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 | 高麗史 志第十二 高麗史第五十八 |
► 志第十三 |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地理三
[編輯]交州道
[編輯]○交州道本貊地,後爲高句麗所有。歷新羅,至高麗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春州等郡縣,屬朔方道。明宗八年,始稱春州道,後稱東州道。元宗四年,稱交州道。忠肅王元年,稱淮陽道。辛禑十四年,幷嶺東西,爲交州江陵道,以忠州所管平昌郡,來屬。領郡八,〈防禦郡一,知事郡二,屬郡五。〉縣二十。
交州
[編輯]○交州本高句麗各連城郡,〈各,一作客。一雲加兮牙。〉新羅景德王,改爲連城郡,高麗初,稱伊勿城。成宗十四年,更今名,爲團練使。顯宗九年,改爲防禦使。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鐵嶺口子,把截有功,陞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淮陽府。要害處二,鐵嶺、楸池嶺。又義館嶺,德津溟所。〈載祀典。〉屬郡二,縣四。
長楊郡
[編輯]○長楊郡本高句麗大楊管郡,〈一雲馬斤押。〉新羅景德王,改爲大楊郡。高[1]麗[2]更今名,來屬。有金剛山〈一雲楓岳,一雲皆骨。千峯雪立,高峻奇絶,寺剎甚多,名聞中國。〉
金城郡
[編輯]○金城郡本高句麗母城郡,〈一雲也次忽。〉新羅景德王,改爲益城郡,後更今名。顯宗九年,陞爲郡。後降爲縣,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後置令。高宗四十一年,復降爲監務。四十四年,又稱道寧。
嵐谷縣
[編輯]○嵐谷縣本高句麗赤木鎭,〈一雲沙非斤乙。〉新羅景德王,改名丹松,爲連城郡領縣。顯宗九年,更今名,仍屬。
通溝縣
[編輯]○通溝縣〈溝,一作口。〉本高句麗水入縣,〈一雲買伊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岐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岐城縣
[編輯]○岐城縣本高句麗冬斯忽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至高麗初,降爲縣,來屬。有菩提津。
和川縣
[編輯]○和川縣本高句麗藪狌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藪川,爲大楊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來屬。
春州
[編輯]○春州本貊國,新羅善德王六年,爲牛首州,〈首,一作頭。〉置軍主。文武王十三年,稱首若州。〈一雲首次若,一雲烏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後改光海州。太祖二十三年,爲春州。成宗十四年,稱團練使,屬安邊府。州人,以道塗艱險,難於往來。至神宗六年,賂崔忠獻,陞爲安陽都護府。後降知春州事。別號壽春,〈成廟所定。〉又號鳳山。有昭陽江。屬郡二,縣九。
嘉平郡
[編輯]○嘉平郡〈嘉,一作加。〉本高句麗斤平郡,〈一雲並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有花岳山。又有淸平山。
狼川郡
[編輯]○狼川郡本高句麗狌川郡,〈一雲也屍買。〉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高麗初,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楊口。
基麟縣
[編輯]○基麟縣本高句麗基知郡,高麗,改今名,來屬。
朝宗縣
[編輯]○朝宗縣本高句麗深川縣,〈一雲伏斯買。〉新羅景德王,改名浚川,爲嘉平郡領縣。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麟蹄縣
[編輯]○麟蹄縣本高句麗豬足縣,〈一雲烏斯回。〉新羅景德王,改名狶蹄,爲楊麓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恭讓王元年,置監務。
橫川縣
[編輯]○橫川縣本高句麗橫川,〈一雲於斯買。〉新羅景德王,改名潢川,爲朔州領縣。高麗,復稱橫川,仍屬,後屬原州。恭讓王元年,置監務。別號花田。
洪川縣
[編輯]○洪川縣本高句麗伐力川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綠驍,爲朔州領縣。顯宗九年,更今名,仍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別號花山。
文登縣
[編輯]○文登縣本高句麗文見縣,〈一雲斤屍波兮。〉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大楊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淮陽。
方山縣
[編輯]○方山縣本高句麗三峴縣,〈一雲密波兮。〉新羅景德王,改名三嶺,爲楊麓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
瑞禾縣
[編輯]○瑞禾縣〈禾,一作和。〉本高句麗玉岐縣,〈一雲皆次丁。〉新羅景德王,改名馳道,爲楊麓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後屬淮陽。別號瑞城。
楊溝縣
[編輯]○楊溝縣本高句麗楊口郡,〈一雲要隱忽次。〉新羅景德王,改爲楊麓郡。高麗,更今名,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以狼川監務,來兼。
東州
[編輯]○東州本高句麗鐵圓郡,〈一雲毛乙冬非。〉新羅景德王,改爲鐵城郡。後弓裔起兵,略取高句麗舊地,自松岳郡,來都,修葺宮室,窮極奢侈,國號泰封。及太祖卽位,徙都松嶽,改鐵圓,爲東州。〈弓裔宮殿古基,在州北二十七里,楓川之原。〉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改知東州事。高宗四十一年,降爲縣令官。後陞爲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鐵原府別號昌原,〈成廟所定。〉又號陸昌。有寶蓋山。屬郡一,縣七。
金化郡
[編輯]○金化郡本高句麗夫如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富平郡。顯宗九年,更今名,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別號花山。
朔寧縣
[編輯]○朔寧縣本高句麗所邑豆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朔邑,爲兎山郡領縣。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以僧嶺監務,來兼。
平康縣
[編輯]○平康縣〈康,一作江。〉本高句麗斧壤縣,〈一雲於斯內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廣平,爲富平郡領縣。顯宗九年,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爲金化監務所兼。恭讓王元年,析置監務。有分水嶺。
漳州縣
[編輯]○漳州縣〈漳,一作獐。〉本高句麗工木達縣,〈一雲熊閃山。〉新羅景德王,改名功成,爲鐵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五年,置監務,兼任僧嶺。忠宣王卽位,避王嫌名,改爲漣州。別號獐浦。〈成廟所定。〉有澄波渡。
僧嶺縣
[編輯]○僧嶺縣本高句麗僧梁縣,〈一雲非勿。〉新羅景德王,改名㠉梁,爲鐵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朔寧。
伊川縣
[編輯]○伊川縣本高句麗伊珍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兎山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別號花山。有溫泉。
安峽縣
[編輯]○安峽縣本高句麗阿珍押縣,〈一雲窮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兎山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洞陰縣
[編輯]○洞陰縣本高句麗梁骨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堅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元宗十年,以衛社功臣康允紹內鄕,陞爲永興縣令官。
西海道
[編輯]○西海道本高句麗之地,唐高宗滅高句麗,而不能守,新羅遂幷之。及其季世,爲弓裔所據。太祖旣立,盡有其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黃州、海州等州縣,屬關內道,後改爲西海道。後遂安、谷州、殷栗等縣,沒於元。至忠烈王四年,元乃歸之。領大都護府一,牧一,郡六,縣十六,鎭一。
安西大都護府海州
[編輯]○安西大都護府海州本高句麗內米忽,〈一雲池城,一雲長池。〉新羅景德王,改爲瀑池郡。太祖,以郡南臨大海,賜名海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右神策軍,與楊州,爲左、右輔。顯宗三年,廢節度使。九年,定置四都護府,改爲海州安西都護府。睿宗十七年,又陞爲大都護府。高宗三十四年,爲海州牧。恭愍王二十二年,倭寇入侵,殺牧使嚴益謙。於是,誅州吏之不救者,降州爲郡。後復陞爲牧。別號大寧、西海,〈成廟所定。〉又號孤竹。有首陽山、大首𡊠島,〈一作睡鴨,下同。〉小首𡊠島、延平島、〈平,一作坪。〉龍媒島。屬縣三。領防禦郡一,縣令官一,鎭一。
鹽州
[編輯]○鹽州本高句麗冬音忽,〈音,一作彡,一雲鼓鹽城。〉新羅景德王,改爲海皐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後置監務。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爲永膺縣令官。四十六年,以縣人將軍車松祐,有衛社之功,陞知復州事。元宗十年,又以衛社功臣李汾禧之鄕,改爲碩州。忠烈王三十四年,又陞爲溫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延安府。別號五原。〈成廟所定。〉有大堤,號曰南大池。州東有氈城,古祭天壇。
白州
[編輯]○白州本高句麗刀臘縣,〈一雲雉嶽城。〉新羅景德王,改名雊澤,爲海皐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平州。毅宗十二年,創兎山重興闕,陞知開興府事,後復舊名,來屬。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李仁植內鄕,陞忠翊縣令官。元宗十年,又以衛社功臣趙璈內鄕,陞知復興郡事。恭愍王十八年,避侍中慶復興之名,還稱白州。別號銀川。〈成廟所定。〉有溫泉。
安州
[編輯]○安州本高句麗息城郡,〈一雲漢城郡,一雲漢忽,一雲乃忽。〉新羅景德王,改爲重盤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爲載寧縣令官。別號安陵。〈成廟所定。〉又號安風。
豐州
[編輯]○豐州本高句麗仇乙縣,〈一雲屈遷。〉高麗初,改今名。成宗十四年,陞爲都護府。顯宗九年,置防禦使。別號西河。〈成廟所定。〉有椒島、席島。屬郡一,縣五。
安岳郡
[編輯]○安岳郡本高句麗楊岳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忠穆王四年,陞爲知郡事。別號楊山。有阿斯津省草串、阿斯津桃串。〈皆載祀典。郡屬有連豐莊,恭讓王二年,置長命連豐兼監務。〉
儒州
[編輯]○儒州本高句麗闕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成均大司成柳璥內鄕,陞爲文化縣令官。別號始寧。〈成廟所定。〉有九月山、〈世傳,阿斯達山。〉莊莊坪、〈世傳,檀君所都,卽唐莊京之訛。〉三聖祠。〈有檀因、檀雄、檀君祠。〉
殷栗縣
[編輯]○殷栗縣本高句麗栗口,〈一雲栗川。〉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靑松縣
[編輯]○靑松縣本高句麗麻耕伊,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海安縣令官,因倭寇侵擾,辛禑九年,屬於縣。〉
嘉禾縣
[編輯]○嘉禾縣本高句麗板麻串,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以永康監務來兼。
永寧縣
[編輯]○永寧縣本高句麗熊閑伊,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信川。
瓮津縣
[編輯]○瓮津縣本高句麗瓮遷,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置縣令。有麒麟島、昌麟島、魚化島、孤島、謀島。屬縣二。
長淵縣
[編輯]○長淵縣〈一雲長潭。〉本高句麗地,新羅及高麗,皆仍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有長山串,〈春秋降香祝,行祭,載小祀。〉白沙汀。〈三面際海。〉
永康縣
[編輯]○永康縣本高句麗付珍伊,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兼任嘉禾。
白翎鎭
[編輯]○白翎鎭本高句麗鵠島,高麗,改今名,爲鎭。顯宗九年,置鎭將。恭愍王六年,以水路艱險,出陸僑寓文化縣東村。尋以地窄廢鎭將,屬文化縣任內。恭讓王二年,革爲直村。有大靑島、〈忠肅王四年,元流魏王阿木哥於此,十年,召還。十一年,流孛刺太子於此。十六年,召還。十七年,流陶於帖木兒太子於此。後元年,召還。〉小靑島。
黃州牧
[編輯]○黃州牧本高句麗冬忽,〈一雲於冬於忽。〉新羅憲德王,改爲取城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天德軍,屬關內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置八牧,仍爲牧。高宗四年,以不能禦丹兵,降知固寧郡事,後復稱黃州牧。〈鐵島人,出陸,寓居州西村。忠肅王後七年,稱鐵和縣,置監務,後革之。又州屬有長命鎭。恭讓王二年,置長命連豐兼監務。〉別號齊安,〈成廟所定。〉又號龍興。有阿斯津松串,〈載祠典。〉要害處,有棘城。屬郡二,縣一。領知事郡二,縣令官一。
鳳州
[編輯]○鳳州本高句麗鵂嵓郡,〈一雲租坡衣,一雲鵂鶹城。〉新羅景德王,改爲棲巖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忠烈王十一年,復稱防禦使。尋知鳳陽郡事。別號池河。〈成廟所定。〉
信州
[編輯]○信州本高句麗升山,高麗,改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後置監務。別號信安。〈成廟所定。〉有溫泉。
土山縣
[編輯]○土山縣本高句麗息達。憲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忠肅王九年,以功臣平壤君趙仁規祖母鄕,陞爲祥原郡。有佳殊窟。
平州
[編輯]○平州本高句麗大谷郡,〈一雲多知忽。〉新羅景德王,改爲永豐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九年,定爲知州事。元宗十年,倂於復興郡。忠烈王時,復舊。別號延德。又號東陽。有豬淺,〈一雲浿江。〉有溫泉。屬縣一。
洞州
[編輯]○洞州本高句麗五穀郡,〈一雲於次呑忽。〉新羅景德王,改爲五關郡。高麗,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初,廢防禦使,來屬。元宗朝,以安胎,陞爲瑞興縣令官。別號隴西,〈成廟所定。〉要害處,有岊嶺。〈卽慈悲嶺。〉
谷州
[編輯]○谷州本高句麗十谷城,〈一雲德頓忽,一雲谷城縣,一雲古谷郡。〉新羅景德王,改名鎭瑞,爲永豐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顯宗九年,定爲知郡事。別號象山。〈成廟所定。〉屬縣三。
新恩縣
[編輯]○新恩縣顯宗九年,來屬。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李公柱內鄕,陞知覃州事。後復舊名,還屬。別號新城。
俠溪縣
[編輯]○俠溪縣本高句麗水谷城縣,〈一雲買且忽。〉新羅景德王,改名檀溪,爲永豐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有北蘇宮闕舊基。〈北蘇,卽縣之箕達山。辛禑時,據道詵密記,遣權仲和等,審得之。與左蘇白岳山、右蘇白馬山,爲三蘇。〉
遂安縣
[編輯]○遂安縣本高句麗獐塞縣,〈一雲古所於。〉新羅時,爲棲巖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屬谷州任內,後置縣令。忠宣王二年,以元嬖宦李大順之請,陞爲遂州。〈一雲,以郡人李連松,有勞於國,陞爲郡。〉
東界
[編輯]○東界本高句麗舊地,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和州、溟州等郡縣,爲朔方道。靖宗二年,稱東界,〈與北界,爲兩界。〉文宗元年,稱東北面。〈或稱東面、東路、東北路、東北界。〉後咸州迆北,沒於東女眞。睿宗二年,以平章事尹瓘,爲元帥,知樞密院事吳延寵,副之,率兵擊逐女眞,置九城,立碑於公嶮鎭之先春嶺,以爲界。至明宗八年,稱沿海溟州道。
高宗四十五年,蒙古兵來侵,龍津縣人趙暉、定州人卓靑,叛殺兵馬使愼執平,以和州迆北,附於蒙古。蒙古乃置雙城惣管府於和州,以暉爲摠管,靑爲千戶,以治之。四十六年,以忠淸道之寧越、平昌,來隷,後還其道。元宗四年,稱江陵道。忠烈王十六年,以寧越、平昌,復來屬。
恭愍王五年,稱江陵朔方道。七月,遣樞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雙城。於是,按地圖,收復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鎭諸城。前此,朔方道,以都連浦爲界,築長城,置定州、宣德、元興三關門,沒於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復之。以壽春君李壽山,爲都巡問使,定疆域,復號東北面。九年,稱朔方江陵道。
以此考之,鐵嶺以北爲朔方道,以南爲江陵道。高麗時,或稱朔方道,或稱江陵道,或合爲朔方江陵道,或稱爲江陵朔方道,又或稱沿海溟州道。一分一合,雖沿革稱號不同,然自高麗初,至於末年,公嶮迆南,三陟迆北,通謂之東界雲。領都護府一,防禦郡九,鎭十,縣二十五。睿宗朝所置,大都護府一,防禦郡四,鎭六。恭愍王以後所置,府二。
安邊都護府登州
[編輯]○安邊都護府登州本高句麗比列忽郡,〈一雲淺城郡。〉新羅眞興王十七年,爲比列州,置軍主,景德王,改朔庭郡。高麗初,稱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顯宗九年,更今名。高宗時,定、平以南諸城,被蒙兵侵擾,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幾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還本城。別號朔方。〈成廟所定。〉有國島。屬縣七。領防禦郡九,鎭十,〈使三,將七。〉縣令官八。
瑞谷縣
[編輯]○瑞谷縣本高句麗𢈴谷縣,〈一雲首乙呑。〉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庭郡領縣。顯宗九年,仍屬。
汶山縣
[編輯]○汶山縣本高句麗加支[3]達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菁山,爲朔庭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後改文山。
衛山縣
[編輯]○衛山縣高句麗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翼谷縣
[編輯]○翼谷縣本高句麗於支呑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翊谿,爲朔庭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
派川縣
[編輯]○派川縣本高句麗岐淵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鶴浦縣
[編輯]○鶴浦縣本高句麗鵠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霜陰縣
[編輯]○霜陰縣本高句麗薩寒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庭郡領縣。顯宗九年,仍屬。
和州
[編輯]○和州本高句麗之地,或稱長嶺鎭,或稱唐文,〈唐,一作堂。〉或稱博平郡,高麗初,爲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邊都護府。顯宗九年,降爲和州防禦使,爲本營。高宗時,沒於蒙古,爲雙城摠管府。州因合於登州,猶稱防禦使。後倂於通州。忠烈王時,復舊。恭愍王五年,出師收復,爲和州牧。十八年,陞爲和寧府,設土官。有橫江。
高州
[編輯]○高州古德寧鎭,〈一雲洪源郡。〉成宗十四年,爲高州防禦使。顯宗十九年,城鳳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宜州
[編輯]○宜州本高句麗泉井郡,〈一雲於乙買。〉新羅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爲井泉郡。高麗初,稱湧州。成宗十四年,置防禦使,後更今名。睿宗三年,築城。別號東牟,〈成廟所定。〉又號宜春、宜城。要害處,有鐵關。海島,有竹島。
文州
[編輯]○文州古稱妹城。成宗八年,爲文州防禦使,後合於宜州。忠穆王元年,復析置。
長州
[編輯]○長州〈一雲椵林,一雲端谷。〉顯宗九年,爲長州防禦使,後改爲縣,屬定州。
定州
[編輯]○定州古稱巴只,〈一雲宣威。〉靖宗七年,爲定州防禦使,置關門。恭愍王五年,陞都護府。別號中山。有鼻白山。〈春秋降香祝行祭。〉
豫州
[編輯]○豫州睿宗十一年,爲豫州防禦使,後屬定州。
德州
[編輯]○德州文宗九年,始築宣德城,爲鎭。後稱德州防禦使。
元興鎭
[編輯]○元興鎭靖宗十年,城栍川,爲鎭。有鎭使,下同。
寧仁鎭
[編輯]○寧仁鎭〈一雲淸源。〉顯宗二十二年,置。
耀德鎭
[編輯]○耀德鎭〈一名顯德鎭。〉顯宗三年,始築城堡。
長平鎭
[編輯]○長平鎭古稱古叱達,光宗二十年,始築城堡。有鎭將,下同。恭愍王六年,改鎭爲縣,置令。
龍津鎭
[編輯]○龍津鎭古狐浦,高麗初,改今名,爲鎭。穆宗九年,築城。後屬文州。辛禑五年,析置縣令。別號龍城。
永興鎭
[編輯]○永興鎭古稱關防戍。文宗十五年,始築城堡。
靜邊鎭
[編輯]○靜邊鎭顯宗二十二年,置。有沸流水。〈春秋降香祝,行祭。〉
雲林鎭
[編輯]○雲林鎭顯宗六年,築城堡。
永豐鎭
[編輯]○永豐鎭本甑大伊。穆宗四年置,後改爲縣。
隘守鎭
[編輯]○隘守鎭古稱梨柄。成宗二年,築城,初隷文州。恭愍王九年,屬高州。
鎭溟縣
[編輯]○鎭溟縣一雲圓山縣,又名水江。顯宗九年,改今名,爲縣令官,後屬宜州。
溟州
[編輯]○溟州本濊國,〈一雲鐵國,一雲蘂國。〉漢武帝遣將討右渠,定四郡時,爲臨屯。高句麗,稱河西良,〈一云何瑟羅州。〉新羅善德王,爲小京,置仕臣。太宗王五年,以地連靺鞨,罷京爲州,置都督,以鎭之。景德王十六年,改今名,惠恭王十二年,復古。太祖十九年,號東原京。二十三年,又以爲溟州。成宗二年,稱河西府,五年,改溟州都督府,十一年,更爲牧。十四年,爲團練使,後又改防禦使。元宗元年,以功臣金洪就鄕,陞慶興都護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恭讓王元年,陞爲大都護府。別號臨瀛。有五臺山。〈五峯環列,大小均敵,故名。西臺之下,有泉湧出,卽漢水之源。〉有大嶺。有鏡浦。屬縣三。
羽溪縣
[編輯]○羽溪縣本高句麗羽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三陟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別號玉堂。
旌善縣
[編輯]○旌善縣本高句麗仍買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溟州領縣。顯宗九年,仍屬,後陞爲郡。別號三鳳。有風穴。〈置冰經夏。其旁又有水穴,南江水至此,分入地中。〉
連谷縣
[編輯]○連谷縣本高句麗支山縣,新羅景德王,仍舊名,爲溟州領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仍屬。〈縣人諺傳,古陽谷縣。〉
金壤縣
[編輯]○金壤縣本高句麗休壤郡,〈一雲金惱。〉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初,置縣令。忠烈王十一年,陞通州防禦使。有卵島。屬縣三。
臨道縣
[編輯]○臨道縣本高句麗道臨縣,〈一雲助乙浦。〉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金壤郡領縣。高麗仍之。
雲岩縣
[編輯]○雲岩縣本高句麗平珍峴縣,〈一雲遷峴。〉新羅景德王,改名偏險,爲高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碧山縣
[編輯]○碧山縣本高句麗吐上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堤上,爲金壤郡領縣,高麗仍之。
歙谷縣
[編輯]○歙谷縣本高句麗習比谷縣,〈谷,一作呑。〉新羅景德王,改名習磎,爲金壤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高宗三十五年,置縣令。有穿島。別號鶴林。
高城縣
[編輯]○高城縣本高句麗達忽,新羅眞興王二十九年,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爲縣令官。別號豐巖。有三日浦,有溫泉。屬縣二。
豢猳縣
[編輯]○豢猳縣本高句麗豬䢘穴縣,〈一雲烏斯押。〉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高城郡領縣。至高麗,仍屬。文宗朝,移縣治於陽村,以扼海賊之衝。
安昌縣
[編輯]○安昌縣本莫伊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杆城縣
[編輯]○杆城縣本高句麗䢘城郡,〈一雲加羅忽。〉新羅景德王,改爲守城郡。高麗,更今名,置縣令,後陞爲郡,兼任高城。恭讓王元年,析爲二郡。別號水城。屬縣一。
烈山縣
[編輯]○烈山縣本高句麗僧山縣,〈一雲所勿達。〉新羅景德王,改名童山,爲守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別號鳳山。
翼嶺縣
[編輯]○翼嶺縣本高句麗翼峴縣,〈一雲伊文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守城郡領縣。顯宗九年,置縣令。高宗八年,以能禦丹兵,陞襄州防禦使,四十一年,降爲縣令。四十四年,以降賊,又降爲德寧監務。元宗元年,陞知襄州事。別號襄山。有東海神祠。屬縣一。
洞山縣
[編輯]○洞山縣本高句麗穴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溟州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三陟縣
[編輯]○三陟縣本悉直國,新羅婆娑王時,來降。智證王六年,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更今名,爲郡。成宗十四年,改陟州團練使。顯宗九年,降爲縣令。辛禑三年,陞知郡事。別號眞珠。有太白山。〈新羅擬五嶽,爲北嶽。〉有黃池。〈卽洛東江之源。〉
蔚珍縣
[編輯]○蔚珍縣本高句麗於珍也縣,〈一雲古虧[4]伊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降爲縣,置令。有鬱陵島。〈在縣正東海中。新羅時,稱于山國,一雲武陵,一雲羽陵,地方百里。智證王十二年,來降。太祖十三年,其島人,使白吉士豆,獻方物。毅宗十一年,王聞,鬱陵地廣土肥,舊有州縣,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監倉金柔立,往視,柔立回奏云:「島中有太[5]山,從山頂,向東行至海一萬餘步,向西行一萬三千餘步,向南行一萬五千餘步,向北行八千餘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鐵鍾、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然多岩石,民不可居」。遂寢其議。一雲,於山、武陵,本二島,相距不遠,風日淸明,則可望見。〉
咸州大都督府
[編輯]○咸州大都督府久爲女眞所據。睿宗二年,命元帥尹瓘等,率兵擊逐。三年,置州,爲大都督府,號鎭東軍。築大城,徙南界丁戶一千九百四十八,以實之。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又沒於元,稱哈蘭府。恭愍王五年,收復舊疆,爲知咸州事。尋改萬戶府,置營,聚江陵、慶尙、全羅等道軍馬,防守。十八年,陞爲牧。別號咸平。要害處二,咸關嶺,〈在府北。〉大門嶺。〈在洪獻。〉
英州
[編輯]○英州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號安嶺軍。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倂於吉州。
雄州
[編輯]○雄州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號寧海軍。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倂於吉州。
吉州
[編輯]○吉州久爲女眞所據,號弓漢村。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六年,築中城,尋以地,還女眞。後沒於元,稱海洋,〈一雲三海陽。〉恭愍王時,收復舊疆。恭讓王二年,置雄吉州等處管軍民萬戶府。〈州在北,雄州在南。〉有卵島。
福州
[編輯]○福州乆爲女眞所據,號吳林金村。睿宗三年,置州,爲防禦使。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沒於元,稱禿魯兀[6]。及恭愍王時,收復舊疆。辛禑八年,改端州安撫使。要害處二,有伊板嶺,〈在州東北,卽磨天嶺。〉豆乙外嶺。〈在州南,卽磨雲嶺。〉
公嶮鎭
[編輯]○公嶮鎭睿宗三年,築城置鎭,爲防禦使。六年,築山城。〈一雲孔州,一雲匡州。一雲,在先春嶺東南、白頭山東北。一雲,在蘇下江邊。〉
通泰鎭
[編輯]○通泰鎭睿宗三年,築城置鎭,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平戎鎭
[編輯]○平戎鎭睿宗三年,築城置之。
崇寧鎭
[編輯]○崇寧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眞陽鎭
[編輯]○眞陽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
宣化鎭
[編輯]○宣化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還女眞。後收復,倂于吉州。
舊史之考
[編輯]○按舊史,九城之地,久爲女眞所據。睿宗二年,命元帥尹瓘、副元帥吳延寵,率兵十七萬,擊逐女眞,分兵略地。東至火串嶺,北至弓漢嶺,西至蒙羅骨嶺,以爲我疆。於蒙羅骨嶺下,築城廊九百九十閒,號英州,火串山下,築九百九十二閒,號雄州,吳林金村,築七百七十四閒,號福州,弓漢村,築六百七十閒,號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嶮鎭。三月,築宜州、通泰、平戎三城。於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報復,乃引遠地群酋,連歲來侵,我兵喪失者,亦多。且拓地旣廣,九城相距遼遠,女眞數設伏叢薄,抄掠往來,國家調兵多端,中外騷擾。四年,女眞亦遣使請和,於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戰具、資糧於內地,遂撤崇寧、通泰、眞陽三鎭,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鎭城,以還之。
以此考之,咸、英、雄、福、吉、宜六州,及公嶮、通泰、平戎三鎭,此九城之數也。其撤城還女眞之時,則無宜州及公嶮、平戎二鎭,而崇寧、眞陽、宣化三鎭,乃加現焉,置戶之數,又各不同,是可疑也。〈睿宗三年二月,都鈐轄林彥作英州記云:「今新置六城,一曰鎭東軍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九百四十八丁戶,二曰安嶺軍英州防禦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戶,三曰寧海軍雄州防禦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戶,四曰吉州防禦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戶,五曰福州防禦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戶,六曰公嶮鎭防禦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戶。」
又閔漬所撰綱目云:「尹瓘築九城,徙南界民,實之。號咸州曰鎭東軍,置戶一萬三千,號英州曰安嶺軍,雄州曰寧海軍,各置戶一萬,福、吉、宜三鎭,各置戶七千,公嶮、通泰、平戎三鎭,各置戶五千。」〉且宜州之地,在定州以防禦使不必擊逐女眞而後置也,豈非適至是乃創築城堡,故倂稱爲九城,而不在撤去之數歟。
北靑州
[編輯]○北靑州府乆爲女眞所據,九城時名號未詳。後沒於元,稱三散。恭愍王五年,收復舊疆,置安北千戶防禦所,二十一年,改今名,爲萬戶府。
甲州府
[編輯]○甲州府本虛川府,乆爲女眞所據,屢經兵火,無人居。恭讓王三年,始稱甲州,置萬戶府。有奉天臺。〈在惠山洞。〉
北界
[編輯]○北界本朝鮮故地。在三國,爲高句麗所有。寶藏王二十七年,新羅文武王,與唐將李勣,夾攻滅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據鐵圓,自稱後高麗王,分定浿西十三鎭。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西京所管,爲浿西道。後稱北界。肅宗七年,又稱西北面,後以黃州、安岳、鐵和、長命鎭,來屬。辛禑十四年,復屬西海道。領京一,大都護府一,防禦郡二十五,鎭十二,縣十。中葉以後所置,府二,郡一。
西京留
[編輯]○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鮮舊都。唐堯。戊辰,歲,神人降於檀木之下,國人立爲君,都平壤,號檀君,是爲前朝鮮。周武王克商,封箕子於朝鮮,是爲後朝鮮。逮四十一代孫準時,有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來奪準地,都於王險城,〈險,一作儉,卽平壤。〉是爲衛滿朝鮮。其孫右渠,不肯奉詔,漢武帝元封二年,遣將討之,定爲四郡,以王險爲樂浪郡。高句麗長壽王十五年,自國內城,徙都之。寶藏王二十七年,新羅文武王,與唐夾攻,滅之,地遂入於新羅。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廢,量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爲大都護府。尋爲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稱西都。成宗十四年,稱西京留守。穆宗元年,又改鎬京。文宗十六年,復稱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肅宗七年,設文武班及五部。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旵,分司侍郞趙匡等叛,遣兵斷岊嶺道。於是,命元帥金富軾等,將三軍,討平之。除留守、監軍、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尋削京畿四道,置六縣。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馬使營記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齡等,作亂,殺留守,以西京及諸城,叛附於蒙古。蒙古以西京爲東寧府,置官吏,畫慈悲嶺爲界。忠烈王十六年,元歸我西京及諸城,遂復爲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設萬戶府。後改爲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江之下流,爲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雲九龍山,一雲魯陽山。文獻通考雲,平壤城東北,有魯陽山,卽謂此也。山頂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時所築,城內畫區用井田制。一,高麗成宗時所築。〉箕子墓。〈在府城北土山上。〉東明王墓。〈在府東南,中和境龍山,俗號珍珠墓。又仁里坊有祠宇,高麗以時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輒禱。世傳東明聖帝祠。〉乙密臺。〈臺在錦繡山頂,臺下層崖之旁。有永明寺,卽東明王九梯宮。內有麒麟窟,窟南白銀灘。有巖出沒潮水,名曰朝天石。〉屬縣四。
江東縣
[編輯]○江東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仍乙舍鄕、班石村、朴達串村、馬灘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後屬於成州。恭讓王三年,復置令。
江西縣
[編輯]○江西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禿村、甑山等鄕,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
中和縣
[編輯]○中和縣本高句麗加火押,新羅憲德王,改爲唐岳縣。至高麗,爲西京屬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忠肅王九年,以太祖統合功臣金樂、金哲內鄕,陞爲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陞爲知郡事。
順和縣
[編輯]○順和縣仁宗十四年,分京畿爲六縣,以楸子島、櫻遷村、龍坤村、禾山村,合爲本縣,置令。仍爲屬縣。後屬於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屬三和。
安北大
[編輯]○安北大都護府寧州本高麗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稱寧州安北大都護府。顯宗九年,稱安北大都護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島。後出陸。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萬戶府。後陞爲牧。別號安陵,〈成廟所定。〉有淸川江。〈古稱薩水,卽高句麗乙支[3]文德敗隋兵百萬之地。〉領防禦郡二十五,鎭十二,縣六。
龜州
[編輯]○龜州本高麗萬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龜州。顯宗九年,爲防禦使。高宗三年,丹兵來寇,州人拒戰,斬獲甚多。至十八年,蒙兵來侵,兵馬使朴犀,盡力禦之,力屈猶不降,以功陞爲定遠大都護府。後爲都護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
[編輯]○宣州本安化郡,高麗初,改爲通州。顯宗二十一年,稱宣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紫燕島,元宗二年,出陸。有牧美島。
龍州
[編輯]○龍州本高麗安興郡。顯宗五年,稱龍州防禦使。後改爲龍灣府。忠宣王二年,復稱龍州。
靜州
[編輯]○靜州本高麗松山縣。德宗二年,築城徙民一千戶,實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靜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內地民,各百戶,實之。
麟州
[編輯]○麟州本高麗靈蹄縣。顯宗九年,稱麟州防禦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實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舍仁。後改爲知郡事。有古長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築,起自州之鴨綠江入海處,至東界和州海濱。〉
義州
[編輯]○義州本高麗龍灣縣,又名和義。初契丹置城於鴨綠江東岸,稱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設弓口門,稱抱州。〈一雲把州。〉睿宗十二年,遼刺史常孝孫,與都統耶律寧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於我寧德城,以來遠城及抱州,歸我,我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錢穀。王悅,改爲義州防禦使,推刷南界人戶,以實之。於是,復以鴨綠江爲界,置關防。仁宗四年,金亦以州歸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咸新,尋復古。恭愍王十五年,陞爲牧。十八年,置萬戶府。別號龍灣。有鴨綠江。〈一雲馬訾水,一雲靑河。〉
朔州
[編輯]○朔州本高麗寧塞縣。顯宗九年,稱朔州防禦使,後陞爲府。
昌州
[編輯]○昌州本高麗長靜縣。靖宗元年,城梓田,移民戶,爲昌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被蒙兵,城邑丘墟。
雲州
[編輯]○雲州本高麗雲中郡。〈一雲古達化鎭。〉光宗時,爲威化鎭。成宗十四年,稱雲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寓於嘉山西村,隷延山府。恭愍王二十年,復立郡。別號雲中。〈成廟所定。〉
延州
[編輯]○延州本高麗密雲郡。〈一雲安朔郡。〉光宗二十一年,更今名,爲知州。成宗十四年,爲防禦使。恭愍王十五年,陞延山府。
博州
[編輯]○博州本高麗博陵郡。〈一雲古德昌。〉成宗十四年,稱博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屬於嘉州。恭愍王二十年,復郡號。別號博陵。〈成廟所定。〉有大寧江。〈俗號博州江。〉
嘉州
[編輯]○嘉州本高麗信都郡。〈一雲古德縣。〉光宗十一年,城濕忽,陞爲嘉州。成宗十四年,稱防禦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撫寧。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以泰、博、撫、渭等州,皆屬本郡,爲五城兼官。後析置泰、撫、渭三州,惟博州仍屬。至恭愍王二十年,又析置博州。
郭州
[編輯]○郭州本高麗長利縣。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郭州。顯宗九年,爲防禦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稱定襄。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隷隨州。恭愍王二十年,復郡號。
鐵州
[編輯]○鐵州本高麗長寧縣。〈一雲銅山。〉顯宗九年,稱鐵州防禦使。
靈州顯
[編輯]○靈州顯宗二十一年,陞興化鎭,爲州,置防禦使。
孟州
[編輯]○孟州,〈孟,一作猛。〉本高麗鐵瓮縣。顯宗十年,稱猛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海島。四十四年,倂於殷州。元宗二年,出陸爲安州屬縣。恭讓王三年,析置縣令。
德州
[編輯]○德州本高麗遼原郡,一名長德鎭。穆宗四年,稱德州防禦使。元宗元年,避蒙兵,入於安州之蘆島。後凡五遷。至忠烈王六年,復舊地,屬於成州。恭愍王二十年,析爲知州事。
撫州
[編輯]○撫州本高麗雲南郡。〈一雲古靑城。〉成宗十四年,稱撫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處渭州古城,屬嘉州。恭愍王十八年,移屬泰州。恭讓王三年,別置監務。
順州
[編輯]○順州本高麗靜戎郡。成宗二年,稱順州防禦使。高宗四十四年,倂於德州,後改爲知郡事。
渭州
[編輯]○渭州本樂陵郡,〈一雲古德城。〉高麗,改今名,爲防禦使。文宗四年,築城。
泰州
[編輯]○泰州本高麗光化縣。〈一雲寧朔,一雲連朔。〉光宗二十一年,稱泰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元宗二年,出陸,屬於嘉州。恭愍王十五年,以撫、渭二州,屬於郡,稱泰州事。辛禑七年,析置撫、渭二州。
成州
[編輯]○成州本沸流王松讓之故都,太祖十四年,置剛德鎭。顯宗九年,改今名,爲防禦使,後爲知郡事。別號松讓。〈成廟所定。〉有溫泉。
殷州
[編輯]○殷州本高麗興德郡,一名同昌郡。成宗二年,稱殷州防禦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於海島。後出陸,爲成州屬縣。恭讓王三年,置監務。
肅州
[編輯]○肅州本高麗平原郡。太祖十一年,移築鎭國城,改名通德鎭。成宗二年,稱今名,爲防禦使。後更爲知郡事。
慈州
[編輯]○慈州本高麗文城郡。太祖二十二年,改爲大安州。成宗二年,改今名,爲防禦使。後改爲知郡事。
寧德鎭
[編輯]○寧德鎭文宗十年,避契丹興宗諱,改鎭爲城,以鎭字從眞字也。有鎭使。下同。
威遠鎭
[編輯]○威遠鎭顯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城,置之。鎭在興化鎭西北。
定戎鎭
[編輯]○定戎鎭顯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壁,置鎭,徙永平民,實之。鎭在興化鎭北。
寧朔鎭
[編輯]○寧朔鎭古榛田,高麗,改今名,文宗四年,築城。
安義鎭
[編輯]○安義鎭顯宗九年,築城。
淸塞鎭
[編輯]○淸塞鎭高宗四年,以禦丹兵有功,陞威州防禦使。後投狄背國,改稱熙州,爲價州兼官。有妙香山。〈卽太伯山。〉
平虜鎭
[編輯]○平虜鎭靖宗七年,命崔沖,築城,後改柔遠。
寧遠鎭
[編輯]○寧遠鎭靖宗七年,命崔沖,築城。
朝陽鎭
[編輯]○朝陽鎭〈有鎭將,下同。〉太祖十三年,城馬山,號安水鎭。顯宗九年,改連州防禦使。〈連,一作漣。〉後更今名,爲鎭。高宗二年,以禦丹兵有功,復稱連州防禦使。四年,改爲翼州防禦使。後又改價州。
陽岩鎭
[編輯]○陽岩鎭太祖二十一年,築城。
樹德鎭
[編輯]○樹德鎭成宗二年,築城。
安戎鎭
[編輯]○安戎鎭光宗二十五年,築城。
通海縣
[編輯]○通海縣太祖十七年,築城。高宗四十三年,罷縣令,以安仁鎭將,兼之。
永淸縣
[編輯]○永淸縣古定水縣,後爲龍岡屬縣。後置縣令。高宗四十三年,罷縣令,以安仁鎭將,兼之。恭愍王七年,復析置縣令。
咸從縣
[編輯]○咸從縣本高麗牙善城,後改今名,爲縣令官。
龍岡縣
[編輯]○龍岡縣本高麗黃龍城。〈一雲軍岳。〉後改今名,爲縣令官。
三和縣
[編輯]○三和縣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爲六縣,以金堂、呼山、漆井三部曲,合爲本縣,置令。
三登縣
[編輯]○三登縣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爲六縣,以成州所屬新城、蘿坪、狗牙等三部曲,合爲本縣,置令。
江界府
[編輯]○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稱禿魯江萬戶。十八年,改今名,爲萬戶府。
泥城府
[編輯]○泥城府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萬戶府。〈林土、碧團,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萬戶金進等,擊走之,改林土爲陰潼,以碧團隷焉,抄南界人戶,以實之。〉
隨州
[編輯]○隨州高宗十八年,蒙兵陷昌州,州人入於紫燕島。元宗二年,出陸,寓於郭州海濱,以州人失土,割郭州東十六村及郭州所屬安義鎭,以與之,稱知隨州事,仍兼郭州。恭愍王二十年,復析置郭州。
〈志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