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陶溪遺稿/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陶溪先生遺稿
卷三
作者:尹弘圭
1873年
卷四

遺事

[編輯]

先府君遺事

[編輯]

先府君兒時。家貧屢空。或至三日不擧火。鄰媼哀其飢而讀書不輟。或煮甘壺以饋之。乙亥。自外宅有如乾田地衿付者。遂僱人治農。始得爲粥飯之資。而亦未嘗有豐足之念焉。

幼時入學。不煩敎督而自能劬書。嘗戒不肖等曰。古人云家貧好讀書。身自經歷過後。方知其爲實際語。蓋飢腸雷鳴。夜不能寐。起而讀書則氣升。足以忘飢。汝輩之不好讀。知是由腹飽也。爲擧業。直從胷中流出。不屑屑求合於有司之目。以是不遇。晩益好學。手不釋卷。於朱子書。尤好咀嚼玩味。未嘗不深致意焉。祖考府君嘗謂不肖等曰。爲人子弟者。燕閒之時。鮮有恆侍其父兄者。汝父非疾病出入。則自少至老。未嘗離吾側。鄕人之親熟者。皆以爲難。汝曹宜效之。

居鄕。謹身守拙。未嘗向人求覓。人亦未嘗干以私。足跡不曾入官府。地主知與不知。或來相訪。則一往回謝而已。壬子年間。城主李顯民。力薦於方伯朴宗岳。以杜門守拙。讀書求志。入於歲首薦。李與朴俱是素昧之人。而李則爲地主。一再來訪而已。癸丑間。檢擬於齊陵。卽府君已下世矣。

每讀書。玩繹經旨。不求新奇。孟子小弁章。不可磯亦不孝也一句。嘗謂不肖曰。此句或者訓解。頗傷新巧。吾意下句不字。當是衍。而只爲蒙上文連下來。此等處不必用意曲解。而大旨固好矣。

先妣遺事

[編輯]

先妣早歲失恃。家貧備嘗艱苦。於歸之後。亦嘗屢空。手自拮据。不厭糟糠。上奉下育。體無完衣。只有一尺僮僅繼薪水。而杵臼炊爨。躬自執勞。風雨寒暑。晝夜勤悴。不得蹔時暇逸。不肖輩知覺稍長。每不勝悶然。求欲代其勞而不得。至今想像。如昨日事。弘圭晩以先蔭得霑薄廩。不洎之痛。靡所逮及。而追感往事。怵然顙泚。更安忍坐享俸祿。自求優逸乎。以是約與妻孥。務自抑損。居處服食。不敢華美。要不忘寒素之舊。而凡我子孫。其監於玆。

我祖考府君鰥屆四十餘年。未嘗卜姓。人或有勸之者。府君曰。我有賢子婦。凡於奉身之節。養志之孝。靡不用極。我自不識鰥苦。何用卜姓爲哉。

甲午年間。先府君患痁。症勢危谻。扶將供奉之節。獨自幹辦。夜則虔誠齋沐。露立祝天。時値隆冬。朔飈虐雪。手足皸瘃。三朔彌久。一心愈苦。晩來痰喘之症。實祟於是矣。

晩年。家業粗成而不自安逸。奉祭之物。供老之需。必躬必親。極其誠敬。待姻戚接鄰比。調適人情。曲盡恩誼。稱物平施。有無相資。鹹得其歡心。以至婢僕幼稚。必念其飢寒。尤加矜恤曰。彼亦人也。豈忍薄之。以是閨門之內。和氣藹然。臯復之日。鄰里婦孺。咸奔走號哭曰。賢婦人亡矣。

嗚呼。惟我先考妣。屆家行治之可傳者非止此也。而如欲備書而悉記。則或恐有違於撝謙之德。以重其不肖之罪。故略書數事。以示我子孫焉。

亡兒宗鎭遺事

[編輯]

兒生二三歲。在慈母懷中。枕臂而臥。忽翻然退臥曰。不忍使母臂痛。蓋其孝根於天性者如此。其餘幼時可傳者非一二。而忘未盡記。

余有室二十年而無育。將取以爲子。家人皆知之。丙辰春。意外喪室。余謂舍弟曰。亡人平日。亦知渠爲己子。不幸遭此。不可不使渠爲亡人之後。我則後雖或有所生。自當爲第二子。古人有行之者矣。舍弟亦以爲然。遂令披髮。年纔八歲而服喪如成人。

事父母友諸弟。幼有至性。愉婉遜順。未嘗有一毫違拂。及長。折節爲學。不煩長者提督。嘗曰。近來科業。不可必得。不如從吾所好。遂不屑於功令文字。嘗手抄詩書古文。爲朝暮諷誦。靜坐一室。未嘗與同儕少輩追逐談戲。辛巳元朝有詩曰。可惜人生多自棄。厥初天賦孰爲貧。何嫌兀兀終年數。但願孶孶勉日新。其志趣。此足槩見。

往年在盈衙時。一日從容謂余曰。今秋監科。舒川叔父必入參試。雖偶然參榜。人必以爲有拚援。欲赴京試。或左道何如。余笑曰。汝苟無愧於心。則不知者之誤疑何嫌焉。若故爲避嫌而赴京赴左。則反爲屑屑。何必乃爾。後竟不偶而舒川亦科前罷去。

辛巳正月。其慈氏病亟。晝夜扶將十餘日。竟遭變。執制踰禮。柴毀骨立。每寒天泠廬。纍然獨處。余見而愍之。使之出就溫房則不得已勉從。然吾見罕矣。每日觸傷。內疚外爍。眞元凘陷。遂至於不勝喪。惜哉。病時余頻頻往見。見輒強扶而坐。一日。忽蹙然向余而言曰。小子將不免不孝之罪。因以渠所飮肉汁。雙手勸余。余不忍卻。受而飮之。又令持一器來。使渠飮之。病革昬昏中。聞餘音則必轉側向余熟視。余問何爲而然。則語澁隱隱作聲曰。欲見父顔雲。雖在危亟之中。至誠念我如此。悲夫悲夫。

日前。鄕里一老人來言。往年我有誤著事。亡人自嶺外上來。對我正言責之。我不敢開口辨說。而心內許之。豈意斯人而止於斯耶。頗嘖嘖稱道。余雖不知當日事。而蓋其所見不苟。解說道理。能面言人過。而使人心服如此。

家狀

[編輯]

外王考同中樞朴公家狀

[編輯]

公諱師修。字原志。姓朴氏。系出羅州之潘南縣。麗季有諱尙衷右文館直提學。以文學德行。推重一時。號潘南先生。有子平度公諱訔。佐我太宗。位左議政錦川府院君。四傳至諱紹。正學直道。爲己卯名賢。官司諫贈領議政。謚文康號冶川。寔公之七代祖也。六代祖諱應川。司宰監正。五代祖諱東民。禮賓參奉。高祖諱輝。贈執義。曾祖諱世耆。贈左承旨。有隱德不仕。明齋先生以遁村處士稱之。祖諱泰興。贈戶曹參判。考諱弼康壽秩同樞。贈工曹參判。亦以公壽秩推恩也。妣貞夫人屆昌愼氏。生員聖矩之女。公以肅宗辛巳三月二十日巳時。生於靈巖郡松村里第。卽公之外鄕也。公天賦渾厚。氣宇溫和。言語簡重。擧止安閒。雖倉卒急遽之際。未嘗有疾言遽色。家素貧窶。疏糲不繼而孝養老親。竭力恭職。供奉盡志物之養。承順極愉婉之色。及其丁憂。年旣耆艾。而執喪一遵禮制。不以衰老而少自節焉。雖祈寒暑雨。逐日往哭墓所。三年如一日。兄弟同居一巷。朝夕相對。未嘗蹔離。怡怡如也。晩年卜居於鋤遠坪。名其里曰盤谷。與從兄敬窩公師德。隔一岡而居。敬窩公晩有痰火之症。雖親子姪。少有可意者。惟公調適無違志。相得甚懽也。少治擧業。文辭夙就。場屋間雖促刻。必手寫呈券。人皆期以早闡。而竟不偶焉。五世以下墓誌文字。皆躳自撰述而燔磁埋於壙南。先世事蹟誌狀遺稿及科榜之散出者。一一裒稡。遠近墳山。手自描畫。世各編次。名曰潘宗世編。又區別一鄕山川人物及土產。爲魯城志。又收聚喪祭禮常變儀節。以自考閱。此皆晩年隨手纂錄者也。正宗庚戌。元子誕降。餙慶優老。以公年九袠。授通政僉樞。辛亥。陞嘉譱司知中樞府事。甲寅春。陞嘉義。乙卯五月初三日。考終於正寢。享年九十五。以是年閏二月。葬於本縣牛谷先兆下壬坐之原。嗚呼。弘圭自成童。卽嘗親炙於床下。蒙被公眷愛甚至。始也愚蒙。無所覺知。及年三十餘。每承顔色奉音旨。和氣襲人。鄙吝潛銷。輒醒然而寤。充然而得。不自覺其慕愛而悅服。蓋公之辭氣恭遜。絶無鄙倍之意。威儀端重。不設惰慢之容。持己飭躬。無或自放於繩墨之外。待人接物。少無乖忤於色辭之間。雖不以問學自處。而望之儼然。卽之也溫。其檢束之工。篤厚之風。自有不容掩者矣。以言乎奉先則先塋松楸。立約禁護。使無斧斤之侵。收合穀物。分掌廢著。不匱香火之資。規模一定。俾永勿替。以言乎訓子姪則敎導有方。勸課不怠。有過失則不煩訶責。徐加誨諭。至於酒色雜戲則一切痛禁。俾不至於外馳。雖袒免之親。聞喪必設位而哭。不食肉。親知分厚者亦如之。以至鄰里鄕黨。接以誠信。不設畦畛。老少尊卑。各有差等。吉㐫哀慶。略無闕遺。見人之譱。若己有之。聞人之惡。若不聞也。朝政得失。守宰賢否及人物長短。絶不置牙頰間。平居手不釋卷。非甚病則未嘗偃臥。庭前列植花卉。有時扶杖緩步。逍遙賞玩焉。悃愊無華。一任天眞。雖享大耋而視聽不衰。神精康旺。倘非充養完健。自然有得於徇慾以爲恥者。能如是乎。孟子曰。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張子曰。寡而至於無。則靜虛動直。如公眞可謂寡而幾於無者。而仁者之壽。詎不信歟。配貞夫人靑松沈氏。士人朝海女。生於庚辰七月十九日。卒於甲辰四月初二日。無育。墓公墓左麓子原。繼配貞夫人南原尹氏。通德郞儼女。生於辛卯正月二十七日。卒於丁卯二月十三日。墓先妣貞夫人兆下壬原。擧一女。卽我先妣也。先君姓尹諱光後。生一女二男。女適辛景學。無後。男長卽不肖生員前郡守。次明圭。公側室有三男。長曰渾源。娶原州金聖懋女。無育。次曰溫源。娶全州李擎天女。生一男宗頔。季曰淳源。娶驪興閔命夔女。生二男三女。男長宗萬系渾源後。奉公祀。次宗一。女長適金國鉉。次適李埴。季適鄭樹敏。淳源略敍公事行。使弘圭序次爲狀。顧以小子蔑學無文。不足以發揮幽光是懼。歲月遷就。以幾乎一斑之窺。不幸淳源已喪逝。弘圭亦老病垂死。恐朝露溘然。不能自效其流根報德之誠。謹撰次如右。以俟秉筆君子之采擇焉。

碣銘

[編輯]

文學公墓碣銘

[編輯]

英宗十五年己未。我族曾大父文學公卒。葬於高山之雲東面石橋負丑之原。後三十一年己酉。遷繼令人祔於左。改以艮坐。從術家言也。墓道闕顯刻。今曾孫敬圭將伐石竪碣。以家狀來示余謁銘。余以蔑學昧識。不足以闡發幽光是懼。顧何敢辭。謹按公諱恕敎。字近甫。我坡平之尹。以高麗太師諱莘達爲鼻祖。至文肅公諱瓘。益大以顯。入我朝。有諱坤佐命功臣謚昭靖。四傳而至諱倬。爲己卯師儒。號平窩。又再傳而有諱暾贈左承旨。是生諱昌世。贈吏曹參判。寔公之高祖也。曾祖諱烇。丁丑難。殉節於江都。贈吏曹判書。諡忠憲號後村。祖諱元擧世子侍講院進善。痛深家國。屢辭旌招。號龍西。考諱揄佐郞。以公貴推恩同樞。號鳳溪。妣朔寧崔氏擧翁女。逸執義攸之孫。以肅宗丁巳十二月二十九日。生於連山鳳凰里。幼有異質。聰悟絶人。於書寓目輒誦。癸巳登第。丁酉薦注書。己亥陞典籍。俄遷兵曹佐郞。左授忠淸都事。檢災傷。奉職惟謹。不受請謁。威行列邑。守宰至有坐失便液者。事已遞歸。踰年始通臺望。自是不復有進取意。頃之除萬頃縣令。公爲便養。遂赴焉。爲政簡而不擾。惠而不衒。民病稅重。公爲之方便酌損而平其斂。頃民至今賴之。明年辛丑。鳳溪公易簀。公執喪過毀。不以衰年自節。癸卯服闋。連除兵正文學。俄拜正言。先是上因進膳。苦煩悶吐黃水。及辛丑黨獄起。金盛節之供。有潛通金姓宮人。致有黃水之變之語。於是大臣求對。三司伏閣。請査宮人致法。公旣肅命。參三司之啓。啓辭公筆也。以未蒙允引避。後辭職疏略曰。臣於逆婢事。旣不得其言。宜不敢更申前說。而第念犯上謀逆之賊。人得以討之。亦安可自沮而泯默乎。噫。行藥御膳。謀害君父。何等大逆。而此賊不討則聖躳不安。聖躬不安則宗社不安。爲今日臣子者。徒以瀆擾爲懼。承順爲恭。終不能得請而正法。則是乃負聖躬也。負宗社也。又曰。或者此賊。自先朝以來。供奉已久。以聖上所愛亦愛之孝。有所不忍而如是遲回耶。宮人行藥之說。本出盛節之招。渠雖以金姓納供。而或李或朴或鄭或趙。皆未可知。但其招辭中日子。與藥院所記。一一相符。則其人之眞有其言之非誣。明白無疑。臣意不必問姓金。只査伊日掌膳宮人。出付鞫廳。窮覈嚴訊。則必自相指告而斯得不難矣。蓋是時黨禍彌天。按劒睢盱者。左右堵立。苟有一言半辭可以藉口而售網打之計。則必將甘心。至英廟乙巳。方萬規之疏出矣。乃摘公疏中供奉已久。所愛亦愛等語。敢謂指意叵測。藉金姓二字。肆然擬逼於不敢言之地。而其時筵臣。又有慫慂之者。以爲恕敎不可無罪。當斯時也。禍色逼人。不寒而慄。而天心至仁。聖鑑孔昭。乃下敎曰。規疏駭悖。儒臣之言亦非矣。文字間逐條而罪人。予不欲爲。於是左參贊姜俔等。請討萬規誣慈聖之罪。以正王法。初命投穩城。復傳曰。不可不一番親覈以明倫常。遂命拿鞫。以大逆不道誅。時院啓自春徂秋。上曰。此啓何乃支離。初命遠竄。俾亟停。猶未已。再命絶島加棘。而後始停。遂配南海。公待罪半年。夷然就道。惟以一擔書自隨。處之三年。髭髮勝昔。常讀易傳及朱子封事。日以爲課。丁未蒙宥。戊申逆變。中外戒嚴。公將奔問。與族子敬菴東洙期會於公州香芝。遂由山𰎟間至武城山下。聞賊徒授首。京師解嚴。公自以負人臣難洗之誣。雖蒙恩敍。未嘗一㬥情事。不可自擬平人而冒進。敬菴亦以山野之蹤。義無異同。遂與俱還。從子東望曰。賊平路夷。宜若可進。不然。無以知公之赴難也。公曰。聞難而進。難已而還。盡吾分而已。何有於人之知不知乎。其後奔問者皆收錄。而獨公與敬菴。以不赴被譴罷。公遂杜門屛跡。絶意斯世。以全州之沙潭。𰎟深可居。土饒可耕。且密邇先壠。因築室爲終老計。己未五月。素患氣滯之症卒亟。冢胤斫指進血。良久視之曰。大命也。何自苦爲。竟以是月十四日。考終於外寢。壽六十三。公氣宇寬和。儀貌端雅。言簡而意眞。行備而操約。用心誠而信。故與人忠而多恕。律己方而嚴。故於世畸而寡偶。平居無疾言遽色。御婢僕有恩威。接賓友極款厚。終日儼然對方冊。肩背竦直。不少跛倚。戲侮不出於口。非辟不設於身。以至孝友睦婣之行。出處進退之義。一任眞誠。無少瑕玷。蓋其繩墨規榘。得之家庭。而循蹈踐履。實資於學。嘗言在南海看易傳。殊覺有得力處。族子一菴東源與公信宿講討。語人曰。固知公器識之純厚。而不意學力之深造乃至此也。敬菴亦氣味相得。每以詩篇深致期勉之意。姑夫曺公錫禹嘗目公以鐵漢。又曰恕敎眞伏節死義之人也。觀此數公之言。亦足見公之所養也已。前令人韓山李氏。汝郁女。生於乙卯。卒於乙酉。繼令人昌寧曺氏。郡守漢遇女。柔嘉仁厚。配德無違。生於丁卯。卒後公十三年壬申。擧二男一女。男長東譱。次東美繕工監役。後以子貴推恩同樞。女適完山李勉德。東善娶司諫金重煕女。生三女。長適李寅亮。次崔胄賢。次鄭養元。再娶金鎭徽女。生二男光顥,光夏。東美娶佐郞李普淳女。生二男。光顔文科。慶尙道觀察使。光閔進士早世。李勉德繼子啓年。光顥有二子一女。恆圭,昌圭。女適成喆默。光夏有三子時圭,膺圭,敬圭。光顔有一女適李嘉愚直閣。側室女適曺華振夭。取敬圭爲後生員。卽來請銘者。三子僖鎭。餘幼。光閔取再從兄光晸子永圭爲後。亦早世。曾玄男女總若干人。嗚呼。余小子。生也晩。耳目不洎。嘗從家庭舊聞。公居家行治之純篤。立朝事君之本末。蓋其直道自守。奮不顧身。公之素所蓄積也。至若癸卯一疏。以沐洛請討之章。被黨人罔極之誣。遊於羿彀。幾陷大僇而公不少動。幸賴聖明在上。幽隱必燭。太陽高懸。纖翳莫遁。末梢島配之命。寔出於欲其停啓。而踰年賜環。旋蒙恩敍。其後正廟朝。觀察公之釋褐也。前席召對。天語丁寧。酬答如響。開釋昭晢。無復餘蘊。於乎至矣。銘曰。陽剛不撓。天賦之衷。篤信善道。問學之功。本末兼該。內外夾持。移孝爲忠。國耳忘私。位不滿德。阨窮無憫。在公何戚。世道之窘。雲東之里。山高水潔。一邱宰如。過者必式。

[編輯]

隱山別廳立議序

[編輯]

別廳何爲而設也。爲忠貞公晩菴李先生遺集鋟梓之役而設也。惟我先生淸德直節。卓然爲國家藎臣。居廟堂而任柱石之重。處江湖而顒朝野之望。弘功懿烈。輝暎簡策。炳烺耳目。則何待文集之行於世。而有所發揮而表章之耶。雖然。先生之片言隻字遺落世間者。足以見經綸之美。德業之隆。而其本之經術。出於性情者。有非文章家模楷匭範而止耳。則亦安以事蹟本末之昭載國乘。而不爲之裒稡緖言。圖所以壽其傳也哉。惟是子孫淸貧。壽又不永。無以自力而謀始。遽然齎志未就。因循遷延。歲月滋久則其不幾於遺放殘缺。終歸泯沒而無傳乎。先生之耳孫鳳周甫。爲是之懼。謀所以鳩財刻木。而旁支外裔。遠近章甫。同聲一辭。樂爲之出力補助。俾爲廢著取息募工完役之方。而又爲之申明要束。立定規法。胥告戒而相勉勵。莫或有廢替懈弛之患。此別廳之所由設而立議之所以作也。嗚呼。今距先生之歿。歲甲且三周矣。人代屢嬗。聲光寢遐。遺編斷簡之彷彿其聲響者。塵埋巾篋。不遑省錄。幸賴肖孫繼述之孝。士林尊慕之誠。始得以經營而剞劂之。則顧不爲斯文之厚幸歟。仍是又有所諗焉。先生之孫隱坡公。私淑於大賢之門。篤學力行。眞知實踐。允爲先生之嫡傳。而賢孝相承。士林爭誦。至蒙朝家崇奬之典。則至行懿德。雖謂之標世範俗。不是過語矣。年未中壽。不幸短折。而其斷行殘墨。固足以傳示久遠。則今於先生文集之成。亦宜推其餘而繼其功。兩世遺集。同時幷行。則豈亶爲一家文獻之徵而已。抑亦使世之攬者。有以見先生之學。措之於國。卓乎其樹立。而又能約之於家。貽厥孫子。世其風烈有如是。則先生尤有光矣。敢竭其平日熟於耳而志於心者書之。而拱手以竢焉。歲舍乙卯臘之上澣。坡平尹弘圭謹書。

外王考壽爵慶宴序

[編輯]

人子之事親。其日夜所祈望而顒祝者。無過於壽。而世之頌禱人之遐壽者。亦必稱期頤。蓋壽居五福之首。而期頤又壽之最高者也。人之願欲而欽艶之者。宜亦無異焉。雖然。人之壽也。其稟賦之堅脆。運命之脩短。一定於有生之初而不可移易。則人雖欲深根固蔕。爲延年久視之道。而亦不能夫人而必得也。是以。世之得六十七十之壽者。亦且擧一世而無十之二三焉。此杜工部所謂人間七十古來稀者也。尙何望踰七至八。踰八至九。以至於百年之壽哉。其間賦命之至堅且脩。克享遐齡者。亦不無其人。而但無令德以將之。無介福以綏之。則是爲陳人已矣。勞人已矣。壽而如此。又何足多焉。詩不云乎。其德不爽。壽考不忘。又不云乎。報以介福。萬壽攸酢。夫然後眞得壽之道而有壽之樂焉。此古之君子所以相與頌祝遐壽。而亦未嘗不惓惓於是也。惟我外曾王考同知公曁猶子定山公。壽皆登八十。左右相繼。有加資推恩之慶。二公之後。乃有我外王父今年庚戌。壽躋九袠。而顔貌綽約。氣力平康。向之所謂人之頌祝祈望而不可必得者。固已幷有於兩世同堂之間。而外王父尤享有期頤。巋然爲一國之黃耇。豈不盛矣哉。其平居終日。無煩惱無嗔恚。機械不設而忌忮不形。凡世之一切得喪榮辱。泊然不以爲意。蓋其素性然也。尤謹於自治。晩而不懈。非有疾病困殢則未嘗頃刻疲偃。左右書史。牙籤滿架。或時抽筆手書。字畫宛然。間又引小筇移輕屧。徘徊顧眄於花塢竹林之間。怡然而樂。琅然而笑。膚神淸令。步履安閒。人之望之者。怳然若地上之仙人也。其潛德之蘊。幽光之彪。固非小子之所敢指論。而自其遇於境接於事者而觀之。則淸逸之福。和適之樂。亦皆得其全而極其綏矣。古人所謂令德介福。我外王父實兼有而幷蓄之。豈不尤難盛矣哉。我國朝特厚優老之典。士庶人八十以上。例皆有加資之恩。而近以相臣陳白。退限以九十。是以。世之以壽蒙恩者蓋鮮矣。乃於今上卽位之十四年。何幸國有大慶。特申舊典。而外王父亦與有西樞之命焉。於是仲冬之月也。舅氏昆季。擇勝日敞華筵。會親戚招賓友。相與獻壽樽以饗之。而小子某亦得奉萬年之觴焉。昔鄒孟氏論天下達尊而有爵一齒一德一之訓。蓋德者人之所得於天。而壽夭之分。亦聖賢君子之所不能奈何。則齒固係於天而非人之所能爲也。德苟至矣。齒亦卲矣。而所謂爵者。又不待來而自至。則雖若外至。而亦不能無待於天矣。此所以爲天爵。而非若世之科目出身紆靑拖紫者比也。今我外王父。以幽潛之德。享期頤之壽。而樞府之秩。又不求而自至。其視世之功名富貴者。得失如何。而卽已往數十年。齒德之尊。亦旣多於二十四考中書矣。然此固世俗之論也。其於外王父高邁沖澹之懷。又何足較計其分數也。自今以往。將見頤神養氣。外固而內靜。視聽日益聰明。神氣日益康寧。寵秩日益崇高。而淸逸之福。和適之樂。其將擧一世而無以加之矣。小子狂妄。輒敢以是而爲助侑之辭。其尙曰善頌善禱。而粲然擧一觴也否。

里約序

[編輯]

古者同井之人。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出入相扶持。從以鄕大夫敎之以三物。糾之以八刑。而所以勸徵之者至矣。三代之治隆俗美。良由是焉。世衰道微。此法不傳。敎替於上。俗敗於下。於是乎藍田之鄕約。紫陽之社倉。有以禁防而敎迪者。無不用極。而其有補於風化大矣。竊以定陽之美堂。雖非大村。而前臨孔途。傍有市肆。商旅旁午。杯酒淋漓。虣亂而鬪囂者。酗詈而敺曳者。殆無虛日。風俗之頹弊。莫此爲甚。不有信誓而束之。法禁而拘之。則人之過之者。將掉臂而不入其里。豈不可慨也哉。余爲是懼。遂與里中父老。商議導迪之方。編出約束之文。首書罰籍。次以立議。名之曰里約。雖於鄕約社倉等法。不敢一一復古。而姑就其過失之規。患難之恤。略爲依倣而檢擧。俾有所遵守而懲畏之。則彼虣亂者酗詈者。擧將惕然思懼。低首下心。至於日遷善而遠辜。則其於德業禮俗。庶幾不至背馳。而亦可爲復古之漸矣。勿替引之。觸類長之。又不能無望於里中子弟也。嗚呼。其懋戒哉。庚申季秋上浣。虎溪病夫書。

龍頭別廳立議序

[編輯]

別廳非古也。古者鄕先生之祭於社也。必有學官邑宰之尊賢而尙德者。爲之割俸金以先後之。以爲化民導俗之方。不患於財用之不足。故無事乎別廳而事功易集。觀於朱夫子祠學等記。蓋可知已。挽近以來。學政廢弛。敎化陵夷。雖有長德君子之可合於尸祝者。率皆時詘力綿。慨莫之擧。間有一邦人士隨力鳩財。方便拮据。以爲經營創始之圖。此別廳之所由設而立議之所以作也。惟我棄菴權先生。卽敬菴先生之高第弟子也。生長於奕世孝友之家。薰炙於儒賢道學之門。知行幷進。操履甚篤。與素谷尹公,陶谷李公,桐岡李公。爲同門莫逆友。礪志律己。一以古人自期。敬菴先生亦嘗期以遠大。雖其卷懷林泉。終老巖崖。不得進爲於世。以究其用。而其經學行義。一言一動。有足以標世範俗。廉頑立儒。不但爲一鄕之可師可法而已。先生末年。卜居於雞龍山下。淨掃一室。左右書史。朝夕諷誦。樂以忘憂。不以外物經心。非有見於昭曠之原而資之多得之深。其能若是乎。嗚呼。先生之棄後學。已四十年矣。道德之容。言行之懿。寢以日遠。而高山景行之思。愈久而愈不能已。日。李斯文魯宗甫。李斯文祐榮甫。發文鳩財。爲設別廳於先生杖屢之所。又馳書徵序文於某。某老病且死。不足與聞於斯文大事。而竊以某於先生。蓋嘗一二獲拜於床下。平日尊慕而嚮𨓏之久矣。今於二公之請。不敢以不文辭。仍竊惟念。世間事爲。始之固難。而終之爲尤難。有始有卒。非但學問之道爲然也。今二公以慕賢之誠。尙德之心。乃有此倡始之擧。旣勞且勤矣。其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永久勿替。克終厥始。尤不能無望於同志諸君子。此則旣然矣。而又能推是心。以尊所聞行所志。父詔其子。兄勖其弟。以倡明先生之學。丕變一方之俗。則其於尊先生之道。慕先生之風。同聲合辭。出力設廳之意。可謂有始有卒。而爲化民導俗之方。亦可以無愧於古人矣。諸君子盍相與勉之哉。時甲申臘月日。

雜著

[編輯]

題家傳遺墨端

[編輯]

嗚呼。此卽我祖考曁我先府君兩世遺札也。我祖考末年。以手顫拋筆硯。雖家間書札。未嘗不以命我先府君替書。蓋祖考書札中。手畫一張外。皆先府君筆蹟也。先府君於札翰。不求取重於人。故信手揮灑。略不經意。然墨勢精密。行架整飭。不見有胡亂草率之意。此雖尋常翰墨。亦爲我子孫之所當法也。遺札之在家間者。收拾藏之巾篋。蓋亦有年。而猶懼夫蟲鼠之點齧。風雨之壞汚。不免久而爲殘缺遺失之歸。故輒復出而作帖。付之以爲永久不朽之圖。且寓終身哀慕之誠。凡爲我子姪者。其各體念而珍藏之哉。歲己未陽月之上浣。不肖孤弘圭泣血謹識。

題韓生用儆祭儀後

[編輯]

夫子有言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子之於親。始終以禮則可謂孝矣。而祭又以報本追遠。人所易忽。則爲人子者。尤當致其著存。極其誠禮。不敢有一毫不盡焉者也。韓生用儆早罹酷禍。不旬日而幷喪怙恃。一日。纍然衰絰。攜小空冊來。抆血而言曰。吾被先父母鞠育之恩。今如許長大。而未酬一日之養。遽抱終天之痛。所可盡誠而致養者。惟在祭奠而已。願爲我記祭禮一統。俾作終身受用之地也。余不覺泫然曰。有是哉。子之心也。人子之事親。雖極百年之樂。備三牲之養。不足以報昊天之罔極。而況吾子方且受養於父母。而遽纏風樹之悲。未卒菽水之奉。今能追不洎之痛。思欲盡報本之誠。固已不違於聖人以禮之訓。而能篤乎人所易忽之地。則子之孝於親也大矣。顧余湔劣。尤昧昧於禮方。誠有所不敢抄錄以犯不韙之誅。而第惟哀其言而悲其志。又不忍孤其誠懇。遂取備要。自喪祭以下至時祭墓祀。摠略干條。書諸冊以歸之。旣又諗焉曰。享在誠不在物。苟以其禮而致其誠。則潢潦之酌。蘋藻之薦。可以供明享。而如其不然則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此古人所以有稱家有無之語。而不貴乎強其所不能以爲禮也。子其勉乎哉。歲辛酉孟春之下浣。虎溪病夫書。

李生敏道字說

[編輯]

道若大路。人所共由。日用常行。百千萬爲。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事理當然。是曰達道。本乎秉彝。厥類有五。違曰悖德。人而非人。行之維何。脩之在仁。包乎四德。衆善之長。具於是心。萬事之綱。苟志於仁。於道斯半。由是之焉。正路坦坦。名汝曰道。字汝以仁。匪高匪遠。義實斯存。顧名思義。爾罔或悖。知及仁守。爾罔或墜。從事於斯。何遠不到。毋曰胡害。先民是程。念玆在玆。毋忝爾生。癸亥三月十二日。

題魯城家法後

[編輯]

魯城家法。卽我尹氏之書。而世居魯城山下。故卽其所居而爲名者也。惟我八代祖考贈承旨府君。始居於魯而子孫仍家居。道學節義。聯芳趾美。允爲一世之楷範。而迺若八松之家訓。童土之宗約。所以貽謨垂後者。極其詳密而謹嚴。至如冠昏喪祭四禮笏記。卽魯西,明齋兩先生之酌古通今。著爲一家之法者。其規模儀式。簡而易從。儉而不陋。可以底行而無弊矣。舊有裒稡成編者。而謄本未廣。近始借得於族姪永鎭家。拭昏而淨寫之。第恨凡例苟簡。多有未甚齊整處。不揆僭妄。輒敢就加釐正。節目之訛舛者。參考而讎校之。圖本之錯出者。移易而類附之。大要不失乎家禮本編之旨。而俾各瞭然於開卷省覽之際。又就明翁遺集中子姪訓戒之書。最其可爲法式者。抄節以附於各編之下。視舊本稍加完備。釐爲上中下三編。嗚呼。觀於此三編。可以知吾宗成立之難。而後人之所當服膺而勿失者。舍此而又無他求矣。蓋上編之訓辭約條。固是持身謹行之法。而中下之四禮笏記。亦有家日用之不可闕者。此皆人道之大端。而不出於常行之外。修之則爲君子而吉。悖之則爲小人而凶。修之悖之。而爲君子爲小人之分。惟在於學與不學耳。學者何也。所以知此理而行此道者也。人苟用力於學而眞知其理。則必能思自勉於修之之君子。而不敢以其身一日安於悖之之小人矣。此明翁所以特書於宗約之後。而必以學之一字。期望於來許者也。凡我後生。盍各與勉之哉。時崇禎三庚午季冬之上浣。弘圭謹書。

論心說城後甘南。先有所論以呈盤湖。而盤湖書示。故論耳。

[編輯]

心之爲物。虛靈不昧。方其未發也。湛一淸明。寂然不動。纔有思慮知覺則便屬已發。蓋如一片止水。中間微有波浪動着。便不成止水也。然則未發工夫。只是敬以存之。所謂操存戒懼。卽是敬而已。是以朱子曰。戒愼恐懼。不須說得太重。只是略略收拾。又曰。操則存。操字不是着力把持。又曰。靜中有物。只是知覺不昧。又曰。若是知寒覺暖。便是知覺已動。今未曾着於事物。而但有知覺在。何妨其爲靜。合此數說而考之。則其微意槩可見矣。蓋操存二字。只是收斂整頓之意。而戒懼二字。不過爲儼然肅然如有所畏而已。尹和靖所謂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者。儘是善形容敬字之意。則操存戒懼。直是敬字之異名。而着不得毫髮事。何嘗交涉於思慮知覺耶。思曰睿。睿作聖則思者。是思索推究之意。纔有思慮則不待喜怒哀樂之發。而此心已有所倚着矣。若操存戒懼則只是持敬之方。而略略收拾。平平存在耳。其與思慮氣象意味大煞不同矣。知覺不昧。是知覺之理。炯然不昧而已。與伊川所謂雖不見聞。而見聞之理在者。同一語意。則此與旣有知覺。怎生言靜者。指意迥別。恐不可謂有物則便屬知覺。而疑其有所掣礙也。至若戒懼是己所不知之語。顧此昏識。不省其見在何書。孤陋之歎。不覺愧汗。然詳其語意。恐是與愼獨相對說。莫見莫顯。是人所不知。不覩不聞。是己所不知之謂也。若然則不知字。乃釋不覩不聞之意而已。初非不知時用工之謂也。陽明之說。又何爲而然耶。是未可知也。陽明所論。鄙居僻陋。不曾見其全集。雖不敢妄有評議。而但就其一二見於他書者觀之。則其言曰。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以爲良知是心之本體。是未發之中。又曰。知是行行是知。居敬是窮理。竆理是居敬。其所爲說。不出乎蔥嶺氣味。而自與朱子之說不啻背馳。則本非吾儒之所可服習。雖其一二句語或有脗合於朱子之旨。此退翁所謂義理本同一原。若取其相近者而合說之。則無所不合者。正謂此也。然心無動靜之說。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若以爲人心本無動靜。則動靜是體用。豈有無體無用底人心也哉。若以爲人心之一動一靜。互爲其根。而不偏於動。不偏於靜雲爾。則此固朱子之所已說。而不可以無動無靜直硬說去也。必如朱子所謂靜中之動。動中之靜。寂而未嘗不感。感而未嘗不寂。周流貫澈。而體用未始相離者。然後方可纖悉而無弊矣。至若實無無念時之說。誠似近之。而竊意此亦有聖凡之不同。聖人之心。未發之時。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事應旣已。此心輒復湛然虛靜。至於衆人則雖無喜怒哀樂之可言。而方寸之間。昏憒雜擾。不能湛然虛靜。邪思雜念。無時寧定。雖雲未發。而實不得爲未發之體矣。然則實無無念時之語。亦恐不可以槩言人心未發之時也。胡文定有言曰。不起不滅。心之體。方起方滅。心之用。能常操存則雖一日之間百起百滅。而心固自若。朱子亦嘗許之以好語。則據此可知其不起不滅爲未發之體。而未可以遽下思念字爲說明矣。復卦下面一陽之動。或以有所知覺者當之。或以思慮未萌。知覺不昧者當之。此則鄙亦嘗疑之。然記論性答藁後曰。思慮未萌者固坤也。而曰知覺不昧則復矣。此雖未爲有失。而詞意有未具。中庸或問曰。以爲坤卦純陰而不爲無陽則可。便以復之一陽已動爲譬則未可。退溪以爲恐當以或問爲正。朱子當時。已有詞意未具之說。而又有退翁或問爲正之敎。則恐不必深疑。大凡朱夫子所論說。或有初晩之不同。如中和說。人心私慾說。中正仁義之動靜。此類蓋亦甚多。不但心爲已發之論一款而已。此等處。後學只當博觀具知。以見先生入道本末。而又以知先賢體道之誠。未嘗執滯吝改。而有日新不已之盛也。

伊川有失。乃在於旣思卽是已發一款雲者。恐甚未安。蓋思是推求之意也。纔有推求底意。則便是着於事物。而已失其不偏不倚之體。此所以謂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者也。但思與念。差有分別。戒懼操持之際。謂之不容不着念則可也。謂之不容不思念則不可也。何以言之。大學或間。釋敬字之義曰主一無適。曰整齊嚴肅。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者。謂之着念則可也。謂之思念則其旨義面目。迥然不同。是以。退溪嘗曰。思重而念輕。思密而念疎。蓋思念二字。泛然看過。雖若相似。而深究其義。則自有輕重疎密之各異矣。今此戒懼之工。只是敬以持之。使此氣象存而不失而已。則何嘗關涉於思慮分上。而謂之不容不思念乎。旣不分思念字之本來面目。每加混說於戒懼涵養之間。而謂之捨思念不得。則戒懼涵養。可謂動中之物。而反以旣思卽是已發之訓。歸之於有失者。竊恐其未然也。

心之有知與耳目之有見聞。爲未發。心之有思與耳目之有視聽。爲已發。朱子此訓。於未發已發界。至十分明白。尤於程子纔思卽是已發之旨。白直說出。更無去處。何爲而有不能不疑於程子之論雲邪。蓋靜中有物。只是知覺不昧。與旣有知覺卻是動之說。旨義自別。今此前後所論。未甚分別於其間。而不免混圇看得。故以爲知覺之照會處。便是思念。又雲如欲只存得知覺而除去其照會。則所謂知覺。必入於昏憒。此皆深所未安。所謂知覺不昧。直是知覺之理炯然不昧。而非有所作爲謀慮。則何以謂便是思念耶。心之知與思。自是各項時節。如見聞視聽之各爲扡頭。則其不可以滾同爲說者。較然甚明矣。然評味前後語意。每以爲未發之際。心之知覺。猶有照會檢察思念謀爲之意。自與鄙見不能脗然無間者。正在此處。蓋鄙意則以爲心之知覺。本自光明。事至則知。物觸則覺。未有事物之前。此理炯然不昧而已。但衆人之心。雖不聞覩而昏憒雜擾。無時寧靜。必也敬以持之。敬以存之。使此心之體不入於昏憒雜擾。而亦不至於槁木死灰。此所謂戒懼也。此所謂存養也。此所謂靜中有物而知覺不昧也。當此之時。若有一毫思慮有所倚着。則便屬於已發界分。而非所謂未發之時也。所論戒懼操持。不容不思念。旣着思念。便與感物之情有相依俙者。恐於此持敬之方。未有端的用工。而未免於強探力索之失也。至於末端所論。思念之流注於外而動得重。存在於內而動得輕者。雖說得有輕重之分。而不得不幷下一動字。則其於動字上。亦可驗心思之便屬於已發也。

盈德鄕校立議說

[編輯]

有邑而必有學。所以爲士子藏修之所也。夫旣有學矣。則不能無供億之需。日用之費。此學校之所以必有田地以贍其養者也。余來蒞是邑。下車之初。謁見聖廟。退與邑之諸生。諮詢其經費之舒縮。則謂言本學所屬田地。本自不敷。而挽近以來。任事諸人。不善措處。擧皆典賣。見無尺寸之土。升斗之入焉。以是學政之廢墜不修。殆數十年於玆矣。余聞而喟然曰。豈有是哉。國家之立學本意。夫豈徒然。而爲士者不思肄業之方。經遠之圖。而唯酒食是耽是饕。甚者至以多士之公廩。幻作私己之囊橐。轉相視效。恬不愧恥。遂致荒廢蕩殘。莫可收拾者。是豈冠儒服儒者之所可爲乎。爲今之計者。莫如使其當日任事者。各自辦備。推刷典賣之田土。還歸本學。則可以復舊。可以徵後。一擧而兩得之矣。第念事在年久。人或身故。今不可一一追徵以自損其和厚之風。於是乎一鄕齊會。公議僉同。遂以儒戶收聚銅錢百文。不數日。繦屬來納。摠若干緡。乃於典賣人處。償其本直。還其質券。凡計旱田爲二石二斗。水田爲六石三斗五刀。雖以海俗之愚氓。亦知學田之爲重。人無異辭。一齊還納。倘非國家尊聖右文之化。習熟見聞。則烏能如是哉。旣又與邑之人士。講究其久遠之計。而爲之說曰。鄕學之設。朝家所以敎養人才。噵迪風化之本。而爲一邑士子講誦遊息之所。則冠章甫衣縫腋而出入學宮者。當敦尙禮義。砥礪廉恥。以無負我朝家作成之意。自是見行上十分道理。而人心不古。士趨乖方。有識之徐行矩步。從容於禮法之門者。寥寥無聞。無賴之拍肩執袂。追逐於飮食之塲者。滔滔皆是。一人先唱。百人從之。前車旣噵。後車繼之。宂費寢廣。稅入漸縮。卒之年耗歲減。無復餘存。嗚呼。爲土子者。不知禮典之所重。不念道理之乖當。恣意濫費。蟊敗蠧蝕而莫知顧恤。非但爲一方土林之羞辱。其視愚氓之猶知學田之爲重。而無二辭還其質券者。能不內愧於心否乎。雖然。旣往不諫。遂事不說。從今爲始。爲盈邑之士者。一反前套。無踵謬習。各相淬礪。務爲謹飭。以自解於後之君子之議。而爲任事者。又當謹其出納。於簿書之外而無龠合之私焉。則今日所推之田地。雖不足爲多士贍養之資。而亦可得以爲舊時㨾子矣。二三子。其勿以愚言爲迂。而盍相與勉旃哉。僉曰諾。願有一言以揭之壁。且爲節目以示後之人。無或至於久遠而又將廢壞也。遂爲之序次而書之如此。

陶村新居說

[編輯]

定之治之西南十許里有奧區。名瓦村。卽七甲山之東麓也。距美之舊居。五里而近。僦得民舍數間。患其隘陋。遂拓其西偏數畒之地。構小屋五六楹。爲寢處之所。三閱月而工告成。雖未有溪山之勝。壤地之饒。而崖壑靜深。雲物變態。朝夕之間。優遊偃仰。粗可以愜素願也。顧不知瓦之所以得名。問之居人。則曰。嘗有池家者。多居於此。謂之池家村。其人已去。其號猶存。流傳之久。遂謂之瓦。蓋瓦之俗名與池家聲相近。襲訛以稱之耳。余聞而然之。但念瓦之稱不雅。遂易之以陶。謂之陶村。蓋陶瓦俱是塼埴之名。則不嫌於變革舊號。而況在晉。有靖節之陶。在本朝。有陶山之陶。余嘗誦其詩讀其書。而欣慕愛樂之。今此陶之易名。亦所以想其人而慕其賢也。客有難之者曰名者副其實也。此無陶冶之所。不得取諸宮中而用之。則求其實。不亦遠乎。余曰不然。舊名爲瓦。亦非其實也。直以冒號若鐵爐之爲。又因其近似而訛之又訛者也。今余易之以陶。猶是仍舊號而就加文之。而又何病焉。況想慕先正。而竊自附於嘐嘐然古人之意。不亦可乎。客曰。子之言是也。然徒以名而已。則君子不貴。必也顧名而思義。循名而責實。是在子而已。余蹙然作而對曰。誠然誠然。古人有言。服堯之服。行堯之行。是亦堯而已。服桀之服。行桀之行。是亦桀而已。人亦孰不欲知所擇。而能去彼而取此者蓋寡。然賴天之靈。庶幾慕陶之爲人而學陶之所學。則安知不有以收桑楡之功而得免於羊質而虎皮也耶。況家室當傳子孫。居此洞而入此室者。若能顧其名而想慕其人。慕其人而思齊其賢。則是亦陶而已矣。何患乎名與實之不相副也。客唯唯而退。遂書其說以自警。且以勉後來之居此洞入此室者。時庚辰孟夏月日也。

明鎭遺事後

[編輯]

粵歲辛巳。余罹喪明之痛。哀其命與仇謀。志業未就。怛焉憂慽。久而不能自遣。一日。族弟馥圭來慰余。數語而便自雙淚渙然曰。吾亦有才子明鎭。不幸短命死矣。因哽咽不成聲。旣而收淚而作而曰。願有復也。吾兒之才學文行。宜有以聞於世。而有志無年。人孰知之。幸垂一言以慰長逝者之恨也。余以同病之人。傷虎之情。不覺釀涕。其何說之可對。但辭以不文而已。今馥圭以明鎭遺事一通來投。余取而視之。其孝友之性。勤敏之才。根於天而見於行。觀於遘癘視病之事。禱天願代之誠。雖若孝子之疏節。而已非舞勺稚年之所可能。況文辭之驟達。性理之探索。凡老儒耆士之所望洋而逡巡者。方以藐然弱冠之齡。乃能旁通而究解。若假之以年則豈不蔚然爲瑞世之英。而可以昌大其門戶矣乎。且其先見之明。能知未然之事。倘非志氣之淸明。精神之迢逸。其能若是乎。宜乎其父之哀之至惜之深。踰時歷歲而不能已也。雖然。昔明道先生誌其子。端愨也以氣之精一。間値之難而謂數或不長。況今數千百年騰倒磨戛之餘。而間有一焉。何能休其堅固剛確。以享有壽考之福耶。若吾兒與明鎭。宜其不幸値此。而殆亦命物者之所不奈何乎是也。遂書此以諗於馥圭。而余亦因以自慰焉。嗚呼唏矣。

家人卦圖說

[編輯]

程子曰。家人者家內之道。父子之親。夫婦之義。尊卑長幼之序。正倫理篤恩義。家人之道也。蓋爲卦外巽內離。巽爲風離爲火。風自火出。火熾則風生。風生自火。自內而出。有諸身則施於家。行於家則施於國。皆自內而出之義。卦名之爲家人。蓋取諸此也。九五之剛健中正而處於外。六二之柔順中正而處於內。內外各得其正。內正則外無不正。故彖曰家人利女貞。女正則家道正。此亦由內而出之象也。卦之六爻。陽居陽位。陰居陰位。自初至五。陰陽之位。各得其正。獨上九一爻。以陽居陰。陽爲父道。陰爲母道。彖傳所謂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上父初子。上下分而父子之倫正矣。五三爲夫。四二爲婦。五三上而四二下。夫婦之上下分而夫婦正。五爲兄。三爲弟。五上而三下。兄弟之上下分而兄弟正。蓋父子之上下。相去甚遠。而其分截嚴。兄弟之上下。相去甚近。而其情莫親。夫婦雖相比。而亦未嘗無上下之分。此家道之所以正倫理。而恩義之篤。未始不行乎其間也。至於六爻爻辭。各有其義。而悔吝垂戒。夫子小象。又有以發明言外之義。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先儒又謂內三爻。女子之事也。外三爻。男子之事也。初女二婦三母。所以正位乎內也。四子五夫上父。所以正位乎外也。

易之隨時變易。不可爲典要。曲暢旁通。不可拘泥又如此。要之爲正家之道。不出於一卦之中矣。人莫不有家。而家之本在乎身。人莫不有身。而身之則著乎家。此君子所以言有物而行有恆。上九之象。必以威如之吉。反身之謂終焉者。其旨微矣。余讀易至此。蓋不特一日而三復也。遂乃演而爲圖。以與兒輩。俾之揭壁而觀省。余亦因以自警。

家人卦圖

[編輯]

謹按易之爲道。廣大悉備。而就中家人一卦。爲有家日用之要。君子之所當講明。而一日不可忽焉者也。蓋人有是身則必有是家。而有家之道。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妻子。夫婦人倫之始。而人事之至親至密者。亦莫如夫婦。夫婦得其道則父母安樂。兄弟湛和而家道興矣。夫婦失其道則父母不安。兄弟不樂而家道墜矣。家之興墜。唯在於夫婦之得其道失其道如何耳。家人之卦。大而陰陽剛柔之位。小而尊卑上下之分。秩然有序而不易。井然有條而不紊。此所謂天敍之典。天秩之禮。非人力所可安排而意度之也。聖人默契道存。畫爲卦爻。繫以象占。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修之悖之。而夫婦之得其道失其道。於是乎分焉。可不懼哉。余久病呻囈之暇。推本卦畫。作爲圖子。畫陰陽之位。記上下之分。各於其爻。列書爻辭。以爲寓目指掌之地。且以爻辭小象。幷與傳義而錄於左方。雖非本卦之義。而兼取先儒說及我東儒賢。事父母親兄弟處夫婦之道。分類以附其後。俾爲揭壁而常目焉。客有難之者曰。子之意則勤矣。得無近於心勞而事拙耶。人家後生。苟有志焉。則得於遺經。自可服膺而力行之。不然則此等圖本。適足爲覆瓿之資。將焉用之。余曰。非然也。人苟有志則六經六書。不患無師法。何必他求。苟爲無志則雖日近嚴師良友。其於無益。何哉。雖然。有篤志者。固難其人。而全然無志者。亦理之所必無也。苟能揭在左右。朝夕觀省。玩其象而誦其辭則良心眞切。自然有感發興起之端。況家間日用之道。不無邂逅撞着。而自有觸動感悟之理。非若天地鬼神之高深幽妙而難可驟語也。古人於盤盂几杖。亦皆有銘者。卽此意也。客唯唯而退。遂幷記其說。以爲後敍。時乙酉十月日也。

別廟紀蹟敍

[編輯]

惟我五代祖考參奉府君。高祖考通德郞府君兩世祧主。粵在己酉我祖考下世後。遷奉於次長再從之房。而勢甚貧窶。奉安無所。三從叔黃州公任咸陽時。捐俸構別廟於魯鄕之鳴鶴塘。蓋出於權禮。而鶴塘是諸子孫所居之里也。當初廟藐固已未備。而歲久荒頹。不足以蔽風雨。而況廟傍子孫。竆殘零替。無以供香火。每擬移建而事力不逮。有意未就者。蓋亦有年矣。始於昨年春。鳩財燔瓦。營建於定山鶴巖里。卽六代孫晦鎭所居西偏步武之間也。爲屋三楹。而隔其東邊一架。以爲忌日將事之所。堂廡壁龕。軒窓階戺。繚以周垣。外爲闡門。規模略備。功役已訖。適有歧貳之議。未卽移奉。越翌年二月。祧位始克奉安於新廟。屢歲未遑之事。今而始就。玆豈非子孫之厚幸也歟。嗚呼。報本追遠。人所秉彝。孰無是心。而其能愼終如始。克勤無怠。固已難矣。矧今世級日下。習俗日渝。罔念報本之誠。唯懷營私之利。雖有祖先傳來祭田香火之資。率多不肖子孫侵削耗失之患。朱夫子以立約聞官。著之家禮者。其亦衰世之意乎。顧念吾家世世貧竆。本無祭田之營置。近日如乾子孫之收合拮据者。極其零碎。不足以備酒漿供奠獻。然而古人有言蘋藻泂酌。可以薦鬼神。蓋享祀之道。不在於物之豐薄。而在於吾心之誠敬。此所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禴祭者也。況豐薄係於有無。非可強而爲之。而心之誠敬。是在我而已。嗚呼。爲人子孫者。其於奉先之節。苟能各盡其誠。各篤其敬。必稱有無之實而克伸追報之禮。則斯爲人道之大端。若夫不肖者之侵削典賣。昏棄厥祀事。則天之與我民彝。或幾乎熄。不唯如是。人家禍福存亡。未必不於此乎由之。爲人子孫者。亦可以知所擇矣。詩曰。無忝爾所生。又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凡我兩世子孫。其各惕念而懋戒之哉。事旣完。其奉先儀式。應用器物及見在田土斗庫之數。幷開錄如左。以示來許雲爾。時崇禎紀元後四甲申十一月日。五代孫弘圭謹識。

贈金孝叔說

[編輯]

余竊嘗病夫世之爲士者。徒知功名利祿之爲可欲。而不知吾身付畀之重。自有良貴。此謝上蔡所以有爲己爲人之說。而挽近以來。俗習之陋。又轉而每下。涉獵僥倖。求濟其私慾者。滔滔皆是。此朱夫子所謂又下此一等者也。昔者疾。今也或是之無也。則尤豈不重可哀哉。吾友金君孝叔。生長詩禮之家。非不知內外輕重之分者。而貧竆汩沒。疏糲不繼。不免有子張干祿之念。年踰強仕。落拓不遇。一日。授余簡而求書古人箴銘。余不覺瞿然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如欲取墨蹟爲賞玩。則余今老無力而手又病顚。蚓行鉅蝕。殆不成字㨾。此則非所論也。如欲求古人格言爲禔身。則四書六經及程張朱書在焉。又何事旁求爲哉。雖然。孝叔之意。我知之矣。蓋箴銘諸作。有如詩歌樂章。諷誦吟詠之際。旨義深長。感發激厲。自有無窮之味。此古人所以言之不足。而必引詩而釋之者。孝叔其有見於此乎。嗚呼。孝叔少有美質。擩染庭訓。間嘗憂衣食亂心。頗爲利祿所動。今焉四十而知三十九年之非。能不變遷於俗習之陋。而卻回頭轉腦於反躬自修之地。推此志也。將無遠之不到也。孝叔勉乎哉。第惟一時之意氣易歇。晩暮之工夫難強。此在孝叔已矣。此在孝叔已矣。余嘉其志。而不揆陋拙。強筆寫朱晦菴,范蘭溪,眞西山諸作。以塞其求。因又諗之曰。今此諸篇。皆孝叔之所嘗目稔而耳熟焉者。雖若無新奇。而晨夕之間。苟能誦習而紬釋。玩味而體驗。則其一字一句。無非頂門上一針。而吾身付畀之重。人己內外之辨。自然有以默識而感奮懲創。自有不容者。必於此而得之。孝叔其念之哉。甲申維夏之下澣。陶村病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