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遯菴先生全書/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遯菴先生全書
卷之一
作者:鮮于浹
1681年
卷二

心學至要[編輯]

天道於穆不已。地道含弘光大。人道成己成物。

陰陽之謂天。剛柔之謂地。仁義之謂人。

陰陽成象而天道著矣。剛柔成質而地道著矣。仁義成德而人道著矣。

道未始有天人之別。理一而分殊。

總天地萬物之理曰道。

右天道。

在天曰元亨利貞。在人曰仁義禮智。

陰陽五行。命之道。健順五常。性之道。

元亨利貞。天性也。生長收斂。天情也。以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天心也。

仁義禮智。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人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人心也。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

右天人心性一理。

道無無物之道。物無無道之物。離物求道則妄矣。

是故大而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微而日用動靜食息語默。皆是道矣。

斯道也。充塞宇宙。貫徹古今。不可須臾離者也。

右道不可須臾離。

天道敏生。地道敏成。人道敏學。

敏生故生物無窮。敏成故成物不測。敏學故精義入神。

生物無窮。故物與無妄。成物不測故各正性命。精義入神。故化成天下。

天地人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不過曰誠而已。

右天地人一誠。

堯典曰。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堯第一箇聖人。欽第一箇敬字。堯以欽爲首。以恭爲先。

開萬世道學之淵源。

曰克明峻德者。修身也。以親九族者。齊家也。平章百姓者。治國也。協和萬邦者。平天下也。此明明德之工夫也。九族旣睦者。家齊也。百姓照明者。國治也。黎民於變時雍者。天下平也。此明明德之功效也。

是故堯典。大學之祖也。

舜典曰。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曰濬哲文明。卽堯之欽明文思安安也。溫恭允塞。卽堯之允恭堯讓也。

曰愼徽五典。納於百揆。賓於四門。納於大麓者。此明明德之工夫也。

五典克從。百揆時敍。四門穆穆。烈風雷雨弗迷者。此明明德之功效也。

嗚呼。惟堯峻德。惟舜玄德。二帝之德業。同一揆也。

右二帝德業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中者。時中之中。無過不及而恰好道理。

舜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形氣之私。道心。性命之正。惟覺於欲則人心。覺於理則道心。要道心爲主。

精以察之。一以守之。則信能執其中矣。

堯得統於天而傳諸舜。舜得統於堯而傳諸禹。其學一也。

允執厥中者。無過不及之中。以用言。中庸之中。兼體用。故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言。

中者。中庸之宗祖。道統之淵源。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矣。

成湯齊聖廣淵。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建中於民。立賢無方。

文王徽柔懿恭。小心翼翼。於緝煕敬止。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敬勝怠義勝欲。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思兼三王。夜以繼日。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繼往聖開來學。此夫子之所以集大成也。

顏子得於博文約禮。克己復禮之言。有仰彌高之嘆。

曾子得之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聞一貫之道。作大學。

子思先之以戒懼謹獨。次之以智仁勇。終之以誠。作中庸。

孟子先之以求放心。次之以集義。終之以擴充。作七篇。

周子以誠爲本。以欲爲戒。繼孔孟不傳之道。開後來無窮之學。作通書。

二程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曰非明則動無所之。

非動則明無所用。而爲四箴以著克己之義。

朱子則見之四書而其要則尤以大學爲入道之序。持敬。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外有以極其規摸之大。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繼往聖開來學。此朱子之所以集大成也。

堯得於天而傳之舜。舜傳之禹。禹傳之湯。易傳之文武周公。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傳之周子。周子傳之兩程子。兩程子傳之朱子。

是故天之道。得堯舜而始明。堯舜之道。得孔子而大明。孔子之道。得朱子而益明。如日月之中天。

右聖賢傳道統。

聖人受天地中和之氣。故其心至剛至健至中至正至純至粹至精至密。與天地準。能彌綸天地之道。

智周萬物。道濟天下。

治本於道。道本於心。

禮樂敎化。心之發。典章文物。心之著。家齊國治天下平。

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

右聖人敎化。

堯舜肇修人紀。孔子闡明其道。父子君臣之倫。賴而不墜。

堯舜達而在上。故其道行於天下。孔子窮而在下。故其言傳於萬世。其功賢於堯舜。

微夫子則堯舜之道隱。而萬古其長夜歟。

右孔子賢於堯舜。

孔子道全德備。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其道堯舜之道。其法文武之法。

其政。尊五美屛四惡。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放鄭聲遠佞人。

其敎。詩書禮樂文行忠信。

行於天下。則猶化工之妙著於萬物。

嗚呼。夫子時中之聖人。人莫知而天獨知之。

右孔子之道全體大用。

夫子之道。貫乎古今。該乎穹壤。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

夫子其猶太極矣乎。

右孔子之道與天無間。

學之爲言。覺也。悟所不知也。

五書。曰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五經。曰易書詩禮春秋也。小學。四子之門庭。四子。五經之階除。

四書大旨。大學敬。論語敦乎仁博乎義。孟子遏人慾存天理。中庸誠。

五經。體用合一之則。易。五經之全體。春秋。五經之大用也。書。以道政事。詩。以言性情。禮。以謹節文。

五經。各分體用。則易。全體理在天地者。大用道在聖人者。書。全體欽聖人敬天之心。大用中聖人經世之法。詩。全體思無邪。大用感發善心懲創逸志。禮。全體毋不敬大用賢者不敢過。不肖者企而及。春秋。全體道本乎天地之理。大用權行於聖人之心。

右四書五經大旨體用。

先讀小學。以立其骨子。

次讀大學。以定其規模。

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

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

次讀中庸。以見古人之微妙。

右初學讀書次第。

爲學大段。在於求復性命之本然。求造聖賢之極致。學者一日只將一二端。逐句逐字。一一理會。如此久之。自當看得分明。守得純熟。

右爲學大要。

先學幼儀。入則孝出則弟。謹以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下學人事。上達天理。

先須爲己。不求聞達。

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

右學者求仁之方。

凡讀書。聖師所言。親切敬聽。弟子問辨。反覆參訂。日用做工夫。步步縝密。內積忠信。擇言篤志。內積忠信。所以進德。擇言篤志。所以居業。識得大綱模樣。細看間架。

眞積力久。首尾貫通。聖賢千言萬語。若自胸中流出。

敬則心便光明。不敬則便昏倒。未有不敬而能學者。

敬主於中。則自然端直。而邪曲之念不萌。

操存涵養。心源純熟。

明辨天理人慾。如辨黑白。

毋自欺。以自心爲嚴師。

出門如見大賓。入虛如有人。戒懼謹獨。坐如屍。立如齊。

右學問進德之要法。

小學。爲人之骨子。模範備具。大學之工夫。盡在其中。初學不可不讀。

朱子曰。不學而過時者。須看小學。消旬月工夫則可。

大學。實群經之綱領。規模廣大。節目詳盡。聖人傳心之妙。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盡在三綱領八條目。

論語。聖人敎人之法。學者求仁之術。克己復禮之要。爲政從政之則。聖賢傳道之責。靡不具在。修己治人之方。孰有過於此哉。

孟子。擴充仁義。存天理遏人慾。闢異端尊聖道。發前聖之未發。有功於聖人之門。眞命世亞聖之才矣。

中庸。子思立言性道敎三字。始言一理。中散爲萬事。未復合爲一理。贊道之極。有就天言者。有就聖人言者。有就學者言者。廣大精微。開闔變化。高下兼包。巨細畢擧。只說時中之中。先說未發之中。學者宜玩索焉。

此五書。孰讀循環。詳味奧義。如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朱子肚裏中。

大略有四。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窮理。四曰反身。

學莫先於立志。立志之初。分別古今。人品高下。孰爲可尊可慕。孰爲可賤可惡。此入德之先務也。

立志當立乎遠大。而用功必循夫近小。遠大者何。究其源也。近小者何。有其漸也。

右五書機括。

易原於太極。其理天下之至精。本於圖書。其數天下之至變。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

易只是陰陽屈伸。隨時變易。

伏羲爲卜筮而作。只畫卦爻。至孔子以理言之。

程子易傳。從孔子。朱子本義。從伏羲。

易本陰陽二字。天下之理何者不出於此。

書。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精一執中。堯舜禹相傳之心法。

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

詩。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風化天下而正人倫也。

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吟詠之間。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

禮。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經禮三百。微禮三千。

天禮。天地之序也。序故別群物。別嫌明徵。增美釋回。毋不敬。

春秋。立萬世常行之道。行二百四十二年天子之權。尊君而卑臣。內中國而外夷狄。

孟子曰。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右五經準的。

易之效。潔靜精微。

書之效。疏通知遠。

詩之效。溫柔敦厚。

禮之效。恭儉莊敬。

春秋之效。屬事比辭。

右五經效驗。

易之失。賊。

書之失。誣。

詩之失。愚。

禮之失。煩。

春秋之失。亂。

右學者讀五經之失。

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

屬事比辭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右學者能得五經之雋永。

心者一身之主。

性者心中之理。

情者心之所動。

意者心之所發。

志者心之所之也。

人有形體。而無形之理。寓於方寸之間。虛靈不昧。光明正大。敷施發用。統性情該物理。是之謂心。

性者。仁義禮智信五者。於父母則爲孝之理。於君上則爲忠之理。稟木之秀爲仁。稟金之秀爲義。稟火之秀爲禮。稟水之秀爲智。稟土之秀爲信。是爲五常。是之謂性。

情者。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是之謂情。性是體情是用。

意者。心之寂然不動之中。一念纔動之謂。如止水中間一點。水忽然動上處。

志者。心之所向那裏。勇往力行而不可止者。

心之理。是太極。心之動。是陰陽。

一人之心。卽天地之心。

理與心一。而人不能會之爲一。

須知心性情之理。乃可爲學。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右善學者先知心性情名義。

身者心之區宇。

心者性之郛郭。

性者道之形體。

氣者載理之具。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故身者。心之區宇。

心如城。性如人。故心者。性之郛郭。

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智。具而體著矣。非性無以見道。道著於性。故性者。道之形體。

右知心性當然之理。

君子之道。費而隱。

人性之當然者。氣也費也。

其所以然者。理也隱也。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右知道所以然之理。

君子愼其獨也。

一念將萌。天理已露。

人雖不知。我獨知之。

善惡之幾。判然於斯。

人雖可欺。自心之天。其可欺乎。

故提撕照管。檢防人慾。

右動時省察工夫。

聖人先存養後省察。學者先省察後存養。

君子戒愼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

主敬存養。防於未然。無時不然。常使惺惺。

戒愼乎其自家不覩。恐懼乎其自家不聞。

靜坐收斂。對越上帝。尊其瞻視。奉而周旋。

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保守天理。動靜之間。自然中禮。

右靜時存養工夫。

程子曰。至顯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顯微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學者。以其能通於此而已。

朱子曰。凡看道理。須要求箇根源來處。如爲人父。如何止於慈。爲人子。如何止於孝。爲人君爲人臣。如何止於敬止於仁。如論孝須窮箇孝根源來處。慈須窮箇慈根源來處。仁敬亦然。

窮理亦無他法。只日間讀書應事處每事理會。

道理無形體。惟因事物言語。乃可見得。是非理會。須極仔細。

以聖賢之意。觀聖賢之書。以天下之理。觀天下之事。

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

右致知。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學者須要於此體認省察之。

天理人慾。幾微之間。

以敬義二字。隨處加功。久久自當得力。義利之間。只得着力分別。不當預以難辨爲憂。聖門只此便是終身事業。非知之艱。行之爲艱。

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大禹聖人。猶惜寸陰。嗚呼小子。當惜分陰。

以書所云爲山九仞功虧一簣。爲戒。

果能精進。厥德修罔覺。

右力行。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程子曰。道卽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

又曰。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之間無適而非道也。卽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卽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爲夫婦爲長幼爲朋友。無所爲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須曳離也。

朱子曰。道之常存。初非人所能預。只是此箇自是亙古亘今。常在不滅之物。雖被人作壞。終殄滅他不得。

厭其卑近。務於高遠。不求之物而求於空虛。則非所以爲道矣。

道者。天下當然之理。原於天命。根於人性。著於日用事物之間。

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無形之理也。器非道則不立。道非器則不行。學者最宜潛玩。

右道不遠人

程子曰。萬物各具一理。而萬理同出一原。所以可推而無不通。

一物之理。卽萬物之理。

天下。只是一箇理。故推至四海而準。

朱子曰。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

一理分爲萬理。萬理合爲一理。天下之物。何理非物。何物非理。

故萬古通行者。道也。萬古不易者。理也。理無形狀。如何見得。只事物上一箇當然之則。便是理。

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亦必有當然之則。所以然者理也。所當然者義也。

右萬物各具一理。

程子曰。得之心。謂之有德。

張子曰。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

楊氏曰。仁義。足乎已。斯謂之德。

朱子曰。存之於中爲理。得之於心爲德。發見於行事爲百行。

道者。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理。行是道於己。得之心謂之德。乃仁義禮智是也。

右得之心謂之德。

天下之達道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

天下之達德三。知也仁也勇也。

達道。非知仁勇三者。不能知。不能體。不能進。

達德。非一誠。不能行也。

知如大舜。仁如顏子。勇如子路。然後可以入道。

右知仁勇

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思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推天下至誠。爲能化。

又曰。篤恭而天下平。

此湯武所以聖也。顏孟所以亞聖也。

善人。質美而未學。故其終止於善人。學問之功。無窮。故質雖不美。而善學者爲聖爲賢。

學問之功。不可誣也。聖人與我同類。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希之則是。

右學問之極功。

君子。達則以堯舜之道。孔孟之言。引君當道。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學。居於陋巷。不知老之將至。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

右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