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山先生文集 (申得求)/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農山先生文集
卷七
作者:申得求
1936年
卷八

[編輯]

齊美堂記辛未[編輯]

天降物則。本無智愚之殊。而拘於氣稟之雜。則不能無過不及之失矣。惟聖人能盡所具之理。其著於言行動靜之細。推之父子君臣之大。蓋莫不因其自然而致極焉。才下此者卻以受氣之厚薄淸濁。各爲偏處。的確者多失之固執。平易者或流於苟簡。聦明者每浮躁。鈍滯者太鄙吝。其端不齊。便萬千矣。然其本體之理。曾無分毫欠於聖人。此可以矯吾偏而齊彼美也。如孟子所謂人皆可以爲堯舜。顔子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程子所謂學而至於聖人者是也。學者痛自內省。先就自家偏處下工。的確而濟之通敏則無固執。平易而進乎周詳則不苟簡。聦明而主沈默則浮躁可定。鈍滯而思發越則鄙吝自銷。自玆以往。推類而可勉。心心念念。積累旣久。則勉強者純熟。嚴厲者和平。吾性之美。始可全而齊於古人矣。可但古人之專美而已哉。族兄致求氏有志此事。間從余遊。曰願以一言揭諸座右。俾作出入觀省之資。余累辭而後。謹以齊美對焉。卽古人所謂矯性齊美之義也。又敢推其說如右。誠使顧思惕然。以一毫不及聖人。爲吾事未了。則其齊美也必不難矣。余日望之。

晩悔軒記癸酉[編輯]

族叔通政大夫司諫院大司諫令公。以明經登第。勛業功名。照耀一世。世之知公者咸咨嗟欽艶曰。瀛洲外鄕也。諫長邇班也。令公起外鄕躋邇班。榮親也顯親也。榮親親志也。顯親子職也。令公之於孝。可謂無憾者矣。令公猶自歉然不有。耄耋之齡。孺慕彌篤。自以前日之忠養不至爲悔。嗚呼。觀令公今日孺慕之篤。可驗夫前日忠養之至。若實無忠養於前日。而安能孺慕於今日乎。況令公之立朝。多謇謇之節。今上初。上九條䟽。言甚剴切。不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乎。在前日無可悔之實。在今日無可悔之端。然則公之悔。悔乎孝乎。孝故能悔。悔故愈孝雲爾。

炳燭堂記丙子[編輯]

丙子春。余在星田門下。見柳斯文伯明。一揖而定交。與之處數月。敬其爲人而意其家學之有漸矣。伯明果持炳燭堂三字示余曰。此老先生贈吾王考號也。吾王考年七十而誦小學書不輟。號所以志也。子其述曠師之義而廣之。余惟大禹七十三。受精一之訓。武王八十七。受敬義之書。衛武公九十五。作懿戒之詩。而是皆聖賢也。固不須贊歎。李初平晩見濂溪。聽其語二年。有得而未聞讀書。惟國朝寒暄金先生六十。自稱小學童子。其忘年數而勇往。因灑掃而上達者。卓然爲後學之準則。而先生亦甞博涉經史。特至是反之約耳。今柳公半世躬稼。非初年之金。旁無賢師。非晩年之李。而一朝奮然自立。以紫陽爲依歸。嗚呼。古今人同不同。果何如耶。夫學求復其性而已。性之在人。不以少而加老而減。則人之學也。不可以過時而自畫也明矣。故朱子嘗有便七八十歲箚住做去之訓。又於大學或問備論矣。抑公有聞於此歟。彼世之年富力強而弁髦文學者。獨何心哉。旣累辭不獲。敢以是授伯明。使歸告其王考曰。有申得求少年者。爲祝壽考無疆。學有日新。卒與聖賢同歸。言者與榮雲。

玉庵記丙子[編輯]

礪山宋濟遠楫浩年十八。溫然美容貌。一日告其父而之千里。立希陽齋任先生之門。納贄爲弟子。旣退則慨然曰。學果異於世俗之爲者。乃笄其首帶其腰。行於門庭者。率有據依。誦小學而樂之。問過其同門友申得求。求麗澤之益。得求雖出入先生之門。多十年所。而志行不力。百骸皆病。有何藥石可及他人哉。但濟遠之志勤矣。聊誦所聞者可乎。孟子曰。金聲而玉振之。此語本贊吾夫子道德之全備。則固非始學之士所可擬議。而但金以始而不玉以終。其爲樂也未成也。爲樂者必要其成。猶爲學而必求其終也。今夫世之不知此學之爲何事者。固不足道。或知而爲之。而不免半塗者滔滔。然則濟遠之所深戒者。顧不在玆歟。濟遠未弱冠。得大賢而依歸。其於爲學之方。必有傳習之者。濟遠之始。固無容勖。得求之以玉振。望濟遠之終。不其宜乎。世間甚事無無終而成者。惟學爲甚。故雖聖罔念則狂也。矧乎吾輩耶。且玉之爲物。未易治也。旣琢之。必復磨之。學之始如琢。學之終如磨。琢而不磨。不幾於棄其玉乎。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委之衢路之側者。非前哲之痛歎者乎。濟遠寧爲是也。濟遠曰。吾已聞命矣。成始終之道何由。曰善哉。此則聖贒之說具在。敬字是已。子其奉之如玉。是爲記。

竹塘記[編輯]

畢命松楸。古人之至願也。近世有取丘隴之名。以寓孝思。如竹塘。亦一法也。蓋子之於父母。生也口軆雖不足以盡其事。然舍口軆未見其可。必也口體心志交致其養乎。沒也體魄雖不足以盡其思。然舍軆魄未見其得。必也軆魄宗廟交致其敬乎。故先王之禮。三日而斂。附於身者。必誠必愼。三月而葬。附於棺者。必誠必愼。及葬而反也。曰皇皇如有望而不至。其不輕於體魄。固已明矣。以及後世則有祀於墓矣。有廬於墓矣。是亦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君子有取焉。但人品不一。致養於生者鮮矣。況於死乎。致敬於宗廟者鮮矣。況於墓乎。故嘗考之則致思於死者。必其善於生。致敬於墓者。必其善於宗廟。如形影聲響相須而互見。其理則然矣。雖然古之斂葬。後之廬祀。是皆行之有時。所謂敬於墓者。盡於此而已乎。曰君子之敬也。貴於無間斷。有時則不幾於間斷乎。已沒之親。不可復見。思則如見。不思則不見。故近則瞻堂斧而思之。遠則思堂斧而思之。思之之至。乃無間斷矣。然則思之在吾。何必堂斧而後可。舜之見堯。待羹墻而見。見物而思。舜所不免。而軆魄所藏。又豈羹墻之比。宜其拳拳乎此也。自以支子。生不能盡力於口軆。沒不能屍事於宗廟。又時展松楸。非畢命之意。揭其地而處焉。無於禮之禮而禮焉。人曰竹塘不爲孝子。吾不信也。竹塘叔自幼師吾先君。其法蓋取先君屛湖之遺意。魯男子之於柳下惠。可不可相去遠矣。猶謂之善學。若玆脗然同歸者耶。一擧而二善具矣。竹與塘兩地。叔之考妣異窆。在瀛洲治北六十里。

禮會齋記庚辰[編輯]

禮會齋在礪湖裡。蒙士隷業之所也。抑以禮會友也歟。益三曰。兢庵先生已有記。並得子之言而揭之幸也。余念兢庵之學深於禮。雖未見其文。其必發明恭儉莊敬之旨者。想無餘蘊。復何贅爲。但禮有近者小者遠者大者。近者小者。幼者之先傳者也。故視無誑敎之讓習幼儀。是爲先王之善敎也。然幼者之學。得於文字者小。得於觀感者多。故蒙養之正否。惟在爲師者導率之何如。律己謹嚴。嚴立矩䂓。則彼雖何知。朝夕之間。精神灌接。耳目擩染。自爾將就。所謂以身敎者是也。苟無實得於己。所行異於所言。處己異於敎人。則禮雲禮雲。彼亦何所效而興行哉。若師生相與。只尙言語文字而已。非吾所謂禮也。謹書此以塞益三之命。俾處此齋而爲師生者。得以覽焉。若夫禮之近小者。曲禮少儀等篇詳之。其遠大者。至於聖人之周旋中禮而後已。學者眞知而實踐。漸進而有序。則自有所到雲。

學田記壬午[編輯]

觀人有術。以言則千言不足知其人。以行則一行足以盡其人。如子雲之太玄法言。非不多也。卒無補於失節。二連之善居喪。不以無言而少損也。吾聞族兄學田公天稟仁孝。家貧好學。手抄七經而誦之。罔晝夜孜孜。於兄弟序居第五。而父母奉養之節。躬多幹當。嘗斷指甦親命。沒時年四十三。宗族交遊逮見者至今相語曰。使學田而尙在吾屬。可免墻面之歸。公之推誠誨人。亦可見也。嗚呼。公其可謂觀之以行者也。學田公之自號也。金三淵之言。世間萬事皆虛僞。春日野田中。叱牛躬耕。斯爲實事。公之意亦出於務實也歟。或以無自序爲恨。則是欲以言觀。非知公者也。故余不暇爲他說。而必稱學田之行。以告夫來者。

宗華堂記癸未[編輯]

華陽夫子東方道學之宗也。有以宗華扁堂者其言曰。華陽夫子東方道學之宗也。非余所敢宗。然宗有二道。曰華陽夫子東方道學之宗也。爲學而不以夫子爲宗。是猶爲方圓而廢䂓矩也。服夫子之服。言夫子之言。行夫子之行。卒與夫子同歸者。是宗其道也。曰華陽夫子東方道學之宗也。縱不能學夫子之道。生乎東方而不知以夫子爲宗。是無秉彜者也。何異於有耳不聞泰華之大。有目不見日月之明乎。是宗其跡也。華陽夫子東方道學之宗也。豈余所敢宗。余宗其跡者也。噫。言畧而有條。禮遜而不居。豈宗其道而故託於跡者歟。豈宗其跡而將進於道者歟。抑有其言無其行者歟。讀此記者。請觀主人之下落。

花樹軒重修記乙酉[編輯]

吾宗之有花樹軒。且五十年矣。自軒之設。會族有所。近者月或一再會焉。遠者歲或一再會焉。會數情厚而敦睦之風成。故吾宗以睦族見稱於世者。軒之助與有多焉。方其始也。見其高山濶海景物絶勝。則稱遊賞之一樓。見其良辰佳節詩酒狼藉。則稱飮讌之一屋。見其夏日冬夜絃誦洋溢。則稱藏修之一庠。孰知其遽至於睦其族耶。噫。人家祖宗之垂裕後昆也。欲其親愛百世如一日。而及乎服盡情窮人易世踈之後。其不相視如塗人者幸矣。尙何睦之可言哉。雖世之篤厚君子。深悲其如此而欲爲之圖。然不過親於未疎厚於未薄而已。至於疎薄則曰勢也。吾末如何也。視吾之軒。不有餘憾乎。每當會軒。塤篪迭唱。弦韋相資。不知孰爲親而孰爲疎。孰爲厚而孰爲薄。非睦而何。吾宗居瀛洲。歲已四百。加此四百。安知不如今日乎。所可懼者。自古興衰相尋不已。非由於法之不美。諸宗勉哉。有時或替。不愧於軒歟。軒將頹而嗣葺於乙酉暮春。唱之者龍彬也。和而董役者冕求,轍求,益求氏也。若其徵文者正彬也。竊念長城公始居此土。而所處精微。民無得而稱焉。今賴祭酒宋公闡幽其淵源之正義理之重。可以裨補世敎。嗣守之難。非雲仍之責乎。會軒之日。警戒相成。有大於此者乎。復念得求無似。諸宗丈誤相期望。而近益荒嬉。進寸退尺。甘作前車之轍。會軒之日。戒後生者不在玆乎。年來不得同花樹之樂。故旣畫其蛇。復此添足雲。韻曰幾處樓臺擅勝區。吾家花樹獨嘉謨。芝蘭春入范公岳。荷桂秋歸柳永湖。江面雨肥鳧在藻。墻頭日暖鵠停梧。如今焉得岑參手。更寫新歌續舊圖。

晩樂齋記丙戌[編輯]

雲水鄕有高士。韓公圭成是也。丙戌春。始立外舍。寓號晩樂。樂何樂而至於晩。余則未及登龍門也。抑嘗叩於公之所親。則皆曰韓公恂恂守身者。烈烈急人者。竟不能形容所樂何事。或疑久處幽欝。一朝暢灑。其宴安之樂歟。噫。此不可以不明者也。公私之不兩立久矣。聞韓公初載家懸磬。自蘆洞就食於雲水聘家也。節食縮衣。未五十已成家。則憂主鬯曾祖父三世者先於己。割十斗土祭田也。割七斗土墓田也。承考志也。又三斗祭叔父土也。又二斗祭外祖土也。伸己誠也。所居面。有鄕約中廢不行。韓公以舊例署名於案。則曰吾事也。積年經紀。卒復舊觀。敦乎禮也。古語曰名敎中自有樂地。凡韓公所行。乃名敎中大節拍也。方且樂之不已。而又將益行其可樂者。其樂詎有窮哉。使公有意於宴安。孰禁而不爲。乃反汲汲於彼而成於今年乎。但韓公善於鞱晦。必將退託於宴安矣。人不信者誰歟。故不揣愚庸。特書其樂如此。以胎韓公之子榮錫。榮錫蓋能世其樂者也。舍成之年冬十二月上浣。

湛樂齋記丁亥[編輯]

至明者日。有墻壁則內外照異。至公者地。有畦畛則彼此疆別。豈惟日與地也。兄弟之間。亦有墻壁畦畛焉。夫生於父母。而先乎我者我兄之。後乎我者我弟之。吾生在先後乎吾者稱吾兄。吾生在後先乎我者稱吾弟。一氣而分形。異枝而同根。至親至愛。宜樂且湛。何古人得此樂者反尠。而詩人詠此。有若奇特。私意焉墻壁。妻孥焉畦畛。馴致焉耳。然則樂不外求。全在去其墻壁畦畛也。或曰子言過矣。私意可去。妻孥亦可去乎。曰賢者之於言。貴得意而忘言。吾所謂去。詎眞並妻孥而去之哉。特惡夫私意之因妻拏而生也。私意一生。則末流之使兄弟不湛樂勢也。深畏乎此。痛去私意。雖有妻孥。不能害吾之樂也。或曰吾之私意。吾可去之。若兄若弟之私意。非吾可去。吾雖欲樂。如彼之自爲墻壁畦畛何。曰古之君子明明德於天下。況一家乎。私意已去。猶恐去之未盡。誠意已積。猶恐積之未厚。反躬內省。不懈益勤。則自非周公之管蔡。柳下之盜蹠。久久有不動者乎。及夫間膜旣撤。湛樂日臻。父母之順。於是乎在。雖然必至明足以知此。必至公足以行此。或曰博哉言乎。果非俗士可能。惟昇平。有湛樂齋趙君可以相示。錄之而去。

菊史記戊子[編輯]

戊子月正。客過谷。客性狷狹。不妄訪人。之德陽。足重不能進。投一家。壁上題菊史二字。戶外有屨。客咳數聲。寂無聞不敢入。向籬東西索菊。初無種處也。然竟不知主人何許人也。不得已入室。主人方脫巾而寢。面上紅潮若醉也。其旁硯墨未乾。筆不甲。新冊子頗整然。客待主人醒。坐久無聊。竊視冊子。則上春秋數章。中匪風下泉。下有大明紅幾絶。其警句曰大明紅兮別界中。一枝王春兮惟我與爾同。末題長溪黃純默。客自語主人豈晉處士之流歟。余之索菊於籬下。何其愚也。不覺失笑。主人聞而起。客高靈申得求也。

崔復謙先君子讀書室記[編輯]

崔復謙命余記其先君子栗菴公讀書室。余之識復謙不素也。但見復謙之居谷城。亦意其室之在谷城也。旣而問之。則曰在瑞石之南。曰子之先君子生奚。曰谷乎。曰谷之去光幾何。曰里爲百餘。曰生於谷而讀於光奚。曰先君子先君子之所居。曰子之祖誰。曰世稱太學生。嘗自光而移於谷。曰子之祖旣自光移谷。子之先君子自谷而讀於光何。曰光亦先世丘壠之所託也。曰室幾間守者疇。曰非別築也。丙舍也。曰先君子所命歟。曰否。曰丙舍而稱讀書室何。曰特丙舍中偏房。而不敢忘先君子之孝也。曰願聞室孝。曰此非立談間可盡。而先君子之孝。自禰達祖曾。祖曾旣不得見。則杖屨之跡。衣履之藏。亦足寓吾誠。故不遠百里。藏修焉。先君子事親之節。具有本末。人所易見。此事精微。非吾莫識。所以必於此而表也。曰嗟乎先君子固孝矣。子尤善繼其孝者也。雖然不讀書。先君子亦做不到此地。子亦勉焉。往益讀先君子所讀書。

鳳岡齋記[編輯]

出鳳村入鳳齋。不爲人中之鳳可乎。此鳥不至久。人有羽其身飛丹穴者。世將目黃霸之傅會欲人爲鳳左矣。噫。此以鳳求鳳也。以鳳求鳳。不若以非鳳求鳳。聖門有所謂學者階級燦然。不翅一羽之見。學者鳥習之。鴻而漸鶯而遷。鳶而飛鵠而成。以顔淵之具體。化夫子之文章。雖楚狂者見之。不得不曰鳳兮鳳兮。然則凡人可學聖。凡鳥獨不可稱鳳。黃霸又焉足譏耶。夫凡人學聖。繩趨尺步。銖累寸積。竭平生之力。登騫羊之泰山。凡鳥之雲譬。如罔念之狂人。一朝撐眉努眼。自謂作聖也。宋鳳浩齋中之秀也。爲題此說。

雪亭記[編輯]

陳令擧記臥龍水石。出於目擊。而後賢以爲未能彷彿。難哉書事也。余於沈公能勛雪亭。顧未一登焉。雖承命爲記。將何以詳其雲煙暮朝之變。樹竹眺望之美。使得而讀者。未見如見也。獨聞其屋制。分爲九界。燠室當公田。涼軒配八家。秋冬入室。有城邑之味。春夏散軒。有田廬之趣。故入公之亭者。如生三代之上。親見井田之盛。噫。自古學於吾道而志負經濟者。莫不以經界爲本。而世我相違。莫展所蘊。則隨力所及。欲爲之兆。如張橫渠之一方田。朱先生之九區亭是也。然此非小智淺量所易窺測。而沈公能若是。豈苟然哉。胷中所存。必有大過人者。近日大雪。萬里皓潔。且月色增明。南玉之間又不遠。半百里之近。若理剡溪之艇。飄然而往。磬折撞鍾。則公必無隱乎爾。縱談平生。凡得志行乎井地。其設始次第。可以合於古而宜於今者。口傳而心受之。與夫九之數。悉旁通之。禹疇之法。可講其奧也。太玄之數。可辨其僭也。以其暇日。西望雪山之爽氣。南挹大江之淸光。爲公而賦亭之物色。亦可彷彿也。適餘波咜之甚。不能出戶。徒有悵望已也。戊子冬十二月九日。高靈申得求爲沈公之孫遠植書。

錦川記己丑[編輯]

東國無產錦。錦之來東國計其地。相距千萬里而遠。然東人生子甫學語。能言錦之美。甚至一山一水。偶得錦名。則其林壑之好。汀渚之麗。不待親歷。而牙頰便生香矣。譬如今去聖人之世。千百載而遠。然薄海內外。凡有血氣。莫不尊親。以至僻鄕下士。苟有學聖者。不待叩其顔色之正性情之粹。而心膝已先屈矣。況乎以學聖之士。居名錦之處。人之嚮慕愛悅。當復如何也。李公宅中年五十餘。未嘗一留心於世俗之學。嘐嘐然曰。所願學聖人也。晩居錦川。因自號。地在龍城治東二十里天皇峯下。天皇峯勢摩蒼天。端重有德。而錦川最其佳處也。自公之薖軸。山若益高。川若益媚。而嚮慕愛悅者日益衆。錦川之名傳於世。無可疑矣。於是爲錦川賀其遇李公也。夫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公若以錦川之名。驗吾之學。錦川之名。著於一邑。曰未也。益勉吾實。著於一道。曰未也。益勉吾實。必以傳之天下。垂諸無窮。爲吾之極功。則凡其日新又新。而不安於小成者。不待他求而得之於錦川矣。於是爲李公賀其遇錦川也。

珍原朴氏兩世㫌閭碑陰記庚寅[編輯]

古之禮今行之。行之力者宜合於古。珍原朴公東翊。葦南先生煕中後。與曾孫禮彬。今上乙亥。並㫌孝也。邑乘與公論之稱兩公詳矣。就而讀之。宛然古孝子傳中抄合成語。然此曷故。僻行奇節世所尙。苟私於兩公。以無爲有。何患乏辭。於是知兩公之孝。有不可誣。兩公天得固異。而博學多聞。動以禮律自繩稱之者。自不覺與古孝子同傳。嗚呼盛矣。蓋齠齔能定省。父母病。不解帶祝天。斫指嘗糞。丁憂三年內。不離苫堊。不脫衰絰。不笑不肉。不忍見書籍杯圈間手澤。放聲哭。婢僕犬馬愛所愛。朴公行也。其法不匱。至曾孫揆一。家窶癠且革。値己甲大無。行傭無方。必有魚。所居濱海。始或給魚不受錢。翌日魚捉倍多。後漁人爭效也。疊內外艱。哀痛迫切。不敢以尋常喪人自處。處不於溫。夫日盡禮。年七十不懈雲。碑在興陽炭浦路上。後孫重柏貧故先立。時庚寅春。閭則待力贏矣。謀刻梗槩於陰。高靈申得求曰。春曹旣聯兩公回啓文字。效之得宜。且兩碑數武近。觀者自知之。遂書之如此。

石田記[編輯]

石田。沈兄允瑞號也。有過農山而語者曰。石田不見於書之厥田。詩之甫田。至春秋。子胥始形之語。洵天下之棄物也。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惡。矧沈允瑞以善聞者哉。竊怪石田之出於其口也。曰居語子。昔有嗜魚而不受魚者。允瑞好善。故不處於善也。傳不云乎。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允瑞之田沃土也。向使自以爲沃土則不歸不材乎。惟忘其土之沃也。用力如瘠。瘠猶不居。必取石田而後已。故向義日以益篤。是則石田爲允瑞作善之斧資。而其餘風攸及。足使吾黨之士皆知免於不材之科。石田石田。天下之良田乎。其人曰辯則辯矣。於古有之否。曰聖不自聖。戰戰兢兢。夙夜靡懈。如已陷於狂而懼不克念也。於是聞者知石田之異日果將大成就也。

覽輝齋記[編輯]

覽輝齋。蓋茅屋之小可者也。識者惜其名之不顯於國中。不其過歟。自古樓齋之顯。多以水石。水石愈奇。其名愈著。鳳頭山方地三四十里。高數千丈。而無水可名。其向南而出於當心者。初亦微矣。行一里許。始露形勢。兩山對峙。皆石壁。下布全石。水由其中。而齋適當其右。摠有諸勝。吾先人甞記之詳。余亦擧似於皷山先生曰。全石以布。計可十餘匹。半以上。或亂石相堆。或奇巖獨立。或登如階。或平如席。半之下。夬睹眞面。其色靑其理膩。不掃無塵。然平臥則無甚奇。而爭巧競能。各呈態度。側者崖。陷者池。開者股。疊者墻。斜者趍。回者曲。立者簾。水亦隨遇而變。聲響頓異。春可濯纓。夏可聽瀑。秋可弄月。冬而氷則滿壑琉璃。打成一片矣。先生聽之欣然。許以世所罕有。且曰子主張之。噫。此固絶世之珍。當得蓋世之名。然則向之惜者。非齋也惜水石也。惜水石也及齋也。使余主張。如先生之敎。難保一朝蓍於國中。矧玆流寓乎。名乎名乎。何其負水石之甚也。或曰歐陽子老於潁。蘇長公歿於常。而吉眉之草木。尙令千載人景慕。子亦力於爲善。卒底大成。其於顯覽輝齋水石何有。且子之志不止於歐蘓之爲哉。不此之思。切切然惟無名是惜。則覽輝齋水石。遇子而亦終於無名矣。非徒旣往之可惜。實方來之尤惜也。余愧服乎其言。而日處此齋者。尤當勉力於善。思貽令名。故書此以寄之。

苟安室記[編輯]

黃雲卿進士近於萬壽山中。置一屋。屋小如斗。戶外積翠交襟。淸流橫帶。架上先秦兩漢書凡幾百卷。至唐宋以下諸名家亦如之。而程朱性理羣書。尤所重焉。定省之暇。日處其中。隨意臥起。有村秀問字。亦不辭也。觀進士之爲。若甚安焉。而進士所安。不在此也。進士文章家也。究盡述作之源。高出世儒之上。異日起前代之衰。鳴當今之盛。皆其責也。則其所汲汲用力。玩而自樂者。將天下之物。無與易也。故扁以苟安。善哉進士之居室也。然嘗聞之。極論文章之妙者。必曰因文入道。子美亦云於道未爲尊則文章之於道。隔一公案如此。與其枉用平生之力而依俙一得。曷若早從事於道。眞知實踐。卓然與聖賢同歸也。進士初習擧子業。見其卑卑。去而肆力於文章而欝然也。吾知進士之才。不但已也。將去文章。如擧業而學於道也有日。然則苟安之雲。非屋也文章也。此說於進士之意。不大逕庭。願安承敎。

悠然亭記[編輯]

中國有南山。見之而悠然者。陶公而已。東國有南山。見之而悠然者。黃兄而已。陶公之風。灑落宇宙。而五柳一零。三逕永荒。上下千載。求若人之彷彿。只有黃兄。黃兄之志。豈偶然哉。吾聞卷耳之夫人。當采而懷人。未知陶公之採菊而悠然也。其亦有思乎。或悔彭澤之出耶。或痛義煕之衰耶。或望江州之使耶。嗚呼。陶公三代人也。世間瑣瑣。無物滯胷。胷中眞樂。水滿地而雲滿天。當時適見南山耳。雖東臯西疇。皆足以發悠然之樂。然則所謂悠然者。彼南山且不足以當之。況可以彭澤義煕江州而累之耶。余亦慕陶者也。故爲此說。欲質是否於黃兄。而黃兄今逝矣。問之南山。但屹然於夕陽。黃兄諱成默字公集。

竹溪齋墨莊記[編輯]

辛卯春三月。余來竹溪齋。柳兄茂三於余爲姊夫。年又長故在上。柳良汝,柳元伯亦切戚。而年差少故在餘下。或合如環連。或張如鴈列。談經證史。日曛而朝者累矣。與三君子言。如掬水於源泉。愈掬愈滿。且余率二三年一來。而所聞輒異於前。記稱口耳之學。所知有限。余固知三君子之學。異於口耳。而書籍之富。亦窮鄕之所難也。何聞之博。何記之強也。良汝,元伯齊聲應曰。吾輩何知。但齋中有所謂墨莊者。貯財二十年。蓄書漸廣。今年得未見書讀之。明年得未見書讀之。已積過百卷。未來者將不知爲幾千卷。吾輩何知。爲一閈子弟久遠之慮。庶可免墻面於他日。執牛耳於騷壇。然溯權輿而論其功則此公也。因指柳兄。

省齋記辛卯[編輯]

敬怠之辦焉。一不省則敬卽陷乎怠。理欲之分焉。一不省則理必汩乎欲。君子不用省歟。內省不疚。聖人不必省歟。罔念則狂。惟靜也似無所藉。而動而省者不至。靜而養者亦爲虛矣。是則無事而非省。無時而非省。無人而非省。省之義至矣哉廣也乎。省齋吳丈從事於斯。厥爲數十年。正惟末學學而不能者。反使之執筆塵穢座右何。自省旣久。見理益明。懼或遺乎邇言。終爲累於大德而然也。嗚呼。斯其所以爲省齋主人。抑嘗聞之。曾子三省。爲晩年事。是固然矣。愚意雖初學之士。就自家偏處。作爲節目。猛省不已。則其得力。尤易於泛省而不切者。此乃區區所見之拙法。不敢隱而畢其說雲。

琴堂記[編輯]

琴堂於吾叔。叔喜言琴。而入其室者。未嘗見三尺六寸六分之枯桐也。余與世竽瑟。而聲聲相應。惟琴堂叔在耳。以故省壠之行。歸如吾家。而事故怱卒。亦未嘗敢請琴也。頃年又往。時秋雨新晴。霜淸月冷。樹間有聲。如巨海萬頃。波起濤鳴。有酒在壺。有魚在床。話舊不寐。時夜將半。許進之之招隱操。可以作矣。余曰。久有意而今而請也。琴果安在哉。其音爲有虞氏耶。爲周文王耶。叔色欣。爲誦孟子幾章。次以論語半篇。聽之神思悄然。若有啓余之衷者。率爾言曰。好辯哉鄒賢。洋洋乎有似於水。卓立哉尼父。峩峩乎有似於山。叔且止。吾已得之。書之誥命。琴中之峨峨者耶。詩之詠歌。琴中之洋洋者耶。易之變易。洋洋而水者耶。禮之謹嚴。峨峨而山者耶。叔曰。是可與言琴。然此聲爾。琴者禁也。欲禁邪心。有過於琴耶。斯吾所以爲琴也。余再拜曰。樂雲樂雲。非鍾皷之謂也。旣以諸經爲琴。又能檢諸心。不圖叔之琴之美之至斯也。陶元亮之無絃。可謂省約。而觀諸今則亦多事矣。旣退之再明年辛卯八月。爲書其說而寄之。俾置之座右。庶來者知吾叔之琴。

隨分堂記[編輯]

天地之間。吉凶禍福安危成敗八者兩端。迭爲消長。間不容髮。蓋甞推之。吉也福也安也成也。在隨其分也。凶也禍也危也敗也。在不隨其分也。吉與福與安與成。人之所大欲存焉。而生於隨其分也。凶與禍與危與敗。人之所大惡存焉。而生於不隨其分。分之義大矣。然人莫不欲其吉其福其安其成。而隨其分者少。莫不惡其凶其禍其危其敗。而不隨其分者多。所以隨分之雲。聞其語而不見其人矣。吾鄕鄭丈某堂扁隨分。其誠好其吉且福且安且成者歟。其誠惡其凶且禍且危且敗者歟。嗚呼。吾見其人矣。但君子立心。非欲其吉福安成而隨分。非惡其凶禍危敗而隨分。特性分有所以然。職分有所當然故耳。且如周公之忠盛矣。不過隨爲臣之分而已。曾子之孝至矣。不過隨爲子之分而已。不待吉乎福乎安乎成乎。樂於隨分者聖人也。必利爲吉爲福爲安爲成而勉強隨分者中人也。至於由勉強而進乎樂隨分者。在其人焉。玆亦鄭公之志乎。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余故言之。

潭齋記癸巳[編輯]

潭齋之求記也。余復之曰。主人將爲潭而澤欲及物耶。吾願主人之爲物也而處乎潭。夫撓之百人不濁。其量深。漑之千頃有餘。其利博。此潭也。主人之志也。今夫處乎潭者。非鱗則介。有說則可。否則豈所以待主人者耶。噫。吾之說大方之家也。常鱗凡介。雖萬其族。非吾爲主人道者也。其形鱗介也。其處潭也。其名韓子所謂怪物也。彼去龍門尤庵講學書堂。不遠。試往而登焉。上下乎天。乃其能事。旁行不測。一息九州。興雲興雨。四海仰之而被其澤。在儒門則德成之君子然也。且嘗觀於近古。廬山之溪。關中之渠。河南之川。武夷之曲。吾不親歷其地。不詳其大。假如雲夢八九。開闢以來。爲日凡幾何。曾派分萬殊。施及無窮也哉。及周張程朱出而有龍之德。則所謂溪也渠也川也曲也。若天降而地出。未始前有者然。學者至今若日沾浴乎溪渠川曲之間。由是而言。主人之欲擅有潭也。亦在此而不在彼也明矣。主人勉之。毋使潭也依舊爲沃川之一村名則幸矣。主人姓名申德休。其族人得求癸巳正月日。書之如此。

石田亭記[編輯]

頭流一支西南趍。遇大江而不能過。則其氣積而不洩。結爲石。散在草莽間。古語曰石爲氣核良然。餘一過焉。如入金華山。見初平之羊。厥數數萬。亭在其中。吳君道觀甫所作也。始其祖進士公得之。凡酣飮食息。一日未嘗不在此也。及死又藏於此。道觀不敢忘。名亭以進士之號。於是石爲吳氏之世物矣。噫。南山白石。已入牛歌。而石逕荒涼。復在北山。則名利之外。世不知餘事者久。而乃能守身山樊。介而不流。處而不動。不語而嘿。不文而質。有有道者氣象。是豈無所得而然耶。進士公之高風。道觀甫之新亭。皆可書也。詩曰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人於所履。不可不愼。而其不至於卑。專自六籍出。歷觀往牒。則山林自好者。視諸奔競。固有間而亦無大成就。以不能實用力於六籍也。聞之黃正宥言。道觀欲儲書滿架。屈首尋數。然則異日之履其高可知。繼此而可書。亦豈述先一事而已耶。

復齋記乙未[編輯]

形於天地之間。有不復者乎。一日而復者日也。一月而復者月也。一歲而復者草木也。存乎人者天理也。古之人有日一而復焉。子路,子貢之徒是也。有月一而復焉。宰我,冉有之類是也。有復而一日一月。以至三月者顔淵也。有復而一日一月一歲。以至終身者湯武也。今夫夜者不朝。晦者不朔。冬者不春。人孰不知其不可。而至於其身。迷而不回。視湯武邈若不可復而到者。吾嘗譬之。有兩人俱是千金之子也。田廬同。僕隷伶俐同。器用凡百亦莫不同。一人掃吾廬耕吾田。役吾僕隷。使吾器用。享盡千金之樂。一人棄而自甘於貧丐。亦曰不復而已矣。且其復之也。夸父無所用其步。公輸無所用其巧。蘇秦無所用其辯。只於日用當行。明以知之。剛以行之耳。我苟明矣。則非天理而發於方寸者。未甞不察。我苟剛矣。則非天理而發於方寸者。未嘗不克。如水淸於源。如草拔於根。一日而一月。一月而一歲。遍體無妄。不見復之之跡。則彼顔淵直姑舍是。若宰我,冉有,子路,子貢。又何足道。勖之哉復齋。旣以此寄金兄太叔甫。且告之曰。所謂明者非雇耳傭目也。剛者非握拳蹴足也。程子之窮理。孟子之養氣。可謂雲爾焉。

誠庵記丙申[編輯]

乾文言兩言誠。其曰存誠。內面工夫也。其曰立誠。外面工夫也。孔子之示人至矣。而曾子子思又發明之。所謂誠意。乃內面最初事。而誠身者。又合外內而言者也。八條九經命脈。專係乎此。此天下之至德要道也。後世司馬涑水,元城劉氏,紫陽夫子。甞以此爲爲學宗旨。一則地高九分。爲有宋宗臣之冠冕。一則身經百謫。爲元佑完人。一則繼往開來。直後孔子也。磊磊落落。炳烺宇宙。眞所謂誠之不可掩也。房兄元七。其聞三先生之風而起者與。何其嗜之酷也。余所畏而敬也。余於此復有所反復者。三聖之言誠。如彼其同。而三賢之收功。如此其異。言論風旨。道德事業。小大懸隔。殆不可同日而語。抑從事於誠。則及其成功。不能一也耶。或曰知之不周。或曰行之不盡。皆非誠之罪也。然溫公平生。器之終身。力則力矣。恐致知明善。不能如大學中庸之先耳。後之議今。猶今之議昔。兢兢自戒。粹然無譏。非誠庵之極功耶。元七求題於壁。辭不獲而云云。

華堂記[編輯]

余以削髮事欲自處。僵臥累日。家人爭諫不得。有二生資貌豐秀。非世間人。手各持白玉壺。遽入臥內問之。告之故。二生用壺中水。周灑墻壁。如茢祓之爲。或著人肥膚。甚氷霜冷。曰無慮也。髮不削矣。子盍自強。及歸乞手字。余使從祖弟哲求代書與之。卽華堂二字也。哲求向余道其夢中事如此。異哉汝夢也。不忍身爲禽獸。事急欲死。固余志也。言之也詳。筆之也累。哲求聞之熟矣。夢或無恠。若夫華堂。吾無是也。此何祥而何義也。且滔滔者。看作道理。恐喝勒脅。不削則殺。有期日矣。余當時不蘄生。彼二生何爲者也。慇懃來告。其言卒驗。異哉汝夢也。抑華夷之所由來遠矣。虞書著猾夏之罪。魯經明攘夷之義。由今觀之。夷狄之在是時。不過疥癬之微。猶且兢兢隄防。若是之嚴。向使天理已亡。人倫已滅。身陷爲𡰥。則生乎否乎。區區微諒。自謂羣聖復起。不與易也。此髮一削。則日月所照。霜露所墜。更無所謂中華之道。生則夷死則華。華堂之所以稱歟。自有此事。議論紛紛。或謂聖上已行。不削非臣下之義。曰吾目中只見道。不知時制。況此擧非聖上本意乎。或謂子不食綠。胡爲而死。曰吾死爲道也。非爲國也。或謂子如憂道。何不小須臾無死。訓迪諸生。以永斯文於萬一乎。曰當死而生。本領已喪。無顔對人。且夷言𡰥行。次第而熾。有何講道之地耶。或謂髮者受之父母。毀傷無以見於地下。此爲死之第一義。子言必稱道。不亦大而無當乎。曰唯唯否否。此特無父母者之事。使父母而在。畏死苟削。則將從之而不恤道耶。或謂子言過矣。捨父母而死道。果人情乎。曰明人之全家死。善則善矣。不則北地王諶。亦照耀千古。是在信道篤何如耳。嗚呼。數說者皆出於怕死。死豈怕而可免者耶。此月無恙者。後月或已蓋棺。今年無恙者。明年或已蓋棺。其不可知如此。而義者窮天地而不可泯。死果怕而義不可怕耶。成仁取義之事。何代無之。而目見中華相傳羣聖賢之道。一朝永亡。今日而已。不死何俟。余奇哲求之夢。記而存之。因畧及當日論辨於人者。自此一號華堂。丙申正月二十三日。主人申得求記。

平生有事。多得夢兆。擧其大者。上洞西湖考妣阡及竹谷之寓也。或先數月。或前一年。必有告者。及事至覺之。則恍然如踏宿蹊。足目俱熟。然又初非有心固必而合於夢也。當剃頭之役。亦次第得二夢。一則先人冥詔。使之安坐。且告以信天靠神之意。一則入一官府。方治不削之獄。余亦被鞫當死。爲人救免。噫。由今思之。當時火色。果何如也。余固不敢望戴髮而更立於天地間。世亦不容余戴髮而立於天地間。夢雖丁寧。余志則死矣。孰知志果大謬而夢若是驗乎。感歎而因復書之。以係華堂記末。

三明堂記[編輯]

三明堂。在曦陽之黃龍洞。主人黃炳中也。黃君之言曰。吾舊居飛村,飛龍兩處。皆背白雲山。若自白雲而下。過黃龍洞三里餘。始見飛村。其山水秀麗。風氣聚會。固勝絶一邑。而視諸黃龍洞。猶武而未韶也。故樂之而築斯堂於其中。乙未秋也。因請記其三明之義。噫。皇明之不可諼。葛陶二子之願學。相與講之久矣。更有何辭以塵新壁乎。抑心有所感。復不能已於言。義理之行於天下。有晦有明。明其旣晦。明之又明。固君子之心。而君子之身。又義理所由明晦之本也。故兢兢守身。一步不敢妄動。非身之恤。惟然後義理可朙也。試以漢晉言之。桓靈不君。四海鼎沸。荀淑之孫。尙且附操。則義理之晦。未有甚於斯時也。以孔明蘊抱。高臥隆中。向微三顧之主。必將終身。非不知義理。所守者身也。至於淵明。非徒志比臥龍。兼有宰輔之恥。而目見寄奴移國。恬若不知。不知義理而然歟。所守者身也。由今而觀。孔明守身。猶有待焉。義理卒賴而明。淵明止於守身。若無與於義理之明晦。而晉徵士之筆。照耀千古。不小加貶。故君子之明義理守身爲上。行藏付之命可也。推而上之。孔孟亦不過如此。是爲爲二明之要諦也。當初淸陰諸爺之斥虜。只欲報龍蛇之恩。及尤翁出而華夷辦焉。明亡而中國無復華焉。則雖萬世不可忘明。明不可忘。所以存華也。世級日降。人見不古。往往以尊王爲迂濶之妄談。不欲書永曆年號者多矣。彼服緇斷髮。紛紛不已。專由於明忘而夷至矣。左氏所載伊川之知。不其然耶。嗚呼。欲爲今日之孔明,淵明。所願明者。有急於明明乎。明明而華尊。華一尊則天下之事。始可議矣。然則三明。非黃君所獨私。請與吾黨諸子共之。

忍軒記[編輯]

善性也。不善非性也。順德也。不順非德也。惟忍忍道也。不忍道也。凡善之生於中者皆不忍。則不善不能害性。凡不順之作於外者皆忍之。則順始成德。譬之爲國家。不忍安社稷之功也。忍捍邊疆之事也。然則主人之名軒。無亦失內外緩急之序。主人曰。吾別有取也。吾慕張公公藝四昆季不以衣食禮節相計較。傳法子孫。誓使九世之懿。罔美於唐。且子之言輕率矣。高宗至尊也。親幸其宅。朱子大賢也。尙傳其事。若此而忍猶不爲至耶。曰我固曰忍道也。懼夫昧於內與急者而專事乎此耳。請就主人之言明之。九世之間。張氏之麗。雖難質言。想不下千口。然北齊隋唐。未有一人以道德仁義聞於天下。豈張氏子弟盡不材耶。抑守忍之未篤耶。噫。立家之初。如余之言。尋內外緩急之分。知所用力焉。張氏之爲張氏。止此而已耶。萬石君一身質行。子弟化之。遠過於齊魯之儒。況專門仁義。至於九世。則後三代而求聞性與道德者。不於張氏而何。蓋不忍則至誠惻怛。可推天下。徒忍則勉強苟息。求救目前。主人試於身親行而驗之。其意味面貌之逈然不同。自可得於心。而不暇非余之言矣。復有一焉。栗谷先生自幼有志同居。手撰九世圖。其慕張氏何如。而其爲學。不專於公藝之心。故所立如彼爲海東夫子。尤非主人之一鑑耶。主人樸重柏。

尙志齋記[編輯]

進退百官。佐聖主致太平者。大臣也。天下之事。孰有難於爲大臣者乎。以余觀之。爲大臣非難。爲士難。何以言之。人無生而貴者。爲大臣。自爲士而進。凡大臣今日之所爲。皆昔日士之所存者。所存者不正。則幸而濟管仲之功。如彼其卑也。甚則安石之禍。亡宋乃已。所存者正。則臯陶伊傅周召之業。非分外事也。時來則爲之。然則士表也。大臣影也。士源也。大臣流也。表端則影正。源濁則流穢。亦其勢也。故古之士者。雖退然處乎環堵之室。而生民之休戚。國家之安否。實若繫乎一身。戰戰兢兢。夙夜不懈。以尙其志。志乎仁而已矣。志乎義而已矣。所謂先難者也。仁義在躬。措之天下。猶運之掌上。尙志哉士之事也。吾無間於亞聖之言矣。丁氏有齋名尙志。間求余文。道其難於爲大臣者告之。丁氏世居興陽之鴈洞。命以文者余姊夫。南秀其名。

金孝子㫌閭記丁酉[編輯]

水之懸者爲瀑則聲相似也。山之秀者爲峯則形相似也。行之至者爲孝則應相似也。故曾氏之三足烏。固舜之烏。而金孝子之兔。亦王祥之鯉也。然嘗驗之。人有一事彷彿氷鯉。則羣聚而言曰彼非王祥也。其然豈其然。噫。壞天下爲孝之路者。必此說也。人子事親。所値非一。或事有至難。非古之所有。猶將竭吾力而爲之。況親有所欲食。而曰我非王祥也。恬然不一動心而求之何如也。求之欲其得之也。又可以古今之異。而疑其應之若神耶。如曰鯉則可也。兔則不可也。亦不思之甚也。使王祥之母思兔。兎可致也。金孝子之父思鯉。鯉可致也。金孝子畏王祥乎。王祥畏金孝子乎。但此如養氣。非可襲取。苟非實心實行充積飽滿。其來羣聚之言。亦宜也。然則金孝子平日之行。詳說可乎。孝子於親。居則盡其愛。癠則盡其憂。嘗割股以甦幾危之瘧。臨命斷指。延三日命。喪則食素終制。久矣鄕里之歎服。其獲兔則父病痢時也。有虎咆哮。兔忽來投。孝子以父思兔肉。方求在山。故得以供之。孝子諱致泰。慶州望族也。其曾孫炳周求余文。欲揭之閭。嗚呼。今去孝子之世不遠矣。羣行焯然磊落如昨。天褒之下。尤足徵信。余何足輕重於其間。而竊有所慨者。孰非人子。求如舜曾尙矣。語及王祥。已不敢當。凡其事親。滅裂太甚。大本不明。凮俗日渝。故因孝子之兎。明王祥之人人可能。豈惟王祥。舜曾亦人人可能也。

晩翠亭記[編輯]

松之在秋冬。猶在春夏。非特地借來銅面鐵甲。只是前日之蒼髯者耳。方其雨露絪縕。開花長枝。松固不異於羣彙。羣彙亦不讓於松。何嚴霜滿地。虐雪彌天。不少挫屈。其色自若。在此而不在彼也。一朝之力。想不至此。莫是自養於春夏無事之日者。旣深且固。貞心已篤。烈氣已厚。故變至而不改其素耶。此意也松不自言。吾孰從而明之。昔金公是城。築晩翠亭於浮槎西十里許。當是時。晩翠公著衣啗飯。事業無所見。若與人同。而惟日孜孜。用力於德。故人爭愛惜。闇然益章。過二百年如一日。金公眞晩翠矣。考其所爲。不有近於松之意耶。故吾借金公。明松之意。雖然明松之意。所以明金公。嗚呼。金公眞晩翠者也。堂前晩翠。聞今無恙。飄然一往。稽顙其下。欲以慰思公之心者久。其於公七世孫在模氏求記。何說之敢辭。

忠臣行平壤庶尹贈吏曹參判塘村黃公㫌閭記戊戌[編輯]

春秋大一統。萬世之日星也。當建奴之逼南漢也。塘村黃公赤手而立。先呼於衆。一則曰大明。二則曰大明。移檄四日。行行四日。得人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勢如風雨驟至。聲振於賊。賊憚不與戰。以故入京十三日。始嘗賊。襲斬六百餘級。看其氣義力量。白登可解也。天山可定也。而某議已決。無所措手。則忍痛含寃。隨事發明。庭中對策。諫垣草䟽是也。嗚呼。夫子絶筆以來。中國未甞無大一統。或時有絶。未幾而續。未有三四百年無統而過。其禍滔滔。如水益下。而推其濫觴。則自逼南漢而始也。當是時。國家亡則春秋存。國家存則春秋亡。下而至於士大夫一身。生則春秋亡。死則春秋存。金淸陰,鄭桐溪兩相。洪尹吳三學士之見。大抵如是也。塘村公不謀而同。必稱大明。其出也不成則固將死也。卒之三學士幸而死。兩相公與塘村不幸不死。而其事有功於春秋也。其志與日星並明於萬世也。然則中國雖無大一統。春秋賴吾東而傳。國家雖不亡於南漢。春秋賴士大夫而存。不待孝廟。君臣大義彰明。其勢已如此也。不亦盛乎。塘村公忠義。不待余言。世多稱之者。故特表其功在春秋。實無異於金鄭諸公者。奮筆而書之。公諱暐字子輝。壯元及第。官至庶尹。其在丙子。則年三十二之進士也。武愍公之孫。愼獨齋金先生之門人。於今都事瑩八世祖也。累贈官吏曹參判。棹楔在龍城西竹谷。與武愍公同閭。

竹軒記[編輯]

韓之湖。與衛之淇秦之渭。產竹大畧相似。有村有之。居民不俗。環而數之。地東南數千里也。余獨一指杖半握帚不借。不得無竹莫如余。而自謂知竹竹之後無幾。或曰何哉所謂知也。史魚,伯夷,顔淵之評。古已盡矣。子最晩出。此外亦有說乎。曰姑舍是。堯舜禹湯文武孔孟。天下之大聖也。吾謂此君功不在堯舜禹湯文武孔孟之下也。曆象授時。變理陰陽。聖人之立天道也。原隰沃衍。疆理剛柔。聖人之立地道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仁義流行。聖人之立人道也。高明廣大。功被斯民。河嶽不足喩。日月不足道。雖然四海廣矣。口不能遍說。萬世遠矣。身不能長存。其使聖人能行二者於天下。非此君其誰耶。蓋鳥跡以下蝌斗之前。無所謂帛與紙。汗其靑者而已。故論其功則謂此君賢於堯舜禹湯文武孔孟。固不敢謂此君不如堯舜禹湯文武孔孟。亦不可也。如無此君。三才已矣。雖堯舜禹湯文武孔孟。孰從而聞其有耶。食不知味。公誦者鮮。惟竹軒房丈。先我知之。故書以質之。嗚呼。竹果有功矣。可以人而不思如之乎。吾見房丈。恂恂德進。八子遵敎。且命季子煥暢。從事實學。其有如竹之思可知也。掃軒淸晨。儼相對越。寧使竹畏房丈。願房丈勿畏也。

仁谷記己亥[編輯]

知醫說者。其知仁乎。內自膓腑。外至肢體。一氣周旋。無適不和。人所同也。四百四病。從何而來。起處之不中。食色之無節。感召外邪。使眞元間斷。故岐黃以來。或針或藥。或補或瀉。爲術多端。要不過克外邪復眞元而已。惟仁亦然。包括天地。統貫古今。而實不外乎吾身方寸之中。堯舜孔孟。孰不可爲也。往往愚頑甚於痿痺。天理不接續。私慾害之耳。夫仁不行與氣不平。其爲病一也。而不平之害。亡其身而極矣。不仁之至。則覆國滅族而不已也。然爲之由己。知之明行之力。則在其中矣。又不如龍腦,麝香,人蔘,附子有待於外。且費力也。噫。諱疾忌醫。滔滔無足言也。惟聞岐黃之凮者。常懷兢惕。未疾知所愼。方疾知所治。已疾知所懲。必求置身於康寧之域。苟移此心於仁。則不待人言。去私如去疾。全體粹然。一息不雜而後已。非所謂仁術也耶。金公錫桓。與其子炳周隱居讀書。熟講於仁之名義。餘事藥舖。亦非俗工可及。故余付納約自牖之義。爲記仁谷如此。

飛飛亭重建記[編輯]

尤翁曾爲崔公後良。記其大父僉使諱永吉之飛飛亭。亭在參禮驛矣。崔公八世孫滄烈來求文於余。則任實桂月里。己亥三月。爲重建之地與時也。余曰。崔氏欲武乎。尤翁之說在。能爲張能爲岳。則足以廣大僉使公垂緖矣。欲文乎。吾敢無辭而進之。聖門之學。如鳥數飛。無時不飛。無日不飛。飛飛不已。則悅且樂且君子矣。焉知飛飛亭所望於後人者。不在此而在彼而已乎。第有所感者。是亭蓋三圮矣。方再圮而起也。道伯章甫並心幹事。耿然爲全省勝事。今竟如何。王室蕩然。非復舊樣。而上下恬視。不思更張。況有動心於一亭者哉。噫。是年五月日。

紫陽書堂記[編輯]

明變爲𡰥。有識謂由於攻斥朱子。近來國家之事。吾輩讀書者。獨無所懼乎。尊信朱子。以名不以實。人自爲說則其所以晦塞朱子之道。無以異於攻斥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不過實心尊信。視朱子爲自家之祖禰。一言不繼。一行不述。其所愧恥。如犯莫大之罪。苟有侮者。其所寃痛。如當不共之讎。人人如此。蹄跡無地可容。天下淸淨。卽次第事也。此語不佞常常出口。或被外人迂濶之譏而不能止也。李生春白適求紫陽書堂記。余曰。李生聞紫陽之爲紫陽乎。紫陽山在徽州。距朱子之居數百里也。韋齋遊於斯。及入閩。刻爲圖章。朱子之號。蓋以韋齋之心爲心也。願居此堂者。亦以朱子之心爲心。如朱子之於韋齋足矣。因並記平日拙見。授之李生。所謂紫陽洞。玉川武夷山北。於余竹谷。凡七十里。尙爲生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