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集 (權克中)/雜著
讀書錄
[編輯]問。理氣是一物是二物。曰道一不得。道二亦不得。夫太極。配合先天一氣。爲萬化樞紐。在天爲理氣。在人爲性情。合而名之曰太極。觀其空而有有而空。一而二二而一。寂而感感而寂。空而有故非頑空。有而空故非粗有。一而二故能對待。二而一故能統宗。寂而感故非死物。感而寂故無分別。此乃未發前理氣性情。混融無間。不可析二底㨾子也。抑又空固自如也。而空中有底。因緣而成色相質狀曰形也。一固自如也。而一中二底。遷變而成三四千萬曰數也。寂固自如也。而寂中感底。兆朕而成喜怒哀樂曰情也。此乃已發後理氣性情。體用動靜。分歧底法則也。混融無間時。可見其爲一物。體用分歧處。可見其爲二物也。形數情旣立。與空一寂相對。有二感在乎中間。空一寂。無形無氣。形數情。有形有氣。有二感。有氣無形。無形無氣。體也。有形有氣。用也。有氣無形者。所謂妙用也。無形上徇於體。有氣下徇於用。是爲體用一貫之義也。又空一寂。寓於有二感。有二感。寓於形數情。形數情。有成有壞。成則受因於有二感。壞則還源於空一寂。是亦本末鉤連之道也。故曰道一道二。皆不得也。詩曰吾觀未發前。一理含一氣。又觀旣發後。衆氣分一理。鎔融本一同。判別爲歧二。須臾復本宮。還一理一氣。
問。古人爲太極圖。圍之以一圓相。是乃眞畫太極否。曰此圖。乃指先天一氣。非太極也。若夫太極。不能畫也。愚甞謂理氣不離。靜時氣在理中。動時理在氣中。此圓相。外黑內白。理在氣中也。外之黑圈。先天一氣也。內之白地。無極眞空也。一氣無始。故黑圈無起處。眞空無象。故白地不受物。理乘在氣機上。動靜無窮。此圓相是也。若氣在理中則不能畫也。設畫則已會動了。卽此圓相是也。向上一層。言語路斷。矧敢畫乎。詩曰動時理乘氣。靜時氣潛理。欲求動時理。有中無者是。欲求靜時氣。無中有者是。有無異而同。理氣一而二。又曰思之大是錯。畫豈得形容。
問。理氣不離如彼。而必須分別言之何也。曰氣也者。善惡淑慝之所由分也。故學問之道。莫先於理氣之辨。詩曰性一主於善。氣二兼善惡。善由稟得淸。惡由稟得濁。性者本無爲。爲氣所束縛。所以天地間。有堯舜桀跖。
問。氣有善惡之異何也。曰太極分而爲陰陽。陽淸陰濁。故有善惡之分也。夫地如大甑。天如圓蓋。雜萬物而蒸之。其氣之不齊。爲如何哉。噫人生兩間。以天地爲大父母。父母爲小父母。旣稟陰陽之亭毒。又有血肉之胚胎。生此雜糅之中。其得純和之氣。宜乎鮮矣。
問。先儒論氣質之性。獨向衆人說。而聖人上不論者何也。曰聖人形氣純淸。本性完具。故不須立氣質之名。而惟衆人緣乎氣稟而性亦不齊。恐人看天性。本有汚隆。故乃設氣質之性之名也。古之性惡。或善惡混。或有上中下三品雲者。皆於本性上。作汚隆看也。
問。天地亦有氣質之性否。曰然。凡理之寓於形氣者。皆爲氣質之性也。天以高明爲形。地以厚重爲質。高明過則爲元。厚重者失則爲濁。天地之氣。本自沖和。而往往有旱澇妖祥之不同者。是乃天地氣質之性也。
問。人性旣局於形氣。則似乎難變。而有變化之道何也。曰草木無情故無變。禽獸有情而塞故難變。人通而最靈故能學問。學問則可以變化也。
問。人身上性之體段。可以形喩乎。曰未發前虗明無累者。卽性之體段也。上智之人。氣純心正。故性體渾然。七情發而爲和。如明鏡止水之照物。姸蚩在物。鏡水何與焉。所謂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凡愚之人。氣雜心邪。故此性爲心氣所局。發不中節。性隨情𮢶。不得自由。所謂命於物而不能命物者也。
問。未發之中爲性。則性者太極也。然則天地之太極。亦如人性之虗明不昧耶。曰人者天地之妙用也。天地不自用。而以人爲用。天位乎上。高明而已。地位乎下。博厚而已。人在中間。以二五之精爲形。以無極之眞爲性。妙用主宰。都在乎人。卽此虗明之性。寔爲天地之性。而非人之性也。若曰人以未發前虗明者爲性。而天地亦有性而如人。則是天人各二也。孰雲三才一道乎。天地者。一空器也。人裁成之輔相之位育之。
問。未發之中。了了有知覺。孰雲性體無爲乎。曰未發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可雲知覺也。不可雲有爲也。視而爲見。聽而爲聞。然後方可謂之知覺與有爲也。且其時視聽已發後追知之也。當其時也。寂然不動而已。不可以虗明應物之地。擬之於情氣已發之知覺也。程子所謂靜中有物者是也。且一切要爲無視無聽。則是死物也。何必消詳。
問。未發之中。旣在一人之身。何以爲天下之大本耶。曰旣發然後爲一人之私有。方其未發也。雖在當人之身。其人亦不自知爲己有。則此非公共爲天下大本之驗也耶。詩曰六用未起處。一味虗明時。雖在當人身。是人不自知。發爲七箇目。始爲一人私。曰中又曰性。天下皆本之。
問。氣雖不齊。理在其中。何不檢戢其氣。而使之出於齊乎。若曰理無爲而一任氣之所爲。則是作用在氣。理有何用。雖無理字可也。曰無爲者。爲有爲之體。有爲者。爲無爲之用。然後爲造化之大全矣。若理氣皆有爲。則未知誰體誰用。是成敵分立。終不成化理矣。設使令理能檢氣。一出於純。則天地之間。人皆聖人。物皆祥瑞。自古及今。長長太平雍煕矣。造化之道。豈不願之。而勢不能也。
問。作用在氣。而理不管他。凡變化修治之道。抑由於誰歟。曰是亦氣也。氣旣能爲惡。則獨不能於爲善耶。前者爲惡。固今日爲善之機也。或問於程子曰心入於妄。將誰使正之。程子曰心實使之。亦此意也。心者氣也。火冶以鐵打鐵。學者以氣治氣。其理相似。愚甞曰氣也者。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理與氣。分而言之則理無爲而氣有爲也。合而言之則理氣爲一。氣之有爲者。乃理之有爲也。若以有無兩邊。截然判別。則無是道也。
問。萬象皆有對待。惟道無對。此理可得言之歟。曰如空質動靜淸濁白黑善惡之類。是對待也。萬象無出於此道者。太一也。象數未形。故無對也。雖然萬象終於對待。則各立成敵。故惟道能合而一之。一之奈何。非空則質無所措。非質則空之義墮。動生於靜。淸因於濁。白由黑顯。善由惡著。對待物也。合一道也。以渠無對。故能壞他對偶而一之。
問。體物不遺之義。曰冥觀萬象則色色形形。皆此道也。如權衡加一分太低。減一分太昂。一低一昂之間而得夫中。如筭數乘之無窮。除之不盡。無窮不盡之際而得夫道於扇觀。放之彌六合。卷之不盈分於輻觀。萬象㱕夫一。日入隙內。光逐形分。性隨氣異。塩在水中。色混味別。理與氣殊也。愚一日閑坐看詩。有所覺得。詩有五七言陽也。有聯對陰也。音響隨文字不同。理隨氣變也。斯亦體物不遺之義也。靜而察之。物物皆然也。
問。神也者。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曰於足目可見之矣。足之行遠。往而漸至。目之視遠。一時頓到。邵子曰人之神棲於目。雖然目不如心。心者穿墻壁縮遠邇融古今。奚啻目之頓到哉。故神主乎心。莊子曰目憐心。
問。人之所以生死。曰二氣五行。成人形質。先天一氣。不離二五。故同賦而爲人。正命太極。不離一氣。故同稟而爲人。眞性成形之後。內有五藏。外有五門。以五氣主之五藏。心肝脾肺腎也。五門眼耳鼻舌口也。五氣精神魂魄意也。精處於腎以耳爲門。神處於心以舌爲門。魂處於肝以眼爲門。魄處於肺以鼻爲門。意處於脾以口爲門。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又神火善揚而精水拘之。精水善泄而意土防之。意土善散而魂木製之。魂木善浮而魄金禁之。魄金善沉而神火擧之。五行相生相制。故人之能生也。若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又耳之聽引精。眼之視引魂。口之言引意。舌之甞引神。鼻之嗅引魄。五行相剋相損。故人之終死也。先天性命。無生無克。故無始無終。寓在血肉殼內。形器敗則返本還源而已矣。張子所謂形潰返源者是也。詩曰太極寓一氣。一氣寓於形。形盡氣當返。性亦乘氣行。緣形看生死。性命本無生。申申而屈屈。一箇不息誠。
問。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此程子之言也。天地亦有敬否。曰天之行健。在人爲敬。以吾心之惺惺。可以驗夫天地不息之心也。噫大化無一息之停。故化中之物。與化俱運。池水不流則腐。戶樞不動則澁。人之手足不運則痿。心志不用則昏。是以解怠弛惰底人。不死則病。逆造化故也。
問。吉㐫已有定分。而易中多言兢惕則可免者何也。曰此於五行生剋之會。可見之矣。造化之道。無出五行。如相生之道爲吉。相剋之道爲㐫。但相剋之中。又有相與之道。如金雖克木而金中之水還復生木。火雖克金而火中之土還復生金。其他倣此。轉移之機。伏於冥中。可以人事回之也。又於五行生剋。可見報復之道。如水生木則木還生火而爲水之財。火克金則金還生水而爲火之鬼。餘倣此。施恩則報之以德。遺怨則復之以災者。造化中已有此義也。
問。陰陽是一氣屈申否。二氣升降否。曰動靜無始。故先儒有一氣屈申之論。然細推其理。則二氣相承而不相雜也。夫冬至。陽自地升。陰自天降。自此升者漸升。降者漸降。至春分。二氣相遇於天地之正中。故炎涼爲平均。至巳月。陽造天竟。陰入地盡。夏至。陰自地升。陽自天降。自此升者漸升。降者漸降。至秋分。二氣相遇於天地之正中。故炎涼爲平均。至亥月。陰造天竟。陽入地盡。循環無窮。陽下陰上爲相交。故春分後萬物生。陰下陽上爲定位。故秋分後萬物成。
問。水火相剋而爲夫妻何也。曰水火。形相憎而氣相悅。相剋。陽制陰也。相悅。陰受陽也。
問。蟄物不食息而能活何也。曰能服氣。故不飢渴也。能孔竅息。故不呼吸也。人亦能用此道。息從八萬四千毛孔中出。口鼻塞之不死。息不宣泄則丹田濕潤而元氣充滿。此不飢渴之道也。
問。夢寐。曰人心寂感無常。寐時亦有寂感。無夢。寐時之寂也。有夢。寐時之感也。但寤寐有陰陽之分。陽淸陰濁。故寐時寂感。與寤時不同也。
問。學問之道。以何爲先。曰立志爲先。大哉志乎。非河之砥柱。不山之喬岳也。爲賢聖爲愚惡。亶由於一字。愚甞作責志詩三章。其一雲問若知夫行。無退有前進。進進無已時。會當至於盡。千里自門庭。始學成堯舜。鬼神敬立心。淸路避發軔。其二雲北斗回斡斡。東流注沄沄。人心有小怠。大化滯吾身。氣滯擁腫木。心滯昏病人。淸明日叛去。陰邪與爲隣。其三雲太空何冥冥。人事執權柄。夭壽有定分。修煉得正命。賢愚賦氣質。學問復本性。心君命志帥。天下服雄猛。
問。人知非而不能祛。知是而不能行何也。曰未能眞知之也。眞箇有知。未有不行者。且行之省力。夫人下手。牽強無味者。全無知底人也。是非交戰而不能決者。雖知之。未能眞知之者也。是以大學工夫。致知居先。今夫欲罷不能。且禁之不得者。是眞知之者也。
問。非樂不足以語君子。若何而後可至於樂也。曰樂者。眞知之後可期者也。夫人胸中。常磊塊如含瓦石者。利慾汩心故也。一朝白戰告捷。天理爲主。人慾退聽。則義理之味。腴於芻豢。不期樂而自樂矣。朱子詩。有曰昨夜江湖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時輕。曩時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知至後自樂之言也。
問。唐堯以前。天地亦久。而未有文字。尙書肇始於唐堯何也。曰天地午前。風淳俗朴。午後始有文字。世代降殺之道也。厥後纔經千餘年。而典謨變爲誓誥。誓謨變爲血流漂杵之文。文之不足尙如此。故聖人晩而後。不得已造文字。
問。王者跡熄而詩亡雲者。何謂也。曰蓋聞古者。天子廵狩而列國各獻其國之詩。於以考風謠而知國政也。自平王東遷。廵狩之禮旣廢。獻詩之䂓亦亡。故云王者跡熄而詩亡也。集註以爲黍離天子之詩而降於國風。故詩亡雲者。恐未然。黍離編於風者。非以平王之故也。爲其有風音乎。詩風雅頌之分。各以其音也。
問。聖人勸人學詩。論語中累言之何也。曰詩與樂相表裏。君子不可無樂。則可無詩乎。愚常謂詩者無聲之樂。樂者有聲之詩也。樂以動盪其滓穢。詩以陶冶乎性情。古今詩人。揔有拔俗淸致。蓋緣詩得也。詩豈少乎哉。
問。近思錄極功在何篇。曰西銘與定性書也。孟子謂知天然後可以盡心。西銘乃知天事也。定性書盡心知性也。有西銘之量。然後可造定性書之大。
達川精舍上樑文主人柳君楙彬昆季
[編輯]開煙霞之別業。已定居住之鄕。搆花卉之精廬。更有盤桓之所。宮功旣集。樑頌斯陳。主人。國號雙金。家稱連壁。驊騮絶足。思千里之奔馳。鴻鵠逸翰。睨九霄而軒翥。鴈行同時摘藕。烏號不久穿楊。曾辭柳下之居。新卜山陰之墅。顧惟達川之爲洞。實爲吾郡之名坊。重岡防西北之寒涼。巨野在東南而灌漑。桑楡竹樹。今村落之繁華。砧杵謳謠。昔昇平之氣色。勝地福地。高人賢人。霞鶩湖山。大小阮之分占。蓴鱸興味。元季方之共同。圖書五車。多文房之建奚得已。榿木三年。長草堂之資無所憂。手下經之營之。眼前苞矣茂矣。方看子荊之苟美。可乏長老之善祈。拋梁東。淸川流下海門通。鴻歸夕浦秋聲切。蠏下寒灘夜火紅。拋梁西。百室鱗次高和低。昨日年分吏胥過。誰家釃酒誰家雞。拋梁南。大井成泉味烈甘。更有遠峯形似笠。山之城堡邑之巖。拋梁北。坎位不凹乾門塞。靑烏經中有是言。天柱山高壽無極。拋梁上。白茅蓋覆參差㨾。大陽臨曝十分乾。霰雪飄零千點響。拋梁下。一盞靑燈五更夜。功名欲唾漢蕭曹。文學思齊魯游夏。伏願上梁之後。養德丘樊。棲心竹素。屨多戶外。知遠朋之盍簪。學富胸中。要他日之展布。德業廣之在己。人事盡處是天。
破倭露布
[編輯]竊以拉額涿郡。軒屈金儀。獻䤋宗宮。宣勞玉趾。不若遐宣廟筭。廣運神猷。刜匈冦於邊垣。惟頒羽檄。掃烽燧於海岱。只出偏師。迅雷難並於威施。折朽未喩於戰勝者也。倭奴島嶼爲國。舟楫爲家。喜殺好殘。俗暴性戾。謂扶桑弱水之足恃。與中華聖王而相持。比者關伯平秀吉者。蓋欲寄徑於梁。遂擬入冦於鎬。珍禽奇幣。啗利乞和。朝鮮以禮樂之邦。素知事大之義。謀猷經國。曾笑假道之愚。拒而不通。逢彼仇怒。於是因風竊發。渡海長驅。使楚苑芳林。終爲掛弓之樹。吳宮金井。變作飮馬之泉。齊餘卽墨。趙止晉陽。皆爲長蛇之所盤。狂猘之所突。衛詩賦中露。秦庭有哭臣。天子折箠鞭夷。垂裳御宇。普天率土。莫非臣賓。環海十洲。當看戶闥。豈可使蕞爾獠子。蠢然鴟張。咀呑與藩。覬覦彊塲焉乎哉。爰命六旅。急救三韓。皇詔朝飛。元戎夕出。桓桓羣將。赳赳諸軍。或世家山西斗南而習知圮書。或生長幽州燕塞而慣騎代馬。連營列障。遠自山海之關。水舟陸車。運出靑齊之粟。千軍釰氣。欲跕伏波之鳶。萬竈炊煙。能學張楷之霧。賊鎭久據於鰈域。王師已踰於龍灣。於斯時也。顓帝代時。方屬肅殺之節。金星入月。又啓勝捷之期。陰雲降霙。作孤城之銀堞。朔風吹雨。凍三軍之鐵衣。寒溫之性不侔。騎步之勢相絶。臣等以建高牙而麾衆。被白羽而帥先。發雷砲而鏖短兵。綽有餘暇。以馬矟而蹂徒卒。行無所爲。一呼而瓦解土崩。再蹴而氷消葉隕。回眸半瞬。積屍如丘。野塡雕題。林齊㓒齒。追奔逐北。討逋誅亡。乃自箕子之都。驅出釜山之界。前後所殺。獲首累萬級。俘幾千人。簇羣帆於來津。無孑輪於返途。於是繼絶興滅。復國返君。方岳晏淸。邊陲謐靜。東隅萬姓。非徒爵躍之歡。海上三山。亦呈鰲抃之舞。於戱。王靈遠洎。振古無斯。鑠師旅而蕩塵。寧藩輔而衛夏。江淸鴨水。永洗東討之戈。草長遼郊。好放西歸之馬。臣等謬膺閫寄。克達皇威。建刊石之功。徒知帝賜。歌破斧之作。試壯軍還。
愼獨齋金先生遺事
[編輯]某早事全州崔石溪先生。先生常敎以進事沙溪先生。在徂丙午。犬馬之齒二十二。始通贄謁沙溪先生於連山書堂。是時愼獨齋先生。服勤子弟職。未甞少離於旁。某留侍兩月而㱕。凡六十箇日。詳見愼獨齋先生奉親誠孝禮節。則皆小學中所見也。書堂距本宅數里許。沙溪先生恆於書堂寢處。愼獨齋初欲侍宿書堂。而沙溪先生命宿於家。愼獨齋先生承命而去。翌曉乃至。拜於先生臥下。跪坐遲明。先生起。斂襡衾枕。終日侍坐。應對執役。昏則敷設寢具。先生臥然後拜於趾下而退。日日皆然。某常陪宿房中。一日誤眠。不覺窓明。愼獨齋先生已坐臥邊矣。書堂西有小臺。東有溪亭。沙溪先生時時遊憇。愼獨齋先生省視其所。修治缺土。掃除糞穢。朔望沙溪先生步歸參廟。愼獨齋先生陪而去來。沙溪先生有出。則乘馬時愼獨先生扶鐙斂衣。隨行馬後二三十步。拜而乃止。先生回時。又出迎馬首。拜而隨行。下馬時扶鐙整衣如前。正寢冊房有毀。愼獨齋看審葺理。手執鏝塗壁。其視饍也。先生嗜眞魚,食醢,木麥麪。每飯食醢滿盛於楪不絶。麪則三日一進爲恆式。是時先生家甚貧。愼獨齋極意料理。一切饌具。豫備不乏。或至乏絶。則親執魚網。漁於前溪而用之。凡家中冗務。如耕耘收穫支答徭役。皆自勾當。無貽憂於親。先生所騎馬。善飼常肥。鞍勒常完好。所行道路常汛掃。籬落常修飭。如此委曲節目。人所難行者。不動聲氣。安而服行。不自勞也。惟知有親。無我於身。先意承顔。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到處逢原也。其衣冠也。粗布道服。綿絲黑帶。不着巾帽。常着絲笠也。其持容也。一遵禮經九容法。雖造次急遽之中。自中禮度。蓋其存養有素故也。某參侍二先生。試而察之。沙溪先生德宇盎然。樂易愷悌。侍坐於旁。如入春風中。愼獨齋先生持敬肅然。貌如泥塑人。接人渾是和氣。誰謂百世後。復見河洛儀容於一家父子間也。嗚呼盛哉。外容如此。其中可知。而若其造詣獨至處。有非後學淺見所可形容也。書堂學者日數十人。先生敎人以禮爲先。常曰禮也者。制人慾存天理底法則也。是以諸生於冠婚喪祭之禮。無不通曉。是時宣廟末年。經亂稍久。重營宗廟。禮判象村爺以爲此際難逢。宜復古禮。馳書問以昭穆制度。沙溪先生使愼獨齋先生持筆作宗廟圖。以太祖爲東向位。羣昭羣穆。列於左右。其夾室龕室都宮之䂓。曲備古法。圖上禮曹入啓請行。朝議異同不行。惜哉。二先生熟於邦國典禮。皆此類也。是時愼獨齋先生。已中司馬。年甫過三十。方赴東堂試。沙溪先生命肄擧子業。愼獨齋先生退而作賦三四首。記其一題則乃豫讓擊衣也。辭中程文。律諧楚法矣。又工隷書。甞書學而時習不亦悅乎八大字贈某。字體淸圓遒勁。埒於鍾王。一生長在惟諾趍走中。未甞見讀書習字。而其著述之美。筆畫之工如是。信知大君子推心得而及於技藝。無所不能也。二先生初棲遑州縣。逮乎時運休明。登進崇班。愼獨齋先生晩年至夫入長天官。不爲不用。而第難進易退之節。終不久於朝廷。未得展盡所學。陶甄至治。可勝嘆哉。兩湖素號才藪。連山際於兩湖之交。二先生享年皆踰八十。相繼百年之間。其爲人觀感矜式。爲如何哉。某不幸身早嬰病。三十餘年。消遣廢疾中。二先生易簀。皆不得進與加麻之列。孤負奬誨之恩。此生何限情也。今此小構。身賤言輕。極知踰僭。且大賢喪事。豈少此哉。但一生誠悃。無所暴白。昔者程朱門人諸子。亦有爲師私自敘述。然則某此擧。未必非禮。肆敢書之。以附大行狀之後雲。時丙申秋八月上澣日。
薦擧書
[編輯]伏以卽今朝廷事目方下。郡縣察擧茂才篤行孝悌通博之人。使之鄕薦里選。無有遺餘。盛矣。時三代賓興。兩漢貢擧。齊休並美。民等首以體國家至意。次焉副閤下渴求。有所薦達雲。同鄕居前判官柳浚。學識才行。可應事目。柳氏世稱家庭之訓。而斯人則生質甚美。幼有至行。其事親也。怡聲下氣。左右就養。一似曲禮所稱。其執喪也。不懈不怠。過期如袒括。朝夕省墳。風雨不廢。親所嗜物。平生不入口。一似小學所記。其學問也。非聖賢書不讀。禁子弟勿看雜書。早中司馬。自從科第不公。卽廢應擧。家世閥閱。公卿薦引。歷金吾郞。階至尙衣判官。亦非其志也。退居閭巷。安貧守靜二十餘年。琴書草堂。瑩無俗慮。或農談自適。或杖屨逍遙。德宇盎然。接面可親。衣冠儼若。對坐可敬。隣並後生。樂受訓誨。負笈挾書。戶外之屨常滿。斯人樂易和順。似無畛域。而至於敎人不倦。則亦其天性也。誘掖旣至。程課亦嚴。從學者不涉有得。遠近咸集。恨無舍館。爭出米布。構成家塾。正堂東西廡。依古學宮之制。冠童之聚者。日常五六十人。齋扁取諸論語憤悱二字。齋䂓一遵栗谷先生節目。居是堂者。循循雅飭。不言可知其學者。誰謂湖學美風。重見於今日乎。不特此也。嗚呼。虎豹在山。藜藿不採。正人居邑。不肖敬憚。吾鄕之自遇斯人也。凡人諸事。自擇是非。相與謂曰無見咎某先生也。洛人之畏司馬端明邵先生。遼人之敬管寧。將無同乎。民等親之愛之敬之尊之。斯人德行。一國宜知之。知而不言。當被蔽賢之誚。昔北海鄭玄。推明古學。學者千餘。國相孔融。深敬於玄。命其閭曰通德門。東漢末。君子道消。薦揚無路。私自寄慕而已。今則幸遇聖明新服。數有求賢之旨。民等烏廢鄕賢之德。伏乞閤下。轉報於廵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