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傷寒溯源解[編輯]

仲景為醫林之祖,著《傷寒》一書,以開渡世津梁,揭出三陽三陰,包含乾坤二氣之妙,後賢始有步趨。無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紛紛聚訟,各逞已見,捨本逐末,已至於今,故讀《傷寒》書者寡矣。亦並不知"傷寒"何所取義也。取注《傷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幾句,並未道及《傷寒》宗旨,與萬病不出《傷寒》宗旨,教後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門。予特直解之。夫曰傷寒者,邪傷於寒水之經也。太陽為三陽三陰之首,居於寒水這地,其卦為坎。陽為陰根(原本作"恨",據文義改。)。坎中一陽,即人身立極真種子,至尊無二,故稱之曰太陽。[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點,以坎中一點示氣在血中,皆喻言也。如天之日也,太陽從水中而出,子時一陽發動,真機運行,自下而上,自內而外,散水精之氣於周身,無時無刻無息不運行也。故《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的真機。要知氣化行於外,從皮膚毛竅而出水氣,水即陰,氣即陽,外出是氣上而水亦上也。氣化行於內,從溺管而出水氣。內出是水降而氣亦降也。外出者,輕清之氣,如天之霧露也。內出者,重濁之氣,如溝渠之流水也。

太陽之氣也無乖,一切外邪無由得入。太陽之氣偶衰,無論何節何候中,不正之氣干之,一年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乃是正氣,六氣中不正之氣,才是客氣。六氣,每司六十日有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畢,循環之理寓矣。必先從毛竅而入,閉其太陽運行外出之氣機,而太陽之經症即作,故曰傷寒。

今人只知冬月為傷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傷寒,只要見得是太陽經證的面目(原本作"日",據文義改。),即是傷寒也。太陽為六經之首,初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際但奶按定太陽經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復。

因近來不按經施治,用藥不當,邪不即去,正氣日衰,邪氣日盛,勢必漸漸入內,故有傳經不傳腑,傳腑不傳經,二陽並病,三陽並病,兩感為病,漸入厥陰,邪苟未罷,又復傳至太陽。遷延日久,變證百出,邪盛正衰,釀成陰陽脫絕種種危候。

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匡其失而輔其正,邪在太陽經腑,則以太陽經腑之法治之。邪在陽明經腑,則以陽明經腑之法治之。邪在少陽經腑,則以少陽經腑之法治之。邪在(原本脫,據文義補。)太陰、少陰、厥陰,或從本化,或從中化,或從標化,按定標本中法治之。舉傷寒而萬病已具,揭六經,明六氣,而一年節候已該。論客邪由外入內,剝盡元氣,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為安,似與內傷無涉。不知外邪入內,剝削元氣,乃是六。七情由內而戕,剝削元氣,毋乃非六經乎?不過外邪之感,有傳經之分,七情之傷,無經腑之變。由外入內固有提綱,由內出外,亦有考據。不過未一一指陳,未明明道破,總在學者深思而自得之。[眉批]客邪由外入內,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內為要。元氣由內出外,以溫固而收納,不使外出為要。只此兩法,誠為度世金針。

予謂一元真氣即太陽。太陽進一步不同,又進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兩步又不同。移步換形,移步更名,其中許多旨歸。外感內傷,皆本此一元有損耳。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為冬月傷寒立法,並非為內傷與雜證立法。試問內傷失血肺痿,有服甘草乾薑湯而愈者否?嘔吐泄瀉,有服理中湯而愈者否?抑鬱肝氣不舒,兩脅脹痛,有服小柴胡而愈者否?夜夢遺精,有服桂枝龍牡湯而愈者否?腎臟不溫,水泛為痰,有服真武湯而愈者否?寒濕腰痛,有服麻黃附子細辛湯而愈者否?少氣懶言,睏倦嗜臥,咳嗽潮熱,有服建中湯而愈者否?溫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湯、雞子黃連湯、四逆湯而愈者否?痢證,有服白頭翁湯、桃花湯而愈者否?腹痛吐瀉霍亂,有服理中湯、吳茱萸湯而愈者否?婦人經期、妊娠,有服桂枝湯而愈者否?痘證初起,有服桂枝湯、升麻葛根湯而愈者否?老人便艱澀,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陽虛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湯而愈者否?陰虛大便膿血,有服雞子黃連湯而愈者否中?今人不體貼,只記時行幾個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減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陰陽至理,全然莫曉,六經變化,罕有得知,愈趨愈下,不堪問矣。

附七絕一首:

傷寒二字立津梁,六氣循環妙理藏,不是長沙留一線,而今焉有作醫郎。

問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其故何也?

夫曰冬傷於寒者,傷於太陽寒水之氣也。冬令乃陽氣潛藏,正天一生水之際。少年無知,不能節慾。[眉批]節慾二字。不專指房勞,兼一切耗神耗氣之事。耗散元精,元精即天一。元精一耗,冬不藏精也。不能化生真水,即不能克制燥金之氣,故當春之際,溫病立作。二月屬卯、卯酉陽明,燥金主事。苟能封固嚴密,指冬能藏精者。元精即能化生真水,而燥金自不敢橫行無忌,春即不病溫矣。此刻辛溫固本之藥,未可遽施,當從二日傳經之法治之,未為不可。雖然如此,又當細求,而清涼之品亦不可妄用。病人雖現大熱口渴飲冷,譫語,又當於脈息,聲音之有神無神,[眉批]無神非溫,有神乃是。飲冷之多寡,大便之實與不實,小便之利與不利。有神者,可與麻杏石甘湯,無神者,可用回陽收納之法治之,庶不致誤人性命也。

辯溫約言[編輯]

今人於春令偶感外邪,發熱,身疼,口渴飲冷,汗出譫語,便閉,惡熱等情。舉世皆云溫病,動用達原飲、三消飲、升解散、三黃石膏、大小承氣、普濟消毒散,種種方法。予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眉批]客邪二字,春為風客,夏為火客,夏為濕客,按六氣候可。由太陽而趨至陽明,伏而不傳,漸入陽明之里,以此等法治之,實屬妥貼。切切不可言溫,但言風邪傷了太陽,由太陽趨至陽明。風為陽邪,合陽明之燥熱,化為一團熱邪,熱盛則傷陰,故現氣實、脈實、身輕氣粗,只宜清涼滋陰攻下等法。至於溫病,乃冬不藏精,根本先壞,這點元氣隨木氣發泄,病情近似外感,粗工不察,治以發散清涼,十個九死。予業斯道三十餘年,今始認得病情形狀,與用藥治法,一併敘陳。病人初得病,便覺頭昏,周身無力,發熱而身不痛,口不渴,昏昏欲睡,舌上無苔,滿口津液,而舌上青光隱隱;即或口渴,而卻喜滾,即或飲冷,而竟一二口;即或譫語,而人安靜閉目。即或欲行走如狂,其身輕飄無力;即或二便不利,倦臥,不言不語;即或汗出,而聲低息短;即或面紅,而口氣溫和;六脈洪大,究竟無力;即或目赤咽干,全不飲冷,大便不實,小便自利。即服清涼,即服攻下,即服升解,熱總不退,神總不清,只宜回陽收納,方能有濟。

予經驗多人,一見便知,重者非十餘劑不效,輕者一二劑可了。惜乎世多畏姜、附,而信任不篤。獨不思前賢雲,甘溫能除大熱,即是為元氣外越立法,即是為溫病立法。今人不分陰陽病情相似處理會,一見發熱,便雲外感,便用升解。一見發熱不退,便用清涼滋陰、攻下。一見二便不利,便去通利。把人治死尚不覺悟,亦由其學識之未到也。茲再將陰虛、陽虛病情錄數十條,以與將來。

辯認邪盛熱熾血傷病情[編輯]

乾嘔不止[編輯]

病人二三日,發熱不退,脈息、聲音一切有神,乾嘔不止者,此熱壅於陽明也。法宜解肌清熱。

張目譫語[編輯]

病人四五日,發熱惡熱,煩躁不寧,張目不眠,時而妄言,脈健者,此熱邪氣盛,氣主上升,故張目不眠,譫語頻臨,屬邪熱乘心,而神昏也。法宜清熱。熱清而正復,張目譫語自己。若瞑目譫詰,脈空無神,又當回陽,不可養陰。

口渴飲冷不止[編輯]

病人六七日,發熱不退,脈洪有力,飲冷不止者,此邪熱太甚,傷及津液也。法宜滅火存陰為主。

大汗如雨[編輯]

病人或六七日,發熱汗出如雨,脈大有力,口臭氣粗,聲音洪亮,口渴飲冷,此乃熱蒸於內,胃火旺極也。法宜急清肌熱。此有餘之候,並非久病亡陽可比。

舌苔干黃煩躁不寧[編輯]

病人或七八日,發熱不退,舌苔干黃,煩躁不寧,脈健身輕,腸胃已實。此胃火太甚,津液將枯,急宜滋陰攻下為主。

狂叫不避親疏[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發熱不退,氣粗身輕,脈健,狂叫,目無親疏,棄衣奔走。此邪火旺極,亂其神明,神無所主也。急宜清涼攻下,滅雲邪火,不可遲延。

二便不利[編輯]

病人或七八日,發熱惡熱,煩躁不寧,口渴飲冷,脈健身輕,二便不利。此邪熱傷陰,血液不能滋潤溝渠,通體皆是一團邪火,急宜攻下,不可遲延。

鼻如煤煙[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發熱不退,煩躁飲冷,胸滿不食,口臭氣粗,忽現鼻如煤煙。此由邪火旺極,炎薰於上也。急宜坆下。

肛門似烙[編輯]

病人或十餘日,發熱不退,脈健氣粗,煩躁不寧,飲水不已,自覺肛門似烙。此邪熱下攻於大腸,真陰有立亡之勢(原本作"熱",據文義改。)。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

小便涓滴作痛[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發熱惡熱,煩渴飲冷,舌黃而芒刺滿口,脈健身輕,小便涓滴痛者。此邪熱下趨小腸,結於膀胱也。急宜清熱利水。

食入即吐[編輯]

病人發熱惡熱,口臭氣粗,脈健,食入即吐者。此是邪熱伏於胃口,阻其下行之機,熱主上升,此刻邪熱為崇,升多降少,故食入即吐。急宜攻其邪火,邪火一滅,食自能下矣。

昏沉不省人事[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身(原本作"鼻",據文義改。)熱不退,氣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極黃而溏,或清水、血水,脈健有力,或脈細如絲,或四(原本作"曰",據文義改。)肢厥逆(原本作"立",據文義改。),人雖昏沉,其口氣蒸手,舌根必紅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熱入里,伏於其內。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溫。

日晡發熱飲冷妄言鬼神[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十餘日,外邪未解,入於里分,身雖發熱,日晡更甚,飲冷不已,妄方言鬼神。此是熱甚傷血,神昏無主。急宜養血滋陰。並非陰火上騰,元氣外越可比。

呃逆不止[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發熱不退,口渴轉增,飲水不輟,忽見呃逆連聲。此由邪熱隔中,阻其交通之氣機也。法宜攻下。

鼻血如注[編輯]

病人發熱煩燥,二便不利,口臭氣粗,忽見鼻血如注,發熱更甚者。此由邪火太甚,逼血妄行也。法宜清熱攻下,苟血出而熱退便通,又是解病佳兆。

斑疹頻發[編輯]

病人發熱不退,煩燥不寧,飲冷氣粗,脈健聲洪,煩渴飲冷,人時恍惚,乾咳不已,吐涎膠粘。此乃火旺津枯,熱逼於肺,宜潤燥清金瀉火為要。

喉痛厥逆[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發熱不退,或不身熱,脈健身輕,品氣極熱,小便短赤,神氣衰減,肌膚干粗,忽見喉痛厥逆。此邪入厥陰,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是也。急宜清潤瀉火養陰為主。

膿血下行不止[編輯]

病人或八九日,身熱不退,或身不熱,時而煩渴,時而厥逆,煩躁不寧。此厥陰邪熱,下攻於腸也。法宜清火養陰為主。

皮毛干粗[編輯]

病人或七八日,發熱不退,或身不熱,必煩氣衰,小便短而咽中干,忽見皮膚干粗,毛髮枯槁。此邪火傷陰,血液失運,急宜瀉火養陰為主。

筋攣拘急[編輯]

病人或七八日,或十餘日,發熱不退,或不身熱,煩渴咽干,小便短赤,惡熱喜冷,忽然四肢拘急不仁。此由邪火傷陰,血液不榮於筋,故見拘急。法宜滋陰瀉火為主。

陰囊如斗[編輯]

病人或十餘日,身熱未退,或不身熱,脈健身輕,心煩口渴,聲音洪亮,忽見陰囊紅腫,其大如斗,疼痛異常。此熱邪下攻宗筋,宗筋之脈,貫於陰囊,急宜瀉火養陰滋肝為主。

周身紅塊[編輯]

病人身熱脈健,煩躁不寧,忽現周身紅塊,痛癢異常。此是邪熱壅於肌肉也。宜解肌清熱瀉火為主。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編輯]

病人八九日,初發熱口渴飲冷,二便不利,煩躁譫語,忽見身冷如水,形如死人。此是熱極內伏,陽氣不達於外,證似純陰。此刻審治,不可粗心,當於氣口中求之,二便處求之。予經驗多人,口氣雖微,極其蒸手,舌根紅而不青,小便短赤,急宜攻下,不可因循姑惜,切切不可妄用姜、附。

頭面腫痛[編輯]

病人二三日,頭面腫痛,此邪熱壅於三陽也。急宜散清熱為主。

以上數十條,略言其概,其中尚有許多火證情形。有當用甘寒養陰法者,有當用苦寒攻下存陰法者,有當用清涼滋陰法者,有當用利水育陰法者,有當用潤躁救陰法者,有當用甘溫回陽救陰法者。種種不一,全在臨時變通。總之正氣生人,邪氣死人,用養陰等法,皆為陽證邪火立說,而非為陰氣上騰之陰火立說。當知陽證邪火,其人脈息、聲音一切有神。若陰氣上騰之陰火,脈息,起居一切無神,陰象全具。此乃認證關健,不可不知。

辯認陰盛陽衰及陽脫病情[編輯]

頭痛如劈[編輯]

素稟陽虛之人,身無他苦,忽然頭痛如劈,多見唇青爪甲青黑,或氣上喘,或脈浮空,或勁如石。此陽竭於上,急宜回陽收納,十中可救四五。

目痛如裂[編輯]

察非外感,非邪火上攻,或脈象與上條同,病情有一二同者,急宜回陽。若滋陰解散則死。

耳癢欲死[編輯]

審無口若咽干,寒熱往來,即非肝膽為病。此是腎氣上騰,欲從耳脫也,必有陰象足征,急宜回陽收納。

印堂如鏡[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忽然印堂光明如鏡,此是陽竭於上,旦夕死亡之徵。若不思而救之,急宜大劑回陽收納,光斂而飲食漸加,過七日而精神更健者,即有生機。否則未敢遽許。

唇赤如朱[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無邪火可征,忽見唇赤如朱。此真陽從唇而脫,旦夕死亡之徵。急服回陽,十中可救二三。

兩顴發赤[編輯]

久病與秉不足之人,兩顴發赤。此真元竭於上也。急宜回陽收納,誤治則死。

鼻涕如注[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忽然鼻涕如注。此元氣將脫,旦夕死亡之徵。急宜回陽收納,或救一二。

口張氣出[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忽見口張氣出。此元氣將絕,旦夕死亡之徵。法在不治,若欲救之,急宜回陽收納,以盡人事。

眼胞下陷[編輯]

久病之人,忽見眼胞下陷。此五藏元氣竭於下也,旦夕即死。法在不治。若欲將之,急宜大劑回陽,十中或可救一二。

白眼輪青[編輯]

久病虛損之人,忽見白晴青而人無神。此真陽衰極,死亡之徵。急宜回陽,十中可救五六。

目腫如桃[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目腫如桃,滿身純陰,並無一點邪火風熱可險。此是元氣從目脫出,急宜回陽收納,可保無虞。

目常直視[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忽見目常直視。此真氣將絕,不能運動,法在死例。若欲救之,急宜回陽,或可十中救一二。

目光如華[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目前常見五彩光華。此五臟精氣外越,陽氣不藏,亦在死例。急宜回陽收納,十中可救五六。

面色光彩[編輯]

久病虛損之人,忽見面色鮮艷,如無病之人,此是真陽已竭於上,旦夕死亡之客。若欲救之,急宜回陽,光斂而神稍健,過七日不變者,方有生機。否則不救。

面如枯骨[編輯]

久病虛極之人,忽見面如枯骨。此真元已絕,精氣全無,旦夕死亡之徵,可預為辦理後事,急服回陽,十中或可救得一二。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紙,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

久病虛極之人,並無邪火足征,忽見面赤如朱者。此真陽已竭於上也。法在不治,惟回陽一法,或可十中救一二。更有如瘀、如紙、如煤、如枯草之類,皆在死例,不可勉強施治。

齒牙血出[編輯]

素秉陽虛之人,並無邪火足征,陰象全具,忽見滿口齒牙血出。此是腎中之陽虛,不能統攝血液,陰血個溢,只有扶陽收納一法最妥。若以滋陰之六味地黃湯治之,是速其危也。

牙腫如茄[編輯]

凡牙腫之人,察其非胃火風熱,各部有陰象足征。此是元氣浮於上而不潛藏,急宜回陽收納封固為要。若以養陰清火治之,是速其亡也。

耳腫不痛[編輯]

凡耳腫之人,其皮色必定如常,即或微紅,多含青色,各部定有陰象足征,急宜大劑回陽。切勿謂肝膽風熱,照常法外感治之,是速其死也。

喉痛飲滾[編輯]

凡喉痛飲滾之人,必非風熱上攻,定見脈息、聲音一切無神,陰象畢露,急宜回陽之藥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陽浮於上,不安其宅,今得同氣之物以引之,必返其舍。若照風熱法治之,是速其危矣。

咳嗽不已[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或過服清涼發散之人,忽然咳嗽異常,無時休息,陰象全具。此是陰邪上干清道,元陽有從肺脫之勢(原本作"熱",據文義改。),急宜回陽祛陰,陽旺陰消,咳嗽自止。切不可仍照滋陰與通套治咳嗽之上方治之。若畏而不回陽,是自尋其意也。

氣喘唇青[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氣喘唇青,乃是元氣上浮,脫絕之徵,法在難治。急宜回陽降逆收納。俟氣喘不作,唇色轉紅,方有生機。苟信任不專,聽之而已。

心痛欲死[編輯]

凡忽然心痛欲死之人,或面赤,或唇青,察定陰陽,不或苟且。如心痛面赤,飲冷,稍安一刻者,此是邪熱犯於心也,急宜清火。若面赤而飲滾,兼見唇舌青光,此是寒邪犯於心也,急宜扶陽。

腹痛欲絕[編輯]

凡腹痛欲死之人,細察各部情形,如唇舌青黑,此是陰寒凝滯,陽不運行也,急宜回陽。如舌黃氣粗,二便不利,周身冰冷,此是熱邪內攻,閉其清道,急宜宣散通滯,如今之萬應靈通丸,又名兌金丸,又名靈寶如意丸,又名川督普濟丸,又名玉樞萬靈丹。一半吹鼻,一半服,立刻見效,不可不知也。

腸鳴瀉泄[編輯]

凡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有腸鳴如雷,泄瀉不止者,此乃命門火衰,髒寒之極,急宜大劑回陽,若以利水之藥治這,必不見效。予曾經驗多人。

大便下血[編輯]

凡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無火,不能統攝,有下脫之勢,急宜大劑回陽,如附子理中、回陽飲之類。

小便下血[編輯]

此條與上大便下血同。予曾經驗多人,皆是重在回陽,其妙莫測,由其無邪熱足征也。

精滴不已[編輯]

大凡好色之人,與素秉不足之人,精常自出,此是元陽大耗,封鎖不密,急宜大劑回陽,交通水火為主。予嘗以白通湯治此病,百發百中。

午後面赤[編輯]

凡午後面赤,或發燒,舉世皆謂陰虛,不知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陽氣日衰,不能鎮納其陰,陰邪日盛,上浮於外,況午後正陰盛時,陽氣欲下潛藏於陰中,而陰盛不納,逼陽於外,元氣升多降少,故或現面赤,或現夜燒。此皆陰盛之候。若按陰虛治之,其病必劇。予常以回陽收納,交通上下之法治之,百發百中。

身癢欲死[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癢極,或通身發紅點,形似風疹,其實非風疹。風疹之為病,必不癢極欲死,多見發熱身疼,惡寒惡風。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來者驟,多不發熱身疼,即或大熱,而小便必清,口渴飲滾,各部必有陰象足征,脈亦有浮空、勁急如繩可據,此病急宜大劑回陽收納為要。若作風疹治之,速其亡也。

大汗如雨[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汗如雨,此亡陽之候也。然亦有非亡陽者。夫大汗如雨,驟然而出,片刻即汗止者,此非亡陽,乃陰邪從竅而出,則為解病之兆。若其人氣息奄奄,旋出而身冷者,真亡陽也,法則不治。若欲救之,亦只回陽一法。然陽明熱極,熱蒸於外,亦有大汗如雨一條,須有陽症病情足征。此則陰象全具,一一可考。

大汗呃逆[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與過服克伐清涼之人,忽然大汗呃逆,此陽亡於外,脾腎之氣絕於內,旦夕死亡之徵也。急宜回陽降逆。服藥後,如汗止呃逆不作,即有生機。若仍用時派止汗之麻黃根、浮小麥,止呃之丁香、杮蒂,未有不立見其死者也。

身熱無神[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勞心,忽見身大熱而不疼,並無所苦,只是人困無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氣發外,宜回陽收納,一劑可愈。若以為發熱,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識。

吐血身熱[編輯]

凡吐血之人,多屬氣衰,不能攝血。吐則氣機向外,元氣亦與之向外,故身熱,急宜回陽收納為主。以不可見吐血而即謂之火,以涼劑施之。

大吐身熱[編輯]

《經》云:吐則亡陽。吐屬太陰,大吐之人,多緣中宮或寒或熱,或食阻滯。若既吐已,而見周身大熱,並無三陽表證足征。此屬脾胃之元氣發外,急宜收納中宮元氣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氣散之法治之。予於此證,每以甘草乾薑湯加砂仁,十治十效。

大泄身熱[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漸而身大熱者,此屬陽脫之候。大熱者,陽竭於上。大泄者,陰脫於下。急宜溫中收納為主。切不可一見身熱,便雲外感,一見大泄,便雲飲食。若用解表、消導、利水,其禍立至,不可不知。

午後身熱[編輯]

《經》云:陰虛生內熱。是指邪氣旺而血衰,並非專指午後、夜間發熱為陰虛也。今人全不在陰陽至理處探取盈縮消息,一見午後、夜間發熱,便雲陰虛,便雲滋水。推其意,以為午後屬陰,即為陰虛,就不知午後、夜間正陰盛之時,並非陰虛之候。即有發熱,多屬陰盛隔陽於外,陽氣不得潛藏、陽浮於外,故見身熱。何也?人身真氣從子時一陽發動,歷丑寅卯辰已,陽氣旺極,至午未申酉戌亥,陽衰而下潛藏。今為陰隔拒,不得下降,故多發熱。此乃陰陽盛衰,元氣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

予於此證,無論夜間、午後發燒熱,或面赤,或唇赤,脈空,飲滾,無神,即以白通湯治之,屢治屢效。

皮毛出血[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皮毛出血,此乃衛外之陽不足,急宜回陽收納,不可遲延。

陰囊縮入[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囊縮腹痛,此厥陰陰寒太甚,陽氣虛極也,急宜回陽。或用艾火燒丹田,或臍中;或以胡椒末裹塞臍中,用有力人口氣吹入腹中,痛止即止,亦是救急妙法。

兩腳大燒[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或夜臥,或午後兩腳大燒,欲踏石上,人困無神。此元氣發騰,有亡陽之勢,急宜加陽收納為主。切不可妄雲陰虛,而用滋陰之藥。

兩手腫熱[編輯]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兩手腫大如盂,微痛微紅,夜間、午後便燒熱難忍。此陰盛逼陽,從手脫也,急宜回陽收納為主。

兩乳忽腫[編輯]

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兩乳腫大,皮色如常,此是元氣從兩乳脫出,切勿當作瘡治,當以回陽收納為主。

瘡口不斂[編輯]

凡瘡口久而不斂,多屬元氣大傷,不能化毒生肌,只宜大劑回陽。陽回氣旺,其毒自消,其口自斂。切忌養陰清涼,見瘡治瘡。

痘瘡平塌[編輯]

凡痘瘡平塌,總原無火,只宜大劑回陽,切不可兼用滋陰。

肛脫不收[編輯]

凡素秉不足之人,或因大泄,或因過痢,以致肛脫不收。此是下元無火,不能收束,法宜回陽,收納腎氣。或灸百會穴,亦是良法。

小便不止[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小便日數十次,每來清長而多。此是下元無火也,急宜回陽,收納腎氣,切不可妄行利水。

腹痛即泄[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多有小腹一痛,立即泄瀉,或溏糞,日十餘次。此屬下焦火衰,陰寒氣滯,急宜回陽。切不可專以理氣分利為事。

身疼無熱[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身疼,而卻不發熱者,是里有寒也,法宜溫里。但服溫里之藥,多有見大熱身疼甚者,此是陰邪漬散,即愈之徵,切不可妄用清涼以止之。

身熱無疼[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與服克代宣散太過之人,忽見身熱,而卻無痛苦,並見各部陰象足征。此是陽越於外也,急宜回陽收納,不可妄用滋陰、升散。

身冷內熱[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身外冷而覺內熱難當,欲得清涼方快。清涼入口,卻又不受,舌青滑而人無神,二便自利。此是陰氣發潮,切不可妄用滋陰清涼之品,急宜大劑回陽,陽回則陰潮自滅。若果系時疫外冷內熱之候,其人必煩燥,口渴飲冷,二便不利,人必有神,又當攻下,回陽則危。

身熱內冷[編輯]

久病之人,忽見身大熱而內冷亦甚,疊褥數重。此是陽越於外,寒隔於內,急宜回陽,陽氣復藏,外自不熱,內自不冷。切不可認作表邪,若與之解表,則元氣立亡。此等證多無外感足征,即或有太陽表證,仍宜大劑回陽藥中加桂、麻幾分,即可無虞。

身重畏冷[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見身重畏冷者,此是陰盛而陽微也,急宜回陽。

身強不用[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與過服克伐宣散之人,忽然身強不用。此是真陽衰極,陽氣不充,君令不行,陰氣旺甚,阻滯經脈,宜大劑回陽,陽旺陰消,正氣復充,君令復行,其病自己。世人不識,多以中風目之,其用多以祛風,每每釀成壞證,不可不知也。

腳輕頭重[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人忽見腳輕頭重。此是陰乘於上,陽衰於內也。急宜回陽,收納真氣,陽旺陰消,頭重不作,便是生機。

腳麻身軟[編輯]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多有腳麻身軟者。此是陽氣虛甚,不能充周,急宜甘溫扶陽。陽氣充足,其病自己。

氣喘脈勁[編輯]

久病之人,忽見氣喘脈勁,此陽竭於上,旦夕死亡之候,急急回陽,十中可救一二。但非至親,切切不可主方,即主方亦必須批明,以免生怨。切不可見脈勁而雲火大,便去滋陰降火。

吐血脈大[編輯]

凡吐血之人,忽見脈來洪大(原本作"太",據文義改。)。此陽竭於上,危亡之候也。今人動云:吐血屬火,脈大屬火,皆是認不明陰陽之過也。[眉批]人能知得血是水,氣是火,便知得滋陰之誤,姜、附之效也。

虛勞脈動[編輯]

凡虛損已極之人,脈象只宜沉細。若見洪大細數,或弦,或緊,或勁,或如擊石,或如粗繩,或如雀啄、釜沸,皆死亡之候。切切不可出方。果系至親至友,情迫不已,只宜大甘大溫以扶之。苟能脈氣和平,即有生機。切切不可妄用滋陰。要知虛損之人,多屬氣虛,所現證形,多有近似陰虛,其實非陰虛也。

予嘗見虛損之人,每每少氣懶言,身重嗜臥,潮熱而口不渴,飲食減少,起居動靜,一切無神,明明陽虛,並未見一分火旺陰虛的面目。

近閱市習,一見此等病情,每稱為陰虛,所用藥品,多半甘寒養陰。並未見幾個膽大用辛溫者,故一成虛勞,十個九死。非死於病,實死於藥,非死於藥,實死於醫。皆由醫家不明陰陽至理,病家深畏辛溫,故罕有幾個得生,真大憾也。

以上數十條,揭出元氣離根,陽虛將脫危候,情狀雖異,病源則一。學者苟能細心體會,胸中即有定據,一見便知,用藥自不錯亂。雖不能十救十全,亦不致誤人性命。但病有萬端,亦非數十條可盡,學者即在這點元氣上探求盈虛出入消息,雖千萬病情,亦不能出其範圍。予更一言奉告,夫人身三百六十骨節,節節皆有神,節節皆有鬼,神者,陽之靈,氣之主也。此言節節,皆正氣布護。鬼者,陰之靈,血之主也。此言節節,皆真陰布護。故前賢雲。鬼神塞滿宇宙。宇宙指天地,指人身也。無論何節出現鬼象,即陰邪也。即以神治之。神,陽也,火也,氣也。以陽治陰,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扶南瀉北之意,即補火治水義。用藥即桂、附、姜、砂,一承是也。無論何節現出邪神為殃,言邪神者,明非即正氣之盛,指邪氣之盛,邪氣即邪火也。乾坤以正氣充塞,正氣不能害人,氣始能害人,故曰邪神。又可以鬼伏之。鬼,陰也,血也,水也。邪神,邪火也。鬼伏神,即以水治火,滋陰降火。用藥即三黃石膏、大小承氣一派是也。今人動雲滋陰降火,皆是為邪火傷陰立說,並未有真正陰虛。即謂陰虛,皆陽虛也。何則?陰陽本是一氣,不可分也。故《經》云:氣旺則血旺。氣衰則血衰,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在則血在,氣亡則血亡。明得此理,便知天一生水之旨歸,甘溫、辛溫回陽之妙諦。學者不必他處猜想,即於鬼神一語,領會通身陰陽,用藥從陰從陽法度,認得邪正關鍵,識得諸家錯誤,便可超人(原本作"入",據文義改。)上乘,臻於神化。

辯脈切要[編輯]

浮脈主風、洪脈主火、實脈主熱、數脈主熱、緊脈主寒、滑脈主痰、沉脈屬陰、遲脈屬寒、細脈不足、微脈不足、虛脈不足、弱脈不足

以上脈象,諸書言:浮主風也,洪與實、數、緊、滑主火、主熱、主寒、主痰也。予謂浮脈未可遽為風。洪、大、實、數、緊、滑未可遽慨為火、為熱、為寒、為痰也。沉、遲、細、微與虛、弱,亦未可遽概為陰、為寒、為不足、為虛損也。要知外感脈浮,而病現頭疼身痛,發熱惡風、自汗、鼻築流清,始可以言風也。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亦浮,猶得以風言之乎。洪、大、實、數之脈,而病現發熱惡熱,煩躁,口渴飲冷,譫語,口臭氣粗,二便閉塞之類,始可以言火、言熱也。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有極洪、極長、極實、極數、極勁之類,又尚得以時行火熱證言之乎?緊寒、滑痰之脈,而病現身疼,發熱畏寒,與吐痰不體之類,始可言寒邪痰濕也。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亦有極緊、極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沉、遲、細、微、虛、弱之脈,而病現面白唇青,少氣懶言,睏倦嗜臥之類,乃可以言不足,言虛寒,言陰陽兩傷。若外邪深入,協火而動,閉其清道,熱伏於中,陽氣不達於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氣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為陽極似陰,又尚得以氣血虛損言之乎?總之,脈無定體,認證為要,陰陽內外,辯察宜清。雖二十八脈之詳分,亦不過資顧問已耳。學者苟能識得此中變化,便不為脈所囿矣。

切脈金針[編輯]

夫脈者,氣與血渾而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脈皆會於此。其妙在散於周身,隨邪之淺深、臟腑之盛衰,人性之剛柔、身體之長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變化萬端。其綱在浮、沉、遲、數,其妙在有神、無神。即有力、無力也。有神無神者,即盈縮機關,內外秘決。他如浮、洪、長、大、數、實,皆為盈,為有餘之候。果病情相符,則為脈與病合,當從有餘立法施治。如脈雖具以上等象,而病現不足已極,則為脈不合病,當舍脈從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勿惑於浮風、洪火之說。若按浮風、洪火治去,則為害非淺。沉遲、細、微虛、弱皆為縮,為不足。果病情相符,則為脈與病合,當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脈雖具以上等象,而病現有餘以極,又當舍脈從病。切勿惑於沉、遲、細、微為虛損。若按虛損治去,則為禍不淺。予恆曰:一盈一縮,即陰陽旨歸,萬病繩墨。切脈知此,但易認證,庶不為脈所囿矣。

相舌切要[編輯]

舌上白苔[編輯]

病人雖舌現白苔,並未見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惡熱等情,切不可認為表證,認為瘟證。當於脈息,聲音、起居動靜,有神無神處探求病情,自有着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證足征,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舌上黃苔[編輯]

病人雖舌現黃苔,無論干黃色、潤黃色、老黃色、黑黃色,並未見口渴飲冷,煩躁,惡熱,便閉等情,切不可便謂大旺熱極,當於陽虛,真氣不上升處理會,病情上理會,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見便閉,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必煩飲冷,精神有餘等情,便當攻下,不可遲延。

舌上黑苔[編輯]

病人雖舌現黑苔,無論干黑色、青黑色、潤黑色、雖現陰象,切不可即作陰證施治。如其人煩躁,口渴飲冷,惡熱身輕,氣粗口臭,二便閉結,即當攻下,不可遲延。如其人安靜懶言,睏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當回陽,不可遲延。

舌上紅黑色

舌上潤白苔

舌根獨黃色

舌上白黃色

舌上黃芒刺

舌尖獨青色

舌上黑黃色

舌上黑芒刺

舌根獨黑色

舌上青黃色

舌上白芒刺

舌尖慘紅色

舌上粉白苔

舌上青紅色

舌心獨黃色

舌上干白苔

舌上淡黃色

舌邊獨白色

舌裂而開瓣

舌如豬腰色

舌之分辯,實屬繁冗,亦難盡舉。姑無論其舌之青、黃、赤、白、黑、干潤、燥裂、芒刺滿口、紅白相間、黃黑相兼,統以陰陽兩字盡之矣。是陰證則有陰象足征,是陽證則有陽證可憑。識得此旨,則不專以舌論矣。諸書紛紛論舌,言某舌當某藥,某舌當某方,皆是刻舟求劍之流,不可為法。學者務於平日,先將陰陽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見便知,亦是認證要着。

萬病一氣說[編輯]

病有萬端,發於一元。一元者,二氣渾為一氣者也。一氣盈縮,病即生焉。有餘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脈來洪大,氣之盈也,脈來數實,脈來浮滑,氣之盈也。間亦不足。脈來洪大數實浮滑,乃邪實火盛,此為有餘。久病暴脫,亦有此脈象,不可不知。脈來遲細,氣之縮也,脈來短小,脈來虛弱,氣之縮也。間亦有餘。脈來遲細短小虛弱,皆為不足。若溫病熱極脈伏,亦有此脈,不可不知。脈來劈石,脈來魚尾,脈來雀啄,脈來釜沸,脈來掉尾,脈來散亂,氣之絕也。

推之面色如珠,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惡熱,則為邪實火旺。久病無神,虛極之人而面赤,則為陽竭於上,脫絕之候,色如雞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則為肝病。有神主肝旺、無神主肝虛。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面白者,方以病論。白而有神,肺氣嘗旺。白而無神,肺虛之徵。自如豬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黃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黃,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黃,方以病論。黃而有神,胃積之盛。黃而無神,氣弱之徵。黃而鮮明者吉,黃如塵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論。黑而有神,腎氣尚旺。黑而無神,腎氣衰弱。黑如鳥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論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額屬心,而黑氣可畏。鼻屬土,而青色堪驚。骸下黃而水病,腮左白而肝傷,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氣色之變化多端,明暗之機關可據。

至若審音察理,五音細詳。五音指宮、商、角、微、羽,以應人身五臟也。聲如洪鐘,指邪火之旺極。素來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聲洪,則為邪實火旺,法宜瀉火為主。語柔而細,屬正氣之大傷。素來聲細,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聲低息短,則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熱已現。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陽明之氣實方張。狂叫乃胃熱極。瞑目而言語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氣虛極,神不守舍也。張目而呼罵叨叨,最烈最橫。肝火與心胃邪旺,其勢其不可撲滅。

曰飲食,曰起居也,須考證。食健力健,言氣之盈,食少力少,本氣之縮。飲冷飲滾兮,陰陽之形蹤已判。好動好臥兮,虛實之病機畢陳。

至於身體,更宜詳辯。肌肉豐隆,定見胃氣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氣之微。皮膚干潤,判乎吉凶。毛髮脫落,知其正敗。

要知風氣為殃,春溫之名已播。火氣作崇,暑熱之號已工。濕氣時行,霍亂之病偏多。燥氣行秋,瘧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嚴寒,傷寒名著。一年節令,病氣之變化無窮,六氣循環,各令之機關可據。六氣,即是六經,六經仍是一經。五行分為五氣,五氣仍是一氣。揭太陽以言氣之始,論厥陰以言氣之終,晝夜循環,周而復始。病也者,病此氣也。周身骨節、經絡。皆是後天有形之質。全賴一氣貫注。雖各處發病,形勢不同,總在一氣之中,神為氣之宰,氣傷則神不安,故曰病。氣也者,周身軀殼之大用也。身中無氣則無神,故曰死。用藥以治病,實以治氣也。氣之旺者宜平。正氣不易旺,惟邪氣易旺,須當細分。氣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雖,當知。氣之升者宜降,瀉其亢盛。氣之陷者宜舉,氣之滯者宜行,氣之郁者宜解,氣之脫者宜固,氣之散者宜斂。知其氣之平,知其氣之變,用藥不失宜,匡救不失道,醫之事畢矣。

胎元圖[編輯]

胎元圖說[編輯]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氣,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謂,胎元之消息也,稱為祖氣,號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點真氣。[眉批]陽精陰血。各具真氣,故曰真氣寓於凡精凡血之中。二氣渾為一氣,一氣中含五氣,五氣,即青黃赤白黑,秉天也。五氣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腎。《經》云:二五之精妙合二凝是也。五氣發生萬物。陰陽配合,迭相運用,化生五臟六腑,百脈經絡,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後,乾坤即在五行之內。五氣生萬物,一物一太極,一物一陰陽。陽之用從晝,陰之用從夜,此坎離之功用所由分,而萬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萬理攸分,由萬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謂也。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皆是由明善復初,以知得個中這一點機關,這一點胎元消息也。其中這一點真消息,逐日運行,無刻休息。子時發動,由下而中而上,陽根於陰,故由下而發土。由上而中而下,陰根於陽,故由上而趨下,此陰陽互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環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陽已分,下中上為三部,陽主上升,一氣分為三部,即太陽、陽明、少陽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陰已定,上中下為三部。陰主下降,陽從背面,陰從腹面。三陰即太陰、少陰、厥陰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義於此分,六氣六經之所由判,亦無非這一點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仲景知得六步之精義,移步換形,移步更名,變化萬端,不出範圍。予初業斯道,即聞諸師雲,萬病不出六經,不出陰陽。終不了了。冥心之餘,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識師言之不謬,仲景之骨髓如見矣。

用藥須知[編輯]

外感風寒忌收納也[編輯]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則引邪入里,變證百出。切不可妄用溫固收納,收納為關門捉賊,延禍匪輕。切不可妄用滋陰,滋陰則留戀陰邪,病根難除。只宜按定六經提綱病情施治,庶不誤人。

內傷虛損忌發散也[編輯]

凡內傷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閉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陽之品,盪去陰邪,清升濁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識,稱為陳寒入脫,純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釀成脫證。不知病既內傷,正虛無疑,而更用此宣散,則一線之正氣,又為大傷,豈能久延時刻,而不脫絕者乎。

凡內傷之人,多半胸滿不食,痰多。由中宮氣衰,轉輸失職,陰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溫中醒脾助正,胸滿、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盪破滯之品,每每釀成腹脹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內傷之人,多有身熱而卻不疼,雖然內熱,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陽收納。收納則陽不外越,而身熱自己。陽回則鎮納陰邪,而陰潮不作。諸書稱內熱由陰虛,不知陽衰而陰鬼立出,即晝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識,一見發熱,稱為外感,便以發散投之必危;一見內熱,稱為陰虛,滋陰降火必殆。

陽虛吐備忌滋陰也[編輯]

凡吐血之人,由正氣已衰,中宮不運,陰邪僭居陽位,久久積聚,陽無力以施運行之權,陽無力以申乾剛之令,一觸即發,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溫扶陽,以申其正氣,正氣日申,陰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見吐血,便以滋陰止血之品,希圖速效,究意釀成死證。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陰虛吐血忌溫補也[編輯]

凡陰虛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餘,火伏於中,逼血妄行。吐後人不睏倦,此乃有餘之候,百中僅見一二。只宜清涼,平其有餘。若照陽虛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陽虛一切病證忌滋陰也[編輯]

凡陽虛之人,多屬氣衰血盛,無論發何疾病,多緣陰邪為殃,切不可再滋其陰。若更滋其陰,則陰愈盛而陽愈消,每每釀出真陽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陰虛一切病證忌溫補也[編輯]

凡陰虛之人,多屬氣盛血衰,無論何部發病,多緣火邪為殃,切不可再扶其陽。若扶其陽,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編輯]

太陽病,發熱身疼,自汗,惡風者,當發汗。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微發汗。太陽病表症未罷,發汗未過,脈浮數者,仍可發汗。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太陰病汗後不解,仍發熱,脈浮者,當復汗之。傷寒發汗本無體,隨邪之淺深,本氣之盛衰,有大發汗,復發汗,微發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溫經亦得汗而解,回陽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編輯]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發熱身疼,脈浮緊者,當發汗。假令尺脈遲弱者,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發汗,津液現已傷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下元虛也。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水濕必散於周身,而成浮腫脹滿。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內亡,客熱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以其血液虛也。瘡家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盛故生瘡,汗之則表愈虛而熱愈熾,熱則傷血,熱則生風,故變為痙。少陰病,脈沉細數。沉為在里,不可發汗。大便素難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以其血液既少,而復奪之,表虛里實,故譫語。汗家不可重發汗,發汗則心神恍惚,蓋以汗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無所主,故見恍惚。虛人發熱,無身疼者,不可發汗,發汗則陽亡。蓋以發熱乃陽越於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誤汗之,陽必亡。血氣欲絕,手足厥冷,引衣踡臥,不可發汗,發汗則殆。厥證脈緊,不可發汗,汗則聲絕咽嘶舌萎。要知陽厥宜下,即熱深厥深是也。陰厥宜回陽,即四逆湯法之也。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宜和解,不宜發汗,發汗則變證百出。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原本作"頂",據文義改。)強痛,或眩冒,時加結胸,心下痞硬者,不可發汗。風溫證不可發汗,汗之則熱盛,汗則血傷也。濕溫證不可發汗,汗之衛陽虛,津液竭,熱必盛也。虛煩證不可發汗,汗之則心血虛,而煩愈盛也。午後熱,不可發汗,汗之則陽亡。久病陽虛陰虛,一切諸證,不可擅發汗。

病有宜吐者[編輯]

病如桂枝證,頭不疼,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和息者,此為有寒。一雲內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則利止。少陽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病手足逆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病在胸中,當吐之。凡病在膈上,脈大胸滿多痰者,食在胃口,脈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編輯]

脈虛、脈微者,不可吐。太陽病乾嘔,嘔逆者,不可吐。吐之則傷胃。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宜吐,當溫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則為逆。

病有宜下者[編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當下之。不利,見譫語者,有屎燥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腎水將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絕之水也。少陰證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陰邪熱入胃府也,土勝則水干,宜急下以救腎水。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為肝色,肝邪乘腎,故下利。陽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陰傳陽明腑證也。厥陰證,舌卷囊縮,宜急下之。此證有寒極而縮者,宜溫。此由陽明之熱,陷入厥陰,陽明主潤宗筋,宗筋為熱所功,弗榮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縮,此為熱極,故宜急下以存陰也。

須知胃為五臟之大源,凡胃受熱,處處皆可傳及。總之,土燥則水易虧,故陽明與厥陰皆有急下法。法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編輯]

仲景云:陽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則引邪入里也。脈浮大者,不可下。浮大為在表也。惡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胃中虛冷故也。陽明病應發汗,反下之,則為大逆。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脈細數者,不可下。細數為血虛有熱,下之熱邪入里,恐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則內冷,不嗜食,完谷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陽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陰盛而陽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腹脹可按而減者,不可下,里虛而邪未實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陽明病,面赤,心下雖微滿,不可下,邪未實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者,不可下。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髒結無陽證,舌上苔滑,安靜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數者,不可下,乃脾約丸證也。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宜蜜煎導之。

凡病之當汗與不當汗,當吐與不當吐,當下與不當下,淺深各有定據,不得砐行妄為。務宜詳察病情,診視脈象有神無神,聲音微厲,飲熱飲冷,喜按畏按,各處搜求,自然有下手處也。

服藥須知[編輯]

大凡陽虛陰盛之人,滿身純陰,雖現一切證形,如氣喘氣短,痰多咳嗽,不食嗜臥,面白唇青、午後、夜間發熱,咽痛,腹痛泄瀉,無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軟手弱,聲低息微,脈時大時勁,或浮或空,或沉或細,種種不一。皆宜扶陽,驅逐陰邪,陽旺陰消,邪盡正復,方可了扶陽之品。但初服辛溫,有胸中煩燥者,有昏死一二時者,有鼻血出者,有滿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上竅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為準,即吃一二口冷水,皆無妨。服辛濁溫四五劑,或七八劑,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輟。此是肺胃之陰邪,從上出也,切不可清潤。服辛溫十餘劑後,忽然周身面目浮腫,或發現斑點,痛癢異常,或汗出,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七竅而出也,以飲食漸加為準。服辛溫十餘劑,或二十餘劑,或腹痛泄瀉。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下竅而出也。但人必睏倦數日,飲食懶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溫回陽,而擊身反見大痛大熱者,陰陷於內,得陽運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熱藥,總要服至周身、腹中發熱難安時、然後與以一劑滋陰,此乃全身陰邪化去,真陽已復,即與以一劑滋陰之品,以斂其所復之陽,陽得陰斂,而陽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濟,而體健身輕矣。雖然邪之情形,萬變莫測。以上所論,不過略陳大意耳,學者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