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巖集/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六 農巖集
卷十七
作者:金昌協
1928年
卷十八

[編輯]

與南領相九萬○甲戌

[編輯]

上天悔禍。翟儀重新。凡在含生之屬。莫不鼓舞慶抃。伏惟此時。赤舃還朝。鼎席增重。區區攢賀。又不勝名喩也。昌協酷禍餘喘。不卽塡溝壑。覆盆之下。復覩天日。恩綸所被。感泣無窮。而顧亦何及於泉壤。私情摧痛。秪益罔極耳。仍竊伏念。今日朝廷之上。舊德宿望爲上下所倚重者。獨閤下一人在耳。而國勢之危疑。世道之壞敗。朝著之草創。紀岡之頺廢。視己巳以前。不翅十倍。然則閤下今日之位。雖前日已踐之煖席。而其憂虞之殷。責望之重。則蓋有甚焉。不識閤下何以範圍。在野釁累之身。固不敢妄論當世事。而竊聽於道路之傳。則已多有使人寒心者。不知自執事觀之。以爲如何耳。愚竊謂爲今之計者。當以死生禍福。倚閣一邊。目中惟見得一箇道理。直截分明。捨命做去。無毫髮顧瞻計較之私。參錯於其間。然後國事可做。人心可服矣。今則不然。所謂一隊士類者。大抵皆出於風霜霆霹之餘。摧剝銷鑠。魄奪心死。無復有正直剛銳之氣。而又重以日後反復之慮。故論議之間。專務媕婀。以保養奸兇爲能事。以愛惜身家爲長策。而臺閣之上。婾靡尤甚。凡係討罪懲惡之擧。皆欲委之於君上。而不肯以身擔當。從而爲之說曰。治之以不治。將以愧其心也。其或迫於公議而論逐一二人。則亦必委曲回互。苟且滅裂。殆不成言議。殆不成罪名。而猶懼讎怨之歸己也。則輒敢公誦於人曰。此人。吾所親也。竄逐可惜。又曰。此事吾不欲而僚議強之也。欲以是自媚於兇徒。而覬免於異日之禍。其俯仰前卻畏怯縮恧之態。令人羞愧。令人憤懣。亦令人哀痛。嗚呼。人心之不正。士氣之不競。至於此極。脫國家不幸。有變故則其有能捐軀徇國。伏節而死義者乎。此其憂。不但在於討罪之不嚴而已。且以討罪之義言之。彼羣兇輩自作之孼。固已昭布於一世人之耳目。而其間或有一二藏形匿影。不犯手勢。陰逞其胸臆。而情狀透露。自不可掩者。閭巷遠方之人雖婦孺走卒。莫不戟手相指。肆口憤罵。以爲必不可赦。蓋人情之所同憤。卽天討之所必加也。書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古之聖人。豈其不足於好生之仁。不殺之武哉。惟天討之所必加。奉而行之。不敢以己意有所輕重焉耳。今也不明此義。而於其罪惡之貫盈。負犯之至重者。一切寬恕容護。務從輕典。外自託於失不經之義。而陰以濟其慮後患之私。此與古聖人奉行天討之意。一何背盭之甚哉。以此街巷草野之間。人心憤鬱。公議沸騰。不可沮遏。而奸兇之徒。方且拊手稱慶。陰長其氣勢而無復有畏憚之心。他日之患。庸有極哉。言之及此。誠可謂痛哭流涕矣。當此之時。閤下不在其位則已。旣已進而立乎廟堂之上。則中外四方之責。皆歸於閤下。閤下其可不汲汲焉思所以救之乎。愚願閤下一心直道。毅然主持。惟以司馬公所謂天若祚宋。必無是事者爲心。而朱夫子所譏范忠宣。陰爲後日自全之計者爲至戒。則必能有以振起士大夫之氣。一洗其陷溺之汚。而天討得以肆行。奸兇咸伏其辜。而世道國事。庶乎其有賴矣。夫以閤下剛方之資。貞固之操。其於任此責辦此事。宜無難者。而抑愚嘗得奉敎於下執事久矣。竊恐思慮過於精詳愼密。論議主於委曲平章。以此而施之今日。或者未有以大振士大夫消沮之氣。而反與之同流。未有以痛懲羣小人奸兇之罪。而反有以增其氣。此愚之所不能無慮者。故輒敢忘其僭越而畢其說焉。蓋亦仰恃平日之知照耳。然以昌協之有至怨深讎於彼而其說如此。則雖以執事之明。亦或意其出於一己之私。而未甚見察也。然彼輩之積惡稔兇。如非得罪於一國之公議。而莫逃於三尺之王法。則昌協雖欲以己之私。逞其報復。其如公議之不允。王法之難骫何哉。而乃敢以頰舌文字。慫慂執事。而冀幸其得售乎。此非區區之所敢出也。雖然。先人之禍。亦豈獨一家之事哉。自古奸兇之戕害忠賢。椓傷國脈。如己卯之袞,貞。乙巳之芑,磁,百齡輩。雖千百載之下。人皆扼腕痛心。思欲寢皮而食肉。痛恨於當時之失刑。此實天下萬世之公議。而非止一家之私怨也。今此先人之禍。不識論者以爲與己卯乙巳何如。而若以爲有所差殊。不可比同。則固無可言者。不然則今日之兇徒。豈非昔日之袞,貞,芑,磁,百齡輩。而在前代則恨其失刑。在今日則不欲深治。此果可謂得夫好惡之正。而合於天下萬世之公議乎。昌協於此實有不忍深言。亦有不敢極論者。而所欲聞者。惟明公一言之重耳。明公若以先人之禍。爲有以自取。而不可與己卯乙巳比。則昌協當屛伏窮山。緘口結舌。隱忍泯默。以沒其身。而不復有望於當世矣。不然則袞,貞,芑,磁,百齡之罪。其治與不治。此朝廷之事而明公之責也。昌協又何敢以私干焉。惟閤下深察其意。而第以一言明敎之。幸甚。憤懣傷痛。語無倫脊。干冒尊嚴。惶恐死罪。眼病適苦。代草欠敬。又增悚息。自餘惟祝爲世道加護鼎茵。以慰具瞻。

與北溪李公戊寅

[編輯]

佳雨潤物。伏惟辰下。體履神相萬安。瞻仰非虛語也。弟棲息粗安。而新屋苦未易成。殊覺費心。昨又於傍側。穿一小池。活水淸深。有足娛懷。方擬種荷養魚。作山林經濟。卻是無事生事。自笑自笑。

與北溪李公

[編輯]

昨夕。始聞新命。竦踴之極。幾於不寐。蓋爲國家公喜。不得不爾耳。然以今日時勢。雖古之才賢當之。亦將怵然憂其難濟。固知循墻之志。當甚於宋鼎之銘矣。區區於此。又不能不爲執事者憂之。然輿望所屬。聖簡特達。義不容卻步反顧。惟有向前擔荷。竭其忠貞。上不負國家。下不愧吾心。足矣。此外恐無他道理也。蓋古之大臣。有能成不世之勳。建非常之烈者。雖其才智過人。而其本領。全在於此。武侯尙矣。若范文正公。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爲趨舍。其有所爲。爲之必盡其方曰。爲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韓魏公。臨大節處危疑。苟利國家。知無不爲。若湍水之赴壑。無所忌憚。或諫曰。公所爲如是。豈惟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殆非明哲所尙。公歎曰。爲人臣者。盡力以事其君。死生以之。顧事之是非如何耳。至於成敗。天也。豈可預憂其不成。遂輟不爲哉。此皆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者。同一意也。今日之所當法者。其不在此乎。又魏公嘗言大臣以李固,杜喬爲本。其弊猶恐爲胡廣,趙戒。若以胡,趙自處。弊可知矣。此言痛切。亦足警省。並以奉誦。伏幸照察。至於格君之方。擧措之宜。朱夫子所與留趙二相者。詳且備矣。暇日試取。以覽觀焉。則其本末緩急之序。必將有犁然而當心者矣。其中勸得人主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一語。尤爲切至。恐當爲今日告君之第一義。不審以爲如何。不勝區區之私。敢此縷縷。

與北溪李公

[編輯]

逾月不承候。其於懸慕。豈勝耿耿。冬候乖常。伏不審體中起居神相無愆。向來大內火災。極是非常。久猶驚駭。所幸。中宮患候遄復耳。弟歸自沁州。家間粗安。此在今日。實爲優幸。而但耳目所及。無非可懼可憂者。日夕傷歎。寢食不安。況在宰物之地。豈比藿食者憂耶。但竊聽於道路。頗言厲疫之慘。前史所罕聞。而朝家了無警動施惠之事。咎責殊切。竊謂今日事。雖若無致力處。然八路數千。死屍相枕。有非向來饑饉之比。而捧糴簽丁。一如常年。民情之如此。亦何足怪乎。及今特下德音。少寬其令。尙可以慰悅民心。若但委之守令。使其於中善處而已。則恐朝家德意。無以昭布於下。幸有以思量。如何。

與李右相濡○甲申

[編輯]

伏惟卽日。體中動靜萬福。竊聞日昨筵對。以皇壇營表。不宜過大。儀文不宜太縟。而動役之際。頗煩聽聞。歸咎於監蕫之臣。此在愚意。深覺未安。蓋協嘗竊謂此事。雖於義有不容己者。於禮無甚難處者。而若果生釁於彼虜。爲禍於國家。則不可爲也。顧偶妄料其必無是。故決然以爲可耳。然事情之難料。自昔已然。苟或曰彼怒之不可測。禍患之不可知。而欲且已之。則是料事之各不同耳。亦何傷乎。是以自有此議。諸言不可者。或以爲事體未安。或以爲禮節有礙。其他枝辭曲說。至不可勝聽。而愚皆以爲未是。獨以慮患之論。爲最眞實。而竊怪廟堂之上論此事者。初不直以是明白判決。而每兼擧事體禮節以爲言。宛轉依違。有同騎墻卒之黽勉於可不可之間。而築壇之議定焉。此愚之所不快也。然其不快也。非以壇之不若廟也。亦非直爲此一事也。只恨諸賢在朝。處置此等大事。而論議擧措。若是其媕婀苟且。國將何賴焉。抑左相之意。似以日後處變。壇或愈於廟。其慮之可謂深長。而亦見其惻怛不忍之意矣。然愚以爲脫不幸而至於毀也。則壇與廟等耳。壇而取一抔土。與廟而至於廢徹塗地。直五十步百步之間。庸足愈乎。故苟知其無他。則直廟焉可也。不然則壇亦不可爲也。然所謂無他者。非謂彼之終不聞知也。以爲雖知而亦不何問。雖問而亦不至爲禍也。若左相之慮。及於處變。則亦知彼之終無不知。而但不能保其不問與不爲禍也。如執事之計。必欲使此聲不入於彼中。則尤非愚之所敢知。壇雖異於廟乎。事體則亦旣重矣。命下之日。都民皆知。不旬日而徧於八路。借使占地不過尋丈。役夫不出一聲。而以彼耳目之長。其終有不知者乎。欲其不知。則倂築壇已之可也。無已而欲深諱其事。無煩聽聞。此與掩耳偸鈴何異哉。且斯擧也。本出聖上至誠大義。其一念之感。可以上通神明。一言之敎。可以下垂萬世。豈不盛哉。而執事者畏忌太甚。周防太過。事役甫始。而又從以計較隆殺之節。咎責監蕫之臣。必欲減削營表。裁損儀文。苟焉以塞責爲事。得無未安之甚者乎。夫以匹士之介。猶不屑乎嗟來之食。況我神皇帝赫赫在天之靈。其尙肯降臨於此而享俎豆之奉哉。是則我聖上至誠大義。將未免壅閼不遂。掩蔽不章。而四方忠義之士。亦必有搤腕而不平者矣。豈小故也哉。然執事亦豈悤於此義。特以謀國之忠。過爲無窮之慮而不覺其至此耳。然以利害言之。此於防患之計。實無毫髮益損。而執事者不之察。此眞金注之惑也。駟不及舌。言之似亦無益。而猶不能已於言者。欲執事曠然遠覽。深得夫事理之正。利害之實。而勿過爲忌諱。凡係此事。一皆以義理裁處。而無專主於損約。則尙可以少慰中外之心。而得免於後世之譏矣。蓋非無益之言也。伏惟恕其愚而垂察焉。狂妄僭率。不任悚息。餘不宣。

與李子三畬○乙丑

[編輯]

頃因賢從所傳。得拜初二日所惠書。謹悉多少情敎。傾感欣慰。久而未已。信後亦已多日。伏惟兄侍奉動止增勝重。爲之馳仰。弟之幕除。固知一遭不免。區區私情。雖有不易處者。視兄及魯望。尙有間拜命之日。固已治任爲行矣。目今親患彌留。久未蘇完。家裏十歲女兒。又得寒疾。證情甚危。重以此不能決去。勢將以開旬間辭朝耳。在內旣無絲毫裨補。徒貽無限譏謗。蹤跡臲卼。方無以自處。此際遠去。未必非私幸。而國憂時艱。何往而可忘耶。今日紛紛。專由於學儒之俑始。而弟之一家人。尤爲一世所指目。此誠公私之不幸。弟雖身在都城中。平日聞見漠然。殆同聾瞽。至於此事。則初不知有尼山書。及事發而始得聞。旣聞而始得見矣。況學宮論議。又何曾預聞耶。大抵此事。無論攻彼與救彼者。只斷以妄發。則都無事矣。而學儒之直以誣辱。聲罪八方。旣已顚妄不中。而翰苑簡通。以及薇垣玉堂之疏。又皆歸之於無過之地。則其爲偏蔽不公。抑何甚耶。來諭云云。誠得之矣。弟之所遭。實是非常逆境。而當初曲折。槩陳於辭館職疏。兄或已見之矣。蓋鄙意。以學儒通文。爲大段謬擧。故人有問者。輒矢口以答。而至於沃儒通文中語。則尤爲醜悖。始聞於玉堂。不勝驚駭。略有所酬酢。今雖不記其詳。而大意則要不遠於季晦所達矣。季晦之以是爲證。雖未知其果有深意。而其爲謬盭不倫。則可謂甚矣。在弟難安。其何如耶。調劑之事。本自難成。況如弟孱劣。何敢議此。只以今日大患。不在於是非之難明。而在於情志之不通。故嘗欲先破疑阻之根。以通彼此之情。不敢輒以言議之失而遽攻其心。形跡之疑而遽棄其人。區區本意。只不欲推波助瀾。貽害於國事而已。至於人心之不齊者。何敢望其一如吾心。而眞做得調劑之事耶。況至今日。則益無可爲之望。然遂以爲無可爲而一意剖判。不少平章於其間。則亦恐非十分道理也。蓋事固有黑白邪正之判。不容不明白辨別者。而其間又自有彼得此失一是一非之端。則此等處。豈可不從容平章。而遽以麤心勝氣。橫加觝排耶。蓋所謂調劑者。亦非有別件道理。只是見得事理是非之公。而不置一毫好惡之私。以是存心。以是處事。以是持論而已。如此則不期於調劑。而調劑之實。在此矣。初何嘗故爲依違。故爲籠罩。全無黑白是非之辨而謂之調劑耶。苟見得調劑之實。在彼而不在此。則顧何時而不可爲耶。今日之患。正在人少肯念此道理者。區區苦心。更從何處說出耶。因來諭之勤。輒此縷縷。伏想吾兄必不至以爲謬妄也。所欲言者。書不可悉。只祈對時加愛。以副瞻係。

答李子三丙子

[編輯]

兄之前疏。頃已得見。所論切中今日膏肓。而辭意婉曲深厚。少無觸激處。眞得宰臣論事之體。第五舍弟。亦以爲讀此疏。令人鄙吝便銷。蓋謂專以事理和平說去。而無一出於血氣好勝之意。其言誠然矣。如此而猶不能感格聖心。調停時議。更有何可望。憲臣疏未及得見。不知誰某有甚說話。兄疏主意。只在於說破病根。救正其大體。非止就事論事。又何謂後時耶。論者之雲。其亦淺之爲知也。

答李子三辛巳

[編輯]

卽蒙台耑翰。仰慰。但每書。輒有思歸之語。令人慨然。然古人有以騎馬聽雞。譏常處士者。程子謂此非所當譏。蓋苟有爲。則雖終身入而不出。亦無所愧。今日事。正患無著手處。此卻可悶耳。

答李子三癸未

[編輯]

樓院事。誠是斯文大變。而左袒者殆徧一世。人心之陷溺如此。尙復何言。不足辨之說。弟不曾有此。嘗謂其說淺陋。非如陸王之久遠惑世。而其爲一時世道風俗之害則甚矣。昔年與李壽翁及前冬與朴大叔論此。以爲須力加排闢。而後可使後生不迷於趨向矣。但泮疏則竊謂其不必爲。蓋異端邪說之闢。不必上聞於朝廷也。未知兄意以爲如何。

答李子三甲申

[編輯]

日昨聖敎。纔始聞知。實不勝感激涕下。雖未知事勢禮節之如何。而以大義言之。則恐宜將順之不暇。似聞都兪之地。頗多難愼之意。豈以其體大而又無徵於古耶。昌協本昧禮學。又不習掌故家言。而前此嘗有問及此事者。輒以謂皇朝享祀若未絶。則藩國之爲私恩立廟。誠爲僭而非禮矣。今則九廟之不享已久。此事顧何妨於義起耶。其後聞守台諸公極言禮數窒礙。而鄙見亦未有明據。故不復究論矣。然區區本意。則實如此。蓋此雖與前代帝王廟。有不同者。而亦與皇朝御宇之日有間。則莫無害否。偶考大明集禮。有親王祭仁祖廟之儀。而其樂歌之數。一如太廟。無降殺。此亦可備參考之一端否。

答李子三

[編輯]

竊嘗謂費隱二字。只是狀此理之體用。以其廣大流行。無所不在而言。則謂之費。此則理之用也。以其沖漠微妙。無形可見而言。則謂之隱。此則理之體也。但理之用。發見昭著於事物之間。非事物則無以見其爲費故朱子之言費也。每就事物上說。然非直以事物爲費也。如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與魚。非費也。鳶則必戾天。魚則必躍淵。此理之用而所謂費也。是以退栗沙溪諸先生之說。皆以理爲費。此恐無可疑者。辨說所云。若嫌其少曲折。則當略改之曰。夫婦之所知。聖人之所不知。理固無往不在。而朱子之說。又何嘗不以理爲費也。但於費云云。

與李子三

[編輯]

伏惟秋陰。台體萬相。瞻慕區區。敬陵諱事。想已有定論否。日昨台敎。欲聞古義。有據與否。他無所記。只以濂溪事爲對矣。然竊嘗以事理推之。恐仍舊不避爲宜。蓋後世諱法。要非古也。古者。臨文不諱。而漢人。諱徹爲通。二名不偏諱。而唐人。諱世爲代。至於初名之諱。於古未有攷。而以濂溪事觀之。則自宋以下。槩可知矣。此蓋漸密而益拘。殆不免於宦官宮妾之譏。豈古禮然哉。然國朝所行。旣有穆陵已事。則誠不容有異同矣。但念此是禮之大節。講而行之。宜在追隆之初。豈以成廟孝思而不及於此。此必有其說矣。當時事。今無可攷。其旨意所存。雖不敢臆度而質言。然如台敎所云云。容宜有之。竊意二百年間。列聖相承。而汔未有異論者。殆亦以此耳。今不察此。而遽行追正。是將以成廟爲忽於奉先大節。而列聖苟踵其誤。以迄於今。得無未安者耶。愚意莫若且仍舊貫。存而不論。爲得愼重之道。而於古義。又未必有悖也。如何如何。昨承下諭。令有思更告。故輒罄淺慮。伏幸財察。餘不宣。

答申右相琓○壬午

[編輯]

伏惟辰下。台體起居神相萬福。區區瞻仰。屛蟄聾瞽。晩始得聞台監喪失冢婦。殊劇驚怛。病昏之甚。亦不卽奉狀仰慰。乃於數昨。伏蒙先辱伻問。屬以挽語。感愧何可勝喩。因見小紙下示。其懿美如此。而不得卒承宗事。宜其悼惜之深。思所以發揮之也。第以昌協久廢此等酬應。前後親舊所屬。一皆辭謝。如向來李尙書台丈之喪。尤不容無一語。而亦未副其請矣。今以台旨之重而不免破戒。則實有彼此取捨之嫌。不但於心不安。亦將重得罪於人。此殊難處。故反復思量。終不得承命。謹以空幅還納於下執事。惶悚戰汗。無以爲喩。伏乞台監有以恕諒也。

與崔右相錫鼎○戊寅

[編輯]

伏惟初夏。台體動靜萬福。昌協禍故宜死。十載苟活。一念冤痛。固無已時。而至於今日事。實出閤下建白。雖其深慮遠計。急於靖國未暇。顧夫九地之沈冤。匹夫之至痛。而顧於區區私義。不容復全舊好。記府之問。當自此絶矣。竊計高明善恕。或不至深罪也。前月。嘗蒙辱賜手書。且示所編禮書。猥令訂正。雖寡陋不敢承命。貪於愛玩。輒爾受留。今亦不可久稽。謹因吳壻附璧。伏幸視至。仍念彼時書中。略有所詢。其時則未聞閤下建白此事。但竊聽朝議。大抵務在蕩滌調停。而閤下朝參時所敷奏。又播聞中外。隱之於心。不能無疑。故輒引朱夫子論煕豐舊人參用之說。略見鄙意。蓋欲閤下深以悖道速禍爲戒。而無遽以明道爲口實。顧尙以出位爲嫌。言不能盡其意。其蒙裁察與否。固未能必矣。自今思之。閤下當日之問。有爲而發。而昌協乃不知而妄對。其昏迷謬錯。可謂甚矣。然亦竊怪夫閤下非所問而問也。夫人殺人之親。己則原之。又將寵之。而從而問其子曰。可乎不可乎。其曰不可乎。則異乎人之公言。其曰可乎。則又禽獸之不若也。二者無一可而問之。何哉。豈亦姑以是。嘗試其人歟。則閤下之待人。亦太不誠矣。昌協竊不能無恨於此。敢悉布之。惟閤下察焉。不宣。

與金士肯構○丁丑

[編輯]

昨船人告歸。凌遽作報。不能盡意爲歎。卽惟春深。政履珍衛。弟只如昨書遣時。近日春水盛漲一半。是寒碧下流。甚思一帆上溯。與兄相會於寒水齋中。而不可得。則悵然而已。餘不宣。

與李養叔頤命○丙戌

[編輯]

卽日雨餘。不審台候淸勝。仰溯區區。弟辭本。又未蒙許。悶悶。病昏日甚。全看文字不得。只看弄漁舟以終日爾。頃往妙寂觀瀑泉。仍視精舍。處處一已。與數僧結草入居。伐材山積。若得五六斛穀食。則足以夏中立屋。而此殆同於龜背之毛。誠可念也。然其迎送之際。便有蓮社虎溪意。此事若成。吾輩眞不羨於陶謝矣。一也。今又踵門。欲有所告。幸賜從容而採施之如何。餘不宣。

答金叔廈卿柱臣○癸酉

[編輯]

潛伏窮山。人事廢絶。亡以少見向仰之私。居常耿耿。日月徒積。不謂遠勤專使。辱賜書問。驚感之極。不容言說。惟此先誌之託。殊非意慮所及。承命震悚。不覺汗出。旣又將狀本諸文字。伏讀一過。有以見孝思罔極。汲汲遑遑於垂後之圖。而其志意惻怛。情事結轖。殆可以泣行道之盭夫。況此忝在親屬。而尙有不泯之天理者乎。於此而苟可以自效微誠。其何忍於辭。惟是區區私義。終有不敢踰越者。蓋以金石之刻。事體重大。況於仁人孝子之思顯其親於無窮。而輒忘其身之不孝無狀。爲世大僇。冒進而任其事。則豈不益重其罪戾。而秪以爲仁孝之累耶。竊惟執事。亦已諒其如此。而爲之委曲諭導。以開一線路徑。然此事。只是隱之於心。有所不敢耳。他人之知不知。初非所論也。然執事之意。如不欲遂己。而或於異日情事少伸。則尙可以彌甥之誼。黽勉自效。而河淸難俟。歲月逾邁。竊恐朝露溘然。無復有此日耳。以執事之汲汲遑遑。其何能惽然於此耶。旣不承命。則狀本宜卽還納。而切欲從容敬閱。以窺先德之萬一。姑留之。晦間當歸覲楊山。伊時齎往。專納伏計。千萬不宣。

答金叔廈卿戊寅

[編輯]

浦渚先生經說。乍看極有警發人處。晩學窮陋。得之甚幸。如攻乎異端一說。區區蓋嘗妄爲此論。而今適相符。尤幸尤幸。雖朱夫子定訓。不可輕議。而要之此當備一說也。序跋。固所願效。而昨年以來。已斷此等應酬。恐難遽破戒。第用伏歎爾。

答金叔廈卿別紙庚辰

[編輯]

所諭先集修改一事。於鄙意。終覺未安。谿谷漫筆所病濯纓集疎謬處。正欲後人刪而去之耳。豈修改之謂哉。至於韓集考異。以其有諸本可據。故朱先生得於其中。有所取捨。雖其所取者。或未必盡契於本文。而要之無專輒修改之嫌。則固自不妨矣。況孟子排淮泗之誤。杜詩夏殷衰之差。明知其一時失點檢。而後人曾莫敢改動。只雲某字當作某。此正可謂愼改之證。而盛諭卻並引此爲說。尤所未喩。至於從簡約之敎。區區之意。本自如此。而只以鑑識不明。眩於取捨。致有不滿意處。若蒙執事就元稿。一一裁酌。籤示其當刪者。則雖或未必盡合於鄙意。而亦可得以商量取衷。幸乞留意毋忽。如何如何。

答金叔廈卿辛巳

[編輯]

今夏潦熱異甚。入秋猶未收。不審侍奉政履萬福。仰溯無已。前月鄙奴回。伏奉下覆札。所以撫存愍念之意。謁然溢於行墨間。披復以來。感戢千萬。不知所以名喩也。姪家禍洊疊。又遭伯父喪。孤露餘生。益無依仰之所。摧痛酸苦。尙何堪忍。至於悼夭之悲。非不欲忘之。而自不能忘。親友之來勉者。不告以忘之之術。而只勸其遄忘。此似不曾身親經歷之故。今承下諭。眞是傷虎知虎。只俟日月漸久。庶幾有忘懷之時。但賤疾。本非由於喪戚。而今旣綿歷十朔。根柢深痼。誠恐一朝溘然。卻與西河喪明者。同受君子之譏。此爲可歎耳。先誌。何嘗一刻有忘。只以喪病。精力難於自強。致令大事。擔閣許久。每於病中思之。輒覺添一病。今始強起。泚筆旣成。又無信送上。玆附撥便。託平壤倅傳去。未知能免浮沈否也。狀中所載德美。不可勝書。今此所書。似亦略矣。然嘗見古人碑誌。文雖簡約。意無不該。妄意輒欲效此。雖筆力不逮。而體段則或近之。未知自高明觀之。以爲如何也。如不欲全棄。其中語句可商處。幸望一一指示。使得終始自效如何。千萬不宣。

與海昌尉吳公泰周○甲戌

[編輯]

伏惟淸秋。台候神相佳福。區區仰傃不任。鄙誠禍變以來。人事絶矣。雖幸得有今日。而跡阻京輦。無由一承台範。以抒兩家窮天痛苦之懷。此心耿耿。顧何時已耶。親事。旣已卜吉。秦晉之好。良愜願幸。但期日促迫。恐難周旋。至於處所。則近京之地。其勢有不便者。蓋區區蹤跡。本不敢前進。而其時或有意外除命。則尤難投足於郊牧之間。此事旣不可逆料。則不若就此行禮。爲可免於臨時狼狽。伏乞參量回敎如何。親迎之禮。鄙家亦欲必行。先儒旣有就所館行禮之論。則雖於此間。亦無難行之勢矣。並惟照察。幸甚。餘不宣。

與李伯祥乙亥

[編輯]

秋日復作熱。不審兄履佳勝。何日當啓旌節。日昨再荷臨顧。皆未得款曲抒情。別懷尤覺悵然。歸到芙蓉堂濯熱亭。定思童子時追逐也。仍念世變無窮。回想半生所經歷。何異桑海之幻易。少日朋舊。獨吾兄一人在耳。此心親熱。豈復少渝。而但以意見論議之差。殊不能無齗齗難平處。此爲介介。然兄旣自信已篤。弟又短於明辨溫厚。不能忠告善道。與之瀾漫同歸。但願兄今去。以純灰百斛。洗滌心腸。使一切世俗利害之說。不入於方寸中。時取朱子書節要。子細玩味看。則聖賢之用。義理之正。自當漸次有見於心目間。而今日所論之是非得失。亦不待他求而可以折其衷矣。臨別。無他可贈。聊以此奉告。幸兄毋以老生常談而忽之也。千萬不宣。

與兪寧叔甲戌

[編輯]

卽日殘暑。不審兄仕履淸福。前書。出於憤懣之極。其言之偏倚失當。固宜如來敎。但士類之雲。似全不識鄙意所在。兄幾多年讀古人書。而於人淺近文字。看得鹵莽如此。他又何說。夫疏儒之爲士類與否。非弟所能知也。且弟何嘗以疏儒爲士類耶。但謂不當以疏儒之故而並與一半士類而誣之爾。日昨。沈李諸人之攻斥疏儒也。蓋急於排抑異議。扶護大臣。則固宜其無餘力矣彼一介窮措大。雖直請流放竄殛。夫孰能禁之。獨奈何橫加億逆。指說疑似。一則曰此豈一鄕儒所爲。二則曰此豈一鄕儒所爲。彼觀其意。殆若以一種陰邪之徒。竊伏旁伺。欲逞其志。尋得一無賴鄕儒。慫慂指嗾而爲此者。然未知此果何所指耶。豈指所謂少論者而言耶。指老論者而言耶。抑非少非老而別自有所指耶。以爲指少論也。則少論之不爲此。三尺童子。皆信之。以爲別有所指也。則非少非老之間。未知更有何人。而其言又汗漫而不別白。似非指一二人者。然則得無歸於老論者耶。雖其意或不如此。而自旁人觀之。固不能無疑矣。況於君上乎。前者金時傑之疏。實不干異同之論。而聖上已以傾軋疑之。況今歧貳之端。不翅多矣。而又以此等沒把捉之說。眩亂於其間。聖心何能不疑惑耶。夫百人同行。而或指之曰是中有盜。則彼百人者。擧無以自明矣。今日之事。何以異此。聖上聰明仁恕。雖不徧疑老論。而或疑其間有如是之人參焉。則所謂老論者。固盡入於疑似黮黯之中。而無以自白矣。向弟所謂敺一半士類。而歸之於陰邪不逞之科者。其不以此乎。然此在今日。尙所謂被之空言者耳。使他日時移事變。而黯賊餘黨。執此爲契券。以藉口而逞憾。則其禍豈獨止於敏著輩而已耶。今之攻斥敏,著者。旣已自占便地。其勢有必安而無危。有必利而無害。如此亦已足矣。何必更敺他人。納之於罟擭陷穽之中然後爲快也。使爲此言者。不能慮及乎此。則是不智也。慮及之而不暇恤焉。則是不仁也。二者必居一於此矣。抑協之愚。竊有所未曉者。彼之攻敏著也。不但攻其言。又不但攻其身。而必曰非其所自爲者。其意將何爲耶。使敏著之言是也。則雖有慫慂指嗾者。而固不可罪也。使敏著之言非也。則雖無慫慂指嗾者。而亦自可罪也。何必問其自爲與不自爲耶。若曰慫慂指嗾之人可惡也。則亦須明指其主名而請加刑戮焉。可也。不能則請鞫問敏著。而根究其人。亦可也。今不爲此。而但曰此非一鄕儒所爲者。是果何爲耶。豈必如此而後。淸議可張。國是可定。而大臣之心可安耶。雖至愚者。必知其不然。豈以今日諸君而獨不知此耶。以此而言。則無乃非不智之謂。而或近於不仁者耶。雖然。他日藉口之患。亦何足道哉。所可痛者。更化之初。士類復集於朝。深懲前失。盡棄舊釁。必欲通融寅協。以歸於蕩平者。其心豈有彼此之間也。不幸朴尙絅之疏出。而象卿首起而攻之。其言深刻危險。至曰恐動草野之人。又曰小人陷君子敗國事之欛柄。又曰絶奸人覬覦嘗試之弊。又並擧士興疏。有若氣脈相連者。然則其意之所在。可知矣。蓋自是而上心之疑惑。人情之不平。遂不可解。而至於敏著之疏出。則其羣起而攻之者。倍於前日。而其言之深刻危險。又甚於象卿。聖心安得不益以疑惑。而人情安得不益以不平乎。如此而欲望其保合彼此。調劑同異。何以異於揚湯而止沸耶。今觀盛意。似以國事之壞亂。朝議之橫潰。專由於一疏儒。而不知攻斥疏儒者之言。其害至於如此。又何偏蔽而不公耶。且兄輩誠疑前後儒疏。明有指授。則何不如前所言力請究覈。明正其罪。以快君相之心。而但以虛辭籠罩。危言脇持。使所謂老論者。擧陷於幽陰邪慝之類而無以自白耶。夫所謂老論者。其人不足齒於士類也則已。不然。亦不宜一向逼拶。都無顧藉如此也。彼沈李輩。固不足道。以寧叔之明。猶不知其非。而但曰不無峻激億逆之端。不無之雲。何其歇後耶。所見如此。則尙可望其匡救矯正。以障其橫流之勢乎。眞詩人所謂靡哲不愚。尤可歎也。至於敏著之疏。其心之公私邪正。固非他人之所得知。而其言則固一國之公言也。兄非無耳者。豈不聽於閭巷草野之間乎。彼扼腕而竊議。交口而偶語者。夫孰非尙絅敏著耶。今之議者或謂臺閣旣已爭論矣。彼一介鄕儒。何爲者耶。夫大倫大義之所在。人人皆可得而言之。豈有臺閣言之。而爲士者遂不得言之理乎。況今之所謂臺閣者。其言直是媕婀苟且。姑以應文備數耳。若是者。雖終年閱歲。何足以感回宸聰而克伸大義。餘人固碌碌。若寧叔者。豈非素號剛銳。以敢言自任者。而猶且雍容暇豫。逡巡卻步。無復有奮發直前極言竭論之意。如是而欲使草野無言。其可得乎。雖使其出於假託憑藉。而亦諸公之罪也。諸公於此。宜亦可以自反。不當專咎敏著輩也。且諸公何不以攻斥疏儒之風稜氣力。移之於明大義討亂賊。而獨於一介窮措大。古人所謂怪鬼輩者輒羣起仇視。攘臂切齒。若鷹鸇之逐鳥雀者。何也。其亦可笑也已。然而敏著。要爲不足道也。惟無以一鄕儒之故。並與一半士類。而歸之於陰邪不逞之科。則幸矣。古人云。身將隱矣。焉用文之。如協者。天地間一罪人也。今雖至冤已雪。而情事實未伸。只合深入窮山。滅跡匿影。使當世不復知有金昌協一人。可矣。而特以老母在堂。不能遠去。此已非其心之所欲。又豈宜刺口論時事。以犯出位之戒哉。前書。偶然失口。致兄勤辱鐫諭。欲遂默而息也。則恐前言之意未白。而重得罪於高明。故不得不更申其說。兄猶有相愛之意。則固宜一覽毀棄。使毋得罪於當世。而若以其不守愚分。妄觸時諱爲罪。則輒用高若訥故事。亦無不可。惟高明裁之。

答兪寧叔丁亥

[編輯]

別時。覺前期渺然。轉眄間。已迫回日。日月迅速如此。安得不催老也。渡江時一書。至今置在幾間。時時出讀。如聆談誨。忽不知渼湖玉河相去數千里。書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書中蒙擧似先人詩句。兩家孤露之餘。所處雖易地。而所感則正一般矣。愴涕何勝。前冬積雪。數十年所未見。不知燕中何如。伏惟神相行李。往還平善。悠悠瞻想。不弛於懷。此間仍舊跧伏。伏聞聖候康寧。此爲宗社之慶。而唯時象日益不佳。歸當聞之。遠書不敢具道也。賤疾。春來日苦。近又添得外感。伏枕昏昏。忽念前書。有寄書及鳳城之語。蹶然而興。把筆作此。送於京第。恐未及鳳城之期也。

答任大仲埅○壬午

[編輯]

病伏郊坰。人事廢闕。雖有瞻仰之私。亦無以自見。日昨。伏蒙手書枉存。感怍欣慰。難以言喩。卽日秋陰。伏惟起居有相。昔陳同甫。年踰五十登第。朱先生寄書。以爲老兄今日。始於後生叢中。出一口氣。未足深賀。此言正似爲執事今日設。然區區猶不能無喜賀之心。豈不免俗情而然耶。至於近來躛言。雖不足芥滯於高懷。而識者之爲世道憂則深矣。又豈獨親愛之私歎也。昌協疾病深痼。三年委頓。此殆造物者哀其窮獨。不欲令久在地上。符到便行。亦非難事。惟是家禍未已。又哭從弟。悲哀薦酷。有未易處者矣。奈何奈何。李女。至今支延。似亦有天意。而醫藥之不得施久矣。其何望自瘳。近聞證情加劇。不得往視。秪切憂悶。歌行六選。見投已多年。而喪戚疾病。無暇細看。兼以跋語難成。尙未奉還。今被徵索。不敢不納上。而跋語終未副敎。豈勝愧恨。竊觀此編。雖只選歌行。以資初學誦習。而其用意之勤。條例之密。誠有不草草者。蓋歌行之作。莫盛李唐。上下三百年。篇什多矣。今旣徧觀博採。殆無遺勝。而又各審其體格。定其品目。分爲六科。逐篇隷屬。此蓋於古無有。而創爲之。非止如楊伯謙,高廷禮之槩以人與代。別其品者。其於鑑別權衡之際。必有獨得於心。而非他人所能與者。況以協之素不習唐詩。而敢論其得失哉。然以序文所云參之題目。竊不能無疑。蓋所謂描寫景物。論說事情。詩之爲用。惟此二端。觀於三百篇。亦可見矣。然其言蟲魚鳥獸山川草木之狀。風雨日月雪霜寒暑之變。非止以留連光景而已。要以起興託喩。以發其歡愉怨苦感憤哀樂之情。則初未嘗判而爲二也。然試就二端而論之。景語簡妙眞切。深於體物情語。優游婉曲。善於感人。此詩之所以爲妙也。唐人之詩。雖不得例此。而其寫景言情。亦往往各臻其妙。初不當有所抑揚於二者之間也。今必以描寫景物者。爲本色而譬之悟禪。論說事情者。非本色而譬之漸敎。此論雖似本於嚴羽卿。而實有不同者。蓋彼所謂本色悟門。只在於興趣玲瓏。不落言筌。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不揀寫景言情。皆有此妙。夫豈如今者之雲哉。且以警絶遒逸。爲寫景之品。圓活贍暢。爲言情之品。亦似未確。凡此只視其人才調之如何耳。豈寫景者無圓活贍暢。而言情者無警絶遒逸哉。是皆畫景物事情。以分其品之過也。且溫,李之體格奇麗。張,王之敍致精雅。精雅二字。似亦未盡張王本色。同屬奇格。亦似可疑。蓋雅者。正也。奇者。奇也。奇與正。正相反。今目以精雅而屬之奇格。無乃有矛盾者耶。又以奇麗精雅。專歸之溫李張王而不徧於餘人。亦似未該。且與已上類例不同。竊觀編內奇麗門中。已略收他作。而序卻云然。亦所未喩。豈從其多者言之故耶。凡此皆於愚意不能無疑者。故敢歷擧以求敎。高明倘或有取焉。則本編雖難便行改易。只於序文中。略加修潤。如寫景言情一段。不過刪卻本色禪宗纔數十字。而亦可無抑揚彼此之嫌。奇格。只改作變格。便可以攝得溫李張王二派。此則似無難處者。幸有以裁之。如何。但此數子外。如韓盧元白諸作。亦恐不得爲正格。或可別爲品目。以隷於變格否。並更商度爲宜。不宣。

與金進士楷○庚午

[編輯]

覆繹。辱見投久矣。自惟淺陋不足以與聞其說。只俟早晩讀得啓蒙。少有一斑之窺。然後就加參考。質其所疑。庶或有商量之益矣。顧念此事。旣不易辦得。此書又不可久稽。欲姑謄置一本。還納元藁。而窮居無人力可任抄寫。亦復因循不果矣。家奴今適有事南下。似此信便。不易再得。輒將元藁二冊。還以納上。竊念當初相示。意不偶然。而旣累年滯在塵篋。卒無一言效愚而昧然空還。則誠非高明虛心求助之意。玆試與舍弟。分卷看閱。隨見籤識。首尾數日。未及其半而止。至於蓍策一卷。則全未過眼。其已過眼者。亦悤悤涉獵。不暇逐段究詳。悉獻所疑。其所獻疑者。亦略略拈出。不能到底剖析。以罄其說。凡此皆深可恨歎。第乞高明試賜覽觀。而辱反復焉。幸甚。抑又妄論此書大體。則其思索之深至。考證之精密。不但今世所難得。亦有前人所未到者。其有補於易學而必傳於後世無疑矣。但求之太過。反有偏滯窒礙之病。說之太詳。不免安排牽合之跡。卻少得高明簡易疏通渾厚意思。又說理不如說數。文字不副見解。此恐爲連城之瑕。苟能益加修潤。期於完粹而後出之。則其於傳世垂後。益可保久遠無疑矣。不審盛意以爲如何。元藁。雖不敢更請投示。然早晩或能別置一本。則竊冀復得寓目。發此蒙蔀。且有以畢效其愚。亦幸留之意也。蟄伏窮山。道途敻絶。無由一奉顏色。商論疑義。每思昔年翛然齋裏對床劇談。眞一歷劫事。瞻望悽黯。不特離索之感而已。

籤紙中。本圖書卷。昌協說也。原卦畫卷。昌翕說也。其間又有堤川文官朴守儉說。此則逐籤識別。覽時可以領會矣。又此鄙說。臨忙寫去。未有別本存留。日後或欲反復。恐無以憑考。幸令子弟鈔寫一通。因便見寄。如何。明蓍策卷。初欲並還。以其全未看過。姑留之。俟後覓便追納。未知如何。

與最良兄丁亥

[編輯]

忽復初夏。伏惟淸和。調體珍福。聞几杖入城有日。雖失湖山之趣。親戚情話。足慰晩境。恨此病蟄。不得一奉從容於新第也。區區賤疾。近益沈頓。蟲臂鼠肝。一任造化翁控搏。不復置之胸次爾。新結大網。日打魚前灘。雖病。亦時時開戶臨觀。有足樂者。今呈一重唇。是夜來所獲。聊欲知此間風味。得無爲遼豕耶。笑笑。人回。若蒙以杏湖鱭魚見報。亦可爲江湖間佳話也。力疾草此。他不一一。

答魚子平史衡○癸酉

[編輯]

近得賢胤來相守。眞所謂長松下淸風。向仰有倍他日。玆辱手札先施。感慰何極。昌協禍釁餘喘。尙保亡它。賢胤遠來逐臭。深愧其意。況其才敏精勤。殊不易得。在於鄙陋。資益爲多。屈左徒橘頌之作。殆非虛語也。見方對榻山房。從容繙誦。爲樂尤不淺。想亦聞之。慰意也。千萬不宣。只祈寒凝。履用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