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帝素問靈樞經 (四部叢刊本)/卷第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五 黃帝素問靈樞經 卷第六
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卷第七

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之六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

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

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

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歧伯曰逺乎哉

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

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

而已矣順者非獨隂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

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黃帝曰順之奈何歧

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

問所便黃帝曰便病人奈何歧伯曰夫中熱

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

榖令人縣心養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

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

則腸鳴飱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

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黃帝曰胃欲

寒饑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

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

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

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

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

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黃帝曰便

其相逆者奈何歧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

欲適寒溫寒無淒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

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

邪僻也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䐃肉𠉀五

藏六府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

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歧伯曰

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

帝曰五藏之氣閲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

節知而閱之奈何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

之蓋巨肩䧟咽𠉀見其外黃帝曰善歧伯曰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

以候𩩲𩨗黃帝曰善歧伯曰肝者主為將使

之𠉀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黃帝曰善歧伯

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脣舌好惡以知

吉凶黃帝曰善歧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逺

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

之𠉀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

胷五榖乃容鼻隧以長以𠉀大腸脣厚人中

長以𠉀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𠉀

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便平聲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

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

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榖味熏膚充

身澤毛若霧露之漑是謂氣何謂津歧伯曰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歧伯曰

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

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歧伯曰中焦

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歧伯曰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黃帝曰六氣者

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

濁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

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

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

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𠉀也黃帝曰六

氣者貴賤何如歧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

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榖與胃為大海

也  溱音臻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榖者腸胃

之大小長短受榖之多少奈何伯髙曰請盡

言之榖所從出入淺深逺近長短之度脣至

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㑹厭深三

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

䊸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

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廻周疊

積其注於廻腸者外附於臍上迴運環十六

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

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

廣腸傳脊以受廻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

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

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

曲也

 ○平人絶榖第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髙

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

尺六寸橫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榖常

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

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漑諸腸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

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

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

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

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

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

大半此腸胃所受水榖之數也平人則不然

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

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

水榖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榖二斗水

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

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榖盡矣故

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氣津液皆

盡故也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

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

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

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

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

人應之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

海有水榖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黃帝

曰逺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

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隂陽表裏滎輸

所在四海定矣黃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

者水榖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

虛之上下亷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

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

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黃帝曰凡此四海者

何利何害何生何敗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

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黃帝曰四海之

逆順奈何歧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胷中悗

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

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

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榖之

海有餘則腹滿水榖之海不足則饑不受榖

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

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

臥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歧伯曰審

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

者必敗黃帝曰善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

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

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歧

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

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

隨隂陽已和清濁不相於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歧伯曰清氣在隂濁氣

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於亂於胷

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宻嘿俛首

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

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

為厥逆頭重眩仆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

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

謂身寳黃帝曰善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

心者取之手少隂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

之手太隂滎足少隂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

足太隂陽朙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

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於

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朙少陽之榮

輸黃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

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

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歧伯曰其

脈大堅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

脹也歧伯曰隂為藏陽為府黃帝曰夫氣之

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藏府之內乎歧

伯曰三一雲二字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舎也黃帝

曰願聞脹之舍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

之外排藏府而郭胷脇脹皮膚故命曰脹黃

帝曰藏府之在胷脇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

藏禁器也各有次舎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

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

歧伯曰夫胷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

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

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亷泉玊英者津液之

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

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

為膚脹三里而寫近者一下逺者三下無問

虛實工在疾寫黃帝曰願聞脹形歧伯曰夫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

欬肝脹者脇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

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

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脹胃脹者腹滿

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

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

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

然而不堅膽脹者脇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

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眞不可定麤

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寫實神歸其室乆塞

其空謂之良工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

有逆順隂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

循序五榖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

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黃

帝曰善何以解惑歧伯曰合之於眞三合而

得帝曰善黃帝問於歧伯曰脹論言無間虛

實工在疾寫近者一下逺者三下今有其三

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歧伯對曰此言䧟於肉

盲而中氣宂者也不中氣宂則氣內閉鍼不

䧟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隂陽

相逐其於脹也當寫不寫氣故不下三而不

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

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𦢈當寫則寫

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

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

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

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

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

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

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

則為溺與氣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

目為之𠉀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

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

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

欬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榖消榖則蟲上

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榖之津液和合而爲膏者內滲入於骨空

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隂股隂陽不和則使液

溢而下流於隂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隂陽氣道不通四海閉

塞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榖幷行腸胃之中

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

水溢則爲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閲以觀

五氣五氣者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

其五使當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歧伯曰脈出

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

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帝曰善五色獨

決於明堂乎歧伯曰五官己辨闕庭必張乃

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

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嵗見此者

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

故可苦已鍼黃帝曰願聞五官歧伯曰鼻者

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黃帝曰以官

何𠉀歧伯曰以𠉀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脹

肝病者𦙼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巻短顴

赤腎病者顴與顔黒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

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歧伯曰五官不辨闕

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

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

右高下各有形乎歧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

以次舎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緻池利切密也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鍼道於夫子衆多畢

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

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

歧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

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

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

廢繩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

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

教逆順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

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

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

之逆順也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黒肥瘦小長

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

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黒色脣臨臨然其血

黒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

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黃帝曰刺瘦人

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亷亷然薄

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

此者淺而疾之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

視其白黒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

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黃帝曰刺壯士眞

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眞骨堅肉緩節監

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

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

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發鍼日

再可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

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掘決衝奈

何歧伯曰血濁氣濇疾寫之則經可通也黃

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隂從

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

走足足之三隂從足走腹黃帝曰少隂之脈

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藏六

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

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隂之大絡出

於氣街循隂股內亷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

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隂之經

滲三隂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

問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

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

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

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

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願聞其竒邪而不在經者歧伯曰血

絡是也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

射者何也血少黒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

為汁者何也發鍼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

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鍼而面色不變而

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

其故歧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隂氣多者其血滑刺

之則射陽氣畜積乆留而不寫者其血黒以

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

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

水乆則為腫隂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

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隂陽之氣其新相

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隂陽俱脫表裏相

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

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隂者隂脫

故煩悗隂陽相得而合為痺者此為內溢於

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隂陽俱有餘雖多出血

而弗能虛也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

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

如筯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

反各如其度黃帝曰鍼入而肉著者何也歧

伯曰熱氣因於鍼則鍼熱熱則肉著於鍼故

堅焉

 ○隂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

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

何歧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

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

之衆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曰願聞人氣之

清濁歧伯曰受榖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隂

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

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黃帝曰夫隂清而

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歧

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

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

內積於海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歧

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隂獨受隂之

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隂

皆清足太隂獨受其濁黃帝曰治之奈何歧

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濇此氣之常也

故刺隂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

相於者以數調之也

 悗音悶音孔




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