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景物圖詩
金陵景物圖詩
冶城
[編輯]朝天宮即吳冶城。 楊吳時為紫極宮,宋為祥符,尋改天慶。元名玄妙,又陞為永壽宮。明洪武十七年重建。後有萬歲亭,凡大朝賀行禮,於此習儀。 山門徑道,折而為九,疊拱層簷,樓閣環繞。 最後冶城山,相傳為吳王夫差鑄劍處,晉尚書卞壼墓在焉。 壼以禦蘇峻,偕其二子眕、盱同殉國難。於其所葬之處,宮而祀之,以勸後世之為人臣子者宜也。 至今歲時遣官致祭。 (冶山幽絕處,煙草卞公祠。 庾亮清談日,蘇峻稱兵時。 荒城殘日下,大衍(疑是道字)野雲垂。 至今嚴伏臘,風雨護靈旗。)
杏花村
[編輯]貴池有杏花村,以杜牧「牧童遙指」之句得名也。金陵亦有杏花村,在城中西南隅鳳凰臺下,無所謂村也。 然居民叢集,煙火萬家,機杼之聲相聞,染練之砧不斷,錦繡成坊,足勝杏花春色。 又餘地傍城闉者,或為園囿,或種松竹,亦微有城市山林之意。昔亦曾種杏百餘株,以擬佳名,但開謝不常,盛衰迭見,惟因其名以髣髴之雲耳。 (紅雪籠花塢,青煙撲酒帘。茅屋四五家,新蒭懸步檐。 清曠屏氛雜,稔知非閭閻。 但見春駘蕩,不見雨兼韯。)
燕子磯
[編輯]觀音山東北,一石吐江濆,三面懸壁崿絕,勢欲飛去,則燕子磯也。 觀音巖怪石礌垂,蒼黛參差,上接雲霄,而大江自龍江關西來,直過其下。 觀音閣亦傍巖就江,朱闌憑之,瞰江若在樓船頂上立。行客至此,入觀音港捨舟登岸,即壯繆廟。 先至水雲亭,入祠,左則大觀亭,坐石磴,臨江已覺蒼茫無際。 又捫松蘿拾級以上,磯巔有小亭名俯江,從石罅下窺,猶見江轉磯底,蓋至此金陵地脈已盡。其上則採石磯之險,下則金焦北固之勝,北趨邗溝,則平衍無山。 故北行者多勾留,而南歸者至多喜色也。 (石戴土山砠,凌空飛燕子。 孤根盪地軸,不信深五里。歸客一開顏,太息江山美。 亭亭閣上松,淼淼岩下水。)
謝公墩
[編輯]金陵有兩謝公墩,其一在冶城北與永慶寺南者,乃謝太傅所眺。 李白登謝公墩詩序云:「此墩即太傅與王右軍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者也。」其一在舊內東長安門外銅井庵傍,所謂半山里者。半山寺舊名康樂坊,因康樂(此處指謝玄)孫靈運。今以坊及墩觀之,或康樂子孫之所居也。 王介甫詩「今日此墩應屬我,不應墩姓尚從公」,東坡譏之。考介甫所居即康樂坊,然則我名公字、我屋公墩之句,乃誤以康樂為太傅也。其圖灌木蓊翳,左則永慶寺之浮屠,矗於林表,蓋太白所詠之謝公墩也。 永慶寺在玄武橋西,梁永慶公主所建,因以為名。 又名白塔寺。(主家布金錢,紺宇因之成。地險人喧少,超然遺世情。 別有半山里,地界極分明。 直拗笑獾郎,獨與昔賢爭。)
鳳凰臺
[編輯]鳳凰臺以李白之詩而名,其右為鳳遊寺。 初名叢桂庵,明神宗時焦太史澹園易今名,立石為記。 臺屬寺內,今臺所存者培螻,寺亦傾欹極矣。臺在花盝岡,城內秦淮城外護河二水之間。 唐昇州城尚狹小,此處可憑高眺遠,至楊行密恢廓城垣,踰淮水而南,臺之風景盡矣,徒以太白詩存其名耳。 又臺下有阮籍墓,謂明時掘斷碑得之。按籍陳留尉氏人,歿於景元四年。後二年魏始禪晉,又十五年晉平吳,籍始終魏人,固不得葬於吳地。 一統志記籍墓在尉氏縣東四十五里,是其實也。 或疑阮孝緒墓。 孝緒字士宗,音同而傳訛焉。其圖則因舊志而渲染之。 (酒星亦云沒,臺空鳳難駐。 荒葛罥修途,崩榛塞廣路。如何劖斷碑,遽有步兵墓。後先兩酒人,千秋動欣慕。)
莫愁湖
[編輯]出三山門外半里許,有莫愁湖,相傳妓名莫愁者居此,因以為名,然梁武帝詩云:「雒陽女兒名莫愁」,則不應在此。 其所以傳聞者,以石城二字。 按楚有石城,莫愁居之,亦非此石城也。 今其地廣數頃,水色縈洄,石城橫亘於前,江外諸峯,遙相映帶,中有梁氏園亭,盛夏軒牕四啓,清風徐來,令人忘暑,殊不羨淵明北窗下也。又按湖在前明為徐中山王園,蓋與賀鑑後先可媲美雲。(美人不可見,搔首望天末。蔓草縈裙帶,繁華點粧頞。 遙望風潭清,漸見溪堂豁。 野水飛鴛鴦,喬木鳴鶬鴰,當風撫層楹,湖外山一抹。)
憑虛閣
[編輯]登憑虛閣者,所以望後湖也。閣在鷄鳴山極高處,逼近閣下一帶,則臺城瓴甓猶在,蓋千餘年物。 考華林園、芳樂苑、日觀臺、永安宮、清暑殿、靈和殿,披香殿、芳樂殿、玉壽殿、五明殿、光華殿、永賢殿、青漆樓、齊雲觀、臨春、結綺、望僊三閣,歷代踵事增華,皆在臺城內。 今則一望荒煙蔓草,惟見水光接天,搖盪於高閣疏牕而已。(登高望翠微,空翠濕人衣。悵望臺城外,當年立長圍。 一朝雄圖盡,空嗟人事非。 山禽猶解語,沙鳥獨忘機。 懷古有餘情,憑闌逸興飛。)
青溪
[編輯]過大中橋而北為青溪。 按吳赤烏中鑿東渠通城北塹,以洩後湖水,其流九曲,達於秦淮。後楊吳築城斷其流,截於通濟城,支流與秦淮合。 又自通濟門納重譯澗子諸橋水,遂從西北至三山門,復與秦淮合,以達於江。 今其河道由潮溝南流入舊內,所過復成橋、西華門、蓮花橋、珍珠橋(珍珠橋者,陳後主泛舟遇雨,水生浮漚,宮人指為珍珠故云)、元武橋、紅橋、竹橋,入濠而絕,所謂青溪一曲也。秦淮水亭相連,笙歌燈火稱極盛。路入青溪則兩岸皆竹籬茅舍,漁唱樵歌互答於冷煙衰草之外,耕夫扶犂,漁家曬網,昔人儗於苕霅瀟湘,猶未足盡焉。 (路遇白下橋,綠波靜如練。林中宿鳥安,橋影行魚見。 舊內水瘀滯,斷坦藤蘿罥。築城斷淮流,悵然思李昪。)
雨花臺
[編輯]聚寶山之顛為雨花臺,世傳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感天雨花。 其說甚誕。 蓋山產細石如瑪瑙,故名為聚寶。 山麓為梅岡,晉豫章內史梅賾家於岡上,或雲營於岡下。 出聚寶門二里外,直造其顛,上有方正學、景忠介二先生祠。 近臺則永寧泉,泉極清洌。茶社酒村皆近泉之左右,遊人於此小憩。 近年岡下建倉頡廟,郡中士大夫春日以牲牷酒醴致祭廟中,奏古樂,用佾舞,每傾城往觀。此殊有三代報賽風,不似篤信浮屠者,梵唄喧天,香花匝地已也。 (香風吹萎華,煙雲籠嵽嵲,緩步上半岡,懷古尋斷碣。 其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 柳陰酒旗颺,柳色茶煙結。 開冰操棘矢,逐疫持桃茢。 都人修禮樂,用以祀倉頡。)
琉璃塔
[編輯]長干寺舊有阿育王塔,歷代皆言其中有舍利口爪髮各一枚。 明永樂中建塔高九級,純用琉璃為之,凡十六年始畢工,此郡志所載。寺蓋自東晉以來名長干,劉宋以後改為天禧,洪武時災,上命毋救火,俟其焚盡,因建今寺。 壯麗甲天下。 永樂建塔時,改名報恩。 康熙中南巡,御書匾額一級至九級,各因數起義,輝煌天語,至今士民瞻仰焉。 (舍利何年置,凌虛到碧霄。春日光晶熒,秋月影動搖。 但悟真空相,何慮刼灰燒。 香燈仗佛力,莊嚴托聖朝。)
靈谷寺
[編輯]蔣山之東南獨龍阜有禪院,其地去城市更遠,二六時中粥魚齋鐘開,士尤喜棲托於此。舊名道林寺,梁改開善,明洪武初徙山之東偏,改名靈谷。自山門入松徑五里乃至寺,其路履之有聲,鼓掌則聲若彈絲,俗呼琵琶街。 佛殿不施一木,皆壘甓架洞而成,俗呼無梁殿,規制彷彿大內。 後有浮圖,即梁寶誌公幻身,改葬於此。 塔前有石泉,僧曇隱所得八功德水也。 左梅花塢,寺有明祖御製「大靈谷寺記」。 石泉旁有松偃榦,明祖月夜曾掛衣於上,蟲螘不生。 老僧又傳言,寺中餘杏亦為明祖所賞,賜以玉帶,至今果核中有圍如帶。 (接竹倒垂松,水滴如石乳,長松間夭桃,帶□梅花塢。 左側近長陵,石馬蹲宿莽。 守陵猶阿監,誰取一抔土。 乃知聖明朝,隆禮高千古。
桃葉渡
[編輯]桃葉王大令妾,王詩:「渡江不用楫」,後人詩亦云:「桃葉春深夜渡江」,則其渡宜與江相近,不當在秦淮上。 然彼自送其妾耳,何與人事? 此處之必用渡而不可以設橋者,則以通濟水關天門來水,不設橋以閉塞水道故也。順治時李某為江寧守,設木橋。 康熙癸卯易木為石,以垂永久。又不知廢於何時?今則仍木橋,名利涉。圖作於康熙丙午年,正有木橋之時。 圖中仍為問渡之景,綠柳毿毿,畫簾隱隱,作二人者立於渡口,舟子操小榜,輕搖以至,則王山人所以存古意也。 (花霏白板橋,昔人送歸妾。水照傾城面,柳舒含笑靨。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刼。 世間重美人,古渡存桃葉。)
天印山
[編輯]去都城四十里外有方山,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 秦始皇鑿金陵、疏淮水,此山乃鑿處也。 吳大帝為葛翁立觀,齊武帝欲為離宮,其蹟皆湮沒不可考。 南史載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齊人跨淮立柵,度兵夜至方山。 周文育等各引還,齊兵自方山進,及倪塘。 據此,則方山在六朝時,亦為用兵設險之地。 今天下一統,承平已久,圖中唯繪採樵者數人相與歌吟其下。 (岌嶪仙人館,支筇□一攀。 丁丁伐木聲,遙出林薄間。 谷深鳩隱蔽,林茂鳥緡蠻。 昇平化日舒,行歌共開顏。 更須攜旨酒、桑柘影中還。
觀音山
[編輯]山在觀音門外,俯瞰大江。 明洪武初即山建觀音閣,正德間因閣建寺,賜名弘濟,禮部侍郎呂柟為文記之。 殿閣皆緣崖構成,危石半空嵌絕壁,上以鐵鎖穿石,下臨江水,如燕怒飛,波濤噴激,歷歷如畫。 禪堂亦金碧交錯,竹樹參差。 圖中以其半繪大江。 由觀音山下數十里為烏江,別由三山下二百里為蕪湖。九江分道一曰烏江,二曰蜯江,三曰烏土江,四曰嘉靡江,五曰□江,六曰浮江,七曰稟江,八曰提江,九曰菌江,東會於彭澤,經蕪湖名為中江,則此正江流扼要處也。 山後石壁方一丈六尺許,有大士像,眉髮宛然,不自雕鏤而成,亦造物之一奇也。(注湖以漫漭,灌江而漰沛,滈汙六州域,經營炎景外。 山凹架佛堂,彤樓遠塵壒。 焚香祝奇相,安流永清泰。)
幕府山
[編輯]世傳王導從晉元帝渡江,建幕府之所在,因以為山名。 按晉書,帝為瑯玡王,與導素相親善,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晉國既建,以導為丞相,尤見委仗,號為仲父。 嘗從容謂之曰:「卿吾之蕭何也。」桓彝過江,與導極談世事,以為得見管仲,宜其建牙吹角之地,猶足動後人之憑吊也。 其山去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高七十丈,山有五峯,峽中有石洞幽邃。 中峯有仙人臺、虎跑泉。 西北峯曰夾蘿,亦名翠蘿,上有達摩洞。 其圖皆覼縷可稽雲。 (五峯高以長,石洞帶翠蘿。 沙鳥煙中沒,雲帆天際過。 高才推管仲,重任擬蕭何。幾時軍府地,酣眠讓達摩。)
烏衣巷
[編輯]東晉時,烏衣、馬糞皆王謝所居。烏衣巷在城南,有王謝故居,一堂匾曰「來燕」,久傾圯,馬光祖撤而新之。 堂後建亭館。 圖中所繪浮圖蘭若則白塔寺也。寺有唐元奘法師頂骨舍利。寺在烏衣巷,昔人詩又以朱雀橋對,此謂巷與橋近則地傍南郊。 其浮屠金碧亦可彷彿長干寺景象。 (城南送夕暉,春風燕子飛。 言尋王謝宅,閭井生光輝。 牛心金柈貯,塵尾玉屑霏。 廣廈久已傾,人往流風微。 惟餘舊蘭若,茶板出荊扉。)
東山
[編輯]謝安本高隱會稽之東山,及為太傅,從駕南渡,偶步於金陵之土山。 後人挹其風流,擬於會稽。 土山本無名,今即以小東山為名,與石跪山相望,去城東南四十里。 (太傅翼晉室,恬怡見風貌。 手持蒲葵扇,都人猶競效。 偶憩林麓間,名山夙所樂。 他年屐齒折,淮淝恣騰趕。 始知賭墅時,霧隱南山豹。)
鷄籠山
[編輯]玄武湖上有林麓曰鷄籠山。 齊武帝早遊鐘山,射雉至此始鷄鳴,因名鷄鳴埭。 建寺於山上曰鷄鳴寺。建塔曰普濟塔。 前明為欽天山,於山巔置儀表以觀象緯,為觀象臺。 中葉遷儀器於順天,此臺遂廢。 臺高二十丈,階級二百餘,始躋其巔。 康熙中南巡,御書「曠觀」匾額,至今稱曠觀亭,在山最高處。 (射雉鳴鷄處,山形蔚以深。 有如縱木座,鼓鈸禮鴿王。 聲華徧海內,毋乃太猖狂。 遙指古洞中,此老疲津梁。)
太平堤
[編輯]出太平門外,有長堤,其水則後湖也。 一名蔣陵湖,一名玄武湖。 湖中洲凡五,前明貯天下圖籍於湖中洲地,遂為禁地。燈火不得入。 其洲週四十里,魚蝦菱芡之利最多。 康熙中百姓納稅於官,湖為民佃。 乾隆初,上元令請歸官佃,又成禁地矣。 (澄澈蔣陵湖,神光似沅澧。 瀰漫春雨多,極望樹如薺。 芙蕖紅欲然,蒲稗青如洗。 步上長隄遊,雲水飄菰米。)
長橋
[編輯]圖中繪一長橋數丈曰長橋,今無此橋矣。 或雲余澹心所作板橋雜記,即此橋也。考明朝初年設諸樓,貯妓樂其中,教坊司掌之,以延四方遊客。 來賓樓在聚寶門外馴象街,重譯樓與來賓樓對,鶴鳴樓在三山門外,醉仙樓在三山門內,集賢樓在瓦屑壩西,樂民樓在集賢院(疑當作樓)北、輕煙翠柳樓在江東門內,淡粉梅妍與輕煙翠柳對,南市北市在城中武定橋,長橋在其處,所謂「花月春風十四樓」也。 或雲十六樓。今皆毀廢無存。 (頓老彈琵琶,張奎收洞簫。 鏤衣去湖湘,垂白猶妖嬈。 不見朝朝艷,空聞夜夜嬌。 惟餘淮水月,曾照幾春宵。)
三宿岩
[編輯]朱修撰三宿岩詩序云:「宋虞允文破金軍於採石,回舟繫泊於石邊,故名三宿岩。其題名尚存。今建靈石閣於上,為遊覽之所。江流雖徙,隔於洲外,而嶙峋特立,自是奇觀。」據此,則此地在宋時尚為江流所至,今則隔洲愈遠,濤聲浪繫(疑當作擊),不到耳邊。 雖信宿石岩中,可以漱石,未必枕流矣。 (嵯峨靈石閣,傳雲三宿岩。 其上為青鴛,玲瓏怪石嵌。 昔日湧江濤,岩下落征帆。 今日列僧廬,岩下長松杉。)
龍江關
[編輯]龍江關在大江口東南。 諸國進貢者梯航數萬里,每歲必至,立關於此,以招來之,所以柔遠人焉。 郡志:龍江遞運所船水夫,紅座船水夫,龍江水馬驛,應支銀兩,俱有定額。 今客船愈積,所支更增於前。 其上稅者赴關口。 餘往來行旅之舟,則有數小舟橫截於河道中,一為問其人即鼓棹行矣。 圖作夜雨之景,亦以狀行旅之優游自得,共賞江山之秀麗雲。 (繫纜龍江關,遙望金陵縣。 關吏不相苦,泉貝每多羨。 昨夜東風急,風前翻石燕。 沽酒且停橈,坐看煙雲變。)
鍾山
[編輯]鍾山在城東北十五里,兩峯挺秀,北一峯最高,其上有一人泉。 孫吳時改為蔣山,因蔣侯神也。 山為都城屏幛,陰陽向背,情態無窮,朝暾暮靄,朱殷掩映。 其圖尺幅中具有層岩列岫之勢。 北接雉亭山,明陵在焉。 康熙中南巡,懸「治隆唐宋」匾額於殿宇,至今歲時遣官致祭。 山上舊傳有吳大帝陵,今不可考。 (紫氣冒碧峯,草木鬱蔥蒨。 千磴挹晴嵐,松風滿臺殿。 孫陵莽榛蕪,□陵唯永奠。 榮光上燭天,宸章萬目眗。 言尋茱萸塢,雲深不可見。 策杖下曾巒,夕陽山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