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鬻子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鬻子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
  鬻子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提要
  等謹案鬻子一卷舊本題周鬻熊撰崇文總目作十四篇髙似孫子畧作十二篇陳振孫書録解題稱陸佃所校十五篇此本題唐逢行珪注凡十四篇葢即崇文總目所著録也考漢書藝文志道家鬻子二十二篇又小説家鬻子説十九篇是當時本有二書列子引鬻子凡三條皆黃老清靜之説與今本不類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今本所載與賈誼新書所引六條文格畧同疑即小説家之鬻子説也杜預左傳注稱鬻熊為祝融十二世孫孔頴達疏謂不知出何書史記載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受封於楚漢書載魏相奏記霍光稱文王見鬻子年九十餘雖所説小異然大約文武時人今其書乃有昔者魯周公語又有昔者魯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語而賈誼新書亦引其成王問荅凡五條時代殊不相及劉勰文心雕龍雲鬻熊知道文王諮詢遺文餘事録為鬻子則裒輯成編不出熊手流傳附益或構虛詞故漢志別入小説家歟獨是偽四八目一書見北齊陽休之序録凡古來帝王佐輔有數可紀者靡不具載而此書所列禹七大夫臯陶杜子業既子施子黯季子甯然子堪輕子玉湯七大夫慶輔伊尹湟里且東門蝡南門蜧西門疪北門側皆具有姓名獨不見收似乎六朝之末尚無此本或唐以來好事之流依仿賈誼所引撰為贋本亦未可知觀其標題甲乙故為佚脫錯亂之狀而誼書所引則無一條之偶合豈非有心相避而巧匿其文使讀者互相檢驗生其信心歟且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又每篇寥寥數言詞㫖膚淺決非三代舊文姑以流傳既久存備一家耳卷首有逢行珪序及永徽四年進書表自署華州鄭縣尉其里居則未詳雲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鬻子原序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師也年九十見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獸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尚少也文王師之著書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稱賢不逮聖不以為經用題紀標子同據劉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亂書記畧盡鬻子雖不預焚燒編帙由此殘缺依漢書藝文志惟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詳孰是篇或錯亂文多遺闕至敷演大道銓撰明史闡域中之教化論刑徳之是非雖卷軸不全而其門可見然鄧林之枝荊山之玉君子餘文可得觀矣鬻子博懐道徳善謀政事故使周文屈節大聖諮詢情存帝王之道辭多斥救之要理致通逺旨趣恢𢎞實先達之奧言為諸子之首唱織組仁義經緯家邦垂勸誡之風陳𢎞濟之術王者覽之可以理國吏者遵之可以從政足使賢者勵志不肖者滌心語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言而不朽可為龜鏡鬻子論道無邪之謂歟幸以休務之隙披閲子史而書籍實繁不能精備至於此子頗復留心尋其力跡之端探其闡教之㫖豈如寓言迂恢馳術飛辯者矣亦乃字重千金辭髙萬禩聊為註解畧起指歸馳心於萬古之上寄懐於千載之下庶垂道見志懸諸日月將來君子幸無忽焉











  進鬻子表
  臣行珪言臣聞結繩以往書疏蔑然文字之初教義斯起記言之史設褒貶之跡聿興書事之官置勸戒之門由啟於是國版稠疊謨訓昭彰唱讃之道以𢎞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理茲暢徳業彌縟英華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傳聖鬻子稱賢意合道同實申師傅鬻子以文王降已大啟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廣立輔成之筞足使萬機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發明耳目尋其著述之㫖探其斥救之辭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啟沃彌綸彜訓經緯區中不徒讃說微言務於遺翰而已鬻熊為諸子之首文王則聖徳之宗熊既文王之師書乃政教之體雖篇軸殘缺提舉猶備紀綱譬彼盤盂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愈臣家傳儒素積習忠良覩明主奉師之蹤覧賢者盡義之道循環徵究妙極機神敢率至愚為之註解研覃析理以敘私情剪截浮辭用申狂瞽伏惟陛下則天垂訓越極宣風稽太上之至和興帝王之炯誡股肱諒直獻替無疑大舉賢良寧濟區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務本修文垂拱無事臣以草萊卑賤識度庸淺荷堯沐舜擊壤謳歌周施政教之端屬聽太平之詠志存綴輯以述矢言簡牘難周辭意斯拙謹以繕冩奉獻闕庭庶日月昭明布餘暉於漏隙時雨咸泊灑餘潤於纎枯望報塵露之資豈議沉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驚謹上表以聞伏聽慈㫖謹言永徽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華州鄭縣尉臣逄行珪上








  欽定四庫全書
  鬻子         唐 逄行珪 注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賢者舉之不賢者不預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傳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為法教可稱也
  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
  言君子修於內理於外端其形正其影體真徳之安守沖妙之機言出以成教方謀事必為法則茍於政而不預豈安為之哉所以止也
  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
  君子不與人謀則已矣若與人謀務存大道而言之不以違道飾非不以茍命求王由用也
  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
  君子終日言之而不離體要謀於政事而咸由於道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見受
  衆目視於偽不留視於真衆心耀於名不能察於實夫庸主必惑於衆豈能受於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見納也
  能必忠
  盡心論道而必竭忠盡道言不邪譎也
  而不能必入
  盡忠論道聖君必納庸主所難故有道之君上下親愛忠讜進用智術無隠以石投水何齟齬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側端正棄遺諂佞是親忠信不用掩目而視豈不惑歟必忠言之不入也
  能必信
  言君子不茍合不妄言正色端辭澄清真實必存之於信也
  而不能必見信
  信言不美而合於道庸主惑於衆邪豈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見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
  言君子但為善將以攻惡善不自是惡不非人施之於行不顯之於言説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於人是所同也非於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將非於人終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論彼之非
  惡惡者行善
  善惡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務善以攻惡不以惡惡於人所以彰惡於行善道也
  而道論人
  謀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惡顯是而明非不茍求所以知而道徳自明也
  大道文王問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極髙而無際深不可測綿六合橫四維不可以言象盡不可以指示説應無間之跡終政教之端包萬物之形彰三光之外為而不有行而不見有道之王動而同之妙用無窮故謂之大文王因用無窮故謂之大師聞道可為永則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問於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雖臨馭億兆而不獨專從師問道以求政術之門
  敢問人有大忘乎
  尊師道故曰敢問文王思存大道以終政事心跡在於經逺所以先問於大忘也
  對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問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問文王欲熊終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過則勿憚改終日不為惡惡去於身也豈但墨面髠髮是為形食哉故其蚩尤見誅四㐫就戮夏癸絶祀商辛覆宗賊身害軀破家失國其行如此是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
  終成所答之事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為政以徳必貴於道為化國之福焉當文王之時而通稱三王者據近以及逺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備也言五帝三王貴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無所不備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貴道徳之帝王稱昔者以逺喻近為之勸也
  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聖明之稱者皆委賢吏在顯職故道化興而萬國寧明聖不獨運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衆斯昌建極乗時必資兆庶人効其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於神
  生者有國必先靈祐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跡𤣥符無不來㑹成湯降神受夏大命武王夢神遂大戡殷夫𡨋運兩儀鼔動萬物豈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於自然𤣥應而義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於神者也
  而功最於吏
  王者發政施令而不自為必屬賢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賢吏善最之功也
  福歸於君
  俊徳在官盡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順其教上下相親而徳交歸焉國士平康而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謂黃帝顓頊髙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
  日月運明明不私照必須幽顯始終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聖人與天地合徳日月齊明道大不淪可以耑逺也
  故其道若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為萬代之始後之不能加也夫黃帝始垂衣裳造書契置史官為舟楫以濟不通服牛乗馬立棟宇重門擊柝以待暴客為杵臼以利萬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興封禪顓頊平九黎之亂人神不雜萬物有序髙辛氏作鞉鞞鐘鼓莞席帝堯茅茨不剪土階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堯聞聰明而用之舜乃舉禹為司空以平水土棄為后稷以播百穀卨為司徒以教百姓臯陶為士師以理獄訟垂為共工以典衆作伯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為秩宗以典三禮夔為樂正以和神人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夏禹櫛風沐雨冠履不顧敷九土乗四載鑿龍門闢伊闕道百川建萬國微禹之功人皆魚矣帝王之功莫此為盛故百代不易為福為教也
  君王欲縁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無所為替則可以長保宗廟社稷以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執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則道不可暫離所也
  聖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
  言聖王在上化被蒼生徳周萬物雖百里而有一賢士以聖道廣宣賢跡不見其賢雖多則若無有也
  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王道衰㣲暴虐亂政人皆思徳雖千里有一賢士其若比肩言賢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國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廣以取也
  政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
  賢者徳行之名不肖者頑嚚之謂夫賢與不肖見於行此二者同出於性而異名皆杖於最靈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廣黎庶之衆賢與不肖自皆具焉
  故賢人得賢不肖人休焉
  言賢者不自求進而材為時須王者必任賢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無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廢也
  杖能側焉
  有過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違道輕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側焉
  忠信飾焉
  懐盡忠之節必修於道脩身貴真履行務實由於正路禮義仁信以文飾其身也故曰忠信飾焉
  民者積愚也
  𡨋然無知愚之謂也
  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
  言明主推心於人以取良吏而不獨任也
  士民與之明上舉之
  得於衆心善於政事上所以舉用之也
  士民苦之明上去之
  如苦人者賢愚之間政既不與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後和
  人主總羣謀以觀衆知明以探風聲察於下言以求得失取賢人以宣政化推已取賢唯聖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於衆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於民然後隨
  人與之主舉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隨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極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
  聖主不違人以獨用也
  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徳行各有所愛樂之多少殊別也
  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愛之多則必堪為政事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賢也
  卿相者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為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賢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興亡在於卿相得賢者和輯失賢者妬散故為侯之職在卿相也
  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魯周公所封之邑以周公禆益政禮故稱之以為篇耳
  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
  稱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謂之狂
  善者體道懐徳也人主行善於上百姓變善於下堯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之人也
  知惡不改者謂之惑
  惡者賊以喪軀人主為惡於上則百姓為惡而不悛者是昏惑之人也
  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惡而不改必至狂惑者此聖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二
  夫開國崇基必先於道道既符合無往不真影響相同自然合應甲者先於乙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
  肖者類也言不類不似也自知賢不肖是為明也不似之人豈自稱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見於行
  丹朱傲虐無捨晝夜頟頟肆惡曽無休息此則見於外不以隠㣲者也
  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
  不肖者豈自謂不肖哉以賢者視之不肖之跡見矣雖以彼賢以自賢人豈以為賢乎
  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
  昧道不徳之人豈自稱其愚䝉哉而愚跡見於辭説也
  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愚者豈自以為愚哉以智視之愚跡見矣雖以彼智以自智人豈以為智乎
  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數之始以記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數也天下者豈可忘理哉亦由積徳累業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緣為政故同稱之也
  昔者帝顓頊
  黃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顓頊為髙陽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黃帝
  軒轅氏少昊次子父曰帝鴻氏母曰附寳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野感而孕二十四月生以土徳王故曰黃帝在位百年顓頊自幼年以翼佐黃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
  升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黃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學黃帝之道而常之
  比跡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嚳
  黃帝正妃生𤣥囂𤣥囂之子生帝嚳徳日新故曰髙辛在位七十上賓
  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
  佐顓頊以理天下三十而升為帝也
  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
  言徳稍下不能盡行黃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
  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為效顓頊而行其言不能常習之也
  禹政第六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錫𤣥圭徳諧元始仁賢立政以致太平可為法則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黃帝𤣥孫祖顓頊姓姒名文命字髙宻在位九年受禪成功曰禹受舜禪以臨天下
  得臯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𡩋得然子堪得輕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言帝王獨治天下雖則聖徳皆俟賢佐以輔之故得天下乂安也
  湯政天下至紂第七
  言成湯放無道之桀以統萬機而理天下得賢大夫贊佐而致太平至紂昏惑以失國故終始書之以名篇
  湯之治天下也
  湯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殘曰湯征葛伯放桀順取天下以理也
  得慶輔伊尹湟里且東門蝡南門蜧西門疪北門側伊尹有莘氏媵臣以為相東門等並姓名也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七大夫皆有賢行斥救弼諧故得天下咸乂也
  二十七世
  自湯至紂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積歳五百七十六嵗至紂
  夏曰嵗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以五聲聽政克勤於邦可以為上也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聴
  九重幽深下言難達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懸置五聲招之以聽政也
  門懸鐘鼔鐸磬
  懸之於簨簴也
  而置鞀
  置於地也
  以得四海之士
  四海之士有進其言者必造五聲以揮撃傳聞也
  為銘於簨簴
  懸樂器之具刻銘於其上也
  曰教寡人以道者撃鼓
  鼓以動物故動合於道也
  教寡人以義者撃鐘
  鐘金聲也以合於義故教義者撃鐘也
  教寡人以事者振鐸
  鐸金鈴木舌也所以事務有可行為所欲言者以振鐸也
  語寡人以憂者撃磬
  憂者聲悲磬聲消燥而近於悲故憂而撃磬也
  教寡人以獄訟者揮鞀此之謂五聲
  獄訟之事務於疾速故揮鞀以陳之此以上並銘於簨簴之大也
  是以禹嘗據一饋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飽食
  急於政事無暇安於一食所以示接士之急也
  曰吾猶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
  常行之處非所宜留也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應㑹無不至也
  是以禹當朝廷間也可以羅爵
  不暇飽食聽政不疲朝廷閒靜然後無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
  夫君子將入其職旭旭然如日初出光昭昭然人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得政典符合之謂也
  夫國者卿相世賢者有之
  有國則有卿相賢徳者卿相之具人與之王用之不賢者豈能用之哉
  有國無國智者治之
  夫有國者豈自寧豈自亂也所以安者智謀之力也
  智者非一日之志
  積功累業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謀
  謀者心思也樹徳以為尚寛重道修政作教以至誠平之咨謀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治志治謀在於帝王然後民知所保
  夫君上有道化行於下逺近慕義四境無虞百姓淳和盜賊屏息故人知所安也
  而知所避
  富貴貧賤不相犯仁義禮智由其門無違政教下民為福是知所避也
  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
  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徳義先之以敬讓道之以禮樂不奪民時不干民利故得禍亂不作為福之道此之謂歟
  上下相親謂之和
  至徳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謂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
  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不勞於事不苦煩苛甘其食安其居樂其業此豈外求之哉上有行道之君是所致者可謂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
  兼愛萬物慈惻外施至若成湯征葛伯放桀於南巢夏禹之別導山川置立州國故得天下免於暴亂百姓宅其所居仁逺乎哉斯仁至也
  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樂用也茍有違之而天下離叛非其所有也
  凡萬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為器而違其用豈得其器哉
  故欲有為不行其器者雖欲有為不成
  惟名與器不可假人其所營為必以其器用得其用也故違之不行其器於利逺矣豈有成哉
  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難以處王之器而未可以宰割必行仁與信和與道然後可招懐萬姓奄有四維西伯以敬讓興邦南陽以仁道得政非其人也豈妄成之哉
  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設而萬物生隂陽化而四時定分則統理為政之方極於始終可成法則也
  天地闢而萬物生
  乾其靜也專一其動也正直坤其靜也翕斂其動也開闢是以廣大而生萬物也
  萬物生而人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於天地也言天地生萬物不能相使不能相制須人以為政以正之無其政也則萬物不理也
  物不能生而無殺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無殺
  唯天地之所以殺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殺之可也夫唯天殺之人豈生之哉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為善
  萬物之中人其為貴化而為善理亦天常也
  獸化而為惡
  稟氣以生不有知識非人之類豈不惡哉
  人而不善者謂之獸
  人化而為善是為天常今為不善者與彼飛虛渡實亦何以異矣
  有天然後有地
  天在於上地在於下先天後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後有別
  三才克定萬物區別
  有別然後有義
  夫婦之義著君臣之義彰也
  有義然後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設教所以效達於上也
  有教然後有道
  教跡既彰約之以道苛乖其道物無以安
  有道然後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有理然後有數
  名理既彰數統之矣夫數以一終十乃至千萬九九之數天之運度亦數之義也
  日有冥有旦有晝有夜然後以為數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一周天一日之中晝夜百刻以定之為數也
  月一盈一虧月合月離以數紀
  一嵗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盈有虧日月或合於次或離於次終於一嵗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數將㡬終此則日月星辰運行至十二月皆周匝於故處紀猶㑹者也
  四者皆陳以為數治
  春夏秋冬各統於一嵗之日月也此以上為政之道當法則也
  政者衛也始終之謂衛
  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為之天周衛始化之終安之無得之也
  慎誅魯周公第六
  刑法有倫宜於時政好生之徳理適典章故明聖之資輔成周室誡勸之道所得稱言國之大經在於賞罰二者或替將何訓焉可為政先故紀之為篇目矣
  昔者
  此昔者往日之辭也
  魯周公使康叔往守於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衛三監之地殷人數叛故使賢以弟往也
  戒之曰與殺不辜寧失有罪
  人命所懸理須詳正夫刑或濫其何則焉故不可輕殺不辜寧可失於有罪此亦寛仁之道也
  無有無罪而見誅
  罰而不明雖刑不禁言罰必施於有罪也
  無有有功而不賞
  賞而不明雖賞不勸言賞必加於有功也
  戒之封
  重稱戒者所以示於殷勤封康叔名也
  誅賞之慎焉
  誅賞者國之柄也怒而加誅未必當罪喜而行賞未必當功賞僭則懼及於淫誅濫則懼及於善賞得其功則賢人以勸罰得其辜則姦人以息此不可不審慎之






  鬻子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