鮚埼亭集 (四部叢刊本)/外編卷第四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外編卷第四十一 鮚埼亭集 外編卷第四十二
清 全祖望 撰 清 董秉純 撰年譜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外編卷第四十三

鮚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二

            鄞 全祖望 紹衣

 𥳑帖

  答沈東甫徵君論唐書帖子

南雷先生晚年文字亦多疏畧如唐書𤣥宗憲宗之死

皆非定論不可不加攷索新唐書於憲宗郭后曰宣宗

母鄭故後侍兒有曩怨宣宗奉養稍薄後不得志一日

暴崩此其罪在宣宗也東觀奏記則曰宣宗追恨穆宗

商臣之酷誅鋤逆黨無漏網者太后慙懼一日登樓便

欲自殞左右持之以聞其夕暴崩時禮院檢討官王皥

抗疏請合葬配享上怒宰相白敏中召皥詰之皡曰憲

宗厭代之夕事出曖昧太后母天下歴五朝豈得以曖

昧之事遽廢正嫡之禮皥坐貶官然則宣宗以郭后預

聞元和之弒固矣而據此遂謂其事爲實則恐不然宣

宗實錄是年五月戊寅以太后寢疾權不聽政宰相帥

百僚問起居已卯復問起居下遺令是日太后崩初上

以憲宗遇弒頗疑後在黨中至是暴得疾崩葢上志也

甲申白敏中帥百僚請聽政不許丙戌三上表乃依六

月貶王皥句容令夫據雲太后寢疾權不聽政宰臣等

問起居且有遺令則固非暴崩矣其成喪也猶循一切

故事三上表始臨朝俄而遽黜其葬祔之禮實錄成於

宋敏求所補葢其雲問起居罷朝乃本內起居注所書

循向來故事而又采東觀奏記之語故有自相戾者宜

溫公之深疑其事也但使宣宗實有見於元和之變懿

安萬無可逃則其罪通天已自與憲宗絕雖聲其罪於

天下以釋王皡之疑可也今旣不然是猶在疑似之閒

也是以溫公意郭后實以疾終而宣宗積平日猜嫌又

因鄭後之故遂逞忿以殺其身後之禮外人推見宣宗

猜嫌之隱遂有異論斯於當日事情最爲揣摩得當觀

於大中之時旣停穆宗忌日又以次誅東宮官屬罷公

卿拜謁甚至移守陵宮人於別地所以實其罪案者惟

恐不至而咸通以子繼父王皥復敢瀆言之嗣君弗以

爲非卒得配享焉何也得非天理人心固有不能自已

於中者乎當王皥之初言也周墀歎其孤直然則公議

固以懿安之事爲屈矣善乎胡身之之言曰文宗憤元

和逆黨欲盡誅之終於不克以成甘露之禍使其父爲

商臣則子未有不爲潘崇諱者斯言幷可以釋郭后之

誣而愚又以爲郭后旣有鄭後之憾必有兩宮左右乘

此作污衊之言前此長慶童昏父死不卹宣宗志在討

賊以爲是眞與乎弒者豈知其實未嘗有也舊唐書全

然不攷反謂宣宗事後恩禮視前代愈隆固已貿貿而

新史亦復不詳其事以釋千古之疑南雷遂謂憲宗實

死郭后之手弒逆大惡豈可妄以加人者未知足下以

爲是否𤣥宗之死愚舊嘗於友人問目中及之矣幷附

上以請益

  論唐書宗室世系表一則柬沈東甫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自中葉以後巳無所攷卽前此者

舛漏已多然唐室去今遠遺文無可覈舉所謂鑄鐵成

錯莫能誰何者矣予作讀史通表嘗取萬處士斯同所

改唐史諸王世表畧爲審定如道孝王元慶之下唐表

首書嗣王誘次嗣王宗正卿次嗣王宗正卿鍊次

嗣王京兆尹實按舊唐書鍊於開元二十五年封嗣道

王廣德中官宗正卿在肅宗朝通鑑貞元十九年以嗣

道王實爲京兆尹則德宗朝以時代言似亦尚可相接

然草堂贈李義詩困學紀聞以義爲微之子而杜詩博

議辨之謂微以景雲中卒去大歴五十餘年使義卽微

所生則齒當長矣而詩中目以少年自居老夫則義乃

錬之子實之弟夫以義接鍊可也但義已及見草堂而

實乃直接昌黎則義非實弟而實亦恐非鍊子也博議

但得其一而未及唐表之有可疑耳書之以寄東甫使

附註諸本表之下

  答沈東甫問李茂貞地界柬

胡梅礀釋通鑑其於地理可謂精核而馮叟南耕不盡

許近熟視之乃知其果有誤者則甚矣箋注之難也昨

接來諭以李茂貞曾兼伊涼之地而弟所著岐國方鎭

表中失之此殆本之梅礀注中耶通鑑乾寧二年河東

勤王兵旣去李茂貞驕橫如故河西州縣多爲所據以

其將胡敬璋爲河西節度使梅礀雲河西謂涼瓜沙肅

諸州按涼瓜沙肅之爲河西舊矣然茂貞之封域不得

至此茂貞前後所幷呑共有十鎭之地初鎭鳳翔已而

兼有秦隴景福元年所稱秦帥李茂莊者也卽天雄軍

已而克興鳯二州卽感義軍又取洋州卽武定軍又取

興元卽山南東道皆在景福元年其時諸楊尚有龍劍

一軍領龍劍利閬四州亦歸茂貞興元楊守亮武定楊守忠龍劍楊守貞感

義滿是茂貞乾寧以前所兼六鎭也乾寧四年又取邠

州卽靜難軍光化二年又取涇州卽彰義軍邠州自王行瑜平後

歸於朝廷以蘓文建領使節是年文建鎭利州而茂貞以子繼徽代之按利州亦茂貞地則文建已歸岐矣涇

州張氏世據茂貞逐張球而有之通鑑載不詳但見攷異中又取鄜州卽保大軍又

取延州卽寧塞軍二鎭皆屬夏州李氏乾寧三年尚有節使思敬思諌其後皆歸茂貞史失

其年大畧在光化時是茂貞乾寧以後所兼四鎭也中閒又嘗據

有同州而不久失之若涼瓜沙肅則中爲靈夏所斷靈

州屬韓氏夏州屬李氏皆不在岐人管內而河西別賜

軍號曰歸義其時乃曹義金守之義金卒子元忠襲並

非靈夏所得有也梅礀之言誤矣曰然則通鑑所指河

西者安在曰是卽指鄜延而言葢亦渡河而西也敬璋

本爲延州節度而茂貞弟茂勳鎭鄜州皆岐國所指之

河西非瓜沙也但當乾寧二年茂貞尚未有鄜延溫公

要其終而言之耳梅礀所注大段縝密要其綜羅旣多

不能無失聞馮叟用功是注甚力其所討論必有以補

前人者而惜其不傳矣

  答王十一兄敬朗論五代史天德軍建節始末帖

   子

昨接來札以五代史劉守光傳有天德軍節度使宋瑤

列於河東六鎭之末天德軍建節始末以及宋瑤始末

俱無所見爲疑按天德軍在唐之豐州唐書地理志豐

州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軍天寶十三年

置本名天安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隋大同城也改

名天德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復舊城安北大都護

府本治中受降城開元十二年徙治天德領縣二曰陰

山曰通濟方鎭表天德軍原隸朔方大歴十四年析置

河中振武邠寧三節度使而朔方專領靈鹽夏豐四州

西受降城定遠天德二軍貞元十二年朔方罷領天德

及西受降城以振武之東中二受降城隸天德軍置天

德軍都團練防禦使領豐惠二州三受降城胡身之曰

天德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西渡河至豐州百六十

里西至西受降城百八十里北至磧口三百里西北至

橫塞軍二百里回鶻列傳武宗卽位嗢沒斯率三部及

特勒大酋詣振武降詔以天德軍爲歸義軍卽拜歸義

軍使明年罷歸義軍卽方鎭表所云天德賜號節度者

也此天德在武宗以前開府置鎭之可攷者也初唐人

置六胡州於靈鹽之南以降突厥曰魯州曰麗州曰含

州曰塞州曰伊州曰契州以接應天德而援夏州開元

幷爲宥州續通典曰宥州本漢三封縣地葢靈鹽夏皆

有籍於天德如此晉人起於忻代之閒世有事於天德

沙陀列傳元和八年以回鶻過磧南詔朱邪執宜屯天

德及國昌爲鄜延節度使以回鶻寇天德徙節振武然

則天德罷節而後殆卽以其軍屬振武此唐表之所闕

而可以旁推而得之者也國昌拒命天德入於吐渾沙

陀列傳國昌與黨項戰未決大同川吐渾赫連鐸襲振

武盡得其貲械僖宗以鐸領大同節度使然則赫連葢

已先居天德旣破國昌遂得雲州而以大同建節天德

亦當由振武徙隸大同此亦唐表之所闕而可以旁推

而得之者五代史唐本紀大順二年克用攻雲州圍之

百餘日赫連鐸走吐渾天德之復歸於晉葢在是時其

復建節雖舊史失之然亦在大順以後可知然則晉人

未有天德吐谷渾時足爲雁門害葢忻代之有籍於天

德如此若天德之陷於契丹則在莊宗時遼史太祖本

神冊五年畧地天德節度使宋瑤降更其軍曰應天

宋瑤復叛拔其城禽瑤俘其家屬徙其民於陰山南葢

在莊宗幷梁之前三年故其後勸進表有大同振武二

使而無天德自宋以後豐州沒於夏人故其地望遂不

著至明則卽所謂河套者也瑤之從李克用軍中未得

齒於薛志勤康君立之餘而以大將領邊則必有可紀

之功而史失之其孫偓於宋史有傳故知爲河南洛陽

人瑤雖陷北然其子廷浩尚莊宗女義寧公主歴石原

房三州刺史晉初爲汜水關使張從賓之叛力戰死之

故偓以父死事補殿直偓又尚漢高祖女永寧公主偓

之女卽宋藝祖孝章皇后葢五代時之世家貂蟬累葉

未有如宋氏者宋史又言瑤在唐以天德節度使兼中

書令唐末以三省長官加藩服者祇有梁晉岐蜀吳趙

諸王其麾下將帥之建節者止於尚書或僕射而止宋

史所云或瑤之贈官而誤以爲兼者聊爲牽連記之以

奉復雲

  答史雪汀問宋瀛國公遺事帖子

來諭以宋瀛國公事諸書所載多相牴牾兼之不見正

史爲疑此在元史順帝本紀及虞集傳已啓其端但未

詳紀通鑑續編因元史綱目又因通鑑是以其事多未

悉者常熟錢尚書薈萃諸書攷其顚末已無滲漏符臺

外集宋幼主北遷時降封爲瀛國公一夕世祖夢金龍

舒爪纏殿柱明日瀛國來朝立所夢柱下世祖感其事

欲除之謀諸臣下瀛國知之大懼遂乞從釋號合尊大

師往西天受佛法獲免按宋恭帝以元世祖至元十三

年丙子亡國時方六歲以至元十九年二月徙上都其

日卽殺文丞相葢因奸民薛保住告變謂有興復宋室

之謀也以二十五年十月學佛法於吐番時年祇十八

耳餘應詩曰皇宋第十六飛龍元朝降封瀛國公元君

詔公尚公主時蒙賜宴明光宮酒酣舒指SKchar金柱化爲

龍爪驚天容元君含笑語羣臣鳳雛寧與凡禽同侍臣

獻謀將見除公主夜泣沾酥胸瀛公晨馳見帝師大雄

門下參禪宗幸脫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是也

湖山𩔖稾瀛國公爲僧號木波講師庚申外史瀛國爲僧白塔寺已而奉

詔居甘州山寺有趙王者因嬉遊至其寺憐國公年老

且孤畱一回回女子與之延祐七年女子懷娠四月十

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適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

龍文五采氣卽物色得之乃瀛國所居室也因問子之

所居得母有重寶乎曰無有固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後

舍下生一子明宗大喜因求爲子並其母以歸元史順

帝本紀母罕祿魯氏名邁來迪郡王阿爾廝蘭之裔孫

初太祖取西北諸國阿爾廝蘭帥其衆來降乃封爲郡

王俾領其部族及明宗北狩過其地納罕祿魯氏延祐

七年四月丙寅生帝於北方此與外史言雖參錯然實

相合余應詩云是時明宗在沙漠締交合尊情頗濃

新注延祐丙辰仁宗命明宗出鎭雲南明宗不受命逃之漠北其與瀛國公締交葢在斯時合尊之

妻夜生子明宗隔帳聞笙鏞乞歸行宮養爲嗣皇考崩

時年甫童是也元史順帝本紀當泰定帝之崩太師燕

鐵木兒與諸王大臣迎立文宗文宗旣卽位以明宗嫡

長復遣使迎立之明宗卽位於和寧之北而立文宗爲

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復正大位至順元年四月辛丑

明宗後入不沙被讒遇害遂徙帝於高麗使居大靑㠀

中不與人接閱一載復詔天下言明宗在沙漠之時素

謂非其己子移於廣西之靜江虞集傳文宗將立其子


阿刺忒納答刺爲皇太子乃以妥懽帖睦爾太子乳母


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馹召翰林

學士承旨阿憐貼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


書其事於脫卜赤顏又召集使播詔書誥中外余應詩

雲文宗降詔居南海是也庚申外史文宗疾大漸召皇


後及燕帖木兒曰昔者晃忽義之事爲朕平生大錯悔

之無及燕帖古思雖朕子然今日大位乃明宗之位願

召妥懽帖木兒立之庶可見明宗於地下言訖而崩晃


忽義者乃明宗皇帝從北方來飮毒而崩之地燕帖木

兒內懼躊躇累日自念晃忽義事已實造謀恐妥懽帖

木兒至而治其罪姑祕遺詔不發因謂文宗後曰阿婆

且權守上位妥懽帖木兒居南徼荒瘴之地未知有無

我與宗戚諸王徐議之可也是時燕帖木兒以太平王

爲右相宗戚諸王無敢言者逗遛至至順四年三月上

位虛攝已久內外頗以爲言始迎明宗幼子懿璘只班

登位不發詔不改年號踰月而崩廟號寧宗燕帖木兒

復欲立燕帖古思文宗後固辭曰天位至重吾兒年少

妥懽帖木兒在靜江可取爲帝且先帝臨崩言猶在耳

燕帖木兒知不能已遂遣使去廣取妥懽帖木兒太子

來京行至良鄕以郊祀鹵簿禮迎之欲以此取悅太子

之意旣而燕帖木兒驅馬竝行道上舉鞭指示太子以

國家多難遣使奉迎之由太子訖無一言以答之燕帖

木兒心疑懼畱連至六月方使登位通鑑綱目燕帖木

兒疑太子意不可測故至京久不得立適太史亦言其

立則天下亂用是議未能決遷延數月至是燕帖木皃

死皇太后乃與大臣定議立之且約後當傳於燕帖古

思若武宗仁宗故事余應詩云五年仍歸居九重是也

庚申外史太后每言帝不用心治天下而乃專作嬉戲

至元五年乙卯臺官奏曰太皇太后非陛下母乃陛下

嬸母也前嘗推陛下母墮燒羊罏中以死父母之讐不

共戴天乃貶太后東安州安置太子燕帖古思番陽路

安置尋皆遇害尚書因希旨謂文宗在日謂陛下素非

明宗子帝大怒撤去文宗廟主並逮當時草詔者瞿宗

吉詩話時虞集已謝病在家以皮繩拴腰馬尾縫眼夾

兩馬閒逮捕至大都疾之者爲作十七字詩曰自謂非

其子如今作天子傳語老蠻子請死至則以文宗親改

詔稾呈上帝覽之曰此朕家事外人豈知脫脫亦爲之

言得釋然兩目由是喪明水東日記後至元二年追尊

帝生母邁來迪爲眞裕雲徽後余應詩云壬癸枯乾丙

丁發西江月下生涯終何喬新注壬癸水丙丁火元水德王宋火德王故老相傳順帝

北遁殂於應昌倉卒取西江寺梁以供梓宮之用梁閒隱隱有字亟視之乃西江月一調有龍蛇跨馬亂如麻

可汗卻在西江寺下之句或曰太保劉秉忠所作至今兒孫去沙磧吁嗟趙氏

何其隆惟昔祖宗受周禪仁義綽有三王風雖因浪子

失中國世爲君長傳無窮是也其閒印合之奇又有不

可解者宋太祖以庚申卽位聞陳希夷只怕五更頭之

言命宮中於四更末卽轉六更方鼓嚴鳴鐘太祖之意

恐有不軌之徒竊發於五更之時故終宋之世宮中無

五更而不知更之爲庚也歴眞宗天禧四年一庚神宗

元豐三年二庚高宗紹興元年三庚寧宗慶元六年

庚至理宗景定元年爲五庚而元世祖以是年卽位希

夷所謂怕聽五更頭也越十七年遂以亡國乃從世祖

至元元年歴仁宗延祐七年又得庚申則六庚也而庚

申君適以是生竝見閒中今古錄及甘露園短書非所謂莫之爲而爲

者乎又陶𢎞景胡笳曲有負扆飛天歴終是甲辰君之

句元文宗生年甲辰紀年天歴當時以爲受命之符乃

元讖亦有曰大元之後有庚申彭瑋以爲甲辰君者元

之所以亡也庚申君者宋之所以復也符臺集又載永

樂中常侍太宗觀歴代帝王遺像至宋太祖以下太宗

笑曰雖都是胡羊鼻其氣𧰼淸癯若太醫然至元列帝

曰都吃綿羊肉者及順帝曰惟此何爲類太醫也忠徹

俯首不能對退問同里黃潤玉得之因歎不得以此對

爲恨是其賦形之異又有冥合非異事乎楊維楨曰宋

太祖之德至矣肇造帝業不傳諸子而傳諸弟太宗負

約金人之禍舉族北遷而太祖之末孫復紹大統有江

南者百餘年爲元所滅而瀛國公陰簒元緒世爲漠北

主天之報太祖一何厚也庚申君以⿰氵𠔏武元年北遁而

其次年卽得太行隱士權衡所著外史是其事在元人

皆知之而明寧王奉太祖詔纂序博論直雲瀛國外婦

之子綿延宋末六更之讖正與國史所書相爲證助錢

謙益謂元史潦草卒業原屬未成之書然則庚申軼事

直元史一定案不得以呂嬴牛馬之疑等諸曖昧也

  與杭堇浦論金史第一帖子

交聘表中其於使事但書其人而已若以三朝北盟會

編諸書畧取其節目之有關係者補入之則旁行之譜

較不寂莫當日班荊燕賓之館簿錄不少今脫落十九

良可惜也茲偶翻石湖詩集又得一可疑者石湖輓太

上皇帝詩有曰寇降千猰㺄胡拜兩單于元注遺詔之

下淮北父老涕泣曰太上皇眞主也實受北人兩朝之

拜謂亶亮二酋皆嘗在聘使中是在交聘表中不載或

尚有說乃宋史本紀亦無之愚初以石湖身事兩朝又

嘗奉使命而北其言應有據依豈知其皆荒唐之語也

攷北使至南大率降人如施宜生王全之輩雖卿輔重

臣亦未有以使遠出者至以宗室行則尢不槩見況熙

宗本太祖冢孫早居儲副之地固斷無奉使之理而宋

史自高宗卽位累使如金未嘗報聘紹興三年冬粘沒

喝始遣李永壽王翊來欲畫江以益劉豫次年卽有南

牧之師又一年而世宗殂熙宗繼統則亶未嘗在聘使

中之證也海陵在熙宗之世已爲三省尊寵長官迨其

簒位之後讀柳屯田望江潮詩遂慕臨安繁盛始密遣

畫工隨使臣來俾寫西湖山水爲屛置之座右圖已像

於其上題有立馬吳山之句則亮未嘗在聘使中之證

也葢嘗攷之金史惟海陵之弟兗嘗於熙宗末年以左

宣徽使至宋其事不見於交聘表而見於其傳是故大

定以前金之宗室曾至宋者一人而已夫以漫然無影

響之事而輿人傳之詩老筆之可謂誣矣嗟乎稽首稱

藩以徼朽木燈檠之櫬開闢以來未聞若是之辱而臣

子於身後乃加以烏有之榮是又誓心天地之士所爲

扼腕長吁而君子以是知宋之終於不競也昔遺山之

輯詩也亦以庀史足下方蒐軼事備參核如石湖詩亦

攷異之所不遺也謹書此柬之座右

  與杭堇浦論金史第二帖子

宇文虛中在宋金二史俱有傳然金史但言其恃才傲

物詈國人爲獷魯於是諸貴要積不能平誣其謀反有

司鞠治無狀乃羅織其家圖書以爲反具虛中引高士

談爲證有司幷殺士談是虛中原未嘗反也然則臨安

何以爲之贈卹宋史則言旣爲國師因得知東南之士

皆憤恨陷北密以信義結之金人不覺秦檜聞而惡之

遣其家屬往北已而虛中被誣百口同日焚死是特微

言虛中之不忘故國而究不詳其所以死及讀周益公

平園集言虛中忠謀義槩謂當享平國君之封而天不

相之乃從庾珉王雋於地下又言蘓屬國看羊海上假

雁足帛書得歸虛中眞有此書而不得遂頗疑其於二

史無徵乃博攷建炎雜記三朝北盟會編金國南遷錄

及北窗炙輠諸書則虛中欲以皇統六年熙宗郊祀之

日結死士挾淵聖以歸時金人方德秦檜誓書中有不

輕易宰相之語而檜亦發虛中事以報之虛中知事洩

卽以所部先發不克遂死卽中州集所云謀以兵仗南

奔者也李大諒征蒙記言虛中連結內外官守七十餘

員爲萬戸司寇惟可所告然則虛中雖失身異域而報

國之誠炳炳如丹其不惜屈身以圖成事志固可悲而

功亦垂就當與姜伯約同科史臣盡掩不書可謂冤矣

愚讀虛中初見畱時所作長句三首情詞悲壯悽惻葢

三致意於西河之館北海之羊而極之以裂眥穿胸要

之以一死其後金人遣之南歸虛中以奉命祈請而來

二帝不還虛中不可獨返遂翻然有聖德神功碑之作

虛中之才固自謂其足以辦完顏君臣於股掌也及金

人爲請家屬則虛中密令王倫奏請弗發而秦檜使私

人程邁促發之虛中子師援力乞畱不得是其父子之

情亦可原矣前此呂頤浩之請督師亦以虛中密奏也

迨陰謀不發於和龍而蠟丸反告於江左虞淵之日終

沈不返一門幷命雖復賜廟易名命官賜姓欲以遙慰

孤魂其亦何益之有雖然吾嘗三復虛中之事亦非盡

奸臣之過也史言韋大後之歸也淵聖臥車前泣曰歸

語九哥我得太乙宮使足矣他不敢望也太后許之旣

至臨安始知朝議遂不敢復述淵聖車前之語葢自苗

劉之亂軍士妄以淵聖爲言高宗始恐淵聖之歸或有

搖動人心之患故王敬所以爲秦氏但以淵聖脅高宗

而和議定非過論也虛中死又越六年始遣巫伋請之

海陵亦云不知歸時作何頓放伋遂唯唯而退不復再

請是淵聖之終於北高宗志也彼一德格天者其亦逆

探吾君之隱而有所恃而爲之又藉此以固北方之寵

使無復梗和議以爲吾患者然則虛中區區之忱雖謂

之不知幾焉可也史又言金人旣廢劉豫將立淵聖於

南京會以和成而止而鄂武穆王嘗奏稱金人將遣淵

聖小皇子來統河南之地當時中原之民延頸以望故

國金人豈不知之而肯挈其地以然旣死之灰者葢故

爲是言以脅臨安使之急於和耳古之君子不置身不

測之地以覬非望之功以虛中之苦衷而生爲⿰氵𠔏皓朱

弁所鄙死與王倫同傳一擲不中瓦裂而無以自白可

爲流涕士談乃武烈之裔亦虛中同謀也宋金二史荒

陋已甚如虛中之被卹在紹興末出於太學生程宏圖

之疏史亦無之足下能爲一洗其沈屈則舊史之功臣

矣虛中子師援仕宋官顯謨閣待制而朱子謂其入金

嘗帥河南故虛中欲倚以成事此於他書無可證伏希

幷畱意攷之

  與杭堇浦論金史第四帖子第三帖子巳入內集

於侍郞齊乘其中多不可信者所言濟南府䧿山有劉

豫墓中生蠍子足下欲引入豫傳作注是妄語也僕前

過䧿山時亦嘗訪神鱣之故址以求白龍之遺髯或稍

補曹王別集之舊聞使得與䲷鳴龍嘯諸事相爲疏證

而茫然莫得意謂陵谷變遷故不可問及取劉氏事跡

與楊堯弼所作豫傳皆無此語乃以史諦攷之始覺其

誣方宋之以豫守濟南也是時山東羣盜蠭起豫欲易

江南一郡政府持之不與忿忿而去其冬遂殺守將關

勝降於撻懶葢建炎之二年也金人移豫知東平盡統

河南陜西之地而畱其子麟守濟南踰二年金始冊豫

爲帝定都大名尋以東平爲東京徙之而升濟南爲興

平軍麟以節使兼判府則天會之八年豫旣建元阜昌

都汴麟亦入相罷節豫以其弟復知府事踰年失國徙

臨潢麟復出鎭興平改上京路轉運使是則劉氏父子

兄弟居齊之始末也然則麟嘗再蒞濟南首尾歴有年

所而豫之在官數月而巳安得有墓在䧿山也其徙臨

潢以後卽欲歸骨阜城恐亦不可得況遠至歴下乎且

豫以不愛濟南故降金寧復有賞於䧿山之秋色而視

爲桐鄕也倘謂是麟之墓而訛爲豫則麟之卒官亦在

上京總之於䧿山非菟裘也蠢茲蛙聲豈能附蠆尾以

延其毒乎殆亦因野人田父所傳而筆諸𥳑者齊州山

明水秀之區蓮湖十里曾爲松壽所污寧堪使䧿山之

靈幷受此羖䍽之屈也聊書之以供一笑

  與杭堇浦論金史第五帖子


昨讀所注河渠志引齊乘以大淸河爲古濟水小淸河


爲劉豫所導此在近人皆沿其說然嘗聞之閣徵君百

詩則非也以水經注元和郡國志太平寰宇記攷之濟

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淸河所經自歴城

以東如章邱鄒平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皆古

濟水所行也大淸河所經惟自歴城以上至東阿爲古

濟水道而自歴城東北行如濟陽齊東靑城諸縣則皆

古漯水所行也蒲臺以北則古河水所行也葢唐宋時

大河行漯川其後大淸兼行河漯而小淸則斷爲濟水

故道齊乘之言葢攷之不審也今一統志以大淸河之

上流爲古濟水是已而謂小淸河卽古濼水此似不安

於齊乘之失而小變之然亦非也自漢至唐祇稱濟水

杜氏通典始有淸河之名南渡後始分大小淸河而濼

水之名與濟水竝見於左傳今小淸河之道屬濟水故

道非濼水也蔣本無今小淸河以下三句註雲以下闕

  移明史館帖子一

橫雲山人撰明藝文志稿專收有明一代之書其𥳑淨

似爲可喜然古人於藝文一門必綜彚歴代所有不以

重複繁冗爲嫌者葢古今四部之存亡所由見焉班氏

於春秋諸傳以騶氏之無師夾氏之無書尚登諸冊愍


古學之失傳也師曠六篇顯然爲後人因託不敢輕去

闕所疑也是以王子邕家語之非舊本師古必注之漢


志之下而歐公謂水經作於郭璞正不嫌與隋志異同

漢志所有至隋而佚其半隋志所有至唐而佚其半其

卷數或校前志而少則書之闕可知或校前志而多卽

未必僞要其書之攙改失眞可知漢以七畧爲本隋以

七志七錄唐以開元書目宋以崇文中興兩書目天下

圖籍至繁豈無逸出於山林草澤之閒而必以內府所

藏核之防作僞也世道降而人心壞雖在翰墨俱思舞

詐以聳一時漢之百兩尚書宋之三墳在前代已不少

而明尢甚前輩議明文淵閣書目不詳撰人姓氏不詳

卷帙其爲荒畧固無可辭然正嘉之閒有僞作正始石

經者託言中祕所得而不知其爲書目之所無其妄立

見則雖荒畧亦自可寶矣卽如崔氏十六國春秋晁公

武所未見馬氏通攷已去其目而有明中葉綴集成書

出於秀水項氏斯亦不可不詳者也常熟錢尚書言內

府尚有吳謝承後漢書其友曾裔雲及見之後爲德淸

方少師取去斯言吾未之敢信而閻徵君言曾見之於

太原爲明永樂閒刻本信或有之必僞書也蕭山毛檢

討所引經典釋文皆稱舊本又不知其爲誰氏之藏也

姚江黃徵君有宋薛居正五代史不戒於火近人有詭

言其書尚在者及詳詰之則窮矣年運而往贋本乘之

徵文不足徵獻不足後輩之無識者必相驚以爲是羽

陵酉陽中物也下走於此有憂患焉而不自知其爲杞

人之固故竊謂前史之例有未合者此也況藝文自宋

以後俱無恙也劉宋符瑞等篇遠溯於周漢楊隋食貨

諸作旁及於梁陳古人宏雅不羣之材大都以述舊聞

補逸事爲尚今姑弗及於唐宋以前而卽以完顏蒙古

兩朝其登天祿入石渠者不知幾何棄而不錄得毋爲

諸史家所笑也然攷明史藝文原志出自黃徵君兪邵

雖變舊史之例而於遼金元諸卷帙猶仿宋隋二志之

例附書於後南宋書籍之未登於史者亦備列焉橫雲

又從而去之而益𥳑矣今文淵閣前後所修書目具在

所當疏通證明匡謬補遺之處此固秉史筆者之事秣

陵焦氏之書原爲國史起見然其序謂以大內之書歸

之四部而實則與三館之目全不相符又其舛戾極多

不可用也其文淵閣之所無而見於各家書目者附錄

於後此在前史諸志固有成例如漢唐二志凡爲內府

所本有而不可以登於正史或本無而増入者一一注

明於下以志愼也倘如橫雲山人所作則此等義例一

切滅裂殆盡矣班氏而後言藝文者莫善於隋歐公唐


志亦佳紊亂而無章者無若宋也軼唐宋而侔漢隋是


在史局諸公爲之


  移明史館帖子二

藝文不當專收本代之書幸不以愚言爲妄然卽以本


代之書言之亦大費攷證也新唐書藝文志凡前代所

已有不復措一辭者以漢隋兩家在耳其於三唐圖籍

必畧及其大意而官書更備凡撰述覆審刪正之人皆

詳載焉是故於永徽禮則著許敬宗李義府擅去國恤

之謬以歎大臣不學無術爲典禮無徵之自於開元禮

則載張說不敢輕改禮記之議以嘉其存古之功於則

天實錄具書爲劉知幾吳競所重修而知直筆之所由

存於六典據實言李林甫所上而知會要以爲張九齡

者葢惡小人之名而去之是皆有係於一代之事而不

徒以該洽爲博至於別集之下雖以明經及第幕府微

僚旁及通人德士皆爲詳其邑里紀其行事使後世讀

是書者得有所據以補列傳之所不備而丹陽十八詩

人連名載於包融之末擬之附傳其中載邱爲之居喪

可以見當時牧守惠養老臣之禮滕珦之乞休可以見

當時職官給劵還鄕之禮典則遺文藉此不墜斯豈僅

書目而巳者有明一代藝文極繁然太祖實錄巳爲楊

士奇芟改失實至纂修書傳會選諸臣姓名因其中有

殉讓帝難者盡削去之則文籍之不足憑如此馮涿州

再相奮筆改熹廟實錄而劉若愚酌中志或去其黑頭

爰立伎倆一卷以爲之諱則篇第之不足憑如此是皆

本志所當嚴覈者也先儒之著不備見竊鈔舊書以爲

大全通鑑未有成編遽𭕒所見以續綱目畧舉其意以

見一時儒臣之槪可也蒙存淺達實爲講章濫觴非經

解也小山天臺諸集兼及經藝又非復文鑑所錄之舊

體也是又風會之變不可不加別白者也或疑如此或

過於繁不知但準唐志之例固非若馬氏通攷之盈篇

接幅也或又疑草野孤行之本未可登於正史然觀唐

志則熊執易之化統西川帥武元衡欲寫進而不果者

亦在焉以是知覈之而無僞者皆不妨於著錄也特是

採摭旣多宜防疏漏如漢志莊悤奇嚴助之駁文然則

旁搜博採而又弗令遺誤以資後人之譏彈則庶幾乎

其可矣

  移明史館帖子三

史之有表歴代不必相沿要隨其時之所有而作如東

漢之宦者侯表唐之方鎭年表遼之外戚世表此皆歴

代所無而本史必不可少者也祇屬國表則世多以爲

契丹起幽雲之地統領諸藩故特詳其撰述似爲歴代

所無庸而不知古今皆應有之葢屬國之爲中國重甚

矣其興廢傳襲瑣屑之跡雖有列傳可攷而睂目非表

不著又其中有交推而旁見者尢必於表觀之請以往

事爲凖漢武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而於是乎有夜

郞昆明之師其後三十六國旣附漠北遂以衰弱然至

新莽之世匈奴中振西域復阻班定遠之得成功者再

值兩單于之亂不能與漢爭西顧也豈知西域定而東

胡熾烏丸鮮卑遂至虎視袁曹之閒舉足左右中原倚

爲輕重是故匈奴內徙鮮卑北據兩者皆爲六朝之累

唐之軍威所以能及百濟渤海而遙者以突厥旣滅也

開元之末吐番回紇盛於西北蒙詔盛於西南安朱之

亂頗仗西北兩番同仇之力然自是遂爲國患鳳翔涇

原之師防秋無一歲寧南詔雖時拒命不甚爲中土憂

乃大中以還河湟反爲職方所有而卒之搆兵以釀龐

黃之禍亡唐室者反在蒙詔夫立乎百世之下執遺文

墜𥳑以觀往事蛛絲馬綫正於原委棼錯之中求其要

領然茍得一表以標舉之則展卷歴歴在目矣有明一

代初則王保保未靖頻勞出塞之師其後楡木川之喪

土木之狩陽和之困九重旰食不一而足而朝鮮之易

姓交趾之頻失倭人之內犯是皆東南大案所當特書

者也滇粵亡而投緬甸閩甌失而竄東寧以視夫延禧

之餘歴大石之殘疆約畧相同而日本乞師安南假道

其與求援高麗通使回鶻之舉又無不酷肖者斯皆當

依遼表之例爲之附錄其他荒遠諸國則自三保太監

下西洋以後多有至者不過書其貢獻之期而亦原不

必詳也且夫有明疆埸其旣得而復棄者朶顏之三衞

也有自棄以貽患者受降城之遺址也有暫開而復廢

者東江之四㠀也廟算邊防俱得括之於表夫豈徒夸

王會之浮文哉遼金三史世人多置之自鄶以下無譏

之列豈知其中體例固自有可采者乃任耳而棄目豈

不惜夫

  移明史館帖子四

遼史於屬國之外又有部族一表諸國所以識其大者

諸部所以識其小者大小雖有不同然但取其有關於

一代之故則某所謂隨其時之所有而作之者也西南

黎犵狑SKchar2獞獠之種大昆小叟隨地險爲都聚葢亦四

裔之未成國者然而南中諸郡拒命則諸葛不敢北征

山越爲梗孫吳爲之旰食洗夫人累世立保障之功而

彭士然亦仗節於十國不可以其小而忽之也攷之前

史多附入四裔傳中葢以其類相從有明循蒙古之制

置宣慰安撫招討長官四司其始皆隸驗封以布政使

領之其後半領武選以都指揮使主之葢取文武相維

之意三百年來史冊所書洞主酋長之事頗與諸國相

等始於𪋤川之役而漸且相踵而起甚至於勤樞輔𢦤

撫鎭瞰省會震動半壁八百老撾朝貢竟絕播州水西

慬而克之以是知三宣六慰撫馭之難也迨至國命寄

於蝸角魯陽之戈更能幾時黔國世鎭之亡也以定洲

之亂也緬甸援師之絕也以孟定之攜也有明末造宗

祀之殲未嘗不於土司有累焉其中勤王殉節如秦良

玉龍在田輩亦多有之皆前史所希聞也秀水朱竹垞

檢討以其事之關於明者繁乃請別作土司傳不復附

之外國之末謂其雖非純屬然已就覊縻乃引而近之

也土官蠻觸之爭大抵起於世襲或有司失所以治之

遂成禍端而前史謂蜀中土司有事多主勦黔中土司

有事多主撫封疆之議多右蜀廟堂之議多右黔是又

關其域內軍力之強弱一時財賦之豐歉而出之者推

之西南諸省可槪見矣愚故欲仿遼史部族之例別爲

立表取前人所著西南土司簿錄諸種以爲稿本亦有

始末𥳑畧但須具之於表不必傳者兼足爲全史去蕪

文之一節觀唐書於覊縻諸州以其頻經喪亂雖不能

詳亦附之地誌則顚末完具者其立表寧過焉

  移明史館帖子五

宋史分道學於儒林臨川禮部若士非之

國朝修明史黃徵君棃洲移書史局復申其說而朱檢

討竹垞因合幷之可謂不易之論惟是隱逸一傳歴代

未有能言其失者少讀世說所載向長禽慶之語愛其

高潔以爲是冥飛之孤鳳也及攷其軼事則皆不仕新

室而逃者然後知其所謂富不如貧貴不如賤葢皆有

所託以長往而非遺世者流也范史不知其旨遂與逢

萌俱歸逸民於是後之作史者凡遇陶濳周續之宗炳

之徒皆依其例不知其判然兩途也向使諸君子遭逢

盛世固不甘以土室繩牀終老而滄海揚塵新王改步

獨以麻衣苴履章皇草澤之閒則西臺之血何必不與

萇𢎞同碧晞髮白石之吟何必不與採薇同哀使必以

一死一生遂岐其人而二之是論世者之無見也且士

之報國原自各有分限未嘗槪以一死期之東㵎湯氏

謂淵明不事異代之節與子房五世相韓之義同旣不

爲狙擊震動之舉又時無漢祖者可託以行其志故每

寄情於首山易水之閒可以深悲其遇斯眞善言淵明

之心者倘謂非殺身不可以言忠則是伯夷商容亦尚

有慙德也葢不知其人當聽其言抗節不仕之徒雖其

憂讒畏譏嗛嗛不敢自盡而鬱結淒楚之思有不能自

巳者至若一邱一壑寄託於蠱之上九其神本怡則其

辭自曠也是不過山澤之臞而豈可同年而語哉唐書

入甄濟司空圖於卓行葢以宋景文之有學尚泥舊例

如此夫譙𤣥李業之歸於獨行亦范史之謬後世不必

以爲準也卓行之傳非不佳而二公非元德秀陽城之

伍儗人固各有其倫矣惟宋史忠義傳序有雲世變淪

胥晦跡冥遁能以貞厲保厥初心抑又其次以類附從

斯眞發前人未發之蒙然而列傳十卷仍祗及死綏仗

節諸君未嘗載謝翺鄭思肖隻字如靖康時之褚承亮

誓不仕金而祇列之隱逸則又何也夫惟歐公以死節

死事立傳則不能及生者若槪以忠義之例言之則凡

不仕二姓者皆其人也前輩萬季野處士嘗輯宋季忠

義錄附入遺民四卷論者韙之因念

興朝應運毫社爲墟而一二呑聲喪職之徒紀甲子哭

庚申表獨行吟老婦如汪渢徐枋輩不可謂陽春之松

柏無預於歲寒也幸生不諱之時闡濳表微於今爲盛

而使苦心亮節不得表見於班管甚者如劉遺民孫郃

竟爲史臣之所遺是後死者之媿也博討於忠義卓行

隱逸之科而歸之於至是願進不佞而敎之幸甚幸甚

  移明史館帖子六

忠義列傳宜列抗節不仕者於後愚固巳言之矣茲偶

與客語靈壽傅氏明書謂其中尚有一例可采者從斷

代爲史以來無以因國死事之臣入易姓之史者有之

自晉書之嵇康始深寧以爲中散義不仕晉甘以身殉

今使晉書有其傳是中散之恥也斯言足以扶宇宙之

元氣作宋史者有見於此乃援歐公五代史中唐六臣

傳之例而反用之作周三臣傳一卷於末以明瞠眼諸

公之節是葢歐揭之徒巧於位置故其傳立而不能以

深寧之論加之元史於殉難臣僚業已專傳裒然可無

原父第二等文字之誚而其仗節於順帝遜位之後尚

有多人史稾成於⿰氵𠔏武之初多失不錄如擴廓不當與

張李同傅陳友定不當與張陳同傳是猶其顯焉者至

伯顔子中之拒命則太祖所欲致之而不得者也戴良

之被囚則太祖所欲奪之而不能者也蔡子英之遜荒

則太祖所欲畱之而不敢強者也王冕以兵死永福山

道士以刎死葉蘭以不受薦死原吉製壙銘以待盡鐵

厓書李黼榜進士以志懷李一初序靑陽集恨不得効

一障之用而丁鶴年宣光綸旅之望至死不衰淮張亡

後張憲變姓名傭於僧寺要之皆非明臣也太祖當干

戈草昧之際卽能以扶持名義爲念觀其於擴廓守節

歎賞不置以爲天下奇男子大哉王言所以培一代忠

臣義士之澤而不轉盼而有壬午之家難諸臣之騈首

者甘心於十族之逮瓜蔓之鈔以至甲申失守殘山剩

水奉四藩而不替皆此一語啓之然則附元遺臣傳於

明史亦太祖之所許也傅氏之書譾劣不爲著述家所

稱其補元臣亦未備要其所見則佳耳

  移廣東志局論佟督不當立傳帖

於一統志局中見廣東通志草本其

國朝大吏首列佟督養甲以爲死事不知所據者何書

養甲乃降明而死雖其出於迫脅非本心然大節已塗

地列之死事得無有媿當 大兵之下嶺也養甲以重

臣視師而使降將李成棟先驅摧鋒拓地皆出成棟養

甲拱手受成而已及奏功而養甲爲制府成棟仍以總

兵加都督戎服入見始用公禮成棟怏怏故所取印信

不下五十而獨匿總制印不以與養甲其時廣東尚未

靖殘明舊臣四起陳閣部子壯張尚書家玉陳給事邦


產以及霍師連韓如璜之徒更進迭退成棟猶爲養甲


盡力而所望殊遷終不得乃密與布政使袁彭年謀反

會贛州以被圍告急養甲令成棟援之撥餉八萬彭年

故言額匱遷延不發成棟招花山羣盜大至廣州郭門

晝閉成棟紿養甲曰贛州旦暮亡而吾土寇深如此五


嶺其可保耶彼聲言復故國耳曷若權宜許之徐治軍

爲勦寇計養甲故庸人兵柄皆掌於成棟雖心知不可

然無如之何而羣盜受指縱火焚野呼聲震天地養甲


不得已出示安民但書甲子榜旣下成棟宣言曰制府

降矣卽用所藏總制印奉永歴朔上表南寧養甲倉皇

遜位南寧加成棟大將軍惠國公養甲兵部尚書襄平

伯以百官遷肇慶養甲亦遂受職此其降之顚末也先

是陳閣部子壯之死養甲寸磔之投其骨於四郊論者

謂子壯先朝大臣起兵亦各爲其主養甲殺之足矣乃

以極𠛬未足至無完骸則過於忍至是子壯贈太師番

禺侯諡文忠卽遣養甲爲諭祭使養甲媿欲死遺臣又

時時辱之乃密遣人北行通表欲自歸爲邏者所得遣

祭興陵卽桂端王墓也成棟之子元𦙍以兵禽之江中

磔之此其不自安於降而死之顚末也夫以封疆大臣

智不足以燭奸才不足以應變節又不足以臨危靦顏

而受襄平之封以至首鼠不終而死則何益矣以愚平

日所聞如此謹質之局中諸公如其不妄伏望芟薙







鮚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