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四書叢説 (四部叢刊本)/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讀四書叢説 序
元 許謙 撰 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元刊本
卷一

吳師道讀四書叢説序

讀四書叢説者金華白雲先生許君益之為其徒講説

而其徒記之之編也君師仁山金先生履祥仁山師魯

亝王先生柏從登北山何先生基之門北山則學於勉

亝黃公而得朱子之傳者也四書自二程子表章肇明

其㫖至朱子章句集注之出折衷羣言集厥大成説者

𦹋以加矣門人髙弟不為不多然一𠕂傳之後不泯

滅而𭕒微則泮渙而離真其能的然乆而不失傳授之

正則未有如吾郷諸先生也蓋自北山取語録精義以

為發揮與章句集注相發魯亝為標注點抹提挈開示

仁山扵大學有疏義指義論孟有考證中庸有標抺又

推所得扵何王者者與其已意併載之君上承淵源之

懿雖見仁山甚晚而契誼最𣸧天資純明而又加以堅

苦篤實之功妙理融扵言表成説具扵胸中問難開陳

陳無少疑滯抑揚反覆使人竦聼深思隨其淺深而有

得焉故自逺方來従學者至數百人遂為一時之盛今

𮗚叢説之編其於章句集註也奧者白之約者暢之要

者提之異者通之畫圖以形其妙析段以顕其義至於

訓詁名物之缺考證𥙷而未備者又詳著焉其或異義

微牾則曰自我言之則為忠臣自他人言之則為讒賊

金先生有是言也此可以見其志之所存矣嗚呼𣣔通

四書之旨者必讀朱子之書𣣔讀朱子之書者必由許

君之説茲非適道之津梁示學者之標的歟先是君未

沒時州人有得其書而刋之者君聞亟使人止之且恐

記錄之差也則自取以視因得遂為善本諸生謂予甞

辱君之知俾序其所以然𥨸獨惟念昔聞北山首見勉

齋臨川將別授以但熟讀四書之訓晚年悉屏諸家所

錄直以本書深玩蓋不忘付囑之意自是以來諸先生

守為家法其推明演繹者將以反朱子之約而已故能

傳緒不差閎大光明式克至於今日也又念某識君之

𥘉甞以持敬致知之説質扵君君是之復舉朱子見延

平時其言好惡同異喜大恥小延平語以吾儒之學理

不患其不一所難分不殊耳朱子感其言精察妙契著

書數十萬言莫不由此學者扵朱子之書當句讀字求

必若朱子之用功而後足以得其心此君之拳拳為人

言者也然則得君之叢説而讀之者其扵君敎人讀書

之法尤不可以不知也故因併著之君名謙其世系履

行與凡他經論著詳具友人張樞子長所為行述茲不

復贅雲

黃溍作墓誌曰先生叢説敷繹義理惟務平實甞曰聖

賢之心盡在四書四書之義備扵朱子顧其立言辤約

義廣讀者或不能悉究其義以一偏之致自異𥘉不知

未離其範圍其可以易心求之㢤

 右白雲先生文懿許公所箸讀書叢説六篇先生之

 子元與門人俞實叟等之所校讎其文字無譌斘可

 誦習東陽張樞考其終始而序次其説曰古者左史

 記事右史記言春秋者左史之流而書者言與事皆

 記之也古書篇第至多聖人取其嘉言善行可以垂

 世立教近於時切於事者定箸爲書百篇凡聖賢傳

 道之㣲㫖帝王經世之大猷盡在是矣遭秦滅學漢

 興掇拾𥙷綴於焚棄之餘雖有所佚亡猶幸其不遂

 堙沒而無傳於世也於是立之學官以教學子孔安

 國始為書傳辭義簡質至唐孔頴逹撰正義㕥推演

 其説其以後書說䆮廣見於箸録者數十百家疲精

 神瘁枯竹間有所明而其大要卒不能㕥出夫二家

 之說焉朱子之爲經於書屬之門人蔡氏固甞質疑

 問難然非若昜詩之有全書也

本朝設科取士並絀衆説而專用古注䟽蔡氏猶以朱

 子故也蔡氏之說或有未備仁山先生文安金公於

 書表注通鑑前編引書語中既剖析而着明之矣先

 生受學之久聞義之䆳獨患是經之傳出於朱子之

 門人苟一豪之不盡則學者無所折𮕵非所以稱

國家崇奨訓厲之意廼研精覃思愽求其義爲之圖説

 以示學者使人人易知焉於是言行並彰細大畢備

書之奧義㣲㫖至此無餘藴矣叢説中所引傳䟽諸

 家之說或采掇其辭而易置其次不必盡如舊也蓋

皆有所裁定而畢致其意非徒隨文引援而已雖其

 說時時少異於蔡氏而異者所以爲同也先生甞誦

 誦金先生之言曰在我言之則爲忠臣在人言之則

 爲讒賊要歸於是而己豈不信㢤至正六年門人南

 䑓監御史白野普化怗睦爾與其僚大梁楊公惠移

 浙東廉訪使謂先生之遺書雖已行於世而學者倦

 於繙録使得鋟板㕥傳此誠學者之幸亷訪使既受

 牒轉移浙東宣慰使請下屬郡取於校官羨財以給

 資用如監察御史言於先生所著詩名物鈔八篇四

 書叢說二十篇與讀書叢說皆刋行樞聞古之有道

 有徳者必推己之所明以𤼵人之所未明已得之而

 後施於人禮樂政教之謂也夫豈自爲己哉其或邂

 逅無位不能見之事業將以正人心𮗜來世者莫大

 乎爲經自世學不明而士之爲經者各𩥦其偏私以

 求聖人之意求之愈深而失之愈逺言之愈廣而襲

 之愈晦此世士之爲經者之所同病也先生不幸無

 位退而求之於經不爲竒新不求近名率㕥救徃說

 之偏得聖人之意而㑹夫大中之歸既沒而其言立

 其施於人者愽矣宜其爲士所宗爲時所尚考行易

 名而令聞長世也先生金華人其諱字世系言行本

 末具今翰林直學士烏傷黃公溍所爲墓誌序銘茲

 不述至正七年丁亥𡻕夏五月壬寅朔序

讀大學叢說


               東 陽 許 謙

章句序作三大節毎節又分作兩叚

 自篇首至非後丗所能及爲第一節

 首兩句言大學之用蓋自至之性言得於天之理人人皆同然

 其至不能齊言得於天之氣人人皆異是以至全之言因氣之

  昏牽引物慾故失其善一有至復其性言得其氣之至清至淳

  者爲聖人自然能盡其性於是體天道立標凖而敎化其民欲

  人復其已失之性此原三皇二帝立敎之始

  三代之隆以下言設教之法至周大備

自及周之衰至壞亂極爲第二節

  周衰至鮮矣言上無聖君而聖人在下移其敎於下君師之職

  始分此天運之失常丗道之大變然教法尤詳聖人有位者其

  政敎止及於當時孔子之道有所𢌿付筆之於書而傳敎於萬

  丗人雖沒而書則存後有興者可復振

  俗儒記誦以下言人亡教熄

 自天運循環至篇終爲第三節

  前叚言程子應運而生上接孟子

  後叚言𥙷程子而全孔曽之書

    復性圖

   隂陽五行相涵之圖

 

 

 

 

 

 

 

 

 

 

 

 隂陽五行合下齊有非是先有隂陽後生五行古人察氣之來往

  便立陽隂之名又見流行者有微有甚又立五行之名康節推

  天地自開闢至於復闔十有二萬九千六百年爲一元一元之

  間只是一箇大來往而已一元有十二㑹則子至巳㑹六萬四

  千八百年爲氣之來爲陽午至亥㑹六萬四千八百年爲氣之

 往爲隂一元十二㑹一㑹三十運一運十二丗一丗三十年一

 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小而歳月日時大而元㑹

  運丗只一般今於一歳之氣上易見冬至之日陽氣生於九泉

  之下至春則上至地面漸舒布夏而盛秋則收歛冬而伏藏又

  復起於九泉矣循環無端以歳序則自春始爾一元亦不過如

  此然則元㑹運丗歳月日時之間各有隂陽有隂陽則有五行

 矣

 木神爲仁火神爲禮金神爲義水神爲智土神爲信凡言往來開

  闔只是說氣然必有理爲之主氣譬如舟所以乗載理譬如柂

  所以運舟者也此所謂神即理之妙者也大抵說隂陽五行只

  是說氣而理自然在其中

 太玄木爲性仁金爲性義火爲性禮水爲性智土爲性信五性本

  於五行者如此細玩其理無不脗合鄭康成乃謂水神爲信土

  神爲智者非是

 天之生人理氣俱到然有此氣故理有所泊是以談者多是先說

  氣如中庸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

  是也此序卻先單說理然後言氣質又著然字反接蓋要見人

  性本善而全皆可爲聖賢卻𬒳氣質有偏故受而生者不等是

  人皆可以學文又不可不學也

 氣稟不齊大約且分四等曰清濁純駁清者智而濁者愚純粹者

  賢而駁雜者不肖此以四者不雜兩端極處言之(⿱艹石)清多濁少

  濁多清少純多駁少駁多純少或清而駁或純而濁萬有不齊

  故人之資質各各不同

 聦明睿智聖人之資質聦明不專在耳目蓋主於心而言也聽得

  精審見得明了皆是心上事睿是思通乎微智是知識周徧睿

  如物格智如知至

 禮智之智性之名睿智之智質之稱

 盡其性是知之到行之極兼上知全兩字

 天命爲君師天非能諄諄然命之也天理只在人心天下朝覲訟

  獄謳歌者不之堯舜之子而之舜禹人心旣歸即知天命歸之

  矣故孟子曰天與之人與之

 治者法制禁令賞善罰惡凡政事施設皆是教者躬行心得能感

  化而可推充者也大小學之敎固在其中

 極字本義是屋棟藉以爲至髙至中之喻今匝角亭子之棟最可

  見故曰至極之義標凖之名此是聖人處天位爲父子則極於

  慈孝爲兄弟則極於友恭至於百度萬行一言一動無非天理

  之正中立此標凖於上然後臣民莫不仰視爭趨興起而效之矣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命䕫曰命汝典樂敎胄

  子周禮大司徒以郷三物敎萬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敎國

  子弟曰百姓曰郷萬民則司徒主郷學之敎曰胄子曰國子弟

  而成均又國斈之名則典樂主國學之敎也

 三代之降是專指夏禹商湯武王周公之盛時是言聖人一代之

 興必脩法度改製作亦因前代之舊而増益之至周公則大備矣

 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

 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

  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鄭氏注曰上庠

 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

  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在西郊孔

  氏䟽曰養老必於學者敎孝悌也國老謂卿大夫致仕者庶老

  謂士及庶人在官者

 

 

 

 

 

  陳祥道曰四代之學如此而周又有辟廱成均瞽宗之名記曰

  天子設四學周之制也蓋周之學成均居中成均以成性也又

  曰均其過不及則曰成均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大學也虞庠

  在國之西郊則小學也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𥙊先師先

  聖焉卒事遂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太

  學所以敎諸矦之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敎諸矦之德夫天子

  視學則成均也命有司行事𥙊先師先聖即祀先賢於西學也

  所謂𥙊於瞽宗者也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於東

  膠所謂食三老五更於太學者也然則商之右學在周謂之西

  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蓋夏斈

  上東而下西商學上右而下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而右學東

  序蓋與成均竝建於一丘之上成均頒學政右學祀樂祖東序

  養老更也

    陳氏周學圖

  

   商之右學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

  

   夏之東序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

  

  朱子曰諸儒皆以養國老者爲大學養庶老者爲小學蓋亦因

  王制之言而意之耳陳氏說其位置又與鄭氏諸儒之說不同

  皆無所考闕之可也

  明堂位曰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

  頖宮周學也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諸矦曰𩔖宮孟子曰夏曰校

  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項安丗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

  可見於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說者以成性也有虞氏即

  學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廩自其孝養之心發之也夏後

  氏以射造士而命之曰序以檢其行也商人以樂造士而命之

  曰學又曰瞽宗以成其德也學之音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至於

  商先王所以敎者備矣周人倄而兼用之內即近郊竝建四學

  虞庠在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

  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廱郊言其地璧言其象皆假借字也

  侯國皆立當代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郷皆立虞庠州皆立

  夏序黨皆立商校於是四代之學逹於天下矣

    項氏周學圗

  

  

  

  

  

     右天子之學即王宮之學諸儒之言不同

 王制諸侯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名曰頖宮長樂陳氏曰諸矦之學小學在內大學在外故王制

 言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由內以升於外然

 後以逹於京故也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大學居內故文王丗子

 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於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𦫵於

 內然後逹於朝也

     右諸矦之學即國都之學

 

 

 

 

 

 

 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注曰術當爲遂

  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

  堂謂之塾䟽曰按書傳說雲七十致仕而退老歸郷里大夫爲

  父師士爲少師新榖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

  學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

  亦如之上老父師庶老少師漢書食貨志曰春令民畢出在壄

  冬則畢入於邑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

  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不提挈

  陳祥道禮書曰坐上老庶老於此所以敎之學也坐里胥鄰長

  於此所以敎之耕也 䟽又曰六郷舉黨六遂舉序則餘閭里

  以上皆有學可知鄭注州長雲序州黨之學注郷飲酒義雲庠

  郷學也此雲黨有庠是郷之所居黨爲郷學之庠不別立序凡

  六郷之內州學以下皆爲庠六遂之內縣學以下皆爲序又曰

  黨有庠疑夏殷禮也

     右郷學天子之制百里爲近郊有六郷二百里爲逺郊

     有六遂大國三郷三遂次國二郷二遂小國一郷一遂

     尚書傳曰百里之國二十里之郊七十里國九里之郊

     五十里國三里之郊 按上注䟽所言則閭里以上凡

     郷州黨族遂縣鄙酇皆有學但閭里之塾爲小學餘皆

     大學也

 大戴禮曰王子八歳出就外舎學小藝履小節束髮而就大學白

  虎通亦曰八歳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

  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又曰歳事已

  畢餘子皆入學年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 按大戴禮是王

  子入學歳數書傳前說是公卿大夫元士之子入學歳數遲速

  不同程子止據大戴禮酌中爲定朱子從之

 灑埽應對進退是其所行故敎其節六藝非㓜少能盡行故敎誦

  其文灑者播水於地以浥塵埽者運帚於地以拂塵也 實水

  於盤攘𬒮及肘堂上播灑室中握手灑之節也 如爲長者糞

  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以箕自郷而扱之如拚席不

  以鬣執箕膺擖又如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磬折拚母有徹

  之𩔖是埽之節也扱音吸拚弗運反鬛力輙反帚也擖又作揲

  舌也竝以渉反執箕以舌自嚮也 如先生問焉終則對如長

  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又如長者不及母儳言母勦說母雷

  同之𩔖應對之節也 如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

  退不敢退如侍坐於君子請見不請退君子欠伸運笏澤劒首

  還屨問日蚤莫請退可也之𩔖進退之節也

 禮謂五禮吉禮𥙊天神祀地示享人鬼之禮凡十有二凶禮䘮荒

  弔禬恤凡五賔禮朝宗覲遇㑹同問視凡八軍禮師均田役封

  凡五嘉禮飲食昬冠賔射饗燕脤膰賀慶凡六 樂謂六樂雲

  門黃帝樂大咸尭樂大磬舜樂大夏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武王

  樂 射謂五射白矢謂矢貫侯過見鏃白參連前放一矢後三

  矢連續而去剡注羽頭髙鏃低去剡剡然㐮尺謂臣與君射立

  㐮君一尺而退井儀謂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剡失冉反㐮音

  譲 御謂五御鳴和鵉和在式鵉在衡升車馬動則鵉鳴鵉鳴

  則和應逐水曲謂隨逐水𫝑之屈曲而不墜水過君表謂(⿱艹石)

  詩傳雲褐纒旃以爲門間容握驅而入擊則不得入是也舞交

  衢謂在交道而車旋應舞節逐禽左謂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

  使左當人君以射之 書謂六書象形謂日月之𩔖象形體爲

  之㑹意謂武信之𩔖止戈爲武人言爲信㑹合人意也轉注謂

  考老之𩔖建𩔖一首左右相注處事謂上下之𩔖假借謂令長

  之𩔖一字兩用諧聲謂形聲一也江河之𩔖皆以水爲形工可

  爲聲 數謂九數方田以御田疇界域粟布以御交質変易衰

  分以御貴賤稟稅少廣以御積羃方圎商功以御功程積實均

  輸以御逺近勞費盈朒以御隱雜互見方程以御錯糅正圎勾

  股以御髙深廣逺衰𥘉危反稟力錦反羃莫狄反朒女六反

 天子元子將継丗有天下衆子將封國爲諸侯以至二字包諸矦

  在其中諸侯元子將継丗有國衆子將爲大夫公卿大夫元士

 適子皆將継丗有祿位不問賢愚皆必當斈(⿱艹石)公卿大夫元士

  之衆子則與凡民同擇俊秀入大學焉

 漢有秀才士之美稱也北史萬人之秀曰俊凡俊秀只是人才出

 衆之名

 次第言小大入學之年節目言小學之節文大學之八條目

 心得不是知得是此身體道而行理融神㑹契合之妙者所以著

 在躬行之下

 日用如飲食起居皆是彛倫只是五者之常倫

 性分是從天理大原頭分來底職分是見處地位君臣父子長㓜

  朋友隨事合當做底

 陵小山也夷平也陵夷言丘陵斜阤漸漸與地夷平敎化漸廢至

  於無𩔖此

 誦傳先王之法兼大小學言之傳是傳之當時與下詔後丗對說

 支者木之末流者水之末餘者食之末裔者衣之末支流餘裔卻

  是止把水與衣二者來比謂支分之流餘末之裔也

 規模節目以三綱八條對言則三綱爲規模八條爲節目謂八條

  即三綱中事也獨以八條言之則平天下爲規模上七條爲節

  目平天下是大學之極功然須是有上七條節節做工夫行至

  於極然後可以天下平

 俗儒是害於內者異端是害於外者凡非聖人之道而別立異論

  者皆異端此是緫名虛無寂滅又是其中目之大者老氏以無

  爲道而其用專以清靜爲宗釋氏以萬物皆空然後見其本性

  而以寂滅爲期聖學止是五常人倫一切都是實事全然相反

  戾 𫞐変詐也謀隂計也術數小道智數也百家各自立意持

  論人人不同諸子小說是也衆技隂陽卜筮醫藥種樹雜藝是

  也一切就功名者專以功利惑丗百家衆技又以新竒詭異禍

  福射利之說誣民所以人皆眩瞀奔趨之不暇是故沈迷汩沒

  不復知仁義之歸是充塞而不能行也 雜出乎其間是俗儒

  異端之間蓋老釋二敎雖背正道然其立言髙逺又無塵俗𫝑

  利之趨故𬒳他立得根基牢(⿱艹石)可與正道角此外則必須依傍

  以成說故必出乎二者之間 漢藝文志𫞐謀家兵法也數術

  家天文歴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也方技家醫藥之𩔖也此序

  蓋用彼名而所該者或廣

 如月之晦如目之肓如氣之否如川之塞晦肓言不明否塞言不

  行

 反覆是展轉愈深而不可去底意沈如物沒於水而不可浮痼如

  病著於身而不可愈

 戰國以來固是治少亂多然五季五十三年間五易代八易姓於

  時天下分裂爲十餘國爭地殺人無日無之至於弒父弒君⿱𫂁麼 -- 簒

  攘傾奪權譎変詐無所不有人倫盡䘮天理消亡自古以來未

 有甚於此時故曰季丗

治休美而敎詳明

表而岀之章而顯之

指歸趣向趣言其始歸言其終

私淑者私善於人孟子不得爲孔子之徒而私善於再傳之子思

 朱子不得爲程子之徒而私善於三傳之李氏此私淑字最切

經一章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及下逆順兩言八條目共四十三

  字先王立學敎人之法其餘皆孔子發明之言看三在字及古

  之字可見

 凡言道有二意天理氣化運行不息者謂之道人由義理而行亦

  謂之道聖人贊易多言天之道餘經中所言皆是言人所行之

 道也此大學之道又非二者之謂卻是言大學中教人脩爲之

  方爾如君子深造之以道之道

 凡言德亦有二意得天理而存於心者德也行道有得於心亦德

  也此明明德字就得處言則是上一意及加明之之功而有得

  於已然後有下一意

 人之𥘉生稟天地之氣以爲形稟天地之理以爲性理無有不善

 則其性亦皆善所謂德也以其虛靈而能具萬物之理而可應

 萬事故謂之明德氣則有清濁淳駁之不同得清者爲智得濁

 者爲愚淳者爲賢駁者爲不肖此朱子所謂氣稟所拘及其有

 知又爲物慾牽引於外內有私意逐物而起此朱子所謂物慾

 所蔽也氣稟所拘就有生之𥘉言之物慾所蔽就有知之後言

 之因此二者所得之明德竟𬒳昏昧斈者當慿開發磨瑩之功

 変化其氣質消去其物慾使此德復明此明明德之意人之生

 同得此理與我無異旣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亦如我之

  用功明其德此新民之意

 天以善理賦人而人受之存於心者爲性故性字從心從生是有

 此心即有此理也得此性存於心其本則盡具萬物之理其用

  則可應天下之事故謂之德然性是單說理德是就泊在氣上

  處說故如此光明洞徹縱橫妙用應物無窮不可雜氣言之然

  不可離氣言之蓋此理搭在正通氣上方能如此明(⿱艹石)搭在物

  之偏塞氣上如何㑹具衆理應萬事是故不可離氣言之也但

  不可道明德是氣耳此要體認

 三句固是大斈之綱領分而推之則上一句爲下兩句之緫綱領

  下一句爲上兩句之標的明德新民雖兩事對㪯而新民亦是

  明德中事

 知止謂知至善所在定以理言靜以心言安以身言慮以處事言

  得謂得其所止

 定靜安屬知慮得屬行定靜在事至之先安在事至之際慮在處

  事之時得在應事之後靜如不惑安如不動心朱子以不惑解

  不動心固(⿱艹石)一般今且藉此分開體認二節靜是明物理各見

  有定向後其心自然無紛擾故曰如不惑安是事來之時素有

  以應之如俗語不手忙腳亂故曰如不動心看孟子論北宮黝

  孟施舎曽子皆是就臨應事上說 此安字與朱子所言略有

  不同然亦不妨通意試審思之

 物即事也事即物也物有形而事無跡故互㪯就明德新民以已

  對人言故曰物五者是一事之始終故曰事朱子語録曰對言

  則事是事物是物獨言則兼事在其中如仁者不過乎物所謂

  物亦只是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此處上明字又與篇首上明字稍不同此

  謂推明明明德之道於天下下明德字包章首明明德三字章

  句使天下之人使字體貼上明字意

 不曰欲平天下先治其國而曰明明德者是要見新民是明德中

  事又見新民不過使人各明其德而已

 凡言必先而後固是謂欲如此必先如此旣如此瞭然後如此然

  而致知力行並行不悖(⿱艹石)曰必格盡天下之物然後謂之知至

  心知無有不明然後可以誠意則或者終身無可行之日矣聖

  賢之意蓋以一物之格便是吾之心知於此一理爲至及應此

  事便當誠其意正其心脩其身也須一條一節逐旋理㑹他日

  揍合將來遂全其知而足應天下之事矣

 八條目前叚自下說上者明明德新民工夫後叚自上說下者止

  至善之功効

 格物致知以知言誠意以下以行言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此本字舉身而言上該誠意正心下對家國

  天下厚謂家薄謂國與天下家者父子兄弟夫婦所在固所當

  厚國與天下皆推此以接之故當薄其𫝑自然如此此非是敎

  人薄於逺正是敎人厚於近也君子之學只是要明得分輕重

  之分旣明則家厚而國薄自不容巳

 章句人之所得乎天原明德之所從來虛靈不昩解明字具衆理

  應萬事解德字虛靈正說不昧反說作一貫看下惟虛故靈虛

  是體靈是用惟虛靈故不昧虛靈是體不昧是用惟虛靈不昩

  故能具衆理虛靈不昩是體具衆理是用惟其具衆理故能應

  萬事具衆理是體應萬事是用又分看惟虛靈故能具衆理惟

  不昧故能應萬事人之所得至萬事者也是明德正訓下三轉

  卻是說上明字但爲氣稟至有時而昏原其所當明然其本體

  至未甞息者證其所可明下言明之之方復其𥘉言明之之效

 氣稟是內根物慾是外染氣稟濁駁有微甚則物慾所染有淺深

  明明德是要変化氣質消除物慾氣稟已一定物慾則日増用

  功者但要隨時隨事止遏物慾使不行開廓氣稟使通暢是皆

  開發吾本有之光明所能至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即是義理極處即中必至於是

  是不可不及不遷是不可過

 事理當然釋善字極釋至字

 脩身以上至新民之事結八條目前節工夫而上至於明德新民

  二綱物格知至至所止之序結八條目後節効驗上貫知止能

  得五句而緫於止至善之綱

    三綱領八條目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