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紀數畧 (四庫全書本)/卷38
讀書紀數畧 卷三十八 |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目録
人部
軍政𩔖
五帝弗偃兵
黃帝四軍
周三軍
六軍
楚二廣
晉二軍
三軍
四軍八卿
齊三軍
齊伐衛七軍
九軍
五鄙五屬五政
漢二軍
更三品
調兵有四
六郡良家子
七科謫
鼂錯縣鄙制五
晉王國三等
唐七軍
雄邊子弟十一軍
唐兵三變
宋軍有四
紹興山水諸寨
明五軍營
十二團營
戎政府三大營
外四衛營
兵制五變
黃帝五陣
風后八陣
周四衝陣
周書五陣
六國陣
晉五陣
孫子八陣
呉起八陣
三陣
兵家三陣
五者軍之鍊銳
孔明八陣
武侯八陣凡三
四竒八正
唐四獸陣
李靖六花陣
十二陣
咸平三陣
建炎五軍隊
武七徳
九伐
六制
征九因
伐七機
軍五慮
七政
兵法八無敵
六地形
兵九地
九變之利
守戰九變
四不和
六者備
四者制其宜
三志
三望
國三制
三器
軍三欲
三者存則治
三資備
三勝
三本務
三相稱
專兵五事
兵五法
五事
四治
推治力有六
三疑
五間
三權
四機
兵起有五
三急
四要
二勢
三勢
五兵
五者隨才而用
八證
將三等
三名
五材
六守
六徳
五徳
四誡
三至
五權
六術
五危
三樂
五慎
三隧
將心如四時
四將器
將四美
五強
十過
八惡
兵三官
五教
三威
五習
四者有法
三鼓同則其心一
五鼓
軍夜三鼜
火攻五
四烽
兵三道
六神為戰主
取法四時
制以五行
戰以五音
七殃不可處
七勝
七勝
勝三術
知勝五道
戰五勝
十二陵
十二陵之反
擊敵十四變
不卜而戰者八
不占而避者六
四輕二重一信
行軍之道三
四者義兵之助
三者參合
兵法四利
七利
戰三亡
兵三闇
六害
六敗
八者皆兵
三略
陰符八等
太公陰謀三門
兵書五音
五行之符
五音聲色之符
五論
和戎五利
孫臏用𮪍十利
兩科
二急務
備邊五要
中國長技五
外國長技三
三表
五餌
便宜十二事
嚴尤三策
五難
三賢安邊集
四勝四敗
事反而機一
江東十勝
長城五利
禦戎四策
備邊六失
戰論五敗
備邊五利
五要
六事
八事
十事
崇政殿四策
河北守禦十三策
權書五篇
劉大夏兵𡚁十事
左右二校
六閑四閑
漢長安九廄
六廄
晉三廄
唐左右兩仗
仗內六廄
六閑
五監
八坊
宋市馬九塲
川秦市馬二
買馬七術
陜西監牧三利
明馬政四
馬射六事
射議七篇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 福建巡撫宮夢仁撰人部
軍政𩔖
五帝弗偃兵〈淮南子〉
黃帝與炎帝戰 顓頊與共工爭 堯戰丹水之浦舜戰有苗 啟攻有扈
黃帝四軍〈孫子〉
處山 處水 處斥澤 處平陸 晉志左右前後
周三軍〈周制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三軍則三萬七千五百人〉
前軍 中軍 後軍
六軍〈周禮王有六卿故置六軍亦曰六師居則為比閭族黨州鄉出則為五兩卒旅師軍〉
伍〈五人為伍伍有長即五家之比〉兩〈五伍為兩兩有司馬即五比之閭〉卒〈四兩為卒卒有長即四閭之族〉旅〈五卒為旅旅有師即五族之黨〉師〈五旅為師師有帥即五黨之州〉軍〈五師為軍軍將皆命卿即五州之鄉〉
楚二廣〈左傳楚分十五乘為一廣亦用舊偏法〉
右廣 左廣 司馬法車十五乘為大偏九乘為小偏
晉二軍〈同上〉
上軍〈獻公將之〉下軍〈太子申生將之〉
三軍〈同上晉蒐被廬作三軍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
卻穀中軍卻溱佐之 狐毛上軍偃佐之 欒枝下軍先軫佐之
四軍八卿〈同上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
上軍 中軍 下軍 新軍〈軍有二卿〉
齊三軍〈國語管仲制國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不從戎役士農之鄉十五合三萬人是為三軍〉公帥五鄉為中軍 國子帥五鄉 髙子帥五鄉為左右軍
齊伐衛七軍〈左傳〉
先驅〈前鋒軍〉申驅〈次前軍〉貳廣〈公副車〉啟〈左翼〉胠〈右翼〉大殿〈後軍〉駟乘〈四人共乘殿車〉
九軍〈莊子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注〉
天子六軍 諸侯三軍
五鄙五屬五政〈管子制野鄙之政與郊內之政異〉
邑〈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卒〈十邑為卒卒有卒帥〉鄉〈十卒為鄉鄉有鄉帥〉縣〈三鄉為縣縣有縣帥〉屬〈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五屬四十五萬家〉立五政各使聽一屬
漢二軍〈衛士皆調𤼵郡國材官𮪍士為之〉
南軍〈宮城門內宮衛屯兵衛尉主之〉北軍〈京城門外京輔兵卒中尉主之〉
更三品〈戌卒更代也〉
卒更〈正卒無常人皆當更迭為之一月一更〉踐更〈貧者欲得僱更錢次直者出錢僱之月二千〉過更〈戌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又行者不可三日便還因一嵗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給戌者〉 百官表左更中更右更三更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
調兵有四
縣有更卒 邊有繇戌 中都有衛士 都尉有材官車𮪍樓〈巴蜀三河潁川有材官上郡北地隴西有𮪍士廬江㑹稽尋陽有樓三者隨土之宜〉
六郡良家子〈地理志漢𨕖給期門羽林以材力為官良將多出焉〉
隴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上郡 西河
七科謫〈武紀天漢四年制〉
吏有罪一 亡命二 贅壻三 賈人四 故有市籍五 父母有市籍六 大父母有市籍七
鼂錯縣鄙制五
五家為伍〈伍有長〉十家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假五百師名也〉十連一邑〈邑有假侯〉
晉王國三等〈武帝咸寜中詔以戶邑多少分置〉
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五百人〉
唐七軍〈李靖兵法〉
中軍 左右虞候二軍 左右廂各二軍
雄邊子弟十一軍〈李徳裕徙劍南西川節度使建籌邊樓率戶二百取一人習戰總十一軍〉精兵曰南燕保義 保惠 兩河左慕義 右慕義運弩 𮪍士曰飛星 鷙撃 竒鋒 流電 霆
聲 突𮪍
唐兵三變〈兵志〉
府兵〈初制〉彍𮪍〈府兵壊張說募兵補之〉藩鎮〈折衝諸府無兵可交李林甫遂停上下魚書而六軍㝛衛皆市人於是外兵盛其反者以鎮兵討之者亦以鎮〉
宋軍有四〈慶歴兵録序〉
一禁兵〈殿前馬步三司隷焉卒之票而銳者充之處則衛鎮出則更戌〉二廂兵〈諸州𨽻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専於服勞間亦戌更〉三役兵〈郡有司𨽻焉人之游而惰者入之業一事焉處而無更〉四民兵〈農之健而材者籍之闕者輙補嵗一閲焉〉 兵法謂禁廂鄉蕃
紹興山水諸寨
和州則有雙山雞籠二山寨麻胡阿育二水寨 廬州則有浮槎方山等寨 滁州則有獨山等寨〈每寨多至二萬餘家〉
明五軍營
中軍 左掖 右掖 左哨 右哨
十二團營〈成化初𨕖取三大營精兵設立各有坐營把總官統之毎遇出征即量調而行〉曰奮武 耀武 練武 顯武 曰敢勇 果勇效勇 鼓勇 曰立威 神威 揚威 振威
戎政府三大營〈春明夢餘録在皇城東大街嘉靖時統以勲臣一曰總督京營戎政佐以文臣
一曰協理京營戎政凡三十五營聨之則三大營又聨之曰戎政府〉
中五軍營〈析為營十六〉東神樞營〈析為營十〉西神機營〈析為營九〉
外四衛營
龍驤左 龍驤右 武驤左 武驤右
兵制五變〈樸庵小乘〉
五軍營變為三大營 三大營變為團營 團營變為東西官號㕔 至後戎政府之名立而兵制敝
黃帝五陣〈李靖問對本因五方色而立兵詭道也故強名五行焉〉
直陣〈屬木〉銳陣〈屬火〉圓陣〈屬土〉方陣〈屬金〉曲陣〈屬水〉
風后八陣〈八陣布左右前後中心零者大將握之故曰握竒亦曰握機又曰黃帝八陣圖〉天 地 風 雲 虎翼 蛇蟠 飛龍 鳥翔一說即孔明八陣在興元府屬定軍山下聚石為之
周四衝陣〈太公〉
左軍疾 右軍迭 前迭 後往敵之空吾軍疾擊鼓呼而當
周書五陣
牝〈春〉方〈夏〉圓〈季夏〉牡〈秋〉伏〈冬〉
六國陳〈呉子〉
齊陳重而不堅 秦陳散而自鬭 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 三晉陳治而不用
晉五陣〈左傳晉魏舒為五陣〉
兩於前 伍於後 專為右角 參為左角 偏為前拒以誘之
孫子八陣〈握機之外別有八陣〉
方陣 圓陣 牝陣 牡陣 衝陣 輪陣 罘𦊨陣〈一作浮沮〉雁行陣
呉起八陣
車箱陣 車軒陣 曲陣 銳陣 直陣 衡陣掛陣 鵝鸛陣
三陣〈即太公三才陣張良說沛公以此〉
天陣〈星㝛虛〉地陣〈山川向背〉人陣〈偏伍彌縫〉
兵家三陣〈𤣥宗問兵家三陣員半千曰古之所謂三陣臣不敢以為然〉
師以義出沛若時雨得天之時為天陣 足食約費且耕且戰得地之宜為地陣 舉三軍士如子弟從父兄得人之和為人陣
五者軍之鍊銳〈呉起答武侯言有此三千人可決圍屠城矣〉
贍足氣力者為一卒 樂効力顯忠勇者為一卒踰髙超逺輕足者為一卒 失位欲見功者為一卒棄城守欲除醜者為一卒
孔明八陣
洞當陣 中黃陣 龍騰陣 鳥翔陣 連衡陣握機陣 虎翼陣 折衝陣
武侯八陣凡三〈成都圖經〉
在䕫者六十有四方陣法也 在彌牟者一百二十有八當頭陣法也 在棊盤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營法也 又興元志西縣亦有之則八陣凡四
四竒八正〈武侯步軍為正馬軍為竒〉
一前竒 二左角 三右角 四左爪 五右爪六左牙 七右牙 八後軍
唐四獸陣〈李靖對太宗假以四獸加商金羽水祉火角木之配此兵家詭道也〉
軍前宜捷用朱鳥 軍後宜捍用𤣥武 左為陽陽能生龍變化也 右為陰陰能殺虎沈猛也
李靖六花陣〈同上中軍居中六陣外向故曰六花其實七陣〉
中軍 左虞候 右虞候 左一廂 右一廂 左二廂 右二廂
十二陣〈同上外有遊奕內有中黃實十四陣〉
大黒〈子〉大赤〈午〉青蛇〈卯〉白雲〈酉〉左突〈寅〉右擊〈申〉前衝〈已〉後衝〈亥〉摧兇〈辰〉決勝〈戌〉破敵〈丑〉先鋒〈未〉中黃〈中〉遊奕〈外〉
咸平三陣〈崇政殿教軍〉
一連珠必勝 二應機摧敵 三應捷五虎
建炎五軍隊〈毎五十人為一隊隨隊多少分𨽻五軍各置旗制物號為別〉
前軍緋旗飛鳥為號 後軍皁旗龜為號 左軍青旗蛟為號 右軍白旗虎為號 中軍黃旗神人為號 又有招旗有分旗舉招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合而成陣舉分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分而成隊
武七徳〈左傳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曰耆定爾功曰鋪時繹思曰綏萬四篇之內有七者之義〉禁暴 戢兵 保大 定功 安民 和衆 豐財
九伐〈周禮大司馬掌九伐之法〉
眚〈馮弱犯寡則削其封疆之四隅也〉伐〈賊賢害民則聲罪致討以伐之〉壇〈𭧂外凌內則置其君空墠之地更立賢者〉削〈野荒民散則削其域以次而小之也〉侵〈負固不服則潛師越境以侵之〉正〈賊殺其親則正命定罪而誅之〉殘〈放弒其君則夷其黨瀦其宮而殘之〉杜〈犯令陵政則杜絶其人而不使之通〉滅〈外內亂鳥獸行則𢦤滅其𩔖也〉
六制〈周書〉
一曰征〈善征不侵〉二曰攻 三曰侵〈善侵不伐〉四曰伐〈善伐不陣〉五曰陣〈善陣不鬬〉六曰鬭〈善鬬不敗〉
征九因〈同上征有四戚五和此九者征之因也〉
一內姓 二外婚 三友朋 四同里〈四戚〉一有天無惡 二有人無㕁 三同好相固 四同惡相助五逺宅不薄〈五和〉
伐七機〈同上伐有四時三興此七者伐之機也〉
一春違其農 二夏食其糓 三秋取其刈 四冬凍其葆〈四時〉一政以和時 二伐亂以治 三伐饑以飽〈三興〉
軍五慮〈司馬法〉
順天 阜財 懌衆 利地 右兵〈弓矢禦殳矛守戈㦸助〉
七政〈同上〉
人〈因人心以為戰〉正〈征者正也〉辭〈奉辭伐罪〉巧〈因機設權〉火〈火攻〉水〈水攻〉兵〈堅甲利兵〉
兵法八無敵〈管子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
聚財 論工〈告君費〉制器〈兵器〉𨕖士 政教〈軍中號令〉服習〈使習武藝〉徧知天下〈知地形險易主將工拙士卒勇怯〉明於機數
六地形〈孫子〉
有通者〈彼我皆可來往先居髙陽利糧道以戰則利〉有掛者〈可往難返敵無備出而勝之〉有支者〈彼我出皆不利我無出引而去之俟敵半出而撃之〉有隘者〈我先居必盈之以待敵敵先居盈弗從也〉有險者〈我先居必在髙陽以待敵〉有逺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兵九地〈同上〉
散地〈諸侯自戰其地〉輕地〈入人之地不㴱〉爭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交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衢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得天下之衆者〉重地〈入人之地㴱背城邑多者〉圯地〈山林險阻沮澤難行之道〉圍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撃吾之衆〉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九變之利〈同上〉
合軍聚衆圯地無舍 衢地合交絶地無留 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 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爭 君命有所不受
守戰九變〈同上〉
大者親戚墳墓之所在〈一變〉田宅富厚足居也〈二變〉不然則州黨與宗族足懐樂也〈三變〉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得之也〈四變〉不然則山林澤谷之利足生也〈五變〉不然地形險阻易守而難攻也〈六變〉不然則罰嚴而可畏也賞明而足勸也〈七變〉不然則有㴱怨於敵人也〈八變〉不然則有厚功於上也〈九變〉
四不和〈呉子言先和而後可造大事〉
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進戰 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
六者備〈六韜〉
大葢天下然後能容天下 信葢天下然後能約天下 仁葢天下然後能懐天下 恩葢天下然後能保天下 權葢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 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
四者制其宜〈黃石子言欲柔以制其剛弱以制其強〉
柔有所設 剛有所施 弱有所用 強有所加
三志〈城濮之戰楚子引軍志言之〉
允當則歸 知難而退 有徳不可敵
三望〈兵略民所望於王者〉
饑者欲食之 勞者欲息之 有功者欲徳之
國三制〈管子〉
制人 為人所制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
三器〈同上器即兵也〉
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無戰心〈謂師之器〉二器成驚夫具而天下無守城〈謂軍之器〉三器成遊夫具而天下無聚衆〈謂兵之器〉
軍三欲〈三略〉
將謀欲密密則姦心閉 士衆欲一一則軍心結攻敵欲疾疾則備不及設
三者存則治〈鶡子答龎子陰陽之問〉
神靈威明與天合 句萌動作與地俱 陰陽寒暑與時至
三資備〈史記司馬錯請伐蜀〉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欲強兵者務富其民 欲王者務博其徳
三勝〈尉繚子武侯分兵屯田是以道勝孫呉是以威力勝〉
道勝 威勝 力勝
三本務〈同上〉
地所以養民也〈務耕者民不饑〉城所以守地也〈務守者民不危〉戰所以守城也〈務戰者地不圍〉
三相稱〈同上〉
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建城稱地 以城稱人 以人稱粟
專兵五事〈同上〉
委積不多則士不行 賞祿不厚則民不勸 武士不𨕖則衆不強 器用不備則力不壯 刑賞不中則衆不畏
兵五法〈孫子〉
度〈因地形勢而度之〉量〈量其進退〉數〈知其逺近人數〉稱〈稱量人已孰勝〉勝〈可勝而後進〉
五事〈同上〉
道〈道之政令〉天〈得天之時〉地〈得地之利〉將〈將得其人〉法〈兵有其法〉
四治〈同上〉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逺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推治力有六〈李衛公〉
以誘待來 以靜待躁 以重待輕 以嚴待懈以治待亂 以守待攻
三疑〈六韜〉
攻強以強 離親以親 散衆以衆
五間〈孫子乘敵人之間隙而用之〉
因間 內間 反間 死間 生間
三權〈孫臏雲馬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得之多於棄也此兵說也非馬說也〉
以君下駟與彼上駟 取君上駟與彼中駟 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四機〈呉子知此四者可以為將〉
氣機〈作士卒之氣機〉地機〈因險要而用機〉事機〈因事而用機〉力機〈因器械兵𮪍而有餘力以用機〉
兵起有五〈同上〉
爭名 爭利 積惡 內亂 因饑
三急〈鼂錯雲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
得地形 卒服習 器用利
四要〈同上〉
器械不利 卒不可用 將不知兵 君不擇將
二勢〈淮南子〉
因其勞倦 乘其饑渇
三勢〈同上〉
氣勢 地勢 因勢
五兵〈漢書魏相對宣帝兵本器名人之所執因號人為兵〉
兵義者王〈救亂誅暴〉兵應者勝〈不得已而起〉兵忿者敗〈爭恨細故〉兵貪者破〈利人土地〉兵驕者滅〈見威於敵〉 呉子殺暴禁亂曰義兵恃衆伐人曰強兵因怒興師曰剛兵棄禮貪利曰暴兵國亂人疲舉事動衆曰逆兵
五者隨才而用〈黃石子〉
務善策者無惡事 無逺慮者有近憂 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 貪可使攻敵不可使分陣 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
八證〈太公論𨕖將〉
問之言以觀其詳 窮之辭以觀其變 與之間諜以觀其誠 明白顯問以觀其徳 使之財以觀其廉 試之色以觀其貞 告之難以觀其勇 醉之酒以觀其態
將三等〈六韜〉
勇將 智將 福將
三名〈同上〉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葢名曰禮將 出隘塞犯泥塗將必下步名曰力將 士卒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飽將乃敢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
五材〈武王問太公論將之道〉
勇則不名犯 智則不可亂 仁則愛人 信則不欺 忠則無貳心
六守〈同上人君有六守〉
仁〈富之不犯〉義〈貴之不驕〉忠〈付之無轉〉信〈使之無𨼆〉勇〈危之不恐〉謀〈事之不窮〉
六徳〈司馬子〉
禮 仁 信 義 勇 智 陸贄說黜陟使六徳敬老慈幼救疾恤賑貧窮任失業
五徳〈劉子兵術〉
智 信 仁 勇 嚴
四誡〈黃石公三略〉
將無慮則謀士去 將無勇則士卒恐 將妄動則軍不重 將遷怒則一軍懼 軍讖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
三至〈荀卿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前王問為將之道卿告以六術五權三至〉
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 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五權〈同上〉
無欲將而惡廢 無怠勝而忘敗 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利而不顧害 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
六術〈同上〉
號令欲嚴以威 賞罰欲必以信 處舍收藏欲周以固 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 窺敵觀變欲潛以㴱欲伍以參 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
五危〈孫子云凡此五者將之過也〉
必死可殺 必生可擄 忿疾可侮 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三樂〈呉子三者人主所恃〉
𤼵號布令人樂聞 興師動衆人樂戰 交兵接刃人樂死
五慎〈同上〉
理〈治衆如治寡〉備〈出門如見敵〉果〈臨敵不懐生〉戒〈雖克如始戰〉約〈法令省而不煩〉
三隧〈淮南子〉
上知天道 下習地形 中察人情
將心如四時〈同上〉
滔滔如春 曠曠如夏 湫漻如秋 慘惻如冬
四將器〈武侯〉
察奸伺禍十夫之將 勤勞密察百夫之將 有慮能鬭千夫之將 外戚內烈知人甘苦萬人之將近賢進能誠信寛大十萬人之將 愛下服鄰識天文地理視四海如家室天下之將
將四美〈同上〉
戰欲竒 謀欲密 衆欲靜 心欲一
五強〈同上〉
髙節震俗 孝弟揚名 信義交友 沈慮容衆力行建功
十過〈武王與太公論將〉
勇而輕死 急而心速 貪而好利 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 信而喜信人 廉潔而不愛人 智
而心緩 剛毅而自用 懦而喜任人
八惡〈武侯〉
謀不能料是非 禮不能任賢良 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阨 智不能備未形 慮不能防微
密 達不能舉所知 敗不能無𧩂怨
兵三官〈管子〉
鼓〈所以作所以起所以進〉金〈所以坐所以退所以免〉旗〈所以立所以利所以偃〉
五教〈同上〉
形色之旗以教目 號令之數以教耳 進退之度以教足 長短之利以教身 賞罰之誠以教心
三威〈呉子云三者不立必敗於敵〉
鼙鼓金鐸以威耳〈不可不清〉旌旗麾幟以威目〈不可不明〉禁令刑罰以威心〈不可不嚴〉
五習〈武侯〉
目習〈見旌旗之號則知指揮之變識從𤼵之意〉耳習〈聞金鼔之聲則知動靜之宜合行止之節〉心習〈㑹教令之事則知刑罰之嚴趍功賞之利〉手習〈習五兵之器則知長短之用精戰鬬之機〉足習〈習赴引之利則知坐作之節熟進退之路〉
四者有法〈尉繚子竒兵反是〉
鼓之則進重鼓則擊 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鈴傳令也 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
三鼔同則其心一〈同上〉
商將鼓也 角帥鼓也 小鼔伯鼓也
五鼓〈兵以鼔進〉
一鼓整兵 二鼓習陣 三鼓趍食 四鼓嚴辦五鼓就行
軍夜三鼜〈司馬法以致衆一夜三擊之〉
昏四通為大鼜 夜半三通為晨戒 旦明五通為𤼵響
火攻五〈孫子〉
火人 火積 火輜 火庫 火隧
四𤇺〈隋法〉
賊少舉二𤇺 多三𤇺 大逼四𤇺
兵三道
正兵 竒兵 伏兵
六神為戰主〈黃帝問𤣥女兵法曰軍有六神乘之必克〉
甲子旬在魁 甲戌旬在勝光 甲申旬在弧 甲午旬在岡中 甲辰旬在功曹 甲寅旬在神後
取法四時〈鶡子〉
春用蒼龍 夏用赤鳥 秋用白虎 冬用𤣥武
制以五行〈同上〉
左木 右金 前火 後水 中土〈營軍陣士不失其宜〉
戰以五音〈同上〉
左倍宮角 右挾商羽 徵君為隨
七殃不可處〈太公兵法張軍處將必避〉
勿居天社 勿居地社 勿居氣虛 勿居㝛死勿居吞害 勿居蜚鋒 勿居潮泉
七勝〈周書武之經也〉
長勝短 輕勝重 曲勝直 強勝弱 飽勝饑肅勝恕 先勝徐
七勝〈管子〉
衆勝寡 疾勝徐 勇勝怯 智勝愚 善勝惡有義勝無義 有天道勝無天道
勝三術〈荀子云立策決勝之術有三〉
形〈大體得失之數〉勢〈臨時進退之冝〉情〈心志可否之實〉
知勝五道〈孫子〉
知可與戰不可與戰者勝 識衆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戰五勝〈呉子〉
一勝者帝〈舜征苗是也〉二勝者王〈湯征葛是也〉三勝者伯〈齊桓是也〉四勝者𡚁〈漢武是也〉五勝者禍〈秦是也〉
十二陵〈尉繚子言馮陵敵人也〉
威在於不變 惠在於因時 機在於應事 戰在於治氣 攻在於意表 守在於外飾 無過在於度數 無困在於豫備 慎在於畏小 智在於治大 除害在於敢斷 得衆在於下人
十二陵之反〈同上〉
悔在於任疑 孽在於屠戮 偏在於多私 不祥在於惡聞已過 不度在於竭民財 不明在於受間 不實在於輕𤼵 固陋在於離賢 禍在於好利 害在於輕小人 亡在於無所守 危在於無號令
擊敵十四變〈六韜〉
敵人新集可擊 人馬未食可擊 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 奔走可擊 不戒可擊 疲勞
可擊 將離士卒可擊 涉長路可擊 濟水可擊不暇可擊 阻難狹路可擊 亂行可擊 心怖
可擊
不卜而戰者八〈呉子〉
疾風大寒早興濟冰不憚艱難 盛夏晏興行驅饑渴務於取逺 師久無糧怨怒難止 糧盡陰雨欲掠無所 兵少地阻人馬疾疫四鄰不至 道逺日暮兵倦未食解甲而息 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 陣未定舍未畢行阪渉險半𨼆半出
不占而避者六〈同上〉
地廣人衆 愛下惠流 賞信刑察 任賢使能徒衆兵精 強大助援
四輕二重一信〈同上〉
地輕馬〈明知險易〉馬輕車〈芻秣以時〉車輕人〈膏鐧有餘〉人輕戰〈鋒銳甲堅〉進有重賞 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行軍之道三〈同上論行軍之道〉
無犯進止之節 無失飲食之適 無絶人馬之力
四者義兵之助〈呂氏〉
兵勢險阻欲其便 兵甲器械欲其利 𨕖練角材欲其精 統率士民欲其教
三者參合〈李靖〉
危阪髙陵谿谷阻難則用步〈故步為腹心〉平原廣衍草淺地堅則用車〈故車為羽翼〉追奔逐北乘虛獵散反復百里則用𮪍〈故𮪍為耳目〉
兵法四利〈諸葛亮兵法戰鬭之利惟氣與形〉
山林之戰不仰其髙 水上之戰不逆其流 草上之戰不涉其㴱 平地之戰不逆其虛
七利〈同上〉
草木叢集利遊逸 重塞山林利不意 前林無𨼆利潛伏 以少擊衆利日暮 以衆擊寡利清晨強弩長兵利捷次 踰淵隔水風火暗昧利前擒後
戰三亡〈三者滅亡之道〉
以亂攻治 以邪攻正 以逆攻順
兵三闇
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利 責不守之民而欲以固將不戰之卒而𦍒以勝
六害〈孫武子〉
絶間 天井 天牢 天羅 天陷 天隙
六敗〈同上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有走者 有弛者 有陷者 有崩者 有亂者有北者
八者皆兵〈呂氏言兵不爭於巨而爭於㣲㣲者要妙也〉
在心而未𤼵 疾視 作色 傲言 援推〈一作掛刺〉連反〈一作速反〉侈鬭 三軍攻戰
三略〈三略〉
上略設禮賞別姦雄著成敗 中略差徳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徳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陰符八等〈太公對武王〉
大勝得敵之符 破軍擒將之符 降地得邑之符卻敵執逺之符 交兵堅守之符 請糧益兵之
符 敗軍亡將之符 失利亡寸之符
太公陰謀三門〈李靖言〉
謀不可以言窮 言不可以兵窮 兵不可以財窮
兵書五音〈周禮太師注武王兵書大師吹律合音〉
商則戰勝軍士強 角則軍擾失士心 宮則軍和士卒同心 徵則將急軍士勞 羽則兵弱少威明
五行之符〈六韜夜半輕𮪍至敵壘徧持律管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㣲〉
角聲應管當以白虎 徵聲應管當以𤣥武 商聲應管當以朱雀 羽聲應管當以句陳 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
五音聲色之符〈同上敵人驚動則聴之〉
聞枹鼓之音者角也 見火光者徵也 聞金鐵矛㦸之音者商也 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 寂寞無聲者宮也
五論〈尉繚子五者先料敵而後動〉
廟勝之論 受命之論 踰垠之論 㴱溝髙壘之論 舉陳加形之論
和戎五利〈魏絳〉
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畏懐〈三也〉以徳綏戎師徒不動兵甲不頓〈四也〉監於后羿而用徳度逺至邇安〈五也〉
孫臏用𮪍十利〈通典〉
迎敵始至 乘敵虛背 追散亂擊 迎敵擊後使敵奔走 遮其糧食絶其軍器 敗其津闗𤼵其橋梁 掩其不備擊其未整 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燒其積聚虛其市里 掠其田野係其子弟
兩科〈漢傳贊〉
縉紳之儒守和親 介冑之士言征伐
二急務〈鼂錯言〉
守邊備塞 勸農力本
備邊五要〈同上〉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陵阜﨑嶇積石相接此步兵之地車𮪍五不當一 平原廣澤漫衍相屬此車𮪍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堠視相及川谷分限此弓弩之地刀楯三不當一 草木蒙籠枝葉蔚茂此矛鋋之地長㦸二不當一 窮崇險隘阻阨相視此刀楯之地弓弩二不當一
中國長技五〈同上〉
平原易地輕車突𮪍〈一也〉勁弩長㦸射疏及逺〈二也〉堅甲利刃游弩往來〈三也〉材官騶𤼵矢道向的〈四也〉下馬地鬭劍㦸相接〈五也〉
外國長技三〈同上〉
上下山坂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 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 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三表〈賈誼疏〉
愛人之狀 好人之技〈仁道也〉信為大操〈常義也〉
五餌〈同上〉
賜之盛服車乘以壊其目 賜之盛食珍味以壊其口 賜之音樂婦人以壊其耳 賜之髙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壊其腹 於來降者上相娯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壊其心
便宜十二事〈趙充國留屯〉
一屯田致穀威徳併行 二據肥饒以待畔 三使民不失業 四罷騎兵以省大費 五令士卒循河運漕 六以閒暇繕治郵亭 七不出兵得坐勝之理 八無經阻逺追死傷之害 九不損威武敵難乘間 十無驚動使生他變 十一治隍陿中道橋以制西域 十二息徭役
嚴尤三策〈王莽遣孫惠等率十二將分道並出嚴尤諫之〉
周宣王時玁狁內侵命將出征盡境而還視猶蟁蝱毆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 漢武𨕖將練兵㴱入逺戌雖有克𫉬之功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𡚁外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 秦皇輕民力築長城延衺萬里疆境既全中國內竭是謂無策
五難〈同上〉
𤼵三十萬衆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江淮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𡚁勢不可用此一難也 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 計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牛又當自賫食加二十斛矣地沙鹵乏水草牛物故且盡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 邊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食飲水以歴四時師有疾瘟之憂此四難也 輜重自隨不得疾行敵遁勢不能及幸而相及又慮前後要遮危殆不測五難也
三賢安邊集〈𩔖編為一書〉
諸葛亮將苑 郭元振安邊策 王當邊備要略
四勝四敗〈秦觀論任宏兵書四術言事同而功異〉
權謀之異〈孫臏伏馬陵而勝王恢伏馬邑而敗〉形勢之異〈馬服君救閼與而勝秦軍曹操追劉先主而敗烏林〉陰陽之異〈西伯卜得太公而勝漢武卜用貳師而敗〉技巧之異〈申巫臣教呉以車戰而勝房琯抗祿山以車戰而敗〉
事反而機一〈李衛公〉
田單託神怪而破燕 太公焚蓍龜而滅紂
江東十勝〈季舜臣言自呉以下國凡六朝皆起江東之師以取勝中原〉
赤壁之勝〈周瑜〉譙城之勝〈祖逖〉彭城之勝〈褚裒〉灞上之勝〈桓溫〉淝水之勝〈謝元〉闗中之勝〈劉裕〉淮南之勝〈到彥之〉義陽之勝〈蕭衍〉洛陽之勝〈陳慶之〉淮南之勝〈呉明徹〉
長城五利〈中書監髙間計魏六鎮東西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地用十萬人一月可就〉一罷遊防之苦 一無抄掠之患 一登城觀敵以逸待勞 一息無時之備 一嵗常遊運永得不匱
禦戎四策〈魏人侵宋北邊御史中丞何承天陳策文帝不能用〉
一曰移就逺近以實內地 二曰浚復城隍以増阻防 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 四曰計丁課役勿使有闕
備邊六失〈陸贄論〉
措置乖方 課責虧度 財匱於兵衆 力分於將多 怨生於不均 機失於遙制
戰論五敗〈杜牧〉
戰士離落甲兵鈍敝是不蒐練之過 百夫荷戈千夫仰食是不責實之過 小勝則張皇邀賞富貴則不肎搜竒出力此厚賞之過 喪兵不罪此輕罰之過 大將兵柄不得自耑此不専任之過
備邊五利〈宋英宗端拱間薛向疏〉
任將帥 亟攻伐 省戌兵 絶利源 惜輕費
五要〈咸平錢若水言〉
擇郡守 募鄉兵 積芻粟 革將帥 明賞罰
六事〈慶歴賈昌朝言其尤切者〉
馭將帥 復土兵 訓營卒 制戎敵 綏蕃部明探候
八事〈許將條奏〉
兵之事有三〈禁兵廂兵民兵也〉馬之事有三〈養馬市馬牧馬也〉器之事有二〈繕作給用也〉
十事〈熙寜經武要略〉
兵制 馬政 邊防 敵人 屬國 城守 器械捕盜 𨕖才 責效
崇政殿四策〈韓𤦺范仲淹言以和為權攻守為實〉
和 守 攻 備〈一曰修京城〉
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弻上守策六禦策七〉
使良將守十九城分領三十萬衆縱橫救應 擇河朔長貳 詔轉運安撫舉十七州軍文武官 省斂以寛疲民 募土人為兵 擇宗室試以政〈六守〉沿邊土兵不令抽起 出精兵擣其腹心 結邊豪 結髙麗 經制山後新路 廣忻㴱二城 防河東〈七禦〉
權書五篇〈蘇洵著〉
心術 法制 攻守 強弱 用間
劉大夏兵𡚁十事〈明〉
一住京官軍苦於出錢供用 二在營官軍困於私役做工 三江南軍士因漕運破家 四江北軍士因京撡失業 五竭生民之力運糧而濫食者甚衆六罄生民之力買馬而私用者不禁 七各處鎮
守宜擇清廉 八鎮守諸臣占軍數多 九陞賞被於勢要 十禁衛苞苴公行
左右二校〈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左右十二廐為十二閑〉
六廐成校〈校人掌之馬一千二百九十六匹也〉六繫為廄〈廄一僕夫馬二百一十六匹也〉三皁為繫〈繫一馭夫馬三十六匹也〉三乘為皁〈皁一趣馬馬二十二匹也〉乘馬分為四圉〈四匹曰乘則圉師一人主之〉
六閑四閑〈同上〉
國良馬三閑 駑馬三閑 卿大夫良馬二閑駑馬二閑
漢長安九廄〈在未央宮〉
翠華廄 大駱廄 果馬廄 軛梁廄 駿騎廄大宛廄 湖河廄 騊駼廄 大廄 天子車駕所在曰都廄皇后車駕所在曰中廄
六廄〈漢舊儀〉
未央 承華 騊駼 騎馬 路軨 大廄
晉三廄〈職官志〉
乘黃廄 驊騮廄 龍馬廄
唐左右兩仗〈百官志〉
左仗曰奔星 右仗曰內駒
仗內六廄
左飛 右飛 左萬 右萬 東南內 西南內
六閑〈唐制〉
飛黃 吉良 龍媒 騊駼 駃騠 天苑 武后改為飛龍祥麟鳳燕鵷鷺吉良羣鸞又有祥驎鳳苑二廄以繫飼之
五監〈百官志〉
龍馬 閑駒 橐泉 騊駼 承華
八坊〈張萬嵗自貞元至麟徳四十年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地廣千里田千二百餘頃監四十八〉保樂 甘露 南普潤 北普潤 岐陽 太平宜祿 安定
宋市馬九塲〈雍熙端拱於河東河西川陜京東市馬自趙徳明據河西其後止九塲〉環 慶 延 渭 原 秦 階 文 鎮
川秦市馬二〈乾道中〉
一戰馬生於西邊 一覊縻馬生於西南諸蠻
買馬七術〈紹興中明槖言於邊防未便講究其術〉
㴱入蠻國 不惜其直 厚有繒綵鹽貨之本 待以恩禮 要約分明 禁中官吏侵欺 信賞必罰
陜西監牧三利〈嘉祐中命呉奎呉中復等相度牧馬利害言陜西馬價多出解鹽三司銀帛許
於漕司易錢委運副薛向擇隙地置監孶養〉
西方不失土性一利 未耕之地不傷民二利 因向之才久任三利
明馬政四〈有太僕寺苑馬寺專理而統於兵部若內廐馬匹則領於御馬監部寺不得與〉曰廐牧〈有孳牧有𭔃牧有放牧孳放之處各有草〉曰闗換〈外有起解印俵買補禁約比較〉曰折糧〈後折糧不行〉曰收買
馬射六事〈宋熙寜間臧景略為説以曉習射者詔即武學教習並下經略將官〉
順騌直射 背射 盤馬射 射親 野戰 輪弄
射議七篇〈王越石〉
𨕖弓 擇矢 容體 引挽 斷𤼵 去病 取親
讀書紀數略卷三十八
<子部,類書類,讀書紀數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