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說無垢稱經疏/卷0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九命羅怙羅。初命。後辭。此初命也。羅怙羅。此雲執日。本是執日阿脩羅名。法華經雲羅睺阿脩羅王。是也。此是非天前軍。非天將與帝釋鬪時。此為前軍。見日月天子放光遠射非天之眼。非天此乃以手執日。障蔽其光。今此佛子。取喻為名。亦復如是。佛法如日。由有此子。障我佛法智日之光。如彼非天。故以為名。古名宮生。耶輸被謗。設誓自明。實在宮生。非外他子。故名宮生。此子因緣。如經廣說。以昔為王。沙門求見。六日不覩。或塞鼠穴六日。障他母子絕食。故處胎中。經六年住。後佛至迦維羅國。七日化千比丘皆形似佛。使之選佛。果至佛所。以明佛子。遂令舍利目連度之。時年小矣。恐繁不述。

經。時羅怙羅(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有三。此總陳道屈。昔讚出家。有為有相。彼陳出家者為無為有相。以真詰俗。道屈辭窮。故不堪也。

經。所以者何(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復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已事有二。初顯他問。後顯已答。此徵及顯他問也。此諸童子。婆羅門種。姓離呫毘。佛為輪王。羅怙羅繼嗣。故今讚歎亦言輪王。輪王有四。鐵銅銀金。各能王彼一二三四天下人庶。如常分別。既脫屣輪帝之寶。而為出家。學出家功德有何利也。

經。我即如法(至)功德勝利。

贊曰。此顯已答。出家寬曠。猶若虛空。在家迫進。譬諸牢獄。故經言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功德者善生。勝利者惡滅。功德者福。勝利名智。勝利者。能出世間。功德者。福惠二嚴。

經。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陳至軌。後正陳詞。此初文也。

經。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正陳詞有五。初正陳理詰。二勸彼出家。三童子請問。四無垢教示。五童子獲益。初中有三。初總非。次別詰。後結正。此初文也。

經。所以者何(至)是為出家。

贊曰。下別詰中有二。初票。後顯。此初票也。空理義雲。前讚出家世俗有相。今以勝義無相為徵。故言無勝利無功德。應理義雲。世俗事為末。勝義理為本。前讚出家。讚俗事末。今以理本為正。故言無利德名真出家。

經。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下顯有三。初明有為有相出家。次明無為無相出家。後明大乘出家德利。此初文也。前為他說有功德勝利體相者。有為有相。非勝義諦也。

經。夫出家者(至)功德勝利。

贊曰。此明無為無相出家。空理義雲。夫出家者。本欲滅除世俗有相。希趣勝義無為性空。性空之中。何有德利。應理義雲。一切聖人皆無為而有差別。無為即是涅槃解脫。真如理滅。涅槃解脫生死縛故。真如湛寂。離妄倒故。擇滅性離二勝障故。為求此故。而作出家。諸德本故。不為有為。非德本故。故於無為無德無利。無為本中。無有差別。性相功德。亦無差別。作用勝利。非無凝然功德勝利。又出家者。離分別執。有德有利。是有分別。非真出家。故真出家。破分別執。無德無利。

經。唯羅怙羅(至)無色非色。

贊曰。下明大乘出家德利。有二十四句。舊有二十二句。全闕新中無色非色及無諸取。仍止觀雙修中闕修觀。斷惡修善中無修善。此中三句。空理義雲。勝義諦中。無他彼。無自此。亦無中間。遠諸見。亦無色與無色別。應理義雲。此三句中。一無彼此中間。出家之人。物我俱遣。身外無他彼。攝他同己。常行濟拔。他外無自此。他得樂時。如我得故。亦非物我外而有中間。二遠諸見。五見皆斷。舊雲六十二見。唯是邊見邪見所攝。相極狹也。三無色非色。色謂修飾儀容。非色謂識達了解。都不持此。名之為無。或外道妄見。執我為色。執色蘊為我故。執我為非色。執四蘊命根為實我故。如六十二見中。之我者色。死後有想。執我無色。死後有想等。此等皆為無為出家。故離諸非而順諸見。下皆準知。

經。是涅槃路(至)聖所攝受。

贊曰。此有三句。空理義雲。無此彼中間者。能到涅槃。故名為路。達諸見故。智者稱讚。無色非色故。聖所攝受。應理義雲。其為無為而出家者。一到涅槃故。二聖所稱讚。三聖行攝受。諸聖常時攝而領之。以為勝故。舊雲。處於涅槃。由此為路。能處涅槃。又雲。聖所行處。即聖所稱讚。契聖心故。

經。降伏眾魔(至)離諸惡法。

贊曰。此有七句。空理義雲。分別執有。故是眾魔。便入五趣。不得五眼。無五根力。乃損眾生。自惡不息。若為達空而出家者。眾魔自降。乃至廣說。自惡便息。應理義雲。為無為法而出家者。一降四魔。二超五趣。三得五眼。四立五根。五獲五力。六不損惱彼一切眾生。七自諸惡一切能離。五眼者。一肉眼。非修定生。四大所造淨色為性。二天眼。因修所生大造淨色。三法眼。緣教有慧。四慧眼。緣理空智。五佛眼。覺察自他之妙智也。所餘四魔五趣根力。皆如前說。

經。摧眾外道(至)離我我所。

贊曰。此有六句。空理義雲。若為有為有相出家。不能摧外道超假名。乃至不能離我我所。若為無為無相出家。便摧外道。離我我所。應理義雲。為無為法而出家者。一正見故摧外道。二法體亡言故超假名。三得大涅槃。出貪欲泥。四無耽著故無繫屬。五無物我故無所攝受。舊經倒此雲無所受故離我我所。

經。無有諸取(至)善護他心。

贊曰。此有三句。空理義雲。取者分別執取之義。擾者煩擾。亂者惱亂。調者制伏。護者隨護。為無為空而出家者。無執取。離煩惱。伏自心。滅護他意。為有為相而出家者。不能如是。應理義雲。一離諸取。取者貪著執取之義。體即四取。一欲取。緣五境貪。二見取。取諸見。三戒取。取諸戒。四我語取。取別實我。無我體。唯有名。名我語取。後三體慧如名。各以自見為性。此無諸取是折伏道。斷諸取斷惑道。二無擾亂。擾亂擾者散義。亂謂[跳-兆+參]義。即體散亂。心馳境中。[跳-兆+參]擾不定。故名擾亂。或六散亂。一自性。二相。三麁重。四內。五外。六作意。三調自心。護他心。自心煩惱善能調伏。將護他心。勿令生惱。而成就之。

經。隨順寂止(至)修一切善。

贊曰。此有二句。一順定修慧。寂止者定。勝觀者慧。止觀二門。攝諸功德。二離惡修善。名真出家。空理義雲。觀達性空。心常住此。故名止觀。知俗證真。故名斷修。

經。若能如是名真出家。

贊曰。此結正也。

經。時無垢稱(至)宜共出家。

贊曰。此下第二。勸修出家。初總票勸。後顯勸由。此初文也。佛法契真。故名善說。毘奈耶者。此名調伏。即廣律本。出家乃是佛法調伏之所攝持。勸可依律而出家也。此乃大乘毘奈耶耳。

經。所以者何(至)第一最難。

贊曰。此顯勸由。有四難故。一佛出世難。二離八無暇難。三得人身難。四具有暇難。今得有暇。可謂功德。汝可出家。舊無後三。

經。諸童子言(至)不得出家。

贊曰。第三童子請問諸遮難中。父母不許。不得出家。非我本心不樂出家。

經。無垢稱言(至)成苾芻性。

贊曰。第四無垢教示出家中。有二。一身出家。被服落絲。二心出家。發心修行。發心修行。是真出家。得持禁戒。成苾芻性。被服落絲。成苾芻相。今勸出家。依真出家故。

經。時三十二(至)誓修正行。

贊曰。第五童子獲益。

經。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自下第十命阿難陀。初命。後辭。此命也。阿難陀者。此雲慶喜。釋迦成道。人天慶喜。當此夜生。因以為稱。後年二十。方始出家。佛法皆聞。為佛侍者。親而且待。故今命之。

經。時阿難陀(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有三。此總陳道屈。謂佛實疾。我方乞乳。彼說化身。真佛無疾。道屈故辭。

經。所以者何(至)當用牛乳。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詞。已事有二。初以疾須乳。後我方乞之。此徵及佛疾當用乳也。現小疾者。佛患背痛。時亦有之。乳和畢鉢。可以為療。

經。我於晨朝(至)從乞牛乳。

贊曰。我方乞之食。不非時故。晨朝將入聚落故。整服如鳥翼故。持衣鉢乞。必有處依。城中規以供侍。從乞牛乳。

經。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辭有二。初明至軌。後顯他詞。此初文也。

經。唯阿難陀(至)持鉢在此。

贊曰。下顯他辭有五。一彼問。二已答。三理詰。四生慚。五空告。此初也。方申理詰。初示不知。故為此問。

經。我言居士(至)故來至此。

贊曰。此已答。

經。時無垢稱(至)誹謗如來。

贊曰。下理詰有二。初責其謗佛有疾。後顯佛實無疾惱。或初顯報身無疾。後顯法身無疾。初中復二。初總責。後別責。此初文也。嫌言不當是甚重言止止。誹毀者。謗黷之異名。佛實無疾。謂佛有疾。名虛謗也。

經。所以者何(至)當有何惱。

贊曰。下別責有四。一惡法久亡。二責為麁語。三善根已滿。四即受限此。此為二對。惡法盡故。有疾言麁。善法圓故。有疾可恥。故分為四。此初文也。佛體無漏。金剛合成。生死因果。現種惡法。及微細習氣。皆已永斷。諸善皆圓。當有何疾。疾者由惡因生故。四大乖違名疾。由此疾故苦惱遂生。佛善皆圓。有何苦惱。善因不招苦惱果故。

經。唯阿難陀(至)得聞斯語。

贊曰。二責為麁語。令禁聲歸寺。名默還所止。言佛有疾。磣切有餘。故名麁語。莫使異人聞麁語者。總也。已下別顯。何謂異人。大威天者。欲色二界有大神通道德天也。餘處菩薩。皆見報身。曾不聞疾。今聞。佛疾。甚可驚疑。故名麁語。

經。唯阿難陀(至)無有是處。

贊曰。三善根已滿。轉輪聖王。具少善根。修十善因之所感得。名成少善尚得無病。況佛多劫無量善因福智二嚴。而當有疾。必無是理。

經。唯阿難陀(至)受斯鄙恥。

贊曰。四恐受隈羞。有三。初總責。次別責。後驅遂。此初也。可急竊歸。勿令我等受此鄙愧可恥之語。

經。若諸外道(至)諸有疾乎。

贊曰。此別責也。外道邪見。多生誹謗。若聞麁言。惡念必起。自疾不救。何以救人。

經。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贊曰。此驅逐也。禁聲急急逐去。勿使外人聞。

經。又阿難陀(至)世法不染。

贊曰。自下顯佛實無疾惱。亦顯法身無疾。略有十句五對。一是法身。非雜穢身。此是功德法所成身。名為法身。非真如身。此事身故。非是煩惱眾苦雜身。二出世間身。非世間身。出世間者。不可毀壞。非道所治。非是世間可毀可壞道所治也。故諸世間疾惱等事。所不能染。

經。是無漏身(至)當有何疾。

贊曰。三是無漏。非是相應所緣二縛之所隨增。離諸漏故。四是無為。無為有二。一真如等。非因緣生。故名無為。二無漏蘊。非業煩惱之所為故。亦名無為。佛五蘊身。亦名無為。非業煩惱之所為故。五出眾數。不墮生數。數永寂故。但墮法數。眾生必是趣界生獲。體即第八異熟無記識。佛身唯無漏唯善故。非生數所攝。如是之身。當有何疾。阿難少見。謂佛化身即真佛身是雜穢身。乃至廣說。墮在欲界人趣之身。謂實有疾。故今示正理。佛示實疾。

經。時我世尊(至)而謬聽耶。

贊曰。四生慚也。謬者錯也。無者非也。非是近佛我得錯聽也。又有解言。無近者遠也。我雖為侍。心智遠佛。不能知佛。得無近佛而錯聽耶。

經。即聞空中(至)實無諸疾。

贊曰。五空告有三。初說真佛無疾。次顯化佛有疾所由。後勸取乳。此初文也。真身者報身也。是實功德。從因修生。故名真身。或法報佛。皆名真身。非權跡故。舊經無此。如居士言。世尊真身。實無諸疾。

經。但以如來(至)示現斯事。

贊曰。此顯化佛有疾所由。五濁世者。濁者滓穢。如食滓穢。名之為濁。一煩惱濁。煩惱重故。二見濁。五見競故。三命濁。壽極短故。四有情濁。惡眾生故。五劫濁。飢饉疫病刀兵。如其次第。三十二十十歲時起。今時已有彼前相故。此如法華疏第三卷。釋迦慈悲。生此惡世。為欲教化導引現受惡業貧窮苦惱眾生。行諸惡因惡行有情。示同有疾。非佛實有。世尊隨類化眾生故。顯一切惡業必有惡果。世尊現受猶不免故。欲令後德有疾自裁。佛亦現有。我何人故。為眾生病佛亦病故。由斯現病。非佛實病。問。何故無垢不自顯佛現病所由。令空中告。答。欲顯一言契當深故。幽冥自他儀皆同故。問。空聲是何。答。或是無垢神力所為。或大菩薩冥現斯事。理皆不爽。

經。行矣阿難陀取乳勿慚。

贊曰。此勸取乳。供佛。勿自增慚。問。何故無垢訶令密去。空令取乳。答。說佛實病須乳。此不當故令去。說佛化有疾故須乳。理可然故令取。訶法。先訶令去。示法。後示令取。亦不相違。

經。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我時不識彼之所云。故默無對。

經。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品第三結類聲聞皆辭不散。有二。初類問。後類答。此類問也。

經。是諸聲聞(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類答也。

◎◎ 菩薩品第四

別敘昔權。昔權有二。一化聲聞。已如前辨。二化菩薩。次下當陳。佛知彼類不可對揚。顯彼高德共來影輔。今明令菩薩問疾事。故名菩薩品。此品有二。初明四德詞屈不往。後明餘類皆陳不堪。然四德中。分為二對。令希不退。自仰菩提。不覺魔怨。寧知世福。無垢隨宜對折。各便緘言。故四德雖殊。為二對以區別。一一之中。文皆有二。初命。後詞。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此命也。梵雲梅呾利耶。翻為慈氏。古雲稱帝麗。或雲彌勒。皆訛路也。說此本緣。如彌勒上生疏上卷。

經。慈氏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亦三。此總陳道屈。放鉢經雲。彌勒語文殊師利言。如汝等輩。百千萬億。亦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豈以小生所繫道屈濟流。良以進德先知。推名上士。故假之以前屈詞。今命以對揚。非是彌勒實為屈矣。昔說不退。令彼希求。彼說無相如門。今作因緣之言。時道以屈。故詞不堪。

經。所以者何(至)所有法要。

贊曰。下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己事。後他詞。此徵及陳己事也。覩史名者。欲界六天中第四天也。此名知足。受諸欲樂。深知足故。由此根性。菩薩住中。以當生下。佛記彌勒。卻後十二年。當於本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入般涅槃。上生知足。紹隆補所。所以彼天多來瞻禮。慈氏已超退位。故隨所應。以四不退法輪之行。為彼天說。或唯為說八地以上第四不退法輪位法。

經。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下顯他詞有二。初明至軌。後正陳詞。此初也。彌勒落髮緇衣。次當補處。無垢形隨俗。故致慮宜。

經。尊者慈氏(至)正等菩提。

贊曰。下正陳詞有二。初牒經申理。後明時眾獲益。初中復三。初總牒經文。二別申理詰。後結勸顯真。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下是。此文也。初授者與也。記者別也。識也驗也。自領記別。名為受記。受者領故。佛與之記。故名授記。佛於諸律及上生經中。為授記別。言一生者。除今身後在天一生。故言一生。中有方便屬天攝故。不數人中。有說在天及當人中。共名一生。如說七生。說人天二生去生故。佛言彌勒。當生知足。盡彼一生。當得成佛。在知足天。亦名一生所繫菩薩。不說居人名為一生。此理為正。菩薩有三。一生所繫。及最後身。坐道場者。此問一生。不問餘二。

經。為用何生(至)現在耶。

贊曰。下別申理詰。大文有三。初依有為無為異為難。次依有為無為一為難。為依如生以下文是。後以菩提涅槃理均為難。若尊者慈氏當證菩提。一切有情亦應當證下是。初二難因。後一難果。初中復二。初難有為。後難無為。初中復二。初總。後別。此總徵也。生是有為之生相故。依此為難。前說一生當得菩提。故初以生而為徵詰。顯有為法。念念不住。無實生體。依何受記。

經。若過去生(至)未來生未至。

贊曰。下別徵也。大乘三世本無實體。依一有法。曾有名過去。當有名未來。現有名現在。三世俱是假所施設。現在法可實其世假立。過去未來法皆假說也。依何實故。今難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若依小乘。過去用已滅。未來用未生。非無生體。若不難用。便不成難。今依大乘。作斯難體。便無過失。

經。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贊曰。下難現在。初難。後證。此難也。現在法中。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假名為住。住別前後。假立異名。此後無時。假名為滅。現在諸法無暫實住。亦無相續。經停久住。故言現在。而無有住。非無假住。若有實住可能為因。能得當來可依授記。現無實住可能為因。依何為記。

經。如世尊說(至)即歿即生。

贊曰。既難無住。恐義無由。故引經。時之極促。名為剎那。不但一剎那。念念皆如此。故經重言剎那剎那具生老病死。者熟變。即異相也。唯說有三。不說有住。現法二時沒入過去。初後暫一生。生時亦老。更無別時。唯說生沒初後二時。即如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謂生異滅。不別說住。大乘解雲。由一切行三世所顯。由未來世本無而生。彼既生已落謝過去。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唯現在法。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總說住異。而為一相。住是有情所愛著處。為令生厭。又同一世。所以合說。今此經中。說無實住。亦無經停片時實住。故唯說三。生老死相。或說現身念念皆有十二支中生老死支。故無住也。

經。若以無生(至)所入正性。

贊曰。下難無為。初牒出體。後正申難。此牒出體。空理義雲。入者證也。正性者。法之真性。即勝義空性也。應理義雲。無生之體。即是所證真如正性。真如乃是法正真性。舊雲正位。位者體位。即正性也。

經。於此無生(至)得受記耶。

贊曰。此正申難。空理義雲。空勝義中。何記可授。何覺可證。有覺可證。有記可授。無覺可證。云何記也。應理義雲。前難因緣法門。此難真如法門。真如門中。第無覺可證。何有記別而受記耶。金剛般若雲。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然燈佛與我記等。

經。為依如生(至)得授記耶。

贊曰。下以有為無為一為難。前難二別。可有前過。今以有為無為是一。故有記別。便作是難。於中有三。初別難依如。次總顯依如。後結難依如。初中復三。初雙徵。次別難。後雙結。此初文也。空理義雲。若世俗有與勝義空一。得授記者。為依空生為依空滅得授記耶。應理義雲。若因緣法與真如一。得授記者。為依生為依滅得授記耶。

經。若依如生(至)如無有滅。

贊曰。此別難也。空理依空。無生無滅。應理依如。亦無生滅。如何授記。舊文難解。

經。無生無滅(至)無有授記。

贊曰。此雙結也。記因得果。因滅果生。生滅既無。如何授記。

經。一切有情(至)亦如也。

贊曰。此總顯依如。汎然總顯一切依如。欲明如中無授記故。一切有情。及一切法。此總依如。於中一切賢聖依如。於中彌勒別亦依如。欲顯凡聖人法總別皆依於如。空理義雲。皆依如者。皆性空故。應理義雲。用依性故。體依性故。

經。若尊者(至)而得授記。

贊曰。下結難依如有二。初總申難。後釋所由。此初文也。尊者依如。既得授記。有情依如。亦應受記。

經。所以者何(至)異性所顯。

贊曰。此釋難由。真理成混名非二顯。依無二門而得顯故。亦非種種差別所顯。體成種種。或非二我之所顯示。亦非種種橫計差別之所顯故。何得有記。記者別也。驗因明果。有種種故。真無種種。故無授記不授記者。

經。若尊者(至)當有所證。

贊曰。自下第三以煩惱菩提理均為難。有二。初難菩提。後難煩惱。菩提有二。初難。後釋。此難也。

經。所以者何(至)等所隨覺。

贊曰。此釋難由。菩提覺義。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若勤來者。平等皆能隨覺諸法。彌勒當隨覺。慈氏得授記。有情當隨覺。亦應得授記。舊雲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以等隨覺。即有當來菩提相故。此乃事均俱當證故。

經。若尊者(至)當有涅槃。

贊曰。下難涅槃有二。初難。後釋。此難也。

經。所以者何(至)為般涅槃。

贊曰。下釋難由。空理義雲。非一切有情當有證空而不涅槃。空無苦果。即名涅槃。以佛觀見真如性空為涅槃故。應理義雲。般涅槃。此雲圓寂。涅槃有四。一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二有餘依涅槃。謂苦因盡所顯真理。三無餘依涅槃。謂苦果盡所顯真理。四無住處涅槃。謂所知障盡。大悲般若所轉真理。今以性淨。難餘三種。難意雲。非一切有情不當般涅槃。佛說真如為性淨涅槃。性淨涅槃。既本具有。餘三義顯。何當不有。舊雲佛智眾生畢竟寂滅。現有性淨。即知當來有涅槃相。離此真如。不須更滅。今已滅故。

經。以佛觀見(至)為般涅槃。

贊曰。重釋前相。空理義雲。以佛觀見有情本性寂滅空理。為涅槃體。故說眾生當證此空真如。為般涅槃。故與尊者。二理皆均。應理義雲。以佛觀見本性真如。為涅槃體。故說有情當證真如。得餘三種之圓寂故。尊者當得。有情亦當得。既難當得。故知以本性淨涅槃。難餘三種。

經。是故慈氏(至)滯諸天子。

贊曰。第三大文結勸顯真。有二。初略勸顯真。後廣勸顯真。略中復二。初略勸。後略顯。此略勸也。空理義雲。勿以分別有相招誘天子。論滯天子。令不證真。應理義雲。彌勒前說因緣法門。無垢今以真如法門。以深難淺。故且不答。但修因緣淺教初學名誘。不能超進名深。遲緩行故。應示真如及真智。教令根熟及速入也。

經。夫菩提者(至)亦無退轉。

贊曰。次略顯真。空理義雲。空為菩提。故無求退。應理義雲。解深密經說。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智度論雲。智及智處。皆名般若。菩提能觀智。菩提斷即真如。二俱菩提。今說真如名無上菩提。故無趣求亦無退轉。

經。尊者慈氏(至)菩提之見。

贊曰。下廣勸顯真有二。初廣前勸。後廣前顯。此初也。有趣有求。有退有轉。見有此者。名分別菩提之見。不契真宗。當令捨之。

經。所以者何(至)非心能證。

贊曰。下廣顯真。初票。次釋。後結。此標也。不可以五根身能證。不可以分別心能證。五識名身。依色根故。雖無分別智相應名心非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分別心。是無分別心。今遮分別故。言非心能證。

經。寂滅是菩提(至)皆寂滅故。

贊曰。下釋菩提非身心證。今有三十二句。舊有二十五句。新三十二句中分四。初十三句。別明斷及正智離計所執菩提之義。舊文十一句。次有五句。別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次有九句。別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舊有七句。後有五句。合明斷及正智深妙菩提之義。舊有二句。初中有二。初八句明斷是菩提。舊文六句。後五句。明智是菩提。空理義雲。文段雖同。義意全別。菩提者真諦空性。理空為斷菩提。心空為智菩提。應理義雲。真如為斷菩提。斷之性故。無分別慧為智菩提。有智用故。菩提覺義。覺性覺用。俱名覺故。引教如前。八句明斷菩提中。分三。初一句總談離相。次六句別談離相。後一句總成離相。此初也。有情相及法相。二皆寂滅故。寂滅是菩提。由此正智而可內冥。不可以身以心能證。此下菩提。皆釋上文非身及心之所證義。然下菩提皆有二文。初票。後釋。故者所以。釋標所由。

經。不增是菩提(至)皆不行故。

贊曰。我法二種能緣緣時。皆是增益。真理不然。所緣不增。舊雲不觀離諸緣故。不可以遍計心之所觀故。我法二種。可為名言分別作為之所緣行。真理不然。故是菩提。

經。永斷是菩提(至)皆捨離故。

贊曰。我法二種。見趣所緣。為取所著。真理不然。永斷見趣。捨離見趣。

經。離繫是菩提(至)永寂靜故。

贊曰。我法二種。動亂之法。乃為一切分別所緣。體不寂靜。真理不然。故離分別。動亂繫縛。一切分別。亦永寂靜。舊雲障是菩提。即此離繫。然意難得。舉其所治。顯離是菩提。然無寂靜。

經。廣大是菩提(至)不測量故。

贊曰。此一句總成離相。弘者大也。一切分別。大不測。離分別心所行境故。舊經無此。

經。不證是菩提(至)皆遠離故。

贊曰。下有五句。明智菩提。分三。初一句。體無所執能證作用。次有二句。以智依如。後有二句。顯智一味。此初文也。一切分別靜論永息。故無所執能證之相。是智菩提。

經。安住是菩提(至)隨如故。

贊曰。此二句。以智依如。法者功德。界者性也。功德法性。故若法界。智住法界。隨其真如至窮極故。舊經雲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經。不二是菩提(至)實際所立故。

贊曰。不但理無有二。智亦不二。離計所執差別法故。實際者真理。智緣真理生。故名建立。舊經無此建立之門。

經。平等是菩提(至)畢竟離故。

贊曰。下第二段有五句。別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有二。初二句。明斷菩提體。後三句。明智菩提用。此初文也。初句明斷性平等遍十二處。眼與色。耳與聲。乃至意與法。皆平等遍如虛空故。後句明斷無為。離四相故。

經。遍知是菩提(至)所不雜故。

贊曰。下三句。明智菩提用。遍知心行。能照之用。正智即是能了之門。除此更無能了用故。與內六處。體不相離。依六處起。能了諸法。即名為門。更無門也。舊名不會。文錯難知。果智能會。非因六處可能會故。

經。無雜是菩提(至)永遠離故。

贊曰。智體無漏。非煩惱雜。煩惱現行相續乃種習氣。永遠離故。

經。無處是菩提(至)不可見故。

贊曰。自下第三有九句。別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有二。初八句。明斷菩提離有漏相。後之一句。明智菩提離有漏相。此中初句。理無方所。此第二句。理無住處。依他有方。可有形段故。亦有住處為可見故。舊經無住。

經。唯名是菩提永遠離故。

贊曰。有為諸法名有作用。由名詮之。體用便增。可有名體。真理不然。唯名所顯。聲無作用。不能令真體用增長。唯有假名。無所詮相。舊雲假名。意少別也。不同依他可取可捨。猶如波浪。有為有動。真理不可取捨。故名無浪。舊名如化是菩提。文別意同。

經。無亂是菩提(至)本性淨故。

贊曰。真理常靜。故無動亂。本性清淨。故體善故。

經。明顯是菩提(至)離攀緣故。

贊曰。真理無染雜。故體明顯。性離攀緣。故無取著。舊經無明顯。

經。無異是菩提(至)平等性故。

贊曰。此之一句。明智菩提離有漏相。性智平等。能隨諸法。皆悉覺了。故名無異。一味了別。名無異故。舊雲諸法等故。等了諸法也。

經。無喻是菩提(至)極難覺故。

贊曰。下有五句。合明智斷二種菩提深妙之義。非喻所喻。絕比況故。體深微妙。自非正智。難可覺故。

經。遍行是菩提(至)不能染故。

贊曰。此中三句。舊經並無。斷體用遍。真理可知。智用亦周。故遍行也。行者在也。理遍在故。行者起也。智用遍起故。或智亦遍在。性無礙故。如來報身無不在故。頂者極也。理智最上皆至極故。有為無為皆上首故。此二世法皆不染故。

經。如是菩提(至)非心能證。

贊曰。此第三結。

經。世尊(至)無生法忍。

贊曰。大文第二時眾獲益。上知足天多大菩薩。說不退轉。令其獲證。明諸天子皆出世間令得無生法忍。皆是無漏。相續無生。皆入八地。

經。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明光嚴。名如前釋。初命。後辭。此命也。

經。光嚴童子(至)詣彼門疾。

贊曰。下詞有三。此總陳道屈。彼迷因菩提。不識體用。由他具述。方始了知。不足對揚。故陳道屈。

經。所以者何(至)從何所來。

贊曰。下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五。一明逢問。二明彼答。三明已誥。四明彼述。五結成益。此徵及逢問也。已將出城。彼方欲入。相逢致禮。童子常儀。因問所從。使為理對。彌勒出家之相。彼便稽首。光嚴在俗之貌。故禮於他。緇素雖復不同。道德俱大。菩薩連復命往。同品俱辭。列德標名。不相違也。

經。彼答我言妙菩提來。

贊曰。二明彼答。光嚴示因菩提而未能悟故。因問事舉因菩提答。令其悟矣。菩提覺義。慧通因果。舊言道場。意顯因菩提。故以場為因。前答慈氏。多說果位。真如正智。以為菩提。今說因位。能生果德。以為菩提。萬行皆以慧為導首。萬行俱是慧之眷屬。一切皆是慧之境故。皆名菩提。菩提有五。一菩提性。謂真如。二菩提用。謂真智。三菩提因。能得菩提三慧輪等。四菩提伴侶。福智萬行。五菩提境。謂真俗法。下隨所應。有此五種。

經。我問居士(至)為何所是。

贊曰。三明已詰。直問菩提。謂有方域。故問菩提為何所是。

經。即答我言(至)不虛假故。

贊曰。四明彼述有二。初別顯三十二種菩提之體。後如是善男子下。結成舉措皆是菩提。三十二種。分之為六。初四種名真實發趣。趣向佛果真實行故。次六種名波羅密多。能令行者到彼岸故。次八種名成熟有情。以此八種。利眾生故。次二種名一切善根。修善除惡。善根滿故。次六種名攝受正法。苞含緣領佛正法故。後六種名供養如來。修法供養最第一故。至文各各隨應釋相。徧此次第。解其所由。淳者貞厚。直者質實。易可共住。初所學故。

經。發起加行(至)能成辦故。

贊曰。勵力修作。名為加行。故所施為。皆能成辦。

經。增上意樂(至)殊勝法故。

贊曰。勇猛修作。不憚劬勞。名為增上。故能究竟證會佛果菩提涅槃。舊雲深心增益功德者。當證佛果故。

經。大菩提心(至)無忘失故。

贊曰。廣覺諸法。名大菩提心。恆照諸法故。能無忘失。舊雲無錯謬覺法真理故。意義大同。

經。清淨布施(至)皆圓滿故。

贊曰。上四名發趣。下六名到彼岸。悕者望也。無相無漏行布施時。名清淨施。不希世間五蘊自體大財位等異熟果故。堅固守護所受淨戒。故所願求皆能滿足。戒是功德寶之瓶故。

經。忍辱柔和(至)無懈退故。

贊曰。由忍不恚。由勸不惰。

經。寂止靜慮(至)法性相故。

贊曰。由入禪定。寂靜其心。心除硬澁。便能調順。起神通業。有大堪能。由慧簡擇。故能現前證見理事諸法體用。

經。慈是妙菩提(至)能忍受故。

贊曰。下第三段有八。名成熟有情。初四無量。後四別行。慈能平等與他樂故。悲能拔苦。行拔濟時。有劬勞皆能忍故。

經。喜是妙菩提(至)愛意等故。

贊曰。由內證真。受法菀樂。故見他善。便助之喜。無嫉妬故。內常歡喜。由自永斷一切煩惱。故能令他捨受恚等。上四無量。下申別行。

經。神通是妙菩提(至)離分別動故。

贊曰。神通是妙覺。由至果位。具六通故。解脫是菩提者。舊雲能背捨故。即八解脫。能背能捨貪欲等故。今言離分別動者。其八解脫。離定障等分別動故。

經。方便是妙菩提(至)攝諸有情故。

贊曰。方便善巧。多為拔濟。故成熟有情。四攝攝生。其利大也。

經。多聞是妙菩提(至)如理觀察故。

贊曰。下第四段有二。名一切善根多聞為因。眾善皆滿。故經說言。多聞能引樂。多聞攝眾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攝論復言。多聞熏習是出世間心之種子。故能發起真實妙行。調伏能滅三業眾惡。如理觀察。何惡之為。惡法既亡。善法斯起。故名善根。此二菩提因故。名為菩提。

經。三十七種(至)不虛誑故。

贊曰。下第五段。彼有六種。名攝受正法。由行覺分自證無為。故能永捨有漏有為。三業諦實。故行利他。不為虛誑。前直心者。心不諂曲。不憍不偽。此諦實者。身心不虛。言不為誑。故二別也。

經。十二緣起(至)皆不盡故。

贊曰。觀諸眾生十二緣起。皆無有盡。以眾生界無盡期故。

經。息諸煩惱(至)真法性故。

贊曰。由證真如。煩惱便息。息者滅也。舊雲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釋同票異。義少難知。不見息言。甚難解也。

經。一切有情(至)皆性空故。

贊曰。眾生及法。皆以真如無我性空。為自體。皆是菩提。所執二我無二。無我可有。故是菩提。取此真如。名妙菩提。斷菩提故。是智處故。如彌勒申已引教說。此上皆境。名為菩提。能生覺故。

經。降伏魔怨(至)發趣事故。

贊曰。下第六段有六種。名供養如來。法供養故。四魔不動。隨願化生。不離三界。遠離二乘。唯趣聖果。彼無利樂群生事故。

經。大師子吼(至)無訶厭故。

贊曰。善說法要。如師子吼。妙慧簡擇。無所畏故。所畏者訶罵厭污也。力無畏等。一切皆所。善於有情無訶厭者。故成菩提。由此舊雲無諸過故。力等無過。故無厭者。

經。三明鑒照(至)無餘智故。

贊曰。由三際愚一切智斷。煩惱究竟。皆至滅位。方獲三明。三明及是煩惱盡位。無餘之智。故是菩提。

經。一剎那心(至)圓滿證故。

贊曰。一念之心能達真俗。理事諸法。窮盡無餘。由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圓滿證故。一切智者。無分別智。能達真如。種智者。後得智。能了俗事。一念雙行。能了理事。非如二乘相續方知。二合為名。名一切智智。此三十二。於中二十二種。明因菩提及佛侶菩提。次二是境菩提。次二是性菩提。後之六種。明用菩提。因中分三。初十自利。次八利他。後四通二。隨修唯位亦可知也。

經。如是善男子(至)供養如來。

贊曰。下第二結成舉措皆是菩提。有二。初牒前後結成。此初文也。真實發趣。前三十二種中牒初四。波羅密多牒次六。成就有情牒次八。一切善根牒次二。攝受正法牒次六。供養如來牒後六。所作既周。名供養說。如前已釋。此所由說。此等具足能行證故名相應。相應者。不相離互隨順能行能證和合之義。舊經唯二。若應諸波羅密。及教化眾生。無餘四牒。意說修行不過二門。一自利波羅密多。二利他教化眾生。故不牒餘。新文具矣。

經。所有所作(至)諸佛妙法。

贊曰。此結成也。略有三種。由此前說六義相應。諸有所作。若往若來。若進若止。舉足下足。一者。一切皆從妙菩提來。一切不離善妙慧故。二者。一切諸佛法來。一切佛法皆現行故。三者。恆常安住諸佛妙法。身語意業。常處佛法。故名安住。舊文唯二。從道場來。往於佛法。無此第二從佛法來。意說道場即佛法故。

經。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五結成益。

經。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諸退。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命持世有二。初命。後詞。此命也。

經。持世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有三。此總陳道屈。不識魔相。為魔所嬈。彼示魔相。故辭不堪。

經。所以者何(至)在自住處。

贊曰。下別顯理窮。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己事。後顯他詞。己事有五。一明己昔住。二魔來敬立。三不識勸之。四為魔試嬈。五顯己不受。此徵及明己昔住。

經。時惡魔怨(至)在一面立。

贊曰。二魔來敬立。魔及從者萬二千天女。鼓樂弦歌。稽首供養。恭敬而立。

經。我時意謂(至)不當自恣。

贊曰。三不識勸之。初總勸。後別勸。此初也。忉利天生。姓釋迦。號帝釋。名憍屍迦。憍屍迦者。此雲繭兒。前身之名。佛常呼之。故今亦言善來愊屍迦也。說此本緣。如勝鬘疏。福德雖有。汝不應當而多恣逸作此倡遊。

經。當勤觀察(至)證堅實法。

贊曰。此別勸也。欲謂五欲。此之戲樂。皆悉無常。於身命財三。當勤修習。捨不堅者。證取法身慧命。聖法財寶三堅實者也。

經。即語我言(至)以修供侍。

贊曰。四為魔試嬈。呼持世為大士正士。合名大正士。修辨供侍。故以女施。而惑嬈之。

經。我即答言(至)此非我宣。

贊曰。五顯已不受。止者莫也。如世尊說。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況以生死極惡非法之物。施我沙門。非我宜也。

經。所言未訖(至)嬈汝故耳。

贊曰。下顯他詞有十八。一顯伏魔相。二示從魔乞。三魔驚欲走。四空聲勸之。五魔以女施。六無垢正說。七天女問法。八無垢為陳。九魔嘆還宮。十天女不遂。十一魔轉從乞。十二無垢施之。十三天女請問。十四無垢略答。十五天女復問。十六無垢廣說。十七天女頂禮。十八捨制魔還。或分為二。一釋魔相。二正降魔。此初文也。持世勸化。所言未訖。無垢便釋魔惱。故然嬈惱也。

經。時無垢稱(至)釋子應受。

贊曰。下正降魔有三。初正降魔。二說諸天女。語諸女言下是。三明欲還宮時。惡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來下是。降魔有四。一從乞女。二魔驚走。三空聲告。四魔便施。此初文也。勸不施持世迴以與我。明知持世沙門之儀。顯上無垢稽首所以。

經。時惡魔怨(至)將無惱我。

贊曰。下明驚走。初驚。後走。此驚也。謂無垢稱將欲惱之。故驚怖也。

經。欲隱形去(至)亦不能去。

贊曰。此明魔走潛形不現。避脫欲行。神力所持。求去不得。

經。即聞空中聲(至)自所天宮。

贊曰。下空聲告。女施易還。不施難走。

經。是惡魔怨(至)俛仰而與。

贊曰。此魔便施。俛者俯也。仰者仰也。厄不得已。故言俛仰。魔怖惱亂。俯仰與之。非其本心。故言俛仰。

經。時無垢稱(至)正等覺心。

贊曰。下第二說諸天女。大文有三。初略說。次廣說。後結說。略說有二。初勸發心。後隨說法。此初文也。

經。即隨所應(至)正等菩提。

贊曰。次隨說法。一為初根說隨順菩提法。二為久學說成熟菩薩法。俱令趣向正等菩提。

經。復言姊等(至)五欲樂也。

贊曰。下廣說有三。初總示法樂。令捨欲樂。次天女問。後為廣答。此初文也。大法菀者。清淨真如。因此生樂。名法菀樂。得出世樂。應捨生死五欲樂也。

經。諸天女言(至)大法菀樂。

贊曰。此天女問。

經。無垢稱言(至)勤敬事樂。

贊曰。下廣答也。合有三十五句法樂。舊經三十二句。總脫三句。一於所緣無依住樂。二於般涅槃正攀緣樂。三於巧方便善攝受樂。自餘錯者。至文當敘。仍說欣樂之字。於句初安。不說戲樂之字也。三十五句。分之為六。初三得遇良田樂。次二出苦圓證樂。舊一句。次三體達虛幻樂。次十支心修行樂。次十離惡攝善樂。舊有九句。次七利他自利樂。舊有六句。此之三種。得遇良田樂。勝進惡緣故。於佛三身。起於決定清淨信心。不可破壞。名不壞淨心樂。於法樂聽掃滌攝持。於眾僧中。勤行敬事。如契經言。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眾僧和合樂。同修勇進樂。今此於良田起修行樂。稍與彼殊。

經。於其三界(至)無依住樂。

贊曰。第二此二出苦圓證樂。勝苦沈淪故。初是出苦。後是證寂。舊經雲樂離五欲。此為極狹。今離三界故成寬故。於所緣境。無所依住心。無所安住。心不繫著。即是正智。證達諸法。若心依住。便非正證。故般若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舊經闕此。

經。於諸蘊中(至)如空聚樂。

贊曰。第三此三體達虛幻樂。非三惑亂故。觀蘊無常逼切故苦。猶如怨害。故說為魔。觀十八界。螫諸有情。故如毒蛇。舊經見喻便言觀四大。四大以是六界攝故。觀十二處。猶如空聚。都無所有。舊雲觀內入。文意狹也。蘊者積集義。具十一種積集義故。謂色受想行識。界者因義。持自性義。名持自性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處者出生義。六根六境出生六識故。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經。於菩提心(至)勤供侍樂。

贊曰。第四有十發心修行樂。勝進壞生死故。初一發心。次八修行。後一顯果。修行有三。一濟眾生。二事師長。三修六度。此有三初。一發心能固守。二活生能饒益。三事師能勤供。

經。於惠施中(至)離惑明樂。

贊曰。此修六度。知施離貪。堅持淨戒。不曾慢緩驅孜。驅孜常堅護故。由忍調順。離麁獷故。善修精進。集諸善根。修定之時。知無亂心。修般若時。能離諸惑。性是明照。斯為樂矣。

經。於菩提中廣大妙樂。

贊曰。此知菩提樂。知菩提中有廣大樂。而生欣樂。求趣速證無惱害樂。略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覺法樂。四寂靜樂。此菩提樂。即攝後二。說佛果故。舊雲樂廣菩提心。知菩提樂。而心樂廣。亦無爽也。

經。於眾魔怨(至)能遍知樂。

贊曰。下第五有十離惡攝善樂。勝能習非迷是故。初二離惡。後八攝善。此離惡也。於魔能摧。不為彼惱。知諸煩惱。皆能永拔。

經。於諸佛土(至)正修習樂。

贊曰。下八攝善有二。初三嚴因。後五嚴果。此初文也。一修佛二因。不生穢土。因體如前序品中說。二相好圓滿。無醜陋故。三善修福慧。離生死故。舊經第三明修諸功德。而無樂字。乃屬相好。與新懸別。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世尊足中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較眾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都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或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是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鑿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世尊雙臂修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世尊陰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第十一。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光耀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是第十四。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世尊容儀圓滿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脩廣端嚴。是第十九。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諸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領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痰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損摧曲等過。能正吞咽。津腋通流。故身心適。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供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都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大蓋。是三十二。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世尊手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骨不現。是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是為第四。世尊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世尊兩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世尊行步直進庠審。如龍象王。是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是為第十一。世尊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是第十三。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圓光。於行等時。恆自照曜。是第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是二十二。世尊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世尊手足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交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世尊脣色光潤丹輝。如頻婆果。上下相稱。是二十八。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是三十一。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各響。是三十二。世尊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漱次鋒利。是三十五。世尊眼淨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脩廣。譬如青蓮花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是三十九。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瑠璃色。是第四十。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是四十三。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生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世尊首髮脩長紺青。細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世尊首髮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褫落。是第五十。世尊首髮光滑殊好。塵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是羅延。是五十二。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諸眾清淨圓滿。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常無厭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輪修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光五十七。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咲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顰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世尊身皮清淨無垢常無貌臭穢。是第六十。世尊諸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來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萑項。紅暉綺飾。色類亦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網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意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盡。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日時歲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時。已能成辨。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甚為奇希有之法。故具相好。名為安樂。諸文等缺。不名為樂。修此因行。如瑜伽說。

經。於妙菩提(至)而觀察樂。

贊曰。此五嚴果。一莊嚴菩提擬登正覺。二深法無驚。能受能說。三正觀解脫門。能修能證。四於涅槃攀緣希入。舊經無此。五觀眾生。終不非時。時諸應機勸而濟利。非時者不應根機。往施教利。故世尊說法無四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

經。於同類生(至)樂將護樂。

贊曰。第六有七利他自利樂。勝損他及自故。初四利他。後三自利。此利他也。同類生者。同彼出世梵行之類。見其功德。常樂親近。見異此類。亦無增惡。善友樂近。增長善故。惡友將護。不生過故。菩薩地說。戒無穿缺。多聞修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了。名善友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權。饒益不捨。大悲無儻。名為善友。所作不虛。威儀圓滿。言行敦肅。無矯無嫉。儉不大者也畜隨捨。諫舉令憶。教授教誡。能為說法。是名善友。可為依信。有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和敬業。四事什物。不闕隨時。詣敬業事。問聽無動。名為親近。故於是處。樂親近樂。

經。於巧方便(至)最上妙樂。

贊曰。此三自利。一於十二種善巧方便。善攝在身。舊經無此。二於正法喜而且信。樂而求知。三不放逸。常自策勤。修菩提分。此為最上。

經。如是諸姊(至)勿樂欲樂。

贊曰。說天女中。第三結說。此法苑樂。菩薩常住。當樂此樂。勿樂欲樂。以勸之也。

經。時惡魔怨(至)俱還天宮。

贊曰。自下第三明欲還宮。文段有八。一喚女還宮。二女辭不去。三魔卻從乞。四無垢施之。五天女問道。六無垢為說。七天女禮謝。八捨制放魔。此初文也。

經。諸女答言(至)與汝俱還。

贊曰。二女辭不去有三。初總辭。次陳理。後顯樂。此初總辭。

經。所以者何(至)與汝等還。

贊曰。此陳不去之理。我已屬他。不能背去。

經。我等今者(至)汝可獨還。

贊曰。顯樂法也。故不能還。

經。時惡魔怨(至)摩訶薩也。

贊曰。三魔卻從乞。心不耽著。離慳貪者。大菩薩故。

經。無垢稱言(至)法願滿足。

贊曰。四無垢施之。大菩薩者。順眾生願。今順故捨。捨既是行。故便發願。當令汝等及諸有情善法願滿。生死有罪。願不滿足。無罪勝願。皆令滿故。

經。時諸天女(至)云何修行。

贊曰。五天女問道。

經。無垢稱言(至)汝等當學。

贊曰。六無垢為說有三。初略說。次復徵。後為釋。此初也。欲令傳法不斷絕故。說無盡燈。欲令慇重求聞法故。所以略說。

經。天女復問(至)無盡燈耶。

贊曰。二復徵也。

經。答言諸姊(至)亦無退藏。

贊曰。三為釋也。有二。初釋。後勸。釋中有三。初喻。次心。後結。此喻也。冥者暗也。新明不盡。舊明不減。

經。如是諸姊(至)轉更增益。

贊曰。此明心也。俱胝百億。那庾多千億。菩薩化此是立菩提。菩薩道心。終無盡期。轉轉生故。亦無退減。實增益故。此勸發心。

經。如是為他(至)亦無退減。

贊曰。此明法也。若宜正教法。教法更增長。後終無盡。初亦無減。盡謂總無。減謂減少。此勸為法。

經。諸姊當知(至)汝等當學勸。

贊曰。下勸彼修。初結勸。後顯德。此結勸也。

經。雖住魔宮(至)一切有情。

贊曰。此顯修德。勸發心者。即是知佛多劫恩德。真能酬報。自利行滿。亦是利樂一切眾生。利他德也。

經。是諸天女(至)無垢稱是。

贊曰。七天女禮謝。聞道既深。故為頂謝。

經。時無垢稱(至)還於本宮。

贊曰。八捨制魔還。昔通力制。令彼不還。說利既周。故捨前制。

經。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此第四命蘇達多。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蘇達多者。此雲善施。善濟孤窮。心無所悋。故名善施。舊雲善德。名義稍乖。

經。時蘇達多(至)詣彼問疾。

贊曰。下辭有三。此總陳道屈。渠設財會。無規世福。教法施因令祈出世。道窮理屈。故辭不堪。

經。所以者何(至)期滿十日。

贊曰。別顯理窮有二。初徵。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他辭。此徵及陳已事也。祠者禱。會也集。財食俱傾。祈禱勝果。眾集一處。故名祠會。不簡緇素。故有沙門婆羅門等。不擇正邪。故有外道。不簡貧賤。故有孤獨乞人。無父母曰孤。無子弟曰獨。心祈世福。故限七日。期者退也。

經。時無垢稱(至)財施祠為。

贊曰。下顯他詞有四。初總勸捨財命修法施。二別顯法施眾行之相。三二百梵志皆發大心。四善施歡喜瓔珞等施。此初文也。祠會之法。汝今不當。應設法會。而捨財祠。

經。我言居士(至)法施祠會。

贊曰。自下第二別顯法施祠會之相。於中有三。一問。二答。三結勝利。此為問也。

經。彼答我言(至)法施祠會。

贊曰。此答有三。初總答。次自徵。後廣顯。此總答也。時無前後。顯心平等。行一一因。招大利果。供養一切。顯因境遍。果亦大故。

經。其事云何。

贊曰。此自徵。

經。謂以無上(至)引發大捨。

贊曰。下廣顯。有三十二句。分之為五。初四無量行。次六到彼岸行。次三等持行。次九雜修行。後十次第行。此即初也。說菩提樂相與眾生名慈。由說智覺引大慈故。解脫苦相。引發大悲。拔眾生苦。令得解脫。由說涅槃引大悲故。舊雲。以敬眾生。拔苦敬。仰令解脫故。欲令眾生善皆隨喜。引發大喜。舊雲。以持正法起於喜心。應在捨中令離之爾。其正法者。教理行法。於此正法。擬令攝受。又擬令於果法正智引發大捨。令捨貪嗔癡。而攝受正法故。舊經文別。義意微同。

經。以善寂靜(至)波羅蜜多。

贊曰。次六到彼岸行。令諸眾生除慳貪等。善能寂靜調伏心行。引於布施。化犯戒者。引於淨戒。

經。以一切法(至)波羅蜜多。

贊曰。若有我者。不能堪忍。見大苦故。故無我相。引發堪忍。執著身心。不能精進。生疲倦故。遠身心相。即能精進。不憚劬勞。

經。以其最勝(至)波羅蜜多。

贊曰。無漏七覺。必依靜慮。故為覺支。引發禪定。舊雲菩提。菩提分也。聞佛二智。擬當證故。引發般若。

經。以他一切(至)引發無願。

贊曰。此三等持行。見有眾生。不能化度。度之不堅。觀我如空。故能常化。故以化相。而引發空。有為有相。亂擾心神。為對治此。引修無相。舊雲不捨有為。與此相返。菩薩恆於欲色二界。隨類化生。名故作意受生行相。引發無願。本不願求三界受生。名故作意。

經。以善攝受(至)引發無慢。

贊曰。次九雜修行。力有二種。一思擇。二修習。以將攝受正法行相。而引思擇修習二力。命根有二。一世命根。第八識種。二勝命根。謂慧種子。善修攝事。隨其所應差別行相。引此二命。舊文稍別。菩薩持戒。於諸有情。心不貢高。如奴如僕。如栴荼羅。如孝子等。故如僕隷。引發無慢。

經。以不堅實(至)引發正念。

贊曰。生死有漏財。名不堅實。出世無漏財。名為堅實。以此換彼。故名貿易。將不堅實有漏身命財。換取堅實無漏堅身命財。六隨念者。謂佛法僧施戒修。隨教緣此。故名隨念。由隨念此。無漏念生。名引正念。

經。以修淨妙(至)引發淨命。

贊曰。觀無漏法淨妙行相。引發意樂信解之心。舊雲。於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敬者。身語意戒施見。同而相敬。名六和敬。故起質直。義雖可然。文亦全少。正三業相。引發淨命。不以貪瞋根發邪命故。

經。以淨歡喜(至)引調伏心。

贊曰。以善歡喜。復樂親近。故能承事一切賢聖。不憎惡人非聖行相。調伏自心。不生忿恚。

經。以善清淨(至)善巧多聞。

贊曰。下十次第行也。以善出家。心生信解。常修中道。引發多聞。不多聞者。不識中道。自有多聞非善巧者。有妙慧用而多聞者。名巧多聞。既出家已。故次聞法。

經。以無諍法(至)引發宴坐。

贊曰。阿練若處者。此雲閑寂所。舊雲阿蘭若。即離村外二里有餘。空閑之處。由住此處。不與物競。得修無諍。故欲通達無諍法相。引空閑處坐。擬求佛智。引發宴坐。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經。以正息除(至)妙福資糧。

贊曰。瑜伽者。此雲相應。教與理。心與境。定與慧。因與果。藥與病。皆能相順。故名相應。師者。學此相應行者。瑜伽之師。名瑜伽師。地謂所依。師所依處。名瑜伽師地。即隨所應三乘諸法境行果也。為息煩惱引此諸地。舊經文。總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成有情。並嚴佛土。引發妙福。妙福資糧。招三果故。

經。以知一切(至)妙慧資糧。

贊曰。智者第十波羅蜜多。此有二種。一受法樂。二成有情。為知有情心行差別。而為說法。引後智度。慧者第六波羅蜜多。無差別慧。於一切法。無取無捨。一正理門。即是真如。擬悟入此。而引妙慧。

經。以斷一切(至)菩提分法。

贊曰。煩惱麁重。名為習氣。諸不善法。皆名障礙。礙勝法故。為斷此等。便能引發。及能證得一切善法。一切智智者。佛之二智。一切善法。佛身諸德。為隨覺此資糧因相。而能引發。證獲修行。一切所修菩提分法。但得菩提因。皆能引攝。故名一切。

經。汝善男子(至)法施祠會。

贊曰。此下第三結其勝利。有二。初結。後明勝利。此結也。

經。若諸菩薩(至)天人供養。

贊曰。此明勝利。心行寬廣。名大施主。因祈出世為益甚多。故名為天人普來供養。

經。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第三大段。二百梵志皆發大心。

經。我於爾時(至)慇懃等施。

贊曰。第四大段。善施歡喜。瓔珞等施。於中有五。一喜施。二不受。三重施。四方受。五獲益。此初文也。心無謟誑。名淨歡喜。形居卑俗。小故致敬。物以表情。還解瓔珞。顯心殷重。價直百千。謝德酬恩。殷勤奉施。

經。彼不肯取。

贊曰。二明不受。心無愛著。情異不貪。故初不受。

經。我言大士(至)隨意施與。

贊曰。三明重施。慈愍我心。願必納受。情無貪著。任運施他。

經。時無垢稱(至)難勝如來。

贊曰。四明方受。於中有二。一明受己施他修行。二明事訖說施之法。初中彼二。一明受己施他。二明現其神力。此初文也。不逆來心故為受。顯己無著故施他。敬悲兩極。故分二施。

經。以神通力(至)難勝如來。

贊曰。明現神力。一覩良田。二見物變。此覩良田也。世界虛幻。故名陽炎。佛田第一。難勝如來。

經。又見所施(至)甚可愛樂。

贊曰。此見物變。與貧賤如故。施佛者變易。故言一分。顯隨佛者。得出世故。不隨佛者。生死如故。空中化現。名為佛土。證人法空。常住法界。一方一臺。故言四臺。四諦無量。化四生故。莊挍必周。故言等分。平等濟拔。無徧儻故。眾寶廁細。故言間飾。因此福慧具足成故。悅目賞心。名可愛樂。為諸眾生之所寶重。

經。現如是等(至)法施祠祀。

贊曰。下明施訖說施之法。夫施之法。心下必由田勝故勝。田下必由心勝故勝。佛田施心。二俱為勝。悲田施心勝故勝。故施乞人。如來相。無所分別。心勝平等。願以廣大與樂拔苦。普施一切。不求生死三有果報。迴向菩提。名法施滿。除此不圓。

經。時此乞人(至)正等覺心。

贊曰。五獲益也。不退地者。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此信不退。增上意樂勝信解也。既得此意。便發大心。

經。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下品第二段。後命餘類。皆陳不堪。有二。初類命。後類詞。此類命也。

經。是諸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此類辭也。

◎◎ 問疾品

方便品下。總有四品。隱跡利他中。初一品總敘權。後三品別敘權。上來聲聞菩薩別敘昔權。問疾一品。則敘今權。示疾閑齋。方希有問。因對揚而辨道。說來慰以濟生。此品廣陳彼事。故名問疾品。

經。爾時佛告(至)慰問其疾。

贊曰。此品之中。大文有五。初佛勅吉祥。二吉祥承命。三天人隨從。四往彼對揚。五時眾獲益。此初文也。歷試群賢。皆詞不敢。推能在此。是故命之。梵雲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吉者善利。祥者吉慶。言情不測。立以妙名。又濟物之神功名吉。祥生集善名吉。利用超絕。復雲妙矣。故言妙吉祥。舊雲文殊師利。此雲妙德。詞偽遠耳。慰者安撫之異名。問者詞徵之別稱。安撫詞徵。故言慰問。

經。時妙吉祥(至)難為酬對。

贊曰。下吉祥承命。文意有三。初略談頗敵。次別顯德高。後結答難酬。承威當往。此初文也。士者士夫。假者之號。大者非小。道德尊稱。酬者答。對者敵。彼德尊高。難為答對。

經。深入法門(至)覺惡無礙。

贊曰。下別顯德高。有十三句。舊有九句。無新經四。已到彼岸。說法界門。知有情根。自在問答。餘文少異。義意多同。十三句中。合為六對。初二證真說真德。次二句說俗證俗德。次二句利他自利德。次三句破惡契善德。次二句知根善化德。後二句有智能論德。要先證真。方能達俗。既知此已。便能二利。利益之門。無過破惡而契於善。禍滅福臻。遂能知根善化。道圓智上。辨迅詞高。有智能論。誠深頗敵。此中四句。初二句證真說真。後二句說俗證俗。深入法門。能證真故。善能辨說。能說真故。住妙辨才。能說俗故。覺慧無礙。能證俗故。

經。一切菩薩(至)悉能隨入。

贊曰。此二句。利他自利。菩薩事業。皆已成辨。能利他故。能入二聖祕密之處。能自利故。菩薩事業。本為利他。祕密真如。證成自利。

經。善攝眾魔(至)究竟彼岸。

贊曰。下三句破惡契善。初一破惡。後二契善。能證能說。契真法界。故成兩句。此中二句。破惡證真。攝者攝持。攝御攝受。善攝四魔。故名巧便。魔不能魔。故名無礙。究竟彼岸。體即涅槃。解脫生死之此岸故。此真法界。聖者所行。無我法二。亦無種種雜異所執。極為最勝。彼皆已到彼岸故。智能證真。名已到也。

經。能於一相(至)莊嚴法門。

贊曰。此能說真。言合理故。清淨法界。萬德莊嚴。無相為相。故言一相。諸經中說。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而為相故。能於法界一相法中。說無邊相莊嚴清淨法界法門。謂說佛性如來藏法身真如涅槃解脫法界法性等無量法門。說眾多德相莊嚴於一相。言雖多相。仍契一相。故名能說。

經。了達一切(至)最勝神通。

贊曰。此二句。知根善化德。謂根性。行謂意樂。或行謂行相。根之行相。無別體也。由知此根。六通善化。

經。到大智慧(至)無畏自在。

贊曰。此二句。有智能論德。方便者智妙用。趣況。及所歸處。故能問答無畏自在。若摧他論。妙達自宗。論式論嚴。無不解故。

經。非諸下劣(至)所能抗對。

贊曰。下結答難酬承威當往。有二。初結答難酬。後承威當往。此初也。鋒者利也快也。由具前德。故非下劣。利言快詞所能敵對。或此屬前能論句中。下方結文。將為穩便。

經。雖然我當(至)與其談論。

贊曰。此承威當往。雖然之聲。義兼德失。吉祥謙讓。雲彼高德。我非彼敵。此我失也。我德不當。承威當往。此佛德也。故言雖然。餘意可知。

經。於是眾中(至)咸作是念。

贊曰。自下第三天人隨往。有三。初明心念。次明請往。後正陳去。心念有二。初票。後顯。此初也。

經。今二菩薩(至)隨從詣彼。

贊曰。此顯念也。吉祥無垢。是二菩薩。言思不測。名曰甚深。情用周普。故言廣大。所知決定。言勝解也。道清智博。言談必深。我等為聞。相率應往。率者他領。勸他部領。隨從詣彼。

經。是時眾中(至)皆請隨往。

贊曰。此明請往。佛默無答。明知許之。舊文無請。但云欲從。

經。時妙吉祥(至)頂禮世尊。

贊曰。下正陳去。有二。初稟命敬辭。後正明往。此初也。承威將往故咸起。稟命不輕故頂禮。

經。前後圍繞(至)將問其疾。

贊曰。此正明往。吉祥道首。群從皆隨。既出菴羅。往問其疾。

經。時無垢稱(至)現疾而臥。

贊曰。自下第四往彼對揚。有二。初無垢逆想待賓。後吉祥順教問疾。初中有二。初逆想。後待賓。此逆想也。合有六想。一以已力。二空室內。三除一切。四無侍者。五置一床。六現疾臥。顯自德高。彰下不思議事故。想以已力。顯智證真。彰下問答此室何以空故。想空室。顯斷染惱。彰下普現一切色身及念食等故。想除一切。顯超三界。彰下問答何無待者故。想無侍者。顯解脫無二。彰下念坐故。想置一床。顯念眾生。彰下四問故。想現疾而臥。四問者。一問疾源。二問疾相。三問慰喻。四問調伏。至下當知。雖有六想。總有三意。一即寂而用。二證三空。三得不住道。神力用也。空室寂也。無侍者等表眾生空。除一切者表諸法空。置一床者。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居解脫床。示疾臥者。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隨順救苦。

經。時無垢稱(至)現疾而臥。

贊曰。此待賓。此中有五。除一切。無侍者。合為一文。除諸所有。並在中故。

經。時妙吉祥(至)獨寢一床。

贊曰。下吉祥順教問疾。有二。初明其所見。後明兩共談論。此初文也。

經。時無垢稱(至)不聞而聞。

贊曰。下明兩共談論。復二。初明見軌。後明談儀。見軌有二。主人先唱。示命進而納賓。上客後陳。現對揚而莫逆。此初文也。西方見客法示命進。菩薩修行命進問安。皆言善來。喜此來故。而又逆言從來不來。今者乃來。從來見聞。今時創見聞。如世說言。從來不來。今乃能來。極為恩幸。謝此來故。樂莫樂予新相知。歡莫歡予此相遇。由此下文。吉祥答言。若已來者。不可復來。從來未來。如今如來。創來名來。久來非來故。此依事釋。又理解雲。恐言滯過。拂妄顯真。是故復言不來來等。空理義雲。因緣世俗。可說有來。彼既非真。即不來來。彼來既不來。此亦不見見。身既不見見。言亦不聞聞。顯無妄來等。有真來等故。應理義雲。如凡所執。無故不來。因緣事俗。假可有來。彼既因緣。假可有來。無計所執。真實之來。此亦無彼所執之見。而有因緣。假可稱見。身既不見之見。言亦不聞之聞。無妄所執。順俗來故。或真中無相。故言不來。俗裏有形。復言而來。彼既真不來。俗中有其來。此亦真不見。俗中假有見。身既真不見。假俗可稱見。言亦真不聞。俗中可有聞。體真達俗。故能來也。

經。妙吉祥言(至)不可復去。

贊曰。下上客後陳現對揚而莫逆。有二。初答來儀。後答見圓。初中復二。初票答。後釋答。此票答也。依事釋言。如是者。順成彼說。來者向方丈。去者背菴園。又因彼言來乘便談去。向此來者定背彼去故。若從來已來者。不可復來。但為從來未來至此。所以今來。去亦如是。依理釋者。空理義雲。世俗諦有。若已來者。勝義諦空。不可復來。世俗諦有。若已去者。勝義諦空。不可復去。故知來去且隨世俗。依勝義諦。無去無來。成無垢稱不來而來也。應理義雲。若計所執執已來者。此體空無。不可復來。若計所執執已去。故知來去皆隨因緣假施設有。都無實相。又有解雲。若隨世俗依他起。有已來者。勝義真如無差別相。不可復來。若隨世俗依他起性。有已去者。勝義真如無差別相。不可復去。故知來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勝義都無。此舉已來。例彼正來。當來亦爾。故不重述。

經。所以者何(至)可施設去。

贊曰。下釋答來。依事釋者。非已來者可施設來。要未來者。方可來故。非已去者可施設去。要未去者。方可雲去。依理釋者。空理義雲。非世俗有諸已來者。依勝義諦。可施設來。非世俗有諸已去者。依勝義諦。可施設去。勝義空故。應理義雲。非計所執執已來者。可施設來。要依他中。諸未來者。可假設來。非計所執執已去者。可施設去。要依他中。諸未去者。可假設去。又有解雲。非隨依他諸已來者。依真如理。可施設來。亦非隨依他諸已去者。依真如理。可施設去。此顯依他有來有去。真如理中。無來去。舊雲。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與新不同。但可理解。不得事釋。亦可言理中無來去。事有未來。今始來故。

經。其已見者(至)不可復聞。

贊曰。空理應理二義雖殊。並准去來。見聞亦爾。

經。且置是事(至)不至增乎。

贊曰。下明談儀有五。一總彰問疾別問疾源。二問空寂及無侍者。三問疾相。四問慰喻。五問病者調伏心儀。此中意彰菩薩之病與異生別。既爾寧成人法二空。法人既空。應無病相。病既無相。云何來慰。相可知。病者如何自調心意。故是次第。合為五文。初中有二。初問。後答。問中有二。初總彰問疾。後別問疾源。總彰問疾有三。初為五問。二傳佛教。三為兩問顯慰丁寧。此初文也。五問者。一問苦多少。二問命有無。三問界乖順。界即四大。四問疾輕重。五問病停加。為停停修。舊為加增益因。

經。世尊殷勤致問無量。

贊曰。傳佛教也。所言雖少。問意無量。

經。居士此病(至)稍得安不。

贊曰。此為兩問顯慰丁寧。痊者愈差。安謂平和。病少差不。動心之與氣力。稍得平和不。

經。今此病源(至)當云何滅。

贊曰。此別問病源。有三。一問病根源。二問病來久近。三問滅位。久者遠。如者喻。此問意雲。病生久近。喻如何等。

經。無垢稱言(至)生亦復爾。

贊曰。下無垢祥答。不答總徵。但報別問。有三。初別答久近。次合答久近及滅位。後答病源。此初文也。問依次第。答遂義由。故不同也。有情生死無明為因。能發諸行有愛為緣。潤諸業故。生老死起。無始流轉。眾生癡愛。生來既久。我今此病。亦無始生。

經。遠從前際(至)我即隨愈。

贊曰。此合答久近及滅位。初標。後釋。此標也。我前久近雲遠從生死無始前際。有情即病。我亦隨之久近。如彼有情解脫生死。我病亦愈。有情生死。總無盡期。我病未差。病生無始。滅亦無終。以眾生界無盡期故。

經。所以者何(至)無復有病。

贊曰。下釋近久滅位有三。初法說。次喻說。後合說。此法說也。菩薩生死為度有情。名依有情流轉生死。由依生死有情病故。菩薩亦病。若諸有情得離生死。菩薩乃差。

經。譬如世間(至)父母亦愈。

贊曰。此喻說也。長者喻佛。居士喻菩薩。一子喻眾生。憐愛喻大悲。歡喜喻慶悅。不捨喻攝受。故亦隨子。若病若愈。

經。菩薩如是(至)菩薩亦愈。

贊曰。此合說也。菩薩合居士。顯無垢稱居因位故不合長者。愍合憐愛。有情合一子。病癒合前若病若喻。不合歡喜無時暫捨。大意可知。

經。又吉是疾(至)從大悲起。

贊曰。此答病因。大悲熏煮。故是病生。大悲為因。故菩薩病。與異生別。

經。妙吉祥言(至)復無侍者。

贊曰。下第二段問彼室空及無侍者。有二。初問。後答。此為雙問。一問室空。二問無待。初問法空。後問生空。若諸菩薩。隨諸有情。病及愈者。寧成二空。

經。無垢稱言(至)亦復皆空。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室空。後答無侍。初中有十三問答。此初答也。空理義雲。一切佛土。皆本空寂。故今我室真性故空。應理義雲。法身佛土。因空所顯。空理故空。報化佛土。空無所執。空事故宜。體皆非無。我今此室。表佛土空。是故空也。

經。問何以空。

贊曰。二問也。為何所以佛土亦空。

經。答以空。

贊曰。三答也。空理義雲。以勝義諦空無所有。佛土便空。故言以空空。應理義雲。以空無彼遍計所執。方能顯於法報佛土。法報佛土由此稱空。名空。非空無空。

經。又問此空為是誰空。

贊曰。四問也。問此所空誰為能空。

經。答曰此空無分別空。

贊曰。五答也。心有分別。執有非空。由無分別。故一切空。空理義雲。雖知諸法本性皆空。證無分別證空故。應理義雲。心有分別。執所執有。由無分別。證所執空。

經。又問空性可分別耶。

贊曰。六問也。空理義雲。真空之性可分別耶。無無分別而不證空。應理義雲。所執空性可分別耶。有分別時而不證空。

經。答曰此能分別(至)分別為空。

贊曰。七答也。初標答。所以者何下釋。空理義者。能分別心。體性不空。可能分別真空之性。能分別心體性本空。何能分別真空之性。故釋之雲。空性不可分別為空。能緣所緣俱性空故。前隨執有。且對名空。其實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別。應理義雲。執能分別既是所執。亦復體空。不但所執境名之為空。執有能取心亦是空。故有此實能取所取空可分別。分別心亦空。空性誰分別。由此道理。故釋之雲。空性不可分別為空。前隨依他真如道理。對破執有。且說為空。其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別。

經。又問此空當於何求。

贊曰。八問也。問空所由。於何處求。知此空相。

經。答曰此空(至)二見中求。

贊曰。九答。六十二見有多文。或有我見我所見為本。於一一蘊。皆執為我。皆有三。所謂是我瓔珞。是我童僕。是我窟宅。由分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處。成此二十句。二十句中。五是我見。十五句是我所見。三世五蘊。各執二十。成六十種。並本二種。有六十二。又有經言。六十二見。二見所攝。一邊見。二邪見。邊見攝四十七。謂四邊常論。四一分常論。有相十六論。無想有八。非有相非無相亦八。此四十見常見攝。七斷滅論斷見攝。故成四十七。邊見所攝。邪見攝十五。謂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二無因論。五現法涅槃論。此等門義。皆如別章。恐繁不述。由此妄見。執諸法有。執心既妄。故知境空。雖知空遍由五見。其六十二。數多妄甚。且偏說之。亦無過也。

經。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贊曰。十問也。問此諸見虛妄所由。此見虛妄。求何得知。

經。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贊曰。十一答也。諸佛於此而得菩提。故知見妄。又迷解脫起此見故。

經。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贊曰。十二問也。問此解脫是誰能證。證此解脫。於何處求。

經。答曰當於(至)心行中求。

贊曰。十三答也。由諸有情心迷正理。諸妄見起。便不解脫。有情心行。若悟真理。斷諸妄見。便證涅槃。是故解脫有情心求。上六問答。皆應理義。空理義雲。妄境心無二空於諸見求。妄真無二故見於解脫求。因果無二故解脫於心行求。勝義諦中。皆無二故。

經。又仁所問(至)皆吾侍也。

贊曰。下答第二問何無侍者。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所以者何。

贊曰。下釋有二。初徵。後釋。此初徵詞也。夫侍者者。眾事恭順。動止必俱。此二不然。何故名侍。

經。一切魔怨(至)皆吾侍者。

贊曰。摩讚生死。恐超三界。我為眾生。不厭不棄而又制之。令隨恭順常能爾故。以摩為侍。外道欣求一切惡見。亦復讚之。我求智見。見達諸法。不厭不棄。又亦化彼令隨恭順。常能爾故。外道為侍。舊雲於諸見不動。雖起善見惡見不動。理亦無乖此上意者。空理義雲。雖證二空。真不壞隨世俗故。亦有侍等。應理義雲。雖知所執真如性空。因緣事中。不無侍等。是故有病。

經。妙吉祥言(至)為何等相。

贊曰。自下第三。問病之相。有三問答。此初問也。

經。答曰我病(至)亦不可見。

贊曰。此答初也。相者狀也。我病不是諸色所攝。不同世病依色變現。故無相狀。亦不可見。以是大悲精進逼迫名為病故。此病乃以利樂精進。大悲所起。大悲非色。

經。又問此病(至)為心相應。

贊曰。第二問也。問病在身為在心耶。

經。答曰我病(至)如幻化故。

贊曰。此第二答妄執有身相。此身相都無。名身相離。離者空也。非此身相應。因緣假有如影像身。此身非無病與身相應。以身語業濟眾生故。前答實事病非色相。今答隨眾生故亦身相應。或五識有名身相應。非色處色。亦不相違。妄執有心相。此心相都無。名心相離。離者空也。非此心相應。因緣假有如幻化心。此心非無。病與心相應。常以意業利眾生故。舊身但有非相應義無亦相應。心標非相應解有相應義。細勘方知空理真諦非二相應。俗二相應。應理二性非二相應。依他二相應。

經。又問地界(至)何界之病。

贊曰。此第三問。其病體者。四大乖違。令眾苦逼。於此四界。何界病耶。界者性也因也類也。四大體類說為色因。故名為界。

經。答曰(至)界性離故。

贊曰。眾生病故。即我病生。眾生四界為病因彼。亦是四界。界性空離。亦非四界身心四界。皆言離者。空離義雲。真性空故。應理義雲。所執無故。意恆有別。一初唯知。雖知二空。為生亦病。故有病相。

經。無垢稱言(至)令其歡喜。

贊曰。自下第四問慰喻。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賓主對揚。遆相發起。上來客問主訖。故此主人問客。又主人之事。客人為能問。客人之事。主人問之。慰疾客人之事。故無垢為問。慰者安。喻者曉。云何安慰曉喻病者。舊經乃是文殊為問。淨名為答。其義極乖。非文珠不解慰喻可以問他。

經。妙吉祥言(至)樂於涅槃。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後結。答中有十句。初五勸作而不作。後五勸所作而依。或初五令離惡。後五令修善。此中有二。二乘示無常。勸灰滅智。厭離於身。菩薩不然。示身無常。應生厭離。勸得常身金剛不壞。二眾示苦。勸樂涅槃永入寂滅。菩薩示苦。令捨苦身。不勸入寂。教化眾生。

經。示身無我(至)畢竟寂滅。

贊曰。示身無我。誰為病者。不勸成熟有情。無實眾生可成熟故。若假有情。亦勸成熟故。舊經說教導眾生。二乘示空永入寂滅。菩薩雖示一切空寂。除諸有恐。不勸眾生入畢竟寂。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經。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贊曰。空理義雲。二乘執有三世。現作罪已。入過去世。名有移轉。過去有體。當來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空。何有移轉。即教病者之懺悔義。應理義雲。大乘之罪。熏種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現在。不入過去。名無移轉。未除不滅當來感果。而雖教彼有疾菩薩悔先作罪。罪恆現在。而不說罪移入過去。過去無故。由此舊雲而不說入於過去。又移轉者。滅無果義。示先作罪能有惡果。令其悔除。不說作罪移滅無果。以已疾苦。難可忍受。勸愍有情。令除彼疾。

經。勸念前際(至)令修淨命。

贊曰。勸念無始。所受眾苦。難可忍受。由此乃應饒益有情。勿為煩惱。若有助命。善法不生。勸修諸善。根本淨命。淨命乃是眾善本故。

經。觀勿驚怖(至)令永寂滅。

贊曰。雖遇疾病。勸勿驚怖。此病眾苦。應加勵力。精勤勇猛。冀超生死。勸為醫王。療世自他世俗身病。及療勝義一切心病。令永寂滅。

經。菩薩(至)令其歡喜。

贊曰。此結前也。道從歡喜生。況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歡喜。

經。妙吉祥言(至)調伏其心。

贊曰。自下第五問於病者調心儀式。初問。後答。此問也。調和善生。制伏惡滅。名調伏心。

經。無垢稱欲(至)所起業生。

贊曰。下答有三。初明調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自觀察如我此病下明。調伏二乘心法。後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住調伏不調伏心下。雙調二心。諸菩薩行能調。況無分別智。及與大悲。所調謂二障及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業。受生死苦。今破二障。業盡苦滅。是以初明調凡心法。二乘雖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別。唯求自利。捨利眾生。是以第二明調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調。二乘已調。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薩雙離。以修中行。是故第三明雙調二心法。又諸疾起。皆由二執。一者執有。二者執無。為調此二。故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無。後明不住以雙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有二。初正調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後又妙吉祥下。結成勝覺能斷眾苦。初中有二。初破自病。後破他病。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下是。初中復二。初破我執。斷煩惱障。後我此法想下。破法執。斷所知障。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標中復二。初觀因緣法。後觀無實我。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為虛妄。不證實相。即此乖真。名為顛倒。虛異搆獲。名為分別。由此煩惱。而起於業。令生老死眾苦之病。從自因緣煩惱業生。知唯法已。

經。身中都無(至)而受此病。

贊曰。此觀無實我。因緣虛假。合以為身。無一真實。知無實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實。病何得真。

經。所以者何(至)身亦無我。

贊曰。自下釋中有二。初觀無我。後觀唯法。觀無我中。初觀。後結。觀中有二。初觀無我。後觀因緣。次第釋標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別大既無主。總身亦無我。別總推徵。我都非有。

經。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贊曰。此觀因緣。病由業生。業由惑生。惑由執我為本故生。我既實無。妄執故起。妄心為本。遂有病生。故知病者因緣不實。

經。由此因緣(至)安住法想。

贊曰。上觀我無。此且由結。應除病因。執我之想。唯有因緣。住此法相。觀因緣法。以破我故。

經。應作是念(至)滅唯法滅。

贊曰。下觀唯法。初觀。後結。初總觀。後別觀。此總觀也。總觀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滅。生死流轉。三界五趣。四生生時。唯有法生。死滅之時。亦唯法滅。眾生妄想。謂我生死。實唯法也。

經。如是諸法(至)不言我滅。

贊曰。此別觀也。別觀此身。諸法相續。法無知故。互不相知。竟無思念。生既不言我生滅亦不言我滅。故知無我。無實作用。唯有其法。

經。有疾菩薩(至)如是法想。

贊曰。此結觀法。知唯有法。當除我想。二十論雲。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經。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贊曰。上破我執。斷煩惱障。下破法執。斷所知障。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昔執我想。猶是病根。今執法想。及極顛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執之源。障菩提本。實為大患。我應除滅。亦為有情除滅此患。法執本滅。煩惱自亡。故破法想。言為有情。破我執中略不言也。勝鬘經言。無明住地。與一切煩惱。為依持建立。若無明住斷者。過恆沙煩惱皆悉隨斷。二乘所不能斷。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故無明住地。為煩惱依。

經。云何能除(至)我我所執。

贊曰。下廣有二。初破有病。後破空病。此二既無誰復為空等是。初破有中有五問答。展轉相生。舊經有四。此初問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體。此由煩惱。我我所執。當順除滅。

經。云何能除(至)謂離二法。

贊曰。第二問答。由離二法。二執須除。

經。云何離二法(至)畢竟不行。

贊曰。第三問答。內者自身。我執所依。外謂除身所餘諸法。我所執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執滅。

經。云何二法(至)無所觀察。

贊曰。第四問答。顯空內外。要觀諸法平等。無有分別動搖。無所觀察。無所觀察者。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即是平等。無動無搖。

經。云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贊曰。第五問答。空理義雲。我與涅槃。勝義諦中二俱平等。由彼二性空無體故。應理義雲。遍計所執。我與涅槃。二俱平等。妄心所執。性皆空故。非真涅槃。又體非有。與妄所執我相同無。涅槃非是妄所執故。若真涅槃亦妄所執。諸聖等趣。何所證也。又所執有。可異涅槃。而稱不等。所執既無。不異涅槃。是故平等。

經。此二既無(至)假說為空。

贊曰。破自患中。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顯空義。次顯執空亦成大患。後勸住真。離有空病。此初文也。恐執非有。別有實空。今顯破執有故假說為空。以假空名破執二實有。非空即實空。

經。此二不實(至)唯有空病。

贊曰。下顯執空亦成大患。有二。初顯執空為病。後顯除此空病。此初也。執二為有。既為大患。執空為空。亦足病矣。俱妄分別執所執故。

經。應觀如是(至)畢竟空故。

贊曰。此除空病。空理義雲。不但執有病已成空。執空之病。其性亦空。勝義諦中。畢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皆除。應理義雲。上觀法境其性空無。知能執此亦性非實。既知空境妄執不真。能執空心亦定非實。遍計所執畢竟空故。

經。有疾菩薩(至)而受諸受。

贊曰。下觀住真離有空病。此總離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法。能緣能修能證能領一切法也。言所受者。心心所法。所緣所修所證所領一切法也。有所受者。即妄所執。有能受者。即妄能執。有疾菩薩應無妄所受而受諸所受。空理義雲。無世俗二受依勝義受空。應理義雲。無所執二受依非妄二受。應無所受離有病。耶受諸受離空病。

經。若於佛法(至)所受諸法。

贊曰。此別顯離有空病。空理義雲。佛法未圓。不應唯依勝義滅受。專謂法空而有所證。應依俗諦離妄二受。而求圓證。滅除病惑。應理義雲。佛法未圓。不應唯依滅所執受一向學空而有所證。應離所執能受所受。而依依他圓成二性而求圓證。除滅病因。

經。若苦觸身(至)除彼眾苦。

贊曰。下破他疾有四。一逢緣起想。二恆作救心。三知法性空。四觀圓說法。此初文也。若增若觸。恩有苦者。大悲為救。我之少苦。尚為難忍。恩他救療。況他多苦。長夜難堪。而不加救。

經。有疾菩薩(至)有情諸疾。

贊曰。情作救心也。若非苦增有常疾者。恆作此念。即觀三界五趣起悲。

經。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贊曰。知法性空也。觀自他身。法皆無實。何有少法而可除者。故病皆除。不見疾故。舊雲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空理義解。舊雲有病妄可除。空法真不遣。真本來空。遣何所遣。應理義解。舊雲。妄所執病。觀空除之。有為無為。是法非病。何須除遣。

經。應正觀察(至)為正說法。

贊曰。下觀因說法。初標。後釋。此標也。觀察自他病之因緣。速令除滅。既自滅已。後為他說。

經。何等名為(至)皆有疾故。

贊曰。下釋前標。初有五問答展轉相生。後總結成斷除二疾。此初問答。空理義雲。有心緣慮即為虛妄。無心攀緣證空病滅。應理義雲。緣慮者有漏分別心心所。由此因緣分別。便起分別。便起故無明俱。無明俱故法執生。法執生故我執生我執生故諸煩惱。生煩惱生故業生。業生故苦生。故有緣慮。有漏分別心心所法。為疾因緣。有緣慮者皆有疾故。疾體即苦行壞苦。苦苦皆是三界緣慮。皆名為疾。

經。何所緣慮謂緣三界。

贊曰。第二問答。三界之心。緣於三界。是名緣慮。若知行智。不緣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無漏理非苦本。故說有漏緣三界苦名為緣慮。

經。云何應知(至)則無緣慮。

贊曰。第三問答。云何知此緣慮心等為眾苦因。謂得出世正能了達能有緣慮虛妄起故。所執諸法都無所得。若起正智得無所得。則無三界虛妄緣慮。

經。云何絕緣慮謂不緣二見。

贊曰。第四問答。云何得絕妄緣慮心。謂不緣二見。即無分別智。內證真如。是不緣二見。緣謂待藉。舊雲二見。二見是所無故。唯識雲。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經。何等二見謂內見外見。

贊曰。第五問答。內見謂我見。或能取。外見謂我所見。或所取。

經。若無二見(至)則無有疾。

贊曰。下總結成斷除二疾。此無自疾也。若有二見。執有所得。若無二見。則無所得。證法真如。既證得真。三界有漏緣慮都絕。緣慮絕故。因既不起。因起不起故。苦果不生。則無諸疾。舊文無結。上義不明。

經。又自無疾(至)有情之疾。

贊曰。此斷他疾。

經。文妙吉祥(至)調伏其心。

贊曰。自下第二結成勝覺能斷眾苦。有三。一結。二標。三釋。此結成上。亦是生下。

經。唯菩薩菩提(至)即為虛妄。

贊曰。此標勝覺能斷眾苦。菩薩勝覺慧。能斷諸苦。非餘一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薩勝覺能斷。菩薩所修便為虛妄。空無果故。

經。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薩。

贊曰。下釋前標。初喻。後合。文意可知。

◎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