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江南分外妖嬈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錦繡江南分外妖嬈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2年2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江蘇省蘇州地區,是我國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裡更加生氣勃勃。毛澤東思想的燦爛陽光,照亮了六百萬人民繼續革命的航向,到處盛開着大寨紅花,到處是一派團結戰鬥的革命景象。一九七一年,全區八個縣糧食平均畝產達一千二百八十斤,比解放初期增長了三倍多。

更上一層樓[編輯]

蘇州地區一九六四年全區糧食畝產超過《綱要》後,能不能更上一層樓?

蘇州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以大寨為榜樣,排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一類騙子的反動路線的干擾,堅持政治掛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沙洲縣塘橋公社六大隊,首先實現了一九五八年貧下中農提出的「三麥趕水稻,水稻翻一番」的豪邁口號,糧食畝產超過雙千斤,為全區樹立了榜樣。

改種雙季稻,是增產糧食的新途徑。可是,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百般阻撓,階級敵人進行破壞,從陰溝洞裡吹出了一股「自古以來江南水稻只種一熟」,「兩個矮子不及一個長子」的冷風,妄圖扼殺擴種雙季稻的新生事物。塘橋六大隊的革命幹部、貧下中農針鋒相對進行鬥爭,堅定地說:「擴大複種面積是毛主席的教導,種雙季稻是為革命增產糧食,我們一定要頂住這股歪風。」

擴種了雙季稻,一年兩熟變三熟,一畝要花兩畝工,一年要用兩年肥。但是,塘橋貧下中農不怕困難,「三九」天冒雪敲冰積肥;「三伏」天頭頂烈日搞「雙搶」。第四生產隊的婦女,衝破了舊習慣的束縛,跳上農船罱泥。在「雙搶」季節,更是不畏艱苦,爭分奪秒,她們雨天當晴天,黑夜當白天,翻地、插秧,各種重活搶在前。有的翻地翻得手臂酸痛,插秧插得手指發腫,幹部勸她們歇歇力,她們自豪地回答:「毛澤東思想出幹勁,婦女要頂半爿天,為對人類多貢獻,再苦再累也甘心!」

塘橋公社六大隊的幹部社員,團結戰鬥,克服困難,一九七一年,全大隊水稻產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年成增產六成,比一九五八年翻了一倍半。

有人說,江南地下水位高,春夏雨水多,田間濕度大,麥子產量高不了。

江南水鄉三麥果真不能高產?這個大隊的新千斤生產隊的貧下中農,用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闖出了一條「三麥趕水稻」的新路。他們根據三麥是旱性作物的特點,抓住水多土黏的主要矛盾,在田裡開深溝,降低地下水位,改變三麥生長的不利條件。可是,溝一開深,溝壁倒坍了。共產黨員、生產隊長陳桂生和副隊長陳才保心想:為革命奪高產,怕什麼困難。我們要照毛主席的教導,到實踐中去尋找辦法。

他們把闊溝改狹溝,把溝挖到兩尺深,溝面從八寸縮成四寸寬。這樣既降低地下水位,又防止溝壁倒坍,還增加了土地利用率。這個生產隊結合其他科學種田措施,三麥連續六年平均畝產七百十八斤,一九七一年達到了九百三十七斤。

榜樣力量大。蘇州地區黨委和革委會推廣了塘橋等先進經驗,全區糧食生產躍進到一個新的水平。一九七一年,雙季稻面積擴大到水稻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三麥畝產比上年增長了三成半。塘橋公社六大隊所在的沙洲縣,全年糧食畝產達一千四百六十三斤。全縣有一百零八個大隊超過了《綱要》規定指標的一倍,有一百十六個生產隊畝產超過兩千斤。

五業齊興旺[編輯]

在毛主席提出的「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指引下,蘇州地區多種經營獲得迅速發展。文化大革命以來,全區平均每年向國家提供二十多億斤商品糧,一百三十萬頭生豬,七十八萬擔棉花,十六萬八千擔蠶繭,五十萬隻家禽,四十萬擔魚蝦水產,三十萬擔花果。農副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集體積累,加速了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發展多種經營,吳縣越溪公社可以作為一個代表。就拿養豬來說吧,這個公社在文化大革命前,沒有一個集體飼養場,社員養豬也不多。公社新黨委建立後,堅持執行毛主席關於發展養豬事業的指示,發動隊隊集體養豬,社員戶戶養豬。大量發展養豬,飼料怎樣解決?有人提出,我們這裡人多田少,飼料應向上要。貧下中農說:「大寨有山,越溪有水,大寨開山奪糧,我們要水獻飼料。」公社黨委堅決支持貧下中農的意見,帶領幹部、群眾向水面進軍,把全社兩千五百多畝的水面都利用起來,大河、小浜全種上了水花生、水浮蓮。青蔥翠綠的水生植物,成了生豬貪吃的好飼料。全社養豬事業飛躍發展,一九七一年,共養豬二萬二千七百頭,平均每人接近兩頭。豬多肥多,肥多糧多,糧食畝產達到一千六百五十多斤。

解放前,越溪公社的樹木較少。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來,在毛主席關於「綠化祖國」號召的鼓舞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性的植樹造林活動。可是,有些樹「春天種,夏天黃,秋天進灶膛」,有的樹長到碗口粗就給砍掉了。一檢查,發現是階級敵人在暗中破壞,胡說什麼:「長大歸公,等於白種」。公社黨委一方面發動群眾鬥爭了階級敵人,一方面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大家植樹、管樹的積極性更高了。近幾年來,這個公社利用河邊路旁、房前屋後,種植各種樹木一百多萬棵,超過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的總和。 今日越溪,全公社集體積累已達二百多萬元,絕大多數農戶有了存款,蓋起了三千多間新房,到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錦繡的前程[編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毛主席的光輝指示,象光芒萬丈的燈塔,照耀着全區人民繼續革命的方向,指明了向生產深度和廣度進軍的途徑。無錫縣就是在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不斷奪得農業高產的。

這個縣有個東風公社,原來稻田靠戽水機船灌溉,在雙季稻面積擴大到稻田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時,灌溉能力就跟不上了。一九七○年冬天,東風公社黨委領導成員,帶領全社群眾日夜戰鬥在工地上,幹了一個冬春,在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下,就地取材建造了十四個電灌站,大大提高了電灌水平。一九七一年,這個公社的稻田全部種了雙季稻。這一年,正當雙季稻需要水灌的時候,遇到了天旱。可是,東風公社由於有了電灌設備,保證了稻苗茁壯成長,水稻畝產一千零七十斤。

幾年來,無錫縣建成了拖拉機廠、電機廠、機床廠等三十三個縣屬廠,社隊辦廠一千五百多個,形成了農機具製造修配網,為農業電氣化、機械化打下了基礎。

廠辦起來了,但是在如何更好地為農副業生產服務的問題上,鬥爭並沒有停止。前洲農機廠由於受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利潤掛帥」餘毒的影響,一度出現支農廠不支農,農機廠不生產農機的現象。通過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工人、幹部提高了路線鬥爭覺悟,他們急貧下中農所急,想貧下中農所想,全心全意為農業機械化出力。老工人、共產黨員李金才等走出廠門,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發現使用背包式噴霧器時,勞動強度大,工效低,影響消滅病蟲害。他們就同生產隊一起反覆試驗,製成了體積小、成本低、工效提高五倍多的噴霧器,深受社員歡迎。

無錫縣經過幾年艱苦奮鬥,逐步實現了排灌、脫粒、糧食加工、飼料加工和植物保護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耕作等方面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現在,全區擁有灌溉的電動機、內燃機一萬三千多台,二十萬馬力,電灌站二千多個,糧食和飼料加工機一萬一千多台,機動脫粒機四萬多台,拖拉機四千多台,各種噴霧器十七萬四千多隻,還有插秧機、收割機、吸泥機……。農業機械的增加,有力地促進着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一九七一年,全縣水稻畝產超千斤,全年糧食畝產達一千三百二十四斤。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