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郛 (四庫全書本)/卷010上
説郛 卷十上 |
欽定四庫全書
說郛卷十上 明 陶宗儀 撰正朔考〈魏了翁〉
七月陳王業也
七月之詩大㮣述天時以勤民事也先儒謂七月一詩皆以夏正為斷愚則曰非特七月一詩也凡詩篇如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之交皆夏正也非特詩諸篇也凡易書周官春秋左氏所書之月亦皆夏正也然則商正建丑周正建子者非改正朔歟曰改正朔矣不改月次也正朔之改示一代之興各有所尚也月次之不可改四時之序不可紊也茍紊之則時命乖張民聴疑惑雖耕耘歛藏亦將失其候堯典所謂欽若昊天敬授人時者萬世不可易也若夫正朔迭尚不過以新民視聴如大朝㑹大典禮尊用此日名曰嵗首太史公所謂朝以十月者是其例也世儒遂謂商周既改正朔則併其餘月次亦應逓改噫為此説者臆度之過也臨卦所謂八月者指觀而言也臨觀反對故聖人預以為戒觀之為卦其畫四陰其辰在酉曉然夏之八月也而何氏以為周八月屬未之遯孔氏以為商八月屬申之否夫文王周孔簡易以從夏正而何氏孔氏反﨑嶇以求合商周之正不亦異乎故曰凡謂改正朔而並其月逓改者皆臆説也書伊訓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奉嗣王祗見厥祖太甲三祀十有二月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夫奉嗣王初見厥祖重事也故以改元之嵗首以冕服奉嗣王歸亳亦重事也故以三祀之嵗首然而仍稱十有二月則是殷人未嘗改十二月為正月也孔氏以商正解之不通則乃曲為之説曰此湯崩踰月太甲即位而奠告也攷之孟子外丙二年仲壬四年然後繼以太甲則太甲乃湯之孫所謂祗見厥祖者是矣非嗣湯而立也假使太甲嗣湯而立亦安肯踰月而遽改稱元年邪故曰凡謂改正朔而並其月逓改者皆臆説也詩篇如正月曰正月繁霜四月曰四月維夏六月曰六月棲棲此為夏正無疑雖欲曲説不可得也雖有曲説不足惑也至十月之交鄭氏則釋之曰此夏之八月也夫十月之交則十一月矣是周人朔月也故曰朔月辛夘正朔日食古人所忌故曰亦孔之醜不然八月日食何足以言甚醜也以是證之則周人以十一月為朔月未嘗改為正月也又七月之詩之五章自五月數至十月而繼之曰曰為改嵗是以十一月為嵗首而未嘗改之為正月又一證也故曰凡謂改正朔而並其月逓改者皆臆説也周官凌人十有二月斬冰與月令季冬之月命取冰相合則不惟時皆夏正而月亦皆夏正矣而正月之吉始和縣法觀象鄭氏強解之曰周正月也夫以夏正言之建寅之月也三陽既交斯謂之和若指為周正則建子之月矣時方寒冬安得謂之和邪又黨正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法夫言孟月則夏正建寅之月非周正建子之月也眀矣故曰凡謂改正朔而並其月次逓改者皆臆説也春秋所書時皆夏時也月皆孟月也雖左氏傳亦然隱三年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周之麥秋又取周之禾其為夏正眀白如此杜氏以周正解之曰四月今之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麥禾皆未熟取者葢蹂踐之夫左氏秪曰麥禾而杜謂之未熟左氏直謂之取而杜謂之蹂踐㡬於迂疎可笑良由曲泥周正有所不通故遷就其辭以至於此故曰凡謂改正朔而並其月逓改者皆臆説也或曰漢晉唐諸儒以三正説六經豈鑿空駕説之哉曰亦必有一二疑似以啓之如春無氷冬大無麥禾之類皆其藉口者也然疑似者一二爾眀白者十百也以疑似葢眀白以一二勝十百豈非惑與夫有一二之眀白猶將勝十百之疑似今乃反是又豈非大惑與噫六經不幸而經秦火幸而頼諸儒之補綴也然而使學者得見秦灰之殘編斷簡當反無惑惟其出於諸儒之補綴也是以惑學者滋甚葢不知其㡬事不特如改正朔之一端而已也亦幸而改正朔之事證驗尚多可以是正不然又烏覩其真邪
二
夫既因七月之詩而攷六經所書之月皆夏正矣六經之外先秦他古書及秦漢以後正史凡所書月亦皆夏正也呂氏月令或以為周公作是與否固未可知然其所言時令則夏時也岐伯素問伊川以為戰國間人所作是與否固未可知然其所言月候則夏月也竹書紀年傳謂晉太康初汲人得之魏冢是與否固未可知然其言三代之正月則皆建寅也由是觀之先秦古書所紀之月則皆夏正也秦正建亥漢仍秦舊太史公作史記書十月於每年之首班固作漢紀書秋九月於每年之終所謂春正月者自在年中不改稱謂至武帝太初元年正歴法以正月為嵗首眀年所書始以春正月起之而以冬十二月終之是後惟魏眀帝用景初歴嘗以建丑為正並改三月為孟夏餘皆逓改然而郊祀蒐狩頒宣時命則復以寅為正二者交互徒惑民聴行之未㡬復用夏正又其後惟唐武氏改年曰載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月為臈月然復以正月為春一月自二月以後不能易其次也由是觀之秦漢以後凡正史所書之月則皆夏正也或曰孟子之書亦先秦書也其言七八月之間旱趙岐以為此周七八月夏之五六月以苗槁證之疑若可信愚則應之曰泛言苗槁耳既不可以為夏之七八月亦何以證其為周之七八月邪孟子又言嵗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直謂仲冬以後農隙之餘可治橋梁以利民渉而趙氏泥於周正謂夏之九月十月也亦可信乎或者又曰劉歆以三代之正作三統歴述此亦正史所載也何以謂之皆夏正邪愚則應之曰劉歆漢儒也與孔安國葢逓相祖述者自是歴家從而和之又豈足為確論乎且不信聖經而信歴述復以歴述而伸傳註是皆學者厭平實而喜竒誇之過也必有務平實而後可與論古事而學古道也
三
或者問曰六經子傳及先秦他古書與歴代正史所書之月皆為夏正亦既白矣然姚大老辨三代秦漢置正博引經傳以為皆用夏時而平庵項氏獨以為春秋自是孔子之書即非周王所用此一説也胡文定經解謂以夏時冠周月是聖人垂法後世之意此又一説也陳止齋後傳謂以夏時冠周月自是魯史之舊夫子因之每孟月書時以見魯史每正月書王以存周正葢尊周而罪魯也此又一説也三家者之言何如曰三家者皆近世博雅大儒也特其立説猶未免牽於傳注故雖卓然有見於始然卒不能不自變於其後者也孔子之春秋即魯國之史記也魯史之時月即周家之紀歴也夏周之嵗首雖殊夏周之時令則一安得孔子所書與周王所用不同邪項氏固嘗謂周歴本稱決無改月之理其説卓然當於理矣而末乃謂春秋四時十二月恐皆夫子革之以為萬世法是則惑也是豈非牽於傳註雖卓然有見於其始而卒不能不自變於其後邪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言正朔惟夏得其正也胡氏乃謂夫子以夏時冠周月信斯言也是春秋所書春正月者乃今之冬十一月也秋七月者乃今之夏五月也以冬為春以夏為秋雖甚愚者猶不為曾謂聖人而為之乎傳之當時猶且不可尚可為萬世法乎胡氏固嘗有言曰周人以子為嵗首則冬十一月也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後乎周者以亥為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其説卓然當於理矣而末乃謂夫子作春秋是天子之事可以改正朔故以夏時冠月又以夫子無其位不敢自專故以周正紀事是則大惑也是豈非牽於傳注雖卓然有見於其始而卒不能不變於其後邪至陳氏謂魯史舊以夏時冠周月夫子仍之此説似勝然於胡氏之説特添一轉語爾事不如此亦秪費詞假使周人改朔並移月次則天王在上魯人安敢自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是不奉天子正朔也又豈有魯奉天子正朔而史官紀事私以夏時冠周月乎如此則是無故而陷其君於僭逆也假使魯史官無識以是紀事吾夫子修之肯仍其僭謬乎陳氏固嘗謂凡西周之史言時皆夏時也於是援周官季春出火非周正月季秋納火非周九月以為證據其説卓然當於理矣而末乃謂西周之史言月皆周月也於是曲借康誥三月不言春畢命六月不言夏以為證據至泰誓十有三年春一月於己説有礙則反指為譌誤是則惑也是豈非牽於傳註雖卓然有見於其始而卒不能不變於其後邪嗚呼自傳註之學興也各以三統解經不特何氏之於易孔氏之於書鄭氏之於毛詩周官杜氏之於春秋左氏而已也然而此五六人者古博雅大儒也三統之外不可廢也至於春秋一經以周正解之者則滔滔皆是又豈特胡陳項三家而已也
史剡〈司馬光〉
愚觀前世之史有存之不如其亡者故作史剡其細瑣繁蕪固不可悉數此言其卓卓為士大夫所信者雲
虞舜
堯以二女妻舜百官牛羊事舜於畎畆之中瞽叟與象猶欲殺之使舜塗廩而縱火舜以兩笠自扞而下又使舜穿井而實以土舜為匿空出佗人井
剡曰頑嚚之人不入徳義則有矣其好利而畏害則與衆不殊也或者舜未為堯知而瞽叟欲殺之則可矣堯已知之四岳舉之妻以二女養以百官方且試以百揆而禪天下焉則瞽叟之心豈得不利其子之為天子而尚欲殺之乎雖欲殺之亦不可得已藉使得而殺之瞽叟與象將隨踵而誅雖甚愚人必不為也此特閭父里嫗之言而孟子信之過矣後世又承以為實豈不過甚矣哉
舜南廵守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剡曰㫺舜命禹曰朕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舜以天子為勤故老而使禹攝也夫天子之職莫勤於廵守而舜猶親之卒死於外而葬焉惡用使禹攝哉是必不然或曰虞書稱舜陟方乃死孔安國以為升道南方廵守而死禮記亦稱舜葬於蒼梧之野皆如太史公之言予獨以為不然何如曰傳記之言固不可據以為實藉使有之又安知無中國之蒼梧而必在江南邪虞書陟方雲者言舜在帝位治天下五十載升於至道然後死耳非謂廵守為陟方也嗚呼遂使後世愚悖之人或疑舜禹而非聖人豈非孔安國與太史公之過也哉
夏禹
禹以天下授益益避啓於箕山之陽禹子啓賢天下皆去益而歸啓啓遂即天子位
剡曰父之位傳歸於子自生民以來如是矣堯以朱不肖故授舜舜以均不肖故授禹禹子啓果賢足以任天下而禹授益使天下自擇啓而歸焉是飾偽也益知啓之賢得天下心已不足以間而受天下於禹是竊位也禹以天下授益啓以違父之命而為天子是不孝也惡有飾偽竊位不孝而謂之聖賢哉此為傳者之過眀矣
夏桀
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
剡曰是言也存為後世之懲勸其可乎
周文王
崇矦譛西伯於紂曰西伯積善累徳諸侯皆嚮之將不利於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云云既出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烙之刑紂許之
剡曰紂疑文王之得民故囚之既釋而又獻地以止其虐刑是正信崇矦虎之譛於紂也豈所謂遵養時晦以𫎇大難者哉且紂惟不勝其淫虐之心故為炮烙之刑若能自止而不為則不待受西伯之地若不能自止雖受地於西伯而為之如故誰能禁之哉
由余
戎王使由余於秦秦穆公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作為禮樂法度僅以小治及其後世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簒弒夫夷戎不然上含淳徳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此真聖人之治也穆公以為賢乃離間戎之君臣卒得由余而用之遂霸西戎剡曰所貴乎有賢者為其能治人國家也治人國家舍詩書禮樂法度無由也今由余曰是六者中國之所以亂也不如我夷戎無此六者之為善如此而穆公以為賢而用之則雖亡國無難矣若之何其能霸哉是特老莊之徒設為此言以詆先王之法太史公遂以為實而載之過矣
孔子
齊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云云
剡曰晏嬰忠信以有禮愛君而樂善於晉恱叔向於鄭恱子皮於呉悅季札豈於孔子獨不知而毀之乎楚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令尹子西曰文武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乃止
剡曰子西楚之賢令尹也楚國頼之亡而復存危而復安其志猶晏嬰也其言豈容鄙淺之如是哉
季布
季布聞曹丘生招權顧金錢與竇長君書使絶之曹丘聞之往見布揖曰使僕遊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何拒僕深也布大悅留數月為上客厚遣之
剡曰曹丘與長君善而布與書使絶之是以曹丘為小人也及曹丘見以毀譽動已而已善之是養小人以自利也夫以毀譽動人及養小人以自利皆姦人之道也果如是則布惡得為賢大夫
蕭何營未央宮
蕭何作未央宮髙祖見官闕壯甚怒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髙祖乃説
剡曰是必非蕭何之言審或有之何惡得為賢相哉天下方未定為之上者拊循煦嫗之不暇又安可重為煩費以壯宮室哉古之王者眀其徳刑而天下服未聞宮室可以重威也創業垂統之君致其恭儉以訓子孫子孫猶淫靡而不可禁況示之以驕侈乎孝武卒以宮室靡弊天下惡在其無以加也是皆庸人之所及而謂蕭相國肯為此言乎
綱目疑誤〈周宻〉
綱目一書朱夫子擬經之作也然其間不能無誤而學者又從而為之説葢著書之難自昔而然今漫摭數事與同志評之非敢指擿前輩以為能也
北齊髙緯以六月遊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見本紀通鑑書曰賜死賜乃暍之訛耳綱目乃直書曰殺其從官六十人而不言其故其誤甚矣尹起莘乃為之説曰此朱文公書法所寓且引孟子殺人以挺與刃與政之説固善矣然則其實通鑑誤之於前綱目承之於後耳緯荒遊無時不避寒暑於從官死者尚六十人則其餘可知矣據事直書其罪自見何必沒其實哉
郭威弒二君綱目於隱帝書殺於湘隂王書弒尹又為之説雲此二君有罪無罪之別此書法所寓也然均之弒君隱帝立已數年湘隂未成乎君不應書法倒置如此亦恐誤書耳
隋開皇十七年詔諸司論屬官罪聴律外決杖綱目條下雲蕭摩訶子世畧在江南作亂摩訶當從坐大理少卿趙綽問訴上命綽退綽曰臣奏獄未決不敢退帝乃釋之按通鑑摩訶當從坐上曰世畧年未二十亦何能為以其名將之子為人所逼耳因赦摩訶綽因諫不可上不能奪欲綽去而赦之因命綽退綽曰臣奏獄未決不敢退上曰大理其為朕特捨摩訶也因命左右釋之此乃綽欲令摩阿從坐而帝特赦之耳綱目誤耳懷道雲親見其言煬帝幸江都上曰卿何自不諫曰臣不居重任知諫不從上曰卿知諫不從何為立其朝卿仕世充尊顯何亦不諫曰臣非不諌但不從耳上曰世充拒非諫卿何得免禍淹不能對按此實責其知煬帝之不可諫而猶立其朝耳今綱目乃於上言世充拒諫為其語曰然則何以立其朝殊失其實矣
綱目開元九年冬十一月罷諸王都督刺史以後凡四條按通鑑是年之末十二月幸驪山云云是嵗諸王為都督刺史者悉召還云云此非十一月事亦非十二月事也當依通鑑作是嵗為是
綱目書徳宗貞元二年十一月皇后崩不書氏按通鑑是年十一月甲午立淑妃王氏為後丁酉崩特四日耳此承通鑑作書而逸其上文耳尹又謂唐史妃乆疾帝甚念之遂立為後冊訖而崩必有所寓意者亦通也
揚子新注〈栁宗元〉
學行篇
如將復駕其所説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注云金口木舌鐸也使諸儒駕孔子之說用如木鐸也
修身篇
熒䰟曠枯糟莩曠沈擿埴索塗㝠行而已矣
注云熒眀也熒䰟司目之用者也糟當為精莩如葭莩之莩目精之表也言䰟之熒眀曠乆則枯精之輕浮曠乆則沈不目日月目之用廢矣以至於索塗㝠行而已矣
又雲糟當為精言盲矇之患神光乆曠則枯目精乆曠則沈是以杖擿地而求路㝠㝠然行矣
孝至篇
勤勞則過於阿衡
注云阿衡之事不可過也過則反
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其庻矣乎
注云揚子極隂陽之數此言知漢祚之方半耳
新唐書糾謬〈呉縝〉
一曰以無為有
代宗母呉皇后傳
李吉甫謀討劉闢
劉蘭拒卻頡利
馬璘擊潰史朝義兵
裴巨卿竇孝諶無傳而雲有傳
二曰似實而虛
放死罪囚三百九十人
義陽宣城二公主四十不嫁
鄭絪作相時事皆不實
張九齡諌而太子無患
劉潼治蜀南詔不敢犯邊
三曰書事失實
降封宗室郡公而紀書為縣公
陸贄李晟傳幸梁州事
憲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實
王勮傳以壽春等五王降封入閤為出閤
張錫為相日數
辛雲京京杲二傳書事失實
崔圓辭大學士
王播進獻
郭英乂代髙適
節愍太子誅武三思事
四曰自相違舛
王瓌恭憲太后弟乃以為惠安太后弟
以三月二日為中和日
太宗紀享年差三嵗
杜佑所終之官與桑道茂傳不同
眀皇帝公主數多一人
穆宗紀始封與憲宗紀異
建王已改名而薨時猶書故名
謂八王史失其薨年而自有薨年可見者
謂九王史失其系胄而自有系胄可見者
韋雲起嘗為麟州刺史而本傳不載且是時未有麟州虞世南傳及天文志敘星變災異事與紀志不同李源年七十四而傳以為八十
王同皎李多祚傳討二張處所與桓彥範及皇后等傳不同
獨孤懷恩獻後之弟而以為姪
張鷟貶官年世相逺
本紀書渾釋之死與傳不同
杜求仁傳舛誤
賢妃徐惠為齊聃姊又為姑
蕭至忠傳敘蕭徳言世次未眀
徐州戍兵龎勛等擅還
誅張昕三傳各異
劉禹錫得志時三事與別傳皆差
張廵用兵人數誤
王燾等世次不眀
裴寂字不同
劉審禮傳與表不同
虢王子次序不同
館陶公主所尚不同
崔良佐傳
武攸暨傳誤
兩傳載周贄安太清不同
郝玭馬璘傳不同
蘇定方傳誤
江夏王道宗李靖等傳不同
劉澭入朝紀傳不同
孔戢傳誤
劉𢎞基殷開山傳誤
五曰年月時世差互
韋𢎞景封還詔書事一以為憲宗一以為穆宗
魏謩罷相差一年
李愬平蔡州差一年
閻立本為中書令差一年
武惠妃薨差一年
王志愔傳幸東都差一年
王求禮傳乆視二年大雪誤
武后問狄仁傑求竒士其年誤
岑羲為同三品年誤及官稱不同
竇懷貞傳誤
常山王承乾卒紀傳紀差一年
惠昭太子薨年紀傳不同
孝敬皇帝年差一嵗
章懷太子傳年誤
慶王宗薨紀傳差一年
張濬死紀傳差一年
肅王薨差一年
武攸暨傳年次誤
啖助傳贊誤
懿徳太子傳誤
上官昭容傳誤
江夏王道宗傳誤
突厥傳敘永安王孝基傳誤
太宗薛舉相持六十餘日事
吐谷渾傳貞觀九年誤
六曰官爵姓名謬誤
紀書團練使崔灌而傳乃觀察使崔瓘
天策上將乃書為上將軍
紀雲矍璋而傳乃瞿章
史思眀朱泚傳各有敬釭許季常
目錄著王綝而傳乃王琳
封道言名不同
楊昢名不同
王摶名不同
梁武孫名誤
嗣郯王戒丕字誤
武徳四年封越王元茂誤
信王憻名紀傳不同
昭宗子裕紀書為祐
王茂章誤作彥章
辛雲京官誤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眀
呉大瓘名不同
楊子琳作楊惠琳二事
以公主字為封號
程昌裔名不同
張去奢去盈不同
郭濳曜姓不同
南昌公主
張說字誤為銳字
雍王畢王房各有景誤
范雲仙等官誤
蘇光榮名不同
鹿晏𢎞名誤
牛勗名不同
魚朝恩傳脫字
李訓仇士良兩傳各載魚𢎞志名不同
馬舉官及名紀傳不同
盧坦誤書呉少誠
范陽王藹名不同
東莞郡公融名不同
袁朗傳袁粲名誤
蘇𢎞軫名不全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王琚王同皎等傳周璟名不同
宰相李藩世系表脫誤
仇甫姓不同
蘇定方傳與突厥傳不同
突厥傳季髙遷姓誤
突厥傳李靖傳不同
何重霸名紀傳不同
髙祖紀書封徳彛左僕射誤
唐儉傳誤書官
髙祖紀書長孫順徳官誤
髙祖紀封子為蜀王名不同
長平王傳薛仁杲傳不同
七曰世系鄉里無法
稱引父祖子孫別傳例
王方慶璵 李吉甫徳裕
徐文逺有功 劉廼伯芻
張薦又新 柏良器耆
盧懷慎奕杞元輔
稱引旁支逺裔別傳例
崔日用良佐 李邕鄘
崔𤣥暐戎 嚴震礪
陸贄扆 令狐徳棻楚
父祖子孫別傳以例當書而不書者
李素立李承李藩
孟簡傳 陸長源傳
李景讓為憕孫又似曾孫
張鎰為後𦙍五世孫又似曾孫
袁朗鄉里
崔行功鄉里
八曰尊敬君親不嚴
楊隆禮嘗避諱改名而傳不載
誕節名及上夀儀紀傳皆不載
裴守真耀卿傳次序
九曰紀志表傳不相符合
百官志太宗定內外官數與曹確傳不同
天下軍節度使姓名次序紀傳不同
劉總納土其州不同
宋璟傳載東廵泰山之年與紀不同
李光弼傳平袁晁年月與紀不同
程知節為蔥山道總管與紀不同
桓彥範傳中宗復位日與紀不同
宰相世系表蘇瓌字與傳不同
崔龜從傳其官與本紀不同
郭正一傳為相之年並其事與紀志不同
流敬暉處紀表與傳不同
杜元頴為相至罷紀傳各不同
孫處約為相其官名紀傳不同
岑羲命相之紀傳不同
李吉甫傳星變紀志不同
乾符五年五月風雹事紀志不同
垂拱二年新豐慶山事紀志不同
侯君集傳岑文本官不同
褚遂良貶官紀傳不同
栁璨官本紀與表傳不同
畢王璋子韶世系未眀
瑤山玉彩字
元結猗玕子
員俶年齒差誤
蕭頴士
李素立世系不同
崔沔傳
王方慶傳與表不同
睿祖名紀傳不同
崔行功祖表傳不同
徳宗紀與李懷光傳不合
李揆世次表傳不同
袁滋子□等
崔祐甫立後
竇懷貞官名與紀不同
蘇味道拜官紀傳不同
韋巨源傳州名與紀不同
李進賢被逐紀傳不同
蕭至忠父引官誤
蘇瓌蘇震世次不眀
韓休父兄
劉瞻入相
王璵傳年與紀不同
修瑤山玉彩人不同
蕭俛為僕射表傳不同
鄧康王徙封紀傳不同
雨土紀志月不同
韓王更封紀傳年不同
武徳時地震紀志月不同
貞觀時地震紀志日不同
石然紀志月不同
李勣等征遼東宰相表日誤
薛萬徹官及髙麗城名紀傳不同
十曰一事兩見而異同不完
肅宗紀即位事與裴冕杜鴻漸魏少游傳不同
李峴傳謝夷甫事與毛若虛傳不同
呉士矩傳與狄兼謨傳異同且各述事不盡
髙智周傳記蔣洌等事與喬琳傳不同
李知本李華傳各載太沖而得名之因不同
薛存誠孔戣傳各述李位事而有不同
公主傳及張茂昭傳各紀尚主而有不同
韋溫傳尉遲璋事與陳夷行曹確傳不同
王播傳所載石刻與五行志不同
杜悰及南蠻傳述秦匡謀事不同
崔湜及周利貞傳述內外兄不同
劉晏傳及藝文志各載包融包佶事及所任官有不同王晏平為韋溫封上詔書
蘇味道張錫傳誤
呉湊韓臯傳不同
蘇幹之死紀傳不同
武延秀安樂主被誅處不同
張說評許景先文兩傳不同
呉湊劉晏議王縉等罪
劉悟賈直言傳不同
文宗紀即與楊志誠傳不同
十一曰載述脫誤
衡王傳誤
唐義識字誤
常山及薛譚字誤
程處亮名不同
韋倫傳記襄州事誤
嚴善思傳誤
王同皎傳誤
狄仁傑傳誤
宰相世系表脫漏不載者
宰相世系雖有名而計目中脫漏者
寧王傳漏臨淄王一名
武后所撰字闕漏
杜悰傳漏拜司徒
南蠻傳漏李福敗績
韓建害諸王紀書不盡
裴行立傳漏平李錡功
裴行立授泌州刺史誤
王志愔傳誤
膠東郡王道彥傳誤
孔穎達傳誤
溫曦尚涼國公主未眀
李道古廹逐栁公綽及誣李聴事
賈至傳漏棄汝州貶岳州
劉蕡陳少游傳脫字
李晟世系脫漏
袁朗傳誤
長孫無忌傳漏事
崔戎傳脫世次
韓曅為滉之族子
大歴十二年秋雨災
邢文偉傳闕漏
西河公主傳漏事
李光顔立功漏落
諸王有傳而無錄者
隠太子傳李軌事誤
貞觀四年日食及火紀志脫字
蜀王愔傳漏晉王治一名
李子和傳脫字
霍王傳證本紀脫誤
髙紀誤書戰地及漏書四將被執
十二曰事狀叢複
王通 趙麗妃
獨孤懷忠 趙瓌
慶山 薛顗薛紹
沈皇后 來濟髙智周
合浦公主 裴柔
安定公主 上官儀
韋縚崔沔 裴行儉
韋倫 劉正臣
宮市 宜城公主
張錫蘇味道 㝠報記
盧光啓 張楚金翰苑
李巨川 皇甫冉曽兄弟
張讀 張昌宗
崔顥 栁公綽
姜慶初 趙驊全交
嚴綬張廷珪 徐賢妃徐堅
項斯 李揆李𤣥道
崔良佐 髙重
髙定 吉中孚
王裕 韋彤
注文選五臣 裴安時
帥夜光 段秀實
楊慎交 崔嘏
十三曰宜削而返存
安樂公主覽鏡作眉
林蘊矜氏族
令狐徳棻宜州人
杜審權手自下簾
蔣洌父墓植松柏
姚崇傳
嚴綬李達
宋之愻為刺史教婢
韓滉乘馬李巖服裘
五王贊中不字
楊恭仁為雍州牧事
十四曰當書而返闕
九宮貴神
穆宗改名
宰相表闕文
王思禮傳闕文
雨五十二日而不書月
蘇定方傳
薛大鼎傳
五行志
李子和傳
馬周傳
太子監國時宰相紀傳闕載
紀傳漏記蕭瑀事
李勣傳
長孫無忌傳
百官志
封徳彛傳
忠義呂子臧傳漏載馬元規
鄭元璹朱粲傳
劉潼傳
十五曰義例不眀
中宗紀前與諸帝紀詳畧不同
宗室有書姓或不書姓者
一事中兼該諸傳而諸傳中有載不載者
皇后傳所書不同
薨卒書法不同
溫王不立紀傳
姚南仲傳書獨孤後事
太宗紀魏徴薨事
十六曰先後失序
郭正一未相前對策今傳在為相之後
僕固懷恩為副元帥及橫水之戰紀傳前後不同盧坦傳敘李錡栁晟閻濟美事失序
蔣乂傳記張孝忠事失序
元載傳殺李少良失序
記火災年次不倫
栁渾傳記事失序
十七曰編次未當
蕭瑀傳書太子師保等事
太子三太三少次序
孟詵無隠槩而入隠逸傳
李棲筠傳方清事
僕固懷恩馬存亮贊失所附
十八曰與奪不常
建定邊軍之策
論封建事
李愬李光顔平蔡之功
韓臯有大臣器
憲宗罷韓全義
嚴綬治太原事
十九曰事有可疑
文徳皇后傳所記恐誤
宜城公主傳所書可疑
叚文昌傳有疑
牛氏表有可欵
朱敬則預誅二張可疑
張孝忠妻入朝迎公主事可疑
覃王字可疑
譙王傳裴巽未明
賈至論諸人善守
栁渾為張延賞所擠
王維王縉兄弟
裴寂兩書四月癸酉為左僕射
崔彥昭逐李可及
二十曰字書非是
誤用字
姚宋傳贊〈蹈誤悼〉 嚴挺之傳〈偏誤徧〉
藩鎮傳序〈猶誤由〉 崔郾傳〈瑰誤瓌〉
張廷珪傳〈凋誤彫〉 杜佑傳〈褘誤漪〉
蕭俛傳〈厎誤底〉 蕭遘桓彥範等傳〈瞑誤暝〉
康承訓傳〈掫誤陬〉 蕭至忠贊〈悟誤悞〉
隠太子巢刺王突厥等傳受誤〈授〉
袁朗傳〈授誤受〉 張建封傳〈確誤埆〉
屈突通唐儉崔寧傳〈趣誤趨〉
崔光逺傳〈悟誤悞〉 辛替否髙郢等傳〈禳誤攘〉
薛嵩傳〈鞠誤踘〉 孫逖傳〈闕誤缺〉
韋待價等傳〈嗤誤蚩〉 狄仁傑〈尚誤上〉
姦臣傳贊〈晨誤辰〉 上官儀贊〈晨誤辰〉
李嶠傳〈𦭼誤𠬪〉 何皇后傳〈悍誤捍〉
竇建徳傳〈觀誤灌〉 王義方傳〈龐誤逢〉
員半千傳安祿山史思眀贊〈確誤㩁〉
鄭善果傳〈聊誤遼〉 吐火羅傳〈麥誤凌〉
不經字
張建封傳〈□當作蹙〉 蘇源眀傳〈俘當作殍〉安金藏傳〈⿰當作𥀁〉 田緒傳並目錄〈躭當從耳〉呉元濟並李日知傳〈揔當作摠〉
孫思邈傳〈⿰當作砭〉 盧𢎞宣傳〈䝱當作脅〉李棲筠傳〈棲當從木〉 鄭餘慶傳〈矩當作榘〉李翰徐申等傳〈㸑當作㸑〉 李光弼楊炎等傳〈麼當作幺〉岑文本等傳〈𢚓當作愍〉 韋處厚傳〈褓當作緥〉
吉溫傳〈襁當作繦〉 五行志〈燃當作然〉
裴冕傳〈爯當作再〉 呂諲傳〈餝當作飭〉
訛錯字
南蠻傳〈崍訛峽〉 史憲誠傳〈沼訛紹〉
王勃傳〈璝訛憒〉 韓滉傳〈𤣥訛元〉
太宗紀〈卭訛卬澮訛滄〉 僕固懷恩傳〈橫訛黃〉
李懷仙傳〈先訛仙〉 代宗紀〈盩厔訛𥂕屋〉
侯君集傳〈磧訛積〉 陳京傳〈冘訛尤〉
昭宗紀傳〈雋訛雋〉 王播傳〈敭訛剔〉
韋挺傳〈牟訛牟〉 魏徴陸贄等傳〈逢訛逄耗訛耗〉
姜撫傳〈牡䝉訛杜䝉〉 劉氏宰相世系表〈琢訛堟〉
元稹傳〈暇訛睱〉 王緯傳〈浙訛浙〉
李紳傳〈拫訛根〉 百官志〈待訛侍〉
李徳裕傳〈秒訛抄〉 李磎傳〈反擿訛反摘〉
李錡傳〈㩁訛攉〉 劉崇望等傳〈鐫訛鎸〉
王凝傳〈㩁訛摧〉 侯希逸傳〈苦訛䒷〉
栁宗元傳〈鄭訛郭〉 盧懷慎及吐蕃等傳
李晟贊 韓愈傳
劉武周傳 蘇定方傳
説郛卷十上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