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十八
世家第十八 ◄ | 高麗史 世家第十八 高麗史第十八 |
► 世家第十八 |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 敎修〉
毅宗二
[編輯]七年
[編輯]○(癸酉)七年春正月辛卯朔,放朝賀。癸卯,賜元子名泓,後改稱祈。甲辰,燃燈,王如奉恩寺。乙卯,出御長源亭。
二月辛未,以於邦宰爲刑部尙書。癸未,還壽昌宮。己丑,王如靈通寺。
三月乙未,幸普濟寺,設五百羅漢齋。辛亥,幸興聖寺。
夏四月己卯,冊子泓爲王太子,赦。加內外文武兩班散職,兼賜田柴。丁亥,宴群臣於大觀殿。
六月己未朔,王如奉恩寺。庚申,穆淸殿災。癸酉,王受菩薩戒。甲申,移御安和寺。金告改天德五年爲貞元元年。
秋七月丙申,還新闕。壬寅,設盂蘭盆齋於奉元殿。
八月丙寅,御宣仁殿,論決重刑。甲戌,出御長源亭。賜郭元等及第。
冬十月辛酉,御史臺伏閤論事。丁卯,王還宮。
十一月己亥,設八關會,幸法王寺。庚子,耽羅縣徒上仁勇,副尉中連、珍直等十二人來,獻方物。壬寅,金遣少府監阿勒根彥忠來,賀生辰。是月,遣起居舍人崔婁伯如金,賀龍興節,禮部員外郞尹鱗瞻謝賀生辰。御史雜端李陽伸進方物,禮部員外郞朴儒賀正。
八年
[編輯]○(甲戌)八年春正月丙寅,以崔子英判兵部事,金永錫爲尙書左僕射判工部事。丁卯,燃燈,王如奉恩寺。乙亥,冊王弟旼爲平涼侯。丙子,出御長源亭。己卯,御慶豐殿,召扈從文臣,命賦靑郊驛獻靑牛詩。直翰林院金孝純等十四人合格,賜物有差,幷賜酒果。壬午,召知門下省事崔允儀,樞密院事任克忠,曲宴於陽和樓,夜艾而罷。
二月辛亥,以仁宗忌日,飯僧於內殿。癸丑,幸敬天寺。
三月丙辰,召崔允儀、任克忠、金存中等六人,曲宴於陽和樓。戊午,幸國淸寺。庚午,還宮。
夏四月丙申,親褅於太[1]廟,赦。
五月癸丑朔,日食。出御長源亭。參知政事致仕尹誧卒。閱兵於東郊。賜皇甫倬等及第。
六月戊戌,金遣大府少監梁彬來,賜羊二千頭。
秋九月創西京重興寺。
冬十月庚辰朔,饗老人,又飯僧三萬。是月,開蘇泰縣河渠,未卒其功。
十一月丙寅,金遣大府監李珪來,賀生辰。是月,遣金永寧如金,進方物,奉說,謝賀生辰,金仁愈謝橫賜。
九年
[編輯]○(乙亥)九年春正月辛亥,以大府卿崔褎偁爲西北面兵馬使,試刑部侍郞許純爲東北面兵馬副使。己未,飯僧於奉元殿。壬戌,燃燈,王如奉恩寺。乙亥,出御長源亭。
二月丁亥,給事中閔慤,左司諫朴得齡等,伏閤論事,不報。乙巳,飯僧於內殿。丁未,出御敬天寺。
三月壬戌,還宮。庚午,出御長源亭。癸酉,以崔子英權判尙書吏部事,崔允儀權判尙書兵部事。乙亥,出御國淸寺。
夏四月庚子,還宮。
五月丁未朔,日食。辛亥,端午,謁景靈殿。庚午,以崔子英判吏部事西京留守事。甲戌,以梁元俊知門下省事,任克忠爲樞密院使翰林學士承旨太子賓客。
六月丁丑朔,王如奉恩寺。辛卯,王受菩薩戒於修文殿。乙未,以崔子英爲西北面兵馬判事兼判中軍兵馬事,崔允儀爲東北面兵馬判事兼判中軍兵馬事,文公裕副之。
秋八月丙子朔,出御長源亭。宋明州,歸我漂風人知里先等五人。辛卯,幸國淸寺。丙午,召平章事崔子英,知門下省事梁元俊,起居舍人崔婁伯,左司諫朴得齡,左正言許洪材,右正言崔祐甫,訪問國政。
冬十一月戊子,設八關會,幸法王寺。癸巳,金遣使來,賀生辰。是月,遣右司員外郞金純如金,賀龍興節,刑部員外郞金溫中謝賀生辰,戶部郞中崔子葩賀正,左司諫朴得齡進方物。
十二月削司空璋爵。戊申,宴金使於大觀殿。宋歸我漂風人三十餘口。門下侍郞平章事庾弼卒。
十年
[編輯]○(丙子)十年春正月癸卯朔,放朝賀。丙辰,燃燈,王如奉恩寺。
三月壬寅朔,幸國淸寺。壬子,置祈福道場於內殿。是月,以左承宣金存中爲太子少保。
夏四月甲午,王如興王寺,轉華嚴經。初王無嗣,與妃金氏誓:「若生子,當成金銀字華嚴經四部。」及元子生,寫成二部,修興王寺弘敎院,藏之,改額「弘眞」,大設法會,以落之。丙申,還宮,赦大辟以下。凡從事法會者,皆職賞。
五月辛亥,雨雹。
六月辛卯,賜黃文莊等及第。
秋七月丙寅,彗見東方。
八月丁丑,以彗星未滅,赦二罪以下,流者量移。甲午,遣尙書韓縉如金,賀上尊號。
九月乙巳,御史臺吏脫內官禁服,王怒,囚其吏。丁未,定安公任元厚卒。
冬十月乙亥,設藏經道場於宣慶殿。壬午,飯僧五百於內殿。召平章事崔允儀、李之茂,知樞密院事申淑,右承宣李元膺,右副承宣金貽永,國子監大司成金永胤,寶文閣學士金永夫,知閤門事崔溫,給事中崔應淸,內侍殿中監崔褎偁,御史雜端金諹等,入穆淸殿,周覽善救寶、養性亭及御苑花卉,賜曲宴於沖虛閣。初王於大內東北隅,起一閣,扁曰:「沖虛」,金碧鮮明。又於內閤別室,居善藥,意欲廣治衆病,扁曰:「善救寶」。又搆亭其側,聚怪石、名花,扁曰:「養性」。
閏月壬寅,以平章事李之茂爲太子太保,以代金存中。是月,金改貞元四年,爲正隆元年,避世祖諱,以豐字,代隆字,行之。
十一月壬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乙酉,金遣定遠將軍耶律遵禮來。辛卯,宴金使於大觀殿。
十二月丙午,慮囚。乙丑,以東北面兵馬副使李公升爲樞密院左副承宣。
十一年
[編輯]○(丁丑)十一年春正月戊辰朔,放朝賀。庚辰,御睦親殿,召拯世僧統玄曦等二百餘僧,設齋祈福。癸未,召翼陽侯及宰臣崔允儀、李之茂等,置酒便殿,至翼日午時,乃罷。乙酉,出御長源亭。辛卯,王如國淸寺,遂幸敬天寺,有司以行在所狹隘,請去史官,王曰:「史官記予言動,不可暫離。」
二月己亥,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高兆基卒。戊申,王還宮。流弟大寧侯暻於天安府。癸丑,出御敬天寺。丁巳,彭夢齡等八人,群聚賭博,並流南州。
三月壬申,移御長源亭。是夜,尙乘局災,延及御輦。庚辰,移御天壽寺。癸未,流禮賓卿李仲齊,及家屬於南島。仲齊妻李氏,尙書福林之女,性惡,嘗語僕,有不臣語。僕妻素怨李,遂狀訴於宦寺以聞,王怒命近臣,面縛李氏以來,闔家流竄。自是,讒言交搆,王多疑群臣。
夏四月丙申朔,闕東離宮成,宮曰壽德,殿曰天寧。又以侍中王沖第爲安昌宮,前參政金正純第爲靜和宮,平章事庾弼第爲連昌宮,樞密院副使金巨公第爲瑞豊宮。又毀民家五十餘區,作太[1]平亭,命太子書額。旁植名花異果,奇麗珍玩之物,布列左右。亭南鑿池,作觀瀾亭,其北構養怡亭,蓋以靑瓷,南構養和亭,蓋以椶。又磨玉石,築歡喜、美成二臺,聚恠石作仙山,引遠水爲飛泉,窮極侈麗。群小逢迎,民閒珍異之物,輒稱密旨,無問遠近,爭取䭾載,絡繹於道,民甚苦之。戊戌,命宰樞、臺諫、侍臣等,遊覽壽德宮,因賜酒食。庚子,王入御壽德宮。壬寅,御觀瀾亭,曲赦二罪以下,復鄭諴職,凡預營繕者,皆賞之。癸卯,幸普濟寺,遂移御天壽寺。乙巳,王以眞絲四百斤,買平章事文公元第,爲巡御所。甲寅,王還宮。甲子,榮儀奏曰:「來歲,國有災,宜修古寺,以禳[2]之。」王率百官,幸海安寺,相風水。
五月壬申,御密殿,召見平章事崔允儀,右承宣李元膺等,賜犀紅鞓帶各一腰。是夜,王率內竪伶人,巡宴林亭,至曉不輟。癸酉,夜。亦如之。丙子,以朴純沖爲樞密院副使。王聞東海中,有羽陵島,地廣土肥,舊有州縣,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監倉殿中內給事金柔立往視。柔立回奏:「土多巖石,民不可居。」遂寢其議。甲申,幸觀靜寺,相風水,遂如國淸寺。乙酉,移御安和寺。
六月戊申,金橫宣使大府卿張喆來。辛亥,至自安和寺。戊午,宴金使於大觀殿。
秋七月戊子,宋商,獻鸚鵡、孔雀、異花。
八月己亥,王還壽德宮。乙卯,幸摠持寺,召住持懷正,遊賞林亭,留題祈福詩二絶,宣視宰樞侍臣。扈從百官軍卒,露宿林壑,頗多愁嘆。懷正唯以呪噤得幸,恩寵無比,凡僧徒求職賞者,皆趣附賄賂,貪鄙無厭。辛酉,王欲置離宮於金吾衛堤上里,平章事崔允儀切諫,乃止。壬戌,出御長源亭。
九月癸亥朔,命內侍朴允恭,增營壽德宮。辛未,移御天壽寺,翼日,移御興王寺。
冬十月癸巳朔,還移天壽寺。壬寅,以大府寺油蜜,告匱,徵歛諸寺院,以充齋醮之費。乙卯,幸外帝釋院。丁巳,飯僧三萬於毬庭三日。
十一月癸亥朔,王還宮。遣工部郞中李光縉如金,謝賀生辰。刑部員外郞朴育和,謝橫賜,刑部員外郞金敦中,賀正,禮賓少卿崔令儀,進方物,工部員外郞金嘉會,賀龍興節。丁丑,設八關會。是夜,召平章事崔允儀、李之茂,承宣李元膺、崔褎偁等,遊賞林亭,賜曲宴。己卯,金遣少府監完顔德壽來,賀生辰。癸未,冊長女爲敬德宮主,第二女爲安貞宮主,第三女爲順和宮主。是夜,召宰樞近臣,曲宴於天寧殿。甲申,出御普濟寺。戊子,還宮。辛卯,宴金使於大觀殿。
十二月癸丑,詔以鄭諴私第爲慶明宮。陰陽家,以爲犬擧頭吠主之勢,不宜臨御,不從。戊午,以李之茂監修國史,崔諴爲政堂文學,金永夫知樞密院事太子賓客,任克忠守司空。庚申,移御慶明宮。
十二年
[編輯]○(戊寅)十二年春正月甲戌,還宮。
二月乙未,出御興王寺。庚子,移御天壽寺。戊午,王還宮。己未,以仁宗忌日,飯僧於太[1]平亭,時王好作佛事,緇徒盈溢宮庭。怙恃恩寵,附託宦官,侵擾百姓,競造寺塔,爲害日甚。庚申,王如靈通寺。
三月辛酉朔,日食。丁卯,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又赦西京叛逆,充爲奴婢者。壬申,幸壽德宮,宴宰樞、臺閣、侍臣於太[1]平亭,仍許遊賞御苑花木。壬午,大酺國內老人。
夏四月乙巳,命平章事崔允儀,知門下省事申淑,同知樞密院事金永夫,醮於賞春亭,禱雨。戊申,再雩。
五月乙丑,幸安和寺,賦石井詩,令宰相詞臣和進。丙寅,大雨雹。己巳,白虹貫日。辛巳,賜金正明等及第。戊申,移御安和寺。
秋七月己未,太白晝見。辛酉,亦如之。甲申,王還宮。
八月庚子,尙書刑部,奏決重刑。乙巳,以朴純沖知門下省事。丙午,出御天壽寺。癸丑,移御安和寺。甲寅,太史監候劉元度奏:「白州兎山半月岡,實我國重興之地,若營宮闕,七年之內,可呑北虜。」於是,遣平章事崔允儀等,相風水,還奏曰:「山朝水順,可營宮闕。」王然之。
九月己未,王還宮。庚申,遣崔允儀,知奏事李元膺,內侍朴懷俊等,創別宮於白州。懷俊性苛刻,徵丁夫於西海道,日夜催督,不日告成。賜闕名『重興』,殿額『大化』。術者私語曰:「此道詵所謂,庚方客虎,擧頭掩來之勢,創闕於此,恐有危亡之患。」癸酉,王如國淸寺。
冬十月丁酉,曲宴於安平齋,召左承宣李公升獻壽,公升賦詩以進。乙卯,幸白州,丙辰,入御重興闕。丁巳,受賀於大化殿。是日,天地昏黑,大風拔木,王頗疑之,多方祈禳[2]。戊午,宴群臣於大化殿。
十一月癸亥,還宮,赦。甲子,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梁元俊卒。庚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癸酉,金遣高存福來,賀生辰。癸未,宴金使。萬寶殿,災。
十二月己丑,以朴純沖權判吏部事。癸巳,富閏縣人奉街,弒其父及繼母,幷殺家僮,皆投竈火而逃。乙未,幸天壽寺。
十三年
[編輯]○(己卯)十三年春正月丙辰,日暈有珥,色靑赤白,人皆謂:「三日並出。」壬戌,移御壽德宮。己巳,燃燈,王如奉恩寺。
二月壬寅,王如安和寺。丙午,幸大安寺,國子生李良平道謁,上䟽論事。丁未,王率百官飯僧,御製詩一絶,令詞臣和進,遂幸普濟寺。庚戌,移御金存中第。辛亥,還宮。乙卯,王如靈通寺。
三月丁巳,門下侍中王沖卒,諡剛烈。乙丑,王還宮。戊辰,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七日。乙亥,幸玄化寺,東西兩院僧,各設茶亭迎駕,競尙華侈。丙子,遊覽東西兩院,飯僧。
夏四月庚寅,大雨雹。甲辰,移御霍井洞平章事崔溱第。庚戌,還宮。
六月甲申朔,王如奉恩寺。戊申,如安和寺。閏月己未,還宮。
秋七月癸未,王如安和寺。乙未,還宮。
八月丁巳,王如國淸寺。戊辰,還宮。庚辰,如興王寺。
九月乙酉,王如國淸寺。丙申,出御天壽寺。己亥,還御楊堤洞平章事文公元第。
冬十月甲寅,出御興王寺。壬戌,還宮。
十一月辛巳朔,賜宰樞郞舍酒果。甲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乙未,地震,聲如雷。丁酉,金遣安遠大將軍完顔德溫來,賀生辰。己亥,宴於壽昌宮。幸普濟寺。戊申,幸興國寺。
十二月甲寅,幸普濟寺。壬戌,移御司空尹彥植第。癸亥,移御楊堤洞宅。己巳,幸普濟寺。乙亥,出御興國寺。
十四年
[編輯]○(庚辰)十四年春正月庚辰朔,王在興國寺,受中外朝賀。壬辰,還宮。乙未,燃燈,王如奉恩寺。丁酉,幸普濟寺。己亥,日中有怪氣三日。辛丑,出御興王寺。甲辰,龍虎軍卒張彥弒其母,斬首梟市三日。
二月庚戌朔,王還宮。乙丑,出御興王寺。
三月壬午,移御長源亭。丙戌,御西樓。閱諸將鞍馬。己丑,移御興王寺,道見一老嫗,賜布及酒。丁酉,還宮,召兩府宰樞侍臣,許賞御苑花草,及珍禽奇獸,仍賜酒果。
夏四月壬子,以樞密院副使李元膺,參知政事,是日卒。戊午,王如玄化寺。辛酉,遂幸法泉寺。
五月乙未,賜崔孝著等及第。戊戌,再雩。
六月庚申,金遣耶律琳來。
秋七月戊寅,宴金使。癸未,參知政事致仕申淑卒。己丑,中書侍郞平章事崔諴卒。乙未,移御慶龍齋。
八月丙午朔,日食。丁未,出御興王寺。乙丑,還宮。戊辰,設消災道場於宣慶殿六日。癸酉,日中有黑子。王密使嬖人白子端、李榮,搜取故郞中李之中玩物,置諸霍井洞離宮。
九月戊寅,王如興王寺。甲申,幸新成藏堂後苑,置酒賞菊。乙酉,詣母后殿,起居。
冬十月庚戌,幸景福寺。丙辰,遂幸普賢寺,飯僧,命造銀甁十口重三十斤,各盛五香五藥,納於寺。己未,御普賢院樓,賜丐者布人一匹、緜二兩。庚申,又御寺樓,親賜行旅飯羹。辛酉,亦如之。壬戌,還宮,遂幸慶龍齋。乙丑,飯僧三萬於毬庭三日。壬申,出御興王寺。
十一月丁丑,還宮。辛卯,金遣高通來,賀生辰。乙未,宴金使於大觀殿。
十五年
[編輯]○(辛巳)十五年夏四月癸卯朔,出御長源亭。乙卯,移御玄化寺。戊辰,移御歸法寺。
五月癸酉朔,還宮。甲申,雨雹。甲午,以崔惟淸爲奉元殿大學士。乙未,出御玄化寺。丁酉,雨,王製喜雨詩,以示儒臣。
六月癸卯,王如奉恩寺。癸丑,再雩。
秋七月壬申朔,還宮。庚寅,赦。
八月壬寅,出御長源亭。丁未,還宮。癸丑,出御興王寺。壬戌,還宮。丁卯,出御天和寺。
九月丁丑,移御長源亭。丁亥,移御天和寺。
冬十月壬寅,移御玄化寺。丙午,感陰縣人子和、義章等,誣告鄭敍妻任氏與縣吏仁梁,呪詛上及大臣。王命閣門祗候[3]林文賁按問,乃子和與仁梁有隙,欲陷之也。於是,投子和、義章於江。
十一月甲戌,太白晝見,經天。西北面馳報金主被弒。戊寅,王還宮。壬午,御毬庭,觀樂。甲申,亦如之。辛卯,出御興王寺。
十二月庚子,移御玄化寺。辛亥,移御興王寺。己未,王還百順宮。乙丑,以金永夫知門下省事,金巨公爲吏部尙書,崔褎偁爲樞密院副使,崔惟淸爲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李公升知尙書吏部事,曹晉若知御史臺事,李德壽爲翰林學士。
十六年
[編輯]○(壬午)十六年春正月戊辰朔,日食。辛巳,燃燈,王如奉恩寺。辛卯,出御興王寺。
二月庚戌,移御天壽寺。辛亥,御經筵,講論經義。丁卯,王如靈通寺。
閏月甲戌,移御興王寺。己丑,移御天壽寺。
三月丙午,移御長源亭。戊午,還宮。宋都綱侯林等四十三人來,明州牒報云:「宋朝與金,擧兵相戰,至今年春,大捷,獲金帝完顔亮,圖形敍罪,布告中外。御製書圖上曰:『金虜曰亮,獨夫自大,弒君殺母,叛盟犯塞,殘虐兩國。屢遷必敗,皇天降罰,爲夷狄戒。』」蓋宋人慾示威我朝,未必盡如其言。己未,以金巨公知樞密院事判三司事,崔褎偁同知樞密院事,曹晉若爲樞密院副使兼太子賓客,李公升爲翰林學士,金諹爲右承宣。丙寅,諫官伏閤上䟽,請罷別宮貢獻,不聽。王酷信陰陽秘祝之說,每於行在,集僧道數百餘人,常設齋醮,糜費不貲,帑藏虛竭。又多取私第爲別宮,誅求貨財,名曰別貢,使宦者監領,夤緣營私。時旱荒疫癘,中外道殣相望。
夏四月甲戌,出御玄化寺。辛巳,還宮。甲申,以久旱再雩,下詔曰:「朕臨政願理,思與群臣,同心合德。日聞忠言,施於有政,上答[4]天心,下副民望。其文武四品以上,各言時政得失、民閒利害,以備採擇。」己丑,出御興王寺。
五月丁酉朔,賜李繼元等及第。己亥,移御安和寺。丁巳,宣旨:「人君之德,在於好生惡殺,勤恤民隱。近者,囹圄不空,民多疫癘,朕甚憫焉。其赦殊死以下,蠲諸道郡縣逋租,發倉廩以賑貧窮失所者。兼擧淸白守節者。」己未,官婢善花,與一孕婦爭斗粟,殺之。善花子爲宦寺,請托法司,免刑待赦,直送原州,有司駁奏,移配紫燕島。是月,風旱爲甚,人以爲孕婦寃氣所感。
六月丁卯,王如奉恩寺。辛未,宋都綱鄧成等四十七人來。癸未,京城,有賊三十餘人,夜至永平門,擊走門卒,斬關而出。丁亥,王還宮。庚寅,宋都綱徐德榮等八十九人,吳世全等一百四十二人來。癸巳,移御安和寺。
秋七月壬寅,王還宮。庚申,宋都綱河富等四十三人來。辛酉,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朴純沖卒。純沖由胥吏,入內侍,歷敭中外,遂登宰輔,以勤儉自持。
八月乙丑朔,出御長源亭。乙亥,王還宮。庚辰,出御天壽寺。壬辰,門下侍郞平章事崔允儀卒。
九月甲午朔,移御長源亭。己亥,移御興王寺。辛丑,王之嬖倖,挾媚道,密置畵雞於御床褥中,事覺,誣告注簿同正金義輔,與內侍尹至元,通謀祝詛。斬義輔,流至元於無人島。癸丑,移御天壽寺。
冬十月戊寅,移御興王寺。
十一月癸巳朔,還宮。壬寅,王太子加元服。癸卯,以右承宣李聃知御史臺事。丙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戊申,金遣大府監完顔興來,告卽位。壬戌,出御天壽寺。
十二月癸亥朔,太白經天四日。丙寅,王還宮,自是屢微行。庚午,出御興王寺。乙亥,還仁智齋。壬午,王還宮。己丑,以李之茂判尙書吏部事,金永夫參知政事判尙書兵部事,金巨公知門下省事戶部尙書,任克忠判尙書刑部事,崔褎偁知樞密院事判三司事,曹晉若同知樞密院事,金永胤爲樞密院副使。辛卯,王御仁智齋,親製春帖字云:「蕩蕩春光好,欣欣物意新。將修仁知德,今得萬年春。」又云:「夢裏明聞眞吉地,扶蘇山下別神仙。迎新納慶今朝日,萬福攸同瑞氣連。」王酷信術士,改慶龍齋爲仁智,開廣增飾,日與嬖倖,沈酣遊戱,不恤國政。諫官或請毀之,王輒稱夢報,以拒之,故有是詩。自是,諫者乃止。是月,遣金永胤、金淳夫如金,賀登極,又遣金居實,謝宣諭登極。
十七年
[編輯]○(癸未)十七年春正月己亥,幸仁智齋。壬寅,以尙書左丞徐淳知西北面兵馬事,翰林侍讀學士崔祐甫爲東北面兵馬副使。乙巳,燃燈,王如奉恩寺。
二月丁卯,出御普濟寺。壬申,還宮。乙亥,幸天壽、洪圓二寺,沈醉留宿,從官、衛士,皆不得食。丁丑,出御玄化寺。乙酉,移御天壽寺。辛卯,如靈通寺,遂御玄化寺。
三月丁酉,移御興王寺。庚子,以東面都監判官孫應時,廬墓三年,詔旌表門閭。癸卯,移御洪圓寺。
夏四月壬戌,還宮。癸酉,移御館北宮。乙亥,親祼太[1]廟,赦殊死以下。陞百官爵一級,其執事,正郞以上官,各許一子蔭職。丙子,移御仁智齋。
五月丁酉,還宮。壬子,知門下省事金巨公卒。丙辰,以王璞守司徒咸寧伯。
六月庚申朔,日食。甲子,王微行,移御安和寺。丁丑,還宮。金橫賜使少府監韓鋼來。
秋七月辛卯,宴金使於大內。乙未,出御亥化寺。乙巳,宋都綱徐德榮等來,獻孔雀,及珍翫之物。德榮又以宋帝密旨,獻金銀合二副,盛以沈香。甲寅,移御天壽寺。以衛尉卿李陽實知西北面兵馬事,給事中朴育和爲東北面兵馬副使,有司劾陽實不合藩鎭,以徐淳仍之。
八月壬戌,王還宮。癸亥,出御玄化寺。甲申,移御天壽寺。
九月戊戌,移御玄化寺。
冬十月戊午朔,賜李純佑等及第。丙寅,地震。壬申,移御仁智齋。戊寅,移御館北宮。甲申,王還宮,設百座會,令內外,飯僧三萬。
十一月庚子,設八關會,幸法王寺。壬寅,金遣大府監耶律章來,賀生辰。
十二月庚申,移御興國寺。丙寅,移御仁智齋。癸酉,星隕,聲如雷。戊寅,出御興王寺。癸未,移御天壽寺。丙戌,以崔褎偁知門下省事,金永胤同知樞密院事判三司事,徐恭爲樞密院副使。
十八年
[編輯]○(甲申)十八年春正月辛卯,王還宮。庚子,燃燈,王如奉恩寺。白虹貫日。
二月乙丑,王微行,移御安和寺。癸酉,移御興王寺。丁丑,移御興國寺。庚辰,移御館北宮。壬午,移御興國寺。
三月辛卯,還宮。辛丑,出御玄化寺。壬寅,遣借內殿崇班趙冬曦,借右侍禁朴光通如宋,獻鍮銅器,報徐德榮之來也。丙午,將移御仁智齋,法泉寺住持覺倪,睿宗宮人之子,備酒饌,迎駕於獺嶺院。王吟賞風月,與諸學士唱和未已,王被酒,徑入歸法寺。日已暮,侍從失王所之,夜半乃還。
夏四月丁巳,移御玄化寺。丙寅,王還宮。己卯,親禘太[1]廟,赦。
五月丙戌,移御興國寺。丁酉,移御仁智齋。戊戌,移御館北宮。丙午,還宮,召崔褎偁、李聃,宴於修文殿。又宴於賞春亭,酣飮達曙。庚戌,出御天壽寺。
六月甲寅朔,日食,太史不奏。以金永夫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崔褎偁尙書左僕射參知政事,金永胤知樞密院事。己未,移御仁智齋。癸未,還宮。
秋七月壬辰,詔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比因公私土木之役,民不聊生,而況今宦寺等,營造屋舍,競爲奢麗,有司其悉禁斷。」甲午,移御安和寺。丁未,還宮。
八月辛酉,王微行,移御安和寺。庚辰,移御景福寺。辛巳,盜竊太[1]廟祭器。
九月丁亥,移御玄化寺。乙未,移御志和齋,觀擊毬。守司空梓卒。
冬十月癸丑朔,賜金元禮等及第。丁巳,太白晝見。丁卯,移御景福寺。
十一月庚寅,移御館北宮。甲午,設八關會,幸法王寺。白虹圍日,南西北,各有珥,如日相貫。丁酉,移御淸州洞宮。金遣大府監烏骨論守貞來,賀生辰。庚子,移御守司空任克忠第。丙午,移御館北宮。
閏月戊午,移御任克忠第。甲子,移御景福寺。乙亥,移御淨業院。戊寅,還宮。遣金莊如金,謝賀生辰。
十二月丁亥,移御館北宮。庚子,出御景福寺。壬寅,以崔褎偁判兵部事太子太傅,金永胤爲吏部尙書樞密院使,徐恭爲兵部尙書同知樞密院事,任克忠爲太子太保。
十九年
[編輯]○(乙酉)十九年春正月辛亥朔,王還宮。庚申,出御玄化寺。辛酉,還宮,設無遮大會。乙丑,燃燈,王如奉恩寺。庚午,出御玄化寺。癸酉,還宮。丙子,出御甑山寺,右正言趙文貴諫,不聽。丁丑,移御普賢院。戊寅,幸慈孝寺。
二月辛巳,還宮。乙酉,出御敬天寺。丙戌,移御興天寺。戊子,還御敬天寺。己丑,還宮。乙未,出御洪圓寺。丁酉,移御天和寺。庚子,以蔡仁爲鷹揚軍上將軍攝兵部尙書充東宮侍衛,姜文俊爲殿中監興威衛攝上將軍太子右淸道率府率,鄭元寧爲龍虎軍大將軍兼太子右監門率府率,梁淑爲大府卿神虎衛大將軍兼太子右衛率府率。甲辰,移御洪圓寺。丙午,移御天和寺。
三月庚戌朔,移御景福寺。辛亥,金大夫營主遣銃卒七十餘人,攻麟靜二州境內之島,執防守靜州別將元尙等十六人以歸。己未,移御洪圓寺。辛酉,移御普腎院,天寒雨甚,衛卒凍死者九人。戊辰,還御洪圓寺。庚午,移御敬天寺。辛未,移御仁濟院。
夏四月庚辰,幸觀瀾寺。壬午,還御仁濟院。甲申,內侍左右番,爭獻珍玩。時右番多紈袴子弟,因宦者,以聖旨,多索公私珍玩書畵等物。又結綵棚,載以雜伎,作異國人貢獻之狀,獻靑紅蓋二柄,駿馬二匹。左番皆儒士,不慣雜戱,其所貢獻,百不當一。恥不及,借人駿馬五匹以獻,王皆納之,賜左番白銀十斤,丹絲六十五斤,右番白銀十斤,丹絲九十五斤。其後,左番不能償馬之直,日被徵債,時人笑之。乙酉,移御景福寺。戊子,移御奉靈寺,卽鄭諴祝釐之所。諴饗王供辦,過仁濟、觀瀾遠甚。王醉自吹笙,因問知音者。左右以及第李鴻升對,卽召至前,命吹笙笛,遂欣然。以爲相見之晩,命屬內侍。庚寅,還御景福寺。戊申,王泛舟板積窯池,與宦者白善淵、王光就、內侍朴懷俊、劉莊等,置酒張樂,遂登水樓,召崔褎偁、徐恭等同飮。又召禮成江蒿工漁者,陳水戱以觀,賜物有差。夜二鼓,還館北宮,扈從官迷路,僵仆相續。
五月庚戌,移御景福寺。乙卯,雨雹。辛酉,以李之茂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崔褎偁爲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永胤爲尙書左僕射,徐恭知樞密院事,金諹爲樞密院副使。甲子,移御玄化寺。
六月甲午,慮囚。癸卯,移御祗候任孝誠第。
秋七月庚戌,移御司空任克忠第。庚申,移御普腎院。
八月癸未,移御玄化寺。丁亥,移御景福寺。癸巳,還御玄化寺。
冬十月乙酉,移御普濟寺。
十一月壬子,移御館北宮。戊午,移御興國寺。己未,還宮,設八關會,幸法王寺。庚申,出御普濟寺。金遣少府監完顔章來,賀生辰。甲子,王還宮,卽幸興國寺。丙寅,移御普濟寺。庚午,潛行,移御景福寺。
十二月丁丑,移御館北宮。丁酉,還宮。乙巳,以崔褎偁守太保判尙書吏部事,金永胤知門下省事判尙書兵部事太子少傅,任克忠爲太子少師,徐恭判三司事,金諹爲禮部尙書,李公升爲樞密院副使太子賓客,許洪材爲國子祭酒左諫議大夫。
二十年
[編輯]○(丙戌)二十年春正月己未,燃燈,王如奉恩寺。庚午,出御玄化寺。
二月癸未,幸普濟寺,燃燈一萬於羅漢殿。戊子,還御玄化寺。
三月乙巳,幸金身寺,設齋。
夏四月甲申,王與僧覺倪,夜宴於聖壽院,乃覺倪所創也。戊子,召覺倪,翫月賦詩。甲午,移御館北別宮,嘗奪迎恩館北人家,增加修營,以爲別宮。丁酉,平章事崔子英卒,輟朝三日。辛丑,王宴於淸寧齋,卽玄化寺東[5]嶺新營別館也。夜五鼓乃還。
六月癸酉,王如奉恩寺。壬午,御玄化寺長興院。賜朴紹等及第。
秋七月甲辰,移御淸寧齋。戊申,移御普濟寺。己酉,金橫賜使尙書右司郞中移剌道來。王還宮迎詔,仍宴來使,幸普濟寺。乙卯,王自普濟寺,至闕門,設帳微行,入御修文殿。翌日,亦從帳中,還御普濟寺。自後,凡遊幸,皆設帳於道。
八月丁丑,移御念賢寺。甲申,移御景福寺。
九月庚戌,移御館北別宮。壬戌,移御普濟寺。甲子,還館北別宮。
冬十月庚辰,還御壽昌宮。戊子,出御普濟寺。壬辰,移御星北洞別宮,本侍郞金敦時私第也。丙申,還御館北別宮。戊戌,飯僧三萬於毬庭。庚子,設百座會於修文殿,幸歸法寺,遂如玄化寺,幸僧性文房。
十一月癸卯,夜宴淸寧齋。寵宦李榮鳩聚錦繡、金銀花、眞香、犀角、馬騾、羔羊、鳬鴈等奇玩之物,陳列左右,以迎大駕。王命侍從將卒射,上將軍康勇中的,賜羅一匹、綃三匹。張女樂酣飮,至四鼓,還性文房。丙午,幸歸法寺普光院,夜半乃還。癸丑,設八關會,幸法王寺。丁巳,還御壽昌宮。金遣大府監耶律成正來,賀生辰。庚申,宴金使於大觀殿。
十二月癸酉,移御館北宮。
二十一年
[編輯]○(丁亥)二十一年春正月甲辰,全羅州路按察副使尹平壽,獻銀八十斤。平壽割民膏血,以要恩寵,時議鄙之。癸丑,燃燈,王如奉恩寺,夜還,金敦中馬,突觸騎士矢房,矢落輦傍。王驚愕,以爲流矢,疾馳還宮,宮城戒嚴。甲寅,命有司,榜於市曰:「有能告賊者,勿論有無職,東[5]班正郞,西班將軍,隨自願除授。公私賤隸,亦許參職,幷給銀二百斤,女則給銀三百斤。」王猶慮未得,又命懸黃金十五斤、銀甁二百口於街衢,購捕。乙卯,屯府兵於闕庭,以備不測。自是,選取勇力者,號內巡檢。分爲兩番,常着紫衣,持弓劍,分立仗外,不避雨雪,夜則巡警達曙。丙辰,諫官伏閤言事五日,王從之。
二月癸未,幸神衆院。壬辰,移御館北宮。
三月己亥朔,王如靈通寺。己未,王冒雨,幸長興院,與覺倪夜飮,命右承宣金敦中賦詩。辛酉,王微行,至金身窟,設羅漢齋,還玄化寺,與李公升、許洪材[6]、覺倪等,泛舟衆美亭南池,酣飮極歡。先是,淸寧齋南麓,構丁字閣,扁曰衆美亭,亭之南澗,築土石貯水,岸上作茅亭,鳬鴈蘆葦,宛如江湖之狀。泛舟其中,令小僮,棹歌漁唱,以恣遊觀之樂。初作亭,役卒私齎糧,一卒貧甚,不能自給。役徒共分飯一匙,食之。一日,其妻具食來餉,且曰:「宜召所親,共之。」卒曰:「家貧,何以備辦?將私於人而得之乎?豈竊人所有乎?」妻曰:「貌醜,誰與私,性拙,安能盜?但剪髮買來耳。」因示其首。卒嗚咽,不能食。聞者悲之。壬戌,幸歸法寺東嶺,與侍臣置酒。癸亥,白氣貫日。
夏四月戊辰朔,日食。乙亥,移御普賢院。戊寅,以河淸節,幸萬春亭,宴宰樞、侍臣於延興殿。大樂署、管絃坊,爭備綵棚、樽花、獻仙桃、拋毬樂等,聲伎之戱。又泛舟亭南浦,沿流上下,相與唱和,至夜乃罷。亭在板積窯,初因窯亭而營之。內有殿曰延興,南有澗盤回左右,植松竹花草。其閒,又有茅亭、草樓凡七,有額者四,曰靈德亭、壽御堂、鮮碧齋、玉竿亭,橋曰錦花,門曰水德。其御船,飾以錦繡,假錦爲帆,以爲流連之樂。窮奢極麗,勞民費財,凡三年而成。庚辰,移御長興院,賦詩,命詞臣和進。壬午,王弟僧沖曦,享王於淸寧齋,召覺倪及侍臣同飮。晩泛舟衆美亭南池,遊賞至夜。癸未,又宴於淸寧齋,賦詩,令群臣和進。丙戌,移御館北宮。丁亥,隕霜。癸巳,幸承宣李聘別墅。
五月戊戌朔,幸臨津縣,宿江邊僧舍。翌日,與宰樞金永胤、徐恭、李公升、崔溫,承宣李聃、許洪材、金敦中等,泛舟南江中流,遡沿,竟日爲樂。司諫林宗植,侍御高子思,乘晩,被召赴宴。至夜半,移御普賢院,侍從不及,子思醉不得行。壬寅,移御李聃別墅。戊申,移御普賢院。己酉,幸慈孝寺。癸丑,幸長湍縣應德亭。舟中結綵棚,載女樂雜戱,泛江中流,凡十九艘,皆飾以綵帛。與左右倖臣宴樂,至五更,乃登西岸,張侯,置燭其上,命左右射,無中者。內侍盧永醇曰:「待聖人中的然後,臣等中之。」王射之,卽中燭,左右呼萬歲。李聃從而中之,賜綾羅絹。留二日,觀水戱。丁巳,自應德亭,秉燭乘舟,盛張衆樂,過皇樂亭,置酒,夜至普賢院。辛酉,幸萬春亭,置酒,夜入李聃別墅。壬戌,入御安和寺。丙寅,還館北宮。
六月戊辰,王如奉恩寺,遂幸李聃別墅。庚午,移御玄化寺。先是,王聞城東沙川龍淵寺南,有石壁數仞削立臨川,曰虎巖,流水停滀,樹木蓊蔚,命內侍李唐柱、裴衍等,構亭其側,名延福。奇花異木,列植四隅,以水淺不可舟,築堤爲湖。其地白沙,水勢強悍,雨則輒毀,隨毀隨補,晝夜不息,人甚苦之。是日,與宰相、侍臣,宴於亭上,極歡乃罷。庚辰,還御館北宮。
秋七月丁酉,幸歸法寺,遂御玄化寺,馳馬至獺嶺茶院,從臣皆莫及。
八月戊申,移御歸法寺。己未,幸南京。甲子,駕至加頓院,廣州備儀衛樂部以迎,仍獻馬二匹,肩輿一具,陽傘三柄。
九月乙丑,入御南京,留守官備禮迎駕,獻陽傘二柄,馬二匹,牛一頭。是夜,命內侍及重房,射侯,中者,賜綾絹。己巳,幸三角山僧伽、文殊、藏義等寺。庚午,宴群臣於延興殿,賜馬人一匹。是日,發南京。癸酉,至坡平縣江,宴群臣於舟中。侍臣皆醉失儀,樞密院使李公升倒載駕前。乙亥,王還京都,赦二罪以下,詔加名山、大川爵號。內外八十以上,篤廢疾、鰥寡、孤獨、孝順、節義、孝弟、力田者,皆賜物。南幸隨駕軍將,及睿令兩殿侍衛員將、侍學公子,皆加職。
冬十月己亥,出御龍興寺。丙午,移御興王寺。
十一月戊辰,移御幸生院。遣禮賓少卿崔儇如金,謝賀生辰,報前年耶律成正之來也。庚辰,金遣少府監李衛國來,賀生辰。
二十二年
[編輯]○(戊子)二十二年春正月甲子朔,王御館北宮受賀,賦詩示儒臣。丁丑,燃燈,王如奉恩寺。戊寅,宴群臣徹夜,至翌日日中乃罷。庚辰,移御興王寺。甲申,移御㹨串江書齋。丙戌,還宮。己丑,以江陽伯瑊之女爲太子妃。癸巳,王以夢中所製詩,示群臣。其末聯云:「布政仁恩洽,三韓致太[1]平。」臣僚稱賀。
二月乙未,飯僧一千於宣慶殿。辛丑,移御館北宮。丁未,進江陽伯瑊爲侯。
三月辛未,移御慶明宮。丁丑,幸西京。時王母弟翼陽、平涼二侯,頗得衆心,王疑有變,移御以避之。庚辰,駕至平州崇壽院西亭,召宰輔、侍臣行酒,泛小舟於南溪,泝流遊賞,至晡乃罷。壬午,住蹕黃州洞仙驛,宴於碧波亭,又泛舟南溪,至夜宴樂。賜樂工及雜戱人白金三斤。乙酉,至西京。丙戌,謁太祖眞殿。丁亥,飯僧於內殿。戊子,御觀風殿,下敎曰:「朕聞,鎬京萬世不衰之地,後之王者,臨御於此,頒下新敎,則國風淸明,小民安泰。朕卽政以來,萬機實繁,未暇巡御。今以日官所奏,來幸此都,將欲革舊鼎新,復興王化。採古聖勸戒之遺訓,及當時救獘之事務,頒布新令。一,奉順陰陽。近來,發號施令,反乖陰陽,以是,寒燠失序,民物不安。自今以後,賞以春夏,刑以秋冬,凡所行事,一依月令。一,崇重佛事。時當末季,佛法漸衰。凡祖宗時,開創裨補寺社,及古來定行法席寺院,與別祈恩寺社,如有殘獘,主掌官,隨卽修葺。一,歸敬沙門。近來僧徒,貪生謀利,比比皆是,今欲激濁揚淸,以救其獘。其有淸高僧徒,遁跡山林者,所在官搜訪薦奏。一,保護三寶。其佛舍珍寶、米𥸴、雜物,近因內侍院及諸司奏取費用,僧徒嘆怨。自今憲臺,遍令曉諭禁斷。一,遵尙仙風。昔新羅,仙風大行,由是,龍天歡悅,民物安寧。故祖宗以來,崇尙其風久矣。近來,兩京八關之會,日減舊格,遺風漸衰。自今八關會,預擇兩班家産饒足者,定爲仙家,依行古風,致使人天咸悅。一,救恤民物。國家特立東西大悲院及濟危寶,以救窮民,然近來任是官者,率非其人,故或有饑饉不能存者,疾病無所依附者,未能收集救恤。於寡人愛民之心,何如哉!自今吏部,擇能堪其任者,委之,使憲臺,糾[7]察能否,以爲勸懲。」敎下,百官庭賀。是日,宴宰樞、近臣於淸遠樓,相與唱和爲樂。
夏四月癸巳,幸興福寺,泛龍船於南浦,宴宰樞、近臣。丁酉,幸洪福寺,又宴於多景樓,賜水戲人白金二斤。己亥,宣旨曰:「西都乃祖宗巡御之地。自經乙卯,之亂,國家多事,累年未得巡御。今欲舊染汚俗,咸與惟新,亦將延基保業,乃幸是都。迎駕時,有所違誤,爲有司所拘執者,公徒私杖以下,贖銅徵瓦,並皆放除,又乙卯,年,緣坐配南界者,亦令放還,諸領府,及三衛軍,迎駕有勞者,給大倉典廨庫米人一碩。」庚子,宴群臣於長樂殿。壬寅,以河淸節,又宴於長樂殿。甲辰,幸永明寺,泛舟於大同江。乙巳,御浮碧樓,觀神騎軍弄馬戲,賜白金二斤。內午又御浮碧樓,觀水戱,賜白金、布物,宴宰樞、侍臣於舟中,夜分乃罷。秋至自西京。
冬十一月甲戌,金遣完顔靖來,賀生辰。丁丑,耽羅安撫使趙冬曦,入覲。耽羅險遠,攻戰所不及,壤地膏腴,經費所出。先是,貢賦不煩,民樂其業,近者,官吏不法,賊首良守等,謀叛,逐守宰。王命冬曦,持節宣諭,賊等自降。斬良守等二人及其黨五人,餘皆賜穀帛,以撫之。是月,遣禮賓少卿徐諏,如金,謝賀生辰。
十二月遣司宰少卿陳玄光如金,賀正,衛尉少卿崔允偦,獻方物。
〈世家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