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論語集解/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學而第一

[編輯]

凡十六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說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曰:同門曰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有子曰:孔曰:弟子有若。「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鮮,少也。上,謂凡在己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顔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

曾子曰:馬曰:弟子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

子曰:「道千乘之國,馬曰:道,謂爲政教。《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出革車一乘。」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古者井田,方里爲井,十井爲乘,百里之國適千乘也。融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義疑,故兩存焉。敬事而信,包曰:爲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節用而愛人,包曰:節用,不奢侈。國以民爲本,故愛養之。使民以時。」包曰:作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務。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馬曰:文者,古之遺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盡忠節,不愛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鄭曰:主,親也。憚,難也。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鄭曰:子禽,弟子陳亢也。子貢,弟子,姓端木,名賜。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與聞其邦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願與之爲治?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鄭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曰: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於父之道。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馬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爲節,亦不可行。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鄭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謂問事是非。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鄭曰: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爲憂苦。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曰: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曰:諸,之也。子貢知引《詩》以成孔子義,善取類,故然之,往告之以貧而樂道,來荅以切磋琢磨。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王曰:徒患己之無能。

爲政第二

[編輯]

凡二十四章。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包曰:德者無爲,猶北辰之不移而衆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謂法教。齊之以刑,馬曰:齊整之以刑罰。民免而無恥。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謂道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有所成立。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始終。六十而耳順。鄭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馬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

孟懿子問孝,孔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鄭曰:恐孟孫不曉『無違』意,將問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謚也。言孝子不妄爲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子游問孝,孔曰:子游,弟子也,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包曰:犬以守禦,馬以代勞,皆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交之。愛而不敬,獸畜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顔色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馬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曾是以爲孝乎?」馬曰:孔子喻子夏:服勞先食,汝謂此爲孝乎?未孝也。承順父母顔色,乃爲孝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顔名回,字子淵,魯人也。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説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觀其所由,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觀人終始,安所匿其情?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爲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爲周,阿黨爲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包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而思,終卒不得,使人精神疲怠。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鄭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位也。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包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鄭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哀公問曰:「何爲則民服?」包曰:哀公,魯君謚。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包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曰:魯卿季孫肥。康,謚。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包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孝慈則忠,包曰: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包曰: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勉。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包曰:或人以爲居位乃是爲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於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與爲政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無信,其餘終無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質禮變。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是諂求福。見義不爲,無勇。」孔曰:義,所宜爲。而不能爲,是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