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附錄3:電信服務規範——因特網及其他數據通信業務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附錄3:電信服務規範——因特網及其他數據通信業務

3.1因特網撥號接入業務的服務標準

3.1.1因特網撥號接入業務的服務質量指標

3.1.1.1註冊賬號方式的撥號接入網絡開通時限

平均值≤12小時,最長為24小時。

註冊賬號方式的撥號接入網絡開通時限指註冊用戶辦理入網手續,歸屬電信業務經營者收到有關費用時起,至撥號接入開通所需要的時間。

3.1.1.2註冊賬號方式的撥號接入業務變更時限

平均值≤12小時,最長為24小時。

註冊賬號方式的撥號接入業務變更時限指用戶辦理更名,過戶等服務項目,自辦理登記手續且結清賬務時起,至實際變更所需要的時間。

3.1.1.3記賬卡式撥號接入業務在輸入卡號和密碼後應能按售卡時運營商承諾的條件正常使用,否則應給予更換。

3.1.1.4記賬卡式撥號接入業務應提供餘額查詢等功能。

3.1.1.5撥號接入設備障礙修復時限

平均值≤8小時,最長為12小時。

撥號接入設備障礙修復時限指自用戶提出障礙申告時起,至障礙排除或採取其他方式恢復用戶正常通信所需要的時間。

3.1.2因特網撥號接入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3.1.2.1接入服務器忙時接通率

接通率≥90%。

接入服務器忙時接通率指接入服務器忙時接通次數與忙時用戶撥號總次數之比。

3.1.2.2本地用戶接入認證響應時間

平均響應時間≤8秒,最大值為11秒。

本地用戶接入認證平均響應時間是從用戶提交完賬號和口令起,至本地認證服務器完成認證並返迴響應止的時間平均值。

3.1.2.3 接入認證成功率

接入認證成功率≥99%。

接入認證成功率指在用戶輸入賬號、口令無誤情況下的認證成功概率。

註:無線接入方式認證成功率與信號覆蓋區,空中干擾有關,若低於99%,由電信業務經營者向用戶示明附加條件和指標。

3.2因特網數據傳送業務的服務標準

3.2.1因特網數據傳送業務的服務質量指標

3.2.1.1電信業務經營者應向用戶說明本企業因特網數據傳送業務的業務接入點,網絡覆蓋的範圍以及與其他網絡的互聯情況。

3.2.1.2預受理時限

平均值≤3工作日,最長為5工作日。

預受理時限指用戶登記後電信業務經營者進行網絡資源確認,答覆用戶能否安裝所需要的時間。

3.2.1.3入網開通時限

平均值≤2工作日,最長為4工作日。

入網開通時限指電信業務經營者自受理之日起,至為用戶開通網絡,實際使用的時間



注:入網開通時限指標中不包括用戶自有、自維及接入線路部分。下同。




3.2.1.4通信設備障礙修復時限

平均值≤8小時,最長為12小時。

通信設備障礙修復時限指自用戶提出障礙申告時起,至障礙排除或採取其他方式恢復用戶正常通信所需要的時間。

3.2.2因特網數據傳送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本小節規定的通信質量指標,範圍限定在兩個業務接入點之間,即把公眾用戶產生的IP包,從運營商位於某個城市的業務接入點開始,跨越全國性骨幹網,傳送到該運營商在另外一個城市的業務接入點止(不含城域網部分)。考核這些業務指標時,兩個業務接入點選擇在不同省的兩個城市,並且空中距離超過1000公里。

3.2.2.1 IP包傳輸往返時延

往返時延平均值≤200毫秒。

IP包傳輸往返時延指從一個平均包長的IP包的最後一個比特進入因特網業務接入點(A點),到達對端的業務接入點(B點),再返回進入時的接入點(A點)止的時間。

3.2.2.2 IP包時延變化

時延變化平均值≤80毫秒。

IP包時延變化指在一段測量時間間隔內,IP包最大傳輸時延與IP包最小傳輸時延的差值。

3.2.2.3 IP包丟失率

包丟失率平均值≤2%。

IP包丟失率指IP包在兩點間傳輸時丟失的概率。

3.2.2.4 IP業務可用性

IP業務可用性≥99.9%。

IP業務可用性指用戶能夠使用IP業務的時間與IP業務全部工作時間之比。在連續5分鐘內,如果一個IP網絡所提供業務的丟包率≤75%,則認為該時間段是可用的,否則是不可用的。

3.3 X.25、DDN、幀中繼數據傳送業務的服務標準

3.3.1 X.25、DDN、幀中繼數據傳送業務的服務質量指標

3.3.1.1預受理時限

平均值≤4工作日,最長為8工作日。

預受理時限指用戶登記後電信業務經營者進行網絡資源確認,答覆用戶能否安裝所需要的時間。

3.3.1.2入網開通時限

本地網業務:平均值≤3工作日,最長為5工作日;

長途網業務:平均值≤4工作日,最長為7工作日。

入網開通時限指電信業務經營者自受理之日起,至為用戶開通業務,實際使用的時間。

3.3.1.3通信設備障礙修復時限

平均值≤4小時,最長為8小時。

通信設備障礙修復時限指自用戶提出障礙申告時起,至障礙排除或採取其他方式恢復用戶正常通信所需要的時間。

3.3.2 X.25、DDN、幀中繼數據傳送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3.3.2.1 X.25數據傳送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3.3.2.1.1呼叫建立時延(指標見表1)

虛連接的呼叫建立時延指一個用戶自發送「呼叫請求」分組開始,至從網絡接收到「呼叫連接」分組結束所經過的時間。表1給出呼叫建立時延的統計指標值,表1中的X值見表2。

3.3.2.1.2數據分組傳輸時延(指標見表3)

數據分組傳輸時延指從一個分組的最後一個比特進入網絡的源節點開始,到該分組的第一比特離開終節點結束經過的時間。表3 給出數據分組傳輸時延的統計指標值,表3中的Y值見表4。

表1 呼叫建立時延的統計指標值

 

 

統計值

國內(毫秒)

國際通信國內部分(毫秒)

國際(毫秒)

A類型

B類型

A類型

B類型

A類型

B類型

平均值

2000+2X

2600+2X

1000+X

1600+X

250

1600

95%概率值

2700+2X

3100+2X

1500+X

2100+X

250

1800

註:

1.95%概率值意味着有95%的呼叫建立時延值低於該值;

2.國內A連接類型的特性是陸地連接;

3.國內B連接類型的特性是具有一跳衛星電路的連接,或是經過一個或多個國內轉接網絡段的連接;

4.國際A連接類型的特性是經過一個直接陸地網間電路的連接;

5.國際B連接類型的特性是經過兩跳衛星電路和一個轉接網絡段,或一跳衛星電路和多個轉接網絡段的連接;

6.X=400/R,R為數據信號傳送速率,單位是kbit/s;

7.表中數據以下列條件為基礎:

—基本呼叫,未使用ITU-T X.25修改意見 規定的任何任選用戶設施,而且沒有發送任何呼叫用戶數據;

—在規定的連接部分外的實體的數據鏈路層窗口是開放的,流量不受控制;

—傳送每個呼叫建立分組通過電路段要涉及傳輸25個八位組。

表2 呼叫建立時延的統計指標值的X值

R(kbit/s)

X(毫秒)

2.4

167

4.8

84

9.6

42

48.0

9

64.0

6

 

表3 數據分組傳輸時延的統計指標值

 

統計值

國內(毫秒)

國際通信國內部分(毫秒)

國際(毫秒)

A類型

B類型

A類型

B類型

A類型

B類型

平均值

700+2Y

1000+2Y

350+Y

650+Y

215

950

95%概率值

950+2Y

1250+2Y

525+Y

825+Y

215

1125

註:

1.平均值是預期的數據分組傳送時延分布值,不包括超過規定的最大數據傳送時延的數值;

2.95%概率值意味着有95%的數據分組傳送時延值低於該值;

3.A和B連接類型與表1相同;

4.表中數據以下列條件為基礎:

—用戶數據字段的長度為128個八位組,傳送一個數據字段,接入電路段要傳輸136個八位組;

—在規定的連接部分的接收DTE側的數據鏈路和分組層的窗口是開放的。

表4 數據分組傳輸時延的統計指標值的Y值

R(kbit/s)

Y(毫秒)

2.4

453

4.8

227

9.6

113

48.0

23

64.0

20

注:R為數據信號傳送速率單位是kbit/s。

3.3.2.1.3虛連接的吞吐量(指標見表5)

虛連接的吞吐量指單位時間內,在一個方向上,通過一個連接段成功傳送(不包括丟失、額外增加和比特差錯)用戶數據的比特數。表5給出虛連接吞吐量的統計指標值。

 

表5 虛連接吞吐量的統計指標值

 

統計值

國內(bit/s)

國際(bit/s)

A類型

B類型

A類型

B類型

平均值

3500

2400

2000

2000

95%概率值

2400

2000

1800

1800

註:

1.平均值是預期的吞吐量分布值;

2.95%概率值意味着95%的吞吐量測量值高於該值;

3.A和B連接類型與表1相同;

4.表中數據以下列條件為基礎:

—接入電路段中無其他業務量,接入電路段使用9600bit/s傳輸速率;

—用戶數據字段長度為128個八位組,請求的吞吐量等級相當;

—接入電路段的分組窗口大小為2,數據鏈路層的窗口大小為7;

—不使用D比特,D=0;

—這些數值可用於任何傳送方向;

—在測量期間不存在不可用性,設備復原或過早斷開;

—吞吐量的取樣值為200個分組或2分鐘。

 

3.3.2.1.4呼叫接通率

呼叫接通率≥95%。

呼叫接通率指呼叫接通次數與呼叫總次數之比(不考慮被叫終端未開機)。

3.3.2.1.5網絡可用性

網絡可用性≥99.99%。

網絡可用性指端到端全網能提供無故障服務的時間與全部運行時間之比。

3.3.2.2 DDN數據傳送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3.3.2.2.1端到端數據傳輸比特差錯性能

(1)國際電路連接

國際電路連接指用戶網絡接口(UNI)和DDN國際節點的國際電路接口之間的用戶數據傳輸通路。

差錯性能應符合M.2100建議《國際PDH通道、段和傳輸系統的投入業務和維護性能限值》和M.2101建議《國際SDH通道、復用段投入業務和維護性能限值》的指標要求。

(2)國內電路連接

國內電路連接指在用戶網絡接口(UNI)之間的用戶數據傳輸通路。

差錯性能應符合YD/T748-95《PDH數字通道差錯性能的維護限值》和YDN 026-1997《SDH傳輸網技術要求—SDH數字通道和復用段的投入業務和維護性能限值》的指標要求。

3.3.2.2.2國內端到端數據傳輸時間

(1)64kbit/s專用電路,端到端數據傳輸時間≤40毫秒;

(2)2Mbit/s專用電路,端到端數據傳輸時間≤(0.5N+0.005G)毫秒,其中N是電路含交換機和交叉連接設備的數量,G是電路長度(km)。

(3)若在上述(1)和(2)中每加入一跳衛星電路,需在上列值中另增加傳輸時間300毫秒。

端到端DDN數據傳輸時間是國內端到端單方向的數據傳輸時間。

3.3.2.2.3網絡可用性

網絡可用性≥99.99%。

網絡的可用性指端到端全網能提供無故障服務的時間與全部運行時間之比。

3.3.2.3幀中繼數據傳送業務的通信質量指標

3.3.2.3.1幀傳輸時延(FTD)

幀傳輸時延(FTD)< 400毫秒。

幀傳輸時延指用戶終端之間通過幀中繼網傳送信息所需時間。

幀傳輸時延計算公式:FTD= t2-t1

式中:t1為幀地址字段的第1比特從用戶終端進入網絡的時間;

t2為幀的尾標的最後一個比特從網絡進入用戶終端的時間。

3.3.2.3.2幀丟失率(FLR)

幀丟失率(FLR)< 3X10-5

幀丟失率是指丟失的用戶信息幀占所有發送幀的比率。

幀丟失率計算公式:

  FLR=FL/(FL+FS +FE)

式中:FL 為丟失的用戶信息幀總數;

FS 為成功傳送的幀總數;

FE 為殘餘錯誤幀總數。

按照用戶信息傳送速率是否超過約定的信息速率(CIR),幀丟失率分為超過的幀丟失率(FLRE)和約定的幀丟失率(FLRC)兩種。

3.3.2.3.3網絡可用性

網絡的可用性≥99.99%。

網絡的可用性指端到端全網能提供無故障服務的時間與全部運行時間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