尺寸俱微緩。為厥陰受病。病邪傳至此經。不特正氣之虛。邪亦向 衰之際。是以俱虛。不似少陰之脈微細。但欲寐耳。詳二經之脈。同一微也。而有陰盡復陽。陽去入陰之異。 即太陽經病之脈微。而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為無陽者。有面有熱色。邪未欲解,而脈微者。有陰陽俱 停。邪氣不傳。而脈反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必熱除身安而脈微。方可為欲愈 之機。若太陽證具。而見足冷尺微。又為下焦虛寒之驗。可不建其中氣。而行正發汗之例乎。

【緊】緊脈者。狀如轉索。按之雖實而不堅。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緊為諸寒收引之象。 亦有熱因寒束。而煩熱拘急疼痛者。如太陽寒傷營證是也。然必人迎浮緊。乃為表證之確候。若氣口緊堅。又 為內傷飲食之兆。金匱所謂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也。仲景又雲。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 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寒冷。故令脈緊也。 詳此三下轉語。可謂曲盡緊脈為病之變端。而少陰經中。又有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 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是謂緊反入里之微驗。又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為欲解也 。雖煩。下利必自愈。此即緊去人安之互辭。辨不可下脈證中。則有脈來陰陽俱緊。惡寒 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此亦緊反入里之互辭。因誤下而陽邪 內陷。欲出不出。有似厥逆進退之象。故言欲厥。脈雖變而緊狀依然。非營衛離散。乍大乍小之比。而脈法 中。復有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之例。可見緊之所在。皆陽氣不到之處。故 有是象。夫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者痙。若伏堅者為陰痙。總皆經脈拘急。故有此象。若脈至如轉索。而強 急不和。是但緊無胃氣也。豈堪尚引日乎。

【弱】弱脈者。沉細而軟。按之乃得。舉之如無。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 細也。弱為陽氣衰微之候。夫浮以候陽。今浮取如無。陽衰之明驗也。故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 屬陽氣之衰。經言寸口脈弱而遲。虛滿不能食。寸口脈弱而緩。食卒不下。氣填膈上。上二條。一屬胃寒。一 屬脾虛。故皆主乎飲食。又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可見脈弱無陽。必無 實熱之理。只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耳。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 氣衰微已極。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谷也。惟血痹虛勞。久嗽失血。新產及老人久虛。脈宜微弱。然必弱而 和滑。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少壯暴病而見脈弱。咸非所宜。即血證虛證。脈弱而兼之以澀。為氣血交敗。其能 榮爨下之薪乎。

【長】長脈者。指下迢迢而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不似大脈之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傷寒以尺寸俱 長。為陽明受病。內經又以長則氣治。為胃家之平脈。胃為水谷之海。其經多氣多血。故顯有餘之象。然必長 而和緩。方為無病之脈。若長而浮盛。又為經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脈長者。仲景雲。太陰中風。四肢 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蓋風本陽邪。因土虛木乘。陷於太陰之經。而長脈見於微澀之中。疼 熱發於諸陽之本。詢為欲愈之徵。殊非病進之謂。且有陰氣不充。而脈反上盛者。經言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是 也。此與秦越人遂上魚為溢。遂入尺為覆。及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關格吐逆。不得小便。同脈異證。不可與 尺寸俱長之脈。比例而推也。

【短】短脈者。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一部獨伏匿不前也。經雲。 短則氣病。良由胃氣厄塞。不能條暢百脈。或因痰氣食積。阻礙氣道。所以脈見短澀促結之狀。亦有陽氣不充而 脈短者。經謂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是也。仲景雲。汗多重發汗。亡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又 少陰脈不至。腎氣絕。為屍厥。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 血者難治。戴同父雲。短脈只當責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曷知關 部從無見短之理。昔人有以六部分隸而言者。殊失短脈之義。

【大】大脈者。應指滿溢。倍於尋常。不似長脈之但長不大。洪脈之既大且數也。大脈有虛實陰陽之異。經 雲。大則病進。是指實大而言。仲景以大則為虛者。乃盛大少力之謂。然又有下利脈大者為未止。是又以積滯 未盡而言。非大則為虛之謂也。有六脈俱大者。陰不足。陽有餘也。有偏大於左者。邪盛於經也。偏大於右者 。熱盛於內也。亦有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諸脈皆大。中有一部獨小者。便以其部。斷其病之虛實。 且有素稟六陽。或一手偏旺偏衰者。又不當以病論也。凡大而數盛有力。皆為實熱。如人迎氣口大緊以浮者。 其病益甚在外。氣口微大。名曰平人。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急則 死。乳子。是指產後以乳哺子而言。非嬰兒也。產後脈宜懸小。最忌實大。今證見喘鳴肩息。為邪氣暴逆。又 須實大而緩。方與證合。若實大急強。為邪勝正衰。去生遠矣。此與乳子而病熱。脈弦小。手足溫則生。似乎相 左。而實互相發明也。傷寒熱病。譫語煩渴。脈來實大。雖劇可治。得汗後熱不止。脈反實大躁疾者死。溫病大熱不 得汗。脈大數急強者死。細小虛澀者亦死。厥陰病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也。陰證反大發熱。脈虛大無 力。乃脈證之變。內證元氣不足。發熱脈大而虛。為脈證之常。虛勞脈大,為血虛氣盛。金匱雲。男子平人脈大 為勞。氣有餘便是火也。所以瘦人胸中多氣而脈大。病久氣衰而脈大。總為陰陽離絕之候。孰謂大屬有餘。而 可恣行攻伐哉。若脈見乍大乍小。為元神無主。隨邪氣之鼓動。可不慎而漫投湯液耶。

【小】小脈者。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髮。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 之首尾不及也。夫脈之小弱。雖為元氣不足。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為實 熱固結之象。總由正氣不充。不能鼓搏熱勢於外。所以隱隱略見滑熱之狀於內也。設小而證見熱邪亢盛。則為 證脈相反之兆。亦有平人六脈皆陰。或一手偏小者。若因病而脈損小。又當隨所見部分而為調適機用。不可不 治也,假令小弱見於人迎。衛氣衰也。見於氣口。肺胃弱也。見於寸口。陽不足也。見於尺內。陰不足也。凡 病後脈見小弱。正氣雖虛。邪氣亦退。故為向愈。設小而兼之以滑實伏匿。得非實熱內蘊之徵乎。經雲。切其 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又雲。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乳子而病熱。脈懸小。手足溫 則生。寒則死。此條與乳子中風熱互發,言脈雖實大。不至急強。脈雖懸小。四肢不逆。可卜胃氣之未艾。若脈 失沖和。陽竭四末。神丹奚濟。非特主產後而言。即妊娠亦不出於是也。嬰兒病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 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腹痛。脈細小而遲者易治。堅大而急者難治。洞泄食不化。脈微小流連者生。堅急者死 。諦觀諸義。則病脈之逆從。可默悟矣。而顯微又言。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即仲 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和盤托出矣。

【芤】芤脈者。浮大弦軟。按之中空。中按雖不應指。細推仍有根氣。縱指卻顯弦大。按之減小中空。不 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芤為血虛不能濡氣。故虛大如芤。然其中必顯弦象。劉三點以為絕類慈 蔥。殊失弦大而按之減小中空之義。蓋虛則陽氣失職。芤則經絡中空。所以有虛濡無力。弦大中空之異。仲景 雲。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則胃氣告匱。而弦強搏 指。按之無根。非芤脈中空之比。按太陽病有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本虛戰汗而解者。暑病有弦細芤遲。血分 受傷者。芤為失血之本脈。經雲。脈至如搏。血溫身熱者死。詳如搏二字。即是弦大而按之則減也。又雲。脈 來懸鈎浮為常脈。言浮而中空。按之旁至。似乎微曲之狀。雖有瘀積阻滯。而指下柔和。是知尚有胃氣。故為 失血之常脈。若弦強搏指。而血溫身熱。為真陰槁竭。必死何疑。凡血脫脈芤。而有一部獨弦。或帶結促澀滯 者。此為陽氣不到。中挾陰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結處也。所以芤脈須辨一部兩部。或一手兩手。而與攻補。方 為合法。

【濡】濡脈者。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面。輕手乍來。重手乍去。不似虛脈之虛大無力。微脈之 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 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 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小弱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 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類。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 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 所恃。而可望其生乎。以此言之。則濡之 與散。不啻霄壤矣。

【動】動脈者。厥厥動搖。指下滑數如珠。見於關上。不似滑脈之諸部皆滑數流利也。動為陰陽相搏之候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是指人迎氣口而言。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 者。所謂虛者則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有雲。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因其虛而旺氣乘之。 惟傷寒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是專主邪熱相搏而言。非虛勞體痛。便溺崩淋脈動之比。而婦人尺脈動甚。為有子 之象。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又雲。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以腎藏精。心主血。故二處脈動。 皆為有子。辨之之法。昔人皆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言。然妊娠之脈。往往有素稟一手偏大偏小者。莫若以 寸動為男。尺動為女。最為有據。

【伏】伏脈者。隱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附着於骨。而有三部皆伏。一部獨伏之異。 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伏脈之病。最為叵測。長沙有趺陽脈不 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少陰脈不至。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等例。詳伏為陰陽潛伏之候。有邪伏幽隱而脈伏 不出者。雖與短脈之象有別。而氣血澀滯之義則一。故關格吐逆。不得小便之脈。非偏大倍常。即偏小隱伏。 越人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是也。凡氣鬱血結久痛。及疝瘕留飲。水氣宿食。霍亂吐利等脈。每多沉伏。 皆經脈阻滯。營衛不通之故。所以妊娠惡阻。常有伏匿之脈。此又脈證之變耳。在傷寒失於表散。邪氣不得發 越。而六脈俱伏者。急宜發汗。而脈自復。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謂其非表脈也。而潔古又言。當以麻 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臨病適宜。各有權度。不可執一。若六七日煩擾不寧。邪正交並而脈伏者。又為戰汗之兆。 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過庶物皆蘇也。不可以伏為陰脈。誤投辛熱。頃刻崑崙 飛焰矣。

【細】細脈者。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細為陽氣衰弱之候。傷寒以尺寸俱沉細 。為太陰受病。太陰職司敷化之權。今為熱邪所傳。營行之氣。不能條暢百脈。所以尺寸皆沉細。不獨太陰為 然。即少陰之脈。亦多沉細。故仲景有少陰病脈沉細數。不可發汗之禁。此皆外陰內陽。非若嚴冬卒中暴寒。 盛夏暑風卒倒。內外皆陰之比。內經細脈諸條。如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尺寒脈細。謂之後泄。頭 痛脈細而緩為中濕。種種皆陰邪之證驗。所以胃虛少食。冷涎泛逆。便泄腹痛。濕痹腳軟。自汗失精。皆有細 脈。但以兼浮兼沉。在尺在寸。分別而為裁決。如平人脈來細弱。皆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致。若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候。不可以尋常虛細論也。

【疾】疾脈者。呼吸之間。脈七八至。雖急疾而不實大。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躁疾之形也。疾脈有 陰陽寒熱真假之異。如疾而按之益堅。乃亢陽無制。真陰垂絕之候。若疾而按之不鼓。又為陰邪炎威。虛陽發露之徵。 嘗攻先輩治按。有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東垣以姜附人參汗之而愈。又傷寒蓄熱內盛。陽厥極 深。脈疾至七八至以上。人皆誤認陰毒。守真以黃連解毒治之而安。斯皆證治之明驗也。凡溫病大熱躁渴。 初時脈小。至五六日後。脈來躁疾。大觀發赤者死。謂其陰絕也。躁疾皆為火象。內經有云。其有躁者在手。 言手少陰厥陰二經。俱屬於火也。陰毒身如被杖。六脈沉細而疾。灸之不溫者死。謂其陽絕也。然亦有熱毒入 於陰分而為陰毒者、脈必疾盛有力。不似陰寒之毒。雖疾而弦細乏力也。虛勞喘促聲嘶。脈來數疾無倫。名曰 行屍。金匱謂之厥陽獨行。此真陰竭於下。孤陽亢於上也。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緩。方為熱證之正脈。脈法所 謂疾而洪大苦煩滿。疾而沉細腹中痛。疾而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難治也。至若脈至如喘。脈至 如數。得之暴厥暴驚 者。待其氣復自平。迨夫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較之六數七疾八極更甚。得非虛陽外騖之兆乎。

【牢】牢脈者。弦大而長。舉之減小。按之實強。如弦縷之狀。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匿伏澀難。革 脈之按之中空也。叔微雲。牢則病氣牢固。在虛證絕無此脈。惟濕痙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乃有是脈。歷 考諸方,不出辛熱開結。甘溫助陽之治。庶有克敵之功。雖然。固壘在前。攻守非細。設更加之以食填中土。 大氣不得流轉。變故在於須臾。可不為之密察乎。若以牢為內實。不問所以。而妄行迅掃。能無實實虛虛之咎 哉。大抵牢為堅積內着。胃氣竭絕。故諸家以為危殆之象雲。

【革】革脈者。弦大而數。浮取強直。重按中空。如鼓皮之狀。不似緊脈之往來勁急。弦脈之按之不移。 牢脈之按之益堅也。攖寧生曰。革乃變革之象。雖失常度。而按之中空。未為真髒。故仲景厥陰例中。有下利 腸鳴脈浮革者。主以當歸四逆湯。得非風行木末。擾動根株之候乎。又雲。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金匱半產漏下。主以旋覆花湯。得非血室傷憊。中有瘀結未盡之治乎。其男子亡血失精。獨無主治。雲岐補 以十全大補。得非極勞傷精。填補其空之謂乎。是以長沙直以寒虛相搏例之。惟其寒。故柔和之氣失焉。惟其 虛。故中空之象見焉。豈以革浮屬表。罔顧腎氣之內憊乎。

【促】促脈者。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經雲。寸口 脈中手上擊者。曰肩背痛。觀上擊二字。則脈來搏指。熱盛於經之義。朗然心目矣。而仲景太陽例。有下之 後脈促胸滿者。有下之利遂不止而脈促者。有下之脈促不結胸者。有脈促手足厥冷者。上四條。一為表邪未盡。 一為併入陽明。一為邪去欲解。一為傳次厥陰。總以促為陽盛。里不服邪之明驗。雖證見厥逆。只宜用灸以通 陽。不宜四逆以回陽。明非虛寒之理。具見言外。所以溫熱發斑。瘀 血發狂。及痰食凝滯。暴怒氣逆。皆令脈促。設中虛無凝。必無歇止之脈也。

【結】結脈者。指下遲緩中。頻見歇止。而少頃復來。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結為陰邪固結之象。 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言結而少力。為正氣本衰。雖有積聚。脈結亦不甚也。而仲景有傷寒汗下不 解。脈結代。心動悸者。有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滿,小便不利。為無血者。一為津衰邪結。一為熱結 膀胱。皆虛中挾邪之候。凡寒飲死血。吐利腹痛。癲癇蟲積等氣鬱不調之病。多有結脈。暴見即宜辛溫扶正。 略兼散結開痰。脈結自退。嘗見二三十至內有一至接續不上。每次皆然。而指下虛微。不似結促之狀。此元氣 驟脫之故。峻用溫補自復。如補益不應。終見危殆。若久病見此。尤非合脈。夫脈之歇止不常。須詳指下有力 無力。結之頻與不頻。若十餘至或二三十至一歇。而縱指續續。重按頻見。前後至數不齊者。皆經脈窒礙。陰 陽偏阻所致。蓋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所以仲景皆為病脈。

【代】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復來有力也。代為 元氣不續之象。經雲。代則氣衰。在病後見之。未為死候。若氣血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 。或風家痛家。脈見止代。只為病脈。傷寒家有心悸脈代者。腹痛心疼。有結澀止代不勻者。凡有痛之脈止 歇。乃氣血阻滯而然。不可以為準則也。若不因病而脈見止代。是一髒無氣。他髒代之。真危亡之兆也。即因 病脈代。亦須至數不勻者。猶或可生。若不滿數至一代。每次皆如數而止。此必難治。經謂五十動不一代者。 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又雲。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此則陽氣竭盡無餘 之脈耳。所以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皆真代脈。見之生理絕矣。惟妊娠惡阻。嘔逆最劇者。恆見代 脈。谷入既少。氣血盡並於胎息。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二三月時有之。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 脈矣。

【散】散脈者。舉之浮散。按之則無。去來不明。漫無根蒂。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散 為元氣離散之象。故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可知散脈為必死之候。然形象不一。或如吹 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皆真散脈。見之必死。非虛大之比。經曰。代散則死。 若病後大邪去。而熱退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胃。或有可生者。又不當一概論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 之應。代為脾絕之兆。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去來必愆 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亡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徵。

【清】清脈者。輕清緩滑。流利有神。似小弱而非微細之形。不似虛脈之不勝尋按。微脈之軟弱依稀。緩脈 之阿阿遲縱。弱脈之沉細軟弱也。清為氣血平調之候。經雲。受氣者清。平人脈清虛和緩。生無險阻之虞。如 左手清虛和緩。定主清貴仁慈。若清虛流利者。有剛決權變也。清虛中有一種弦小堅實。其人必機械峻刻。右 手脈清虛和緩。定然富濃安閒。若清虛流利。則富而好禮。清虛中有種枯澀少神。其人雖豐。目下必不適意。 寸口清虛。洵為名裔。又主聰慧。尺脈清虛。端獲良嗣。亦為壽征。若寸關俱清。而尺中蹇澀。或偏小偏大。 皆主晚景不豐。及艱子嗣。似清虛而按之滑盛者。此清中帶濁。外廉內貪之應也。若有病而脈清楚。雖劇無害 。清虛少神。即宜溫補以助真元。若其人脈素清虛。雖有客邪壯熱。脈亦不能鼓盛。不可以為證實脈虛。而失 於攻發也。

【濁】濁脈者。重濁洪盛。騰湧滿指。浮沉滑實有力。不似洪脈之按之軟闊。實脈之舉之減小。滑脈之往 來流利。緊脈之轉 索無常也。濁為稟賦昏濁之象。經雲。受谷者濁。平人脈重濁洪盛。垂老不得安閒。如左手重濁。定屬污下。 右手重濁。可卜庸愚。寸口重濁。家世卑微。尺脈重濁。子姓鹵莽。若重濁中有種滑利之象。家道富饒。濁而 兼得蹇澀之狀。或偏盛偏衰。不享安康。又主夭枉。似重濁而按之和緩。此濁中兼清。外圓內方之應也。大約 力役勞 之人。動徹勞其筋骨。脈之重濁。勢所必然。至於市井之徒。拱手曳裾。脈之重濁者。此非天性使然歟。 若平素不甚重濁。因病鼓盛者。急宜攻發以開泄其邪。若平昔重濁。因病而得蹇澀之脈。此氣血凝滯。痰涎膠 固之兆。不當以平時澀濁論也。


口問十二則[編輯]

問三焦命門脈[編輯]

門人問曰。讀師傳諸義。發智能光。如大火聚。掃卻胸中無限陰霾矣。但某等根器疏陋。 尚有積疑未泮。如三焦命門。各有歧說。未獲定鑒。願師垂誨真銓。以破學人之惑。答曰。夫所謂命門者。即 三焦真火之別名也。以其職司腐熟之令。故謂之焦。經謂中精之府。言其所主精氣也。又雲。上焦如霧。中焦如 漚。下焦如瀆者。言其氣化之象也。岐伯曰。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脈位也。射 者。自下而射於上。其脈即分屬寸關尺。凡鼓動之機。靡不本諸三焦。則知六部之中。部部不離三焦之氣也。 三焦為真火之源。故有命門之號。難經獨以右尺當之。而脈訣復有男女左右之分。男以精氣為主。故右尺為命 門。女以精血為主。故左尺為命門。是命門之診。尤重在乎尺內也,三焦鼎峙兩腎之間。為水中之火。既濟陰 陽。趙氏所謂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為性命之主宰。故曰命門。越人謂其有名無形者。以火 即氣。氣本無形。非若精津血液之各有其質也。然以氣化為無形則可。以三焦為無形則不可。靈樞本藏雲。腎 應骨。密理濃皮 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也。詳此明言濃薄急結之狀。詎可謂之無形乎。


問神門脈[編輯]

復問神門為心經之動脈。而王氏又雲。神門決斷。兩在關後者。是指尺中腎脈而言。其故何也 。答曰。神門之脈有二。如前所言神門即是命門。命門即是三焦。屬於七節之上。故於尺中求之。以尺為六脈之 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水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此與諸脈 之重按有力為有根。脈象迥異。而為腎氣之所司則一也。如虛浮無根。是有表無里。孤陽豈能獨存乎。若尺內 重按無根。不獨先天腎水之竭。亦為後天不足之徵。仲景所謂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微所云。是指心經動脈而 言。按氣交變論中。歲水太過一節。內有神門絕者死不治。言水勝而火絕也。其穴在掌後兌骨之端。即如人迎 與氣口並稱。皆主關前一分而言。其穴在喉之兩旁。乃足陽明之動脈。能於是處求諸經之盛衰乎。可知神門二 說。各有主見。各有至理。不可附會牽合而致疑殆也。


問沖陽太溪脈[編輯]

問沖陽太溪。皆足之動脈。每見時師求之於垂斃之時。驗乎不驗乎。答曰。是即仲景趺 陽少陰也。嘗聞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未嘗決之於二處也。或謂以此本屬胃與腎脈。雖變其名。仍當氣口尺中 診之。脈法以寸口趺陽少陰三者並列而論。是即寸關尺三部之別號。但未明言其故耳。喻嘉言釋仲景平脈首條 雲。條中明說三部。即後面趺陽少陰。俱指關尺而言。然何以止言趺陽少陰。蓋兩寸主乎上焦。營衛之所司。 不能偏於輕重。故言寸口。兩關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陽。兩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 少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但二處動脈。猶可求其絕與不絕。非推原某脈主某病也。設閨中處子。而欲按其足 上之脈。殊為未便。


問反關脈[編輯]

昔人所云反關之脈。但言脈位之異。未審所見之脈,與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別有所異乎。答 曰。凡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自不能條暢如平常之脈也。其反關之因。各有不同。而反關 之狀。亦自不一。有胎息中驚恐顛仆而反關者。有襁褓束縛致損而反關者。有幼時跌仆動經而反關者。有齠齔 疳積。伐肝太過。目連 而左手偏小。有似反關者。有大驚喪志。死絕復甦而反關者。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 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絲。而陽溪列缺。別有一脈大 於正位者。有平時正取側取俱無。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無脈。覆手診之乃得者。總皆陰陽伏匿之象。 有傷寒欲作戰汗。脈伏而誤認反關者。大抵反關之脈。沉細不及。十常八九。堅強太過者。十無二三。欲求適 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諸部皆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經脈阻結於其處之狀。故其脈較平人細小 者。為反關之常。較平人反大者絕少。不可以為指下變異。謂之怪脈也。凡遇反關殊異平常之脈。須細詢。其 較之平時稍大。即為邪盛。比之平時愈小。即為氣衰。更以所見諸證參之。


問人迎氣口脈[編輯]

門人問曰。人迎主表。氣口主里。東垣內外傷辨。言之詳矣。而盛啟東又以新病之死生。 系乎右手之關脈。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斯意某所未達。願聞其義云何。答雲。病有新久。證有逆順。新 病谷氣猶存。胃脈自應和緩。即或因邪鼓大。因虛減小。然須至數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濁亂。再參語言清爽 。飲食知味。胃氣無傷。雖劇可治。如脈至濁亂。至數不明。神昏語錯。病氣不安。此為神識無主。苟非大 邪瞑眩。豈宜見此。經雲。脈浮而滑。謂之新病。脈小以澀。謂之久病。故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不語者亦死。 口開眼合。手撒喘汗遺尿者。俱不可治。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獨存者。是為胃氣。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關 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 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緊急數。按之搏指。或細小脫絕者。法在不治。蓋緣病久胃氣向衰。又當求其 尺脈。為先天之根氣也。啟東又雲。診得浮脈。要尺內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 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此與前說互相發明。言雖異而理不殊也。


問初診久按不同說[編輯]

問脈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軟。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 。何也。答曰。夫診客邪暴病。應指浮象可證。若切虛羸久病。當以根氣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 氣大虛之象。無問暴病久病。雖證顯灼熱煩擾。皆正衰不能自主。隨虛陽發露於外也。下指濡軟。久按搏指者 。里病表和之象。非髒氣受傷。則堅積內伏。不可以脈沉誤認為虛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向安 之象。氣血雖殆。而髒氣未敗也。然多有證變多端。而脈漸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機者。此元氣與病氣 俱脫。反無病象發現。乃脈不應病之候。非小則病退之比。大抵病患之脈。初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 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設病雖牽纏。而飲 食漸進。便溺自調。又為胃氣漸復之兆。經雲。安谷者胃。漿粥入胃。則虛者活。此其候也。


問病同脈異病異治同[編輯]

問有病同而脈異。病異而脈同。病同而治異。病異而治同。何也。答曰。夫所謂病 同而脈異者。人在氣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風九氣。一時之病。大率相類。故所見之證。亦多相類。而人之 所稟。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內戕神志。外役肢體。種種懸殊。脈象豈能如一。如失血證。脈有浮大而芤 者。有小弱而數者。傷胃及髒之不同也。氣虛證有氣口虛大而澀者。有氣口細小而弱者。勞傷脫泄之不同也。 病異而脈同者。內傷夾外感。陽證夾陰寒。虛中有實結。新邪挾舊邪。表里交錯。為患不一。而脈之所現。不 離陰陽寒熱虛實之 機。其細微見證。安得盡顯於指下哉。如太陽中風。癱瘓不仁。脈皆浮緩。一為暴感之邪。一為久虛之病。虛 勞骨蒸。病瘧寒熱。關尺皆弦緊。一為腎臟陽虛。一為少陽邪盛。可不互參脈證。一概混治乎。病同而治異者 。風氣之病。時氣之病。瘧利之病。內傷虛勞之病。初起見證。往往相似。而人之所稟。各有貞脆。且有多火 多痰多氣。平時之資質既殊。病中之調治自異。如金匱之短氣有微飲者。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 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若治病不求其本。不問脈證之真象假 象。但見病醫病。殊失逆從反正之旨矣。病異而治同者。所見之證雖異。總不外乎邪正之虛實。如傷寒尺中脈 遲之營氣不足。陽邪內陷之腹中痛。虛勞里急之悸衄失精。並宜小建中湯。伏氣鬱發之熱病。太陽中熱之 病 。並宜白虎湯。寒疝之腹急脅急。產後之腹中 痛。並宜當歸生薑羊肉湯。豈以一方主治一病。而不達權變之 用哉。


問從脈不從證從證不從脈[編輯]

問古人治例。有從證不從脈。從脈不從證。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 其故何也。答曰。此節庵先生以南陽治例。下一註腳也。惜乎有所未盡耳。蓋從證從脈。各有其方。如脈浮為 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雲。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髒者攻之。不令發汗。脈沉為里。治宜 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脈促為陽盛。當用芩葛清之。 若脈促厥冷。非灸百會以通其陽不可。此非促為陽盛也。脈遲為寒。當用姜附溫之。若陽明病脈遲。不惡寒。 身體 然汗出。則用大承氣。又非遲為陰寒也。此皆不從脈之治。以其證急也。又如表證汗之。乃常法也。仲 景雲。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里證下之。亦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 者宜發汗。用桂枝湯。結胸證具。當與陷胸下之。脈浮大 者不可下。當與桂枝人參湯溫之。身體疼痛。當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脈遲者不可汗。當與小建中湯和之。此皆 不從證治。以其脈虛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良由不明受病之故。嘗考內經多有同一見證。而所 受之經各別。所見之脈迥殊。其可執一例治乎。況醫有工拙。病有標本。假令正氣有權之人。無論治本治標。 但得藥力開發病氣。元神自復。若正氣本虛之人。反現假證假脈。而與苦寒伐根之藥。變證莫測矣。故凡治邪 氣炎威。正氣驟脫之病。制方宜猛。蓋暴邪勢在急追。驟虛法當峻補。若虛邪久淹。羸弱久困之病。不但制方 宜緩。稍關物議之味。咸須遠之。是以巨室貴顯之家。一有危疑之證。則遍邀名下相商。補瀉雜陳之際。不可 獨出己見。而違眾處方。即不獲已。亦須平淡為主。倘病在危逆。慎勿貪功奏技。以招鑠金之謗也。


問內經脈有陰陽說[編輯]

客問內經陰陽別論所言。二陽之病發心脾。三陽為病發寒熱。一陽發病少氣諸例。俱 論脈法之陰陽。王太僕誤作經脈註解。觀其提綱。悉從脈有陰陽一句而來。次言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 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即仲景大浮數動滑為陽。以五臟之脈。各有大浮數動滑。是為五五二十五陽也。不言 五五二十五陰者。先言知陽者知陰。則沉澀弱弦微之陰。可不言而喻也。答曰。讀書雖要認定提綱。一氣貫徹 。然中間轉折。尤宜活看。不可執着。蓋脈有陰陽句。岐伯原是答黃帝人有四經十二從等問。所言凡陽有五。 五五二十五陽。是言五臟之陽氣。應時鼓動於脈。五五相乘。為二十五陽。與玉機真藏之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 變。異名同類。夫脈法之陰陽。原不離乎經脈之陰陽。況下文所言。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得非明言經脈陰陽 之確據乎。若以脈有陰陽。為通篇之提綱。皆附會於脈。未免支離牽強。殊失先聖立言之旨矣。曷知陰陽別論 。原從陰陽應象。陰陽離合。魚貫而下。皆論經脈之陰陽。又為提綱中之挈領。可不體會其全。妄譏先輩乎。


問高章綱卑損諸脈[編輯]

旅泊苕溪。偶檢嘉言先生仲景脈法解。坐有同人謂石頑曰。夫脈之顯著共聞者。尚 且指下難明。況乎險奧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綱 卑損之脈。既非恆有之象。何長沙博採古訓。以眩耳目。 喻子曲為釋辭。以夸博識乎。答曰。此古聖至微至顯之的訣。不能晦藏於密。一時為之闡發。豈故為詭異以欺 後世耶。其所謂綱者。諸邪有餘之綱領。損者。諸虛積漸之損傷。恐人難於領悟。乃以高章 卑四字。體貼 營衛之盛衰。雖六者並舉。而其所主。實在綱損二脈也。以其辭簡義深。末由窺測。喻子獨出內照。發明其義。 惜乎但知高章為高章取象。 卑為 卑措辭。不知高章為綱脈之紀。 卑為損脈之基耳。蓋高者。自尺內上溢 於寸。指下涌涌。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衛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陰。故寸口盛滿。因以高字名之。 章者。自筋骨外顯於關。應指 。既動且滑。而按之益堅。以營出中焦。亦並胃口而出上焦。故寸關實滿。 因以章字目之。綱者。高章兼該之象。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交攻。脈來數盛。直以綱字揭之。 者。寸口微滑 。而按之軟弱。舉指瞥瞥。似數而仍力微。以衛氣主表。表虛不能勝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狀。因以 字喻 之。卑者。諸脈皆不應指。常兼沉澀之形。而按之隱隱。似伏而且澀難。以營氣主里。里虛則陽氣不振。故脈 不顯。有似外家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損者。 卑交參之謂。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俱殆。脈轉衰微 。直以損字呼之。而損脈之下。復有遲緩沉三者。言阿阿徐緩。而按之沉實。為營衛俱和。陰陽相抱之象。不 過藉此以顯高章等脈。大都高章綱 卑損之脈。皆從六殘賊來。其浮滑之脈。氣多上升而至於高。弦緊之脈。 邪必外盛而至於章。沉澀之脈。陽常內陷而至於卑。非陰寒脈沉。不傳他經之比。凡此六者。能為諸脈作病。 故謂殘賊。縱邪氣盛滿。而汗下克削太過。皆能致虛。虛則脈來 。按之力微。逮所必至。至於高章相搏。 未有不數盛者。 卑 相搏。未有不弦勁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內時見弦細搏指。則為損脈來至。必難治也。詳高 之脈。往往見於 寸口。章脈每多顯於趺陽。卑脈恆於少陰見之。然 卑之脈。寸口趺陽未嘗不有也。高章之脈。尺內少陰。從 未一見耳。觀後寸口趺陽少陰諸條。皆言高章 卑之病。其陰陽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 弦微為陰之總綱。以其非專言傷寒脈法。故長沙另輯平脈法篇。隸諸辨脈法下。由是余昔詮釋纘論。略未之及 。茲因同人下問。不覺為之饒舌。


問辨聲色法[編輯]

或問醫以聲色之辨。為神聖妙用。而審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華。聲者氣之 發。神氣為生陽之徵驗。在診察之際。不待問而陰陽虛實之機。先見於耳目間矣。予於傷寒緒論。言之頗詳。 姑以大略陳之。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濁壅滯。病久氣虛。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銳 。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 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眼黑頰赤者。熱痰也。眼黑而 行步艱難呻吟者。痰飲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病患見黃色光澤者。為有 胃氣。不死。干黃者。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黃者。非癉即衄。目黃大煩為病進。平人黑氣起於口鼻耳目者危。 若赤色見於兩顴。黑氣出於神庭。乃大氣入於心腎。暴亡之兆也。至於聲者。雖出肺胃。實發丹田。其輕清重 濁。雖由基始。要以不異平時為吉。如病劇而聲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氣不病也。始病即氣壅聲濁者。邪 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語聲不續者。其人中氣本虛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聲 如從室中言者。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正氣之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明 之亂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先 輕後重者。外感客邪也。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 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者。齒頰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腰腳痛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 。形羸聲啞者勞瘵。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語言蹇澀者。風痰也。診時獨 言獨語。不知首尾者。思慮傷神也。傷寒壞病。聲啞。唇口有瘡者。狐惑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 痰火也。聲色之診最繁。無庸瑣述。以混耳目。


問脈沉因溫補轉劇[編輯]

門人問曰。嘗聞肥人之脈宜沉。腎肝之脈宜沉。冬月之脈宜沉。於此有人。年盛體豐 。冬時腰痛不能轉側。怯然少氣。足膝常逆。證脈皆寒。與腎氣丸不應。轉增寒熱喘滿。何也。答曰。不在證 治也。夫肥人之脈沉者。濕傷血脈也。腰痛不能轉側者。濕滯經絡也。怯然少氣者。濕干肺胃也。足膝常逆者 。濕遏陽氣。不能旁達四末也。法當損氣以助流動之勢。則痛者止而逆者溫。反與滋膩養營之藥。則痰濕愈壅。 經絡不能條暢。而寒熱喘滿。勢所必至也。昔有朔客。初至吳會。相邀診視。時當夏月。裸坐盤飧。倍於常人。 而形偉氣壯。熱汗淋漓於頭項間。診時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實。不似有病之脈。惟兩寸略顯微數之象。但切其左。 則以右掌抵額。切其右。則易左掌抵額。知為肥盛多濕。夏暑久在舟中。時火鼓激其痰於上。而為眩暈也。詢 之果然。因與導痰清濕而安。設不察所苦。但以脈沉。求其病之所屬。失之遠矣。醫之手眼。可不臨機活潑 乎。


逆順[編輯]

診切之要。逆順為寶。若逆順不明。陰陽虛實死生不別也。故南陽先師。首言傷寒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 見陰脈者死。即此一語。可以推卒病之逆順。亦可廣諸病之死生。一着先機。至 微至顯。奈何先輩專守王氏之繩墨。不達至聖之璇璣。以至脈學之言。愈闡愈昧。求脈之道。愈趨愈蹶。良由 不解活法推源之故。因是彙輯逆順諸例。庶學人披卷曉然。雖以死生並列。而逆證尤不可忽。如傷寒未得汗。 脈浮大為陽。易已。沉小為陰。難已。傷寒已得汗。脈沉小安靜為順。浮大躁疾者逆。然多有發熱頭痛。而足冷 陽縮。尺中遲弱。可用建中和之者。亦有得汗不解。脈浮而大。心下反硬。合用承氣攻之者。更有陰盡復陽。 厥愈足溫。而脈續浮者。苟非深入南陽之室。惡能及此。迨夫溫病熱病。熱邪亢盛雖同。絕無浮緊之脈。觀內 經所云。熱病已得汗而脈尚盛躁。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 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他如溫病穣穣大熱。脈數盛者生。細小者死。熱病汗下後。脈不衰。反躁 疾。名陰陽交者死。歷參溫熱諸病。總以數盛有力為順。細小無力為逆。得汗後。脈不衰。反盛躁。尤逆也。 至於時行疫癘。天行大頭。咸以脈數盛滑利為順。沉細虛澀為逆。然濕土之邪內伏。每多左手弦小。右手數盛 者。總以辛涼內奪為順。辛熱外散為逆。當知溫熱時疫。皆熱邪內蘊而發。若與表散。如爐冶得鼓鑄之力耳。然疫 癘雖多人迎不振。設加之以下利足冷。又未可輕許以治也。故昔人有陰陽俱緊。頭痛身熱。而下利足冷者死。 謂其下虛也。至若溫毒發斑。譫語發狂等證。總以脈實便秘為可治。脈虛便滑者難治。若斑色紫黑如果實靨。 雖便秘能食。便通即隨之而逝矣。其狂妄躁渴。昏不知人。下後加呃逆者。此陽去入陰。終不可救。卒中風 口噤。脈緩弱為順。急實大數者逆。中風不仁。痿 不遂。脈虛濡緩為順。堅急疾者逆。中風遺尿盜汗。 脈緩弱為順。數盛者逆。中風便溺阻澀。脈滑實為順。虛澀者逆。中寒卒倒。脈沉伏為順。虛大者逆。中暑自 汗喘乏。腹滿遺尿。脈虛弱為順。躁疾者逆。暑風卒倒。脈微弱為順。散大者逆。大抵卒中天地之氣。無論中風 中寒。中暑中 。總以 細小流連為順。數實堅大為逆。散大澀艱。尤非所宜。不獨六淫為然。即氣厥痰厥。食痰蛔厥。不外乎此。蓋卒 中暴厥。皆真陽素虧。故脈皆宜小弱。不宜數盛。中惡腹滿。則宜緊細微滑。不宜虛大急數。中百藥毒。則宜 浮大數疾。不宜微細虛澀。詳中風中暑。一切暴中。俱有喘乏遺尿。如中風中寒。則為腎氣之絕。中暑中 。 則為熱傷氣化。痰食等厥。又為氣道壅遏所致。死生逆順懸殊。可不辨而混治乎。凡內傷勞倦。氣口虛大者為 氣虛。弦細或澀者為血虛。若躁疾堅搏。大汗出。發熱不止者死。以里虛。不宜復見表氣開泄也。內傷飲食。 脈來滑盛有力者。為宿食停胃。澀伏模糊者。為寒冷傷脾。非溫消不能克應。霍亂脈伏。為冷食停滯。胃氣 不行。不可便斷為逆。搏大者逆。既吐且利。不宜復見實大也。霍亂止而脈代。為元氣暴虛。不能接續。不可 便斷為逆。厥冷遲微者逆。陽氣本虛。加以暴脫。非溫補不能救療。噎膈嘔吐。脈浮滑大便潤者順。痰氣阻逆。 胃氣未艾也。弦數緊澀。涎如雞清。大便燥結者逆。氣血枯竭。痰火鬱結也。腹脹。關部浮大有力為順。 虛小無神者逆。水腫。脈浮大軟弱為順。澀細虛小者逆。又沉細滑利者。雖危可治。虛小散澀者不治。鼓脹。 滑實流利為順。虛微短澀者逆。腫脹之脈。雖有浮沉之不同。總以軟滑為順。短澀為逆。咳嗽。浮軟和滑者易 已。沉細數堅者難已。久嗽緩弱為順。弦急實大者逆。勞嗽骨蒸。虛小緩弱為順。堅大澀數者逆。弦細數疾者 尤逆。上氣喘咳。脈虛寧寧伏匿為順。堅強搏指者逆。加瀉尤甚。上氣喘息低昂。脈浮滑。手足溫為順。脈短 澀。四肢寒者逆。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歷陳上氣喘咳諸例。皆以軟弱緩滑為順。澀數堅大者逆。蓋 緩滑為胃氣尚存。堅澀則胃氣告匱之脈也。肺痿。脈虛數為順。短澀者逆。數大實者。亦不易治。肺癰初起。 微數為順。洪大者逆。已潰。緩滑為順。短澀者逆。氣病而見短澀之脈。氣血交敗。安可望其生乎。吐血衄血下血。 芤而小弱為順。弦急實大者逆。 汗出若衄。沉滑細小為順。實大堅疾者逆。吐血。沉小為順。堅強者逆。吐血而咳逆上氣。芤軟為順。細數者逆 。弦勁者亦為不治。陰血既亡。陽無所附。故脈來芤軟。若細數則陰虛火炎。加以身熱不得臥。不久必死。弦 勁為胃氣之竭。亦無生理。蓄血。脈弦大可攻為順。沉澀者逆。從高頓仆。內有血積。腹脹滿。脈堅強可攻為 順。小弱者逆。金瘡出血太多。虛微細小為順。數盛急實者逆。破傷。發熱頭痛。浮大滑為順。沉小澀者逆。 腸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腸 下膿血。沉小留連者生。數疾堅大身熱者死。久利。沉細和滑為順 。浮大弦急者逆。雖沉細小弱。按之無神者不治。腸 下利。內經雖言脈浮身熱者死。然初病而兼表邪。常有發熱 脈浮。可用建中而愈者。非利久虛陽發露。反見脈浮身熱。口噤不食之比。泄瀉。脈微小為順。急疾大數者逆。 腸泄瀉。為腸胃受病。不當復見疾大數堅之脈也。小便淋秘。脈滑疾者易已。澀小者難已。消癉脈實大。病 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消渴。脈數大軟滑為順。細小浮短者逆。又沉小滑為順。實大堅者逆。頭痛目 痛。卒視無所見者死。清陽失守。邪火僭逆於上也。其脈浮滑為風痰上盛。可治。短澀為血虛火逆。不治。心 腹痛。痛不得息。脈沉細遲小為順。弦長堅實者逆。 瘕脈沉實者可治。虛弱者死。疝瘕脈弦者生。虛疾者死。 心腹積聚。脈實強和滑為順。虛弱沉澀者逆。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小堅急。死不治。又癲疾脈虛滑為順 。澀小者逆。狂疾。脈大實為順。沉澀者逆。痿痹。脈虛澀為順。緊急者逆。 蝕陰肛。虛小為順。堅急者逆。 癰疽初起。脈微數緩滑為順。沉澀堅勁者逆。未遺。洪大為順。虛澀者逆。潰後。虛遲為順。數實者 逆。腸癰。軟滑微數為順。沉細虛澀者逆。病瘡。脈弦強小急。腰脊強。螈 。皆不可治。潰後被風。多此痙 病。脈浮弦為陽。沉緊為陰。若牢細堅勁搏指者不治。妊娠。脈宜和滑流利。忌虛澀不調。臨月。脈宜滑數離經。忌虛 遲小弱。牢革尤非所宜。新產。脈宜緩弱。忌弦緊。帶下。脈宜小弱。忌急疾。崩漏。脈宜微弱。忌實大。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凡崩漏胎產久病。脈以遲小緩滑為順。急疾大數者逆。以上諸例。或采經論。或摭名言。 咸以病脈相符為順。病脈相反為逆。舉此為例。余可類推。穎悟之士。自能聞一知十。無煩余之屑屑也。


異脈[編輯]

異脈者。乖戾不和。索然無氣。不與尋常諸脈相類。內經大奇論。貫列諸脈。摹寫最微。苟非逐一稽研。烏 能心領神會。如心脈滿大。癇螈筋攣。肝脈小急。癇螈筋攣。二條見證皆同。而脈象迥異。受病各別。其同病 異治等法。良有見乎此也。若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皆驚氣失常。所以肝脈馳驟。氣平自已。 毋治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言諸經之脈。皆有小急。但以按之不鼓者為瘕。若 縱之鼓指。又為火伏之象。非瘕也。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並者。六位皆然 。非見一二部也。水脈當沉。以風勢鼓激則浮。浮則重按不乏。虛則按之即空。以水氣內蓄。不當並見虛脈。故 死。並小弦欲驚者。以少陽生氣。為陰邪所埋。故惕惕如驚。而實非驚也。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疝脈無不弦急者。觀下文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則疝瘕之陰陽辨治。 可瞭然矣,二陰急為癇厥。厥屬腎。而癇屬心包也。二陽急為驚。聞水音則惕然而驚也。脾脈外鼓沉為腸 。久 自已。肝脈小緩為腸 。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 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病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 小沉澀為腸 。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腸 之脈。總以緩小為易治。堅搏為難治。外鼓沉者。言雖浮大而 根氣不乏也。小搏沉者。陰邪內注而脈顯陰象。不當復見虛陽外擾也。心肝二髒。水火同氣。故同病者易治。脾腎同病。 為土崩水竭。故死不 治。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言胃脈重按則澀。浮取則大。陰血受傷而陽氣失守也。心脈小堅 急。陰邪勝而上侮君主也。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痞鬲。而半體偏枯也。偏枯以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為 逆。然雖逆而非不治也。如不喑舌轉。非髒受病。見證雖逆。治亦易起。若喑不能言。腎氣內虧。證雖不逆。治亦 難痊。若年不滿二十。氣血方盛之時。而見偏廢之疾。此根氣之夭。不出三年必死也。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 死。脈來懸鈎浮為常脈。血衄身熱而脈來搏指。虛陽外脫。陰血內亡。安得不死。脈來懸鈎浮。言浮而中空之 狀。隱然言外。脈至如喘。名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言暴逆氣浮。故脈喘喘乏力。腎氣不能下守可知。脈 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言暴驚氣亂。故脈至如數。而實未常數。故不須治。脈至浮合。浮合如數。 言一息十至以上。如浮波之合。後至凌前。虛疾而動無常候。是經氣予不足也。脈至如火薪然。言浮數而散。 瞥瞥如羹上肥。是心精之予奪也。脈至如散葉。言飄忽無根。是肝氣予虛也。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言如省問 之客。乍見欲言而遲疑不吐。故以脈塞而鼓四字體貼之。是腎氣予不足也。脈至如丸泥。言指下動滑。如循薏苡子 。是胃精予不足也。脈至如橫格。言堅強如橫木之拒於指下。是膽氣予不足也。脈至如弦縷。言弦急而強。如 轉索之狀。是胞精予不足也。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言指下艱澀不前。重按則不由正道而出。或 前大後細。與綿綿如瀉漆之絕互發。脈至如湧泉。言寸口洪盛。如泉出穴之涌。而按之散漫。浮鼓肌中。太陽氣 予不足也。脈至如頹土之狀。言澀大模糊。如雨中頹土。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脈至如懸雍。懸雍者。 浮揣切之益大。重按即無。故以 間下垂之肉喻之。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 之堅大急。五臟 鬱熱。寒熱獨並於腎也。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脈至如華者。言如花之虛 浮。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如上諸脈。古聖目之大奇。洵非尋常可擬。余嘗反 復互參。始得其旨。前九條。咸以脈證異同。究其病之所屬。如脾脈外鼓沉。及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之脈皆 仿佛。而為病迥殊。後十四條。又以指下乖異。辨諸經 之氣予不足。而悉予之短期。近世但知彈石解索。雀啄屋漏。魚翔蝦游。謂之六絕。若浮合等脈。真髒七診。 茫然不知何義。而漫治取謗者有之。多有病本瀕危。藥之不應。而顯絕脈絕證。如病患身熱脈大。服藥後。忽 然微細欲絕。厥冷下利。呃逆不止者死。脈轉躁疾亦死。病患厥逆下利。脈微欲絕。服藥後。脈暴出者死。與 厥逆下利。本不能食。今驟能食。為除中者死。同義。又脈來忽沉忽浮。乍疏乍數。來去無次。皆不可治。經 謂不大不小。病猶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也。真髒者。獨弦獨鈎獨毛獨石獨代。而指下堅強。絕無和緩之 象。髒氣病氣。打成一片。故曰真髒。見之必死。七診者。獨小獨大獨疾獨遲。諸部皆然。非一部兩部見病脈 也。獨熱者。尺炬然熱。獨寒者。尺膚寒是也。獨陷下者。諸部皆陷伏不應也。真髒悉為死候。七診猶為病 脈。其所重全在胃氣。胃主肌肉。故言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胃為五臟之本 也。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前篇匯次逆順。此篇專輯異脈。欲人貫徹其旨。庶無輕諾許治之失。


婦人[編輯]

問婦人脈法,與男子何異。答曰。女子二七天癸通。月事以時下。故其所重。全在沖任。沖任為精血之海。 其脈常隨肝腎而行。故以左尺為命門。陰陽應象論雲。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蓋天 道左旋而主陽氣。地道右轉而主 陰血。陰常從陽。為陽之守。故左尺反有命門之號。然陰稟多暴。脈多隨氣上章。陰性多郁。脈亦隨氣內 。 古人雖有女子右脈常盛。及女脈在關下之說。要非定論。其病惟經候胎產。異於男子。他無所殊也。若腎脈微 澀。或左手關後尺內脈浮。或肝脈沉而急。或尺脈滑而斷絕不勻。皆經閉不調之候。如體弱之婦。脈常微弱。 但尺內按之不絕。便是有子。月斷嘔逆不食。六脈不病。亦為有子。所以然者。體弱而脈難顯也。脈經曰。婦 人脈三部浮沉正等。按之不絕。無他病而不月者。妊子也。尺數而旺者亦然。經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身有病 而無邪脈也;又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言尺內陰脈搏指。與寸口陽脈迥別。其中有陽象也。陰陽相KT 谷鵓。 故能有子。陰虛陽搏謂之崩。言尺內虛大弦數。皆內崩而血下。若消瘦喘息。月事不來者。二陽之病發心脾也 。婦人不月。脈來滑疾。重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和滑而代者。此二月余之胎息也。重手按之。滑疾而不 散者。五月也。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古人悉以左尺滑大為男。右尺滑大為女。兩尺俱滑大為雙胎。然往往 有左寸動滑為男者。以經行血瀉。陰常不滿。故尺常不足。不可執於尺內滑大方為胎脈之例。經雲。婦人手少陰 脈動甚者。妊子也。寸為陽位。故見動滑。則為血充而顯陽象。左葉熊羆。右應鸞凰之兆。可預卜而無疑也。 凡婦人經水三月不來。診其脈兩寸浮大。兩關滑利。兩尺滑實而帶數。此胎脈也。若有形而不動。或當臍下翕 翕微動。如抱瓮之狀。按之冰冷。又兩尺乍大乍小。乍有乍無。或浮或沉。或動或止。早暮不同者。乃鬼胎也。 須連視二三日乃見。宜補氣活血。溫養脾胃。則水行經自通矣。若脈來疾如風雨亂點。忽然而去。久之復來如 初者。是夜叉胎也。亦有左關之脈。指下見兩歧而產夜叉者。總與平常之脈不類也。妊娠脈弱。防其胎墮。以 氣血無養也。急宜補養。若弦急亦墮。是火盛也。孕婦脈沉細弦急。憎寒壯熱。唇口俱青黑。是胎氣損也。當 問胎動否。若不動。 反覺上搶心悶絕。按之冰冷者。當作死胎治之。婦人經斷有軀。其脈弦者。後必大下。不成胎也。然有因病脈 弦。又當保胎為務。氣旺則弦自退矣。婦人尺脈微遲為居經。月事三月一下。血氣不足故也。婦人尺脈微弱而 澀。少腹惡寒。年少得之為無子。年大得之為絕孕。若因病而脈澀者。孕多難保。凡妊娠外感風邪。脈宜緩滑 流利。最忌虛澀躁急。虛澀則不固。躁急則熱盛傷胎。多難治也。胎前下利。脈宜滑小。不宜洪數。洪數則防 其胎墮。墮後七日多凶。治療之法。攻積必死。兜澀亦死。急宜伏龍肝湯。煎溫養脾胃藥。多有生者。凡 妊娠之脈。宜實大有力。忌沉細弦急虛澀。半產漏下。宜細小流連。忌急實斷絕不勻。臨產宜滑數離經。忌虛遲 弦細短澀。產後宜沉小微弱。忌急實洪數不調。新產傷陰。出血不止。尺脈不能上關者死。新產中風熱病。脈 宜浮弱和緩。忌小急懸絕。崩漏不止。脈宜細小芤遲。忌虛澀數實。凡診婦人室女傷寒熱病。須問經事若何。 產後須問惡露多少。及少腹中有無結塊。此大法也。


嬰兒[編輯]

問嬰兒三歲以下。看虎口三關紋色。其義云何。答曰。嬰兒氣血未盛。經脈未充。無以辨其脈象。故以食 指絡脈形色之彰於外者察之。其絡即三部之所發。其色以紫為風熱。紅為傷寒。青為驚恐。白為疳積。惟黃色 隱隱。或淡紅隱隱為常候。至見黑色危矣。若虎口三關多亂紋為內釣。腹痛氣不和。脈亂身熱不食。食即吐而上唇 有珠狀者。為變蒸也。其間紋色。在風關為輕。氣關為重。命關尤重也。此言次指上三關近虎口一節為風關。 中節為氣關。爪甲上節為命關。然紋直而細者。為虛寒少氣。多難愈。粗而色顯者。為邪干正氣。多易治。紋 中有斷續如流珠形者。為有宿食。其紋自外向里者為風寒。自內向外者為食積也。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 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勢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也。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三關。此言寸 關尺三部也。其脈常以六至為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弦為乳癇。弦緊為風癇。虛澀為慢驚。沉弦為腹痛。 弦實為氣不和。牢實為便秘。沉細為冷乳不消。沉滑為宿食不化。或小或澀。或沉或細。皆為宿食停滯。浮大 為傷風。伏結為物聚。弦細為疳勞。沉數為骨蒸有熱也。嬰兒病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泄 易已。小兒見其腮赤目赤。呵欠煩悶。乍涼乍熱。或四末獨冷。鼓栗惡寒。面赤氣涌。涕淚交至。及耳後有紅 絲紋縷。脈來數盛者。皆是痘疹之候。湯藥之所當忌者最多。慎勿漫投以貽其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