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五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志第九 高麗史
志第十 高麗史第五十六
志第十一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地理一[編輯]

○惟我海東,三面阻海,一隅連陸,輻員之廣,幾於萬里。高麗太祖,興於高句麗之地,降羅滅濟,定都開京,三韓之地,歸於一統。然東方初定,未遑經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諸州府郡縣名。

成宗又改州府郡縣及關驛江浦之號,遂分境內爲十道,就十二州,各置節度使。其十道,一曰關內,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嶺南,六曰嶺東,七曰山南,八曰海陽,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餘,東國地理之盛,極於此矣。

顯宗初,廢節度使,置五都護、七十五道安撫使,尋罷安撫使,置四都護、八牧。自是以後,定爲五道、兩界,曰楊廣,曰慶尙,曰全羅,曰交州,曰西海,曰東界,曰北界。惣京四,牧八,府十五,郡一百二十九,縣三百三十五,鎭二十九。其四履,西北,自唐以來,以鴨綠爲限,而東北則以先春嶺爲界。蓋西北所至不及高句麗,而東北過之。今略據沿革之見於史策者,作地理志。

王京開城府[編輯]

○王京開城府本高句麗扶蘇岬。新羅改松嶽郡。太祖二年,定都於松嶽之陽,爲開州,創宮闕。會慶殿,後改承慶。膺乾殿,改奉元。長齡殿,改千齡。含慶殿,改向福。乾明殿,改儲祥。明慶殿,改金明。乾德殿,改大觀。文德殿,改修文。延英殿,改集賢。宣政殿,改廣仁。宣明殿,改穆淸。含元殿,改靜德。萬壽殿,改永壽。重光殿,改康安。宴親殿,改睦親。五星殿,改靈憲。慈和殿,改集禧。正陽宮,改書和。壽春宮,改麗正。朢雲樓,改觀祥。宜春樓,改韶暉。神鳳門,改儀鳳。春德門,改棣通。大初門,改泰定。閶闔門,改雲龍。會日門,改利賓。昌德門,改興禮。開慶門,改皇極。金馬門,改延水。天福門,改紫宸。通天門,改永通。景陽門,改陽和。安祐門,改純祐。左右承天門,改通嘉。左右宣慶門,改敷祐。左右延祐門,改奉明。延守門,改敎化。長寧門,改朝仁。宣化門,改通仁。興泰門,改芬芳。陽春門,改廣陽。大平門,改重化。百福門,改保化。通慶門,改成德。東化門,改慶度。西化門,改向成。大淸門,改淸泰。永安門,改興安。立市廛,辨坊里,分五部。光宗十一年,改開京,爲皇都。成宗六年,更定五部坊里。十四年,爲開城府,管赤縣六、畿縣七。

顯宗九年,罷府置縣令,管貞州、德水、江陰三縣,又長湍縣令,管松林、臨津、兎山、臨江、積城、坡平、麻田七縣,俱直隷尙書都省,謂之京畿。十五年,又定京城,五部坊里。東部,坊七、里七十,曰安定坊、奉香坊、令昌坊、松令坊、楊堤坊、倉令坊、弘仁坊。南部,坊五、里七十一,曰德水坊、德豐坊、安興坊、德山坊、安申坊。西部,坊五、里八十一,曰森松坊、五正坊、乾福坊、鎭安坊、香川坊。北部,坊十、里四十七,曰正元坊、法王坊、興國坊、五冠坊、慈雲坊、王輪坊、堤上坊、舍乃坊、師子岩坊、內天王坊。中部,坊八、里七十五,曰南溪坊、興元坊、弘道坊、鸎溪坊、由岩坊、變羊坊、廣德坊、星化坊。

二十年,京都羅城成。王初卽位,徵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築之,至是功畢。城周二萬九千七百步,羅閣一萬三千閒,大門四,中門八,小門十三,曰紫安、曰安和、曰成道、曰靈昌、曰安定、曰崇仁、曰弘仁、曰宣旗、曰德山、曰長覇、曰德豐、曰永同、曰會賓、曰仙溪、曰泰安、曰鸎溪、曰仙嚴、曰光德、曰乾福、曰昌信、曰保泰、曰宣義、曰狻猊、曰永平、曰通德。又皇城二千六百閒,門二十,曰廣化、曰通陽、曰朱雀、曰南薰、曰安祥、曰歸仁、曰迎秋、曰宣義、曰長平、曰通德、曰乾化、曰金耀、曰泰和、曰上東、曰和平、曰朝宗、曰宣仁、曰靑陽、曰玄武、曰北小門。一雲,丁夫二十三萬八千九百三十八人,工匠八千四百五十人,城周一萬六百六十步,高二十七尺,厚十二尺,廊屋四千九百一十閒。

文宗十六年,復知開城府事,都省所掌十一縣,皆屬焉。又割西海道平州任內牛峯郡,以隷之。忠烈王三十四年,設府尹以下官,掌都城內,別置開城縣,掌城外。恭愍王七年,修松都外城。恭讓王二年,分京畿爲左、右道,以長湍、臨江、兎山、臨津、松林、麻田、積城、坡平,爲左道,開城、江陰、海豐、德水、牛峯,爲右道。又依文宗舊制,文宗二十三年正月,以楊廣道漢陽、沙川、交河、高峯、豐壤、深岳、幸州、海州、見州、抱州、峯城、金浦、陽川、富平、童城、石泉、荒調、黃魚、富原、果州、仁州、安山、衿州、南陽、守安,交州道永興、兎山、安峽、僧嶺、朔嶺、鐵原,西海道延安、白州、平州、俠州、新恩、牛峯、通津、安州、鳳州、瑞興等州縣,屬京畿。以楊廣道漢陽、南陽、仁州、安山、交河、陽川、衿州、果州、抱州、瑞原、高峯,交州道鐵原、永平、伊川、安峽、漣州、朔寧,屬左道,以楊廣道富平、江華、喬桐、金浦、通津,西海道延安、平州、白州、谷州、遂安、載寧、瑞興、新恩、俠溪,屬右道。各置都觀察黜陟使,以首領官佐之。王都鎭山,松嶽。一名崧岳巓,有神祠。又龍岫山,進鳳山,東江,在貞州。西江,卽禮成江。碧瀾渡。屬郡一,縣十二。

開城縣[編輯]

○開城縣本高句麗冬比忽,新羅景德王十五年,改爲開城郡。顯宗九年,罷開城府,置開城縣令,管貞州、德水、江陰三縣,直隷尙書都省。忠烈王三十四年,以開城府,掌都城內,別置開城縣,掌城外。有井,名曰大井。世傳,懿祖娶龍女,初到開城山麓,以銀盂掘地,水隨涌,因以爲井。有岐平渡。

牛峯郡[編輯]

○牛峯郡本高句麗牛岑郡。一雲牛嶺,一雲首知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爲平州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有九龍山、國祖聖骨將軍祠在焉,故又號聖居山。朴淵。有上、下淵,深皆不測,遇旱禱雨,輒應,上淵心有盤石,可登覽。文宗嘗登其上,忽風雨暴作,石震動,文宗驚怖。時李靈幹扈從,作書數龍之罪,投於淵,龍卽出其脊,乃杖之,淵水爲之盡赤。

貞州[編輯]

○貞州本高句麗貞州,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三年,改爲昇天府,置知府事。忠宣王二年,降爲海豐郡。有白馬山、長源亭、道詵松岳明堂記雲,西江邊,有君子御馬明堂之地,自太祖統一,丙申之歲,至百二十年,就此創構,國業延長,文宗命太史令,金宗允等,相地,構之於西江餠岳南。河源渡、在州南。重房堤。稱重房裨補,每春秋,班主率府兵修築。

德水縣[編輯]

○德水縣本高句麗德勿縣,一雲仁物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年,創興王寺於縣,移縣治於楊川。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有祖江渡、引寧渡。

江陰縣[編輯]

○江陰縣本高句麗屈押縣,一雲江西。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松岳郡領縣。顯宗九年,爲開城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

長湍縣[編輯]

○長湍縣本高句麗長淺城縣,一雲耶耶,一雲夜牙。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牛峯郡領縣。穆宗四年,以侍中韓彥恭內鄕,陞爲湍州。顯宗九年,復爲縣令,爲尙書都省所管。文宗十六年,來屬。有長湍渡。兩岸靑石壁立數十里,望之如畵。世傳,太祖遊幸之地,民閒尙傳其歌曲。

臨江縣[編輯]

○臨江縣本高句麗獐項縣,一雲古斯也忽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牛峯郡領縣。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有靈通寺。山水之勝,爲松京第一,卽阿干康忠、寶育聖人所居摩阿岬之地。

兎山縣[編輯]

○兎山縣本高句麗烏斯含達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臨津縣[編輯]

○臨津縣本高句麗津臨城縣,一雲烏阿忽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開城郡領縣。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恭讓王元年,置監務。有新京舊地,恭愍王,欲遷都南京,遣前漢陽尹李安,修其城闕,民甚苦之。乃卜於太廟,不吉,不果遷。於是,親幸相地,遂營宮闕,時人謂之新京。有臨津渡。

松林縣[編輯]

○松林縣本高句麗若只豆恥縣,一雲之蟾,一雲朔頭。新羅景德王,改名如羆,爲松嶽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光宗創置佛日寺於其地,移縣治於東北。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後置監務。有五冠山。世傳,孝子文忠,居是山下,樂府有五冠山曲。

麻田縣[編輯]

○麻田縣本高句麗麻田淺縣,一雲泥沙波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臨湍,爲牛峯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後置監務。尋倂於積城縣。恭讓王元年,復置監務。

積城縣[編輯]

○積城縣本高句麗七重城,新羅景德王,改名重城,爲來蘇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有紺嶽。自新羅,爲小祀。山上有祠宇,春秋降香祝,行祭。顯宗二年,以丹兵至長湍,嶽神祠,若有旌旂士馬,丹兵懼而不敢前,命修報祀。諺傳,羅人祀唐將薛仁貴,爲山神雲。

波平縣[編輯]

○波平縣波一作坡本高句麗波害平史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來蘇郡領縣。顯宗九年,爲長湍縣屬縣。文宗十六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別號鈴平。

楊廣道[編輯]

○楊廣道本高句麗、百濟之地。漢江以北,高句麗。以南,百濟。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楊州、廣州等州縣,屬關內道,忠州、淸州等州縣,爲忠原道,公州、運州等州縣,爲河南道。睿宗元年,合爲楊廣忠淸州道。明宗元年,分爲二道。忠肅王元年,定爲楊廣道。恭愍王五年,爲忠淸道。領京一,牧三,府二,郡二十七,縣七十八。

南京留守官楊州[編輯]

○南京留守官楊州本高句麗北漢山郡,一雲南平壤城。百濟近肖古王,取之。二十五年,自南漢山,徙都之。至蓋鹵王二十年,高句麗慈悲王,來圍漢城,蓋鹵出走,爲麗兵所害。是歲,子文周王,移都熊津。後新羅眞興王十五年,至北漢山城,定封疆。十七年,創北漢山州,置軍主。景德王十四年,改爲漢陽郡。高麗初,又改爲楊州。成宗十四年,初定十道,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左神策軍,與海州,爲左、右二輔,屬關內道。顯宗三年,廢二輔、十二節度,改安撫使。九年,降知州事。文宗二十一年,陞爲南京留守官,徙旁郡民,實之。肅宗元年,衛慰丞同正金謂磾,據道詵密記,請遷都南京雲,楊州,有木覓壤,可立都城。日者文象,從而和之。四年秋,王親幸相之,命平章事崔思諏、知奏事尹瓘,董其役,五年而成,王遂親幸觀之。忠烈王三十四年,改爲漢陽府。別號廣陵,成廟所定。有三角山,新羅稱負兒嶽。漢江,卽沙平渡。楊津。新羅時,北瀆漢山河,躋中祀。屬郡三,縣六。領都護府一,知事郡二,縣令官一。

交河郡[編輯]

○交河郡本高句麗泉井口縣,一雲屈火郡,一雲於乙買串。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宣城。有烏島城,漢江、臨津下流,會於此。洛河渡。在縣北。

見州[編輯]

○見州本高句麗買省郡,一雲昌化郡。新羅景德王,改爲來蘇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抱州[編輯]

○抱州本高句麗馬忽郡,一雲命旨。新羅景德王,改爲堅城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淸化。成廟所定。

幸州[編輯]

○幸州本高句麗皆伯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遇王,一雲王逢。爲漢陽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德陽。成廟所定。

峯城縣[編輯]

○峯城縣本高句麗述彌忽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交河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辛禑十三年,改爲瑞原縣令。

高峯縣[編輯]

○高峯縣,峯,一作烽。本高句麗達乙省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交河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深嶽縣[編輯]

○深嶽縣古寶薪鄕。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豐壤縣[編輯]

○豐壤縣本高句麗骨衣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荒壤,爲漢陽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之,後移屬抱州。

沙川縣[編輯]

○沙川縣本高句麗內乙買縣,一雲內尒米。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堅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安南都護府樹州[編輯]

○安南都護府樹州本高句麗主夫吐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長堤郡。高麗初,改樹州。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改知州事。毅宗四年,更爲安南都護府。高宗二年,又改爲桂陽都護府。忠烈王三十四年,陞吉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富平府。屬縣六。

衿州[編輯]

○衿州,衿,一作黔。本高句麗仍伐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穀壤,爲栗津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始興。成廟所定。有楊花渡。

童城縣[編輯]

○童城縣本高句麗童子忽縣,一名幢山縣,一雲仇斯波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長堤郡領縣。高麗,仍屬。恭讓王三年,置通津監務以縣屬之。

通津縣[編輯]

○通津縣本高句麗平淮淮,一作唯。押縣,一名北史城,一雲別史波衣。新羅景德王,改名分津,爲長堤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之。

孔巖縣[編輯]

○孔巖縣本高句麗齊次巴衣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栗津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忠宣王二年,改爲陽川縣,置令。

金浦縣[編輯]

○金浦縣本高句麗黔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長堤郡領縣。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神宗元年,以王胎藏於縣地,陞爲縣令官。

守安縣[編輯]

○守安縣本高句麗首爾忽,新羅景德王,改名戍城,爲長堤郡領縣。至高麗,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讓王三年,始置通津監務,以縣屬之。

仁州[編輯]

○仁州本高句麗買召忽縣,一雲彌趍忽。新羅景德王,改名邵城,爲栗津郡領縣。顯宗九年,屬樹州任內。至肅宗朝,以皇妣仁睿太后李氏內鄕,陞爲慶源郡。仁宗時,以皇妣順德王后李氏內鄕,改今名,爲知州事。恭讓王二年,陞爲慶源府。王初卽位,賜州戶長紅鞓。有紫燕島,三木島,龍流島。屬郡一,縣一。

唐城郡[編輯]

○唐城郡本高句麗唐城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唐恩郡。高麗初,復古名。顯宗九年,爲水州屬郡,後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忠烈王十六年,以洪茶丘內鄕,陞知益州事,後又陞爲江寧都護府。三十四年,又陞爲益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南陽府。有大部島,小牛島,仙甘彌島,靈興島,召勿島,承黃島,仁物島,伊則島,雜良串島,沙也串島,難知島,木力島。

載陽縣[編輯]

○載陽縣古安陽縣。顯宗九年,稱今名,屬水州任內,後來屬。

水州[編輯]

○水州本高句麗買忽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水城郡。太祖南征,郡人金七、崔承珪等二百餘人,歸順效力,以功,陞爲水州。成宗十四年,置都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復知州事。元宗十二年,窄梁防戍,蒙古兵入大部島,侵略居民,島人憤怨,殺蒙兵以叛。副使安悅,率兵討平之,以功,陞爲水原都護府。後又陞爲水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水原府。恭愍王十一年,紅賊遣先鋒,招降楊廣道州郡,府最先迎降,遂降爲郡。郡人重賂宰臣金鏞,復爲府。別號漢南,成廟所定。又號隋城。屬縣七。

安山縣[編輯]

○安山縣本高句麗獐項口縣,新羅景德王,改爲獐口郡。高麗初,改爲安山郡。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三十四年,以文宗誕生之地,陞知郡事。

永新縣[編輯]

○永新縣,一雲五朶,一雲永豐。顯宗九年,來屬。

雙阜縣[編輯]

○雙阜縣古六浦。顯宗九年,來屬。

龍城縣[編輯]

○龍城縣本高句麗上忽縣,一雲車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車城,爲唐恩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貞松縣[編輯]

○貞松縣古松山部曲。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振威縣[編輯]

○振威縣本高句麗釜山縣,古淵達部曲,一雲金山縣,又松村活達。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水城郡領縣。至高麗,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陞爲縣令官。

陽城縣[編輯]

○陽城縣本高句麗沙伏忽,新羅景德王,改名赤城,爲白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五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江華縣[編輯]

○江華縣本高句麗穴口郡,一雲甲比古次。在海中,直貞州之西南,通津縣之西。新羅景德王,改爲海口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置縣令。高宗十九年,避蒙古兵入都,陞爲郡,號江都。三十七年,築中城,周回二千九百六十餘閒。元宗元年,復還松都。府東十里松嶽里,有故宮基。忠烈王時,倂於仁州,尋復舊。辛禑三年,陞爲府。有摩利山,在府南,山頂有塹星壇。世傳,檀君祭天壇。傳燈山。一名三郞城,世傳,檀君使三子,築之。有仇音島、巴音島、今音北島、買仍島。屬縣三。

鎭江縣[編輯]

○鎭江縣本高句麗首知縣,在江華島內。新羅景德王,改名首鎭,爲海口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有鞍島、長峯島。

河陰縣[編輯]

○河陰縣本高句麗冬音柰縣,一雲芽音縣。在江華島內。新羅景德王,改名沍陰,爲海口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後屬開城縣。有主乙叱島。

喬桐縣[編輯]

○喬桐縣本高句麗高木根縣。一名戴雲島,一雲高林,一雲達乙斬。在海中,直江華縣之西北、鹽州之南。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海口郡領縣。高麗,仍屬之。明宗二年,置監務。有松家島。

廣州牧[編輯]

○廣州牧初,百濟始祖溫祖王,以漢成帝鴻嘉三年,建國,都於慰禮城。至十三年,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遂建宮闕,居之。明年,遷都,號南漢山城。至近肖古王二十五年,移都南平壤城。及新羅太宗王,遣金庾信,與唐將蘇定方,夾攻百濟,滅之。後唐師還,文武王漸收其地,改爲漢山州,又改爲南漢山州。景德王十五年,改名漢州。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奉國軍,屬關內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八牧,仍爲牧官。別號淮安。成廟所定。有日長城。新羅文武王所築,卽晝長城。屬郡四,縣三。

川寧郡[編輯]

○川寧郡本高句麗述川郡。一雲省知買。新羅景德王,改爲泝川郡。泝一作沂。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有鎭江渡。

利川郡[編輯]

○利川郡本高句麗南川縣。一雲南買。新羅幷之,眞興王,陞爲州,置軍主。景德王,改名黃武,爲漢州領縣。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導之利涉,故賜號利川郡,仍屬焉。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四年,稱永昌。恭讓王四年,以祖妣申氏之鄕,陞爲南川郡。

竹州[編輯]

○竹州本高句麗皆次山郡,新羅景德王,改爲介山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團練使。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陰平,成廟所定。又號延昌。

果州[編輯]

○果州本高句麗栗木郡。一雲冬斯肹。新羅景德王,改爲栗津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別號富安,成廟所定。又號富林。有冠嶽山。忠烈王十年,陞州之龍山處,爲富原縣。

砥平縣[編輯]

○砥平縣本高句麗砥峴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朔州領縣。顯宗九年,來屬。辛禑四年,以乳媼張氏之鄕,置監務。後罷之。恭讓王三年,置鐵場於縣境,設監務,以兼之。

龍駒縣[編輯]

○龍駒縣本高句麗駒城縣,一雲滅烏。新羅景德王,改名巨黍,爲漢州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陞爲縣令官。

楊根縣[編輯]

○楊根縣本高句麗楊根郡,一雲恆陽。新羅景德王,改名濱陽,爲泝川郡領縣。高麗初,復古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四年,稱永化。元宗十年,以衛社功臣金自廷內鄕,陞爲益和縣令。恭愍王五年,以王師普愚母鄕,陞爲楊根郡。有龍門山。有龍津渡。恭愍王五年,以普愚寓居於迷元莊之小雪庵,陞莊爲縣,置監務,尋以地窄人稀,還屬於縣。

忠州牧[編輯]

○忠州牧本高句麗國原城,一雲未[1]乙省,一雲薍長城。新羅取之,眞興王,置小京,景德王,改爲中原京。太祖二十三年,又改爲忠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昌化軍,稱中原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高宗四十一年,陞爲國原京。有楊津溟所,楊津衍所。別號大原,成廟所定。又號蘂城。高宗四十二年,以多仁鐵所人,禦蒙兵有功,陞所爲翼安縣。屬郡一,縣五。領知事郡一。

槐州[編輯]

○槐州本高句麗仍斤內郡。新羅景德王,改爲槐壤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別號始安。成廟所定。

長延縣[編輯]

○長延縣本高句麗上芼縣。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有溫泉。

長豐縣[編輯]

○長豐縣高句麗時,稱號未詳。顯宗九年,來屬。

陰竹縣[編輯]

○陰竹縣本高句麗奴音竹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介山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陰城縣[編輯]

○陰城縣本高句麗仍忽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黑壤郡領縣。至高麗,來屬,後置監務。

淸風縣[編輯]

○淸風縣本高句麗沙熱伊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柰隄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肅王四年,因縣僧淸恭爲王師,陞知郡事。有月嶽,新羅稱月,兄山。有風穴。

原州[編輯]

○原州本高句麗平原郡,新羅文武王,置北原小京。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顯宗九年,爲知州事。高宗四十六年,以州逆命,降爲一新縣。元宗元年,復知州事。十年,以林惟茂外鄕,陞靖原都護府。忠烈王十七年,以禦丹兵有功,改爲益興都護府。三十四年,陞原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成安府。恭愍王二年,安胎於州之雉岳山,復原州牧。別號平涼京,又號平涼。成廟所定。屬郡二,縣五。

寧越郡[編輯]

○寧越郡本高句麗奈生郡,新羅景德王,改奈城郡。至高麗,更今名,來屬。恭愍王二十一年,以鄕人延達麻實里院使,在大明,有功於我,陞知郡事。

堤州[編輯]

○堤州本高句麗柰吐郡,新羅景德王,改柰堤郡。高麗初,更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別號義川,成廟所定。又號義原。

平昌縣[編輯]

○平昌縣本高句麗郁烏縣,一雲於烏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白烏,爲奈城郡領縣。至高麗,更今名,來屬。忠烈王二十五年,置縣令。辛禑十三年,以寵宦李信內鄕,陞知郡事,後降爲縣令。別號魯山。

丹山縣[編輯]

○丹山縣本高句麗赤山縣,一雲赤城縣。新羅,爲柰堤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移屬忠州。哈丹之亂,以縣人能拒敵,賞其功,始置監務。忠肅王五年,陞知丹陽郡事。有竹嶺山。

永春縣[編輯]

○永春縣本高句麗乙阿旦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子春,爲奈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酒泉縣[編輯]

○酒泉縣本高句麗酒淵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奈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別號鶴城。

黃驪縣[編輯]

○黃驪縣本高句麗骨乃斤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黃驍,爲泝川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一雲黃利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高宗四十四年,稱永義。忠烈王三十一年,以皇妣順敬王后金氏內鄕,陞爲驪興郡。至大明洪武二十一年,遷僞主辛禑於郡,陞爲黃驪府。恭讓王元年,復降爲驪興郡。有驪江。

淸州牧[編輯]

○淸州牧本百濟上黨縣,新羅神文王五年,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陞西原京。太祖二十三年,改爲淸州。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全節軍,屬中原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牧,爲八牧之一。屬郡二,縣七。領知事府一,知事郡二,縣令官二。

燕山郡[編輯]

○燕山郡本百濟一牟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至高麗,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朴希實內鄕,陞爲文義縣,置令。忠烈王時,倂於嘉林,尋復舊。

木州[編輯]

○木州本百濟大木嶽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大麓郡。至高麗,更今名,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別號新定。成廟所定。

鎭州[編輯]

○鎭州本高句麗今勿奴郡,一雲萬弩郡,一雲首知,一雲新知。新羅景德王,改爲黑壤郡。黑一作黃。高麗初,稱降州,後改今名。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來屬。高宗四十六年,以林衍內鄕,陞爲彰義縣,置令。元宗十年,又以衍之故,陞知義寧郡事,及衍誅,還降稱今名。別號常山。成廟所定。有胎靈山。新羅時,萬弩郡太守金舒玄妻萬明,生庾信,藏胎於縣南十五里,化爲神,因號胎靈山。自新羅置祠宇,春秋降香行祭。高麗仍之。

全義縣[編輯]

○全義縣本百濟仇知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金地,爲大麓郡領縣。至高麗,更今名,來屬。

淸川縣[編輯]

○淸川縣古薩買縣,至高麗,稱今名,來屬。

道安縣[編輯]

○道安縣本高句麗道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都西,爲黑壤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靑塘縣[編輯]

○靑塘縣一名靑淵縣。高麗初,稱今名,來屬。後置監務,兼任道安。

燕岐縣[編輯]

○燕岐縣本百濟豆仍只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燕山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以木川監務,來兼。有元帥山。忠烈王時,韓希愈、金忻等,大敗哈丹賊於縣南,正左山下,俗號駐軍之地,爲元帥山。有熊津。卽新羅西瀆熊川河,載中祀。

懷仁縣[編輯]

○懷仁縣本百濟未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昧谷,爲燕山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以懷德監務,來兼。辛禑九年,別置監務。

公州[編輯]

○公州本百濟熊川,文周王,自漢城,徙都之,至聖王,又移都南扶餘。新羅與唐,夾攻滅之,唐置熊津都督府,留兵鎭之。唐師旣去,新羅盡有其地。神文王,改爲熊川州,置都督,景德王,又改熊州。太祖二十三年,更今名。成宗二年,初置十二牧,州其一也。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稱安節軍,屬河南道。顯宗三年,廢節度使。九年,降知州事。忠惠王後二年,以元闊闊赤平章妻敬和翁主外鄕,陞爲牧。有鷄龍山,卽新羅西嶽,載中祀。熊津衍所。上流爲錦江。別號懷道。成廟所定。明宗六年,州鳴鶴所人亡伊,嘯聚黨與,攻陷本州,朝廷陞其所,爲忠順縣,置令尉,以撫之。後降而復叛,尋削之。屬郡四,縣八。

德恩郡[編輯]

○德恩郡本百濟德近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德殷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有甄萱墓。

懷德郡[編輯]

○懷德郡本百濟雨述郡,一雲朽淺。新羅景德王,改爲比豐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有雞足山。

扶餘郡[編輯]

○扶餘郡本百濟所夫里郡,一雲泗沘。百濟聖王,自熊川,來都之,號南扶餘。至義慈王時,新羅遣金庾信,與唐將蘇定方,夾攻滅之。唐師旣去,新羅盡得百濟舊地。文武王十二年,置摠官,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有天政臺,釣龍臺,落花巖。

連山郡[編輯]

○連山郡本百濟黃等也山郡,新羅景德王,改爲黃山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有開泰寺。太祖旣平百濟,創大剎於黃山之谷,改山爲天護,名寺爲開泰。

市津縣[編輯]

○市津縣本百濟加知柰縣,一雲加乙乃,一雲薪浦。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德恩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有市津浦。

德津縣[編輯]

○德津縣本百濟所比浦縣,新羅景德王,改名赤烏,爲比豐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來屬。

鎭岑縣[編輯]

○鎭岑縣本百濟眞峴縣,眞一作貞。新羅景德王,改名鎭嶺,爲黃山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儒城縣[編輯]

○儒城縣本百濟奴斯只縣,斯一作叱。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比豐郡領縣。高麗,仍舊名,來屬。有溫泉。

石城縣[編輯]

○石城縣本百濟珍惡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石山,爲扶餘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罷之。恭愍王二十年,以扶餘監務,來兼。恭讓王二年,復置監務。

定山縣[編輯]

○定山縣本百濟悅已縣,一雲豆陵尹城。新羅景德王,改名悅城,爲扶餘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尼山縣[編輯]

○尼山縣本百濟熱也山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熊州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新豐縣[編輯]

○新豐縣本百濟伐音支縣,一雲武夫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淸音,爲熊州領縣。高麗初,更今名,來屬。

洪州[編輯]

○洪州成宗十四年,置運州都團練使。顯宗三年,改知州事,後改今名。太祖實錄十年三月:『王入運州』,註云:『卽今洪州』。恭愍王五年,以王師普愚內鄕,陞爲牧。十七年,降知州事『二十年,復爲牧。別號安平,又海豐。皆成廟所定。又號海興。屬郡三,縣十一。

槥城郡[編輯]

○槥城郡本百濟槥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烈王十九年,以縣人卜奎,禦丹兵有功,陞爲縣令。後又陞知沔州事。別號馬山,又號海宗。

大興郡[編輯]

○大興郡本百濟任存城,一雲今州。新羅景德王,改爲任城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唐蘇定方祠,在大岑島。春秋,降香祝致祭。

結城郡[編輯]

○結城郡本百濟結已縣,新羅景德王,改爲潔城郡。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更今名,置監務。

高丘縣[編輯]

○高丘縣本百濟牛見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目牛,爲伊山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保寧縣[編輯]

○保寧縣本百濟新村縣,一雲沙村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新邑,爲潔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有高鸞島。

興陽縣[編輯]

○興陽縣古名遠軍。顯宗九年,稱今名,來屬。

靑陽縣[編輯]

○靑陽縣本百濟古良夫里縣,新羅景[2]德王,改名靑武,爲任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天安府任內。後來屬。

新平縣[編輯]

○新平縣本百濟沙平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槥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

德豐縣[編輯]

○德豐縣本百濟今勿縣,新羅景德王,改名今武爲伊山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五年,置監務。

伊山縣[編輯]

○伊山縣本百濟馬屍山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有伽倻山。

唐津縣[編輯]

○唐津縣本百濟伐首隻縣,一雲夫只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槥城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餘美縣[編輯]

○餘美縣本百濟餘村縣,新羅景[2]德王,改名餘邑,爲槥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睿宗元年,置監務。

驪陽縣[編輯]

○驪陽縣驪,一作黎。本百濟沙屍良縣,一雲沙羅縣。新羅景德王,改名新良,爲潔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置監務。顯宗九年,來屬。

貞海縣[編輯]

○貞海縣世傳,太祖時,夢熊驛吏,韓姓者,有大功,賜號大匡,割高丘縣地,置縣,爲其鄕貫。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天安府[編輯]

○天安府太祖十三年,合東、西兜率爲天安府,置都督。諺傳,術師藝方,啓太祖云:「三國中心,五龍爭珠之勢,若置大官,則百濟自降。」太祖乃登山周覽,始置府。成宗十四年,改爲懽州都團練使。穆宗八年,廢團練使。顯宗九年,復舊名,爲知府事。高宗四十三年,避兵,入仙藏島。後出陸。忠宣王二年,汰諸牧、府,改爲寧州。恭愍王十一年,復爲天安府。別號任歡。屬郡一,縣七。

溫水郡[編輯]

○溫水郡本百濟湯井郡,新羅文武王,陞爲州,置摠官,後廢州爲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有溫泉。

牙州[編輯]

○牙州本百濟迓述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陰峯,爲湯井郡領縣。高麗初,改爲仁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廢刺史。顯宗九年,來屬,後更今名,置監務。別號寧仁。成廟所定。

新昌縣[編輯]

○新昌縣本百濟屈直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祈梁,爲湯井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恭讓王三年,築城縣西獐浦,收旁近州縣租,載舟浮海,達於京師,始置萬戶,兼監務。有道高山。

豐歲縣[編輯]

○豐歲縣本百濟甘買縣,新羅景德王,改名馴雉,爲大麓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別號秭川。

平澤縣[編輯]

○平澤縣古河八縣,高麗,稱今名,來屬。

禮山縣[編輯]

○禮山縣本百濟烏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孤山,爲任城郡領縣。太祖二年,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稷山縣[編輯]

○稷山縣本慰禮城,百濟始祖溫祚王,開國建都。後高句麗取之,改爲蛇山縣,新羅因之,爲白城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高麗,改河陽倉,爲慶陽縣,置令,兼任鹽場官。

安城縣[編輯]

○安城縣本高句麗柰兮忽,新羅景德王,改爲白城郡。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屬水州。後來屬。明宗二年,置監務。恭愍王十年,紅賊入松都,王南巡,賊遣先鋒,招降楊廣道州郡。所至莫敢挫其鋒,唯縣人,佯爲降附,設宴犒之,乘其醉,斬魁首六人。賊由是,不敢南下。十一年,以功,陞知郡事,割水原任內陽良、甘彌呑、馬田、薪谷四部曲,以與之。後金鏞受賂,以三部曲,還屬水原。

嘉林縣[編輯]

○嘉林縣本百濟加林郡,新羅景德王,改加爲嘉。成宗十四年,置林州刺史。顯宗九年,更今名,置令。忠肅王二年,以元阿孛海平章妻趙氏內鄕,陞知林州事。屬郡一,縣四。

西林郡[編輯]

○西林郡本百濟舌林郡,一雲南陽。新羅景德王,改今名,高麗因之。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忠肅王元年,以縣人李彥忠,有勞於忠宣,陞知西州事。有熊津溟所。

庇仁縣[編輯]

○庇仁縣本百濟比衆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西林郡領縣,高麗因之。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

鴻山縣[編輯]

○鴻山縣本百濟大山縣,新羅景德王,改名翰山,爲嘉林郡領縣。高麗初,更今名。顯宗九年,仍屬。明宗五年,以韓山監務,來兼。

藍浦縣[編輯]

○藍浦縣本百濟寺浦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西林郡領縣。顯宗九年,來屬,後置監務。辛禑六年,因倭寇,人物四散。至恭讓王二年,始置鎭城,招集流亡。

韓山縣[編輯]

○韓山縣本百濟馬山縣,新羅因之,爲嘉林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明宗五年,置監務,後陞爲知韓州事。

富城縣[編輯]

○富城縣本百濟基郡,新羅景德王,改爲富城郡,高麗因之。仁宗二十二年,置縣令。明宗十二年,縣人逼令尉幽之,有司奏,除官號。忠烈王十年,以縣人大護軍鄭仁卿有功,陞知瑞山郡事。三十四年,陞爲瑞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降爲瑞寧府。後又降知瑞州事。屬縣二。

地谷縣[編輯]

○地谷縣本百濟知六縣,新羅景德王,改名地育,爲富城郡領縣。高麗,更今名,仍屬。

蘇泰縣[編輯]

○蘇泰縣本百濟省大兮縣,新羅景德王,改今名,爲富城郡領縣,高麗仍之。顯宗九年,屬運州。忠烈王時,宦者李大順,有寵於元,以縣爲居鄕,陞知泰安郡事。

志卷第十

註釋[編輯]

  1. 原本「末」
  2. ^ 2.0 2.1 原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