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傳
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①。其母西橋氏女,名附寶,瞑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於郊野。附寶感之而有娠。以樞星降,又名天樞。懷二十四月,生軒轅於壽丘②。
①有熊:在河南新鄭縣。 ②壽丘:地名,或說在魯東門之外。
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①,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龍顏日角,河目隆顙,蒼色,大肩。始學於項,長於姬水。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初受國乾有熊,襲封君之地。以製作軒冕,乃號軒轅。以土德王,曰黃帝。得蒼龍,辨乎東方;得祝融,辨乎南方;得大封,辨乎西方;得後土,辨乎北方。
①徇疾:周遍敏捷。
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已也,養正娛命,自取安而順之,為鴻黃之代①,以一民也。時,人未使而自化,未賞而自勸,其心愉而不偽②,其事素而不飾,謂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閉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是謂大同。帝理天下十五年,憂念黎庶之不理,竭聰明,進智力,以營百姓,具修德也。考其功德,而務其法教。時,元妃西陵氏始養蠶為絲。
①鴻黃:洪荒。 ②愉而不偽;舒暢而無虛假。
乃有天老、五聖以佐理化。帝取伏羲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據神農所重六十四卦之義,帝乃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重卦之義也。時有臣曹胡造衣,臣伯餘造裳,臣於則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始代毛革之弊,所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理。因以別尊卑,今男女異處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義。帝見浮葉方為舟,即有共鼓、化狄二臣作舟楫,所謂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也。蓋取諸渙 ①。渙,散也,物大通也,所以濟不通也。帝又觀轉蓬之象以作車②。
①渙:指《易》之《渙卦》。 ②蓬:蓬草,其花風吹而飄,如輪旋轉。
時有神馬出生澤中,因名澤馬,一曰吉光,一曰吉良,出大封國①。文馬縞身朱鬃,乘之壽千歲,以聖人為政,應而出。又有騰黃之獸②,其色黃,狀如狐,背上有兩角,龍翼,出日本國,壽二千歲③。黃帝得而乘之,遂週遊六合,所謂八翼之龍游天下也。故遷徒往來無常。
①大封國:毫州東國。 ②騰黃:又稱乘黃、飛黃、古黃、翠黃。 ③壽二千歲:依上文,意為人乘之壽二千歲。
帝始教人乘馬,有臣胲作服牛以用之。《世本》云:「所謂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取諸隨①。」得隨所宜也。有臣黃雍父始作舂,所謂「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以濟萬人,取諸小過者②,過而通也。帝作灶以著經,始今鑄釜造甑,乃蒸飯而烹粥,以易茹毛飲血之弊。有臣揮始作弓,臣夷目作矢,所謂「弦木為弧, 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以取諸睽③,乖也,制不順也。帝始作屋,築宮室以避寒暑燥濕謂之宮。宮言處於中也,所謂「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取諸大壯④,大者壯也。帝又令築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處之弊。又「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以取諸豫⑤,備不虞也。又易古之衣薪,葬以棺槨,以取諸大過⑥。有服齋於宮中,於洛水上坐玄扈石室,與容光等內觀。忽有大鳥銜圖置於帝前。帝再拜受之。是鳥狀如鶴,而雞頭、燕喙、龜頸、龍形、駢翼、魚尾。體備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日慎德,背文曰信義,膺文曰仁智。天老曰:「是鳥麟前、鹿後、蛇頸,背有龍文,履正,尾系武。九苞⑦:一、口包命,二、心合度,三、耳聰達,四、舌屈伸,五、採色備,六、冠短丹,七、距銳鉤。八、音激揚,九、腹戶行。一名鷗,其雄曰鳳,其雌曰凰,高五六尺。朝鳴曰登晨,晝鳴曰上祥,夕鳴曰歸昌, 鳴曰固常,夜鳴曰保長,皆應律呂。見則天下安寧。」黃帝曰;「是鳥遇亂則去居九夷矣。出於東方君子之國,又出丹穴之山。」有臣沮誦、蒼頡觀鳥獸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
①隨:指《易》之《隨卦》。 ②小過:指《易》之《小過卦》。 ③暌:指《易》之《睽卦》。 ④大壯:指《易》之《大壯卦》。 ⑤豫:指《易》之《豫卦》。⑥大過:指《易》之《大過卦》。 ⑦九苞:九盛,九種吉祥的徵兆。
帝修德義,大理天下。乃召天老謂之曰:「吾夢兩龍挺白圖出於河,以授予。敢問於子。」天老對曰:「此河圖洛書將出之狀。天其授帝乎,試齋戒觀之。」黃帝乃齋於宮中,衣黃服,戴黃冕,駕黃龍之乘,載交龍之旅,與天老、五聖游於河洛之間,求夢未得。帝遂沉壁於河,及大霧三日,又至翠媯之泉,有大鱸魚溯流而至。殺三牲以醮之①,即甚雨七日七夜,有黃龍負圖而出於河。帝謂天老、五聖曰:「子見河中者乎?」天老、五聖乃前,跪受之。其圖五色畢具,白圖蘭葉而朱文,以授黃帝,乃舒視之,名曰錄錯圖。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黃帝曰:「此謂之河圖書:」是歲之秋也,帝既見龍風雲圖書、蒼頡之文,即制文字,始代結繩之政,以作書契,蓋取夬②。夫,決也,決斷為事。於是黃帝定百物之名,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一號帝鴻氏,一號歸藏氏,乃名所制曰《歸藏》書,此《易》之始也。黃帝垂衣裳之後,作龍袞之服,畫日月星辰於衣上以象天,有龍袞之頌。
①醮:祭祀。 ② :指《易》之《 卦》。
帝納女節為妃。其後女節見大星如虹下臨華渚,女節感而接之,『生少皥。帝又納醜女,號嫫母,使訓人而有淑德,奏六德之頌。又納費修氏為夫人。是時,庶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無羨欲之心。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至老不相往來,無求故也。所謂黃帝理天下使民,謂之至理之代。是時風不鳴條,謂之天下之喜風也;雨不破塊,謂十日小雨應天下文,十五日一大雨以協運也;以嘉禾為糧,謂木禾也,其穗異常;以醴泉為漿,謂泉水味美如酒,可以養老也;以五芝為芳,謂有異草生於圃,喊芝英、紫芝、黑芝、五芝草生,皆神仙上藥。時有水物洋湧,山車滿野,於是德感上天,故有黃星之祥①,謂之異星,形態似月,助月為光,名曰景星。又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二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又有異草生於庭,月一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至十六日一葉落,至三十日落盡。若月小,即一葉厭而不落,謂之萋莢,以明於月也,亦曰歷莢。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於是,大撓能探五行之情,占北斗衡所指,乃作甲乙十干以立日,立子醜十二辰以明月。以鳥獸配為十二辰。屬之以成六旬,謂造甲子也。黃帝觀伏羲三畫成卦。八卦合成二十四氣,即作紀歷以定年也。帝敬大撓,因以為師。因每方配三辰,立孟、仲、季,自是有陰陽之法焉。黃帝聞之,乃服黃衣,帶黃紳,首黃冠,齋於宮中,即有鳳皇蔽日而至。帝乃降階,東面,再拜稽首曰:「天降丕祜②,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於梧桐,又巢於阿閣。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其飲也,則自鳴舞,音如笙簫。帝即使伶倫往大夏之西阮榆之 、昆崙之陰嶰谷,採鐘龍之竹。取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七寸七分吹之為黃鐘之音,以本至理之代天地之風氣,所謂黃帝能理日月之行,調陰陽之氣,為十二律呂雄雌各六也。
①黃星:黃色光的星,即下文中的景星 ②丕 :大福。
時有女媧之後容成氏善知音律,始造律歷,元起丁亥①。又推冬至日至之星②。又問天老,得天元日月星辰之書,以紀時。有臣隸首善算法,始作數著算術焉。臣伶倫作權量。黃帝又得蚩尤,始明乎天文。
①元起丁亥:據《混元實錄年譜》。 ②日至之星:南斗後星。
黃帝獲寶鼎,乃迎日推策。於是順天之紀,旁羅日月星辰,作蓋天儀,測玄象,推分星度,以二十八宿為十二次①。角元為壽星之次,房心為大火之次,尾箕為析木之次,鬥牛為星紀之次,虛危為玄枵之次,室壁為諏訾之次,奎婁為降婁之次,昴畢為大梁之次,觜參為實沈之次,井鬼為鶉首之次,星張為鶉火之次,翼軫為鶉尾之次。立上之星②,作占日月之書,此始為觀象之法也,皆自河圖而演之。
①二十八宿:二十八個星,即下文的角、亢、房、心等等。十二次,古人劃分的天域,即下文的壽星之次、大火之次等等。 ②立中外星:確認星宿在十二次的位置,或在十二次之中,或在十二次之外。
又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鬼臾區占星,帝作占候之法、占日之書,以明休咎焉。黃帝有茂德,感真人來游玉池,至德所致也。有瑞獸在囿,玄枵之獸也。《尚書中侯》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傷物也。音中黃鐘,文章彬彬。然牝曰麒,牡曰麟。生於火,游於水土,春鳴曰歸禾,夏鳴曰扶幼,秋鳴曰養信。」帝又得微蟲螻蛄,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蟲名蚓大如虹者,應土德之王也。有獸名 ,如獅子,食虎,而循常近人,或來入室,人畏而患之。帝乃上奏於天,徒之北荒。以景雲之慶、瑞雲之祥,即以雲紀官,官以雲為名。故有縉雲之官①。於是設官分職,以雲命官:春為青雲官,夏為縉雲官,秋為白雲官,冬為黑雲官。帝以雲為師也。帝置四官,令沮育、蒼頡、隸首、孔甲居其職,主圖籍也②。又今蒼頡主人儀,孔甲始作盤盂,以代凹尊杯飲之樸,著《盤盂篇》,盤盂之誡也。帝作巾幾之法,以著經。黃帝書,中通理,黃帝史謂之《 》。 ,大也。
①縉云:赤多自少之云。 ②圖籍:亦稱版籍,記載土地、人戶。因有圖,故稱圖籍。
有臣史玉始造畫。又濟南人公玉帶①上黃帝明堂圖,有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此樓之始也。帝依圖制之,曰合宮,可以觀其行也。乃立明堂之議,以觀於賢也。時有仙伯出於岐山下,號岐伯,善說草木之藥性味,為大醫。帝請主方藥。帝乃修神農所嘗百草味性,以理疾者,作《內外經》。又有雷公述炮炙方,定藥性之善惡。扁鵲、俞附二臣定《脈經》,萬姓所疾。帝與扁鵲論脈法,撰《脈書》上下經。帝問岐伯脈法,又制《素問》等書及《內經》。帝問少俞針法,乃制《針經》,明堂圖針炙之法,此藥之始也。
①公玉帶:姓公玉,名帶。
黃帝理天下,始以中央之色稱號①。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不好戰爭,當神農氏之八代,榆罔始襄,諸侯相侵,以黃帝稱中央,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②。僉共謀之,邊城日駭。黃帝乃罷台榭之役,省靡麗之財,周戎士③,築營壘。帝問於首陽山,令採首山之金,始鑄刀造弩。又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殺之,以其皮冒之而為鼓,擊之聲聞五百里。帝令軍士吹角為龍鳴,此鼓角之始也。於是又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
①中央之色:黃色。 ②方色:四方之色,赤、白、青、黑四色。 ③周:周濟。
黃帝云:「日中必 ①,操刀必割。」狂屈豎聞之曰:「黃帝知言也。」帝有天下二十有二年,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諸侯中強暴者也,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不食五穀,啖沙吞石。不用帝命,作五虐之刑,以害黎庶。於葛芒山發金作冶,制為鎧甲及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等,威震天下。不順帝命,帝欲伐之,徵諸侯,一十五旬未克敵,思念賢哲以輔佐。將征不義,乃夢見大風吹天下塵垢,又夢一人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覺而思,曰:「風,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解化清者也,天下當有風姓名後者。夫千鈞之弩,力能遠者也,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者也。豈非有姓力名牧者乎。」帝作此二夢及前數夢龍神之驗,帝作釋夢之書。令依二夢求其人,得風後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即舉風後以理民,初為侍中,後登為相。舉力牧以為將。此將相之始也。以大鴻為佐理,於是順天地之紀、幽明之數、生死之說,是謂帝之謀臣也。帝問張若謀敵之事。張若曰:「不如力牧。能於推步之術,著兵法十三卷,可用之。」乃習其干戈,以征弗享。始制三公之職,以象三台②;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
① :亦作彗,曬乾。 ②三台三台星,星座名。
黃帝於是取合己者四人,謂之四面而理①。時獲寶鼎,迎日推策②。又得風胡為將,作五牙旗及烽火戰攻之具,著兵法五篇。又以神皇為將。帝之夫人費修之子為太子、好張羅及弓矢,付以大將,謂之撫軍大元帥,為王前敵。張若、力牧為行軍左右別乘。以容光為大司馬,統六師,兼掌邦國之九法。又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臣龍紆者有□有義,亦為將。帝之行也,以師兵為營衛。
①四面而理:四臣分理四方。 ②迎:逆。
乃與榆罔合謀共擊蚩尤,以玉為兵①。帝服黃冕,駕象車,交六龍。太丙、太一為御。載交龍之旅,張五牙旗,引之以定方位。帝之行也,常有五色雲狀如金枝玉葉,止於帝上如葩華之象,帝因作華蓋②。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帝未克敵,蚩尤作百里大霧三日,帝之軍人皆迷惑,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③,以別四方。
①以玉為兵:以玉裝飾兵器。 ②華蓋:傘。 ③斗機:指北斗星。
帝戰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夢見西主母遣道人披玄狐之依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戰勝,戰則克矣。」帝覺而思之,未悉其意,即召風後告之。風後曰:「此天應也。戰必克矣。置壇祈之。」帝依之以設壇,稽首再拜,果得符,廣三寸,長一尺,青色,以血為文。即佩之,仰天嘆所未捷,以精思之。惑天,大霧冥冥三日三夜。天降一婦人,人首鳥身。帝見稽首再拜而服。婦人曰:「吾玄女也,有疑問之。」帝曰:「蚩尤暴人殘物,小子欲萬戰則萬勝也。」玄女教帝三宮秘略、五音權謀、陰陽之術。玄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帝觀之十旬,討伏蚩尤。又授帝《靈寶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滅蚩尤。又令風後演河圖法而為式用之,創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勝負之術。黃帝又著《十六神歷》,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陰陽之道,作《勝負握機之圖》及兵法要訣《黃帝兵法》三卷。《河圖》出軍訣稱:「黃帝得王母兵符,又有《出軍大帥》、《年立成》各一卷、《太一兵歷》一卷、《黃帝出軍新用訣》一十二卷、《黃帝夏氏占兵氣》六卷。《黃帝十八陣圖》二卷,《黃帝問玄女之訣》三卷,《風後孤虛訣》二十卷、《務成子玄兵災異占》十四卷,《鬼臾區兵法》三卷、圖一卷。」①
①舊注稱:以一兵法書皆本於黃帝,經後來增修,故有《黃帝夏后氏占兵氣》之類名目。
黃帝於是納五音之策,以審攻戰之事,複率諸侯再伐蚩尤於冀州。蚩尤率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從天大風而來,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請風伯、雨師及天女祓,以止雨於東荒之地北隅諸山黎土,差兵驅應龍以處南極,殺蚩尤於凶黎之谷,不得複上。故其下旱,所居皆不雨。蚩尤乃敗於顧泉、遂殺之於中冀①,其地因名絕轡之野。既擒殺蚩尤,乃遷其庶類善者於鄒屠之鄉,其惡者以木械之。帝令畫蚩尤之形於旗上,以厭邪魁,名蚩尤旗。殺蚩尤於黎山之丘②。擲械於大荒中宋山之上,其後化為楓木之林。所殺蚩尤身首異處,帝憫之,令葬,其首塚於壽張,其肩膂塚在山陽。收得蚩尤兵書《行軍秘術》一卷,《蚩尤兵法》二卷。黃帝都於涿鹿城。
①舊說中冀在媯州。 ②前文說:「殺蚩尤於凶黎之穀」,此處說「殺蚩尤於黎山之丘」,尋其文意,當為「擒蚩尤於凶黎之穀」、「殺蚩尤於黎山之丘」。蚩尤被擒後藏以木枷,被殺時棄木枷於野,故下文說其械化為楓木之林。
黃帝又與榆罔爭天下,榆罔恃神農氏之後,故爭之。黃帝始以雕鶚鷹鸇為旗幟,以熊羆 虎為前驅,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帝又北逐獯鬻之戎。諸侯有不從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軍樂鼓吹、謂之簫鐃歌,以為軍之警衛。楓鼓曲、靈夔吼、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玄雲、朱鷺等曲,所以揚武德也,謂之凱歌①。
①舊說,漢代張騫得之於西域之樂曲,乃黃帝時軍樂之遺音。
於是,諸侯成尊軒轅為天子。帝以己酉立,承神農之後,火生土,帝以土德稱王天下,號黃帝,位居中央,臨制四方。帝破山通道,未嘗寧居。令風後負籌書.伯常荷劍,旦出流沙,夕歸陰浦,行萬里而一息,反涿鹿之阿。帝又試百神而朝之。帝問風後:「予欲知河所洩。」對曰:「河凡有五,皆始於昆崙之墟。黃河出於昆崙山東南腳下,即其一也。」黃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得五億十選九千八百八步①。南北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步。東盡泰遠,西窮邠國,東西得二萬八千里,南北得二萬六千里。《淮南子》云:「北極至於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也②。」黃帝始畫野分州,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蓆上,使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分土,別尊卑之位與華戎之異。帝旁行天下,得百里之國者萬區。
①選:萬里為選。 ②《淮南子》原文為「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五步」。
所謂首出庶物,萬國成寧,有青烏子能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又問地老說五方之利害。時有瑞草生於帝庭,名屈軼,佞人入則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時外國有人以神獸來進,名獬豸,如鹿,一角,置於朝,不直之臣,獸即觸之。客城子者,得道知聲律,女媧之後,初為黃帝造律歷,元起丁亥。至此時,造笙以象鳳鳴。素女於廣都來,教帝以鼓五十弦瑟,黃帝損之為二十五弦,弦長七寸二。伏羲置琴,女媧和之。黃帝之琴名號鐘,作清角之弄。帝始制七情,行十義。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十義也。帝製作樂之始也。東海有度索山①,山有神荼鬱壘,能禦凶鬼。帝制驅儺之禮以象之②。帝以容成子為樂師,帝作《雲門》,《大港》、《成池》之樂,乃張樂於洞庭之野北門,曰:其奏也,陰陽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風俗也。
①舊說,此山懸竹索而度,故名度索山。 ②驅儺:驅鬼。
黃帝將會神靈於西山之上,乃駕象車,六交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①,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風皇覆上,乃到山大合鬼神。帝以號鐘之琴奏清角之音,登昆崙之靈峰,致豐大之祭,以詔後代,斯封禪之始也。時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善嘯,石城金台而穴居,坐於少廣山,有三青鳥常取食此神。西王母羨黃帝之德,乘白鹿來獻白玉環。又有神人自南來,乘白鹿獻 。帝德至地,秬 乃出。黃帝習樂以舞,眾神又感,玄鶴二八翔舞左右。帝於西山嘗木果,味如李,狀如棠花,赤無核,因名沙棠。食之遇水不溺。立台於沃人國西王母之山,名軒轅台。帝乃休於冥伯之丘,昆崙之墟。帝游華胥國②,複往天毒國居之,因名軒轅國。又西至窮山女子國此,又複游逸於昆崙宮赤水北。及南望還歸,而遺其玄珠,使明目人離婁求之不得,使象罔求而得之。後為蒙氏女奇相氏竊其玄珠,沈海去,為神③。帝巡獰,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中邪之文以祝之。帝週遊行時,元妃螺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令次妃蟆母監護於道以時祭之。因以嫫姆為方相氏④。
①蚩尤:里指蚩尤旗。 ②華胥國:伏羲所生之國。 ③舊說,奇相氏為水神。 ④舊說,方相氏亦作妨喪氏,以其為嫘祖護喪得氏號。
黃帝以天下大定,符瑞並臻,乃登封泰山,禪於亭亭山。又禪丸山。勒功於喬嶽①,作下疇以祭炎帝,以觀天文、察地理、架宮室、製衣服、候氣律,造百工之藝,功積德。故天授輿服、斧 、華蓋、羽儀,天神之兵。黃帝著軒輿之銘。帝以事周畢,即推律以定姓。紀、鐘、甄、聲,帝之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二十人:姬、酉、祈、己、滕、箴、任、苟、僖、詰、旋、衣。黃帝九子各封一國。元妃螺祖生二子玄囂、昌意,並居帝位。玄囂得道為北方水神,昌意居弱水。弟少昊,黃帝之小子也,帝妃女節所生,號金天氏,後即帝位。黃帝之女溺於東海,化為鳥,名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堙東海。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顓頊,居帝位,號高陽氏,黃帝之嫡孫也。黃公拓跋②,昌意之少子也,封北土。禺強,黃帝之胤,不居帝位,亦得道,居北方,為水神。少昊有子七人,顓頊時以其子有德業,賜姓曼氏。餘不聞。
①喬嶽:橋山。 ②拓拔:舊注說,北俗以土為拓,以君為拓。拔乃土德之君。
黃帝以天下既理①,物用具備,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冀獲長生久視,所謂先理代而後保登仙者也。時有寧子為陶正,有神人至,教火法,出五色煙,能隨之上下。道成仙去,往流沙之所食飛魚,暫死二百歲更生。作《沙頭頌》曰:青蕖灼爍千載舒,萬齡暫死餌飛魚。」有務光子者,身長八尺七寸,神仙者也。有赤將子輿,不食五穀,啖百草而長年。有容成公,善補導之術,守生養氣,穀神不死,能使白髮複黑,齒落複生。黃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樓以侯神人。即訪道游華山、首山②,東之泰山,時致物怪而與神仙通,接訪神人於蓬萊。回乃接萬靈於明庭、京兆、仲山、甘泉、寒門、穀口③。
①從這句起,至全篇末,除幾處之外,大致是節錄《廣黃帝本行記》文字。 ②首山:在河東蒲阪縣。 ③谷口:在長安。甘泉:在雲陽。
黃帝於是祭天園丘,將求至道。即師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齋於首山。複週遊以訪其道,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令方明為御,昌 驂乘,張若、
導馬,昆 滑稽從車。而至襄城之野,七聖俱迷。遇牧馬童子,黃帝問曰;「為天下若何?」童子曰:「理天下何異牧馬,去其害馬而已。」黃帝稱天師而退。至於園丘,其國有不死樹,食其子與葉,人皆不死。有丹巒之泉,飲之而壽,有巨蛇害人,黃帝以雄黃卻逐其蛇,留一時而返。帝令三子習服之,皆壽三百歲。北到洪堤,上具茨山,見大隗君①。又見黃蓋童子,受《神芝圖》七十二卷。適中岱見中黃子,受九茄之方。登崆峒山②,見廣成子。問至道,廣成子不答。帝退捐天下,築特室,藉白茅,閒居三月方往。再問修身之道,廣成子乃授以《自然經》一卷,黃帝舍帝王之尊,托猳豚之文,登雞山,陟王屋山,開石函,發玉笈,得《九鼎神丹注訣》。南至江,登熊、湘③,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大宇。以劾召萬神。南五芝玄澗,登圜壟蔭建木,觀百靈。所登降,採若乾之芝,飲丹巒之水。南至青城山,禮謁中黃丈人。乃閒登雲台山,見寧先生,受《龍 經》一卷。問真一之道中黃丈人,丈人曰:「子既君海內,複欲求長生不死,不亦貪乎!」頻相反複,授道。帝拜謝訖,東過廬山,祠使者以次青城丈人。廬山使者秩比御使,主總仙官之道,是五嶽監司也。又封潛山君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錄。黃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嶽孤特無輔,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為儲君,命潛山為衡岳之副,以成之時參政事以輔佐之。帝乃造山,躬寫形象以為五嶽真形圖。
①具茨山:在陽翟。大隗。在密縣。 ②崆峒山:或作空同山、空桐山。 ③熊、湘:熊,熊山,在召陵;湘,湘山,在益陽。
黃帝往煉石於縉雲堂。於地煉丹,時有非紅非紫之雲見,是曰縉雲,因名縉雲山。帝藏兵法勝負之圖,六甲陰陽之書於苗山。黃帝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奉禮太乙元君,受要記修道養生之法,於玄女、素女受還精補腦之術。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帝精推步之術於山稽、力牧,著體診之訣於岐伯、雷公①,講占候於風後先生。黃帝得玄女授《陰符經》義,能內合天機、外合人事。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帝欲棄天下,曰:「吾聞在宥天下②,不聞理天下。我勞天下久矣,將息駕於玄圃以返吾真矣。」黃帝修舉封禪禮畢,採首山之銅,將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太一於九州。是鼎,神質之精也。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滿,中生五味,真神物也。.黃帝煉九鼎丹服之,逮至煉丹成後,以法傳於玄子。此道至重,盟以誡之。帝以中經所紀藏於九凝山東,號委羽。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玉字,黃帝之貴讖也。帝又以所佩靈寶五符真文書金簡一通,茂於委宛之山。帝嘗以金鑄器,皆有銘,題上古之文,以記年月,或有詞也。時有薰風至、神人集。成厭代之志③,即留冠劍佩舄於鼎湖極峻處昆崙台上,立館其下,昆崙山之軒轅台也。時馬師皇善醫馬,有通神之妙。忽有龍下於誕伏地張口。師皇視之,曰:「此龍病,求我醫也。」師皇乃引針於龍口上下,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龍愈,師皇乘此龍仙去。黃帝聞之,自擇日之還宅,升仙之日得。戊午果有龍來,垂鬍髯下迎。黃帝乃乘龍,與友人無為子及臣僚等從上者七十二人。小臣不得上者將龍髯拔眵及帝之弓。小臣抱其弓與龍髯號位,弓因號鳥號。鼎之地後曰鼎湖。其後有臣左徹削木為黃帝像,率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罔極,或取幾杖立廟而祭,取衣冠置墓而守,是以有喬山之塚。黃帝曾游處皆有祠。五百年後,喬山墓崩空室,唯劍輿赤舄在,一旦亦失去。黃帝居代總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自上仙後升天為太一君,其神為軒轅之宿,在南宮黃龍之體象。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以配天。黃帝土德、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以鎮星配為子,含樞紐之神為位配享於黃帝。
①著:明。 ②在宥:自在寬宥。 ③厭代:滿足一代,治理一代。
帝之子少昊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孫相承共四百年。黃帝孫顓頊,號高陽氏,母蜀山氏所生,有聖德,居帝位七十八年,都商丘。帝嚳高辛氏,黃帝之曾孫也。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居帝位七十年,壽一百五歲,都偃師。帝堯陶唐氏,黃帝予玄孫,帝嚳之子也,姓伊祁,字放勛,興於定陶,以唐侯為帝,在位七十年,壽一百一十八歲,都平陽.舜有虞氏,黃帝九代孫,姓申屠,攝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壽一百一十二歲,都蒲阪。夏禹亦黃帝之玄孫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孫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殷湯,黃帝十七代孫,姓子,都毫,在位一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發,黃帝一十九代孫,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鎬京,後平王遷洛邑。子孫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黃帝子孫各得姓於事,帝推律定姓者十二,九子各封一國,總三十三氏出黃帝後。《先天紀》云:「子孫相承,凡一千五百二十年。」①
①《世紀》為一千二百五十年,均無據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