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清代學人書劄詩箋》十二冊
跋《清代學人書劄詩箋》十二冊 作者:胡適 |
第一跋
這十二冊裡保存的是清代一百四十七位學者、文人、書畫家的信札一百零六件,詩箋一百件,雜帖十八件,總共二百二十四件。我在日本東京山本書店買得,計價日金七萬五千圓。
這二百多件信札與詩箋,其中絕大多數是寫給海寧拜經樓主人吳騫(槎客、兔床、葵里)和他第二個兒子吳壽暘(蘇閣、虞臣、嵎臣)的。有一小部分是嘉興張廷濟(叔未)家出來的,如五冊蔣元龍手稿三件都有他的題記印章,又九冊張謙詩,五冊徐渭仁札,都是寫給「叔未先生」的。
吳騫生在雍正十一年(1733),死在嘉慶十八年(1813),活了八十一歲。吳壽暘是寫定拜經樓藏書題跋記的人,蔣生沐刻題跋記,有管庭芬道光二十七年的跋,說:「歲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余客別下齋,時蘇閣明經沒已數年。」壽暘死時約當道光十五年(1835)。張廷濟也活了八十一歲,死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從吳騫之生到張廷濟之死,——這一百十多年正當乾隆、嘉慶、道光三個時期學術文藝最盛的時代。冊中通信寄詩的人,大多數是吳家的朋友姻親,地域以杭州、嘉興兩府為最多,其次是湖州、蘇州,其次是揚州、徽州。
但冊中所收作者並不限於這一百年,如查士標(1615—1698)、姜宸英(1628—1699)、朱彝尊(1629—1709),都是十七世紀的人。如史大成是順治十二年狀元,汪士鋐是康熙三十六年會元,汪繹是康熙三十九年狀元,王式丹是康熙四十二年狀元,王世琛是康熙五十一年狀元,金甡是乾隆七年狀元,這些人都是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前期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十二冊裡的作者包括從明末到鴉片戰爭,前後兩百年的學人、文士、畫家、書家。最早的有生在萬曆晚年的查士標,最晚的有活到道光後期的張廷濟、阮元(1760—1849),還有身經太平天國之亂的高夀學人宋翔鳳(1776—1860)。
這十二冊都有金爾珍(吉石)的印章。金爾珍字少之,號吉石,秀水人。《海上墨林》說他「向居上海,精鑒古,工行楷,五十後專學東坡,更號蘇盦。偶寫山水,仿麓台(王原祁)、墨井(吳曆)兩家」。
我猜想大概是金爾珍收到了拜經樓吳氏、清儀閣張氏兩家舊藏的名人手跡,稍稍加上編排考訂的工夫,裝裱成這十二冊,前七冊題作《國朝名人書翰》,後五冊題作《國朝名人詩翰》。題簽作隸字,也是金爾珍寫的,八冊有梁文泓小傳,也是隸字,可互證。
這十二冊每冊首頁有目錄,各家書札詩簽的旁邊或上方,往往有金爾珍手寫的小傳,雖然很短簡,大致都有依據,字跡很秀逸可愛。可惜有小傳的止有六十人。
這十二冊大概從金家散出,就流傳到日本了。各冊有「樂山堂文庫」楷字長印,又第一冊有篆字向黃邨珍藏印(貴池劉世珩在光緒二十八年刻的《景宋寶祐本五燈會元》卷一首葉也有「向黃邨珍藏印」篆文章,與此完全相同)。末冊有光緒癸未(九年,1883)楊守敬的題記,說這十二冊「近年為黃邨先生所得,甚珍惜之,屬余為之記」。癸未到今年已七十一年了。
書店主人山本先生指示我,向黃邨是向山黃邨,本姓一色,名榮,通稱榮五郎,是一色真淨的兒子,是向山源太夫的養子,故改姓向山。他生在文政九年(1826),死在明治三十年(1897)。他是日本幕府時代的一個遺老,能作漢詩,有《遊日光小草》。
去年一月我在山本敬太郎的書店裡看見這十二冊,曾抄出鮑廷博信裡代賣戴震自刻的《水經注》的一段。今年四月七日,崔萬秋先生陪我重到山本書店,買得這些很可愛又很可珍貴的名人手跡。帶回紐約寓處之後,我把這裡面的一百四十七人做了一個姓名標音引得,改正了原目的幾個小錯誤,又改正了金爾珍的一個大錯誤。第二冊的答東卿先生(葉志詵)信稿,金君的目錄與小傳都認作吳騫寫的,我考定是吳壽暘寫的。我很高興我能給拜經樓的藏書題跋記的編定人發現這一葉信稿。
1954年5月22日
第二跋 前跋寫成後,兩三個月以來,我陸續發現了這十二冊裡有一些不可靠的文件,故寫這第二跋。
這十二冊裡最可寶貴的是吳騫父子同時往來通訊、贈答、唱和的人的信札詩箋。其次是他們同時的名人,雖然未必往來,但因為時代接近,真跡流傳很多,容易辨認,——如金農、劉墉、阮元、宋翔鳳諸人,——他們的札箋也是可信的。但這裡面有幾件清代初期——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前期——的名人信札,是很可疑的,或是顯然偽造的。
第一冊裡有汪士鋐、汪繹、姜宸英、王式丹、王世琛五人各一札;第二冊有李良年一札;第三冊有查士標一札,梁佩蘭一札;第六冊有查昇一札,——以上九札都刻在吳修的《昭代名人尺牘》裡,但我仔細比勘,不能不斷定這九札不是吳刻的原本,乃是用吳刻作底本,用舊紙臨摹來冒充真跡的。如汪繹札,吳刻署名作「制弟繹稽顙」,而此本作「制弟繹頓首叩上」。王式丹札「敬附謝」,吳刻敬字下有「領」字。王世琛札「實深惶悚」,吳刻作「實切」,又「一把晤」,吳刻作「一遊」。吳刻都是鉤摹上石,不會改動原本。故我們可以推斷這九札都是臨摹吳修石刻,臨摹的人也許就是那位會寫各家字體的金爾珍。
又第一冊有「朱彝尊」家信兩件,信裡說他出門捐納、候補,第二信說他已在江西都昌縣做官了,這都不是朱竹垞的事,故此兩札與他無干。第二札尾「竹垞」二字印章的鈴印是作偽的人做的。
又第一冊有「愚弟麟」一札,原目題作龔翔麟,第三冊也有「愚弟麟」一札,原目題作汪懋麟。這兩札都是寄給「同人三兄大人」的,字也是一個人寫的。這都是有意假託清初的名人。「龔」札麟字左邊原有小印章,被剪挖去了,更可見詐欺的痕跡。第一冊裡還有寄給「同人仁兄」的一札,「款署弟嵰」,原目題作吳嵰,小傳說是常熟監生。又有寄「尊少老爺同人」一札,款署「愚兄詩庭」,原目題作陳詩庭,小傳說是嘉定陳孝廉詩庭。陳詩庭是嘉慶四年(1799)進士。此札中說:「《孟子》六本……足下需之,……將來還書,或致客槎,或仍交詩處。」客槎當即是吳槎客。這位「同人」先生是一個能校勘古本書的學人,而年輩稍晚,故陳詩庭稱他「少老爺」,可能就是嘉定錢家的錢侗,字同人(1778—1815),他是錢大昭的兒子,錢大昕的侄兒。總之,這位「同人」是十八世紀晚年到十九世紀初年的人,決不會收到十七世紀的名士汪蛟門、龔蘅圃的信札。
又第三冊有一札款署「錦」字,原目題作諸錦。札中說本人在山西辦城工,又調任榆次,已年六十,這都不是諸錦的事蹟。此札也是假託的。
以上共剔出了十四札,但集中所收其他清初人的手跡好像都是可信的。如第八冊朱昆田《次韻奉答蘅老長兄》,此詩刻在《笛漁小稿》卷一,題作《次韻答蘅圃》,與手跡相校,異文有二十字之多,皆勝於手寫本。這可見手跡是寄給龔蘅圃的初稿,刻本是改定本,這就有校勘學的價值了。
大概金爾珍當時收到了拜經樓出來的一大批信札與詩箋,他嫌這些札箋時代太晚,所以他加上了一些清初名士的詩箋雜帖,但尺牘還不夠古,他就從吳修刻的尺牘臨摹了九個清初大名手的短札,又假託了朱竹垞諸人的五札,——這樣就可以整批作古董出賣了,因為這十二冊裡的材料絕大部分是真實可靠的,所以七八十年前向山黃邨、楊惺吾都受了金爾珍的小欺騙,毫不足奇怪。
1954,8,13夜
「八·一三」的第十四周年
(原載1960年7月31日臺北《大陸雜誌》第21卷第1、2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