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鐵炮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鐵炮記
作者:南浦文之
寬永二年
1625年
本作品收錄於《南浦文集

代種子嶋久時公

隅州之南有一嶋,去州一十八里,名曰種子。我祖世世居焉。古來相傳,嶋名種子者,此嶋雖小,其居民庶而且富,譬如播種之下一種子,而生生無窮,是故名焉。

先是,天文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丁酉,我西村小浦,有一大舩,不知自何國來。舩客百餘人,其形不類,其語不通。見者,以爲竒怪矣。其中有大明儒生一人名五峯者,今不詳其姓字。時西村主宰有織部丞者,頗觧文字。偶遇五峯,以杖書於沙上,云:「舩中之客,不知何國人也?何其形之異哉?」五峯以杖書於沙上,云:「此是西南蠻種之賈胡也。粗雖知君臣之義,未知禮貌之在。其中,是故其飲也,杯飲而不杯;其食也,手食而不箸。徒知嗜欲之愜,其情不知文字之通,其理也,所謂賈胡,到一處輙止。此其種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而已,非可怪者矣。」於是織部丞又書云:「此去十又三里,有一津,名赤尾木。我所由頼之宗子世世所居之地也。津口有數千戶,戶富家昌,而南商北賈徃還如織。今雖繫舩於此,不若要津之深,而且不連之愈也。」告之於我祖父惠時與老父時堯,時堯即使扁艇數十挐之。至於二十七日己亥,入舩於赤尾木津。丁斯之時,津有忠首座者,日州龍源之徒也,欲聞法華一乗之妙,寓止津口。終改禪爲法華之徒,號曰住乗院。殆通經書,揮筆敏捷。偶遇五峯,以文字通言語。五峯亦以爲知己之在異邦也。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者也。賈胡之長有二人,一曰牟良叔舎,一曰喜利志多侘孟太,手攜一物,長二三尺。其爲體也,中通外直,而以重爲質;其中雖常通,其底要密塞。其傍有一穴,通火之路也。形象無物之可比倫也。其爲用也,入妙藥於其中,添以小團鈆,先置一小白於岸畔,親手一物,修其身、眇其目,而自其一穴放火,則莫不立中矣。其發也,如掣電之光;其鳴也,如驚雷之轟,聞者莫不掩其耳矣。置一小白者,如射者之棲鵠於俟中之比也。此物一發,而銀山可摧、鐵壁可穿也。姦宄之爲仇、於人之國者,觸之,則立喪其魄。況於麋鹿之禍於苗稼者乎?其用於世者,不可勝數矣。時堯見之,以爲希世之珍矣,始不知其何名,亦不詳其爲何用。既而人名爲鐵炮者,不知明人之所名乎?抑不知我一嶋者之所名乎?

一日,時堯重譯謂二人蠻種曰:「我非曰能之,願學焉。」蠻種亦重譯荅曰:「君若欲學之,我亦罄其蘊奧以告焉。」時堯曰:「蘊奧可得聞乎?」蠻種曰:「在正心與眇目而已。」時堯曰:「正心者,先賢之所以教人,而我之所以學之也。大凢天下之理,不從事於斯動靜,雲爲自不能無差矣。公之所謂正心,豈復有異乎?眇目者,其明足以燭遠,如之何而眇其目乎?」蠻種荅曰:「夫物要守約。守約者,以慱見爲未至矣。眇目者,非見之不明,欲守其約,以致之遠也。君其察之。」時堯喜曰:「老子之所謂見小曰明,其斯之謂歟!」是歲重九之節,日在辛亥,涓取良辰,試入妙藥與小團鈆於其中,置一小白於百步之外。放之火,則其殆庶幾乎。時人始而驚,中而恐而畏之,終而翕然,亦曰:「願學。」時堯不言。其價之高而難及,而求蠻種之二鐵炮,以爲家珍矣。其妙藥之擣篩和合之法,令小臣篠川小四郎學之。時堯朝磨夕淬,勤而不已,已嚮其法之殆庶者,於是百發百中,無一失者矣。

於此之時,紀州根來寺有杉坊某公者,不遠千里,欲求我鐵炮。時堯感人之求之深也其心,觧之曰:「昔者,徐君好季札劔,徐君雖口弗敢言,季札已心知之,終觧寶劔。吾嶋雖褊小,何敢愛一物?且復我不求自得,喜而不寐,十襲秘之。況求而不得,豈復快於心歟?我之所好,亦人之所好也。我豈敢獨私於己而韞匱而蔵諸?」即遣津田監物丞持以贈其一於杉坊矣。且使知妙藥之法與放火之道也。時堯把玩之餘,使鐵匠數人熟視其形象、月鍜、季錬,新欲製之。其形制頗雖似之,不知其底之所以塞之。其翌年,蠻種賈胡復來於我嶋熊野一浦。浦名熊野者,亦小廬山、小天竺之比也。賈胡之中,幸有一人鐵匠。時堯以爲天之所授,即使金兵衛清定者學其底所塞。漸經時月,知其巷而藏之。於是歲餘而新製數十之鐵炮,然後製造。其臺之形制,與其飾之,如鍵鑰者。時堯之意,不在其臺與其飾,在乎可用之於行軍之時也。於是乎,家臣之在遐邇者,視乎而效之,百發百中者,亦不知幾多矣。

其後,和泉界有橘屋又三郎者,商客之徒也,寓止我嶋者一二年,而學鐵炮者殆熟矣。歸旋之後,人皆不名,而呼曰「鐵炮又」矣。然後畿內之近邦皆傳而習之,非翅畿內,関西之得而學之而已,関東亦然。

我嘗聞之於故老曰:天文壬寅、癸卯之交,新貢之三大舩將南遊大明國。於是畿內以西富家子弟進爲商客者殆乎千人,擑師篙師之操舟如神者數百人,艤舩於我小嶋。既而待天之時,觧纜齊橈望洋向。若不幸而狂風掀海,怒濤捲雪,坤軸亦欲折,吁時耶命耶。一貢舩檣傾擑摧,化鳥而去。二貢舩漸而逹於大明國寧波府。三貢舩不得乗而回我小嶋。翌年再觧其纜,遂南遊之志,飽載海貨蠻珍。將歸我朝,大洋之中黒風忽起,不知東西。舩遂飄蕩,逹於東海道伊豆州,人入掠取其貨,商客亦失其所。舩中有我僕臣松下五郎三郎者,手攜鐵炮,既發,而莫不中其鵠矣。州人見而竒之,窺伺傚慕,有多學之者矣。自茲以降,関東八州暨率土之濱,莫不傳而習之。今夫此物行乎我朝也,蓋六十有餘年矣。鶴髮之翁猶有明記之者矣。是知嚮之,蠻種二鐵炮,我時堯求之學之,一發而聳動於扶桑六十州。且復使鐵匠知製之之道,而徧於五畿七道。然則鐵炮之榷,輿於我種子嶋也明矣。昔者採一種子之生生無窮之義名我嶋者,今以爲符,其讖矣。古曰:「先德有善,不能昭昭於世者,後世之過也。」因而書之。

慶長十一年丙午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