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洲先生全集/卷十
論田制六條
[編輯]貢物
[編輯]貢物。卽禹貢所謂厥貢。漆,絲,羽,毛,齒,革之類。必以厥土之產。貢獻於上者也。我國之初。亦必以土產。分定各邑。而厥後。未知加定於何時。皆云燕山時加定。故淆亂莫甚。在平時。其弊已不可救。及至壬辰兵亂之後。八路蕩然。流亡未歸。戶口田結。未復其舊。當時草草分定。不問物產有無。田結多寡。而只以郡邑職秩高下。而爲輕重。諸道及大小邑不均之弊。無足怪也。私主人之弊。未知始於何時。必是當初非其土產。故未免輸價於防納之人。而因稱爲私主人。或因各邑不能趁卽上送。諸司引納於有處。因以名之。或因守令私於所知之人。使之備納物種。而優給其價。因成此弊耶。是未可知也。所定之物。若非土產。則給價防納。勢所然矣。至於海邑之魚物。山郡之雉獐。皆其本土至賤之產。而亦未免給百倍之價。而防納於私主人。痼弊流傳。其來已久。私主人輩。以爲自己相傳之業。分給其子孫而世守之。至有給價。相爲買賣。此輩旣享其厚利。故擧皆豪富。高樓傑閣。圍棊博奕。日以酒肉爲事。預給一分之價。備其物種。屈指計日曰。某邑貢物。某月當來。及期則其邑下吏。果陸載水運。輸給米布。則猶且固靳萬端。受價快足。然後呈陳省於本司。而旣與本司下吏。深相締結。故物雖薄劣。無弊入納。而各司官員。惟仰下吏之頤指。元無可否。其中或有剛明不撓者。及有風力監察。退黜不捧。則此輩素相交通於名士大夫之家。鼓唱毀言。彈駁隨之。故擧皆循例默默而已。此是近來貢物之弊也。間有識者。欲爲變通之論。則此輩權力。足爲抗拒朝廷之論。故流俗宰相。不察是非。而惑於浮言。遂倡鎭靜循俗之論。從而沮止。且浮言徹於掖庭。而自上難於變法。未嘗允許。此弊終無可祛。而民力無時可紓矣。曺南冥所謂我國。以胥吏亡國者。誠非虛語也。嗚呼。堂堂國家二百年相承。而反爲胥吏所亡。則豈非志士之所以扼腕而痛心者乎。或曰。此弊流來已久。一朝變革。則此輩亦何以資生乎。是大不然。此輩雖多。不過一縣之民。能忍一國之民怨。而不忍一縣之民怨。寧有是理。蝮蛇螫手。壯士斷腕。則大小輕重之別。判然可見。而斷不可爲一縣之民而亡一國也。況京城之民。非必盡爲防納。而亦有資生者乎。我國雖以卿相之尊。若或罷散。則不免家食。而有艱窘之患。如其身死。則妻子無所託而飢寒者多矣。此輩有何功德。而世享其利。遊手遊食。永爲己業。而傳之無窮乎。若不革此弊。則雖使皐,夔,稷,契。比肩於朝廷。龔,黃,召,杜。接踵於州郡。仁政不可行。而實惠不究於民矣。欲爲變通者。其說亦多。而皆以八道大同爲最便。實未知果能行之而無弊耶。雖曰最便。而自上難於大變革。遲留不許。則亦末如之何也。惟當坐而待亡。而終無可爲之理耶。竊嘗思之。不必大爲更張。以致上下之疑惑。只當因其舊法。略變節目而爲之。則戶判一人。足以優爲。自上未必以爲難行。而私主人輩。亦不敢怨望。胥動浮言以沮之也。何者。各邑貢物。雖給價防納。而陳省公文。則皆以本色書送。此乃國初必以本色上納之意。猶存而不廢也。自戶曹爲先行會於八方。所定貢物中。某物是本土所產。某物是非土產。而防納所產之中。亦有多寡之不同。又以上中下分等懸錄。且物產。或有今舊不同之處。有舊則賤產。而今則稀貴者。舊則不產。而今則多產者。亦皆詳細成冊。上送之後。分郡縣田結多寡。必以厥土之產。定於其邑。如非土產。則移定於所產之地。移易之際。私主人輩。如有見失其所主之邑而以爲不便者。更使其人。又主其所移之邑。則亦必無怨言矣。旣已分定之後。嚴勑各邑。必以本色上納。而以附近四五邑。循環竝定。作差使員。每年上納時。各邑守令。精備本色。親往差使員處。一同收納。差使員親領上京。入納時。亦爲同參於請臺之坐。如有物品不好者。則或請推請罷差使員。而所納之物。則勿爲退送。如是則物品無不精。而無下輩點退騰價之弊矣。物品之中。若一時收捧。則或有久而弊壞者。此則計其所用之數。分定月令。隨時上送可也。捧納時監察分臺。所以重其事也。國初監察。必極擇其人。如史官初出六品者。必拜監察。故請臺之際。下輩不得操縱。今則不然。多以闒茸南武充差。請臺之日。一任下輩之所爲。不敢有所呵禁。今若復古。極擇監察則善矣。此亦未可必也。方春貢物上來時。勿論臺諫侍從。極擇名官十數員。別立名號。使之輪回參坐。則庶可彈壓矣。旣以本色上納。而私主人役價則依前。自本官持來畢納之後。卽於坐上。招致私主人。一一分給。俾無濫捧之弊可也。上納時。又有戶曹主人人情作紙。此未知何名。如不可廢。則人情從略定給。而所謂作紙。則必是官員之所捧。其果補用於國乎。抑亦其所私用乎。雖補用於國。利少而害多。則減之可也。況是私用。則是亦不可以己乎。其中。又有不可不變通者。諸各司。旣知此輩享其厚利。凡司中使喚雜役。莫不責辦。非徒私事。亦有公事如褒貶時設饌。各司皆然。而至有禮葬軍,藏氷軍,擔持軍,轎軍,馬草驅債。餞送時酒饌。監察月令各陵差祭時。刷馬人夫炬燭及其他細瑣之事。難以毛擧。而皆責出於私主人。故私主人輩。亦不勝其苦。其所謂役價。必指此等事而言也。非但本司之役。亦有戶曹之役如設場時。試官供饋。雖定應辦官。而計減物件甚少。故爲應辦官者。督責於貢物主人。罔有記極。此乃苦役之尤甚者也。設場。國家之盛擧。而試官。乃寄食於貢物主人。豈不寒心哉。此則必須復設禮賓而可罷者也。諸般苦役如此。故私主人輩。必欲得百倍之價。刀騰操縱。無所不至。或納賂潛圖。或受簡請囑。或臨急阻搪。雖甚凶年。必捧豐年之價者。渠亦有執言之地故也。此無他。諸各司及戶曹。蓋誨之益其盜也。如欲變通貢物之弊。必須先減私主人之雜役。若奪其防納之利。而苦役猶夫前日。則私主人。亦吾民也。其何以保存乎。自戶曹嚴立事目於各司。凡干雜役。一切勿侵。然後方可以禁其奸矣。若自本司絶無役使。則其所謂役價雖減給。渠亦無辭。況依前計給者乎。行之累年。漸次蠲除。使無痕跡。則渠不敢出怨言。而亦可終至於永無私主人之號矣。其中。又別有可議者。各司之中。亦有殘盛焉。如司僕,掌樂院米麪各倉諸司。則雖不役使私主人可也。至如殘弊各司。則或有專仗此輩。以成模樣者。此亦不可不念。更須給其料布。定其書員廳直。使有官員體面。然後禁其役使可矣。八道各色貢物。皆可以本色上納。而獨其人則不然。自遠道運致柴木極難。故自前以價布上納。而爲民間一大徭役。今當變通。分定於畿內江邊各邑。而減其他役。推移換定於遠道。分春秋兩等。船運柴木。下於京江。以牛車。輸入於工曹。計進排上司所用之數。每朔。上司下吏來受於工曹。運置於本司而用之。大內所用之木。則內官或司鑰一人。亦於月朔來到工曹。與本曹官員。一同開坐。計數出木。偕本曹郞廳。領納於闕內而用之。則可防下輩中間操縱作弊之事矣。夫如是則八道無其人木上納之事。蠲一大役。而畿邑。亦以其至賤之柴木。換易實役於他道。豈非兩便乎。獨私主人必怨其失利。此亦依前給其役價可也。若然則不必八道大同。而貢物防納之弊。豈不可以變通乎。必以土產上納。則雖不費價。亦可備得。而品物精好。必愈於防納之時。民之應役。反輕於八道大同之數也。自前陳省。皆書本色。則今以本色上納。非變法也。乃舊法也。遵行舊法。有何稟旨更定之事乎。自上所難者。乃變法也。若行舊法。則雖或上達。亦無不允之理矣。其中物產有無移定。及四五邑竝定差員。別擇名官。上納時同參之事。似是新規。然旣以本色。書於陳省。則必以土產。推移分定。乃是祖宗立法之本意。善爲上達。必無不從。竝定差員。則卽今小小之役。亦令差員領來。此亦有何不可。別擇名官者。必欲痛革此弊。而彈壓下吏之奸濫。若使同參。則有益於國。如曰非便。則不行亦可也。貢物變通之策。止於此矣。而戶曹亦有巨弊。不可不知也。沿海貢物作米。想必於當初。因經用浩煩。一年所入。不能支出。故戶曹抄出若干條。依詳定木匹之數。而作米上納。減給私主人。而以其所餘。補用經費。此雖出於一時不得已之計。戶曹實自開防納之路。其何以禁小民之防納。而所定一匹之價。凶年亦不下八斗。旣曰上納。則米品頗好。斗數又高。且有船馬價。人情作紙。戶曹雖定八斗。而凶年一匹之價。幾於白米十數斗。沿海之邑。不勝其苦。怨言盈路。臺論又起。頃日。一人爲戶判。欲施大惠於民。自以爲功。特爲蠲罷。行會於列邑曰。定米太多。民甚苦之雲。今後則不以米。而以木上納。則當自本曹計給私主人云。而木品旣好。且有人情等物。其弊與作米時無異。而豐年木貴。則反有甚焉。故各邑皆以前定作米上納。雖有蠲罷之名。而別無蠲罷之實矣。旣曰蠲罷雲爾。則未知此米全給私主人耶。抑亦如前減給。而取用其贏乎。若減給取贏。則雖曰煩細。而猶有補用之小益。若全給私主人。則又何必上納於戶曹乎。此人自謂解事。人亦許其幹能。而所爲若此之無據。是未可知也。量田之後。稅入稍增。一年所捧。足以供一年之用。則此等弊政革罷可也。如欲革罷。則只當行會於列邑。使之如前混入於貢物大同之中。納於諸各司可也。戶曹何必干預於其間。而使各邑莫適所從乎。
田稅
[編輯]變通貢物之弊。民力旣寬。然後稅法方可更議。若不變貢物之弊。只念經費之不足。先爲加賦。則民膏旣浚。難以更加。如負重之人。筋力已盡。雖加銖兩。必有顚仆之患。故欲更稅法。必先舒貢物之弊可也。若稅法之變通。非如貢物之弊膠固而難解也。只當因其成法。斟酌行之而已。我國之法。田有六等。稅有九等。田之六等。一定不變。如織之經也。稅之九等。逐年低昂。如織之緯也。地之肥瘠。非隨歲而移易。故一定不變。而穀之豐凶。則每年不同。雖肥土。而或有失稔之時。雖瘠土。而或有逢年之時。故以九等之法。隨其高下。而每年輕重焉。我國之初。亦必用此法。而至於今日。則稅法。亦有一定不變。而勿論豐凶。皆用下下。甚可怪也。禹貢。兗賦最薄。故曰貞。人君雖以薄賦爲正。而亦非不問地之肥瘠。歲之豐凶。而每以第九等下下。爲一定之式也。至如山田瘠薄之處。則宜乎以下下收稅。或有肥饒之地。加以人功之修。如慶尙下道。湖南濱海之處。或有種一斗。收十石之地。收五六石,七八石之田。則比比有之。而亦皆以下下收稅。間有高等。而不及十分之一二。故雖遇大豐年。而稅入無所增。若一遇凶年。給其陳災。則稅入頓減。國儲之不豐。經費之不足。皆由於此也。自古聖賢論稅法者多矣。皆以什一。爲天下之正。所謂什一者。乃十分而取其一也。今以我國之田言之。一等最高之處一結之田。可播種廿五斗或三十斗。而逢年則種一斗。可收二石之穀。合而計之。則種廿五斗。收五十石。種三十斗。收六十石。如慶尙下道。種一斗。收五六石七八石之地。則其數又豈止倍蓰而已哉。然一結下下之稅。僅止於米四斗。比之什一之法。不及百分之一。雖貊之收稅。未必若此之輕也。非謂每田如此。每年如此。田等漸降。則土地漸廣。而一結之田。可播種數石。雖不逢年。所種旣多。則所收亦不少。而若如乙丑之歲。則雖下等之田。種一斗。皆可收二石之穀。而乙丑之稅。不加於他年。此吾所未曉者也。古之稅法。豐年則有所增加。或至數倍。故雖遇凶年。給陳減稅。以彼有餘。繼此不足。而國用有裕。民力可舒矣。今則不然。豐年旣無所增。僅可以供一年之用。故如遇凶年。則有司悶經費之不足。固靳給陳。切切計較。陳災若居十分之二三。則竝不給陳災。而荒廢之田。亦令收稅。災傷踏驗之意。果安在哉。九等之法。今亦間或用之。而有若膠柱鼓瑟。尤可笑也。以一邑而言。田千結則上等絶無。間有中之上中下。下之上中。而多不過百餘結。小者未滿百結。一番勒定之後。永不撓改。有如土品等數之一定而不變者然。豐年亦然。凶年亦然。敬差官踏驗時。亦未嘗問及於此而有所低昂。故雖厥數不多。而逢凶則乃爲其邑之痼弊矣。地部旣不明九等之制。故各邑。亦不留意於是。不擇禾稼之豐嗇。爲之等第。而收稅之時。混同加捧。名之曰大同中。薄田殘苗。災傷居半。而亦有加捧之稅。豈非無據之甚者乎。今欲適宜收稅。只當申明九等之法而已。如慶尙,全羅道土地肥饒之處。豐年則皆用上等。中豐則用中等。他餘道。亦觀地之肥瘠。歲之豐凶。遞爲升降。若逢大凶。則皆用下等。給陳給災。無所吝惜。若倉儲有裕。則或半減全減。固無不可矣。夫稅法下下第九等。一結出米四斗。自此以上。每升一等。則各加二斗。至於第一等。二十斗而止。若自下下而升下上。則厥數倍之。自此以上。遞加一等而升之。則亦皆倍之。以今下下之稅。而升之下上。則稅入已倍於前。升之中中。則加二倍矣。以下下收稅之時。若無陳災。則能支一年之用。況加一二倍。則豈無餘儲。足以備凶年之用乎。民知其如此。則豐年多取。必無怨苦之言。凶年減稅。方知寬恤之恩。豈非上下相資。而國與民兩便乎。夫小民無遠慮。若遇豐年。收穀稍多。則未必愛惜節用。爲後日禦窮之資。糜費酒食。多用於不必用之處。而只爲一年之計。惟當依法收稅。多取於有餘之日。施惠於不足之時。此乃參酌天時。平均民食。俾無極賤至貴之意也。果用此法。則敬差官踏驗時。嚴立事目。如有豐盛之田。入於下等。衰惡之田。入於高等者。限其卜數。罷其守令。罪其書員。則列邑必不敢如前置之尋常。而混用大同之中也。且直上納各邑。則又有船價及戶曹主人兩倉主人人情役價,馬價色目甚多。故稅米之外。一結所出幾至一斗有餘。間有不治守令。則或至數斗。此弊。亦必如貢物主人之類。若罷直上納之規。則此等加出之米。自然減去。如其不然。更須明査其實。可改者。革罷可也。稅米之品。亦分上中。上米則精鑿。中米則令可食而已。或分半以捧。或三分之一二。以備他日區別之用可也。稅入旣增。然後量其元數。百官俸祿。亦須優給。使有代耕之資。兵水使及邊將。亦爲劃給。以絶放軍收布之弊。使軍兵得以保存。而專意於戎事。守令官廳所捧之數。處處不同。多有不均之弊。亦當定式劃給。而此則自前皆出於民結。只是名目不同而已。元非加出之米也。所謂上中米。此等劃給時。量宜分送便當。詳在後錄本條之下。
漕運
[編輯]漕運。乃國家莫重之事。而我國則不曾留意於是。自國初。設水運,海運判官。蓋有其意。必不如今時之有弊而無益也。水運之弊。不可得以詳也。海運之弊。可言其槩。當春捧稅時。海運判官下來於諸道。道內定一二處。爲捧稅之倉。使各邑。輸納於其處。聚集漕船。作宗上送。而與倉所相近邑。則輸運不難。遠者或二三日。或四五日程。則不但輸運之難。村野愚民。納於他邑之倉。中間閪失耗費者極多。試以一邑而言。瑞山之去牙山。纔二三日程。而民之出米。例倍元數。若公州之界。遠者或四五日程。而亦納於牙山。則其弊尤如何哉。以此。一經運稅之役。則所載農牛。不能任重致遠。病棄中路。歇價放賣者滔滔。而牛商輻輳於倉所矣。壬辰亂後。有一守令。悶其如此。創開直上納之規。自本邑爲陳省。賃船上送。民無倍出之米。擧皆欣悅。各邑效之。沿海一帶。皆爲直納。不隷於海運判官。惟是去海稍遠之邑。因前不廢。而直納之事。漸久弊生。納倉時。人情作紙。倉主人役價。船馬價等米。漸至加重。且所賃之船。多是諸宮家。或有勢力之人。折簡請囑。或守令私於所知之人。雖有土地之船。不許賃載。京江奸猾之人。或無根着。海邊居人以舟爲家者。因緣圖載。則於本官之事。有何顧藉。非徒納倉時和水用奸之弊。日漸滋蔓。或故爲致敗。沒數偸食。而再徵於本官。或分給升合拯米於水邊各官。而徵其米。水邊之民。自己田稅。猶且難備。又徵他邑之稅。無歲無之。其何以保存乎。以此或漂風依岸。米穀宛然在船。無一人渰死者。而船人以洋中致敗納供。則水邊之邑。亦苦其拯米之分徵。依其所告。報於上。使得免再徵之患。而國用則漸縮矣。此乃近來漕運之弊也。欲救此弊。亦當因存舊法。略加變通而已。若使海運判官。巡行列邑而捧之。則無遠邑轉輸之勞。而但一人之力。不能周按諸道。減去判官之號。臨時極擇名官。稱以督運御史。下送於諸道。隨處隨捧。大邑則於其境內曾所捧稅之處。小邑則或兩邑居中之處。御史與本邑守令。一同收捧。載於漕船。境內無泊船之處。則擇其附近處。隨便收捧。而直納之規。竝爲革罷。則轉輸不難。民旣無倍出之米。又無船馬價人情作紙等米。則民役必輕矣。且漕軍之弊。亦不可不念。漕船改造改槊及船上諸般什物。皆責辦於漕軍。外方民役之最苦者。莫如漕軍。故自前雖給復田結。而猶不能保存。流亡太半矣。旣革判官之後。則漕軍漕船。竝無屬處。此則移屬於水使。常時則使之轉漕。有急則用於戰船。實合事宜。而漕船。又何忍令此輩自造乎。舟師各邑戰兵船。六年例爲新造。本船則許令放賣。而所捧之價。極其零星。若使之續續移用於漕運。則雖不合戰用。而改槊修葺。亦可支五六年之漕運矣。改槊時。則水使自有營下船匠。略加工力。足以優爲。若軫其所費。則劃給若干米布。亦無不可。以此定爲恆式。則可除窮殘漕卒自備造船之役。而船常有餘矣。漕軍之役旣歇。則雖不給復。亦可支保矣。且漕軍運米納倉時。本倉下吏侵責萬端。一經乘船之役。則莫不傾家破產。此亦可矜。御史巡行列邑。收捧之後。急速上京。納倉之日。亦爲同參。則不但下輩侵責之弊或可小戢。稅米。亦無中間耗失之患矣。且山郡以木收稅。亦是舊例。稅米旣多。足以支用。則稍遠水路者。亦令限四五日程。以木收稅。而分定上中木。上木則納於京中。中木則爲雜色之用。似乎便當矣。
百官祿
[編輯]稅入旣增。則百官俸祿。亦當量宜加給。何者。古之聖王。所以待臣下者甚厚。故忠信重祿。列於九經之序。祿足代耕。見於鄒孟之書。非苟務厚其家榮其身而已。蓋將勵其廉恥。而責之以行道也。國初俸祿。亦甚豐足。頒以全石。且有祿布,田米,小麥等物。入直者。又使官供。雖五六品微官。仰事俯育。足以資生。故其有除拜守令者。皆不願之官。而有棄官準期之法矣。壬辰亂後。八路蕩然。田結減縮。稅入甚少。不得已裁減百官俸祿。卽今一品之祿。與平時僉正祿相等。而旣用平石。又無祿布等物。則反不及也。自此以後。若遇凶年。則計無所出。惟以減祿。爲第一奇策。減之又減。至於今日而極矣。以此朝士大夫不免飢寒之苦。生理艱難。氣象蕭條。莫不爲苟且謀生之道。凡人情居窮失義者多。守道安貧者少。古人云。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且七十子之徒。孔子獨稱顏淵爲屢空不改。今使之窮不能自存。而欲望其人人爲顏子之事。不亦難矣哉。如欲重名器而勵廉恥。必先優其俸祿可也。雖不能比之平時。亦須量稅入之數。而稍爲增加。如祿布,田米等物。平時則出於何處。今時則用於何處。亦皆査考。或相間以給。山郡稅布。如有餘儲。亦爲添給。使有代耕之資。然後方可責之以不察於鷄豚。禁園丁之賣菜也。
守令祿
[編輯]我國守令官俸之米。頗甚不均。國初所定衙祿之田。似爲官俸。而其數不多。大邑不過數十石。小邑則僅十數石。以此不能支用。故各邑皆有官廳所捧之米。而元無定式。諸道不同。每邑異規。大邑則或至數千石。小邑則纔百餘石。或未滿百石。湖南則所捧極多。小邑所捧。比嶺南大邑。不啻倍蓰。嶺南則所捧極少。大邑所捧。比湖南小邑或不及十分之二三。同是一國之郡邑。而俸祿有多寡之懸殊。旣非經國之道。而民之出米。亦因此有苦歇不均之弊。此亦不可不變通者也。外官俸祿。不可以京職爲率。然亦當依其品秩高下。邑之大小。略爲參酌以定。如漢之所謂二千石,六百石可也。卽今京官六品之祿。每等六石。合一年計之。則二十四石。外官則或加三四倍。至於三四品亦然。而使客支待。則亦爲參酌。或別給四五十石。如四牧監司留住之處。加給一二倍。而此亦不爲別捧。使之皆出於田稅之中。御史收捧後。以上中米。分半劃給。俾無高重濫捧之弊。此後或有如前捧一升之米者。竝繩以贓汚重律。則守令不敢科外濫徵。各邑之捧。莫不平均齊整。有一定之式。而民役無不均之弊矣。
閫帥邊將祿
[編輯]閫帥,邊將。亦爲禦敵而設。未有給俸區處之事。使之自食於軍卒。已是國初製法。未爲詳盡。而流來之弊難以盡言。當初則必使兵,水使。分兵訓閱於營下。其中有自願納糧者。除若干名。使之備納。以爲供頓之資。而其餘則使之入番矣。此路一開。其弊滋蔓。至於今日。則無一人入番者。沒數放軍收布。而升細尺長。年增月加。且營中日用雜物。亦皆分定於軍兵。而稱以油軍,蜜軍,果軍,鐵軍。色目無窮。而所定之數。十倍於市直。軍兵一經此役。則財產竭盡。役重如此。故不勝其苦。逃亡者多而侵及隣族。隣族逃亡。則侵及於隣之隣族之族。而齊民無不病矣。此無他。使之放軍收布。而不爲之定製也。作法於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誰救。濫觴之患。必至之勢也。又朝廷。亦知兵,水使有此物力。故勑使時卜定虎豹皮,鹿皮,水獺皮。其他雜物。厥種甚多。及別設都監。有不時之役。則亦多定木。同故兵,水使以爲執言之地。而尤無所忌憚。是亦誨盜而已也。旣無俸入。而使之自食軍兵。則雖使諸葛亮。爲今之兵,水使。亦不過如此。況今之債帥不念國事。只事肥己者乎。是亦相率而食人而已也。嗚呼。不幸遇凶年饑饉。民有人相食者。仁人君子。猶且惻隱驚惕。無以爲心。況作法制。使之食人而晏然於心。不思所以變通之路乎。若不變通。則國家所恃爲衛國之具。終至於無一人保存。而國不爲國矣。欲救此弊。亦當以稅米。分等劃給。而兵使則或給五六百石。水使則給四五百石。僉萬戶權管。亦須量宜分給。御史收捧後。以上中米。分半劃給。則亦無濫捧之弊矣。然後軍兵則一意訓鍊。而如有如前侵責者。竝以軍法從事。則軍役頓歇。必無流亡。且有精鍊之實。而緩急有所恃矣。
論兵制九條
[編輯]總論
[編輯]我國兵制之無形。未知自國初而然耶。若壬辰以前。則反不如今日之尙有數件名目也。何者。今之都監三手。外方束伍軍。皆創設於壬辰亂後。御營軍。又反正後所募之兵也。平時則只有上番諸色軍及步兵。外方各營新選騎,步兵,水軍。而考諸大典。則上番之軍。厥數不多。而又不爲制敵出戰之用。除直守闕門者外。皆分散於諸司。或爲守直。或爲使喚。而皆爲下吏之僕隷。但令擔糞汲水。負送遞直官員寢具而已。步兵則自前作木。故市人見好木。則必稱步兵者此也。外方騎兵。則爲兵,水使知印鎭撫諸色工匠之外。其餘則收布。而日用自奉之具。皆出於其中。分定諸般物種。稱以米軍,太軍,蜜軍,油軍色目無窮。步兵依京步兵之例。亦爲收布。只有新選水軍。入番於營下。而數本無多。此乃我國兵政之大槩也。夫兵者。所以爲衛國之具。而所用之處旣已如此。則脫有警急。以何兵守城扈駕。以何兵禦敵出戰乎。是故。壬辰倭寇之來。先送巡邊使李鎰。而元無軍兵。只率軍官若干名。繼送申砬。而倉卒之際。募得能射人。皆是市井白徒。素不知兵者也。雖使韓信,岳飛爲將。尙難禦方張之敵。況無謀而不習戰鬪者乎。其一敗塗地。無足怪也。此吾所謂平時兵制。反不如今日者也。豈我朝二百年。世無人才而然耶。其亦狃安忘危。而未嘗念及於此耶。宣廟朝栗谷李先生。當太平無事之時。請預養十萬精兵。其高才明見。可謂傑出於東方。而人皆以爲不祥而非笑之。及至顚沛之日。西崖柳相。雖有李文正眞聖人之歎。而亦無及於事矣。至於今日。則國綱解弛。流弊滋蔓。前日兵,水營入番新選水軍。又皆沒數作木。以充入己之資。雖號稱大將。建旗鳴鑼。而手下無一軍兵。其守直營門者。皆雇立之人。老殘疲病。不能作事於家者也。遞食之時。則或使婦人代立。外敵則不須言。若有土賊如李夢鶴之輩。稍有奸謀。則不過十數人。可以突入營門。縛取兵,水使。係頸穿鼻。而無敢誰何者矣。吁亦殆哉。三手及束伍軍。懲壬辰之無兵。爲不得已救時之策。不可謂無益。而三手軍額。漸至增加。坐糜廩食。民役倍重。束伍軍則皆是烏合之人。而或有一人身兼數役者。有愁歎之聲。無精鍊之實。其何以爲緩急之用乎。御營軍則又設立未久而弊已生矣。此等兵制。皆可痛革。爲一新之規。而我國之人。規模狹小。難於大擧措。亦須因其舊制。略爲更張。添入數件新制。則庶或可爲。謹條列於左。
上番
[編輯]上番軍士。改其番次。竝令入守於漢江山城。〈山城。見下城池條。〉每日訓鍊。而循環分送於闕內及四大門,捕盜廳不可不守直之處。而減其名數。代以都監砲手,御營軍。相間以送。其餘不緊諸司。則竝令本司奴僕及使令守直。而不爲定送。分軍之際。不給賄賂於下吏者。例往苦處。故其中最爲貧寒可矜者。長立苦役。此亦官員親執。勿使委之於下吏之手。冬月。更點軍士。則必須倍定。而自兵曹或造軍包。如難則定給主人。於路傍市民家。使之數數遞易。如有凍死者。則罪其主人。闕門之傍。亦造溫堗。冬月則使守門軍人一名。每日預備柴木。以爲煖體之資。而與闕內更點軍士。往來遞易。使不至凍死。且上番軍士。皆是遠客羈旅之人。而入番之後。則頃刻不得暫離。苦無朝夕炊飯之暇。必於京中定主人之家。計日償傭。宂費極多。故上來之日。族人及奉足。多出資糧。馱載以來。及其罷歸之際。則竝與其飯器而賣食。皆爲鬼狀。不似人形矣。如欲軫恤。則亦於初到點閱之時。各以附近同邑之人或十人五人。定給火兵。而無炊具者。自公備給。使於守直之處。或造軍包。有所安頓處。交相遞食。則可免其患矣。嗚呼。均吾赤子而苦役如此。饑饉連年。且無木綿。拾橡爲糧。編草爲衣。凍餒而死者。相望於道。遞傳其屍。倒曳而去。骨肉狼藉。置之汚溝。爲犬豕之食。慈父寡妻。不知其然。而猶且屈指待歸。及聞其死。則已無緣收屍矣。叩心搥胸。哭訴於天。雖無兵火。而氣象之愁慘。亦足以感傷和氣矣。仁人君子胡忍於此。而不思所以變通之路乎。其餘有廳及一朔立番之類。其役稍歇。此則入番之時。惟以鍊習爲事。或造給鳥銃。使有成才。則可以爲臨急之用矣。
收布
[編輯]步兵收布。則未知自國初而然耶。此甚無謂。旣謂之兵。而但收布而已。則何可謂之兵乎。且所收之木。納於兵曹。而其弊無窮。下吏各有所主之邑。百般阻搪。雖本官收捧以送。而其所給人情之木。又倍於本木。故京各司稱胥吏之好者。必稱戶,兵曹書吏。亦必免新。然後分掌該房。而享其厚利。問免新所費。則多至木十五六同。又問幾歲可償其費雲則曰。不過一年。足償其費。而此後則皆爲空得之物。故所費雖多。而人競爲之雲矣。以此觀之。胥吏奸蠹之弊。步兵偏苦之役。亦可以槩知矣。旣納之後。則兵曹專掌其用。或分送驅債於諸官。或給諸司下吏爲立役之價。或有不時之役。則亦用爲雇立之價。前時則官員。亦私自費用。今雖不然。而間有不甚廉簡者。則尙踵前習矣。旣增稅入。而優給百官俸祿。則諸官驅債。減之可也。下吏料布。亦可自戶曹計給。然則步兵不爲收布。而添入於上番軍。使番次漸稀曠。則兩軍均蒙其惠。必皆感悅。而亦可爲臨急有用之兵矣。其中。有老弱不可立番者。則非但步兵。通上番軍。從其自願。自官家點閱。實是老弱。然後減其匹數而收布。以送儲於兵曹。爲不時之用可也。兩軍之役。旣已輕歇。則保人三丁。或可罷定。或給一丁。而添數立番。則番次尤稀曠。而軍額之數。比之前時。可至數倍矣。
外方新選
[編輯]外方新選。良役之最無害者。故平時新選。皆是兩班子枝及無故平民。而入番營下。常以射御爲事。節度使亦不敢賤待。而未嘗有收布之事。亂後。政多姑息。一任節度使之所爲。新選亦爲收布。而只捧於自願者矣。厥後。漸至滋蔓。至於今日。則無一人立番者。而沒數收布。故兩班子枝。皆以爲羞。厭避。不願入屬矣。今以稅米。劃給兵水使。而勿許放軍收布。則新選亦依舊例。使之入番訓習。必有精鍊之效。而願屬者多矣。
外方步兵
[編輯]外方步兵。則鎭將自前收布。而無入番之事。向年兵曹知兵,水使所捧過多。步兵沒數移屬於兵曹。而只留騎兵。其眼前使喚知印鎭撫。皆是騎兵。而其餘則收布。或分定日用自奉之具。若劃給稅米。則收布分定之事。永爲革罷。而使之入番可也。但知印鎭撫。皆是使喚之人。若竝爲革罷。則無以爲營門體面。此則因存。而亦須限其名數。勿令過多。造給弓矢鳥銃。使之常常訓閱。爲兵,水使手下親兵。常時則爲使喚之吏。臨急則爲有用之兵。不亦可乎。非徒此也。其奉足三丁。亦爲揀閱。一體施行。常時則不使立番。臨急則皆在行伍。每入番之時。竝爲試才奉足。分數多者。許減其布。而計減戶首番日。不能成才。而無分數者。亦爲施罰。則必有勸懲之效矣。只以忠淸兵營言之。鎭撫羅將匠人過四百名。合三奉足計之。則一千六百名。除其老殘。可得精兵一千名。此人等。皆是出入營門。熟知將帥號令。其中。又多有伶俐解事之人。若得千名。則可敵各官束伍軍萬名。率往陣中。豈不能當一面乎。曾有一人爲兵使。分給鳥銃於鎭撫輩。分番鍊習。明施賞罰。下輩樂爲之用。而皆有成才。厥後。又有一人爲兵使。遽爾罷之。甚可惜也。
水軍
[編輯]水軍,陸軍。均是收布。而水軍尤重者。由其船上什物。皆責出於水軍。故其役倍於陸軍。而外方軍役之最苦者。必以水軍爲首。俗語所謂水軍之家。則不可望見者此也。若以稅米。劃給水使,僉,萬戶。則收布之事。亦當蠲罷。但船上什物。無所出處。此則以山郡收稅中木。計數分送。使鎭將自爲措備可也。如曰如此小事。不必更張雲。則雖或依前。使水軍措備。其役旣歇。則亦足優爲而無所怨矣。然後水軍使之分番。入守本鎭。常以乘船習戰爲事。有戰兵船各邑。則必以其邑水軍。上其邑之船。甚爲便當矣。
屯田
[編輯]都監三手。則西崖柳相。懲壬辰之無兵。廣設召募。得數千餘人。爲輦下親兵。無事則輪番入直。有急則衛護乘輿。不可謂無益。而衣食之資。皆仰給於官。一月給料九斗或十二斗。合而計之。則其費萬萬。而皆出於田結。初則一結。只捧一斗。今則幾於數斗。亂後。民役之倍重。此其一也。古人所謂養兵之難。不其然乎。近世人才之明敏解事者。當以西崖稱首。而獨恨其設立之初。不慮後日之弊也。如或念及於此。則雖不收米於田結。豈無他策可以爲給養之資乎。癸甲饑饉之日。人皆餓死。其爭先應募者。非樂爲之兵也。皆欲餬口資生。而得免於死亡也。當此之時。苟能厚其衣食。而廣設屯田。則當初雖有所費。後則皆自食其力矣。屯田可合之處。不必遠求方外。箭串牧場及鴨島等處。皆是國家空地。可田可畓之處也。其地之大小。未知可播種幾石。而若沒數開墾。則想亦不少。設立田官。備其農具。高處爲田。下地作畓。官爲之耕。而給鋤耘耔。使有激勸之方。且箭串則去都城至近。多備牛車。運致糞田之物。秋來必有倍收之穀。以此爲食。年年如此。春夏爲農。秋冬訓閱。則有精鍊之實。而無坐食之費。卽今場內之田。許民耕作。收穀猶多。鴨島近處。亦多民田。頗甚肥饒。況以國家物力爲之。則寧有不可成之理乎。其時飢民。惟以得免塡壑爲幸。苟是穀物。菽粟奚擇焉。此事設立之初。則爲之甚易。至於今日。則勢有不可。何者。都監之兵。飽食煖衣。爲日已久。爲一驕兵。莫或制御。其所給料米。或不精白。猶且叱辱官員。撒擲於庭中。若於一朝。驅之南畝。則將有不測之變矣。然漸次消磨。亦有可爲之理。砲手或老病或死亡者。例自外方。升其奉足。此軍元無定數。若停一年半年。不爲升號。滿數百名。然後使之一時上京。擇有計慮能幹者。定爲田官。直往屯田之處。勸課爲農。則新來之人。皆是村野農夫。必無驕蹇難制之患。此後升號者。隨其來到。竝屬於屯田。則不過十數年。都監之卒。皆轉爲屯田之軍。而可省田結三手之米。民役必輕矣。箭串,鴨島。如或不足。則更視畿內海邊之地或可作堰畓。而私力不能爲者。豈無其處。築堰爲畓。亦可爲屯田矣。又聞豐德,長湍之間。有廢牧場甚廣。松京西籍田。亦是肥地。而皆去京城不遠。屯作不難矣。且砲保價布。自外方收捧以送。藏於都監。分給軍人。而大將必以武官秩高者爲之。武官本不解綜核文簿。秩高務煩。難親細事。又無實職郞官。而都廳郞廳。惟以名官數員。兼帶虛號。故都監之事。未嘗親執詳察。累百同木出納文書。專委之於下吏之手。其偸竊奸濫之弊。必至之勢也。故俗稱都監書吏之利。優於戶,兵曹。豈不痛哉。此則必擇文官剛明有才者。差出實郞官。或以兵曹郞官一人。除本司仕。使之專掌其事。則庶乎其可矣。
束伍軍
[編輯]束伍軍。亦創設於壬辰亂後。或以私奴或以軍士保人。充定作隊。所謂一身兩役。而軍器軍裝。皆令自備。春秋習陣時。往來資糧及將官下吏侵責萬端。愁苦度日。不能保存。況敢望精銳之實乎。私奴則雖仰役於本主。而國家之所不知。猶或可也。至於保人。則乃本來懸名軍籍之人也。不必別以束伍爲名。然後方可使之赴戰矣。我國諸色軍兵。未知元數幾何。若是十萬。則只以兩保計之。可得二十萬人。此則例屬於本官而作隊。驛子,匠人,奉足。皆可入屬。猶且不足。然後及於私奴。亦必以隣里相近者。附屬作隊。使其軍人。薦其伍長旗隊摠。以至於哨官,千把摠。莫不皆然。哨官以上。則勿論閒散,品官,出身,武學。必以有勇力計慮者爲之。雖無官令。使於閑隙。尋常鍊習。守令於農歇之時。頻數試才。小邑則均分爲兩軍。大邑則分爲四軍。使較其勝負。負者用罰。勝者賞之以酒。則人情皆有好勝之癖。而常漢尤甚。雖不用刑杖。而必有激勵之心矣。古者射禮。亦較其勝負。而取觶立飮。亦此意也。兵使亦簡其趨率。巡行列邑。使本官先備酒醪。亦用前法。明其賞罰。秋成之後。一年一度。習陣於四牧。使知其坐作進退之方。則軍人亦無裹糧遠赴之歎矣。又自朝廷時遣御史。或令監司。巡行列邑而試才。分數多者。賞其守令,將官。分數少者。罷其守令。杖其將官。歲以爲常。則豈無精鍊之效乎。將官亦爲試才。以擧重,鳥銃,騎射試之。如有異才。陞遷爲京職。多有不才者。罷其節度使。杖其營將。則鄕曲才武之士。亦可得而用之矣。
御營軍
[編輯]御營軍。反正後所募之兵。而應者多是成才砲手。可謂有用之兵矣。但旣給三奉足。而番次四年一遞。其役最歇。故願屬者尤衆。或有厭避苦役而投屬者。亦容而受之。是國家減苦役之軍。增歇役之兵。未知其得失何如也。番次之稀。未有如此軍者。而入番之時。又使之輪回相遞。故一月立番。只立九日。輕歇如此。而又自公家。全給一月之料。至於九斗之多。其費又如何哉。與上番軍。均吾赤子。而苦歇懸殊。乃至於此。此不可不變通者也。改易上番軍番次。稍減其數。亦使之希曠。又易御營軍番次。使之稍數。入番之時。與上番軍相間以送。或守直闕門及諸所。而減其料米。以省宂費可也。比聞以經用不足。故御營軍立番。減其名數。其番次尤稀。雖名爲軍兵。長臥其家。安享三奉足之資給。至有六七年。不爲立番者。豈非無據之甚乎。且本廳大將。例以秩高之人爲之。又無實職郞官。累千名軍人戶保升降往來番次。皆委之於下吏之手。奸濫之弊。日滋月盛。反有甚於訓鍊都監。或當其番次者。贈遺若干賂物。則任意減除。至於十年。而全無立番者。良可痛歎。此亦差出文官。實郞廳。或以兵曹郞官一人。除本司仕。全掌其事。則可革其弊矣。
論城池二條
[編輯]漢江山城
[編輯]我國都城闊大。脫有變亂。勢難守城。但當爲走避之計。而亦無預定巡幸之處。開國之初。謀臣如雲。而不曾區畫。已是遺策。而至於中葉。昇平日久。狃安忘危。其不能念及於此。又何足怪乎。設令走避。幸而得免。城中各司倉廩所儲。委而棄之。蕩然一空。豈非可惜之甚乎。壬辰之亂。自國初以來相傳舊物。糧餉器械。到今雖不能知。而想其數不億。及至今上反正之後。三度去邠。甲子丁卯時事。雖未得其詳。丙子之變。則耳目所親見聞。或記其一二。除小各司所儲之物。只是江倉之穀白米六萬餘石。戶曹銀蔘,匹段,木綿等物貨。曾前先送江都之外。尙有一千三百餘馱。宣惠廳所捧之米。亦必不貲。兵曹步兵價布元數。則未知幾何。而但以封不動木言之。尙不下五六百同。軍器寺軍器。訓鍊都監砲保價布及逐年所造軍器,火藥,鐵丸等物。不知其數。闕中內軍器。亦爲不少。皆極精好。而竝全然棄之。一石之米。一匹之布。甲冑一領。弓矢一部。火藥一兩。鐵丸一箇。皆不得爲用。封閉於庫中。而沒數與敵。非徒無益。反有害焉。使敵兵。圍城安坐而食。被甲放丸。使我不能支吾。此古人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眞我國之謂也。此無他。未嘗先定所守之處。而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處。及其見失。猶不知其可惜。吁亦異矣。若使之皆儲於有用之處。則糧餉不必加聚。器械不必更造。守國禦敵。自有餘裕而無所憂矣。都城則旣不可守矣。卽今所恃者。惟是江都,南漢也。形勢則非不險固。國家物力殘薄。守禦之具。不能處處皆備。而去京城稍遠。臨急之際。得達未可必。丙子南大門之危。可以鑑矣。具一或撓足。則諸司所失之物。如上所陳。然則或有事變。將無所適從。而惟當坐而待亡。終無可爲之事耶。竊嘗思之。不必江都,南漢。都城咫尺之地。自有形勝可守之處。而忽於至近。人自不察耳。木覓南麓。漢江北偏。自濟川亭向讀書堂。抱其高峯。以北至於蠶頭。又轉而南。從向氷庫山脊。而抱其高處。以至於津邊。環而築城。則豈非自然之勢乎。其中不廣不狹。且有洞壑可以藏兵。又有溪澗四時長流。自濟川亭讀書堂。北至蠶頭。則形勢斗絶。雖不費力。亦可守之。自蠶頭南。轉至津邊。雖不峻急。亦非坦然平地。此則築城稍高。亦易爲守。夫山城形勢。最以對峯爲忌。而此則十里之內。元無對峯。津渡越邊沙坪等地。似爲廣闊無遮隔處。而自濟川亭從江邊。向南至高處。不甚遼遠。此則築城甚高。且築土山可也。此亦言其氷合之時。若氷解之時。則大江限隔。雖自遠望見。亦無奈何。旣已築城之後。營建各倉諸司於城中。糧餉器械及諸司百物。輸置於其中。外方倉穀。亦爲運入。使水上各邑。斫伐柴木。運下於江。入峙城內。爲十年之計。所守軍兵。則預定畿內之卒。春秋入城訓閱。使之朝令夕至。有急則自上從容乘輦入城。百官則猶可步行而至矣。雖金陵之石頭城。未必若此之便近也。非但便近於京城。雖求之四方形勢。亦未有勝此者也。其中所欠者水也。若軍兵多入。則一澗之水。似有不足之慮。此則深鑿衆井或大池。使漢水滲入。則雖百萬之兵。可無憂矣。夫如是則不須廣營諸處。只當以此爲必守之地。若不幸而天不助我。則君臣上下相與協力齊心。同死社稷。不亦可乎。且城臨漢水。多備舟船。泊於城下。若食盡薪絶。則雖常時水淺江狹。不能下江。一年之內。必有一番大水。乘江漲。順流而下。則一瞬之間。可至江都。此又一計也。以此論之。我國築城形便。無過於此。而都城百物。皆可藉而爲用。豈非經國之大略乎。昔者蜀人冉璡,冉璞。爲余玠獻策。請築釣魚山城。此只爲保蜀之計。而玠猶躍起執手。稱其奇策。況此城形勢。係一國之存亡。而世無余玠。誰可告語者。非但知之者難得。解聽人亦難得。嗚呼。我朝二百年。雖謂之無人焉。可也。
訓閱吏隷
[編輯]旣築山城。各司各倉。移入城中。則流來痼弊。亦可因此而有變革之術。何者。我國所謂以胥吏亡國雲者。皆緣捧納諸物。入置庫中。只使下吏全掌世守。而官員則數數遞易。下吏常爲主。而官員長爲客。以客制主。其勢固難以禁其奸矣。今雖欲一切變通。弊旣膠固。誠難卒革。亦不無生變之患。旣已移設之後。絶不使諸司下吏輩干預於其間。而除畿內各邑上番軍。分番入守諸處。或一月半月相遞。官員則久任。使之親執文簿。隷於總領之司。又定算學敎授。出納之際。使之打算會計。而付軍職。因通仕路。則渠亦自愛其身。而不敢行奸矣。然庫直書員。竝爲革罷。則永無下輩偸竊奸濫之弊矣。且各司下吏給料役使者。其數甚多。而如有變亂。則擧皆逃散。事定之後。亦無罪罰。夫誰有願從者乎。旣已給料而預養。則緩急之際。亦可以爲用。須於平日。汰去老殘。擇其年少者而使喚。先定約束。使不得逃走。預分城堞。自某堞至某堞。爲某司所守。每朔訓閱。而使本司官員一人。率其下吏。各守信地。使知其處。則臨急之日。皆可爲有用之兵矣。如有逃走者。則竝以軍法處斷。常時則給其弓矢鳥銃。使之訓習。雖政府三司之吏。莫不皆然。而定日試才。如有成才而分數多者。優給賞格。褒其官員。才拙無能者。竝爲汰去。則亦必有激勸之效矣。然則轉無用坐食之輩。爲守城禦敵之兵。豈非策之善者乎。下輩尙不可逃散。況百官乎。前日去邠之時。多有不及扈從者。此則猶可諉之於倉卒無馬。事勢或然。故還都之後。恕而不罪矣。若守此城。則誰敢不入。如有逃走者。竝論以棄君之律。則庶幾人有固志。而爲必守之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