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制定機關: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在維基數據編輯
法律位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性法規在維基數據編輯
立法機關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維基數據編輯
有效區域重慶市在維基數據編輯
公布日期2017年9月29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施行日期2018年1月1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收錄於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在維基數據編輯

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2002年12月6日重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4年6月28日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取消部分地方性法規中行政許可項目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5年5月27日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關於修改〈重慶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0年7月23日重慶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

第三章 監測與預報

第四章 防災減災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防禦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大雪、寒潮、高溫、低溫、乾旱、大風、冰雹、雷電、大霧、連陰雨、霜凍等氣象原因造成的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衍生災害,是指上述氣象原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災害。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防禦,是指對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防和減災活動。

第三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負責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氣象災害等級的評估、調查、核實,氣候環境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禦等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減災工作。

市和區縣(自治縣)的農業、水利、環境保護、地質、林業、消防、規劃、通信、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與氣象災害防禦的義務。

第二章 防禦規劃與設施建設

第七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轄區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易發區、氣候與氣象災害趨勢分析預測、防禦目標與任務、監測站點建設、預警防禦系統和設施建設、防災減災預案和措施、有關部門職責等內容。

第八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編制氣象災害信息分析加工處理系統、氣象災害預報發布系統、預警標識設施、人工影響天氣系統、雷電災害防禦系統等氣象災害預警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九條 市氣象主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需要,會同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編制全市氣象探測設施、氣象專用傳輸設施、大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等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依法應由國務院批准的,由市人民政府審定後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第十條 氣象災害防禦系統建設規劃和氣象設施建設規劃的調整、修改,必須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一條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健全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綜合處理系統、自動氣象探測、閃電定位、氣象信息傳輸網絡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

第十二條 無線電管理部門應當安排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確保氣象災害信息的傳輸。

第三章 監測與預報

第十三條 市氣象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根據防禦氣象災害的需要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網絡。

第十四條 聯合監測網絡成員單位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審定。

聯合監測網絡的成員單位應包括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其他有關部門、單位及其所屬的氣象台站、觀(監)測哨點。

第十五條 聯合監測網絡成員單位應當及時、準確地向市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信息和雨情、水情、災情等信息。

第十六條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研究,提高對氣象災害的分析預測能力和預報準確率。

第十七條 氣象主管部門應當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對因氣象原因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城市火災、酸雨、大氣污染等氣象衍生災害的氣象監測和預警,協助做好氣象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工作。

第十八條 各級氣象台站監測到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時,應立即報告同級氣象主管部門。

氣象主管部門對氣象台站報送的氣象災害信息匯總分析後,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於一時不能完全了解清楚的緊急重大氣象災害信息,應當邊上報邊核實,並根據工作進展及時上報後續情況,不得延報或瞞報。

第十九條 災害性氣象警報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按職責分工發布;氣象衍生災害預報由有關單位與氣象主管部門向社會統一發布;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發布。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 對暴雨、雷電、大風、高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氣象主管部門應在主要車站、碼頭和戶外旅遊景點等公共場所設置社會公眾預警標識,及時預報。

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廣播、電視、氣象電話專線等傳播媒體及時發布,廣播、電視等媒體應當及時增播或者插播。

第四章 防災減災

第二十一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組織氣象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方案和應急預案。

第二十二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的氣象災害預測信息,及時啟動氣象災害防禦方案。氣象災害發生後,應當根據損失範圍和程度,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二十三條 氣象災害發生地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開展災情調查和救助工作。重大氣象災害的災情調查和救助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統一組織和領導。

氣象災情調查結果應及時向上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不得虛報、瞞報或遲報氣象災情。

第二十四條 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氣象主管部門負責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統一組織實施。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配合氣象主管部門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有關工作。

第二十五條 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由市和區縣(自治縣)氣象主管部門制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六條 新建、改建、擴建和已建建設項目,應當根據國家和重慶市技術標準安裝相應的防雷裝置。

第二十七條 防雷裝置的安裝設計、施工應當符合國家和重慶市的技術規範,並接受氣象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八條 氣象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防雷裝置的檢測工作。

防雷裝置應定期進行檢測。易燃、易爆、危險場所的防雷裝置每半年檢測一次。

第二十九條 從事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取得相應的資質。

第三十條 有關單位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必須使用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的或經其審查合格的氣象資料。

第三十一條 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部門應會同氣象主管部門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納入建設規劃,加強氣象安全保障。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法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的,由氣象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對違法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的單位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對違法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的個人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 應當安裝防雷裝置而沒有安裝或安裝不符合要求的,由氣象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並再次責令其限期改正;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拒絕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而又拒不整改的,由氣象主管部門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 使用非氣象主管部門提供的或未經氣象主管部門審查合格的氣象資料進行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由氣象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單位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聯合監測網絡成員單位不及時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的氣象信息和雨情、水情、災情信息的,由市氣象主管部門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有關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氣象主管部門、氣象台站的工作人員對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瞞報、遲報,或者玩忽職守導致漏報、錯報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玩忽職守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性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