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群眾,面向實際,改造生物系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面向群眾,面向實際,改造生物系
中山大學生物系教育革命實踐隊
1970年8月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毛主席教育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領導我們進行改造舊生物系的實踐。

開始時有人認為:「理科生物系是搞『理論』的」,「與工、農、醫不同」。因此,搞調查只是從校門到機關門,從生物大樓到科學院,不到工農群眾中去,不到三大革命鬥爭中去,走了一段彎路。

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組織師生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和「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的偉大教導,率領三個教育革命實踐隊,分別到韶關、樂昌、東莞、羅定等十幾個縣的工廠和農村,平原和山區,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拜工人、貧下中農為師,認真聽取工、農、兵的意見,從三大革命的需要出發,進行教育革命實踐。這樣,生物系的教育革命,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出現了新氣象。

昆蟲學教育革命實踐隊,聽到農業工人和貧下中農反映這種情況:有些地方因年年施用農藥,害蟲也產生了抗藥力。他們向師生們提出:「最好能找出新的治蟲方法,既能消滅害蟲,又可以大量節省農藥和勞動力。」師生們在廣大貧下中農的啟發下,提出進行「害蟲生物防治」(即掌握昆蟲集團的生長、生活規律,利用一個有益的昆蟲集團,去消滅另一個有害的昆蟲集團)的試驗。

「害蟲生物防治」的課題提出來了,但是從那裡入手呢?師生們進一步調查研究,了解到著名的荔枝產區之一東莞縣幾年來受椿象危害,損失很大。施用農藥防治,效果不大,還毒死了蜜蜂。師生們針對這個實際問題,結合昆蟲學學科的特點和可能的條件,決定利用平腹小蜂消滅荔枝椿象,作為「害蟲生物防治」的突破口。

昆蟲學教育革命實踐隊在縣革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十二個公社舉辦了「害蟲生物防治」訓練班,一面進行利用平腹小蜂消滅荔枝椿象的科學實驗,一面為農村培養「害蟲生物防治」的技術人員,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在進行這一工作的過程中,革命師生因陋就簡,自己動手,土法上馬,搞起繁殖平腹小蜂的設備,克服了種種困難,繁殖了大量平腹小蜂。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蟲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據調查,平腹小蜂寄生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東莞縣茶山公社鯉魚山過去「金背仔」(貧下中農叫荔枝椿象為金背仔)危害十分嚴重,群眾說:「只見荔枝花,不見荔枝果」。用平腹小蜂防治後,「金背仔」很少發現了。利用平腹小蜂消滅荔枝椿象,受到貧下中農的熱烈歡迎,正在東莞縣推廣。

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蟲害的試驗,開闢了昆蟲學教學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新道路,把教學、科研和生產密切結合起來,為改造舊專業、舊教材,建立新專業,編寫新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積累了經驗。如昆蟲學專業教學,就開設了「荔枝品種、栽培管理以及與荔枝蟲害鬥爭的經驗」,「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的效果和利用方法」,「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的效果和利用方法」,「水稻三化螟生物防治的展望」等課程。這些課程既是生產實踐經驗的綜合,又是先進的科研成果,有理論,又有實際。教學、科研為生產服務,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生產又不斷給教學、科研提出新課題,推動了教學和科研工作。

生物系另外兩個教育革命實踐隊深入實際,向工農學習,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中草藥隊,在粵北山區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過程中,拜貧下中農、赤腳醫生為師,在貧下中農和赤腳醫生的幫助下,採集到三十多種止血中草藥。然後,運用科學方法,經過反覆的分析、試驗,製成特效止血中草藥。生化隊與韶關生化微生物廠的工人師傅一起,成功地解決了土黴素菌種選育的問題。

過去,生物系不搞工,不搞農,不搞醫,越搞越玄,走上了絕路。現在,生物系教學、科研與工、農、醫實際緊密結合,給生物係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開闢了廣闊道路,也為創建新的「昆蟲學」、「藥用植物學」和「工業生物學」等新專業,改造舊生物系積累了經驗。許多師生都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方向不對頭,生物系走進了死胡同;現在方向對了頭,就大有奔頭。」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