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制定機關: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在維基數據編輯
法律位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性法規在維基數據編輯
立法機關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維基數據編輯
有效區域黑龍江省在維基數據編輯
公布日期2018年4月26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施行日期2018年4月26日在維基數據編輯
收錄於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在維基數據編輯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2009年6月12日黑龍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地質環境資源,防治地質災害,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以及其他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的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地質環境,是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地表至地下的空間環境以及地質遺蹟、地質災害等。

本條例所稱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地表生態改變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

第三條 地質環境保護應當堅持預防為主,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第四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組織和督促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治理和改善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地質環境治理活動,並對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五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並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以上人民政府發展與改革、財政、環境保護、水行政、農業、林業、氣象、建設、交通、旅遊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有關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地質環境的義務,對破壞地質環境、造成或者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有權進行舉報。

第二章 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和項目管理

第七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並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跨行政區域的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第八條 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地質環境現狀及問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開採礦泉水和地熱水的地質環境保護、地質遺蹟保護、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內容。

第九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以及水利、鐵路、交通、旅遊、能源等建設規劃,應當符合地質環境保護的要求,同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對上述規劃的編制提供相關地質環境及保護的論證意見。

第十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由探礦權、採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投入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遺蹟保護、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立項、設計和投資預算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後審批,並按照職責做好項目監管。

項目設計、投資預算確定後,如遇特殊情況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相關程序審核,並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一條 由社會資金投入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可以根據治理的難易程度和投入產出比率給予投資人一定年限的治理成果使用權。縣以上國土資源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和指導。

第十二條 項目管理實行項目法人制、資質准入制、招標投標制、合同制、工程監理制和工程效果責任追究制。

項目主管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組織實施。

項目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單獨核算。

第十三條 項目應當在規定的實施期限內完成,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組織驗收。

第三章 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第一節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第十四條 依法取得礦產資源開採權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簡稱採礦權人),應當承擔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礦山地質災害的義務,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避免或者防止發生次生地質災害。

開採礦產資源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和礦山安全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廢水、廢氣、廢渣、廢石和尾礦等廢棄物。

第十五條 採礦權申請人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並編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經專家評審確認後,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

已投入生產的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前款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報經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後實施。

採礦權人擴大開採規模、變更礦區範圍或者開採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並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礦山基本情況及地質環境現狀;

(二)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分析、預測、評估的結論性意見;

(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措施及其資金保障;

(四)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分析;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十六條 經過恢復治理的礦山地質環境應當達到下列標準:

(一)破壞或者廢棄的土地達到可供利用的狀態;

(二)對採礦活動遺留的礦坑、廢石、尾礦等進行防護處理,達到安全狀態;

(三)地質災害隱患得到有效排除;

(四)各類廢棄物處置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五)采場和礦山固體廢棄物堆放場的植被得到恢復;

(六)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書(以下簡稱保證書)中承諾的義務全面履行。

對具有觀賞、科研價值的礦山遺蹟,鼓勵開發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旅遊區或者礦山公園。

第十七條 採礦權人應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中確定的各項責任和其他法定義務,與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簽訂保證書。

第十八條 保護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實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制度。

保證金是採礦權人預交的用於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的預備金。保證金數額由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不得低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所需費用核定,由採礦權人一次性預提或者分年度預提,按規定存入財政部門指定銀行開設的保證金賬戶,並列入採礦成本,實行採礦權人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

保證金繳存標準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省財政部門會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十九條 採礦權人應當在領取採礦許可證或者進行許可證年檢時,向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交保證書和繳存保證金的憑據。

未按本條例規定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並編制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未簽訂保證書或者未繳存保證金的,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不予辦理採礦權審批、年檢、擴儲等相關手續。

第二十條 採礦權人應當根據已經確認的礦山地質環境勘查評價、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和保證書的要求,對因採礦活動破壞的礦山地質環境實行分階段治理或者集中治理。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對管轄範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狀況進行監督檢查。

無責任人的滅失礦山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由縣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實施。

第二十一條 採礦權人完成階段性或者全部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均可申請檢查驗收。經省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財政等部門現場驗收合格的,退回已經繳存的保證金本息;經驗收不合格的,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達標。未按要求治理或者逾期仍未治理達標的,由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治理,所需費用從保證金中支付,超出部分由採礦權人承擔。

第二十二條 採礦權人對因採礦而挖損、塌陷、壓占的土地進行治理後可用於耕種的,經驗收可以依法折抵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償指標;從廢石、尾礦中回收礦產品的,可以依法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

第二十三條 採礦權人開採礦產資源過程中造成嚴重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應當立即停止採礦活動,採取必要的恢復治理措施,並及時向所在地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采剝、削坡和堆放尾礦、廢渣,應當按照開採方案和治理方案執行。

採礦、選(洗)礦形成的廢液和污水,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達標排放。

第二十四條 採礦權人向所在地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送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年度報告,應當包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內容。

第二節 開採礦泉水、地熱水的地質環境保護

第二十五條 開採礦泉水、地熱水的,應當在取得取水許可證後,到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辦理礦泉水、地熱水水源註冊登記和採礦登記,並按規定進行年檢。

第二十六條 開採礦泉水、地熱水應當進行地質環境勘查評價。採礦權人應當按照水源地保護規劃,做好水源保護和衛生防護工作,並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

地熱水資源利用後應當進行達標排放或者採取達標回灌。

第二十七條 採礦權人開採礦泉水、地熱水,應當按照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的開採方案進行,適時對水位、水量、水溫、水質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並接受發證機關的監督管理。

第三節 地質遺蹟保護

第二十八條 地質遺蹟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下列地質遺蹟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設立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予以保護和利用:

(一)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構造、地質剖面、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分布區;

(二)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火山、瀑布、岩洞、石林、岩體等奇特地質景觀和岩石、礦物的典型產地;

(三)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質災害遺蹟;

(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建立保護區的其他地質遺蹟。

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以下統稱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

第二十九條 對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和分布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或者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內的地質遺蹟,以及獨立存在、具有保護價值的地質遺蹟,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主管部門或者機構應當配備專業人員,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所需經費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擔。

第三十條 禁止在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保護範圍內,從事開礦、採石、取土、放牧、墾荒、伐木以及其他對地質遺蹟有損壞的活動。

禁止在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地質遺蹟保護範圍內建設對地質遺蹟有影響的建築設施。經批准已建成並對地質遺蹟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建築設施,由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或者採取補救措施;確需拆遷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安置或者補償。

第三十一條 單位或者個人在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以及標本採集活動,應當向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依法報批。

從事前款活動形成的總結或者活動成果的副本應當提交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存檔。

第三十二條 在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內組織旅遊活動,應當按照依法批准的方案進行。進入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規定。

嚴禁開設與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旅遊項目。

第四章 地質環境監測

第三十三條 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絡,設置相應的監測設施,對地下水、礦泉水和地熱資源、地質遺蹟以及城鎮、村莊、礦山等重點地區的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進行監測。

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編制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絡發展規劃,統一協調區域性和專門性地質環境監測網絡的部署,統一制定技術要求,組織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和成果資料匯總,並定期發布全省地質環境狀況公報。

第三十四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環境監測工作,並接受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單位和個人應當對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給予支持和配合,不得拒絕和阻撓。

第三十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損毀或者擅自移動地質環境監測設施和標誌。

第三十六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法監測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質和水溫動態,防止地下水過量開採和污染,並組織編制通報和年度報告。

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地下水超採區和禁採區,應當徵求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五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三十七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地質災害現狀,按照國家規定,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第三十八條 除地震災害預報外,地質災害長期預報和重要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並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短期預報和一般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市(行署)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臨時災害預報由所在地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氣象部門提出。

各類地質災害預報均應報經同級人民政府同意後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發布。

第三十九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誌。

禁止侵占、移動、損毀地質災害危險區標誌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施標誌;確需變動或者拆除標誌的,應當徵得設立部門或者防治工程驗收部門的同意。

第四十條 新建、改建、擴建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庫、地下工程、大型廠礦以及城鎮、村莊遷建選址等影響地質環境或者地質環境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應當進行地質環境勘查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履行規定的審批程序。

建設項目開工後,項目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建設項目對地質環境影響的監督和檢查。

第四十一條 禁止在易發生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區內從事採礦、爆破、伐木、墾荒以及不合理削坡、引排水、堆放渣石、棄土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第四十二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地質災害誘發或者形成原因的認定。有關單位因地質災害治理責任認定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爭議各方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

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由誘發者承擔治理責任。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由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治理。

第四十三條 依法取得相應資質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的單位(以下簡稱資質單位),在承擔相關業務前,應當攜帶資質證書(副本)及工程情況說明,到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四條 資質單位應當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者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業務手冊,如實記載工作業績和存在的問題,作為資質延續、升級的必備材料。

資質單位應當遵守相關行業自律公約,接受工程所在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四十五條 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的人員,應當定期參加相應的業務培訓和考試。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破壞地質環境或者違反本條例規定,有關法律、法規已經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或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從其規定。

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實施。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補救措施,並處以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可暫扣其採礦許可證。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七條、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並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拒絕、阻撓主管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的,處以3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責令限期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並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並給予通報;逾期不改的,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受到行政處罰或者被責令限期改正的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愈期未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縣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可以給予通報批評,並取消其當年評優資格或者其他榮譽稱號。

第五十二條 縣以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履行對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或者對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不依法制止和查處的;

(二)將項目資金挪作他用的;

(三)對依法應當退回的保證金本息未予退回,或者將保證金挪作他用的;

(四)隱瞞、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地質災害災情,或者擅自發布災害預報的;

(五)其他玩忽職守、失職瀆職、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性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