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靑莊館全書/卷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三 靑莊館全書
卷二十四
作者:李德懋
1809年
卷二十五

編書雜稿

[編輯]

武藝圖譜通志凡例己酉五月。命公及朴公齊家。同纂。詳見於附進說中。

[編輯]

韓嶠武藝諸譜六技一卷。並前後增。緫二十四技。賜名武藝圖譜通志。今旣蒐輯衆技。博引羣書。奄成一統。其於名例。若不改正。則本末易混。主客難辨。故倣大典通編例。隨其舊新。標以原增。其目則以小字書於下。其文則以大字標於上。旣標於上。則雖更端不爲疊標。互蒙上文。然後命名通志之義。始爲明晣若有辨証。小則句間。雙書案云云。大則別行。低一字書案云云。凡原增字案字。皆加匡白文。宏綱細目。悉稟睿裁。

博攷列聖朝建置軍門編纂兵書及內苑試閱。倣前史本紀。年經月緯。逐事排次。命曰兵技緫書。別爲卷首。但古今所紀。詳略不同。故無年者。只書某朝。無月則姑闕焉。內苑試閱之逐年疊行者。曰歲以爲例。參差不一見者。曰後亦如之。至若御苑御堂之或書或不書。槩從試藝日記。

兵技。不出刺,砍,擊三法。故今以搶,刀,拳三技。爲首。各以類從。交戰。出於倭釰。因以附之。馬才。近於擊毬。次其下。騎步冠服圖說又次之。各營技藝。傳授各異。作考異表。附於末。

參閱諸書器械圖式。或有制㨾可以取法。勝於今式者。則先圖華式。次圖今式。又有倭式。則次於今式。以備照式。

原書器械圖解。皆從戚書截出。而圖旁縱橫細書者。此編或展爲大書。故節略湊合之間。或有一二字倒揷更定者。取其語簡意完。

戚氏紀效新書。茅氏武備志。俱爲是編之表準。匪比他書之泛引者。故他書則曰某書。曰云雲。至於戚茅之書。特書戚繼光曰云雲。茅元儀曰云雲。匪曰卑之。以示慣串習尙之意。又撰戚茅小傳。載於卷首。俾人人知其事實。

採摭韓嶠事宲訓局緣起。合成案說一篇。載於技藝質疑之下。使前人創始之功。久而彌彰。

此書。欲使將領卒伍。人人曉暢。故或有僻字奧文。另註音意。至若人物輿地器用動植之倫。約畧註解。而平常者。不足費釋。稀僻者。不必強疏。用除繁蕪。務取淸簡。

槍制。宜審桿材。釰制。宜審鐵品。故古今各國桿木及煉鉄之法。幷次槍釰之下。以資擇用。

原書有藤牌。而今制無鏢槍。蓋刀鏢與牌相隨。然後可攻可禦。今附刀鏢於藤牌之下。

雖非今人所隷習。而如釰勢及棍法拳法。可資擊刺者。博攷諸譜。各次其下。

舊圖或有左右失勢長短違式者。今逐段審究。人物則別其衣紋向背。形名則辨其圖銹漆。

步軍冠服舊圖。依戚啚。帕首急裝。不解其色㨾。今皆釐改。

舊書所繪。各技步軍。一張一面。或二或三或四。人數不同。眩於究審。今則一張兩面。各作上下兩格。上格書各技之勢。下格繪人無過二箇。馬上諸技。依舊一面只一人。

圖在下而譜在上。譜說不得不隨圖分合。步軍則雖並立一面。而有別爲一勢者。必圈其譜。以別其第二人。如倭釰,千柳流,柳彼流,銳刀,擧鼎,點釰之類是也。其在初行。不與上文相連者不圈。馬軍則有連上文緫結之語。而文旣分屬。有若專屬下段者肰。如月刀左顧一揮下。有右顧一揮者。三次之類是也。此則又當連上文看。

舊譜有散圖而無合圖。今倣武備志諸勢緫譜例作譜。而武備志之圈書勢名者。悉代以圖。又依輿圖百里尺灋。承以棊盤影格。以均步法。

舊書緫譜。退則順書。進則逆書。殆有甚於貝葉之旁行。今悉圈其勢名。綴以墨線。隨其地勢。書其起終。使縱橫環轉。逐路尋線。暸肰可得。

原書諺解。錯置圖譜之間。未易繙閱。今剔出諺解。另編一書。附之。可以便覽。離之。亦足單行。且其話頭古今有異。都鄙相混。故一一釐改。而器械制度及新撰解說。如不翻譯以就要約。

銳刀。旣以茅氏勢法爲圖譜。而與今連習之譜逈異。故不得不以今譜。別作緫譜。又別作茅說解。使已習者。不廢所學。未習者。知有所本。

棍棒甲乙之勢。最多相類。故刪其文。只曰某勢至某勢。同上云云。而諺解則欲令易曉。故幷依本文疊書。

武藝圖譜通志附進說

[編輯]

本朝兵制。始備於光廟。浸盛於孝廟。而逮我聖上。宏綱細目。莫不畢具。凡郊幸大閱以外。武臣之角射。衛士之較藝。歲有恆期。月有常程。萬機之餘。以試以勸。大聖人不自暇逸。貽謀經遠之略。可謂盛矣。上之十有三年己酉秋。上召諭臣德懋。臣齊家。臣東脩等曰。武藝諸譜所載。棍棒,藤牌,狼筅,長槍,鎲鈀,雙手刀六技。出於戚氏新書。而宣廟朝命訓局郞韓嶠。遍質東征將士。撰譜刊行者也。先王己巳。小朝代聽庶政。歲己卯。命增入竹長槍,旗槍,銳刀,倭釰,交戰月刀,挾刀,雙釰,提督釰,本國釰,拳法,鞭棍十二技。纂修圖解。作爲新譜。語詳顯隆園志。予卽位初元。聿追先志。始命並前十八技。隷習試取。又增騎槍,馬上月刀,馬上雙釰,馬上鞭棍四技。今又以擊毬,馬上才。附於其下。猗歟。列朝編纂兵書。建置軍營。締造鞏固。計無遺策。然器杖之式。擊刺之法。顧末有詳傳。騎曹,訓局,御營諸軍。或習焉而勢有同異。踵訛襲謬。非細故也。及今無事之月。編成有用之書。則敵愾禦侮。可期實効。玆以武藝新舊譜二十四目。盡畀爾等。看詳編摩。賜名武藝圖譜通志。爾等其博蒐廣考。以爲疏解。發凡起例。正其軆裁。凡厥得失。亦復論斷。使其段落更端。毋或兜攬混淆。俾揚前輩之美意。毋貽後人之譏議焉。因命開書局於壯勇營。出內府兵家二十餘部。以資考檢。亦有名物事文可以旁引百家者。命臣德懋。繙閱閱古觀秘書。臣齊家則撰輯之暇。繕寫鐫本。臣東脩。與營校之知兵者。察試技藝。董飭開雕。三閱月而工告訖。書凡五卷。臣等竊伏惟念。古之以書生談兵者。若杜牧陳亮唐順之之類。皆能通經學識時務。口陳手畫。磊落慷慨。讀其書。凜凜猶有生氣。至如我韓韓嶠。白衣爲郞。世推國士。無論其有開創武藝之功。卽其周旋於駱千斤劉大刀之間者。已足以發奇偉之觀。而長志士之氣矣。臣等碌碌。學未通方。才不適用。方之古人。無能爲役於萬一。而惟我聖上。思深聽皼。歎發撫髀。搜幽闡微。惓惓於韓嶠之書。至使臣等發揮潤色。流布永久。編摩之際。輒飭臣等。毋或掠其美而掩其善。大哉言乎。臣等每奉聖諭。未甞不讚誦而激昂。使嶠而有知。寧不皷舞於泉下也。臣等謹考班固次兵家流。權謀形勢陰陽以外。別敘兵技巧。蓋習手之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新羅之武烏兵法。高麗之金海兵書。逸而不傳。今不可攷。而中國歷代器械之書。亦或不傳。言製造者。莫詳於考工記。而辭義奧邃。六鞱有兵用篇。略而不備。惟宋朝魯公亮武經緫要。兵器圖式。最號精該。王氏圖會。戚氏新書。茅氏武備志及圖書集成。戎政之典。咸宗是書。而韓嶠之書旣出。戚氏源派明白。有圖有譜。按而行之。如指諸掌。亦可謂有用之學矣。或曰。兵者智謀而已矣。陳猶末耳。況於器哉。故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彼迴旋踴躍。嘑號示勇者。一人之敵耳。奚有於勝敗之數哉。是則有大不然者。嬰兒持釰。賁育避匿者。畏其器也。孱夫之壹擊。勝於勇士之百打者。得其勢也。故有謀而無陳。與有陳而無器。有器而無勢。均之不可以爲兵。方其兩陳相接。彼之刀必剸。而我之鋒已折。敵之甲已穿。而我之矢已鉤。當是之時。雖使玄女握機。風后司命。猶鷙鳥之鎩翮。猛獸之翦爪。將無所施其智謀矣。此圖譜之所作。而爲今日之急先務也。是書旣以列朝所撰兵書。該載卷首。而當寧御纂兵書。如兵學通。隷陳緫方。已刊頒者外。內府謄本。猶數十餘種。臣等循次編錄。則上以事近誇耀不許。至矣哉。聖上撝謙之德也。蓋甞論之。兵學通。爲營陳之綱領。武藝通志。爲技擊之樞紐。夫通者。明也該也。軆用互須。本末相維。談兵之家。捨此二通。亦奚以哉。譬之於醫。推驗運氣。診察經脈。陳法也。草木金石。器械也。烹炮劑硏。擊刺也。若曰。運氣經脈。識其大而已。安用彼區區藥料之佐使雲爾。則庸師而止耳。夫我國之人讀書者。徇空虛而略名物。制器者溺見聞而昧度數。百藝窳荒。不師古昔。雖有忠智強力之臣。徒手馳騖。何補於事哉。今我聖上撫煕運而御至治。文置奎章。武設壯勇。神明禮樂。煥然改觀。破膠固之習。適弛張之宜。以至一藝之工。一事之微。莫不濯磨淬勵。綜核名實。則通志之書。特製作之一耳。雖肰。百工之事。大抵皆出於聖人。故三代之器。逾古逾巧。古之名將皆有巧思。史稱諸葛筩袖鎧。五石弩射之不入。都穆評漢槍精緻。歎古今作一器。未甞苟且。今我國方數千里。據山海之利。地非不足矣。倭人購晉州之鉄。煉成寶刀。哥舒二年之木。北使得之以爲珍。則材不改求矣。駱尙志曰。以一敎十。以十敎百。數年之內。可得精卒數萬。則民不異於曩昔矣。苟能蕫百工以治其器。募良師以習其藝。凡在登壇制閫之列。荷戈執殳之流。悉能按圖考譜。通其術而求其用。則可以策全勝於不戰。垂鴻烈於無窮。國需楨幹之材。家播千城之詠矣。夫獅子弄毬。跳踉偃仆。終日不休。及其搏象搏兔。皆用專力者。毬之所推也。倭人燕居。前置藁枕。手把木刀。閒漫擊枕。以習其勢。技安得不神乎。夫兵。不得已也。肰聖人用之。以禁暴止亂之義。則未始不與利用厚生。相爲表裡。故春蒐秋獮。所以簡其馬也。鄕飮之禮。所以習其射也。以至投壺蹴踘之戱。莫不有微意存於其間。則是書之作。又豈特兵家之一事而已哉。推而廣之。凡農圃,紡織,宮室,舟車,橋梁,城堡,畜牧,陶治,冠服,盤盂民生日用之具。所以事半而功倍者。擧將牖其迷而導其俗。紹周官之遺則。襲華夏之舊制。朝廷講實用之政。黎庶守實用之業。文苑撰實用之書。卒伍肄實用之技。商賈通實用之貨。工匠作實用之器。則何慮乎衛國。何患乎保民也哉。臣等躬逢右文。猥承纂次之任。豈直爲託名文字之榮而已。萬世昇平。永賴我聖上止伐之化雲爾。

兵志周軍制論辛亥七月。命纂輯國朝兵制。開局於秘省。與柳公得恭,朴公齊家。同纂其歷代外國兵制。下段各附論說。公有周,唐,明,倭四論。

[編輯]

王宮內外。不可不嚴密。故周自文王以來。謹於內治。宮正宮伯。罔非正人。綴衣趣馬。亦惟吉士。非王族則皆功臣之世與賢者之類爾。是以奉燕私。則從容養德。司禦侮。則堅明守義。而虎賁八百人。卽天子之親兵。祿比下士。足以代耕。與六鄕之軍。無事則散。有役則召。不同焉者。重宿衛也。夫天子六軍。見於夏書。胤侯之徵。而大司馬之職。唐虞之際。闕焉無聞。以其古者兵刑。合爲一官。肰夏承唐虞。則古亦有司馬之官。而其制不可攷也。制軍之政。至周大備。以田定賦。以賦出兵。征伐隷之司馬。伍籍屬之司徒。居則爲比閭族黨州都。出則爲伍兩卒旅師軍。故寓兵於農。寓將於卿。父子相繼。無招募之繹騷而額不缺。耕稼自給。無廩餉之經費而食常饒。有事調兵。則天子以一牙璋。發之六軍之命。制於至尊。事已則爲軍將者。蕭然釋兵。亦何患乎久握戒權。飛颺跋扈。有如後世所謂強臣也哉。若其聯比挨次。大小相維。六鄕在於百里之內而爲正軍。六遂在於百里之外而爲副倅。合之則當爲十二軍。而以其迭用。故常時。秪是六軍七尺六尺之徵。以其才也。六十六十有五之舍。以是齒也。每家惟取一人爲正卒。其餘皆爲羨卒。以備更休。皆寬民之力。而亦有校閱之制。田獵之禮。坐作進退。以講武也。刺伐擒縱。以簡衆也。可見聖王安居思危之意。吁其至矣。蓋成周制軍之法。此其大略。而萬全無弊。可謂善。肰迨及數世。司馬世官。爰以命氏。馴至諸侯更覇。列國專征。世卿帥師。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書帥師。譏權臣也。聚民而爲兵。兵安得不惰。聚兵而專將。將安得不驕。魯之兵甲。齊之內政。晉之三行。鄭之兵賦。楚之荊屍。逾變改而逾僭擬。蕩然無復周王之制。至於秦之上首功。而生民之禍慘矣。

兵志唐軍制論

[編輯]

府兵之制。昉於周太祖補西魏時。用蘓綽言。倣周典。置六軍。合爲百府。隋因其舊。定其制。爲十二衛。至唐始備。以二府統十二軍。以十二軍統六百三十四府。三代以下之兵制。未有如府兵之善者。其爲利者有八。中外相制。上下相維。一也。民無失業。可以省養兵之費。二也。兵有定籍。可以省召募之煩。三也。無事則散耕。有事則聽調。三代寓兵於農。而府兵則寓農於兵。是兵農雖分。猶不分。四也。更代番休。無長征久戍之兵。而民力不困。五也。兵興則命將。兵罷則將歸於朝。釋握兵之權。六也。兵不精者。罪其折衝與刺史。責任旣專。則士皆素鍊。七也。兵皆土着而安業。顧戀宗族。人自戰。家自守。無逃亡轉徙之患。八也。高宗以劉仁軌。爲洮河鎭守使。以圖吐蕃。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來。昇平日久。府兵漸壞。爲人所賤。百姓恥爲之。牛仙客以積財得宰相。邊將效之。誘戍卒以繒帛。寄府庫。晝則苦役。夜縶地牢。利其死而沒入其財。戍卒還者十無一二。張說請募長徵兵。謂之彍騎。此府兵之始變也。天寶以後。彍騎之法又變廢。而折衝諸府。至無兵可交。李林甫遂請停上下魚書。其後徒有兵額官吏。而戎器糗糧並廢。此府兵之再變也。李泌欲復府兵而未果也。憲宗中興。亦宜復舊。急於近效。不爲遠圖。惜哉。自府兵壞而方鎭盛。玄宗之西狩。代德之播遷。所籍而興復者。方鎭之力也。能禁方鎭之不強盛而逆命得乎。方鎭旣盛。而天子失權。恃以自衛者。惟禁軍。安得不增置羽林龍武神策神武等諸軍乎。方鎭之盛也。甲兵險要財賦人民。擧以委之。悍將得兵權。以㤼天子。禁軍之盛也。藏姦民。蕃逋逃。無勝兵而存空籍。又諸軍皆以䆠官主之。僖宗以後。方鎭與䆠官。相爲仇讐。天子右䆠官。則召外禍。右方鎭。則啓內釁。推其原則皆廢府兵之故也。蓋府兵。耕戰之兵也。彍騎。召募之兵也。耕戰之兵廢。則召募之兵起。府兵之壞。壞於天寶之怠荒。非彍騎之過也。

兵志明軍制論

[編輯]

元起沙漠。兵制簡略。不可爲法。故皇明接元之後。而未甞因元之舊。蓋太祖久歷戎行。洞悉古今之利病。斷自宸衷。制爲劃一之法。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爲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緫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旣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有唐府兵之遺意。衛所都司。猶唐之折衝府也。五衛都督府。猶唐之二府十二軍也。其法最爲盡善。唐一變爲彍騎。明一變爲團營。皆不得不變者也。肰初制不可復。弊遂以痼。團營之制。簡精銳。一號令。兵將相習。其法頗善。而歷累朝。更營制。威益不振。毅皇帝集九邊家將突騎數萬人。聚京師。號威武營。帝自爲大將軍。而十二營之號。固自如。嘉靖初。兵政廢弛。邊報歲益急。團營見兵少。僅選三萬騎。號東西二官廳。而團營所餘者。非老弱則入元帥中貴之私家。後罷十二營。復倂爲三大營。肰弊源已深。不可以救矣。大抵衛所之兵。疲於番上。京師之旅。困於占役。馴至末造。尺籍久虛。行伍衰耗。流盜蜂起。外蕃充斥。䆠竪降於關門。禁軍潰於城下。而國統遂墜矣。

兵志備倭論

[編輯]

日本地形如人字。遶我國東南二海。東海比西海尤深。常多大風。水性悍急。絶無島嶼。無以避風經宿。且白頭山大麓。濱海而北迤南走。自慶興至平海。無一平地。故東海自古無邊虞。惟高麗高宗戊午。東眞餘孽。以舟師來。圍高城之松島而已。自文宗以後。倭冠始作。而止於嶺南海沿。忠宣時。至犯湖南之羣山楸子等島。忠定時。至犯京畿之三木紫燕等島。恭愍時。至於海西之鳳山。關西之宣川。大抵西南海沿。無歲不侵。而關北嶺東。一不入冦。至恭愍二十一年。始自咸興。轉入北靑。爲萬戶趙仁璧擊破。二十三年。冦江陵及東界諸郡。辛禑九年。又自江陵入淮陽至洪川。又入咸興,端川,洪原,北靑。我太祖征之。大破於咸興之兔兒洞。此非陸奧伯耆之倭。直渡東海者。而乃平島大馬之賊。來自嶺南寧海丑山島而入冦焉。陸奧最近我國。倭人言壬辰秀吉之入冦也。時未得薩摩。故不敢從一岐。欲從陸奧以北。而別有海路。浦泥沮洳。鋪竹籬四百里。欲渡兵馬。猶畏其陷溺而未果雲。日本東北海中。有蝦夷國。一名獲服。一名日高見國。又號毛人國。其南海浦。名松前。卽志摩守之城居。至陸奧之津。經海上一百五十里。自松前。至曾宇夜三千八百里。卽蝦夷之北界。至加良不止島四百三十里。卽與靈古塔東北三千里飛牙喀地方相接。飛牙喀人衣魚皮。以犬負載。地常泥濘。一人足踏。擧地皆動。菰蒲彌滿。居人乘橇。以取鴈卵。蓋倭人指此地。謂秀吉鋪籬欲渡。遂誇耀我人也。蝦夷衣獸毛。飮魚脂。鬚長如蝦。行無足音。登高行險。捷於禽獸。能行水底。勇悍無比。箭藏頭䯻。刀佩衣中。草烏頭藥。塗鏃射人。𦘺膚腐爛。急剝瘡皮。硏傅生蒜。始得不死。甞侵掠日本。王子武尊討平之。仍爲奴國。壬辰之難。加藤淸正深入北關。獲松前人世琉兜宇須者。其人風飄。留居濟州二十年。淸正得之甚喜。以爲嚮導。改名後藤次郞。近世東萊人。亦甞漂到蝦夷而還。則蝦夷之境。與我北關相近。籌邊之臣。不可以不知。至若阿蘭陀。雖非我之隣近。亦不可以不虞。一名荷蘭。一名紅夷。亦曰紅毛。在西南海中。距日本一萬二千九百里。其地近佛郞機。深目長鼻。鬚髮皆赤。足長尺二寸。當擧一足而尿如犬。習西洋耶蘓之敎。其所恃。惟巨舟大礮。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樹五桅或八桅。置二丈巨礮。發之可洞裂石城。世所稱紅夷礮。卽其制也。爲海中諸國之患。明末據臺灣。後爲鄭成功所敗。甞往來交易於占城呱哇等三十五國。自爲都綱。每年六七月。船載各國珍品異物。來泊長碕。互市倭人。以我國人蔘。詑爲土産而餌之。博其重貨。孝宗四年。有漂船泊於珍島。渰死幾半。餘者三十六人。轉泊濟州。不通言語文字。我人但稱西洋。或稱南蠻。竟不知爲何國人。先是。有吉利施端者。從蠻舶來。泊日本島。原以耶蘓之敎。誑惑民衆。祝天廢事。惡生喜死。關伯家康。捕斬之。小西行長。亦坐誅。仁祖十六年。行長家臣五人。被竄於島原者。復煽動邪敎。徒黨至三萬六千人。襲殺肥後州太守。關伯發兵勦滅。仍約我國。詗察餘黨之往來海沿者。至是濟州人。見漂人。試以倭語呼吉利施端。則漂人皆歡喜。朝廷遣譯人朴延來審。延亦剽人。隷於訓局。本名胡呑萬。改稱朴延。延見漂人。敘話垂淚。漂人皆願服屬。遂分隷於京外諸營。有善星曆者及善鳥銃大礮者。十四年。留置全羅左水營者八人。潛乘漁舟。逃至長碕。對馬島主書契。有曰。阿蘭陀。卽日本之屬郡。而今留貴國者八人。逃來長碕。又曰。其餘留在貴國之人。必是學習耶蘓者。執言恐喝。要索權現堂香火之資。我國雖始知漂人爲阿蘭陀。而亦不深辨其非日本之屬郡也。日本狡悍。爲我強隣。而駕馭蝦夷。牢籠紅毛。惟其指使。如虎傅翼。天下之事變無窮。而患生於所忽。平常無事之時。不可不商確。四方蠻夷之情狀。亦不可以窮遠荒絶。忽而易之也。

詩觀小傳壬子夏。命閣臣。選諸軆詩。自古逸以及漢魏六朝,唐,宋,元,明諸家。命曰詩觀。仍分撰詩人小傳。以唐,宋,明三代。屬之公。

[編輯]

太宗皇帝姓李氏。諱世民。高祖次子。在秦邸。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爲學士。旣卽位。置弘文館。命學士番宿。討論典籍。雜以文詠。天章秀發。沈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帝實啓之。甞作宮軆詩。使虞世南和之。世南曰。聖作誠工。肰軆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不風靡。帝曰。朕試卿耳。後爲詩述古興亡。嘆曰。此詩將何所示。勅褚遂良。卽於世南靈座焚之。在位二十四年。謚曰文。有御製集四十卷。

玄宗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景雲元年。立爲皇太子。開元之際。勵精圖治。旁求宏碩。講論藝文。貞觀之風。駸駸復振。甞親揀廷臣許景先等十一人。爲諸州刺史。濱行。詔宰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濱盛供具。奏太常樂。張水嬉賜詩。令題座右。且給紙筆。令自賦。帝詩諄諄懇摯。如漢天子之詔令。可以想見當時之盛事。惜乎。天寶之政。鮮克有終。在位四十七年。謚曰明。有御製集一卷。

王勃字子安。龍門人。文中子通孫也。六歲。善屬文。獜德初。對策高第。授朝散郞。補號州參軍。坐事除名。父福畤。遷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與楊炯盧照隣駱賓王齊名。天下稱四傑。勃才思敏速。圍碁率下四子成一詩。所至請托爲文。金帛豊積。人謂心織舌耕。其爲詩。命辭贍縟。屬對精切。庾信後一人。有集三十卷。

楊炯華陰人。聡敏博學。善屬文。年十一。擧神童。授校書郞。歷官崇文館學士。武后時。坐事除盈川令。卒於官。炯聞時人以四傑稱。自言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張說曰。楊盈川詩。思如懸河。酌之不渴。旣優於盧。亦不減王也。有盈川集三十卷。

盧照隣字昇之。號幽憂子。范陽人。高宗時。官新都尉。棄官隱具茨山。武后封嵩山。聘賢士。照隣自悼病廢。與親屬訣。沉潁水而歿。詩多悲壯頓挫。蓋其所遭阨窮而肰也。有集二十卷。

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詩。歷官臨海丞。棄官去。除敬業擧義。署爲府屬。爲敬業草檄。斥武后罪狀。後讀之。矍肰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終。或雲。落髮爲僧。遍遊名山。尤工五言詩。甞作帝京篇。當時以爲絶唱。有集十卷。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人。擢進士第。武后朝。歷官右拾遺。因事繫獄。憂憤而死。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騈儷穠縟。子昂橫遏頹波。亟迴正派。李,杜以下。咸推宗之。初爲感興詩。王適稱之曰。必爲海內文宗。蓋其音響沖和。詞旨幽邃。渾然有平大之意。有集十卷。

李嶠字巨山。贊皇人。弱冠。擢進士第。武后時。官鳳閣舍人。景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朝。貶爲廬州別駕。嶠富於才思。接武王楊。欝然爲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張說甞稱其文詞。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有集五十卷。

杜審言字必簡。襄陽人。晉征南將軍預後孫。擢進士。五言工麗。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性矜誕。甞曰。吾文章。屈,宋當作衙官。書跡。羲之當使北面。累遷洛陽丞。武后令賦歡喜詩。甚見喜賞。歷官至修文館直學士。有集十卷。

宋之問。一名小連。字延淸。弘農人。初徵令。與楊炯分直內敎。景龍中。累遷考功員外郞。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首膺其選。睿宗卽位。以獪險徙欽州長史。尋賜死。之問與沈佺期。爲有唐律詩之龜鑑。情多興遠。宲啓盛唐風調。有集十卷。

沈佺期字雲卿。內黃人。善屬文。尤長七言。擢進士第。神龍中。歷官修文館直學士。江左詩。至沈約。以音韻相尙。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爲沈,宋。爲之語曰。蘓,李居前。沈,宋比肩。有集十卷。

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武后策賢良方正。擢第一。授鳳閣舍人。開元初。歷官中書令。封燕國公。尋左遷刺岳州。後拜尙書左丞相卒。謚文貞。爲人敦氣義。延譽後進。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與蘓頲。號燕許大手筆。文辭精密壯麗。謫岳州後。詩益悽惋。謂得江山之助。有集十卷。

蘓頲字廷碩。瓌庶子。瓌初未知頲。有客候瓌。頲擁彗庭間。客其詠崑崙奴詩。請收擧。瓌始親之。擢進士第。歷官中書舍人。玄宗愛其文。擢紫微侍郞知政事。與李乂對掌書。命襲父封。號小許公。卒謚文憲。與燕國公張說。爲詩華贍典則。稱望畧等。有集三十卷。

張九齡字子壽。曲江人。七歲。知屬文。擢進士第。歷官右拾遺。張說甞稱曰。後出詞人之冠也。拜中書侍郞。爲李林甫所惡。貶荊州長史。尋封始興伯。卒謚文獻。詩品高爽沈著。肖其爲人。有集二十卷。

王維。字摩詰。河東人。擢進士第。歷官給事。爲安祿山所得。服藥陽瘖。賊平定。罪陷賊官。特原之。累薦尙書右丞。甞於輞川別墅。與道友裵廸。彈琴賦詩。奉佛長齋。一日作書數紙別弟縉。舍筆而卒。縉表上其詩集。代宗勅答雲。卿伯氏抗行周雅。長輯楚辭。殷璠謂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蘓軾亦云詩中有畵。畵中有詩。有集四卷。

孟浩字浩肰。襄陽人。隱鹿門山。與張九齡,王維。爲忘形友。維私邀入內署。適明皇至。浩肰匿狀下。維以實對。帝命浩肰出。誦所爲詩。至不才明主棄。帝曰。卿不求仕。朕未甞棄卿。因放還。開元末。疽發背卒。浩肰爲詩。造意極苦。洗削凡近。開元間。得建安軆者。推李杜爲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浩肰也。有集三卷。

儲光羲。兗州人。開元中。登進士第。玄宗命中書。試文章。歷官監察御史。安祿山亂後。坐陷賊。貶官。光羲詩。澹而遠。幽而雅。不害王孟之流亞。所謂詩文妙用。有隱有秀。光羲蓋兼之矣。有集七十卷。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人。開元中。登進士第。又中宏詞科。累遷江寧丞。晩節不謹細行。貶龍標尉。歸鄕里。爲刺史閭丘曉所殺。昌齡詩緖密而思淸。與高適,王渙之齊名。高棅曰。詩莫盛於唐。莫備於盛唐。孟襄陽之淸雅。王右丞之精緻。儲光羲之眞率。王江寧之聲俊。此皆宇宙山川英靈間氣。有集六卷。

李頎。東川人。開元十三年。擢進士第。官新鄕尉。頎詩。沖秀細潤。無軆不備。高棅品彙。主風韻。鍾惶詩。歸宗悟解。而俱於頎詩。欣賞不已。棅曰。沉欝頓挫。抑揚悲壯。法度森嚴。神情俱詣。一味妙悟。遠出常情。惺曰。李頎勁渾。儲王一派。律詩帶古。如小楷兼楷法。有集三卷。

常建開元中。擢進士第。大曆中。爲盱貽尉。殷璠稱之曰。詩似初發通衢。卻尋野往百里之外。方歸丈道。其旨遠。其興邃。高才無貴士。誠哉是言。左思終於紀室。鮑照卒於參軍。建亦淪於一尉。士論悲之。有集一卷。

劉長卿字文房。河間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歷官隨州刺史。權德輿甞謂長卿詩。爲五言長城。皇甫湜甞雲。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爲老兵。其見重如此。高棅曰。天寶喪亂。光岳氣分。風槩不完。文軆如變。其間。劉長卿,錢起,韋應物,柳宗元。後先繼出。各鳴一宗。有集十卷。

錢起字仲文。吳興人。天寶十載。登進士第。歷官尙書考功郞中。大曆中。與韓翃李端輩。號十才子。江行諸絶句。尤膾炙當世。高棅曰。韋蘓州之雅澹。劉隨州之間曠。錢郞之淸贍。皇甫之沖秀。此中唐之再盛也。有集十三卷。

李白字太白。成紀人。十歲。通詩書。隱岷山。天寶初。至長安。賀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言於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親爲調羹。供奉翰林。甞侍帝醉。帝命高力士。脫靴。力士摘其詩。激楊貴妃。帝賜金放還。永王璘。辟爲僚佐。璘敗。長流夜郞。會赦得還卒。白天才縱逸。軼蕩人羣。上薄曹劉。下凌沈鮑。如無法度。從容於法度之中。蓋聖於諸者也。有集十三卷。

杜甫字子美。號高齋。襄陽人。審言孫也。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授兵曹參軍。肅宗卽位。甫自賊中赴行在。拜左拾遺。坐救房琯。爲華州司功參軍。召補京兆功曹。道阻不赴往。依嚴武於成都。武奏爲功部員外郞。武卒之東蜀。依高適。旣至。適卒。扁舟下峽。寓來陽縣。令饋牛炙。大醉而卒。與李白齊名。渾涵汪茫。千彙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有集十六卷。

賈至字幼隣。洛陽人。父曾。開元初。掌制誥。至擢明經第。拜起居舍人。知制誥。父子繼美。玄宗甞稱之。肅宗擢爲中書舍人。坐法。貶岳州司馬。大曆初。官散騎常侍卒。謚曰文。至及王維,岑參。早朝倡和之什。各極其妙。館閣哲匠。壹遵爲金科式。至今不已。有集十卷。

岑參。南陽人。文本之後。少孤貧。篤學。登天寶三載進士第。累宮太子中允。代宗緫戒陜服。委以書奏。出刺嘉州。杜鴻漸鎭西川。表爲從事。流寓不還。遂終於蜀。參詩辭意淸切。逈拔孤秀。每一篇出。人競傳寫。比之吳均,何遜。與高適齊名。心手如出一人。有集八卷。

高適字達夫。滄州人。擧有道科。哥舒翰表爲掌書記。潼關失守。奔走行在。擢諫議大夫。李輔國讒之。出爲彭蜀二州刺史。進釰南西川節度使。召爲刑部侍郞。封渤海縣侯。永泰二年卒。謚曰忠。適喜功名。尙節義。年過五十。始學爲詩。每吟一篇。人皆傳誦。其爲詩。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有集二卷。

顧況字逋翁。海塩人。至德中。登進士第。長於歌詩。性好恢調。甞爲韓滉節度判官。與柳渾,李泌善。渾補政。以校書。徵泌爲相。稍遷著作郞。悒悒不樂。坐詩語調謔。貶饒州司戶參軍。後隱茅山。以壽終。況詩古樸詭異。長於諷諫。當與元結相伯仲。有集二十卷。

元結字次山。河南人。少不覊。擢上第。復擧制科。國子司業。蘓源明薦之。結上時議三篇。擢兵曹參軍。代宗立。累遷著作郞。拜道州刺史。爲民營舍給田。流亡盡歸。進客管經略使卒。結詩溪刻直。奧在盛唐。自爲一調。只是一字不肯近人。有集十卷。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擢進士第。授秘書正字。坐事謫鄱江令。入爲中臺郞。上元中。出爲台州刺史。大曆中。爲袁州刺史。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友善。其詩卓然。爲中唐之高流。與錢起別爲一軆。往往涉於齊梁。綺靡婉麗。吳均,何遜之流也。有集一卷。

韋應物。長安人。少以三衛郞。事明皇。晩更折節讀書。永泰中。授京兆功曹。建中中。累官蘓州刺史。應物性高㓗。所在香火掃地而坐。惟顧況,劉長卿,丘丹秦系。皎然與之酬唱。其詩閑澹簡遠。人比之陶潛。稱陶韋。品姿近道。胸中先有一段眞至深永之趣。落筆自然淸妙。有集十卷。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天寶十三載。登進士第。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特除知制誥。時有兩韓翃。其一爲刺史。宰相請孰與。帝御批翃春城無處不飛花詩曰。與此韓翃。以中書舍人終。翃與餞起盧綸輩。號大曆十才子。爲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有集五卷。

盧綸字允言。河中人。大曆初。數擧進士不第。元載取其文以進。輔閿鄕尉。累遷監察御史。輒稱疾去。貞元中。綸舅韋渠牟。表其才。召見禁中。帝有所作。輒使賡和。從渾瑊在河中驛。召之。會卒。憲宗詔訪遺文。文宗尤愛其詩。詩從妙悟入。嚴羽所謂透徹之悟。庶幾近之。有集十卷。

韓愈字退之。南陽人。貞元八年。擢進士第。元和中。歷官中書舍人。從裵度。討淮西。遷刑部侍郞。諫迎佛骨。補潮州刺使。穆宗初。召拜國子祭酒。累遷吏部侍郞卒。謚曰文。愈自比孟子。誘進後學。成名者甚衆。爲文一返之古。詩亦豪放。不避麤險。軆格之變。自愈始焉。騁駕氣勢。嶄絶崛強。汪洋大肆。而莫能止也。嚴羽有言。愈詩如金鴟擘海。香象渡河。大槍大刀。君王親征。氣象各別。有集四十卷。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登進士第。擧博學宏辭科。貞元十九年。累遷禮部員外郞。坐王叔文黨。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移刺柳州卒。宗元爲文章。䧺深雅健。踔厲風發。旣罹竄逐。其堙厄感欝。一寓詩文。讀者爲之悲惻。舊史稱宗元聦警絶人。尤精西漢詩騷。下筆創思。與古爲侔。精裁密緻。粲若珠貝。蘓軾曰。宗元詩在陶淵明之下。韋蘓州之上。有集四十五卷。

張籍字文昌。烏江人。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韓愈薦爲國子博士。歷官國子司業卒。爲詩長子。樂府與王健幷稱。大曆以還。爲樂府者古聲愈下。獨籍與王健稍復古意。或舊曲新聲。或新題古義。詞旨通暢。悲歡竆恭。有古歌謠之遺風。有集七卷。

王建字仲初。穎川人。大曆十年。登進士第。歷官侍御史卒。工樂府。與張籍齊名。宮詞百官。尤綺麗繁縟。可悉宮壼事實。膾炙人口。建與䆠官王守澄。爲同宗。甞語及桓靈信任中官。守澄憾之曰。君所作宮詞。禁掖深秘。何以知之。將奏劾。建作詩解之。守澄不敢有言。此事足爲詩人作宮詞之戒。有集十卷。

盧仝。范陽人。自號玉川子。隱少室山。徵諫議。不起。甞爲月蝕詩。以譏切元和逆黨。韓愈愛其詩。厚遇之。後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禍。元和以後。各開門戶。至於仝之險怪而詩家之變極矣。嚴羽曰。盧仝之怪。長吉之詭。天地聞自欠此軆不得。有集三卷。

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過其家。使賀賦詩。拔筆輒就。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詩尙奇詭。絶去翰墨畦逕。當旹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管綺仕爲協律郞卒。年二十七。時人譬其詩於旹花美女。風檣陣馬。鯨呿鼇擲。牛鬼蛇神。有集四卷。

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歷官監察御史。坐王叔文黨。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作竹枝詞。武陵蠻俗。悉歌之。居十年。召還。以作玄都觀詩涉譏。忿復出刺遠州。久之以撿校禮部尙書卒。與白㞐易友善。㞐易甞敘其詩曰。夢得詩豪也。其鋒森然不敢當。在處應有神物護持。有集十八卷。

元稹字微之。河內人。元和初。應制策第一。歷官承旨學士。進工部侍郞同平章事。出爲浙束觀察使。太和初。入爲尙書左丞兼武昌軍節度使卒。與白居易倡和。甞旹言詩者。稱元白。號爲元和軆。序事務在平易明白。後人有言。元輕白俗。有以也。有長慶集二十八卷。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醉吟先生。亦號香山居士。下邽人。貞元中。擢進士第。歷官贊善大夫。以言事。貶江州司馬。移刺忠州。文宗立召還。除太子賓客。會昌初。以刑部尙書致仕卒。謚曰文。與元稹酬詠。號元白。與劉禹錫酬詠。號劉白。善爲歌行長篇。詞贍而旨達。每有所作。令老嫗能解則錄之。道情敘事。直鴈胸臆。有長慶集三十九卷。

許渾字用晦。丹陽人。故相國師之後。太和六年。登進士第。除潤州司馬。累官郢州刺史卒。潤州。有丁卯橋。渾別墅在焉。因以名其集唐詩。葢自元和再盛之後。軆製姑散。正派不傳。而如渾與張籍,王建,姚合,賈島之屬。各鳴一旹。猶有𨓏哲之遺韻。渾尤工於五言。偶對精姸。有集二卷。

李商隱字義山。自號玉溪生。河內人。令狐楚奇其文。使與諸子遊。開成二年。擢進士第。依桂管觀察使鄭亞爲判官。後補太學博士。客榮陽卒。商隱詩。長於詠史。讀其隋宮,馬嵬,籌筆,錦瑟等篇。造意幽深。託情微婉。想其遭遇之不幸。亦云可悲。有玉溪生集三卷。

溫庭筠字飛卿。一名岐。太原人。宰相彥博裔孫。少敏悟。才思艶麗。韻格淸拔。工爲詞章小賦。與李商隱齊名。然薄行無檢幅。數擧進士不第。每入試塲。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成。時號溫八叉。徐商鎭襄陽。署爲廵官。楊收疾之。貶隋城衛卒。有集二十八卷。

韓偓字致光。京兆人。龍紀元年。擢進士第。累遷諫議大夫兵部侍郞。以不附朱全忠。貶鄧州司馬。天祐二年。復原官。不赴召。南依王審知而卒。偓生當季世。卓然不撓。遂不容於朝。流離而死。讀其感事三十四韻。其忠愛之意。藹然可念。詎可以香籨脂粉之軆掩之也哉。有集四卷。

司空圖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河中人。咸通末。擢進士第。歷官禮部郞中。僖宗除中書舍人。歸隱中條山。乹寧間。屢徵。拜兵部侍郞。不起。遷洛後被詔入朝。以野髦丐歸。朱全忠受禪。召爲禮部尙書。不食而卒。圖少有俊才。晩年棲遁。有先世別業。築休休亭。日與名僧高士。遊詠其中。詩亦唏噓慷慨。不堪重讀。有一鳴集三十卷。

王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至道元年。爲翰林學士。坐謗訕。出知楊州。召還知制誥。出知䕤州卒。元之詩。學李,杜。當旹西崑之軆方盛。而獨開有宋風氣。歐陽修得以接響。有小畜集六十二卷。

韓琦字稚圭。安陽人。天聖五年。登進士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雲見。輔三朝立二帝。歷官右僕射。封魏國公。卒謚曰忠獻。詩皆率臆得之。而意思深長。理趣流露。皆從識度中出。有安陽集。

林逋字君復。號孤山。錢塘人。力學不仕。結廬西湖。眞宗聞其名。賜號和靖處士。賜粟帛。詔長吏。歲峕勞問。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其詩平澹邃美。趣向博遠。故辭主靜立而不露刺譏。梅堯臣。謂詠之。令人忘百事。有和靖集一卷。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人。天聖中。擢進士甲科。歷官知制誥。出知滁州。以翰林學士。修唐書。進樞密使。歷刑部尙書致仕卒。謚曰文忠。其詩學韓愈。以氣格爲主。愈旹出排奡之句。脩一歸之於敷愉。亦甞自言詩學李白雲爾。有六一集。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擢進士甲科。歷官知制誥。神宗卽位。召拜翰林學士。尋拜參知政事。變行新法。元豊三年。拜左僕射。封荊國公卒。謚曰文。安石詩惟意所向。不務涵畜。後盡讀唐人詩集。始悟深婉不迫之趣。肰其精嚴深刻。步驟老杜。論者謂其工緻有餘。悲壯。不足。令人讀之。筆拘而格退。有臨川集。

邵雍字堯夫。號安樂窩。河南人。嘉祐中。詔擧遺逸。王拱辰薦之。授將作監簿。煕寧初。呂誨等復薦之。補穎川團練推官。三辭後受命。稱疾不之官卒。謚曰康節。雍玩心高明。德器粹然。晩喜爲詩。平易渾融。造詣理奧。有擊壤集二十卷。

蘓軾字子瞻。一字仲和。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嘉祐二年。登進士第。煕寧二年。判杭州。坐爲詩謗訕。謫黃州團鍊副使。哲宗立。累遷兵部尙書。紹聖初。貶瓊州別駕。徽宗立。提擧玉局觀卒。軾詩氣像洪濶。鋪敘宛轉。杜甫以後一人而已。一旹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以詩文䧺鳴當世。皆資軾吹噓引進之功雲。有東坡集九十二卷。

梅堯臣字聖兪。人稱宛陵先生。宣城人。以蔭補。太廟齋郞。大臣累遷。宜在舘閣。召試進士出身。嘉祐初。以趙槩薦。累官屯田都官員外郞卒。聖兪少郞。以能詩名天下。甞語人曰。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也。龔嘯雲。去浮靡之習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於諸大家未起之先。此所以爲梅都官詩。信夫。有宛陵集六十卷。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分寧人。擧進士。哲宗朝。爲實錄檢討官。秘書承。章惇蔡京。論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徽宗朝。起知太平州。忤趙挺之。覊管宜州卒。宋初詩承唐餘。而庭堅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軆製之變。雖隻字半句。不輕出。爲宋詩家宗袒。江西詩派。皆師承之。有山谷集六十四卷。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彭城人。受業於曾鞏。以蘓軾傅堯兪薦。爲除州敎授。累遷秘書正字卒。喜作詩。黃庭堅少不中意。輒焚去。黃庭堅謂其詩深得老杜之法。今之時人不能當也。任淵曰。法嚴而力勁。學贍而用變。涪翁以後殆難與敵也。有後山集。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高郵人。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詞。蘓軾勉以應擧。始登第。以軾薦。除太學博士。紹聖初。坐黨籍。出判杭州。尋編管雷州。徽宗立。放還至藤州卒。詩以韻勝。追琢而泓渟。王安石謂其詩淸新似鮑謝。有淮海集。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葉縣人。登上舍甲科。紹興中。累官翰林學士。知制誥。至參知政事卒。少學詩於崔德符。問作詩之要。德符曰。大要忌俗而已。與義於詩。禮物寓興。淸邃紆餘。高擧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甞賦墨梅。徽宗嘉賞。建炎間。避地湖嶠。不妄憂愛。以簡嚴掃繁縟。以䧺渾代尖巧。有簡齋集。

范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吳郡人。紹興二十四年。擢進士第。累遷崇政殿太學士。後爲四川制置使。拜參知政事。進資政殿太學士卒。其詩縟而不釀。縮而不窘。淸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俊偉。窮追太白。當旹與楊萬里,陸游,尤袤。爲南渡大家。有石湖集三十四卷。

陸游字霧觀。號放翁。山陰人。十二歲。能詩文。蔭補登仕郞。以薦除刪定官。孝宗初。遷樞密編修官。召見賜進士出身。范成大師蜀爲參議官。後爲寶章閣待制。封渭南伯卒。孝宗甞問周必大曰。今詩人亦有如李白者乎。必大以游對。人號小李白。劉克莊曰。放翁記聞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駈使。才思足以發越。氣魂足以陵暴南渡而下。故當爲一大宗。有集。

朱子名熹。字元晦。或字仲晦。號紫陽。又號晦菴晦翁雲谷考亭滄州。晩年號遯翁。㜈源人。紹興十八年。登進士第。歷事高,孝,光,寧四朝。仕至崇政院說書。煥章閣待制致仕卒。謚曰文。從祀孔子廟。孝宗朝胡佺以詩人薦。以末終喪辭。雖不役志於詩。而中和條貫。渾涵萬品。此和順之英華。天縱之餘事也。甞自以爲作詩。須從陶柳門庭中來乃佳。方回曰文公詩。深得後山三昧。有大全集一百卷。

楊萬里字延秀。號誠齋。吉水人。紹興二十四年。登進士第。爲零陵丞。名其室曰誠齋。光宗親書賜之。歷官寶謨閣學士。韓𠆩胄權日盛。憂忿而卒。謚曰文節。其自序詩卷以爲始學江西。旣學後山五律。又學半山七絶。晩學唐人絶句後。忽若有悟。謝去前學。渙然自得。劉克莊稱萬里天分似李白。有誠齋集。

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莆陽人。以蔭入仕。爲仙都令。坐詠落花詩。廢棄十年後。起爲將作監。賜同進士出身。歷官福建提刑卒。當旹徐璣,徐照,翁卷,趙師秀。摸擬唐律。號四靈軆。克莊刻琢精麗。與之幷駈。肰涉歷老練。布置濶遠。論者謂江西苦於麗而冗。莆陽得其法而能瘦能淡。又能變化而活動。有後村集。

謝翺字臯羽。號晞髮子。又號宋累者。浦城人。景炎元年。樞密使文天祥。大擧勤王之師。翺詣軍門。天祥署爲諮議參軍。宋社旣屋。天祥遇害。作西臺慟哭記。寓居杭州西山而卒。翺隻影行遊。嘻嘻咄咄。遇山川池榭雲嵐草木。徘徊顧眄。失聲慟哭。一寓之於詩。詩皆黍離麥秀之遺音。可以壎箎於鄭所南唐玉潛。有晞髮集。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人宋秦王德芳後也。年十四。以父蔭。補眞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益自力於學。以程鉅夫薦。入見世祖喜其才氣英邁。神采煥發。使坐右丞葉李上。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曰文敏。仁宗以孟頫比李白蘓軾。詩淸邃奇逸。讀之有飄飄出塵之想。

虞集字伯生。號道園。又號邵菴。臨川人。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以薦除國子助敎。歷官奎章閣侍書學士卒。謚曰文靖。集弘才博學。一旹大典冊。咸出其手。甞與楊載,范梈,揭奚斯齊名。集評載如百戰健兒。梈如唐臨晉帖。奚斯如三日新婦。自評曰。集乃漢廷老吏。其詩之典練。卽此可知。有道園集十八卷。

劉基字伯溫。號郁離子。靑田人。元末擧進士秘書監。揭奚斯謂之曰。子魏玄成流也。累遷緫管府判。棄官歸靑田山中。高皇帝徽爲太史。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卒。謚曰文成。基早見知於虞集。集稱其詩曰。發感慨於情性之正。存憂患於敦厚之言。王立貞曰。明興立赤幟者二家。才情之美。無過季廸。聲容之壯。次及伯溫。有犂眉公集二十卷。

高啓字季廸。號靑丘子。長洲人。洪武初。召修元史。授國史編修官。擢戶部侍郞。放還魏觀。守蘓州。修府治。啓作上樑文。坐死。其爲詩發端沉欝。入趣幽遠。自古樂府,文選,玉㙜,金樓諸軆。下至季杜,王,孟,高,岑,劉,白,韋,柳,韓,張。以及蘓,黃,范,陸,虞,揭。靡所不合。此之謂大家。明初詩人。允宜首推。有缶鳴集十八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元末。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爲道士。洪武初。徵授皇太子經。居禮賢館。修元史。充緫裁官。歷官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曰文憲。濂爲開國文士之冠。於詩。亦用全力爲之。嚴整安切。蓋心慕韓,蘓而具軆者。有集三十卷。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人。四五歲。能作大書。以神童。薦入大內。景皇命書獜鳳龜龍抱置懷中。天順甲申。登進士第。累官少師兼吏部尙書。華蓋殿大學士。卒謚曰文正。弘奬羣英。力追正始於何,李。有倡始仞所爲樂府。別刱一格。風刺幷見。涵畜可味。有懷麓堂集。

陳獻章字公甫。號白沙。新會人。正統丁卯擧人。受學於吳與弼。德器粹完。足以歆動天下。以薦授翰林撿討。卒謚曰文恭。從祀孔子廟。獻章詩雖宗擊壤。源出柴桑。其言曰。論詩。當論性情。論性情。先論風韻。無風韻則無詩矣。有白沙集。

王守仁字伯安。幼名雲生。號陽明。餘姚人。弘治己未。登進士第。以兵部主事。忤劉瑾。杖闕下。謫龍場驛丞。後歷官右副都御史。論平宸濠功。擢兵部尙書。封新建伯。卒謚曰文成。從祀孔子廟。守仁功業學術。振耀千古。固不必論其詩。而詩亦秀拔。如披雲對月。淸輝自流。有陽明集三十八卷。

李夢陽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人。弘治癸丑。登進士第。以戶部員外郞。彈張鶴齡。繫獄旋釋。忤劉瑾致仕。起爲江西提學。忤臺長罷官。坐爲寧庶人。撰書院記。繫獄尋釋卒。謚曰景文。與何景明齊名。慨然復古。不師自唐以後詩。弘治中。文敎大起。學士輩出力振古風。盡削凡調。一變而爲杜。則李,何爲之倡。陳子龍曰。志意高邁。才氣沉䧺。有籠罩群後之懷。其源蓋出於秦風。有空同集六十四卷。

何景明字仲默。號大復山人。信陽人。弘治壬戌。登進士第。累遷陝西提學副使卒。景明始與李夢陽。創復古學。名成之後。互相詆譏。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肰夢陽方雅簡默。稍飭廉稜。景明恬澹溫遜。不露才美。蓋夢陽之䧺厚。景明之逸健。宜學者之尊爲宗匠。孫枝蔚曰。大復五言。句琢字鍊。長歌滔滔洪遠。五律全法右丞。淸和雅正。七律自少陵以外。無所不擬。絶句秀峻莫比。有大復集三十八卷。

楊愼字用修。號升菴。新都人。大學士廷和子也。正德辛未。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以議大禮力諫。杖謫永昌卒。天啓初。進謚文憲。愼在滇中。甞醉後。傅粉作丫䯻揷。諸妓捧觴乞詩。輒欣然命筆。其爲詩穠麗婉至。旹而漢魏。旹而六朝。旹而四傑。旹而李杜。於才無所不備。於軆無所不兼。有升菴集八十一卷。

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歷城人。嘉靖甲辰。登進士第。歷官陝西提學副使。以河南按察使卒。與王世貞,謝榛,梁有譽,宗臣,徐中行,吳國倫。稱七子。文無一語作漢以後。亦無一子不出漢以前。其自敘樂府雲。擬議以成其變化。又雲。日新之謂盛德。王世貞曰。七言律詩。至仲默而暢。獻吉而大。於鱗而高。焦竑曰。七子互相矜許。詞調往往如出一手。有滄溟集。

王世貞字元美。號弇州。太倉人。嘉靖丁未。登進士第。累遷山東副使。以父紓被禍。解官。補大名兵備後。歷官刑部尙書卒。世貞弱冠登朝。與李攀龍。修復西京。大曆以上之詩文。以號令一旹。攀龍旣沒。世貞著作日益繁富。軆具百家。包括今古。而其地望之高。遊道之廣。聲律氣義。足以翕張賢豪。吹噓才俊。操文章之柄。登壇建幟。殆五十年。近古所未有也。有弇州集一百七十四卷。

吳國倫字明卿。號川樓。嘉興人。嘉靖庚戌。登進士第。歷官貴州提學。移河南參政卒。國倫之詩。雅鍊流逸。情景相副。在七子之列。最爲眉壽。王世貞旣汲。與王道昆季維楨。狎主齊盟。劉鳳屠隆輩。相與附和。有甔甀洞稿八十六卷。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嘉靖丁未。登進士第。以禮部侍郞入閣。官至太師吏部尙書中極殿太學士。卒謚忠文。居正雖以奪情。爲淸議所不容。肰其爲詩文。淸麗典贍。亦爲舘閣之高手。有大岳集。

奎章全韻凡例壬子三月。以塲屋頒行韻書多鹵莾。命改撰。務令繁簡適中。乃以四聲分四層。古葉古通。多取邵氏韻畧。

[編輯]

三韻通考。未知緣起。似是世宗朝命儒臣編定者。至今爲藝苑之懸法。且其三格橫看。倣古表譜之例。至爲簡要。肰但四聲昉於沈約。則硬定三韻。名實不協。故今定四格。倂編入聲。今韻平聲三十部。入聲十七部。章黼韻學集成。始以十七部。分絲於三十部。蓋入聲。雖是潤聲。究其中聲。犂然調葉。但支微齊佳灰魚虞蕭肴豪歌麻尤十三韻。無入聲。今定四聲。槩從章氏。而閣臣徐命膺編奎章韻瑞。已有此例。

三韻通考。蓋出於禮部韻略,韻府群玉,洪武正韻諸書。而所收至約。註解不過二三字。操觚者奉爲甲令。士不宏博。諒非異事。金濟謙與成孝基。同編增補。洵爲近正。無論原韻增韻。間有稀僻。不刪一字者。以其行世已久。人皆貫串也。故今又續補。仍與舊增彙次於各韻之下。較今中華所用古今韻畧,康煕詩韻。不甚零星。反復勝焉。註解則博證羣書。較舊頗詳。如舊註。只稱木名草名水名地名之類。已極踈忽。其餘事物名義。蓋多脫漏。逐字添註。略悉梗槩。字躰則一從正韻字典。點畫編旁。往往釐正。務盡謹嚴。以爲朝野之模楷。

蒙古亂華。音韻舛譌。高皇帝旣定天下。命宋謙等。一以中原雅音更定之。今編韻書。就洪武正韻字母。而從四聲通解諺翻之音。東音則律之以字母之法。各字註解之下。以諺字。書華音圜匡。東音方匡。俱鐫白文。不煩更書。見溪等字母。德紅等翻切。而一諺字足以該括。亦甚簡便。近世一種韻書。以諺字。大書東音。其下小書華音。位次倒置。有欠正名。故一切改正而不從。

近世朴性源正音通釋。華音則不刪俚音。東音則特揭俗音。寔爲適用之書。而今編韻書。務從典雅。故至若華音之兒音ᄋᆞᆯ二音을之類。明是蒙古遺音。倂屬刪汰。東音之俚俗者。人皆自知。何必更說。然今編韻書。爲詞林之木鐸。正音通釋。作鞮象之指南。與之幷行。固不相悖矣。

洪武正韻排韻。俱用字母之次。互相爲統。今倣其例。以諺書俗稱反切之次。爲定一字。互見於上平去入者。字傍平則標〇。上則標●。去則標D。入則標◗。互見他韻者。註部首字加圜匡。一韻內字同而音義不同者。註諺音。加亞匡。同字異形者。註同或籀或古或俗。非同字別義者。仝字下註別義。異字通用者。本義下註仝字。一字而通用二字者。書於二字之間。註仝上仝下。

諺字一依四聲通解。而俗所謂反切。人皆易曉。其中另有字母。所用難曉者。如全淸精字用ᅎ。照字用ㅈ。次淸淸字。用ㅊ。穿字用ᅔ。全濁從字。用ᅏ。狀字用ㅉ。左右側畫。互有長短。隨字母而不同。雖相見於四聲通解字母圖。人或疑眩。故姑拈數段。以示槩畧。侵覃塩咸四韻。終聲華俗。皆呼爲ㄴ。而正音通釋。從之。惟四聲通攷通解。皆用ㅁ。今從之。

古昔有韻。自六經始。而屈原離騷。楊䧺太玄。焦贛易林。莫不有韻。漢儒皆能通曉。沈約拘以四聲。古韻失傳。唐人精通古韻者。惟杜甫韓愈白居易柳宗元。至宋吳棫。作韻補。始有成書。朱子甞取之。以𤢟毛詩離騷。邵長蘅韻略。爲近世通行之書。而各韻之下。編吳氏韻補及楊愼轉註古音與長蘅所自補若干條。今約畧抄附。俾藝苑墨客。略識全鼎之一臠。至若按而行之。則顧炎武音學五書在耳。玆故簡而不詳。亦依潘恩詩韻輯略例。姑削註引。只著書名。且特揭翻切。不標諺字者。若因翻切。華音固可繹。而不敢以諺字。勤定東音。愼重故也。

古韻通轉。諸家聚訟。平聲之庚靑蒸侵。皆可通眞。而眞與先。不相通。入聲之陌錫。皆可通。月職緝皆可通質。而質與月不相通。此則吳棫韻補例也。近世詩人吳偉業最喜邵長蘅韻略。證諸古樂府及杜韓詩。又質詣李因篤顧炎武。定以東冬江相通。眞文元寒刪先相通。蕭肴豪相通。歌麻相通。陽無通。庚靑蒸相通。尤無通。侵覃塩咸相通。上去入。視此爲例。蓋亦不易之論。今以次附於各韻之下。

五七律絶。謂之近軆。近者。非古之謂也。不許通轉。格法截嚴。俗用一入一出。謂之進退格。或絶句單通。謂之平沙落鴈。原系陋習。不當效法。五七古詩。始可通轉。而亦不必用古葉。至於賦頌銘誄箴贊之類。可以略用古葉。譬如彜器之陳敦罍。雅樂之懸鍾磬。不廢古色古響。東人全不察此。強稱散韻。惟口是矢。縱有合作。不可入選。至如七言古詩押韻。耀奇騁險。以俳奡爲致者。不妨以一韻到底。而歌行興托。亦須迭用四聲。每以平聲隔別。然後音節頓挫。古之作家大率如此。

我東科詩。頗其音調。蓋亦古詩之流。肰古詩則通押入聲。科詩則一切不押。豈非陋䂓。且科賦不拘四聲。隨口通押。命曰嘴韻。無所顧忌。至於增韻。固多好字。如支韻之鰣字,獅字之類。及其見於經傳之字。本非迂僻。而不敢通押。亦甚無謂。自今主試者。詩則許押。入聲及增韻。賦則依例通轉。俾存界限。期還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