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録 (四庫全書本)/續録卷06
讀書録 續録卷六 |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續録卷六 明 薛瑄 撰
為學之要在於知性善知性善則知所用力矣
告子以食色為性若紾兄之臂而得食得為性乎踰東家墻摟處子則得妻得為性乎故食色氣也食色之理性也
寒暑陰陽也所以變化者神也變化之神無方陰陽之易無體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而易亦天地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而道義亦性也
居處恭執事敬存吾心之天對越在天之天即顧諟天之明命畏天命尊徳性之謂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曰聖人人倫之至也又曰堯舜性之也是則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全此性而已程子曰乾天也一節論天至矣
顔子所言髙堅前後朱子曰道體也道體即性也天命之性渾然無間故存心養性即所以事天也聖人以四代禮樂告顔子使其得位則於前代之法必有因有革未必盡溺古法也
朱子曰功用言其氣也妙用言其理也功用兼精粗〈闕〉
論性是學問大本大原知此則天下之理可明矣自泰之否易自否之泰難
卦爻隨時取義不同
君徳明為本居敬窮理則明矣
朱子曰至精之理於至粗之物上見
班彪王命論真西山文章正宗取之
知行雖是兩事然行是行其所知之理亦一也
乾專直是一坤翕闢是二
參同契終是方技之書
顔子與聖人未達一間者以三月不違與純亦不已也聖人相傳之心法性而已
既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復何言哉
萬古之闔闢不可得而窮程子所謂動靜無端隂陽無始者與
物格知至在物之理與在己之理無間故曰纔明彼即曉此
格物是方推致其知物格則知至矣
通天地萬物總是一理致知格物者正欲推極吾心之知以貫天地萬物之理也
孟子曰使吏治其賦後世分封者多用其言
天命有善而無惡性之謂也
大同之道即理也
誠之源即張子所謂性者萬物之一原
唐郭子儀竭忠誠以事君故君心無所疑以厚徳不露圭角處小人故讒邪莫能害
觀孟子答井田之問則其法壞已甚矣
四徳仁為大知為重非知之明守之固則仁亦不能有諸己矣
朱子贊明道曰龍徳正中甚大
孟氏醇乎醇以其言不出乎仁義禮智
言出乎已可警乎已
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蓋道即仁義禮智心通乎道以辨人之是非其合於道者為是不合於道者為非道即權衡較輕重即辨是非也
朱子論陸象山之學具有定論臨川吳氏猶左右之何也
元人詩曰不宗朱氏元非學美哉言乎
晉司徒魏舒凡有為先行而後言可以為法其遜位而去一節尤髙
孟子專心致志四字讀書之至要
率性之謂道全是自然
天下後世有公是公非秦檜祖子孫三世領史職亦不能揜其奸邪之跡
聖人之言皆自天理中流出所以為載道之文
知性善則天下之道皆自此出不知性而論道者妄也學至知道乃可以言學道者何性是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造化之跡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隂即二氣之良能也
元亨利貞仁義禮智八箇字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充塞天地貫徹古今日用須㬰不可離也
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貞聖人盡性以至命也
大哉乾元乃統天萬化之源也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無時不然天既無言恐理亦無名
二氣之良能即屈伸之自然也
細思人與天地本無二理惟無私貫之
凡言性命仁義禮智道徳之理皆無形聲之可接惟黙而識之可也故曰上達必由心悟命之曰道蓋借人所行實有道路之道以明人所行當然之理耳非真有形如道路之道也
先儒言聞道見道者但心悟其理故借聞見以明之非真有聲之可聞有形之可見也
降衷秉彞天理民𢑴朱子於孟子豪傑興及聞見章註兩言之千載聖賢所傳所學之道不外乎是
持盈惟有徳者能之
作徳心逸日休者誠也作偽者反是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天地聖人誠而已
本一氣而有動靜耳
荀子以人性為惡則是誣天下萬世之人皆為惡也其昩於理如是之甚
周世宗亦五代之賢君而爭南唐江北之地亦多傷兩國之生靈仁者不為也
孟子處戰國之時不言兵其仁心大矣
觀唐虞三代之書其世道可見
宋元祐宣仁臨朝亦非大有為之時
氣化流行未嘗間斷可見道體無一息之停
周禮後世用其制者猶不可易可見為聖人之書成湯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最為難事
孟子得仁義禮智之大者其言千變萬化皆由此出天道元而已人道仁而已
大學言明徳論語言仁中庸言性孟子言仁義一理也
坤之元即乾之氣也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先儒謂是孔子言性與天道處
非知道者不足以知聖人
自孟子後知孔子者鮮矣至周張程朱乃知之
顯諸仁是藏諸用之發見處藏諸用是顯諸仁之機緘處
三代王佐事業皆本於道徳後世輔相事功多出於才氣
莫之為莫之致皆當謹其在已者
中庸惟聖人能之雖大賢亦未免有過不及者
議論是非易行事合理難
聖賢書所言之理神而明之在乎人不然書特塵編耳
一之理不患不能知患無可貫之實耳
朱子本義依呂氏所定經二卷傳十卷古易次序可見易本卜筮之義
讀書續録巻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