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
作者:劉玉軒 於丙辰 徐海洋 陳剛
2018年2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國科學數據
劉玉軒, 於丙辰, 徐海洋, 等. 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8, 3(1). (2018-02-05). DOI: 10.11922/csdata.2017.0001.zh.


摘要&關鍵詞[編輯]

摘要:民國南京城市歷史地名記錄着南京城市系統演變的歷史,對南京城市史研究,南京民國史研究乃至中國近代史研究均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1909年、1927年和1937年為時間軸截面,以對應時期的南京古舊地圖為底圖,參考地方志文獻資料,提取地名數據,對城市歷史地名進行區分和分類,建立地名分類體系,並構建民國南京歷史地名數據集。

關鍵詞:城市歷史地名;民國南京;地圖;地理信息系統

Abstract & Keywords[編輯]

Abstract: Historical names, which record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a historical city syste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ies of the urban history of Nanjing an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large. Taking the years 1909, 1927 and 1937 as the time axis, this article uses the historical maps of Nanjing as the base map. By collecting and digitalizing these maps and varied local chronicles, the study extracts the historical place names of republican Nanjing, and establishes a ge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build the historical name database for republican Nanjing.

Keywords: Urban historical place names; Modern Nanjing; Map; GIS

數據庫(集)基本信息簡介[編輯]

數據庫(集)名稱 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
數據作者 劉玉軒、於丙辰、徐海洋、陳剛
數據通信作者 陳剛(chengang@nju.edu.cn)
數據時間範圍 1909年,1927年,1937年
地理區域 民國南京
數據量 287 KB
數據格式 ESRI Shapefile
數據服務系統網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48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J4127116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A078)
數據庫(集)組成 數據集由3個年份(1909年、1927年、1937年)的民國南京地名數據組成。

Dataset Profile[編輯]

Title A dataset of urban historical place names in Nanjing (1909, 1927 and 1937)
Data authors Liu Yuxuan, Yu Bingchen, Xu Haiyang, Chen Gang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Gang (chengang@nju.edu.cn)
Time range 1909, 1927, 1937
Geographical scope Nanjing during republican China
Data volume 287 KB
Data format ESRI Shapefile
Data service system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48
Sources of 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J41271160);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14ZDA078)
Dataset composition The datase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f data: data of historical places in republican Nanjing in 1909, 1927, and 1937 respectively. It contains place nam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f corresponding periods.


引 言[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和轉型期[1],城市地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對探索不同時期空間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地名的變遷記錄了城市演變、民族變遷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2]

在地名學理論的研究中,現代地名學理論方法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地名起源、地名演變、地名分類、地名功能等[3]。在地名分類方面,2001年國家民政部提出的地名分類國家標準,按照地名的地理屬性建立了地名四級分類體系[4]。對於地名標準化,王際桐從地名國家標準化、羅馬化和國際標準化等方面闡述了地名標準化的的原則、要求和建議[5]。城市地名的歷史數據為研究城市的演變進程提供了數據支撐。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且是我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具有完整現代城市規劃的城市,其城市空間結構及歷史演變影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民國南京古舊地圖作為工作底圖、城市地名為研究對象,參考「民國良志」之稱的《首都志》,查閱並收集地圖和地方志中的地名數據,數字化民國南京3個時期的古舊地圖中的地名數據,將所有地名保存為點狀矢量數據。

1 數據採集和處理方法[編輯]

1.1 數據來源[編輯]

本研究針對城市地名研究對象選取南京3個時期的古舊地圖作為底圖數據,分別為1909年《陸師學堂新測金陵省城全圖》、1927年的《最新南京全圖》和1937年的《新南京地圖》。主要技術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片

圖1 數據集生成技術路程圖


陸師學堂奉兩江總督之命所測繪的金陵省城全圖,主圖比例尺為1:10000,附帶秦淮河以南、中華門東西兩側區域的放大一倍圖,即比例尺為1:5000。1927年4月出版的《最新南京全圖》,主圖比例尺為1:10000,附圖為下關及浦口地區,要素明確。蘇甲榮編制的《新南京地圖》(1937年訂正版),主圖的比例尺為1:20000,附帶中山門至湯山圖比例尺為1:50000。

然而,地圖有限的範圍所包含的地名是有限的、不完整的,且各類地圖在繪製時其功能用途決定其上標註的地名是有選擇性的。因此,僅提取地圖中的地名完全不夠。而能夠描述歷史時期人物、事件、地名等信息的文字性史料文獻,尤其是地方志資料,是研究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料來源。基於此,本文以古舊地圖作為基礎,收集匯總了對應時期的歷史檔案資料,從中摘錄並整理出1909、1927及1937年的地名,彌補地圖中地名不全的缺陷。對於1909年,本文參考了《續纂江寧府志(同治)》《上江兩縣誌(同治)》《金陵雜誌》;1927年,本文主要參考的文獻資料為陳迺勛編著的《新京備乘》,該書是我國早期城市志的一個代表;1937年,本文參考了葉楚傖和柳詒徵主編、王煥鑣編纂的《首都志》,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志、城市史。表1是數據來源信息。


表1 數據來源詳細信息

名稱 陸師學堂新測金陵省城全圖 最新南京全圖 新南京地圖
年份 1909年 1927年 1937年
比例尺 1:10000 1:10000 1:50000
出版社 陸師學堂 上海中華書局 日新輿地學社
補充地名的方志資料 1874年同治《續纂江寧府志》1874年同治《上江兩縣誌》1908年《金陵雜誌 1929年《新京備乘 1936年《首都志


1.2 數據採集與處理[編輯]

將3幅古舊地圖,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平台下,進行配准及手動數字化。

將1:25000的江蘇省南京市地形圖作為本文的標準底圖,在進行空間配準時,基於古舊地圖上的點數據,依據城牆、城門等不同歷史時期變化不大的點進行配准。選取GCS_Beijing_1954坐標系,採集到的點數據直接定位,線狀數據和面狀數據選取其重心作為定位點,保存為點數據。

通過從古舊地圖和史料文獻中摘錄的地名,收集其地址及其他屬性信息。此外,利用相關學者的論文並進行實地調研修繕和補充屬性數據,而後整理與歸納,完成地名屬性資料的匯錄。在對地方志中的部分地名進行空間位置考證的過程中,利用百度地圖作為現今的地理位置參考,根據其和路網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完成空間配准。在進行地名的空間定位時,通過確定地名的拓撲關係、方位關係和距離關係等信息來判斷地名的空間位置。方位指地理空間中的東西南北(基本方位)、上下左右(相對方位)等方向概念。拓撲關係指圖形元素之間的空間結構關係,包括拓撲鄰接、拓撲關聯、拓撲包含幾種類型。距離關係對地名數據進行定位,主要依賴於兩地理實體之間的距離[3]

1.3 地名分類[編輯]

基於城市地名所對應地理實體的本質特徵,根據地名的特徵、所指代地理實體的功能用途、文化或景觀地名的表示範圍等屬性,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按照某一指標原則,對城市歷史地名進行區分和歸類,進而建立具有一定規律的地名分類體系。

1.4 城市地名數據庫[編輯]

近代南京城市地名數據庫是以南京3個時期所採集的不同來源的地名數據為基礎,在ArcGIS 10.0的支持下,基於Geodatabase數據模型建立的城市地名數據庫。本數據庫主要為城市地名數據,包括3個時期的古舊地圖所數字化得到地名數據。

2 數據樣本描述[編輯]

2.1 地名分類[編輯]

經過數據處理,本文基於國家標準(GB/T 18521-2001)所規定的地名類別劃分規則、天地圖現有的POI分類,結合採集與整理得到的3個時期的地名信息,兼顧晚清到民國時期地理實體的特殊性,區分並歸類城市歷史地名。根據國家標準按照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的地理屬性將地名分為自然地理實體和人文地理實體兩大門類。本文在分類時重點考慮收集的城市地名所指代地理實體的功能,將其分為山崗、水體、交通設施、城垣、城鄉聚落、軍政機構、公共設施、教育機構、祠祀宗教、名勝古蹟10大類(表2)。這樣限制類別數,且以功能為原則進行聚類,後期進行地名空間分布也更適合反映城市發展狀況。


表2 近代南京城市地名分類體系

一級分類 Class 一級分類編碼
山崗 Mount A0100
水體 WaterBody A0200
交通 Transportation B0300
城垣 CityWall B0400
城鄉聚落 Settlement B0500
軍政機構 Mechanism B0600
公共設施 Facility B0700
教育機構 School B0800
祠祀宗教 Shrine B0900
名勝古蹟 ScenicSpot B1000


經過統計,收集並整理得到有效的城市地名數量如下:1909年的南京城市地名共計1320條;1927年的南京城市地名共計1048條;1937年的南京城市地名共計1666條。各類地名的數量分布與占比結構如表3所示,可初步得出交通類地名在3個時期數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


表3 近代南京各類地名的數量統計

地名數量 1909年 1927年 1937年
山崗 46 23 42
水體 46 37 59
交通 589 539 507
城垣 28 37 37
城鄉聚落 88 51 126
軍政機構 99 71 207
公共設施 67 79 174
教育機構 50 83 398
祠祀宗教 203 65 63
名勝古蹟 104 63 53
總計 1320 1048 1666


2.2 城市地名數據集構建[編輯]

城市地名數據庫的構建主要考慮兩方面,分別是空間數據庫設計和屬性數據庫設計。空間數據庫包含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的點狀地名數據及其註記。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近代南京城市地名數據庫要素

數據集 要素層 要素層名 要素類型
地名專題數據 點狀地名 DZDM Point
點狀地名註記 DZDMZJ Annotation


南京城市地名點狀數據的屬性主要包括了地名標識碼、要素代碼、地名名稱、繁體地名、地名一級分類、一級類別分類編碼、數據來源、所在地址、地理坐標、備註信息(表5)。


表5 城市地名屬性結構表

序號 屬性名稱 數據類型 數據長度
1 地名標識碼 Int 10
2 要素代碼 Int 10
3 地名名稱 Text 50
4 繁體名稱 Text 50
5 地名一級類別 Text 50
6 一級類別編碼 Text 10
7 數據來源 Text 50
8 所在地址 Text 50
9 地理坐標 Text
10 備註 Text 50


2.3 民國南京城市地名地圖[編輯]

作為民國時期南京城市發展的鼎盛期,1937年的南京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着這座城市的發展。本文以1937年為例,選取1937年編制出版的《新南京地圖》作為地理數據源。將不同來源的地名數據進行空間定位和屬性錄入,繪製1937年南京城市地名地圖,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1937年南京城市地名分布圖

3 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編輯]

民國初期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測繪數據缺失,而歷史遺留的城市地名卻完整保存於各類古籍資料中,因此選擇城市歷史地名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數據基礎。公開發行的《陸師學堂新測金陵省城全圖》《最新南京全圖》和《新南京地圖》質量控制嚴格,參考的地方志文獻資料數據詳盡。採集過程中,空間配准和空間定位精度較高,利用了空間方位、距離和拓撲關係進行空間定位,保證了數據集基礎數據的詳細性、可靠性和規範性。此外,地名的分類是在天地圖POI分類基礎上的細化,依據可靠,劃分詳細。利用ArcGIS軟件進行矢量化處理,工作速度和效率較高,但軟件智能化水平有限,需對矢量數據進行檢查和修復。通過添加拓撲規則檢查拓撲錯誤,並用拓撲工具進行數據修復,保證了最終地名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4 數據使用方法和建議[編輯]

主流的GIS軟件均可以讀寫數據,也可以用Python等主流編程語言調用相關函數庫讀寫數據,實現數據批處理。數據集的原始數據為南京3個時期(1909年、1927年、1937年)的古舊地圖以及地方志。本文提出了一種地名分類體系,可以為城市地名的分類提供一種合理的分類標準。本數據集為研究城市歷史發展、城市空間形態、城市相關時空分布規律等提供了數據基礎,地名數據全面,讀者可以選取不同的興趣點進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編輯]

  1. 秦凌. 民國時期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D]. 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 2014.
  2. 尹鈞科. 略論地名的主要性能[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7, 23(2): 127-142.
  3. ^ 3.0 3.1 于靖. 城市歷史地名時空數據模型研究——以六朝建康為例[D]. 南京: 南京大學, 2015.
  4. 國家技術監督局. 地名分類與類別代碼編制規則(GB/T18521-2001)[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1.
  5. 王際桐. 王際桐地名論稿[M]. 上海: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數據引用格式[編輯]

劉玉軒, 於丙辰, 徐海洋, 等. 1909年、1927年、1937年南京城市歷史地名數據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7. (2017-12-18). DOI: 10.11922/sciencedb.548.


本作品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協議下發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