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六十 陝西九 臨洮府 河、洮、岷三衛 下一卷▶

陝西九[編輯]

臨洮府,東至鞏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衛三百十里,西至河州衛百八十里,北至莊浪衛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

《禹貢》雍州地。春秋、戰國時,爲西羌所居。秦屬隴西郡。漢屬隴西金城郡。晉初因之。惠帝時,分置狄道郡。前涼張駿又改置武始郡。其後西秦、南涼,代有其地。後魏亦屬武始郡。西魏又增置臨洮郡。後周廢臨洮郡。隋初,並廢武始郡,以縣屬蘭州。煬帝時,屬金城郡。唐初,亦屬蘭州。天寶初,屬金城郡。三載,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初,改爲臨州《寰宇記》:「久視元年置臨洮軍於臨州。寶應初,陷於吐蕃,號武勝軍。宋熙寧五年收復,改爲鎮洮軍,尋改熙州治狄道縣,亦曰臨洮郡。《金志》云:「宋又更鎮洮軍爲德順軍。金改曰臨洮府。元因之。明仍爲臨洮府,領州二,縣三。今仍舊。
府襟帶河湟,控禦邊裔,爲西陲之襟要。蜀漢末,姜維數出狄道以撓關隴。魏人建爲重鎮,維不能以得志。晉之衰也,河西擾亂,大約據狄道,則足以侵隴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齒之慮矣。拓跋魏兼有秦涼,以狄道爲咽喉之地,列置郡縣,恃爲藩蔽。唐拒吐蕃,臨州其控扼之道也。臨州不守,而隴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轍,王官所蒞,不越秦、成。熙寧以後,邊功漸啓。議者謂欲圖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以漸收舉,雖於本計似疏,而武略未盡乖也。《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溉,爲利甚博。其民皆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故徐達亦云:「臨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給軍儲,得其人,足以資戰鬥也。

狄道縣,附郭。漢置縣,爲隴西郡治。後漢因之。晉屬隴西郡,惠帝改置狄道郡治此。又嘗改縣爲降狄道,尋復舊。後魏屬武始郡。隋屬蘭州。唐因之。天寶三載,置狄道郡治此。寶應以後,廢於吐蕃。宋熙寧五年收復。六年仍置狄道縣,爲熙州治。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今編戶二十五里。

狄道故城,在今府治西南。漢所置也。呂后六年匈奴寇狄道。七年復入寇。文帝十二年匈奴寇狄道,即此城矣。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圍魏王涇於狄道,不克。尋又引軍出狄道,不克而還。《水經注》亦謂之降狄道。蓋縣之別名也。隋、唐以來,州郡皆治此。宋改築熙州城,即今治也。《志》云:「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東大通,南建安,西永寧,北鎮遠。
武始城,在府北七十里。漢狄道縣地。前涼張駿以狄道置武始郡,置城於此。西秦亦爲武始郡治。宋元嘉四年武始羌叛,熾磐遣其左丞相曇達招慰。羌執曇達,送於夏主昌。後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勇田郡,尋改勇田縣爲屬武始郡治。時又析置楊素縣,與狄道並屬武始郡。隋開皇初,俱廢入狄道縣。
臨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南部都尉治此。後漢因之。建初二年羌豪布橋等圍南部都尉於臨洮。馬防討破之。永初三年鐘羌破臨洮縣。永建初,校尉馬賢大破鐘羌於臨洮。於是涼州復安。鐘羌,蓋羌之別種,居臨洮穀者。蜀漢延熙十七年姜維自狄道進拔河關臨洮,是也。晉亦爲臨洮縣,屬隴西郡。惠帝改屬狄道郡。前涼屬武始郡。後魏太平真君六年改爲臨洮郡,置龍城縣爲郡治。後周郡縣俱廢。隋開皇二年突厥寇蘭州,總管叱列長之守臨洮,爲所敗。即此城矣。又俱城,在臨洮故城西南。晉太元十一年前涼張天錫子大豫攻姑臧,不克。自西郡入臨洮,掠民五千餘戶,保守俱城,爲呂光所敗滅。即此。
安故城,府西南百六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圍罕城。蓋與河州接境也。後漢仍屬隴西郡。晉省。惠帝復置,屬臨洮郡。《晉志》:「張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置定州。蓋張氏分金城、西平二郡置安故郡,即治安故縣。後魏廢。《水經注》:「洮水自臨洮縣東流,又屈而北流,徑安故縣故城西,又北徑狄道縣故城西。唐初,復置安固縣。武后久視初,以吉頊爲安固尉是也。尋廢爲鎮。宋白曰:「安故,在蘭州南。《一統志》在蘭州西八十里,悞。唐時爲安固鎮。五代周廣順中,自安固鎮至涼州,立三州以控扼諸羌。三州,臨、河、蘭也。
安樂城,在府西三十六里。唐武德中,分狄道縣置安樂縣,屬蘭州。天寶中,屬狄道郡。乾元中,改爲長樂縣。後廢。宋熙寧六年置康樂寨於此。金升爲縣,屬臨洮府。元廢。
桑城,在廢安故縣西南。《水經注》:「洮水東北經桑城東,又東徑安故縣西。晉大興三年劉曜攻拔陳倉諸城戍。晉王保懼,自秦州遷於桑城。胡氏曰:「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亦謂之桑壁。晉永昌初,休屠王石武以桑壁降劉曜。石武,亦匈奴別種也。時據桑壁,自稱休屠王。大寧初,劉曜自隴上西擊涼州,遣其將呼延晏攻涼寧羌護軍陰鑑於桑壁。即此。
鞏令城,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吐蕃所置城也。宋熙寧六年王韶圖武勝,使德順將景思立分兵制番酋於南路,自南甲趣鞏令城。或雲,南甲在府南三十里。又鳴鶴城,在府西南,唐至德後,吐谷渾所築。又有三足城,亦吐谷渾所築也。宋廢。○安羌城,在府西。本名溢機堡。宋宣和中,賜名安羌城。金廢。
長城,在府西北。《史記》:「秦始皇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築長城,起自臨洮。唐因置長城堡。開元二年隴右節度使王等追破吐蕃於洮水,又敗之於長城堡,殺獲數萬,是也。
嶽麓山,在府城東二里。上有超然臺。又東八里有滴水岩。岩東二十里有玉井峰,以峰頭有井而名。○夏牟山,在府西三十里。《志》云:「山下牟麥特盛,因名。其相近者曰臥龍山,山勢蜿蜒,如龍偃臥。又有朱翠山,在府西五十里。
抹邦山,府南二十五里。宋熙寧五年王韶自通遠軍攻西羌。羌據險自保。韶曰:「既入險地,當使險爲吾有。徑趣抹邦山,壓敵軍而陳。羌乘高下鬥,韶擊敗之。其相近者有嵐關坪,《志》云:「坪在府南二十七里。關口險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餘里。
常家山,府西南六十里。宋元二年羌酋鬼章與西夏相結,謀復故土。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鋒絕通遠境。鬼章駐常家山,大城洮州,以待師期,爲宋將游師雄所破。《志》云:「山與西傾相接。又有龍湫,甚深廣,衍爲九曲十八灣。天都山,見前平涼府固原州。○西傾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或以爲《禹貢》之西傾,非也。蓋隴右諸山,多以西傾名。
十八盤山,在府東南百里。山高險,有石級一十八盤。又蓮華山,在府南百五十里。山聳數峰,宛如蓮華。
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綿亘數百里,勢極高峻,雖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馬銜山。又太平原,在府北三十里。其地平原百頃,可以屯軍。○摩雲嶺,在府北百五十里。雄峻參天,有摩雲嶺關,設巡司戍守於此。《志》云:「山北去蘭州六十里。
竹牛嶺,在府東。宋熙寧五年王韶知通遠軍,圖武勝,進築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嶺,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動。繼而韶破吐蕃於抹邦山。吐蕃帥木徵度洮河來援。韶戒別將繇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破其前軍,遂城武勝,是也。
鎖林峽,府南六十里。洮水所經。諸峰聳削,兩崖懸絕,林木森鬱,宛似封固,因名。又石井峽,在府北百二十里。中有泉水,四時不竭。
通谷,府西六十里。其穀東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來。不逾數十步,上有大竅,可見天日。宋熙寧中,置堡於谷口,曰通谷堡。又讚嘉穀,在府南六十七里。中有靈湫池。
洮河,在府西南二里。自岷州衛流入府境,經西傾山、常家山、鎖林峽及蓮華、夏牟等山,盤束千數百里,至府城南,始豁然奔放,聲如萬雷。又北經石井峽,而合湟水。唐會昌二年吐蕃國亂,洛門川將論恐熱舉兵入渭州。吐蕃大將思羅發等合諸部兵保洮水,焚橋拒之,尋爲恐熱所並。又宋熙寧八年提點秦鳳鄭民憲請於熙州南關以南,開渠堰引洮水,並東山,直北道,下至北關,是也。今詳大川洮水。
東峪河,府東二里。源出渭源縣西十五里之分水嶺,流入境,至城東,又西南流入於洮河。宋王韶自東峪徑趣武勝,克之,是也。○抹邦河,在府南三十里。源出蓮華山,流經抹邦山下,因名。府北三十里有打壁河,源出石井峽,西南流。抹邦河西北流合焉,共入於洮河。
邦金川,府南六十里,西流合於洮河。宋元中,種誼等擊鬼章,夜濟邦金川,至鐵城,黎明,大破之。即此。鐵城,即岷州衛之鐵州城也。○三岔河,在府西北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結河,爲三帶水交結處,俱流入於洮河。
南關,在府城南。城北又有北關。俱宋熙寧五年置,以保障近郊。今有牆垣,與府城壕相連,俗名藩城。又三岔關,在府西三十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有打壁峪關,俱宋置。○結河關,在府北六十里。宋熙寧七年於此置堡,後改爲關。又摩雲嶺關,在府北摩雲嶺,最爲高險。
下襯關,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關。又十八盤關,在府南百二十里。諸關皆宋置,今俱屬臨洮衛卒戍守。○臨洮堡,在府北七十里。宋置。金廢。
永寧橋,府西二里。宋熙寧中,熙州洮河浮梁成,賜名永通。明初,更名永寧。有關在焉。○和平驛,《輿程記》:「在府西六十里。又六十里至河州衛。又沙驛,在府北九十里,又北百十里至蘭州。又有柳樹遞運所,在府東九十里。《通志》:「府治東北有洮陽驛。

渭源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鞏昌府九十里。漢爲首陽縣,屬隴西郡。後漢因之。晉仍屬隴西郡。後魏亦曰首陽縣。西魏改渭源縣,仍屬隴西郡。隋屬渭州。唐因之。開元二年吐蕃將岔達延等寇臨洮,軍蘭州,至於渭原。臨洮,謂今洮州也。未幾,復寇渭源。至德後,遂陷於吐蕃。宋熙寧中,置渭源堡,屬熙州。金因之。元升爲縣。今城周二里,編戶四里。

武街城,在縣西。《水經注》:「武階城,在漢狄道縣東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晉惠帝置武街縣,屬狄道郡。前涼張駿因前趙之亡,收河南地,至於狄道,置武街、石門、侯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與後趙爲界。晉永初二年石虎將王棹擊張重華,襲武街。即此。《唐志》:「武街城爲武街驛,屬渭源縣。開元二年隴右防禦使薛訥拒吐蕃於此。
鳥鼠山,縣西二十里。俗呼爲青雀山。渭水經其下。其地鳥與鼠同穴,亦曰鳥鼠同穴山。《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爾雅》:「鳥鼠共穴,其鳥名<鳥餘>,其鼠名<鼠突>。是也。
南谷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上有高城嶺。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敗魏將王經於洮西,進圍狄道。魏徵西將軍陳泰馳救,從隴西潛渡高城嶺,至狄道東南高山上,舉烽火,鳴鼓角,維遁去。唐大中三年吐蕃叛將論恐熱自落門遣兵略西鄙,鄯州將尚婢婢遣將拓跋懷光擊破之於南谷。即此。舊《志》:「嶺上有城曰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東北徑首陽縣西,與別源合。酈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在鳥鼠山西北,大禹只自鳥鼠同穴導之。是也。
七峰山,縣東北五里。有七峰錯峙,因名。又五竹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多細竹,峰巒奇秀,有巖曰秀峰岩。山下有谷,曰銀溝谷。○霍谷山,在縣南五十里。山高峻,爲南面之勝。又南百餘里有白樺嶺,路通岷州。嶺上多白樺樹,因名。
大來谷,在縣西北。唐開元二年吐蕃將岔達延等寇渭源,屯大來谷。隴右防禦使薛訥軍至武街,距大來谷二十里,與隴右節度使王軍合擊之,寇敗走。追至洮水,復敗之於長城堡,是也。
渭河,在縣北二里。源出南谷山,至鳥鼠轉而東流,經縣北,入鞏昌府界。又東經鳳翔、西安府境,東流入於黃河。詳見大川渭水。
清源河,出縣西南之五竹山,東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東峪河,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狄道縣界,又西南入於洮河。
分水嶺關,在縣西十五里分水嶺上。自嶺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東之水,悉入渭河。置關於此,爲縣境之襟要。《志》云:「今縣西二百里有石井遞運所。
乞神平堡,在縣西南。《宋史》:「熙寧五年王韶知通遠軍,擊降番部,得地二千餘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羅角,築乞神平堡,是也。○慶平鎮,在縣南。宋置慶平堡。金改爲鎮。元因之,後廢。《通志》:「今縣治東有慶平驛。
附見
臨洮衛,在府城內,洪武三年建,轄千戶所五。

蘭州,府北二百十里。東南至鞏昌府四百二十里,東北至靖遠衛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莊浪衛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河洲衛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隴西郡地。漢屬金城郡。後漢、魏、晉因之。前涼張增置廣武郡又石虎時,於金城郡僑置涼州。後魏仍屬金城郡。後周因之。隋初,置蘭州。大業初,復曰金城郡。唐又爲蘭州。天寶初,亦曰金城郡。乾元初,復故。後沒於吐蕃。宋元豐四年復置蘭州。金亦爲蘭州,以州治蘭泉縣省入。元因之。明初,改州爲蘭縣。成化十四年復升爲州編戶七里,領縣一。今仍曰蘭州。
州控河爲險,隔閡羌戎。自漢以來,河西雄郡,金城爲最。豈非以介戎夏之間,居噤喉之地,河西隴右,安危之機,常以金城爲消息哉?晉元康而降,河隴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時,馳逐河湟,未嘗不以蘭州爲關要。及廣德以後,蘭州沒於吐蕃,而西涼不復爲王土。大中間,蘭州亦嘗順命,而僅同羈屬矣。宋元豐四年李憲敗夏人,始復城蘭州。元初,夏人求復得之。朝議欲割以畀敵。孫路言:「自通遠至熙州,才通一徑,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關瀕大河,城蘭州,然後可以捍蔽。若捐以與敵,則一道危矣。穆衍言:「蘭州棄,則熙州危,熙州危,則關中震動。唐失河湟,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都。今若委蘭州,悔將無及。遂不果棄。明自州以北,常爲寇衝,往往設重兵駐此,保障西垂。州誠自古捍圍之地矣。
蘭泉廢縣,今州治。本漢金城縣,屬金城郡。後漢及魏晉因之。後廢。西魏置子城縣,金城郡治焉。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金城縣,仍爲郡治。義寧二年改曰五泉縣。唐咸亨二年復曰金城。天寶初,又爲五泉縣。後廢於吐蕃。宋元豐中,收復。崇寧三年置蘭泉縣,爲蘭州治。金廢。《志》云:「州城北黃河濱有石如龜,伏城垣下。今州城亦謂之石龜城,周六里有奇。
廣武城,在州西百二十里。漢金城郡枝陽縣地。西晉末,張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地,立永登縣,又合三縣置廣武郡,蓋治於此。永和二年石趙將麻秋等攻涼金城,張重華使將裴恆拒秋於廣武。太元末,南涼禿髮烏孤據廣武,攻後涼之金城,是也。後魏郡縣俱廢。隋因之。唐復置廣武縣,屬蘭州。寶應中,沒於吐蕃。《水經注》:「廣武城在枝陽縣西。今枝陽,見靖遠衛。又杜佑、劉昫皆云:「廣武郡,隋廢爲廣武縣,屬蘭州。今《隋志》不載。令居,見西寧鎮。永登,或曰亦在州西。前涼廣武郡,蓋治永登縣雲。
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漢縣,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應劭曰:「允吾,讀曰釒公牙。後漢亦爲金城郡治。永平初,謁者張鴻擊羌燒當滇吾於允吾,敗績。晉徙郡治榆中,縣廢。前涼復置,屬廣武郡。太元十年後涼呂光以主蒲尉爲金城太守。至允吾,襲據其城以叛。光別將薑飛擊破之。尋爲乞伏乾歸所得。隆安四年乾歸爲姚興所敗,走保允吾,降於禿髮利鹿孤,是也。後魏亦曰允吾縣,屬武威郡。西魏改爲廣武縣,又置廣武郡。隋初,郡廢,縣屬涼州,尋改曰邑次,後又改曰廣武。大業初,復曰允吾縣,屬武威郡。唐廢。《漢志》註:「浩水東至允吾入湟,湟水亦東至允吾入河。漢允吾縣蓋在蘭州西。杜佑曰:「允吾在廣武西南。一雲在今州西南五十里,是也。其在州西北者,則隋時改廣武郡所置之允吾縣,在枝陽故縣境,與莊浪衛接界,非漢允吾縣故治也。
晉興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晉志》:「永寧中,張軌表請分西平界置晉興郡,領晉興、χ罕等縣。郡蓋治浩,或曰此其故城也。張駿又分置興晉等郡,其後屢爲劉曜子虎所攻略。蓋今之河州。闞る云:「城在允吾縣西四十里,亦謂之小晉興城,後亦訛興晉曰晉興。晉隆安中,乞伏乾歸爲姚秦所敗,降於利鹿孤。利鹿孤置之於晉興,即小晉興城雲。今見西寧衛廢浩縣及河州注。
河關城,在州西南。漢縣,屬金城郡。後漢屬隴西郡。蜀漢延熙十七年姜維自狄道攻拔河關,是也。晉廢惠帝時,復置,屬狄道郡。後廢。或曰,後涼呂光三河郡,蓋置於河關縣。
榆中城,州西百里。漢縣,屬金城郡。後漢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羣盜邊章等於美陽,章走榆中。即此。晉爲金城郡治。後魏因之,尋又爲建昌郡治。後周廢。杜佑曰:「榆中,即故大小榆谷。悞也。《水經注》:「河水過大小榆谷北,又東徑河關縣北,又東徑允吾縣北,又東過榆中縣北。似爲得之。又太子賢曰:「榆中在金城縣東。杜佑亦曰:「在五泉縣東。俱悞也。○阿干城,在州南四十五里。宋元豐中,置阿幹堡。金升爲縣,屬蘭州。元因之,尋省。今置關於此。
河會城,在州西。晉太元初,苻秦遣將梁熙等伐涼張天錫,濟自青石津,攻河會城,降之。《水經注》:「湟河至允吾,與大河會。河會城,蓋在二河之會也。○西市新城,在州東南七十里,宋時夏人所置也。元豐四年宦者李憲敗夏人於此,又襲破之於女遮谷,遂復古蘭州,城之。又大定城,在州北,亦夏人所置。元豐中,與宋分界處也。近代議邊事者,謂復大定城,則可屯礦兵以守河北。蓋其地常爲寇衝雲。
皐蘭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勢平曠,可屯百萬兵。《漢書》:「霍去病爲驃騎將軍,擊匈奴,屯兵皐蘭山下。即此。山峽有五眼泉。相傳去病屯兵時,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湧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後又以五泉名縣。山後又有蛾眉灣,《志》云:「在今州東南三十里。又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皐蘭之支阜矣。龍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龍尾,落黃河之Й。《志》云:「即府北馬寒山之支隴也。又九州臺山,在黃河北五里。山形峭拔,直上如臺,登之可以望遠。
白石山,州東南八十里。《漢志》註:「狄道有白石山。即此山也。宇文周將梁暉引軍至此,爲羌所圍。山無水,暉禱於山,飛泉湧出,兵士取給,因呼爲梁泉。其水北與湟水合,注於河。○樺林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高聳,與馬寒、皐蘭二山並峙。又天都山,亦在州南三十里。《一統志》:「宋宦者李憲遣苗綬自蘭州伐夏,嘗逾此山。悞也。今固原西安所有天都山。
琵琶山,州西百三十里。險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廣武縣有琵琶山。是也。又石門山,在州西南。《水經注》:「灕水東北經石門口,山高峻險絕,對岸如門。○青岩山,在州西北。《隋志》允吾縣有青岩山。《五代誌》亦云青岩山在允吾縣。山蓋近河濱。苻秦將梁熙等伐涼,自青石津攻河會城。胡氏曰:「津當在青岩山下。
良山,州南百七十里。晉義熙四年西秦太子乞伏熾磐畏姚秦之逼,築城於良山而據之。七年乾歸置武威郡,鎮良城,以其子木奕乾爲武威太守,鎮之。八年乞伏公府弒乾歸,奔良南山,熾磐討殺之。宋元嘉三年夏主赫連昌遣其將呼盧古敗西秦將曇達於良山,進攻χ罕,是也。一名可狼山,俗呼爲熱薄汗山。
沃幹嶺,在州西南。晉建興末,劉曜等逼長安,涼州張遣賈騫等踰嶺入援。即此嶺也。咸和二年前涼張駿遣兵攻劉曜秦州諸郡。曜遣其子胤屯狄道。駿將韓璞赴救,度沃幹嶺而軍。既而璞遣將辛岩督運於金城。劉胤襲敗之於沃幹嶺,進至璞營,璞衆大潰,胤乘勝追奔,濟河至令居。舊《志》云:「嶺在晉興郡大夏縣東南,洮水西北。自涼州濟河,必度沃幹嶺,乃至狄道。令居,見西寧鎮。大夏,見河州。
捫天嶺,《志》云:「在允吾東南。晉隆安中,乞伏乾歸敗降禿髮利鹿孤,居於晉興。利鹿孤聞其謀,遁去,遣其弟吐雷屯捫天嶺以備之。宋元嘉六年乞伏暮末遣將王伐送沮渠成都還北涼。蒙遜使沮渠奇珍伏兵於捫天嶺,執伐以歸。即此處也。
女遮谷,州東三十五里。宋李憲與苗綬城蘭州,敗夏人於此。又李麻谷,在州西四十里。《志》云:「路通甘州。又有荔谷,在廢允吾縣界。後漢建初二年燒當羌迷吾等反,敗金城太守郝崇於荔谷,崇輕騎得脫,即此。○東岡坡,在州東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爲秦王時,獲褚亮於此。又州南四十五里有沙洞,洞產沙。。
葵園峽,在州西。後漢靈帝初平二年張溫遣周慎追叛羌邊章等於榆中,圍之。章分兵屯葵園峽,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而退。○石口峽,在州東二十五里。兩崖懸立,黃河經其中,東流入金縣界。
黃河,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經州城下,洮、漓、湟三水入焉。夾河有灘,宜播五穀,引河灌溉,甚爲民利,亦謂之金城河。胡氏曰:「河流徑金城郡界,自允吾以西,通謂之金城河。漢武元狩初,渾邪王降,自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神爵元年趙充國擊西羌,至金城,欲度河,恐爲敵所遮,夜遣三校銜枚先度,度輒營陳,會明畢度,是也。後漢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里,亦即今州境矣。
洮水,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縣界北流,入於黃河。晉咸和二年涼將韓璞與劉曜子胤夾洮相持七十餘日,是也。又灕水,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塞外,流入州境,合洮水,又流經皐蘭山下,東北入於河。即河州之大夏河矣。《志》云:「皐蘭水出皐蘭山,在州西南三里,左右翼注灕水。
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自西寧衛大小榆谷東流入境,與浩河合流而注於黃河。晉太元十九年苻登敗死,登子崇奔湟中,即帝位。蓋謂湟水之西也。或謂之金城河。
阿乾河,州西三里。源出馬寒山,至分水嶺分爲二:「南流入金縣,爲閣門河;北流入蘭州阿幹峪,爲阿乾河。自峽奔流至州城,灌溉之利甚溥。今州西五里曰溥惠渠,引阿乾水灌田百頃。
筍蘿河,州西南六里,東流入黃河。又西南里許有黃峪溝,亦流入於河。又柳溝,在州東三十里,北流入河。州東二十里又有曲柳泉,亦東流入於大河。○蓮塘池,在州西七里。其地有神泉,俗呼爲獅跑泉。洪武二十三年肅藩移駐此。瀦神泉爲池,周回數十里,爲遊賞之勝。
石城津,在州西境。闞る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晉太元初,苻秦伐涼,軍於西河,梁熙等濟自青石津,苟萇等濟自石城津,會攻涼纏縮城,是也。纏縮城,見莊浪衛。一雲石城津,即河州之積石渡。○馬蘭灘,在州東大河南岸。明初,擴郭圍蘭州。別將於光自鞏昌馳救,至馬蘭灘,爲擴郭所襲,兵敗被執處也。
金城關,州北二里當黃河西北山要隘處。本漢置。闞る《十三州記》:「金城郡有金城關。是也。後廢。宋紹聖四年復置關於此,據河山間,築城爲固。崇寧二年王厚請移關於北境之斫龍谷。不果。今設巡司於河南岸。
京玉關,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A3橋。宋元符三年置關,賜今名。金因之。元廢。今有衛卒戍守。又關西四十里有通川堡,又西四十里爲西寧衛境之廢通湟堡,俱宋置。金廢。○阿干鎮關,在州南四十五里,即故阿幹縣也。明初置關,有蘭州衛卒戍守。
東關堡,州東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置,本名鞏哥關。六年改爲東關堡。金因之。明景泰初,重築。又西關堡,在州西,亦宋元豐五年置,尋廢。金復置。《金志》云:「關逼臨黃河,與夏人接界。元廢。
皐蘭堡,州西南九十五里。宋元豐四年置,六年廢,尋復置。又西古城堡,在州西八十里,又西四十里爲積灘堡,俱宋置。金廢。○質孤堡,在州東五十里。宋元豐五年置。元以後,廢置不一。金亦爲質孤堡,屬蘭州。元廢。又鹽場堡,在州北。又有把石堡,皆在黃河北岸。宋元豐中置。金廢。《通志》州西北二十里有大岔堡,正統十四年置。
安寧堡,在金城關西四十里。又西三十里爲沙井峽,北抵莊浪之道也。○候馬亭,《志》云:「在州西北十五里。相傳漢武遣李廣利伐大宛,候龍馬於此,因名。《通志》:「州南一里有蘭泉驛。州東五里又有蘭州遞運所。
鎮遠浮橋,舊在州西十里。明洪武十八年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關下,用巨舟二十四,橫亘黃河中。入甘肅,通西域,路皆出此,爲咽喉重地。敵若據此橋,則河西隔絕,餉援難通矣。又西津橋,在州西二里,永樂中建。
金縣,州東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八十里。本宋蘭州地。金爲龕谷縣地,屬蘭州,尋屬會州。正大間,置金州,治龕谷縣。元省縣入州。明初,改州爲縣,又移今治,屬臨洮府。後又改屬蘭州。今縣城周三里,編戶十里。
龕谷城,縣南二十里。本宋之龕谷寨。元豐四年置。元七年廢。紹聖中,復修爲堡。金升爲縣,尋置金州治此。元縣廢。明又改置今縣。
定遠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唐置。寶應間,陷於吐蕃。宋熙寧中,種誼築城,以屯戍兵。後廢。元七年復築。政和四年夏人攻拔之,遷其民築臧底河城。五年宋將王厚等攻之,大敗而還。六年渭州將種師道攻克之。金大定中,升爲縣,屬蘭州。後改屬會州。正大間,屬金州。元廢爲鎮。今爲定遠驛。
一條城,縣東七十里。亦謂之一條城堡。相傳宋狄青巡邊時所築。又平地城,《志》云:「在縣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築。
馬衍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於郡境,即馬寒山也。盤亘深遠,與狄道縣及蘭州接界。
龕山,縣南二十里。宋人置寨於此,因以爲名。其下有小龕河。又有尖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豬觜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金於此置豬觜鎮。又縣東南三十里有駝項山,縣東四十里有雞爪山,縣南七十里又有馬尾山,皆以形似名也。又縣南二十里有白草原,平坦可以屯軍。
亂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其山綿延數百里,稠疊數百峰,參差遠近,亂如列戟。黃河經其中。亦郡境之襟要也。
黃河,縣北六十里。自蘭州東北流,越亂山中二百餘里,入靖邊衛界,始瀉落巨川,始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廣。
河,在縣城南。源出馬寒山峽中,東流入黃河。亦曰閣門河。有閣門河橋在縣南門外。按《漢志》:「浩水出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蓋名同而實非也。
小龕河,縣南十五里。源出龕山,東流與浩河合。又有清水河,在縣東三十五里。○連達溝,在縣北十五里。皆繇浩以達於黃河。
十字川堡,縣北八十五里。又買子堡,在縣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廢。《輿程記》:「蘭州東六十里爲買子堡。又東百里爲一條城。又東九十里爲平灘堡。又九十里而至靖邊衛。○清水驛,在縣東三十里。亦東出靖邊之道也。《通志》:「縣北四十里有把石溝倉,八十九里有什字川倉,又縣北百九十里有積灘堡倉、一條城倉。
附見
蘭州衛,在州城內。洪武三年建。初置州治東北,後移置州東,轄千戶所五。又甘州中護衛,亦在蘭州治東北。舊在甘州,洪武三十二年從肅藩移建於此。弘治十四年改屬固原衛。

河州,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洮州衛三百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寧衛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蘭州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後漢屬隴西郡漢末,爲宋建所據,稱河首平漢王。曹操遣夏侯淵討平之。晉惠帝永寧中,張軌奏置晉興郡《晉志》:「χ罕縣,張軌分屬晉興郡。《十六國春秋》:「晉咸康元年張軌分興晉郡屬河州。自是河州爲興晉,非晉興也。前秦苻堅始置河州《晉志》:「張駿分晉興、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成、湟中等郡爲河州。是河州,張駿所置。杜佑以爲始於苻秦。《十六國春秋》:「苻堅建元三年克χ罕,以彭奚念爲涼州刺史,鎮之。七年以李辨爲河州刺史,領興晉太守,鎮χ罕,徙涼州治金城。後爲西秦乞伏乾歸所據乞伏氏置北河州,鎮χ罕。《十六國春秋》:「乾歸太初二年χ罕羌彭奚念來歸,以爲北河州刺史。九年奚念入朝,以翟р爲興晉太守,鎮χ罕。熾磐永康元年遷於χ罕。暮末永弘二年焚城邑東走,故地皆入吐谷渾。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置χ罕鎮,尋改爲河州宋元嘉二年χ罕爲吐谷渾所據。二十年魏主燾伐吐谷渾,別將封勅文等取χ罕,置鎮於此。尋爲河州治。後周兼置χ罕郡。隋郡廢,仍曰河州。煬帝又改爲χ罕郡。唐復曰河州開元二十六年置鎮西軍於城內。天寶初,曰安鄉郡。乾元初,復爲河州,尋沒於吐蕃。宋熙寧六年收復,仍置河州。金因之,亦曰平西軍。元曰河州路《元志》:「吐蕃等處宣慰司亦治此。明洪武初,置河州衛。五年設河州府轄寧河一縣。七年建陝西行都司。十年立河州左右二衛。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縣,改置河州衛以左衛調洮州,改右衛爲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千戶所六,守禦千戶所一,隸陝西都司。景泰二年按:「《會典》作成化九年《通志》作七年復分置河州編戶四十里,屬臨洮府。今因之。
州控扼番戎,山川盤鬱。自昔西垂多釁,χ罕嘗爲戰地。蓋犄角河西,肘腋隴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馬司於此,以製番命,資國用。其後漸弛《一統志》:「洪武七年於河州治東南立茶馬司。永樂九年於洮州治西亦立茶馬司。《四裔考》:「洮、河二州茶馬司,蓋洪武二十五年所置。初曹國公李景隆奉使市馬,以茶五千餘斤,得馬一萬三千五百餘匹。正統十四年遣行人四人視茶政。成化二十四年,以御史一人代之。又洪武二十六年制金牌信符頒給諸番,遇有差發,合符乃應。正統十四年停金牌。成化十七年給烏思藏諸番王及長河西魚通寧遠等宣慰司勅書勘合,令貢時,四川陝西驗入。後因亦不剌之亂,金牌散失。嘉靖二十八年兵部議金牌不可數給,宜給勘合,如成化故事。從之。烏思藏等,詳四川諸番。弘治末,都御史楊一清言:「唐時回紇入貢,即以馬易茶。宋熙寧間行之,所謂摘山之產,易廄之良,無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如田之有賦,身之有庸,非虐使於番。因納馬而酬茶,體尊名順,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爲中國藩籬,其人本非孝子順孫,徒以資茶於我,絕之則死,故俯首服從。此制番控〔夷〕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獨得之者也。頃自金牌制廢,私販盛行,失利垂六十年豈徒邊方乏騎乘之用?將來番夷無資於我,跳樑自肆,將生意外之憂。撒藩籬之固,甚非計也。請申明舊制,使番族各供差發。蓋河、洮二州,實爲西番之噤要。故茶馬二司,特設於此,至今藉其利雲。
χ罕廢縣,今州治。漢縣,屬金城郡。後漢屬隴西郡。應劭曰:「χ罕,羌侯邑也,漢因以置縣。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淵討宋建於χ罕,破斬之。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伐魏,自χ罕趣狄道,是也。晉廢。永寧中,張復置,屬晉興郡。張駿時,爲河州治。永和三年石虎將麻秋等來攻,不能克。苻秦亦置河州於此。義熙三年姚秦叛將彭奚念據χ罕。五年西秦乞伏熾磐攻拔之。後魏太平真君四年敗吐谷渾,取χ罕城。七年置χ罕鎮,尋置州。隋唐時,州郡皆治此。宋熙寧六年置χ罕縣,而州治寧河縣。蓋析χ罕增置也。九年俱省入河州。崇寧四年升寧河寨爲縣。金貞元二年復置χ罕縣,仍爲州治。元復省。《通志》今州西七十里有χ罕廢城,疑宋所置。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大夏城,在州東北八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後漢因之。永元九年燒當羌迷唐寇隴西,殺大夏長。即此。晉縣廢。惠帝時,張軌復置,屬晉興郡。張駿又置大夏郡治焉,取縣西大夏水爲名。永和二年石虎將麻秋克金城,進取大夏。又攻χ罕不克,退保大夏。太和二年涼張天錫擊叛將李儼,克大夏、武始二郡。儼自隴西退屯χ罕。後魏皇興三年亦置大夏郡於此。尋復爲縣,屬金城郡。隋初,郡廢,縣屬河州。唐初因之。貞觀初,縣廢。五年復置。廣德後,沒於吐蕃。會昌三年吐蕃亂,其將論恐熱屯大夏,謀並鄯州。鄯州帥尚婢婢遣將龐結心等擊之,至河州南,伏兵險阻。論恐熱來戰,大敗。宋復河州,縣廢。《志》云:「大夏城西南二十里有金劍山及金劍城。前涼張駿時,嘗置金劍縣於此。《水經注》:「大夏故城在χ罕西南,北臨洮水。似悞。○疊蘭城,舊《志》云:「在大夏城西南。晉時,前涼張軌所置。義熙七年乞伏乾歸徙羌衆於疊蘭,以兄子阿柴爲興國太守,鎮之。八年乞伏公府弒乾歸,走保大夏。熾磐使其弟智達討之,公府奔疊蘭城,就其弟阿柴。智達復攻拔之。後爲吐谷渾所廢。
白石城,在州西。漢縣,屬金城郡。闞る曰:「白石城,在狄道縣西北二百八十里。有白石山在其東,因名。元帝永光二年隴西羌彡姐旁種反。遣馮奉世率任立、韓昌到隴西,分屯三處。立爲右軍,屯白石。昌爲前軍,屯臨洮。奉世爲中軍,屯首陽西極上。前軍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與羌爭地利,又別遣校尉救民於廣陽谷。兵少,皆爲羌所敗。乃益兵破走之。後漢白石縣,屬隴西郡。永元十年劉尚等討叛羌迷唐等,不克,徵還。謁者王信、耿譚代領其兵。信屯χ罕,譚屯白石,叛羌以次降附。晉廢。惠帝時,張軌復置,屬晉興郡,改爲永固縣。太和二年張天錫攻叛將李儼於χ罕。儼求救於苻秦。王猛自略陽馳救,使別將薑衡屯白石。即此城也。後魏,縣廢。隋末,李軌復置永固縣,屬河州。唐貞觀七年廢縣,改置烏州。十一年州廢,置安鄉縣,仍屬河州。天寶初,改爲鳳林縣,後廢於吐藩。其地有鳳林關。《唐書•吐蕃傳》:「咸通中,尚延心獻款,高駢收鳳林關。是也。彡姐,讀曰兗紫。
治城,在州西北百十里。晉時,前涼張氏所置城也。宋元嘉六年西秦南安太守翟伯承等據罕谷以叛。西秦王暮末擊破之,進至治城。既而西河王蒙遜至χ罕,遣子興國攻定連。暮末逆擊興國於治城,擒之。八年赫連定滅西秦,畏魏人之逼,擁秦民自治城濟河,欲擊河西王蒙遜而奪其地。吐谷渾王慕貴使其弟慕利延等乘其半濟,擊之,執定以歸。後魏時,分金城郡置建昌郡,治城縣屬焉。後又析置東涇郡於此。後周,郡縣俱廢。○譚郊城,在治城西北。晉義熙七年西秦乞伏乾歸克秦水洛城,徙民三千餘戶於譚郊,因城其地。八年徙都之。宋元嘉六年西河王蒙遜遣子興國攻乞伏暮末於定連。暮末擊擒之於治城,追擊蒙遜至譚郊,是也。
定連城,在州東南。或曰:「晉時後涼呂光所築。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熾磐爲夏主昌將呼盧古所攻,自χ罕遷保定連。呼盧古入χ罕南城。秦將趙壽生戰卻之。六年河西王蒙遜伐秦。秦王暮末復自χ罕遷保定連。既而所署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據川以叛。暮末討之,敗還定連。七年吐谷渾慕貴襲秦定連,不克,尋沒於吐谷渾。胡氏曰:「川,亦χ罕左右地也。
列渾城,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宋永初二年西秦乞伏熾磐遣乞伏孔子率騎擊鐵汗禿真於羅川,大破之。尋以乞伏是辰爲西胡校尉,築列渾城於汁羅以鎮之。汁羅,即羅川矣。又武成故城,在州南。前涼所置武成郡也。西秦乞伏國仁亦置武城郡於此,後爲吐谷渾所廢。○赤水城,在州南。晉義熙八年西秦乞伏乾歸擊吐谷渾阿若干於赤水,降之。《水經注》:「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魏收《志》:「魏真君六年改故臨洮縣爲臨洮郡,領赤水縣。即此城矣。後周廢。
臨津城,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下臨河津。晉時,前涼置臨津縣,屬興晉郡。後爲吐谷渾所廢。《水經注》:「河水自澆河東流,經邯川城,又東徑臨津城北、白土城南,爲緣河津渡之處。是也。隋曰臨津關。大業五年自將伐吐谷渾,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即故臨津城矣。澆河、邯川,俱見西寧衛。○石泉城,在州西北。晉義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熾磐攻秦洮陽公彭利和於漒川,沮渠蒙遜攻石泉以救之。熾磐聞之,引還,遣兵救石泉,是也。漒川,見洮州衛。
鹽泉城,在州西百八十里。唐開元二十六年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將鄯州之衆,奪吐蕃河橋,築鹽泉城於河左,置鎮西軍治焉。後沒於吐蕃,亦置鎮西軍於此。會昌三年吐蕃亂,其洛門守將論恐熱舉兵謀篡,忌鄯州鎮將尚婢婢,引兵擊之,至鎮西。即此。○天成城,在州西八十里。唐天寶十三載,於索恭川置天成城,又於州西百餘里置雕窠城,爲戍守處。至德初,陷於吐蕃。
寧河城,在州南六十里。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宋熙寧六年王厚攻拔香子城,遂平河州,因置寧河寨。崇寧四年改置寧河縣。金仍屬河州。元因之,後廢爲鎮。明初,復置縣,尋廢。又宋置寧河縣,復於州東四十里置寧河寨。金廢。元至元九年復於吐蕃西界立寧河站雲。○安鄉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吐蕃所置城橋關也。宋熙寧中,收復。元符二年賜名安鄉關。金因之,亦曰安鄉城。元升爲安鄉縣,屬河州。元末,廢。
定羌城,在州南九十里。本吐蕃所置阿諾城。宋熙寧六年改曰定羌。八年吐蕃木徵復圍河州。王韶自熙州馳救,諸將議趣河州。韶曰:「賊圍城,恃有外援耳。乃直趣定羌城,破西番結河川族,斷夏國通路,進臨寧河,分命偏將入南山。木徵知援絕,拔柵去。金亦曰定羌城。元升爲縣,河州路嘗治此。元末,廢。○木藏城,在州西南,吐蕃所置。宋熙寧中,王韶破吐蕃阿諾木藏城。此即木藏城也。
講朱城,在州西南百里。本番族所置。宋熙寧中收復。元二年熙河將姚兕破鬼章於此。尋復爲蕃族所據。元符二年復取之,尋棄不守。崇寧二年復修築講朱城。金廢。又循化城,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本名一公城。宋元符二年收復,尋廢。崇寧二年改曰循化城。又州南有當標城,亦番族所置。元符中收復。崇寧二年改爲安疆寨。金廢。《宋志》:「講朱、錯鑿、一公、當標四城,俱在州南。○來羌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又有懷羌城,在州西南九十里。俱宋崇寧二年王厚開邊所取番地,因築城戍守,尋俱廢。
踏白城,在州北,亦吐蕃所置。宋熙寧七年吐蕃首領鬼章誘知河州景思立、偏將王寧會於踏白城,伏發,二將俱沒。八年王韶解河州之圍,復還熙州,以兵循西山,繞踏白城後,燒賊廬帳,木徵窮蹙來降,是也。
平夷城,州西南四十里。唐開元二年置平夷守捉於此。後廢。又漁海城,亦在州境。郭子儀破χ罕十寨,取漁海等五縣。蓋吐蕃所置縣也。○歷精城,在州西,近西寧衛境。《宋史》:「治平中,角廝子瞎氈居龕谷,瞎氈子長木徵居河州,少瞎吳叱居銀川,而角廝少子董氈與其母喬氏居歷精城,即此。龕谷,見前金縣。
積石山,州西北七十里。兩山如削,黃河中流,俗所謂小積石也。附詳名山積石。○鳳凰山,在州東十二里。山形若鳳,故州亦有鳳林之名。又牛脊山,在州南二十里。又南四十里有驚驄嶺,俱以形似名也。
雪山,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蕃界。四時皆有積雪,一名雪嶺。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宋熙寧六年王韶復河州,會洮岷降羌復叛,韶回軍擊之,吐蕃木徵遂據河州。韶進破阿諾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狹隘,釋馬徒行,木徵復自河州尾官軍,韶擊走之,即此。
萬頃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寬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臺原。《志》云:「原東西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俱名廣大原,昔時番漢所駐牧地也。
葵谷,在州東。晉太和二年涼張天錫擊叛將李儼於隴西,別將常據敗儼兵於葵谷,即此。亦謂之奴葵谷。義熙八年西羌彭利發襲據χ罕,乞伏乾歸討之。至奴葵谷,利發棄衆南走,乾歸遣將追斬之於清水。清水,在今金縣界。○罕谷,在州西。宋元嘉六年河西王蒙遜伐西秦,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據罕谷以應河西。《水經注》:「隴西白石縣東有罕渡,又東則χ罕故城也。
沙阜,在州東。晉永和三年石趙將麻秋等據大夏,略涼河南地。張重華使謝艾等拒之。別將楊阜敗趙將劉寧於沙阜,寧退屯金城。
黃河,在州北。《志》云:「黃河下渡,直州北六十里之剌麻川,路通莊浪,謂之剌麻川渡。黃河上渡,直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積石關,路通西寧,謂之積石渡。積石渡,亦謂之石城津。晉太元初,苻秦將苟萇濟自石城津,蓋謂此。
大夏河,在州南三里,即灕水也。一名白水,其上源爲白石川。《水經注》:「白石川水,南經白石城西,而注灕水。灕水又經白石城南,東至χ罕,下流入於河,是也。今有大夏橋,在州西三里,跨水上。《志》云:「大夏川在故大夏縣西,縣以此名。唐會昌三年吐蕃叛將論恐熱屯大夏川,即此。○洪河,在州西南二里。又州南二十里有牛脊河,州東六十里有廣通河,俱合大夏河,入於黃河。
湫池,在州西北積石關西。周回三十里。池岸萬木森然,雅著靈異,土人號爲顯神池。《一統志》:「州西北六十里有龍湫,即湫池矣。又州東三十里有淺湖橋。相傳上古時州地皆湖,禹疏鑿入於河,湖始爲陸。今州東十里有橋,開鑿之跡猶存。王像之曰:「州東有地名河川,川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即舊湖地雲。
積石關,州西北百二十里。明初,置茶馬司於河州。此爲市易之處,有官軍戍守。東去積石山五十里。○土門關,在州西九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老鴉關。二關俱有官軍防戍。
殺馬關,州西南百二十里。《輿程記》:「州西南六十里爲寧河驛。又西六十里爲殺馬關。其林麓控扌益足以守禦,自此而西舉足浸高。又行一日至嶺西,其地益高,蓋與西域相出入處。元遣都實訪河源,路出於此。
雞項關,在州西北。唐大中四年吐蕃叛將論恐熱遣兵於雞項關南造橋,以擊尚婢婢於鄯州。胡氏曰:「關在河州界。又河藍關,亦在州西北,近黃河岸。《唐志》:「河州有河蘭關。○通會關,在州東南五十里。《宋志》:「熙寧七年置。《通略》云:「紹聖五年置。金置寨於此。元廢。又鳳林關,在州西鳳林廢縣,見上白石城。又安鄉關,在州西北安鄉廢縣。臨津關,在州西北故臨津城。俱見前。又州西有綏遠關,亦宋崇寧三年置。金廢。
曲柳戍,在州東北。前涼張氏置戍處。晉永和三年石趙將麻秋等擊涼,據大夏,攻χ罕,進軍屯河南。別將劉寧、王棹,略地晉興、廣武、武街至於曲柳。胡氏曰:「曲柳,在洪池嶺北。似悞。時趙軍未渡河而北也。
赤岸戍,在州西北。《水經注》:「河水自左南而東徑赤岸北,亦謂之河夾岸。《秦州記》:「χ罕有河夾岸,蓋戍守要處也。晉永和三年石趙將麻秋等克涼金城、大夏諸郡。張重華使謝艾拒之,進軍臨河秋,敗退。既而重華使章瑁屯於河夾,麻秋襲敗之。河夾,即赤岸戍也。
南川寨,州西南七十里。宋熙寧七年置南川堡,尋改爲南川寨。元符二年羌酋鬼章城洮州以居,引兵攻宋之南川寨。即此。金仍爲南川寨。元廢。又回樂寨,在州南境。宋熙寧六年吐蕃木徵復入河州。王韶遣將度洮,略定南山地,築回樂寨、結河、當川二堡,破訶訥城。又城香子,盡逐南山諸羌,遂取河州,城之。訶訥,即阿諾城之訛矣。
東谷堡,州東十五里。唐會昌四年吐蕃叛將論恐熱攻鄯州,爲尚婢婢所拒,退保東谷。婢婢爲木柵圍之,絕其水源。恐熱突圍走保薄寒山,衆皆降於婢婢,是也。宋熙寧七年置東谷堡於此。薄寒山,見鞏昌府。
通津堡,州西南百六十里。本蕃境之南達堡。宋熙寧中收復。崇寧三年改名通津堡。其東四十里,即安疆寨矣。西北至西寧衛境之大通故城,亦四十里。○來同堡,在南川寨東九十里。番名甘撲堡。熙寧中收復。崇寧中,改築,賜名來同。又臨灘堡,在安鄉關西四十里。堡北至黃河四十里。《宋志》:「州西南又有閻津堡,亦宋崇寧中置。《通志》:「今州北百八十里有大通河堡,州西北百二十里有弘化寺堡,俱爲戍守處。堡各有倉。
銀川驛,在州西六十里。舊《志》云:「踏白城東有銀川站,黃河所經。驛蓋因舊名也。又西六十里曰長寧驛。又和政驛,在州南六十里。又南六十里有定羌城驛,與州治西南之鳳林驛爲五驛。
附見
河州,衛在州治西。詳見河州沿革。又河州茶馬司,在衛治東南。詳亦見前。
歸德守禦千戶所,在衛城西七百里。永樂四年建,隸河州衛。

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東至岷州衛一百五十里,南至廢疊州生番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生番界九十里,北至河州三百十里。自衛治至京師四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四千里,至布政司一千六百七十里。

《禹貢》雍州地。秦漢以來,皆諸戎所居《括地誌》:「秦地西至臨洮,即洮州也。後屬吐谷渾,爲沙州地李延壽曰:「吐谷渾部內有黃沙,周數百里,因號沙州。晉太元中,乞伏乾歸以吐谷渾視罷來降,拜爲沙州牧,是也。後魏敗吐谷渾,取其地置洪和郡,屬河州。後復沒於吐谷渾。後周武帝逐吐谷渾,以其地置洮陽郡,尋立洮州。隋初,郡廢,而州如故。大業初,改州爲臨洮郡。唐復爲洮州。開元十七年併入岷州,旋復置臨州。二十七年又改爲洮州《通典》:「儀鳳二年置漠門軍於城內,屬隴右節度。天寶初,亦曰臨洮郡。乾元初,復曰洮州。後沒於吐蕃,號臨洮城。後唐長興四年內附,置保順軍置軍於洮州,兼領鄯州。尋復爲西番所據。宋元符二年收復,尋棄不守。大觀二年復得臨洮城,仍置洮州《宋史》:「大觀二年收清臧川以爲洮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置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千戶所六,皆在衛城內,隸陝西都司。弘治中,改屬固原鎮。今爲洮州衛。
衛西控蕃戎,東蔽湟、隴,據高臨深,控扼要害。明太祖嘗言:「洮州,西番門戶。今衛西南兩境,皆接生蕃,而人性勁悍,善憑險阻。西偏保障,有攸賴矣。
臨潭城,衛西南七十里,即古洮陽城也。亦謂之魯城。《沙州記》:「{山強}城東北三百里有魯城。城臨洮水。漢章帝建和三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帝遣馬防耿恭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蜀漢景曜五年姜維伐魏,侵洮陽。即此。晉惠帝時,嘗置洮陽縣,屬狄道郡,後爲羣羌所據。宋元嘉四年洮陽羌叛,西秦乞伏熾磐使其將吉毗招慰之,爲羌所敗。既而吐谷渾據之。後魏太平真君中,敗吐谷渾,置洪和郡,吐谷渾附屬焉。太和十五年吐谷渾王伏連籌輒修洮陽城,魏攻拔之。其後魏亂,遂有其地。後周初,賀蘭祥伐吐谷渾,拔其洮陽、洪和二城,置洮陽郡,兼置洮州。隋廢郡,州治美相縣,以洮陽縣併入。唐貞觀四年置臨潭縣,屬旭州。八年廢旭州,以縣屬洮州。是年,徙州治焉。後沒於吐蕃,曰臨洮城。宋大觀中,仍置洮州。開禧二年金人以冑敗盟,遣將分道入寇,完顏綱出臨潭,亦此城也。元移州於今治,故城遂廢。宋白曰:「唐臨洮郡城,本名洮陽城。前臨洮水,甚險固,即吐谷渾故城雲。今衛城,蓋明初所修築,周九里有奇。
美相城,在衛南,即侯和城也。《水經注》云:「洮水經洮陽城,又東經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又東經迷和城北。蜀漢景曜末,姜維侵洮陽,魏鄧艾與戰於侯和,維敗績。晉咸和中,涼張駿因前趙之亂,收河南之地至於狄道,置武街、石門、侯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與後趙分境。侯和以下,皆在今衛境。又太和二年苻秦將王猛討叛羌斂岐於略陽。岐奔白馬。猛遣將追之,使別將王撫守侯和。後魏太和十五年吐谷渾王伏連籌輒修洮陽、泥和二城,置戍。χ罕鎮將長孫百年攻拔之,置洪和郡,領水池、藍川、覃川等縣。後周改置美相縣,屬洮陽郡。按:「侯和、迷和、泥和、共和,即一城也,音轉耳。隋爲洮州治。唐貞觀八年移州治洮陽川。仍置美相縣,屬洮州。天寶中,併入臨潭。○水池城,在衛北百六十里。後魏真君四年伐吐谷渾,置水池郡。尋改爲縣,屬洪和郡。神龜初,河州羌卻鐵忽反,自稱水池王。詔源子恭討平之。是也。西魏以覃川縣省入。後周改縣曰覃川。隋初,郡廢,縣屬河州。唐廢。衛北又有覃川城,後魏延興四年置,屬洪和郡。西魏廢入水池縣。
洮源城,在衛南。後周置金城縣,並立旭州,又置通義郡治此。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爲美俗。大業初,州廢。又改縣曰洮源,屬臨洮郡。唐初,亦置旭州。武德五年吐谷渾寇洮、旭、疊三州,岷州總管李長卿擊破之,是也。貞觀八年州廢,縣併入臨潭。《後周書》:「武帝置旭州於河州之雞鳴防。即此城矣。
廣恩城,衛西百六十里。後周置廣恩縣,並置廣恩郡。隋初,郡廢,縣屬洮州。仁壽初,改縣曰洮河。大業初,又改洮陽。唐縣廢,置廣恩鎮。天寶十三載,隴右節度哥舒翰奏於所開九曲地,置洮陽、澆河二郡。洮陽郡,蓋置於此。後沒於吐蕃。又衛境有泛潭廢縣。後周置。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臨潭,亦屬洮州。唐初,廢。澆河,見西寧衛。
疊州城,衛南百八十里。歷代爲羌戎地。後周武成三年逐諸羌,始置五香郡。尋又置疊州,治疊川縣。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以縣屬臨洮郡。唐復置疊州,治合川縣。天寶初,曰合川郡。乾元初,復曰疊州。《志》云:「以羣山重疊而名也。後沒於吐蕃。○合川廢縣,唐疊州治也。後周置疊州,治疊川縣,而於合川縣置西強郡。隋開皇初,郡廢。唐爲州治。又有樂川縣,亦後周置,屬疊州。隋屬洮州。唐初,亦屬疊州。貞觀五年又置安伏、和同二縣,以處党項。尋俱省入合川縣。劉昫云:「合川城,舊治吐谷渾馬牧城。武德三年移於交戍城雲。
常芬城,在衛南。後周置,又立恆香郡治焉。隋初,郡廢,以縣屬扶州。大業中,屬同昌郡。唐武德元年置芳州於此,兼領恆香、丹領二縣。神龍初,廢芳州,以常芬縣隸疊州,又以恆香、丹領二縣省入。後廢。宋白曰:「後周武成三年逐吐谷渾,乃於三交築城,置甘松防,又爲三川縣,隸常香郡。建德三年始改三川爲常芬縣,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名也。○封德城,在衛境。西魏置,又置芳州及深泉郡治焉。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屬同昌郡。唐武德初,以縣省入常芬。又理定廢縣,在封德故城西。西魏置。隋初,廢入封德縣。
甘松城,在衛西南。蜀漢景耀末,姜維敗於侯和,退屯沓中。司馬昭遣鄧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綴姜維。《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張駿置甘松護軍於此。乞伏國仁時,置甘松郡。後魏以白水羌朝貢,亦嘗置甘松縣,以甘松嶺爲名。今四川松潘衛境之甘松山,是也。《新唐書》:「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渾居山之陽。
漒川城,在衛南。晉義熙十一年西秦熾磐攻姚秦洮陽公彭利和於漒川。元熙元年復遣將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鎮漒川,是也。亦謂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將軍吉毗鎮南漒。隴西人辛澹據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於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沒於吐谷渾,城廢。
西傾山,衛西南二百五十里。此即《禹貢》之西傾也。桓水、洮水皆源此。亦曰{山強}臺山。詳見名山西傾。
東隴山,在衛城東。番人於此耕種。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長汪舒朵兒等叛,沐英討之。賊遁去。築城於東隴山南川,留兵戍之。疏聞上曰:「洮州爲西番門戶,城之是扼其喉矣。命置洮州衛於此。英進討叛酋,悉破擒之。玉筍山,在衛北五里。《志》云:「山高聳,登眺可見數百里外。
石嶺山,在衛北十五里。山勢峭拔,草木不生。上有關曰石嶺關。又白石山,在衛西九十里。山多白石。《衛志》云:「洮州形勝,白石峙其西,黑石距於東。是也。今衛東有黑石關。
素羅汗山,在州西。《唐書》:「武后萬歲登封初,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戰於此,敗績。○黑松嶺,在衛東三十里。上多松樹。松嶺關在其上。
哥龍峪,在衛東北。宋元二年種誼自洮東擊鬼章,使岷州蕃將爲前鋒,繇哥龍峪宵濟,進至洮州,壁青臧峽,大敗鬼章兵,遂克洮州。青臧峽,或雲在衛城東。今衛城亦曰青臧城。○五牟峪,或雲在衛北境。宋熙寧九年吐蕃鬼章寇五牟峪,敗去。即此。又冷地峪,在衛東五十里,與岷州衛分界處也。
洮河,衛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傾山。其上源亦曰漒川,東北入岷州衛境,下流合湟水入於大河。詳見大川洮河。○南河,在衛城南。源出白石山,亦東北流,入於洮河。
白水江,在衛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臧族,東流經廢疊州,又東入岷州境。《紀勝》云:「西傾山綿亘深遠,接番族中,白水江出其陽,即《禹貢》之桓水雲。
朵的河,衛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兒朵的族,南流入洮河。又納憐河,在衛西七百里。源出哈藏族,西北流,入於黃河。○野河,在衛西。源出西傾山,經西蕃東境,北流五百餘里,入黃河。
莫何川,在西傾山北。晉義熙初,吐谷渾爲乞伏乾歸所敗。其王大孩走死,樹洛幹嗣立,帥衆奔莫何川,沙、漒諸戎悉附之。又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熾磐爲沮渠蒙遜及赫連昌所敗,徙其境內老弱畜產於澆河及莫何仍寒川,是也。仍寒川,或曰在西傾西南。胡氏曰:「州境又有莫何山,在西傾東北。
磨環川,在衛西。唐天寶十三載,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於臨洮西關磨環川,於其地置神策軍。宋祁云:「軍置於洮州西磨環川也。《會要》云:「時置洮陽郡於此。又於郡內置神策軍,去臨洮郡二百里。至德中,淪於吐蕃。沈括曰:「宋熙寧五年王厚平河州,又出馬蘭川,擒木徵母弟結吳叱,破洮州。馬蘭,即磨環之訛矣。
度周川,舊《志》云:「在臨洮塞外,龍涸之西。晉隆安二年乞伏乾歸弟益州敗吐谷渾王視羆於此。視羆走保白蘭山,遣子爲質以請和。白蘭山,見西寧衛,又後西番。
長柳川,在衛西南。晉義熙九年乞伏熾磐擊吐谷渾支旁於長柳川,破之。又擊破吐谷渾別統掘逵於渴渾川。其地亦在洮州西南。又乞伏乾歸破鮮卑於渴渾川,應在今靖遠衛界。
泣勤川,在衛南。晉義熙九年西秦乞伏熾磐遣兵擊吐谷渾別部句旁於泣勤川,大破之。又堯桿川,在州西南。晉義熙十三年熾磐遣其子安樂將軍木奕幹擊吐谷渾樹洛幹,破其弟阿子乾於堯桿川。樹洛幹走保白蘭山。或曰:「川蓋洮水支流,隨地易名也。
石嶺關,在衛北石嶺山上。又松嶺關,在衛東黑松嶺上。○洮州關,在衛西南三十里。又舊橋關,在衛東南四十里。新橋關,在衛西南四十里。諸關俱有官軍戍守。
黑石關,在衛東四十里。又衛東四十五里有三岔關,衛東五十里有高樓關。○羊撒關,在衛北六十里。又衛北九十里有大嶺關,衛北百四十里有八角關,亦俱有官軍防守。
沓中戍,在衛西南。姜維與鄧艾戰於侯和,敗績,退住沓中。既而司馬昭侵漢,遣鄧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綴姜維。艾奉命遣王頎等攻維於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諸羌中,即沙、漒之地。晉義熙十一年乞伏熾磐攻後秦漒川,師次沓中。即此地也。
通岷寨,衛東南四十里,宋置。又衛南有甘溝寨。○定秦堡,在衛東北,吐蕃所築。唐大曆三年鳳翔帥李晟出大勝關,至臨洮,破吐蕃定秦堡,是也。又札龍溝堡,在衛東南百里。明成化十年栗林等番族常攻此。栗林,見岷州衛。《志》云:「衛東六里有鶴城鎮,吐谷渾所置。
納鄰站,在衛西。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長三副使汪舒朵兒、癭嗉子、阿卜商等叛,據納鄰七站。命沐英討擒之。即此。

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東北至鞏昌府二百四十里,南至階州六百三十里,西至洮州衛百五十里,北至臨洮府百五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十里,至京師四千一百里。

《禹貢》雍州地。後爲西羌所居。秦屬隴西郡《一統志》云:「爲臨洮縣地。漢、晉因之。西魏始置岷州及同和郡其地名渠株川。《北史》:「大統十六年宕昌國亂,羌酋傍乞鐵忽據渠株川。史寧討平之,因置岷州。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以其地屬臨洮郡。義寧二年復置岷州。唐因之。天寶初,改曰和政郡。乾元初,復曰岷州,後陷於吐蕃。宋熙寧中,收復,仍置岷州亦曰和政郡。紹興初,沒於金,置州。十二年收復,改置西和州徙治長道縣之白石鎮,即今鞏昌府西和縣。元復置岷州於此。明洪武十一年置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千戶所四,守禦軍民千戶所一,隸陝西都司。弘治中,改屬固原鎮嘉靖二十四年增設岷州。四十年復故。今仍爲岷州衛。
衛東連秦、隴,西達河湟,北阻臨、鞏,南控階、文。雖僻在一隅,而道路四通,一縱一橫未易當也。豈惟形援河、洮,爲西偏之翼蔽而已哉?
溢樂城,今衛治。本秦臨洮縣地。西魏置溢樂縣,爲岷州及同和郡治。隋改爲臨洮縣。大業初,屬臨洮郡。義寧二年復改爲溢樂縣。唐爲州治。宋省入川縣,其城遂廢。明初建衛,因舊基築城二,東西相連,周九里有奇。《志》云:「今衛城即秦時臨洮故城。悞。
川城,在衛東五十里。本西魏溢樂縣地。後周置川郡,治基城縣。隋郡縣俱廢。唐初,復置基城縣,屬岷州。又置川府,屯兵於此。先天二年避玄宗諱,改曰川。後廢。宋崇寧三年復置川縣,爲岷州治。紹興中,屬西和州。元廢。○和政城,在衛東八十里。後周置洮城郡,郡尋省。保定初,置和政縣。隋初,屬岷州。大業初,屬臨洮郡。唐復屬岷州。後沒於吐蕃。
當夷城,在衛西。後周置縣,又置洪和郡於此。郡尋廢,以縣屬同和郡。隋改屬岷州。煬帝初,改屬臨洮郡。唐仍屬岷州。神龍初,併入溢樂縣。又衛境有博陵城。後周置博陵郡,領博陵、寧人二縣。隋初,俱省入當夷縣。
宕州城,衛南百二十里。古西羌地。晉末,西羌別種保聚於此,曰宕昌國。宋元嘉初,宕昌王梁彌忽遣子彌黃入貢於魏,尋爲仇池所並。九年楊難當以兄子保宗爲鎮南將軍,鎮宕昌,是也。既而羌復有其地。昇明二年宕昌王梁彌機初立,魏主宏遣使拜爲征南大將軍、梁益二州牧、河南王。齊永明初,亦拜彌機爲河、梁二州刺史。三年彌機死,國亂,魏拜彌機兄子彌承爲宕昌王。六年齊以彌承爲河、涼二州刺史。梁天監四年魏以宕昌世子梁彌博爲宕昌王。既而梁亦以彌博爲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大同七年宕昌王梁定爲下所殺,弟彌定立。大寶初,國亂。西魏遣將宇文貴又寧討定之。後周保定四年梁彌定屢寇周邊。周將田弘擊滅彌定。天和初,置宕州,兼置宕昌郡。隋初,郡廢。大業初,復改州爲宕昌郡。唐復曰宕州。天寶初,曰懷道郡,郡治懷道縣。舊《志》云:「懷道縣亦後周置,兼置甘松郡於此。隋初,廢郡,以縣屬宕州唐始移宕州治此。乾元以後,沒於吐蕃。宋熙寧六年王韶拔宕州,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徵以岷州降,因置宕昌堡,屬岷州。時運蜀茶市馬於岷。及金人據洮州,遂並番市於此,歲市馬數千。今衛南百二十里有宕昌驛。《一統志》云:「宋綱馬憩息之所也。
陽宕城,在衛東南百十三里。後周所置,縣爲宕昌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爲良恭縣。大業初,仍爲郡治。唐屬宕州,後沒於吐蕃。大中間,收復,廢縣爲鎮。宋建隆三年以良恭鎮併入大潭。熙寧中,復爲良恭鎮。元廢。又和戎城,在衛東南。亦後周置,屬宕昌郡。隋屬宕州。唐因之,後廢入良恭縣。○階陵城,在衛東南二百八十里,近鞏昌府成縣界。《後魏志》:「太平真君四年置階陵縣,屬仇池郡。後周併入倉泉縣。倉泉,今成縣之廢上祿縣也。
索西城,在衛東北九十里。後漢建初二年金城隴西羌反於臨洮。車騎將軍馬防討之。道險,車不得方駕,防設奇破之,索西迷吾等羌降。防乃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戍之,悉復諸亭候。元和三年迷吾乃退居河北之歸義城。《水經注》:「洮水自臨洮縣東北流,過索西城,又北出門峽,又東北徑桑城東。《通典》:「索西城,一名臨洮東城,又名赤城。今桑城,見狄道縣。
麴城,在衛東百里。其地名翅上,亦曰烏翅。蓋翅訛爲麴也。蜀漢延熙十二年姜維出隴西伐魏,因麴山築二城,使其將句安等守之。魏雍州刺史陳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雖維來救,山道險遠,非行兵之地也。遂圍麴城,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維來救,不能達,麴城降於魏。因置戍守於此,爲拒蜀要地。後廢。
鐵城,在衛東北。宋熙寧六年收復岷州。明年,置鐵城堡。元置鐵州於此,與岷州並屬脫思麻路。後廢。明太祖命李文忠討西番,從洮州鐵城取道而出,是也。《一統志》:「西和州東十八里有鐵城。○梅川城,在衛東北三十里。今爲梅川寨,兼置遞運使於此。又酒店城,在衛東北四十里。今爲酒店子寨,並置驛於此。又有顛角城,在衛南百三十五里。亦曰顛角寨。《一統志》:「梅川、酒店與顛角爲三古城。今俱有官軍戍守。又下城,在衛北。宋嘉定十二年四川帥安丙遣王仕信、宋質俊等伐金,發宕昌及下城。宋質俊自下城克來遠鎮,是也。來遠鎮,見鞏昌府寧遠縣。
岷山,在衛城北。山黑無樹木,洮水經其下,州以此名。相傳禹見長人受黑玉書於此。又城南里許有金通山,山勢嵯峨,亦名金童山。○崆峒山,在衛西二十里。《通典》:「秦蒙恬築長城,起於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東,今州境有古長城雲。宋祁曰:「漢武帝逾隴西,登崆峒,蓋在此。悞矣。
冷落山,衛東五十里。盛夏陰晦即雨雪,因名。今有冷落山寨,爲官軍戍守處。又衛東百二十里有遮陽山,以日影爲山所蔽也。又貴清山,在衛東百五十里。頂平衍,可耕種。
牛頭山,在衛東南。魏收《志》:「階陵縣有牛頭山。《五代誌》:「牛頭山在成州上祿縣界,又東北即麴山也。姜維伐魏,依麴山築城,使將守之。魏陳泰圍麴城。維引兵救之,出牛頭山,與泰相對。泰勅諸軍各堅壘勿與戰,使郭淮轉趣牛頭,截維還路。淮進軍洮水。維懼,退走,麴城遂降於魏。胡氏曰:「牛頭山在洮水南,以形似名。
普魯嶺,衛東七十五里,爲岷鞏衝要處。或雲,即左要嶺也。宋熙河路總管關師古與劉豫兵戰敗於此,遂以洮岷地降。今有普魯嶺寨,官軍屯戍於此。○分水嶺,在衛南四十五里,下有分水嶺河。又摩雲嶺,在衛東南百五十里,下臨白水江。宋有臨江寨,初屬秦州,熙寧中,改屬岷州。寨蓋置於此。
望曲谷,在衛西。後漢建初二年馬防破諸羌於臨洮。其衆皆降,惟封養種豪布橋等屯望曲穀不下。防復擊破之。《水經注》:「望曲在臨洮西南,去龍桑城二百里。龍桑,或即桑城矣。見前臨洮府狄道縣。
洮河,在衛城北。自洮州東北流,至此,又北流入臨洮府界。詳見大川洮河。○疊藏河,在衛城東門外。源出分水嶺,下流入於洮河。
荔川河,衛東南九十里。舊有荔川寨,以此爲名。東南合於閭井河。○閭井河,在衛東南百四十里。源出秦州禮縣之沒遮攔山,流入馬淳河。宋亦置閭川寨於此。○馬淳河,在衛東南百八十里。合諸川之水,俱東北流入漳縣境,合於漳水。又衛東南二百八十里有良恭河。舊良恭縣以此名。其下流入於白水江。
白水江,在衛南百五十里。自洮州流入境,又東北流入西和縣境。鄧艾屯白水,以拒姜維處也。《三國志》:「姜維自牛頭引去,鄧艾料維且復還,郭淮因留艾屯白水北。又有洮城,去鄧艾屯六十里。姜維使廖化軍白水南,自引軍渡白水,襲洮城。艾覺之,潛軍馳據其城。維引還。今洮州城去白水甚遠,或衛境更有洮城歟?張舜民《畫墁錄》:「自岷州趣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大山中,入棧路,或百十步復出,略崖岑,不可乘騎,必步至臨江寨。得白江,至階州,復七八日。其所經,皆使傳所不能達也。
石關,在衛東百五十里。或以爲前涼張駿所置石門護軍,即此關雲。○茶埠峪寨,在衛東十五里。衛東六十里有永寧堡寨。又東十五里爲弄鬆堡寨。又鴉山寨,在衛東南三十五里。俱官軍戍守處也。
曹家堡,在衛西十五里。又西有中寨、野狐橋、冷地峪三寨。《志》云:「野狐橋在衛西四十里。又十五里爲冷地峪,衛與洮州接界處也。○木昔寨,在衛西南十里。又西南有胡麻溝、鹿兒壩、柏樹植、鎮羌、三坌五寨,俱官軍戍守處。
栗林寨,衛南十五里。又南爲陵兀赤、分水嶺、哈答川、賞家族、腳力、高樓鋪、何家鋪、顛角、宕昌、老鼠川凡十寨,衛軍戍守於此。○水磨溝寨,在衛北五十里。又北二十里有馬崖子寨,向俱設官軍防守。
┒川寨,在衛南。《宋志》:「元豐二年岷州之┒川、荔川、閭川寨及通遠軍寨,置牧養十監,是也。通遠,見鞏昌府。
遮陽堡,衛東百二十里。宋熙寧五年置,屬岷州衛。七年改隸鞏州。元豐初,復隸岷州,以遮陽山而名。又《宋志》:「岷州北有藏堡,亦熙寧中置。《一統志》在西和縣西十里,悞。○西津驛,在衛西四十里,又九十里而至洮州衛。《志》云:「衛治西,今有岷山驛。
西固城軍民千戶所,在衛南四百里。元置漢蕃軍民上千戶所。明初,改今名,隸岷州衛。城周四里有奇。今仍曰西固城。
沙川,在所西十里。有橋跨其上。又所城北有三眼泉,引流而北,與沙川俱北入於白水江。
化石關,所北九十里。又所西南三十里,有平定關,皆官軍戍守處。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