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齋先生集/卷九
書
[編輯]上宋尤齋時烈○庚子
[編輯]越瞻寧陵。松柏蒼茫。回望象魏。天日杳邈等語。眞是實際光景。至今思之。令人於邑。況流序荏苒。奄見新歲。弓劍之痛。益復如割。伏想台監尤何以爲懷耶。春和漸暢。伏未審調攝中起居神相。遠脫市朝膠擾之苦。復專山林閑靜之味。從容涵泳之樂。想來興起。恨不得致此身於春風座中也。向者決退之擧。實出於思量爛熟。固非衆人之所敢仰議。而侍生妄意。終不能無疑於過信而輕動。已於其時。悉陳愚見。今不欲更有所煩贅。而前後聖諭。昭示無餘。則在台監今日之道。似當快釋於中。更不掛意。仰承聖旨幡然再起。以解上下中外之惑。則向來怪說。自當雲消而霧散。如靑天白日。豈復有日後無窮之慮哉。苟或不然。一向撕捱。則竊恐此事初或起於白地。而因此輾轉醞釀不已。畢竟收殺之難。有不可形言者。未知台監亦果有意於此否。台監進退。繫道消長。必有素講。豈待人言。而戀德之深。敢畢微悃。惟台監察其誠而恕其妄焉。不宣。
上宋尤齋辛丑
[編輯]日月易邁。又見新歲。敬慕殿再朞。只隔數月。臣民如喪之慟。若在天崩之初。遠惟台監北望宸居。其尤何以爲懷耶。新陽載和。伏未審靜中道體神相萬福。無任懸慕之至。侍生病蟄經年。日益鹵莽。不知畢竟將作何狀人。時自點檢。愧懼交至。摳衣門下。以供灑掃之役。仰奉明誨。少開茅塞者。實是區區之願。而奈此痼疾在身。不能奮飛何。戀仰德義。只自馳神耳。頃者。得伏見台監救荒議啓中。有語及昔年與侍生入侍先朝時事者。怳若密邇威顏。更承天語。讀之未終。五內崩裂。自不覺失聲痛哭。伏想台監亦必一字一涕。悲咽難勝也。
上宋尤齋
[編輯]歲行將窮。風雪慘慄。伏未審靜中起居淸勝。區區懸慕之私。有倍常日。家兄所遭。此乃古今所未聞所未見之醜辱也。其設意之巧。措語之慘。實有所不忍正視者。豈料天壤之間乃有如許人。又豈料今日遽見如許事也。誠不意駭機之發。乃至於此。不惟上累於淸朝。抑亦下辱於祖先。憤惋之至。直欲赴海登山而無所聞知。伏想大監可嘿會此間心事也。近聞此事輾轉連累。至及於門下。乃有露章之擧雲。雖在盛德。毫無所損。而此心之不安。當復如何耶。端相自來此府。身安心靜。藥餌之暇。得以自娛於江山寂寞之濱。活畫仙人之敎。雖不敢承當。而深以不作閑過從不聞閑是非。爲愉快也。但旣無明師之誨。且無疆輔之助。茅塞轉深。進益無由。恐負初心。冞增憂懼。擬於明春日暖之後。因便受由。一造門下。得侍講席。以成宿願。不知化兒能不作魔否也。無路趨拜。不任悵黯。謹此耑書仰候。惟祝茂膺新祉。爲道加衛。
答宋尤齋癸卯
[編輯]向於秋間。伏承大監下復書。滿紙辭意。鄭重懇摯。實出尋常。自顧無似。何以得此於大君子耶。感戢之極。誠難形喩。厥後連因君美,載邇諸令之自南還。憑伏審邇來大監道體神相萬安。繼又南雲卿令公。亦拜座下而來。出示盛製序跋諸作。敬置案上。盥手跪讀。毋論其舂容大篇,寂寥短語。皆非秦漢以後文字也。以班馬之辭。發伊洛之旨者。古無其體。於今始見。豈但如入龍宮蛟室。目眩而心悸也。前書中。乃以不似之虛奬。加之於萬萬不肖之身。侍生不敢仰承。至今爲愧。然大監之於侍生。旣不以皮毛待之。則侍生亦常有隱之於中者。終何敢自外於大監之前哉。侍生少而失學。長又善病。濡染家庭。倖竊科第。一出宦海。冥行十年。迺於戊戌冬間。奉使江南。驅馳海上於大冬氷雪之中者。首尾半年。還朝之後。旋得沈痼之疾。委身床褥。自分爲病廢之人。回顧半生。將未免爲醉生夢死之鬼。忽詠康節先生壯歲若奔馳。隨分受官職。所得唯錙銖。所喪無紀極之語。便覺流汗浹背。愧恧難狀。而惟其性質凡魯。見識蒙陋。終不過膠漆盆中之人也。豈敢以此謂有所透得。便欲自處於名利關頭少歇之地也。槩其病根深痼。志氣摧落。長與藥裹爲伴。實無當世之望。且念比之古人。尙遠強仕之年。而已踐華貫。亦非賤分之所安。茲欲數年調養。收拾精神。賴天之靈。得復爲人。則或因薰沐而器使。少效塵露之報於他日。亦且未晩。故遂不敢汲汲求進。復爲文中子之罪人。此誠痼疾之使然。豈有他意於其間也。然其耿耿一念。誠不欲一向暴棄。終爲小人之歸。而疾病纏縛。竟不能自拔於流俗之中。尙不得負笈摳衣於先生長者之門。仰奉明敎。以開茅塞。只自杜門。塊處於闤闠之間。上無嚴師之誨。傍無疆輔之助。憒憒轉甚。依然只是舊狀者。今已五年於此。愧負初心。怵惕不寧者久矣。今者。大監以辨內外義利之辨。審擇於爵祿之來。兩弊俱無。留心實地等敎。虛加奬褒。固知大監此敎。實出於發其病而藥之。非所以虛奬。乃亦不屑敎之意也。然聖門以下程朱諸先生於奬引後生。或進或退。各中其病。未聞以不似之譽。加之於不似之人也。記昔大監嘗以書責勵於侍生曰。吾輩當屛去華飾。只以簠簋道義。相期於千載之下雲。此固侍生之所不敢當。而然其勉勵戒勖之意。則誠可謂不以外而由中。侍生每誦此語。竊自欣幸於心矣。不意今者虛有此外飾之華奬。此與昔日責勵之意。恐有所相乖也。況其麯糱之病根。尤難勇拔。夫以高峯奇先生之學問操守。且又屢受戒於陶山。而終不能一朝勇改。則侍生何人。敢曰剛制於此乎。非不欲痛自刻責。必拔其根。而受病已深。尙不免時時中毒。此無非侍生資稟庸下。終無遷改之望而然也。有時自省。只增慙惕也。況其己卯乙巳之喩。尤非侍生之所可仰對者。亦恐非今日之所必道者。伏未知如何如何。侍生於疇昔之夜。夢陪大監與同春大監。入侍先王於煕政堂中。一席都兪之盛。宛如平昔。丁寧玉音。了了在耳。而覺後茫茫。惟有涕淚被面。攬衣彷徨。幾乎失聲而哭。伏想大監於山齋靜夜。亦必頻有此夢。而倍切悲慟之懷也。侍生於此。仍竊伏念。昔我先王以天縱聖資。撫運承基。寤寐豪英。思臻至理。大監首被曠世之遇。始自山林。幡然而起。先王擢置冢宰。擧國而聽之。大監亦許身擔當秉國之衡。一代諸賢。並有彙征之吉。將陶鑄挽回朝夕唐虞之盛。此誠東方千載之一時。而其風雲契合之隆。直可媲美於伊,傅。漢,唐以下。不足論也。不幸盛業未半。遽抱天崩之慟。民生無祿。天意難諶。此豈但大監痛結於平生。抑亦忠臣志士隕淚於千秋者。以此言之。則大監之於今日。乃是先王顧命之元臣。而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義者。實非丁戊以前靜處林下時之比也。大監進退。固非衆人所可仰測。況時有否泰。道相消長。雖不免今姑退閑於雲林湖海之上。而宗國之安危。只係於大監一進一退之間。此後自上虛佇委託之至意。一如先朝。則未知大監於此。亦將一例引退。更不欲犯手而做。雖有危亡之急。而猶且獨善其身。立視不救。終不思諸葛武侯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之義耶。頃年大監下書中。有曰山林靜處之樂。自是與世相忘者事。寧有受國厚恩。係戀君父而可以樂此者乎。固知大監之心。本自如此也。侍生非不知此時此言。只一無益之空談。而天若助宋。則庶有此望。不知蒼蒼者竟如何也。近者。沂台入相。而亦恐無救得一半之勢矣。侍生常抱杞人之憂。且感前夜之夢。茲以愚見。漫此及之。伏想大監必一覽而笑其狂僭也。惟祝鼎茵爲道爲國。益加珍衛。辭有竭而意不盡。臨紙黯然。不宣。
答宋尤齋甲辰
[編輯]伏惟酷暑淫霖。大監體履。爲國爲道。益加珍毖。區區馳慕之至。向來之事。轉輾不已。遂成近古所罕有之風波。大貽君上之累。重失士林之望。每念疇昔。益切追慕之慟。伏想大監亦必默諒此心也。侍生曾伏見朱夫子之語曰。一出而遭唐仲友。再出而遭林黃中。今又遭此吳禹圭矣。豈非天哉。侍生於此。每歎大賢之於世。亦不免此。年來大監之出處進退。其與朱夫子。可謂曠世一揆。而今大監則不出。而又遭此北伯。其所作怪醜悖。又非吳禹圭之比。則此誠天實爲之者耶。北伯。是侍生半生故舊。平日。大監亦不至於必以爲無狀底人者也。豈料今日乃忽自陷此地耶。自古聖賢未嘗有不遭橫逆者。渠自作怪醜悖而已。在我無損。而益足以彰大義於天下後世。則一時紛拏。何足介介也。侍生虛瘁病弱。終不堪驅策於內職。經營求外之際。得此畿邑。便於醫藥。雖以爲幸。而亦非退伏田間。任便養病之比。力窮計拙。尙未辦此。緬懷古人。只自慙悼耳。參軍尊侍。還洛之後。再次奉晤。趙禹瑞令公之來。又得數番穩話。怳若親自承誨於大監座下。何由此身奮飛千里。躬奉餘敎於黃山蘇堤之間也。只自引領馳神而已。只祝大監道體對時益茂。姑此不宣。
別紙
[編輯]近來侍生之被人疑謗者。不但溢世而已。今欲陳其致此實狀。則涉於親自分疏。又欲終始泯嘿。則此亦近於自外區區之懷。茲不得不略攄其萬一也。侍生累年病廢。潛深伏隩。凡於大小是非。與世無關。況此近日事。於侍生兄弟。大有所嫌。則此固非侍生所敢開喙者。而然於其間亦不無致謗之由。蓋當初北伯。陳疏之後。貽書於侍生。問其疏語之是非。而侍生嫌不卽答矣。厥後因閔大受令公。累次來訪。或至留宿。侍生始不免破戒。與此令略論此事。此時受令與侍生區區之慮。只恐此事輾轉。或有一毫貽累於大監者。豈有他意於其間也。〈其時與受令相議。姑欲勸止。趙楷等儒疏之本意及其後侍生之欲望大監以劉子羽拔旗事。偶失照管之意。先卽陳疏自列者。頃日參軍尊侍下去時。必已一一仰達。故今不更贅。〉侍生與北伯。乃是故舊。而渠乃忽自作怪。自陷醜悖之地。豈無一駭一惜之意。而然豈以此區區故舊之私情。乃欲徒爲曲護之計。不顧事理之曲直。論議之是非。而敢欲專右北伯而反有貳於大監耶。雖是病狂之人。亦不爲此也明矣。前日北伯之書。久未答送。後因受令。備局之便。始乃作答。大責而歸之。其書之意。槩雲設令兄言。皆是爲賢者諱。春秋之大義。固不敢如此。況兄言節節無識麤悖。何敢如是。其所謂三綱云云者。尤極駭悖。三綱中。只雲父爲子綱。然則母不入於三綱耶。若雲母係於父。則祖父母獨不係於父母。而遂不入於三綱五倫之中耶。其所謂以朞制爲斷雲者。則古禮父在母喪只是朞。無心喪之制。然則父在母喪而遭此禍者。其可以服制之朞。而出見彼人耶云云。而其後趙楷等疏中。誤引周禮調人職凡殺人和難會赦或義殺者避讎之語。有若周公之制。凡於父母以下之讎。其避之也。本自如此。而至以周公之制。尙不令從兄弟之讎。隱忍相同等語爲辭。一隊論議。遂謂大監本意。以爲今世士大夫遭此者。上自高曾祖。下至從兄弟朋友之讎。雖仕於朝。而皆不可見。彼雲侍生於此。果不無所疑。大監一言。當爲擧世之則。大監本意。果若如此。則一世士大夫之遭此而不避者。皆不免爲忘讎失禮之歸。而若使此後一一皆請。則雖從兄弟朋友之讎。在下而請。固無所害。而其在朝家。必難盡許。當許而不許。則非使臣以禮之道。若欲盡許。則非但勢有所難。雖以事理言之。出而仕於朝者。與韋布之士不同。而於其從兄弟朋友讎之輕。而亦欲擧其國而皆避。凡於銜命陪從等處。皆欲自請不行。雖厚於私義。而深恐其全沒公義一邊。此誠不可容易斷定。而所謂一隊論議之云云者。亦未知其一一皆合於大監之意。故侍生遂以諸書所載及大監疏中之語與前日大監所以自處之道。反復參互詳究而後。始自以爲似得大監本意之一二。槩丙丁以後。天地易位。我有百世必報之讎於彼。況於其中遭父母之禍者。其欲必報之心。尤當如何。而以匹夫之力。旣無可報之勢。且凡禮經所論。雖皆敵怨之讎。而敵怨之讎。又不可得。則惟當擧其國而皆避。以表此常欲必報之心者。此於天理人情。自不得不然。而實合於禮經所論之意也。如滄洲金尙書諸丈。請避不見者此也。祖父母之於父母。若謂之無分毫之差。則其上曾高祖之遠。將無以漸次推去。必謂之雖有分毫之差而便同父母可也。禮所以不言祖父母之讎者。卽便同父母之意也。以此言之。則祖父母之讎。亦當與父母同也。至於兄弟。則雖與父母祖父母差有所間。然旣有不反兵之義。則亦似無分別於其問。而右相以下侍生等諸人。於前日雖非忘其讎而然也。而立朝之後。不能詳講於此。只得隨衆而已。及至大監疏請不見之後。侍生等諸人。又以爲淸陰先生曁大監與同春,草廬諸丈。皆不見彼。此是堂堂大義。撐柱宇宙。而大監則又有不反兵之義。故因擧此爲請而已矣。到今思之。則侍生前日所思。似乎錯謬。旣覺之後。則此後追改。亦未爲晩。然大監於右相以下。未曾斥其大悖於禮。則大監之本意。亦可仰揣。而今者乃因北伯所言之悖謬。輾轉過激。遂謂大監本意。必欲上自高曾。下至從兄弟朋友之讎。一如父母祖父母之讎。皆不可不擧其國而皆避雲。則侍生終未知果如何也。曾高祖則雖不可與從兄弟並論。而若是初不立朝之人。則雖從兄弟朋友讎之輕。皆不出見可也。若已立朝而有從兄弟朋友之讎者。遇其當初敵怨之讎。則在下請避可也。自上許避。亦可也。至於擧其國而皆欲避而不見。如銜命陪從等處。皆請避不行。則此便是徒伸其私義之輕。而全屈公義之重也。私義之重處。則屈其公義可也。而至於私義輕處。而全屈公義之重。不但形勢之難行。其於義理。未知其何如也。大槩此是大段論議。而大鑑一言。亦當爲訓於世。古人之於論禮。至有十繼母之語。則其於假設論理處。雖似迂遠不近者。固不害其並論而預講。況此上則有曾高祖之讎。下則有從兄弟朋友之讎者。其多非如父母祖父母兄弟之讎稀罕之比。禮宜皆避。而渠自不避。則皆不免爲忘讎失禮之歸。何可以其迂遠而姑置不論耶。語類疏說。固不可一一據信。而語類所記旣如彼。疏說中。又有以父母以下之讎。分其復讎之輕重者。戊午讜議序。五世復讎之語。亦出自疏說。而疏說曰。所復者。惟謂殺者之身。乃在殺者子孫。可盡五世得復雲。而朱子於孫曾以下。有世數漸遠終是漸輕之語。此等所論。固不可取證於兄弟以上之讎。而至於從兄弟以下。則亦可以此參酌折衷。有所斟量於其間也。侍生之意。不過如斯而已。當初金萬均之疏請不見者。乃是祖孫之讎。而至擧亡父之言爲請。則其在朝家禮使之道。許其不見。實合於禮意。雖或不許。只不許之可也。雖從兄弟朋友之讎。請避不見。則縱不得許。固不可罪之。況以祖孫之讎。擧亡父之言爲請。而不但不許而已。又從而拿問而罪之。此則誠極可駭。其時政院及臺諫所爲。豈不大悖義理。若此不已。則凡有私讎於彼者。請避不見。以表其心之防限。又將大壞。自歸於都忘其讎。甘心事彼之地。終必至於淪夷狄入禽獸之域。故其時大鑑陳疏之意。大爲此懼。只欲明此義理。以曉上下。而仍以大鑑前日所自請者。引以爲待罪之地而已耳。夫豈因此而必欲使上自高曾。下至從兄弟朋友之讎。而皆不見彼之意也。朱夫子於劉共甫之使金。亦不斥之以違禮悖理。而反許以一死許國。則其微意。亦可以推知。今者。大鑑豈以從兄弟以下之輕處。並謂之皆不可不避耶。所謂一隊論議。徒駭北伯。遽欲截斷於祖孫之爲無識悖理。遂以爲大鑑之意。於高曾從兄弟之下。亦皆如此雲。侍生妄意。竊謂大鑑本意。恐未必一一如此。故遂乃不避自己之嫌。略以此意。言於一二親舊之來問者。此不過輕以妄揣之淺見。欲明大鑑之本意。以安士大夫之心。而又欲使朝廷無一毫難處之慮而已矣。俄聞金友益廉。往一宰臣家。大言李某右徐而攻尤齋。尤齋於其兄禍患時有感恩之事。而乃爲如此之論雲。侍生聞甚駭笑。侍生與金。亦自是少時故舊。情義親切。故侍生卽送書責之曰。尤齋若聞此語。豈不駭且笑雲。則渠乃屢送簡。多費葛藤。必是己見。而直以侍生爲忘恩背德之歸。而反謂大鑑本爲此高高過過之論。侍生不勝駭笑。又作答大責之。仍示以侍生本意。渠乃到處播說。訛以傳訛。遂起此謗。至有可笑可駭之疑。究厥所由。實堪一笑。頃者同春大鑑再度送書宋希張於病中。亦有書問此致謗曲折。而竊想大鑑與同春大鑑。必已下悉侍生本意。故不欲卞說於其間。尙不詳復矣。今因此便。略陳其槩。仰惟大鑑若不有疑於侍生。必賜一一批誨。以解愚迷之惑。幸甚。忙急走草。語極荒雜。尤極悚仄之至。
上宋尤齋乙巳
[編輯]侍生一自妄作自取橫逆之後。不但爲自己一身之辱。抑且仰累於大鑑之門者大矣。平生景慕之忱。反爲貽累之歸。尋常怵惕慙慄。不能自安。以此自去冬至今日。其間大鑑至遭意外喪患。而尙未得以一字仰通記府之問者。蓋亦竊恐其復溷爲世所諱之名姓。益有所累於函丈之間故也。伏想大鑑亦或俯燭此悃。而今者大鑑疏中。旣擧賤名。此後則似無更有餘蘊者。侍生何敢一向爲嫌。有若終始自外者也。況於頃者。纔蒙以數字。俯問於家兄答書中矣。茲敢仰修此書。略申起居之儀。伏未知大鑑不以爲罪。而或賜恕覽也耶。靈泉效祥。聖候快復。陳賀頒赦。八域歡抃。臣民之慶。曷可勝喩。炎霖此酷。伏未審大鑑道體神相萬福。區區馳慕之至。侍生七年病伏之中。常有不勝其私憂過慮之深者。而向時則猶意其一分可回。必欲方便於其間。以冀少悟。蓋不欲遽棄故舊必歸之不韙之地。此豈但爲故舊地。而人心不如我心。自頃年以來。始知初意之齟齬難成。漸覺其更無可待。而反有漸深之憂。侍生妄意。嘗以爲國之興喪。道之消長。皆判於此。此亦不但爲大鑑私憂而已。況比年朝家之禮貌於丘園者及大鑑之不安心事。亦自謂妄有所一二仰揣者。而上年。大鑑又不得仰對告廟之問。侍生於此。尤有所私自憂慮者。竊觀今日世道人心。則深恐醞釀漸深。遂至於無可奈何之地。腫未膿而先潰。猶或有勝於膿潰而無如之何者。侍生久有此意。故年前敢以一書。仰問進退。固知其僭率之極。而亦不無微意於其間者。伏想大鑑尙或見記耶。此間一二親友。亦不無知此心者。而然侍生旣不在其位。時亦未會。姑未免默默緘口者有年。蓋侍生獨此深憂者。亦出於蟄伏過慮之致。大鑑下書中多事之喩。誠是至敎。而然其一片赤心。則可質神明。實不敢以年來病廢仕宦之故。遂欲傍觀而越視。蓋病廢仕宦。絶望當世。故尤可以一言也。去年冬。適忝憲職。入侍威顏於大警動求助之時。此是聖上卽阼後侍生初拜君父之日。而病劇昏眩。終不敢進一言而出。退而思之。則旣在其位。時亦相會。而顧瞻畏忌。爲保身自安之計。得此可言之秋。而終不能略陳其夙昔之志。以悟聖意。則不但自愧於素心。亦何以拜先王於他日也。斷斷此心。只恐其上貽聖德之累。下爲士林之憂而已。夫豈有一毫他意哉。只是下無可望。故不得不仰恃聖明而號籲之也。遂敢肆口而言。多所妄發。草成半夜。一燈照心。未暇點檢。率爾上聞。而然其一言一字。皆出於寸寸肝膈。君臣義重。朋友義輕。誠不敢顧戀知舊。有所欺隱。爲私護曲筆之計。蓋其妄意。自以爲不如此。將無以上悟聖意而。然猶不能痛陳者多矣。其他贅說。亦多有有激而發者。其必爲一世之罪囮與他日之禍首。亦豈不知。而然若不仰恃聖上天地之量。日月之明。則其何敢發此言耶。是以其時自上有褒賞之擧。侍生卽又陳疏曰。言而不行。則賞之何益。苟行其言而有補聖德。則雖群疑齊起。衆怒交至。臣不敢恤雲。侍生本意。只自如此。而果致前後諸疏次第迭出。群疑衆怒。並起合勢。廟堂則斷爲錯認。臺閣則責以勒定。甚至於可知此心者。亦疑心跡。遂以侍生爲公然用意誣告之人。雖內省不疚。只當任之。而然竊觀頭勢。則不但無益而已。區區寸心。反恐爲載禍。相餉於大鑑門下之歸。侍生於此。亦安得不以妄作自處耶。其謂侍生於徐令事。欲弭前日之謗。乃爲此疏雲者。誠不滿一笑。事有大小。不翅霄壤。則欲弭前日一時過耳之謗。犯此禍福所關至危之機。非狂易之人。則必不爲也。求之於理。近乎否耶。況侍生於此論。以諸書所論。反復參究者久矣。若以爲只可先立其大者而已。何必致詳於其間。自不免爲推波助瀾之歸雲爾。則固不敢更有所容喙。必欲引古證。今爲一一可行於時者。則膠迷愚妄之見。終有些未能盡合於此間峻激之論者。此則只竢他日仰質於座下。祛此蔽惑。茲敢據其所見。直書於疏中。意謂益惹前日之謗矣。豈料其反以此見疑耶。當初陳疏時區區之意。專在於平日之必欲一陳者。故一時形跡之嫌。皆未暇慮及此。實侍生之失也。奈何奈何。侍生向來心事及前後曲折。伏想大鑑或未能盡燭其實狀。茲敢略陳其梗槩。而然其中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者。則雖不敢煩諸筆札。而亦可以默賜下諒也。毋論侍生心事形跡之如何。卽今事機如此。不知前頭將至何樣境界也。所恃者。只蒼蒼在上耳。旣蒙大鑑欲作嵇文之敎。而乃敢又此唐突冒候。惶恐之至。
答宋尤齋
[編輯]茲者便回。伏奉累紙手復。其文章偉麗之美。固非區區所敢容議者。而辭意之丁寧懇至。有踰尋常。實若耳提而面諭。一字一句。無非出自肝膈者。自顧無狀。何以得此於大鑑惓惓期勉之盛意愈往愈深之若此也。感鏤次骨。誠不知所以爲謝。而至其共朝聖考之日。乃是相見之期雲者。則讀之未終。自不覺涕淚之滿面而繼之以血也。第以朝廷失此一元城爲敎。侍生於此不能無愧汗之沾背也。劉器之受業於涑水之門。平生用力。只在誠字。而以不妄語。始遂以此爲世所服。寧有妄言若此。而上下中外。擧疑其心跡之劉元城耶。若其所謂非大智則大愚。非大勇則大迂者。誠是侍生頂門上一針也。呂子約之以此自號。蓋必有意。然則大愚二字。豈非侍生今日佩服之至訓耶。倘於此後賴天之靈。得保病喘。以送餘生於寬閑寂寞之濱。則當以此兩字。上法古人自號之義。下體大鑑見誨之意。揭其居室。以爲自勉之地。未知大鑑果能以一篇文字。益加箴戒之也耶。徐令事一款。旣承前秋長書回敎。侍生亦自以爲此心已蒙大鑑下諒。眞可謂兩心相照。豈復有疑於猶未相悉耶。只是愚淺之見於此間峻激之論。終有些未盡合者。故前書中以此爲辭。而語意未暢。致有此敎。倍切愧悚。侍生疏中。不得不並論此令之事者。其時大鑑以此事。方在不安待罪之中。此實侍生之所詳知。而聖上於當初處分。亦果有顯示左右者。聖意所向。道之消長。係焉。此亦不可不論。故自未免以大鑑心事之不安者。並擧前後事。以其次序窮本泝源。據實狀而歷論之。以及於此而已。此實語次文勢之自不得不爾者也。夫豈有一毫意思必欲驅徐令於善道之地。亦豈全以此爲大鑑不敢進之一大關。而渠乃並起齊怒。視若仇敵。海西之疏。語意極深。不止於狂雜麤率而已。則侍生於此。亦無復有舊日之義矣。奈何奈何。曾見王文中有心跡之判之語。程夫子以爲亂道矣。侍生自經向日之事。始知文中此語亦必有見而發也。槩侍生於其時徐令事。有些嫌疑。而自以爲欲陳此疏者。斷斷赤心。只是恐傷先王之德。恐貽聖明之累。非爲大鑑慮。實是爲國家士林憂。則此是大處也。區區嫌疑之跡。何足避也。遂以此不敢爲私護曲筆取捨彼此之計。據其所見及實狀。直書前後之事。以致渠憾怒至此。而世人之見之者。亦以其疏出於有謗之後。更不詳究。只因其跡以疑其心。此無非侍生平日無狀。不能見信於人之致。自訟而已。夫復何喩。大鑑疏批。尙不下。想必因近者慈候未寧。自上侍藥憂遑而然也。同春大鑑。於此事。時無別樣陳白之擧。伏想必有默自熟講於中者。侍生亦不能無自已之嫌。尙不敢仰請。非敢自外人事然也。未知前頭果能快副士林顒望企待之意否也。一雨蘇爽。新涼乍動。伏未審几杖已自孤雲還寓靜所。而道體起居益復神相萬安耶。侍生積病經夏。澌頓極矣。自近日雖似少減。而拘於醫藥。尙不得遠退田裡。以此自愧。杜門伏枕。全不出入戶庭。雖以畏約太過。益見譏於世。而所遭如此。則其自處之道。亦不得不如此。不但病狀之難強而已。伏想大監可默會也。
上宋尤齋丙午
[編輯]今此嶺疏之擧。眞如武侯營壘。實非華宗浪戰之比。不知此事竟將如何也。前日下示金說謄草。瞥見可笑。更不詳看矣。昨還檢看。則乃以語類中立宗一款語。出於家禮圖下註說者。謂爲劉氏垓遜自己之語。乃反以此立幟爲證。至以劉氏謂與黃勉齋。皆親炙朱子之門雲。可笑。彼只見若世子死則立世子親弟之語。而獨不見若無適子則亦立庶子。所謂世子之同母弟。世子是適等語者何也。可笑不足言。語類中此下漢世諸王無子國除。不是都無子。只是無適子。便除其國。不知是如何雲者。亦可有推去以知者。而哲廟云云之語。終未能十分分曉。伏乞詳細下示。所謂下正猶爲庶者。直是次適耶。乃是繼禰小宗之適耶。抑通謂之次適耶。未知此語在朱書某篇耶。或雲兄弟繼序。自分昭穆。則服亦漸異。當初獻議中八大君之語。未知如何雲。此則尹,金輩所不爲也。亦未知如何。金之此說。雖極張皇。而一篇首尾。只堪一笑。不足卞也。嶺儒戴此而出。還亦可哀耳。劉垓孫劉璋。皆非朱門人。未知此是何時人。其出處果如何。並乞下示。
上宋尤齋
[編輯]似聞華陽之勝。種種奇絶。已有溪上縛茅之擧雲。未知遂欲以此爲武夷陶山之計耶。曾聞過於幽絶。或有寅來𩦺去之患雲。旣以靑松爲友。麋鹿爲群。則安得不如此也。今者。春宮冊禮已定。大鑑又膺新命。此與尋常召旨不同。前頭進退。果出何道。而同春,草廬諸丈。皆將趁期登途耶。今此聖上虛席之待。八方同慶之儀。似不可終有所孤矣。如何如何。侍生守此丘壑。擬沒餘齒。自顧病狀形跡。定計已審。而頃者。左台,副學及持叔諸公。又以千萬不似之語。陳於筵席。連有除命。而又有此講院兼官之召。狼狽甚矣。然自量已熟。恐不得爲復進計耳。
別紙
[編輯]侍生於此地。得一小洞於紫芝山中。頗有林壑幽靜之趣。洞中有兩澗交流。侍生堇搆數間茅舍於其上。名之曰靜觀齋。齋前有一大池。池中有小島。將欲於島上。縛立數椽。名之曰涵一亭。伏未知以此爲齋亭之號。其義如何。此地距侍生先塋。一舍而近。便於展掃。遂欲定居於此。以爲沒齒計。前日大監曾有作記以寄之敎矣。倘以靜觀或涵一之義。成出一篇文字。惠寄後便。則庶可朝夕奉玩。少寓區區慕用之誠矣。向者大愚二字。則因大監之敎。已卽改之耳。呵呵。
上宋尤齋丁未
[編輯]今歲朝家改頒之曆。雖仍以時憲爲名。實用大統舊法雲。前春大監所敎高皇帝所定曆法先天而天不違者。今果驗矣。而侍生家上年襄禮時日。得免差誤。深以爲幸。仍歎潘生術業。亦非尋常術士之比耳。侍生於此。竊嘗有疑晦於中者。茲敢因此而仰質焉。章會統元之說固出於劉歆三統法。而盧舜治所謂積八十一章。則其盈虛之餘盡而復始雲者。卽如漢之太初元年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四千六百十七歲已盡。都無絲髮餘分。重新起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之第一日之義耶。古曆於一章十九歲。章末之年。置閏於十二月。然則節氣有乖。且與氣朔分齊至朔同日之語不合。未知此何故也。無乃潛室此語。只以一章十九歲大段言之。而章首初年以前餘分。則不爲並論。只擧其成數。言置閏於十二月。而其實並計章首初年以前餘分。則章末之閏。當在於十月。而氣朔分齊。自爲至朔同日也耶。書傳日月有九道圖所謂陽曆陰曆之說。出於漢志。終未能詳解。而詩傳十月之交小註所謂月一歲十三次。經天二十六次。出入於黃道。惟有兩次與日會。通計一百七十三有餘。而有一交於此時方有食之語。亦未能詳解。此所謂一百七十三有餘者。槩以一年之日。分而爲二而言耶。抑有他義耶。固知這箇事難說。且非侍生今日切問近思之問。而適因言端之及。敢質平日所疑。伏望詳細下敎。祛此蒙蔽如何。
天與日月相會度數及左右旋之說。固已詳於詩書大小註。而朱夫子於十月之交註曰。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於日而與之會雲。陳氏普乃以朱子此語。爲蓋出於未詳雲。朱夫子於此。豈放過未詳而如是立說也。然一一推算。則果周於二十七日奇。復行九度一分奇四之一而與日會。然則朱夫子所謂二十九日一周。而又逐及於日而與日會雲者。果出於未詳耶。抑又有他義於其間耶。
年來主辱之痛。實丙丁後所未有。雖在丘壑。憤惋欲死。每誦亡兄曾上大監詩忠臣志士崩心痛。應在窮山絶海間之句。未嘗不三復流涕。伏想大監亦或見記而愴感耳。
亡兄墓道文字。伏蒙大監卽賜下諾。亡兄平生心事。庶可以表揚於後。豈但侍生銘鏤次骨。抑亦亡靈。感篆於冥冥。當俟從容搆成狀草。使孤姪委進門下仰稟耳。
上宋尤齋
[編輯]向者因便。屢上候書。而一未承下復。無乃盡爲洪喬否。或得免浮沈。而大監方有文字之戒。不欲以書尺煩於遠外而然耶。朱夫子於黨禍方嚴之日。雖阻入都之書。至於知舊門人往復講討。則故自不廢。伏想今日大監之於侍生。必不以此而閟其筆翰之餘於丘壑中耳。侍生堇保病狀。粗安義分。而歎無明師疆輔之益。日就鹵莽。蓋未知所以脫於小人之歸者。歲月如流。甚可憂懼。不知何時得遂摳衣之願。從容於函文之間。以畢餘誨耶。自聞朝家將以漢拏人送北之報。獨坐窮山。如醉如狂。仰瞻寧陵松柏。遠望華陽雲樹。幾令人失聲而哭。直欲溘然而無知。淸陰老先生崩心之痛。結爲大病。彷徨中谷。血泣焦乾之語。眞可謂寫出實際。在侍生尙且如此。伏想大監尤何以爲心耶。不知所書。不知所書。闕然阻候。倏已半年。而今歲又將窮矣。只切馳慕而已。餘忙不宣。
侍生頃於秋夕。往掃嘉陵先塋。來時由木道下斗津。過石室而還寓。路上得一絶。南極浮槎海上來。紅雲一朵日邊開。千秋大義無人識。石室山前痛哭回。此時此事。固不宜形諸詩句。以煩人聽。況非敢眞以此爲詩也。只寓胸中痛恨之意而已。伏望覽後勿煩於人也。
上宋尤齋戊申
[編輯]物格義。侍生雖有淺妄之見。而不敢自信。尙不得唐突立說。仰復明問矣。再昨。伏承下敎。今始釋然。益知妄見之不至大悖矣。此則從當以書。更稟諸說可疑處伏計。
十月之交註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於日而與之會云云者。固用正義古註疏右旋之說。而第其周天度數。則左右旋一也。以書傳左旋圖周天行度推算。則月行二十七日。已行三百六十度分數。第二十八日。又行五度餘。始盡周天之數。而又追及於日二十九日。乃與日會。而正義古說。則以爲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於日而與之會雲。朱子於此必不放過。而仍用此說。陳氏普直以爲朱子未詳。朱子於此豈有未詳而如此耶。終似可疑。伏乞更賜明敎。
大學章句。旣曰孟獻子。魯之賢大夫仲孫蔑也雲。而春秋文公十四年左氏傳曰。文伯疾而請曰。穀之子弱。註。子。孟獻子。年尙少。文公十五年左氏傳曰。孟獻子愛之聞於國。註。獻子。穀之子仲孫蔑。襄公十九年。經書仲孫蔑卒。則孟獻子之爲仲孫蔑。更無可疑。而仲孫蔑之於孔子時。序已相遠。豈又有師子思之理。而亦豈有仲孫蔑,孟獻子。名與諡皆同之兩人耶。以此言之。玉溪說終似可疑。亦望更賜明敎。〈設令或有非仲孫蔑之孟獻子別有師子思者。而章句旣雲仲孫蔑。則豈可以此爲證耶。終似可疑。〉
此去小冊子名以太極問答者。出於淸陰老先生家。而書首。書以栗谷先生太極問答。未知此果是先生所著眞本耶。亦乞下敎。
上宋尤齋
[編輯]頃者。伏蒙大監以易之用九用六之義。下詢淺見。而適當辭退時。且因紛擾。未得從容請疑。迨今耿結於中。伏想几杖入城。必有應接無暇之煩。而然念誨人不倦之盛德。必不以講質所疑爲罪。謹因前日下詢之端。幷以他條仰稟。
易之用九用六。荊公之只以上一爻解之者。固非也。程子之只雲六爻皆用九。而泛以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爲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之義爲傳。而其解群龍無首之義者。與朱子本義之意自別。朱子本義用九用六之義。用歐陽公之說。歐陽公之意。謂易道占其變。三百八十四爻中。九六變而七八不變。故筮得九六。則以其所占者名爻。不必謂六爻皆九六也。凡占用九用六者。只用其變爻占。而然七八亦未嘗不用。但筮時。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多則以小爲主。故據其變爻占也。乾坤二卦。是純陽純陰之卦。而居諸卦之首。故於此發例。本義所謂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是也。旣雲用九不用七。則用之一字。意尤明白。試以占法言之。陰陽二純卦。若是純七純八。則固無所變。直就本卦所繫之辭。占其吉凶。六爻中若有一二爻變者。則占其變卦之辭。六爻若純九純六。則乾變爲坤。坤變爲乾。而乾之變。占不占於坤之辭。而占於用九之見群龍無首。用九之見群龍無首。卽坤之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故也。坤之變。占不占於乾之辭。而占於用六之利永貞。用六之利永貞。卽乾之不言所利之義。而不言所利者貞故也。乾坤二純卦。旣居諸卦之首。而易道占其變。故特於此發例。而其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不皆然云云。歐陽公與朱子之意。只是如此耶。抑或別有他義。而侍生蒙未解見耶。朱子所謂用九。蓋爲卜筮言。當如歐陽公說。方有情理雲者。恐不可易。而參同契所謂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者。亦似已得此意。未知如何。所謂卦之本體。元是六龍。今變爲陰。頭面雖變。渾身卻只是龍。只一似無頭底龍。相似者。亦據一卦中各爻而言。非指一卦而言之之意耶。
春王正月四字。胡傳旣用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語。而雲以夏時冠周月。則更何敢容議於其間。第朱夫子亦嘗疑之曰。劈頭一箇王正月。便說不去。又答胡平一書。反復詳論其可疑近者。谿谷張相欲從陽明之說。陽明本說。在本集可考而知之。未知其說或果有可取者耶。權陽村入學圖所謂橫看之說。亦不過從胡傳之意。而猶不分曉。伏乞明誨。
大學孟獻子。則今日始得見季周謄示大監別紙。疑子思之時別有獻子。故玉溪偶失照管。遽爲立說。明儒又不勘證入於附註之敎。似得其實。然未知玉溪果據何書而有此語耳。
答宋尤齋
[編輯]前日下詢大學格物物格之義。以侍生蒙淺之見。何敢妄有云云。而然竊嘗以退陶先生以下諸賢之說。反復詳究。則栗谷先生所解。洞見朱夫子之指意。坦然明白。平實無疑。殆可與理氣非互發之訓。同有功於後學。其著聖學輯要統說首篇大學八條目功效處註文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之下。先生分註曰。此句與下句對說。故文勢如此。其意則物理無不到極處雲耳。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之下。又分註曰。物格知至。只是一事。以物理言之則。謂之物格。謂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以吾心言之。則謂之知至。謂吾心隨所詣而無不盡也。經書辨疑。沙溪先生問於栗谷先生曰。物格雲者。是物理到極處耶。吾之知到極處耶。答曰。物理到極處也。若吾之知到極處。則是知至。非物格也。物格知至。只是一事。以物理言之。謂之物格。以吾心言之。謂之知至。非二事也。又問物理元在極處。豈必待人格物後乃到極處耶。曰此問固然。譬如暗室中冊在架上。衣在桁上。箱在壁下。緣黑暗不能見物。不可謂之冊衣箱在某處也。及人取燈而照見。則方見冊衣箱各在其處分明。然後乃可謂之冊在架衣在桁箱在壁下矣。理本在極處。非待格物始到極處也。理非自解到極處。吾之知有明暗。故理有至未至也。輯要分註之意。已極明白。辨疑中問答譬喩之語。又極詳盡。無復餘蘊。而其下沙溪先生所覆解者。尤可謂毫髮無遺。今以栗谷,沙溪兩先生之語。推衍爲說。則庶不失朱夫子之意。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心雖主乎一身。其體之虛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物。其用之微妙。實不外乎一人之心。理本無爲。用實在心。此吾夫子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朱子釋之以人外無道。道外無人。人心有覺。道體無爲者也。夫心之體。具乎是理。則固無一物之不在。而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故八條目之工夫曰致知在格物。其功效曰物格而後知至。今若假設而譬之。則以人心而格物理。如人行路。然四面八方之路。人雖不行。其所窮之處。本在於京師中十字街頭。〈猶齊之莊岳。卽今之鍾樓街。乃一國中之極處。以理譬之。則是至善之所在也。〉路猶理也。行猶格也。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猶物理之極處。便是沙溪先生所謂物理元在極處。豈必待人格物後乃到極處者也。然旣有此路而人不行之。則路自路人自人。路與人自不相交涉。世無不可行之路。路而人不行之。則是無用之路也。何得爲路。物理皆有極處。而人不格之。則理自理心自心。理與心。亦不相交涉。物無不可格之理。理而人不格之。則是無用之理也。何得爲理耶。路有行之之理。而人自不行。則何時可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物有格之之理。而人自不格。則何時可使衆理各詣其極。而吾之知。隨所詣而無不盡乎。四面八方之路。皆到京師中十字街頭而窮。人若行其路而漸進。則皆可到其窮處。其理本在於人。而人自不行。天下萬物之理。各有至善之極。人若格其理而漸盡。則皆可詣其極處。其理亦本在於心。而人自不格。辨疑所謂冊衣箱各在架上桁上壁下。而緣黑暗不能見。取燈而照見。則方見冊衣箱之各在其處分明雲者。正謂此也。其所謂取燈而照者。卽起腳跟行其路之意也。其所謂方見冊衣箱各在其處分明者。卽行到京師中十字街頭窮處之意也。今夫人之於路。心之於理。苟能行之格之。則路自到其窮處。理自詣其極處。是以格物工夫。爲學者最初下手處。四面八方之人。欲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則必自其家裏。始起腳跟。出其門而行其路。五里十里以至百千里。而後乃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譬之格物致知。則欲致其知者。卽欲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以窮其路之意也。在格物者。卽欲到京師中十字街頭窮處。則只在於起腳跟行其路之意也。路是物之理。而起腳跟行其路。卽以心而格其物之理也。欲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則不可不起腳跟行其路。而起腳跟行其路。則便可到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欲知物理之極處。則不可不以心格其理。而以心格其理。則便可知理之極處矣。行隨其路之到窮處而止者。卽知隨其理之詣極處而至也。以路言之。則路因人行到其窮處也。以行言之。則行隨路之到窮處而止也。以理言之。則理因人格詣其極處也。以知言之。則知隨理之詣極處而至也。此本是一事。元非二事。非如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兩件工夫之比。故致知格物之間下一在字。尤可見其只是一事。元非二事也。衆物之理。次第呈露。各詣其極。而吾心之知隨所詣而無不盡者。此猶人之旣已起腳跟。尋向京師中十字街頭窮處之路。而路至五里十里。人之行。亦隨而至五里十里。以至百千里。〈此則物理次第呈露之譬。而或有到五里十里而止者。或有到百千里而止者。或有到京師中十字街頭窮處而止者。路非自解到極處也。人之行有遠近。故路有窮未窮。此栗谷先生所謂理非自解到極處。吾之知有明暗。故理有至未至者也。〉而後始到京師中十字街頭。則其路便窮。而人之行亦止。蓋格物之格者。以人心而窮物理之極者也。物格之格者。物理因人之格而各詣其極也。格物者。猶言行其路也。物格者。猶言路到其窮處也。知至者。猶言行之止也。蓋路必可行。行必以路。理必可格。格必以理。路而不行。理而不格。則其路與理。有體無用。必也路必行。行以路。理必格。格以理。互與之相須。不可闕二。然後可見路與理體用之全矣。由其路而行之。隨其路所到之窮處而行卽止。路之於窮處。苟有一分所未到。則不可謂之行之止。因其理而格之。隨其理所詣之極處而知自至。理之於極處。苟有一毫所未詣。則亦不可謂知之至。路之窮者。卽物理之詣其極也。行之止者。卽人心之知之至也。路到其窮而行便止。理詣其極而知便至。路窮而行止。理極而知至者。果只是一事。元非二事。此栗谷先生所謂以物理言之。則謂之物格。謂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以吾心言之。則謂之知至。謂吾心隨所詣而無不盡者也。若夫聖人之心。則初無氣稟物慾之所拘蔽。物我內外。渾是一理。故事物衆理之極處。本具於吾心。初不待格其物詣其極而知自至也。此猶京師中十字街頭之窮處。本不外於方寸中。初不待起腳跟行其路。而後始到其窮處也。試以一事言之。夫子見子路之行行。而便知其不得其死者。何也。子路之行行而不得其死之理。與夫子方寸中之理。本是一理。元無間隔。故夫子見其行行而便知其不得其死。此所謂物我無間。纔明彼卽曉此者也。子路之行行。不但夫子見之。他人亦皆見之。而他人之心。則其具衆理之本體。爲氣稟物慾所拘蔽。其見之也。不能以物我之理。合內外而爲一。故雖見其行行。而不惟不知其爲不得其死。亦不知其爲行行。惟夫子之心。則物我內外。渾是一理。故乍見其行行。已知不得其死矣。然夫子若只知其行行之爲行行。而猶未知其不得其死。則亦不可謂之知之至矣。此則譬如雖已入於京師中。而猶未到十字街頭之窮處者也。〈此雖仍以夫子爲言。而其實。只以學者之於致知也。其知有至未至之意。設譬而言而已。非謂夫子之知亦有至未至也。〉退溪先生以後諸賢之說。或雲心到極處。或雲我到極處。或雲物理之極處。來到於心。此不知路之窮處。是理之詣其極。而行之止者。是知之至之義故也。其所謂心到極處我到極處者。猶言我到路之窮處也。政栗谷先生所謂若吾之知到極處。則是知至。非物格也。其所謂物理之極處來到於心者。猶言路之窮處。自來於人也。皆於理有礙。不可爲物格知至之義。今若依栗谷,沙溪兩先生之意。如上設譬而解之。則旣無我到路之窮處之失。又無路之窮處自來於人之失。旨意明白。似不悖於朱夫子所謂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訓。其釋物格曰。物〈伊〉格而與意誠之釋爲對者。文勢語意及音釋。俱極平順。其下註文物理之極處之吐。亦云物理之極處〈伊〉無不到者。亦極分明。未知栗谷,沙溪兩先生之意。果只如此而已耶。抑或別有它義。而侍生蒙未解見。妄有此亂道耶。伏乞大監必以一篇文字。詳細開示。以幸後學。千萬幸甚。
退溪先生答鄭子中書中。釋物格曰物〈厓〉格〈爲隱〉云云。若如此釋之。則誠不無理與我爲二之嫌。事事物物之理。卽吾心所具之理。而今曰物〈厓〉格。則非與理爲二而何。功效註極處吐。若雲〈厓〉。則不可謂不涉工夫着力也。大槩八條目工夫註。欲其極處吐。則曰極處〈厓〉。經文功效物格之釋。亦曰物〈厓〉。而其下註文極處之吐。則曰當雲極處〈厓〉。而雖雲極處〈伊〉。亦無妨。補亡章無不到之吐。則又言與向者之指極處而言者意思。微不同。不用〈厓〉辭。只用〈伊〉辭讀云云。此時退溪先生之意。謂此物格之說。只是說那事物之理之極處〈厓〉。無不到雲爾。而前後數處所釋及吐。互相不同。其間語意。雖多曲折。而終未能洒然。金大成老泉及尹大成倬之物格註物理之極處吐。皆曰〈伊〉者。未知其意果如栗谷先生之見。而晦齋先生之工夫功效註兩極處之吐。必欲皆曰〈厓〉。而其所謂心到極處我到極處雲者。果亦皆不失先生之本意否也。然退溪先生所謂窮到極處。固心也我也。然說着心到我到。便有病。只當雲窮到極處可也雲者。亦未知如何也。退溪先生後與奇高峯書曰云雲。未知高峯之說。亦果如栗谷先生之見耶。只謂理有動靜。理能自到其極處雲。而退溪先生之答如此耶。高峯所考出朱先生語及理到處三四條雲者。未知是朱子某某語耶。理有動靜雲者。只以理之體用言也。非謂無氣之理自能運用也。其本體。固無情意造作計度。而旣有此理。則必有其用。故以其體用而言動靜也。今若以理譬路。則路之本體。亦豈有情意造作計度也。然以理與路體用而言之。則旣有其理。人必格之。人若不格。則雖有其理。豈不爲無用之理。旣有此路。人必行之。人若不行。則雖有此路。豈不爲無用之路乎。是以無情意造作計度。不能自解運用者。卽理與路之體也。人苟格之。則理自詣其極處。人苟行之。則路自到其窮處者。卽理與路之用也。先生本書中。雖有體用說。而語意微與此不同而曰。先尋箇理之所以能自到者如何。理之用。雖不外乎人心。而其所以爲用之妙。實是理之發見者。隨人心所至。而無所不到。無所不盡。但吾之格物有未至。不患理不能自到也。然則方其言格物也。則固是言我窮至物理之極處。及其物格也。則豈不可謂物理之極處。隨吾所窮而無不到乎。是知無情意造作者。此理本然之體也。隨遇發見而無不到者。此理至神之用也。向者但有見於本體之無爲。而不知妙用之能顯行。殆若認爲死物。其去道不亦遠乎云云。其所謂隨人心所至。而無所不到。無所不盡。但吾之格物有未至。不患理不能自到也。然則方其言格物也。則固是言我窮至物理之極處。及其物格也。則豈不可謂物理之極處。隨吾所窮而無不到雲者。蓋與栗谷先生所解。似不相遠。而然旣曰先尋箇理之所以能自到者如何。又曰。不患理不能自到。又曰。隨遇發見而無不到者。此理至神之用也。又曰。不知妙用之能顯行。殆若認爲死物。以此數語見之。則有若物理因人之格。而自能運用。到其極處也。終不若栗谷先生所謂理非自解到極處。吾之知有明暗。故理有至未至也。及物格知至。只是一事。以物理言之。則謂之物格。謂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以吾心言之。則謂之知至。謂吾心隨所詣而無不盡也者之坦然明白。平實無疑。況隨遇發見而無不到者此理至神之用雲者。尤未知先生之意果如何也。鄭愚伏請客客來譬喩之失。沙溪先生。攻破已盡。而若以物理爲客。與吾心初不相涉。必請之而後始來吾心雲。則未知以心之本體具衆理之理。謂何理耶。浦渚趙相國答朴潛冶書中權晩晦所謂物格謂物理來到於吾心雲者。卽退溪先生答鄭子中書所謂物理之極處自無不到於吾心者也。朴潛冶所謂於物格也雲者。卽退溪先生書中所釋物〈厓〉格之意也。而因此又謂格物物格只是一事下一節。非功效後一節與前節。皆是一意雲者。未知何謂也。致知格物。則可謂只是一事。物格知至。亦可謂只是一事。而豈可以格物物格。亦謂之一事耶。其所謂物格非效驗知至以下乃效驗雲者。尤未知其何謂也。此則浦渚趙相國辨之已明。而浦渚趙相國所解物格者。物理爲吾所格也。當釋物格曰物乃格。物理無自至其極之理。其格也。乃人之格也。所謂物乃格雲者。非是謂物自格也。乃被人格之謂也。事物之理詣其極雲者。其辭意亦未免少疏人苟淺看。亦或難解。物理豈有自到其極之理乎。蓋謂人之窮究物理。詣其極雲爾。所謂物格者。實謂此也。然其不下人窮究之語。蓋以其理易知。雖不言之。人自解見也。然則非本疏也。自後人不能解見者言之爲疏云云者。亦直以物之極處。爲被人格之意而已。非謂理因人之格而各詣其極。各詣其極者。卽是物格。而隨其理所詣之極而心無不盡者。便是知至之義者也。未知諸說得失。果或有如此者耶。抑各別有奧義。而侍生不能解見。妄有此云云耶。伏乞詳細批誨。祛此蒙蔀之惑。如何。
曾見薛文淸讀書錄。解物格知至曰。物格。是逐物逐事上窮至其理。知至。是萬物萬事上心通其理。格物。猶是物各爲一理。知至則知萬物爲一理云云。其後代藩朱俊柵。爲致良知之學。亦著讀書錄。解物格曰。似物來歸格之狀。以來格訓之。亦可云云。而此兩解。皆不出退溪先生以下諸說所論。故茲不別議其得失耳。本朝再思堂李公黿。嘗著格物物格說而今不傳。不知佔畢門中所傳授者果如何否耳。
前稟月行周天度數及太極問答兩條。謹已聞命矣。恭竢更敎易之二用。春秋之王正兩條。伏想已賜批誨否。
侍生於平日文字義理上。疑晦山積。其欲仰質於門下者。豈止此數條而已也。嘗見朱夫子之於知舊門人。必勸以講質問難。而未嘗以頻有所稟爲罪。侍生妄恃此義。屢以葛藤。仰溷記府之嚴。雖蒙恕察。不勝惶恐之至。
答宋尤齋
[編輯]下示毋怕之敎。雖此悲疚憂惱之時。亦不覺一笑也。第今日大監之更入天門者。實關天下大義。不可與山林之士偶被網羅而出者。比而同之。寧有林間呵呵之鳥乎。至若侍生。則雖欲妄擬於林間之鳥。有就掩渠巢之擧。其柰兩翮已摧。將死哀鳴。決難更飛何。尤可一笑。旣承前言之戲。以此仰對。欠敬惶恐。
別紙
[編輯]平康建國西方之語。旣載於使臣日錄。永曆定都廣省之報。又出於釜山問答。皇家興復之勢。並起西南。天下事從可知矣。大監於此時。若欲飄然於丹崖碧水之間。則其何以上副聖明之隆眷。先王之殊遇。亦何以下答八方忠臣義士之望乎。倘只以物格等說。漸次歸一。謂不虛行。則非侍生之所敢聞也。疾病垂死中。不勝感慨之懷。略此仰布。
上宋尤齋己酉
[編輯]固知大監感兩朝之殊遇。爲宗社生靈計。雖不免暫滯於朝。而若其雅志。未嘗一日不在於丹崖碧水之間矣。今果不俟終日。浩然而歸。復領華陽泉石。逍遙快適於物外煙霞。寧復致意於斯世。而其奈聖朝何。其奈蒼生何。吾儒行道之難。自古如此。雖以朱夫子之大賢。亦且三出而皆有所遭。則今何獨不然。最可大恨者。聖心開發。善端藹然。治化之成。指日可待。而事忽大謬。景象至此。政如春陽新布。萬品將蘇。而忽遇嚴霜暴雪。生意索莫者然。莫非天也。奈何奈何。侍生病狀。比之向時。雖似有一分之減。尙未入蘇復之境。私悶私悶。新授恩資。屢次陳疏。懇乞還收。而終未蒙允許。晏然虛受。竟不一謝。揆以分義。尤極惶恐。茲欲於前頭溫幸時。忍死上去。肅謝軍職。仍參祇送之班而還。未知其時病勢果可登途否也。曾伏見考亭夫子與退陶先生於知舊門人質疑問難。雖極淺陋。亦必諄諄開示。誨之不倦。其奬勵後學之意。至矣。侍生於向者不揆僭妄。敢因下詢之端。屢呈問目矣。伏乞於靜裏一一批敎。以祛茅塞。千萬至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