靑莊館全書/卷二十一
編書雜稿一
[編輯]宋史筌編撰議先是。上以宋史煩冗。命諸臣刪定。沈直學念祖。撰義例一卷。猶未告訖。甲辰公除積城。命攜至官。凡四䄵。書始成。爲四十冊。其遺民高麗遼金蒙古列傳。皆公所補撰。而本紀列傳等諸論贊。大約多公之筆雲。義例中。亦有承命追改者。幷見下。
[編輯]宋史之厖雜。其弊有二。總裁之不學也。撰進之太促也。總裁脫脫稍有學識。而阿魯圖則其自奏曰。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義雲。其鹵莾如此。至正四年。始纂宋遼金三史。翌䄵進呈。其忙廹如此。柯維騏宋史新編。閱二十䄵始成。惜乎。其不傳修史官揭徯斯。附歐陽玄之私情。違楊維楨之公議。幷列遼金以爲三史。玄非外蕃人。主論乖剌。其罪不容誅。而維騏新編。始辨正統。功亦不少也歟。
帝紀。志傳之綱領也。記大事者。欲其統會。立書法者。欲其謹嚴。而宋史本記。尤失軆裁。故芟其冗衍。務歸精約。汰其疊複。庸期齊整。間以續綱目續通鑑。補其闕漏。
南郊圜丘。其號雖殊。其所祭天則一也。本紀或曰南郊。或曰圜丘。極其錯雜。故幷改南郊。
本紀中皇后太子崩薨必書。而妃嬪宗戚之薨卒不書。宰相執政之在位而薨卒者必書。以知替代。其他諸臣不書薨卒。
本紀所載詔命小事。秪稱詔云云。命云云。而事宲稍多者。或稱詔以云云。或稱詔曰云雲。
本紀中宰相執政拜罷。考其年月。一一書之。本紀本傳及宰輔表。互有異同。詳畧不齊。故細加攷証。期於歸一。
本紀中。外蕃朝聘。使價往來。無遺書之。而遣使賀外國僞太后生日則曰。遣某使某國。賀其母生日。舊史。稱太后。稱生辰。甚至禮志。有曰。大中祥符二年。北朝皇太后告訃使來。改以契丹主母殂。告訃使來。
陳壽作三國志。創立先主後主之號。顧炎武以爲今之君子旣非曹氏司馬氏之臣。不當稱昭列爲先主。其言可謂明白痛快。炎武又稱後主爲末帝。蓋因劉知幾論。後漢書劉玄列傳以爲東觀秉筆。容或諂於當時。後來所修理宜刊革之言。而發此議也。嘗攷萬斯同撰宋季忠義錄。有恭帝端宗末帝本紀。炎武斯同。皆明之遺民也。其論議撰述。宲有深意。故今修史筌。不曰帝昺。特書爲末帝焉。
後本紀。以妃追冊爲後者。亦載於紀。而惟祔太廟者預焉。至若眞宗潘後。雖不祔廟。乃是潛邸之夫人。故特載紀中。如仁宗張貴妃之類。雖曰追冊爲後。卽一寵妃。而亦不祔廟。故不爲立紀而附之。
年號之大中,祥符,太平興國。祗稱祥符,興國。甚無謂。故一一具書。亦有年數加書者。假如景德。但有四年。而或稱五年之類甚多。故指一釐正。
宋之官銜最爲冗。長官至宰輔者。或有事宲無多。而履歷連書。幾至二三十行。故段段以歷官某職。累遷某任爲例。務從省約。
宋史生澁。如韓琦傳不入中書堅辭位堅。改以固。王嗣宗傳會愆雨。改以會天旱。王古傳墮崇寧黨籍墮。改以罹。薛良顯傳贈恤良渥。良渥。殊厚之謂。而欲典反陋。故刪之。王曙傳隋東臯子績之後也。改以唐大樂丞績之後也。査道傳深信內典。改以深信佛書。徐起傳賑餓殍。餓殍是僵死者。安用賑活。改以賑飢民。聶昌傳本厚王黼。改以素善。劉昺傳討定彜器。改以鑑定。如此改正。不可勝記。
宋史脫漏如何㮚傳金人再邀欽宗。欽宗有難色。㮚與李若水以爲無虞。勸帝行。此一段見落。而論曰。再詣金營㮚宲誤之。與傳相違。考通鑑續編。欽宗再幸事補錄。劉應龍傳。秪書知崇寧縣。不書他官履歷。中間忽書。按劾丁大全。攷大全傳有監察御史劉應龍。請加竄云云。遂添書監察御史於應龍傳。至若劉琦錢顗傳。不書登第及他般出身之事。而官則侍從也。如此者。無路塡補。姑闕之。
宋史重複。如韓綜傳末。旣書子宗道爲戶部侍郞寶文閣待制。因書綱子宗彥云云。又書綜子宗道歷官至戶部侍郞寶文閣待制。滕宗諒傳附劉越。而越傳中又附宗諒。宋綬傳第三行。旣曰博通經史百家。下段卒後。又書博通經史百家。如此處逐一刪改。至若韓煕載旣載於南唐世家諸臣傳。又載於文苑傳。故文苑所載者拔之。林霆旣載於儒林傳。又載於忠義傳。今刪忠義所載。而移載於文苑。程師孟已載於列傳第九十。又載於循吏。故循吏所載者拔之。
志傳中廟號初現。書某宗。其後累現。秪書帝。若更一朝。則又書某宗及帝如例。
宗室世家。依王維儉所定宋史。增理宗考榮王希瓐。而希瓐無事宲可書。考宗室世系表。自冀王惟吉以後七世。及理宗卽位。追封榮王事爲傳。附載於燕王德昭之派。宋史第四百十三卷。趙汝談等七人。連書立傳。全沒軆裁。亦考世次。移附於各派之下。
外夷傳。在在譌誤。而高麗尤甚。年紀名號。動輒紕謬。事宲俗尙。擧皆顚錯。故以高麗史王世家。爲標準而改撰焉。
高麗,西夏,遼金,蒙古。雖曰外蕃。係是大國。故俱有總論。其餘蠻夷。仍舊不爲立論。
李全卽一盜賊。而其傳分上下編凡三十六版。楊愼譏其文弊。今刪汰爲六版。
程珦,朱松。事行學識。眞正名儒。而至若珦。識周惇頤於獄椽。因與爲友。後又薦官。使其二子從遊焉。松。私淑楊時。托其子於所善胡憲,劉勉之,劉子翬。有宋之大闡儒學。寔二人之功也。然宋史道學儒林。不爲珦,松立傳。大是缺典。故取其行狀。別立二傳。
藝文志。書名之錯繆。卷數之譌缺。撰人之舛誤。部居之薦複。一一釐正。以馬端臨經籍攷。鄭樵藝文略。參互攷証。秪取宋人編纂者。而御撰諸書。必錄之於部首。諸臣所著。不盡拘時世次序。至若撰人名亡及有書無卷者。別附於每類之下。而詳註焉。
宋史。當別立傳。而不立者甚多。故詳攷分別。如樂史。自樂黃目傳剔出。立傳於文苑。王則。自明鎬傳剔出。方臘。自童貫傳剔出。而立傳於叛逆之類也。
儒林傳。胡寅,胡寧,胡宏,李心傳,道傳兄弟。次序倒錯。故釐正。大抵親屬知舊。混載傳中。當附而不附者。另揭傳外。不當附而特附者。故隨輕重而正之。
天文志。雲陰之陰字。或曰陰。或曰𩃬。而𩃬與陰一字。故擧改以𩃬。他皆倣此。
高俅。本蘓軾小史。因王詵。得幸於徽宗。官至使相而能不忘蘓氏。佞幸中稍具人心者也。採摭王明淸揮麈錄所載俅事。別立傳補佞幸。
元吳立夫撰桑海錄。明程克鄞撰宋遺民錄。李小有撰廣遺民錄。萬斯同撰宋季忠義錄。今其書不可得而續。則博採羣書。牽連而書之。爲遺民傳。嗚呼。宋社己屋。而版圖盡爲虜有。惟遺民者。隱忍畏約。孤行孑立。嘻嘻咄咄。如痴如狂而隱然爲蒙古之勍敵。何其壯歟。讀遺民而不歔欷飮泣者。非忠臣志士也。
李楷曰。宋之存亡。爲中國之存亡。旨哉言乎。然蒙古匪惟亡宋亡中國而已。宲亡宋史與中國之史也。史筌之作。紀二帝。傳三虜。添姦臣。蒐遺民。此其大綱。王者之起。必有取法者矣。是奚但存宋史。抑亦存中國之史也。與高皇帝廓淸元虜。再闢乾坤。匹美偉烈。猗歟盛哉。
刱業之君。追尊先世。昉於有周。而漢之高祖。只生尊太公爲太上皇。肇稱極尊之美號。洵爲萬世之典禮。當是時。昭靈夫人雖不在世。而係是高祖之父母。則太上與帝等。而昭靈與後齊也。然司馬遷史記。不立紀傳。葢理不可屈。而史不可私之。微意存焉。魏志晉書。始置操懿於本紀之首。何其悖也。宋史追尊四祖。不立本紀。而略敘於太祖之紀。惟杜太后。則載於後傳之首。是由生時得穪尊號而然也歟。然則匪惟有違於遷史之微意。或以太祖父母之存亡。低昂其史法。則乾坤之位不定矣。帝王之孝不全矣。若倣金史。別撰僖順翼宣四祖爲世紀。置諸篇首。仍列敘崔桑劉杜四後於諸後之紀。尙或可也。然其事蹟。不可復攷。則今於杜後本傳。各以事類。分編於太祖太宗本紀之中。亦惟愈於闕宣祖之紀。而存杜後之傳也。
公主之號。始於周之中葉。嫁女於諸侯。以天子至尊。不自主婚。故使同姓者主之。謂之公主。歷代因之。宋朝襲漢唐之制。帝女曰公主。姊妹曰長公主。諸姑曰大長公主。或以美名。或以國。至祖姑而或加兩國。政和三年。蔡京建議。始改公主爲帝姬。加以美名。二字易國名。四字易兩國名。列朝諸公主。皆追改爲帝姬焉。周姬姓。故謂其女曰王姬。其時諸侯如齊宋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子曰姜。今宋之趙氏。系出於嬴。則不當穪姬也明矣。蓋王安石。以周禮爲理財之書。如行靑苗之類。皆有所因。而京紹述安石。期盡行之。圜丘方田之類是也。至於改公主爲帝姬而極矣。京又請免茂德帝姬見舅姑行盥饋之禮。徽宗不從焉。噫。小人之心。殆不可知也。南渡以後。始復公主之號。故公主傳。惟徽宗之女稱帝姬。以見一時之制雲爾。
宋史筌光宗贊
[編輯]光宗幼有令聞。嚮用儒雅。孝宗以爲類己。傳之大統。不害爲知子而擇贒。故卽位之初。攬權綱而屛嬖倖。政事修擧。可謂有爲之主。然宮闈悍妬。致驚憂之疾。閹寺讒搆。怠孝養之節。朝野遑遑。幾激大變。嗚呼危哉。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又雲。靡有不孝。自求伊祐。以孝宗之孝。而不受厥報。天道之不可度如是也夫。
宋史筌儒林傳論
[編輯]文人易得而儒者不易得。是蓋百文人。不足以當一儒者。故能通一經專一藝者。謂之儒。泛覽百家綜覈名物。又其次耳。至若博通羣聖人之書。探賾名理。恥一物之不知。始可謂之大儒。此乃揚雄所謂通天地人者也。千百年僅見數人焉。宋之道學諸先生。直接孔孟之學統。則固不敢論。而其載於儒林傳者。往往拔萃卓然。爲文獻之宗師。擧皆恥爲一文人而止。嗚呼盛矣。然則宋史之立道學儒林文苑。可見其義例之犂肰。不可渾。
讀宋史儒林傳
[編輯]司馬遷。列儒家於九流。蓋出自古司徒之官。明五常之序者也。雖然。儒固可以統百家。不可幷列於九流。則知司馬遷非儒者也。遷作史記。因立儒林傳。備載齊魯傳經之儒。後之秉史筆者。倣而編之。遷亦不爲無功於斯文。儒有究極性理之儒。有飭礪名行之儒。有博聞著述之儒。皆不出於修己經世之學。至若汩溺於詞章。馳騖於科擧。是名儒而賊儒者。烏可備數於儒林也哉。有宋之世。周程張朱。鬱肰相望。繼絶學於千五百年之後。性理名行。著述純備。道之統緖。滔滔如江河之有源流。於是道學之傳。不得不特揭於宋史。竊觀前史儒林傳。自漢以來。槩無醇儒。而訓詁前聖之遺書。啓發後來之學者。其行誼則或不足以觀。宋初聶崇義,邢昺之倫。擧皆博極經傳。無愧前史之儒林。而得聞大道則未也。南渡以後。呂祖謙,蔡元定以至何基,王柏之流。著書修行。翼聖經衛道學。皆親炙私淑於程,朱之門者也。此不惟卓然於前史之儒林。亦可見宋朝三百年儒林之非一致也。
宋史筌義例改正
[編輯]義例。刪減杜太后傳。移編事宲於太祖本紀。而公主傳則依舊史。首載秦國長公主。長公主。太祖之妹也。旣傳帝妹。不紀母后。軆例逕庭。故今刪杜後事宲之載太祖本紀者。還編於後本紀之首。
義例。改舊史藝文志。爲經籍志。藝文昉於班史。經籍刱於隋書。而其名義不甚異也。則不如仍舊之爲愈。故今正之。
義例。以北宋之趙普,曹彬,李沆,韓琦,司馬光。南宋之張浚,李綱,韓世忠,岳飛,文天祥凡十人。爲宰輔世家。蓋南北宋名臣碩輔。地醜德齊。磊落相望。宲難取捨。若以南北宋各五人。陞於世家。則此雖出於旌功敘尊。而近於硬定排擬。今依舊史。還次於列傳。
義例。特陞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五賢於世家。蓋從遷史孔子世家之例。然五賢之功德。揭日月而亘宇宙。則不以世家而始尊。不以列傳而或損。故今另立五賢列傳。特次於諸臣之首。以寓表章之書法。義例。公主傳。降置外戚之上。以避婦人。而在廷臣之上。此則不然。公主雖曰婦人。亦係懿親。宜居宗室之下。爲列傳之首。而在五賢之上。五賢之次。卽諸臣。皆取九經親親尊賢敬大臣之義也。今皆改正。
義例。移編穆脩於儒林傳。以其傳易學也。然陳摶爲宋初易學之首。而置之隱逸。則脩之爲儒林。無乃不可乎。且脩與柳開。倡國初之古文。丕變文軆。故今又移次於文苑傳柳開之下。
義例。葉適移編文苑傳。以其古文名世也。然有薦賢衛道之功。不可以一文人蔽之也。故今仍舊史。還於儒林傳。
義例。曾鞏,洪邁。移編文苑傳。鞏以文詞。邁以博洽也。肰二人俱位躋宰列。蔚爲名碩。不可但以文詞博洽與之。今依舊史。還次諸臣之列。
義例。刪卓行傳。以劉廷式,巢谷,徐積,曾叔卿,劉永一等。編於孝義傳之末。而積與永一。固有孝行。其餘三人。不可強附。舊史別立卓行。雖甚無謂。無寧仍舊之爲愈。故今正之。
義例。以丁謂,夏竦,王欽若,湯思退,史彌遠,史嵩之移次於姦臣傳。又以林持等三十餘人。一一類附。雖嚴修史之斷例。肰姦臣是何等名目。不可遽肰加之於古人。而矧又肰疑者。不必強論。庸瑣者不足深誅。故只存舊史姦臣。擧皆還之舊次。
義例。叛逆傳。合唐書叛臣,逆臣傳而名之。肰若曰叛臣雲爾。則固已爲逆也。不必合穪。亟遵舊史。
義例。九氏列於外國之上。蓋以俘降擯之也。肰九氏皆以中國之人。乘亂割據。已先於有宋開國之初。則後雖次第爲宋所幷。固不可比列於外國。今移次周三臣之上。
歷代年號之頻改。莫宋朝若也。一號之間。長短不齊。故本紀以外。年數之長者。稱幾年。䄵數之短者。稱初中末。若大事則不拘初中末。特書幾年。
列傳諸人。或有有字而無貫者。或有無字而有貫者。或有無字無貫者。只從舊史書之。不必強考於他書而塡補。
論斷之文。就舊史。或全用。或刪改。亦或別撰。而務從平易公正。若涉慘覈苛刻之論。一切革正。
仿綱目之思政殿訓義。備考之崇政殿編之例。卷下一一書尊賢閣編。
宋史筌遺民列傳
[編輯]謝翺字臯羽。一字臯父。福州人。父鑰。性至孝。通春秋。咸淳初。翺試進士不第。慨肰以古文。倡作宋鐃歌鼔吹騎吹曲。上太常隷之。德祐初。元兵陷臨安。丞相文天祥。開府延平。檄召勤王兵。翺傾家貲。卛鄕兵數百人來赴。遂署諮議參軍。及國亡。天祥被執。翺匿民間。室家喪亡。購得一子軍伍中。相與力作自給。屬繇役繁興。不堪廹辱。因委而出遊。獨攜天祥所贈端硯以行。歲壬午。天祥死節於燕。翺益悲不能禁。每行遊浙水東。逢山川,池榭,雲嵐,草木與天祥所別處及其時適相類。則徘徊顧眄。失聲慟哭。會稽王英孫,山陰徐天祐。延致遊士。賦詠相娛。翺往依焉。過姑蘇。望夫差之㙜。慟哭竟日。時西僧。犯諸帝陵。翺與唐珏,林德陽,鄭樸翁。潛謀收掩陵骨。爲作冬靑引。過禹窆。北嚮而哭。乘舟過蛟門。登候潮山。感夫子桴海之歎。則又哭。浦江吳渭。開月泉社。邀致邑人方鳳,永康,吳思齊。翺亦依焉。又立汐社而合之。蓋取晩而有信之義。至睦州。館於翁登家。登弟衡與馮桂芳。俱執弟子禮。又西至杭州。慕屈原。懷郢都。託興遠遊。自號晞髮子。又稱宋累者。歲庚寅。過嚴灘。有子陵臺。孤絶千丈。時天寒風急。翺持酒以登。設文天祥主於荒亭隅。再拜跪哭。酹酒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跪。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莫歸來兮關水。黑化爲朱鳥兮有咮焉食。歌闋。竹石俱碎。因作西臺慟哭記。語多廋人。莫詰其何謂。惟方鳳,吳思齊。深悲之。臺南有方干舊隱處曰白雲村。翺遂卜居。顧其友曰。死必葬我於此。翺耿介。不以貧累人。所居産薪炭。每秋暮。載至杭州易米。以其羨資。遊江海。訪前代故宲。後寓錢塘。娶遺民劉氏女。歲乙未。翺病革。謂其妻曰。吾去鄕千里交遊。惟方韶卿,吳子善輩。數人如兄弟。死必以赴。愼收吾文及遺骨以授之。卒年四十七。韶卿子善。卽鳳,思齊字也。於是鳳,思齊,方幼學,方燾,馮桂芳,翁登,翁衡。同葬翺於子陵臺南。殉以文藁。伐石表之曰。粵謝翺墓。初翺悲朋友道喪。思合同志氏名。作許釰錄。築亭勒石。期無忘。吳季子意。俱未果。至是鳳等爲建許釰亭於墓右。從翺志也。吳幼敏。祀翺於月泉精舍。翺倜儻有大節。閒居有憂色。語聲甚微。鬱鬱不平之氣。一宣於詩文。讀之使人悽愴。其志浩汗超越。視世事無足當其意者。獨嗜遊佳山水。所至卽造遊錄。持以託人。刻厲憤激。直欲起古人從之遊。不務諧流俗。意所不顧。萬夫莫回。談前朝事。輒悲鳴煩促。涕泗潸肰。或有苟合於當世而自謂得志者。輒憎翺。翺自若也。平居與同好。情甚骨肉。而嫉惡如讎。遍訪古老。所至滯留。類遊惰士至。講送編剗。輒不知寒暑飢渴。當其執筆。瞑目遐思。身與天地俱忘。所着有詩文集,唐補傳,南史贊,楚辭,芳草圖譜,天地閒集若干卷。嘗倣秦楚之際月表。作獨行傳及左氏傳續辨,歷代詩譜。皆未完。
方鳳字韶卿。浦江人。由太學生。授容州學正。治毛詩。陳宜中當國。禮下之。使其二子大登小登。受業。同鄕黃溍,柳貫。皆出其門。好奬拔人材。士有一善。未嘗不與之引進。國亡隱㞐不仕。時浦江吳渭。雅好客。遺逸。多往依焉。延鳳及謝翺吳思齊。開月泉吟社。鳳使其子肖。學春秋於翺。翺嘗留金華山中。歲暮。與鳳。爲文祭文天祥。共賦短歌行。以寄餘悲。翺與鳳。約爲異姓兄弟。平居不忍離。離輒復合。臥起食飮。相與語。意不能平。未嘗不撫膺流涕也。翺將死。語其妻。托其後事於鳳。訃聞。鳳與方幼學,方燾,吳思齊,馮桂芳,翁登,翁衡。會小罏峰。哭盡哀。遂具舟之西湖。將翺棺。歸葬於子陵釣臺南。著巖南集。
吳思齊字子善。麗水人。其學。本之外曾祖陳亮。由任子補官。攝嘉興丞。數以書。干用事者。言賈似道母喪。不宜賜鹵簿責文。及翁顧忌爭不力。猶不爭耳。又言御史兪浙。以論謝堂去職。宰相附貴戚。責言路。如朝廷何。遂忤似道。流寓桐廬。雖寒疾耳聾。遇事不以勢移。不以貧屈。自號歸全子。國亡。有勸之仕者。輒謝曰。處子已嫁。不能更二夫也。與謝翺方鳳。客於浦陽吳渭家。爲江源講社。日夕吟哦不自休。情逾兄弟。終始無變志。著歸全集。
吳渭字淸翁。浦江人。仕義烏令。退居吳溪。多延接故老遺民。謝翺,方鳳,吳思齊。皆往依焉。渭開月泉吟社。遍諭遠近人士。以春日田園雜興爲題。定殿最。一如科擧法。共得二千七百餘卷。中選者二百八十人。首爲羅公福。卽三山連文鳳。次馬澄翁。卽義烏馮澄。次高宇。卽武林梁相。各贈貽有差。一時傳爲盛事。渭子幼敏。字功父。登亞榜進士。嘗師事翺。使其子貴。受春秋於翺。渭弟謙。字仲恭。與翺同年生。開江源講社。使其子似孫。從翺遊。及翺死。謙爲墓誌。幼敏捐田。祀於月泉精舍。時有嚴侶者。字君友。光三十世孫也。嘗從翺遊。與社中友。爲築許釰亭於翺之墓前。
鄧牧。錢塘人。通莊列諸書。嘗居餘杭之洞霄宮。經月不出。四方名士。以文字請者。踵相接。非其人不與之接。遇謝翺於會稽。爲方外友。牧謂文章當出胷臆。自成一家。而翺記聞優贍。必欲中古人繩墨。相與論文不合。及見牧所爲文。翺起謝曰。公不肯區區有所模擬。然法度高古。殆天才也。牧因爲言。杭大都會。文士輩出。盍往交之。翺遂挈家。寓錢塘牧。薄遊山水。時翺病篤。望牧不至。作詩懷之。蓋絶筆也。牧歸悲惋不已。誄之曰。上世之士以文顯。而君窮於文。痛哉臯父。著有洞霄之志。
鄭思肖字憶翁。連江人。父起。字叔起。號菊山。爲安定和靖二書院山長。淳祐中。鄭淸之再爲相。起憤然曰。端平出師。兩京之敗。皆淸之誤國之罪。卽登其門。大罵曰。端平敗相。何敢再壞天下耶。淸之怒。執起及其妻子下獄。京尹趙與𢤉越一夜。俱縱之。起後與賈似道論得失。累忤其意。又伏闕駁姦相史嵩之。其正直皆類此。思肖入太學。應博學宏詞科。虜兵南下。叩閽上䟽。辭甚切直。不報。國亡。自號所南。蓋寓意不北面於他姓也。隱居吳下。坐必南向。歲時伏臘。輒野哭。南向再拜。不與北人往來。或於人坐中。見有語音異者。輒引去。人亦不爲恠。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穴下。則爲大宋字也。性愛竹。嗜餐梅花。工畫墨蘭。輒不畫土根曰。地爲他地矣。不妄與人畫。邑宰強求之。思肖怒曰。頭可斫。蘭不可畫。趙孟頫才名重當世。思肖惡其託附於虜。遂與之絶。孟頫數往候之。不得見。歎息而去。癖於詩。不與人唱和。辭多激烈。輒高吟淚下。若不能一日生。寡與人合。獨往獨來。或哆口不語。瞠目高視而僵立。衆周匝指笑。亦不顧。破衣垢貌。囈語若有所求而不獲。嘗曰。衆人所行。我不行。衆人所不行。我行。固知取罵於世。然卒莫之能改。又曰。堯舜之聖。非吾君也。況於湯武乎。又況於非湯武者乎。嘗撰臣子盟檄二篇。其畧曰。國家大讐未報。天下大迷未寤。我心大憂未釋。生非所愛。死非所畏。父敎於昔。母諭於今。不得不大一擧而殛賊。於以正天地之大位。於以開日月之新光。古今忠臣義士英壯激烈。高風凜然。吾亦人也。寧獨不能爲歟。坐視君上蒙大難而不救。又棄父母所育之身。化爲犬羊。生不得爲全人。死又不得全歸。啣寃痛於罔極。何忍負吾君。何忍負吾父母。蓋日望中興。託之空言如此。思肖嘗謂人曰。今無君父。世皆爲賊。我當爲天地斯道之主。主也者。主綱常於無窮也。人或笑之曰。豈少君一人哉。思肖厲聲曰。正少我一人。爾宲萬萬不容。不出爲斯道立極。非不知賊之刀鋸之痛。肰痛有甚於刀鋸者。寧忍避一身之微痛。不救天下之至痛也哉。思肖祭忠臣文天祥,陸秀夫,李庭芝,陳文龍,單公選,趙與擇,李芾,馬曁,姜才,趙淮,趙昴發,夏椅,王安節,阮正己。其文有曰。寧受極痛。不敢犯義。大勇無死。與天吐氣。如水在地。如日行空。無所不及。有禱必從。國運未亨。深抱不平。飮恨結石。當胷而橫。願卛厲鬼。千萬億兵。風聲鶴唳。草木人形。一戰萬勝。覆載淸寧。庶幾斯民。不盲其生。其爲文。輒斥元人曰賊。虜曰韃靼。多記革世時事。史所不載與所著諸文。合以名之曰心史。錮之以鐵。藏於此禪寺井中。以冀後世之或見。晩年潛心性命之學。卒年七十八。
羅公升字時翁。永豊人。大父開禮。爲武岡敎授。文天祥開督府於閩廣。號召勤王兵。辟開禮。授安撫使。兵敗被執。不食死。公升少有才畧。以軍功。爲本邑尉。傷大父死節。傾家貲。北遊燕趙。與宗室趙孟榮。圖復宋室。知勢不可爲。渡錢塘江。作吊胥濤賦以自寓。著有滄洲集。劉辰翁稱其詩抑欝委折。情辭悽悵難言之義多焉。弟宗仁。亦不仕元。父死。廬墓哀泣。不御酒肉者七年。
程楚翁。婺源人。德祐末。虜兵入臨安。江東列郡皆下。楚翁結死士。謀復郡城。事洩被執。榜掠幾死。賄守者得脫。遂從謝枋得於閩。及枋得被執。楚翁無所依。死於逆旅。
陳㝱立。名植。以字行。漳浦人。淳祐進士。督嶺南兵馬。祥興帝航海。㝱立以舟師應援。後又馳檄諸蠻。圖立宋。後聞張世傑覆舟。變姓名。匿九候山。臨死。命葬海濱曰。猶可南望崖山也。弟格。爲監簿。國亡死之。
唐珏。字玉潛。會稽人。號雷門。家貧。聚徒授經。供甘旨。養其母。江南釋敎緫統楊璉眞珈者。西番僧也。怙恩橫肆。歲戊寅。卛徒役。先發寧宗理宗度宗楊後四陵。攫其珠寶。復發徽欽高孝光五帝。幷孟,韋,吳,謝四後陵。焚其胔。棄骨草莾間。珏時年三十二歲。方客於王英孫家。聞之哀情亟。貨家具。執券行貸。得白金二百星。仍具酒餚。邀里中少年數輩。狎坐轟飮。酒且酣。少年起請曰。若是將何爲。珏慘肰。且以告收瘞陵骨。衆謝曰。諾。或曰。事露當奈何。珏曰。今四郊多暴骨。取竄以易。誰復知者。乃斲文木爲凾。複黃絹爲囊。各署某陵。夜半分授而散遣。遂蕝地以藏。爲文以告。詰朝。仍出酬白金。且戒勿泄。未幾。眞珈裒陵骨。雜置牛馬枯骼中。建塔杭故官以壓之。名曰鎭南浮屠。杭民悲戚。不忍抑視。了不知陵骨之猶存也。元主遂命眞珈。以宋陵墓所獲金銀寶器。修天衣寺。珏又於宋常朝殿。掘冬靑樹。移植於所藏土堆上。作冬靑行二首以識之。每歲寒食。輒私往祭酹焉。惟粵人謝翺。永嘉林德陽。平陽鄭樸翁。會稽王英孫。宲謀其事。珏一日。忽若將絶者。良久始蘇曰。吾見一王者。命之曰藉爾掩骸。其有以報。錫爾伉儷及子三人田三頃。後有治中袁俊齋者。邀珏爲子師。因問曰。吾渡江。聞有唐氏。瘞宋諸陵骨。子豈其宗耶。左右指珏曰。此良是。俊齋拱手納拜。特加敬禮。爲之聘故國之公女。給故國之公田。後得三子。一如所夢。
王英孫字才翁。會稽人。少保克謙子。仕將作主簿。自號修竹。與山陰徐天祐。並爲衣冠避難者所宗。英孫延致四方遊士。賦詠相娛。與粵人謝翺友善。楊璉眞珈之發諸陵也。唐珏,林德陽諸義士。會於英孫家。協謀收掩陵骨。工畵墨竹蘭蕙。雅潔不凡。如其人品。
林德陽字景煕。亦曰景曦。或曰名景煕。溫州人。太學生。仕禮部架閣。客於會稽王英孫家。會楊璉眞珈。發諸帝陵。竊其寶器。棄餘骸於草莾。人不敢收。德陽與同捨生鄭樸翁等。感憤不已。相卛爲採藥者。或爲丐者。背竹籮草囊。手持竹夾。匍匐草間。遇物卽拾投籮囊中。又鑄白金。作小牌百十。繫腰間。潛賄西番僧曰。今收陵骨。他不敢望。願得高家孝家斯足矣。番僧左右之。果得兩朝骨。爲兩凾貯之。又聞理宗顱骨。爲虜人投湖水中。出錢購漁人。求之。幸一網而得。並與唐珏所收者。託言藏佛經。遂葬於蘭亭。植冬靑樹以識之。或雲。德陽所收。歸葬永嘉。著有白石樵唱集。詩悽咽悲惻。與謝翺相表裡。
鄭樸翁。字宗仁。溫州人。咸淳末。上舍釋褐。歷官國子正。國亡。諸陵被發。與友人林德陽同謀。收陵骨。歸隱薌山瀑下。山陰王英孫特延賓館。敎授子弟二十餘年。林德陽銘其墓。有精衛塡海。憑霄銜土之句。
王炎午。字鼎翁。廬陵人。爲上捨生。少時負氣節。會文天祥起義兵。炎午詣軍門論事。天祥欲授之職。以母病辭。事母至孝。三十年不懈。尋遭母喪。廬墓三年。國亡。終身不仕。天祥被執過靑原。炎午恐其遲回。或隳前節。作生祭文。徧張驛道。以速其死曰。嗚呼。大丞相可死矣。華元踉蹌。子胥脫走。丞相自敘死者數矣。誠有不幸。則國事未定。臣節未明。今鞠躬盡瘁。則諸葛矣。保捍閩廣。則田單卽墨矣。倡義勇出。則顔平原申包胥矣。雖擧事無成。而大節亦無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執。涉日踰時。就義寂寥。聞者驚惜。豈丞相尙欲脫去耶。尙欲有所爲耶。昔東南全盛。不能解襄圍。今以亡國。一夫而欲抗天下。南北之勢旣合。天人之際可知。今無可爲。臣皆爲執。臣子之於君父。臨大節決無難事。可爲則屈意忍死以就義。必不幸則仗大節以明分。故身執而勇於就義。當以杲卿張廵爲上。李陵降矣而曰欲有爲。且思刎頸以見志。其言誠僞。旣不可知。況形拘執禁。不及爲者十八九。丞相之不爲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遲回。日久月積。丞相不死。當有死丞相者矣。丞相何所俟乎。以舊主尙在。未忍棄捐也。蜀王衍旣歸。唐莊宗全其宗族。未幾。信伶人景進之計。衍族盡誅。不可畏哉。炎午晩進也。前成均之弟子員。進而父沒。退而國亡。丞相起兵次鄕國。時有少年狂子。持斐牘叫軍門。丞相察其憂憤而進之。憐其親老而退之。非僕也耶。痛惟千載之事。旣負於前。一得之愚。敢默於後。進薄昭之素服。先元亮之輓歌。願與丞相商之。廬陵非丞相父母邦乎。趙太祖語孟昶母曰。勿戚戚行。遣汝歸蜀。昶母曰。妾太原人。願歸太原。不願歸蜀。契丹遷晉。出帝及李太后,安太妃於建州。太后疾亟。謂帝曰。我死焚其骨。送范陽僧寺。無使我爲虜地鬼也。安太妃臨卒。亦謂帝曰。當焚我爲灰。向南颺之。庶遺魂得返中國也。彼婦人。尙眷眷故鄕。不忍飄棄仇讐外國。況忠臣義士乎。自梅嶺以出。縱不得留漢廐而從田橫。亦當吐周粟而反孤竹。廬陵盛矣。科目尊矣。宰相忠烈。合爲一傳矣。舊主爲老死於降邸。宋亡而趙不絶矣。不肰。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噴鼻死。排墻死。盜賊毒蛇猛獸死。輕一死於鴻毛。�一簣於泰山。或拘囚而不死。或遺舊主憂。縱不斷趙盾之殺君。亦將悔伯仁之由我。則鑄錯已無鐵。噬臍寧有口乎。嗚呼。四忠一節。待公而六。爲位其間。聞訃則哭。及天祥遇害。張千里持天祥骸骨歸。炎午大慟。復爲文祭之。著吾汶稿梅邊集。
張千里。字毅父。或曰名毅文。字子載。廬陵人。丞相文天祥之友也。天祥旣貴顯。屢以官辟不就。及天祥被執北去。千里與之偕行。旣至燕。寓於囚所側近。日以美饌饋。凡三載始終如一。潛製一櫝。天祥旣被殺。遂櫝藏其首。復訪求天祥妻歐陽氏於俘虜中。俾收其屍焚之。千里因拾其遺骨。襲以重囊。與櫝南歸廬陵。付天祥家葬之。
鄧郯。字光薦。亦字中甫。因號中齋。廬陵人。官禮部侍郞。文天祥客也。郯隨駕至崖山。軍潰。郯赴海。虜兵拯之。與天祥。俱出嶺。別於建康。以義行著。嘗賦鷓鴣詩。寓其意。千里旣齎歸天祥遺骸。天祥子忽夢天祥怒雲。繩鋸髮斷。明日起視。果有繩束髮。劉辰翁紀其事。贊天祥畫像。郯又贊之曰。目烱烱兮踈星曉寒。氣欝欝兮晴䨓殷山。頭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嗚呼曾謂斯人。不在世間。郯嘗曰。天祥奉詔勤王。累躓而愈奮。故其軍日敗勢日蹙。而歸附日衆。從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雖人心嚮中國思趙氏。亦由天祥之神氣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張慶之。字子善。建康人。少有志操。及長。棄擧子業。出入經史百氏。精思積年。擬太玄。作測靈。又撰孔孟衍語。絶意仕進。好爲山水遊。且謂沈冥似海。峻厲似峯。因號海峯野逸。倣五柳先生傳。作海峯遺民傳。以伯夷蔣詡陶潛司空圖自況。時人尙其狷介。初文天祥知平江。慶之齒諸生之列。洎國亡。集杜詩。備述天祥平生大節。著有海峯文編。
滕塛字仲復。婺源人。嘗得文天祥所書過金陵驛詩。懸於堂。日焚香拜泣。過西湖。拜岳飛墓。賦詩以攄憤鬱。時人稱其爲學會朱,陸而得其同雲。
衛富益。華亭人。國亡。日夜悲泣。設壇爲文。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聞者隨淚。門人私謚正節先生。
許月卿。字太空。又字宋士。婺源人。父大寧。有學行。嘗敎月卿曰。段秀宲。笏擊朱泚。顔杲卿。面折祿山簡策。有光。精爽如此。推爾英烈。追配古人。此高宗皇帝御製。李若水贊也。爾其識之。月卿學於魏了翁。有志當世。以軍功。補校尉。廷對忤史嵩之。後登第。復卛三學諸生。伏闕論權相。理宗目爲狂士。歷官浙西運幹。時賈似道當國。月卿試館職。言不合。罷去歸故里。閉門著書。從遊者衆。德祐初。欲以月卿。督師御虜。未幾。國亡。深居一室。製衰服哭。但書范燦寢所乘車數字。不言幾十年。雖言。亦如病狂。卒年七十。謝枋得嘗署其門曰要看今日謝枋得。便有當年許月卿。人稱山屋先生。
汪炎昶。婺源人。受學於許月卿。隱居讀書。衣冠動作言語禮度。猶肰宋人也。執匕伏枕。不暫廢誦習。遂淹貫宏博。其敎人。步庭陞階。具有條序。後生小子。見炎昶咸以爲前代遺賢。而炎昶亦自言曰。吾古逸民也。學者稱爲古逸先生。家貧事母孝。母年八十有九。而炎昶亦老。進食奉水。必躬自爲之。及疾病。整冠坐斂手逝。炎昶相從孫嵩遊。
孫嵩字元京。休寧人。貌恠奇。趣向幽潔。以薦入太學。國亡。悲不自勝。歸隱海寧山中。自號艮山。誓不與世接。杜門賦詠。
李如䨓。臨武人。自號月溪逸士。國亡。隱居力學。恥學擧子業。嘗曰。予宋之遺老也。雖未委質。忍事異姓。凡有作。直紀歲。不題元年號。
吳欽。休寧人。補府學敎授。國亡。題其所居之屛曰。殷周雖代。而首陽自存。晉宋雖更。而陶徑自若。
陸霆龍。華亭人。咸淳進士。國亡。棲隱講授。衣冠不易。嘗自贊畵像曰。勤勤劬劬。耽嗜慕悅而不舍者。聖賢之書。趑趑趄趄。畏懦退縮而不敢者。勢利之途。或者見之而指笑。此必抱遺經行古道之士。
李士華。崇仁人。國亡。人皆着方笠窄袖。士華獨深衣幅巾。人以爲迂。士華曰。我古國之人。義當然耳。
曹應符。華亭人。謹身飭行。鄕里推重。景定進士。官廸功郞。國亡。隱居不仕。族人光遠。亦進士。官軍器監簿。國亡。衣冠不改。人稱大頭巾相公。
王漢老。仕至知明州。國亡。誓不過江。不入城市。以壽終焉。
眞山民。不傳名字。亦不知何許人。但自號山民雲。李喬歎以爲不愧廼祖西山文忠公。由是知其姓爲眞氏。嘗痛恨身値亂亡之世。深自湮晦。世無得而稱焉。人或比節於陶淵明。惟所至。好題詠。流傳人間。然皆探幽賞勝之作。未嘗有酬應語。
潘音。字聲甫。新昌人。甫十歲。聞崖山之變。昏迷不食者累日。見長者談崖山事。輒涕下。及長。絶意進取。衣服禮節。皆因前代。綴野蔬以自給。或勸之曰。夷齊尙矣。陶淵明雖爲晉守節。未嘗不食粟。今何自苦乃爾。於是。躬耕世田十餘畒。非其力不食。相從吳澄學。澄以薦召欲行。音止之不從。遂築室南洲山中。扁其軒曰待淸。隱居不出。居間感憤。形之賦詠。廉訪使檄。使之應召。音固辭歎曰。泉石痼肓。非其時莫可療也。乙未歲卒。年八十六。時明太祖皇帝已渡江。取太平路。待淸之兆。始符矣。
章鑄。字子壽。吳興人。仕爲修職郞。讜直敢言。國亡。歸隱於家。元主召之。不就。自以世食宋祿。未嘗北向。宋人之仕於元者。鑄皆絶之。不與往來。
陳存。湖州人。歷官侍御史。國亡。元朝七徵不起。絶糓旬有四日而卒。
袁士元。鄞縣人。父鏞。咸淳進士。虜兵至。鏞詣軍前。責以大義。遂見殺。後士元薦爲國史檢閱官。不就。
謝國光。華亭人。咸淳鄕貢。國亡。程鉅夫薦之。輒杜門稱疾。
陳深。字子微。平江人。國亡。閉門著書。或以能書薦之。潛匿不出。自號淸全。著讀易編,讀詩編,讀春秋編。子植。字方叔。有孝行。屢辭召不起。善畫工詩。自號愼獨癡叟。
胡幼黃。字成玉。咸淳末登第。時伯顔入冦。宋之取士迄於此科。壯元王龍澤。榜眼路萬里。探花卽幼黃。時有三不得之說。謂龍在澤。飛不得。路萬里行不得。幼而黃醫不得。授節度推官。國亡。退隱於家。元搜求遺士。幼黃避隱不出。
胡次焱。字濟鼎。婺源人。咸淳進士。官貴池尉。元兵南冦。脫身歸家。以易敎授鄕里。或以仕進招之。次焱作媒嫠問答詩以見志。
孫潼發。桐廬人。咸淳進士。官軍器幹辦公事。國亡。避地萬山中。程鉅夫以潼發應遺逸。辭不起。
方逢振。字君玉。逢辰弟也。景定進士。歷官太府寺主簿。國亡。退隱於家。元主詔程鉅夫。起爲淮西按察僉事。辭不赴。講學於石峽書院。學者稱山房先生。
堯允恭。字克遊。海陵人。咸淳鄕薦。國亡。專意經傳。江浙行省。兩檄充濂溪東川書院長。皆不赴。安貧樂善。自號觀老人。世嘗稱其古心絶俗。淸氣逼人。
陳應麟。字天祺。鄞人。元主徵之。謂使者曰。吾祖宗世爲宋臣。不忍食異姓祿。固辭不起。
汪復。字師顔。婺源人。寶慶進士。通判楊州。致仕。部使者勸仕。復愀然曰。亡國大夫復。踽踽爲世用耶。
殷澄。字公源。華亭人。元兵入華亭。將屠之。澄奮言不顧。虜將感而止。全活以萬計。伯顔聞而義之。授總管。澄卽棄去。野服。隱居放浪九峯三泖間。
吳定翁。字仲谷。臨川人。淸修文雅。薦辟相望。終身不動。嘗曰。士無求用於世。惟求無愧於人。
游汶。字治望。德淸人。咸淳進士。歷官福建提刑。賈似道當國。汶與論事。忠誠懇懇。國亡。隱居。蒲大全薦爲福建路總管。固辭不就。嘗大書衣背雲前宋提刑。今爲百姓。
欽德載。吳縣人。仕計議官。國亡。不肯送降欵。元兵生致之。欲授以官。德載裂其版授書。卽遁隱碧巖山中。自號壽巖老人。
蔣捷。字勝欲。羨陽人。德祐進士。國亡。遁跡不仕。臧夢解,陸垕交薦其才。卒不就。平生著述一主義理。學者稱爲竹山先生。
鄭君老。字邦壽。長溪人。咸淳進士。國亡。徵書旁午。竟不起。學益篤。守益固。學者私謚之曰靖節先生。著有五經解疑,梅壑集。
陶椿卿。字均壽。定海人。以禮經。魁鄕試。覆試俱魁。父卒。廬墓終身。元初被選擧。力辭不起。鄕邦異之。
危復之。字見心。撫州人。太學生。師事楊漢。博覽群書。好讀易。工於詩。累被徵辟。皆不起。隱於紫霞山中。學者私謚貞白先生。
黃淼。字水心。甌寧人。通經史百家。景定中鄕薦。國亡。不仕。隱於天湖山。築室數椽。四圍植柏。每自愧不能如夷齊之餓死。著有正一齋集。
吳龍翰。字式賢。新安人。咸淳鄕薦。授編校國史院宲錄。國亡。不仕。築三層樓。終日吟嘯其中。樓前有古梅一樹。遂自號古梅。
姚獬孫。字應獬。慈谿人。官國子學錄。正身率下。勤於啓廸。博學淸介。國亡。不仕。退隱雙峯。有雙峯集。
陳汝達。䨓州人。國亡。隱居不仕。病將死。預刻碑曰有宋陳四五公之墓。囑其子曰愼勿改也。
汪庭桂。字秋芳。婺源人。擧進士。國亡。絶意仕進。授之以官。以終養父母。辭不就。士大夫高之。
倪文一。字元芳。福安人。咸淳進士。官淸流知縣。國亡。隱居。徵辟不起。嘗有詩曰。編籬已種淵明菊。
兪德鄰。字宗太。丹徒人。性孝友。樂施與。博學多識。咸淳進士。以文章。負重望。元兵劫質軍中不屈。卒全其身以歸。行省交辟。皆不就。優遊林園。能保晩節。著佩韋集。建陽熊禾。稱其詩閒雅沖淡中。有發揚蹈厲之意。其軆要皆關綱常。不可與詩人文士例論雲。
張山翁。字君壽。其先普州人。景定進士。德祐初。爲荊湖宣撫幹官。鄂守張晏肰。議納欵。山翁以書責之。晏然旣降。山翁被執不屈。行省官賈思貞。義而釋之。後居黃鵠山。聚徒敎授。著南紀緇林集。
詹應陳。字俊卿。擧進士。調衢州戶曹。虜兵南下。三宮赴北。應陳爲虜所獲。使治馬芻。虜帥欲任以行軍書記。應陳辭而不善書。因逃歸。琴書自娛。有薦之者。應陳辭曰。山林之士。避名久矣。服儒衣冠而効羝乳。吾不爲也。
黃申。井硏人。開慶進士。調樂安丞。虜兵拔撫州。樂安令卛其僚屬。聯署降狀。申獨抗不往。吏民強舁之。申陽死。令亦無如之何。申有惠愛。至暮。吏舁置中堂。得免。遂去隱巴山以終。
牟巘。字獻之。湖州人。學士子才子。擢進士。官至大理少卿。當國亡之際。巘已老退不任事矣。與其子應龍。自爲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於諸經。皆有成說。惟五經音攷。盛行於世。當時遺民故老。伊憂抑鬱。每托之詩篇。以自明其志。若謝翺林德陽之流。邈乎其不可攀。至若仇遠戴表元輩。猶不免出爲儒師。以升斗自給。巘以先朝耆宿。皭肰不緇。巋然爲後生之所矜式。著陵陽集。程端學爲之序。謂其出處。有元亮之大節。不當徒以詩律求之也。應龍初辭。留夢炎之招。後爲上元主簿。君子惜其前貞後黷雲。
王昌世。字昭輔。鄞人。尙書應麟子。恩補承務郞。未及仕。國亡。應麟杜門不出。朝夕取經史。講解論辨。昌世甫十歲。孝友。怡怡聽受。殊聞異見。無不究悉。應麟所著撰。昌世搜輯考訂。贊助爲多。蓄書萬卷。燬於火。露鈔雪纂。至忘寢食。書以復完。
洪希文。字汝質。莆田人。父德章號吾圃。以貢士。爲興化敎諭。會兵亂。父子同居萬山中。朝晡盂飯。燒芋咬菜。相倡和。無慍色。德章有集曰軒渠希文。有續軒渠集。
陳敬叟。字炳然。臨武人。博學能詩文。咸淳進士。官耒陽學錄。德祐北行。遂與其子章伯。隱居不仕。益肆力於詩文。有巽溪集。章伯字奎龍。義不事元。棄擧子業。濶略不治生業。茅屋數椽。室中釜盎。無一完器。惟閉門讀古書。著巽溪嗣藁。
劉準。鄞人。當宋末。知國事日非。隱居敎授。絶意仕進。學者稱爲南窗先生。子汝舟。字端父。確守父訓。平居無戱言惰容。郡之名士。相繼來居。一時林下衣冠爲盛。
胡仲霖。高安人。國亡。恥食先祿。與其子希。俱隱遁。潔身以終。
汪灝。字季夷。弟瀚。字幼海。奉化人。父懋卿。與弟森卿。國亡。俱杜門著書。灝瀚傳家學。治易春秋。躬耕孝養。灝從海陰陳嵩伯講學。著有蠟㙜集。灝先卒。瀚爲馬稱德所薦。授衢州路學錄。辭不赴。
陳桂孫。茶陵人。父天福。歲凶發廩。平糶貧不能糴者。輒周之。後桂孫及弟。蘭孫俱登第。慕義樂施。有父風。遭國亡。不復祿仕。營東山書院。爲終身計。博學好古。輯文選補遺。
趙必漣。字仲連。崇安人。開慶中。以父蔭。當補官。不受。築室黃栢里。自號山泉。植梅數百株。名其居曰梅花莊。與弟若𣙀。觴詠其中。精於醫。有倚梅吟稿。若𣙀。字自木。山水間遇會心處。輒數日。
梁棟。字隆吉。湘州人。登第調仁和尉。入帥幕。聲名藉甚。國亡。歸隱武林。弟柱。字仲砥。入茅山。從老氏學棟往依焉。遭詩禍。名益著。江東人士。從者甚衆。蓋遺民之皭肰者也。
應本仁。字本立。鄞人。以家世爲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禮。喜施與。慷慨有大志。嘗慕范仲淹。䂓建義莊。刱屋五十間。割慈谿腴田五十餘畒。收其歲入。賙其親族裡黨之貧者。與昏姻喪葬之不能擧者。又建義塾。延召師。訓導親族裡黨之子弟。供膳服用。悉有常制。時其出納。定其條約。使後孫世守之。
岐裕齋。解州人。逸其名。國亡。隱居。以學行。聞於世。時人稱裕齋先生。嘗於所居西南。建孔顔曾燕居堂及學舍。歲時率鄕人。修祀事。習禮儀。敘鄕飮敎樹。畜敦行藝。
貢士濬。力學尙節。國亡。不仕。嘗建義塾。以待四方學者。鄕人尊敬之。
汪宗臣。婺源人。入元不仕。孝友天至。子姓同居。庭無間言。
趙孟堅。字子固。海鹽人。系出安定郡王。寶慶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修雅博識。工詩文書畵。船載琴書尊勺。箕踞歌離騷。旁若無人。縣令梅黻到船求謁。孟堅飛棹而去。黻佇立𡵫上曰。名可聞而身不可見。殆謂先生歟。從弟孟頫。自苕中來訪。孟堅閉門不納。夫人勸之。始令從後門入坐定。問弁山笠澤。近來佳否。孟頫曰。佳。孟堅曰。弟奈山澤佳何。孟頫慚退。便令蒼頭。濯其坐具。
趙孟頖。字景魯。秀安僖王六世孫也。居吳興。年四十。蔭補承務郞。轉官高郵軍判官。國亡。浮沉里閭。不求仕進。性重厚寡言。日以翰墨爲娛。手書九經一過。喜與名僧遊。明窗凈幾。焚香瀹茗。四時花草。婆娑愛賞。欣肰自得。其妻故吏部尙書陸德輿之女。德輿亦遺老也。
趙文孫。字道鳴。初名必𩐨。商王九世孫。居晉江。咸淳中恩賜出身。除長樂縣主簿。國亡。遂易今名。不接流俗。專以講誨爲事。
趙偕。字子永。魏王廷美之後。自以前代宗室。不求祿仕。隱於大寶山。學者稱爲寶峯先生。
趙孟僴。黃巖人。宗室也。嘗師劉辰翁。文天祥開府浙西。辟爲從事。僅五十日而軍敗。孟僴遂爲道士。又爲僧。自號三敎遺逸。著有山河汗漫集。
文天禎。廬陵人。天祥兄也。寶祐間鄕擧。署廣濟學諭。造士有方。以天祥死節。不仕元。遂居廣濟。家世儒業。
文應麟。天祥孫。倜倘尙氣節。景定中。隨其叔璧。守惠州。璧降於元。應麟。恥之。攜二子。遁於東莞之東渚。子孫爲名族雲。
劉揚祖。字弘宗。慈谿人。景定進士。爲崇文院校書郞。時賈似道執政。人皆爭附。揚祖獨挺肰言事忤旨。斥外。後知將樂縣。又言時政。斥外。遷刑部員外郞。似道事土木。求珍玩。揚祖又䟽論之。見國事日非。歎曰。大事去矣。始有隱遯之意。逾年而國亡。改冠服。哀慟不自勝。元主下詔求賢。揚祖不忍聞。遂徙家雲湖山。墾田給食。自號介白散人。以示不臣於元。
何夢桂。字巖叟。淳安人。咸淳進士。歷官至太府卿知國事不可爲。引疾去。元朝累徵。不起。築室小酉源。自號潛齋。深於易。爲詩淳樸。志節皎然。有潛齋集。
王鎡。字介翁。括蒼人。嘗爲縣尉。元兵陷臨安。棄官歸。隱湖山。結社賦詩。憤悶形於詩。如靑松秦世事。黃菊晉人心。亦不失風人之旨。
黃仲元。字善甫。績子。咸淳中登第。陸秀夫薦充益王府撰述官。累除至福建參議官。皆不赴。國亡。改其名字曰淵天叟。自號韻鄕贅翁。窮㞐稽古。深入理奧。年八十二卒。著有四書講稿,經史辨疑。
孟文龍。字震翁。吳人。昭慈太后爲世侄孫。嘗爲浙東提擧。虜兵來侵。文龍奮激。與守臣議不合。遂返故里。國亡。不出戶庭者三十年。著易解大全。
徐俊。字英文。德淸人。以明經。爲國子生。咸淳中。卛六館諸生。請斬賈似道。䟽三上。不報。國亡。遁於林野。累召不起。語及宋故。輒泫肰流涕。私謚安節先生。
葉夢䲜。建安人。應聘赴臨安。少帝北行。遂隱於西甌。講學爲事。著經史要旨。
伍典章。汴人。失其名。德祐初。爲翰林典章。虜兵陷臨安。庶官奔散。典章扈從端宗。至崖山不去。國亡。遯居縣之西鄕文章裡。
文天錫。字純正。金壇人。五與鄕薦。官寧國主簿。辭不仕。宋亡。隱四平山中。皓首窮經。著述甚富。
金履祥。字吉父。蘭谿人。補太學生。博學篤行。不事進取。以匡濟爲任。師事何基王柏。會襄樊圍急。國勢阽危。履祥進牽制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趨燕薊。則襄樊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歷歷如覩。朝廷不能用。德祐初。起爲史館編校。辭不就。國亡。履祥以宋室遺民。孤節自矢。屛居金華山中。寄情嘯詠。窮約以終。宋亡以後。所著文章。止書甲子。名其集曰亂藁。季子有俊才而夭。履祥甚悼之。又名其集曰噫藁。因題之曰自丙子之難。而生前之望觖。自壬辰之慽。而身後之望孤。曰亂曰噫。所以誌也。著通鑑前編。臨終。戒其子曰。吾嘗三十餘年用心於此書。所得之學。亦略可見。吾且沒。當使許謙。錄成定本。此子他日必能傳之。卒年七十二。
許謙。字益之。金華人。父觥。淳祐進士。謙生數歲而孤。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稍長。受業於金履祥。先是。何基學於黃幹。傳於王柏。履祥學於柏。而謙傳履祥之學。世稱爲四贒。推原其統。接於朱熹雲。薦之者章數十上。而終莫能致。隱居金華山。不出里閭四十年。浙東廉使王繼學。嘗訪謙。稱淸氣逼人可畏。明日薦之。有錄其擧文至者。謙方講說。目不一視。及門者甚衆。獨不授科擧之文曰。此義利所由分也。卒年六十八。門人稱白雲先生。著有四書叢說,詩名物鈔。
陳天端。字德修。臨海人。侍郞公輔之後。咸淳進士。師事王柏。志潔行廉。爲金華令。有能名。隱遯林壑。詩文極高。效陶淵明。只書甲子。
黃超然。字立道。黃巖人。王柏門人也。兩與鄕貢。國亡。不仕。築四淸道院居之。深於易。著周易通義發例,或問釋蒙等書。
於石。字介翁。蘭谿人。貌古氣剛。喜談諧。業詞賦。自負甚高。年三十而國亡。隱居不出。其詩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爲山林曠士也。自號紫巖。金履祥序其集。
徐釣。字秉國。蘭谿人。以父任。爲定遠尉。國亡。隱居家。故多書盡讀之。至古今興亡之變。治亂之故。有慨於中。發爲詩歌。名曰史詠。許謙爲序。
熊禾。字去非。建陽人。咸淳進士。嘗從朱熹門人輔廣而學。博通五經。授靈武州司戶參軍。値國亡。刱雲谷書院。汲引諸生。以道自任。謝枋得忠義士也。嘗自誓曰。不見南朝。不著鞵。聞禾之名。自江右而至。共談宋亡之恨。因相與抱持而哭曰。今天下皆賊。不爲賊。惟足下與我爾。禾又刱鰲峯書院。改名鉌。字位辛。以自晦。嘗撰考亭書院記。有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之語。臨川吳澄。亦撰此記。聞而止之曰。江南有人矣。禾自號勿軒。亦曰退齋。著四書標題,易經講義。
胡三省。字身之。寧海人。博學能文章。寶祐進士。官朝奉郞。德祐初。賈似道出師。辟與偕往。言輒不用。及師潰。三省從間道歸。値國亡。隱居不仕。著資治通鑑音註及釋文辨誤百餘卷。德祐丙子。避地越之新昌。失其書。亂定。復購他本。爲之註。歲乙酉書成。卽元至元二十二年。而註中凡稱宋。皆曰本朝曰我宋。其釋地理。皆用宋州縣名。惟蓋牟城。註曰。大元遼陽府路。以宋無此地。不得已書之。
丘富國。字行可。建安人。嘗受學於朱熹之門人。淳祐中登第。爲端陽僉判。國亡。不仕。著周易輯解,經世補遺。
金若洙。字子房。體寧人。受學於程若庸。寶祐間鄕薦。官黔江縣令。國亡。歸築東園。隱讀其間。著性理字訓集義。
林應成。字汝大。咸淳中登進士第。歷官宗正寺主簿。國亡。隱居不仕。孫以辨。通易書春秋。尤善說詩。時以科目取士。以辨不求苟合。究心程朱之學。
丘葵。字吉甫。同安人。國亡。避居海嶼中。自號釣磯。風度凝肰。如振鷺立鶴。有志考亭之學。不求人知。著易解義,書直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周禮補亡。
劉友益。字樂三。永新人。國亡。卜築萬山間。杜門不與世接。著通鑑綱目書法。歷三十年而成。
程煥。字時可。豊城人。兩與鄕漕薦。入元不仕。著有易傳宗,書傳通,詩傳微。學者稱巏山先生。
繆主一。字天隱。永嘉人。太學生。嘗上書攻賈似道。國亡。隱居敎授。著易精蘊。
劉辰翁。字會孟。或曰。名會孟。廬陵人。大學生。廷試。因言濟王無後可痛。忠良戕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忤賈似道意。置丙科。江萬里薦居史館。又除太學博士。皆固辭。國亡。不仕。隱居求道。自號須溪。嘗題蘇李泣別圖雲事已矣。泣何爲。蘇武節李陵詩。
黃公紹。字直翁。邵武人。咸淳進士。自號在軒。國亡。隱居樵溪長齋奉佛。嘗曰。少時讀康節詩。有車書萬里舊山川之句。每恨此生。不見斯事。今四海一家。而余老矣。惟知北遊玄氷之上。問道於無爲而已。著韻會擧要。
錢選。字舜擧。號玉潭。霅川人。景定進士。元初。有吳興八俊之目。趙孟頫爲之首。而選亦與焉。及孟頫被薦。諸人皆附。取䆠達。選獨齟齬不合。流連詩畵。以終其身。
龔開。字聖予。淮陰人。少負才氣。博學好古。尤邃經術。甞與陸秀夫。同居廣陵幕中。國亡。節操愈益高峻。作文天祥陸秀夫傳。吳萊稱其不減遷固。而詩蒼老有力。開感時憤激。作宋江等三十六贊。因曰。江之所爲。雖不得自齒。然其識性有過人者。古稱柳盜跖。爲盜之聖。以其守壹而至於極處。若江者。爲庶幾乎。跖與江。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豈若世之亂臣賊子畏影而自走。所爲近在一身。而其禍未甞不流四海。嗚呼。與其逢聖公之徒。孰若跖與江也。
陰幼遇。字時夫。奉新人。登寶祐九經科。五世同居。國亡。不仕。著韻府羣玉。兄幼達隨字註釋。
李旬金。字仲和。號竹山。溧水人。以進士。爲無爲軍節制官。入元不仕。工書法。撰稽古韻存古正字編。
陳仁子。茶陵人。宋末應薦擧。不仕於元。博學好古。輯文選補遺。同時有王顯謨者。亦抗節隱鶩山。
宋秉孫。字彜父。建陽人。篤志厲行。博學能文。嘉定進士。官主管館閣文字。國亡。不仕。以賦詠自娛。
兪琰。字玉吾。吳人。寶祐中。以詞賦稱。國亡。隱居不仕。於書無所不讀。精於易。好皷琴。所著書千餘卷。
金應桂。字一之。號蓀壁。錢塘人。甞爲縣令。元初隱居風篁嶺。著書工書畫。性高亢。不肯爲人下筆。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錢塘人。以善琴。事謝後王昭儀。從三宮。留滯燕京。元主聞元量善皷琴。召使皷琴。一再行。駸駸有漸離之志。而無便可乘。遂乞爲黃冠南歸。元主許之。少帝及故駙馬楊鎭,丞相吳堅,留夢炎,參政家鉉翁文及翁,提刑陳杰,昭儀王氏宮人王淸惠,張瓊英凡二十九人。釃酒城隅。賦詩餞之。元量皷琴敘別。哀音促咽。莫不淚下如雨。元量長身玉立。修髯廣額。音若洪鍾。在燕日。訪文天祥於獄中。倡和詩。多記北遷事。少帝及故宮人。學於元量。皆工於詩詞。及南歸。往來彭蠡匡廬間。世莫測其去留。
何時。字了翁。樂安人。知興國縣。文天祥辟署帥府機宜。後歸鄕里。天祥開府南釰時。又起兵趨興國。復崇仁縣。未幾虜兵奄至。軍敗。削髮爲僧。竄跡嶺南。賣卜以自給。因號堅白道人。
杜濬之。字若川。明春秋。領鄕貢。革世後。感激自悼。矯行晦跡。寄食西峯僧舍以終。甞以詩述志雲。寧枉百里步。曲木不可息。寧忍三日飢。邪蒿不可食。
䨓思齊。字齊賢。臨川人。國亡。獨居空山中。去儒服。爲黃冠師。人稱空山先生。撰易圖筮通辨義。載於道書中。詩豪健有奇氣。
〈庚午春比隣之少年南應煥聲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