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背疽方
集驗背疽方 作者:李迅 宋 慶元二年 公元1196年 |
原序
[編輯]始予奉親攜幼,來官泉江,未入境,首問邑有良醫師乎?又問市有佳藥肆乎?或對以醫固不乏人,而庸庸者實多,藥肆僅一二數,然稍貴細者則缺焉。予謂∶二者,老幼所根據以為命也,今顧若此,其奈之何哉!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評者,廣收方書,多蓄藥味,有問方者必告,有求藥者必與,了無吝色厭心。予固私竊慶幸。時方至旅見,亦未暇詢及也。久之,嗣立來請問(一作間),與之款語,見其持心近濃,非愛人利物之言不談。叩以《難》、《素》、《脈訣》、《病源》等書,其應答如流。厥後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藥雖數,不憚煩。三年間,不醫之求而唯嗣立之謁。一日,嗣立出示一編曰∶此治背瘡方也。今人例以此為惡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療之失宜,蓋未有能得全其生者!某於此究心有年,所活甚眾,君能捐二、三萬錢,刻板流存,不猶愈於刊他書乎?予且圖之。會有黃冠師曰∶劉道淵者,主邑之太霄觀,忽得此疾,劉素號曉方脈,得嗣立之書而敬信之,凡服藥次第,悉案書以從事,不兩月,遂獲安。予益信其書之有驗,乃為之序其首。嗣立名迅,以儒傳家,父兄相繼收科,子弟亦登名賢書,鄉評翕然推重。予與其兄嗣宗嘗同校長沙試,契分為不薄,又有針、膏起廢之功,故樂為之成其志雲。
郭應祥序
背疽方總論
[編輯]背疽之方,所傳百餘,然有驗者極少。其間(一作中)又有用藥偏重,或太冷,或太熱,或藥性有毒者,今皆不錄,獨擇嘗用而經驗者錄之,庶幾不至有誤活人治病之意。
背疽其源有五
[編輯]天行一;瘦弱氣滯二;怒氣三;腎氣虛四;飲冷酒、食炙 物、服藥熱毒五。蓋治背疽,不可一概將為熱毒,其治之法難易,當自一而至五。
察疽發有內外之別
[編輯]初發疽時,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肉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後肉色紅紫,此為外發。雖大若盆碗,如用藥有理,有百人百可活。如初發疽時,不拘小大,身體無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之間,漸漸開大,不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壞爛,破後肉紫黑色,此為內發。有此證者,未發見之先,臟腑已有潰爛,百人百不救,雖有神仙藥,亦付之無可奈何。
審內證用藥
[編輯]自瀉,嘔吐,不思飲食,診脈而腎脈最虛,此等古人皆以為不治之證,然尚有救療之理。
服補藥快捷方式
[編輯]腎脈虛甚,當用補藥而有 牾處∶如用鹿茸、附子之藥,是抱薪救火;如用平補之藥,腎氣又猝難平復,若俟河之清。向來有一貴人苦疽疾,正生此一證,諸醫無策。愚雲∶昔嘗聞一名醫講論,凡人遇五更初,腎氣必開,若一語言、咳嗽,即腎氣複合。遇腎開時,進一服平補藥,其功效勝尋常服峻補之藥十數服。愚以此策獻之。遂選用山藥丸,所用皆平補腎氣,全無燥偏重之藥,根據此法而進,詳以告病者與其侍旁之子弟,如法而服藥。三日之後,醫有診脈,知其腎脈已平復矣。則有疽疾人,腎脈虛弱,未可便如古人之論,以為不可治。若人有痼冷、虛弱、危困之疾,如其法而用藥,可謂用力寡而收功倍矣(案∶山藥丸缺)。
疽發所在有不可治者
[編輯]腦上諸陽所會穴,近腦則髓出;頸項上近咽喉,藥餌、飲食之所通,一有所礙,兩不能進;腎俞上與腎相抵,命之所系,穴即透空,又不可着艾。三處有疽,並為難治。
戒忌
[編輯]作勞叫怒,嗜欲,飲食如乾濕面、炙 、淹藏、冷酒、生冷、滯膩、魚、羊並不可食。性熱者發熱,冷者損脾、腎,毒者發病,皆當戒之。病者之房,深戒有腋氣人並有孕婦人、月經人入房。合藥亦忌此等人見之,又忌雞、犬、貓兒見之。
已上戒忌,安後半載間,血氣未定,猶定(一作當)謹戒,不廢藥餌,方能保全。
疽瘡之方有驗者,載於方書。然有貧乏無錢買藥,又有適居僻邑草市,難得藥材,只得服草藥、鸕 藤酒,續以麥飯石膏塗敷、神異膏貼之,亦屢用取效。若無麥飯石膏,如田夫野人,只用神異膏亦可。
麥飯石膏(案∶此方原缺,今從《蘇沈良方》補入)
白麥飯食石(色黃白、類麥飯者猶佳。炭火燒赤,醋中浸之十遍,研。白蘞末與石等分)鹿角(不用自脫者,須元帶腦骨者,截用二三寸。炭火燒至煙盡為度,杵為末。並前二味)
上並搗細末,取多年米醋,於銚中煎令魚眼沸,即下前件藥末,調如稀錫。以蓖子塗敷腫上,只當瘡頭留一指地,勿令合,以出熱氣。如未膿,當內消;已作頭,當撮小。若日久瘡甚,肌肉損爛,筋骨出露,即布上塗藥貼之,干即再換,但以鬲中穴,無不瘥。其瘡切忌手觸,宜慎之。
麥飯石膏論
[編輯]麥飯石膏治背疽之疾,神妙莫比,惜乎世人罕有能知者。然古方所載用藥制度,略而不詳,則其間藥材不真,修制苟簡,是自致其無驗,非方之誤也。愚親見一貴人有此疾,醫者用麥飯石膏塗貼,不惟無效,又且添痛楚;更以毒藥 之,膿亦不潰,晝夜終痛,不得安寢。
瘡逐日開大,浸至兩脅,又於咽喉、腳膝間遍發數疽,醫者盡以為不可治療。愚雖預備此藥,選擇修制,既良且精,而未敢便用。俟諸藥縮手,試以用之,一夕之間,疼痛盡止,膿血俱潰,來如湍水,病者安寢。眾皆驚愕,以謂別有神藥,殊不察止於麥飯石膏也。疽疾須得膿血潰散之多,即使毒氣隨膿血出,不至內傷臟腑,病者得安。有一庸醫,見膿不潰,遂打兩錫管,欲插入疽,以口汲出其膿。愚謂∶用此則病者必不可救!力沮其說。又用薦席開其一竇,使病者仰臥以取膿, 此說不可諫,因令試之,膿亦不來。後卒用愚所合麥飯石膏而取效。自此而後,鄉閭有此疾者,來下問,因錄此方,俾精擇修合,盡取十全之功,愚故詳着之。
一、癰疽初作之時,便合用麥飯石膏四圍塗敷,以護其根腳,不可使開,中心卻要留癰口如錢大,使毒氣出。如癰漸小,隨其大小敷之。直候疽破膿潰之後,口收止猶徑寸許,用神異膏點敷收住,卻用麥飯石膏。
神異膏治一切瘡疥(按∶此方原缺,今從危亦林《得效方》補入)
全蠍(七個,去毒) 皂角(一錠,銼碎) 巴豆(七粒,去殼) 蛇床子(三錢) 清油(一兩) 黃蠟(半兩) 輕粉(半匙) 雄黃(別研,三餞)
上先用皂角、全蠍、巴豆煎油變色,去了三味,入黃蠟化開,取出冷處,入雄黃、蛇床末、輕粉,和勻成膏。先用苦參湯溫洗後,以藥擦瘡疥上,神效。
又∶神異膏(此方從《赤水元珠》補入)
黃 杏仁 元參(各一兩)
上用麻油二斤,煎至將黑,加蛇脫五錢,蜂房一兩,男子發一團如雞子大,再煎至黑,去滓,徐徐下黃丹,不拘多少,得中為度,文武火熬收。
治疽癰用藥大綱
[編輯]此書所着方頗為周備,但欲使用藥者,不可不知之爾。然人能逐一玩味,詳說深思用藥之意,臨時看其病證次第用藥,無有不效。近時有親舊得此病,為愚醫所惑,或用君臣藥,或用草藥,其病益多,痛楚日增,然後回心,杜絕眾醫,用愚方,間蒙下問,但指示三五方與之服餌,無有不安者。今略書用藥要領與夫先後之序,畫一於後。
●初覺時背疽之疾,便令服內托散,後來不生變證,口舌無瘡。此藥但可服十數服而止。
內托散大止疼痛. 如未破,即點破有膿(此方原缺,今從《惠濟寶書》補入)。
川烏(一兩,泡) 茯苓(三分)苦杖(半兩) 獨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日三服。
●即令繼服五香連翹湯。服此藥如大便寬快、內熱既省,即令住服。若一二日之後大便再閉,須令再服,要取利毒氣至盡,然後住服。亦合看病患虛實,量其輕重而進藥。
五香連翹湯
木香(三分,不見火) 沉香(三分,不見火) 連翹(全者去蒂,三分) 升麻(三分) 黃 (三分,揀無叉附者,生用) 木通(三分,去節) 甘草(半兩,生用) 丁香(半兩,揀去枝杖,不見火)乳香(半兩,別研) 大黃(微炒,半兩,銼) 麝(真者,一錢半,別研) 桑寄生(三分,難得真者,缺之亦可) 獨活(三分,買老羌活用,今鋪家所賣獨活,乃是土當歸,不堪用)
上為粗末,和勻。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留滓二服,用水二盞再煎作一服;積四散滓,用水三盞,又再煎作一服,然後不用其滓。方用銀器煎藥,如無銀器,入銀一片同煎。內桑寄生一味,最能療病,但難得真者,如缺,用升麻代。今已加升麻,若無真桑寄生,則升麻分兩當倍用。
●次令多服洪氏排膿內補散。無嘔逆之證,用好酒下;有嘔逆之證,合用木香湯下。此一藥,合與癰疽相為,終始服餌,不可輟。
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亦名托里十補散)
治一切癰疽癤瘡。未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犯刃。使服藥後,疼痛減,其效如神(此方原缺,今從《和劑局方》補入)。
黃 (以綿上來者為勝。狀如箭竿,長二三尺,頭上叉者。洗淨,寸截,捶破撕擘,以鹽湯潤透,用盞盛湯瓶上一炊久,焙燥,隨眾藥入研,即成細末) 人參(以新羅者為上。擇團結、重實、滋潤,洗淨,去蘆,薄切,干搏用) 當歸(取川中來者。擇大片如馬尾狀,滋潤、甜辣、芬香者,溫水洗,薄切,焙乾用,各一兩) 濃朴(用梓州者。肉濃而色紫,掐之油出。去粗皮,切,薑汁窨一宿, 熟,焙燥。不用杜朴) 桔梗(以有心、味苦者為真,無心、味甘者薺也,主解藥毒,切勿誤用。泥淨,去頭、尾,薄切,焙燥) 桂心(用卷薄者。古法,帶皮桂每兩止取二錢半。合用一兩,當買四兩。候眾藥罷,別研,不得見火) 芎 (以川中來者為上,今多撫芎。大塊者,洗淨,切,焙) 防風(擇新香者。洗淨,切,焙) 甘草(生用) 白芷(各一兩)
上十味,選藥貴精,皆取淨,曬、焙極燥方秤。除桂心外,一處搗,羅為細末。入桂令勻。
每服,自三錢加至五錢,熱酒調下,日夜各數服,以多為妙。服至瘡口合,更服猶佳,所以補前損、杜後患也。不飲酒人,濃煎木香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或飲酒不多,能勉強間用酒調,並以木香湯用酒,功效當不減於酒也。大抵癰疽之作,皆血氣凝滯,風毒壅結所致。治之不早,則外壞肌肉,內攻臟腑,其害甚大。才覺便服,倍加服數,服之醉則其效速。發散風毒,流行經絡,排膿止痛,生肌長肉,藥性平和,老人、小兒、婦人、室女皆可服之。
木香湯治癰腫(一作疽)初結,頭痛寒熱,氣急方(此方原缺,今從《聖濟總錄》補入)。
木香 藿香葉 沉香 薰陸者 丁香(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鹽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取滓敷膊上。日二。
●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其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有氣虛,脾氣不正而嘔。合仔細看病證,參酌用藥。若是因熱而嘔,外證心煩、身熱、癰作痛,此即是伏熱在心,合將內托散服三兩服而止,不可多服;若是氣虛而嘔,其證心不煩熱,遇早便嘔,或聞穢氣亦嘔,早晨合服嘉禾散。如有寒熱,合服家傳正氣散。五更初,當服山藥丸以補其腎。
●發背人雖雲有熱,未有不至腎虛而得之者。若疽疾減退五分之後,便合如前法,五更初服山藥丸一服。
嘉禾散(案∶原方缺)。
論服嘉禾散
[編輯]如病患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於內加白豆蔻仁分兩。昨有一貴人,苦疽疾,醫者用藥失序,久而不痊,因致虛弱,全不飲食。愚欲進嘉禾散,而諸醫爭言∶內有丁香發熱,不可用。殊不知治疽之藥,丁香預其一,況有因怒氣而發疽。今嘉禾散中所用之藥,儘是平和益脾胃、降氣之藥。辯論不勝,遲遲數日,服他藥無效,卒用之,而病患方能進食。自此以後,遇早晨住服參苓,必進嘉禾散一服,疾安而後已。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治背疽先感風寒,脾氣不正,寒熱嘔吐。
蒼朮(揀黃色不爛者,先用米汁浸,夏、秋半日,春、冬一日,洗淨,再用新汲水浸一宿,削去黑皮,銼,焙,與麥麩同炒至色黃香熟,去麩,用四兩淨) 濃朴(揀紫色者,削去粗皮及中間一重黑心如紙濃,要銼三寸長,劈作薄片;每濃朴五兩淨,用生薑五兩淨,連皮薄切,搗爛,同淹一宿,以文武火翻覆炙五七次,炙至姜滓焦黑,刮去姜不用,只用濃朴細銼,取四兩淨;再用姜四兩,連皮薄切,搗爛,同濃朴和一處,再淹一宿,入銚內,用文武火炒至干用) 甘草(炙,削去赤皮,細銼,取二兩淨) 陳橘皮(買真橘皮,以水浸三時久,洗去黑HT,掠去肉、白筋與瓤,銼,焙,取三兩淨)
上四味,同為一處,再入鍋內,文武火微炒一次,卻用紙盛於木板上出火毒。
半夏(湯泡七次,削去黑臍,細銼,焙乾,研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和作薄餅子,安文武火上炙至黃熟為度,取二兩淨) 藿香(去枝杖取葉用,以水洗淨去沙塵,有日曬乾,無日以微火焙,一兩淨) 人參(一兩,去頂,細銼焙) 木香(一兩,濕紙裹煨至紙干為度,去紙,細銼) 白茯苓(一兩,去黑皮,銼)
上將前四味已炒藥,續入後五味,半夏、藿香等不炒,同一處碾羅。為細末一錢,水一盞,生薑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臨熱入鹽少許,溫服無時。
論服不換金正氣散
[編輯]近時有數人病背疽,服前方藥餌,未安之前,遍身寒熱,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後大汗,然後止。時醫多欲用柴胡、牡蠣止汗之藥,又有以為瘧疾,欲下恆山飲子。愚力辯雲∶背疽之後,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之,亦有因怒氣並血氣凝滯而得之。其所以發寒熱者,先感寒邪,脾氣不正,痰盛而有此證。若下柴胡,必瀉肝,母既虛而又瀉其子;牡蠣澀氣,氣血已不榮運,服澀氣、恆山飲子,發吐痰,大損脾胃。用藥如此,可謂誤謬。愚但令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祛寒邪,正脾氣,痰飲自消,寒熱不作;兼服排膿內補散,以木香湯易酒,不欲飲引嘔吐故也。服此藥三日,寒自退,嘔吐不作,汗亦自止。
●癰疽才破有口,便合用豬蹄湯洗。其次(一作初)連日洗;五日後,間日洗;欲安之際,三日一洗。
豬蹄湯治癰疽腫塊,消毒氣,去惡肉。凡有瘡口,便用此藥淋洗。
香白芷(不見火) 甘草(生用) 獨活(用老羌活) 黃芩(去心) 赤芍藥(去皮)當歸(去蘆,洗淨沙土) 露蜂房(取有蜂兒者用,已上各等分,為粗末)
上先將 豬前蹄兩隻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水兩次澄清,去上面油花、下面滓肉,每次用藥粗末一兩,投於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沸,濾去滓。以故帛蘸藥溫湯,徐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淨洗訖,以故帛試干,仍避風,忌入口氣吹之。有狐臭人,並月經見行婦人,貓、犬,並不令入病房。洗瘡切弗以手搐着。洗疽之方,所傳三、四十,用之止此一方,極神效。內所用露蜂房最有理,謂其以毒驅毒也。
●治背疽初作,根腳闊大如碗,未有尖頭,尋灸穴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腫上,看先干處是頭。碾大蒜十頭,入淡豉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細碾,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闊二分許,隨其大小頓在瘡頭上,將所碾藥填平,鋪艾灸之。痛處以癢為度,癢處以痛為度,亦以百壯為準。
●癰疽既破,膿血潰多,或五日、或七日後,用神異膏貼敷,若根腳小,五日後貼;如闊大,須七日、十日後可貼。
●疽疾將安之際,合多服加料十全湯以補其氣血,使易生肌肉故也。
加料十全湯治癰疽後補氣血,進飲食,疽疾將安及七八分,盒飯服此藥,每日與排膿內補散相間服。
黃 (揀不用叉附及蛀者,銼作二寸長截,拍扁,以冷鹽湯濕潤之。瓦器盛蓋,甑上蒸三次,焙銼用)熟干地黃(揀肥大滋潤者,洗淨,焙乾,用好瓶酒濕潤,瓦器盛蓋,於飯甑上蒸曬,如此七次;銼,焙)二味各用一兩淨 當歸(去蘆,淨洗,取自頭至中心一截,銼,焙乾;用自中至尾留合別藥) 川芎(銼,微焙)人參(去頂,銼,焙) 白茯苓(去黑皮,銼,焙) 甘草(炙) 白芍藥(揀有皮者買,無皮是偽者。削去皮,銼、焙用) 肉桂(削去粗皮,銼,不見火) 天台烏藥(如無真者,可買隆興府大塊者用。銼焙)白朮(用米泔浸半日,銼到小指頭大框,焙乾,再用麥麩炒至黃色,不得傷火,去麩,將白朮銼用) 陳皮(不用沙柑子皮。水浸,削去白瓤,焙,銼) 真白五味子(核如豬腎形,肉微黑,重者是真,揀去枝杖,炒過用。核如沙柑子核者,是土五味子,不堪用。已上十一味各半兩)
上各乾淨稱,銼,作散和勻。每服藥一兩,用水一碗,生薑五片,北棗二枚,同煎至八分碗,濾去滓,取清汁,分作兩服。留滓曬乾,碾羅為細末,後來常服,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服之。
●前後病背疽人,多是先發渴而後背疽作,不然,背疽安而後發渴疾,因此不救者甚多。若有渴疾人,則合專服加減八味丸,能使渴疾既安,疽疾不作。若驟得背疽之疾,既安之後,不問有無渴證,便合常服加減八味丸,非特可以杜渴疾之將來,亦且大能滋益氣血,生長肌肉,使精神強健,此乃累試之驗。
加減八味丸治癰疽後合服補藥。若用峻補之藥則發熱,又況癰疽既安之後,多傳作渴疾不可治療,當預服此藥。如能久服,永不生渴疾,氣血和壯。未發疽人,或先有渴症,亦合服此藥,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熟干地黃(如法揀好者買。制度過,焙,銼,二兩) 真山藥(銼細,微炒) 山茱萸(去核取肉,焙乾,二味各一兩) 肉桂(味辛辣、薄者買。削去粗皮,銼,不見火。用一兩,別研,取半兩滓末和入眾藥,余粗滓仍勿用) 澤瀉(水洗,銼作塊,無灰酒濕,瓦器盛蓋,甑上蒸五次,銼,焙) 牡丹皮(去心、枝杖,銼,炒) 白茯苓(去黑皮,銼,焙,已上三味各八錢) 北真五味子(揀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傷火,一兩半,別研、羅,和入眾藥。此一味最要真者,其詳已着十全湯內)
上研、羅為細末,煉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無灰酒或鹽湯任下。
論渴疾本原
[編輯]有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愚遂獻此方,諸醫失笑雲∶此藥若能止渴,我輩當不復業醫矣!諸醫盡用木瓜、紫蘇、烏梅、參、苓、芍藥等生津液、止渴之藥,服多而渴愈甚,數日之後,茫無功效,不得已用此藥,服之三日,渴止。因此相信,遂久服之,不惟渴疾不作,氣血益壯,飲食加倍,強健過於少壯之年。蓋用此藥,非愚敢自執鄙見,實有源流。自為童兒時,聞先君言∶有一士大夫病渴疾,諸醫遍用渴藥,治療累載,不安,有一名醫誨之,使服加減八味丸,不半載而疾痊,因疏其病源雲∶今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而其疾本起於腎水枯竭,不能上潤,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濟,煎熬而生渴。今服八味丸,降其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後疏其藥性雲∶內真北五味子最為得力,此一味獨能生腎水、平補、降心氣,大有功效。家藏此方,親見有驗,故敢詳着之,使有渴疾者信其言,專志服餌而取效,無為庸醫所惑,庶廣前人制方濟惠之意。
癰口將收論
[編輯]癰口將收之際,最忌用急澀斂口之藥,只宜用神異膏貼。多見昧者立說,破此一段,不過病者厭於將理,醫者急欲獲利,不思毒氣發泄未盡,其疾再來,人命自此不救。
癰久瘡口不合論
[編輯]●治癰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患氣血枯竭不潮,於瘡遂致如是,合用白北艾湯洗,神異膏貼,多服排膿內補散。每日用好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以舊絹帛兜艾葉乘熱沃澆,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熏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其瘡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
●病癰疽之人,適被庸醫用毒藥掩 ,或以針刀傷割,不能生肌肉,瘡口不合,切不可用急澀斂口藥,當只用豬蹄湯、北艾湯相間洗,以神異膏貼之,並服排膿內補散。
●前方但是居於州縣間、有力者能及之,若適在鄉原、與夫無力以市藥者,只可用鷺藤酒一方,終始服餌,俟其疽破,即以神異膏貼之,蓋神異膏所用藥材,皆非貴細難得之藥。前後用此以醫,田夫野老,百發百中。
大川烏丸治發背,活經絡,生肌肉。
大川烏(生,去皮、尖) 當歸 赤芍 蘇木(銼,炒) 沒藥(生用,一兩,別碾) 乳香(一兩,別碾) 穿山甲(用蚌粉炒脆,去粉,二兩) 獨活(合用老羌活。今鋪中所賣獨活乃土當歸,不可用,二兩)
上為細末,和勻,酒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空心下。
二烏丸治發背,托里定痛,驅風毒,涼血。
羌活(去苗) 薄荷葉(各三兩) 川芎(以上各不見火) 元參 地榆 麻黃(去節) 防風(去蘆) 天麻 白芷 白僵蠶(用直者,去絲、足、口) 牛蒡子 炒蔓荊子(去蒂並白膜) 旋覆花(去萼) 荊芥穗(各二兩) 甘菊花(三兩) 何首烏(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蟬蛻(去足,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任下,食後服。
退毒下膿漏蘆湯治疽作二日後,與五香連翹湯相間日服之。
黃 (生用) 連翹(各一兩) 大黃(一分,微炒) 漏蘆(一兩,有白茸者) 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
上為末,姜棗湯調下。此二方連日相間服,乃宣毒之藥,覺毒盡住服。
參苓順氣散治病癰疽人,進飲食,降氣,健脾。
烏藥(一兩半) 人參(一分) 茯苓(一分,白者) 青皮(去白,半兩麩炒,半兩蜜炙) 真紫蘇子(二錢半,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末二錢,水一盞,姜、棗煎至八分,早晨空心溫服。煎藥不用紫薑,能發熱、動氣;當用老薑,連皮使。
梔子黃芩湯治發背瘡潰後,因飲食有傷,調攝不到,發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 連翹 山梔子仁 黃芩(去心。各二兩半) 黃 (生用,一兩) 防風 石韋(合使桑白皮自取者) 甘草(生) 犀角(生用) 人參 苦參 白茯苓(各二錢半)
上已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蚣蠍散治癰疽瘡口小而硬,貼膏藥而膿不來。此為風毒所勝。
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生用) 全蠍(三個,去爪,要有尾者,生用) 木香(一錢重)
上為細末。每用時,先以豬蹄湯藥洗疽了,以此藥一匙許,糝於膏藥面上,近瘡口貼,其效如神。每用神異膏,合先量疽大小,塗在紙花上了,卻用此藥糝於膏藥上,要使先到瘡故也。若瘡口闊大及不硬,則不必用此。
內托黃 丸治因用針砭傷其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
黃 (八兩,生用) 當歸(二兩,洗、焙) 肉桂(去粗皮) 木香 乳香(別研) 沉香(以上四味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綠豆粉四兩、生薑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熱水下,不拘時候。
沉麝湯治發背疽之人,斂口生肌。不得用躁急之藥,合用麥飯石膏塗,續用好膏藥貼之,瘡口自然斂合。如醫治後,時為庸醫用毒藥掩 、或刀割傷內血重者,兼服此。
木香 麝香 沉香 藿香葉 連翹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無時。疽疾既已,先服取毒之藥,又用麥飯石膏塗貼,五、七日之後,病漸減退,合服大川烏丸、二烏丸驅除餘毒,活氣血,生肌肉,排宿膿,去風邪,又合服洪氏內補散,多服為妙。
立效散治發背及諸癰疽並瘰 有效。
皂角刺(半斤,揀去枯者,細銼,炒赤色為度,須耐久妙) 甘草(二兩,合生用) 栝蔞(五個,去皮取肉並仁,搗研,炒黃,干者不必炒) 乳香(半兩,別研和入) 沒藥(一兩,別研和入)
上五味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乳癰與前方間服,神妙、神妙!
忍冬丸療病既愈,須預防發癰疽宜。
忍冬草(左纏藤是也。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以酒於瓶內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為末,以所浸酒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不拘時。
治一切癤毒癰疽,將結則散,已聚則破,已破痛不可忍者,貼之則寬,止痛神效,不可具述(按∶以下所制方,皆不另立方名)。
無鹽桃末 皂角末 白芷末 荊芥末 草烏頭末
上等分,用米醋調,貼四圍,留中。蜜調亦得。
癰癤不可用膏藥貼合論
[編輯]治些小癰癤,結而未成,不可用膏藥貼合,以藥塗,使內自消。每用生取鹿角尖,於砂缽內, 同老米醋、今俗呼黃子醋濃磨,時以鵝翎塗拂於癰癤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塗,一二日即內消。每覺有些小癰癤疼痛、發熱時,便用生甘草節,不炙、不焙,用日曬乾,若無日,焙於籠蓋上,微火,碾為細末,以熱酒調二三錢服,連進數服,疼痛與熱皆止。治癰疽未結成,並血氣凝滯、腫結成塊者,用吳茱萸微炒,碾為細末,雞子清調塗,神妙!疾輕者宜用此。
治癰疽發背神方
金銀花(一名忍寒草)
上采葉,研為滓。每用不限多少,納瓷瓶中,入水,用文武火濃煎,臨熱入好無灰酒與藥汁相半,再煎十數沸,濾滓,時時服之。留滓焙乾,碾、羅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丸藥俟疾稍退,可以常服,蓋其力輕甚故也。
預防癰疽方服此藥可以終身無此疾。
綿黃 (七兩。揀如箭捍樣、性軟者用,蘆並叉附不用。一半生使,細銼,焙乾;一半銼作寸長截,捶匾,以蜜水浸潤濕,瓦器盛蓋,於飯甑上蒸三次,取出焙乾,銼碎) 粉草(去節並去皮,一兩半淨,將一半生,細銼、焙;一半炙黃,銼、焙)
上二味,碾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煎,常當湯水服;夜候飲酒,初杯用酒調服。若平日能如此常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之疾。
案∶以上各方,不見於諸論中,今總集之,附於諸論之後。
腦疽不可灸,引其氣一上,痰涎、膿血並起上攻,傾人性命急於反掌,但當急灸三里穴並氣海,漸漸服涼胸膈、化血之藥,人可小安。此說載《通神方論》。腦疽、咽喉生疽,古法皆不治之證,此灸法引毒氣歸下,其理頗長。得此疾者,豈可坐受其斃,當信而用之。
栝蔞散治婦人乳癰奶勞,神效(今俗呼奶勞,即此疾之漸)。
栝蔞(一個。去皮,焙、研為末,急用則爛研。子多者有力) 當歸(淨洗,去蘆,焙細,半兩) 甘草(半兩。細銼,生用) 通明沒藥(一分,別研) 乳香(一錢,別研)
上用無灰酒三升,同於銀、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食後良久服。如有奶勞,便服此藥,可絕病根。如毒己成,能化膿為黃水;毒未成,即於大小便中通泄。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妙。婦人乳疽方雖多,獨此一方神效無比,萬不失一。
按∶以上二方,一治腦疽,一治乳疽,皆與背疽無涉,以其為李氏之書,故並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