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閩中海錯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閩中海錯疏
作者:屠本畯 

卷上

[編輯]

〔鹺大夫曰:鱗介之品,山海錯雜,先王以是任土作貢,貿遷有無,乃立冬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辨其品物腥臊珍異,以為祭祀燕享,奠其庶饈胾臘燔炙,以為鼎俎饋遺,所由來遠矣。畯,鹺丞也,何預海錯,第漢唐司農府隸於冬官,山澤之禁,亦所當領。作海錯疏。〕

○鱗部上

[編輯]

△鯉 黃尾 大姑(金鯉) 鱧

[編輯]

鯉,鯉也,當脅正中一行,自首至尾,無小大皆三十六鱗,鱗上皆有黑點文。

〔按:鯉能變化,飛越山海死不反,白魚之健而神者也。龍,陽也,具九九八十一鱗。鯉,陰也,備六六三十六數。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惟鯉或然,是以仙人騎龍,亦或騎鯉。〕

黃尾,似鯉而尾微黃,食之微有土氣。

大姑,似鯉而差小,大鱗,有脊骨,無細鯁。冬月子肥味美,生湖塘間,四明謂之密姑。金鯉,色紅黃,大姑生子,為日所曬而成。

鱧,文魚也。一名烏鯉,圓長而斑,首有七點作北斗象。肉美膽甘,無鱗,夜則昂首北向,嶺南謂之元鱧。

〔鯉魚《毛詩》註:「鮦也,細鱗有黑花紋。」《本草》注云:「蠣蛇所變,然亦有相生者,諸魚中唯此魚膽甘可食。」〕(補疏)

按:鱧夜仰首北向,有自然之禮,製字從禮,惟膽甘;製字以醴,惟肉美。古人所重,惟首戴鬥象,道家指以為厭,蓋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鱧,皆禁而不食。夫鱧胎生,還復自食其鯢。梟食父;獍食母;鱧便食子。凡鱧一尾入人家池塘,食小魚殆盡,人每惡而逐之。〕

△鯽(金鯽) 烏魚(金箍) 棘鬛(赤鬃、方頭、烏頰)

[編輯]

鯽,鮒也,似鯉,體促腹大,脊隆肉厚,色白而微黑。

〔按:《酉陽雜俎》云:「東南海中鯽魚,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風。潯陽青林湖中大者亦二尺,食之可止寒熱。」羅願云:「此魚好旅行,吹沫如星,以其相即也,謂之鯽;以其相附也,謂之鮒。」〕

金鯽,能變幻,可畜盆中供玩,閩人呼為盆魚。烏魚,似鯽而大,尾鬛俱黑,力能跋扈。金箍魚,三尾,色如硃砂,盆魚中品之佳者。(補疏)

棘鬛,似鯽而大,其鬛如棘,色紅紫。《嶺表異錄》名「吉鬛」,泉州謂之鬐鬛,又名奇鬛。赤鬃,似棘鬛而大,鱗鬛者皆紅色。

〔《宋志》云:棘鬛與赤鬃味豐在首,首味豐在眼,蔥酒蒸之為珍味。十月此魚得時,正月以後,則味拗不可食。〕(補疏)方頭,似棘鬛而頭方,味美。

〔《通志》云:方頭似棘鬛而頭方,或雲方當作芳,言其頭為味芳香也。

烏頰,形與奇鬛相似,二魚俱於隆冬大寒時取之,然奇鬛之味在首。

△魴 鯧

[編輯]

魴,青鯿也,板身銳口,縮項穹脊,博腹細鱗,色青白而味美,不減槎頭。一名貼沙,又名鯿魚。

〔按:魚貼沙而行,魚之弱者也。漢水中常以槎斷水,用禁人捕,謂之槎頭。〕

鯧,似鯿,腦上凸起連背而圓,身肉白而甚厚,尾如燕子,隻一脊骨而無他鯁。

△鯊(虎鯊、鋸鯊、狗鯊、烏頭、胡鯊、鮫鯊、劍鯊、烏鬐、出入、時鯊、帽鯊、黃鯊)

[編輯]

虎鯊,頭目凹而身有虎文。鋸鯊,上唇長三四尺,兩傍有齒如鋸。

狗鯊,頭如狗。

烏頭,頰尾黑,背大。有百餘斤者,淺在海沙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復去。其皮用湯泡淨,沙縷作膾,鬐鬛泡去外皮存係,亦用作膾,色晶瑩若銀絲。

胡鯊,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長丈餘,小者長三五尺,鼻如鋸,皮可縷為膾,[1234]以為脩,可充物,亦名鋸鯊。鮫鯊,似蛟而鼻長,皮可飾劍靶,俗呼錦瑽。

劍鯊,尾長似劍,[1234]鯗味佳。烏鬐,頰尾皆黑。出入鯊,初生隨母浮遊,遇警從母口中入腹,須臾復出。時鯊,有肉無腹,大者刳其肉烹之,多油,可啖亦可燃。

帽鯊,鰓兩邊有皮,如戴帽然,又名雙髻鯊,頭如木柺,又名雙髻魟。黃鯊,好食百魚,大者五六百斤。

〔按:鯊之種類不一,皮肉皆同,惟頭稍異。此外又有青鯊、淡鯊、夾鯊,而吹鯊別是一種,故列在下文。辟類鯊,故附。△吹鯊 

吹鯊,大如指,狹圓而長,身有黑點,常張口吹沙。

〔按:吹鯊,小魚也,味甚美,故魚麗之詩稱焉。羅願曰:非特吹沙,亦止食沙,大者不過二斤。江南小溪中每春鯊至甚多,土人珍之,夏則隨水而下。自是以後,時亦有之,然罕至矣。來春復舉,大抵正月輒至。魚之最先者,次則鯉至,次則鱖至,桃花水至而鱖肥,則三月矣。此魚生流水中,非畜於人。

辟,背有肉二斤,乾之名金絲鯗,形俱類鯊魚翅。

△鱂(鯧、鬥底鯧、黃臘樟)

[編輯]

鱂,板身,口小項縮,肥腴而少鯁。鯧,鱂之小者,其形匾。

鬥底鯧,鯧之小者,其形圓。黃蠟樟,亦鯧也,鱗金點而差厚。

〔按:魚以鯧名,以其性善淫,好與群魚為牝牡,故味美;有似乎娼,製字從玻

△鮆 鰵

[編輯]

鮆,頭長而狹,腹薄而腴,多鯁,脊如刀刃,故謂之刀鮆。

〔按:鮆,《山海經》云:「食之可以已妒,與石首。」鰵,形似鱸,口闊肉粗,腦腴骨脆,而味美。

〔按:鰵身類鱸,口類石首,大者長丈許,重百餘斤。四明諺云:「寧可棄我三畝稻,不可棄我鰵魚腦。」蓋言美在腦也。

△䰵(撥尾) 鮶草魚 鰱(紅鰱) 烏鰡(黃鰡)

[編輯]

䰵子,似烏魚而短,身圓口小,目赤鱗黑,一名鯔,味與鰣相似。冬深脂膏滿腹,至春漸瘦無味,一名鮐。

撥尾,䰵魚之小者,○子魚以至子月肥極,故云其子尤佳,莆田縣東北五十里迎仙橋下潭所產,極為珍味。(補疏)鮶,似錙而目大,似鯉而鱗粗,能以鬛刺水蛇,食之。

草魚,似鰡,身圓而長,以其畜於池塘,飼之以草。鰱,口小,鱗細,色白。紅鰱,似鰱而色紅。

(按:草鰱二魚,俱來自江右,土人以仲春取子於江,曰魚苗,畜於小池,稍長,入{艸犀}塘,曰{艸犀}麃,可尺許,徙之廣池,飼以草,九月乃取。

烏鰡,形似草魚,頭與口差小,而黑色,食螺。

黃鰡,鱗色黃,俱出邵武。

△鰣 鰳 鰶(江鰶) 黃炙

[編輯]

鰣,板身扁首,燕尾,青脊白鱗,大者長數尺,肥腴多鯁,春末有之。又一種春漲溯流而上,月長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

鰳,似鰣,而多鯁。

〔按:鰣、鰳其美在腴。鰣侈口圓脊多鯁,大者長三四尺,重七八斤。鰳狹口劍脊多鯁,大者長三四尺,重三四斤。鯔小口圓身少鯁,大者長五六尺,重二三十斤。《泉志》云:鰣與鰳形相似,《福志》云:鯔與鰣味相似,俱誤。

鰶,如鰣而小,鱗青色,俗呼青鯽,又名青鱗。

〔按:鰶,四明奉化縣有之,鱗脊俱青故名青鯽。冬月味甘腴,春月魚首生蟲,漸瘦不可食。

江鰶,出洪塘江,三四月方有之,味美,但小而多刺。(補疏)

黃炙,似鰳而小,多鯁細鱗,味不甚佳。

△石首(黃梅、命)

[編輯]

石首,鯼也,頭大尾小,無大小,腦中俱有兩小石如玉。鰾可為膠。鱗黃,璀璨可愛,一名金鱗。朱口厚肉,極清爽不作腥,閩中呼為黃瓜魚,[1234]鯗不及四明。

黃梅,石首之短小者也,頭大尾小,朱口細鱗,長五六寸,一名大頭魚,亦名小黃瓜魚。

〔按:黃魚首有二白石如棋子,醫家取以治石淋,肉能養胃,鰾能固精,奄糟食之已酒病。四明海上以四月小滿為頭水,五月端午為二水,六月初為三水,其時生者名洋生魚,其[1234]鯗也。頭水者佳,二水勝於三水,八月出者名桂花石首,臘月出者為雪亮,其鰳魚出此時者名亦如牛。《吳地誌》云:「石首魚至秋化為寇鳧,今寇鳧頭中猶有石也。」

命,形如石首而差大,鱗細口紅。

△鱓(土龍、地龍) 鰻(狀鰻) 鱒 鯰(乚)

[編輯]

鱓,似蛇無鱗,黃質黑章,體有涎沫,生水岸泥窟中,能雨水中上升,夜則昂首北向,一名泥猴。

〔按:鱓形既似蛇,又夏月於淺水作窟,如蛇冬蟄夏出,故亦名蛇摐。今閩中之摐,肉澀而味不及吳中。○《漢書》「鸛雀銜三鱣」。鱣即鱔字,或作摐。陶隱居謂:荇芩根所化者,又以為人發所化,今腹中有子,未必盡是化生。〕(補疏)

土龍,似鱓而小。地龍,似鱓而大,多鯁,脊中有一線血,甚腥。

鰻,似鱓而腹大,有黃色,有青色,春生者毒。產海中者相類而大,土人名慈鰻,又名鍋狗魚。○海鰻之大者百餘斤,小者二三斤,鱺鰻之大者亦有八十餘斤,肥美無比,產在鹹淡水之介。(補疏)

(按:《興化志》云:「鰻肉滑;摐肉澀,鰻脊骨圓;摐脊骨方。」《埤雅》云:「焚鰻骨可辟蠹魚,有雌無雄,以影漫鱧而生子。」趙辟公雜說曰:凡以咶抱者,鵂鶹鸛雀也,以影抱者龜鱉黿也。有鰻鱺者,以影漫於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鬛而生,故謂之鰻鱺也。鰻鱺善攻碕岸,便輒圮。

狀鰻,生江水中,頭似鰻而身似珝,味美多油,中惟脊骨,旁無他刺。(補疏)鱒,似鰻,目中赤色一道,橫貫瞳。食螺蚌,好獨行。

(按:鱒好獨行,製字從尊,鱒讀如蹲。《詩》九{或}之魚,鱒魴以魚美而稱之。亦有二三尾同行者。)

鯰,一名鯷鰋,額兩目上陳,頭大尾小,口方,背青黑,無鱗,多涎。

乚,似鯰而小,邊有刺,能螫人,其聲鋋枿,《本草》名黃顙,至能醒酒。(央音於方切)

(按:乚,四明謂之央,顙有三刺,一生背上,二生兩腮,其刺取發痘如神。一說鯰亦產鰻,蓋乳子三分之二為鯰魚,其一鰻也。)△海(泥 鰍魚 田耨)

,最巨,能吞舟,日中閃鬐鬛,若簸朱旗。

(按:海噴沫,飛灑成雨,其來也移若山嶽。乍出乍沒,舟人相值,必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厭之,攸然而逝,否則鮮不罹害。間有斃沙上者,土人梯而臠之,刳其脂為油,念船甚佳。)

,似鱓而短,首尖而銳,色黃無鱗,以涎自染難渥。按:好與魚為牝牡,製字從魚從酋,[1234]鯗乃佳。泥,產水田中,大如指,夏月最多。

鰍魚,似棨,小大錯生,吐涎最多。(補疏)

耨,似鰍而大,鮮食腥,[1234]鯗味美。(補疏)

△比目 鰈鯊

[編輯]

比目,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須兩魚相合乃行。(按:比目,閩廣謂之鞋底魚,南粵謂之板魚,又謂之箬葉。)

鰈鯊,形扁而薄,邵武名鞋底魚,又名漯沙。

(按:漯音撻,魚在江中,行漯漯也。左目明,右目晦昧,今閩廣以此魚名比目。蓋比目隻一目,必兩魚相合乃行,而此魚獨行,殊非比目也。四明謂之江箬,以形如箬故名,又謂之箬漯,以其行漯漯故名。)

△過臘

[編輯]

過臘,頭類鯽,身類鱖,又類鰱魚,肉微紅,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鋸,好食蚶蚌。以臘來春去,故名過臘。

(按:過臘,四明謂之銅盆,又名郭磚,四時有之。好入人家田中食蚶蚌,入口殼輒碎,亦猶鳧食螺,雞食蜈蚣,氣之制也。)


卷中

[編輯]

○鱗部下

[編輯]

△烏鰂 柔魚(墨斗、猴染)

[編輯]

烏鰂,一名墨魚,大者名花枝,形如鞋囊。肉白皮斑,無鱗。八足,前有二鬚極長,集足在口,緣喙在腹。腹中血及膽正黑,背上有骨潔白,厚三四分,形如布梭,輕虛如通草,可刻鏤,以指剔之如粉,名海鰾鮹。醫家取以入藥,古稱是海若白事小吏,一名河伯從事。

(按:烏鰂遇風波,捉石浮身水上,見人及大魚輒吐墨,方數尺,以混其身,人反以是得之。其墨能已心痛。小魚蝦過其前,輒吐墨涎致之。性嗜烏,每暴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喙之,乃卷而食之。《月令》:九月寒,烏入水化為烏鰂(《唐韻》所載)。羅願云:「此魚乃𪇰鳥所化。」蓋水鳥之似鶃者,今其口足並目尚存形似,且以背中之骨驗之。曬幹者,閩浙謂之明府。)

柔魚,似烏鰂而長,色紫,一名鎖管。

〔按:柔有骨如三層紙厚,白而差紉,雲無骨非也,但鰂作腥,柔不作腥而味佳。〕墨斗,似鎖管而小,亦能吐墨。(補疏)

猴染,比墨斗稍大,比鎖管稍小。(補疏)

△馬鮫(嘉酥魚) 鰮

[編輯]

馬鮫,青斑色,無鱗有齒,又名章鮌,《連江志》謂之章明。

(按:《閩志》稱鯧魚肉理細嫩而甘,馬鮫肉稍澀,氣腥而不及鯧,此說非也。蓋鯧細口扁身而圓,無鱗無腸;馬鮫銳口圓身而長,無鱗有腸。)

嘉酥魚,海中魚之極大者,重千斤,琉球人以其脊為酥,販鬻閩中。(補疏)

鰮似馬鮫而小,有鱗,大者僅三四寸。

△詶鯯 黃雀 青鮫

[編輯]

詶鯯,板身多鯁而肥,《爾雅》謂之當魬。

黃雀,似而小,冬月最盛。

青鮫,類黃雀而不甚大。

△帶魚(帶柳)

[編輯]

帶,身薄而長,其形如帶,銳口尖尾,隻一脊骨,而無鯁無鱗。入夜爛然有光,大者長五六尺。帶柳,帶之小者也,味差不及帶。

(按:帶,冬月最盛,一釣則群帶銜尾而升,故市者獨多。或言帶無尾者,非也,蓋為群帶相銜而尾脫也。)

△鱆魚 石拒 章舉(塗婆)

[編輯]

鱆,腹圓,口在腹下,多足,足長,環聚口旁,紫色,足上皆有圓文凸起,腹內有黃褐色質,有卵黃,有黑如烏鰂墨,有白粒如大麥,味皆美,明州謂之望潮。

(按:皞有腹無頭,而俗以腹為頭,非也。有名同而質異者,廣南有蟹,亦名望潮,他日廣浙相傳,慎勿以此物即彼物也。)

石拒,似絺而極大,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

章舉,紅舉也,似石拒而大。

塗婆,章舉也,似石拒而足短。

(按:明州所產章舉,大有至五六斤者,與鱆魚性俱寒,不可多食,能發宿疾。)

△䲅

[編輯]

䲅,鮭也,一名胡兒,一名鯸鮐,一名河豚,狀如科斗,腹下白,背上青,有黃文,眼能開閉,頭無腮,腹無膽,觸物輒嗔,腹張如鞠,浮於水上。味至美,然有毒,能殺人。

(按:䲅無腮無膽,故肝最毒,肝血及子入口皆爛舌,入腹爛腸。以其味美,吳浙喜食之。今烹者必覆蓋蒙密,忌炱灼落其中,雜以荻芽或橄欖煮之,方可食。予在兩淮食河豚,而隸卒取其子去,製以市人,皮肚潔白,俗呼西施乳。

△水母

[編輯]

水母,一名宅,一名鮓,海中浮漚所結也,色正白,濛濛如沫,又如凝血,縱廣數尺,有知識,無腹髒,無頭目、處所,不知避人,隨其東西。以蝦為目,無蝦則浮沈不常,蝦憑之,其泛水如飛,蝦見人驚去,鮓亦隨之而沒,潮退蝦棄之於陸,故為人所獲。○《本草》謂水母為樗蒲魚,《北戶錄》謂水母為鮓,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性熱,偏療河魚疾也。(補疏)

(按:《物類相感志》云:「水母大者如床,小者如鬥,明州謂之鳷鮓,其紅者名海蜇,其白者名白皮。子皮切作縷,名水母線。《嶺表異錄》云:「淡紫色,大者如覆帽,小者如碗,腹下有物如懸絮。」)

△魟魚(黨魟、水蓋、斑車、黃貂)

[編輯]

黑魟,形如團扇,口在腹下,無鱗,軟骨,紫黑色,尾長於身,能螫人。○此魚頭圓禿如燕,身圓褊如簸,尾圓長如牛尾,其尾極毒,能螫人,有中之者,日夜號呼不止。以其首似燕,名燕魟魚,以其尾似牛尾,故又名牛尾魚。其味美在肝,俗呼共魚。(補疏)

黨魟,背厚尾長,有,大者重二三百斤。水蓋,背差薄於泬,刳之多水

斑車,背上有斑,肉粗而味腴,大者三四百斤,其腹中有肚,味更佳。

黃貂,似燕而嘴尖,土人薧以為鯗,偽作燕。

(按:枿,其種不一,而骨肉同,諸枿以黃貂為第一。)

△彈塗 白頰 塗虱

[編輯]

彈塗,大如拇指,須鬛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則駢首朝北,一名跳魚。《海物異名記》云:「登物捷若猴然,故名猴泥。」

白頰,似跳魚而頰白。

塗虱,生於泥中如虱,故名。一呼塗虱,有刺彈人,一名彈虱,田塍潭底,往往有之,一名田瑟。

△䱠魚 白鰾

[編輯]

䱠,長七八寸,骨柔無鱗,類錢之半,有五色文。

白鰾,形圓薄,類錢,一名金錢鰾。

△丁斑 魴鮃 溪斑 重唇 疊甲

[編輯]

丁斑,大如指,長二三寸,身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鬥。人家盆中畜之,一名鬥魚,養成半載,尾上起鬛長寸許。

魴鮃,大如拇指,有五色。

溪斑,黃質黑斑,身圓鱗細,大者長五六寸。

重唇,頭大尾小,無鱗,長三寸許,生石穴中。

疊甲,身圓,長四五寸,鱗有兩重,無味。

△銀魚 麵條(漿魚) 白沫

[編輯]

銀魚,口尖身銳,瑩白如銀條。麵條,似銀魚而極大,一名白飯魚。

漿,似麵條而嘴小。

白沫,梅雨時,海水凝沫而成形,雪色無骨,其大如箸,薧之味厚,名丁香魺。

△鰔魚 錢串

[編輯]

鰔,狀如紘,其喙如針。

錢串,身長而小,嘴長五六寸,青色,亦名青針。

△海燕 飛魚

[編輯]

海燕,形如飛燕,有肉翅,能奮飛海上。

飛魚,頭大尾小,有肉翅,一躍十餘丈。

△白魚 黃魚 鰦 竹魚 大面

[編輯]

白魚,板身,色白,頭昂,多細鯁,大得六七尺,生江中。

黃魚,身扁薄而多鯁,色黃。

鰦,頭微而小扁。竹魚,身甚薄。

大面,板身,闊二三寸,尾無鱗。

△鏡魚 圓眼

[編輯]

鏡魚,眼圓如鏡,水上翻轉如車,亦名翻車魚。

圓眼,口尖,眼圓而赤。

△黃彡 黃嗇 耍魚 金鮐 寸金====

黃彡,鱗細,黃赤色。

嗇,鬛黃色。

耍魚,厥狀纖細,名黃絲耍。

金鮐,尾脊有細鱗金色。

寸金,長寸許,黃色,出寧德縣七都。

△火魚 緋魚

[編輯]

火魚,隨潮蔽江,結陣而來,故名。

(按:《興化志》不載魚形色,但雲結陣而來,則火字當作夥。)

緋,黃色如緋,○《宋志》云:緋魚色如緋。今海上有一種紅桃魚全緋,又一種新婦魚近緋,二者不知何指。(補疏)

△白刀 曆 鱱 白澤

[編輯]

白刀,白鱗,形似刀,生江河間。

曆,身長,鱗白。

鱱,大者長五六寸,白質黑章,味美少鯁。

白澤,《海物異名記》雲群生隨波,潮縮在澤。

△鯖鯷 鱅 

[編輯]

鯖鯷,背青,身長,一名青魚。

鱅,雌生卵,雄吞之成魚。青色無鱗,一名松魚。

完,色微黑,一名鯤。

△楓葉 琵琶 鹿角

[編輯]

楓葉,《海物異名記》云:海樹霜葉,風飄浪翻,腐若螢化,□質為魚。

琵琶,身扁似琵琶,無鱗,生南越者,長二丈。《述異記》云:「海魚千歲為劍魚。」

鹿角,《海物異名記》曰:芒角持戴在鼻,小者奄為鮓,味佳,大者長五六寸,其皮可以角錯。

△抱石 石伏

[編輯]

抱石,出於山溪,背偃而腹平,大如指,常貼於石上,土人取以為臘。

石伏,伏於溪下。

定魚 土蟀

[編輯]

定,無皮鱗,嶺南呼為綿魚。

土蟀,形如蚯蚓。

△蠱鮐 鯏 段魚

[編輯]

蠱鮐,尾有腥,多穴於田塍,或泥岸中。

鯏,一名蚶魚,味不佳。

段魚,細如米粒,可鮓,長樂所產,春月最多,即魚苗之大者,土人名舜思魚。

△䱀魚 鬬潮

[編輯]

䱀魚,海產,其類甚眾,皆可食。

鬬潮,乘波霧集。

△蝦(蝦魁、蝦姑、白蝦、草蝦、梅蝦、金鉤子、蘆蝦、稻蝦、對蝦、赤尾、塗苗、海蜈蚣)

[編輯]

蝦魁,《嶺表異錄》云:前兩腳大如人指,長尺餘,上有芒刺銛硬,手不可觸。腦殼微有錯,身灣環亦長尺餘,熟之鮮紅色,一名蝦盆,俗呼龍蝦。

(按:《閩部疏》云:海味重於天下者,稱西施舌、江珧柱,泉漳間皆有之。而苦不稱美,其它鱗介,殊狀異態,多不可名,而最奇者龍蝦。置盤中猶蠕動,長可一尺許,其須四繚,長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阭起二角,負介昂藏,體似小龍,尾後吐紅子,色奪榴花,真奇種也。)

蝦姑,形如蜈蚣,能食諸蝦。白蝦,生江浦中,郡城南有白蝦浦。

草蝦,頭大身促,前兩足大而長,生池澤中。

梅蝦,梅雨時出洲渚中。

蘆蝦,是蘆葦所變,味甘美,鮓之尤妙,國初曾進貢。

稻蝦,是稻花所變。

對蝦,土人臘之,兩兩對插以寄遠。

赤蝦,蝦之小者,即天津之鹵蝦。

塗苗,《海物異名記》云:謂之醬蝦,細如針芒,海濱人以為醬,不及南通州出長樂港尾者佳,梅花所者不及。

金鉤子,小於赤尾,曬幹,淡者佳。

海蜈蚣,狀類蝦姑,產興化海中,土人取之,切以為膾食。(補疏)

(按:蝦,其種不一,而肉味同,諸蝦以蝦魁為第一,此外又有涼蝦等,不能盡錄。)

△鯪鯉

[編輯]

鯪鯉,一名穿山甲,似鯉而有四足,鱗甲堅厚。常吐舌出涎,須螻蟻滿其上,乃卷而食之。

△蝦蟆 蟾蜍 大約 雨蛤 石鱗

[編輯]

蝦蟆,大如拇指,微黃腹白。

蟾蜍,皮皺色黑,頭腹大而腳細,好伏牆下。

大約,青背黃脊,一路微黑,腹平而色黃褐,嘴尖,當項兩傍有白圈。

雨蛤,一名雨鬼,形如蝦蟆,大如小拇指,天將雨則鳴。

(按:自蝦蟆至石鱗凡五種,皆陸產,而蟾蜍絕壽,有至千歲者。五月五日得之謂之辟兵。古稱月中有蟾蜍也。石鱗,神物,閩人珍以為上品,故別論。)

石鱗,生高山深澗中,皮斑肉白味美,晝伏竇中,夜居山頭石頂最高處。捕者不可預相告語,密以黃曆首一葉納諸灶中,即抱松明措火而去,緣崖扱石,以火照之,見火輒醉不動,十不脫一。閩人飲饌以此為佳品,俗名石蠙魚,又曰谷凍。

(按:石鱗似水雞而巨,肉嫩骨粗而脆;水雞似石鱗而小,肉粗骨細而軟。望火投明,此類性之常也,而雲見火輒醉不動,非也。往予聞閩人言,石鱗靈物,人往捕,執炬出門,禁毋相告,至彼可獲,否則俱匿矣。炬至,石鱗群坐石上,觀火不動,以是盡得之,何獨靈於聞聲而昧於觀火耶?)

△水雞 尖嘴蛤 青約 青魻 黃魻

[編輯]

水雞,似石鱗而小,色黃皮皺,頭大嘴短,其鳴甚壯,如在甕中。

尖嘴蛤,背黃,脊一路微黑,腹大,聲微,白色,似水雞而小。

青約,身青嘴尖,一路微黑,腹細而白。

青魻,一名蛙。黃魻,類水雞。

(按:自水雞至黃魻,凡五種,皆水產。而水雞可食,味不及石鱗,黃魻可食,味不及水雞。閩人惟食石鱗、水雞,而黃魻等種則皆不食之也。)


卷下

[編輯]

○介部

[編輯]

△龜

[編輯]

龜,外骨內肉,腸屬於首,廣肩,背微坼如皺,其文應八卦,脅肋有文,應二十四氣。無雄,與蛇為牝牡,卵生,不咽粟,善藏,又能行氣,水陸皆有之。

(按:龜與蛇合,故曰元武。羅願云: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象地。槃衍象山,四趾轉運應四時。文著象二十八宿,蛇頭龍翅,左精象日,右精象月,千歲之化,下氣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變。千年之龜,遊於苓葉之上。苓,今甘草也,葉圓小而有刺。言龜久而神靈,能變形大小也,今人見小龜以為千歲,非也。《逸禮》云:龜三千歲,遊於卷耳之上。《化書》曰:牝牡之道,龜龜相顧,神交也;鶴鶴相唳,氣交也。言龜雖與蛇合,亦與神交。崔豹《古今注》云:龜一名黑衣督郵。

△鱉

[編輯]

鱉,一名團魚,一名腳魚,卵生,形圓,穹脊連脅,四周有裙,外肉內骨,而以眼聽,行蹣跚,以蛇為雄,頸中有軟骨,與鱉相似,名曰鬼。食時當剔去之,不可與莧同食。

(按:鱉隨日光所轉,朝首東向,夕首西向。鱉之所在,上有浮沫,謂之鱉津,捕者以是得之。與龜皆隔津望卵而生,故曰「龜思鱉望」。《養魚經》曰:「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將魚飛去,納鱉則不復去,故曰神守。」)

△蟹(毛蟹、金錢蟹、石鹽、蟛越、螃蜞、虎獅、桀步) 海蟳(金蟳、虎蟳、蘆禽、塗折) 蠘 千人擘

[編輯]

蟹,八跪二螯,堅殼,其行郭索。八足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倨而容仰,故謂之螯,製字從解,以隨潮解甲也。殼上多作十二點,深胭脂色,亦猶鯉之三十六鱗。月盛腹中肉虛,月衰肉滿。臍尖者牡,團者牝。

毛蟹,青黑色,螯足皆有毛。

金錢蟹,形如大錢,中最飽,酒之味佳。(補疏)

石鹽,狀如蟛蜞,而長不及寸,廣僅半之。土人治以薦酒,殼堅,味鹹寒,醫家取以治目眚。

越,似石蟹而小,微黃色,左螯大而無毛,其行斜傍。

螃蜞,似蟛而大,右螯小而赤,生溝渠中。

虎獅,形似虎頭,有紅赤斑點,螯扁,與爪皆有毛。

桀步,一名擁劍,橫行,螯大小不一,以大者鬥,小者食。一名執火,以其螯赤也,一名揭哺子。海蟳,蝤蛑也,長尺餘,殼黃,色青,兩螯至強,能與虎鬥。

金蟳,色黃。

虎蟳,文有虎斑。

蘆禽,形似蟛,生海畔。(補疏)

折,俗呼塗蜞,產長樂。(補疏)

(按:《閩部疏》云:「蟹之別種曰蝤蛑,吾地名黃甲,此名海蟳,特多此種,而蟹乃為異狀,不中食,此又一種,非真蟹也。獨興化數里河中有蟹,形味似吳中,而土人不之重,豈日厭海錯,不能別味耶。」)

蠘,似蟹而大殼,兩傍尖出而多黃,螯有棱鋸,利截物如剪,故曰褷。折其螯隨復更生,故曰:龍易骨,蛇易皮,麋鹿易角,蟹易螯。二三月應候而至,膏滿殼,子滿臍,過是則味不及矣。

千人擘,狀如蝦姑,殼堅硬,人盡力擘之不開。《海物異名記》云:「千人擘聚刺獷殼,擘不能開。」《酉陽雜俎》謂之千人捏。

△蚶(珠蚶、絲蚶)

[編輯]

蚶,殼厚有棱,狀如屋上瓦攏,肉紫色,大或專車,殼可為器。

珠蚶,蚶之極細者,形如蓮子而扁。

(按:四明蚶有二種:一種人家水田中種而生者,一種海塗中不種而生者,曰野蚶,殼緇色而大,肉紉,醫書取殼入藥,名瓦壟子。)

絲蚶,殼上有文如絲,色微黑,比珠蚶稍大,產長樂縣。

△蛤蜊(赤蛤、海紅、螂光、蜞螂、沙蛤、紅栗、文蛤、海蛤、沙虱、紅綠、土銚、白蛤、車螯、螯白)

[編輯]

蛤蜊,殼白厚而圓,肉如車螯。○蛤蜊止消渴,開胃氣,解酒毒,以蘿蔔煮之,其柱易脫。(補疏)

赤蛤,殼上有花文赤色。海紅,形類赤蛤而大。

光,形似蛤蜊而白,合口處色黑,俗呼為懶績麻。

蜞螂,似蛤蜊。

沙蛤,土匙也,產吳杭,似蛤蜊而長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味佳。

(按:閩部疏云:海錯出東四郡者,以西施舌為第一,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車蛤,以美見諡,出長樂澳中。)

紅栗,似蛤而小,色白而微紅。

文蛤,殼有文理,唐時嘗充土貢,亦名。(補疏)

海蛤,其殼久為風濤所洗,自然圓淨。(補疏)

沙虱,似螂珣而殼差薄。

紅綠,似蛤而小,味美。

土銚,一名沙屑,殼薄而綠色,有尾而白色,味佳。

白蛤,一名空豸,泉人呼為江大,似蛤而小,殼薄色白,又名泥星。

(按:蛤,其種不一而味皆同。《南海志》云:蛤一月生一暈。《南越志》云:凡蛤之屬,開口聞雷鳴則不復閉。)

車螯,陳藏器云:大蛤也,殼有花文,肉白色,大者如碟,小者如拳。

螯白,車螯之最小者也。

(按:《閩部疏》云:陶方伯嘗言閩中海錯,蚶不四明;蛤不揚州;蟹不三吳;餘大以為然。蚶大而不種,故不佳,蛤乃車螯,非蛤蜊也。)

△蠣房 草鞋蠣(黃蠣)

[編輯]

蠣房,一名牡蠣,出海島,麗石而生,其殼礧磈相粘,如房。《嶺表異錄》謂之蠔山。地無石灰者,燒蠣殼為之。

草鞋蠣,生海中,大如盆,漁者以繩係腰,入水取之。

黃蠣,五六月有之,大於蠣房數倍,味雖不如蠣房,而汁亦適口,但牡蠣可為醬,此不堪奄耳。(補疏)

△殼菜(沙饑烏念、烏投) 江珧柱

[編輯]

殼菜,一名淡菜,一名海夫人,生海石上,以苔為根,殼長而堅硬,紫色,味最珍。生四明者肉大而肥,閩中者肉瘦,其乾者閩人呼曰幹,四明呼為乾肉。○殼菜,形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號東海夫人。《本草》雲形雖不典,而甚益人。(補疏)

沙箭,淡菜之小者。

烏,似淡菜而極小,中無毛。

烏投,味甘似烏,而殼堅,中有毛。

(按:殼菜,生四明者殼黑而厚,形如斧頭,形醜而味美。《本草》云:海中有物,其形如牝,紅者補血,白者補腎。今閩中取以煮湯治痢病。)

江珧柱,一名馬甲柱。《海物異名記》云:「厥甲美如瑤玉,肉柱膚寸,名江珧柱。」

(按:江珧殼色如淡菜,上銳下平,大者長尺許,肉白而紉,柱圓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縣者佳。)

△蚌 蛤青 蜆(翠翠)

[編輯]

蚌,蛣也,肉如蛤蜊,殼厚而長,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時出取食,復入殼中,一名瑣蛣,生於曲岸中,故名蛣。

蛤青,似蚌而殼薄,青色。

蜆,似蚌而小,色黃殼薄,俗謂之蟟,有黃蟟、土蟟之別。大江者可食,他小浦中有之,有土氣不堪用。(補疏)

翠翠,似蚌而殼翠。

△海月 石華 石帆 沙箸

[編輯]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多磨礪其殼,使之通明,鱗次以蓋天窗。《本草》云:水沫所化,煮時猶化為水。嶺南謂之海鏡,又曰明瓦。

(按:海月,《嶺表錄異》云:廣人呼為膏葉,兩片合以成形,殼圓,中甚瑩滑,白照如雲母光,內有小肉如蚌蛤,腹中有蟹子,甚小。頭黃而螯足俱備。海鏡饑則蟹出拾食,蟹飽腹滿,海鏡亦滿。或近之以火,則蟹子走出,離腸腹立斃。或生剖之,有蟹之活在腹中,逡巡亦斃。)

石華,附石而生,《方言》謂之石雹,肉如蠣房,殼如牡蠣而大,可飾戶牖天窗。

(按:謝靈運詩云:「掛席拾海月,揚帆採石華。」其味與海月俱同蠣房。)

石帆,紫黑色,枝柯相動,連帶不絕,生海上石穴中。

沙箸,長尺餘,其狀如簪,故又名塗釵。《嶺表錄異》云:生海岸沙中,春時吐苗,其心苦,骨白而勁,可為酒籌。

△泥筍(沙蠶、土鑽)

[編輯]

泥筍,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醜味甘,一名土筍。

沙蠶,似土筍而長。

土鑽,似沙蠶而長。

△龜腳 戚 老蚌牙 石磷

[編輯]

龜腳,一名蜐,生石上,如人指甲,連枝帶肉。一名仙人掌,一名佛手蚶。春夏生苗如海藻,亦有花,生四明者肥美。

(按:石蜐生海中石上,如蠣房之附石也。形如龜腳故名。近甲處有軟爪,黑色,肉白味佳,秋生冬盛,來年正月得春雨,軟爪開花如絲,散在甲外。郭璞《江賦》所稱「石蜐應節而揚葩」是也。)

戚,生海中,附石殼如篔蹄,殼在上,肉在下,大者如雀卵。

老蚌牙,似戚而味厚,一名牛蹄,以形似之。

石磷,形如箬笠,殼在上,肉在下。

△石決明 海膽 石榼 寄生

[編輯]

石決明,附石而生,惟一殼無對,大者如手,小者如兩三指,旁有十數孔,一說鰒魚。《本草圖經》云:鰒魚別是一種,與決明相近。○石決明,俗名將軍帽,溫州與登州海中俱有之,即名鰒魚。溫人奄用,登人淡曬幹串,入京饋遺。(補疏)

(按:《閩部疏》雲,蠣房雖介屬,附石乃生,得潮而活,凡海濱無石、山溪無潮處皆不生。餘過莆迎仙寨橋時,潮方落,兒童群下,皆就石間剔取肉去。殼連石不可動,或留之仍能生,其生半與石俱,情在有無之間,殆非蛤蜊比也。《後漢書》:鰒無鱗,有殼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即以狀蠣房,何所不可?南蠣北鰒,是故造化介生別構。)

海膽,殼圓如盂,外結密刺,內有膏黃色,土人以為醬。

(按:海膽,四明謂之海績筐,海濱人取殼磨粉,合米醬中,其膏入鹽按酒,亦名曰醬。)

石榼,形圓色黃,肉紫有刺,人觸之,則刺動搖。

寄生,海上枯蠃殼存者,寄生其中,負殼而走,形如蟹,四足兩螯,大如榆莢,其味若蝦,得之者不煩剔取,曳之即出,以肉不附也,炒食味亦脆美。

△蟶(竹蟶、玉箸蟶)

[編輯]

蟶,生海泥中,大如指,長三寸許,肉白殼薄,兩頭稍開。竹蟶,似蟶而長大,殼厚。

玉箸蟶,似蟶而小,三月麥熟時最盛,以其形如麥稿,又名麥稿蟶。

△鱟

[編輯]

鱟,形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廣尺許,有刺,頭如蜣螂,而骨眼,眼在背上,背青黑色而穹,其血蔚藍,熟之純白,而肉甚甘美,當脊一行,兩旁有刺,殼覆身上,腹下十二足,長五六寸,環口而生,尾銳而長,觸之能刺斷,而置地行,其行郭索。雌嘗負雄,捕得其雄,雌亦就斃。雄少肉,雌多子,子如綠豆大而黃色,布滿骨骼中。東浙閩廣人重之,以為鮓,謂之鱟子醬,殼可屈為杓,簹釜輒盡,尾可為如意。○鱟口足皆在覆斗之下,海中每雌負雄,漁者必雙得之,以竹編為一甲鬻焉。《本草》云:「牝牡相隨,牝者背上有目,牡者無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其尾燒煙,可辟蚊蚋」,韓退之云:「鱟實如惠文,骨眼相附行。」(補疏)

(按:便面、古扇,婦人取以障面者。惠文,秦漢以來武冠,侍中中常侍則加金嵒貂蟬飾之,謂之趙惠文冠,蓋狀鱟形也。鱟產子時,先往石邊,周身擦之,罅裂而生,雌嘗負雄,故獲必得雙,其相負乘也,雖風濤中不解,謂之鱟媚,過海輒相負於背,高尺餘,乘風遊行如帆,謂之鱟帆,其眾如灊騑,謂之鱟灊。其善候風,故音如候也。《埤雅》云:鱟性畏蚊,蚊小螫之輒斃,未知其故。又暴之日,往往無恙,隙光射之即死。《嶺表異錄》云:「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

△螺(香螺、鈿螺、紫背、鸚鵡、泥螺、米螺)

[編輯]

香螺,大如甌,長數寸,其揜雜眾香燒之,使益芳,獨燒則臭。諸螺之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謂之甲香。

鈿螺,光彩如鈿,可飾鏡背。

紫背,紫色有斑點,俗謂之砑螺。

鸚鵡螺,狀如鸚鵡,堪作酒杯。

泥螺,一名土鐵,一名麥螺,一名梅螺,殼似螺而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

(按:泥螺產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內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閩中者肉礧塊,無脂膏,不中食。)

米螺,小粒似米,肉可食。

△螺(田螺、溪螺、黃螺、紅螺、蓼螺、梭尾、馬蹄、指甲、江橈、鴝鵒、花螺、竹螺、油螺、醋螺、莎螺)

[編輯]

田螺,似黃螺而差小,生水田中。

溪螺,似田螺,差小而長。

黃螺,殼硬,色黃,味美,其黑而微刺者尤佳。

紅螺,肉可為醬。

蓼螺,大如拇指,有刺,味辛如蓼。

梭尾,殼細而長,文如雕鏤,味佳。

馬蹄,形似,故名。

指甲,以形似名之。

江橈,指甲之大者。

鴝鵒螺,殼小而厚,黑色,土人端午用之。

花螺,圓而扁,殼有斑點,味勝黃螺。

竹螺,殼文粗而尾脆,味清香。

油螺,形如花螺,殼柔,鹽之味美,產興化。(補疏)

莎螺,形如竹螺,味微苦,尾極脆。(補疏)

(按:螺,其種不一而肉多同,惟殼異,此外若石螺、螺螄種種,不能悉錄。)

△龍虱

[編輯]

龍虱,似螥螂而小,黑色,兩翅六足,秋月暴風起,從海上飛來,落水田或池塘,海濱人撈取,油鹽製藏珍之。

(按:龍虱類水蟲,但龍虱來自海外,水蟲出自水中,故以為異。閩人言是龍身上虱。或然耳,外省人皆畏食。

鹺丞本畯將入閩,分陝使者曰:「狀海錯來。吾征閩越而通之。」丞入閩,疏鱗介二百有奇以復,且酬客問,分陝使者,今太常卿餘君君房也。丙申歲,嵩溪三層閣上題。)


附錄

[編輯]

(按:非地所產而有者,咸附錄之,征異品也。後有見聞,冀當聯絡,屠本畯記。)

海粉出廣南,亦名綠菜。

(按:海粉,《閩志》云:「有物類墨魚者,吐涎而成。」予往時聞閩人說,即海參吐出絲也。色有青黃不同者,以海參食海中青藻故吐絲青,食黃藻故吐絲黃。閩中鄉先生陳大參文堂公云:「向時在廣南,親見此物,如竹蟶而薄殼,以足裹鞋揣之,則吐絲,絲盡而此物空洞隻存殼矣。」二說不同,要之目睹者為真,其味甚清,可降痰火。)

燕窩出廣南。

(按:燕窩,相傳冬月燕子銜小魚入海島洞中壘窩,明歲春初,燕棄窩去,人往取之。一說燕於冬月先銜鳥毛綢繆洞中,次銜魚築室,泥封戶牖,伏氣於中,氣結而成。明春飛去,人以是得之。員如椰子,須刀去毛,劈片,水洗淨可用。閩部疏云:燕窩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邊已有之。蓋海燕所築,銜之飛渡海中,翮力倦,則擲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復銜以飛,多為海風吹泊山澳,海人得之,以貨,大奇大奇。《海語》載海燕大如鳩,春回,巢於古岩危壁葺壘,乃白海菜也。島夷伺其秋去,以修竿執取而鬻之,謂海燕窩,隨舶至廣,貴家宴品珍之,其價翔矣。據三說不同,《海語》所載為通。待彼都近海人質之而後信也。)

[編輯]

昔東坡以江珧柱為蟹類,論者歎博洽之難。閩故海區也,海物惟錯,前明屠田叔以鹺丞宦是邦,類族辨物,作海錯疏三卷,附錄二種,若名若味,若品若用,詳哉其言之也。《周官》識小,《爾雅》博物,二者兼之矣。往嘗見《海味索隱》一編,田叔因張九峻所著讚、頌、銘、解而訂其訛,如淡菜黃蚶鱉無雄、蟹郭索之類,俱為改正,其即是編之嚆矢歟。惜集隘不能遍登,以供同嗜。然麟脯龍醢,嘗鼎已足,而謂觖望於一臠,其然也耶。

甲子秋日琴川張海鵬識

  ↑返回頂部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