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鶴峯先生續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鶴峯先生續集
卷之三
作者:金誠一
1782年
卷四

[編輯]

弘文館第二箚全文逸

[編輯]

一曰。正朝廷以正百官。朝廷之不正有三焉。賢邪不辨也。請托公行也。貪汚成風也。二曰。興學校以明敎化。學校之不興有三焉。師道不立也。士習不正也。科擧累人也。三曰。嚴內治以齊家政。內治之不嚴有三焉。女謁盛行也。王子敎誨不預也。貨利崇殖也。四曰。祛民瘼以固邦本。民瘼之不祛有五焉。聚斂太甚也。族隣侵督也。徭役繁興也。貢賦不均也。防納害民也。五曰。修軍政以固邊圉。軍政之不修有四焉。軍律解弛也。防戍不均也。債帥侵漁也。操鍊無法也。六曰。審刑獄以伸冤枉。刑獄之不審有三焉。法令不一也。官吏枉法也。大獄蔓延也。七曰。任大臣以尊朝廷。大臣之不重有二焉。體貌不敬也。政出多門也。八曰。納諫諍以開言路。諫諍之不聞有三焉。諛佞得志也。士氣摧折也。公論不張也。九曰。明聖學以立治本。聖學之要有三焉。明道術也。體天德也。崇敬畏也。十曰。禁奢侈以崇節儉。奢侈之弊有三焉。土木成妖也。衣服僭亂也。飮食過豐也。

[編輯]

論金戣避嫌啓癸酉

[編輯]

臣賦性疏暗。前爲本職時。輒將金戣之事。發論於同僚。而只擧驗包一事而已。若其榻前云云之說。則實未之言也。及其辭避之際。妄意臣子有懷。不可不盡於君父。故不知獨啓之爲罪。而幷及愚臣平日之見。心雖無他。有違近例。其時同僚。以不言徑啓劾臣。亦其宜也。緣臣任職無狀。處事疏脫。下以見斥於同僚。上以見輕於君父。從前所無之事。日後可虞之機。實自臣始。使國家待言官之體貌。埽地於今日。微臣之罪。至此尤大。何敢靦然再冒。以辱名器乎。請亟命遞。以重諍臣之職。

論沈喜壽,愼彥慶啓。

[編輯]

近來國綱解弛。人懷自便。凡除授外任者。如有不愜於心。百計規避。積習至此。誠可寒心。忠淸道都事沈喜壽。初爲咸鏡道都事。別無身病。而過限見遞。旋爲本道。乃卽赴任。其厭遠就近之失著矣。副司直愼彥慶。前爲良才道察訪。赴任未久。厭其殘驛。託病呈辭。以圖罷免。其規避自便之罪大矣。請幷命罷職。

論李楊震啓

[編輯]

軍卒之役。其苦莫甚。完恤之政。不可不急。近來國綱解弛。人皆玩法。雖有下書革弊之事。廢閣不行。澤靡下究。極爲寒心。各浦領船革罷事。上年下書各道。而前慶尙左水使李楊震。不顧下書之意。旋卽復立使。如傷之政。歸於虛地。其不恤軍卒。不有命令之罪大矣。請命罷職。以懲其餘。

論許晉啓

[編輯]

臺諫被論見遞。則不得卽擬於顯職。此近來成規也。頃者憲府。被玉堂之論。一時左遷。而同副承旨許晉。以執義亦在被論之中。而反蒙超擢之命。濫廁喉舌重地。恬然若無過之人。非但政體顚倒。其自處亦甚苟且。請命遞差。

再啓

[編輯]

同副承旨許晉。爲人輕淺。素多物議。曾玷淸班。已有不稱之譏。超陞之命。遽出人望之外。況臺官被論見遞。不卽擬於顯職。已爲常規。論遞雖在於陞遷之後。物議已發於退待之前。則被人論斥。實與左遷同僚無異。而獨膺顯擢。偃然行公。恬不知恥。公論尤以爲卑賤。請勿留難。亟命遞差。

三啓

[編輯]

同副承旨許晉。素有物議。不合淸選。況同僚一時左遷。而已獨超陞。如有廉恥之心。則固當辭避之。不暇。而晏然行公。不知公議之嗤點。其自處之苟且甚矣。臣等之論啓。豈得已哉。請勿留難。亟命遞差。

四啓

[編輯]

臣等昨日論啓許晉之事。實出於公論之同然。非有私意於其間也。晉之爲人。素有物議。不合淸選。而超陞之命。遽出於引嫌退待之日。同僚皆左遷。而獨膺顯擢。偃然行公。恬不知恥。物情尤以爲卑賤。故臣等不得不論。而自上乃敎曰。曲爲之說。且以其人爲可合。臣等待罪言地。不能備論其失。致有未安之敎。其不職大矣。請命遞臣等之職。

論銓曹啓

[編輯]

爲官擇人。責在銓曹。進退用舍之際。所當博採公論。使人器相稱。乃其職也。近來注擬乖當。殊無難愼之意。除目一出。衆口譁然。物情深以爲未便。請吏曹堂上色郞廳。幷命推考。

論兵曹啓

[編輯]

近來兵政解弛。上番軍士。厭其久留之苦。代立而下歸者居多。兵曹下吏等。只徵米布。以充其慾。且與分軍色書員。通謀闕立之額。互相揜覆。非但禁衛虛疏。見存之卒。偏被其苦。不獨此也。入番軍士。不問其軍裝之有無。而無遺抄闕。悉皆徵贖。其無謂甚矣。爲官員者。所當痛革其弊。以解倒懸之苦。而恬不動念。一任奸吏所爲。其屍官之罪大矣。請兵曹堂上色郞廳。幷命推考治罪。

論兵曹啓

[編輯]

堂上之任。官尊秩高。非有茂材異能。則不可越階而注擬也。許多武弁。豈無一僉使可當之人。而兵曹必以資級未準。人物不合者。至於啓請而除授乎。近來私情太勝。公道埽地。徇私市恩之習。無異權奸之時。物情極爲寒心。請堂上色郞廳。幷命罷職。

論開城府詔使宴啓

[編輯]

開城府詔使宴罷後。下人爭攫之狀。頭目薄待之事。前諫臣非得之於道路。而敢爲論啓也。是日觀瞻至衆。其可駭可愕之狀。何可掩乎。詔使越江之後。凡沿途宴具卓面。例分給典樂舞童等。到開京則命給通事。通事輩分受之際。雜人等爭前攫取。塡咽不已。詔使色怒卽起入。到碧蹄宴罷後。卽招該官曰。此卓面。爾等當爲處置。自此不復如前分給。蓋怒開城而如此雲。此事人人皆目見耳聞。而遠接使特爲下人所遮掩。未及聞知耳。其薄待事。本府戶收雜物。充牣官庫。而該官駑劣。不能具辦。民生膏血。盡歸下吏。而只以惡草具饋之。頭目輩發怒。乃以遠道豐腆。近京蕭條爲言。其不欲受宴犒者。非但單衿一事而已。府官怠慢不職之罪如此。何可只推乎。請次知郞廳罷職。

[編輯]

左監司時狀壬辰

[編輯]

五月以後。臣四度狀啓。道路阻絶。一未回還。行在消息。無由得知。晉州初次啓本陪持人嚴玉年等。昨始來到。今又宣傳官李克新。來傳聖旨。臣祇受前後有旨書狀三道。始審平壤府又爲失守。大駕移幸義州。東宮回駐安峽之奇。五內震駭。罔知所爲。北望拊膺。求死無路。臣奉命南來。今已踰時。旣不能倡起勤王之師。又不能埽蕩道內之賊。坐視鑾輿播越。社稷丘墟。而苟活偸生。尙保至今。孤恩負國之罪。萬死難贖。而天誅不加。反委以方面之任。臣雖糜身粉骨。豈報鴻造之萬一哉。第審除授日月久矣。草本。已久。敎書印信。尙未來降。必是寇賊充斥。道路難通之所致。左道。六月旬後。興海,淸河,盈德,寧海,眞寶,靑松,安東,禮安,奉化,榮川,豐基,醴泉,龍宮十餘邑。尙未經賊。今則龍宮,醴泉,安東,禮安,奉化。已爲陷沒。賊又自江原道來。陷寧海府。其餘濱海之邑。寧有保存之理。眞寶,靑松,榮川,豐基四邑。則雖未聞賊入之奇。想無獨全之理。大槪三十餘城。無一寸乾淨地。臣雖渡江而東。更無著足處。加以民罹兵革。全廢農作。入山者。擧爲餓莩。在野者。盡被屠戮。雖或有丁壯之脫死者。軍糧軍器蕩盡。束手無策。且變生之後。左右道中分。號令不通。左道則無人倡率討賊。賊尤無忌憚。乃以土地爲己有。各稱邑宰。還家治田。爲久留之計雲。故臣通文於各邑。擇其士子之有識者。差召募官。武業之有才者。爲假將。靈山定虜衛辛邦柱,生員辛邦楫。昌寧忠順衛成天禧權知校書正字成安義,及第成天𥙿,保人曹悅。玄風幼學郭趲,業武辛義逸等。各聚軍六七百餘人。設伏擊賊。連次獻馘。本月初四日。曹悅,成天禧等。合兵千餘人。圍抱昌寧之賊。終日相戰。射殺騎白馬邑宰稱號之賊。越二日。賊焚柵遁去。新寧居奉事權應銖。臣未通文前。已爲起兵擊賊雲。故仍差義兵大將。應銖乃於前月二十七日。與河陽義兵將奉事申海。率四邑之兵。擊斬永川據城之賊。殲盡無餘。自此軍聲漸振。軍民盡有討賊之心。而所乏者。軍器軍糧。至爲憫慮。慶山,河陽,新寧,義興,軍威,義城。則賊皆出去。安東賊亦移屯任內豐山縣。兵使朴晉入據府城。欲進攻豐山之賊。兵力單弱。未能云云。玄風,靈山之賊。亦有可攻之勢雲故。臣令高靈,陜川,草溪義兵。擊玄風。令昌寧宜寧兵。攻靈山事。已爲約束。而倭船三十九隻。留泊草溪沙幕。隣近義兵。方聚合攻圍。時未擧事。右道則前佐郞金沔。領居昌義兵。守本縣境。以備金山,茂朱之賊。令假將前主簿孫承義,前守門將諸沫等。分守高靈。以拒星州之賊。前掌令鄭仁弘爲假守。巨濟縣令金俊民爲假將。守陜川郡。前郡守郭𧺝爲假守。前萬戶鄭彥忠爲假將。領幼學李大期,全致遠所起兵。共守草溪郡。以防茂溪及江上往來之賊。權知訓鍊奉事尹鐸。率權知成均館學諭朴思齊等所起兵。守宜寧鼎巖津及新蕃,一本。反。縣。幼學郭再祐,訓鍊奉事權鸞等。率其所募兵及前牧使吳澐等所聚軍。守靈山上下江灘以遏靈山,昌寧,玄風及江上往來之賊。晉州判官金時敏等。督率官軍及前郡守金大鳴等所募兵。以禦固城鎭海之賊。咸安郡守柳崇仁,漆原縣監李邦佐,泗川縣監鄭得悅,昆陽郡守李光岳等。各還守其陷城多有戰守之功咸昌,尙州,開寧,金山,知禮,善山,金海,昌原,鎭海,固城。外賊不敢侵犯。今月初二日。金沔率前府使徐禮元等。火攻知禮縣。燒殺據倉之賊。餘賊遁還金山。金沔時方更備火具。與金山義兵召募官成均博士呂大老,假將權應星等。夾攻同郡賊計料。初七日。昌原府使張義國與咸安郡守漆原縣監等。進圍本府之倭。斬十餘級。餘賊敗走金海。軍糧尙有餘儲。義國入據其城。鎭海,固城之賊。多失船隻。故便爲窮寇。以死自守。晉州,咸安兵。屢攻不利。至爲可慮。水使元均棄鎭之後。只有船四隻。請全羅左右水草本。舟。師。三次水戰。幷皆大捷。斬賊累百級。破船百餘隻。燒溺以死者無數。賊大懼。裝船數百艘。聲言指向湖南。而終不敢動。渡海者。必登山瞭望。西海無船。然後乃發。變生之後。戰功無出於兩道水使之右。今又聞湖南船師大至。諸道搜討雲。而時未聞攻戰之奇。六月中。全羅監司稱號之賊。自昌原直到咸安。欲濟宜寧之鼎巖津。爲郭再祐所遏。卽往金山。欲寇居昌。爲金沔所禦。由知禮向茂朱縣。與忠淸道賊合。入錦山連陷茂朱,龍潭,鎭安諸邑。全州之危。在於朝夕。賊幸不利而退。其餘賊潛還本道。金沔伏兵於知禮境。不意尾擊。賊乃敗走。自是湖南之賊。不敢復來。多入於沃川境。餘賊時留錦山,茂朱。而湖南之人。不敢驅逐。故賊聲言欲合諸處倭。再爲入寇雲。兩南人心。以不能勤王討賊。歸咎巡察使。此道則郭再祐乃敢移檄於道主。僅能鎭定。湖南則光州牧使權慄等。數罪通文於道內。巡察使不能行公。討賊之事。付諸相忘之域。若於此時。賊乃再犯。則萬無可禦之勢。左道陷沒。如前所陳。臣雖越去。事無所爲。在此則猶可撐拄一分。而成命已下。臣義不敢遲留。卽移通文於竄伏守令等處。使潛師迎候。竢其報至。仗劍渡江。死生以之。伏聞天兵將至。恢復有期。臣若須臾無死。及見回鑾平蕩之日。雖乏軍興之罪。萬萬滅死無悔。

倡義人等開錄狀

[編輯]

倡起義兵各人等。亂定後開錄啓聞爲當。而臣蒙恩移拜左道監司。上項人等。不爲啓聞。則在渠輩爲國討賊之意。雖無加損。於國家褒功顯忠之典。似爲欠闕。故倡起人及從事服勞人員。幷開坐於後。以備朝廷參商奬勵。謹具啓聞。

右監司時狀

[編輯]

臣去八月十一日。左監司除授有旨祇受。道路阻梗。不得赴任。九月初四日。由草溪寅夜渡江。潛行玄風,昌寧,密陽,淸道等境。以達於河陽。初六日。到新寧。見本道馳報。乃右道監司相換之奇。卽馳通於本道。令起兵來迎。往復之際。留連六七日。而新寧,義興等官。一皆蕩敗。無留駐處。且去安東父母墳。纔二日程。賊變之時。不能守護。神主埋置墓所。情理痛迫。暫到墳山省視。留一日卽回程。十四日。到大丘桐華寺。則左兵使朴晉。以面議討賊事先到矣。本道迎候軍尙未到。不得已議於兵使。率左道精兵百餘人。十六日。乘夜發行。由大丘,星州,任縣,八莒,河濱等地。夜行百餘里。一行無事渡江。十七日朝。到高靈。同日曉頭。大丘賊自東而來。星州賊自西而往。會於河濱。臣行若少緩數刻。則逢賊丁寧。極爲寒心。十九日。會舊使金睟於居昌縣。交承印信兵符矣。臣所經歷玄風,昌寧,淸道,密陽,慶山,義興,義城,安東,大丘等邑。處處蓬蒿滿目。巷絶人煙。野無禾稼。賊雖退去。孑遺之民。萬無生理。未見各邑。大槪一樣。民事極爲哀痛切迫。關東之賊。七月中到寧海。還入三陟。八月中。賊自寧越踰入榮川浮石寺等處。爲我軍所逐。還遁後。時無聲息。但北道之賊。還聚通川郡。時未知指向。若由海濱出來。則東海郡邑。必罹兵火。極爲痛慮。左道則仁同,大丘,淸道,密陽,梁山,東萊等處。時方屯據。自上下來者。皆由鳥嶺。千百爲羣。晝夜不絶。彌滿於大丘,河陽,慶山等地。焚蕩殺戮。比前尤慘。將士莫敢誰何。縮手傍觀。自權應銖殲滅永川賊後。軍聲大振。士卒咸奮。至八月二十日。大丘府使尹睍。輕犯大敵。死者七百餘人。二十一日。兵使敗軍鷄林。死者六百餘人。自是人心沮喪。見賊輒退。加以士卒飢餓。潰散之變。在於朝夕。猶幸賊有歸計。慶州之倭。焚官舍倉庫。盡數出去之際。倉庫則急草本。及。救免火。留庫之穀米可萬餘石。皮雜穀亦有數萬斛。任內慈仁倉穀。幾至萬餘石。此可爲軍糧。而慈仁穀則府尹恐難終保。盡給還上。極爲無謂。府倉則時方知數封置。而大丘之賊。自尹睍敗戰之後。鴟張益甚。日搜公山等處。河陽,慶山守令所寓之寺。皆見焚蕩。若自此直往慶州。則留存之穀。恐難全保。臣見權應銖。驍勇有知慮。武弁中難得之人也。若令此人。獨當一面。任其所爲。則必成大功。而頗爲兵使所掣肘。不能行志。識者深以爲歎。兵使年少有才。善撫士卒。道內各官。咸置助戰將。軍勢稍張。但獨專一道兵權。義士奮起者。必加沮抑。盡奪其軍。上道儒生四百餘人。推前翰林金垓爲將。討賊之意甚銳。而手下無兵。慷慨扼腕。臣見朴晉。力言其沮抑奪軍之非。未知其能改否也。永川進士鄭世雅等六十餘人。五月中。首先結約。倡起鄕兵。與權應銖。七月二十六日。共殲永川之賊。八月初七日。又擊賊於慶州慈仁縣。同月二十一日。赴慶州討賊。或勸其勿入。而奮然不聽。先登深入。及敗。生員崔仁濟,鄭宜藩。校生金演,李得麟,李好仁,李榮根,李順福,李之馣,柳復興,田億疇。奉事李得龍,參奉韓得義,田興霽。品官孫應睍,李日將,柳元傑,李廷芬,等十七人。同日被害。又禮安居及第柳宗介,安東幼學尹欽信。與生員任屹。團結鄕兵。當關東賊踰入之時。提孤軍禦賊於安東任縣才山小川之境。柳宗介,尹欽信兄弟。臨陣力戰而死。任屹再爲聚兵。爲討賊計。而爲兵使所制。軍無可振之勢。投書於臣請濟師。而臣適換任。未及施行。戰士儒生等。忠烈可嘉。無愧古人。故列名啓聞。此等事。自有本道監司。臣不當輒啓。而臣亦自左道遞還。不敢不達。右道之賊。則星州,善山,金山,開寧,尙州,咸昌,聞慶,金海等處。時方屯聚。義兵大將鄭仁弘。率陜川,高靈,三嘉,星州兵。今月十五日。誘引星州賊。戰於城外。賊爲三嘉兵所敗。奔還入城。金沔率居昌,安陰,咸陽,知禮,金山兵。與晉州牧使金時敏。進攻金山開寧之賊。而兩賊迭相脣齒。故時未得下手。時方駐師於高靈之境。以爲進取之計矣。近觀賊勢。或有入歸之計。茂溪,玄風,昌寧,靈山之賊已遁。鄭仁弘又領兵攔截星州安彥驛。右道賊路已絶。下來之賊。皆由善山,仁同,大丘,淸道,密陽。以達於海。左道受害。以此尤極云云。

請力戰有功人褒賞狀

[編輯]

變生後。力戰有功人等。亂定之後。自有朝廷處置。固非藩臣所當先請。而將士終年荷戈。出萬死苦戰。蟣蝨生刀䪅。霜雪蒙頭面。衣不蔽體。食不充腹。暴露凍餒之狀。不可形言。雖無臨陣殺賊之功。其勞亦多。況獻馘有功之士哉。當初捕倭賞格內。斬一級登科。二級六品云云。士卒皆有感奮興起之心。及聞改定事目之奇。率多落莫。然其後戰陣有功者。多蒙顯賞。免役免賤之令。或及於行伍。自是戰士皆歡呼感激。樂於赴戰。但朝廷論功行賞。必待邊臣上功而爲之。故或不能一一皆當其功。此固理勢必然者也。臣歷考戰陣有功之士。或功多而見遺。或功少而先錄。將士頗爲解體。聚首竊言。當此大亂之日。士不樂戰。則雖有良將。亦無如何。國家存亡。亦係於此。其斬一級以上及屢次力戰之士。各其名下開錄啓聞。朝廷參酌行賞。俾無留時之弊。臣竊觀道內事勢。已無可爲。外而凶賊鴟張日益。內而兵糧蕩盡無餘。加以民力已竭。軍情已離。不於此時。收拾人心。則臣雖萬死。不知所以爲計。謹具啓聞。

拾遺

[編輯]

移拜左監司時。論右道機宜狀。

[編輯]

臣旣爲左道監司。右道事。今不宜勾當。而自初管攝義兵。若委以常規。目擊可虞之機。而不爲啓達。實非人臣之義。故冒陳一一條款。不避越俎之嫌。當初金沔。起兵於高靈,居昌。鄭仁弘。起兵於陜川。軍聲頗振。形勢亦張。今者金沔。蒙恩拜陜川郡守。仁弘拜濟用正。三邑之軍。各失其帥。莫不解體。無意討賊。誠非細慮。姑待事定間。各率其軍。仍前擊賊。而事定後赴任。似合機宜。前郡守郭𧺝。今爲草溪假守。善於治官。軍民愛戴。咸願爲眞。新郡守鄭訥。不知所在。郭𧺝仍守本郡。亦爲便宜。宜寧縣監吳應昌。棄官遁走後。倭寇焚蕩。萬無保全之勢。郭再祐,權鸞等。首先起兵。前牧使吳澐。又爲召募官。開諭一縣。聚集二千餘人。除出老弱。以給其保。打造軍器。以備戰用。一縣爲一道保障。賊不敢窺覦江西。數人之功。實道內之所共知。新縣監金忠敏。自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爲本邑築城監董官。處事失宜。毒痡生靈。民視之如豺虎毒藥。忽聞來爲縣監。皆懷潰散之心。如此則非但爲宜寧一縣之害。實係一道利害。當此危難之日。順民心爲急。且係義兵之事。故敢此越職言事。惶恐待罪。

馳啓道內假差人狀

[編輯]

云云。祇受都承旨書狀內。守令邊將。或陣亡或逃遁等處。當此軍務方急之時。若待啓聞差遣。則事必虛疏。道內見存可堪人。隨闕假差。使之察任後。一一啓聞事有旨。三嘉典籍朴思齊。倡起義兵。居昌訓鍊奉事卞渾。力戰卻賊。晉州主簿姜德龍。技長猿臂。可用於戰。金山成均博士呂大老。起兵郡地。屢次獻馘。晉州訓鍊奉事鄭起龍。驍勇絶倫。屢立戰功。職次雖不相當。討賊爲急。故假差朴思齊宜寧縣監。姜德龍咸昌縣監。卞渾聞慶縣監。呂大老知禮縣監。鄭起龍尙州判官。星州。自亂初。兇賊雄據。仍成賊窟。居民蕩盡。生活無路。討賊濟民之事。固非人人所可能故。義兵大將濟用監正鄭仁弘假差牧使。沙斤道察訪金宗武。陣亡之後。驛卒流散殆盡。將士所騎馬匹。無人撿擧。驛遞幾至中絶故。咸安召募官李瀞。假察訪差定。使之察任事。謹具啓聞。

請留義兵大將金沔狀

[編輯]

本道義兵大將金沔。竭力討賊。屢次取勝。殺賊甚多。賊頗挫氣。藏伏不出。一道之人。方倚以爲重。庶幾共成掎角之勢。而今者湖南之人。回自日邊曰。朝議欲招此義將勤王云云。此將聞奇。不遑啓處。卽欲上去矣。本道陷沒之餘。僅存者五六殘邑。凶賊四面充斥。必欲殄滅乃已。當此之時。湖兵雖留此策應。亦恐未易。一朝捲甲而退。則賊洞知無援。長驅豕突之患。決在朝夕。此道旣沒。則湖南次第被兵。湖南不支。則國家恢復根柢。恐無餘地。思之至此。心肝欲裂。罔知所措。伏願朝廷十分參商。許留此將於本道。以固保障焉。

公移

[編輯]

各官義兵將差定帖壬辰

[編輯]

招諭使爲知委事。今送通文及各官義兵將差帖成送。勿爲遲滯。星火傳送。使之登時奮義。起兵擊賊。萬一置之尋常。趁不傳送。不但當職區區之意。歸於虛地。無人討賊。則倭奴益無忌憚。一道終爲豺虺之窟。將置國事於何地。更須疾速傳通。毋留一刻事。

諭大丘義兵假將崔誡帖按此亦遍諭被陷諸邑。而隨邑異號。

[編輯]

招諭使爲曉諭事。側聞本府頑民。或赴一本。附。倭奴。嚮導作賊雲。極爲痛惡。各面有司。善惡籍成置。赴義討賊人等。則錄於善籍。竄伏不出人等。錄於惡籍。赴賊嚮導者。一一別錄。力可勦捕。則不稟行刑。一件上道。一件留置鄕中。以憑後日賞罰。而竄伏不出人。事定後極刑。次家口推刷。田民財物籍沒。牛馬戰士饋餉。亦務爲鎭定。毋使騷擾者。

各人等。召募有司差定。同心合力。招集散卒。以圖大功。萬一怯懦畏死。竄伏不出。鄕中嚴加督罰。俾盡其任。自中雖有小憾。務相和協。共濟急亂事。

拾遺

[編輯]

榜諭各邑文

[編輯]

招諭使爲傳令事。倭賊充滿一國。橫行自恣。無所忌憚者。以其人民竄伏。邑里空虛。無人捍禦故也。其中陷沒各邑。則民無依賴之地。避亂流離。勢所難免。內地保存之邑。則堅守險要。初無朝夕之急。而大小人民。無意禦敵。賊無形影之前。先入山林。致令守令無民。將帥無軍。雖有良將。束手無策。極爲痛憤。閭巷小民。亦畏官令。多有應募出現者。而最只品官及武士儒生等。無意下山。州縣陷沒。國家顚覆。有若秦越。恬不動念。雖曰我人。無異叛民。尤極痛心。玆以出榜曉諭。守令等另加知委。卽令還家。而不從官令之人。別爲成冊上使。其中尤甚者。軍官發遣捉來。依軍令處斬。懲一勵百。

前以義理曉諭。而尙不聽從。故今以威刑而督之。實出衰世之意。奉使者雖無狀。無以感動人意。我民獨無秉彝之天乎。更試思之。

傳令列邑將領等

[編輯]

招諭使爲上使事。各邑軍卒等。或伏兵或赴戰時。逃潰成風。雖有良將。束手無策。一道陷沒。實由於此。逃卒等自以謂一時數多逃亡。則難於一一行法。尤爲痛憤。今後則統將,都訓導,領將。幷成冊上使。而十名內有逃亡者。斬統將。統將中有逃亡者。斬都訓導。一軍盡逃。斬領將。而搶軍等。則各有戶首及主戶。各其名下。懸錄主戶,戶首之名。逃亡後不卽捉付者。與之同罪。一番逃亡人。籍沒財産。以給戰士。再次逃亡人。這這斬首事。另加申勅各官。一依約束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