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延安學校中支部對群眾團體的關係
論延安學校中支部對群眾團體的關係 作者:施介 1942年8月2日 |
|
在群眾性學校中,黨的支部與群眾團體,是並行的。假如說支部是從黨的系統來保證教育計劃的完成,則群眾團體是以群眾組織的力量來進行學生自治,各種課外活動及文化娛樂等輔助教育使教育內容更豐富更生動。(如果我們不把教育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的話)因此在完成教育作業的意義上,支部與群眾團體是沒有任何分歧的理由的。
因此支部應該鼓勵黨員積極參加群眾團體的活動,同時對這些團體必須採取團結、幫助和提攜的方針,只要這些團體是符合於抗戰、團結、進步的原則並向學校履行一定的手續而且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的。
群眾性學校的學生,是來自各階層各地域的知識分子,一般的說,除抗日救亡的目標是比較一致外,其觀點其立場必然有所分歧。就是加入群眾團體,也在某種程度內各懷有不同的動機。唯其如此,他們對民主作風格外重視,支部工作者應該掌握住這一特點,不僅宣布而且實際上尊重其思想的自由,(包括信仰)學術研究的自由,和作風上充分發揚民主的精神。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延安是共產黨員占優勢的地方,學校里也如此。所以支部工作者更須具有恢宏的胸襟和寬容的器度,只有這樣,才能團結得住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黨中央曾有正確的對群眾團體的政策,但如果在下面執行不善、手法拘謹,也會影響到這種民主作風的實質的。所以黨員在群眾團體中也只有以互相商量的互相辯論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去求得各種不同意見之漸趨於一致,性急也是沒用的。
黨內同志一方面尊重別人批評的權利,傾聽別人批評的意見,接受別人正確的批評,另一方面也要闡明自己的信仰與理想, 批評別人錯誤的意見,二者不可缺一。在黨外同志來說,批評別人,被別人批評,這不等思想上壓迫。在黨內同志來說,如果只有前者而無後者,則不是民主而是尾巴,就永遠不會把錯誤的意見領導到正確方向上去。只有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在紛紜龐雜的意見上,以曲折的道路,使其一致,使其走向正確,這才看出領導的必要與黨的意義。
但是上面所說的領導,自然不是支部對群眾團體直接的命令、指示,或在組織上的把持,而是要通過黨員提出積極的意見,使黨的主張貫澈到這些團體中去。領導的中心環節,就在於主張正確與別人相信這些主張的正確。而不是倚恃人多勢大。這裡的區別,就是「以德服人」與「以力假人」的區別。
過去學校中由於個別黨內同志存在狹隘的觀點和拘謹的手法,致死黨員與黨外同志之間,塗上一層不和諧的氣氛,而某些黨外同志也固執於自己是「群眾」因此對某些黨員有過高的要求。後來黨內同志和黨外同志一齊積極參加與自己興趣所近的群眾組織,建立直接的正面的交往關係,這不惟沖淡彼此間存在着的隔閡,而且在團結上起了組織的作用。「共產黨員有義務與黨外同志合作,無權利排斥黨外人士。」這就是黨員對黨外同志所採取的原則。
學校中支部對群眾的問題,就是現實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統一戰線問題。因為來延安的青年有各階層各政黨的前進分子,有不同的社會關係,有不同的政治認識,有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在群眾團體的選舉上,必須廣泛的容納這些人。就是說這些團體的組成分子中,黨員與非黨員的比率,與這團體的領導部門中黨員與非黨員的比率應成正比例。這就是說,假如組成分子中黨員占百分之三十,則領導部門中黨員也只能占三分之一。後者歲前者的變動而變動。這可使保持各種觀點的人,都有其真正的代表到領導機構中去。這對這些團體是有好處的。
但同時也須估計到群眾團體與政權機構不同,有些人把參加群眾團體的領導機構看成負擔,認為妨礙學習,因此對這職位的熱中遠不如參加政權機構那樣的深厚。因此在選舉時最好的辦法是以人才為主,不強調政治信仰,只看他是否有能力和孚眾望。萬一選舉結果,黨員超出應占的比率,則經過團體的同意可以加以適當的調劑。
假如黨員被選到領導機構中,則民主作風,寬宏氣量,就有更高的要求了。一個工作上問題的決定,儘可能經過協商、傾聽黨外同志的意見,取決於多數,明知解決問題失策,亦須以解釋說服的辦法糾正。剛愎自用,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等不良習慣,都應該反對。萬一有原則上的分歧,解釋無效,則申明保留自己的意見,迨將來事實證明看。假如黨外同志被選到領導機關,則黨員須自覺的忠實於自己的工作,以減少領導者的困難。並進而設法協助領導者解決其發生的疑難問題,使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全校性的人數較多的團體中的黨員加以適當的組織,由支部領導使其多少具有黨團的形式,這在延安的學校中還是必要。
因為黨員重視其所參加的群眾團體,遠不如重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這組織的任務應該着重在督促這些團體中的黨員執行決議、遵守紀律、積極工作以保證這些團體的鞏固和發展。顯然這與一般的黨團是有區別的。
為要加強支部與群眾團體間之聯繫,支部有關會議歡迎這些團體的代表參加互相交換意見,使得彼此依靠得更緊密。
教育計劃的完成,在學校範圍說來是很大的組織工作。假如支部不把學生中半數的黨外同志團結起來,步調一致,這對教育工作將是很大的損失! 從此目的出發,則團結群眾團體,團結黨外同志,應當作為支部「保證學校教育計劃完成」的主要工作之一。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47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43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