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續藏經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  唐 孟獻忠撰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上(並序)

    梓州司馬 孟獻忠 撰   夫般若者。乃諸佛之智母。至道之精微。為法海之泉源。實如來之秘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於名相而界入。稱謂稽而不逮。離於見聞覺知。智識詮而逾遠。無行無得。所以致其功。不住不染。所以成其慧。探其妙者。行皆道場。達其理者。動為佛事。至於一十二經。八萬四千之法。等三辰之競耀。仰慧景而同暉。類五衢之爭馳。入真乘而共轍。惟寂惟寞。感而遂通。何慮何思。誠而必應。其有一念淨信。四偈受持。福無量而無邊。廣大侔於法界。果不生而不滅。究竟等於虛空。故能使修羅之軍。尋聲而遠遁。波旬之騎。藉響而旋奔。鈎爪鋸牙。挫芒衄(如盡反)銳。洪濤(音桃)烈火。息浪韜炎。厲(音例)氣煙凝。毒不能害。交陳雲合。刃不能傷。含識必該觸類而長。亦猶洪鐘虛受。響無擊而不揚。明鏡高懸。物有來而斯見。則知幽顯葉贊。萬匯(音謂)所以虔誠。釋梵護持。百神由其侍衛。今者取其靈驗。尤着異跡。克彰經典之所傳。耳目之所接。集成三卷。分為六篇。其有見賢而思齊。聞義而勇猛。如磨玉之子。守劍之賓。如周處之遇士衡。長清三橫。仲由之逢宣父。即列四科。仁遠乎哉。欲之而至。雖不足發揮聖教。光闡大乘。庶貽諸子孫。以勵同志。於時大唐開元六年。歲次戊午。奧四月乙丑。朔八日壬申撰畢。

  救護篇第一(並序十九章) 延壽篇第二(並序十二章)   救護篇第一(並序十九章)

  昔者魯連談笑而秦軍自卻。干木偃息而魏主獲安。聞鄭玄之名。群凶不入。憚太公之化。神女銜悲。況乎象帝之先。法王之母。三明八正。待思而成。九惱六纏。因之而滅。無名無相。則萬德俱圓。無取無行。則眾功咸備。若持若誦。護國護身。投烈火而不然。溺層波而詎沒。般若之力。其大矣哉。故以救護之篇。冠於章首。蕭瑀(音雨)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曰。邢州治中柳儉。隋末任扶風岐陽官監。初為李密王事。橫被牽引。在大理禁。常誦金剛般若。猶有兩紙來未遍。忽然睡。夢見一婆羅門僧語儉雲。檀越早誦經遍。即應得出。儉即驚覺。(音教)晝夜勤誦。不敢懈息。更經兩日。至日午時。忽然有勑放赦。追向朝堂。遂蒙釋放。儉後一時家中夜在房外誦般若經。三更忽聞奇異香氣。儉起尋香。周無燒處。以此證驗是誦般若功德之力也。爾來倍更恭敬。晝夜精勤。不敢懈怠。專心誦持。已得五千餘篇。至今不闕。   郎余令冥報拾遺曰。京兆杜之亮。元明隨仁壽中為漢王諒府參軍事。諒於并州舉兵反。諒敗之後。之亮與僚屬等皆系獄。惶懼母氏為憂。日夜悲泣。忽於夢中見一沙門。曰。但能誦金剛般若經。可度此厄。及曉便求此經誦之。寢食之餘。未曾暫輟。無幾。主司引囚伏法。之亮身預其中。唱名咸死。唱訖。之亮輙漏無名。如此者三。主與屬皆被鞭撻。俄而會赦(音舍)免。明慶中卒於黃州(余令與之亮鄉親。先〔所〕知委〔也〕)。   宗正卿竇(音豆)彈(正上也)德玄。麟(音鄰)德元年中。被使揚州按察。渡於淮水。船已去岸數十步。見岸上有一人。手齎小幞。形容慘悴。日復將暮。更無餘船。德玄慜之。令船卻就岸。喚此人上船同渡。至中流。玄食次。並與之食。及至渡訖。其人不離馬後。行可數里。玄問雲。汝是何人。答雲。是鬼王。令於揚州追竇大使。玄雲。竇大使名何。答雲。名德玄。玄即求守鬼。作何方便得免。鬼去甚。媿公賜食。為公先去。公但誦金剛般若經一千遍。即來相報。玄至揚州。經一月余。日誦經數足。其鬼即來。雲。公誦經數已足。大好。終須相隨見王。於是公卻入房。因便悶絕。經一宿始覺。初與鬼相隨。至一所。高門列戟。如大州門。鬼曰。請公且住此。某當先報王。鬼即先入。玄於屏障。遙聽聞王語鬼雲。你為他作計。遂笞(音痴)鬼三十。鬼即出來。袒而示之雲。為公吃杖。便引玄入。見一着紫人。下階相揖曰。公有大功德。尚未合來。請公即還。出門落坑。便覺其鬼復來。見玄索食及紙錢。玄即與食及紙錢。鬼雲。公猶有傍厄。須遣道士上章。其正報誦經已銷訖。侍上章了。還來報公。玄即請道士上章。鬼即來雲。上章不達。為有錯字。又更上章。鬼又雲。還錯一字。玄即自勘之。果並錯字。即更令上章。鬼雲。此回達訖。更無厄難。德玄問鬼以官祿年命之事。鬼雲。公從宗正卿。次任殿中監。次任大司憲。次任太子端尹。次任司元太常伯。次任左相。年六十四。鬼便不見。後所歷官。果如鬼言。當時道士集記此事。號為竇大使上章錄雲。玄亦奏知。奉勑告群臣。各令誦金剛般若經(德玄曾孫提於梓州過。〔具說〕錄之)。   廣平游珣。貞既久視年中任桂府戶曹參軍事。有一女。患瘦病已經數年。珣考滿歸至洪州。女病漸困。珣與妻宋氏謀雲。既是惡病。恐後相染。必若不救。棄之水中。俗雲利後。遂即輿出此女。女雲。某乙生年讀金剛般若經。請於主人佛堂。暫讀一遍。冥目無恨。珣夫妻既聞此言。一時流泣。即於佛堂中。撿得此經。女既漸困。自不能視。口不能言。珣夫妻及主人等。為讀數遍。俄頃之間。女遂能開目。以手指經。意似索讀。及至授經。竟不能語。以眼觀經。以心誦之。須臾佛堂中光明照外。經函里亦有光出。眾人咸驚異之。女忽然頭面流汗。須臾遍身汗定。便即得睡。經一宿。所苦並除。不逾旬日。痊復如故。自後合家之內。咸誦此經(前定州安嘉縣主簿長孫楷親知。具說之)。   前嘉州平羌(苦良反)縣令王崇一。常誦金剛般若經。以永昌年中。緣親累被入理寺。斷以極法。臨欲被刑。禁在京大理寺。崇一常誦經不輟。又被婢真如。重於都下告反。奉勑差御史鄭思齊往京取崇一。令固身送都勘。當行至陝州東十餘里。忽逢一僧。當道而立。語崇一雲。請暫下馬。禮拜四方。御史不許。僧口雲。何惜縱其下馬。禮拜四方。御史即縱下馬。依禮四方訖。即不見此僧。御史懼然。怪其靈異。又行至洛州界。夜臥驛廳上。忽聞人語聲。報王崇一。真如所告。此是延命大吉。御史亦同聞之。其事御史將為妖怪。至洛州。具以此事奏聞。主上甚驚。即喚崇一親自勘問。卿在路。何因有此妖怪。崇一答雲。臣實不知。遂卻付法。令子細推勘。未逾旬日之間。遂逢大赦。免死。年八十七。終於平羌縣令(同前。定州安嘉縣主簿長孫楷所錄)。   前定州司戶任環。常誦金剛般若經。因使入洛。將一馱綾絹歸。在路夜行。忽逢群賊來劫。並殺一奴。仍持刀棒趂環。環既事急。即映一樹而避。眾賊趂及亂斫任環。竟不着環。唯斫着樹。其賊曳將別處。怪而慍之。更斫數刀。棒打無數。一無傷損。遂即佯死。賊等將為實死。因即俱散。任環即起。徐行尋賊。其賊不越三四裡間。遂不得去。任環仍向草中潛隱。聞賊等相共語曰。此處由來無水。今忽四面水流。此乃天殃我輩。有一賊雲。向者煞錢主時。空中聞人語聲。莫殺錢主。此人常誦金剛般若。大是善人。眾賊一時同驚。咸曰俱聞此語。並舉手彈指。嗟嘆久之。須臾天即漸明。其賊並不得去。尋被州縣括撿擒捕。任環尋亦卻得本物(同前。定州安嘉縣主簿長孫楷所錄)。   王昌言者。京兆萬年縣人也。去久視元年。於表兄楊希言崇仁坊中撿校質庫。因遂患瘺。繞項欲匝。並至胸前。疼痛呻吟。不能撿校。遂即發心誦金剛般若。自誦之後。無時暫輟。其瘡苦痛不復可言。夜臥之間。忽見一僧。以錫杖為捺。口雲。為汝持經之故。與汝療之。因而遂驚。不覺大叫。堂內人數個。即起同看。所患之瘡。咸有汁出。如小豆汁一升已上。因茲一度。瘺(音漏)即疼除。其後專心受持。常誦不絕。年六十九。長安元年壽終(表兄楊希言所說)。   亳(蒲博反)州譙(音樵)縣令王令望。每自說八歲能誦金剛般若。常受持不闕。初。弱冠時。游劍南邛(其恭反)州臨溪(苦□反)縣。過山路峻嶮。忽遇猛獸。令望惶懼。計無所出。即誦般若經。虎遂不前。東西跳(廳了反)躑。誦至二三遍。遂曳尾而走。流涎數升。又任安州判佐。送租至楊子津。屬風浪暴起。時租船有五百餘艘。橫江沈浮。遲明諸船多皆被沒。唯令望誦金剛般若不輟。若有神助。賴此獨全(司勛郎中王潛所說)。   芳州司馬崔文簡。常誦金剛般若經。屬吐蕃大下。被捉將去。吐蕃鎖着。防護極嚴。其人精心誦持金剛般若經。遂經三日。其鎖無故忽然自開。捺着還開。吐蕃將為私擅開鎖。欲笞撻之。其人答雲。鎖實自開。非簡所掣。(齒曳反)賊雲。汝何法術。得鎖自開。報雲。為持金剛般若經。應緣此致。吐蕃雲。我今卻鎖着汝。若誦經鎖開。我即放汝還國。若誦經不開。我即殺汝。吐蕃於傍。咸共看誦。誦仍未徹。鎖劃(華獲反)然開。吐蕃異之。竟如前言而放(洛州司倉張〔璲〕所說)。   河東裴宣禮。時為地官侍郎負既。久視年之初。正多大獄。所有推勘。多在新開。虛吏束索之徒。用法深刻。一經追問。五毒參並。所有用徒。十不全一。宣禮深心正信。少小誦持金剛般若經。每至心誦念。枷鎖斷壞。當時主吏侯鞠。(音掬)逾嚴不信其言。以為擅脫枷鎖具。以此狀諮白判官。勵以威稜。對令其誦。誦至半卷。索然解散。因此神驗。遂得清雪(梓州刺史韋慎名所說)。   京兆韋利克勤。常念誦金剛般若經。因征遼東。遂沒高麗。數年之後。逢官軍度遼伐罪。乘夜欲投官軍。出城之外。並是高麗村落。正逢月暗。行之莫知所出。遂見一明如燈。引之而去。不逾少選。遂至官軍營幕。克勤仕至中郎。遍向親知說此徵驗。嗟嘆般若之力不思議(梓州刺史韋慎名所說)。   梓州郪(音妻)縣人唐晏。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從念誦已來。未曾空過。以長安元年。逃寄住普州安岳縣。經十二年。與彼土豪人姚詮等數十家交好。至開元二年。逢前郪縣令竇界慎男湜(音寔)。緣祖懷貞之累。從閬州左降為普州員外參軍。與刺史崔從俗親。遂差湜攝安岳縣令。晏以湜昔日本部郎君參議之後。便同疇昔為湜設計。糾察豪人客戶。因此起恨。至開元三年。雅州刺史劉朏(普沒反)。左降為普州刺史。遂受豪人等言。以晏浮逃生文。陰擬躓(音致)頓。晏夜夜常夢見一道人。再三雲。何不歸去。何不歸去。不知豪人潛欲致害。賴得縣錄事廳仁勖相報。晏遂走至遂州方義縣王孝古莊。潛伏其莊。去普州八十餘里。以十二月二十三日。劉刺史差司法王泯。領手力十人。來至孝古莊捉晏。其莊後唯有一大竹林。東西南北並是熟地。更無茅草。晏既惶急。走竄竹林。卻倚一樹。唯念誦金剛般若經。聲聲不輟。其手力十人。交橫於竹林內。樹前樹後。來去覓晏。至竟不見。便即卻回。晏即走至遂州市內張希閏家停止。又以開元四年正月。劉刺史又差普康縣錄事張瓘。將書屬長史韋伯良捉晏。又逢主人張希閏作佐史。歸報晏雲。今日有普康縣錄事張瓘。把劉刺史書與長史。不知何事。晏聞此語。蓋復驚惶。當夜夢見一大蟲。欲來食晏。忽驚起坐。見床頭壁角。有一神王立地。晏於床上再視。須臾散滅。其夜三更便走。正月七日至通泉縣。停止十日。果得主人張閏書報。昨七日平明。韋長史差不良人於閏家搜掩足下。幸知之也。千萬好去。遂到故里。得至今日。皆是般若神力之所衛護。然晏有去處。前非便利。即見一蛇橫過。雖盛冬之月。亦屢是蛇。自誦經來。雖入疾病之家。不曾染病患(獻忠時任梓州司馬。親問其人)。   絳州正平縣人郭守瓊。時任鴻臚掌客。因歸貫去家數十里作客。日遂將衣。方始言歸。時屬天陰。兼以微雨。舊雲此路左側。既多墳墓。乘前鬼火。迷惑行人。或於冢間。或墮坑塹。因遂亡失魂魄。時月而終。守瓊兢惶。計無所出。初見鬼火。數十裡間。或十炬或二十炬。倐忽而至。唯騎一馬。更不將人。舊誦般若多心經。遂即抗聲而誦。其火迸散。極望眇然。既見火遙。遂少停誦。不逾少選。鬼火還集。依前更誦。火即漸遠。則知般若之力。通於幽明(郭瓊於時同作營田判官郭瓊自說)。   梓州玄武縣福會寺僧釋神晏。俗姓劉(音流)氏。去萬歲通天元年。被鄉人馮知悌橫告於房中停止劫賊盧金柱等。遂走於瀘州逃避。因逢資州大雲寺陳行貞。瀘州講說知光火賊。使此州司馬張涉牒資州追行貞。資州差首望張蘭往瀘州掩捉。便於瀘州縣禁。神晏舊誦得金剛般若經。晝夜勤誦。四十餘日。至五月二十七日。獄中夜明。有同於晝。囚徒驚駭。將謂火來。其門着枷釘鍱爆(補劾反)裂。如用斧鑿之。聲應時斷壞。其杻元無開處。自然脫落。其擊柱鎖。亦為數段段。瀘州縣丞車詢瞋。獄典□更喚鐵匠木匠。別作枷杻牢。而及至天明。遣典瀘望更主細奴藺(音吝)老等各打三十反。又窄(音責)釘鍱彌壯。神晏憂懼。至心誦經。未至亥時。依前斷壞。車詢回心敬信。倍加頂禮。日餉送齊食。悔遇殷懃。合州共聞。競送飲食。及送還此。使司斷移卿勝州。仍被法服。配勝州寶幢寺。神晏喜此神驗。念誦不輟。逢神龍元年二月十五日。制放回本州。至此還俗(獻忠親自追問。具說源流。神晏當時始年三十八也)。   博陵崔善沖者。先天初載時任梓州銅山縣丞。常受持金剛般若經。當時姚雋(音邃)州蠻部落有反叛者。監軍御史李知古以善沖為判官。既在軍營。住雋州界。知古志圖功效。遂招慰諸蠻首領。降而殺之。蠻落因茲遂皆反叛。報其讎(音酬)怨。共殺知古。善沖當即奔竄。(粗亂反)罔知所之。與二十餘人結伴同走。奔馳迷之。已經日夜。不知途路。遙見一火。準度近遠可十里余。將有人家。擬投作食。迄至於曉。猶趂不及。乃至昆明縣路投得縣城。盍是神力護持。潛加引導。濟以厄急。實冥助焉(獻忠任梓州司馬崔善沖親說)。   邛(局龍反)州安仁縣令尚行琮。常誦金剛般若。因事左授翼水縣丞赴任。至義州界。山路嶮峻。閣道危縣。乘夜而行。忽墜於閣。在半崕上乘落騎一樹枝。猶疑是馬。遂不知覺。須臾之間。家人叫聲。方知墜閣。口誦金剛般若。尚不輟聲。覺後狀如在夢。一無所損(邛州司戶胡延祚所說也)。   前陵州仁壽縣尉陳惠妻王氏者。京兆人也。初王氏在家之時。為表兄褚敬。殷懃欲娶。其王氏父母不許共褚為婚。其褚敬每雲。若不嫁與我為妻。作鬼終不相放。後嫁與陳惠。數載褚敬遂亡。其王氏隨夫在仁壽縣。每夜寐之後。夢敬即來相親。宛若平生。遂覺懷妊。經十七個月。身漸重而不產。不知為計。將作鬼胎。遂入佛堂。取得金剛般若。至心啟請。轉讀此經。每轉經時。精意發願。若是懷孕。願早平安。若是鬼胎。必早銷化。因念誦之力。漸覺身輕。所懷鬼胎。即自散滅。從此之後。轉更精懃。遂常受持。至今不絕(崇福寺僧釋惠遠者。其兄於翽。(呼來反)時任梓州司戶。因來至此。親所知見。故具錄焉)。   虢(孤獲反)州朱陽縣尉向仁悊。河內人也。去龍朔年中。從雲玄運米向遼東。至海中。路遇惡風。般破氛氳。黑暗不知東西。仁悊先誦得金剛般若經。晝夜至心。口誦不輟。略記可得三百餘遍。忽然似睡。即有一僧雲。緣汝誦經。明日使汝等着岸。須臾即明。日影出水之上。遙見一枝有似馬鞭。誦經轉急。遂即到岸。同船六十餘人。一人不損。諸船漂沒略盡。豈非般若力乎(邢州〔指〕仁縣令只思敬所說)。   懷州武德縣令何澋。常誦金剛般若經。天授二年。因假入洛。八月還縣。驢馬九個。總有十人。行至河陽。正逢水漲橋斷。行旅來往之人。咸以船渡。時有邢(音形)州平鄉縣尉陳乾福。亦至水次。相屬仲秋月晦暮。番滿兵回。人有歸心。崩騰爭上。何陳二子並亦上船。陳君懼船將重。卻下衣物。何公鞍乘既多。因而遂過。不逾一二十步。船即沉沒。澋私心念。生來受持金剛般若。今日豈無征乎。澋初上船。恐船搖動。遂以手把角馱索。(蘇洛反)一從水沒。直下數。又澋時有侄。亦先在船。船覆水中。其侄得上船底。湍流既疾崩岸。又高岸腹縣蘆延蔓(音萬)於水。澋隨浪轉。攀得蘆根。欲去復留。逐波搖盪。覆船泛直趣澋邊。其侄攀援引澋而上。水浸繩急。手入繩間。拔手既難。馱亦隨出。自餘人馬。任水沿(音緣)洄。或遇淺逢。查殆無死者。番兵向餘八十。生者唯有一人。斯則般若良因。潛加拯護者矣(邢州平鄉縣尉陳乾福所說)。   贊曰。禪慧之門。菩提之路。無行無得。唯救唯護。三界歸依。四生開悟。一切苦厄。乘茲永度。

  延壽篇第二(並序十二章)

  夫積善餘慶。積惡餘殃。李耳年為。入重玄之境。彭鏗(苦耕反)久壽。還游眾妙之門。況乎不去不來。固超於三際。不生不滅。豈計於千齡。(音靈)如能四偈受持。一念清信。積塵積劫。喻壽量而非多。無數無邊。等虛空而共永。集其休徵可驗者。列為延壽之篇。   唐臨冥報記曰。陳公大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夫人信福。誦金剛般若經。未盡於卷一紙。許久而不徹。後日黃昏時。忽然頭痛。四體不安。夜臥逾甚。夫人自念儻死。遂不得經竟。欲起誦之。而堂燭已滅。夫人因起。命婢燃燭。須臾婢還。廚中無火。夫人命開門。家人坊取之。又無其火。夫人深益嘆恨。忽庭中有自然火燭。上階來入堂內。至於床前。去地三尺許。而無人執。光明若晝。夫人驚起。頭痛亦愈。即取經誦之。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燃燭入堂中。其光即滅。便以此夜誦經竟之。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度。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誦經之福。壽當百歲。生好處也。夫人至今尚康。年八十矣(夫人自向唐臨嫂說)。   蕭瑀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曰。隋朝招提寺僧琰師。初作沙彌時。有相師語琰雲。阿師子大聽明智慧。無那相命全短。琰聞此語。遂諮諸大德。修何功德而得延壽。大德等共議。依如來教。受持金剛般若經。功德最大。若能依法受持。必得延壽。琰時奉命即入山。受持金剛般若經。五年出山。更見前所相者。雲。法師比來修何功德。得長壽殊相。頓能如此。琰說前者被相短壽。入山受持金剛般若。更無餘業。因茲功德。遂為大德。法師年過九十。   又曰。隋朝開善寺尼藏師。少年講說。遠近知名。時有何胤之謂曰。雖作法師。全無年壽。藏聞惶懼。遂廢講說。精意發願。於經藏中信手探(音貪)取一卷。專欲受持。乃得金剛般若經。於是讀誦。在房三年不出。後故覓胤之。令更占之。曰。為弟子所相無驗。為師相改耶。藏雲。所相大驗。佛法靈應。不可思議。具向說之。答曰。道人不可相也。師壽得九十餘。果如其語。   又曰。隋時秦州人王陀。身任鷹楊。在府領兵。因病解任。在家訪覓大乘金剛般若經。大業中。荒亂初定。尋訪不得。後有一僧。持此般若一卷。日讀五遍。向經三年。讀誦通利。陀於後身患。遙見二十二鬼。並來詣陀。陀即誦般若經。其鬼離陀一百餘步。不敢更前。鬼謂陀曰。君莫誦經。汝不可得脫。陀攝心不誦。鬼到陀邊。中有二鬼。顏容甚惡。告言。我是主帥。先差二鬼充一道。使余者總為十道。使諸使少時之頃。各執縛人將來。陀即自思。我今還應如此。其鬼所將人來者約束。各自發引向於王所。後有一鬼走馬來告。向誦經人。王教令放六日。陀當時昏迷。氣將欲絕。聞鬼使約束道放。心遂醒悟。氣還如本。因此更加精誠。誦金剛般若晝夜不舍。六日已過。誦經之力。更不被追。夜中有一人。空中喚陀。陀即遙應。汝今讀誦金剛般若經。功德甚大。王今放汝。壽年九十。努力勤修功德。讀誦此經。更加精進。不敢懈怠。於後陀兄身患。因遂命終。經餘一日。見兄共語。語陀努力為我讀誦金剛般若經。救我地獄之苦。言語未訖。有一人推兄遂入地獄。陀怕怖走歸。有羊六口。遮陀行路。不聽陀過。陀即誦般若經向羊。其羊即漸微小。誦經亦訖。其羊並即入地。遂使得過。即為兄誦般若經五千遍。救兄地獄之苦。陀晝夜誦持不廢。又勸化一切人。並讀誦般若經。陀為誦持。見得延壽。   又曰。遂州人魏旻。貞觀元年。死經三日。王前唱過。旻即分踈。未合身死。王索簿(音部)尋檢。果然非謬。王責取旻使者。何因錯追。笞杖五十。即放旻歸。遣人送出。示本來之路。至家遂活。父母親屬問雲。死既三日。復見何事。旻具語列。當被追時。同伴一十餘人。其中有一大僧。一時將過。王見此僧。先喚。借問一時已來。修何功德。僧白王言。平生唯誦持金剛般若經。王聞此言。恭敬合掌。贊雲。善哉。善哉。法師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當得生天。何因將師來此。王言未訖。諸天香華。迎師將去。王即問旻。一生已來修何功德。旻啟王言。一生已來。不讀誦經典。唯讀庾信文章集錄。王語旻曰。汝識庾信否。是大罪人。又旻言。雖讀文章。不識庾信。王即遣人領向庾信之處。乃見一大龜。一身數頭。所引使人云。此是庾信。行回十餘步。見一人來。我是庾信。為在生之時。好作文筆。或引經典。或生誹謗。以此之故今受大罪。向者見龜數頭者。是我身也。回至王前。王語使者。將見庾信以否。白言。已見。今受龜身。受大苦惱。王言。放汝還家。莫生誹謗大乘經典。勤修福業。遣人送出至家。便即醒悟。憶所屬之言。又見此僧讀誦金剛般若經。得生天上。即於諸寺處處求覓。乃見一僧雲。我有此經。旻聞此語。禮拜求請。若得此經。不惜身命。其僧即付金剛般若經一卷。晝夜轉讀。即便誦得。晝夜精勤。誦持不廢。因即向遂州人等。說此因緣。又道一僧共旻同死。引過見王。為誦大乘金剛般若經典。得生天上。又說庾信罪業受報。遂州之人多是夷獠。殺生捕獵。造罪者多。聞旻說此因緣。各各發菩提心。不敢殺生捕獵。並讀誦金剛般若。晝夜不舍。四月十五日。忽有一人乘白馬來至旻前。當取汝之日。勘簿為有二年。放汝還家。為汝受持金剛般若經一萬遍。又勸化一切具修功德。讀誦般若不絕。以此善根。遂得延年。九十壽終。必生淨土。   又曰。滑州別駕睦彥通。一生已來。恆誦金剛般若。先於李密下所任武牢縣令。為賊翻城。欲殺縣令。通甚怕懼。踰城得出。向東步走。有一石崖。石澗高峻。深百餘尺。被賊拔刀走趂。即投峻崖。欲自取死。至崖之半。似有人接。通及至於底。乃在盤石上坐。得存性命。都無傷損。據此靈驗。並是般若之力。賊過之後。通至家中。精心誦持。不舍晝夜。又勸化一切讀誦此經。通得長年。又無疾患。常得清淨。堅心不怠。   又曰。大廟署丞李思一。貞觀二十年正月八日丑時。得病已。時失音。至十三日。黃昏身死。乃被冥官勘。言思一年十九時。屠宰豬羊之命。思一推忖。實不屠殺生命。冥官即追所殺豬羊。與思一勘對。至已對問。食肉支節時日。全不相關。又付主司子細撿核勘。遂殺害之日。思一即在黃州慧珉法師下聽講涅盤經。然珉法師又以身死。生於金粟世界。既在三界之外。無可追證。放思一還於本土。至家未經時日。又被追喚。未去之際。於清淨寺玄通法師邊懺悔受戒。普勸朋友親戚。有生之類。但遭枉濫死者。及不得轉讀經者。並為轉讀金剛般若經五千遍。作是語已。遂即命終。使者將思一至冥官所。遂具實言。今發心受持般若經。冥官雲。汝今發心極大深妙。不可思議。須臾之間。見一人手持經卷。語思一雲。此是金剛般若。思一求請開其經卷。覽其題目。與今時般若無別。當即閉(音閉)。   目發心。望解般若經義。曉喻有知。忽聞有人云。君今發心。作是大願。今所注豬羊來對者。並雲。我實自身命盡。惡道受生。實非思一屠害。為無功德。寶貨求典。妄引善人。冀延日月。實是枉牽。冥官得此欵已。又珉法師在金粟世界遣二僧。來至冥官前。得見二僧。驚怖禮拜。僧語冥官。其思一誦持金剛般若經。一心不亂。又注屠殺生命。並雲妄引。泯法師在金粟世界。故遣來救。冥官依命。即命思一還生。二僧乃送至家。即乘空而去。思一蘇訖。當即請諸寺大德。轉讀般若經五千遍。思一誦持般若。晝夜不廢。見得延年。   又曰。泰州上邦縣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誦持金剛般若經。齊戒不闕。隋大業七年四月十五日夜。忽有兩鬼。來至床前。手持文牒。雲。王今遣取公來。文策即甚忙怕。乃逐使者而去。將至一大城。樓櫓嚴峻。城郭六重。將入第一第二門。極大光明。至第三門。其門相去四里。已上並皆黑暗。都不見道。使者引之而過。至五六門內。復大光明。去門三里。即有宮室殿堂。四邊持仗宿衛。還如見在宮闕無異。王當殿而坐。所將男夫婦女.僧尼道士。及女等外國六夷。不可稱數。策在後。行典唱名而過。王一一問其在生福業。有福效驗者。在西而立。無福驗者。在東而立。末後始唱策名。王問。一生作何福業。策即分踈。一生已來。唯誦持金剛般若。法華八部。般若晝夜轉讀。又持齊戒。一日不闕。王聞此言。合掌恭敬。嘆言。功德甚深。付主司細檢文簿不錯。將來其典執案諮王。未合身死。王即放還。且遣西行而立。未去之間。有一沙彌。可年十五六。手執一明炬。於策前而過。續後又一沙彌。執明炬而過。策即捉袈裟挽住。願師救弟子。使者錯追將來。蒙王恩澤。檢文簿放還。不知去處。願師慈悲。救護弟子。示其來路。二僧語策。檀越持般若經。轉讀大乘經典。好牢持齋戒。故來救之。師雲。我執明炬在前。檀越但從我後。還於六重城門而出。還詣里暗二門。二僧手執明炬。喻如日出。光明皆現。出於六重門外。二僧即語策雲。檀越知地獄所以否。報雲。不知。二沙彌即舉手指城西北角。更有一大城。相去四里。此是地獄之城。二沙彌雲。將檀越於此城觀看。從師至彼。其城高峻。有入城門。並鐵網垂下。有四羅剎。手執鐵叉。侍立左右。二僧雲。是地獄之門。一切罪人配入。並從此門而過。即將策入門。可行二百步。見一灰河。其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見其頭。百千萬億猛火熾然燒此罪人。苦痛號叫。不可具說。又四邊皆是鐵床劍樹。有四獄卒。手持鐵叉。畔上行走。叫喚之聲。甚可怖畏。二僧雲。十八地獄。咸在此城。策見心中怕懼。唯知念佛。心中恆誦般若不絕。二僧即將策出城門。至於本來之道。五個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本從家之道。二僧即欲別策而去。禮拜求請。五道之中。不知弟子從何道去。願師慈悲。示其道處。二僧即於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許。有一大門。塞其道口。不得而過。二僧以錫杖開之。即語策雲。努力勤修功德。誦般若經。莫生懈怠。必得長壽。策別師至家。體中醒悟。父母親知。並悉忙怕。以禮慰喻。說其因緣。蒙放還家。功德之力。聞者欣悅。心意泰然。以此誦經齊戒功德。勸化一切。各各發心。讀誦般若經。一日不闕。更加精進。又得長年。   又曰。天水郡隴城縣袁志通。年未弱冠。住持齋戒。讀誦法華金剛般若等經。六時禮懺。不曾有闕。年二十。即點入清德府衛士。名掛軍團。奉勑差征白蠻。從家至彼一萬餘里。在路晝夜禮誦不闕。至南蠻之界。官軍戰敗。兵士散走。當時徒侶一百餘人。不知所投。多被傷殺。志通惶迫。奔走無路。忽有五人。並乘牝(頻殞反)。   馬。在通前後。有一人走馬告通曰。莫怕莫懼。汝具修功德。前後圍繞。不能為害。行可七里有餘。至一塔廟。即入其中藏隱。蠻即還營。忽有二僧來通所。語通雲。檀越誦金剛般若法華。禮念諸佛。不可思議。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馬在汝前後者。並是法華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怨賊傷害汝身。好修福業。誦持經典。莫生懈怠。一切諸善神王。恆相衛護。作是語訖。即乘空而去。通經日不得食。非常飢乏。須臾有二童子。將一缽飯並醬菜及餅。與通而食。食訖又告通。勤修功德。誦般若經。莫令廢闕。語訖主乘空而去。通涕淚悲泣。深心懺悔。即投大軍。頻經三陣。不被寸鐵所傷。據此因緣。並是法華般若之力。於後蠻破。官軍放還。專心誦持法華般若。不敢怠慢。   又曰。貞觀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終。遂被將向王前。閱過徒眾甚多。通在後而立。其典唱名。王即問其善惡之業。亦依次而配。末後始唱通過。具問生存作何福業。通即啟王言。一生已來誦持金剛般若法華經等。常持齊戒六時禮佛。王聞此言。即合掌恭敬。嘆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議。語使者當取之日。據何簿帳而追。付主司。細撿文籍。不枉將來。其主司開天曹檢報。此人更有六年壽命。未合即死。王乃索案自尋。果然非謬。語左右侍者。取床幾將來。即於南廂持金床玉幾。至王前。即遣殿上西邊安置。鋪種種氈褥。遣通上床誦經。便誦般若法華各一卷。並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人誦經及修功德文簿典與通。向西廂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經藏。所有功德簿帳。咸在其中。並七寶嚴飾。使者於最下中取得一卷。可有十紙。題名。袁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邊開檢。其中注通誦般若經一萬遍。禮佛齊戒功德。總在其中。王語使人。其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將地獄觀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勑。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餘。有一大城。樓櫓卻敵。鐵網垂下。門中有四獄卒。頭如羅剎。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而立。有二銅狗。在門兩廂。口吐融銅。流灌獄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並從此門而入。十八地獄。並在此城。通見如此。身心戰慄。無以自安。領將詣王。白言見地獄訖。王語通雲。汝今具見受罪福業。好勤精進。讀誦莫廢。汝今有命六年在。放汝還家。莫生退心。落入惡道。無人救汝。必須讀誦不退菩提。放汝長年。至老命終。必生淨土。   朝請大夫行國子監大學博士吳思玄。常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日別兩遍。五六年後。即日別一遍。兄思溫以長安元年任漢州縣竹縣令。染患入京醫療。寄在殿中省尚藥奉御張慶家針灸。忽然病發。非常困重。張慶綰攝諸巫術之士。時有務州褚細兒。亦甚見鬼。在慶中庭。為溫祈禱。其時着緋官數人。思玄在別處止宿。人報兄患發。奔走來看。先至慶中庭。亦同祈請。未曾與褚相識。褚遂雲此官不知何人。諸鬼神見之皆悉散走。思玄聞此。倍加精勵念誦。一二日間。兄病遂差。初思玄去萬歲登封元年行至中渭橋。見一人甚老。着重縗(音催)服。怪而問之。老人云。某乙年八十二。為親生母着服。母年一百七歲。近日始亡。復問作何將養。得此長壽。其人報雲。娘年四十三時。有人教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每日兩遍。從少至老。未曾暫闕。更有阿姨並及鄰母。總有四人。同業相共受持。姨亡已經一年。壽一百十四歲。自余兩個。今各年九十已上。至今並在(吳思玄親自錄出)。   申州大雲寺僧釋德遵者。即義陽縣人也。時年五十一二。染疾彌留。氣力虛惙。時起彼有張照藏者。洞曉陰陽。有張則者。極明醫術。推步年命。以為厄運之期。診(音軫)候經脈。(音夌)治非針藥之救。遂啟請發願。誦金剛般若經。力疾扶羸。日數十遍。誠心懇至。感乎幽明。卻倚蒲團。因而彌勵。不舍晝夜。誦持此經。未盈旬月。漸覺瘳(音柚)愈。將涉時序。瞭然痊復。長安三載。獻忠任申州司戶。其僧尚存。向逾七十。每見自說。嗟嘆者久之。德遵自此之後。常以般若為務。則知大乘之力。豈術數能知。非夫淨信通神。達空體妙智。該上上者。焉肯勤而行之乎。   杜思訥者。京兆城南人也。任潞州銅鍉(音提)縣尉。考滿之後。年登七十。又染瘦病。日漸虛羸。當時名醫。咸謂難濟。雖加藥餌。(音二)診候未瘳。時權瓘(音貫)注得漢州司功之任。就別臨訣(音決)之際。詞氣淒(音妻)涼曰。(音越)雖是生離。即成死別。然宿心正信。發始深誠。遂謂瓘曰。唯發願誦般若經。將希生路。遂即發心誦金剛般若經。不逾時月。漸覺瘳(音抽)愈。懇誠彌勵。屢(力芋反)見光明。瓘後入京。訥已痊復。靜惟福力。不可思議(漢州司功權令瓘說)。   贊曰。恭惟眾聖。爰起三堅。一塵一劫。無量無邊。寧惟萬萬。何止千千。不生不滅。非代非年。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上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中

    梓州司馬 孟獻忠 撰

  滅罪篇第三(並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並序十六章)   滅罪篇第三(並序三章)

  夫三界虛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別。一切俱邪。心絕攀緣。則萬殊皆正。夫心者。不內不外。亦不中間。心垢則眾罪咸生。心淨則眾罪同滅。禍福不牽於物。垢淨必在於心。故上士忘心。見諸相而非相。達人齊觀。悟非色而非空。由是犯律比丘。頓除疑悔。破戒菩薩。還入聖流。然則業以心成。罪隨心滅。式廣普賢之路。爰申滅罪之篇。   蕭瑀金剛般若靈驗記曰。鄜(音敷)州實室寺僧法藏。戒律清淳。慈悲普行。隨開皇十三年。於洛交縣葦川城造寺一所。僧房二十餘間。佛殿講堂等三口。並七架六栿(音伏)磚瓦砌飾。修理華麗。丈六大像一軀。總有四鋪。鋪皆十一事。莊嚴不可思議。觀世音石像一軀。金銅隱起。千佛屏風等。並莊嚴成就。至大業五年。勑但是諸處佛堂之內佛像者。並移州內大寺。伽藍補壞修理並已成就。法藏又造一切經。已寫八百餘卷。造長紙。於京城月愛寺抄寫。檀軸精妙。法藏至武德二年閏五月內。得患困重。經餘二旬。乃見一人。青衣服飾華麗。在當樓上。手持經一卷。告法藏雲。汝一生已來。造大功德。皆悉精妙。汝今互用三寶物。得罪無量。我所持經者。是金剛般若。汝若能自造一卷。至心誦持。一生已來。所用三寶物罪。並得消滅。藏即應聲。若得滅罪。病又瘳(音抽)差。即發深心。決定敬寫金剛般若百部。誦持不廢。又雲。一生已來。雖作功德。未曾抄寫金剛般若經。諸佛覺悟弟子。唯身上所有三衣瓶缽等。即當盡舍。付囑大德。自知病重。遺囑弟子及親知。為造金剛般若經百部。舍婆提城舍衛國。各中半抄寫並莊嚴了訖。散與一切道俗讀誦。般若威力。不可思議。救拔一切眾生。作是語已。藏即命終。將至王所。具問一生作何福業。藏即分踈。造佛像。抄寫金剛般若百部。施一切人轉讀。兼寫余經八百卷。晝夜誦持般若。不嘗廢闕。王聞此言。師造功德極大。不可思議。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將至王前。王自開檢。並依藏師所說。一不錯謬。王言。師今造寺佛像。抄寫經典。及誦持般若。功德圓滿。不可思議。放師在寺。勸化一切讀誦般若。具修一切功德。莫生懈怠。師得長壽。後命終之日。即生十方淨土。   郎余令冥報拾遺曰。前校書即吳興[淡-火]嘉會。太宗時以罪徒配蘭州。自到已來。每思鄉邑。其後日。則禮佛兼於東南望泰山禮拜。願得還鄉。經二百餘日。永徽六年十月三日夜半。忽見二童子。儀容秀麗。綺衣紈袴服飾鮮華。雲。兒等並是泰山府君之子。府君媿先生朝夕禮拜。故遣近接。即須同行。嘉會雲。此去泰山三千餘里。經途既遠。若為能到。童子曰。先生但當閉目。兒自有馬。嘉會即依其言。須臾而至。見宮闕廊宇。有若人間。引人謁拜府君。府君為之興。須臾之間。延入曲室。對坐言語。無所不盡。府君說雲。人之在生。但犯一事。生時不發。死後冥官終不舍之。但能日誦金剛般若經。大得滅罪。又雲。前有一府君。為坐貪穢。天曹解之。問知今府君姓劉。(音流)不敢問字。謁見之後。每夜恆與嘉會雙陸。兼設餚饌。嘉會如廁。於小廳東頭。見姑臧令慕容仁軌笏(音忽)而坐。嘉會召問之。雲。不知何事。府君追來已六十餘日。嘉會還。為府君言之。府君令召仁軌。謂之曰。公縣下有婦女阿趙。行私縣尉。他法抽殺。此嫗來訴。縣尉遂誤追明府君耳。府若庭前有一大盆。其中貯水。令仁軌洗面。乃賜之食。食訖雲。欲遣兒送明府。恐為群凶所逼。乃自命一兒。故送仁軌。雙陸七局。其兒便還。雲已送訖。又雲。慕容明府不敢坐於大堂。今居堂東頭一小房內。嘉會即辭府君。府君放去。嘉會具為州縣官言之。州官初不之信。蘭州長史趙持滿。故令人於姑臧訪問仁軌。仁軌雲。從去九月內。得風疾。手足煩疼。遂便灸灼三十餘處。家人覺其神彩恍忽。十一月初。便得療損。校其日數。莫不暗同。縣尉拷殺阿趙事皆實錄。縣尉尋患。旬日而死。初嘉會謁見府君之時。家人但覺其神爽昏耄而已。既而每日誦金剛般若經。以為常業。尋還本土。至今現在(丘貞明說。余令後見嘉會所說亦同)。   又曰。龍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一供侍童女任五娘死。修行為立靈座。經於月余。其姊及妹弟於夜中忽聞靈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懼。後乃問之。答曰。我生時於寺中食肉。坐此大受苦痛。我體上有瘡。恐污床蓆。汝可多將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後看床上。大有膿血。語弟曰。姊患不能縫衣。汝大襤縷。宜將布來。我為汝作衫及襪(音襪)。弟置布於靈床上。經宿即成。又語其姊曰。兒小時患染。遂殺一螃蟹取汁。塗瘡得差。今入刀林地獄。肉中見有折刀七枚。願姊慈流。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卒不濟辨。但隨身衣服。無益死者。今並未壞。請以用之。姊未報。間乃曰。兒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來。見在床上。其姊試往視之。乃是所斂之服也。姊遂送至淨土寺寶獻師處。憑寫金剛般若經。每寫一卷了。即報雲。已出一刀。凡寫七卷了。乃雲。七刀並得出。訖今蒙福助。即往托生。與姊及弟哭別而去(吳興沈玄法說。與淨土寺僧智整所說亦同)。   贊曰。有情曰凡。無愛為聖。惟罪生滅。隨心垢淨。正念忘懷。即邪為正。六纏九惱。同歸實性。

  神力篇第四(並序十六章)

  昔者媧皇御極斷鰲以補天。夷羿(音詣)彎弓解鳥而落日。璇台之上。載驅夏後之龍。瑤水之濱。更舞周王之駿。(音浚)仙公之潛流吐火。元方之匿影分形。況乎道契如如。切無等等。將開於塔。移天人於他界。不起於座。示妙喜於閻浮。聖烈巍巍。固無得而稱矣。故跡其尤異者。列為神力篇。   蕭瑀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曰。梁時有一婆羅門師。名法藏。能持經咒辟諸邪惡。有一小僧。學咒數年。自謂成就。堪伏邪魅。同行來詣江畔。遂投宮亭湖神廟止宿。誦諸禁咒。其夜廟神遂來殺之。藏聞弟子身死。怨恨。自來到神廟廡。夜宿謂咒。因亦致死。於時同寺一僧。每持金剛般若經。聞藏師徒並為神殺死。故來神廟。座上誦般若經。夜半聞有風聲。極大迅(音峻)速。須臾見一大人。身形瑰異。奇特可畏。種種形容。眼光似電。師端坐正念。誦經不輟。不怕不懼。神來至前。攝諸威勢。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聽誦經訖。師問神曰。檀越是何神祇。初來猛迅。後乃寂然。神言。弟子是此宮亭湖神。為性剛強猛戾。見師誦習大乘經典。功德大大不可思議。是以伏聽。師言。檀越既能如此信敬。何意打殺前者誦咒二僧。神言。彼僧不能誦持大乘經典。弟子入廟。逆前放罵。專惡言降伏弟子。二僧見弟子形貌。自然怕死。非故殺比丘。諸人知師入神廟宿。恐同前二僧。至明相率往廟迎問。師乃安然。諸人等甚大嘉慶。問師具知。諸人因此發心受持般若經者甚眾。   又貞觀元年。蓬州儀隴縣丞劉弼。前在江南任縣尉。忽有一鳥於房門前樹上鳴喚。人云。是甚惡鳥。此鳥至者。必殺家長。弼聞恐懼。思念無計。夜間夢見一僧。令讀金剛般若經一百遍。善神來拔。此樹隔舍擲着大街巷中竟無亦答。般若之力其大矣哉。   郎余令冥報拾遺曰。隴西李虔觀。今居鄭州。明慶五年。丁父福胤憂。乃刺血寫金剛般若經。及般若多心經各一卷。隨願往生經二卷。出外將入。即一度浴後。忽聞院中有異香氣。非常郁烈。鄰側並就觀之。無不稱嘆(余令曾過鄭州見彼親說。友人所傳)。   又曰。曹州濟陰縣西二十里村中。有一精舍。龍朔二年冬十月。有野火暴起。非常熾盛。乃至精舍。遂踰越而過。兼及僧房。草舍焚燎總盡。唯有金剛般若經一卷。猶儼然如故(曹州參軍事〔廗〕元褘所說)。   又曰。明慶年中。平州人孫壽於海濱遊獵。見野火炎熾。草木蕩盡。唯有一叢茂草。不被焚燎。疑此草中有獸。遂以火爇之。竟不能着。壽甚怪之。遂入草間尋覓。乃見一函金剛般若經。其傍又見一死僧。顏色不變。火不延燎。蓋為此也(孫壽親自見。說之)。   又曰。前大理司直河內司馬喬卿慳。純謹有至行。永徽年中。為揚州戶曹。丁母憂。居喪毀瘠。刺心上血。寫金剛般若經一卷。未幾於廬(音閭)上生芝草二莖。經九日長一尺八寸。綠莖朱蓋。日瀝汁一升。傍下食足。味甘如蜜。盡而復生。如此數四(音鄉同僚數人向余令說。余令孝子傳亦具說焉)。   大中大夫楊體幾。京兆人也。去大極元年。任饒州長史。奉勑兼充銀山大使。檢校采銀。其銀之窟。所[仁-二+(兒/又)]夫匠。動越萬人。側近百姓。共為章市。其市之中。總無瓦屋。咸以篷篨為舍。檐廡(音撫)相接。其夜有一家忽然失火。市內之屋。蕩盡無餘。唯中心一家。火所不燎。體幾巡檢。問其所由。為家內有一老人。常受持金剛般若經。般若之力。火不能燒。合州之中。莫不驚異。   梓州惠義寺僧釋清虛。俗姓唐氏。立性剛烈。少誦金剛般若經。去萬歲通天元年十月初。於齊州靈岩寺北三總山中。深心發願。為三途受苦眾在等。受持金剛般若經。願一切眾生。早得離苦解脫。從十月三日誦至六日。有七頭鹿忽來聽經。及至誦時即來伏聽。誦訖便去。及其總了。更不復來。僧清虛去萬歲通天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日西於齊州靈岩寺地三總山中。端坐誦經。忽非似夢。遂不見所住處屋宅及山河石壁。唯見一城。似梓州城。其僧從東門入。至一橋見一捉鋪人。是山東人士。遂行出城西門可五六里許。又見一城。在於道左。其城縱廣可有五里。其僧下道至城東門。其門才猜可容一人入。僧問捉門者曰。得知大王何時放地獄受苦眾生。報雲。昨日午時。齊州靈岩寺有一禪師。手執錫仗。年可七十。已上來詣王前。語王言。有一客僧為三塗受苦眾生誦金剛般若。王得知否。天王何時息放地獄受苦眾生。王報阿師言。弟子先知。明日午時為阿師放卻少分輕者。其捉門人謂其僧雲。阿師即去。請更莫語。其僧遂回還從西門入。到一驛門前。前見一顆菰。如椀許大。破作兩片。僧食一片。仍餘一片。至前捉鋪處。鋪家問僧何處得此菰。請乞一片。其人得此菰食。口雲。十月有此美菰。所言未訖。忽見城西門外有無量人眾。入城門來。婦女多。大夫少。縗(音催)麻服者眾。吉服者稀(音希)。至其僧坐前。各各禮拜。蒙阿師濟拔。其僧報雲。元不相識。何處救拔。後有三個橑奴。亦來禮拜。蒙阿師救拔弟子。其僧問雲。你是誰家小兒。面無血色太劇悴。從何處來。衫衣並新。何因如此。答言。我是玄宗觀家人。為盜觀家谷麥。治酒買肉。不知多少。破閻羅王勘。當經今五年。不識漿水一滴。其衫是生時所造。死後始着。當被勘。當其衫被剝。掛着奈何樹頭。所以得新。語訖辭去。靈驗如此。   萬歲通天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虛在齊州三總山中。暮間忽有東地風起。遙見野火燒山。相去可有一十餘里。至人定時。其火漸近。去僧坐處司百餘步。其僧心驚。誦經念佛。並誦十一面咒。其火去所住屋可五十步已來。忽然迴風。其火遂自滅。逮(音代)至一更。忽然還熾。僧將掃帚撲火。遂不焚。去屋不逾十步。火即自滅。其屋十步之內。茅共檐(音鹽)平。仍有亂草一聚。去脊不盈數尺。至時亂草及茅。並為煨燼。唯有臥屋得免火燒。其東北兩面。屋檐並被火燒。信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議。   登對元年二月。其僧清虛至徒來山中。尋常誦經。不過兩遍。腰脊疼痛。不能堪忍。僧於佛前遂發誓願。弟子今夜結跏趺坐。為一切眾生誦金剛般若。必滿五遍然後始息。縱使疼痛。狀猶割刺。終須滿數。以死為限。誦至三遍。骨節有如支解。誦至四遍。有物在佛堂內鬥。聲似水牛大蟲爭力而斗。佛堂亦動。誦至五遍。將半諸痛都愈。舉目四望。朗然明徹。佛殿講堂。一皆不見。唯覺端坐在於空中。大地平正。無有高下。及至同伴來喚。空聞其喚。不見有人。同伴曳手挽起。方始醒覺。般若神力。無得而稱焉。   聖曆元年仲秋八月。其僧清虛。時在豫州。向法王寺禮拜。見舍利塔內着一切經。其塔上四面無門。遂有群鴿。入舍利塔內。見僧入塔禮拜。一時飛散。其僧禮懺既畢。至塔門內坐。一鴿從空飛下。直入僧懷。歷左右肩。(音堅)遂至頭上。下繞經三匝。便即高飛。鳥尚解敬持經。在人亦希。勉勵。(音例)。   長安三年閏四月內。其僧清虛。向藍田縣南山中悟真寺坐夏。其寺上坊禪院。院舊無泉水。皆向澗底取水。往還十里有餘。禪院僧徒。將為辛苦。華嚴法師康藏。共三綱平議。眾請祈泉。其僧報眾言。此火難事。徒眾咸曰。阿師既在此座夏。作意念誦。為寺家祈請。不廢修道。願不推託。既不能苦違眾心。欲覓一困處念誦。其禪院上坊下坊皆亦人滿。唯中間有一彌勒閣。閉而恆鎖。無人敢開。僧既見閉。即喚直歲平章。欲開此閣。於中念誦。主人並客僧等語其僧言。莫向此閣。閣中有一黑蛇。其大如缽。身長二丈。常護此閣。恐損阿師。其僧報雲。江南有宮亭湖神。身長數里。變化自在。亦是大蛇。能致驟雨飄風。尚來歸伏。況乎小者。亦何足言。其僧即索鑰(音藥)匙開門。把火直入。更不見物。唯聞蛇腥。其僧正念燒香啟請。弟子聞大身眾生。守護此閣。恐是過去賢聖。或是山龍諸神。弟子今日向此閣中。一心念誦。為上坊禪院求請一泉。幸願諸神。咸加擁護。勿令恐畏。聽誦金剛般若。布施弟子一個小泉。以供上坊禪院。即至心念誦。一坐三日三夜。目不交睫。(音接)心眼之中。見三婦人在彌勒閣西北。於山之腹。以刀子剜地。忽然不見。迄於明發。遂向東北。臨澗合眼誦般若經。見一道水。從婦人刀子掘地處來。歷僧前而過。經三五日。傣然常見。未以為信。誦仍不輟。更經二日。轉轉分明。其僧即移向見婦人刀子掘地處誦經。合眼還見水從背後流出。又經三日。其僧遂取杖抉看。撥(音缽)卻木葉。見一濕地。大小如二尺面盤。將鋤掘之。遂見一水脈。因成一坎。可受石余轉。更至心誦得五遍。其坎(堪感反)中水。不覺滿盈。引向禪庭。供給眾用。則知聖無不應。感而必通。信乎般若之功無得而稱者也。   長安四年三月末。其僧清虛向少室山少林寺坐夏。其寺禪院在西。其院北山上有一佛堂。但是師僧。並不敢侵夜往。彼有一律師。侵夜往彼誦律。聞空中有言。阿師急去。遲即損害阿師。至二更盡。未及得出。被神將刀弰(音笑)刺其肋(音勒)下。便即下山而歸。至明日午時。律師便即舍壽。不經半歲。有一小師。專持火頭金剛神咒。徒眾同試咒力。小師即作法咒樹。其樹或眾條俱束。或群柯同屈。眾見靈驗。即共小師平議。上坊有一故堂。前後無敢宿者。阿師既持神咒。敢於其中念誦宿否。小師報言。神靈勝伊萬倍之處。尚自降伏。此亦小小之者。蓋不足言。小師乃嚴持香爐。往彼念誦。恃其咒力。降伏彼神。其夜。神遂現身。捉其兩腳。擲向澗底。七日失音。半年已來。精神短少。少林大德。承聞清虛在京之日。於悟真寺請泉。兼伏大蛇。俱有神驗。遂語僧曰。阿師持經。大有靈應。請阿師作少法事。遣眾知聞。報雲。大德欲遣清虛作何法事。僧眾同曰。上坊有一佛堂。比來無敢宿者。阿師能獨自念誦於彼宿否。其僧報曰。此是三代尊客住持之處。正是師僧依止之處。云何不得。其僧即辨香油。往彼念誦。再宿三日。都無所見。僧等問禪院僧曰。昨日□□□僧已三二日。總不見出。向何處去。禪院僧等報言。上坊佛堂之中。便宿念誦。大德等令急喚取。參差被神打殺。大眾自來同喚。阿師出來。其僧報言。終無所慮。徒眾咸曰。阿師未異凡人。共我一種。何故於此。自欲損害。答曰。萬事不畏。大德但歸。及至一更向盡。其神即到。於佛堂東。轟然發響。似擲數十口尾。聲震空中。其僧即燃火出看。寂然無所見。身毛皆豎。即誦十一面觀世音咒。繞佛堂一匝。堂內若水牛斗聲。像亦震動。誦咒七遍。其聲逾烈。轉更哮吼。響谷動山。即向佛堂前。正立思惟。欲不敢入。忽然更卻思惟。如何在此。不能降伏。捺心即入。聲更轉盛。堂中之燈。尚亦示滅。咒既無驗。即誦金剛般若經。及誦一遍。其聲漸小。至於三遍。其聲即斷。迄於天明。寂然安靜。故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議。   去神龍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齊州義淨三藏及景闍梨。奏清虛入內祈雪。二七日。雖得少分。未能普足。勑語清虛。阿師祈請。雖不能稱意。任阿師選寺住好否。其僧自恨祈請不稱聖意。遂答勑雲。實不歡喜。大德等見作此對。亦皆失色。阿師既觸天威。即合付法。勑又雲。如得雨雪。即與阿師亂彩二百段。兼授阿師五品。並作薦福寺綱維。阿師何意。遂不歡喜。答雲。幸蒙天思。驅使祈請雨雪。自恨上不覆天心。下不允人望。愚誠徒懇。不愜聖心。夙夜兢懼。唯知待罪。濫荷天恩。所以不喜。勑雲。且放阿師出外念誦。還須祈請。忽得雨雪。即須進狀。因便奏雲。此度不降雨雪。即為一切眾生燒指。又降勑曰。朕喚阿師來供養。可遣阿師來受苦。又父母遺體。豈可毀傷。阿師必不得漫有傷損。食訖。辭聖上出。即向南山炭谷瀧湫(子由反)上祈請雨雪。雖復雪下。終不能稱心。更移就索曲村安樂佛堂中誦金剛般若。又經七日。時得薄雪。還不稱心。遂即發願燒指兩節。經一日一夜。燒未盡間。忽然四面雲合。雨雪參雜而下。眾皆愕然驚怪。二日始絕。百姓父老等。連狀欲奏。且於薦福等共三藏平章。清虛昨城南燒兩節指。為法界祈請雨雪。燒盡兩節。眾人同看。所有骨灰。今示見在。今朝村人大小欲為塗藥。其兩指節還復如故。三藏遂雲。此事難信。不近人情。伊是凡僧。未至羅漢。如何燒指已盡。更得卻生。既非聖流。無有此事。即語村人父老等急歸州縣知聞。直是將作妖惑。欲益返損。卻責老人。非但誑炫凡庸。亦是誣罔聖上。僧徒聞此。轉加不信。其僧既見眾人起謗。更入道場。啟請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弟子為法界蒼生。燒指祈雪。蒙諸天龍王等。應時降雪。又令弟子所燒之指。燼而重生。咸起謗言。不加淨信。誤他四眾。墮於地獄。弟子今更發願誦般若經。兩日之間。願生指重落。至於二日。勤加念誦。兩節重生之指。還復更落。眾見指落。重起謗言。阿師當時燒生。如今始落。其僧即報眾曰。且向城南前祈雪處。於彼養瘡。還遣重生。不知得否。眾人同曰。阿師似着狂病。常行謗語。即往城南而養瘡。念誦不輟。至十五日內。指節又生長一節半。指甲亦出。眾人見者。莫不驚異。咸曰。亦不足怪。此道人有妖術。則知般若之力。二乘之所不知。凡俗聞之。皆能起謗。   去景龍二年。清虛始還故里。至太極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夜。東江水漲。僧時在惠義寺停。其水直入寺中。眾僧各自並當衣物。其僧房中有一小閣。所有衣物。並遂閣上。便即然燈趺而坐。一心正意念誦金剛般若經。良久聞水入房聲。把火照看。了無一滴之水。其餘諸房皆被水入。僧徒聞見非是一人。般若威力。卒難縷說。   陳文建者。梓州郪(音妻)縣人也。身有騎都慰勛。每於州城門首堂上。常誦金剛般若。發願為父母祖父母等。誦滿八萬四千遍。尋亦誦了。刺史元善應氵事。被追入京。令文建誦般若經。滿五千遍。建即為誦。及善應至京。皆得清雪。   銅山縣人陳德者。常以寫經為業。忽然因病疹。為冥司所追。見地下築(音竹)台。德問。是何台也。冥司報雲。是般若台。為陳文建欲至。築此台以待之。其德卻蘇。具說此事。遠近知聞。競持般若(牛頭山靈瑞寺禪師惠融所說)。   趙郡孛(音貝)廷光者。為德州司馬。深信因果。諸持金剛般若。每眼所見。常有圓光。誦念稍勤。其光漸大。誦念若簡。其光即小。即知般若冥感。精誠所通也。   贊曰。大哉神力。不可思議。蓮承法座。芥納須彌。地變神足。天開聖池。非定非慧。斯焉取斯。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中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下

    梓州司馬 孟獻忠 撰

  功德篇第五(並序十章) 誠應篇第六(並序十章)   功德篇第五(並序十章)

  夫至功非功。為而不宰。上德非德。成而不居。故九定四禪。入無所入。三空六度。行無所行。莫而無邊。非相非名。不染不住。積恆沙之身。不能方四偈之德。神功聖德。其大矣哉。故為功德之篇。以勸來者。   蕭瑀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曰。隋開皇十一年。太府丞趙文昌身死。唯於心上氣暖。時昌家人未敢入斂。被人將來至閻羅王所。王問昌雲。一生已來。作何福業。昌報王言。一生家貧。無餘功德。專心唯誦金剛般若經典。王聞此語。合掌恭敬。贊雲。善哉善哉。受持金剛般若。功德甚大。不可思議。王語所執昌使者。好須勘校。莫錯將來。其典執案諮王。實錯將來。此人更合二十餘年。王聞此語。自檢非謬。即語昌雲。汝共使者。向藏內取金剛般若經來。即遣一人。引昌西南行可五六里外。至經藏所。見數十間屋。屋甚精麗。經卷徧滿。金軸寶帙。莊嚴華飾。不復可言。昌乃一心合掌。閉目信手抽得一卷。大小還似舊誦般若者。其題目功德最為第一。昌便恐怕。慮非般若。求此使人請換。不肯。昌即開看。乃是金剛般若。將至王前。王令一人執經在西。昌在東立。王勑使人取七寶床幾。遣昌坐上。向西誦經。並得通利。時王教昌還家。仍約束昌雲。受持此經。慎莫廢闕。亦令勸化一切人。讀誦此經。仍令一人引昌。從南門出。乃見周武帝禁在門東房內。即喚昌言。汝是我本國人也。暫來至此。須共汝語。昌即就之。向武帝再拜。武帝問雲。汝識我不。昌言。臣昔宿衛陛下。武帝語昌雲。卿乃是我故舊。汝可還家。為我具向隋帝論說。導我諸罪並了。唯有滅佛法事未了。當時右衛元嵩教我滅佛法。為追元嵩至今不得。以是未了。昌問武帝。元嵩何處。追不可得。武帝雲。其元嵩者。三界外人。非閻羅王之所管攝。不能追得。汝還為我速從隋文帝乞少功德。昌行少時。出南門外。見大糞聚中。有一人頭髮才出。昌問引人。此是何物。引人答雲。此是秦將白起。枉坑趙卒。寄禁未了。昌還家得蘇已。經三日其患漸差。具奏隋文帝。帝即出勑。國內諸寺。普為周武帝三日持齋。轉金剛般若經。勑令錄入隋史。   又曰。隋時雍州趙文若。死經七日。家人慾斂入棺。乃縮一腳。遂即不斂。便得蘇活。語言死見閻羅王。問若。生存作何福事。若言。受持金剛般若經典。王言。善哉善哉。此是最大第一功德。汝雖修福。且將示其受罪之處。仍令一人引若北行。可數十步。至一牆。有孔。隔牆孔中有人。引手捉若。挽度極大辛苦。牆外見大地獄。鑊湯爐炭。刀山釰樹。銅柱鐵床。罪人受苦不可思議。乃有雞肫豬羊鵝鴨之屬。從若債於本命。若語云。不負汝命。雞等報雲。汝往某年某月某日。共某州人分我頭腳。各各食之。若聞畜生所說所證。始知不虛。亦記往日殺食之處。唯知念佛。以一心悔過。其豬羊雞鴨。不敢更言。所引之人。將若回王所。啟王雲。見受罪處訖。王爾時乃付一椀鐵釘。令若食之。並用長釘五枚(音梅)。釘若頭頂手足。具令放去。若既蘇。已後仍患頭痛。並手足疼。所痛之處。漸得瘳(音柚)愈。若從爾已來。精勤不懈。受持般若。但見諸親知識。悉勸受持此經。若後因於公使。至驛廳上。暫時偃息。如似欲睡夢。見有一青衣婦人。急速來告。救命救命。若忽驚覺。即喚驛長問言。汝不為我殺他生命。驛長報雲。適欲為公殺一小羊。問是何色。報雲青色牸羊。若令速放莫殺。仍與價直贖羊。放為長生。豈非受持金剛般若。精誠致感然也。   郎余令冥報拾遺曰。普光寺棲玄法師。少小苦行。常以講誦金剛般若經為業。龍朔二年冬十一月。於寺內端坐遷神。儼然不動。天子聞而嘉之。下制曰。普光寺僧棲玄。德行淳修。道俗欽仰。奄然坐化。釋眾摧梁。宜以三品禮葬。仍給鼓吹一部。傾城士女。觀者如市焉。(余令當在京都見諸大德及親友共說)。   又曰。翊(音翼)衛高純。隋僕射齊公潁之孫。刺史表仁之子也。龍朔二年在長安。出順義門。忽逢二鬼。各乘一馬。謂曰。王令召卿。言是生人。弗之信也。乃策馬避之。二鬼又馳擁之。令一騎至普光寺門待。仍相謂曰。勿令入寺。入寺訖。恐不可得。既過。仍擁之向西。又至開善.會昌二寺。亦並如之。有兄弟於化度寺出家。意欲往就。及至寺門。鬼又不許。於是擒之。純乃毆鬼一下。鬼等大怒。曳其落馬。因即悶絕。寺門有僧。見其但自落馬。其側更無一人。乃輦入其兄弟房。經宿遂得蘇也。既蘇之後。具自陳述。說雲被引見王。王雲此人未合即來。乃令其生受。以曾謗議眾僧。遣犂其舌。舌遂長數寸。而無所傷。人問之曰。何因舌長而無損處。答曰。以曾誦金剛般若經。所以不能損也。經宿而罷。後又以手向口。如吞物之狀。須臾即於領下發赤色一道。流入腹中。因即僵仆。號叫而絕。如此日常數四。人問其故。對曰。為幼年時盜食寺家果子。所以吞鐵丸也。凡經二旬而罷。其後遂乃練行。迄今不食酒肉(余令時赴考入京親自聞說)。   又曰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有鴿巢在其房屋楹上。哺養二雛。僧每有餘食。恆就巢哺之。鴿雛後雖漸長。羽翼未成。乃並學飛。墜地而殞。僧並收[療-(日/小)+土]之。(焉罽反)經旬之後。僧忽夜夢二小兒。白之曰。兒等為先有少罪。遂受鴿身。比來聞法師讀誦法華經。及金剛般若經。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某姓家。托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見此家一婦人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齊。僧呼鴿兒。兩兒並應曰。諾。後歲余始言(賈祗忠先為并州博士。遷任隰州司戶。為余令言之。後於并州訪問。並稱實錄)。   慶州司馬禽昌公於昶。昔任荊府錄事。每至一更已後。即喘息微惙。舉身汗流。至雞鳴明即愈。亦更無所苦。但覺形體羸弱。心神憂悴。左右怪而問之。公默而不應。夫人柳氏請召醫人。公不許之。夫人因密問其故。答雲。更無他疾。但苦晝決曹務。夜判冥事耳。夫人因訪以冥間事。但言。善惡報應。皆如影響。余無所言。夫人因問。竟亦不答。然每有未萌事。咸預知之。即陰為之備。終不曉說。雖兄弟妻子。不之告也。凡五六歲。甚覺勞苦。其後丁龍城夫人憂。即誦金剛般若。由是不復更為冥吏。因極言。此於諸經中。福力為最。遂命子孫持誦經焉。公年未知命。即稱疾歸田。時左相蘇良嗣。右相韋待價。大將軍李沖玄。並是公姻媾親昵(女栗反)。嘗請公入仕。公固辭不行。於時酷吏用事。多所誣陷。公雖退就丘園。而婚連權貴。遂被不逞之輩誣告。相仍公雖頻處狴(音〔階〕)牢。了無憂憚。晝夜誦讀。未嘗絕聲。不逾數朝。果得清雪。他皆效此。不可屢陳。中外驚嗟。咸共嘆怪。公年八十有四。遘疾將薨。猶誦經不已。屬纊之日。神情朗然。俄而有異香滿室。氤氳芳馥。(音伏)代所未聞。公自言有化人來迎。當往西方淨境。因與親戚訣別。言訖而終。(其孫梓州郪縣尉於惄親自說也)。   中宗時。京師有人死。經數日而蘇。說於冥官前。被經訊鞠。須臾有追事人至。冥官責以所追人不獲。將欲鞭之。追事者抗聲訴曰。將軍魏恂。受持金剛般若經。常誦不輟。善神擁護。圍繞數重。無由取得。實不寬縱。冥官遂使驗覆。如追事者之詞。因此罷追。同聲讚美。魏恂者。巨鹿人也。父尚德。清直儉素。好學不倦。尤精釋典。亦誦持此經。天授年中。終於左庶。子恂克傳父業。解褐授博州參軍。屬琅琊王作亂。柳授偽郎將。令拒官軍。忠孝憤激。背逆歸順。晝伏夜走。不由軌路。遂得至都。是日召見面授五品。除博州司馬。便令討平博州。召入遷尚衣。奉御出入中外。累踐文武。神龍初加三品。拜右監門將軍。出為睦州刺史。坐以公事。降授徐州別駕(梓州司士鄭叔鈎說)。   蘄(音其)州黃梅縣令張玄素。年二十。即受持金剛般若經。每家有迍厄疾病。即至心祈請。即福助肸(許乙反)蠁。皆得痊濟。年七十有餘。洛城東十餘里。於故城莊染疾。將終之際。遂見香華幡蓋。自空而來。合掌欣然。即澡浴裝飾。舉家同聞香氣。連日不歇(前梓州通泉縣丞柳峻說)。   鄂(音愕)州司馬薛嚴。受持金剛般若經。淨信堅固。及至亡時。年七十已上。有幢蓋簫管。乘空而迎。其夫人見。隨幡蓋而去。寢疾彌困。夫人遙於空中喚之。飄若乘雲冉(音染)冉遐上。香氣不絕。合家共聞。因而遂終。斯亦不思議事(同前柳峻說)。   梓(音姊)州郪(音妻)縣人姚待。誦金剛般若經。以長安四年丁憂。發願為亡親自寫四大部經。法華.維摩各一部。藥師經十卷。金剛般若經百卷。寫諸經了。寫般若經得十四卷。日午時。有一鹿突門而入。立經床前。舉頭舐案。舐案訖。便伏床下。家有狗五六個。見鹿搖尾。不敢輙吠。姚待下床。抱得亦不驚懼。為受三歸。跳躑屈腳。放而不去。至先天年中。諸經並畢。皆以養裹。將欲入函。有屠兒李回奴者。不知何故。忽然而來。立於案前。指經而笑。合掌而立。欲得取經。其屠兒口惡耳聾。兩眼俱赤。耽酒兇惡。少有此徒。所寫之經。皆以瑠璃裝軸。唯般若經。飾以檀素。但簡取素軸。明此人於般若有緣。待遂裹以白紙。盛以漆函。屠兒手所持刀橫經函上。笑而馳去。一去之後。不復再見。莫知所之。至開元四年。有玄宗觀道士朱法印。極明莊老。往眉州講說。歲久乃還。時。鄉中學士二十餘人。相就禮問。友人王超曹府。令豎子殺羊一腔。以袋盛肉。煮熟之後。心知其殺。但忍饞不得。即隨例吃。計食不過四五臠。經於一日。至日昳(田結反)時。欻然肚熱頭痛。支節有若割切。至黃昏際。困篤彌甚。耳聞門外有喚姚待之聲。心雖不欲出看。不覺身以出外。問有何事。使人黃衣。狀若執刀之刺史。喚言訖便行。待門外有溪。當去之時。亦不見溪澗。但見平坦大道。兩邊行樹。行可三四里。見一大城。雲是梓州城。其城復道重樓。白壁朱柱。亦甚秀麗。更問使者。此不是梓州城。使人莫語。城有五重門。其門兩邊各有門屋。門門相對。門上各各題額。欲似篆書。不識其字。門數雖多。一無守者。街巷並亦無人。使者入五重門內。有一大廳。廊宇高峻。廳事及門並無人守。至屏牆外。窺見廳上有一人。着紫。身稍肥大。容色端麗。如三十已下。使者入雲。追姚待到。待走入遙拜。怒目厲聲。何因勾率爾許人。殺人於淨處吃。思量莫知其事。但見其瞋怒。眼中及口皆有火光。忙怕驚惶。罔知攸措。(音醋)即分疏曰。比來但持經。不曾殺人。亦不吃人肉。便問持何經。答持金剛般若經。着紫之人。聞姚待此說。熙怡微笑。聞稱大善。聲傍忽有人着黃。不見其腳手。把一物。長二尺許。八積成就。似打鼓搥。高聲唱曰。何於朱道士房吃肉。更不敢諱。便承實吃。吃幾許。報吃五六臠。着紫人回看黃衣人。其人報雲。吃四兩八銖。即把筆書槌耳中。遙聞。事非本心。且放令去。待曹府到日推問。着紫人又雲。大雲寺佛殿早修遣成。應諾走出。可五六步。廳西頭有一人。着枷杻。四道釘鍱。請問姚待。廳上人喚姚功曹回。不稱待名。看所着枷者。乃是屠兒李回奴。着紫人問雲。此人讀般若經虛實。報雲是實。答了回看。但見空枷在地。不見屠兒。待初入時。廳前及門不見有人守掌。及其得出。廳兩邊各有數千人。朱紫黃綠。位次各立。亦多女人。擔枷負鎖。或有反縛者。亦有籠頭者。乃於眾中。見待親家翁張楷。亦在其中。雖着小枷而無釘鍱。叩頭令遣家中造經。不得多語。更欲前進。被人約而不許。其中有一人。散腰露頂。語待急去。此非語處。回見其人。乃是待莊邊村人張賢者。抱病連年。水漿不能入口。鄉人見者。皆為必死之談。妻子親情。皆備凶具。姚待覺後。報其兒為寫經。不踰半旬。病便得差。得放出屏牆之外。門門皆有人捉刀仗弓箭。儼然備列捉。門人不放待出。待所生父。從廳東走來。叫雲。我兒無事得放。何以遮攔不收。令待展臂示之。即宣衣袖出臂。示之即便得出。及至覺寤。已經一日。   有楊簡者。梓州通泉縣人也。洞解楞伽。恆於蜀中講說。又常誦金剛般若。嘗於飛鳥行。日已將暮。路多猛獸。人皆憚之。簡口誦經。足仍急步。逢一見鬼者。怪諸鬼崩騰而走。若有所畏。遂見楊簡。誦經而行。諸鬼驚惶。由經之力。則知隨說之處。諸佛之所護持。   揚州高郵(音尤)縣丞李丘一。萬歲通天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卒。得重病便亡。初死之時。有兩人來追。雲我姓假。不道名字。直言王追。不許暫住。於時同被追者。五百餘人。男皆着枷。女皆反縛。並驅向前。行可數里。有一人乘白馬朱衣。手執弓箭。高聲唱言。丘一難追。何不與枷着。丘一即諮假使。祖父五品。身又任官。不合着枷。所言未畢。忽然遍身咸被鎖之。莫知其由。更行十餘里。見大槐數十樹。一一樹下有一馬槽。即問假使。此是何處。報言。五道大神。錄人間狀。於此歇馬。丘一聞此。方始知死。被勸前行。遂到王門。見一人抱案。容色匆遽。語假使曰。王遣追人。何意遲晚。假使更不敢語。即將丘一分何案主。語丘一言。此人姓焦名策。是公本案主。可隨見王。焦策即領見王。王見丘一來。瞋責雲。李釋言聚會親族。殺他生命。以為歡樂。不知慚愧。所稱釋言。乃是丘一小字。須臾即見所殺畜生。咸作人語。某乙等今追怨家來到。大王若為處分。焦都即前諮王。李釋言今未合死。緣所被殺者。欲急配生處。所以追對。王自問曰。你平生已來。作何福業。誦持最勝第一經以否。丘一憶生時不作功德。唯放鷹犬。忽憶往造一卷金剛般若經。王聞金剛般若經。即起合掌。喚繹言上階。冥中喚般若經名最勝第一功德經。語畜生雲。你且向後。喚焦策來。可領向經藏處看驗。其王廳側。有一處所。看無邊畔。中有一殿。七寶莊嚴。令丘一上殿。於藏中抽取一卷經。開看。乃是丘一所寫之經。更檢得請僧疏一張。是丘一寫書處。問焦都雲。生平亦數造功德。何因唯見兩處。公當官非法取錢。欺抑貧弱。此是不淨之物。所修功德。自資本主。不忤公事。領回見王。王問所寫經是實不。可喚畜生來。善言辭謝。但許為造經。此終不留。少間。所殺畜生。一時同到見王。王遣丘一。為造般若經言托。其畜生並散去。王言。此功德無盡。語焦策可即放還。更莫留住。送出城門之外。再三把丘一手。焦策盡力相為只得。丘一許乞策錢三百貫。家中唯有爾許。有時實不敢惜。策報丘一言。縱乞萬貫。終是無益。乞公為策造般若經二十部。丘一便即許諾。又雲。策雖冥吏。極受辛苦。若無福助。難以托生。公努力相為寫經。幸莫滯策生路。遂更前行。策指示一處。下看深而且黑。拒不肯入。策推之落黑坑中。驚怕眼開。乃在棺內。困而久不能語。聞男女哭聲。細細聲報雲。莫哭。我今得活。丘一婦弟獨孤愔。為[門@壬]州參軍事。知三月四日欲殯。所以故來看殯。雖聞語聲。不許開棺而視。雲是起屍之鬼。亦不須近。男女不用舅語。遂即開棺。丘一微得動身出棺。三日具說冥事。至三月八日。家中大小咸舍衣物。及所有料錢。請僧轉金剛般若經。為一切怨對造一百卷。為焦都寫二十卷。未了。至一夜。有人打門。報雲是焦策。丘一即令報雲。正寫欲了。必不孤負。何忍更來。策雲。請報李丞。亦無別事。蒙公為策造經。已放托生。故來告別。揚州長吏學懷遠。知丘一再活。喚問冥事。具錄奏聞。奉恩勑加階賜五品。遣於嘉州道招尉乘驛。從梓州過時熱。就姚待亭子取涼。親為待說。並留手書一本。   贊曰。猗與大聖。妙慧攸同。無心而應。無念而通。不盡於有。不住於空。何思何慮。而有成功。

  誠應篇第六(並序十章)

  昔者宋景移星。魯陽回日。孟宗擢筍於冰序。劉殷拾堇於霜辰。[示*匕]良之雲。言未終而已合。景山之雨。車所到而咸沾。況乎無受無心。誠而必應。無為無得。感而遂通。行不執之慈。深仁普洽。導不知之慧。聖賢監遐覃。德無遠而不該。豈唯三界。明無幽而不察。何止十方。故以誠應之篇。繼之於後。   梓州慧義寺僧清虛。俗姓唐氏。以聖曆元年六月內。在豫州。正逢亢旱。官人士庶。祈禱不獲。百姓惶惶。罔知所向。其僧即入禪院佛前。至心啟請。願諸佛大慈。龍王歡喜。降施甘雨。救濟蒼生。弟子至明日中時。為龍王等誦一百遍金剛般若。願日中時。早降甘雨。及至明日中時。誦經亦竟。天即降雨。溝渠泛溢。原隰普沾。潤澤有餘。靈驗若此。   聖歷二年五月內。清虛在唐州桐柏縣常樂山中。常樂寺坐夏。還逢天旱。五穀焦卷。土人打鼓燒山。以此祈雨。求之歷旬。逈無征應。遂將泥水入寺。將欲澆灌諸僧。其僧報言。檀越莫污濕師僧。貧道為檀越祈雨。明日必足。其從五月二十日之午。入道場誦般若經。比至明日中時。天遂降雨。須臾並足。高下普沾。   大足二年五月內。屬亢陽。奉勑遣州縣祈雨。合京城師僧二十口祈請。一滴不得。其僧清虛。遂向豐國寺見復禮師。平章祈雨。禮遂問其僧。阿師將何法祈雨。報雲。將十一面觀世音咒及金剛般若經。精心誦念。以此祈雨。雲。幾日可得雨足。答言。三日三夜。雨必得足。復禮慍而言。饒你七日祈請。如其七日不雨。送你與薛季昶枷項。遣你作餓死鬼。僧聞此言。心增激勵。報復禮曰。明日食時。雨下未足。非滿三日。雨必普沾。其僧即入道場。至心念誦。比至明日食時。雨即便降。可得四五寸。還即卻晴。復禮弟子元濟。語清虛言。明日即是三日滿。今見十里無雲。不知阿師將何為驗。答言。不須愁。雨三日內必足。及至明日向暮。天上猶無片雲。清虛精心懇發。恐無徵效。重啟十方諸大菩薩.羅漢.聖僧.一切賢聖弟子。今日一心為法界蒼生祈雨。如今夜雨若不足。弟子於此處捨命。以為蒼生。遂竭誠至心誦金剛般若。二更將盡。雨遂滂沱。比及天明。一尺以上。周回五百里內。甘澤並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從此祈雨。便向豐國寺坐夏。   其年仲冬季冬。並無雨雪。律師懷深。又遣請雪。一心念誦金剛般若。至於三日。還蒙上天降雪。其靈驗有如此者。   長安三年。清虛從悟真寺坐夏。訖至七月二十日。暫入城中。向資聖寺停。至八月一日。天降大雨。直至五日不絕。米麥涌貴。車□不通。百姓迫惶。莫知生計。其僧至五夜。忘寢與食。平曉嚴持香爐。遂入佛堂。方欲啟請。念誦般若。以止於雨。三五眾僧下堂來見。語其僧曰。阿師欲作何物。□□。慾念誦止雨。僧等咸曰。可由你止得。幾許漫作。其僧答言。此亦難信之事。以兩貫敵一貫。共阿師倍賭。(音睹)一一限時。不勞到暗。其僧等言。容你到暗得止。我請輸你一貫。清虛報言。誦滿十遍。且得雨止。誦十五遍。即遣雲高。至二十遍。即遣日出。至二十五遍。四邊雲散。至三十遍。除雲總盡。僧等聞出此言。即擎其僧衣被將去。伊既出此矯言。前身負我眾物遣伊。故出此語。亦不能自知。其僧即入道場。誦金剛般若。恰至十遍。雨即得止。至十五遍。雲高。至二十遍。日出。其僧等見此稍異。咸亦驚駭。至二十五遍。四面之雲。一時散盡。僧眾失聲齊叫。至三十遍。除雲總盡。僧等一時起至。欲縛其僧。報雲。你非是娑竭龍王。晴亦由你。雨亦由你。其中有解事者。瞋訶始休。嗟乎。般若威神。非言能述。下士聞道。必大笑之。去長安三年十月內。駕幸□□。至十一月末。清虛向眾香寺停。從十月□□□□月無雪。眾香僧眾。請清虛祈雪。其僧即入道場。一心念誦金剛般若。限三日內雪足。誦滿三日。天降□雪一日一夜。遠近咸足。亦般若之靈驗也。   長安四年十一月內。本平公 奏清虛。為大聖天后患風。入內念誦二七日。勑問。阿師是住寺僧。為客僧。遂對雲。是住寺僧。公主及宮人語其僧言。阿師誑勑。大合有罪。且放阿師出去。其僧自恨薄業。悞對聖人。即入道場。乞一境界。唯誦金剛般若經。一日一夜。夢見兩僧向眾香寺禪院。問主人曰。清虛師身名不知立未。祠部僧籍安名以否。主人報言。欲似尚未。其僧語清虛曰。日西為阿師安名。及至神龍三年十月內。駕幸長安。十二月並無雨雪。齊州三藏及陽俊闍棃。奏其僧入內念誦經二七日。應天星皇帝。即遣清虛。任選寺而住。所云日西者。蓋屬聖上西歸也。般若神力。無願不果。   去神龍元年。左補闕趙延喜。奏清虛入內祈雨。入經三宿。被一供奉僧誑其僧□。□城殿上。好安道場處。其僧不解。遂即進□□□。六僧放阿師出外。祈請即出。向望春宮南山中。有□彌勒閣。於彼祈雨。一入道場。雲合還散。至三日內。□覺疲極。乃向澗底取水洗面。因臥眼合。見一給□□□把杖打其僧頭。阿師故向此間。因何臥地。努力強□。□僧即起。還向閣下。盡心誦經。及至日西。四面雲合。不逾念頃。遂即大雨。直至明朝。雨便普足。   閬州閬中縣丞呂文展。常誦金剛般若。三萬餘遍。靈驗若神。六七年前。一牙無故自落。至誠發願。牙即漸漸而生。今始長一半許。開元五年正月二日。又牙無故自落。依前發願。牙遂更生。老而牙生。蓋亦神助。   去開元三年。盛夏亢旱。草木燋黃。刺史劉瑗。令其精心誦金剛般若經一遍。未終。流澤滂沾。遠近皆足。年穀以登。其年春季。淋雨妨損蠶麥。別駕韋岳子。亦令文展誦經。應時晴朗也。   開元四年七月。當州亢旱。降長史劉孝忠。又令祈雨。從午時至申。細雨微降。及至初夜。天遂晴朗。即於庭前。至心發願。念誦般若一□未終。雨遂普沾。高下俱足。   開元五年正月二十□日。屬以陰雨。刺史劉瑗。以明日既是甲子。若雨不□□恐經寺亢旱。遂令文展念誦般若。至心祈晴。啟□□經。應時雨霽。至甲子日。天甚晴朗。般若之力。其應若□。   贊曰。道元一法。跡有三身。其化逾遠。其德彌真。忘心而聖。不念而神。惟誠惟懇。應感斯臻。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卷下(終)


  (本奧雲)長寬元年七月下旬沙門章觀書寫了。   同年八月七日一校了。   元祿十七年甲申正月二十二日南陽釋升子和南拜寫(字高雲俗壽三十六僧臘二十四)同二月十日一校了。   悲夫原本艹書間有蠧滅望於後得善本校正補書。   (京城西北梅尾高山寺經藏本雲)承歷第三之歲孟夏下二之天為結後緣染禿筆奉書寫畢。  霜台老 藤師國   (野州日光山慈眼大師經藏本雲)天仁四年五月六□□□(恐是三字乎此年。即天永元年庚寅也)於大原來迎院廊書寫了。     桑□□源書   天永四年(自己未年後三十五年也)六月二日 時點了。   寶永二年。乙酉二月二十五日。重以異本校正補書。始於正月二十九日。終於今朝。伏願以斯般若功力。洛陽檀越性榮信女滅罪生善發菩提心。孝子松永氏源公息災延命福智現前。乃至自他法界蒼生齊生般若種智者。   南陽愚僧升和南謹識(俗壽三十七)   雖先書一本。寶永元年四月十一日為暴火燒卻。以故重書盈餘書庫。伏願功德餘風本師空老人福智圓滿諸願成就者也。   南無大慈大悲天滿大自在天神。   神力演大光  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  廣濟眾厄難   寶永六年己丑夏四月 洛陽毛利源公亭子再校此書了釋升常  四十一歲謹志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

    南陽後學釋 升堂 錄   三寶感通記曰。唐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者。信敬佛法○京師西明寺主神察目驗說之。   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縣西四十里許○繁後具自言之(會盈耳)。   唐臨冥報記曰唐吳郡□□素家貞觀二十年失火○具自言之(右三□□□苑珠林第□□六卷)。   郎余令冥報拾遺曰□□州刺史樂安任義方○義方自說(右一驗出□□珠林第五□□)。   法苑珠林(第一百十六卷)送終篇□□□耶王之弘貞觀年中○不復更來(右此一驗見弘自說也)。   又(第一百二卷)六度篇曰唐蕭氏是司元大夫崔○具說如是。   大唐壽州壽春府永慶寺金剛經碑本跋語曰。唐乾元季中廣州僧虔惠自幼受持此經○雲氣徐徐上升天界。

刻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后序

  般若。諸佛智母深重難議。當時鶖峰得度諸生。雖超生死而疑根未拔本智不現。及至般若會中天調御以金剛智而決斷之。直使聖凡情盡生滅見忘。而本有智光豁爾披露。以此義為正法眼藏。寶函所在天人擁護。故有望空寫經遇雨不濕者。有持經題命盡上生者。此之靈驗不可舉言。依之歷代着驗記者眾焉。然一策子未有鋟□□□日東誠可不名闕典。與予往在東武獲唐孟□□驗記。如覯良友益師。乃嘆曰。惜乎此編淹涉時□□滅頗多。噬臍不及。日者雖亦得一本。脫誤不可□□□在北山重對古本復存得失既陶瓢諸本更無有□葉。然崑山片玉豈可棄捐。因旁加邦語付諸印生。欲公海內覽者尚得好本補來是望。   寶永六年初夏日南陽後學釋升堂謹序於洛北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