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送優秀青年上大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選送優秀青年上大學
北京部隊生產建設部隊某部政治部
1972年3月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遵照毛主席關於「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偉大教導,北京部隊生產建設部隊某部,於一九七一年,在所屬單位內,從經過勞動鍛煉的知識青年、有實踐經驗的解放軍幹部和復員戰士中先後選拔了五批學員,分送到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地的十多所高等院校學習。各院校對選送的新學員,一般反映比較好。

選拔工作剛開始,部隊中存在着兩種情況。一些人不希望把本單位的骨幹選走,對選送工作不積極;另一些人則把選送學員看成是少數幾個人的事,不準備把它當作大事來抓。針對這種情況,部隊黨委引導各級領導,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使大家認識到,選拔學員,是關係到造就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大事,各級領導必須認真對待,切實抓好這項工作。

認識一致之後,為了保證招生工作的順利完成,每次選拔工作開始前,黨委都要召開常委會,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教育革命的思想,反覆討論選拔標準,詳細制定選拔方案,建立以幹部部門為主的辦事機構,由一名常委具體分工領導選拔工作。選拔名單最後還要由常委會集體審定。每批學員離開部隊前,黨委都要給他們辦學習班,常委和學員一起認真看書學習,提高認識。這就保證學員的選拔工作沿着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

毛主席指出:「什麼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招生工作同樣必須執行群眾路線。在選拔第一批學員時,個別單位未經廣大幹部戰士評選,大家對領導上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從這件事中,部隊黨委認識到,黨委重視,決不等於黨委包辦;既要黨委把關,更要群眾推薦。因此,在以後幾批學員的選拔中,各級領導認真貫徹執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發動群眾,反覆醞釀,層層推薦。廣大幹部、戰士熱情高漲,積極把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鬥爭中表現好的青年選出來。

選拔學員既然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大事,那末,究竟應當按照什麼原則和標準來選拔呢?部隊黨委認為,選拔學員,應該堅持政治條件和其它條件(如文化、業務、年齡、性別等)的辯證統一,反對片面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的現象。

在黨委引導下,各級領導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認識到,在選拔工作中,只有全面分析,全面兼顧,落實毛主席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做到既保質保量地選好學員,又促進各項工作生動活潑地向前發展。因此,在具體的選拔工作中,必須注意做到:

一、堅持政治與業務統一的原則。如某單位選拔的一名衛生員,在部隊,政治上要求進步,在工作中大膽實踐,用中草藥給許多人治好了病。被選送到醫學院後,她的業務能力提高很快。這次選拔,還促進了其他許多衛生員,更加刻苦地學習,更加積極地開展科學實驗活動。

二、在強調有實踐經驗的同時,注意選拔年齡適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毛主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要落實毛主席這一方針,對於學員的年齡大小、文化高低,也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第一批學員中,有的年齡較大的已婚學員,到學校後,遇到家庭有困難,學習往往受到影響。吸取了這個經驗,在以後幾批學員中,主要選拔了年齡為二十歲左右、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未婚青年,到學校後,學習就比較順利。

三、破「重男輕女」的思想,注意選拔女青年。在選拔過程中,有的人認為:「婦女能力差,長大要出嫁,前途也不大。」部隊黨委抓住這種思想,及時引導大家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並堅決指示各級領導,一定要重視選拔女青年。在五批學員中,每次都堅持選送半數左右的女青年入學。

四、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在選送青年時,注意選拔一定數量的可教育好的子女。這樣做,對一些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有政治歷史問題的青年,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和鼓勵。在實踐中,部隊黨委認識到,全面貫徹執行黨的階級路線,落實黨的無產階級政策,是團結大多數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無產階級教育革命,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需要。

五、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注意選拔少數民族青年。去年,選拔了幾名少數民族學員,使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受到了很大鼓舞。

遵照毛主席關於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偉大教導,部隊對於選拔出來的新學員,以及沒有被推薦的青年,都注意對他們加強教育,努力提高他們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自覺性。

在選拔過程中,有的知識青年流露出「接受再教育差不多了」的思想,盼望自己被選上;也有的知識青年認為「上不上大學反正一樣干」,被選上也不願意走。部隊黨委認為,前一種傾向,是「下鄉鍍金論」的反映;後一種傾向,是「讀書無用論」的反映,歸根結底,都是受了「讀書做官論」毒害的結果。為了提高廣大知識青年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使他們正確認識上大學的意義,各級領導認真引導廣大知識青年,將正確路線和錯誤路線進行對比,批判劉少奇一夥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使被選送的和沒有被選送的廣大知識青年都提高了思想認識。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