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關鍵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幹和主要運輸方式之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加強現代化鐵路建設,對擴大鐵路運輸有效供給,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交通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結合鐵路行業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編輯]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國鐵路改革發展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快,運輸能力大幅提升,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實施政企分開,組建國家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推進簡政放權,加快職能轉變,大幅削減鐵路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快速推進,支持鐵路實施土地綜合開發,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發起設立鐵路發展基金,有序推進鐵路運輸價格市場化改革,鐵路發展的支持政策更加完善。

設施網絡建設快速推進。「四縱四橫」高速鐵路基本建成,中西部路網骨架加快形成,綜合樞紐同步完善,路網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優化,質量大幅提升,鐵路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十二五」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8萬億元、新線投產3.05萬公里,較「十一五」分別增長47%、109%,投資規模和投產規模達到歷史高位。

運輸服務品質顯著改善。鐵路運輸服務多樣性、選擇性、舒適性和便捷性不斷增強。動車組承擔客運比重接近50%,12306網絡售票全面推廣,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客運量年均增長10%。貨運能力不斷釋放提升,重點物資運輸保障有力,受理服務明顯改善,中歐班列形成品牌效應。運輸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國防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工程建設、裝備製造等取得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體系,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全面實現自主化設計,京滬高速鐵路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自主開發的鐵路列車調度指揮系統和運輸調度管理系統全面應用。

「走出去」成為新亮點。鐵路成為我國對外交流合作新名片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領域。鐵路建設、裝備、運輸等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承建的土耳其安伊高速鐵路建成通車,肯尼亞蒙內鐵路等開工建設,雅萬高鐵和中老、匈塞等鐵路合作積極推進,機車車輛等裝備實現較大規模整裝出口。

「十二五」規劃建設目標的全面實現,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鐵路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路網結構尚不完善,區域發展仍不平衡,部分通道還未形成系統能力,有效供給和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現代物流及多式聯運發展中鐵路骨幹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最後一公里」集疏運體系仍存在短板;綜合交通樞紐發展不足,鐵路與城市交通銜接水平有待提升;鐵路債務不斷攀升,防範風險壓力加大,市場化、投融資等改革仍需深化。

(二)形勢要求

「十三五」時期,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交通運輸處於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優化網絡布局的關鍵期、提質增效升級的轉型期,進入現代化建設和交通強國建設新時代,對鐵路改革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鐵路增強服務保障能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鐵路發展要着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有效供給,提升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鐵路網絡和運輸服務短板,把有效支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放在突出位置,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鐵路對外運輸通道建設,提升鐵路服務水平和覆蓋程度。

推進實施國家重大戰略要求鐵路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貫徹落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部署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要求繼續推進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鐵路建設,加快形成快速暢通的鐵路大通道,進一步完善覆蓋廣泛的運輸網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區域協同合作。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鐵路綠色低碳發展。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形勢嚴峻,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約束更為突出,要求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更加注重發揮鐵路運量大、能耗少、排放低等比較優勢,推動形成綠色高效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鐵路着力強化改革創新。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要求鐵路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新需求,推進鐵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鐵路企業和客貨運輸改革,加快市場化運行機制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拓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加強政府監管和服務,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開放新格局要求鐵路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我國正在構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的全面開放新格局,鐵路作為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和優先方向,要拓展全球視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強化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加快鐵路「走出去」,打造中國鐵路技術、裝備、標準、運輸等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二、總體思路

[編輯]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服務人民為根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為支撐,加強鐵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發揮骨幹優勢作用,提升運輸服務品質,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升智能綠色安全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當好先行。加強鐵路基礎網絡建設,突出重點,優化布局,協調區域、干支、站線能力,注重方式銜接,積極貫徹國防要求,加強統籌銜接,軍民兼容、同步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科學確定規模標準,有效防控債務風險,更好發揮鐵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把改革創新貫穿於鐵路發展各領域,完善市場環境和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和動力,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推進鐵路技術、管理、服務和體制創新,培育鐵路發展新動能。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式,精準對接運輸需求變化,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和經營效益。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現代物流等融合發展,延伸拓展服務鏈條,挖掘盤活存量資源,增強鐵路持續發展能力。

恪守紅線,安全發展。始終堅持將安全作為鐵路發展生命線,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安全質量,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健全政府安全監管體系,構建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強化運輸安全及應急保障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路網布局優化完善,裝備水平先進適用,運輸安全持續穩定,運營管理現代科學,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品質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

1.路網建設

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複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60%和70%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鐵路網絡。

——高速鐵路擴展成網。在建成「四縱四橫」主骨架的基礎上,高速鐵路建設有序推進,高速鐵路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基本形成高速鐵路網絡。

——幹線路網優化完善。東部路網持續優化完善,中西部路網規模繼續擴大,西部與東中部聯繫通道進一步拓展,區域內部聯繫更加緊密,中西部路網規模達到9萬公里左右。對外通道建設有序推進,與周邊國家鐵路互聯互通取得積極進展。

——城際、市域(郊)鐵路有序推進。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城鎮密集地區形成城際、市域(郊)鐵路骨架網絡,其他適宜區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布局建設,城際和市域(郊)鐵路規模達到2000公里左右。

——綜合樞紐配套銜接。建成一批設施設備配套完善、現代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支線鐵路約3000公里,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一體銜接效率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

2.運輸服務

——覆蓋範圍更為廣泛。全國鐵路網基本覆蓋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城市,高速鐵路網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

——旅客出行更為便捷。動車組列車承擔旅客運量比重達到65%。實現北京至大部分省會城市之間2~8小時通達,相鄰大中城市1~4小時快速聯繫,主要城市群內0.5~2小時便捷通勤。

——貨物運輸更為高效。貨運能力基本滿足跨區域能源、資源等物資運輸需要,重載、快捷及集裝箱等專業化運輸水平顯著提高,「門到門」、快速送達的全程物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鐵水、鐵公、鐵空等多式聯運比重大幅提升。

3.信息化建設

——客貨服務網絡化。客運網上售票比例達80%,實現貨物受理、電子支付、物流追蹤等貨運業務網上辦理。

——運輸組織智能化。以鐵路地理信息平台為依託、服務鐵路建設運營管理的數字化鐵路基礎框架加快建設,調度指揮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運輸生產全過程信息化。

——安全監控自動化。集監測、監控和管理於一體的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基本建立,實現安全生產動態信息的實時監測監控,提升鐵路運輸安全監測專業化、自動化水平。

專欄一:「十三五」鐵路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2020 年 五年增加值 年均增長率(%)
營業里程(萬公里) 15 2.9 4.8
#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萬公里) 3 1.1 11.6
複線率(%) 60 7 >2.0
電氣化率(%) 70 9 >2.5
客運量(億人) 40 14.6 9.5
貨運量(億噸) 37 3.4 2.0
#國家鐵路貨運量(億噸) 30 2.9 2.1
旅客周轉量(億人公里) 16000 4040 6.0
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 25780 2030 1.7
#國家鐵路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 23500 1902 1.8

三、重點任務

[編輯]

(一)完善鐵路設施網絡

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按照分類建設要求,落實各類投資主體,以中西部幹線鐵路、高速鐵路等建設為重點,推進重點地區和重點方向鐵路建設,繼續實施既有線及樞紐配套改造,發展城際和市域(郊)鐵路,推動對外骨幹通道建設,充分考慮國防需求,促進點線能力協調,提高綜合效能,不斷增強鐵路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基礎保障能力。

1.構建高速鐵路網絡

在全面貫通「四縱四橫」高速鐵路主骨架的基礎上,推進「八縱八橫」主通道建設,實施一批客流支撐、發展需要、條件成熟的高速鐵路項目,構建便捷、高效的高速鐵路網絡,拓展服務覆蓋範圍,縮短區域間的時空距離。

專欄二:高速鐵路重點項目建成
北京至瀋陽、北京至張家口至呼和浩特、大同至張家口、石家莊至濟南、濟南至青島、鄭州至徐州、寶雞至蘭州、西安至成都、商丘至合肥至杭州、武漢至十堰、南昌至贛州等高速鐵路。

建設瀋陽至敦化、包頭至銀川、銀川至西安、北京至商丘、太原至焦作、鄭州至濟南、鄭州至萬州、黃岡至黃梅、十堰至西安、合肥至安慶至九江、徐州至連雲港、重慶至黔江、重慶至昆明、貴陽至南寧、長沙至贛州、贛州至深圳、福州至廈門等高速鐵路。

2.完善幹線鐵路布局

優化幹線鐵路網絡布局,推進主要城市群之間區際幹線鐵路建設,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拓展中西部路網覆蓋面。完善東部路網,實施既有線改造,盤活路網資源,提升路網質量和效益。研究推進沿邊鐵路建設。

專欄三:幹線鐵路重點項目
建成哈爾濱至佳木斯、青島至連雲港、九江至景德鎮至衢州、黔江至張家界至常德、懷化至邵陽至衡陽、南寧至昆明、重慶至貴陽、衢州至寧德、麗江至香格里拉、敦煌至格爾木、庫爾勒至格爾木、蒙西至華中鐵路煤運通道等幹線鐵路。

建設西寧至成都、和田至若羌、拉薩至林芝、酒泉至額濟納、興國至永安至泉州、金華至寧波、攀枝花至大理等幹線鐵路。

實施成昆線、焦柳線、集通線、京通線、京原線等電化或擴能改造。

3.推進城際鐵路建設

加快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適應、服務城市群間及內部旅客運輸的城際鐵路,重點建設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城際鐵路,為構建軌道上的城市和城市群打好基礎。統籌幹線、城際鐵路和城市交通的有效銜接及合理分工,鼓勵適宜地區盤活存量資產、優先利用既有鐵路提供城際、城市運輸服務,有序新建市域(郊)鐵路,強化城市群內部便捷高效連接。

4.統籌支線鐵路建設

落實所有權、經營權的放開條件,鼓勵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一批地方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加快推進煤運通道集疏運支線、港口支線和普通支線鐵路建設,着力解決鐵水聯運「最後一公里」問題,促進鐵路支線向重要貨源發生地延伸,擴大鐵路覆蓋範圍,為幹線鐵路網的高效運營提供基礎支撐。

5.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完善樞紐空間布局,加強各種運輸方式規劃銜接,一體化建設站場設施。構建多種運輸方式和城市內外交通有機銜接的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加強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提高出行效率和換乘體驗。加快推進鐵路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集裝箱中心站建設,完善貨運配套設施,加強信息共享平台建設,發展多式聯運和鐵路現代物流。實施一批樞紐聯絡線、疏解線等工程,進一步完善檢修、維修配套設施,提升鐵路樞紐銜接配套水平。

6.實施周邊互聯互通工程

貫徹落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部署和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進對外骨幹鐵路通道建設,加快建設帶動雙多邊礦產及旅遊資源開發、促進經貿往來等口岸鐵路及配套設施,加強與境外陸路樞紐合作,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專欄四:互聯互通鐵路及口岸鐵路重點項目
建成同江鐵路大橋,建設大理至瑞麗、玉溪至磨憨、防城港至東興等鐵路;規劃研究中巴、中吉烏等鐵路境內段,臨滄至清水河等鐵路。

建成同江等鐵路口岸,規劃建設瑞麗、磨憨、東興等鐵路口岸;規劃研究紅其拉甫、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等鐵路口岸。

7.推動軍民融合

深度發展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根據國防安全需要,在鐵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積極貫徹國防要求。完善軍民融合交通運輸網絡,強化鐵路線路和站點配套設施國防功能,提高裝卸載地域整體保障水平,推進國防信息通信網與鐵路信息基礎網絡互聯建設。

(二)提升技術裝備水平

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製造2025》,加強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提高智能、綠色、高端裝備比例,全面提升鐵路裝備現代化水平。

1.大力推進機車車輛裝備升級

結合路網建設和運輸需求,擴大動車組上線運行範圍,推進智能動車組研發。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化「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研製及應用。研製先進適用和綠色智能安全的機車車輛裝備,發展適合城際、市域(郊)鐵路特點的新型動車組,優化普客車型結構。發展適應「門到門」、多式聯運、國際互聯互通運輸等貨運成套技術裝備,不斷提高適應重載、集裝箱、特種運輸等貨運裝備水平。

2.加快發展先進列車控制系統

加快通信信號裝備升級改造,推進通信信號裝備小型化、一體化和鐵路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究,優化完善通信基礎網。加強系統集成和自主創新,提高列車控制系統核心技術水平和運營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全面提升普速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裝備水平,開展基於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自動駕駛功能(ATO)研究和下一代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

3.着力強化監控檢測保障能力

進一步健全完善高速鐵路、普速鐵路檢測、監測和修理技術裝備體系,提高檢測養護機械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基礎保障能力。構建覆蓋全路主要幹線基於衛星定位的測量控制網絡,進一步完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重要幹線路基沉降及軌道變形監測系統。加快綜合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全面推廣計算機聯鎖系統和編組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加強供電綜合自動化與遠動、診斷系統建設,構建供電綜合監控系統,強化檢測維修手段和能力,全面提升牽引供電系統智能化水平。

(三)改善鐵路運輸服務

突出便民、利民、惠民服務理念,不斷拓展服務內涵,打造服務優勢,創建服務品牌,努力實現服務品質與服務能力同步提升,運營效益和比較優勢同步增強。

1.提高旅客運輸能力

發揮高速鐵路運輸網絡準點高效、快速通達、覆蓋面廣的優勢,優化組織和調度,深度挖掘客運潛力,提升網絡客運能力。加強對城際、市域(郊)及其他短途客運市場、旅遊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充分利用既有能力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加大客運產品開發,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形成高速動車、城際列車、普速客車、市域(郊)列車等層次多樣、能力協同、適應需求的客運系列產品,提高鐵路有效供給能力和質量。

2.提升客運服務水平

適應一體化、高品質出行服務需求,修訂完善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各種運輸方式運力銜接與組織協同,積極開展旅客聯程運輸服務。優化售票組織和服務,進一步完善12306網絡售票,積極採用互聯網購票和手機APP購票等方式。完善動靜態引導系統、圖形標誌及廣播、視頻監控等站車設施設備,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地市級車站全面實現自助實名驗證和檢票。提高旅客列車正點率,提升動車服務品質,改善普通旅客列車服務水平,為旅客提供更好出行體驗。

3.拓展鐵路貨運市場

充分發揮鐵路綠色環保和規模運輸優勢,盤活路網資源,擴大鐵路在大宗貨物運輸中的市場份額。大力發展集裝箱、鐵路快運、冷鏈運輸、商品汽車運輸等新業務,構建快捷貨運班列網絡。引導培育多式聯運市場主體,加強多式聯運技術標準、服務規範、信息資源等有效銜接,推進鐵水、鐵公等多式聯運發展,探索開展雙層集裝箱運輸、馱背運輸等。進一步簡化貨運辦理手續,全面暢通貨運受理渠道。強化運輸環境治理,規範貨運經營者收費行為,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4.發展鐵路現代物流

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依託主要經濟中心、港口、鐵路車站等打造鐵路區域物流中心,加快形成京滬、京廣、歐亞大陸橋等連通國內外主要經濟區域、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的物流大通道。大力發展鐵路現代物流綜合服務,加強鐵路物流園區、貨運場站及物流信息平台建設,促進各類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推進運輸、倉儲、加工、信息服務等融合發展。加強鐵路與郵政、快遞等物流設施銜接協同,積極發展高鐵快運及電商快遞班列等。進一步創新鐵路運輸組織模式,培育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現代鐵路物流骨幹企業。

(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

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紅線意識,提高鐵路安全管理法治化水平,加快建立企業負責、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鐵路安全管理體系,強化鐵路安全風險管理,確保鐵路運輸持續安全穩定。

1.突出抓好高速鐵路安全

在統籌抓好普速鐵路安全的基礎上,全面提升高速鐵路安全管理水平。嚴格執行有關標準規範和驗收要求,確保高速鐵路建設質量安全。強化高速鐵路運輸安全管理,加大重要領域、關鍵部位的安全設施設備投入,構建全方位的高速鐵路安防體系,強化反恐防暴能力建設。加強高速鐵路運行監測、監控、防災預警等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強化設備運行狀態檢測,加強對運行數據採集分析和安全風險研判,實現可視、可監、可控,夯實安全保障基礎。

2.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鐵路運輸、建設、裝備等企業要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制度,同步強化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步落實領導責任和崗位責任,切實提高安全管理科學化水平和安全自控能力。規範建設運營管理各環節作業程序,嚴格施工、維修、新線開通、危險貨物運輸等安全管理,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和考核,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落實車票實名購買、查驗制度和客運安全檢查制度。加強鐵路站車食品安全管理。

3.落實政府安全監管責任

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創新安全監管方式,健全安全監管體系和法規標準體系。加快高速鐵路沿線環境安全綜合治理地方性法規建設,制定鐵路安全生產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運輸安全、建設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強化鐵路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裝備產品認證制度,嚴格實施設備產品、從業資質准入制度。完善事故調查體制機制。加快鐵路線路安全保護區劃定和「公跨鐵」立交橋移交管理,推進城市重點道口「平改立」和線路封閉工作,加強鐵路沿線安全綜合治理。

4.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建立安全生產形勢分析預警及突發事件預案機制,提高安全事故研判與預防能力。建立完善鐵路行業監管部門與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企業及社會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的鐵路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體制機制,加快國家鐵路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和專業救援隊伍組建,增強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保障和處置能力,全面提升安全應急保障水平。

(五)推進智能化現代化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基礎性、引領性作用,發展物聯網技術,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鐵路融合發展,大力促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鐵路建設。

1.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

加快推動北斗系統在鐵路領域的應用推廣,完善鐵路客貨服務智能化信息系統,建立綜合信息交換平台,推動與其他運輸方式,以及氣象、環境、地理、人文、媒體、快遞等信息平台互聯互通,為公眾提供多渠道、全方位、普惠化服務信息。綜合集成鐵路運輸組織和生產經營等信息系統,實現客貨運輸計劃、調度指揮、行車作業、運輸組織等業務全程運輸智能化管理。以建設「精品工程、智能京張」高速鐵路為示範,深入開展智能鐵路技術頂層框架及關鍵技術研究。

2.提升安全監控自動化水平

應用物聯網、移動互聯和智能感知等技術,深化專業安全監測監控應用,建立集監測、監控和管理於一體的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安全生產動態信息實時監測監控。加快推進運輸安全防災系統建設,積極推動北斗衛星導航、地理信息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防災預警、應急救援等方面應用,完善對自然災害的預警和監測。

3.推進信息綜合集成應用基本建成滿足鐵路需求的現代化綠色數據中心,建成覆蓋全國鐵路的大寬帶高速通信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便捷管理,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加快完善鐵路行業雲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研究,促進鐵路網絡與互聯網互聯互通,強化安全風險管理,確保網絡和信息安全。加大數據分析和研發力度,大力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提升決策的科學性,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進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共享。

(六)推動鐵路綠色發展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鐵路規劃、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大技術性、結構性及管理性節能減排力度。1.發揮鐵路比較優勢適應多樣化、個性化市場需求,加強政策引導,提升物流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夯實鐵路貨運比較優勢。轉變交通消費模式,倡導綠色出行方式,更好發揮鐵路骨幹運輸作用,引導不同出行方式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促進運輸方式結構優化,加快構建以綠色鐵路為骨幹的複合型物流大通道和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在鐵路規劃建設過程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線位、通道等資源,推進鐵路場站及周邊土地綜合立體開發利用。依法開展區域路網規劃和鐵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用地預審、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等工作,嚴格落實各項環保要求。加強鐵路環境保護管理,建立健全鐵路環保技術標準、考核評價體系和產品認證制度。推廣應用環保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大環保治理投入和既有環保設施的更新改造力度,採取綜合措施有效防治鐵路沿線噪聲、振動。加強鐵路綠色通道建設。

3.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優化路網技術結構,加強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發展重載、快捷等高效專業化運輸,提高電氣化鐵路承擔運輸量比重。加大既有建築、設備節能改造,淘汰技術落後的機車設備,加強鐵路建設工程及車站節能優化設計,廣泛應用節能型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強化能耗管理,推廣智能化節能管控,提高能源綜合利用。優化運輸組織,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降低鐵路運輸能耗水平。

(七)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充分發揮我國鐵路行業整體競爭優勢,加強鐵路對外交流合作,加快鐵路「走出去」,推進中國鐵路標準國際化進程,將中歐班列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物流品牌。

1.推動鐵路「走出去」

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極推進我國技術諮詢、建設施工、裝備製造、運輸管理、人才培訓及技術標準等全方位對外合作,促進鐵路「走出去」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方向發展。突出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統籌安排資源投入,注重分類施策,強化政策支持,力求取得務實成果。培育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的鐵路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鐵路裝備國際化水平。

2.打造中歐班列物流品牌

落實《中歐班列品牌建設方案》,創新中歐班列服務模式,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良好商譽度的世界知名物流品牌,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台。完善中歐鐵路運輸通道,在內陸主要貨源地、主要鐵路樞紐、沿海重要港口、沿邊陸路口岸等規劃設立一批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強化貨源支撐和運輸組織,降低全程物流成本,推進便利化大通關,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運量穩定、便捷高效、安全暢通的中歐班列綜合服務體系。

3.提升中國鐵路標準國際影響力

跟蹤國際鐵路標準發展動態,積極參與ISO/TC269、IEC/TC9、UIC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戰略、標準、規範制定和修改,開展中外標準研究對比分析,積極轉化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標準。加快我國鐵路標準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結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裝備設備出口和對外援建等,多層面、多方式宣傳和推介中國標準。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完善知識產權全球布局,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四、保障措施

[編輯]

(一)持續深化改革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繼續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深化鐵路企業內部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企業優化重組和結構調整,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各項鼓勵社會資本建設經營鐵路的重大政策措施,研究推動東部地區有穩定現金流、資產質量優良的高速鐵路企業資產證券化和優質資產股改上市等相關工作。加快建立市場化清算和爭議協調、仲裁機制,規範市場秩序,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市場環境。

(二)加強協同監管

建立健全鐵路安全生產、運輸服務質量和鐵路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推動多方聯動、協同監管。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法規、政策、規劃、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強化規劃科學性和嚴肅性,嚴格按照規劃推進項目實施,更好指導鐵路行業長遠發展。堅持放管結合,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創新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以服務促監管,提高依法監管能力和科學服務水平。

(三)防控債務風險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研究化解鐵路債務措施,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進一步規範鐵路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效防範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加大對鐵路項目地方出資能力的審查力度,充分評估鐵路項目建設可能帶來的地方政府債務和風險隱患,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和節奏,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確保建設時機、建設標準等與發展需求、籌資能力相適應。引導地方政府按照相關規定開展PPP項目,嚴禁通過PPP等形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加快鐵路優質資產盤活,對具有較好收益預期的高鐵,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債轉股。

(四)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國家對鐵路支持力度,發揮好鐵路建設債券融資支持作用,繼續向社會資本推出一批市場前景較好、投資預期收益較穩定的鐵路項目。拓寬鐵路發展基金融資渠道,鼓勵採用股權投資方式推進鐵路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出台具有公益性鐵路和公益性運輸特點項目的財政補貼政策,以及鼓勵利用鐵路運輸的相關政策。支持鐵路運輸企業通過科學規劃、有序實施鐵路站點周邊及沿線土地開發,提高物流服務及旅遊、餐飲外延服務水平等,增強綜合經濟效益。

(五)健全法規標準

加快推進以《鐵路法》、《鐵路運輸條例》為重點的鐵路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完善政府監管規章制度和保障鐵路持續健康發展的規章制度,協調推動鐵路地方立法。積極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鐵路企業公司律師制度,深入開展「七五」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鐵路標準體系建設,完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等技術標準,推進鐵路與公路、民航、郵政等協調銜接的標準制修訂,積極貫徹國防要求。完善鐵路行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工作。

(六)強化科技創新

建立健全國家、行業、企業高效協同的鐵路科技創新機制,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速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開展磁浮交通系統等重要技術研究,儘快實現高速鐵路、高效貨運、安全保障、互聯互通和提質增效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及關聯產業發展。加強鐵路行業研究實驗、創新平台建設,深化基礎性、前瞻性、通用性研究,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緊密結合。加強設計諮詢、施工建造、裝備製造、運營管理、科研院校以及「走出去」等人才隊伍建設。

五、環境影響評價

[編輯]

(一)綜合評價

規劃緊密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深入分析研判鐵路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充分發揮鐵路綠色高效的比較優勢,路網規模、布局和結構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鐵路的要求,符合國土開發、城鎮布局和綜合交通等相關規劃,符合國家運輸產業政策和調整能源結構及節能降耗政策,對建設「美麗中國」、支撐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規劃堅持選址選線的環保避讓原則,新增鐵路用地約13萬公頃,路網布局嚴格堅守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保護與鐵路建設有序推進,提升鐵路沿線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在鐵路規劃及建設中,加強與區域環境功能區劃和各類環境敏感區域的協調。規劃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電氣化率至70%以上,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採取有效措施減緩對聲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影響,不斷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鐵路環境污染防治水平,實施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的雙控制,與國家及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確保規劃實施具有環境合理性。工程建設積極採用環保節能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加大新能源、新材料利用,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及能耗增長。

(二)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

一是加強生態保護。堅持科學布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按照「保護優先、避讓為主」的選線原則,儘量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及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加強環境監理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二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堅持源頭控制,做到土地復墾與項目建設統一規劃;保護耕地,優先利用存量用地,高效實施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鐵路建設儘量共用交通廊道,適當提高橋隧比例。三是強化能源節約。採取鐵路綜合節能與效能管理措施,提高鐵路建設標準和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發展先進適用的節能減排技術,加強新型智能、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加強再生制動能量利用技術和能耗綜合管理系統研究,大力推廣適用於生產實際的節能管理辦法,提高鐵路整體能效水平和鐵路節能工作水平。四是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採用綜合措施有效防治鐵路沿線振動和噪聲,改善鐵路沿線聲環境和振動環境質量,嚴格控制氣體和固體污染物排放。五是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項目審批和土地、環保、節能等准入。

附圖:

[編輯]

1.「十三五」鐵路網規劃圖

2.「十三五」高速鐵路網規劃圖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