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道德真經註疏/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道德真經註疏
◀上一卷 道德真經註疏卷之五 下一卷▶

道德真經註疏卷之五

[編輯]

吳郡徵士顧歡述

大成若缺,

註:謂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註:其用心是則無弊盡時也。○御曰:謙則受益,故無困弊時也。○疏:言行業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雖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為能忘其成,故終日貨用而無弊損。是以《莊子》云:小成隱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不見成而缺,故如缺而實成,不見缺而異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盈若沖,

註:謂道德大盈滿之君,若沖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

其用不窮。

註: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疏:沖,虛也。靜,盡也。言道德大滿之人,能滿其滿,故能滿如似空虛無物也。只為忘滿沖虛,故能利用無竭也。夫滿者不虛,虛者不滿,而今滿而虛者,欲明忘滿忘虛,故能即虛即滿,滿而若虛。

大直若屈,

註: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與俗人爭,如可屈折也。○疏:大直質素之人不顯直相,故能混跡同塵,委曲隨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註:大巧謂多才衍也,若拙者,亦不敢見其能也。○疏:匠成萬物,鑪錘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跡同凡,故若拙也。《莊子》云:彫刻眾形而不為巧,是知工唾小巧也。

大辯若訥。

註:大辯者,智無疑。如訥者,無口辭。○御曰:不飾小說也。○疏:妙能剖析真空,詮量玄極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間。才捷利,故言蹇訥也。《莊子》云:不言之辮,亦云大辮不言。是知楊墨小辮也。

躁勝寒,

註: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註: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原也。○疏:躁,陽也。靜,陰也。勝,極也。言四時運轉,陰極陽生,陽極陰起。陰起故一切凋落。陽生故庶物咸盛。喻靜是長生之本,躁是死滅之原,以勸行人去躁歸靜也。又解:從本降跡,即躁勝寒。患跡歸本,即靜勝熱。以明動靜適時也。○顧曰:物極則反,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從此而觀,盛極則衰,衰極則盛,人間諸法,例皆如此。既非常保,何所貪求。是以聖人不取不求,無得無失,而五種大行,自清自靜,不為寒熱所侵,始為天下之正主云云。

清靜以為天下正。

註:能清能靜,則為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疏:清虛寧靜,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為天下正。此則結釋靜勝躁,優劣之義也。○節解曰:謂得入深山,行清淨,守自然,則為真人也。

天下有道,

註: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註:糞,田也。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田農也。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也。○御曰: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貪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之事,人得糞於田園。○疏:言有道之君,種於天下,干戈靜息,偃武修文,宇內清夷,無為而治,故能卻馳走之馬,以糞農田。治身者卻六根兵馬,以道糞心,故孟子云:人皆以糞糞其田而莫之以學糞其心也。

天下無道,

註:謂人主無道。

戎馬生於郊。

註: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疏:郭外日郊,無道之君,臨於海內,禽荒色荒,四方不靜,多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軍戎兵馬出生郊外。且輕身躁競之夫,心不懷道,縱於六根兵馬,馳騁塵境之中,故云生於郊也。

罪莫大於可欲,

註:好色慾也。○疏:罪者摧也,言為苦之所摧逼也。前境美麗,稱可慾之心,故言可慾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綠,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禍莫大於知不足,

註:富貴不能自禁止。○疏:禍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貪前境,不知厭足,害人損物,為罪日深,非唯災及一身,亦乃禍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註:欲得人物,利且貴也。○御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禍深,故云咎也。○疏:咎,考責也,欲得之心,略無涯際,其為咎責,莫甚於斯,格量深淺,禍重咎輕,欲備顯物情,故具彰二釁。

故知足之足,

註:守真根也。

常足矣。

註:無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恆無闕少,故言常足。欲明貴競之類,遭禍遇殃,知足之人,恆居安泰,先病後藥,故繼此文。

不出戶,知天下。

註: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疏:戶者謂知覺,攀綠分別,等門戶也。有道之人虛懷內靜,不馳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窺牖,以見天道。

註: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御曰: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竅也,天道自然之理,寨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從真照俗,窗牖內閉,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註: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知益少。○疏:顛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彌遠而無厭,其知淺近,暗昧而少鑒。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註: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綠歷前境而知者,能體知諸法實相,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而無心也,故《莊子》云:聖人不由心而照之於天矣。

不見而名,

註: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以知大,察內以知外。○疏:不見者,了知諸法虛幻,無可見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跡顯教,不見而損情慾,文飾日以消損也。○御曰:不窺牖,故云不見,人和天順,故能名其太平。

不為而成。

註: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疏:不為者,凝神寂澹,絕於有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學人,此明寂而動也。

為學日益,

註:學者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疏:為,修營也。學,俗學也。言修俗學之人,銳情分別,故累欲日增也。

為道日損。

註:道謂自然之道,日損者,使情慾文飾日以消損也。○御曰:為學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者,為修學之漸,損功行者,為悟道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功忘而體道矣。○疏:為道謂修道也。言修道之士,虛夷恬淡,所以智德漸明,累惑日消也。

損之又損之,

註:損之者,損情慾也。又損之者,所以漸去也。

以至於無為。

註: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疏:為學之人,執於有欲,為道之士,又滯於無為,雖復深淺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兩執,故有損益之文,既而前損損有,後損損無,二偏雙遣,以至於一中之無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也。

註: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御曰:為學積功行,為道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疏:即寂而動,即體而用,故無不為也。上經云:道常無為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註: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疏:取,攝化也。言攝取宇內蒼生,令其歸善者,常以無為無事而化之也。雖復應物施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動而寂也。故《莊子》云:孰弊弊焉,以物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註: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虛忘,以事為事而有事者,斯事異無事,無事異事,動異於寂,寂乖於動,如此之人,不足以攝化天下也。

聖人無心,

註:聖人不重改更,貴因循,若似無心也。

以百姓心為心。

註: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疏:體道洞忘,虛懷絕慮,與死灰均其寂泊,故無心也。百姓,衆生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故以百姓心為心,心既無心,心應亦不應。○節解曰:謂知道行氣以神為心,則流布百節,百節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日以百姓心為心也。

善者吾善之,

註: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註: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為善也。○疏:善者謂無欲修學之士也,不善者謂有為滯境之人。普以平等勝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則以百姓心為心之善也。

德善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善矣。○節解曰:謂行一養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堅隨真,故日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註: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註: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信矣。○御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謂聞經戒愛樂,不信謂不樂道文,聖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問信與不信,皆令得益,而普發信心。故真跡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關鍵。又經云:信者學道之樞機也。一問日:聖人無心,有感必應,不感不應者,則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與不信,一種教之,亦應感與不感,一種皆應。答曰:應有通有別,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恆救三界,此則通應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則別應。若別應則待別感,通應則尋常慈照,故上經云:常善救人而無棄人也。○節解曰:謂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聖人在天下怵怵,

註:聖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懼,富貴不敢驕奢。○疏:怵怵,動懼之貌也,言無心赴感。聖人其在天下也,恆布大慈,護救蒼生,恐其沒溺,故怵怵而動懼也。

為天下渾其心,

註:聖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渾沌,無分別也。言凡夫感情滯境,妄生去取,聖人慾渾沌其心,令無分別,勤懼之義,即斯謂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註: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疏:河上作注,諸本作淫。淫者染滯也,顛倒之徒,迷沒世境,縱恣耳目,滯著聲色,既而漂浪長流,愆非日積,聖人愍其困苦,故顯其病。六根之中,遍舉兩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昇經》云:耳目聲色為子留愆,然舉一根,諸根可悉,為文備故也。

聖人皆孩之。

註:聖人愛念百姓,如育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疏:衆生妄淫耳目,淪沒愛河,聖人勤懼慈救,義同赤子,哀其無識,故如嬰兒之可愍。

出生入死。

註:出生,謂情慾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慾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也。○御曰: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離死生。入死者,沈淪三塗,沒溺生死,若解生死義者,從無出有,以釋生為生,自有還無,以釋滅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註: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類也。言九竅四關,凡聖俱有,聖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執著,故入六道。入六道則死之徒,出三界則生之徒。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註:人慾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動即適死地者,蓋為執此十三,滯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註:問之何故,動之死地也。○疏:假設疑問,以生後答。

以其生生之厚。

註: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件天,妄行失紀也。○疏:言人不能體道忘生,而執生為有,多積物產,厚資此生而營生過當,故動之死地,此一句答前問意也。

蓋聞善攝生者,

註:攝,養也。○疏:蓋不盡問之辭,猶竊聞也。攝,衛也,養也。言善攝衛養生之人,淡泊虛夷,不染塵境,攝衛之美,自顯下文。

陸行不遇兕虎,

註:自然遠避,害不干也。○疏:陸,平地也。兕,毒獸,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攝生之人,不為毒獸所觸。內解者言,平居安靜,不為煩惱所加也。

入軍不被甲兵。

註:不好戰以殺也。○疏:言攝生之人,不入行陣,亦不為干戈所害。內解者,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註:養生之人,兕虎無由傷,兵刃無由加也。○御曰:善攝理生之人,心照清淨,無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諸本言駐。駐,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觸,喻癡人也。虎性躁暴,喻嘖也。兵刃銳利,能傷於人,喻食也。言善攝生者,妙體真空,故雖處世問,而不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註: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設疑問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無死地。

註: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營護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御曰: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云無死地也。○疏:夫見有身者,故以身為死地也。今善攝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無身,故無地之可死也。既無死地,三毒何所加乎。○節解曰:謂聖人懷精神守一,行氣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處其心,真氣俱存,故無刑殺之地也。

道生之,

註:道生萬物。

德畜之。

註: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養之也。○御曰:物得以生,養萬類也。○疏:至道虛玄,通生萬物,上德慈救,畜養群生也,故云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註:一為萬物設形象。

勢成之。

註:亦云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炁勢以成之。○疏:陶瑩心靈,令行業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註: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之也。○御曰:萬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蒼生荷賴,日用不知,是以勸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註: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也。○御曰:言道德之尊貴,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也。○疏:世上尊榮,必須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貴,無關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註:言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後句。而舉道不言德者,明德不異道,而文略故也。《西昇經》云:道德渾沌,玄妙同也。長之者,謂增其善芽。育之者,謂進其功行也。成熟者,謂以無上妙法,瑩飾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業淳熟,此猶迭前語,來生後文也。養覆者,養謂酬其果報,覆謂鷹以大慈也。已上四雙,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註: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用。○疏:雖復能生萬物,實無物之可生,芻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為而不侍,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疏:既生成萬物,不有其生,施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長而不宰,

註: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用也。○疏:長養蒼生,功伴造化,而能所俱幻,誰其宰乎,此遣長之等四雙也。

是謂玄德。

註: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也。○疏:是則指於上句,謂則言及下文。玄者深遠之名,德以證護為義,指前體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目人,可謂玄德。○車曰:道為陽極,陽即天也。天以運動,所以生萬物。德為陰極,陰即地也,地以包含,所以畜萬物。受炁日生,養形曰畜,所云一切萬物之形勢。成之者,因其業勢而成就之。業勢應合為人,即為作人形而成就之。○蔡曰:為諸衆生作四時之勢,成就萬物,此說在前。

天下有始,

註:始有道也。

以為天下母。

註:道為天下萬物母也。○御曰:始者沖和之妙黑也,言此妙炁生成萬物,有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也。○疏:始道本母,道述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絕名言,離諸色象,天下萬物,皆從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識根知本,故經云:萬物始也。以為母者,言從本降跡,導引蒼生,長之育之,如母愛子,故上經云:有名萬物母。○蔡曰:始,本也。言一切衆生,沈淪五慾,不知根本,隨流逐末漂浪生死。故老君舉本示之,明天下有清虛炁為道德,為汝根本,且始則無先,母則有功,取其生物,故稱始也。育之功,遂稱母也。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註:子,一也。既知得道,以當復知一也。○御曰:萬物既得沖炁茂養,以知其身,即是沖炁之子也。○疏:夫本能生跡,母能生物,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從道而生故也。經曰:虛無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註:以知其一,當復守道,反無為也。○蔡曰:既知己是道子,從而得生,則須守清靜無為,復歸其母,便與道同也。

役身不殆。

註:不危殆也。○御曰:既知身是沖炁之子,當守此沖和妙炁,不令離散,則終沒其身無危殆也。○疏:既知我是道子,應須歸復守其母也。但能歸根守母,守道會真,跡雖有沒有存,而本無危無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從道生,物即是末。而末能攝本,所以須歸其母。母能生子,所以須守其母。守母則久視長生,歸本則投身不殆,故勸之也。《西昇經》云:常能養母,乃能長久。

塞其兌,

註:兌,目也。使目不妄視。

閉其門,

註:門,口也,使口不妄言。○疏:上雖勸其守母,猶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顯守復方衛,即閉塞等是也。兌,口也。而六根之中,偏舉兌者,明江既是三業,又沾六根為罪多也。門,五門。閉五門,不染塵境也。前舉兌是根之別,此言門是根之總也。但閉塞之義有兩,一者斷情忍色,柄託山林,或卻掃閉門,不見可欲。二者體知六塵虛幻,根亦不真,內無能染之心,外無可欲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見,極耳之所聞,而恆處道場,不乖真境,豈日杜耳閉目而稱閉塞哉。蓋不然乎,斯乃閉塞之妙也。

終身不勤。

註: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身不勤苦矣。○疏:勤,勞苦也。夫學道多端,行門匪一,或靜心而避塵境,或即境而體真源,深淺糾紛,寔唯多種。故《西昇經》云:動則有劫載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閉塞,即境而真,心性閑寬而無勞倦,可以盡年,終而不苦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

注;開其五欲之門,濟其六塵之事,心神內疲,耳目外困,終身勞倦也。

終身不救。

註:禍亂成也。○疏:及愚者為之,即開眼耳等根,濟於聲色等事,終身耽染,沒命貪淫,縱使大聖大慈,良亦目擊不能救也。

見小曰明,

註:萌芽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也。○御曰:人能於事微小,則,見而改行,可謂明也。○疏:見,觀照也,小,微細之名也。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日日增明,故上經云:觀其妙也。

守柔日強。

註:守柔弱者,日以強大。○疏:既能見小,則智慧增明,復能用道,兼知柔弱,故其德業日日強盛也。夫學之初,有定有惠,有行有解,見小即是惠定之門,用柔即是行解之衍。故六度之中,有行有解,前五是行,後一是解,解則是惠是空,行則兼空兼有,而以空導有,以有資空,欲明資導之能,故言用柔見小也。

用其光,

註: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

復歸其明,

註:復當反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於外也。○疏: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韜光晦跡,歸明於昧,故云復歸其明也。下文雲光而不耀也。《莊子》云: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

無遺身殃,

註:內視存神,不為漏失。

是謂習常。

註:人能行此,是謂習修常道也。○御曰:遺,與也。言還守內明,則無與身為殃答者,如此是謂密用真常之道也。○疏:既即照而忘,行圓德滿,諸累以盡,無復遺餘之殃答也。亦云:遺,與也,無復與身之殃釁也。行業圓備,諸累復盡,傳經主教允屬其人,故指此人可謂承襲常道,紹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註: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行無為之化。○節解日:吾夙夜介介,心念守一於身也。○王及羅什二家云: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則便行於大道也。

唯施是畏。

註:唯,獨也。獨畏有所施為,恐失道意,欲賞善恐偽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御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與道不合,故唯所施為,是皆可畏之也。○疏:使我者,假設之辭也。知,分別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虛通,妙絕分別,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齊,死生一貢,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險而常安,臨大難而無畏也。今乃起心分別,乖於至道,諸所施為,動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

註:夷,平易也。

而民好徑。

註:徑邪不平也,夫道甚平易,而民好從徑邪也。○疏:夷,平正也。徑,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無分別,顛倒之類,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遲,小成孔熾。○節解曰:謂人好邪偽,行妄徑也。

朝甚除,

註:高臺榭,修官室。○疏:無道之君,好行邪徑,不崇樸素,唯尚華侈,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宮,彫楹刻楠,窮乎綺麗。

田甚蕪,

註:農事廢,不耕治,失時也。○節解曰:謂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飾而生病,故心荒穢也。○疏:徭役既繁,農夫喪業,東皋不作,南畝荒蕪。

倉甚虛,

註:五穀傷害,國無儲也。○節解曰:謂不守固其一,則五藏空乏,故日虛也。○疏:稼穡有退,國用無貲,杼軸既空,倉廩斯罄。

服文彩,

註:好飾偽,貴外華也。

帶利劍,

註:上剛強,武且奢。○御曰:文德不修,尚武備也。○節解曰:謂好華服於身,一去邪來,帶利劍,仗刃備,為鬼邪所病。

厭飲食。

註:多嗜慾,無足時。○疏:黼黻文繡,以麗其身,干將莫耶,以衛其命,嘐醴羶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民,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資貨有餘,是謂盜夸。

註: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誇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並隨之也。○節解曰:謂好其甘肥以養其容,一去其中,百病並生,乃以資貨備於死喪也。

非道也哉。

註:人君所行如是,死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辭。○御曰:矜其有知,動以成弊,行同盜竊,仍自矜誇,誇盜非道,適令興歎也。○節解日:謂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為盜賊,不能止病卻死,故非道也。○疏:多貲多斂,如盜如賊,既畜既積,且矜且誇,乖理悖德,謂之非道。行人道心解之者,朝甚除,無善功。田甚蕪,心荒廢。倉甚虛,無道德。服文彩,好飾詞。帶利劍,貪心銳。厭飲食,耽滋味。資貨有餘,積不散也。

善建不拔,

註: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疏:建,立也。拔,傾也。能建立道心之人,志願堅固,直至道場,不可傾拔也。王、盧曰:夫言車者以衆材合成,乃名車也。君以衆人共載,乃成君也。然無材,車何以為有。無人,君何以為高。故愛車者當須重材,寶元者當須守人也。○節解曰:謂道真無名抱一,內守不外求,故曰無譽也。

善抱者不脫,

註: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也。○疏:抱,持也。脫,失也。前句發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之永得,終無差失。

子孫祭祀不輾。

註:御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況其子孫乎?而王者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註: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疏:以前之學行,修營其身,既而能所相應,道德真實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註: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註: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註: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疏:五等諸侯,清虛修道,遂致域中寧謐,內外無虞,豈非賢聖之君,德行豐贍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註: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也。○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默,天下太平,是以萬國來朝,四方歸附,化無不被,其德能普。

故以身觀身,

註: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誰亡誰存。

以家觀家,

註: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也。

以鄉觀鄉,

註: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註: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註: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註:老君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觀之而知也。○疏:夫堯舜所以昇平者,有道故也。桀紂所以淫亂者,無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觀無道天下,乃至家國利害,斷可知矣。故老君假設云:我何以知天下成敗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為龜鏡矣。

含德之厚,

註:謂含懷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註:神明保祐含德之人,比若父母之於赤子也。○疏:含懷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狀,故取譬嬰兒,嬰兒之行,具列於下文。

毒蟲不螫,

註:蜂蔓蛇虺不螫之也。

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註:赤子不害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反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御日:至人神矣,物不能傷,既無害物之心,故無毒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疏:毒蟲,蛇虺類也。攫烏,鷹鶴類也。猛獸,兕虎類也。螫,行毒也。搏,擊觸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達,故不為三毒所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

註: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專心不移也。○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堅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順物謙和,雖復混逵同塵,而靈府潔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業冷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註: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陰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疏:《字林》云:峽,小兒陰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陰怛怒作,乃精滿室之至也。況含德體道淳和,無為虛泊,雖復揚波處俗,聞見色聲,而妙悟真空,不見合和之相,蓋以精粹之至,此一句明身業冷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

註: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熙多之所致也。○御日: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陰陽配合,而和氣之源動作者,由精粹之至。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嘎,由純和之至,此赤子含黑也。○疏:為無心作聲,和氣不散也,況含德妙達真宗,故能說無所說,雖復辮彫萬物,而不乖於無言,此一句明口業冷也。前言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嘎者,為無心作聲,和氣不散也。

知和曰常,

註:人能知和氣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御日:能如嬰兄,固守和柔,是謂知常之行者也。○疏: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體於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註: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於玄妙。'○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益生日祥。註: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疏:祥,多也。幾惑之人,不體生無生相,多食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煩惱障累,日日增廣。

心使氣日強。

註:心常專一為和柔,故神氣實內而形柔。若反使妄有所為,則和氣去於中,故形體日以剛強。○御日: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是日強梁之人。○疏:心,神也。氣,身也。物情顛倒,觸類生迷。豈知萬物皆空,身亦虛幻,既而以神使形,驅馳勞役,是以生死之業日日強盛。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

註:萬物壯極則枯老,枯老則不得道矣。○疏:夫盛者鈴衰,物壯則老,是知益生使氣,足驗無常,既曰無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註:不得道者早已,早已者,死也。○御曰: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雲矜壯恃強,是謂不合於道,當須早已。已,止也。○疏:已,止也。既非真道,應須止而勿為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