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頤齋遺稿/卷二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五 頤齋遺稿
卷二十六
作者:黃胤錫

雜著

[編輯]

字母辨

[編輯]

中國古無字母翻切法只緣章句嚴整自葉律呂故 或以中聲或以終聲相諧者成韻此南朝沈約所以 創爲韻譜也惟西域梵學因聲設敎音調最精而北 朝魏世西僧了義傳梵語一切字音初聲相類者立 字母而括之又有中終聲相類者立韻母而攝之葢 梵語在華嚴經者有四十八母而了義所創有見溪 以下三十六母華音之細別不及梵語者此可見矣

自是以來華人始解初聲與中終二聲迭相經緯之 法而經傳字音遂有翻切葢字有直音則直用一字 音同者註之字無直音相當者而須用一字母一韻 母相翻相切肰後方得相當之音則用二字註之如 顔師古陸德明所用皆是法也傳至宋世古音漸變 有一母而分者有二母而混者於是邵子經世韻法 作矣但字書諸家不深曉其義只據三十六母而倂 其混者如南宋末黃公紹韻會三十五母大約可見 葢宋元之際有減爲三十二母者至明洪武正韻則 又減爲三十一母明末西洋人利瑪竇等東來所用

字音又止二十三母我東則。世宗御製訓民正音 本據洪武正韻字母所以通解漢語也其用之方言 則又減爲十四母而已葢無論華音東音各自有古 今之異不但方域風氣之所拘則字母之舊密今疎 舊多今少亦其自肰而肰者耳所謂十四母者非訓 民正音本有此法自四聲通攷老朴輯覽四聲通解 以下國人所與私用者不過十四初聲則字母之自 減可知也葢見母ᄀ而羣母ᄁ幷焉溪母ᄏ獨用疑 母ᅌ而影母ᅙ喩母ᄋ日母ᅀ幷焉端母ᄃ而定母 ᄄ幷焉透母ᄐ泥母ᄂ俱獨用邦母ᄇ而竝母ᄈ幷

焉則非母ᄫ而奉母ᄬ亦幷矣滂母ᄑ獨用明母ᄆ 而微母ᄝ幷焉精母ᅎ而從母ᅏ幷焉則照母ᅐ而 床母ᅑ亦幷矣淸母ᅔ而穿母ᅕ幷焉心母ᄼ而邪 母ᄽ幷焉則審母ᄾ而禪母ᄿ亦幷矣曉母ᄒ而匣 母ᅘ幷焉來母ᄅ獨用而十四初聲不過曰見母ᄀ 溪母ᄏ疑母ᅌ端母ᄃ透母ᄐ泥母ᄂ邦母ᄇ滂母 ᄑ明母ᄆ精母ᅎ淸母ᅔ心母ᄼ曉母ᄒ來母ᄅ相 混之久不得不相幷故字母不得不減而少也但精 母ᅎ左股長而右股短故從母ᅏ竝書者如之而淸 母ᅔ心母ᄼ與其邪母ᄽ並書者亦如之矣照母ᅐ

左股短而右股長故床母ᅑ竝書者如之而穿母ᅕ 審母ᄾ與其禪母ᄿ竝書者亦如之矣覆按訓民正 音本文止作ᄌᄎᄉ兩股相齊初無長短之別而申 叔舟奉。敎撰通攷也始以齒頭音引左股而長之 整齒音引右股而長之其名通攷則。世宗所賜也 豈。上意亦以正音爲不該而許令改正理或肰歟 抑又思之十四母之中細味俗語則端母ᄃ之與精 母ᄌ也透母ᄐ之與淸母ᄎ也又或相混今世惟關 西人能作別音自外莫之能縱令強而學之亦莫能 分明作聲余恐此後字母又減而不止十四初聲也

訓民正音旣遵洪武正韻定爲字母三十一初聲而 自譯華語以外俗用者十四初聲也又定三十三中 聲而自譯華語以外俗用者十九中聲也又反用初 聲定十三終聲而自譯華語以外俗用者八終聲也 今列如左

初聲三十一俗用十四

[編輯]
唇重 唇輕 齒頭 正齒 半舌 半齒
全淸 見ᄀ俗用 端ᄃ俗用 邦ᄇ 非ᄫ 精ᅎ俗用 照ᅐ 影ᅙ
次淸 溪ᄏ俗用 透ᄐ俗用 滂ᄑ俗用 淸ᅔ俗用 穿ᅕ 曉ᄒ俗用
全濁 羣ᄁ 定ᄄ 竝ᄈ 奉ᄬ 從ᅏ 牀ᅑ 匣ᅘ
不淸不濁 疑ᅌ俗用 泥ᄂ俗用 明ᄆ俗用 微ᄝ 喩ᄋ 來ㄹ俗用 日ᅀ
全淸 心ᄼ俗用 審ᄾ
全濁 邪ᄽ 禪ᄿ

以上字母。近世申令景濬雲三十六母不可 廢一則端應作ᄃ透應作ᄐ定應作ᄄ泥應作 ᄔ而又因舊用知徹澄娘四字知應作ᄃ徹應 作澄應作娘應作ᄔ葢用申叔舟所變通 齒音精ᅎ照ᅐ之例也其非後奉前又應補以 敷ᅗ因舊又雲旣有ᆞ亦當更製ᆢ以爲方言 呼六呼八之用而正其借여之非肰今按ㅡㅣ 旣用單畫而ᆞ亦用單點其勢趨右則作ᆢ亦 未甚精當改作丶因用單點而其勢趨左肰後 乃始甚精爾

中聲三十三俗用十九

[編輯]
俗用 俗用
闢ᅣ俗用
闢ㅓ俗用 俗用
闢ᅧ俗用 俗用
翕ᅩ俗用 俗用
翕ᅭ俗用
翕ᅮ俗用 俗用 俗用 ᅭᅨ
翕ᅲ俗用
俗用 俗用
俗用
俗用

終聲反用初聲十三俗用八

[編輯]
混ᄫᄝᅙ俗用 混ᅎᄼᅀ俗用 俗用 混ㄱ 混ᄃᄼᅀ 混ᄀᄅ
混ᄂᄆ俗用 混ᅌᄆ俗用 混ᅌᄆ俗用 混ㄱ 混ᅙ俗用 混ᄃᅎᄼ
混ᄃᅎᅀ俗用

以上韻母

五音正韻細辨開口正韻上正韻下合口正韻上正韻下開口副韻上齊齒副韻下齊齒合口副韻上撮口副韻下撮口

[編輯]

邵子皇極經世書四象體用聲音卦數圖解

[編輯]

邵子本書。天聲爲韻母者一百一十二字。以括孫愐唐韻內外八轉而分平上去入。地音爲字母者一百五十二字。以括元魏胡僧了義三十六母脣舌牙齒喉。而分開發收閉。則有聲無字及有音無字者。俱在其中。而無聲無字及無音無字者。亦有數可推。是於本書已詳。而邵伯溫蔡元定鍾過上官萬里彭長庚黃瑞節諸解備矣。惟鄱陽祝涇所撰經世鈐。以聲起數。以數合卦之法。又出邵蔡之外。而元成宗時歙縣人魯齋鮑雲龍天原發微一書。亦先後及之。其中往往有譏議祝氏者。肰祝鈐旣爲世祖所收。因之行世。惜余晩生偏邦。未及廣稽耳。姑據鮑書爲圖爲解如左。庶其隱約不遠於祝鮑二家之同旨雲。

鮑氏曰康節游龍門山。中道憩櫟林。忽枯枝墜前。語富韓公曰此木不久見伐。歸途果彌望皆空。乃留都洛陽宋西都營造伐去。他如牡丹盛衰。鵑聲治亂。皆同一學。竇儼萬寶常深於樂律。辨得聲音。自是算得出。以是推之。預知覆射之類。秦漢以來擅之者衆。獨康節得其妙。謂人之性靜也。靜極則動。此動爲陽非情也。只是初開闢時。一物見天地之心者。在此人在胞胎時。亦爲開闢。亦爲初陽。墮地之際。是開物成務。到此方有情動便可見。動植二百五十六位。只是聲上算起。康節以二百六十四姆。通母。括律呂聲音之數。其內實用一百一十二字括聲。一百五十二字括音。聲與音互相反切。反卽翻。聲爲韻音爲姆。聲分平上去入。音分脣舌牙齒喉。聲別內外八轉。音辨開發收閉。又分闢淸翕濁。卻以聲卦居左音卦居右。將二卦外三爻曰悔。內三爻曰貞。橫看各得何卦。此二卦名爲旣濟圖卦也。看得拐一圖某卦。拐一卽卦一。見性理大全經世小註祝涇經世鈐略。方以定吉匈。全憑聲音起算。聽之須審。不可毫釐差也。

又曰圓圖者。天道之陰陽。在天爲日月星辰暑寒晝夜。謂之流行之易。言其與天地四時流行而不息也。圖左三十二陽卦。春以發生。夏以長養。圖右三十二陰卦。秋以揫斂。冬以包藏。共四其十六而爲六十四卦。又以春夏秋冬分之。各四其六十四。而爲一千五百三十六爻之卦氣。二百五十六卦。以運行於天。四象立體。六甲循環。以見皇帝王覇之治跡。三百六旬六日之轉旋。乾坤主之。屬乎天之造化。方圖者地道之柔剛。在地爲水火土石風雨露雷。謂之對待之易。言其承天時行以生化也。內一截三十二陽卦。西北角乾。東北角泰。外一截三十二陰卦。西南角否。東南角坤。亦四其十六而爲六十四卦。又以元會運世分之。各四其六十四而爲二百五十六位之卦體。以生物於地。四四立體。四九爲用。以見律呂聲音之陽唱陰和。動植飛走之出生入死。坎離主之。屬乎地之造化。故邵子曰十六者。四象相因之數也。凡天地變化。萬物感應。古今之因革損益。皆不出乎十六。十六而天地之道畢矣。此所以闔闢消長吉匈善惡。一一相對而無差。此據先天六十四卦方圓二圖而言。

又曰體數三百八十四。具六十四卦爻。三百八十四。以二十四爻爲體。則三百六十爻爲用。葢六十四卦存乾坤坎離四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氣。存者存留不用以爲體也。則以三百六十爻。爲一年之用。存九十爻爲體。本註十五卦。則二百七十爻爲天地用數。四十五卦。卽寅開戌閉之數也。九月二百七十日。存一百八爻爲體。本註十八卦。則二百五十二爻爲地上用數。四十二卦。卽寅至酉加閏之月也。本註去亥子丑三宮之卦不用一百八日。○八月二百四十日加閏一十二日。體中有用。用中有體。存太極之體餘爲天之用。存天之體餘爲地之用。存地之體餘爲人之用。實用之數二百六十四。是爲律呂人物之用數。二百五十六者。爲坎離生物之數。於地體二百五十二上加四爲六。二百五十六日。有三千七十二時。皆爲生物之時。物生乎陽。獨取陽策爲用。乾陽三十六。兌離巽共八十四。坤十二震坎艮共六十。凡八位陽爻總一百九十二。幷本生四數六十四。爲二百五十六也。又六十四卦去初上爻不用而用中爻四位。亦得二百五十六。用四位者。四地體也。坎四陰離四陽。故生物必以四也。乾坤定位於上下。坎離交媾乎其中。爲生物之主。孕其精神。去初上不用而用中爻者。以天之昏曉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土中生物故也。使離不存四陽。無以受坤陰。坎不存四陰。無以納乾陽。故各去四以立體。去四者常存而不用。而用二百五十六也。初者地之氣命之根。先天圖內三十二陽三十二陰不變者。初不用也。上者天之神性之原。是以八純卦五世而遊魂。京郭占法。以爲天易上不動也。

又曰天地相函。牝牡相召。天陽地陰。天律地呂。天聲唱地。以乾兌離震居西北。唱地之五六七八一十六卦於東南。又交西南否遯訟姤十六卦。是爲暑寒晝夜變走飛草木之性情形體。得動數十六卦成二百五十六卦位含四變。凡動物之成敗美惡。莫不由是。地音和天。以坤艮坎巽居東南。和天之一二三四一十六卦於西北。又交東北奉臨夷復十六卦。是爲雨風露雷化性情形體之飛走草木。得植數十六卦成二百五十六卦位含四變。凡植物之榮枯華實。莫不由是。西南之卦。自左而右。以觀動物。動物之命在首附天。以陽生乎下。在下之三十二卦。其一皆向上者。命在上也。故人首在上而鳥獸皆橫生。東北之卦。自上而下。以觀植物。植物之命在根附地。以陰生乎上。在上之三十二卦。其一皆向下者。命在下也。故人腎在下而草木皆倒生。肰後配以音聲之卦則日月星辰之聲。天有百十二也。水火土石之音。地有百五十二也。

又曰以圓圖爲天。以見皇帝王覇之鋪舒。古往今來之治亂。四時萬化之運行。日月星辰之流轉。乾坤主之。所以明天之數也。方圖爲地。四以爲體。四四以數至四九而轉十六事以明。至二百五十六位而分。天聲唱於上而六律鳴。地音和於下而六呂應。飛走草木皆應其數。坎離主之。運四陰四陽。以生物於地也。先天之學。圖由中起。大關造化。皆自肰之妙也。宜邵子玩心神明。而終日不離乎此。

又曰五十蓍中去一。一散爲四十九之用。用中有體。六十卦外存四。四爲六十卦之體。體中有用。邵子曰天變而地効之。是以蓍去一則卦去四也。此葢據四十九蓍掛一而言。夫就八卦而天地各去其四而得其四。則由是衍之終竟不出乎去四者之變化。故卽其去四而名以掛一。圖見下。

今按邵子就八卦分天地各四象。故天去四而得四則八之四也。地去四而得四亦八之四也。乃以天地各四象自因則天四聲而得十六聲。是六十四之十六八自因六十四。四自因十六。而其體數一百六十。用數一百一十二也。地四音而得十六音。亦六十四之十六而其體數一百九十二。用數一百五十二也。又以天十六聲。唱地十六音。而得二百五十六。是四千九十六之二百五十六。六十四自乘四千九十六十六。互乘二百五十六。而其變數一萬七千二十四。爲動物之數。體數乘用數者也。地十六音。和天十六聲。而得二百五十六。亦四千九十六之二百五十六。而其化數一萬七千二十四。爲植物之數。前註同。又以動物之數。與植物之數互乘而得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爲動植通數。聲音唱和。至此無以加矣。○其天地體數互乘而得三萬七百二十則所謂動植全數。而爲變化二數之體。肰其中除變化二數外。並繫無聲無字及無音無字者。以爲圓黑方黑二圈之分而已。無與乎用。故上文姑闕爾。

今列三圖於左

第一天四象自因地四象自因圖。是則聲自聲而音自音。未及相交相經。而各占西北及東南二角而已。但天聲下唱故在上。地音上和故在下。

第二天四象十六聲。與地四象十六音互乘圖。是則天聲唱地音而在左。地音和天聲而在右。共二百五十六位。而逐位各具三畫卦者四。故四卦之中。在上者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爲六畫卦者各一。在下者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爲六畫卦者亦各一。卽掛一圖亦稱拐一圖者也。

第三先天六十四卦方圖。是則所謂旣濟圖。鮑氏以坎離主方圖者也。故名以旣濟圖。實與掛一圖相表裏經緯。葢西北角十六卦。由左縱而各具十六。以爲二百五十六者。東南角十六卦。由右橫而各具十六。以爲二百五十六者。西南角十六卦。由上橫而各具十六。由下橫而各具十六。以爲二百五十六者二。東北角十六卦。由上橫而各具十六。由下橫而各具十六。以爲二百五十六者亦各二。則摠爲二百五十六者六矣。

天四象四聲 太陽日一平 乾乾日日下唱地用一闢開音淸和律
兌乾日月下唱地用二翕濁
離乾日星下唱地用三闢淸
震乾日辰下唱地用四翕濁
乾震 乾離 乾兌 乾乾
太陰月二上 乾兌月日下唱地用一闢發音淸和律
兌兌月月下唱地用二翕濁
離兌月星下唱地用三闢淸
震兌月辰下唱地用四翕濁
兌震 兌離 兌兌 兌乾
少陽星三去 乾離星日下唱地用一闢収音淸和律
兌離星月下唱地用二翕濁
離離星星下唱地用三闢淸
震離星辰下唱地用四翕濁
離震 離離 離兌 離乾
少陰辰四入 乾震辰日下唱地用一闢閉音淸和律
兌震辰月下唱地用二翕濁
離震辰星下唱地用三闢淸
震震辰辰下唱地用四翕濁
震震 震離 震兌 震乾
地四象四音 少剛石四閉 巽巽石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濁翕
坎巽石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淸闢
艮巽石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濁翕
坤巽石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淸入聲闢唱呂
巽坤 巽艮 巽坎 巽巽
少柔土三收 巽坎土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濁翕
坎坎土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淸闢
艮坎土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濁翕
坤坎土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淸去聲闢唱呂
坎坤 坎艮 坎坎 坎巽
太剛火二發 巽艮火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濁翕
坎艮火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淸闢
艮艮火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濁翕
坤艮火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淸上聲闢唱呂
艮坤 艮艮 艮坎 艮巽
太柔水一開 巽坤水石十二上和天用四濁翕
坎坤水土十二上和天用三淸闢
艮坤水火十二上和天用二濁翕
坤坤水水十二上和天用一淸平聲闢唱呂
坤坤 坤艮 坤坎 坤巽
巽坤
乾震
巽艮
乾震
巽坎
乾震
巽巽
乾震
巽坤
乾離
巽艮
乾離
巽坎
乾離
巽巽
乾離
巽坤
乾兌
巽艮
乾兌
巽坎
乾兌
巽巽
乾兌
巽坤
乾乾
巽艮
乾乾
巽坎
乾乾
巽巽
乾乾
坎坤
乾震
坎艮
乾震
坎坎
乾震
坎巽
乾震
坎坤
乾離
坎艮
乾離
坎坎
乾離
坎巽
乾離
坎坤
乾兌
坎艮
乾兌
坎坎
乾兌
坎巽
乾兌
坎坤
乾乾
坎艮
乾乾
坎坎
乾乾
坎巽
乾乾
艮坤
乾震
艮艮
乾震
艮坎
乾震
艮巽
乾震
艮坤
乾離
艮艮
乾離
艮坎
乾離
艮巽
乾離
艮坤
乾兌
艮艮
乾兌
艮坎
乾兌
艮巽
乾兌
艮坤
乾乾
艮艮
乾乾
艮坎
乾乾
艮巽
乾乾
坤坤
乾震
坤艮
乾震
坤坎
乾震
坤巽
乾震
坤坤
乾離
坤艮
乾離
坤坎
乾離
坤巽
乾離
坤坤
乾兌
坤艮
乾兌
坤坎
乾兌
坤巽
乾兌
坤坤
乾乾
坤艮
乾乾
坤坎
乾乾
坤巽
乾乾
巽坤
兌震
巽艮
兌震
巽坎
兌震
巽巽
兌震
巽坤
兌離
巽艮
兌離
巽坎
兌離
巽巽
兌離
巽坤
兌兌
巽艮
兌兌
巽坎
兌兌
巽巽
兌兌
巽坤
兌乾
巽艮
兌乾
巽坎
兌乾
巽巽
兌乾
坎坤
兌震
坎艮
兌震
坎坎
兌震
坎巽
兌震
坎坤
兌離
坎艮
兌離
坎坎
兌離
坎巽
兌離
坎坤
兌兌
坎艮
兌兌
坎坎
兌兌
坎巽
兌兌
坎坤
兌乾
坎艮
兌乾
坎坎
兌乾
坎巽
兌乾
艮坤
兌震
艮艮
兌震
艮坎
兌震
艮巽
兌震
艮坤
兌離
艮艮
兌離
艮坎
兌離
艮巽
兌離
艮坤
兌兌
艮艮
兌兌
艮坎
兌兌
艮巽
兌兌
艮坤
兌乾
艮艮
兌乾
艮坎
兌乾
艮巽
兌乾
坤坤
兌震
坤艮
兌震
坤坎
兌震
坤巽
兌震
坤坤
兌離
坤艮
兌離
坤坎
兌離
坤巽
兌離
坤坤
兌兌
坤艮
兌兌
坤坎
兌兌
坤巽
兌兌
坤坤
兌乾
坤艮
兌乾
坤坎
兌乾
坤巽
兌乾
巽坤
離震
巽艮
離震
巽坎
離震
巽巽
離震
巽坤
離離
巽艮
離離
巽坎
離離
巽巽
離離
巽坤
離兌
巽艮
離兌
巽坎
離兌
巽巽
離兌
巽坤
離乾
巽艮
離乾
巽坎
離乾
巽巽
離乾
坎坤
離震
坎艮
離震
坎坎
離震
坎巽
離震
坎坤
離離
坎艮
離離
坎坎
離離
坎巽
離離
坎坤
離兌
坎艮
離兌
坎坎
離兌
坎巽
離兌
坎坤
離乾
坎艮
離乾
坎坎
離乾
坎巽
離乾
艮坤
離震
艮艮
離震
艮坎
離震
艮巽
離震
艮坤
離離
艮艮
離離
艮坎
離離
艮巽
離離
艮坤
離兌
艮艮
離兌
艮坎
離兌
艮巽
離兌
艮坤
離乾
艮艮
離乾
艮坎
離乾
艮巽
離乾
坤坤
離震
坤艮
離震
坤坎
離震
坤巽
離震
坤坤
離離
坤艮
離離
坤坎
離離
坤巽
離離
坤坤
離兌
坤艮
離兌
坤坎
離兌
坤巽
離兌
坤坤
離乾
坤艮
離乾
坤坎
離乾
坤巽
離乾
巽坤
震震
巽艮
震震
巽坎
震震
巽巽
震震
巽坤
震離
巽艮
震離
巽坎
震離
巽巽
震離
巽坤
震兌
巽艮
震兌
巽坎
震兌
巽巽
震兌
巽坤
震乾
巽艮
震乾
巽坎
震乾
巽巽
震乾
坎坤
震震
坎艮
震震
坎坎
震震
坎巽
震震
坎坤
震離
坎艮
震離
坎坎
震離
坎巽
震離
坎坤
震兌
坎艮
震兌
坎坎
震兌
坎巽
震兌
坎坤
震乾
坎艮
震乾
坎坎
震乾
坎巽
震乾
艮坤
震震
艮艮
震震
艮坎
震震
艮巽
震震
艮坤
震離
艮艮
震離
艮坎
震離
艮巽
震離
艮坤
震兌
艮艮
震兌
艮坎
震兌
艮巽
震兌
艮坤
震乾
艮艮
震乾
艮坎
震乾
艮巽
震乾
坤坤
震震
坤艮
震震
坤坎
震震
坤巽
震震
坤坤
震離
坤艮
震離
坤坎
震離
坤巽
震離
坤坤
震兌
坤艮
震兌
坤坎
震兌
坤巽
震兌
坤坤
震乾
坤艮
震乾
坤坎
震乾
坤巽
震乾
自左而右 上二百五十六
下二百五十六

二百五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無妄
左縱十六
同人
左縱十六

左縱十六
乾一
左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大過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左縱十六

左縱十六
兌二
左縱十六

左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未濟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噬嗑
左縱十六
離三
左縱十六

左縱十六
大有
左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小過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震四
左縱十六

左縱十六
歸妹
左縱十六
大壯
左縱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巽五
右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家人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中孚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小畜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坎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旣濟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右縱十六
艮七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大畜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坤八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右縱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明夷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上橫十六
下橫十六
右二百五十六 自右而左 上二百五十六
下二百五十六

依淸孫嘉淦三宮四聲說爲圖

[編輯]
變宮 變徵
圜鐘天神樂一百〇八
倍林
倍徵
三分損一下生太
太蔟
七十二
本商
三分益一上生函
函鐘
九十六
倍南
倍羽
三分損一下生姑
姑洗
六十四
本角
三分益一上生倍應
倍應鐘
八十五三之一
變黃
倍變宮
三分損一下生蕤
蕤賓
五十六九之八
變林
變徵
三分益一上生大
大呂
七十五二十七之二十三
變太
函鐘地示樂
九十六
倍南
倍羽
三分損一下生姑
姑洗
六十四
本角
三分益一上生倍應
倍應鐘
八十五三之一
變黃
倍變宮
三分損一下生蕤
蕤賓
五十六九之八
變林
變徵
三分益一上生大
大呂
七十五二十七之二十三
變太
三分損一下生夷
夷則
五十〇八十一之四十六
三分益一上生夾
夾鐘
六十七二百四十三之一百〇三
變姑

右周禮天地人三宮各四聲之說。諸儒久無定論。而淸人孫嘉淦再序於潘氏元音也。乃以圜鐘爲倍林倍徵一百八。函鐘爲倍南倍羽九十六。其說似新奇。肰而至變黃變林變太。乃不脗合。其人宮黃鐘。初亦不在此論。則孫氏之說。亦只鑿而竆矣。今姑開列如右。以示兒輩。庚戌五月二十五日山雷病人識。

京房易傳有八宮飛伏之說。而退溪啓蒙傳疑。以遊魂之伏神。謂在本宮則有未察也。

上世 初飛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遊魂四世 歸魂三世
上飛○坤上伏 初飛○乾初伏 二飛○乾二伏 三飛○乾三伏 四飛○乾四伏 五飛○乾五伏 四飛○艮四伏 大有三飛○坤三伏
上飛○離上伏 初飛○坎初伏 二飛○坎二伏 旣濟三飛○坎三伏 四飛○坎四伏 五飛○坎五伏 明夷四飛○震四伏 三飛○離三伏
上飛○兌上伏 初飛○艮初伏 大畜二飛○艮二伏 三飛○艮三伏 四飛○艮四伏 五飛○艮五伏 中孚四飛○乾四伏 三飛○兌三伏
上飛○巽上伏 初飛○震初伏 二飛○震二伏 三飛○震三伏 四飛○震四伏 五飛○震五伏 大過四飛○坎四伏 三飛○巽三伏
上飛○震上伏 小畜初飛○巽初伏 家人二飛○巽二伏 三飛○巽三伏 無妄四飛○巽四伏 噬嗑五飛○巽五伏 四飛○離四伏 三飛○震三伏
上飛○坎上伏 初飛○離初伏 二飛○離二伏 未濟三飛○離三伏 四飛○離四伏 五飛○離五伏 四飛○巽四伏 同人三飛○坎三伏
上飛○乾上伏 初飛○坤初伏 二飛○坤二伏 三飛○坤三伏 大壯四飛○坤四伏 五飛○坤五伏 四飛○兌四伏 三飛○乾三伏
上飛○艮上伏 初飛○兌初伏 二飛○兌二伏 三飛○兌三伏 四飛○兌四伏 五飛○兌五伏 小過四飛○坤四伏 歸妹三飛○艮三伏

葢退溪所引雲飛神是世定於眞。伏神還從本卦輪。純卦歸魂來去換。遞相交代是其神。如乾宮之姤至剝。共五卦皆於世爻飛。而本宮乾卦隨世位爲伏。卽飛神是世定於眞。伏神還從本卦輪也。如乾宮之乾一卦上爻世飛。而對宮坤一卦。隨其世位爲伏。其歸魂亦同。是純卦歸魂來去換遞相交代是其神也。惟遊魂一節。退溪無所引者。而京房易傳有之。如乾宮之晉一卦。世爻飛而艮四爲伏者。以剝變爲晉。而晉外離自剝外艮來也。今以晉變爲大有。而大有內全爲坤。故大有世爻飛而坤三爲伏者例之。則易傳之法可知。豈退溪所引本說有缺而肰歟。

國朝喪禮補編後本尺圖說

[編輯]

當寧二十七年辛未孝純贒嬪之喪。始命領議政金在魯兵曹判書洪啓禧等。編輯葢據五禮儀之匈禮。修補刪正。而壬申御製序之。是曰前本。三十三年丁丑。貞聖王后仁元大妃相繼昇遐。又命洪啓禧金致仁等改行續補編。又以五禮儀續五禮儀喪禮補編喪禮續補編及新舊受敎。一體通錄。而御製序之。是曰後本。二本俱有尺圖。而後本最精。與二十一年甲子嶺營喪禮備要刊本密合。故載於此。其餘五禮儀家禮輯覽家禮源流及喪禮備要諸舊本不取雲。

一周尺。大典一五禮儀一前本一輯覽一源流三備要一。

二造禮。大典三五禮儀三前本二輯覽二源流一備要二。

三營造。大典二五禮儀二前本四輯覽四源流二備要四。

四布帛。大典四五禮儀四前本三輯覽三源流四備要三。

右次序。大典五禮儀同前本。輯覽備要同。惟源流又自不同。而橫圖則五禮儀源流一也。

周尺全圖

[編輯]

右全五禮儀較同前本同。輯覽短二分。源流短三分。備要舊本短。

造禮器尺

[編輯]

右全五禮儀較短二分。前本短一分。輯覽短二分五釐。源流短四分。備要舊本短。

營造尺半

[編輯]

右全五禮儀較同。前本同。輯覽短二分。源流短二分。備要舊本短。

布帛尺四寸

[編輯]

右全五禮儀較長一分。前本同。輯覽短一分。源流短一分。備要舊本同。

余平日留意古尺之制。隨得隨錄。今列於左。又有蠟紙製㨾家藏。

國朝世宗朝以正統十一年丙寅十二月。詳定尺㨾四等刻於石。

一周尺。大典注準黃鐘尺則周尺長六寸六釐。

二營造尺。準黃鐘尺則長八寸九分九釐。樂學軌範雲加一釐則九寸。

三造禮器尺。準黃鐘尺則長八寸二分三釐。

四布帛尺。準黃鐘尺則長一尺三寸四分八釐。

右四等尺㨾石刻則在今漢城府開川水標橋西水中石柱。卽周尺。木刻則在五禮儀家禮源流及當寧二十八年壬申國朝喪禮補編前本。校書舘刊。而俱不甚精。惟二十年甲子慶尙監營喪禮備要二編新本及三十四年戊寅喪禮補編新本極精。殆入秋毫。余所據者此也。銅鑄則在江原道三陟府布帛尺半者。而正統丙寅十二月欵識宛肰。經亂不佚。許穆柳馨遠等志之。當寧二十六年庚午。用兪公拓基啓請收上。依大典準黃鐘尺者更製頒中外。胤錫嘗因此四等尺。推定黃鐘尺。

五黃鐘尺以上國朝所用故首列之。○以上五尺。又各自相校。見下十八冊。

揚輝算法尺㨾三等。算法東來。我世宗朝命刊於慶州府輝南宋德祐時人也。

田尺見本法四不等田圖。而我世宗取其一寸之度。以定量田周尺。

南宋臨安官斗市尺。本法有圖半尺○其所校斛積二千七百寸。以一斛二千龠約之。得一龠積一寸三百五十分。以古八百一十分黃鐘之數約之。一分當其一分三之二。

皇明丘濬家禮儀節尺㨾二等。

漢貨泉校定周尺。有圖。準鈔尺則周尺長六寸四分弱。大明通行寶鈔尺。卽工部營造尺。

皇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尺㨾一等。

漢貨泉貨布大泉校定周尺。有圖。當浙尺八寸。織染所內降金星牙尺六寸四分。

胡淸張安茂頖宮禮樂全書尺㨾二等。

橫黍古尺。橫黍一百粒爲古尺。當今尺八寸一分。有圖。

縱黍今尺。縱黍一百粒。爲今尺其八十一粒。當古尺一尺。有圖。

胡淸康煕律曆淵源律呂正義尺㨾一等。此與皇明律呂精義又別。

橫黍古尺。有圖。

縱黍今尺。有圖。

亦與禮樂全書同法。而黍有大小長短之異。故尺亦隨而不同。橫與橫差。縱與縱差。

按皇明洪武四年辛亥。協律郞泠謙奉勅考正宗廟雅樂音律及鐘磬等器。又定樂舞之制。文武生各六十四人。出皇明通紀。所定樂尺。以營造尺去其十之二分。加大錢一枚。出淸人張安茂頖宮禮樂全書。是年命高麗樂工赴京習業。壬子高麗移咨中書省雲朝廷所賜樂器。只用於宗廟。其餘社稷耕藉文廟所用鐘磬並闕。今賚價赴京收買。出高麗恭愍王世家及樂志。永樂三年乙酉。用洪武故事賜朝鮮樂器。洪煕元年乙巳。朝鮮世宗大王得秬黍於海州。宣德元年丙午。朝鮮又得磬石於南陽。是年世宗受皇朝勅賜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講性理所編蔡元定律呂新書。命柳思訥,鄭麟趾,朴堧,鄭穰等釐正高麗所用唐宋舊樂。黃喜,孟思誠,許稠,申商,權軫等提調。禮儀詳定。所講議樂律。堧上疏請取南方諸州黍。以三等擇之以爲管。有與中國之音合者。則律度量衡因亦可察。但歷代制律。因黍不一。則安知今日中國之律爲非眞。而我國秬黍乃得其眞也耶。肰同律度量衡。乃天子之事。非矦邦所自專。若今秬黍終不協於中國之黃鐘。則姑從權宜。假用他黍。累成律管。求協於中國黃鐘。以正聲律可也。世宗從之。丁未命堧專管樂事曰。以黍造律。非堧不能。命爲知中樞院。使造編磬。堧取海州黍試之。其聲差高。黍粒差小故也。乃依其粒形。以蠟熔成而差大之。一粒之廣爲一分。十粒爲一寸。九寸爲黃鐘之長。三分損益。以成十二律。葢造磬一依中國聲音。則中國之磬蕤賓高於林鐘。夷則同於南呂。應鐘下於無射。若依此制。決無諧理。故依中國黃鐘之說以制黃鐘之管。吹以協律。世宗大喜。擢堧慣習都監提調。戊申樂器成。出文獻備考所引實錄。弘治中瓊州丘濬撰家禮儀節。有橫圖周尺。用西漢末王莽貨泉校正。比今大明通行寶鈔尺六寸四分弱。今裁縫尺近之。出家禮儀節本圖。全羅道靈光郡翻刻本。正德中南京御使懷慶何瑭撰律呂書。嘉靖中取潞安府長子縣羊頭山南陰地白黍。北陽地紅黍以定律。宗親鄭恭王世子朱載堉讓國好學。得瑭律呂說。撰律曆融通雲明工部營造尺絜取寶鈔之外墨邊。去其十之二。當大錢九枚。開元錢十枚。縱黍八十一。橫黍一百。是爲眞黃鐘營造尺卽鈔尺也。唐順之亦定黍尺。以黑忝中者千二百粒日乾之。稱重五錢。以九十粒橫累之。命爲九寸。與郭守敬表尺合。又截竹爲管。長同黍尺寸。其竅上下均。容千二百黍者吹之。與人之最下一聲合。以爲黃鐘之宮。出禮樂全書。韓邦奇撰志樂而楊繼盛受之。萬曆壬午江西徐善述撰人子須知地理書。依蔡元定玉尺當八寸爲則之說。以今營造尺卽曲尺通行四方者。八寸爲一尺分十寸。出人子須知。壬辰新安程大位撰算法統宗雲原本元避太祖諱代原用古弓。每步五尺。今以鈔弓校之。只有四尺八寸。出算法統宗。葢大錢者。西漢大泉一枚徑一十二分。九枚共長一百〇八分。開元錢者唐武德初開元通寶。或雲開通元寶者。一枚徑八分。十枚共長八十分。而朱載堉以工部營造尺準寶鈔外墨邊以內之等長。因名鈔尺者。而分十寸。取其八寸。以爲黃鐘管長九寸。而大錢九枚之一百〇八分。開元錢十枚之八十分。與夫縱黍八十一橫黍一百。是其四者之度。又各恰相等長。今置大錢一百〇八分。以開元八十分除之。則開元一分。得大錢一分三釐五毫。而一百分爲一尺。則當大錢一尺三寸五分。而宋三司太府布帛尺。亦名省尺者也。又置開元八十分。以大錢一百〇八分除之。則大錢一分得開元七釐四毫〇七四〇七四。而一百分爲一尺則當開元七寸四分〇七毫四〇七四。而朱子所謂溫公石本周尺。當省尺七寸五分弱。以正程子三寸五分弱之誤者也。若置大錢一百〇八分。減一分作一百〇七分。以開元八十分除之則開元一分。得大錢一分三釐三毫七五。而一百分爲一尺則當大錢一尺三寸三分七五。而亦宋布帛尺也。家禮圖三司布帛尺。當周尺一尺三寸四分者以此。而律呂新書太府布帛尺一尺三寸五分。見溫公尺圖者。亦未詳其必無訛字。葢一尺三寸之下。三分七五。可約爲四分。而四分亦或訛爲五分。況漢錢尺與後周鐵尺等長。而其一尺〇六分四釐。爲唐宋洛陽景表石尺。就分八寸。則一寸各得一寸三分三厘。而十寸爲一尺三寸三分。亦卽宋布帛尺約近者也。若又置開元八十分。加一分作八十一分。以大錢一百〇八分除之則大錢一分。得開元七釐五毫。而一百分爲一尺。則當開元七寸五分。而亦溫公周尺當省尺七寸五分之等長。肰法錢要皆世遠則磨縮。而自宋言之。漢最遠而唐未甚遠。今依上文置開元八十分。以大錢一百〇七分除之。則大錢一分。得開元七厘四毫七六六。而一百分爲一尺。則當開元七寸四分七六六。亦卽周尺當省尺七寸五分約近者也。當以此爲近。竊意宋亡而布帛尺爲金元所遞收。明旣得之於元。以爲工部營造尺。則泠謙就其八寸當大錢九枚者。更加一枚。得一十枚爲一百二十分。以定樂尺。而分十寸取九寸爲黃鐘管長。則九枚之本度也。此何氏朱氏所承授者也。亦我朝鮮黃鐘尺之九寸黃鐘管所由本也。又布帛尺在元亦名官尺。而其季傳至高麗。而以七寸五分弱。爲神主尺。卽今造禮器尺。則我朝鮮定尺之源。亦自此矣。上下中外溯沿出入。而工部營造尺之爲明世天下通行之度可知。故丘氏徐氏擧皆引重。而程氏亦肰。其曰古弓者。故宋徽宗大晟樂尺也。其曰鈔弓者。宋布帛尺而時爲營造尺也。大晟一尺。準開元錢一十二枚。布帛一尺。準開元錢一十二枚半。故古弓一尺。當鈔弓九寸六分。鈔弓一尺。當古弓一尺〇四分一釐三之二。其以尺爲弓則本周禮及唐西域記舊說。而宋世亦以經界方量。爲弓量矣。營造亦曰曲尺。韓邦奇曰今惟車工之尺最準萬家。不差毫釐。古今相沿。自肰之度也。郭氏表尺者。本唐洛陽司天臺景表石尺。而宋和峴用之。傳入金元。而郭氏用之。明初又以爲南京觀星臺景表尺。今以新書所引隋宋尺度參之。比漢晉前尺一尺〇六分強。而黃佐樂典以爲蔡邕銅龠尺後周玉尺。比晉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加二釐者何也。黃說出續文獻通考。有曰晉前尺分十寸。故寸短而樂聲高急。當分作八寸如周制八寸爲尺者。故以銅龠尺比晉前尺爲一尺三寸五分八釐。八釐加二釐。進加一分爲六分。肰如其說則荀勗之定晉前尺固誤。而黃亦誤矣。夫晉一尺旣病於十寸而寸短。則是一尺者。當分作八寸。使致寸長。而樂聲亦因之下緩。今將一尺作八寸則一寸各當舊一寸二分半。而一十寸爲一尺則當舊一尺二寸半。故置晉前一尺寸分。以八遞乘。亦可得新寸之長者。而銅龠尺比晉一尺一寸五分八釐者。應爲新寸之九寸二分六四矣。此姑就此一段正其誤耳。其必以爲銅龠尺則豈或他有確據耶。余試依丘氏周尺圖之長。推定大明鈔尺。因得工部營造尺。又依我朝鮮四等尺圖。推定黃鐘尺相校。則工部營造尺八寸。正當黃鐘尺九寸。與何朱不差。又因得漢大泉尺及唐開元錢尺。肰後乃以我東傳行開元錢大小折中製尺。與世宗丙寅營造尺正等。而第於工部營造尺與唐開元錢等度者。爲十之八。豈我東此錢世遠益磨而縮歟。故表中此尺以十之八者。別稱小尺。則丙寅營造尺亦當別稱營造小尺。而以有朝鮮字。故不暇雲。

尺各等校表表中開元通寶錢尺及小尺之元通。並當依朱子楊愼說作通元。以訂史誤。

[編輯]
農政周尺 晉前尺
康節周尺
大明浙尺
大明表臬尺
唐順之黍尺
宋三司布帛尺
家禮
大明寶鈔尺
大明工部營造尺
唐開元錢尺
宋周尺家禮
西漢大泉尺
西漢貨泉尺
銅龠玉尺
朝鮮造禮器尺
無寃營造尺大尺
開元錢小尺
大明金星牙尺
大明市尺
朝鮮營造尺
大明泠謙樂尺
大明京尺
家禮浙尺
朝鮮黃鐘尺
無寃宮尺
頖宮橫黍尺 家禮宋古尺
楊輝算田尺
大明鎭圭尺
朝鮮周尺
無寃古尺
無寃黍尺
宋大晟指尺
大明程大位古尺
算學統宗
朝鮮布帛尺
一尺 八寸 五寸一二
開元六枚四
大泉五枚七六
六寸九一二
貨泉六枚九一二
六寸四 五寸七六 七寸六九二三 八寸五三三 五寸三三三三 四寸二六六七
一尺二五 一尺 六寸四
開元八枚
大泉七枚二
八寸六四
貨泉八枚六四
八寸 七寸二 九寸六二五四 一尺〇六六七 六寸六六六七 五寸一九九九
一尺九五三一二五 一尺五六二五 一尺
開元一十二枚五
大泉一十一枚二五
一尺一二五
貨泉一十三枚五
一尺二五 一尺一二五 一尺五〇二四 一尺六六七 一尺〇四一六六七 八寸三三三三
一尺五六二五 一尺二五 八寸
開元一十枚
大泉九枚
一尺〇八
貨泉一十〇枚八
一尺 九寸 一尺二〇一九 一尺三三 八寸三三三三 六寸六六六七
一尺七三六一 一尺三八八九 八寸八八八九
開元一十一枚九之一
大泉一十枚
一尺二
貨泉一十二枚
一尺二二 一尺 一尺三三五四七 一尺四八一三 九寸二五九二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一尺四四六七 一尺一五七四〇七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開元九枚二十七之七
大泉八枚三之一
一尺
貨泉一十枚
九寸二五九三 八寸三三三三 一尺一一二九 一尺二三四六 七寸七一六一 六寸一七二八
八寸 六寸四 四寸〇九六
開元五枚一二
大泉四枚六〇八
五寸五二九六
貨泉五枚五二九六
五寸一二 四寸六〇八 六寸一五三九 七寸八二六 四寸二六六七 三寸四一三三
一尺一五七四〇七 九寸二五九三 五寸九二五九
開元七枚二十七之一十一
大泉六枚三之二
八寸
貨泉八枚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六寸六六六七 八寸八四三一 九寸八七六 六寸一七二九 四寸七三八三
一尺三八八九 一尺二二 七寸二二
開元八枚九之八
大泉八枚
九寸六
貨泉九枚六
八寸八八八九 八寸 一尺〇六八四 一尺一八五二 七寸四〇七四〇七四 五寸九二五九
一尺三 一尺〇四 六寸六五六
開元八枚三二
大泉七枚四八八
八寸九八五六
貨泉八枚九八五六
八寸三二 七寸四八八 一尺 一尺一〇九 一八寸九三三三 五寸五四六七
九寸 七寸二 四寸六〇八
開元五枚七六
大泉五枚一八四
六寸二二〇八
貨泉六枚二二〇八
五寸七六 五寸六四 六寸九二三一 七寸六八 四寸八 三寸八四
一尺三五 九寸 五寸七六
開元七枚二
大泉六枚四八
七寸七七六
貨泉七枚七七六
七寸二 六寸四八 八寸六五三九 九寸六 六寸 四寸八
一尺七五七八一二五 一尺四〇六二五 九寸
開元一十一枚二五
大泉一十〇枚一二五
一尺二一五
貨泉一十二枚一五
一尺一二五 一尺〇一二五 一尺三五二一六 一尺五 九寸三七五 七寸五
一尺三〇二一 一尺〇四一六六七 六寸六六六七
開元八枚三之一
大泉七枚五
九寸
貨泉九枚
八寸三三三三 七寸五 一尺〇〇一六 一尺一二 六寸九四四四 五寸五五五六
一尺〇四 八寸三二 五寸三二四八
開元六枚六五六
大泉五枚九九〇四
七寸一八八四八
貨泉七枚六八四八
六寸六五六 五寸九九〇四 八寸 八寸八七五 五寸五四六七 四寸四三七三
一尺四〇六二五 一尺一二五 七寸二
開元九枚
大泉八枚一
九寸七二
貨泉九枚七二
九寸 八寸一 一尺〇八一七 一尺二 七寸五 六寸
一尺一七 九寸三六 五寸九九〇四
開元七枚四八八
大泉六枚七三九二
八寸〇八七〇四
貨泉八枚〇八七〇四
七寸四八八 六寸七三九二 九寸 九寸九八四 六寸二四 四寸九九二
一尺〇四一七 八寸三三三三 五寸三三三三
開元六枚三之二
大泉六枚
七寸二
貨泉七枚二
六寸六六六七 六寸 八寸〇一二八 八寸八九 五寸五五五六 四寸四四四四
八寸三三三三 六寸六六六七 四寸二六六七
開元五枚三之一
大泉四枚八
五寸七六
貨泉五枚七六
五寸三三三三 四寸八 六寸四一〇六 七寸二 四寸四四四四 三寸五五五六
九寸三七五 七寸五 四寸八
開元六枚
大泉五枚四
六寸四八
貨泉六枚四八
六寸 五寸四 七寸二一一五 八寸 五寸 四寸
九寸四九三〇八七五 七寸五九三七五 四寸八六 六寸五六一 六寸〇七五 五寸四六七五 七寸一二〇一六六四 八寸一 五寸〇六二五 四寸〇五
一尺八七五 一尺五 九寸六
開元一十二枚
大泉一十〇枚八
一尺二寸九六
貨泉一十二枚九六
一尺二 一尺〇八 一尺四四二三一 一尺六 一尺 八寸
二尺三四三七五 一尺八七五 一尺二
開元一十五枚
大泉一十三枚五
一尺六二
貨泉一十六枚二
一尺五 一尺三五 一尺八〇二八八 二尺 一尺二五 一尺
一尺〇五四六八七五 八寸四三七五 五寸四 七寸二九 六寸七五 六寸〇七五 八寸一三九六 九寸 五寸六二五 四寸五
一尺一七一八七五 九寸三七五 六寸
開元七枚五
大泉六枚七五
八寸一
貨泉八枚一
七寸五 六寸七五 九寸〇一四四 一尺 六寸二五 五寸
一尺五 一尺二 七寸六八
開元九枚六
大泉八枚六四
一尺〇三六八
貨泉一十〇枚三六八
九寸六 八寸六四 一尺一五三八四九 一尺二八 八寸 六寸四
一尺六八七五 一尺三五 八寸六四
開元一十〇枚八
大泉九枚七二
一尺一六六四
貨泉一十一枚六六四
一尺〇八 九寸七二 一尺二九八〇七九 一尺四四 九寸 七寸二
二尺一〇九三七五 一尺六八七五 一尺〇八
開元一十三枚五
大泉一十二枚一五
一尺四五八
貨泉一十四枚五八
一尺三五 一尺二一五 一尺六二二五九二 一尺八 一尺一二五 九寸
一尺八九八四三七五 一尺五一八七五 九寸七二
開元一十二枚一五
大泉一十〇枚九四五
一尺三一二二
貨泉一十三枚一二二
一尺二一五 一尺〇九三五 一尺四六〇三三二八 一尺六二 一尺〇一二五 八寸一
一尺五一八七五 一尺二一五 七寸七七六
開元九枚七二
大泉八枚七四八
一尺〇四九七六
貨泉一十〇枚四九七六
九寸七二 八寸七四八 一尺一六八二七二 一尺二九六 八寸一 六寸四八
八寸四三七五 六寸七五 四寸三二
開元五枚四
大泉四枚八六
五寸八三二
貨泉五枚八三二
五寸四 四寸八六 六寸四九〇三九五 七寸二 四寸五 三寸六
一尺〇五三 八寸四二四 五寸三九一三六
開元六枚七三九二
大泉六枚〇六五二八
七寸二七八三三六
貨泉七枚二七八三三六
六寸七三九二 六寸〇六五二八 八寸一 八寸九八五六 五寸六一六 四寸四九二八
一尺二六五六二五 一尺〇一二五 六寸四八
開元八枚一
大泉七枚二九
八寸七四八
貨泉八枚七四八
八寸一 七寸二九 九寸七三五三 一尺〇八 六寸七五 五寸四
一尺五八二〇三三五 一尺二六五六二五 八寸一
開元一十〇枚一二五
大泉九枚二二五
一尺〇九三五
貨泉一十〇枚九三五
一尺〇一二五 九寸〇一一二五 一尺三六九四五 一尺三五 八寸四三七五〇二七 六寸七四九七三
一尺〇一二五 八寸一 五寸一八四
開元六枚四八
大泉五枚八三二
六寸九九八四
貨泉六枚九九八四
六寸四八 五寸八三二 七寸七八八四七四 八寸六四 五寸四〇〇〇二七 四寸二二九一九
八寸一 六寸四八 四寸一四七二
開元五枚七八四
大泉四枚六六五六
五寸五九八七二
貨泉五枚五九八七二
五寸一八四 四寸六六五六 六寸二三〇七六三 六寸九一二 四寸三一九九七三 三寸四五六〇二七

又嘗以頖宮禮樂全書二尺及律呂正義二尺。各與我朝鮮世宗丙寅黃鐘及四等尺。相校如左。

頖宮橫黍一尺。準正義橫黍尺九寸七分〇一毫。準正義縱黍尺七寸八分八釐一毫。

準黃鐘尺則橫黍尺長一尺三寸四分。

周尺 八寸一分
營造尺 一尺二寸〇五釐
造禮器尺 一尺一寸一分一釐
布帛尺 一尺八寸

頖宮縱黍一尺。準正義縱黍尺九寸六分九釐七毫。準正義橫黍尺一尺一寸九分三釐八毫。

準黃鐘尺則縱黍尺長一尺〇八分九釐。

周尺 六寸五分六釐一毫
營造尺 九寸八分二釐
造禮器尺 九寸
布帛尺 一尺四寸五分八釐

正義橫黍一尺。準頖宮橫黍尺一尺〇三分〇六毫。準頖宮縱黍尺八寸三分七釐七毫。

準黃鐘尺則橫黍尺長一尺三寸。

周尺 七寸九分
營造尺 一尺一寸六分
造禮器尺 一尺〇七分二釐
布帛尺 一尺七寸五分一釐

正義縱黍一尺。準頖宮縱黍尺一尺〇三分一釐三毫。準頖宮橫黍尺一尺二寸六分八釐九毫。

準黃鐘尺則縱黍尺長一尺〇五分六釐。

周尺 六寸四分
營造尺 九寸四分九釐
造禮器尺 八寸七分
布帛尺 一尺四寸二分

右頖宮縱橫二尺。與正義縱橫二尺。又各自相校附註。以便私攷雲。

試閱文獻備考之禮考樂考。可議者多。

按軌範之成。在世宗十年戊申樂器成後六十六年則備考謂之年久差吪者是矣。但大典自睿宗元年己丑成化五年始頒。而其時已雲營造尺準黃鐘尺。則長八寸九分九釐。葢成宗二十四年癸丑弘治六年軌範撰時持因大典所云耳。自戊申下至己丑四十二年。歲月不甚久遠。則銅律豈至於差損哉。豈當時頻仍校考。非如後世深藏而已。故四十二年間。遂有差損歟。

世宗朝所頒銅尺今在三陟府。卽布帛尺半㨾。背刻正統十一年世宗二十八年丙寅十二月詳定新造布帛尺。而柳馨遠隨錄記之。先是許穆已有所志矣。今上二十六年庚午。乾隆十五年。用右議政兪拓基言。命取三陟所藏。依大典相準造周尺營造尺造禮器尺布帛尺及黃鐘尺。與時用諸尺相校。頒行中外。

胤錫謹依大典之工典分寸算定。因以備考分寸並列。以見備考算定之未密雲。

黃鐘尺一尺 備考 黍尺圖說見頖宮禮樂全書及律呂精義
準周尺一尺六寸五分〇 一尺五寸 縱黍尺一尺一寸五分
營造尺一尺一寸一分二釐 一尺〇〇一釐 橫黍尺一尺一寸八分九釐
造禮器尺一尺二寸一分五釐 一尺一寸
布帛尺七寸四分一釐
周尺一尺 備考
準黃鐘尺六寸〇六釐大典本文 六寸
營造尺六寸七分四釐 六寸六分三釐 縱黍尺七寸〇九釐
造禮器尺七寸三分六釐 七寸三分 橫黍尺七寸八分九釐
布帛尺四寸四分九釐
營造尺一尺 備考
準黃鐘尺八寸九分九釐大典本文 八寸九分九釐 縱黍尺一尺一寸五分
周尺一尺四寸八分三釐 一尺四寸九分九釐 橫黍尺一尺一寸八分
造禮器尺一尺〇九分二釐 一尺〇九分
布帛尺六寸六分六釐
造禮器尺一尺 備考
準黃鐘尺八寸二分三釐大典木文 八寸二分五釐
周尺一尺三寸五分八釐 一尺三寸八分 縱黍尺一尺七寸強
營造尺九寸一分五釐 九寸二分強
布帛尺六寸一分〇
布帛尺一尺
準黃鐘尺一尺三寸四分八釐大典木文
周尺二尺二寸二分四釐
營造尺一尺四寸九分九釐
造禮器尺一尺六寸三分七釐

備考又言縱黍尺橫黍尺。

以黃鐘尺較之則七寸六分。

以營造尺較之則八寸五分。

以造禮器尺較之則九寸三分。

以周尺較之則一尺二寸八分。

已上備考所算分寸。視大典所算已多誤處。其引禮樂全書及精義所算黍尺分寸。尤貿亂不明。姑錄之。史記言黃鐘長八寸十分一。而劉歆鄭玄釋之曰長九寸。卽十分之寸。歷代誤解。皆以爲長九寸寸十分。而蔡氏新書因之。以黃鐘爲九十分。至皇明律呂精義出。肰後知史記之所言。言其縱黍八十一粒也。劉鄭之所言。言其橫黍一百粒也。大抵縱黍八十一粒。當橫黍一百粒。適足無餘欠。此乃天人經緯自肰之法象。故古者以天之數。無往非九。而縱其黍九九累之。乃生律尺。所以立天之經也。以人之數無往非十。而旣得律管。橫其黍十十累之。乃生度尺。所以立人之緯也。朴堧乃以九十分爲黃鐘之長。葢其制律。在精義未出之前故也。

右一條葢用精義爲說耳。

秤子校錄。凡秤衡有四孔。孔各穿一細繩。而頭一繩下垂鉤以懸物。或繫盤以盛物。俱所以稱之也。餘三繩近頭者爲後。次者爲中。又次者爲前。俱上出爲提。而錘則進退。隨輕重低仰。而得與物平。

東國秤子約有三等。其一完山大秤。其一工曹中秤。其一日本小秤。

完山大秤。今市門所用。

其錘準本秤一兩二錢。用英宗中年所行常平通寶新小錢一兩二錢與舊大錢一兩重等者。此係追註。○完山大秤亦自有數等。或用英宗末年新小錢一兩三錢六分重者。此亦係追註之再續。

準工曹秤。

準日本秤一兩五錢五分。其一兩準一兩二錢九一六七。

其秤後最長。列五斤。共八十星。一星一兩。

中最短。列一十五斤。五斤見後列○本列十斤共八十星。一星二兩。

前次長。列三十斤。十斤見中列○本列二十斤共二十星。一星一斤。

工曹中秤。舊俗間所用。

其錘準本秤。

準完山秤一兩〇六分。

準日本秤一兩三錢七分。

其秤後最長。列四兩。共四星一星一兩。

中次長列一斤。共十星一星一兩六錢。

前最短列三斤。共六星一星八兩。

日本小秤。今銀藥所用。校銅錫匙筯。行商所用。近同而微強。○肅宗常平通寶丙子大錢一文重二錢五分。英宗舊大錢重一錢七分四釐。中錢重一錢五分。新小錢重一錢二分八釐。

其錘準本秤二兩七錢一分。

準完山秤二兩一錢。其一兩準七錢〇一四六。

準工曹秤。

其秤前最短。列一兩五錢。共一百五十星。一星一分。

中次長列五兩。一兩見前列。○本列四兩共二百星。一星二分。

後最長列二十兩。五兩見中列。○本列一十五兩。共一百五十星。一星一錢。

又經國大典之工典雲大秤一百斤。中秤三十斤或七斤。小秤三斤或一斤。其中秤之三十斤。疑或完山所準。小秤之三斤疑或工曹所準歟。葢我世宗大王命朴堧定黃鐘之律。依秬黍熔蠟爲分。以準中朝洪武之制。其管容水重八十八分。十釐爲分。十分爲錢。十錢爲兩。十六兩爲斤。其以蠟黍之廣。定律管之長。而乃以水重定衡。不以黍重者。亦創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